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期待范文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期待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期待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期待

第1篇: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期待范文

(一)识别“心”问题

中小学教师识别学生心理问题,对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初步评估目的不在于诊断,而在于“适宜的时机为适宜的学生进行最适宜的帮助”,避免心理偏差累积导致心理疾病,心理疾病得不到及时救助导致精神障碍。另一方面,也可以预防某些校园事件的发生,对于学生个体和学校都有积极的意义。教师识别学生心理问题一是区分正常和异常心理,二是初步判断学生心理健康程度,从而作出是否自行干预或者转介到专业机构进行咨询或治疗的判断。

1.识别正常和异常的能力。

正常和异常心理的区别主要依据郭念峰教授的“三条原则”。一是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心理的实质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正常心理活动和行为应该在形式和内容上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性。如果不一致,例如出现幻觉和妄想,那他的心理就异常了;二是精神活动的内在协调一致性原则,知、情、意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具有协调一致的关系,心理过程之间的不协调也是心理异常的表现;三是个性的相对稳定性原则,“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人的个性特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如果在没有明显生活事件影响,这种个性的相对稳定出现问题,我们也要怀疑一个人的精神活动是否出现异常。这三个原则可以形象地用三句话来加以理解:是否听到或看到不真实的东西?是否在该哭的时候笑?是否一夜之间像变了个人一样?

2.判断健康和不健康的能力。

在心理正常的个体中又存在心理健康与否的判断,定性层面可以参照新纲要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心理健康的具体教育内容,主要有(1)正确的自我意识;(2)较强的求知欲望;(3)稳定的情绪特征;(4)合理的耐挫能力;(5)和谐完整的人格;(6)良好的人际关系;(7)良好的社会适应。定量层面可以使用一定的测评工具,例如国际通用的《心理健康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国内修订或者自主研发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手册》和《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相比较而言,SCL-90比较适用精神障碍和心理疾病的诊断,后两者更适合学校情境中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评估。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心理问题内容是否泛化,能否自我调节,持续时间长短来作出学生心理问题是否严重的判断,为教师是否转介专业心理咨询机构提供依据。

3.形成心理问题处理流程。

教师在面对有疑似心理问题的学生时,需要作出分类判断从而针对性处理。第一步:分析学生问题是否有器质性病变作基础,排除生理原因,特别是伴有头晕、头痛、记忆力下降等生理性症状时,可以根据情况建议家长带学生去医院做一个全面的体格检查;第二步:根据区分正常与异常的心理学原则作出是否接受精神科治疗的初步判断,如果学生出现了异常心理症状,教师必须在第一时间和家长联系,建议去精神科或者心理科治疗;第三步:分析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作出是否转介到专业心理咨询机构或者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判断;第四步:如果学生只是一般的心理困惑或者个体发展上的问题,普通教师可以自行通过谈话、班级心理辅导课或者小团体辅导等方式加以解决。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教师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初步判断只是为后续的针对性帮助提供方向,切忌乱下诊断,与家长沟通转介也要特别注意方式方法。

(二)减少“心”伤害

1.发展同理能力。

学生出现违纪现象时,教师往往不容学生解释,仅仅以现象为依据对学生进行指责,结果师生对话中断,师生关系闹僵,教学管理反而受到阻碍。学生的欲言又止反映了现象背后有隐情,学生的内疚反映了个体内心的改变动力。如果教师读懂了学生心,这将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时机,而读懂学生内心的关键就是鼓励学生说下去。

2.理解期待效力。

教育心理学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效应叫做“罗森塔尔效应”,被心理学教授随机指定为“优秀学生”的个体8个月后居然出现了成绩上的巨大进步!这个实验以“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从而调动了教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某种期待心理,教师的期待行为又引发了学生对自己的积极期待。从本质上来说,它所体现的就是积极心理暗示的作用。暗示在本质上,是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亲其师而信其道”,“好孩子是夸出来的”都说明了教师积极期待对学生的影响。鉴于此,教师要坚持多奖励少惩罚的原则,通过鼓励,积极暗示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三)培育“心”素质

1.帮助学生悦纳自己。

不悦纳自我是极其有害的。学生往往会对自己评头论足、横挑鼻子竖挑眼。不仅学习成绩不好、相貌平平的会对自己不满,甚至各方面都比较优秀的学生也对自己不满意。因而,每一位教师都需要培养学生悦纳自己,从而促使他们产生自信、克服自卑。悦纳自己主要包括:一是悦纳生理自我:性别、身高、体重、长相、青春期生理变化等;二是悦纳心理自我:心理过程(知情意)、能力、气质、性格等;三是悦纳社会自我:自己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角色、地位、权利等。教师可以通过填写认识自我的“周哈里窗”活动帮助学生更全面地分析自我,认识自我。通过举办班级“优点大轰炸”之类的活动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进而赏识自己,获得自信。

2.辅导学生设计自己。

时下的国内教育,学生上中学的目标就是考大学,上完大学以后干什么就不知道了或不去管了,所以不少同学考上大学以后就没有了学习目标。这种应试的教育体制和家庭教养方式决定了相当多的中学生、大学生没有明确的职业或专业兴趣,很多学生觉得学这个也行,学那个也可以,或者干脆不知道该学什么,直等着老师或家长来帮他选择和安排。学校、家长、学生本人都把兴奋点集中到在读的学业上,根据自己的特点来考虑今后发展方向的人少之又少。因而在中小学阶段特别是中学段学校必须加强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教师可以通过和学生分享“哈佛目标威力实验”引发学生生涯规划动力,通过举办“价值大拍卖”活动进行价值澄清教育,通过“设计未来名片”等活动引发学生对未来自我的设计。

3.引导学生同理他人。

同理指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凡是有同理心的人,都是善于体察他人意愿、乐于理解和帮助他人的人。这样的人最容易受到大家的欢迎,也最值得大家的信任。事实上,同理心既是人际交往的基础,又是个人发展与成功的基石。社会学家发现,同理心是人的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环节,而社会化则是一个人发展与成功的前提。同理心对于个人的发展极为重要。它体现在一个人一旦具备了同理心,就容易获得他人的信任,而所有的人际关系都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的。对于学生这一特定群体,同理对象主要涉及三个群体:家长、教师、同伴。教师可以通过类似“情绪脸谱”的活动引导小学生或者幼儿觉察不同的情绪及其表现,通过“角色扮演”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同一个人在不同立场的不同;通过“苏格拉底法”引导学生和自己原有的不合理认知质辩,扫清快乐情绪的绊脚石,建立积极合理的认知。

二、培养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养的建议

(一)增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只有认识提高了,才能调节、控制情感和意志,增强意识、信念,支配行为。对教师培养和培训机构而言,要加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培养和培训中的比例,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职前和职后的一体化培养体系。对于教育行政部门而言,要加大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在学校督导工作和绩效考核中的比重,例如,可将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和专业化水平纳入到我省学校心理辅导站评估中。对于中小学校而言,应把培养中小学学科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中心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来,湖南省一所高中的实验表明,运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理论,讲究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原则和教学策略,能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从诸多层面适应新课程改革需求,最终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大幅度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中小学学科教师应主动参与教育教学改革,投身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增强中小学学科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意识,将中小学学科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养工作落到实处。

(二)加大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根据教师必须具备的三项心理健康教育素养对中小学教师进行有针对性地培训,从而搭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基础”。浙江省从2006年起开始实施《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岗资格证书管理办法》,将教师的上岗资格分为A,B,C三个等级。三个专业等级之间的晋升有一定的实践积累要求。推行心理健康教育资格认证以来,浙江省的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大量的学科教师开始持有资格证书,越来越多的县市区教育局将教师持有心理健康教育C级证书作为班主任任职的基础条件。但是,心理健康教育资格认证培训的重视“理论”忽视“实践”,重视“效率”忽略“积累”,重视“培训”忽略“指导”等问题也逐渐凸显,一些地方采用短期集中培训一周的方式对参训老师进行理论的“狂轰滥炸”,参训老师对知识无法理解,其次,教师们对于知识的掌握主要来自专家的讲授,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在于“读懂学生”,这不是专家的讲课可以教会的,而是需要长期的实践经验的积累。鉴于此,在大力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同时,要及时跟进培训后的跟踪指导,落实“培训—实践—再培训—再实践”,让教师做到知行合一。

(三)落实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行动

第2篇: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期待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初中生;心理问题;原因;策略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但是长期以来对于初中生的成长还是以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学习成绩、升学就业等问题为主,而对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如果我们只重视学生生理健康的教育,而不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就目前状况而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当前初中生问题日益增多,这就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初中课程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下面结合教学实践,就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浅谈几点看法。

一、初中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1)应试教育下的繁忙学业、激烈竞争。

在中考的指挥棒之下,家长们望子成龙的殷切期待下,人们看重的仍然是升学,还是把成绩放在首要位置。这种迫切的愿望使学生心理负担日益加重。尤其是在考试时,总是担心考试成绩不理想受到学生的嘲笑,老师、家长的责备。超负荷的学习强度使学生精神紧张,心情压抑,必然会影响学生的成长。当在考试中真的失败时,立刻会心情沮丧,情绪低落,在短时期内学生不能恢复,造成恶性循环,进一步影响学生的成长。

(2)初中生在学习上的自信心不足。

中学生的心理挫折大部分来源于成绩的不理想,在中考的形势之下,父母和老师对学生都有着较高的期望,这就导致他们对学生的要求十分严格,对学生的消极评价较多,给予学生的积极性评价和鼓励较少。因此,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甚至对自己产生了怀疑,总是抱怨自己,从而失去了对学习的信心。对于一些学困生来说更是如此。他们平时就很少得到教师的关注,家长对他们也不抱有太大的希望,对他们都是采取“放羊”式的教育方式。因此,他们对自己的前途和未来感到渺茫,找不到前进的方向。

(3)初中生比较敏感,脆弱、孤独,不知道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而他们的父母因忙于事业,大多无暇顾及他们。而在这个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较强,不知道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在与人相处的过程当中总是感觉别人对自己不友善。因此,很多初中生不愿意与太多的人交往,导致他们形成了自闭的心态,总有一种孤独感。这种脆弱封闭的心理承受不了挫折,一旦遇事就会惊惶失措,甚至精神崩溃。

(4)初中生的“逆反心理”比较严重。

“逆反心理”时期是每个学生都需要经历的一个阶段,在初中阶段学生的“逆反心理”现象尤为突出。顶撞老师,忤逆父母的事件屡屡出现,有时候甚至还有失控越轨的事件发生,造成极大的伤害。

二、造成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1)学校、甚至社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

在现今的教育中,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是一个现实问题。虽然随着国家的不断进步,社会的发展,教育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人们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还是缺乏必要的措施,心理健康教育也没有被专门设置为一项课程。

(2)教师任是没能真正意义上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虽然新课改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也开始设置心理咨询室,但是有些教师仍然受着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在教学中仍然是一副“师道尊严”的样子,对于一些学困生有看法。初中阶段属于一个极为敏感的时期,因此此类学生受到教师的批评和挖苦时,就丧失了自尊心,出现了心理障碍。

(3)家长不能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由于现在多为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在现代家庭教育当中,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和保护,对孩子不是过分干预,就是放任自流。家长关更多关注的是孩子的成绩,以及衣食住行等等。对于孩子的思想行为及心理发展基本上从不在意,家长和子女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导致孩子和家长之间产生代沟,孩子内心封闭,甚至有些孩子走向坠落的深渊。此外,由于家庭的残缺,如父母离异、丧父或丧母的单亲家庭,隔代抚养孩子等现象,都使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这些都有可能造成学生的不健康的心理。

三、进行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学校要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创设良好的环境

学校是学生进行生活、学习、交往最密集的场所,因此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学校要通过多种渠道、灵活采用多种形式调动各种力量,全面渗透、全方位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进展。校领导和各科任教师要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把心理健康教育提到学校教育工作的日程上来。在学校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心理咨询服室等;德育教学、课外活动等各项管理都应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学校的环境建设及文化氛围,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2.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教师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因此学校要加强师德建设,树立自身形象。组织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聘请相关心理教育专家为教师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让教师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具有乐于奉献的精神,具有为教育事业、为社会、为国家作出自己巨大贡献的师德师风。学校还可以组织教师进行调查研究活动,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问题,并及时进行疏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重视和加强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今教育的重要任务。在对初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通过多渠道、多样化的形式来进行教育宣传,只有对初中生进行综合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促进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高初中生的心理素质及综合素质。让每一个初中生都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参考文献:

[1]李晓文《学生自我发展心理学探究》第1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0

[2《]心理健康教育》黄希庭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

第3篇: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期待范文

一、树立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新理念

中学生在学习焦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自责倾向等方面存在心理问题率较高。特别是对学习产生的焦虑,也就是说,有近三分之一的中学生长期处于对学习的高焦虑状态,这无疑会影响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需要对中学生实施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大部分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普遍不够,有的校长常把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品德课混为一谈,使心理健康教育进入了一个误区。其实,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有区别的。德育旨在塑造个人的完善的道德品行,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塑造个人的完善人格:德育的核心问题是人生观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成长问题。因此,要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必须大力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使更多的人明白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方法和技术层面的问题,而是一种科学的教育理念,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素之一。要牢固树立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和谐的发展。

新形势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功能上讲,应关注心理疾病的预防,而不是治疗,而且应倾向于心理潜质的挖掘,是一种发展性的心理教育,而不是矫正性的心理教育;从内容上讲,以提高学生的心理适应性与调节能力为主要内容,积极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从方法上讲,积极发挥教育的系统性、目的,并给教育中的认知与体验以足够的重视。

二、减轻学习压力。重视有关心理问题的预防与消除

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主要来源于学习,这和他们所面临的学习压力及教师、家长的期望、教育方法、评价方式,甚至是教育体制、考试制度等相关。虽然在大的方面,学校无法改变,但从学校角度,可以通过改善师生关系,安排丰富多彩的活动,增进学生对自身的了解,帮助学生悦纳自我,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在愉快的成功体验中成长,并不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树立信心,则正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因此,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预防或减少学生与学习有关的心理问题的产生,就要明确与学习有关的心理问题有哪些,它的表现及预防办法是什么。

概括地说,学习对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主要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心理。因此,学习心理的辅导,应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辅导,教会学生学习。

三、开展自我意识教育,努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根据积极自我意识的构成,中学生积极自我意识教育的内容包括:①自我认识教育。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认识物质的我;二是认识社会的我;三是认识精神的我。引导他们正确看待这三种自我之间的关系,不要过多看重物质的我,要重视社会的我,更要重视精神的我。②正确的自我评价方法的教育。正确的自我评价方法应当是自评与他评相结合,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相结合。③理想自我教育。教师要帮助学生在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对理想自我进行构想,正确对待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差距,避免学生由于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不一致而导致一些心理问题的产生。

四、努力掌握心理辅导的知识与技巧,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中学生的学习焦虑、人际焦虑、自责倾向等八个维度,都和学校教育相关,而在学校教育中,师生关系是最普通、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如教师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而影响到教学效果;教师的领导作风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效果至少有三方面影响:第一,教师的领导方式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表现为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影响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与教师进行信息交流的愿望:第二,教师领导方式影响师生合作,影响教学效果,表现为影响教学信息的可信度和影响教学过程中的师生配合;第三,教师领导方式影响课堂心理气氛,影响学生的学习,表现为领导方式对课堂心理气氛的影响和课堂心理气氛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此外,教师的归因、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奖励与惩罚等都深深地影响着学生。有时,教师一个不经意的称赞,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而教师的一个过错,也可能使学生刚刚燃起的进取之火熄灭。因此,教师利用课堂教学,利用人格的魅力。利用所掌握的知识与技巧,改善学生的心理,发展学生的心理是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每个教师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

第4篇: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期待范文

1关注特殊群体和领域

1.1把握新时代90后大学生的新特点目前,大学校园里已经几乎全部是90后。90后大学生是充满朝气和个性的一代,要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好,就需要与时俱进,了解90后的心理特点:在行为上,90后大学生在宠爱中长大,少遇挫折,所以他们表现出假成熟,追求独立而依赖性强、喜欢尝新而抗压抗挫折能力弱。在情感上,他们情感张扬而爱憎分明,内心其实是渴望理解和关注。在思想上,他们在信息爆炸的环境中长大,能方便迅速地通过各种渠道接收到各种信息,科学知识人情世故均有涉猎,因此他们较早社会化。在认知上,他们有着强烈的善恶观,敢于表达对事物的善恶美丑对错的观点,但容易武断,有激情而难持久[5]。有鉴于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注意: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学生内在和实际需要出发,营造人文关怀的教育环境。在教育的过程中注意把问题和观点的逻辑关系和推导过程陈述清晰,这样一方面能够让他们切实了解整个思维过程,同时可以教会他们如何思考。

1.2认真重视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一个值得重点关注的领域。研究表明,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差于普通大学生,他们更加容易体验到恐惧、紧张、忧虑和神经质的感受,而且更加情感压抑,缺乏情感依恋对象和倾诉对象。贫困生相对于普通大学生对应激事件的评估更倾向于严重化,也就是说贫困生心理更敏感脆弱,更容易受到应激事件的创伤。贫困生在获得的社会支持上明显少于普通大学生,一方面是由于自身人际交往相对较少,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主观感受上不能像普通大学生那样坦然接受他人的帮助[6]。这是由于贫困大学生比其他大学生往往背负着更大的期待,这意味着他们要承担更大的压力。首先,他们出身贫苦,家庭经济改善的期望和责任往往就落在他们身上。家人几乎倾尽所有供他们读书,期待他们好好学习,毕业后找一份好工作。所以他们比他人更坚强也更脆弱:坚强是因为他们会更早地承担起责任,努力读书,为家人付出;脆弱是因为他们往往失败不起,万一他们在耗尽家中大部分财产后找不到工作,面临的将会是濒临崩溃的绝望。其次,进入大学后,他们会直接面对社会贫富差距在大学生中的表现,如此大的冲击在尚未成熟的他们身上特别容易激起各种不良情绪。如果这种心理反差不能及时得到调适,这些贫困大学生或者产生行为对老师和学生造成伤害;或者造成人际交往障碍、抑郁不振、严重自卑等心理问题[7]。

1.3关注毕业生就业心理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心态表现出以下特点:希望在竞争中以实力取胜,却缺乏足够的信心。大学毕业生需要直接面对市场,自己择业的同时也要被市场选择,意味着激烈的竞争。社会经验的缺乏又让毕业生难以适从:或者自信不足害怕失败,或者不好意思与同学好友竞争,或者担忧竞争不公平,或者想要报答父母之情压力巨大,或者自身充满理想憧憬却发现现实非常残酷难以接受。总之各种因素都使得毕业生往往处于焦虑之中,这种情况下亟需要学校的关怀引导[8]。

2建立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2.1继续建设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式和途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要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实现以下功能:第一,针对轻度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团体干预,缓解或消除其心理障碍。第二,预防心理问题产生,维护心理健康,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第三,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充分发挥学生潜能。

2.2构建社会支持体系社会支持体现着个人与他人互动的社会属性。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对压力有缓冲作用,社会支持在应激条件下与个体身心健康发生联系,它能缓冲压力事件对身心产生的焦虑、抑郁等情绪。而大学生在遇到紧急状况时获得的物质和精神支持的主要来源是父母等家庭成员、朋友和同学。由此可见,建立健全的社会支持体系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极其重要[9]。

2.2.1朋辈辅导研究表明,朋辈间的心理鼓励、劝导和支持会比非同辈间更有效果,并且朋辈心理咨询员的榜样示范作用强。朋辈心理辅导员既维护和促进求助者心理健康,也锻炼了自己,有助于营造和谐友爱的校园气氛。大学生正处在一个好奇心强、渴望独立、期望成才的关键期,他们往往喜欢自由、独立而排斥权威,喜欢和同龄人一起相互交流谈心。思维方式的相似性,使他们能更好地理解彼此,做到真正的换位思考。朋辈辅导员可以就受助者学习、生活、情感、人际关系及其他方面的求助进行不同层面的心理辅导,因此朋辈心理辅导比较容易实现他们的心理期待。除了朋辈心理辅导外,还可以进行朋辈学业辅导,组织学生进行组对辅导,使得学生在学业上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尽快找到支持,避免由于学业暂时未能跟上导致的焦虑和失落,从而把学业心理问题杜绝。

2.2.2继续完善心理咨询服务部门目前,高校中普遍都建立了心理咨询服务机构,由专职心理健康老师负责,为有需要的学生解决问题。应该进一步建设高水平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服务质量。同时定制完善的专业的心理咨询机制,并严格遵守。包括保密机制(学生在咨询中心的咨询内容全都是保密的,非得学生许可,不得将相关内容转告他人,即使是学生家长)、转介机制(在校学生或教职员工的个人心理问题如果较为严重,超出学校所能的范围或者需要长时间治疗的问题都要转介到相关专业医疗机构)等[10]。

3小结

第5篇: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期待范文

【关键词】德育教师;心理健康;职校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当前职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形式

职校学生在学习和生活期间,心智和文化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但因为职校学生年纪尚轻的缘故,所以对于心智和文化的快速成长还需要一个循序渐进适的应过程。职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独立

心理独立是职校学生迈向成年、走向社会生活和将来工作的需要。在校园中,职校学生以学习知识为主,对真实和现实的社会接触并不多,缺乏鉴别力,无法判断社会中的种种现象的好与坏、是与非。这些情况造成职校学生的心理依赖性很强,缺乏独立性。德育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学生的实际情况,消除他们的恐惧,引导学生向心理独立慢慢过渡。

(2)交友

每个职校学生都不能生活在真空中,人只要生活在现实社会就有与人交往的愿望和需要,交友是每个社会个体维护身心健康、感受来自外界生机的重要渠道。职校学生渴望交往、交流、被人理解、接纳和认可是其心理发展的重要需求。职校学生在渴望与人交往的同时,却并不擅长处理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有时可能因为过于迫切地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而显得刻意、因而不被他人接受。德育教师应当成为他们的知心伙伴,教会学生人际交往的玄妙之处,帮助他们快速适应交友需求。

(3)人生规划

究竟什么样的工作适合自己,自己需要哪些知识、能力、素质的储备,这一切对于社会经验不足,没有任何职场体验的职校学生而言,如同谜一样。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和幻想,对人生定向彷徨、无奈。作为德育教师应深入到学生内心深处,因势利导,帮助学生了解自我,引导他们顺利实现生涯角色的转换,制定出比较切合实际的职业规划,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过渡,使其人生定向更加准确。

2 职校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尚属于新兴学科,系统完整的教学理论还没有完全形成,尤其是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

近年来,职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备受关注,但发展并不平衡。对待职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少职业学校在思想认识上模糊不清,在实践方式上还存在各种偏差。一些职业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往往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混同起来,把学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统统视为思想品德问题。德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力求使学生明辨是非,接受真、善、美的事物,追求高尚的思想,具有良好的品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完美的健康人格,它力求使学生自知、自信、自律,具有较高的创新精神和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其核心是发挥学生个人的潜能。

(2) 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不足

缺乏专职、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很多学校没有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有心理辅导教师的也不具备相应的资格。而在国外平均每1000个学生就有一位专职的心理咨询师,这些数据表明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力度还很薄弱,师资力量相对有限。专业化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需要解决的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

(3)对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不够

强调形式过多,强调内容实效不够:被动形式较多,主动跟踪研究不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大多没有系统的计划和组织策略,个别学校仅把心理咨询当成一种摆设,应付检查和验收。有些心理德育教师职业意识淡薄,缺乏育人育心的职业道德。

3 德育教师应如何应对职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1)加强思想建设,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性

现代教育观十分重视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目标追求的是个体的全面发展和学生群体的整体发展。心理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职业学校心理健康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起着特殊作用,思想的建设也至关重要。全方位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高职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性,确保职校学生朝着健康的发展方向前行。

(2)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

实践证明,开展职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要取得良好效果,队伍非常关键。为此,职业学校要着力加强队伍建设,以“专兼结合、专业互补,专职专业,兼职精干”为原则,建设一支“专业化、高水平”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

(3)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性

通过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径等,增强学生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的能力,引导学生珍爱生命、关心集体、善待他人,这是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落脚点。可以发动团队力量,组织团体活动解决心理问题,班级内部建立心理咨询小组,一对一展开心理辅导等等。

结语:

中等职业学校作为职校学生成长和日后接触社会的平台和媒介,也是培养其知识和文化的地方。德育教师是管理职校学生、教育职校学生的中坚力量。职校学生虽然在身体上、智力上已经发育成熟,但其心理因为刚刚走向成人而没有完全成熟,所以职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是教育的一部分,德育教师要发现职校学生心理异常时要及时实施疏导,帮助职校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黄洁. “干预”理论视野下的职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J]. 重庆广播电视学报, 2010,(03) .

第6篇: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期待范文

本文试图通过考察高职院校心理健康工作的总体现状以及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影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因素进行分析,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及工作中存在的弊端,提出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对策,从而提升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高职;心理健康;现状;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3-0224-02

一、引言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心理亚健康人群偏高,大学生很容易情绪化,由于心理问题导致退、休学的比例不断攀升,已经占到退、休学总人数的28%左右。一方面,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对大学生的抗压能力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基础薄弱,大学生面对新环境、新问题时,没有做好应对的准备和专业训练,从而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心理疾病呈多发、易发趋势,部分学生已经影响到了学业、生活和人际交往,个别大学生受心理疾病所困,甚至引发了反常乃至恶性刑事案件,这些教训发人深思。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一部分,高职院校学生也存在上述问题,甚至在部分区域和群体中问题更加突出。例如,高职院校学生厌学情绪可能更重,部分学生因为迟迟走不出所谓高考失利的阴影,对自己缺乏明确的定位,对未来缺乏清晰的目标,从而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教学管理造成了不利影响。因此,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分析,探究符合高职院校要求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规律、切合高职院校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对策,已成为我国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

我国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随着现实问题的不断出现,许多高职院校开始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将其作为学生工作的重点来抓。然而,有关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讨却相对薄弱,许多高职院校只是套用一般高等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而没有在结合本校实际的基础上探索出适合的方法和对策,在某种程度上极大地影响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发展。

纵观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全国开展的情况并不平衡,在工作体制、途径、方法等方面存在不规范的问题,成熟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和制度尚未真正形成,亟需得到进一步地完善和健全。从总体上看,我国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尚未建立,尤其是许多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二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专业知识、技能欠缺。许多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由于缺乏系统的职业培训和相对专业的学术背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把握不到位,缺乏规范性;三是高职院校办学规模小,学科设置不够科学,较难吸引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从业人员,学历水平低,实践经验匮乏,无法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团队,导致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很难向纵深方向发展;四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进展缓慢,还不能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独具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理论与方法。

三、完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为使高职院校心理健康工作更加科学有序地发展,笔者在借鉴国内外高校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1.转变观念、科学规划,实现全员育人的新局面。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系统性的全局性的育人工程,如果没有科学的规划,就很难保证心理健康工作的持续发展。因此,学院领导应把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作为出发点,充分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逐步提高意识,抛弃落后观念,做到科学、及时地指导,并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成全面助人的良好局面。

心理健康教育和其他人文学科的教育一样,都是不断完善大学生人格,培养大学生高尚情操,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学科,是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宣传,让学院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在实际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中自觉融入心理健康的思想和意识。如果全员育人意识宣传不够,学校其他部门、老师对这项工作了解不多,就会造成部门、老师之间协作意识不强,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势单力薄的被动局面。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特殊性的认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促进大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其心理品质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结合现阶段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开设情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不断提升课程内涵和科学性:第一,集体备课,就如何更好地进行课堂授课等问题进行充分地交流和沟通,以高职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为基点,与时俱进,搜集最新的、学生感兴趣的资料,认真备课,科学设计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教师的授课质量。第二,如果条件允许,除必修课外还可开设一些选修课程,如可以开设实用性较强的心理咨询相关课程。通过开设相关课程,一方面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心理咨询,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意识到心理咨询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选修课与必修课相得益彰,有利于形成多点多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新局面。第三,贴近学生实际,适当运用心理小游戏增加课堂趣味性。授课过程中适当地穿插心理小游戏、心理测验等内容,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使学生真正从枯燥的理论知识中跳出来,在游戏中获得心理体验,从而促进心灵的成长。

3.结合高职院校实际,走多元化综合教育发展之路。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网络与体系。因此,单一的教学模式、德育模式和咨询模式都已经难以满足广大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为提升高职院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实效性,笔者认为推行多元化综合教育的发展模式是当前高职心理健康工作的必由之路。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搭建心理健康网络平台,增加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当今世界是资讯高度发达的时代,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大学生群体是中国网民群体中最活跃的,上网已成为他们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是他们了解时事、查阅资料、交流感情及休闲娱乐的重要途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教育即时性、对象广泛性、信息隐秘性等独特的优势。因此,这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很受大学生喜欢。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一旦实现,可以满足学生诸多需求。

第二,营造有利于心理健康工作开展的校园文化。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的内容与校园文化息息相关,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也总是从繁荣的校园文化中汲取营养。心理健康工作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发挥自己独特的优势,借助特定的心理健康节日,开展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心理活动,主动将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与宣传融入其中。大学生人格的完善得益于优良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对学生思想及心理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同时也是其他教育形式所无法取代的。

4.适当增加专兼职教师数量,增强心理咨询与危机干预能力。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只有不断提高专兼职教师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使其更好地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然而高职院校普遍存在专职人员少、兼职人员多,专业化程度偏低的现象。师资队伍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瓶颈。随着学生需求的不断发展,只有适当增加专兼职教师人数,增强心理咨询与危机干预能力,才能更有效地做好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方面,落实师资培训专项经费,加大对专、兼职教师的培训力度,在考核上对心理专兼职教师予以一定的倾斜,保证心理专兼职师资队伍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以学工队伍为抓手,加大对辅导员等一线学工教师的业务培训。学工队伍是一切学生工作得以完成的重要力量,这支队伍因为与学生关系较为密切,也较容易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所以,加大对学工教师队伍的心理学专业培训,让他们学会甄别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将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区别开来,对进一步推进基层心理健康队伍的建设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结论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和创新的工程,随着社会需求的多元化,高职院校逐渐成为我国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各行各业人才的重要任务。但是较之本科院校而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其先天的不足,如基础弱、投入少、领导重视程度低、缺乏专业人才及科研能力弱等。在这样的现状下,如何让高职学生更好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摆在每一个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通过大量资料的整合和分析,提出具体的对策和建议。同时笔者也希望通过研究,为提升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王银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1.

[2]蔡春燕.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8.

[3]陶爱荣.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J].考试周刊,2010,(4).

第7篇: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期待范文

【关键词】社会支持;罪犯心理健康

一、利用社会支持对罪犯心理健康积极影响的作用

社会支持,就是通过对社会教育资源的整合,来实现教育改造的个别化、社会化和科学化;监狱是社会一个不分割的部分,监狱通过教育改造罪犯来消除影响社会和谐的不稳定因素,维护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因此,监狱与社会形成互动关系十分重要。监狱在教育改造罪犯的过程中,即注意罪犯的思想转变,还要注意罪犯健康心理的培养和行为的矫治。利用社会支持对罪犯进行帮教是监管改造机关普遍采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基本教育手段之一。它的作用在于协助监狱民警做好罪犯的教育改造工作,使之成为安心改造,遵纪守法的公民。由于社会支持对增强罪犯生活信心、鼓励罪犯接受改造、提高罪犯改造质量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社会支持对监狱服刑罪犯的帮教已成为中国改造罪犯工作的特色之一。

二、社会支持对罪犯心理健康影响

社会支持对罪犯心理健康影响有多种方式,以下主要谈谈亲情帮教、与社会专业团体合作进行帮教对罪犯心理健康影响。

(一)亲情帮教对罪犯心理健康的影响

亲情的力量是伟大的。失去自由,在相对封闭的改造环境中,罪犯思乡情节加深,亲情时刻萦绕脑海,内心愧疚给家人带来的伤害,心中牵挂的是家人的冷暖安康。因此,充分发挥亲属的特殊作用,积极做好探监亲属的工作,动员探监亲属做规劝工作,利用亲情感化罪犯非常必要。家人的信任和鼓励,宽容和关爱,对罪犯最大的精神支持,对罪犯缓解焦虑抑郁情绪,保持平和心态,安心改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教育改造工作中,通过亲情的力量,促使罪犯由抗拒改造、消极改造转化为安心改造、踏实改造事例比比皆是。同时,对重点对象进行家访,经常向他们介绍罪犯的改造情况,帮助解决罪犯家庭遇到的具体困难,使罪犯感到监狱的关怀,心怀感恩激发改造的热情和潜力。在实际工作中,利用亲情帮教,矫治罪犯心理问题,培养健康心理,是行之有效的主要方法之一。

(二)利用社会专业团体优势,推进监狱与社会的互动,实现双赢

开展罪犯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矫治,监狱的专业队伍相对于社会上的专业团体来说,专业水平和技术力量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利用社会力量开展罪犯心理矫治是提高监狱心理矫治工作水平的一个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

因此,监狱工作应与时俱进,改变过去封闭管理的一贯做法,推动监狱工作社会化,努力提高监狱教育改造工作的成效。利用社会力量开展罪犯心理矫治,既是监狱工作的需求,同时也是社会对监狱工作期待的一种回应。通过社会力量,可以促进监狱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即监狱利用社会上的心理专业人才来提高心理矫治水平,社会也以利用监狱作为实践基地、一方面监狱利用社会力量为开展服刑人员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提供了方便,另一方面,又为社会力量开辟了对服刑人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实践的基地,建立一个双赢的交流和发展平台。

三、推动监狱心理教育工作创新发展

(一)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

矫治服刑人员心理问题是一项十分紧迫和重要的教育改造任务,监狱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不断探索、改进和完善,监狱心理健康教育专业队伍的素质需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因此,只有借助社会力量的人才资源才能使监狱心理矫治质量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断创新发展。

(二) 在形式上有新的突破

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既要立足本位,充分发挥监狱民警、心理咨询师主体地位作用,又要发挥亲情帮教、典型事例教育、利用社会专业团体优势。

在教育方法上既有团体辅导又有个别咨询,既有知识讲座又有互动游戏,既有音乐欣赏又有放松训练等,课堂气氛活泼生动。

(三) 教育内容丰富多彩

在教育内容上有认识自己、自我控制、自我管理、适应环境、情绪调节、放松训练、人际关系等。使服刑人员感到新鲜,学得有兴趣。

(四)提高授课水平

授课老师的心理学专业知识丰富,咨询师学识渊博,又有丰富的经验,对服刑人员的心理特点摸得准、分析得细、讲得透彻,使服刑人员听得明白,理解的透。

(五)增强教育针对性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要针对各类服刑人员的心理特点,因此,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学习不同的内容,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十分重要。

第8篇: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期待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 心理健康 课堂氛围 学习兴趣

中小学阶段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奠基期,也是少年儿童社会化的关键期。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协调的发展就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也就成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教育的重要一环。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使他们的智力和能力得到发展的同时,也使他们的心理健康得以维护和增进,从而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要做到这些,我们可以采取多种积极措施。

一、创造优质课堂氛围,使学生心中充满期待

优质的课堂氛围是一节成功课堂教学的基础,是有效进行教学的重要条件,是指课堂上学生和教师之间围绕教学内容展开的一系列活动而形成的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在心情愉悦时,更容易接受事物。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也正说明只有使学生身心畅快地进入学习,形成师生彼此接纳的心理进而调动他们以饱满的情绪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加以赏识。”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习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内在心里状态如何,心理积极愉悦,则效果倍增,相反则效果甚微。”将两者结合起来思考,不难看出良好的课堂氛围需要教师先从自身做起:热爱学生,鼓励学生,然后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做了个实验,他们煞有介事地对一所小学所有的学生进行智能测验。然后把一份学生名单交给有关教师,并告诉老师这些学生具有在不久的将来产生“学业冲刺”的潜力,并再三嘱咐教师对此“保密”。其实,这份名单并没有什么依据。但几个月后再次对所有学生进行智能测验时出现了奇迹:凡名单上的具有“学业冲刺”的学生,不但成绩提高很快,而且性格开朗,求知欲望强烈,与教师的感情也特别深厚。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将这个实验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又称“罗森塔尔效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迹呢?由于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都是著名的心理学家,教师对他们提供的名单深信不疑,于是在教育过程中对名单上的学生产生一种积极的情感。尽管名单对学生是保密的,但教师们掩饰不住的期盼还是通过语言、眼神等表现出来。在这种深情厚爱的滋润下,学生自然会产生一种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心理,在这种心理的推动下,他们有了显著进步。这个实验也再告诉我们热爱学生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心全意地投入到课堂中,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所以,教师在走进课堂之前,就要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而且自始至终要保持这种良好的状态,用愉快的心情的对待学生,用饱满的情绪感染学生,将枯燥的数学课堂演绎得生动活泼,充满生机与活力。虽然“润物细无声”却能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不良情绪,让学生对数学教师和数学课堂产生亲近感,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形成美好的心理感受,让学生对数学课堂充满期待,就像教师对他们充满期待一样。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较好的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到数学课堂中来,才能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也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内在动力

数学学科具有抽象性和系统性的特点,这一特点使得抽象思维能力弱的学生和不能及时掌握所学内容、思维不够灵活的学生产生学习障碍,时间长了就会对数学的学习产生畏难情绪。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无论对学习还是对生活都是不利的,所以我们要帮助他们克服这种不良的情绪。在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前提下,要提高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推动学生学好数学的内在动力,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效果。我们在平时上课时,给学生讲一些数学家的故事、我国古代数学的伟大成就,生活中的数学等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他们有了学习动机和兴趣之后,我们就要运用智慧使数学课堂变得简而精,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而形象,使学生易于接受。这样就会减轻学生学习数学的精神压力,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数学的心理环境,消除他们的畏惧心理,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开展多种多样的数学活动,让课堂探究更愉悦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心理学也有研究表明:人的学习结果受感官参与的制约,多种感官的参与还有利于人的心情开朗。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既有利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又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这些活动可以是室内的也可以是室外的。比如在教学“千米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对千米有更直观的认识,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去实际测量一千米,教师只提供测量工具和负责学生安全。在这一活动中既促使他们自己动脑思考如何完成任务,也锻炼了他们合作交流的能力,还让他们走出课堂,带着愉快的心情去探索体会和掌握数学知识,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了数学课堂。

总之,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数学课堂教学中,有许多种方法和途径,但需要我们数学教师从学生这一主体出发,挖掘整合教材资源,发挥教师的各种能力,三者结合起来去思考去发现去应用,才能使数学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让健康的心理在学生的成长中发挥其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锋.关于构建小学数学活动化教学体系研究方案[A].探索创新发展[C],2000.

[2]李遂宠.浅析在数学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J].甘肃科技,2010(1).

[3]谢青花.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积极心理之引导[J].教育革新,2012(2).

第9篇: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期待范文

心理活动课堂,体验团队之力

“我需要四把椅子,四个志愿者,椅子按照PPT上的方式摆放,要求志愿者坐在椅子上,并且要躺在临近同学的腿上,之后我要撤走四把椅子!”心理老师刚说完游戏规则,犹如一枚投入平静水面的石子,班里一下子就热闹起来,同学们开始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有三个男同学在老师的鼓励下决定要试一试,但是还少一个人,这时坐在后排听课的我产生了兴趣,决定试一下。

游戏开始了,随着心理老师一声令下,另外四名同学一起撤走了四把椅子,可我们四个人仍然挺立着。同学们走上前来,围在四周,一起为我和三名同学呐喊助威,负责计时的同学更是大声喊着时间。我们坚持了123秒,大家都欢呼起来,庆贺这个新纪录。

这是我们高一一班一堂普通的团体心理训练课,这个游戏的名字叫“一切皆有可能”。按照常理,在没有任何支撑物的情况下,我们是不可能坚持那么长时间的,然而,通过我们的合作与坚持,我们做到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验着将不可能转变为可能的惊喜,体会到相信自我、相信团体的力量。活动结束后,学生们的集体意识明显增强。

学生需要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高中生团体心理训练校本课程的设计理念就是让学生乐于参与,学有所得;教师寓教于乐,能以心理问题的破解为德育提供支撑;学校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平台,有效实现“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的办学理念,真正达到服务学生成长的教育目标。这种校本课程活动也得到学生的喜爱,有同学发出这样的感慨:“每次都会期待心理课的到来,因为每项活动都让我受到启发,很多有意义的活动让我难以忘怀。”

心理主题班会,倾听心灵之音

我们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设计了阶段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结合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心理主题班会有三部曲:第一步由心理教师对班主任进行专业指导,第二步心理教师参与策划班会的心理主题,最后一步由学生自己完成。三部曲都是围绕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旋律开展,抓住各种教育契机,适时开展生动活泼、寓意深刻的主题活动。比如,每年三月是我们的“感恩教育月”,我们会举办“呼吸亲情,感恩母亲”的心理主题班会。应邀参加心理主题班会的母亲们坐在孩子们中间,聆听孩子们的心声,母子的心灵更靠近了,校园里洋溢着温馨的气氛。感恩母亲的主题班会让母亲们度过了一个难忘的母亲节,加深了对孩子的了解;学生们的心里也涌起了爱的潮水,一位学生动情地说:“……那么多爱的见证,我为什么没有去珍惜,母亲呀,您把一生都给了我,我也会用一生回馈您!”

学校的高中生团体心理训练通过各种生动的、有意义的心理游戏,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启迪学生深入思考,激发了学生的心理潜能和成长内驱力。心理健康教育产生的巨大辐射效应使其深入人心,德育贵在润物无声,我们借助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激发学生的情感认同,真正达到育人于无痕之中。

家长学校,合力育人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该在学校、家庭、社会三个维度进行全面渗透。为了在家庭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就需要加强家长学校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