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校园文化的建议范文

对校园文化的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校园文化的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校园文化的建议

第1篇:对校园文化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高校;茶艺社团;校园文化;意义

传统文化在高校校园中的传承,对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发挥着不容忽视的推动作用,而以社团形式推动我国传统文化在高校校园中的弘扬,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并促使传统文化更好地推动学生成长。茶艺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与吸引力,在高校中开设茶艺社团,不仅能够丰富高校校园文化内容,而且能够引导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向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

1利用茶艺社团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在当前高校工作中,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得到了高度的重视,但是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仍旧有许多问题制约着校园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其中传统文化建设的弱化以及校园文化呈现的封闭性与功利性倾向,都决定了利用茶艺社团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1.1传统文化建设的弱化

我国传统文化在高校中传播,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知识、活跃学生思维、升华学生的精神境界,从而促使学生强化自身社会责任感、文化责任感,并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由此可见,在高校校园文化中重视传统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在科技迅猛发展的新时代,高校与大学生群体都体现出了更加重视时代文化精神建设与科学文化精神建设的倾向,特别是竞争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得到了重点强调。这种强调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在社会节奏与生活节奏逐渐加快的今天,高校必须通过培养学生的这些品质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但是在此基础上忽略传统文化建设却是一种有失偏颇的做法,同时也难以让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体现出中国特色。因此,在高校中开设茶艺社团等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社团,是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中时代精神建设与传统文化建设得以平衡的必要策略,同时也是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体现中国特色的必然要求。

1.2校园文化的封闭性与功利性

校园文化的发展要求校园文化建设体现出开放性,即通过对社会优秀文化的汲取,来丰富校园文化并推动校园文化的创新。但是在高校文化建设实践中,校园与社会之间的文化交流存在着一定的障碍,许多高校将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校园当中,与社会相关的文化活动并不多。虽然许多学生组织会自主开展社会文化活动,但是由于学生群体欠缺丰富的阅历与成熟的思想,难以取得良好的成效。在此背景下,校园文化建设难以实现对社会优秀文化的有效汲取,从而凸显出了创新与发展动力的欠缺。另一方面,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功利性倾向也逐渐显现,这种倾向体现为高校以及学生群体将功利性动机当做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动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校园文化的发展空间甚至会导致校园文化向错误的方向发展。而茶艺社团的建设,能够为高校及大学生群体提供一个与社会优秀文化开展交流与学习的组织载体,并且这种蕴含丰富传统文化的学生组织也能够向学生传达出积极向上的思想,从而推动校园文化向着精致雅逸的方向发展。

2高校茶艺社团的开设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意义

通过分析利用茶艺社团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可以发现,高校茶艺社团的开设对于强化高校文化建设中的传统文化社会工作以及解决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封闭性与功利性问题具有着重要意义。除此之外,高校茶艺社团的开设,对于丰富校园文化内容、推动校园文化净化也能够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2.1丰富校园文化内容

当前高校中的学生社团涉及到了多样化的领域,这些社团具有灵活的活动方式,同时也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通过引导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可以让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学习更多的知识,并让自身的课余文化生活更加多姿多彩。茶艺社团在高校中的开设,同样能够发挥出丰富校园文化内容的作用,这种作用不仅体现在拓展学生茶艺知识、推动学生利用茶艺开展交际方面,而且也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弘扬方面,这对于实现高校、学生与差异文化的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通过在高校中开设茶艺社团,能够为大学生群体提供一个学习茶艺知识的平台。虽然当前大学生群体都对与茶和茶艺相关的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大部分学生都是浅尝辄止。缺乏学习茶艺知识的平台,是造成大学生对茶艺以及茶文化缺乏了解的重要原因之一。事实上,茶艺文化中包含着多样化的知识内容,如对茶叶种类的认知、对茶叶与茶具的选择、泡茶技艺以及融合各类艺术形式的茶艺表演等,通过对这些知识内容的了解学习,对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具有着重要意义。另外,茶艺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内容,如茶道精神、待客礼仪、茶德、茶禅意味等,这些内容的推广和普及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推动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能够发挥出重要作用。其次,高校通过开设茶艺社团,能够为大学生群体提供一个交际的平台。交际属性是茶艺文化中重要的组成内容,通过在高校中开设茶艺社团,能够引导学生自主组织各类茶事活动,使大学生群体拥有以茶会友的平台,能够将更多的课余时间用于交际而非热衷于一些诸如网络游戏等极具娱乐性又缺乏教育价值的活动。同时,通过参加茶艺社团开展交际活动,大学生群体的协作精神、团队能力也能够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并促使大学生群体在理解茶艺中的“和合”思想基础上实现高校和谐文化的建设。最后,高校通过开设茶艺社团,能够推动传统文化在高校中的传播。茶艺的发展与我国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都具有紧密的关联,在这些传统文化中,不乏一些极具教育价值的思想内容,通过开设茶艺社团、推广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大学生思想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如茶艺与儒道释思想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其中入世思想、乐道精神与和合思想等,能够对大学生个体的自我提升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入世思想能够引导大学生群体自强不息并努力实现自身价值,乐道思想则能够引导大学生群体通过茶感悟人生并提升自身精神境界,和合思想则能够引导大学生群体与他人、与自然构建一种和谐的关系等。由此可见,茶艺社团在拓展大学生知识、推动大学生交际以及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等方面都能够发挥出重要的作用,通过在高校中开设茶艺社团,不仅能够丰富校园文化的内容,同时也能够推动校园文化内容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这对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以及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都具有着不容忽视的积极意义。

2.2推动校园文化净化

在大学生群体进入高校校园之后,虽然课程较少但是却更加忙碌,由此可见,高校校园中具有着丰富的文化内容,能够填充满大学生群体的课余时间。但是客观而言,当前高校中的校园文化体现出了庸俗化的倾向,即具有娱乐性质的文化内容较多,而具有启迪价值的文化内容却十分欠缺,诸如走廊文化、厕所文化以及课桌文化等,与高校的社会角色定位以及高校校园的文化发展方向欠缺契合性,而这些低俗文化堂而皇之的存在,给高校校园文化的净化与先进性的体现带来了很大的障碍。而根植于我国农业文明的茶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传统优秀文化的影响,并在千年的沉淀中体现出了稳定的特征。通过茶艺社团的开设,可以推动茶文化在高校中的弘扬,这对于净化高校文化环境具有重要价值。首先,茶艺社团的开设,能够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实现物质文化建设与精神文化建设的协同发展。茶艺与茶文化本身就实现了物质与精神的紧密结合。茶叶有丰富的种类,并且在香气、色泽等方面都具有多样化的特色,同时,茶艺融合了艺术、利益、道德等多个层面的文化因素,因此,茶艺社团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不仅体现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或者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等单一的方面,而且能够推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与精神文化建设的结合。其次,茶艺社团的开设,能够推动校园文化实现高雅文化建设与通俗文化建设的协同发展。茶艺具有着雅俗共赏的特征,在茶艺发展过程中,文人品茶、宫廷茶宴等展现出了茶艺高雅的一面,其中,与茶艺相关的茶诗、茶词也在这些高雅文化的熏陶下具有了更高的艺术性。而对于民间而言,饮茶是一种重要的习俗,茶艺也具有通俗化与大众化的特征,这种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的文化形式,推动着茶故事、茶传说以及茶谚语等文化的发展。通过在高校中开设茶艺社团并对茶艺文化做出全面的传播,可以让大学生群体认识到茶艺所具有的两面性,同时也可以推动校园高雅文化建设与通俗文化建设的协同发展。最后,茶艺社团的开设,能够推动校园文化实现审美文化建设与娱乐文化建设的协同发展。茶艺具有丰富的审美性。在茶艺表演过程中,精致的茶具、优美的音乐以及精湛的茶技等,都能够带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在观看茶艺表演的过程中,人们也能够放松身心、体验和谐之美。由此可见,茶艺本身具有审美性与娱乐性,因此在高校中开设茶艺社团,可以有效推动校园审美文化建设与娱乐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由上可知,茶艺社团的开设对于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高雅文化建设、通俗文化建设以及审美文化建设和娱乐文化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开设茶艺社团并组织茶艺活动,能够有效抵制高校校园文化中庸俗文化的盛行和庸俗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的消极影响,推动高校校园文化的净化。

3结语

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中传统文化建设工作的淡化以及校园文化发展方向的封闭性和功利性等问题,急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向高校校园传播发展。在此过程中,具有着极高审美性与文化性的茶艺文化对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发展能够发挥出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我国高校应当重视茶艺社团的作用,并通过强化对茶艺社团的扶持、推动茶艺社团建设制度的完善、提高茶艺社团指导教师素养等策略来为高校茶艺社团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从而确保茶艺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能够充分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林育真.茶艺社团与中职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电子制作,2015,06:163-164.

[2]程善兰.发挥茶艺社团在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J].中国西部科技,2010,25:90-91.

[3]周玲,侯艳,居倪萍,邵宛芳,吕才有,周红杰.以茶艺团建设为龙头培养高素质特色人才[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7:184-186.

第2篇:对校园文化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高校;艺术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做用

校园文化的建设情况直接影响着高校校园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同时也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能够有效促进高校发展。而艺术教育的开展不仅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主要构架。特别是在当前高校的建设和发展中,必须要注重发挥艺术教育在提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有效发挥艺术教育具有的引导作用,为培养更多的人才创设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

一、艺术教育在提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1.有利于提高高校的影响力

结合我国各大高校校园建设实际情况而言,当前以愉悦性和传播知识为主要目的而开展的各项校园文化活动,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各大高等院校可通过参加各种形式的文体竞赛活动,进而不断提高自身的知名度,提高校园文化水平,进一步推动自身的发展。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生活有很大的关系,将文化活动与社会相融合,不但能够提高高校在社会阶层中的影响力,而且还能引导大学生关心国家,让他们看到我国在改革开放的成果,从而使自身能够适应这个千变万化的社会。

2.推动青年学生的健康发展

在认识世界中,科学是使用逻辑思维方式进行的,而艺术使用形象思维方式进行的,两种形式互辅互成、不可替代。很多人都认为科学和艺术在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上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作用,虽然各有不足,但是又相互弥补。近些年来,有研究者提出艺术的形象思维能够有力的推进科学的逻辑思维,它能够带领科学家构建起理论模型与形象类比,并推动科学思维中形象组合的联络。可见,唯有将科学思维和艺术思维有效的融合,才能形成高水平和高质量的思维。因此,艺术与科学是相互影响的,在提高大学生想象力上使用艺术教育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大学生在参与各项艺术活动中学习和成长,进一步推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将来毕业后能够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更好的为国家和社会服务。

3.加强青年学生的心理素质

高校想要取得和谐稳定的发展,离不开一支高水平、心理素养良好的青年学生团队,青年学生团结互助、宽待他人、诚信友爱,在生活中充满热情,在学习上努力刻苦,将是高校发展不可代替的人文基础。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自我意识的主要表现,艺术是这一表现的最佳形式。各大高校的青年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受到了艺术的熏陶,在青春洋溢的舞蹈中,在心潮澎湃的比赛中,都积极的展示着他们自我意识,彰显出他们自强、独立、自信的品质,这些品质的存在能够帮助他们取得更好的发展,这也是艺术教育一大功劳,可见艺术教育在建设校园文化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提升艺术教育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作用的几点建议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在以前,我们只重视培养青年学生的专业文化知识,却忽略了提高青年学生的综合素养。同时,在理论界中,没有深入的、正确的认识艺术教育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让很多高校在艺术教育工作上都存在很多不足,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因此,应及时转变对艺术教育的观念,从思想上和行动上注重艺术教育的实施,意识和明确到艺术教育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所起的作用;高度意识到艺术教育的人文内涵,在开发学生潜能和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中的意义;深入研究和分析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二者的关系,确保艺术教育在建设校园文化中充分发挥作用。

2.建立健全的艺术教育中心机制

当前,我国很多重点大学和211大学都设立了艺术教育中心,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天津大学等。作为艺术教育的行政管理机构,可以说这种新型的艺术教育机制,对于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艺术生活起到了活跃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充分发挥本校师资队伍的作用,向本校专业院系聘任教学能力强、教学素养高的兼职教授,稳定艺术教育的师资队伍,从而面向于全校师生进行指导。这些高等院校在推行艺术教育新机制后,不但理顺了工作关系,而且还完善了艺术教育。第一、二课堂的课程,全部由艺术教育中心负责实施和安排;第二课堂中一些实践课程,则需要由学术管理部门负责协调,在工作需要的情况下,由学生管理部门与艺术教育中心一起策划分析完成。艺术教育的工作框架与各个院校的体育部工作有些类似,第一课堂是公共选修课,所有体育比赛都归属于第二课堂。由此可见,各大院校艺术教育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向体育管理体制进行相应的借鉴。但需要注意的是高校艺术教育与体育教育毕竟不同,不能盲目的、一味的借鉴,应结合艺术教育特征,有目的、有计划的借鉴,这样才能促进艺术教育的发展。

3.加大力度建设艺术教育师资队伍

推行教育的主体者是教师,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关系着高校整体的教学质量,全方位的推行素质教育,提升高校艺术教育层次,需要加大力度建设艺术教育师资队伍,这主要是因为:一是,因为在建设学校校园文化中,在第二课堂中艺术教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且展开艺术教育活动必须是在学生课余时间进行,这就需要教师有着崇高的爱岗敬业精神,并持有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到各项活动中,这样才能激发出学生参与艺术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唯有这样,才能促使艺术教育活动的有序开展,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二是,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艺术教师应根据校园文化建设特点,不断的与时俱进,转变自身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完善在教学中的不足,从而使自身的教学方法受到更多学生的认可和喜爱。三是,作为一名艺术教育教师在具有教育心理学、科学文化素养等基础上,还要善于以身作则,引导青年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并且对艺术教育进行探索,探索出与艺术教育发展规律相符的教学之路,完善解决在艺术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保证学校领导和广大学生对艺术教育有着正确的认识。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素质教育的实施下,高校教育既需要注重课堂教育教学,也需要重视起课外活动,开展一些丰富多彩和形式多样的艺术教育活动,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同时加大力度建设校园文化,能够为艺术教育提供新的教育形式,艺术教育的完善和发展,又能够为建设校园文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叶林.高校艺术学科发展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研究--以湖北工业大学为例[D].湖北工业大学,2015:10.

[2]张科.浅谈艺术教育和地方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4,(32):37-38.

第3篇:对校园文化的建议范文

本文阐述了高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探讨了高校图书馆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应采取的措施。指出高校图书馆要与时俱进,确保校园文化的健康先进;加强文献资源建设,突出馆藏特色;加强对网络的管理使用,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加强图书馆制度文化建设,提升校园文化层次;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加强与读者的沟通;合理使用人才,强化馆员素质。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校园文化;文化建设;作用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高校图书馆因有“文化”的历史积淀而生存发展,文化因有“图书馆”这一载体而传承后世。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育人。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最大的公共服务场所,拥有各种各样的文献信息资源,是高校开展多种形式教育、实现教育目标必不可少的场所,同时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阵地。因此,要充分重视和做好高校图书馆的文化建设工作,充分发挥它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培养出综合素质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合格人才。

一、高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高校图书馆由于其自身的性质、特点和功能,决定了它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具体表现在:

1、文化导向作用

图书馆以其独特的文化环境、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载体,营造了一个常有的、高层次的文化氛围,其拥有的信息资源有较为明显的教育导向性,基本上杜绝了危害学生身心健康的信息资源。图书馆以一种无形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支配着学生的意识和行为,陶冶着他们的情操,优化着他们的心灵。

2、文化宣传作用

图书馆作为高校办学的“三大支柱”之一,具有很强的教育宣传职能。这是其它任何教育机构所不能相比的。图书馆传播有益于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弘扬优秀文化和科学文化生活,对促进优秀文化交流,营造高校学生学习氛围,提高大学生素质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文化教育作用

图书馆对学生的文化教育是通过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传播来实现的。许多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学习,图书馆成为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1918年曾担任过北大图书馆馆长的说:“图书馆不只是藏书的地方,还是教育的机关”。

二、高校图书馆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应采取的措施

为了有效地服务于教学、科研,服务于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园文化活动,图书馆要依赖于先进的馆舍设备和丰富的文献资源,创造出一种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刻苦求学的教育环境及文化氛围。

1、高校图书馆要与时俱进,确保校园文化的健康先进

图书馆要利用其丰富的馆藏资源和环境优势对学生进行革命理想、社会主义道德、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等方面的政治思想教育。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建立的时期,图书馆要长期坚持通过推荐好书、辅导阅读等自己特有的方式宣传、引导学生,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形成、改变并最后确立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图书馆通过搞各种专题活动向广大师生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利用图书馆宣传窗口对党和国家的重大活动进行时事跟踪报道,及时提供与此相关的各种文献。积极宣传、推荐、流通各种优秀的政治读物和文艺作品,为学生提供精神食粮,例如有的图书馆在大厅播放《建党伟业》、《钱学森》、《信仰》等电影宣传片,在学生们中引起很大反响,后续又循环播放多部爱国主义大片,都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2、加强文献资源建设,突出馆藏特色

高校图书馆要根据学院专业的设置优化馆藏数据,完善馆藏结构,加强特色馆藏建设,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资源保障。优化馆藏资源,必须从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和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的需要出发,整体考虑书刊的购置。要注重采购一些知识与趣味并重,美感与情调相长,内容健康向上的书籍。图书馆在馆藏建设上除了配合新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进度组织藏书外,同时还要有敏锐的前瞻性,关注前沿学科的发展,为读者提供补充最新文献资源,保证馆藏资源的连续性和实用性。在完成本身馆藏建设工作外要加强自身资源的特色建设如专题书库、特藏书库、自建数据库等。积极收集学生对馆藏资源建设的意见,鼓励学生读者参与数据库试用,获取学生试用意见或建议。

3、加强对网络的管理使用,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

图书馆要加强网络建设,用先进文化占领网络,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网络观,积极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积极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馆藏不再以其拥有量的多少来衡量,而是以其存取能力的大小来界定,文献传输方式也由传统的单一印刷型方式转变到印刷型、电子型共存,图书馆要利用网络大力提升其存取能力。学生通过电子阅览室、手机等网络终端设备访问图书馆资源,检索、浏览国内外各种类型图书馆和学术机构,以尽快获取相关专业的最新信息和动态。同时图书馆要规范网络资源建设,对学生读者起到良师益友的作用。在网络资源上兴利除弊,既要开源,又要监控,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先进科学技术真正成为学生成才的有效载体。

4、加强图书馆制度文化建设,提升校园文化层次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图书馆制度是在经营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对人的行为带有强制性,并能保障一定权利的各种规定。图书馆制度建设的目的是引导读者、服务读者、发展读者。图书馆制度的完善有利于读者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的发挥,使读者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迸发。图书馆要根据读者的需求、心理特征制定符合图书馆发展的内在规律的图书馆制度。各种规章制度的建立要以读者服务为出发点,更好的满足广大读者在学习、生活中的不同需求。在制度的试行过程中要广泛征求广大读者的意见和建议,逐步建立、健全并完善各项制度,务必使读者利益得到充分尊重和保护,以保证广大读者开心学习。对于馆员,图书馆应不断更新管理思想,完善管理措施,制定业务工作规范,明确岗位职责,规定考核办法,激发馆员的积极性以便更好的为读者服务。

5、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加强与读者的沟通

为了加大馆藏资源的宣传力度,增进图书馆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图书馆可通过成立读书会或者与学生社团联系,积极举办各种读书活动。鼓励各学生社团参与图书馆各项活动的筹划组织,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图书馆人力不足的压力,还可举办更贴近学生生活,更适合学生口味的活动。定期举办图书专题报告会、开展读书沙龙,举办读者座谈会、讨论会,与书商联合开办书展,介绍、推荐优秀作品,举办读书演讲比赛、优秀图书读后感征文比赛、校园文化设计比赛、书法比赛等一系列文化活动。利用各种方式对馆藏图书或电子资源进行宣传,如根据学校课程学习进度或社会各类考试为学生推荐相关书籍等方式鼓励、引导学生利用文献资源。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到图书馆的兴趣也可提高学生利用图书馆的能力,使其受益终身。

6、合理使用人才,强化馆员素质

图书馆管理层要根据馆员的个人专业水平、职业道德素质与工作需要进行合理配置,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同时构建合理的绩效评估体系,坚持公平竞争的用人原则,并运用各种激励手段,不断激发馆员的创造力与自身潜能,从而提升馆员整体素质。做好读者服务不仅要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朴素的热情,还要知识广博,业务熟练。对馆员的继续教育可以通过短期培训、在职学习、脱产学习、组织学术交流、外出参观学习等形式进行,要特别注意对馆员进行网络管理、计算机管理等方面知识、技术与技能的培养,不断完善其知识结构。在加强业务素质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馆员的思想道德建设。列宁曾说过:“馆员是图书馆的灵魂”。要制定馆员道德规范、文明用语、服务忌语等加强馆员自身修养。馆员的人格、形象、语言、仪表行为对大学生是一种无形而有力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肖雪花.书香满园,贵在导读[J].图书馆杂志,2006(8)80-90.

[2]许军娥.从阅读文学经典的视角关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湖北社会科学,2008(2)160-161.

[3]王爱霞.对高校图书馆创建校园阅读文化的思考[J].晋图学刊,2009(6)44-47.

[4]余晓华.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管理创新[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2(2)51-53.

第4篇:对校园文化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小学;校园;文化;人格

    小学阶段可以说是每个人步入社会的第一步,在这个阶段中,人们从家庭走向班级这个社会小环境。同时,由于小学阶段学生的自身意识相对缺乏,社会经验也处于形成之中,因此这个阶段对于学生的影响之重大难以忽视,很多影响都会伴随学生一生,而校园文化作为小学环境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会对学生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校园文化体系的形成对于学生人格的重要意义

    人格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的能力,世界上对于人格的定义多达五十余种,总体而言,健康的人格能够使人比较客观地认识自我和外部世界,对所承担的学习和其它活动有胜任感,充分发挥潜能的,对父母、朋友有显示爱的能力,有安全感,喜欢创造,有能力管理自己的生活,有自由感。进一步而言,在小学阶段,校园文化体系对于学生人格形成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于帮助形成正确自我意识的推进

    健康的人格中,自我意识占据了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只有首先基于对自身的正确认识和估计,学生才能将自己放置于社会中合理正确的位置之上,才能与社会有效地融为一体,进而实现自身价值。

学生成长过程中会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质,例如低年级的学生,往往自我意识过于严重,而高年级的学生,却常常形成一种怕人说“出风头”而想要隐没与平凡之中的想法。针对不同年级存在不同心态,学校应当有针对性地构建起不同的校园文化体系,帮助学生纠正心理认识上的偏差。

    2.对于和谐校园社会的体验

    校园中的小社会,是小学生人生中接触到的第一个群体环境。目前学生基本都出自独生子女家庭,对于城市中的小学而言,这种现象尤其普遍。在家里一贯的肯定性地位,在学生第一次得到了动摇。一个状态良好的校园文化体系,可以帮助学生在这个小社会中重新确定自己的位置和身份,对于将来进入更大范围的社会性群体有着积极地推进作用。同时,方向正确、态度积极的校园文化,也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加强对于自身的认识,对于自我意识的健康成长有着肯定的作用。

    3.对于个性均衡发展的积极作用

    从我国教学大纲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教育的发展总体方向已经呈现出明显的“以人为本”的特点。从建国之初以“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一直到今天的“全面发展”的素质型人才,我国教育走过了艰辛的历程。

    在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校园文化体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可以激发学生对未知世界多方面的探究,从而不局限于课本中涉及的知识。从而使校园文化和课堂学习内容形成有机互补的整体,在实现素质教育的同时,也必然会极大地有利于学生各方面的均衡成长,其中包括健康人格的形成。 

    二、如何构建小学阶段完整的校园文化体系

    校园文化体系的构建是一个从学校领导到普通教师再到学生的过程,同时需要持之以恒。在对校园文化体系进行构建的过程中,需要重点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主题的确定

    由于校园文化涉及很多方面,因此很多学校在主题问题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这主要是对校园文化体系以及其作用认识的不明确造成的。

    虽然校园文化涉及面广泛,但是作为学校而言,还是需要为校园文化体系定出一个主题思想,而后围绕这个思想逐渐展开。思想就好像一个原理,而整个校园文化体系则好像是这个原理与学生生活实践中各个方面相结合的不同表现。

    在校园文化体系形成的过程中,很多学校罗列出众多的内容,这实际上是缺乏思想主题的一种表现。过于繁杂的文化内容,实质上是一种或几种思想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的不同表征,而真正的思想理论却没有被提炼出来,这样的校园文化体系缺乏凝聚力,也难以得到最大限度的推广和接受。

    2.形式的匮乏

    校园文化的形式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很多学校都默认板报为校园文化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表现形式,而相应的横幅、标语等,虽然形式略有不同,但实质上都是板报的一种延伸。

    呆板的传播形式,导致校园文化难以深入到学生的生活实践中去,从而也难以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而教育工作者,无论是学校管理层还是一线教师,首先应当遵从校园文化的内容而选择不同的表现手法,在加深学生印象的同时,增强校园文化的影响力。

    通常而言,除了目前常见的主要公共宣传手法,还可以从多个角度将校园文化渗透进学生的思想和生活。例如根据学生年级而制定的内容不同风格各异的主题班会,甚至是平日里的聊天互动,都可以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思想传播方式。甚至是对于时事点评这样的活动,也可以成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阵营。事实上,一旦校园文化的主题确定下来,其与学生的结合点将会散布在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各个角落。

    3.内容的挖掘

    在校园文化体系形成以后,很多学校都停滞于浅层思想的“表面功夫”,而忽略了对校园文化思想的深入挖掘。

    从学生的角度看,校园文化更应当是一种亲和的思想,或者是行为,被广泛认可并存在于生活的角角落落,而不仅仅是一个标语停留在学校门口的宣传栏。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校园文化体系方面的当务之急是尽快停止所有的“大道理”,因为那是不能够吸引学生深入阅读和揣摩,难以传播的纸面功夫,而应当展开更为切合实际的文化体系构建和宣传。

第5篇:对校园文化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职业责任感 现代医学模式 校园文化 医学生

1977年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精神病和内科学教授恩格尔(Engel)首先提出,应该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取代生物医学模式。 当前,随着我国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的健康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并且日趋多样化,已不再仅仅满足于对疾病的治疗,而是积极地要求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还要求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心理氛围。近些年来,医患之间不时出现紧张关系正是我国医学模式在由过去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医学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发生的摩擦,即我们的医疗机构、医学界及医护人员在观念、行为、态度上的转变没有及时到位。医护人员的责任是什么?现在时常有人提起美国医生特鲁多的墓志铭:“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在现代医疗机构中,医生和护士要相互配合适时做好与病人或病人家属的交流,把治疗措施向病人说明,实事求是说明哪些症状通过医疗手段可以解除,哪些是目前还不能解决的。在不能解决的问题中,哪些是需要病人今后注意的。交谈时要留有余地。 这种与病人的沟通需要从对病人的关怀出发,较好地运用专业知识和沟通技巧。因此,医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不仅要努力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了解、熟悉病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状况,不断增强职业的使命感、责任感,才能胜任将来的工作岗位,承担起白衣天使的神圣职责。

1.职业责任感的含义

职业责任感,也就是工作责任心,是指从事职业活动的人对职业责任、义务有充分认识,并且具有履行职业责任和义务的愿望和态度。 由于卫生职业是关涉从业人员个人、单位、社会和国家多方利益的行业,所以,其职业责任感从本质上讲既要求利己,又要求利他人、利事业、利国家、利社会,而且自己的利益同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相矛盾时,要以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为重。

心理学家的研究告诉我们:责任感是心理学大五人格理论中提到的一个重要的人格特质,包含认真、尽职、可靠、勤奋、坚韧、自律、克制、公正、条理、谨慎等特点。 人格是个人各种稳定特征的综合,体现个人的思想、情绪和行为的独特模式。这种独特模式是个体社会化的产物。影响人格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有遗传和环境两个方面,二者交互作用,决定了人格的形成和发展。遗传主要决定了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如气质的形成;环境决定了人格的后天发展,如自我概念形成、态度和价值观念、道德感、人际关系特征、习惯等。笔者在本文中仅从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探讨医学生职业责任感的培养。

2.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

校园文化指的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刘向在《说苑》中说:“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学生们置身于具有医学生文化特色的氛围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教养、有进取精神、有社会责任心和职业责任感的医务人员。

2.1整洁文明的校园环境有助于养成医学生爱护环境卫生的良好习惯,做事认真、有条理、可靠等素质,使他们能较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

学生来自社会各个群体,绝大多数在入校前并不了解未来职业的性质、特点,进入院校后,映入眼帘的是设计科学、功能合理、整洁漂亮的校园,具有良好学习氛围的教室和实验、实训室以及图书阅览室等等,校园每一处场地,甚至每一个角落都是设计科学、布置合理、整洁卫生的,这样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时刻在暗示学生:要爱护这美丽的校园啊!可不要使自己成为“第一扇破窗”! 这样,我们的医学生们逐渐地“与之化矣”。经过两年校园生活的熏染,学生与这样的洁净环境已浑然一体了,他们也成了其中的一部分,而且是这美丽环境的保持和维护力量,其爱整洁、做事有条理等医学生职业意识与素养即已逐渐养成。

2.2富有特色的校训、严格的校规校纪、校园各处悬挂或张贴的人生及教育名言警句、各种宣传栏的行业及优秀毕业生的介绍等启蒙了学生的职业责任意识,约束了他们的行为,培养了他们自律、谨慎、克制的素质

医学院校都有其特色鲜明的校训,例如我院的校训为:“勤勉、慎独、仁爱、精诚”,悬挂或张贴在每间教室、实验室等学习场所的讲台上方,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时时“提醒”、处处“叮咛”。这样把医务人员应有的精神特质高度浓缩在校训中,为学生未来职业素养的自我培养起到了很好的导向、督促作用。此外,在校园各处学习、实验、实训甚至是休闲场所都悬挂或张贴有校训。

医学院校的校规校纪通常都比较严格,在新生入学教育时安排专门的时间组织学习并以比赛、抽查等手段检查学习效果,这既保证学生完成好学习任务,又养成了他们自律、克制、守纪等品质。

2.3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在教学生以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他们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对学生的关爱、对自己的专业领域的科学严谨的态度等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具有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艺术、富有人格魅力的教师,能够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点燃学生心灵之火,造就一大批出类拔萃的学生。名师就是一面夺目的旗帜,吸引着学生们去追赶、超越。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医学院校要培养出有高度的职业责任感的医学生,必须集合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其中还要涌现出一批名师,这样有利于教师把他们研究领域的最先进知识更好地传授给学生,也能够对学生施加更加优良的训练。同时,教师对科学知识的勤奋积累,对教育教学艺术的执着追求,对学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等等,在对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2.4医学生宣誓仪式、一定的志愿者活动和劳动活动等,较好地培养了医学生的服务意识,能够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了解其服务对象,从而形成正确的护理职业态度

医学院校极富特色的医学生宣誓仪式,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洗礼,庄重的仪式当使医学生深刻认识到医务人员职业的神圣感和高度的责任感,由此而激发了学生为胜任如此神圣的职业而勤奋努力的学习精神。

我们的学生几乎都是应届高中毕业生,没有多少社会生活经验,如何使他们了解社会,了解其工作的对象,这是一个重要而且绕不开的问题。为此,医学院校通常都会安排学生进行一定时间的劳动活动;院系、班级每年都会组织一些学雷锋活动;学院的青年志愿者协会也会定期开展一定的活动;院系学生管理部门还积极促进学生利用假期开展社会调查,深入了解社会,了解将来职业活动的社会环境。这些活动都有利于学生了解社会,了解社会中那些特别需要帮助的群体,培养他们的爱心、同情心,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护理职业态度。

第6篇:对校园文化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山区中小学;校园文化;探讨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8-0256-02

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学校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管理文化的总称。作为一种独特的环境教育力量,良好的校园文化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优良的人格以及良好的道德情操,还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笔者在山区校园的实际工作经验,结合山区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发展状况,对校园文化的建设提出以下几个建议。

一、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体制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是保证学校健康正常发展的重要保障,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现以及校园文化的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制度建设、组织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三个方面。

1.制度建设。为确保校园文化建设的落实和健康发展,作为学校在确保有效完成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还要完善校园规章制度,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对于校园制度的完善,学校应采用分级管理制度。包括:班级管理机制、班主任工作机制、教师考核机制、学生日常管理机制、活动卫生管理机制以及学校的公务管理机制等。确保各级管理机制和教学科研工作同步进行,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和其他各方面教育工作的共同发展。

2.组织建设。完善校园文化的组织机构,建立一支有能力的校园文化管理队伍,对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完善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完善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机制,由学校领导和教师组成的领导队伍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另外还需要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进行全面规划。做到责任具体到人,对学校的公共环境卫生、校园文化的维持等进行明确分工。例如,选取有责任心的学生成立学生会进行监督管理。这样既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建设又大大加强了学生的管理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

3.队伍建设。教师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主体,是学校各方面工作进行的主要力量,作为校园制度的制定执行者以及校园文化活动的建立者和领导者,教师的素质以及作风的好坏会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进度有直接的影响。所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也是健全校园文化制度的重要条件。要做到:第一,增强职业素质教育,要做到对学生一视同仁,有爱心、耐心,不歧视,不偏心。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第二,要勇于创新,打破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不断学习进取,提高自身的能力,为学生树立榜样。

二、建设积极进取的学校校风

中小学的校风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所谓的校风建设,就是对校园精神文明的建设。校风,是一所学校精神面貌的体现,是校园教育教学环境的重要因素。优良的校园风气是促进师生共同进步的内在动力,能够激发师生的工作和学习热情,为学校师生营造良好的学习工作氛围。良好的校园风气还能使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无形中受到抵制,为学生和老师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长此以往就会形成共同的健康的心理状态,使学校师生不受不良风气的干扰,经常保持最佳的生活学习状态,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教风和学风是校风的具体体现。教风是主导,学风是主体。做好教师的工作作风建设是校风建设的前提,而做好领导作风建设又是教风建设的重中之重。所以,我们应该从以下几点做好教风建设:(1)发挥领导的带头作用,带头学习理论知识,明确办学宗旨,端正教师的工作态度,建设高效廉政、团结友爱的工作作风,促进良好的校风的发展和建设。(2)做好教师的工作,通过开展师德学习活动,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在教师中树立“忠诚、勤奋、求实、创新”的教风。(3)关于学风的建设,要积极开展“创文明班级、树优良班风”的班级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爱劳动,尊重科学的精神。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媒体等形式以社会主义价值道德准则,来引导规范学生的思想行为,帮助他们成为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和文明行为,对社会文明的建设有用的人。在校园中形成爱国、爱社会主义、团结友爱、尊师敬长、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

三、创造优美积极的校园环境

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美丽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净化心灵、激发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1.在中小学的校园环境建设上,要勇于创新,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善于通过各种渠道挖掘新的教育资源,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自由健康发展。让学校成为学生学习、实践的园地。例如,在我们校门外两侧的围墙上书写着学校的办学宗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在校门两侧开辟专栏介绍学校的发展变迁;围墙内醒目处开设各类信息专栏,如风纪评比栏、表扬栏、教育动态等。

2.在教学区内张挂名人的画像以及有积极作用的名言名句。写一些振奋人心的校训。在教室内设计好班规、班训,评选出好的美术作品和书法作品、优秀作文等贴到班级的墙上,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能力。在操场或者其他主要体育活动场所,写一些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的标语等。这样,学校师生在不同的区域都有不同的感受――走近校门,就感觉到这是我们的乐园。在具有浓厚的学习氛围和快乐气氛的校园里学习生活,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3.另外,学校师生要积极做好并保持校园的干净整洁,美化校园环境。对校园里的学习活动场所以及基础设施进行统一整理,努力创造一个鸟语花香的轻松美丽的校园环境。让学生在没有压力的轻松的环境下学习生活,有利于舒缓学生的学习压力,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四、构建和谐民主的校园人际关系

校园人际关系在中小学校园里主要表现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三个方面。它们是校园文化的一种高级的表现形式,直接关系到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完善,对教学效果和质量,以及学生的发展前程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教师和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里,共同生活学习。他们的言行举止都互相影响,和谐美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学生和老师的工作学习的良好发展,而且对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学生良好的人格和品质的形成,为其以后走向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要构建和谐民主的中小学校校园人际关系,教师是关键,教师要具有较高的师德修养,要当好引导者,做好表率。首先,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校园人际关系,时时刻刻都影响着教学质量和效果。“亲其师”才会“信其道”。只有教师和学生建立了良好平等的关系,才能让学生对老师尊重信服。作为老师,首先要有较高的道德修养,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不歧视,不偏心,在生活学习问题上做到与学生无话不谈。对待有过错的学生要耐心教导,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对学生的进步要给予肯定和鼓励;还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以理服人,取信于人,给学生做好榜样;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教育学生尊老爱幼,尊师敬长。这样才能有利于促进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设,有利于教与学的和谐发展。另外,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克服自卑的不良心理,努力克服困难。对于中小学生常见的妒忌、自私、骄傲的心理,教师要进行有目的的心理指导。这样才能使学生之间建立健康友好的关系,才会形成团结友爱、互帮互助、互相监督、互相促进的校园氛围。

此外,健康的教师关系也是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重要保障,杜绝教师之间出现唯利是图、骄傲自大的不良行为。一切以教育教学事业为重,互相监督,互相支持,有较强的团队意识,促进学校的良好发展,为学生树立榜样,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五、开展多姿多彩的校园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可以说,课堂教学是以教授课本知识为主,是一种共性的活动,而学生个性的发展,才华的展示,主要体现在校园的文化活动中。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它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有能力、有良好的品质的全方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通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多方面发展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在有创造性的活动中发掘学生的潜力,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

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要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重点贯穿始终,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以科技、文体和实践活动为基础,促进校园文化建设。让健康、积极的文化活动占领校园文化阵地。同时也要注重传统文化的建设,在传统节日期间,开展具有特色主题的校园活动。如国庆唱歌比赛、端午节包粽子、植树节等。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举行经常性的学校传统活动,如冬季运动会、春游、校园歌手、毕业典礼等。另外,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还可安排适当时间组织学生观看各类优秀电影。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既净化了校园环境,又丰富了学生的生活。提高了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和分辨是非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7篇:对校园文化的建议范文

1.1特色原则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组织文化既具有组织文化的一般共性,也具有其自身特性。这种特性一方面要紧密结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发展规划,同时要融入典型企业文化。铁道类高职校园文化首先要体现其职业性,所构建的文化要能培养学生的“铁色”职业素养,通过精神层、物质层、行为层和制度层以及课程层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仿真的铁色职业环境,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人文素质等内容融入其中,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使学生具有较快的社会适应能力,实现进入轨道类相关岗位的零距离就业。此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深挖各院校内涵,要将办学特色、管理制度、校训和校风等有机统一起来,一方面突出与普通本科院校的区别,另一方面突出与其他职业院校的区别。

1.2主体参与性原则

融轨道交通行业文化的高职校园文化构建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人的参与性。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包括全体师生员工以及企业行业专家,他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的作用各有不同。教师与学校行管人员起着主导的作用,他们的学识、思想境界和工作作风对校园文化的建设起着引领和示范的作用;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他们的精神面貌和行为是校园文化建设成果的集中体现,他们的求知欲、人际关系以及心理状态等深刻地折射到校园文化中,成为校园文化的集中体现;后勤服务人员是校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服务态度和工作水平对校园文化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除全体师生员工外,高职院校还可以聘请企业、行业专家参与校园文化的构建,他们对企业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悟和实践经验,他们从企业的角度对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企业文化提出合理化建议,避免学院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闭门造车,同时可以在学校开展企业文化专题讲座,使师生员工加深对轨道交通运输企业文化的认识,引进企业专家参与理论和实践课程的开发和建设。

1.3动态性原则

任何事物都是处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中的,高职校园文化同样也处在运动变化之中。校园文化存在着一个形成、发展、更新、重构的动态过程。高职院校随着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变化而在发展战略、办学定位、人才培养计划、课程设置、管理制度等方面做出适应时代的调整,相应地校园文化也会发生变化。当前轨道交通运输企业文化在根据内外部环境不断优化,调整后的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后也会引起校园文化的调整。这也需要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遵循动态性原则,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适时更新并为校园文化补充新鲜血液。

1.4原则

高职院校与轨道交通运输企业属于两个不同的组织形式,两者侧重点有所区别。高职院校以教书育人为主,侧重对人才的培养与塑造,企业以用人为主,侧重通过企业文化提升员工的工作绩效。此外高职院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凝聚了自身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与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有相同点,也有区别。这就使得高职院校在构建融轨道交通行业文化的过程中不能全盘接收,要在融入轨道交通行业文化共性的基础上保持自身的特性。

1.5系统性原则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到不同层面、不同部门、不同元素,需要各方面充分协调一致才能发挥出其整体作用。就建设内容而言涉及到物质层、精神层、制度层课程层和行为层的建设,各层面的建设内容非常复杂;就参与者角度而言涉及到教师、学生、后勤和行管人员以及企业相关人员,他们在知识水平、能力、思考问题的角度等方面存在不同;就参与部门而言,需要党政工团各部门的参与;同时高职校园文化中还存在着许多亚文化,这些亚文化之间该如何构建也是一个复杂的命题;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存在着共性,也存在着差异性,如何寻找两种文化之间的对接点也比较复杂。构建融入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的校园文化涉及各层次、各方面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因此在构建的过程中要坚持系统性原则进行构建。

2融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的高职校园文化构建机制

2.1保障机制

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健全的机制做保障。首先是要建立健全相应的组织机构,对企业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的构建进行科学规划,确定总体战略和阶段目标以及校园文化构建的内容,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工作内容,对目标任务进行层层分解,层层落实,可以实行目标责任制。其次,要有充足的后勤保障机制,要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提供充足的保障,保证各项计划能顺利推进。再次要建立制度保障,通过各种规章制度保证校园文化的顺利构建。

2.2宣传机制

融企业文化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广泛而深入的宣传。在建设过程中要建立起宣传机制,一是要建立健全宣传制度,通过制度保证各种主题宣传活动的顺利实施,利用学校的各种活动、竞赛和媒体播报对校园文化进行报道,加强师生员工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责任心和荣誉感,激发其参与性。

2.3校企联动机制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企业文化是两种文化的有机对接,这就离不开双方的共同参与,因此要建立校企联动机制。当前高职院校围绕着实习实训普遍开展了校企合作,并建立了校企合作机制,这种合作不应该仅停留在帮助学生技能提高上,还应该体现在校企文化共建上。校企双方合作协议中要约定文化共建的内容,建立联动制度,明确双方的权责利,明确校企共建的具体内容,推进校园文化构建,从而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

2.4激励机制

融企业文化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全体师生员工和企业相关人士的深度参与,仅有宣传机制不一定能调动各方的积极性,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对指标完成较好的单位或个人可以给予奖励,对于不能完成或完成质量不合格的给予一定的处罚。通过激励措施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认同感和积极参与性以及创造性。在激励过程中要注意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手段有机结合使用。

2.5考核评价机制

第8篇:对校园文化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校企合作;企业文化;校园文化;融合

一、校企文化融合的意义

首先,校企文化的融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高校学生的职业素养。校企间的合作使企业能进入校园了解学生的生活,使学生能在校园中感知企业职业素养要求的标准,校企文化的融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职业素养。其次,随着高校的增多,高校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校企合作下的校企文化融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校人才培养的竞争力。最后,校企文化的融合也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为企业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内涵。企业在与校园文化的合作中,丰富了职工培养方式;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互渗透,在丰富企业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提升了企业水平,促进了企业发展。

二、校企文化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对校企文化融合作用的认识不够

一方面,从整体来看,校企文化融合过程中出现了高校较为重视但企业较为忽视的现象,二者对文化融合的认识不对等;另一方面,在文化融合认识方面,双方对合作前提和核心目标的认识不够,导致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过程中双方没有将文化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

2.校企文化融合中政策支持不够

在校企文化融合的过程中,政府政策支持力度的弱化也是影响校企文化融合的主要因素之一,政府没有为校企间的融合工作搭建科学合理的平台,导致多数校企合作是高校与企业的自主合作,在这种合作模式下的校企文化融合存在许多不可调和的矛盾,仅仅将合作重点放在人才培养中,校园文化中对企业的宣传仅仅局限于企业宣传册的摆放,使学生无法真正了解企业文化。

3.校企文化融合的活动创新不够

校园文化活动是体现校园文化、营造文化氛围的主要方式,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校园文化活动的举办大都以单一、常规的歌舞表演、展览、体育项目为主,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过程中没有将企业文化融入,即便有部分与企业文化相关的文化活动,也因活动形式不够新颖而无法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这种文化活动举办过程中创新成分的缺失,也对校企文化融合带来了负面影响。

三、促进校企文化融合的建议

1.提高认识水平,确立前提与核心目标

学校和企业都要对文化融合的意义有新的认识,通过提高认识高效开展文化融合活动。这种认识主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校企文化融合将人才培养工作作为前提,在发挥企业与高校优势的基础上通过文化融合提升人才职业技能;另一方面,将文化作为核心内容,在高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过程中注重通过开展相关活动宣传企业文化。

2.加强交流合作,为深度融合提供保障

在校企文化融合的过程中,高校与企业作为合作主体,要加强相互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对课程、技术的开发,以多层面的合作加深校企文化之间的交流。

3.加强活动创新,将活动作为融合载体

在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过程中,文化活动的举办是进行文化融合的主要方式,学校可以通过文化创新活动宣传企业文化。从文化活动内容来看,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将企业的创新意识、市场意识引入其中;从活动形式来看,可以通过企业调查、文化讲座、学习参观等形式进行文化融合。

总而言之,在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校企合作是必然趋势。高校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是合作内容的体现,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合作效率,为合作目标的实现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第9篇:对校园文化的建议范文

校园文化是校园内一切行为和关系的总和,其核心就是文化。学校是专门培养人、教育人的地方,它不仅仅是一个教室,一个操场的概念,它是一种环境,也是一种氛围,是一种需要长期培育,苦心经营的教育氛围。它包括硬件建设的物的因素,包括教师、学生的人的因素,包括人与物、教师与学生等的相互关系等。校园文化所营造的育人氛围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作用,它在潜移默化中发挥着环境育人的功能。校园文化则是一个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的人生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比拟的。

二、目前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新民路小学是一所具有48年历史的学校,多年来学校对校园文化建设一刻也没有放松。历届领导班子都很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经过多年的建设和积淀,学校形成了 “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基、为教师持续发展铺路”的办学宗旨,本着“教师为本、班子为魂,德育首位、教学中心,依法治校、以情理校,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的办学思路,不断深化教育教学管理,积极开展教育科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办学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健体、养习、尚德、增智”的校训,“准时、勤奋、诚信、文明”的校风,“团结、求实、自律、创新”的领导作风,“严谨、博学、精业、创新”的教风和“乐学、善思、自主、向

上”的学风,“凝心聚力、奋发向上、敬业奉献、追求卓越”已成为全校师生的共同精神。

三、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工作亟待加强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的一项战略性任务,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应与学校的总体发展战略紧密结合,以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发展目标为基础,确立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和原则,前瞻性地提出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制定可操作的实施方案,并明确责任与分工,落实相应的工作机制。

实际调研结果表明,我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规划工作重视不够,缺乏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前瞻性和系统性研究,缺乏明确的总体建设目标和总体实施方案,没有将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充分纳入到学校的总体发展规划中,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项任务统筹协调不够,校园文化建设听取广大师生员工的意见建议还不充分。

(二)以学校精神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凝聚、培育与弘扬不够

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共同的价值观念、价值判断、价值取向,也就是学校的办学理念、教育理念和精神文化。办学理念主要反映学校建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和如何建设这样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这样的人的认识、观念和态度。我校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如何形成为全校师生员工共同认可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理念与办学定位,形成全校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追求,既是推进学校新时期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目前学校精

神在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中彰显不够,体现学校精神、办学理念的制度建设还不够健全,精神文化在学校发展中的引领和激励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

(三)教师与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校园文化是以教师、学生和管理服务人员为主体的人员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和创造的。学校文化以教授学生知识为基础,以育人活动为主要功能,这是学校文化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文化的一个根本特征,由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而形成和创制的文化构成了学校文化的主要内容,这就决定了教师与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教师对学生文化活动的深入指导和共同建设不够,具有学校特色的师德师风建设还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优秀教师风范的引导、培育、宣传不够,教师在校园文化的传播、示范、引领、感染等方面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四)学校文化特色不够鲜明

校园文化特色是影响学校成长与发展的重要因素,追求个性、铸造品牌、彰显特色是校园文化的内在要求,以特色求创新,以特色促发展,是一所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目前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色不够鲜明,主要表现在:学校的文化特色研究不够、定位不明确,校园环境中缺乏反映学校历史与传统的元素,校园文化的移植和对接比较薄弱;校史校情研究不够,导致学校文脉的传承、宣传不足;学校文化建设与学科文化的结合不够,

具有学校特色的学术文化活动培育不足,缺少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品牌和在区内有较大影响力与竞争力的文化项目;学校的形象识别系统尚未完全建立;学校文化建设和地域文化的结合也比较欠缺。

(五)校园环境建设缺乏文化内涵的矛盾比较突出

校园环境是校园物质文化最主要的内容,传递和表现着校园文化精神的内涵与韵律,是校园文化精神的物化形态。优秀的校园环境是自然美和人文美的有机结合,有发挥着催人奋进的激励作用和潜移默化的感染、启迪和熏陶的育人功能。目前学校校园环境建设中的主要问题是:由于校园布局的调整和二期教学楼建设迫在眉睫,自然景观还比较单薄,缺少体现校园文化特征的文化景观和文化气息,校园视觉识别系统尚未按照校园文化特点完全建立,缺少文化意蕴,校园建筑物内缺少人文内容和具有学校特色的文化表现。

四、校园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涉及学校整体发展战略和各方面工作的系统工程,具有全局性、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的特点。学校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与不足,有着多方面的主客观原因,主要表现为:

(一)校园文化问题研究不深入,思想认识不统一,科学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尚未真正确立

我们对校园文化问题研究还不够深入,对校园文化的内涵、特点、地位、作用以及发生发展规律认识还不深刻,科学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还没有真正确立。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就不能真正做到将校园文化

建设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思考和实施,就难以真正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长远规划,从而导致了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工作较为薄弱,也使校园文化难以体现学校特色,难以铸造特色文化、打造特色品牌。此外,校园文化建设也比较难以融入学校的中心工作,常常被当作宣传、工会等群众组织的事情,教师、学生的主体作用难以真正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合力不易形成,完善的工作机制的就难以真正建立起来。

(二)过于注重外显形式,忽视了文化本质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它是整个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其核心内涵是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因素。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目的应该是使它成为承担精神文化的载体,建设物质文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往往注重了建设物化的环境文化,对精神文化的引导和培育不足。这就给人以一种误解,似乎校园文化就是学校的各种文化设施、开展的文化活动或学校形象设计等。实际上,学校文化的核心是观念文化,其次是行为规范和行为方式层面,最表层的是学校文化的各种表现方式。学校的各种文化设施、文化活动和学校形象设计都是学校文化表层的表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