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民经济体制改革范文

国民经济体制改革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民经济体制改革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国民经济体制改革

第1篇:国民经济体制改革范文

在党的十报告中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和战略制高点。国内外的理论和实践充分表明,市场经济体制是人类配置资源的一种有效方式。根据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政府有“三只手”,即无为之手、扶持之手和掠夺之手,在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要发挥政府无为之手、扶持之手的作用,要限制政府的掠夺之手,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键是寻求政府行为和市场功能的最佳结合点,使政府在调解经济、弥补市场功能失灵的同时,避免和克服自身的缺陷,促使国民经济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健康运行。

在8•19讲话中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党的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把人民生活搞上去。”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深化改革仍然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全会中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过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基础性的作用”,其作用还要受政府等其他方面的影响。现在改为“决定性的作用”,则排除了其他方面的作用,更多的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这一新提法,更加准确地反映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支配作用,反映了价值规律的内在要求。

二、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政府和市场关系理论不断发展,我国在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也经历了一个政府逐渐放权,市场机制逐渐培育的过程。在这样一个转型阶段,定位政府角色,规范政府行为,正确认识并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对于建设服务型政府,充分发挥市场活力至关重要。

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恰当运用“两只手”,关键就是“看不见的手”——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使经济活动应该更多地由市场来进行,充分发挥市场活力,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来推动资源配置,争取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实现资源最佳配置。而政府“有形之手”应该在公共服务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立足社会及市场需要,以“放权”为重点深化行政审批改革,以平等竞争为原则,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坚定地推进垄断行业改革,着手解决政府对资源配置干预过多的问题,完善市场体系,真正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使非公有制经济在经济增长、扩大就业等方面进一步发挥重要作用,实现到2020年建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经济的稳步发展与政府效能的提高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第2篇:国民经济体制改革范文

关键词:金融体系改革;回顾;思考

在国民经济发展中金融业属于基础,在我国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中金融体系改革的特殊性也是由于金融业的重要地位所决定的。必须要立足于我国渐进式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实际的国情才能够顺利的进行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理论研究。为此,本文对我国金融体系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介绍,并且回顾了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历程。

1 我国金融体系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之间的关系

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金融部门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所以在经济体系改革中金融体系的改革也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我国金融体系的改革由于受到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因此需要完成两个基本任务,首先是要将宏观层面的与财政体系相互独立的金融体系建立起来,其次要立足于微观层面,采用企业化的方式对金融机构进行改造。但是我国金融体系改革本身存在着较大的特殊性,在我国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不仅属于对货币经营的企业,同时也属于执行国家货币政策的相关机构。国家在经济过热时期会选择紧缩的货币政策,然而商业银行的经营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因此其很难对贷款的冲动进行遏制,会最大限度的采用各种方式进行放贷。这时候企业化的金融机构目标就会与国家政策制定的目标之间产生利益冲突,而宏观经济会由于这种冲突变得不稳定,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银行在计划经济时代的主要功能就是核算和结算,由于企业融资的需要,因此出现了大量的非银行金融机构[1]。

我国在1978年以来采用的是双重转轨下的渐进式的金融改革,一方面是从农业经济转向工业经济,而另一方面则是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由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有机地联系了两个转向,因此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将独立于财政的金融体系建立起来,随后采用企业化的方式对金融机构进行改造,这是我国金融体系改革的最为主要的两个步骤。所谓的激进式改革就是将两个步骤并为一步,所谓的渐进式改革就是分别采用两个步骤进行改革。必须要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历史和特殊的国情进行充分的考虑,才能确定到底选择渐进式的金融体系改革路径,还是激进式的金融体制改革。由于我国本身经济的落后性,因此不可能选择和苏联相同的激进式改革,而如果采用渐进式的改革方式则必须要具备一种搭配方式,也就是先将独立于财政的金融体系建立起来,然后再采用企业化的方式对金融机构进行改造。在我国国家干预的工业化过程中充分的体现了这种先后顺序。国家在渐进式经济体制改革中将金融看作是实现我国工业化目标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手段,政府面对这种情况有控制金融的需要。在初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之后,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变得越来越快,这时候在金融体系的约束条件方面就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因此开始逐步的推进金融体系改革。在这种情况下,相对于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的金融体系改革明显的滞后。也正是因为如此,先进行公司制等非主流的东西就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顺序,这样资本市场作为融资渠道之一就具备了发展的必要,在完成非主流领域的改革之后,再进行金融体系的改革[2]。

2 我国金融体系改革的历程

我国的金融体系改革主要包括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的重心就是要将与财政相互独立的市场取向的金融体系建立起来,金融体系改革的最为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将适应企业改革的外部环境创造出来。上世纪90年代是这个阶段的一个分界线,中国银行在之前的金融体系中属于监管系统,我国的银行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也就是国家专业银行、区域性银行、股份制银行和信用合作社;非银行金融中介主要包括担保公司、信托投资、保险公司以及各大企业集团的财务公司。有机构无市场是我国90年代金融体系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在完成第一个金融体系改革的基本任务之后,我国的金融体系在90年代以后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在将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原则明确下来之后,我国的金融监管系统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除了原先的中国人民银行之外,同时又出现了保监会、银监会和证监会;除了传统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外,在银行系统中又出现了政策性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并且纷纷的建立了一系列的区域性城市银行,在21世纪之后我国还出现了很多外资银行[3]。

以金融结构市场化为取向的企业化改造是第二阶段金融体系改革的主要内容,这一阶段改革的最为主要的目的就是除了使金融机构自身经营需要得以满足之外,同时还要强化资源配置的效率。金融体系改革在这一阶段的主要内容就是完成金融机构的企业化改造,从而将自担风险、自负盈亏的企业机制形成。金融机构企业化改造的总体目标一共包括3个方面的小目标:首先,使财政与银行的关系实现有限责任机制;其次,对银行的内在运行机制进行完善;最后,对外部监督进行强化,将与政府相互独立的第三方专业监管建立起来。采用这种渐进式的金融体系改革除了使我国经济转轨时期实现了平稳的经济发展之外,同时也保证了自身改革目标的实现,在具体的改革过程中并未出现诸如其他国家一样的大起大落,这也是我国采用金融体系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相配合的非常成功的地方。

3 结语

目前,在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之后,我国的金融体系开始变得越来越完善。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要想能够充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并且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的发展,就必须要以经济发展的需要为根据,进行不断的变革和创新。然而我国的金融体系目前仍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为此,必须要以当前我国社会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为根据对金融体系进行进一步的调整,从而最终能够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何风隽,仇娟东.金融发展理论研究――基于中国视角的实证分析[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1(04).

第3篇:国民经济体制改革范文

模型建立符合我国会计准则经济学模型,是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进而达到国家和社会利益最大化目标,其内容包括:

(1)组织集团是我国会计准则的核心.包括财政厅会计部与企业会计学术界。

(2)会计准则的类型

随着中国的经济不断发展,会计准则也在发生翻天动地的变化。会计准则的类型分为以下几类:①传统型的会计准则,时间段为1949年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时期,其主要特点和作用是为了适应国家经济恢复的需要,整理资金的来源和用途。缺点是过于简单和粗糙。②混合型会计准则,即改革开放到1992年特区建立期间的会计准则,实行国有资产和私有共存制度,使国民经济开始有所复苏。缺点是过于片面与偏激。③偏现代会计准则,是指1993年到2001年这一时期的会计准则,当时经济改革已迈入正常的轨道,同时中国的经济形式开始向国际化转变。④现代会计准则,是指2002年到目前的会计准则,特点是与国际会计准则同步。当中国的会计准则上市后,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到正常的国民经济运行中,为指导我国的经济发展发挥重大的作用。

二影响企业会计准则变化的原因

(1)国民经济市场的发展影响

制度变化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国民经济市场的发展。它不仅可以降低投资的成本,还可以提高经济效益。从而影响会计准则的制定原则。国民经济市场化开始转变职能由(政府垄断体制)到(各种经济管理自由)再到(经济体制改革的完善与规范),进而适应中国经济改革中的一系列政策和调控体制,弥补改革中的各种漏洞,实现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一员,标志着中国已经融入国际经济社会,有利于推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扩大出口贸易,从而引进外资和增加国民经济总值,维护我国的经济利益。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和谐发展,同时保持着平稳增长的趋势。加强重视对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引进外企和沿海地区的投资,为实现全国经济的正常运行开创了一条崭新的道路,说明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正全面迈入国际化经济化运作轨道中,中国市场经济化指数也正在由发展中国家的水平,向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水平转变。这也就意味着中国将会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产权制度产权指的是现代股份制

企业的产权制度。在现代股份制企业条件下,由于政府管理存在多层阶段,导致管理权与经营权分离,因此多个产权之间存在着关系。例如法人与投资者,经营者与股东。政府管理阶级与产权主体的复杂社会关系是现代产权制度的关键性因素之一。现代产权制度要求相应的管理经营部门正确对待产权主体之间的关系处理。从而要求必须要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实际发展国情,来达到现代企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维护产权制度的权威性不受破坏,从而保护国民经济的利益,使产权制度更加完善。中国制定和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符合我国的经济发展趋势,全方位的改革推进了我国经济腾飞的进程,运用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的规则和结合国际化会计准则优点,来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全球化的历程。

三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经济化分析

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合理性在于它能降低成本,整个社会的利益增加,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就是要求我们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尽快建立权责明确、产权清晰、管理科学、政企分开的现代企业制度,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深化企业改革,把企业推向市场,在市场竞争中增强企业活力。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对经济特区的开放和外商投资的加盟的增多。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外贸体制改革方面迈出了很大步伐,取得了巨大成就,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事业的高速发展。但这些改革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国际通行规则的要求尚有很大距离。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全确立,中国开放型贸易体制的基础还不够牢固。目前,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我国取得了重大进展,采取了很多措施。但现在建立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面临着,需要解决,系统工程是庞大的,包括国有企业改革、政府机构观念转变、职能转变和改革等,这些问题解决后,市场经济体制才会进一步完善,中国开放型贸易体制的建立才会有坚实的基础。虽然在当时的经济环境中是合理的,但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它的不合理性日益暴露出来。例如:国内企业越来越多进入外国的资本市场,但进入的前提是必须提供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编制的完整会计报表。中国越来越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利用两种市场,利用两种资源也一定能够为中国的发展提供助力。市场化与全球化的结合会带来新的经济条件下,将为我国对外发展的发展和扩大利用外资提供新的契机的机会。

四会计准则经济化应用

第4篇:国民经济体制改革范文

增长阶段转换实质是增长动力转换,是原有增长动力和竞争优势逐渐削弱、新增长动力和竞争优势逐渐形成的过程,也是原有平衡被打破,需要重新寻找并建立新平衡的过程,经济运行总体比较脆弱。

完善稳增长体系

2013年在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同时,注重需求政策与供给政策结合,短期政策与中长期政策结合,增强政策弹性和有效性,着力破解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努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针对2013年国内外的复杂形势,需要进一步完善稳增长的宏观调控政策体系。

以降低企业税负和稳定地方财力为重点,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涵养财源为目标,积极清理各种不合理收费,切实防止因增收压力而加大企业负担。落实研发支出税前扣除政策,加速企业折旧,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加大中央财政对地方财力的支持,提高地方政府基本保障能力。积极扩大房产税、资源税试点范围,培育地方政府新税源。加快研究地方债的相关规则和管理方法,积极稳妥地扩大地方债发行试点。

以降低企业资金成本和稳定货币供给为重点,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通过多种措施保持基础货币的合理增长,根据货币金融形势的变化,适时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保持必要的流动性。针对全球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适当加大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保持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相对稳定。适当放松对过桥贷款等限制,支持与产业升级相伴的兼并重组。

以促进房地产可持续发展为重点,进一步完善房地产调控政策。在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限购政策,使其既能充分发挥在限制投机、投资性需求方面的积极作用,又不影响首次置业和改善型需求的及时释放。适当调整房地产交易环节税费,鼓励梯度消费和增加二手房供给。更加重视地方政府在土地供给方面的调控作用,适当加大房地产热点城市的土地供应,缓解供求矛盾。

应强化市场作用

党的十报告指出,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我认为,当前处理好二者之间关系的重点是强化市场在配置社会资源方面的基础性作用,而不是相反。对此,必须要有足够的认识。

试问:为什么我们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么多年了,产能过剩、经济结构失衡还如此严重?为什么风电、光伏、多晶硅、LED两三年前还是政府主导的战略新兴产业,而如今却满目凋零?

为什么为促进民营企业发展中央2005年出了“老36条”、2009年又出了“新36条”、2012年中央各部门又出若干实施细则?对这些问题,不能说中央政府的决心不够大,但效果却为何未能如愿?仅此,作深入分析,足以说明是市场作用太弱,而政府控制、配置、制约社会资源的作用过强。

因此,我们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力求动机与效果的一致性,当前效应与长远发展的一致性。而相对于美国这次金融危机来说,可以说美国是市场作用太强,而政府监管太弱。认清这一点,是我们正确设计经济体制改革具体方案的重要基础。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涉及国民经济结构的一系列重大调整。就其战略重点而言,主要包括: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

转方式重在改革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着重加快改革财税体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

建立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需要改革现行国民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劳动所得占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比重,以提高广大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的购买能力;需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和深化社会管理、社会公共服务等体制改革,有效增加居民的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再分配中的比重;需要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统筹城乡、覆盖全社会的保障体系,以改善居民消费预期,提高居民消费能力。

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在文化、教育、医疗、交通、通讯等领域降低准入门槛,彻底消除民营企业进入服务业领域面临的“玻璃墙”、“弹簧门”等问题;需要建立公平、规范、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探索适合新型服务业态发展的市场管理办法;需要改革财税、金融体制,通过结构性减税和着力发展扎根社区、乡镇的“草根”金融机构等,为中小服务业企业的成长壮大创造良好环境。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改革劳动力、土地、资源等要素价格形成机制,使其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引导社会资源对社会生产的合理投入,引导增长动力从要素投入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的转变;需要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关键在于深化改革;应对国际环境的剧烈变化和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也需要深化改革。面对当前复杂、艰巨的改革任务,要充分认识到改革的紧迫性、重要性和必要性,坚定改革信心,凝聚多方共识,破除各种利益集团的阻碍,建立新的改革推进机制。

第5篇:国民经济体制改革范文

【关键词】石油高校 国有资产管理机构 探讨

石油高校的国有资产,属于非经营性资产,它虽然不能给国家直接创造经济利益,但它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国民经济,为社会培养高级人才的重要物质基础。维护石油高校的国有资产的完整,也是石油高校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下,石油高校也掀起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都先后创办了各种类型的经济实体,或是全民性质的企业,或是集体性质的公司,或是租赁、承包式的经营单位,因而导致一部分非经营性转为经营性资产,被经营性的经济实休所占用。对于这部分国有资产,如果不加强管理,就有流失的危险,就有被侵蚀的可能,就难以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那么,究竟设置一个什么样的管理机构,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呢?这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摸索、在理论上探讨的问题。

由于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的设置不同,归属领导不同,所以其管理的范围和权限就不同,管理的方式和效果也不同。归属财务处领导,与财务科合属办公,有利于在价值形态上对国有资产进行管理,但对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不到位,容易出现帐实不符等问题;归属物资设备处(或科研处)领导,与设备科合属办公,有利于仪器设备的管理,还可避免固定资产帐目重复设置的现象,但其管理的范围和权力受到限制,有利于发挥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的职能作用;归属物资设备处领导,设置独立的国有资产管理科,与前两种情况相比,在一定程度上便于行使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的权力,能够受到一定的重视,但也存在着管理范围和权限不到位的问题。上述这几种机构设置的形式,各有利弊,但综合起来分析,都缺乏法律保障地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承认,不能全方位地代表国家行使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的权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局部管理,与以前的固定资产科的管理范围与权限大同小异,因此就很难充分发挥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的职能作用。

另外,各石油高校目前仍延续以前的管理方式,对于国有资产进56行归口管理,而这些职能部门又分别归属不同的处级单位领导。这样就造成了国有资产管理分散,管理制度不配套,各行其事的现象,存在着产权关系模糊,贵任不清的弊端。因此,根据上述情况的存在,石油高校应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成立一个具有一定法律地位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代表国家全面行使国有资产管理的权力,将石油高校一切应归国家所有的财产,都纳入国有资产的管理轨道。

为了强化管理职能机构,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笔者认为,石油高校应设置处级建制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即成立国有资产管理处。下设六个职能部门,即办公室、设备科、物资供应科、房地产管理科、财务科和计划科。

办公室主要负责国有资产的产权界定、产权登记、帐务管理与核算、年度统计与报表、年终工作总结,闲置资产的调拨和转让,报废报损固定资产的审批、回收与处理等项工作。所以办公室应设有资产会计,负责国有资产的帐务管理与核算工作。其他各科在处长的统一领导下各尽职能。这样,国有资产管理处就将石油高校的仪器设备、材料及低值易耗品,土地、房屋及建筑物、家具用具、各类固定基金和流动基金以及年度经费预算等都纳入了直接管理范围。只有图书资料和无形资产没有进行直接管理,但可实行委托管理,即图书资料委托图书馆管理,无形资产委托科研处管理,图书馆和科研处应接受国有资产管理处的监督和检查,并做到及时反馈,以便进入国有资产帐目,进行统一核算。

成立国有资产管理处,并按着上述设想进行机构设置,具有以下三个优点:

第一,有利于理顺国有资产管理的关系。国有资产管理处荃本上将石油高校的国有资产都纳入了直接管理范围,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克服了“归口管理”的分散状态与各自为政的弊端,理顺了国有资产的管理关系。它可以综合考虑和制定国有资产管理的政策和措施,制定统一的规章制度。有利于充分发挥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的职能作用,提高管理档次和水平。

第6篇:国民经济体制改革范文

[关键词] 国有企业 绩效 症结 战略重组 抓大放小

一、国企改革的历史回顾与反思

改革开放之前,国有企业处于计划经济时代,企业向国家上缴利润,企业管理模式为党委负责制(党委一元化领导)。1979年,国务院关于国企改革的通知,并在8家国企试行利润留成,吹响了国企改革的号角。在此后的几年里在多家企业实行放权改革,引入经济责任制,并逐步实施党政分离,企业管理模式为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党委监督保证、厂长行政领导)。1984年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大张旗鼓的开始,国企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并开始小型国企的租赁和股份制试点。1987年在大中型国有企业实行厂长负责制(厂长行政领导、党委保驾护航),国企实行利润合同制。90年代初推行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扩大企业经营自,并逐步引入股份制,企业逐步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政府部门由管理者转变为股东,国有企业不再拥有100%的股份,为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铺平了道路。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抓大放小”,产权多元化格局逐步形成。近十年来结合国企的具体情况实行多种形式的企业重组,国有大中型企业呈现出勃勃生机。

反观国企改革的心路历程,人们不禁要问,国企为什么要改革?国企改革的目标是什么?理由很简单,国企绩效不佳,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国有企业绩效不佳的症结就在于国家、企业、个人利益的严重分离,企业职工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笔者认为,在社会物质还不是极大丰富的时代,普遍来说人们的思想觉悟还没达到公而忘私的程度(包括企业经营者),因而在我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必须改革国企的产权制度和经营管理模式,充分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以期最大限度的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国企改革的目标应是调整所有制结构,形成一种符合中国国情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以公有制经济为主,私有经济、集体经济和外资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

二、国企改革的思路

长期以来,人们把生产资料公有制与社会主义等同起来,把生产资料公有制确定为社会主义社会最主要的本质特征,把是否坚持公有制作为是否坚持马列主义、是否坚持社会主义的立场问题,方向道路的大是大非问题。然而,这正是国企改革差强人意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的绊脚石。为加快我国经济的发展,必须大刀阔斧地进行国有资产的战略重组。

国有资产重组,必须保留的少数国有企业,应是决定国民经济命脉和关系国家安全的企业,是国家非控制不可的行业,如军工、航空、航天、航海、高精尖技术产业、中国人民银行等可以采取国有独资公司的形式;对于基础设施和部分基础产业,如城市公用事业、邮电通信等企业可以采取国有独资、若干国有股股东联合持股、国有资本控股等形式;对于部分基础产业以及支柱产业,如冶金、汽车、化工等产业中的大企业进行控投、参股,不宜搞国有独资公司,对其中的中小企业可以基本不介入;对于上述产业以外的一般竞争性加工业和服务业,国有资本不介入为好。

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要积极地实行“抓大放小”的方针。国有经济只要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领域掌握一批大型或特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就能左右国民经济大局,主导国民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应进一步加大产业整合力度,推动国有经济实力继续向大型企业集聚,使一批具有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在国民经济中的骨干作用显著提高,并通过市场和政策引导,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与此同时,要抓紧建立健全国有企业退出机制,对于数以千计的没有市场前景、没有资源或者没有竞争力的大企业,数以万计的一般中小企业,则应通过兼并、破产、资产重组等方式逐步退出市场,或是通过多种形式放开、搞活、转制。总之通过国有资产战略重组,掌握决定国民经济命脉和关系国家安全的大型企业,把其它绝大多数国有企业转让给非国有企业,使国有资产从实物形态转化为价值形态。

近几年来,辽宁省将牵动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龙头企业组建成大型企业集团,而对众多的中小企业则采取改组、联合、破产兼并、股份制合作、租赁、承包经营和出售等多种形式放开搞活。目前辽宁省60户大企业在全省国有工业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已达71% ,销售收人和创利税分别占82%和90%以上。已有80%的国有中小企业实行了产权制度改革,使中小企业和弱势企业向大型优势企业集中,国有资本从某些竞争领域向关键领域和支柱产业、先导产业集中。放开后的中小企业通过吸引社会投资,盘活了闲置资产,优化了所有制结构,使整个社会的资产效率大大提高。

必须指出,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是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不能一哄而起,必须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逐步进行。在营造外部环境的同时,更要强化企业内部管理,更新观念,并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技术设备更新等措施增强企业竞争力,并通过职工持股等形式使职工既是企业的生产者(包括经营者),又是企业资产的所有者,把职工利益与公司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使职工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这对于优化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改变劳动者对生产和分配过程的“异化”态度,促进国有经济产权主体多元化的形成都有着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第7篇:国民经济体制改革范文

1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外资金核算体系现状国务院《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决定》中规定:“预算外资金,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而收取、提取和安排使用的末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性资金”。

多年来,预算外资金宏观失控和急剧膨胀,存在着诸多严重问题,已不仅是一个纯粹的经济问题,同时也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建立健全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规范管理,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的发展要求,是近几年财政经济领域中探讨、研究的热点问题,也是当前财政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自从1985年起,全国开展了“财政物价大检查”行动,并从1989年起,国务院又着重开展了对各级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小金库”进行查处,对各级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侵占、截留的资金状况进行了清理,这项检查一直持续到1997年,共查出违纪资金2044亿元,上缴1331亿,.即使是这样,中国预算外资金的现实状况也还未真正露出水面,审计机关所能查出的也仅仅是反映在各单位账面上的资金情况,而预算外资金更广泛地是落入个人的手中,或者以各种福利、奖励的名义进行了分流,因此审计机关是无法对这些进行详细地审查的,也就不可能对之进行有效的监管。

2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外资金核算遇到的问题  1.越权建立的各种收费,基金项目政府收费,基金审批权限等有关规定在执行中存在着各种人为性偏差。据有关部门统计,1996年全国政府性收费基金80%是越权设立的。一些地方和部门,从本地区、本部门利益出发,往往绕过中央审批基金的监督管理,以“费、资金、附加费”名义开征基金项目;更有甚者,违反国家规定,擅自设立收费基金项目,巧立名目乱收费,随意摊派乱集资。据2001年全国治乱减负工作会议的资料,1997年7月至2000年12月底,全国共取消针对企业的不合理收费44602项,涉及金额1679.8亿元。

  2.不断增加的预算外资金,影响税收收入,削弱国家宏观调控能力。由于政府收费、基金部门和单位多从自身利益出发,凭借管理权和行政手段直接收取,企业和居民个人往往是要先缴费后缴税,而逐年大量膨胀的政府收费、基金必然导致税基被侵蚀,税收收入相对减少,各种收费、基金挤占财政收入。以山东曲阜为例,其在一年之内就办理了3000个城镇户口,共计收入9000万,贵州安顺则办理500个城镇户口,得150万。截止到1994年初,全国城市大约一共出售了300万个城镇户口,总收入达到250亿元,这并不是一个小数字。而对这笔钱,几乎分文没有上缴国库,全部落入了地方财政的腰包 .大量的不规范的预算外资金的存在,对我国预算制度的法治建设产生了巨大的阻碍。

第8篇:国民经济体制改革范文

通过对国有企业现有的体制及股权投资的内涵、分类、收益、市场机动性等方面的分析和研究,探讨股权投资在国有企业体制改革中的应用。

关键词:

股权投资;国有企业;经济体制改革

0.引言

国有企业的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和中心环节。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国有企业的改革与转型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据了解,在十三五规划中,全国大多数的国有企业面临着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而灵活性较高、收益与风险分担的股权投资的引入,为国企改革注入了新鲜血液,创新了改革的思路和方向。

1.股权投资

1.1股权投资的内涵

股权投资是指通过投资手段来取得被投资单位的股份,通常是采用个人或企业购买其他准备上市或者未上市企业的股票这一方式或者是利用无形的资产、货币资金或实物资产直接地投资其他企业单位,通过风险分担的方式获得较大的经济利益或者利润分取、股利获取与风险相适应的经济利益。股权投资要承担投资失利的风险,也能获得被投资单位的利益[1]。例如,被投资单位的经营状况陷入僵局或者是直接进入破产清算环节时,投资者将会承担投资失败的后果和损失;相反地如果被投资企业或单位的经营状况良好、市场反响好、其所经营的产品的市场价格波动空间较大,投资者通过股权控制被投资单位,从而从价格波动和产品销售前景中获得经济利益。

1.2股权投资的分类

股权投资可以分为共同控制、控制、重大影响、无控制无共同控制且无重大影响四大类。其中,共同控制是指按照合同的约定对某种经济活动所享有的 共有类型的控制;控制是指获得股权并取得整个企业的控制权,能够独立地做出企业运行的决策和财务经营决策,并能从中获得经济利益的一种方式;重大影响的股权投资,顾名思义,仅是对企业的经营和财务上因有参与权而产生重大影响但没有决策权。这几种类型的股权投资,其风险程度和所获利益都各有不同,控制类型的没有风险分担体,风险较大,但是相应的经济利益可以达到最大化;共同控制次之;重大影响类型的风险可以分担,独自承受的投资风险相对较小,但是所获利益也相应减少。

1.3股权投资的结构及发展现状

股权投资由成本、收益、风险、权益、减值等因素构成[2],其中成本和收益的核算是最为关键的环节,权益是受益的保障。自从20世纪初期我国提出了经济改革,许多人开始“下海”,股市一直风靡至今。目前,我国的股权投资经历了长期的市场经济的调节和洗礼,已经进入深入发展的阶段(如图1)。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如下页图2),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私募性质的股权投资金额较小,还是严重受到国有企业的经济体制的影响。这是因为在混合所有制经济中,国有经济仍然占了大部分比例,并且其经济体制严重制约了市场和股权的发展。

2.国有经济体制的发展现状和问题

2.1国有经济体制的内涵我国的国有企业经营模式是对苏联的经济模式进行全盘照搬过来的,强调了国家集体利益在全民所有制经济中的重要地位,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进化成了现在的在混合所有制经济中形成的国有经济体制。其具有独立的决策能力、鲜明的行政色彩、国有资本化程度颇高等特征。目前,国有企业仍实行的是以管理资产为主的经济体制,这对于迎接新的经济挑战和经济改革有着诸多的限制和阻碍。

2.2国有经济体制的发展现状国有企业的经济体制由最初的苏联式经济模式,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国有企业权力下放、让利的过程和80年代以后的承包经营责任制,让企业逐渐地拥有了发展的相对自由权的过程。到了21世纪初期至今,为适用股份制和现代企业制度,国家对国有企业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和创新,但由于行政色彩厚重,极大地影响了改革的进程和效果[3]。

3.股权投资在国有企业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应用

3.1股权投资在国有企业改制中的作用

3.1.1扩大经营范围股权投资是对资本营运的重要手段和表现形式,国有企业通过对不同企业的股权投资或引入战略投资方,不仅可以建立与国有企业主业相关的经营性联系,还可以扩展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范围和产业链,达到资本利用率最大化的目标;还能够建立与主营业务无关的产业联系,拓宽经营范畴,增加利润和回报,进而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例如鞍钢股份有限公司是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管委实际控制的鞍钢集团公司改制而来的,其原有的经营范围主要包括钢压延加工、黑金属冶炼、焦化化工等23种产品和业务,但是自从2002年开始实施改制后,其增加了家电、汽车使用的镀锌钢板的生产,创造出年生产能力达到40万t的奇迹;经过2006年股权投资的扩大,其主营业务的净利润增长率高达229.24%,推进了其在全国同行中的净利润增长排名。

3.1.2提高规避风险能力现代企业的运营发展主要是依靠多元化经营的方式,而国有企业的股权投资正是这一方式的具体体现。长期的股权投资,不仅能够弥补单一的业务经营的劣势,形成多元化经营的格局和生产模式;还能进一步地加强和丰富经营内容,分担风险的同时还能扩大收益的渠道,进而降低企业对现有业务的依赖性,减少单一业务所带来的风险。

3.1.3有效实现战略转移运用马克思资本论的原理和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风险等理论进行分析,可以看到目前不管是哪种类型的企业,它所拥有的主营业务或关键性业务都是有一定的周期性的,并且其业务的延续能力与生存能力是有限的[4]。因此,国有企业作为主营业务急速衰退的企业,在经济侧结构调整的时代背景下进行改制,能够有条不紊地与新的主营业务进行接轨,同时从企业的竞争实力上来看,具有更高的经营活力和较强的竞争能力。例如,总部设在广州省惠州市的由国家控股的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其自成立以来不断通过股权投资的形式吸收较多的资本和附加业务,保持了利润连续20年的稳健增长的步伐,在深化改革的今天已经逐渐形成了多元化业务经营的格局,其主营的电子产品(手机、彩电等)和开关插座在国内市场上具有领先的竞争优势,在体制改革的当下有极高的生存能力,并且有希望踏入世界竞争的行列。

3.1.4有效地盘活资金国有企业的体制一般是以管理资产为主,但是股权投资是以资本管理为主,如果加大力度引进民间资本对国有企业的股权投资或加大国有企业对不同企业间的股权投资,将会弥补资产沉淀却不能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把资本盘活,真正地做到“钱生钱”。

3.2股权投资在改制中的运作

股权投资方式是通过投资决策、投资运营管理、投资清算等环节实现投资资本所获利益最大化的(如图3)。其中投资清算和决策的运作具有阶段性和专属性的特点,而投资运营的管理具有持续性和经常性的特征。其通过投资实施、决策、持股比例调整、营运控制、投资收益账务等关键环节的实施,能够有效地把股权投资方式完美地契合到国有企业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去,达到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和目标。

4.结语

随着经济结构的侧结构调整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国有企业的改制已经箭在弦上了。尝试着把股权投资的资本运作方式融入国有企业改制活动中去,不仅可以扩大国有企业的经营范围,进行风险分担,减少利润损失,增加企业的利润来源,还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在残酷的竞争中的生存几率,进一步促进经济建设的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绍秉仁.创建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2]冯华,任少飞.有效政府与有效市场:改革历程中的政企关系回顾与前瞻[J].山东财政学院报,2006(6):13.

[3]王波.对新经济下企业组织结构的研究[J].煤炭研究,2004(5):18.

第9篇:国民经济体制改革范文

进入新世纪以来,从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城镇化率、社会结构的变化来看,我国已开始由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过渡。在这个特定的发展阶段,全社会面临的生存性压力在逐步减弱,发展性压力在全面增强。减轻新阶段的发展性压力,需要进一步突破制约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体制。

发展性压力增大的矛盾和问题,涉及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也涉及到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体制改革,还涉及到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的变革和创新。适应新阶段发展的要求,应当由以经济领域为重点的改革转向全面改革。

新阶段全面改革的主要任务包括以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目标深化市场化改革,以发展民主政治为目标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以实现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服务为重点加快社会体制改革,以丰富和创新文化为目标的文化体制改革,以及实行更为积极主动的对外开放战略。

近几年,虽然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有了一定的进展,但同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际进程相比,总体上来说是相对滞后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公共治理结构中的一些矛盾凸显,这些都对改善公共治理提出新的要求。

改善公共治理的关键是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现实诸多案例表明,在初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由政府直接投资或干预微观经济的行为既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不利于宏观经济稳定。为此,应当加快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台机制。同时,要强化政府社会性公共服务职能,适应全社会公共服务的需求,需要进一步明确中央与地方的公共服务分工。在确保政府在公共服务供给中主体责任的同时,应当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和支持民间组织在公共服务供给中扮演重要角色。为使公共政策能够始终代表和体现公平正义,还应加快建立有效的政府监督体制,严格规范行政立法程序。

在新阶段全面改革当中,全面调整利益关系成为重大任务。随着经济转轨、社会转型逐步深入,利益主体多元化是大趋势。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利益博弈不仅从经济领域扩展到社会领域,甚至扩展到政治领域。新阶段的全面改革不仅涉及到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协调,还涉及到中央与地方利益的协调。因此,改革调整利益关系的难度加大。

在推进全面改革中调整利益关系,一方面要加快市场化改革,同时要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并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尤其是干部制度改革和社会监管机制的建立,为调整重大利益关系提供政治保障。

新阶段的全面改革涉及的矛盾和问题比以往更复杂、更深刻,既需要坚持“渐进式”的改革路径,也需要“阶段的突破”。由此,才能实现改革攻坚的目标。

当前,我国利益关系的深刻性、复杂性对统筹协调机制的需求十分迫切。客观地分析,某些改革的不到位、“走形变样”,在很大程度上与改革统筹协调机制难以适应当前改革的现实需求直接相关。在全面改革的新阶段,与全面利益关系调整相适应,建立一个由中央直接领导的、超脱地方利益和部门利益的改革协调机制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