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范文

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传统文化知识竞赛

第1篇: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范文

关键词:郑州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思考

文化建设对一个地区、一个国家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所高等院校同样也需要构建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在社会人文环境和大文化背景下,在学校这一特定社会空间内,师生依据学校的特殊条件,在从事课内外的各项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的规章制度、组织活动和物质形态。在中部崛起、中原文化区建设这一大的时代背景下,郑州大学为创建国家一流大学,更加需要对校园文化建设做出整体规划和构建。

一、对大学校园文化的认识

所谓“文化”就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类生存系统由人所创造的全部成果和生存条件。大学校园是学校精神、文化和学术的物质载体,大学的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的思想、精神和灵魂。现代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现着一所高校的办学理念,在潜移默化中熏陶人、教育人。因此,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应当整体规划、系统实施。

二、郑州大学校园文化现状

(一)郑州大学校园文化硬件建设

1.校园环境建设。校园环境是以物质形态呈现在人们眼帘的校园文化,以其感染力陶冶着着莘莘学子的精神世界。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郑州大学“造林绿化400佳单位”。郑州大学校园景观以两条轴线构成:历史轴线和生态水系景观轴线。历史轴线通过挖掘中原文化特质,提炼适宜郑州大学风貌的文化点,展现了一条从历史到未来的景观长廊,突出体现校园核心景观的文化性;生态水系景观轴线是一条充分体现黄河流域地域特色的湿地生态景观水系。

2.校园文化设施建设。健全完备的校园文化基础设备,是建设校园文化的物质基础。郑州大学图书馆建筑面积8.4万平方米,馆藏图书713.9万余册;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省级重点学科研究基地和重点实验室等研究中心和实验室;大学生活动中心丰富了学生文化娱乐活动以及中心体育馆,计算机网络中心等先进的比较齐备的文化设施为开展内涵深刻、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郑州大学校园文化软件建设

1.校园的制度文化建设。包括校园的各种规章制度、道德行为规范等。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校园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郑州大学建立社团组织管理规定、校园文化活动经费的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此外还有工作和学习制度、责任制度,以及学校一些非程序化制度。这些规章和制度引导着校园活动健康持续发展。

2.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主要是以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为主体的校园主体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精神面貌、心理素质、审美情趣等。校园文化活动反映了全体师生的精神面貌的一种校园文化,体现了一所大学的校风和学风。郑州大学一直秉承着“笃信仁厚、慎思勤勉”的校风和“崇尚科学,严谨求实,科技创新,奉献社会”的学风,并将其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郑州大学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按其内容和目的可分为学术报告会、知识竞赛、文体艺术活动、大学生社团活动、中原嵩阳文化活动等方面。

(1)专题讲座和学术报告会

讲座和报告是拓宽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对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陶冶思想情操,扩充信息容量,塑造理想人格有着重要的作用。郑州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名师名家讲坛”利用课余时间组织邀请专家和学者采取讲授、演讲、报告、座谈交流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便捷的平台。

(2)文化知识竞赛

文化知识竞赛是活跃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手段和方法。郑州大学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文化竞赛活动,如“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征文大赛”、党史知识竞赛、“我眼中的郑大”征文比赛、“品茗书香”大学生辩论赛等,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素养,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3)文体艺术活动

文体艺术文化活动是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成分,它对大学生给予美的熏陶,培养其对艺术和美的追求,塑造其良好的身体素质,使其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综合发展的人才。如大学生舞蹈大赛、青春歌手大赛、宿舍文化元素设计大赛、阳光体育运动会、金色年华书画大赛、比利时皇家音乐节等多种文体艺术活动。

(4)大学生社团活动

大学生社团是由志趣、爱好相同的学生组成的非营利性的学生群体。郑州大学新校区共有九十多各社团,包括有理论科技类、运动休闲类、艺术文化类、兴趣爱好类、实践服务类社团发展中心。每逢社团招新之时,方显校园文化魅力所在,号称“”丝毫不夸张。学生社团活动是学生们文化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它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还能培养学生人际交往和民主协作的意识。

(5)中原嵩阳文化建设活动

书院文化作为高校校园的一种特色文化而存在,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创新。郑州大学嵩阳书院于2009年正式成立,延承了宋代嵩阳书院的文化渊源,依托中原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致力于培养国学人才。嵩阳书院的导师聘任制,百年来嵩阳书院的首次会讲,不仅具有特色,也利于人才的培养。嵩阳书院与九江学院 “白鹿――嵩阳书院文化之旅”访问团的文化交流,进一步丰富了校园文化,使书院文化的内涵得到了提升。

三、目前郑州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第2篇: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范文

关键词:国际贸易;高职英语;中国文化;渗透

一、高职学生在外贸行业工作情况现状

笔者通过对在外贸公司工作的国贸专业毕业生进行调查发现,大多数的学生对于和外国客户打交道存在不自信的状态,导致较少的交流和沟通,甚至在一两句的寒暄之后变得无话可讲,不能和外国客户自主地交谈。尤其在外国客户表露出对中国产品的独特内涵感兴趣时,他们却未能恰当地用英语介绍这些中国元素。这种不自然的交际在不知不觉中走进僵局。

二、国贸专业高职英语教学的现状

现阶段,国际贸易专业的高职英语教学主要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通过英语等级考试为主。学生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并不高,尽管英语对国际贸易专业有很重要的作用。学生们一方面觉得高职英语的课堂教学吸引不了他们的兴趣,另一方面,他们觉得学习的内容和他们以后从事的工作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使他们认为学与不学差别不大。许多学生对欧美文化兴趣较浓厚,却对于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知之甚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偏重欧美文化的熏陶和渗透。学生们更关注的是信用证、询盘、单证的写法、产品的英语描述等内容,对于出口产品的中国元素蕴涵以及延伸出来的文化价值关注较少,形成知识的缺憾。“英语学习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母语基础上,我们对英语的理解也是建立在已有的母语文化为基础的思维模式上。忽略了母语文化,实际就丢失了理解目的语文化的基础。”[1]100-103教师们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思考分析,“要弥补这种不足,就必须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大量融入母语和目的语的相关文化知识,使他们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实现中西文化的接轨。”[2]152为减小学用落差,达到学以致用,高职英语的教学开辟出新的教学途径刻不容缓。

三、高职英语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跨文化交流并不是一种单向的交流。在吸收英语国家语言知识、文化、风土人情等的过程中,也同样担负着向对方传播中国文化的任务。否则,双向的交流就很难进行下去,而英语学习者也会成为只会说几句英语的文盲。”[3]159-160跨文化交际是一项双边的活动,人文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交际的质量和效果。而以往中国的对外贸易工作人员着重迎合外国客户的风俗习惯、文化禁忌等方面,失去我们自身的话语权,导致了中方贸易人员在交际中的不自信,也不能更好地表达我们的文化素质和中华民族优良的精神面貌。许多外国客户对中国的文化有着较浓厚的兴趣,他们也渴望通过贸易往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文化,他们对于英语的发音偏颇不怎么计较,却无法容忍中国人犯文化上的错误。

(一)学生跨文化交际良性发展的需求

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明确指出:“英语课程不仅应打好语言基础,更要注重培养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4]1当今的高职学生除了具备基本的职业技能之外,其母语文化素质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构成优秀职业人的重要方面。对外的贸易往来,除了能够促进中国经济的增长之外,中国人的远见卓识、举手投足的优雅修养,也成为中外贸易往来是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成功的英语教学必须立足于本国的母语文化学习,“引进来”与“走出去”相辅相成,才能培养出具有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才。[5]78-81当教师在教授学生尊重外国客户的风俗习惯之余,也应教授学生中国的社交礼仪及传统习俗,鼓励学生将两种不同的文化进行对比,寻找其异同点,并关注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方式,力求地道真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也是提高我国传统文化软实力的必要途径。

(二)国际贸易专业发展的需求

中国的对外贸易产品蕴含了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而这些都是产品国际竞争的软实力。工作人员只有深入了解对外贸产品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挖掘整理其背后承载的民间故事、历史文化、名人轶事等中国元素,才能使外贸产品富于文化积淀,形成产品特色,从而增加产品的多元价值,增强国际贸易产品的竞争优势,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因此,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有选择地渗透相关的中国文化十分必要。这些文化,可以是具体产品文化内涵的英语表达,也可以是待人接物的中国风范,也包括中外文化产品的异同点和中外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礼仪和各自的禁忌等。只有做到知己知彼,高职学生才能够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得心应手,驾轻就熟。

(三)优化学生的本土文化观念,反“文化殖民”的需求

国内的许多知名学者表现出对中国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失语的忧虑。甚至有的学者把中国文化的失语症上升到我们被“文化殖民”的程度,这完全不是危言耸听。这么多年我们学习欧美的语言和文化,强调语言表达的地道和纯正,甚至有些学生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式都有西化的趋势。随着反“文化殖民”的呼声越来越高,教师是时候反思自己的教学并试图做出相应的调整了。为了留住传统,让世界认识一个真实的中国,不卑不亢,教师在教学中向学生展现中国文化的丰厚底蕴,优化学生的本土文化观念刻不待时。贸易产品的文化蕴涵很多都是当地文化的映射。中国地广人多,各地的产品、民俗、文化传统等都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教师将出口的产品性质、文化内涵导入英语课堂,从而优化学生的本土文化观念,响应当前的反文化殖民,使学生更加有文化自信,从而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加从容。

四、高职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渗透途径探索鉴于以上的问题,笔者试图从教学的各个方面提出相应的策略。

(一)适度地选择并巧妙地加入部分中国文化的教学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教师在教学时应立足于教材,选择贴近时代,贴近专业、贴近行业的教学内容,恰当地进行渗透。以国际贸易专业为例,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应选择和国际贸易产品相关的文化,着重挖掘产品承载的中国元素及文化内涵。这些内容可以是某种产品固有的文化积淀,也可以是产品相关的民间传说、历史故事等。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多观察周围的产品信息,甚至是产品的包装文化,老字号产品的网站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的相关信息等。例如,教师可以从旗袍的常规介绍引申到丝绸的发展、嫘祖的传说、养蚕的故事、蚕丝生产技艺(养蚕、缫丝、制绵)、旗袍的刺绣、纹样图案、中式盘钮扣、满族人的传统服装、丝绸之路的系列故事等内容。根据不同的文本信息,教师可以将其设计成听、说、读、写、译等内容,渗透进课堂。较简单的故事传说可以设计成听力的内容,较难一点的说明性、介绍性的内容可以设计成阅读理解,对某一专题内容的讨论可以设计成口语,词条和短语可以设计成翻译,产品的描述可以设计成作文等。

(二)立足中国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积极开发校本课程

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度地选取,立足中国的传统文化,并结合地方文化,从而开发校本课程。“教材中不仅要体现多元文化元素,更要大力宣扬中国文化,体现中国元素,这也是职业英语教材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6]69-72编写具有国际视野的多元教材是减小学用落差、与时俱进的重要途径。1.校本课程内容适当融入当地的文化与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内容应尽量贴近学生今后的工作环境。立足传统文化,面向对外贸易产品的内涵挖掘,并形成一定的系统,这样的教学才会生动具体,并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如果在教学中加入本土文化内容,教师再对教学步骤进行精心设计,学生对英语教学内容的距离感必然会缩短。”[7]54-56中国的产品带有浓厚的传统地方特色,而且各地方的文化有很大的差别,中国的地域文化包括中原文化、三秦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三晋文化、中州文化、湖湘文化、江浙文化、蜀文化、巴文化、赣文化、徽文化、闽文化等。教师开发的产品信息应紧密结合当地的传统文化,主要包括方言、饮食、民间艺术、民间建筑、风俗习惯、地理环境等,使学生具有浓烈的归属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对教学内容更有兴趣,较易达到教学目标。例如浙江文化有“丝绸之府”和“鱼米之乡”之称。浙江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被称为“浙江经济”。浙江有许多特色产品,如丝绸、杭绣、越窑瓷器、金石篆刻、鸡血石雕、桐庐剪纸、蓝印花布等,教师在开发校本课程时,应将当前的高职英语与浙江文化相结合,建立与国际贸易专业相关的语料库,在“浙江经济”这个强大的背景下开发出具有时代特色、浙江特色的校本课程,从而更好地服务于高职英语的教学。2.校本课程的开发对教师的要求更加专业和具体开发校本课程,对高职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自身应加强传统文化素质的修养,努力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表达,并具备甄选优质的、贴合学生专业的英语表达,适当地分析、整合和加工,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选择的能力。这些都和教师自身的文化素质、英语表达的坚实基础分不开。教师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和自我的学习达到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与此同时,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待加强。新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内容的甄别、教学方式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方面作出相应的调整,灵活机动地在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并通过教学效果来检验成果。然而,这些教学技能并不能一蹴而就,还需要高职英语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实验、分析、调整,方能逐渐获得。

(三)面向国际贸易专业开设选修课

教师在注重教材的编写、教学内容课时的合理分配之外,还应注意在质和量上加强对学生中国文化的渗透,开设面向特定专业的选修课,在行业英语中注入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并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下比较中外文化的异同。当前世界文坛上涌现了一批外国作家撰写的与中国文化相关、蕴含中国元素的文学作品,有些是小说,如《骨》、《吃碗茶》、《女勇士》、《接骨师之女》、《望岩》等华裔美国作家作品;有些是国外媒体拍摄的中国的纪录片,如BBC拍摄的《中国春节》,《美丽中国》和《中国人要来了》等系列片;有些是电影,如《花木兰》、《功夫熊猫》、《喜福会》、《喜宴》、《面纱》、《刮痧》、《少女小渔》、《推手》等。教师开设相关的选修课,使学生“浸入”到这些作品中去,深入领略中外文化的内涵、冲击与融合,开阔其国际视野,从而增强其文化修养,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开设供师生互动的网络在线平台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教学采用网络平台的方式进行。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实施简便,信息反馈及时。如学校在教室的电脑上开通桌面云,为老师开辟网络存储空间,教师将资料直接存在服务器。这对教师而言,开展课堂教学乃至开设网络在线互动平台,与学生做充分的沟通和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教师通过平台向学生提供相关的慕课、微课视频、小短剧、PPT课件、电子文本资料等,同时在线解答学生的提问。这是一条深受师生欢迎、又易于操作的学习途径。与此同时,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教学效果的检验显得尤为重要。当教学和反馈变得更加便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时,第二课堂的学习便成为衡量学生掌握知识的一个重要尺度。为适应目前的大数据时代,教师的网络知识和操作技能亟待进一步加强。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文化活动

教师在课堂之外,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第二课堂的活动,如组织学生阅读中国文化的英译本、中国文化知识竞赛、志愿者服务、博物馆、展览馆参观、聆听专家作的相关讲座等。教师定期举办相关的知识竞赛,如国贸知识竞赛、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竞赛、与产品信息的英语传递相关的竞赛等活动,将活动设计成网络、口语、书面等方式进行,从而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创设浓厚的学习氛围,巩固拓展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的学习和吸收。

第3篇: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范文

体现中医药特色精神、物质文明等的总和可以统称为“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认识生命、防治疾病、维护健康的思想和方法体系,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和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为人类健康事业和世界文明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需要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那么如何提高中医药类院校的德育教育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积极探索中医药类院校思政课改革新途径

思政课是对大学生开展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目前,传统思政课教材基本全国比较统一,教学内容模式化。所以笔者认为增加中医药类高等院校的专业特色内容在全国统一的思政课程中,不断对思政课教育的改革,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二、开设中医药文化课程,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现在的中医药高校往往承袭一般高校的教学模式,忽视传统文化和中医药文化教育,这样必然会导致学生专业思想不强。所以笔者认为应该优化课程设置比例,缩减部分西医课程,以提高传统文化教育地位。开设中医经典、自然辨证法、古典文学等课程,利用好中医药类古典文献中的道德教育资源。

中医药文献,是对中医药文化传承的一种重要工具和媒介。唐朝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写到“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中就提出了精诚合一的医德思想,即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就应该具备高尚的医疗道德。明朝龚信的《古今医鉴》中说:“明医箴;今之明医,心存仁义,博览群书,精通道艺……不炫虚名,惟期博济;不计其功,不谋其利;不论贫富,药施一例。起死回生,恩同天地。如此名医,芳垂万世。”[1]也对一名优秀的医生做出了具体诠释。

三、利用中医药院校自身资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校本资源包括校训、院训、校徽、院徽、校歌、校史馆(中医药博物馆)、校园建筑(雕像、石刻等)、校园道路、药用植物园、学校的创始人、优秀教师等,可以通过举办校歌合唱大赛、校史知识竞赛、药用植物园识别中草药植物等活动引导学生爱所学专业、爱学院、爱校、爱中医药文化、爱中国传统文化等。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学校的人文气息和校园文化,开展中医药文化德育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形象生动,知识内容更易让学生接受[2]。

四、主动占领网络教育阵地,发挥网络新媒体的德育功能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网络已成为当今大学生最重要的生活方式之一,新媒体的多维性给大学生们带来了多元的文化和多种意识形态。建立中医药类院校网络德育服务平台,通过辅导员、思政教师的飞信、QQ、微信、博客、微博等通讯工具,德育教育开展得更加方面快捷,学生也可以与教师进行良好的互动沟通,加深对德育知识的领悟,使得德育教育走下课堂,真正地融入到学生的生活,提高德育教育的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加影响力[3]。

五、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提高德育教师的自身素质

要想更好的在中医类院校开展德育教育,提高德育教师的自身素质就显得更加重要。所以中医药院校要认真做好辅导员、思政教师的选聘工作,在新入职教师的岗前培训中要适当增加中医药文化知识培训,同时还要求思政教师在工作中不断积极主动地学习中医药文化知识,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完善淘汰机制,建立一支专业化德育教育队伍。

六、开展中医药文化课外活动

通过礼仪仪式、名家风范、名师讲坛,既传承亦开创,让学生感受特有中医药文化氛围,培养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热爱。

加强中医药文化学生社团的建设,规范学生社团,着力营造健康向上、和谐的中医药文化氛围。

在后勤社会化过程中,学生的生活空间重要集中在居住的寝室,利用“寝室文化节”在寝室中开展中医药文化宣传活动,将中医药文化元素渗入到活动内容中,加深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理解,对所学专业的认识会更加深刻。

运用课外活动开展德育教育活动,使得书本知识与实践知识、理论与实际相互补充融合,促进学生自我学习和提高。

七、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互相配合的德育教育

第4篇: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范文

关键词:传统文化 高职通识教育 核心地位

通识教育是当前高校实施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方式,在物质主义、 功利色彩浓郁的社会大环境中,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应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有益成分,引导学生回归对健全人格的有效探索。在对健全人格的探寻中,我国传统文化与通识教育有着共同的人本追求;在实践中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应以传统文化为核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审美情趣,塑造健全的人格。为此,笔者在日常教学中进行了必要的探索实践。

一、高职院校开展通识教育势在必行

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的高职教育,如今已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高职院校基于“教、学、做”一体,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曾经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然而,随着社会多元化发展,高职院校片面强调专业教育使人才培养出现了“工具化”“技能化”的功利主义倾向,高职学生大国工匠精神缺乏、人文素养低下、自身可持续发展严重受限已成不争的事实,社会进步及学生自身全面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将学生培养为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的具有健全人格的完整之人。

源于西方的通识教育,其中文意思应是“通古今之变、识天人之际”。它是一种全面、均衡、通达的教育理念,这种理念正好迎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新需求,无形中成为高职院校矫正“工作机器人”培养模式缺陷的有效途径。广东省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在其教育体系中融入通识教育已初显成效,国内多数高职院校竞相引入通识教育理念、构建特色通识教育体系,通识教育目前正成为挽救高职院校过分功利化倾向的有效良方。因此在高职院校开展通识教育势在必行。

二、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通识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及作用

(一)高职通识教育中传统文化的引入

高职通识教育是以人为本的“全人发展”教育理念,它的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完善人格和自我发展潜力的社会职业人。融入通识教育理念的新型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既要会做人,能做事,善于独立思考,又要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及贯通不同学科的知识迁移潜能。高职院校要实现“全人发展”理念,矫正“专业化机器人”的功利化人才培养缺陷,必须全方位提升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在高职人文素质类课程中,传统文化注重道德情操的自我提升和超越,注重伦理精神和艺术精神的养成,对实现学生价值观及完善人格重塑作用首屈一指,在中国社会立身做事时时处处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从这个意义上讲,必须在高职通识教育中引入中国传统文化。

(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特点和优势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及祖先在世代生活的土地上创造并传播到世界各地的文化综合体,它表现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遗产及广博深邃的精神财富。注重伦理性、生命力顽强、民族地域性鲜明、博大精深的特征使其独具特色,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屹立千年而生生不息。

中国传统文化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传统文化课程依托天人合一、以人为本、敬畏自然等中国古代哲学观念,引导学生自主提升自身道德情操,养成良好的伦理精神和艺术素养,学会与他人、与环境和谐相处;引导学生研习诸子百家修身之道,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树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感,确立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价值理念,使学生领悟中华民族固有的文化道德观念,主动探寻自己的文化之根,成为理想远大、道德修养兼备的儒雅之人。学习传统文化,躬身力行为人处世之道,引导学生树立“做事先做人”的处世准则,为学生未来步入职场及终生职业生涯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就课程性质本身而言,传统文化属于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本课程通过全方位教学活动的开展,旨在促进消除文理学科的隔阂,拓展完善高职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丰富学生文化知识从而促进其人文素质的提升,实现高职院校科学素质与人文素养兼备的人才培养战略目标。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习得显然是其关键性环节,高职大学生只有潜心理解并领悟传统文化知识精髓,才能在现实生活中将其内化于心外显于行。因此,建立灵活有效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是高职院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最关键、最重要的教学保障。

就课程定位而言,中国传统文化是伦理本位的文化,“伦理”即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相互关系时应遵循的道理和准则。它包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处理中的行为规范,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主旨在于唤醒高职学生 “做人重于做事”的自觉意识,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升华其人文精神的基础性课程。在整个高职通识课程体系中,能够发挥高职院校通识教育“重塑学生个人价值观,重构其健全人格”核心作用的课程,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优势得天独厚,它理应成为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

在高职院校全方位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普及学生传统文化常识,提高思想道德水准,重塑学生儒雅气质。在对传统文化的耳濡目染中,学生的认知能力、思辨能力、审美能力会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在对丰富传统文化知识的研习中,学生的感情、意志、品行也会产生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所有这些因素都会助推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实质性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流价值观,将帮助高职学生重塑完善自我,重构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价值观。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先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时至今日,对社会进步及个人发展仍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高职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以批判继承的方式,汲取传统文化精髓为己所用,丰富精神自我,升华自身言行,以传统文化的视角解决现实问题,以理性务实态度传承文化,对开启高职生职场生涯及自身可持续发展必⒉生深远的科学指导性意义。

三、中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职通识教育的实践探索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职通识教育,应采用整体规划逐渐融入的模式,高职院校要依据学校性质、生源状况及人才培养方案等因素,采取富有自身特色的切实可行的方案,激发学生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探寻文化之根的动机,鼓励学生学习传承传统文化的激情,采取丰富灵活的多种途径,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在日常教学中笔者进行了如下探索实践:

(一)构建显型教学与隐型教学结合的传统文化教学新模式

“显型教学”即日常课堂教学。“隐型教学”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觉自主学习传统文化的多元理论及实践学习形式。以隐型教学补充并促进完善显型教学。隐型教学理念促使学生搜寻并反思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现象,显型课堂教学则以学生阐释传统文化现象为开端展开教学活动,在师生互动中营造拓展性传统文化学习氛围,用现代视角学习传承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教学突破“故纸”堆,鼓励学生表达文化自我。构建“教师擅启发,学生爱(传统)文化,学院育全才”的复合型传统文化教学新模式。

(二)开展传统文化课题研究

笔者参加了“以传统文化教育促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提高”的课题研究。立项阶段,我们通过调查问卷等途径充分调研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知识的认知程度和诵读情况,深入专业系部调查研究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学生就业方向以及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具体要求,以此为据确定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的基本内容;课题实践阶段,组建学生国学社团开展了蒙学诵读、校园辩论赛、戏剧表演等活动,通过系部选拔开展了院级“国学知识竞赛”“经典诗文诵读”等活动,系列性实践活动的开展点燃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激情,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题结题阶段,文化化人的效果初步显现,学生行为规范意识逐步树立,学生日常管理压力减轻,用人单位对学院实习学生及毕业生的人文素质评价有所改观。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伦理本位优势,营造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特色校园人文环境,能够对高职大学生的身心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化育作用,教师学生可以共享和谐优雅的教学学习环境。首先需加强校园基础设施的配置,增加学院图书馆的馆藏容量,应侧重于人文社科及传统文化类书籍的收藏,重视并凸显校园人文景点、文化长廊建设。其次要健全校园文化管理机制,贯彻落实学院“尚德、守则、强能、笃行”的校风,培养具有大国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实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继承传统礼仪文化,塑造良好个人形象

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它是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通过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基本常识的讲授,使学生了解不同情境的礼仪规范,掌握传统礼仪在生活及职场中的现代表现形式,创新性规范自己的衣食住行及接人待物方面的行为规范,在言行举止中展现人格魅力,塑造新时代高职大学生的良好个人形象,为就业及自我发展创造机遇。

四、结语

高职院校开展通识教育需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路子,在通识教育体系中将传统文化课程作为核心课程,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健全学生人格,为学生终身自我发展服务,为高职通识教育发挥应有的作用。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认真研究,下足工夫,就一定能闯出一条符合国情的、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高职院校通识教育之路。

参考文献

[1] 李曼丽,汪永铨.关于“通识教育”概念内涵的讨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1):96.

[2]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2000-1-17.

[3] .中国传统文化概要[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12).

第5篇: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范文

摘 要:敦煌文化艺术,是以佛教经典为依据,以现实世界的反映,摄取现实生活为素材所创作的艺术。从此意义上讲,历经一千年创造的敦煌艺术,它不仅是辉煌灿烂的艺术宝库,也是极其珍贵的文化宝库。

关键词:学生社团;敦煌文化;发展现状

无论是对于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培养学生的文化能力都必须以时展要求为主,同时更重要的是必须根植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中源远流长的文化历史。所以,目前为增强学生社团对敦煌文化的熟知和感知力,打造传承敦煌文化的学生探究社团,已经成为推动我校教育水平提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并且完善我校学生社团的敦煌文化传承能力也已经逐渐成为学校立德树人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我校学生社团的发展现状

北街小学成长在甘肃省敦煌市这片土地上,敦煌具有得天独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1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20项之多。我校自2012年8月建校以来,积极开展兴趣小组建立活动,鼓励学生根据特长爱好,灵活选择适合自己的小组学习。同时更依据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级课程建设要求,开展了以社团活动为载体的校本课程。

在发展过程中,由于我校社团起步较早,造成了其体系不够完备的问题,但现阶段我校仍旧孜孜不倦地在探索科学完备的学生社团活动、评价体系、创新活动内容和形式的道路上前进着,已成功建设学生社团有二三十个,其中有敦煌舞社团、小记者探究社团、小导游等有浓郁敦煌文化特色的社团活动。同时,这些学生社团为培养学生成为敦煌文化艺术传承人,积极利用我市的丰富文化资源,利用敦煌特殊的地域特色和文化传统,开设以弘扬敦煌传统文化、实施艺术审美教育为主的20多个学生探究社团,整合多方力量,与社区联手,邀请民间艺人到校“传经送宝”,在学生社团中全面培养敦煌文化传承人。

二、学生社团传承敦煌文化的措施与成果

1.将敦煌文化融入校本课程体系

课程教学是将培养小学生传承敦煌文化的首要路径。敦煌文化在中华民族的意识形态中已经深深融入了数千年。它早已成为国家和人民文化心理结构的重要部分。充分发挥传承敦煌文化的重要手段,就要从丰富敦煌文化校本课程,增添教学内容出发。比如,在社团校本课程中进行有关敦煌诗歌欣赏,以及用诵读的方式学习积累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并在社团内定期组织敦煌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充分挖掘校本课堂体系与敦煌文化多元关系,从多角度传承敦煌文化,培养学生对敦煌文化的全新认知。

2.鼓励学生体验文博盛会,自觉成为敦煌文化传承人

2016年,首届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隆重开幕,敦煌迎来了世界瞩目的历史性时刻。这次参加文博会的代表团高达两百多个,规模之大、规格之高,让全球瞩目,文博会举办期间更推出了大型实景演出《又见敦煌》《敦煌盛典》等优秀剧目,传承优秀敦煌文化。而此次文博会的主题,更以传承丝绸之路精神,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推进文化交流,共谋合作发展为主。借文博会在敦煌举办的契机,我校大力鼓励具有敦煌文化元素的学生社团积极参与文博会,自觉地成为宣传敦煌文化小使者,特别是敦煌舞社团、小记者探究社团、小导游等有浓郁敦煌文化特色的社团活动,更要深入感知文博盛会的魅力,自觉成为敦煌文化的传承人。

3.培养学生掌握文化的传承技能,创立敦煌文化的学生探究社团

优秀文化的教育工作,不能只是对文化知识的教学,要想小学生能够真正认识、熟知敦煌文化,并掌握传承技能,就必须将敦煌文化与现代人文精神相结合,将敦煌文化与外国优秀文化相结合。增强小学生对敦煌文化的适应性和理解能力,从而在这一基础上有效地实现小学生文化传承能力的成功塑造。同时,敦煌文化还可适当与爱国主义相结合,在提升学生对“中国梦”伟大复兴热情的同时,激钛生规范自身思想和行为。在学生心中为培养自身文化传承施加一定的国家和民族的压力,有力确保教育信息和现代社会的相关性,实现培养的目标。

总之,在中国,敦煌文化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和敦煌地区人民的血液中,并且经过这千百年的流传与发展,在数代中国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传承下,敦煌文化也已变得更为优秀,成为敦煌地区的首要文化特征。在敦煌这片土地上,培养和教育学生就必须紧密结合敦煌文化,让敦煌文化的思想精华引领学生成长,感知家乡热情,从而自觉地成长为敦煌文化传承人。

参考文献:

[1]王建疆.全球化背景下的敦煌文化、艺术和美学[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6):26-31.

[2]季羡林.敦煌学大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5.

[3]季羡林.敦煌学、吐鲁番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A].季羡林学术精粹:第1卷[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6:105-111.

第6篇: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范文

【关键词】高职;语文教育;人文教育

大学语文教育是中学语文教育的延伸。在教育中,人是出发点,也是归宿点。高职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人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使人更好地生存、发展,并在从事一定职业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价值。而高职语文教学首先强调的是培养大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这一点至关重要。

在高职院校中,语文作为基础课,长期得不到重视,已处于一种尴尬的地位。原因有多方面,首先许多高职院校把重心放在培养实用型、技术型专业人才,许多人认为最重要的是能否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和实用技术。其次,大多数职业院校在专业和课程设计方面存在重理轻文现象,像语文这样的文化课程要尽可能少开,甚至可以不开。于是一些学校大量削减、占用文化课时,不断加大专业实训投入。再加上职业学校学生学习基础不是很好,平时很少读,甚至不读名著,不知道左丘明、周树人、屈子、毕淑敏,只追求周杰伦,韩星,功利主义泛滥,人文主义迷失。因此,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人生价值观,形成以人为本,文理术并举,是当务之急。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其实并不难。

首先学校应该加大对语文学科的宣传力度,要想对待其他学科一样重视起来。

大学语文作为母语教育的一部分,对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良好的人文素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际能力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上课的同时,将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可以举行各式各样的活动,如各种文化艺术节,开展文化知识竞赛等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其次,高职语文教学应重视人文性。

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而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和服务第一线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实用型人才”。其实也可以这样解读:“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它是高职教育的第一目标。而第二目标才是“使学生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第三目标是“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系统的程序性知识”。这要求高职语文教学要把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放在首位。陈旭光曾在《21世纪素质教育系列教材――艺术的意蕴》中说过:“一个国家的国民人文修养的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和水平。”人文教育它是通过长久的情感陶冶、责任培养、思维训练、价值观熏陶等方式形成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提升学生多方面素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再次,合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共同挖掘其中的人文素质教育资源。

我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而学习古文经典是继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好途径。

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源泉。千百年来,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造就了无数舍生取义的仁人志士,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贤达之士。他们都是我们民族的脊梁。不论过去还是将来,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都是凝聚国家人民,激励我们战胜困难和挑战的巨大力量。炎黄子孙历经磨难依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孕育的勤劳勇敢,不屈不挠,乐观自信的民族精神是根本所在。

目前高职语文使用的不同版本的教材中,就有着不少这样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加强民族文化传统的教育,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爱、自强的精神,担负起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当前,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道德问题,特别是关于爱心,责任心,价值,诚信意识美学理念,艰苦创业精神的缺失。若能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从学生专业的实际需要出发,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就能在思想上给学生启迪,在感情上给学生熏陶,在审美上给学生以愉悦,给学生精神世界以多方面的、深刻而细腻的营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促进学生人格完善。

同时,大学语文教师也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对学生未来的志向抱负、人格品性将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因此,人们对教师的人文素养要求甚高,正所谓“己不正焉能正人”。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渊博的学识和教书育人的能力,来源于慈爱与友善,来源于对学生平等对待,来源于对学生的信任与宽容,也来源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执着。

教师应该利用闲暇时间阅读经典,有意识地补充人文科学知识,与人类的思想家、教育家对话,学习他们的研究成果,不断地提高语言文字修养、文学艺术修养、伦理道德修养、文明礼仪修养,使自己成为一个知识丰富、境界高尚的教育工作者。只有这样才能远离平庸和浮躁,才能真正的成长起来,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精神生活的指导者。

因此,我们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师应努力提高完善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从而来影晌和带动学生进步成长。

第7篇: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范文

一、新时期大学生对自身及外部世界的认知特征

由于在不同以往的社会背景下出生、成长,因此也显现出不同于以往大学生的群体性特征。其中,“互联网”成为他们成长历程中影响甚至决定他们思维模式、行为方式、情感表达方式的重要因素。互联网以其信息化的图像传播方式、产业化的商业传播目的、大众化的舆论传播样态改变着一代人对自身及外部世界的认识。在互联网世界中,聊天室、QQ、飞信、MSN、视频这些网络交流媒介,逐渐被越来越多喜欢搜罗新知识、寻求接受新思想、乐意吸纳新文化、渴望获得新朋友,拥有娱乐精神、自我中心、外向特质等多元价值体系的“90后”大学生所推崇。

二、高校传统文化精神教育的反思重构

(一)内容设计应凸显时代性

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并不简单局限在大学语文、思想道德修养等传统课程中,也不能离开时代背景孤立存在。因此在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除了通过增设社交礼仪、国学简史等人文素质拓展课程之外,还可以结合时政信息和社会热点问题,阐述传统文化精神中所蕴含的国家安定、社会稳定、人际和谐、个人修养的重要价值意义,以此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民族心、社会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教学形式应突破灌输式

传统文化精神教育以往的教学形式往往较为单一,大部分是通过课堂教学中说理教育、典范引导、文章诵读等单项知识传授与被动接受过程的灌输式教育来完成的。新形势下高校既要改变灌输式教育方式,也要避免一刀切的模式化教育。应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知识需要进行有目的教育。选择符合新时期大学生特点的信息接受形式,通过电影欣赏、诗歌鉴赏、求职模拟、实地参观等形式渗透到学生的思想行为中,使学生乐于了解、乐于接受、乐于实践,在寓教于乐中完成大学生个性结构的优化、良好性格的培养、积极态度的形成。

(三)教学实践亟须回归生活

在以往的传统文化教育中,教育很多时候被简单理解为“教学”。要使传统文化教育切实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发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目的,就必须使传统文化教育回归生活。让在温室中成长的新时期大学生在参与生活中体悟中华传统文化的真谛,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在感悟真谛中知行结合、用于实践,外化为自己的行动;使自己在从理论到生活、从生活到理论的反复实践中成长升华。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者可以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对话式交流激发大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兴趣,使“生活”在大学生眼中成为一个充满诗意文化内容的大课堂,引发他们的兴趣与共鸣。

三、新形势下传统文化精神教育的路径探析

(一)遵循教育主体原则

教育主体性原则倡导将教育主体视为独立自主的个体,尊重他们的思想、情感、价值,倡导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对话与自由交流,引导他们将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有机结合起来。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要强调传统文化精神教育是五千年来支撑中华民族发展前进的基石和脊梁,也要突出民族文化、传统精神与现实精神、时代精神、现代社会的融合贯通,充分根据他们的信息接收特点发掘传统文化精神这一宝贵资源,开发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手段为各种载体形式,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媒介、载体、形式、方法,为完成传统文化精神的薪火相传贡献力量。

(二)营造校园文化环境

结合新时期大学生张扬自信、表现自我的个性特点,传统文化精神教育应打破传统课堂教学形式,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表现出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开展书法比赛、摄影大赛、主题演讲、读书笔记评比、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科技文化学术节等有益的第二课堂活动,在高校积极营造良好的人文气氛,建设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帮助大学生改善人际关系紧张、不善交往的微观环境,摆脱过分依赖网络交流的弊病,把他们从网络世界拉回到现实生活中,在和睦友好的氛围和沟通良好的情境中,创造性地、积极地、自发地调整自身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传统文化精神教育,影响塑造他们美好的情怀操守和共同道德,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

(三)加强人际沟通指导

沉溺于网络的大学生除了享受在虚拟空间中与人交往得到的新鲜刺激之外,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缺少与同学、老师、家长的感情联系和正常交流,产生人际冲突和生活压抑的情绪,转而向网络世界寻求内心的宁静和空虚的平衡。但过度依赖互联网交流则会导致抑郁感和孤独感的增加,最终形成社会孤立与社会焦虑,造成恶性循环。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结合个体差异深入探究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和心灵需求,有效调动人际关系测量、角色扮演游戏、价值澄清、行为矫治等教育手段,真正找到能使大学生与自己、与他人、与社会良好互动沟通的有效方式。同时,通过传统文化中人性的审美与表述肯定人性的纯真和善美,将主流价值标准和传统文化精神渗入学生的心中。

(四)树立正确价值导向

第8篇: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

目前,正处于初中阶段成长时期的学生,其自身文化底蕴、知识体系尚未发展成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感受还并不深刻。所以,作为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最为重要的载体之一,初中语文教学应担任着渗透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等重任,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活动全过程,培育学生形成深厚的人文底蕴,养成博大的民族情怀。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内容概述

语文教材作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优良美德的重要载体,其中所承载的传统文化内容是语文教学活动开展、教学大纲拟定的重要依据,也是实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关键性因素。初中语文教学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容,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便是“中国文字”,是体现我国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文化内涵最直接的方式之一,也是传统文化精神表述的重要依据。初中语文教材中所呈现的“诗、词、曲、赋、散文”等经典文学作品,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承载着我国悠久历史发展进程中极为重要的精神文明理念与精神财富,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让学生通过学习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的经典文化内容,可使其充分感受到传统文化所蕴含的魅力,了解到我国历史文明的意义与伟大,从而形成自主传承传统文化的优良美德。另外,初中语文教材中创作的《孙权劝学》《木兰诗》《陈太丘与友期行》等课文,内含着我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精神文明,也就是“礼仪”,这一精神文明的存在,对于提升初中学生社会交际能力,培养其良好道德品质有着极其重要的帮助,是传统文化内容渗透最有价值意义的一种体现。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解析

传统文化是最能体现我国独特民族特色与民族精神,弘扬历史发展遗留的重要思想、文化精神与艺术宝藏的重要依据,是社会与国家不断前进、不断发展的永恒动力。作为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载体,初中语文教学在素质教育理念背景下,实现传统文化内涵与精神的渗透,已成为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不可忽视的关键所在。因为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心理、生理、思想等方面共同发展的时期,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尚未发展成熟,其是明辨是非能力也处于形成和发展阶段。所以在此阶段将传统文化渗透于初中语文教学中,对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与综合品质,帮助其形成优良品德,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另外,与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相比,传统文化的渗透让语文教学内容、形式变得更加丰富,更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其身心投入语文教学活动当中,从而起到陶冶学生思想情操、形成良好语文素养、培养学生成为社会所需高素质人才等关键性作用。由此可见,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意义重大且势在必行。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研究

(一)深入挖掘教学素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培养学生学习情感目前,初中语文教材在编写过程中,编入较多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的内容编目,如七年级的《论语》《木兰诗》《游山西村》;八年级的《核舟记》《孟子》;九年级的《桃花源记》、《岳阳楼记》《屈原》等,这些文章都是极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篇目,里面的名言名句都体现着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所以,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渗透传统文化,仅可通过精心筛选,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对教材中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字、句、词、篇和所表达的主旨等方面,进行深度与广度的挖掘、探究,便可实现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传承和初中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起到良好的传统文教育熏陶作用。同时,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身心融入传统文化的学习当中,初中语文教师要时刻将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以丰富学生知识技能、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等方面为切入点,通过详细解读、注释理解文本内容,引导学生在学习文本知识与传统文化内涵的同时,深入研究文章内所撰写的主角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并掌握文言语言朴素简练的写作特点等。这样一来,不仅可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与意义的理解,还可培养学生的良好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真正落实传统文化教育利用课堂教学这一渠道,落实传统文化教育,初中语文教师首先可通过开展传统文化作品的诵读活动,让学生通过对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篇章、国学经典,进行自由诵读、咀嚼体悟,完成对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吸收与消化,以提高学生人文精神和道德素养,实现传统文化外化于身、内化于行,铸造人格的支柱,在无形中实现对传统文化思想精髓的传承。其次,还应大力倡导读书活动,结合本阶段学生年龄特点与个性喜好,为学生推荐一些名人传记、课外读物等,要求其必须认真阅读,并做好读书笔记,比如,为学生拟定读书计划,每学期至少组织参与一次读书交流会,利用假期时间,将一些中国古典名著作为作业布置给学生,并要求学生撰写读后感,在上课时期进行朗读等,并为表现优异者先进典型奖、实物奖等,以激励学生自主阅读。其次,还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如开展以传播传统优秀文化为目的的专题讲座、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古诗文交流会、观看优秀历史人物事迹影视作品讨论会、组织参观历史人物纪念馆、历史文化遗迹等,都是传承传统文化、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好方法。

(三)关注中国传统节日,利用传统节日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利用中国传统节日,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可利用语文研究性学习或综合型学习的教学方式,通过挖掘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蕴含的深厚传统文化元素,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并在此过程中,事先安排一个较长的周期,让学生从查询资料到实践体验,在实践体验中学习语文和传统文化知识,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去探究、去体验、去感受独特的民族风情与精神文化内涵,以起到良好的文化传承作用。例如,在端午节即将来临之际,为增进学生对端午节的深刻理解,而并非仅停留在片面的理解,让学生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初中语文教师可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组织开展以“传统节日——端午节”为主题的综合型学习活动,让各大学习小组分别调查研究端午节的地方习俗与活动形式、各地端午节的民俗特色、有关于端午节的诗词歌赋、端午节的起源传说等。并进行收集、整理,在上课时发表演讲,讲述自己对端午节背后蕴含的传统文化大意了解,讲述有关于端午节的趣事等,以便增进对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了解,实现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第9篇: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范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青年志愿者活动 高职学生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233-02

一、当前高职生志愿者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当前高校志愿者活动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和社会反响,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特别是高职青年志愿者活动,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不仅影响到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的蓬勃开展,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消弱了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式和有效性。比如,对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内涵理解不够透彻,缺少认同感和持久性;活动功利性色彩比较浓厚,甚至流域表面形式;组织不周密,缺少相关的经费等等。因此,高职青年志愿者活动必须要与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健康、持续、有效地发展。

二、高职青年志愿者活动与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对接的可行性分析

首先,高职青年志愿者活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宗旨具有相通性,其“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宗旨,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集中体现,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则、核心内容和要求。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精神――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倡导的是人们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构建和谐社会,关注的是个人对国家、社会的正常运转、科学发展负有相应的义务,这与高职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志愿精神、奉献精神在基本理念上是完全一致的。

其次,高职青年志愿者活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具有一致性。高职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是通过价值观教育,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理性的人生目标和价值取向,并在此基础上,处理好个人、集体、社会之间的关系,增强大学生的友爱、奉献、互助的精神,道义、良知、社会责任感。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样,都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体现方式。

再次,高职青年志愿者活动与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平台具有共享性。高职青年志愿者活动为大学生素质的教育、培养、提高搭建了一个课外实践平台,促进了知行统一,弥补了高职教育与社会实践之间的缺口。同时,在帮助大学生把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中,也使大学生更加了解社情民意,激发出强烈的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的高尚情怀,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最终升华为一种对社会核心价值目标的追求。

三、高职青年志愿者活动与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对接的措施

(一)协同发挥课程体系教育功能,强化理论认同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内涵丰富,需全方位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教育的课程体系育人平台。一是学校行政职能部门要具有协同教学理念,广泛发动深入开展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宣传活动,形成协同促进大学生理论学习的氛围。二是发挥大学生必修的思政课理论解读主阵地的作用,以思政课学时到位、教师配备到位、教师素质到位为基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地与大学生职业素质结合起来。三是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由于高职院校学时、实训以及学生的基础等特殊原因,导致传统文化知识大都较浅薄,特别是理工科学生,需要开设中国传统文化选修课,以弥补他们人文素养的欠缺,这也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帮助学生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达到认同的有效措施。

(二)协同强化管理育人机制,培养大学生遵纪诚信职业素质

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是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不可或缺的重要职业素质,然而,在功利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不良网络文化等影响下,部分大学生意志力下降、向学心不强,纪律涣散、迟到早退、无辜旷课,考试作弊、诚信缺失,遵纪守法意识淡漠,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职业素质要求格格不入。因此,高职院校要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人的要求,建章立制,全方位协同教育、齐抓共管,形成全过程、全方位、规范性、实效性的育人格局。

(三)协同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引领的校园文化活动,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校园文化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大舞台,对学生有着熏陶渐染的作用。在实践中,首先,多部门协同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并与职业素质培养相结合的征文、演讲、知识竞赛等活动,促使大学生主动了解其理论内涵及其与职业素质培养的相互关系。其次,通过校园广播、网络媒体、共享网站、板报等进行宣传、解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相关内容,坚持主流价值观占领校园传媒阵地,使大学生在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受到熏陶和教育。

(四)协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职业素质培养本身就是统一在社会实践中的。一是在校内协同开展“净化环境、美化校园”的劳动实践,培养爱岗敬业、服务他人的的职业道德和劳动观念。二是与家长协同进行爱家、爱父母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爱家、爱校、爱国的意识。三是协同建立大学生企业德育实践基地,利用校企合作、实习实训的平台,与企业领导和员工座谈对话、参观企业文化等,学习企业的管理理念、员工的敬业、奉献、诚信友善精神,以及与人合作交流等职业素质。四是与社会相关部门协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三下乡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等,学生通过走进工厂、走进农村,走进社区、参观考察等了解各行各业的巨变、感受改革开放的成就与构建和谐社会氛围的必要性,体会不同人群的精神风貌,将学雷锋和志愿者服务活动相结合,并使其常态化,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诚信、友善、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