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戏剧影视文学培训范文

戏剧影视文学培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戏剧影视文学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戏剧影视文学培训

第1篇:戏剧影视文学培训范文

【关键词】高等教育;影视语言文学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

Abstract: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film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education to a necessary part of th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teaching content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employment-oriented explore the necessity of decency curriculum. The status of the film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education, according to Henan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the Henan Higher film literature education specific initiatives included in the education system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Film and television language literature education; Chinese language study specialty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高等教育的传统专业,河南省高校开设次专业相当普遍。但目前都面临着比较严重的存在招生难、就业难的困境。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众多,比如就业市场供过于求、专业培养重理论轻实践等。而此专业未能紧跟现代语言文学发展及需求现状,尤其是未能及时将现代社会急需的影视文学教育纳入其教育体系中,应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所以本文重点将从必要性、体系建构、教学和实习实践环节研究、现状调研和具体举措五个方面完成以就业为导向的河南省高等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影视语言文学教育体系建构。

一、河南省高等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下构建影视语言文学教育的必要性

当今文学的生产和传播事实上已变为以影视文学作品为主。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影、电视、网络等新兴媒介发展迅猛,影视艺术具有的生动直观、快速便捷、浅显易懂的优势,使得影视语言文学成为汉语言文学的主流形式,传统的书面语言文学已经退居次要和边缘。在这种形势下,传统汉语言文学教育以书面语言文学教育至少落后于当下汉语言文学发展二三十年。这种落后的现状就造成了该专业学生知识体系不完备,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存在明显缺陷,使得他们对影视语言文学缺乏应有的赏析、创作和科研能力。这种局限性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

以笔者所在的郑州财经政法大学成功学院为例,该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共毕业2007级、2008级两届毕业生,这些毕业生除很少一部分从事专业无关的工作外,绝大部分还在从事专业对口的本行工作。他们的工作去向主要是学校、培训机构、企事业单位、报社、杂志社、出版社、网站、电台、电视台、传媒公司等,工作岗位一般为教师、秘书、记者、编辑、编导等,根据工作内容可分为教育类、文秘类、宣传类、编辑类、传媒类。根据毕业生反馈的信息来看,影视语言文学相关理论和技能的缺乏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就业和从业,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教育类的工作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教育类就业主要集中在担任中小学语文教师,目前多省中小学教育的新课改都明确提出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加强对影视文学的教育,由于毕业生的知识结构缺陷,面对中小学生日常大量接触的影视作品,在从事语文教育中基本上没有无法给以相应的知识讲授和引导。

对文秘类、宣传类、编辑类工作来说,由于这类工作目前经常性的涉及到摄影、摄像、图片影像类相关文字稿本的策划撰写与编辑,毕业生虽长于书面文字工作,但由于对影视语言的陌生而在工作中捉襟见肘。

对传媒类工作来说,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影响最严重的。目前传媒行业发展迅速,人才需求量极大,在这种社会需求之下,汉语言文学的专业的相关性使得大量的该专业毕业生投身于传媒行业。然而众多的电视台、电影厂、剧团、传媒公司等要求从业者除了有较好的语言文学素养外,更要具备影视策划、创作和制作能力,有较高的影视文学欣赏水平,对当下影视剧和各种影视节目的发现现状和前景能够较准确地判断,能够撰写剧本、节目台本、主持词等,以及具备一定的影视策划和编导能力。显然,毕业生的由于传统汉语言文学教育导致的影视语言文学素养的缺乏成为该行业职业发展的难以攻克的瓶颈。

所以,为了更好的结合当下语言文学发展趋势,更好地拓宽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渠道,应将影视文学教育纳入河南省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中。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影视语言文学教育的教学内容体系建构及课程设置

根据相关行业需要,将影视语言文学教育纳入到汉语言文学教育体系中,应当达到这样的培养目标:使学生除了可获得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传统知识技能外,还能系统掌握影视文学的基础知识和理论,了解影视理论和创作的发展动态,有较强的剧本创作能力、文艺编导能力及较强的影视评论能力。所以,必须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增加影视艺术概论、影视文学、影视语言、影视写作等必要课程。

将影视文学教育纳入到汉语言文学教育体系之中,应当是有机的纳入,在内容和课程设置上与现有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形成符合专业规律的严密体系。现有的汉语言文学专业高等教育的专业课程设置主要有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三个层次,一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为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的课程由各高校根据专业方向和专业特色自由安排。

在这一课程设置体系里,我们认为,应当把影视艺术概论的地位定为专业基础课,讲授影视艺术理论知识、影视艺术特性、影视艺术发展简史、影视艺术类型、影视艺术鉴赏与评论等关于影视艺术的基本理论,在所有的影视相关课程之前开设,打好理论基础。这样,影视艺术概论与美学、文艺理论等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课就构成了有机的理论体系。

在影视艺术概论之后,还应陆续开设视听语言、影视文学、影视写作等三门专业课。其中,视听语言讲授画面造型语言、镜头、剪辑、蒙太奇、声画关系等影视视听语言的基本理论,培养该专业学生对视听艺术最基础的认知、创作和制作能力,这门课可以与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形构成有机的语言体系。之后开设影视文学课程,讲授影视文学的基本特征、类别、历史、制作、评论等,与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世界文学等文学课构成有机的文学体系。之后再开设影视写作课程,讲授影视剧本写作、影视改编、电视综艺节目文案、专题节目文案等各类应用影视文本的写作,与基础写作、应用文写作构成有机的写作体系。

在以上四门影视基础课和专业课之外,还应多开影视相关选修课,如摄影、摄像、影视作品赏析、影视理论专题研究、影视制作等,拓宽学生影视视野,增加学生的影视理论素养与技能。

当然除了在课程设置上影视课程要到位外,应配备专门影视实验室,使学生学习影视相关技能,并且按照影视方面能力培养规律在相应学期设置实践环节和实习环节。这样教学与实习联动,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具备影视相应能力。

三、河南省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关于影视语言文学教育现状的调研

通过对河南省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关于影视语言文学教育的现状的调查,发现情况是非常不理想的。

(1)目前河南省高等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体系设置情况。基本上相关高校还是沿用传统的汉语言文学的课程设置和实践实习安排,一二十年来如一日,说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不为过,严重落后于的时代和社会。

(2)开设影视相关课程的情况。查阅了数十所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计划,关于影视的课程基本没有。有大概不到百分之五的高校如河南科技大学、周口师范学院等开设了影视文学、影视编辑与策划等关于影视的课程,都只有一门或两门。每门课时量很少,只开一学期每周二课时;地位极低,都是选修课。就作者所查到的高校没有将影视课作为主干课、必修课的。甚至有的高校文学院同时开设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其汉语言文学专业也并无影视课程,如平顶山学院。

这说明相关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对影视语言文学的教育并不重视,甚至认为毫无必要。

(3)开设影视语言文学教育相关课程的高校的相关实验室及实践实习安排情况。据调查目前只有许昌学院、洛阳师范学院等几家高校有影视实验室,实习基地里有几家电视台,其他相关高校没有影视实验室,实习基地也以传统的学校、企事业机关单位为主,不涉及电视台。而这有影视实验室的高校,也主要是因为该校文学院同时设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文学等传媒专业,其实验室事实上是为这些专业而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未必能实际使用到。所以总体情况是:影视实验室与影视实践实习安排俱无。

(4)目前河南省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影视语言文学课程师资情况。相关高校的师资构成几乎还是传统的汉语言文学各分支专业的硕士、博士、讲师、副教授、教授,往往一个文学院没有一个电影学、广播电视学、戏剧影视文学等专业科班出身的教师。影视相关专业出身的教师更倾向于到传媒院系任职,因为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无人重视,地位很边缘,也无法形成像样的教学和科研团队。

从调查的结果汇总来看,将影视语言文学教育纳入到河南省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体系中任重而道远,我们亟需转变观念,从各个方面大力推进。

五、河南省高校将影视文学教育纳入汉语言文学教育体系的具体举措

(1)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相应的专业规划和标准、要求,确定影视语言文学教育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要地位。

(2)组织相关领域专家编撰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影视语言文学相关课程的教材。

(3)重新设置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流程,将将影视文学教育课程科学地纳入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流程中。

(4)制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影视语言文学相关课程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实践大纲、实纲等。

(5)加大河南省高校开设汉语言文学专业高校的影视教育人才引进力度,并同时加强对现有传统汉语言文学课程教师的影视语言文学教育培训,包括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培训。

项目简介: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全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课题立项项目《以就业为导向的河南省高等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影视语言文学教育体系建构》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YB2012201。

Construc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Henan provinc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take the employment as the guidance system of the film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education

第2篇:戏剧影视文学培训范文

又是一个“史上最难艺考年”。一是随着艺考政策的进一步收紧,全面实施省级艺考专业统考后,部分院校的校考招生资格被取消;二是艺考文化课门槛进一步提高。据媒体报道,2015年报名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曲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与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类招生考试的报考人数接近9万人。以中戏报考人数最多,约2.7万人,仅录取580人;北影报考人数约为2.4万人,仅录取489名学生;中国传媒大学与上戏的报考接近4万人,但两所学校的招生总名额不到1200人。

然而,政策的调整并未吓退众多抱有艺术梦想的学生们参加艺考的决心。表演、播音主持等专业依然成为最火爆专业。其中,北京电影学院表演专业报录比为170:1;中央戏剧学院主持专业报录比更是接近183:1,竞争十分激烈。据此前媒体报道的各所艺术类高校招考信息,我们可以看到:

今年,北京电影学院报考人数再创历史新高,达到30400人次,同比增长23.4%。考生热情高涨,但该校招生人数却有所下调。学校10个艺术类本科专业,23个专业方向,共计划招437人,比去年减少了52人。高职只招收戏剧影视表演一个专业方向,计划招收30人,比去年减少一半。对于今年减招的原因,该校副校长表示,除了提高生源质量之外,主要是因为校园面积特别是宿舍无法满足招生需求。

而另一所高校中戏,提高了各专业对高考文化课成绩的要求。其中表演专业录取分数线按照生源所在省份本科二批录取线的45%划定;戏剧影视导演专业、戏剧学专业分数线按本科一批分数线的80%划定;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分数线按本科一批线的85%划定。从今年起,中戏录取时以考生高考文化成绩为准,不含任何加分,同时取消原“专业成绩前三名的考生,高考总分可以分数线下20分录取”的降分政策。

中国传媒大学今年共有18个艺术类本科专业计划招生681人,除在北京外,还有杭州、成都、长沙共4个考点,共有27299人参加了这次考试,其中北京考点报考考生有21595人。最火爆的仍然是表演专业,报名考生4297人,招生计划仅26人,报录比高达165:1。接下来是广播电视编导(电视编辑方向)和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报录比例较高。

各大院校纷纷使出自己的“杀手锏”,旨在考验考生是否拥有过硬的专业能力。而考生们想要到达自己心目中理想的艺术象牙塔,除了艺考需要发挥聪明才智“过五关斩六将”外,高考的文化课也是一道避不开的门槛。而就是艺考这第一步,很多人已经走得举步维艰。

在这些人里面,不乏一些星二代或者星三代,更有甚者,参加艺考前便已佳作等身。比如说关晓彤,SHN48成员赵嘉敏,和王凯搭过戏,和吴磊青梅竹马的张雪迎。除了这些已然“星星”的考生,更多的是怀揣着“明星梦”的普通艺考生。

艺考热催生培训机构遍地开花

艺考生是未来艺术文化产业的栋梁,文化素质方面的培训对其短期的影响是可以考上理想中的学校,学习自己喜欢的专业,而从长远来讲,文化素质的提升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增强学习能力,会直接影响一个国家艺术文化产业的发展。面对激烈竞争,考生提高自身文化素质成为重中之重,培养更高素质、更高文化修养的艺术从业人员显得尤为重要!

在这样的现实环境下,间接导致了培训中心遍地开花。随之而来的,是一连串艺考培训机构延伸出来的问题。有媒体记者曾经以学生身份探访多家知名培训中心,发现其中乱象丛生,该报道就列举出自己探访得到的反馈――收买考官、代买准考证、泄露考题、开办高价的包过班等等。

今年刚刚上了央视春晚的“星三代”关晓彤,作为曲艺泰斗关学曾的孙女、著名演员关少曾的女儿,是师大附中的高三学生,已经演过不少影视剧。在面对媒体采访时,她曾说,艺术类院校她只报考了北京电影学院,但她并没有参加社会上的考前培训班,“考试要跳的舞蹈就是在学校里表演过的。”

北电校长也不赞成考生参加任何培训班,他说,“(考试的)窍门是:写的时候拼命写,说的时候拼命说,想办法的时候拼命想,让老师从各个角度都了解到你是认真准备的,有真本事而非临时抱佛脚。以真实的状态去考试,不掩饰什么,尽可能去表达或展现。只要有这方面的才能,你的一举一动、言谈举止就都会流露出来,老师们一定会发现你的。”

第3篇:戏剧影视文学培训范文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原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成立于2001年。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为面向全国招生的大学本科层次的独立学院,2010年获得跨省组织部分专业招考权,2012年批准为学士学位授权单位。与四川音乐学院等联合设立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学院先后获得“中国十大艺术院校”、“全国十大品牌独立院校”、绵阳市文明单位、四川省文明单位等荣誉。2014年经教育部批准转设为四川文化艺术学院。

学院地处四川省第二大城市——中国科技城绵阳,毗邻南郊机场和南湖公园,依山望水,环境优美;占地1157.16亩,总建筑面积39.16万平方米;建有电视台、电台、多功能演播厅、学术厅、排练厅、舞蹈室、琴房、标准运动场、游泳池等,教学、生活设施齐备。

学院设置有美术学院、传媒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文化学院、职业教育学院、思想理论政治教学部,开设28个本科专业,11个专科专业。拥有一支近800名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校学生9000余人。

学院秉承“给自己一个目标、让生命为她燃烧”的学院精神,弘扬“启迪学生智慧、培养时代需求人才”的办学理念,遵循“立本、务实、创新”的院训,实施校园学分制,推行“大课堂、大舞台,艺术与科技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实践与产业项目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社会需要的“品德优、基础宽、素质高、能力强、会创新”的复合型、应用型文化艺术人才。已为国家培养了近万名各类艺术人才,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

学院与中国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共同成立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与文化部共同承办了艺术发展中心培训部;建有8000平米的集收藏、展览、学术研究、文化交流等功能的王蒙文学艺术馆。

学院积极开展国内外艺术交流与项目合作。学院建立有20多个名师工作室;与国内外130多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项目;与世界各国30多所大学建立教学科研合作项目;加入国际设计师协会、欧洲文化艺术联盟;承接文化部多个全国性的培训项目、承担文化艺术类国家课题研究;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与绵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同建立了中小企业文化创业产业园。

学院聘请前文化部部长、中国当代作家王蒙先生,四川省原省政协副主席冯崇泰先生,现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执行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作曲家吴祖强先生,原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副主任李志宏先生、原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院长伍国栋先生为名誉院长;美国特里夫卡拿撒勒大学副院长Stephen Pusey博士,美国纽约电影学院副院长朱华宇等国内外知名专家为学院顾问。

学院正建设中的“四川梓潼实践实训校区暨大学生文化旅游产业创业园”,总用地2775亩。致力于打造成集教学、实践实训、表演、博览、创作、交流等于一体的中国艺术教育实践实训示范基地和大学生就业创业基地。

面向省外招生专业及专业方向

(一)四年制本科

类别

专业

专业方向

学费

[元/生·年]

普通类

汉语国际教育

12000

英语

艺术翻译

文物与博物馆学

公共事业管理

艺术类

文化产业管理

16000

音乐类

音乐表演

羌藏歌舞表演、声乐(民族、美声、通俗唱法)演唱、器乐[钢琴、竹笛、二胡、琵琶、古筝、扬琴、长笛、单簧管、双簧管、大管、圆号、小号、长号、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木吉他、电吉他、萨克斯、打击乐(民族打击乐、西洋打击乐)]演奏

音乐学

音乐教育

舞蹈类

舞蹈表演

现代流行舞

舞蹈学

舞蹈表、教、导合一

舞蹈编导

传媒类

表演

影视表演、服装表演

戏剧学

戏剧影视文学

广播电视编导

戏剧影视美术设计

录音艺术

播音与主持艺术

美术类

动画

美术学

绘画

雕塑

摄影

艺术设计学

视觉传达设计

环境设计

产品设计

第4篇:戏剧影视文学培训范文

上海戏剧学院是中国培养戏剧专门人才的高等艺术院校,前身是上海市市立实验戏剧学校,学院建立了广泛的国际联系,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十余所学校、国际机构团体建立了校际交流和合作关系。经常聘请国际专家来院讲学、排戏,学院的专业教师也经常受聘到国外讲学访问,共有五十多国家地区学生来我院留学、研修。学院的演出团、教学小组也先后赴新加坡、日本、英国、意大利、德国、美国、韩国、比利时、罗马尼亚以及我国港澳台地区演出,交流教学实践。学院先后主办多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国际莎士比亚戏剧节、国际小剧场戏剧节。

艺术名校 学府庄严

上海戏剧学院一直被社会各界赞誉为“明星的摇篮”,是中国的艺术学府。在建校68年的漫漫历史进程中,上海戏剧学院为中国培养了享誉国内外的艺术家、文学家、设计大师,同时她也是历届追求卓越与梦想的中国青年才俊向往的求学圣地。

王牌专业 名师执教

上海戏剧学院是培养戏剧、影视、播音与主持、音乐、舞蹈等专门人才的综合艺术院校,国内一流,国际知名,为全国莘莘学子所向往的全国艺术殿堂。汇聚了上海戏剧学院的知名教授、行业领军人的联袂教学,成为学生们来上戏深造,成为一名上戏人的强烈愿望,也是上戏学子引以骄傲的荣誉。

二:上海戏剧学院国际艺术课程简介:

上海戏剧学院是中国培养戏剧专业人才的高等艺术院校,拥有广泛的国际联系,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一些国际教育机构和团体保持校际交流与合作关系。学院经常聘请国际专家来院讲学、排戏;学院教师也经常受聘到国外讲学访问;迄今为止,已有五十多个国家地区的学生来我院留学、研修;学院的演出团、教学小组也先后赴新加坡、日本、英国、意大利、德国、美国、韩国、比利时、罗马尼亚以及我国港澳台地区演出,交流教学与演艺实践经验;学院先后主办多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国际莎士比亚戏剧节和国际小剧场戏剧节。

三:上海戏剧学院国际艺术课程特色

上海戏剧学院艺术留学国际班,依托上海戏剧学院的艺术教育资源和海外学术交流资源,通过语言、艺术课程培训以及人生规划咨询服务等一系列项目,为学生提供“留学规划—语言准备—专业培训”的一条龙服务,创造去海外优秀艺术学院深造的机会。

四:上戏国际艺术课程优势

我们最国际——整套国际艺术教育的先进课程体系;

我们最专业——获得国际艺术奖项的大师团队;

我们最了解——国外学校筛选学生的标准和流程;

创造成功者——通过我们的课程,成功获得去海外顶尖艺术类院校深造的机会;

五:国际艺术课程覆盖的专业

影视制作,服装设计,3D动漫,平面设计,视觉传达,建筑设计,音乐专业,工业设计,纯艺术,插画专业,数字艺术,游戏设计等

六:国际艺术课程体系

1、课程目标:

上海戏剧学院通过有效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方法,去帮助学生提高英语能力、高质量完成作品集,达到国外顶尖艺术名校的申请标准,冲刺国际名校和奖学金。

2、课程特色:

(1)英语+作品集培训+适应性课程并行,为学生量身规划课程方案,切合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出适合的留学计划;

(2)教师采用上海戏剧学院专业老师,采用导师制,小班教学模式,提供全方位辅导;

(3)艺术专业交叉培养,多元化学习,完成作品集培训,课程内容丰富。

3、课程优势:

(1)艺术类出国留学的选择:全国的针对艺术、设计、时尚、传媒类专业的国际预备课程。

(2) 小班授课和互动与启发式教学:小班授课形式,引入西方先进的教学模式,采用互动与启发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逐渐熟悉国外的教学思维模式;

(3) 综合能力提升的课程体系:艺术专

业课程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艺术专业能力以及艺术修养;个人演讲课程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项目研究及个案调研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式以及创新能力;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开放式论文撰写培养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等。

(4) 专业授课及专职辅导员团队:上海戏剧学院及国外艺术名校特派客座教授联合执教;配备专职班主任、教学助理、专业课助教,生活老师全面管理 。

(5) 双语授课,高质量教学保证:聘请资深教师双语执教;原版英文教材为主,并搭配中文教材,确保学生掌握并理解专业知识。

(6) 留学服务全面可靠:最专业的留学专家顾问团队为学生提供留学手续办理以及抵达后续等优质服务,确保留学签证的高成功率,并让学生没有后顾之忧。

五:国际艺术课程时间规划

时间规划表:

学习流程(时间:一年)

1、9月初-11月,400学时英语培训,参加IELTS考试;

2、10月-11月,80学时作品集专业培训,完成专业作品集;

3、11月-次年1月,200学时英语培训,参加考试考出理想语言成绩;

4、12月-次年3月,准备申请材料,提交申请;

5、次年3月-6月,准备院校面试,收获学校录取,办理签证;

6、次年9月,进入大学学习。

六:国际艺术课程费用

学费:¥88,000元

学杂费:¥3,000元

住宿费:¥6,000元

特别说明:以上收费标准为2015年标准,2016年学费敬请等待官方。国内学费不含学生住宿费、考试费、个人生活费用、护照费、公证费、美国使馆签证费及赴美机票等个人相关费用。中介服务费按照申请国家另算。

七:适合人群

零艺术基础,语言能力弱的高中学生

转专业申请艺术留学的在读高中,或高中毕业生

八:招生与报名

报名要求:学生需携带本人身份证复印件、毕业证复印件及高考成绩单、专业考试成绩单及一寸彩色免冠照片4张。

九:报名流程

1. 报名后需参加初试,内容包括:

语言学习能力及表达能力测试

艺术创意潜力测试(非艺术专业)

色彩、构图、造型能力等艺术基础能力测试(艺术相关专业)

2. 初试由上海戏剧学院评审,初试成绩寄往国外艺术院校审核,合格考生将获得录取通知和留学协议;

3. 收到录取通知的学生需将留学协议书和确认函的复印件寄回上海戏剧学院,以便学校确认注册,办理入学手续;

报名费: ¥800元(含考试费、DHL中美往返邮寄费、资料翻译费)

报名地址:中国上海华山路600号上海戏剧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邮编:200040

报名网址:sta-lx.com/

办公室报名电话:021-51879607

全国免费报名电话:400-005-2500

华山路校区:上海市华山路630号

浦东校区:龙东大道4328号

汇款方式:

账户信息:上海戏剧学院开户行——中国建设银行上海市延安路支行

银行汇款账号:3100 1539 7000 5001 2523

第5篇:戏剧影视文学培训范文

一、戏剧教育进中小学的实践

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艺术学院在戏剧教育进中小学这个领域已有了一定的艺术实践和经验上的积累。学院项目组以上海市实验学校为载体,进行了将近3年的探索,发现除了音乐、美术等常规艺术教育形式外,中小学师生对于戏剧教育特别是课本剧的形式非常欢迎。对于许多经典名剧的展演,以及教材内容的改变演绎,接受度和受欢迎度都很高。

2010年,学院与上海市实验学校建立了长期合作机制,为该校提供丰富的戏剧表演教学资源,加强表演课程建设,提升中学生的艺术修养。学院在上海市实验学校推进戏剧教育,在校内开设戏剧社团,由表演专业的学生定期到社团进行指导和排演。随着戏剧教育社团活动的开展,一方面,让中小学师生有机会接触经典名剧片段,加强艺术修养。与此同时,学院在2007级表演专业中分设表演(师资)方向,为戏剧教育今后的师资队伍做了专业上的储备。戏剧教育的拓展和实施,对表演专业的学生而言是一个难能可贵的实习机会。学院的赵国栋同学曾执教戏剧社团,为上海实验学校的同学们成功排演了话剧《雷雨》,全本四幕,连演三场,受到了实验学校师生的一致好评。他毕业后,由马骥同学接过“教棒”,继续指导社团排演,带领实验学校的学生排演了话剧《寻找春柳社》,2012年5月16日成功上演,很受高度欢迎,之后又连续加演两场。今年4月,由张骏伟同学执导排演的《仲夏夜之梦》,亦获得了巨大成功。

在第十二届“沪、港、澳与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学生表演大赛中,实验学校话剧《雷雨》剧组喜获殊荣。实验学校的同学们表示:在大学生老师的指导下,在学习话剧的过程中,通过对每一个人物的动作和内心的深入剖析,对话剧艺术也有了一定的见解和感悟。话剧表演让他们受益匪浅,而那段时间的全身心投入与辛苦付出的过程更是同学们高中生活里最宝贵的经历。

客观地说,上海市实验学校学生的综合素养较高,而且在舞台设施等硬件条件上也能符合正式演出要求。但是要推广到更多乃至全市的中小学开展戏剧教育,学生是否具备接受戏剧教育的基础和舞台环境的限制,是学院所要考虑的。目前,中学音乐、美术教育在逐步萎缩,而戏剧教育却异军突起。笔者认为,高等师范院校要把握契机,将教师教育的鲜明特色予以发扬,面对中学表演师资稀缺的情况,在大学建立表演系师资方向和表演专业研究生,这是支撑中学艺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方向和未来新的增长点。

在上海高等教育内涵建设“085”工程的大力支持下,学院项目组筹划召集上海市艺术教育的负责人和相关教师举行以戏剧教育进校园为主题的研讨会,搭建平台,逐步贯彻和渗透戏剧教育的理念。一方面,让更多的中小学从教人员了解戏剧教育;另一方面,搭建平台,让更多的大学生有机会到各个区县中小学从事戏剧教育的辅导和常规实习,实现高校人才输出与中小学戏剧教育双赢。

今年6月,谢晋影视艺术学院与上海上视小荧星文化艺术培训学校签订了定向培养合作协议。小荧星艺校多年来致力于少年儿童文化艺术素养的培植、积淀与提高,积极推动当代少年儿童艺术的发展,艺校发展至今已经家喻户晓,成为上海儿童艺术教育的知名品牌。为了更好地拓展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渠道,率先占领上海儿童艺术教育的市场,谢晋影视艺术学院未雨绸缪,主动与小荧星艺校对接,不少优秀的学院毕业生已经陆续成为小荧星艺校的骨干教师和管理者。通过定向培养,一批符合要求的毕业生将与小荧星艺校正式签约,成为小荧星艺校的专职教师。此次联合定向培养项目的签署,为谢晋影视艺术学院的毕业生“抢占”上海儿童艺术教育岗位开辟了新的渠道。

二、戏剧教育进中小学的成效

为了进一步在全市中小学推进戏剧影视通识教育,不断丰富校园文化,挖掘有潜力的戏剧影视新苗,为戏剧教育成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必修科目做出努力,今年6月1日,由谢晋影视艺术学院承办的首届上海市中小学戏剧(课本剧)邀请赛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此次大赛共有来自全市14所中小学的22个剧目参赛,经过激烈角逐,上海市实验中学的肢体课本剧《药》获得了特等大奖。这是高校艺术教学实验与中学素质教育相对接的一个范例。

肢体剧,或称为叙事性肢体剧,指的是表演者以大量的肢体动作、形体语言,尽可能替代台词,用肢体来证实环境(布景及道具)的一种演出形式。①用肢体剧形式演绎鲁迅经典小说,无疑是一次极富挑战的尝试和开拓。6年前,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和加拿大史密斯·吉尔莫剧团的艺术家们,曾携手将鲁迅的5部作品糅在一起改编成肢体剧,以《鲁镇往事》为题在舞台上演,一时间观者如潮。次年,谢晋影视艺术学院表演专业的教师们编排了肢体剧《祝福》,并在与美国高校交流时首演,引发了在场所有观众的共鸣,再一次印证了艺术无国界的说法。2012年,肢体剧工作坊应运而生,肢体剧训练在表演专业学生的培养上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肢体剧训练的方式,对于表演专业的学生来说既新鲜又富于挑战,在众多的训练方式中,有五种让学生受益匪浅。

(一)相互动作

相互动作。即甲同学做出动作,而乙同学立即做出回应,事先不做排演。肢体剧表演需要演员有较强的演出适应性,能够做到临场发挥、随机应变。相互动作,着重训练和培养演员的反应能力。

(二)节奏训练

老师在旁击鼓,学生按照老师敲击的节奏行进,或纡徐,或急促。肢体剧表演与普通的话剧表演有所不同,非常注重节奏的拿捏,往往在几个场景之后,就要有一个节奏上的转换,或一个小。如果在某个点上没能踏准节奏,那么演出效果就会受到影响。

(三)环抱训练

甲生聚拢双臂呈环抱状,乙生从圈中出入,不能碰到甲身体的任何一个部分。然后乙生做环,甲生从圈中出入,两者反复交替。这是对学生“动静结合”素质的培养。肢体剧的场景变化频繁,演员始终处在一个“动”的状态,但是,如果走向它的反面,那就有可能会“乱”。因此在“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一种“静”的心态和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环抱训练恰恰能很好地做到这一点。此外,这种训练方式对于培养演员之间的默契程度也颇有帮助。

(四)爬行训练

肢体剧的舞台空空如也,所有布景、道具、动物都由演员扮演。舞台上嗜血的狼狗、狰狞的石狮、温顺的绵羊,在学生们一边爬行、一边运用口技的模仿下,显得活灵活现。爬行训练的作用不止于此,它在打开演员肢体的同时,也解放了演员的天性,让演员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轻松感,放松且伴着几许恣意。

(五)想象训练

肢体剧表演需要演员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在舞台上呈现出各种富有创意的“画面”。想象训练,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粒种子,演员通过肢体展现渺小的种子慢慢成长为参天大树的过程;演员也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只小鸟,在晴朗的天空做翱翔状,在雷鸣的雨天做惊慌状。总之,根据不同的环境想象,做出合理的反应和动作。

从表面上看,肢体剧训练从某种程度上培养和提高了学生们的演出技能,但从戏剧教育的角度分析,以上五种训练方式潜移默化地增强了他们的个人素质和修养,为他们今后的人生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相互动作培养了学生们人生中的瞬间应变能力;节奏训练让学生们感受到了人生不是短跑比赛,而是一次漫长的马拉松,张弛有度,把握节奏,才能笑到最后;环抱训练所训练的“动静结合”,在如今功利主义弥漫的社会大背景下,无疑是一剂让人清醒镇静的良药;爬行训练,打开了学生们的身体,解放了他们天性,让他们放下身上的担子,享受人生的乐趣;想象训练,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他们的人生感受。这样的训练方式,简单易操作,完全可以推而广之,让更多的人受益。

三、戏剧教育进中小学的展望与前景

谢晋影视艺术学院根据鲁迅经典小说改编的肢体剧作品,引发各方关注,其中上海市实验学校的校领导还亲临现场观摩了演出。演出结束后,学校决定邀请学院的学生作为指导老师,帮助高中生们排演肢体剧《药》,作为参加首届上海市中小学戏剧(课本剧)邀请赛的参赛作品。排练过程即是一次有益的戏剧教育的过程,教育效果有如下几方面:

(一)培养兴趣,亲近大师

排练伊始,高中生们对《药》的理解并不深刻,这和他们对鲁迅的文章缺乏兴趣有一定的关系。看完谢晋影视艺术学院学生排演的肢体剧《药》之后,他们首先对这种表现形式产生了好感,继而愿意听指导老师讲述《药》所蕴含的深刻寓意,从而对大师也产生了亲近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戏剧教育理应成为学校教育环节中重要的方式和手段。

(二)摸爬滚打,砥砺意志

肢体剧排演中,很多场景都需要演员上台摸爬滚打。高中生们在排演中深切地感受到做一名演员的不易。《药》的开头写道:“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为了给这沉沉的秋夜增加一些阴森的气息,同时展示当时黑暗的社会背景,肢体剧《药》设计了一个群狼撕咬的画面。这就需要学生们先要运用口技模仿狼的声音,然后学狼的模样四肢朝地,到台上爬行翻滚,营造出群狼争食的效果。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平时在家娇生惯养的高中生们为了达到这一效果,一遍遍地在台上翻滚着,直到指导教师满意为止。高中生们对戏剧表演有热情,愿意吃苦,甘愿投入,这也是这部戏最后取得成功的坚实基础。

(三)释放压力,收获自信

如今的高中生承受着巨大的学业压力,身心疲惫。肢体剧排演是他们一个释放压力的机会,时间虽然短暂,但是他们却充分享受到了其中的乐趣,在台上的挥洒表演中感受到了快意。演华小栓的学生小A,留着一头长发,性格十分孤僻,吃饭时老是一个人呆着,不太合群。排练间歇,指导教师经常开导他,和他聊天,并鼓励他好好演出。排演的时间虽然只有短短几次,但是效果却很显著。更重要的是,原先排挤小A的同学,在排演中意识到华小栓这个角色非小A莫属时,慢慢改变了对小A的态度,主动把他纳入到团队之中。正式演出时,小A将长发剪短,信心十足地投入到了演出之中。小A收获自信,赢得尊重和友谊的事例,充分体现了戏剧教育所能发挥的巨大作用。

团队协作,互相尊重,也是此次排演后,学生们变化较大的地方。由此可见,戏剧教育可以做的课题与实验还有很多,关键是要关注热点,找准方法,培养孩子们的兴趣,是切实可行的。

1998年,国家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美育教育列入素质教育之中;2002年教育部颁布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旨在加强学校艺术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艺术教育,让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和外国的优秀艺术成果,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规程》对学校艺术课程,课外、校外艺术教育活动,以及学校艺术教育的保障,也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2006年,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旨在希望高校学子在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学习实践中,通过鉴赏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理论、参加艺术活动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2011年,教育部首次将“艺术学”从“文学”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门类。高校对于艺术教育愈加重视,经典话剧和传统戏曲进校园便是一个积极的信号。高校在自主招生中,也越来越看重学生的戏剧素质,以上海市实验学校为例,参与排演《雷雨》的学生们,在著名高校的自主招生面试中,由于具备较强的戏剧素质而获得了预录取资格,最终考上了心仪的大学。

可以想见,戏剧教育进入中小学的前景会更加美好。

注释:

第6篇:戏剧影视文学培训范文

(北京电影学院 电影学系,北京 100088)

摘 要:中国的影视教育经历了近20年的高速发展,步入了深入发展的关键阶段,影视教育的专业课程设置与改革是影视教育深入发展的核心环节。解决好这一问题,不仅涉及专业定位(包括界定、地位、框架等)问题,而且涉及课程的层次、结构、形式、数量等问题,同时包括处理好专业院校与各类高校、专业教育模式与通识教育模式、理论与实践等关系的问题。改革的主要任务是,确立影视的独立学科地位,整合资源,合理规划,强化课程建设的力度,建设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

关键词:中国;影视教育;艺术教育;学科建设;专业课程设置;改革;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影视教育在我国发展起来只是近十几年的事,相关的研究比较匮乏,不少研究还停留在经验总结和归纳梳理阶段。值得注意的是,在不少的文章中或者是在一些研讨会上,经常会有人提到截至目前为止全国已有多少所学校开设了影视专业的具体数字。在影视教育还没有一个清晰外延的情况下,这样的提法实际上是非常笼统的,这里的“影视专业”具体包括哪些方向,在什么意义上使用,都是不明确的。这些问题不解决,数据上也是难以一致的。因此,在明确影视专业概念的基础上,勾勒出我国高等教育格局中影视教育的基本轮廓和发展现状,进而对影视教育的专业课程设置的状况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和比较可靠的交流基础,就不仅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异常紧迫的了。

在我国现行高等教育体制下,普通高校的本科专业设置存在着两套既有关联又相对独立的操作程序。一套是国家规定的学科专业系统;另一套是各高校在申请了专业名额后将该专业置入现有的院系专业建制之中的做法。在置入的过程中,各高校往往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学科基础、发展定位及现实需要等情况,综合考虑设定。在这种情况下,影视专业形成了在内容上涉及艺术、中文、新闻、传播、广告,乃至计算机、文化管理等多学科交互渗透;在建制上包括了学院、系所、专业、方向等多层级交叉建构的复杂局面。而且,这种局面还是一种随时可能发生变化的动态的局面。前一套操作程序有统一的固定专业目录,统计起来比较方便,但存在一定程度的简单化的问题,难以比较全面地反应现实情况。即便如此,这种统计的意义和价值也是不应被忽视的。后一套操作程序的统一则比较麻烦,由于情况每年都会发生变化,需要定期重新进行认定。看来两种情况兼顾,互相认定的方法比较可靠。目前,北京电影学院正在进行的“电影学创新研究团队”的“中国影视艺术高等教育现状调研”项目就是在这一方向上有所努力的尝试,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从国家规定的高等教育本科学科专业设置上看,高等教育本科层次包括11个学科,71个门类,212个专业。目前,影视在本科层面没有专门的学科门类设置,设在“文学学科”之下。据“中国教育在线网站”最新的“2008年普通本科学科专业目录”,①文学学科的专业设置格局如下:

在这样的学科专业格局中,影视教育主要涉及“新闻传播学”及“艺术学”两个门类。其中,传统的电影专业,包含“编、导、表、摄、录、美”,即戏剧影视文学、电影导演、表演、摄影、录音艺术、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电视教育中的专业,包含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这两个方面被纳入到影视专业的范畴应该是顺理成章的。另外,音乐、绘画、舞蹈、戏剧等传统艺术门类范畴的专业应该被排除在影视专业的范畴之外,其中包括音乐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表演、绘画、雕塑、美术学、舞蹈学、舞蹈编导、戏剧学专业。编辑出版学专业也可以排除。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存在一定争议的专业:动画、艺术设计、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专业。

本文注意到各高校影视教育的实际状况:在动画、戏剧影视美术设计、艺术设计、广告学之间,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新闻学之间存在交叉互融、难以截然分开的情况;近年来,影视教育研究领域“影视合流”、“大传播”的呼声四起,使得电影和电视教育变得难解难分;北京电影学院已经开设了动画和广告学专业,并将动画作为“4个重点本科专业方向”之一。当影视理论界还在就电影、电视界定的问题聚讼纷纭、各执一词的时候,影视教育领域已经率先开启了视听媒介融合的进程,对现实做出了更为迅速和直接的反应。只要以发展的眼光稍稍突破一点儿眼前现实存在的行政区隔、媒介区隔来看问题,以数字为基础的各种视听媒介融合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本文认为应该把动画、艺术设计、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几个专业纳入到高等教育的影视专业范畴。此外还要提到的是,影视教育新近衍生的一个专业――影视管理专业,在国家学科专业目录中属于“管理学”学科下“公共管理类”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由于牵涉面较广,在此暂不做统计。因此,本文提出的作为高等教育的影视专业范畴涉及13个专业。

据教育部网站的最新数据,截至2008年4月8日,2008年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学校共计2334所,其中“普通本科院校”及“独立学院”共1070所(此外还有“普通高职院校”1169所;经国家审定的“分校办学点”95个),包括独立本科艺术院校33所。②另据教育部提供的2008年普通本科院校(包括经国家批准设立的独立学院)招生专业数据,属于本文界定的13个影视教育专业范畴的普通本科院校(含独立学院)总计810所,占1070所普通本科总校数(含独立学院)的76%。其中,即使是除去艺术设计、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这4个专业的校数总计也达到351所,占1070所普通本科总校数(含独立学院)的33%。

据此,作为高等教育的影视专业设置现状如下(按校数排序):

在确定了影视专业的基本范畴之后,关于影视教育的专业设置的一些重要问题便随之凸现出来。

首先是影视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学科专业格局中的地位问题。影视在本科层面没有专门的学科类别设置,而是被置于文学学科的艺术类之下。在影视已经成为重要的传播媒介全面进入人类社会生活的情况下,在影视类专业已进入76%的本科高校并涉及众多专业方向,而且作为课程全面进入高等教育并正逐步进入初中等教育的情况下,影视甚至没有能够在国家高等教育本科的学科专业格局中获得一个最起码的“名分”,这种情况应该改变。

其次是影视专业设置引起的学科专业的框架问题。可以说,目前的专业设置的框架已经明显脱离了影视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影视没有专门的学科类别设置,只有若干关系远近不同的专业置于文学艺术类之下,给各高校设立影视专业罩上了一个必须加以扭曲才能适应的框架,束缚了影视专业教育的发展,具体表现为影视专业的内容、边界、定位相当混乱,在实际操作中更有诸多不便。特别是,按照传统行业分工设置的过于细致的专业,已经无法适应影视事业的现实发展要求,不利于社会及行业需要的综合人才的培养,不利于学生根据自身需要的自主发展,更不利于影视教育的健康发展。

还有,影视专业设置需要处理的一些关系问题,例如,如何看待影视专业院校与综合大学影视专业的关系,如何认识专业教育模式与通识教育模式,如何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等问题,都未能形成共识。厘清这些观念,仍是影视专业课程设置及改革需要回答的重要问题。

目前影视专业已在各类高校中得到普遍发展,从国内普通高校的性质类别上来看,就有综合大学、理工学院、农业学院、林业学院、医药院校、师范院校、语文院校、财经院校、政法院校、体育院校、艺术院校、民族院校12类。如果就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与其它开设影视专业的高校的数量比例来看,是2:800的关系,其中综合大学仅仅是很小的一部分,各类专业院校在其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据中国教育统计网站的数据,2005年全国普通本科高校共701所,其中综合大学占146所,艺术院校29所,其余各类专业院校489所。③影视专业教育在各类专业院校中究竟是如何进行的,在影视专业院校与综合大学中都有哪些不同,都是应该认真研究的问题。因此,需要对各类高校在影视专业课程设置方面的情况和特点进行更加有针对性的调研。

一般认为,目前国际上影视教育模式主要有两种,即专业教育模式与通识教育模式,也就是“苏联模式”与“美国模式”,国内的影视院校基本上属于前一种模式,其特点是以专业为核心贯穿教学;而美国的影视院校基本上属于后一种模式,其特点是以跨专业知识的学习为基础,学习阶段后期再分专业,学生的素质比较全面。专业教育模式与通识教育模式的关系,实际上集中体现了目前影视院校在课程安排方面的核心问题,这就是高等院校的两类主要课程,即公共课和专业课的设置问题,具体涉及课程的范围、数量、结构、形式等方面。

从公共课来看,一般来说包括国家统一规定的一部分课程,以及各高校可以自主安排,学生也有一定选择自由的一部分课程。我国高校中,公共课一般包括三类,即理论等思想教育课,英语、体育、计算机等公共基础教育课,大学语文、艺术概论等人文素质教育课,其中前两类一般为“必修”或“指定必选”。而美国的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根据哈佛大学在20世纪80年代确定的内容,主要包括六类,即文学与艺术、科学与数学、历史研究、社会分析、哲学分析、外国语文和文化,普遍作为影视专业“必修课”的是写作及外国语。各高校可以自主安排的作为“选修”的“人文素质课”的情况,最能够体现目前影视院校在课程设置上的主要特点和问题。比较一下北京电影学院、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电影电视和数字媒体系、纽约大学艺术学院电影学系的“人文素质课”,在范围、权重方面都有很大区别。④

在课程的内容范围上,一般说来,以多学科为基础的学校和专业型的院校本身资源、职能和分工不同,学科多的学校自然底盘较大,公共课的范围较广;专业型院校资源有限,非专业课程也与专业联系较紧。北京电影学院作为专业院校,人文素质课的设置涉及大学语文、文学、戏剧、美术、音乐、形体、艺术概论、社会学、宗教、信息检索等,基本上都是艺术方面的课程,范围相当有限。国内的综合性大学情况或许稍微好些。而在美国,从事专业电影教育的专门院校很少,绝大部分是综合性大学中的影视系科,他们的普遍做法是通过调控选课范围来使得学生对艺术、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都有一定学习,在天文、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数学、人种学等方面都有所涉猎。

在课程的可选范围上,北京电影学院要求的3门课程只有21门可选,而且基本上一个方向的课程只有1门。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影视系要求的10门课程则提供了138门可供选择,并且几乎每个方向都有多门课程可供学生选择:艺术和哲学要求5门课程,有包括艺术史、世界艺术和文化、非洲裔美国人研究、拉丁裔美国人研究、民间传说和神话、音乐、人种音乐学、音乐史、哲学等在内的4组58门课程可选,要求每组选择不超过2门;社会科学要求3门课程,有包括各国语言、名著研究、传播研究、历史、政治科学、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在内的3组39门课程可选,要求每组选择不超过2门;科学要求2门,有包括天文学、大气科学、化学和生物化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地理学、数学、物理学、微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细胞和生物学、生物生态和环境等在内的2组41门课程可选。

在课程的学分权重上,北京电影学院人文素质课的学分仅占总学分的4%,即使在侧重制作的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这个比例也达到了20%,而在侧重理论研究的纽约大学,这个数字则是31%。

从专业课来看,美国的通识教育要求本科生在入校后的前两年内完成核心课程学习,到第三年才开始进入主修专业课程的学习。而中国的影视院校则是公共课与专业课齐头并进,这样往往从第一年就开始专业课程的学习,好处是学生的专业较为扎实。而与国外相比,我们的专业课程由于紧紧围绕划分非常细致的专业设计各自的教学计划,课程安排有突出的系统性、指定性。以北京电影学院为例,其专业课全部为系定必选课或必修课,各系之间的差别很大,从十几门到三十几门不等。其中电影导演专业方向的专业基础课就是贯穿2个学年的4个系列的课程:导演剧作ABC、表演ABC、视听语言ABCD、剪辑A。电影剧作专业方向的专业课则按照理论和实践的相互配合设计了同为六个学期的电影剧作理论与技巧1-6、电影剧本写作1-6两门课,安排在一天上、下午上,前后由全系12名老师共同负责。

美国影视院校的专业课程则没有统一的教学计划,而是建立丰富多样、细致灵活的课程体系,以选修课为主,对提供选择的课程分类分组,并对每类每组的选修数量进行规定和宏观调控,从而达到教学目的。以纽约大学影视学院为例,要求一年级学生在完成学校、学院的核心课程的基础上,还要必修历史批评、剧作、技术制作、制作基础等4个方向7门课。其中,剧作方向要求3门课程,有11门可供选择;历史与批评要求3门课程,有19门可供选择;制作基础课程要求修4门课,有23门可供选择;制作技术课程更是有47门之多可供选择。在专业课外还经常开设内容广泛多样的各种课程,如各种片种、类型、作者、电视媒介、广播媒介、电影与社会、电视与文化等课程;并且会开设针对不同学生背景和创作需要的课程,如实验电影、移民电影、少数民族电影、国际合作制片等。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影视系在学生四年级集中某一方向学习时,提供电影制作、电视制作、剧作、动画、批评研究等5个方向26门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某一主攻方向,也可在本专业搭建的主修平台上辅修其他学科的课程。

专业教育模式与通识教育模式区分的重点,在组织教学的基本标准不同。前者以专业为标准,学校要依据指令性的专业设置教学计划、组织课程,在专业设置上要求尽量全面且单个专业口径小,在课程设置上则易造成重复和教学资源的浪费;通识教育模式在专业设置上综合性很高,没有针对年级和专业贯通四年的教学计划,其教学质量的保证,一方面通过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另一方面着眼于在课程的规格上进行严格管理,只在课程的组织上制定指导性计划。例如十分重视教学大纲的规范性,每一门课程都有详细、充分的教学大纲,对每门课任课教师的教学辅助资料的准备、学生作业的批改做出系统、严格的要求,每门课开课时,教师都要印发详细的课程介绍、影片观摩、阅读书目、教学进程、教学要点、作业考核方法及要求等资料,这些最终为学生、老师、学校提供了互相监督的评估依据。

专业教育模式与通识教育模式区分的实质是,在前一种模式之下,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进程、学习方式基本是在教学计划中预先设计好的,而在后一种模式之下,学生则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地选择专业方向、学习内容,授课教师,以及自主地安排学习进程。在当代高等教育中,学分制不仅作为测量学生学习、组织教学的量化标准,而且作为一种统一尺度,使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类型学校的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成为可能;使学生接受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学科、不同规格的教育,实现多样化发展成为可能。在美国的很多高校,学生可自选全校范围内的课程,并鼓励学生跨学科专业、跨系甚至跨校选课学习,高校间学分互认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高校与中学之间也有学分互认的做法。我国近年来将学分制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着眼于使人才培养模式从过去单一的学术精英型转向学术型、应用型以及复合型等多样化发展。一些高校开始实行允许转专业,按大类招生等。

专业课与公共课的问题,实际上是所有影视院校都面临的,专业课较强的学校在公共课上的资源、精力投入就会相对有限,反之亦然。针对这种矛盾,国外的解决办法是,将专业影视院校与综合性大学影视专业的职能相分离,独立的专业影视院校,一般只承担专业技术技能的培训任务,只教授专业课,不单独授予学位,而是与综合性大学合作,让学生去选修一部分文化基础课,由综合性大学授予学位;综合性大学的影视院系,自己开设专业课,学生同时到其它院系选修文化基础课。但我国的艺术院校都具有专业培训和学历教育双重任务,一方面在观念上总是以专业培养为唯一目标,人文素质课设置紧密围绕专业课进行;另一方面也还未在与学科资源丰富的综合性大学进行优势互补方面获得有力的支持、探索出有效的途径。

总的说来,国内影视院校的课程设置在公共课的设置上,无论在内容范围、可选择度、数量权重等方面都亟待拓展,目前学生的知识结构相对单一,过多集中在影视专业及相关知识方面。在专业课上,我们有一些系统培养的经验和优势,但存在控制过多、不够灵活的问题,尤其是学生几乎没有自主选择的空间。所以本文认为,国内影视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在借鉴通识教育模式方面,通过学分制量化课程标准仅仅是第一步,在进一步全面推行学分制的基础上,关键还在于在教学内容的各个环节和方向上增加课程数量,丰富课程内容,扩大课程范围,以便能够结合实际及时调整,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的可能。

如何处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是目前设影视专业的高校尤其是艺术专业院校无法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艺术院校的教学通常以艺术创作者、艺术作品研究和艺术实践内容的课程为重,对学生的理论知识的教授有限,学生的理论观点多形成于不系统的经验总结。这其实是对理论研究重视程度不够的表现。所以,艺术院校应该在加强基础理论课程权重的同时,考虑通过课程形式的改变,培养学生自觉的理论意识、有效的理论转化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实践教学的问题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就没有任何探索和改革的空间了,事实可能恰恰相反。实践教学的有效性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毕业生在刚刚参加了一些艺术实践之后,就控诉说自己在学校里从未听说过从未见过这些东西。这种司空见惯的情况绝对不能再容忍了。这些问题不仅是实践教学的问题,同时也是理论教学的问题。而且涉及到教学单元和实践单位的合作问题。但这里要强调的是,在影视教育已经在各类院校中广泛开展的情况下,各类影视院校完全可以在专业课程建设方面探索和发展出各具特色的更加多元的理论联系实践、实践联系理论的教学模式,培养技术型、专业型、学术型、复合型的多样化影视人才,从而推动影视教育和影视事业的健康发展。

本文认为,国内影视教育的专业课程设置与改革还有极大的可持续的发展空间,最主要的方面有:在原有根据行业分工设置的专业的基础上重新整合,进行更具综合性的分工;以传统的影视制作专业为核心,以包括广告、网络、媒体的艺术、技术、管理在内的影视传媒为依托,以文化艺术理论和教育为基础,建立相关专业的逐级发散体系;从对专业的行政管理转向对课程的规范管理,建立由门类齐全内容丰富的各类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各高校应针对自身情况开发具有自身特色借鉴通识教育模式的专业教育,例如,综合大学中的影视专业,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甚至可以和其他系、学院联合授予双学位,而学科基础比较单一的学校在教学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一方面不仅可以努力发展自己的课程体系,同时还可以创造条件积极探索出与学科资源丰富的综合性大学优势互补的有效合作途径,为专业发展提供有利支撑。

着眼于影视教育发展的未来,课程的教学方式方面的变革将成为一项很重要的内容。首先,随着学分制的进一步发展,师资等教学资源的缺乏势必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发展更高效率充分利用资源的教学方式,就是非常重要的了。努力将计算机网络等新技术应用于教学是一个方面,与此同时,更应该重视影视专业教育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技术方面的双重特殊性。从教育技术的发展来看,新技术在广泛应用之前,总是先在教育中发挥作用,电影的教学也同样如此。在我国,电影最初与高等教育的结合,就是作为教学手段进入高校:早在1922年,南京金陵大学、苏南文教学院就开始了电化教育;1936年,南京金陵大学理学院成立“教育电影部”,成为中国高等院校中第一个电影专业。当前,与影视教育大发展几乎同步的另一个重要进程就是,影视、多媒体作为教学手段及辅助内容日益进入大学课堂。现有影视教学方式主要有课堂讲授、影视作品分析、专题讨论、现场拍摄,其中包括电影、电视、多媒体等各种形式的视听作品的观摩以及现场制作观摩这些重要的影视教学方式,可以设想在未来逐步由影视媒体本身来进行。通过影视手段进行的影视教学,无论在优化教学资源方面,还是在提升学习过程及效果的人性化程度方面,特别是在影视教育自身的战略性发展方面,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价值。

能否担负起影视教育发展的历史重任,最终取决于决策者对教育新理念的眼光胸襟与行动的勇气,研究者在其中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最重要的是理念和行动并重,并且从现在开始。(责任编辑:陈娟娟)

① 参见中国教育在线网“全国高校本科专业介绍及招生代码查询”(/html/g/gxzhuanye.shtml)。

② 参见“教育部公布2008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高校名单”(.cn/gaokao/2008-04-10/1441133388.shtml)。

③ 参见中国教育统计网2005年高等教育全国数据:普通高等学校校数(/sjcx.aspx#)。

④ 资料来源:谢晓晶、薛文波主编《北京电影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06版)》;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电影电视和数字媒体系网站(tft.ucla.edu/dof.cfm);纽约大学艺术学院电影学系网站(nyu.edu/)。

Several Problems in the Curriculum Setting and Reform of Film

and TV Education Majors in China

WANG Zhi-ming,ZHAO Nan

(Department of Film Studies, Beijing Film Academy, Beijing 100088)

第7篇:戏剧影视文学培训范文

 

自1985年教育部下发《关于高等院校开设电影课程的情况和意见》迄今已二十余年。文件中曾明确要求 “有条件的综合大学、师范院校中文系,应当把电影课作为重要选修课,正式列入教学计划”。如今约有50%的大专院校开设了诸如《电影赏析》、《电影艺术鉴赏》、《影视艺术基础》、《电影艺术概论》等相关影视教育课程,其成果不可不谓喜人;影视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艺术传播教育形式得以深入校园,亦不可不令人为之雀跃。但反观各高校影视教育教学蓬勃发展中,同样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影视课程性质认识的误区

 

影视教育作为当前高校教育的重要环节,应具有与之相适应的学科地位。影视艺术作为影视教学的重要表现手段,其具有的诉诸于视听觉,兼容多种艺术样式,实现时空的有机融合等特点,决定了其具备着独特的审美教育价值。与此同时,影视作为一门综合的艺术形式,涉及了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哲学的许多领域,充分利用了人类传统文化及已有的现代科学技术。其所能提够给大学生的内容相当丰富,拓展学生视野、增长和改善学生知识层次结构,并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是一个发展前景广阔的重要的思想文化教育领地。

 

当今社会已从读书时代步入读图时代,已从单纯的文字阅读进入以视听图像辅助文字表达为主要表现方式的多媒体阅读,在前不久国家相关机构组织的调查中发现,年阅读图书在10册以上者占被调查者总人数不足一成,而通过网络阅读及以智能手机、电子书阅读器为媒介的新生电子图书已成为现代人主要的阅读方式,可以说以图书为代表的传统纸媒阅读时代已是昨日黄花。而现今我国在校大学生基本上就是在电视、电影以及电脑屏幕前长大的一代,光彩炫目的画面所传递的信息恰恰是他们乐于接受的,加之镜头语言本身相对于受众所具有的强势话语权,正是以授业育人为主要目的大学学科教学须详加利用的。

 

但相当一部分开设影视教育相关课程的学校对影视课程性质认识不清,仍抱以往的影视教育观,视高校非专业的影视课程仅为组织学生看片子,写读后感之类,而不能正视影视教育在信息社会中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巨大影响;或设置课程流于表面,视影视为之末技,多以无足轻重的选修课面貌出现,对培养目标、教学目的等疏于要求,这对于全面构筑学生视听思维能力及全面素质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确立影视课程以合理的学科地位,无疑是摆脱这一认识误区的首要工作。高校影视教育欲谋求更大的发展,就势必要努力建构一个植根于人文素质教育的完整的影视教育体系,即将影视教育纳入到人文素质教育的范畴。无可否认,影视文化业已成为当今文化构成的重要一环。从现今高质量的影视作品中,我们已能看出影视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跨越艺术的范畴,上升为哲学文化的范畴。因此,当今的影视教育已不再停留于简单的艺术教育,而是一种文化素质教育,触及到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欧美一些国家尤其是美国已将影视教育作为大学通识类教育加以认知,将影视素质教育划分为四个层面,透视美国影视工业结构,其中涵盖了影视的社会影响、政策法规、影视节目创意及营销等;探索信息与社会控制的关系,它包含了影视节目对社会及个人带来的冲击影响;分析影视节目中所体现的社会行为、价值观念等;了解影视节目的劝服本质、广告结构等等。其实,素质教育兼具德育教育与文化教育两者,而在现今的大学学科课程体系之中很难能寻求到如影视教育这样能将两者完美结合而又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因此,大学影视课程建设正应以次为突破口,依托大学生素质教育与素质拓展,打破现有的仅在以中文系为代表的文科系所开设的局面,纳入到各学科院系大学生素质通识教育整体架构之中,全面实施。这一方面,可以加强文化艺术对大学生在艺术情操等的滋养熏陶,另外,也能把影视作为一种文化艺术本身提高大学生在专业素养上的提高。与此同时,可以进一步渗透和引领当代大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爱国主义精神等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影视课程办学上的窘迫

 

首先,由于各高校固有的影视教学教育观念以及对影视课程性质的错误认知,致使很多高校影视课程的任课教师不自觉中自我矮化,创新意识的缺失,因循守旧,抱残守缺,在一以贯之的教学过程中,简单地把“欣赏影片”视为课程的主导内容,甚至作为唯一的授课方式,造成学生观看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流于影片浅表的感官刺激。教师缺少积极的主动性,课程的讲授、学生的学习流于观影的形式,缺乏最起码的互动交流合作。这既不符合影视作为一种借助大众传播媒介的综合性的独立的艺术门类的本质要求,也违背了教育本身的原则和目的。

 

其次,由于各高校将影视课程的边缘化,这势必造成了在课程建设上的投入不足。众所周知,影视艺术尤其电影自其诞生之日起,其本身就凝结着人类先进科技与艺术文化,影视艺术的展现离不开高新技术的支撑。正因如此,影视教育的课程资金投入需要稳定且充足。然而现实是,在一些高校的影视教学中存在着设备陈旧落后的情况,一台电视、一台影碟机、几张划花的碟片就成了影视课程的全部家底,更不要说有固定的影视课程教室,往往需要借助普通的多媒体教室。内容的展现受制于外在形式,本就是依托精彩的画面、音效等表现其内在的思想文化艺术内涵的影视作品限于设备的瓶颈,势必会影响正常的教学讲授和师生的热情,教学效果也就无从谈起。

 

再次,缘于影视课程选修课的尴尬地位,师资配备、队伍建设便无法得到相应重视。即使部分院校成立了影视艺术、戏剧艺术研究机构,但仍无法掩饰影视课程师资整体性匮乏的现实。许多院校一般不配备专门的影视课程教师,多为对影视艺术有兴趣的教师兼课,这就造成了师资队伍难以形成梯队,缺乏稳定性和持续性,不利于影视课程教学质量与研究水平的稳步提高。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说,确立影视课程学科地位,是影视课程发展的核心问题的话。那么,提升影视课程装备,加强任课教师专业化和师资能力建设就是扭转当前影视课程落后局面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高校在影视课程建设中首先要打破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台碟机、几张影碟的落后格局,在利用现有的多媒体教室的前提下,加大资金投入,维护和改善办学条件,购买配备教学急需的相关设备,有条件的院校还应建设固定的影视课程专用多媒体教室。目前,许多综合型大学加大投入建设播音主持、影视编导等新兴专业,而影视课程恰好可以利用和盘活这部分资源,摒弃以往教学中单纯放映、观看的单一陈旧教学模式,向确立选题、自主拍摄、互动评价等交互式教学转变。这样,高校在发挥影视理论探索和鉴赏评价方面优势的同时,还可以尝试影响甚至引领影视创作上的潮流变革。

 

随着高校影视教育的普及与发展,相关的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愈发凸显。开办影视课程高校在数量上不断增多,对影视课程的教师的需求也随之增加。特别是在影视教育为越来越多的高校所重视的今天,对师资队伍的素质要求也逐步提高。因此,各高校应在依托诸如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影视专业院校引进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同时,立足于本校的实际教学情况,对现有教师队伍加强相关培训。通过集中培训、组织进修以及高层次学历教育等,尽快提升完善师资水平,从而提高影视课程专业教学质量。此外,在影视课程的实际教学中,任课教师还面临着如影片选择等诸多问题。

 

影视艺术已过百年,积累了许多优秀的影视艺术作品。在实际观片指导过程中,我们要不仅可以使他们感受到那个时代电影艺术作品的语言特征、拍摄水平以及当时社会思想文化风貌,同时也要使其积累和提高审美经验及鉴赏水平,从而可以自主的欣赏解读其他电影作品。因此,择片在实际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

 

择片在实际教学中是有章可循的。最好先以类型为选择的范畴,而后择其中优秀作品列为授课的备选影片。类型电影是依据约定俗成的类型要求、原则制作出来的。它广泛的涉及到题材、技巧、人物等影片内容形式的多方面特点。类型电影是电影商业化生产与意识形态生成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世界各国均有所体现,并且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循环往复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在引导学生观影时,既要使其能对该类型电影有一系统的理性全面了解,也能对不同国别、导演在风格、语言、构图、主题等有着差异性的判读,同时,对类型化电影在我国目前的发展状况及前景有自主性的判断。

 

综上,新时期的高校影视教育课程应以艺术学、文学等相关学科承托,构建起我国高校影视教育课程整体学科构架,拓展和发挥影视教育学科的统摄能力,并以此延伸至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整体建设发展中。因此,作为影视教育工作者,努力完善影视课程本身的同时,还要迎接素质教育体系下的新挑战。

第8篇:戏剧影视文学培训范文

一、影视资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影视资源包括电影、电视等,以其特有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有声有色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具有在教育教学中有别于文本的应用价值。所以合理开发利用影视资源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更是具有相辅相成的重要意义。有学者认为:“电影、电视、广播、网络等信息化课程资源,集声音、图像、色彩、文字于一身,可以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是最具现代意义的教学手段。”[1]尤其是影视资源作为超文本的文化载体,对于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在读写能力、思维训练、积累语言敏感性等方面都可以起到超出传统语文教学单纯以文本作为教学对象的教学效果,这有利于促进我国语文课堂从过去教师唱独角戏的传统模式向新课改提倡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向教学模式转变,提高教学效率,充分发挥教育价值。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激发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大部分高中语文教学侧重于对课文结构、人物形象等的分析,已经很难满足在网络信息时代成长的学生对于知识接受的多元化要求。教师要想激发学生对语文的阅读兴趣,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可以充分利用影视资源,以真实生动的情景方式将学生拉入课堂,将枯燥的文字转变成生动具体的画面,吸引学生阅读的注意力。也可以提高学生对语文的阅读兴趣,去积极地阅读原文,尤其是文学原著。比如在讲解《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教师可以播放老版电视剧《红楼梦》中的这一情节,勾起学生对小说中人物命运的关注,鼓励学生预测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爱情故事如何发展,对文本中的抽象文字进行想象,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这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将具体影视情节画面与文本阅读相结合,找到文本中对应的人物情节、细节,对文本更直接、更深刻地进行理解与认识,进而去自主阅读教材之外的文本,去获得阅读的快乐。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提高学生的语文鉴赏能力。黑格尔《美学》中曾经说过:“能把一个人的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地表现出来的是动作,人的最深刻方面只有通过动作才能见诸现实。”[2]影视资源的动作性基本上能够将文本中的人物站立起来,将静态的文字转变为生动可感可观的画面,有利于学生直接欣赏文本中的故事情节,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影视资源提供的素材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学生的形象思维具有可开发性,比如古典诗歌中的意象:杨柳、、月、飞鸟、船等,如果用影视的方式展示出来,可以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对所学知识储存在大脑图层中。同样也有利于学生积累更多的语文素材,如包括天文地理、风土民情的各种综艺节目,以其信息量大,夸时空性,可以为学生储备更多的形象化的写作素材。如高一语文必修一《梳理探究・优美汉字》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观看CCTV第十频道的特别节目《探索发现之史说汉字》和《探索发现――发现甲骨文》、科教片《解开汉字之谜》、大型纪录片《汉字五千年》等节目对于文字的解读,这样有利于学生感受文字的意蕴美和形体美,浸润在文化的熏陶中,体验文字的经典魅力,增强对祖国文字的热爱和自豪感。所以影视资源有助于学生形象性思维力、想象能力的提高和丰富的语言素材的积累,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语文文本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发现美、感悟美和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实现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性,真正地实践新课改提倡的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的主张。

(二)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效率

影视资源能将课文中的具体文本转化为感官的画面,促进对文本的多元化理解,转变传统的“人――人”的对话情景模式。教师借助于影视资源的优势,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里学到更多的知识。随着新课改的实行,高中语文教师常常苦恼课时的有限性,不能将书本教学内容全部讲授,导致匆匆忙忙地讲解课文,甚至取消作文课,这不仅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也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寻找新的途径去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影视资源集视觉性、形象性、动作性于一身,无疑是教师的最佳帮手,尤其是在讲授人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文言文、必修三第一单元的小说、必修四第一单元的戏剧、必修五的第一单元小说,以及选修系列“中外小说与戏剧”“文化论著研读”和“新闻与传记”中的作品时,几乎处处可以结合影视资源进行教学。善于把影视资源作品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辅助手段来提高教学效率,可以缩短教学时间,让学生在最节省的时间里,解读文本中的主旨和人物形象,达到教学目标。

(三)有利于发挥教育价值

“千姿百态的生活是影视作品的表现内容,而反映在影视作品中的生活,因为熔铸了艺术家们的理想、愿望、追求,使作品具有了极高的教育价值。”[3]影视作品是艺术家们在文学文本的基础上,结合影视特点进行创作的,是一种再现人物思想情感、人物行为动作的,集审美教育、思想教育、心理品质教育相结合的综合性艺术。在教学中,合理利用影视作品中的人物事迹、价值判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社会主义责任感和引导形成正确的积极的人生态度与“三观”。当学生将抽象的文本转变成为生动形象的画面,身临其境,感受影视作品中的“意美”“音美”“形美”,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德育、美育、智育等方面的健康发展,促使学生以正确的心态、美好的心灵,正确的审美观去看待生活,学会做人,懂得人生之道,这就是影视资源在教学中的教育的价值所在。

二、影视资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问题

尽管影视资源的开发随着老师们的重视,陆续被运用到课堂之中,走进了学生的视野,但实践证明,影视资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这无疑会对高中语文教学产生不利的影响。

走马观花,流于形式。由于大部分教师和学生对于影视资源相关理论知识的缺乏,不能够正确分析鉴赏影视作品,这导致影视资源只是单纯的在课堂播放,只是完成观看任务,并没有结合文本进行分析与鉴赏。这种教学方式主要问题在于教师放弃了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过度依赖影视资源,将教室变相成为电影院,把学生当成了观看者。这种让影视资源完全代替了文本教学的课堂状态,只是流于一种走马观花式的教学方式,严重脱离了对文本的解读和鉴赏,导致学生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没有得到发挥,也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与影视资源开发利用的初衷相去甚远。

资源缺乏,质量不一。随着网络资源的风险性增加,很多相关的影视资源也难以通过正规的渠道获取,导致搜索困难。有些年龄大的教师或者偏远地区的乡镇教师由于跟不上时代,信息技术掌握的不够好,对于影视资源的搜集更是难上加难。教育部门目前也缺乏系统性的影视资源开发资料,教师有时候忙于自己的工作,对这一资源也重视不够,没有时间去搜集资料或者没有事先观看影视作品,没有亲自审核影视资料的质量,导致对其不甚了解或者质量不一。

缺乏引导,漫无目的。很多教师在使用影视资源的时候感到力不从心,原本想让学生在观看影片时学到知识,可是因为教师缺乏专业的影视作品欣赏知识,导致其自身在影视欣赏与文本结合的时候不能很好的发挥二者的优越性,就缺乏了对学生如何将文本与影视作品作比较性的探讨和研究的引导,导致学生漫无目的地看影视作品,被影视片中的画面情节所吸引,脱离教学目标。

影视资源的利用存在着上述诸多的问题亟待解决,否则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教师教学效率的提高和教育价值的发挥。

三、影视资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实践

如何把影视资源的优越得到性充分发挥,并且避免出现上面所说的流于形式的影视播放的尴尬教学境地,可以从以下这些方面着手:

搜集整理,选择典型。当下海量的影视资源充斥着整个信息网络,只要输入关键字词,与高中语文课本相类似的影视资料数不胜数。如何选择适合教师自己教学水平和学生认知水平的影视资料,如何把紧跟时代的影视作品和题材搜集好,就需要一一甄别整理,注重取舍,选择具有典型性的、与文本表达最相符的素材。选择好后,需要进行剪辑整理加工,分清楚哪些是课堂上需要全部播放,哪些只是选择性的播放,播放时间的长短等都需要做到心中有数。比如上《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节课,大部分教师倾向于选择87年版的《红楼梦》的第二集,这里只需要向学生播放前五分钟即可,学生肯定没看过瘾,就要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去欣赏影视作品和文学原著,避免过多占用教学时间影响教学效率,顾此失彼。

适时播放,回归文本。课堂上,需要选择恰当时机播放,一般选择在学习文本的过程中,适时插入一些情节片段,在播放前先对文本进行阅读思考,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对其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都有一定的主观看法后,带着疑问去观看影视作品,在这一个观赏的过程中,学生将画面中的人物形象与脑海中的主观印象进行比对,这时教师要求学生比较文本与影视作品的差别,注意哪些细节等,再一次回归到解读文本,以免未看文本就来观看影视作品造成的形象先入为主,限制学生自由想象的现象,导致二者脱节。比如在观看电影《祝福》时,可以让学生讨论影片中加入的捐门槛一节的有无必要,加深学生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技术加工,形式多样。教师需要学习一定的影像剪辑技术,尤其要注重对特写镜头的捕捉,因为这一类镜头类似于文学作品中的详细描写,往往最能够加强对人物情感和心理状态的认识。同时学习鉴赏影视资源的相关知识,也可以给学生开设影视文学作品鉴赏选修课,提高学生对影视作品的鉴赏能力和专业能力。另外,教师不仅仅局限于电影、电视,还可以将大型纪录片、综艺节目、教学讲座等引入课堂,或者让学生分角色模仿文本中的人物进行表演,体验影视中对人物角色扮演的优缺点,寓教于乐,丰富影视资源的表现形式。

当然,影视本身因其独特性也会存在一些不利于文本解读的问题,比如影视资源不能很好的将文本中的人物心理描写直接作为镜头展示出来,作为导演只能舍弃不用,这是影视资源不及文本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鲁迅小说《祝福》中对于“我”得知祥林嫂死了的消息后的一段人物心理描写:“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现在总算被武昌打扫得干干净净了。”这段本身富有哲理性和感彩的心理独白,影视作品就不能将无形的心理描写转化为视觉性的画面。所以教师在具体的影视资源开发利用中要懂得掌握尺度,不能过度依赖,应当遵循时机适时、程度适度、内容适量原则。

四、结语

影视资源的直接受众(学生)和传播者(教师)要充分合理利用影视资源这一媒介,最大程度的发挥其积极意义。尤其是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立足文本、恰当运用影视资源,合理进行课程设计,正确引导学生,方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针对目前影视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一些问题,为了充分发挥影视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呼吁所有教育者们积极参与到影视资源的开发利用中来,创造更多的条件或者渠道满足于影视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教育部门则要对高中语文教师进行影视资源教学的培训,普及影视作品的鉴赏专业知识,提高高中语文教师对影视资源的教学能力,让影视资源真正有力的服务于高中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王晓辉.新课程:语文教育怎样改革[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第228页。

[2]黑格尔.美学(第1卷)[M].商务印书馆,1997,第278页。

第9篇:戏剧影视文学培训范文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以艺术学和文学为基础,广播、电视、电影为基本媒介平台,着眼于媒介技术与艺术发展以及文化创意产业前沿,培养从事广播、电视、电影和新媒体音视频艺术的内容生产、评论及研究工作的专门人才。该专业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毕业生活跃于中央电视台、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灿星文化、远景影视、乐视网等全国各大媒体和影视制作机构。

(一)培养目标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包括节目编导、影视导演、摄影与制作三个培养方向。该专业强调理论与实践、艺术与技术的有机结合,突出对学生综合艺术素养、熟练专业技能、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出色团队精神的培养,主要为各电视台、影视公司、网络公司、广告公司等相关媒体输送电视节目、影视剧、网络节目与网络剧、广告片的编导、摄影与制作、主持、策划等方面的专门人才,也为企事业单位输送宣传推广人才。

(二)招生计划

2017 年,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面向江苏省、安徽省、四川省、浙江省招收本科生 45 名,学制 4 年。

招生专业

招生省份

招生计划

专业考试形式

广播电视编导

江苏省

36

参加江苏省统考

安徽省

3

参加生源地所在省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统考或联考

四川省

3

浙江省

3(文科2名,理科1名)

(三)报考条件

1.考生必须符合所在省份 2017 年普通高校艺术类招生考试报名条件,体检要求参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身体健康,五官端正,有志于从事广播电视相关专业工作。

2.凡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需按所在省招生主管部门规定的时间,持报考所需的证件,到所在省招生主管部门指定的地点办理高考文化及艺术专业考试报名手续,领取艺术专业考试的相关材料,并参加相关考试。

(四)专业考试

考生须参加生源地所在省份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统考或联考,具体考试安排详见各省级招生主管部门的信息。

(五)文化考试

考生须按所在省招生主管部门的规定参加 2017 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文化统一考试。文化考试方案及科目均按考生所在省招生主管部门文件规定执行。

(六)录取办法

对报考南京师范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高考文化分达到生源地所在省同批次同类型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且专业分(统考或联考)达到生源地所在省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的进档考生,录取时将其高考文化分与专业分(统考或联考)相加形成综合分,按照综合分从高到低的顺序择优录取,江苏考生要求高考外语单科成绩不低于 50 分。若综合分相同,则按高考文化分从高到低的顺序择优录取;若高考文化分仍相同,则按语文、数学 2 门科目的原始分之和从高到低的顺序择优录取。

(七)相关说明

本简章内容如与教育部和考生生源地所在省招生主管部门关于 2017 年普通高校艺术类招生文件精神相抵触的,均以教育部和考生生源地所在省招生主管部门文件为准。

南京师范大学招生办公室咨询电话:(025)83720759、83598534

南京师范大学本科招生网网址:bkzs.nj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