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生儿口腔保健指导意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随着卫生体制改革的全面铺开,医疗卫生服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妇幼保健服务体系作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一位基层保健机构的管理者,根据区级保健机构普遍存在的问题及我区实际,现就区级妇幼保健院的生存和发展谈点想法。
1 现状与问题
经过近30年、几代人的艰苦创业,我院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妇幼保健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全区妇女儿童保健服务性指标稳步提升,生命指标逐年下降。但是在体制、管理、人才、服务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1 我院规模较小,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保健业务用房拥挤,二级专业分组普遍未设,即使挂有牌子,也是形同虚设。妇幼卫生的群体保健工作经费短缺,虽然能保证保健人员的基本工资,但没有专项业务经费,使得现在医院相对更重视临床工作,形成以临床养保健的格局。
1.2 机构设置不够科学,人员结构不合理。医院的科室是按照人事部门的编制安排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55名职工的医院,仅行政科室就有院办、医教科、财务后勤科、安保科等个科室;基层保健科仅有6人。机构设置不合理、职能交叉重复的现象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忙闲不均,遇有困难互相推诿扯皮的事情层出不穷。
1.3 缺乏较为先进的医疗保健设备,不能满足广大妇女儿童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要,如:乳腺保健、遗传优生、更年期保健、儿童口腔及眼保健等保健科室的设备严重缺乏。乳腺疾病的确诊、治疗,对严重的遗传性疾病和出生缺陷进行产前诊断,对不孕不育的诊断处理,对更年期保健有帮助的激素水平的测定、骨密度测定等还无法开展。
1.4 人才缺乏。尤其是既懂临床又懂保健的学科带头人缺乏,一个学科带头人能兴旺一个科室,由于计划经济时代未重视开展临床,加上体制上人才难以进入或不愿进入,致使临床业务水平相对落后。
1.5 在用人制度上,聘任制流于形式,考核依然流于形式,效果不明显。中层管理干部,虽然按照上级人事部门的意见在2006年进行竞争上岗,但是考核并没有落到实处,双方也没有责权利的约定,实际是换汤不换药,并没有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公开、公平、竞争、择优和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
1.6 我们对分配制度做了一些小改革。从2004年以来,推行院科两级综合目标责任制,但未实行全成本核算,并且档案工资全发,由于分配方案不合理,不能体现多劳多得,职工意见大,不能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使我院分配制度的改革没有起到实效。
1.7 妇幼保健服务没有特色,内容空洞,在人们群众心目中的信誉不高,不利于拓展服务市场。如:2006年开展的新生儿游泳中心,2007年购进的微量元素分析仪,现几乎处于瘫痪状态。
1.8 财务管理职能没有很好地发挥,财务人员成了单位的“记帐员”。医院管理上重投入轻管理,重收入轻支出,资产管理和资产利用效率总体水平不高,加之业务单一,致使医疗成本居高不下。
1.9 保健网底面临破裂。农村卫生投入和补偿变化后,卫生院的生存面临危机,自然更加注重有临床收益的医疗工作,而忽视了社会效益为主的预防保健工作,加上乡镇妇幼专干人员不稳定、素质偏低,致使网底面临破裂。
2 今后发展的思路
妇幼保健院作为东川区妇幼保健服务工作的业务管理指导机构,其改革与发展必然同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全局密切相关;在卫生综合改革的新时期,必须创新理念、创新运行机制、创新科技、创新服务模式,加快妇幼保健院可持续性发展的步伐。
2.1 以市场导向为依据,用创新的理念强化管理
2.1.1 精炼医院精神,确立发展目标。结合妇幼保健机构的职能,精炼出“团结敬业、求实创新”的医院精神,“病人第一、质量第一、服务第一”的医院价值观,“关爱病人健康、共建温馨家园”的医院理念,“仁爱、诚信、严谨、博学”的行为准则和“追求卓越、争创第一”的医院奋斗目标。重视培养团队精神,逐步建立起职工之间、科室之间积极向上、相互支持、融洽和谐的工作氛围。健康向上的医院精神、团结创新的团队精神和宏伟而又实际的医院目标,让广大职工心中有目标、行动有方向、工作有动力,使之为实现医院目标而努力拼搏。
2.1.2 引入营销理念,拓展服务市场。要经常性的了解妇幼保健服务的需求情况,掌握各医疗保健机构的经营状况,分析医疗保健市场的竞争形势,对患者满意度进行全方位的分析,提出改善医疗保健服务的措施并组织实施;利用各种传播手段,做好妇幼保健项目的推广和宣传工作,为妇女儿童提供所需的保健服务项目,提高妇女儿童保健水平。
2.1.3 履行政府职能,加强质量督导。妇幼保健院要在做好保健,特色临床服务工作的同时,承担好提供妇幼保健信息、检查和指导基层妇幼保健工作等行政职能。指导辖区内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农村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妇幼保健工作,组织检查辖区妇幼保健服务机构购买服务的质量督导;按照妇幼保健工作规范,制订保健量化考核管理指标,对妇幼保健实施量化管理,确保妇幼保健工作质量和报酬得到落实。要广泛开展调查研究,理顺本地区妇幼保健工作的发展思路,大力推广妇幼保健适宜技术,强化对基层妇幼保健工作的指导,有效地提高本地区妇女儿童的健康水平,由此实现社会责任。
2.1.4 建立健全妇幼卫生信息系统,开展以人为本的健康管理。要加强对妇幼卫生信息的监督管理,逐步建立健全各级妇幼卫生信息网络。要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妇幼卫生信息管理,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作用,为科学评价妇幼卫生事业、制定妇幼卫生政策提供依据。要建立妇女儿童健康信息库,并进行动态跟踪管理,评估健康状况,制定干预措施。
2.1.5 组织实施妇幼保健“三网”监测工作。逐级完成督导任务,并对上一年的监测工作进行质量评估;逐步完成城区(社区)的“三网”监测工作。
2.1.6 以项目为载体,着力解决实现“两纲”的难点问题。自2000年起实施的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消除新生儿破伤风项目(以下简称“降消”项目),对改善我区妇女儿童的卫生保健条件,集中力量突破制约“两纲”实现的难点发挥了重要作用。基本配齐了乡、村卫生机构的产科等设备,培训县、乡、村卫生人员,资助贫困孕产妇住院分娩。“降消”项目的实施形成了一套有效保护母婴安全的管理模式和技术对策。项目的实施迅速提高了我区住院分娩率,孕产妇死亡率下降明显,做好“降消”项目,管好用好项目资金,以项目促工作,带动妇幼卫生整体水平提高。
2.2 创新运行机制,加快妇幼保健机构的改变
2.2.1 积极推行人事及分配制度改革,建立新型用工薪酬制度。按照《卫生事业单位人事改革实施方案》和《卫生事业单位内部分配制度改革指导意见》,反复征求意见,结合单位实际,认真做好改革方案的设计工作,采取公开、公正、公平、择优的方式鼓励良性竞争,引导广大干部、职工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竞争与挑战,对中层干部和护士长实行竞争上岗、科室职工实行双向选择,对业务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员可实行低职高聘,对综合服务能力低、不能履行岗位职责的人员实行高职低聘甚至待聘,建立起有利于优秀人才快速成长的新型用人制度。将津贴与工资分离,以科室成本核算为基础,建立全面科学的量化考核体系,定期对干部、职工的考核等级进行确定,依据量化考核结果,建立起绩效优先、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新型员工薪酬制度,有效地调动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
2.2.2 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系。依据“关爱病人健康、共建温馨家园”的医院理念,导入以人为本的管理方法,以职工为中心,尊重人,理解人,全心全意相信知识分子、全心全意关心知识分子、全心全意依靠知识分子、全心全意支持知识分子,为广大职工做好服务,增强民主管理意识,畅通民主管理渠道,实行民主管理、科学决策,发挥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调动职工建设医院的积极性、主动性。
2.3 创新科技,打造一流品牌专科
2.3.1 实行人才发展战略,提升妇幼保健机构的竞争实力。医疗保健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要靠良好的机制吸引关键人才、事业感情留住优秀人才、发展远景聚集实用人才。对专业技术人员来讲,不断提升其专业水平和地位是最大愿望,获得新知识、新技能的培训机会是一种极大的激励。要根据医院发展规划,对各类技术人员分层次进行培训,实行学分管理。对初级人员主要进行“三基”“三严”训练,强化理论和技能考核;对中级以上人员,挑选出有发展潜力者进行针对性的相关培训,催使一些优秀人才尽快成为“名医”;对高级人员着力培养成为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
2.3.2 加大设备投入力度,打造高科技专科优势平台。在医疗保健市场竞争中,一流的设备对于人才的成长、专科的建设、科技的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妇幼保健机构要瞄准妇幼保健、妇幼特色临床专科优势确立这一目标,加大专科设备的投入力度,高标准超前建立高科技设备技术平台。建立完善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设立医院科技创新激励基金,对科技创新人员给予重奖,通过科技创新极大地推动妇幼保健机构专科建设与发展,催生出妇幼保健机构的品牌专科,提升妇幼保健机构的竞争实力。
2.3.3 完善规章制度,规范医疗保健行为。成立医疗保健质量管理领导小组,严格执行各项医疗保健工作制度、严格各项操作规程、出台科室和各级专业人员质量考核标准,对医疗保健质量全面进行考核评比,将考核结果与科室绩效、科主任业绩、职工的奖惩挂钩;通过健全的规章制度和科室的质量评价体系,增强职工的自律意识、质量意识,增强医院在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的能力,提高医院的综合竞争实力,树立医院良好的质量、服务品牌。
2.4 创新服务模式,留住患者心
2.4.1 改善就医环境,建设绿色医院。重视妇幼保健机构视觉形象与感觉形象的设计,对照绿色医院的建设标准,对接诊区、辅助检查区、住院区等分别进行现代化装修好改造,对院内外环境进行绿化、美化,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科学布局和便捷就医的合理流程,使就诊、住院环境舒适化、家庭化、温馨化,确实满足不同服务群体的心理需求。
2.4.2 以病人为中心,提供人性化服务。教育广大职工充分认识到患者是妇幼保健机构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个人专业成功与辉煌的前提,要确实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服务模式,为病人提供全方位、高品质的人性化服务,要让广大妇女儿童切实感受到妇幼保健机构的服务与质量是一流的。
2.4.3 自觉维护患者的利益,树立良好的行业作风。患者的利益永远是最重要的,对自觉维护患者利益的人和事,医院要大力提倡与表彰;对有损患者利益的人和事,无论谁都要严肃处理。组织开展评选文明职工、优秀护士、优秀团员、优秀党员活动,激发广大职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工作热情,自觉维护患者利益,树立良好的行业作风。
认真贯彻执行上级有关公立医院改革要求,以改革公立医院服务体系、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监管机制和推进分工协作机制建设为重点,强化服务质量为抓手,以完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提高医疗服务能力为关键,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使广大人民群众尽快明显感受到改革带来的实惠和便利。
1、改革公立医院服务体系。根据市医政工作任务要求,进一步深化公立医院集团式管理改革,通过对人才、设备、技术的合理调整与分配,形成科学的共享机制,最大发挥有限医疗资源的作用。根据省两个指导意见精神,进一步完善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明确公立医院的数量、类别、规模、布局。根据人民群众医疗服务需求和疾病谱构成,重点发展儿童、康复等薄弱学科。努力控制公立医院建设规模。贯彻省市完善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政策措施,促进非公立医院健康发展。
2、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根据政事分开、管办分开、法人治理的原则,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根据精简效能、权责明确的原则,积极探索在卫生行政部门内建立代表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专门机构,加强对公立医院投资、运营等行为的监管。根据权责统一的原则,规范实施院长负责制。积极推进公立医院院长职业化建设。
3、改革公立医院运行机制。以逐步破除以药养医机制为重点,协助推进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以全员聘用制度、岗位管理制度、绩效工资制度为三大核心制度,推进公立医院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能上能下、能出能进、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的进人、管人、用人机制。
4、改革公立医院监管机制。以公益性为导向,以质量、安全、效率、服务、费用、对口支援、患者满意度为主要内容,建立公立医院运行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和办法。选择社会关注的主要指标,建立各级公立医院运行指标社会公示制度,完善医院巡查制度,加大公立医院日常监管力度。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及时调整公立医院日常监管重点,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5、推进分工协作机制建设。认真贯彻省建立城市医院与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上下联动、分工协作机制的意见。人民医院、中医院切实发挥城市医院业务指导中心作用,从方便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构建分级分工、科学合理的医疗服务体系、发挥医疗服务体系的整体效能出发,从体制、机制、政策层面上,与医师多点执业、城乡对口支援、预约诊疗、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和康复医疗服务工作等有机结合起来,主动推进分工协作机制的建立,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努力改善医疗护理服务
高度重视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对医疗护理服务的深刻关切,把医院文化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全面促进人文医院建设,把“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真正落在实处,以及时方便、安全有效、优质价廉为目标,既兼顾当前,又立足长远,以专项活动为载体,以制度建设为核心,努力改善医疗护理服务,不断改善患者的就医感受。
1、努力改善医疗服务。深入推进“三好一满意”活动。全面落实省厅制定的改善医疗服务24条。大力开展志愿者医院服务。开展医院业务流程重组试点。大力推进医德医风和行风建设。2013年,二级医院要开展预约诊疗服务,专家门诊就诊患者预约率力争达到40%以上,出院病人复诊预约率达到100%。以落实规划为抓手,继续完善城乡一体的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2、努力改善护理服务。提高优质护理服务内涵,以落实临床护理人力配备、完善责任护士制度、规范开展分级护理服务为三大重点,深入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以能力建设为中心,研究制定系统培训方案,落实《市年轻护士素质提高行动方案(2013)》,开展“年轻护士素质提高行动”。开展护理服务技能竞赛活动。加强专科护士技能培养,大力发展专科护理。加强护理员队伍建设。各二级医院要规范建设静脉输液配置中心。落实护理垂直管理、同工同酬、调整护理收费标准等改善护理服务的各项保障政策和措施。二级医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病房覆盖率达到70%以上,其中A类病房每所综合医院分别达到5个;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要争取达到95%以上。
3、努力提升工作效率。二级医院要通过住院业务流程重组、急慢病分治、缩短术前和治疗前检查等待时间、患者住院前在门诊完成相关检查、双向转诊等等一切有效手段,并完善相关政策保障措施,努力缩短平均住院日。2013年,二级医院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要较上年下降不小于1.5天。
4、努力做好医疗救治工作。认真做好突发公共事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各项准备工作,加强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医院发热门诊、肠道门诊、急诊科、感染性疾病科、负压病房等规范化建设,加强院前急救、医院急诊科、ICU、职业病科等相关专业的人员培训,完善救治设备设施,完善医疗救治工作预案、方案和制度。密切关注手足口病、人感染性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点疫情,及时有效、科学规范地组织实施医疗救治工作,努力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病死率,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5、努力控制医疗费用。要把控制医疗费用作为落实公立医院社会责任、体现公益性的主要方面之一。要深入落实卫生局推进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的工作意见,试行医嘱共享,落实“三合理”规范,实施临床路径管理。要严格控制药占比,各医院力争2013年再下降2个百分点以上。要建立临床用药和检验检查监控制度,及时发现并纠正不合理医疗行为,并与医务人员绩效考核挂钩。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力争使各医院平均门诊人次诊疗费用和平均出院人次诊疗费用与上年持平,或增长幅度低于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
6、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以平安医院创建为抓手,坚持预防为主,落实各项制度措施,努力预防医患纠纷的发生。加强医院人防、技防、设施防建设。完善医患关系沟通协调组织,各医院都要建立医患沟通部门,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加强医患沟通的教育与培训,有效开展医患沟通。严格执行告知制度,维护患方知情同意权。严格投诉管理,落实首诉负责制。严格执行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制度。大力推进医疗责任保险制度建设,各医疗机构都要参加各种形式的医疗责任保险。依法、及时、规范处置医患纠纷,涉及赔偿或补偿金额超过万元,要尽力引导到医患纠纷人民调解组织或人民法院进行处理,坚决抗击“医闹”行为,切实依法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学习掌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和医疗损害鉴定工作的法规和政策要求。各医院凡是在医疗事故和医疗损害鉴定中有过错或存在责任的,必须在一个月内组织讨论,明确责任和处理方式,形成书面处理意见,并及时上报卫生局医政科。上报及处理情况纳入综合目标考核和等级医院评审要求。强化开展平安医院考评工作。2013年全市一级以上医院创建平安医院达标率100%。
三、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1、加强临床专科建设。坚持“院有名科、科有特色、人有专攻”的专科建设理念,加大创建力度。各有关医院对市级临床重点专科运行质态要定期上报和做好被考核评估准备,做好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建设期满后的复核迎检工作。二级医院要积极引进和开展医疗新技术、新项目,努力申报省厅新技术引进奖。着力培养专科人才,提高专科建设水平。加强医院儿童、康复、精神等薄弱专科建设,不断提升医院服务能力。
2、加强医疗服务信息化建设。二级医院要全面推行电子病历。人民医院要建成符合卫生部和省厅规定的必备功能要求的电子病历系统,不断完善电子病历应用功能,重点完善临床路径管理、病案首页自动生成、医疗核心制度执行、临床危急值和抗菌药物使用管理等方面的自动报警功能等,规范前、后台格式化。全面推进HIS上水平,完善预约挂号、HIS辅助决策、信息查询、成本核算等方面的功能。
3、建立健全市、镇、村急救网络体系。切实维护以人民医院急救中心为全市急救中心主体、其它各医院、卫生院为急救分站为支撑、各村级医疗机构、其它各医疗机构为辅助的高效运转的三级医疗急救网络。加强对急救中心工作人员(医护人员、调度员、担架员)的法律法规知识及相关专业技能的培训。组织进行急救演练,提高急救人员的素质。逐步规范120急救中心的管理。规范人员配备(每车至少配备一名医生、一名护士、一名担架员及一名驾驶员),确保信息畅通。各医院救护车要做到专车专用。二级医院急诊科要全面达标。
四、确保医疗质量安全
巩固“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成果,强化院长为医疗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完善院内和行业内医疗质量控制组织和制度体系,坚持依法治医,严格要素准入,落实制度规范标准,推进医疗管理精细化,努力形成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机制,提升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
1、推行等级医院复核评价与评审。部署新一轮一级医院等级评审,加大医院平时运行质量的评分权重,依据等级医院管理办法和标准,规范开展医院复核评价和评审工作。二级医院要认真对照省卫生厅印发的县市级综合医院评价标准和细则,全面规划、积极实施,努力提升医院整体水平。
2、强化医疗核心制度落实。强化医务人员医疗核心制度的教育与培训,继续组织开展医护人员“三基”考试。认真贯彻执行卫生部、省病历书写规范,加强对住院运行病历的监控,开展门诊和住院病历质量检查。以首诊负责制、值班制度、会诊制度、技术准入制度等重点,继续开展医疗核心制度明查暗访。组织医政管理规范标准执行情况抽查活动。以落实医疗核心制度、提升常规医疗质量控制指标水平为重点,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加强医院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建设。
3、强化临床路径管理。二级医院要全面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全面覆盖卫生部已经下发的临床路径。医院开展的临床路径的专科和病种必须达到上级要求的数量,并使临床路径管理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认真落实省卫生厅下发的麻醉科临床路径,认真执行省厅有关恶性肿瘤、冠心病、骨关节置换等单病种诊疗规范,有条件的一级医院试行推行开展临床路径管理,提升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单病种科学化诊疗水平。
4、强化医疗机构准入和行为监管。依据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严格医疗机构设置审批、执业登记、变更、校验。加强医疗机构行为的经常性、规范化监管,严格不良行为记分管理。卫生监督部门要组织开展医疗机构执业行为集中式、拉网式检查。以机构基本标准、超范围执业、命名不规范等为重点,依法查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违法违规行为。做好非法行医查处工作。
5、强化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贯彻落实国务院《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卫生部《医疗技术应用管理办法》,《省省手术分级管理规范(2010)版》,,切实加强对医疗技术准入和应用管理。医院要做好第二类和第三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申报、管理工作,严格手术分级管理,加强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监督检查力度。
6、强化医师和护理队伍管理。加强执业(助理)医师准入和执业管理,认真依法做好医师护士资格考试、注册管理,加大医师定期考核制度的实施力度。加强美容主诊医师、进修实习医师服务行为的管理,依据《医师外出会诊管理暂行规定》,加强医师会诊管理。规范开展医师多点执业工作。加强医疗护理管理队伍建设。
7、强化医疗广告监管。继续开展医疗广告专项整治行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利益。要增强整治行动的针对性,重点加强对涉及恶性肿瘤、不孕不育、整形美容、健康体检、皮肤性病等内容医疗广告行为的整治。加强与工商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及时通报监测信息,努力形成工作合力。依法加大对医疗广告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发现一起及时查处一起。
8、强化医院药事管理。深入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行动,研究制定年度实施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二级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关键指标全面达标。推进临床药师制度。各医疗机构应当根据本机构性质、任务、规模配备适当数量临床药师,二级医院原则上临床药师不少于3名。明确临床药师要参与临床药物治疗,进行个体化药物治疗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开展药学查房,为患者提供药学专业技术服务;参加查房、会诊、病例讨论和疑难、危重患者的医疗救治,协同医师做好药物使用遴选,对临床药物治疗提出意见或调整建议,与医师共同对药物治疗负责;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实施处方点评与超常预警,促进药物合理使用;开展药品质量监测,药品严重不良反应和药品损害的收集、整理、报告等工作;协调基本药物评价监测。继续做好基本药物实施监测评价工作,加强太和中心卫生院省级监测评价点的建设,不定期进行检查指导,督促基本药物制度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省级监测评价点实行每月监测报告制度。加强培训教育,落实制度规范,规范采购和使用行为。推进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的培训。深入开展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处方集培训工作,加强对《指南》和《处方集》培训工作的考核。促进基本药物在二级医院的推广应用。强化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落实《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推动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发展,落实药品安全监管责任,保证公众用药安全。规范医疗机构建立药品不良反应、用药错误和药品损害事件监测报告制度。要求医疗机构临床科室发现药品不良反应、用药错误和药品损害事件后,应当积极救治患者,立即向药学部门报告,并做好观察与记录。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相关部门报告药品不良反应,用药错误和药品损害事件应当立即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品管理。按照《品和管理条例》、《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一系列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认真做好品和管理,强化对品和印鉴卡的管理,规范品和处方权医师的培训、考核、准入管理。重点检查病区药房、急诊药房、手术室药房的品和管理,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确保特殊管理药品的临床合理应用和安全。
9、强化医院感染管理。加强院感管理队伍建设,贯彻落实省院感专职人员管理办法,稳定院感队伍,加强岗位培训、网上学习、考察交流等多种形式的学习培训。加强对ICU、新生儿室、血液净化室、手术室、消毒供应室、产房、内镜室、口腔科等重点科室和部门的院感防控监管。继续推行医疗单位以人民医院为主体的区域集中消毒供应方式。加强院感监测工作,深入推进目标性监测,有序组织现患率调查。以医务人员手卫生、各类物品消毒灭菌情况、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落实院感防控措施等情况,加大院感工作监督检查力度。
10、加强血液质量安全管理。血站要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加强对从业人员相关法规制度的培训,进一步提高执行国家有关法规的意识,增强工作责任心。着力加强对血液质量安全的全程管理,从献血员筛查、体检到血液的初复检、成分制备、保存和血液的发放等各个环节都要按质量规范严格操作,确保血液质量安全。扩大固定的自愿无偿献血者队伍,尽快建立起无偿献血工作的长效机制和应急处理机制,提高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血液保障能力,推动无偿献血工作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加强对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内练素质,外树形象,从工作细节入手,努力探索出“优质、高效、便捷”的无偿献血综合服务模式。加强二级医院输血科的建设,完善健全医疗机构合理用血审核制度。严格掌握临床输血指征,提高成分输血率,积极开展临床互助献血和自体血回输工作。医护人员要带头献血,各医院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医护人员无偿献血工作。
五、全力推进中医药事业科学发展
1、全面实施“十二五”卫生规划中医药事业发展目标。认真学习贯彻新的《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建设标准》,针对存在不足和问题,严格按照标准要求切实抓好整改和落实,巩固农村中医药先进单位建设成果。
2、强化中医院建设,发挥中医药龙头作用。推进中医院标准化建设,完善中医院的基本设备。完善中医院综合服务功能,加强中医医院儿科、老年病科、急诊科、妇产科、精神卫生科、康复科、病理科等薄弱科室和急需加强科室的建设和发展,实施省中医医院中药房建设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建设项目,建立健全中医“治未病”科室,提高综合诊疗能力和水平。
3、加强机构中医科室建设,稳固中医药服务体系。根据市中医工作目标任务,落实马桥卫生院建设省级乡镇卫生院示范中医科建设达标各项工作;落实太和、四院建成市级基层(乡镇与社区)中医药特色专病专科的建设任务;落实综合医院与乡镇卫生院中医药科室集中设置的国家中医药局先进单位建设标准,所有卫生院设置中医科都要在装修装饰上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综合医院与各中心卫生院以及具有两个以上中医科室的卫生院都要创造条件,集中设置中医科室,形成相对独立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人民医院要按照综合医院示范中医科建设要求,马桥卫生院按照省乡镇卫生院示范中医科建设标准建成中医馆服务区。各中心卫生院、四院各选择一个村卫生室建设市基层中医药示范点,并通过上级部门验收。
4、强化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中医院要进一步强化中医药特色,按照好新一轮中医医院等级评审要求,全面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强化重点特色专科管理,进一步提升已有重点专科水平,创建更具特色的专病专科;发展中医至未病预防保健服务,建立健全中医预防保健科,综合医院和有条件的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要建立中医预防保健科,提供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抓好中医药预防保健宣传。巩固加强农村和社区中医药工作。
5、要认真做好基层医院中医药人员的业务指导培训工作。加强市、镇、村三级网络的中医药业务协作,与基层医院建立和完善中医工作组织协调机制和中医业务合作,并签订协作协议,不断提高全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督促落实各医院、卫生院制订中医药在职人员培训、后备队伍培养计划,全面做好在职中医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抓好中医政策倾斜和专项经费落实工作,继续分层分类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工作,加大中医药健康教育力度,加强中医药工作宣传,使中医药技术更好地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
六、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机构的建设和管理
以深化医改为主线,以提高服务能力为核心,以加快体系建设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以强化绩效考核为着力点,以创建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契机,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服务理念,改进服务方式,认真履行“六位一体”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努力为广大居民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
1、加强机构建设,改善社区卫生服务条件。在充分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人民医院、中医院要对照省《城市社区卫生机构建设和设备配备标准》,制定不达标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改造计划,落实改造提升措施。统一机构形象设计、机构标识,统一服务人员着装、标识、证件,为开展上门服务提供必要的身份标识。要加强社区信息化建设,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信息管理系统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系统有效整合,与新农合、职工和居民医保信息系统有效对接,充分发挥系统的技术支撑作用。加强计免信息化门诊建设,加强中医药进社区工作,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积极开展创建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活动。按照省标,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设,医疗集团所属中医院或人民医院新建成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个)、人民医院建成省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个。
2、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才建设,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能力。按照已经核定的编制岗位,一个控制社区卫生服务非卫技人员比例和数量,多引进大学毕业生。加强全科医生的培养,规范全科医生“5+3”培养模式,即先接受五年的临床医学本科教育,再接受三年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层在岗医生要实行转岗培训,获得全科医师转岗培训合格证书,注册为全科医师或助理全科医师。每个中心必须有3-5名合格的全科医师。
3、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面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功能。明确全科医生(临床医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职责,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全面推行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慢性病人的健康管理、精神病人的健康管理、老年人的健康管理,做好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和处理、卫生监督协管工作。积极引导医务人员采取主动服务方式,适应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特点,在服务时间、服务方式、服务内容上有所突破,应用适宜技术,使用基本药物,开展常见病、多发病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诊疗服务,建立中心与二级医院双向转诊制度,逐步做到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推进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诊疗,力争城市居民在社区门、急诊比例提高到45%以上,门诊均次费用比二级医院低50%以上。
4、建立家庭医生制度,转变社区卫生服务模式。认真贯彻省、关于建立家庭医生制度的通知精神,2013年,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启动家庭医生制度,本着自愿原则,优先为65岁以上老年人、0-6岁儿童、孕产妇、慢性病患者的家庭签订服务协议。要实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目前全科医生数量不足的情况下,组建由临床医生、公共卫生和社区护士的全科服务团队,按照每名全科医生签约服务500户、每个全科服务团队签约服务1500左右居民的标准,建立包干责任制。规范服务内容,主要以健康档案、健康教育、健康促进、0-6岁儿童健康管理咨询指导、孕产妇健康管理咨询指导、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慢性病定期随访用药指导健康教育、普通疾病诊疗转诊合理用药指导、上门访视家庭病床等服务。要在辖区居委会和服务机构向社区居民公示家庭医生姓名、工作单位、服务项目、服务时间、联系方式和监督投诉电话等,主动接受社会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