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市管理专业认识范文

城市管理专业认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管理专业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市管理专业认识

第1篇:城市管理专业认识范文

工程管理集综合管理学、经济学、土木工程学甚至于集计算机最新研究成果于一身,其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工程管理并不等同于项目管理,工程管理只是简单应用于工程建设项目中。换一种方式来说就是工程管理是工程建设项目的一种代称,广泛适用于不同种类的项目,并不简单体现在工程建设项目中。正确认识工程管理和项目管理两者间存在的差异,能够帮助学习者正确掌握工程管理的专业内涵,为其更好的参与到社会竞争中创造条件。

二、新形势下构建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

1、依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计划。在实际教学中不难发现,教学者尽注重传授学生知识,并没有利用多种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积极性,以至于学生不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过程中。学校是向社会输送优质人才的主要场所,因为要想培养综合能力强、专业技能过硬的人才需要教学者依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例如:合作教学模式、小组学习模式等,根据学生存在的差异,将学生分为若干组,教学者可以要求学生针对某个假设项目进行讨论研究,学生在交流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而教学者也能够根据学生的表现情况掌握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而适当的调整教学计划。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创新,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全身心投入到工程管理学习中。

2、不定期组织开展实践活动,采用“模拟企业”式实践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全面认识社会形势。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包括诸多方面:认识实习、测量实习、施工实习、甚至于各种课程设计等。当然这需要从学校的角度出发,将实践教学贯穿学生大学生活的始终。例如:教学者定期组织开展实践活动,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过程中,可以是“模拟企业”的形式,使得学生详细了解应聘流程和对人才的要求,这样为学生实际参与到工程项目管理中创造了计划,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工程制度教学中教学者可以组织学生就近带学生带工地上进行对比教学;CAD制图时候也可以要求学生针对本学校的浇筑物进行制图,倘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要求学生进行设计,这样既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者也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甚至于在土木工程课程中还可以在施工现场要求学生进行模板工程、钢筋工程等的教学,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一定程度上还提升了教学效果,为教学者高质量完成教学目标奠定坚实基础。这样学生在“模拟企业”中全面了解了工程管理,还培养了学生各方面能力,提升了学生参与到社会竞争中的自信心。

3、实现校企合作,企业为学校带来先进了管理理念,学校为企业提供人才支撑。尽管学校定期开展实践活动,但是就整体而言还不能够准确把握市场发展脉络,就要求学校积极同校外企业合作,学生在实际过程中对社会竞争形势有一定的了解,能够引起先进的管理理念;而在企业方面,学校可以为企业提供人才支撑。而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并在教学者和相关技术人员的帮助下解决这个问题,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另一方面来说也为教学者适当调整教学计划提供了依据,进而制定出实效性更强的教学计划。值得一提的是,学校方面要全面培养“双师型”的教师,在各方面都得到保障的情况下,引进高学历、学识水平高的教学者,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资源,也为学校向社会输送优质人才奠定基础。

三、结语

第2篇:城市管理专业认识范文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全景实训 课程体系

一、问题提出

1.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市场需求的特殊性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企事业单位及行政管理部门输送具有职业精神并熟悉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技术和方法的中高级管理人才。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活动具有极强的实践性,无论是人力资源发展战略与规划的制定,还是人才的“选、育、用、留”,都与企业的文化环境及经营战略密切相关;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方案设计必须基于企业的商业模式及其运营流程,在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设计基础上进行。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在现实的管理情景中学习技术与方法。

2.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存在落差

近年来,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开展了一系列校内外实践教学活动,对专业毕业生的市场匹配度提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促动作用,特别是在一些双师型师资力量较强的高校作用较大。但总体来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水平和质量还远远不能满足市场对专业毕业生实践能力的需求。主要表现在校内实践教学内容的仿真性较差,与企业现实有较大距离;校外实践活动与专业对接程度低,无法对各专业模块进行全面深入地操练。如何将企业的实战情景引入专业教学流程,使学生在高仿真状态下有效地锻炼专业技能是解决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供求落差的主要瓶颈。

3.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训课程体系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国内各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训课程体系仍处于探索阶段,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较大短板。一是人力资源管理实训课程缺乏系统性设计,模块间相互割裂;二是实训平台不完善,缺少硬件支撑;三是实践性师资缺乏,对学生的指导没有实战背景,不能取得预期效果;四是比较重视专业实操技能的训练,忽视学生职业化素养的培育和健康人格的塑造。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设计并逐步实施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全景实训课程体系,较好地解决了学生实践技能差的问题。

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全景实训课程体系的内涵及设计特色

1.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全景实训课程体系的内涵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全景实训课程体系是一套集系统性、实战性和有效性为一体的课程集合体,它以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岗位胜任力为目标,以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模拟实验室为平台,以企业真实经营活动为背景,引进企业一线HR教练,通过全面、真实展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全过程,使学生在现实情景模拟环境下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模块进行高仿真演练,提升学生的专业实操技能,增强学生职业素养,实现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零距离对接。

2.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全景实训课程体系的设计特色

(1)需求导向。实训课程体系设计是一种手段,目的是通过实训课程体系的实施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因此,必须基于市场对专业人才的能力需求设计实训课程体系。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规范”的要求,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毕业生应着重培养人际关系(交际)能力、沟通和信息获取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决策的能力、终身学习与不断创新的能力以及专业技术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大学四年的培养流程中。

(2)系统性设计。实训课程体系设计的系统性主要是处理好两方面关系,一是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与企业其他经营管理活动之间的关系;二是人力资源管理各个核心模块之间的内在关系。全景实训课程体系将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置于企业整体运营的背景下,在管理情景的选择上提供了完整的企业背景资料,这就使学生能够理解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在整个经营管理活动中的职能,明确作为业务伙伴的角色定位。同时,在实训课程体系设计时还要考虑人力资源管理各个核心模块之间的有机衔接。

(3)高度仿真。以校外实训基地为依托,建立紧密的校企合作联盟,将企业生动的管理实践经过校内专业教师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共同开发,撰写出实训案例,在实训课堂上共同引导学生,完成指定的实训任务。由于这些案例取自企业的实际管理情景,所以具有高度仿真的特点。学生学习到的不再是单纯的理论与原则,而是把理论与原则和企业的管理实践联系起来。学生设计的管理方案是否符合科学并具有可行性,可以通过企业的现实制度、规范进行验证,并得到及时的指导。

(4)以学生为中心。全景实训的课堂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师不再是传统的授课解惑者,而是充当了教练的角色。教师的作用在于制定规则、设计流程并对学生的成果呈现进行现场点评和指导。学生不再是传统的知识信息接收者,而是以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角色来完成指派的实际管理任务。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被唤醒,能够倾力投入到课程活动中,既提高了专业技能,也锤炼了职业精神。

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全景实训课程体系的内容

为了建立一套系统有效的专业实训课程体系,我们聘请了近十名企业人力资源总监或经理作为实训课讲师。这些讲师的遴选标准:一是具有较高的人文理论修养;二是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助人奉献精神;三是具有较强的分享意识;四是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经历和很强的专业技能;五是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和组织沟通能力。校内外教师共同承担实训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工作,共同开发教学大纲、课件、学生手册、讲师手册等课程要件。

表1列出了人力资源管理全景实训体系中各模块课程及其实训目标、单元与方法。人力资源管理全景实训体系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有3门综合类课程,其中,《企业资源规划(ERP)软件实训》和《企业经营与人力资源管理沙盘演练》两门课程的设置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企业的整体经营管理活动,领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与企业整体经营管理活动之间的关系,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及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角色进行正确地定位;人力资源管理实操软件是市场化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仿真的计算机模拟,让学生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各模块的功能及其内在联系。第二部分有8门核心模块类课程,包括《工作分析》、《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人员配置》、《员工培训管理》、《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劳动关系管理》以及《职业生涯管理》等。通过实训,学生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关键节点上得到了实战性模拟演练。第三部分有1门职业素养类课程,即《职业化养成》,其设置目的是通过职业经理人的独特视角和老校友的成长经历,向准毕业生传递正确的就业观和职业观,帮助学生较好地融入职场。

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全景实训课程体系的实施

1.实施过程

从提升学生专业实战技能与素养的角度讲,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全景实训课程体系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必须全面实施;但在具体操作上又不能与专业理论部分脱节,需要通盘考虑。课程安排的一般原则有四:一是在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限选课中已经存在的核心模块课程,其实训内容应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实训课时量不低于18个学时;二是不在专业必修课范围的核心模块课程,须单独设立实训课,作为专业限选课加以安排,学时上应留出理论讲解的时间,确保实训课时量;三是计算机模拟与沙盘类实训课,对教师和学生的综合专业能力以及实验设施的要求较高,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在第六或第七学期开设;四是职业化养成方面的实训课程以外聘讲座的形式加以安排,但在学生临近实习时必须接受不低于7学时(一天)的职业化培训,以帮助学生与市场衔接。

实训课程的课堂组织过程将视实训内容的具体要求而定。这里以已经实施多年的“培训管理实训”加以说明。这门课程我们聘请了某知名企业大学的金牌讲师担任主讲教师,与校内教师一起完成该课程的训练任务,采用“课中课”的方式组织实训活动。准备培训材料、布置培训场地、调试培训设备、迎接培训师、破冰、组建团队、计分规则、课堂互动、课后作业布置与汇报、课后填写讲师评估表、讲师感谢信与新闻报道稿件的撰写等等,整个过程完全按照企业员工培训的方式进行。同学们的角色有两个,一个是实训课堂上的学员,另一个是作为培训部职员对培训活动进行组织。校内讲师首先对培训的相关理论和流程进行讲解;校外讲师随后进行案例展示。培训流程中的所有环节都附有课堂练习,由各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并由讲师现场点评。在课程中,同学还必须完成一个“大作业”,各小组必须策划并组织一次培训活动并以实战形式模拟演练出来。该门课程的学习成绩由三部分加权形成:一是个人在课上和小组活动中的表现得分;二是小组在课上的表现得分;三是小组在大作业中的模拟演练成绩。

2.实施效果

人力资源管理全景实训课程体系的实施较好地解决了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与企业实践的有效链接问题,取得了良好的实施效果。一是实现了教学模式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统一。人力资源管理全景实训课程体系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增加了专业技能的强化训练,这些训练的案例直接取自企业的真实管理情景,学生在高强度的实战训练中学到了“真本事”,专业能力更加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二是实现了教学方法与学生学习需求的统一。在人力资源管理全景实训课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他们可以通过网络、模拟软件、企业现实环境等多种渠道获得信息,高强度投入并表现出顽强的拼搏精神。三是实现了师资培养与专业建设需要的统一。在推进人力资源全景实训体系的过程中,我们要求4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必须到企业兼挂职半年以上;同时外聘了一批人力资源管理一线专家作为主讲教师,与校内教师一起完成实训任务,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近年来,学生对本专业的教学满意度持续提高,所有的专业核心课程的学生评估成绩均达到了优秀;在校生和毕业生对专业的满意度均达到98%以上。

五、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全景实训课程体系的保障条件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全景实训课程体系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一些必要的物质投入和制度创新。一是建设实训场地及设施。主要包括人才测评实验室、招聘模拟实验室、沙盘模拟实验室、ERP实验室、培训室等。二是建立校内外社会实践与实习实训基地。我们与12家企业签订了社会实践与实习实训基地协议,为教师挂职锻炼与实训案例的编写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购置教学软件。先后购置了企业资源规划(ERP)教学软件系统、人才测评教学软件系统、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模拟软件系统、人力资源管理实操软件系统、企业经营沙盘演练系统、人力资源管理沙盘演练系统等教学软件。四是创新教学管理制度。全景实训课程体系的实施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要求在校外教师聘用、校内教师企业挂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与制度安排;在课程的时间和学时安排上也要本着务求实效的原则充分保证。

参考文献

[1]马福山,王班超.高职人力资源专业实景化实训体系的构建[J].现代阅读,2011(12)

[2]郭巧云,李友德.基于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体验式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1(12)

第3篇:城市管理专业认识范文

【关键词】工程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师资力量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现代化进程也在加快推进,各个领域的项目国际化竞争也日益激烈,很多项目的技术标准、内容范围和项目管理业都呈现了多元化发展的特点。在这样的背景下,对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的素质培养也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

一、当前高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与定位不明确

目前,许多高校在教学中大多还是停留在以理论教学为基础,实践为辅助的模式,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有限,培养的方案也不宽。甚至出现了本专业脱离了土木工程的技术背景,同工程管理同没有技术背景的专业结合起来,没能体现专业的特色。这个同国际上工程管理所需求的高级管理人才的要求差别甚远,不能掌握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

(二)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在很多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在课程体系设置上都不合理,设置过于简单,未能将工程技术、经济管理、经济法律和管理课程有机融合,多为简单的课程拼凑。在课程的教学中,也是由不同的教研室共同来完成教学任务,学科之间缺乏融合和交流,学生在血丝过程中也经常出现不知道学什么的被动局面,专业性体现不出,专业技能也不扎实,培养的学生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三)实践教学环节不完善

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实践教学环节不够,由于面临学生安全、经费不足、实习周期短、组织难度大等问题,很多学校在实践环节上出现轻实践、重理论的局面,这对学生而言是一种羁绊。学生尽管接触了不少的理论知识,但是面对错综复杂的工程项目就显得力不从心了,缺乏参与系统的实践项目的锻炼;加上学生的实习时间周期短,多为集中实习同分散实习相结合,在分散的实习中也有造假现象发生,这导致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上手慢,适应能力差等不足。在教学环节上,学生的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等方面的内容设置的不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四)师资队伍建设不健全

当前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参差不齐,总体而言比较薄弱,缺乏学科带头人。在师资力量的学科背景、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上也不合理。很多工程管理的老师就是直接从相关学科抽调的,缺乏全面而系统的教师。另外在年龄的搭配上也不容乐观,呈现出老青两代相结合的结构特点,当然在教师的选聘过程中也没有充分考虑学科结构背景,甚至出现了很多教师都出自同个学校或同个导师的现象。

二、我国培养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性

随着高校改革的深入和国际市场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要求的提高,必须加快培养应用性人才的步伐。当前在工程管理人才培养上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用人单位对土木工程和其他技术性比较强的专业需求比较多,希望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但是目前学生的知识结构相对单一,管理能力也欠缺,自身的素质有待提高,从国际视野上看学生也缺乏工程管理的背景技术,不少学生毕业后做不了工程预算,也看不懂图纸,对国际管理、法规、标准不熟悉。在国际市场上,只有专业技能强、工程背景好、有很好的事务操作技能、良好职业道德和很好的人际交往、为人处世的又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学生更受人欢迎。很显然,目前我国培养的工程管理人才还难以适应国际需求。在培养复合型人才、应用性人才和国际化人才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每个高校都应该结合自身人才培养定位的实际,积极探索符合经济发展、地方经济服务的人才。

三、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途径研究

(一)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在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上,要明确培养的学生应该要突出复合型和应用型的需求。有该专业的院校都应该结合本校的实际,开辟工程管理专业的特色,在课程设计上要突出学生掌握工程技术类、管理类、经济类和法律类的基础知识,要强化学生的专业技术背景。学校要力所能及的为学生开辟实习和实训基地,拓展基地服务内容,走校企合作路线。努力为学生提供实训平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也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为了提高学生今后的就业竞争力,也要鼓励学生考取相关的职业技能证书,以满足时代的需求。要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要科学合理有序的安排教学内容,侧重在工程管理项目中的质量、进度、成本、合同等内容的教学,要突出理论同实际相结合,让学生接触更多的工程管理项目类型如国际资产管理、资产管理、物业管理、工程预算、投资与预算、房地产经营等内容,突出一专多能。

(二)优化课程体系,注重实践教学

工程管理作为应用性技术较强的专业,不仅要求学生要掌握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也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实践操作技能。要不断的调整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完善课程设置。

(1)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中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循序性和递进性,避免次序颠倒,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不同的教研室之间也要加强沟通,避免上重复课程,共同来把关专业设置问题。在专业基础课、实践课、选修课上都要经过严格的把关,要体现一些技术核心课程的内容,对工程建设项目的各个阶段尤其是施工阶段的知识传授要尽可能全面,帮助学生日后更好的把握整个工程管理的流程。

(2)加大教学实践环节。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要求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在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是校内要加大实训基地和实验室的建设,让学生通过相关的工程管理软件和教学实训平台提高全程模拟训练的技能,通过沙盘课程、技能竞赛、专业实训、专业竞赛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宏观认识;二是要设立实习环节,通过学生的顶岗实习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习中将理论同实践结合起来,提高综合技能。要强化实习单位和指导教师对实习环节的跟踪,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竞争力。

(三)重视师资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要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学生,首先是要培养德才兼备的教师,不仅要求教师的学术水平,也要强化教师的实践技能。高校要在选择实验、实习、课设等实践教学工作的教师上,要充分考虑到教师的专业背景、学历、和职称层次。要选择有一定实践技能的教师,特别是有在企业挂职锻炼的教师,并定期派遣教师到企业实训挂职,提高教师的事业,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要注意教师的定期学习、教研室活动、学术培训和对外交流,帮助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教师的师资力量和整体水平。要注重将教师的科研同教学结合起来,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定期将教师送往企业学习,参与企业的施工、设计和管理,强化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四)加强专业建设,优化培养模式

(1)加大实习和实训基地的建设。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要在实验、实训中得以形成,其能力是要在工作中得以体现。专业建设也是人才培养提高质量的重要环节。学校要加大对校内外实训基地的经费投入,购置专业相关的模拟软件和仪器设备,购置专业前沿的实验器材和设备,切实落实好学生的实训。要建立校外实训和实习基地,加大学校同企业和建筑行业协会的联系,共同参与企业的工程管理项目。

(2)扩大校企合作。随着国际工程项目国际化和复杂化的呈现,高校要积极同企业加强合作,促进校企合作,增强社会对工程管理专业的认可度。学校可以借助建筑企业来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企业也可以整合教育资源,走产学研道路,帮助企业解决一些疑难问题,凸显校企合作的优势。高校同企业建立好良好的合作关系后,也可以把一些学生的实训项目转移到企业中去完成,也有助于让学生提前适应工程项目的管理。

总之,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工程管理专业也将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在培养人才方面也会提出更高的要求。高校要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个人修养提高到新的层次,通过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优化师资结构、优化课程设置、优化培养方案、注重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在应用性和复合型人才培养上一定能不断完善和提高。努力培养出素质高、业务精、作风正、知识宽、创新力强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郑皎.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2.02

第4篇:城市管理专业认识范文

关键词:工程管理;应用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1-0133-02

一、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纵观我国多年的经济发展态势,建筑行业这个最重要的经济支柱地位岿然不动。以房地产等固定资产的投入几乎占到国民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纯粹的工程方面的投资在固定投资中的所占比例最大。这就拉动了市场对工程方面人才的需求量,这里面尤其以工程管理方面的人才缺口量最大。鉴于此,近些年各大高校都纷纷开设了工程管理这个专业。相对于其他工民建这些老专业来说,工程管理是一门新兴的专业学科,教育部正式把这个专业列在专业目录的实时间并不是很长。就在这短短的十多年时间里,目前已经有300多所高校开设了这个专业。这300多所高校中,国家重点“985”

“211”知名高校很少,绝大多数为地方性的新建普通本科学校[1]。尽管这些普通高校几乎无一例外地给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应用型工程管理人才,但事实上绝大多数高校由于这方面或那方面的因素,这个目标没有真正落实。

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为应用型人才这个目标无可厚非,这是当前市场形势的需要也是要求。随着建筑工程业的兴起,对工程管理方面的人才需求量加大,而随着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对工程管理应用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对我国高校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真正要求培养出能适应行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这里的应用型人才是指工程管理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要对工程技术十分熟练,而且具有一定的行业前瞻性,具有管理能力和战略眼光的复合型人才。

然而从近几年的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就业来看,情况不是很理想,离我们的定位还有相当的差距[2]。就目前从就业或者用人单位来看,主要存在相互矛盾的现象:一方面用人单位招不到他们所需要的人才,而另一方面好多毕业生又存在着招不到工作或者找不到满意对口的工作。究其原因,主要是企业需要那种去了就能上手的人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应用型人才,而目前的高校毕业生由于大学期间应用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所以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目前工程管理培养的人才还是集中于理论教学,有些高校虽然提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但却不是没有落到实处,就是没有真正弄懂如何进行工程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所以,十分有必要对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进行探索,这不仅是市场的需要,也是教育的职责所在。

二、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想要培养出真正满足市场需要的工程管理人才,首先必须要有科学合理的切合实际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工程管理专业对应用实践性有很高的要求,但是目前的绝大多数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或者培养模式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培养目标不明确

查阅各个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会发现不同的高校其定位的培养目标不尽相同,有的高校培养目标为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有的高校则强调培养技术性人才或者应用管理型人才等。其实,培养目标定位不同完全是可以理解的,通过调研发现,工程管理这个专业各个高校分属院系、学科各种各样,有的设在土木工程院系,有的设在经管院系,有的院校把它归为工学范畴,有的则归为管理学范畴。这就造成了专业定位的模糊性以及培养目标定位的不明确,很多高校甚至在没有明确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的情况下就随意新增这个专业。所以来说,如何规范这个专业的属性,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是目前摆在众多高校面前的一个课题,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第一步。

(二)实践训练缺乏

必要的实践训练是培养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必不可少的一个模块,这里的实践训练包括实习基地实习、模拟实验等。但目前来看,大部分高校实验室配置不够,校外实习基地没有或是很少。工程管理专业很多课程的应用能力的培养是着重依靠专业实验室或是习基地来提升的。例如CAD制图设计、造价实训等课程,必须让学生在相应的实验室反复练习,才能提升其应用实践技能。而有的高校由于没有专业的实训室纯粹进行理论讲解,本该实训的课程也是理论讲解,学生的实践技能就没有得到锻炼。再如,土木工程施工、建筑测量等课程必须有一定的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实践中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用技能,如果没有实践环节,这两门课就失去了其开设的意义。

(三)教材选用及课程配置不当

教材的选用对人才的培养也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尤其对于工程管理这个专业。工程管理专业要求知识的前沿性,例如很多教材上讲的一些施工工艺、软件技能等在目前工程上早已淘汰,学生学完走上工作岗位才发现学了早已落后不用的知识。工程管理专业方面的教材普遍比工程实际前沿知识滞后[3]。一些高校选用的教材还是十年以前出版的,试想在一个知识更新如此迅速的时代,这样的教材又怎么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此外,目前很多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在众多的课程中,一些理论性的课程所占比重太大,而实训课程所占比例很小或者基本没有。例如在调研中发现,部分高校在大学的前两年基本没有开设专业课程,主要上一些诸如高等数学、英语等基础性课程或者管理类等大众化课程;在后面的两年里才陆续开设了几门专业课,有些高校还把专业核心课程放在大四上。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大四学生一般都出去实习或者考研等,不像前三年那么专注于课程的学习,导致专业知识构架的缺失。

除了上述三个基本问题外,师资力量不足、理论与实践没有结合、毕业设计等问题都是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三、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

(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尽管工程管理专业各个不同高校有不同的培养目标,但是有着统一的衡量尺度,即能否培养出能够满足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换而言之,就是工程管理专业应该以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应用型人才为最终目标。这个目标一旦明确,就有利于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去除一些无足轻重的课程,加大一些不可或缺课程的比重。优化课程设置中的不合理之处,如应按专业课的相关属性来确定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将核心专业课程开设在学生学习的黄金时期,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加强对学生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的管理等。

(二)加大实训投入力度

实训是培养工程管理应用人才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必须加大实训的投入力度。目前,大部分高校实训硬件设施的投入不够,如缺乏相应的模拟实训室、没有或者仅仅是名义上有实习基地。对此,应该加大资金的投入建立相应的实验室、实训室,学校建设自己的实习基地或者建立校企合作,利用企业的资源。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应用技能的锻炼,才能保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落到实处。

(三)做到与时俱进

与时俱进也就是掌握前沿性的专业知识,应用人才就要求工程管理专业生满足时代市场的需要。对于教材陈旧落后等问题,就要求我们在选用教材上一定要仔细,尽可能选用最新或者最接近当前实际的教材;对于理论与实践脱节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实行双师制度培养模式,即理论课由在校教师来讲,实践课程可请企业工程专业人士来带领完成;要关注专业的前沿知识,例如目前工程管理专业比较前沿的软件BIM等[4]。

四、结语

工程管理专业对应用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探索是目前摆在各个高校面前的一个课题。本文指出了工程管理专业应用人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些改革措施。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如何真正落实工程管理专业应用人才培养模式还有一段路要走。

参考文献:

[1] 胡.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工程管理专业改革探讨[J].河南科技,2013,(10):247-248.

[2] 陆仁强.新建本科院校“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创新模式构建――以湖南科技学院工程管理专业为例[J].学周刊,2016,

(4):40-41.

[3] 刘卫东,李丽民,吴江莉.应用型人才的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以《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为例[J].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2015,

第5篇:城市管理专业认识范文

【关键词】老年服务与管理 成人高等教育 教学模式 课程设置

【基金项目】2015年度钟山职业技术学院科研课题。

【中图分类号】G7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009-02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传统的养老方式和陈旧的老龄工作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良性运转,需要一定的人力资源做保证[1]。随着有知识、有文化、有经济实力的新一代老年人进入养老机构,对专业护理、心理沟通、精神慰藉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养老服务人员的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成人教育为养老行业从业人员提供了增加知识积累、提高技能水平、提升学历层次的有效渠道。我院结合自身的办学传统与优势,在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成人教育的教学模式与课程设置中进行了系统设计与实践,并取得了一点的实效。

一、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一)人才培养

由于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成人教育的学生大都是养老行业的一些从业人员,在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时,坚持以“职业为导向,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出发,以构建模块化专业课程为先导,并以此为核心拓展延伸到教学及管理的各主要方面,形成了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培养“实用职业型人才”的教学模式。以养老机构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2个面,以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康复保健、紧急救助为4个点的人才培养改革与创新模式。教学内容与养老工作职业标准相对接,使老年服务与管理专成人教育学历证书与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学内容相融合。

(二)教学方法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专业教学方法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由于该专业成人教育的学生基本都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历,在教学过程别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以“教师为本”,向“学生为本”过渡,由原来的理论讲解为主的填鸭式教学转向了开发引导学生为主的“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大量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 、角色扮演等 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主动参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做到互动教学[3]。同时,加强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

二、课程设置改革与创新

(一)专业课全程模块化

把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成人教育的课程分设8个模块,每个模块由一名教师负责,称之为“模块负责人”。 “模块负责人”在本模块下设计若干个项目,项目课程由2―3名教师共同承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一线养老行业的专家能手、本学科的专业研究者与学生一起参与课程的设计,使教学效果更加符合实际岗位的需求。

(二)强化职业能力培养

强化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成人教育的三大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一是要掌握对健康老人、自理老人的辅导能力;二是掌握对失能老人的生活照护能力;三是要掌握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养老机构部门岗位的服务与管理能力。

(三)强化课程融合重组

将部分公共课、专业基础课根据项目课程的要求纳入相关模块课程。比如法律课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和社工课结合;体育课太极拳、五禽戏与康复课结合;外语与老年专业外语课程结合,力求学以致用。

(四)创新学生成绩评价方法

采用以学习过程和工作结果相结合的三元评价方式,注重完成数量与工作质量相结合,技能掌握与运用相结合,职业素养与技能相结合,基本功与创新能力相结合,校内校外评价相结合,即教师、团队、学生个人三方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模块课程实施过程中,记录小组日志、个人日志、教师日志,将各工作日志作为模块课程实施和评价的重要依据。

三、结语

在推进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成人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要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创新课程体系。在优化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成人教育课程标准与课程内容的过程中,发挥高校的优势,同时与老年专业从业人员的实际需求有机结合,把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培养成具有坚实的老年社会服务能力,真正成为符合未来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急需的老年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白.社会化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培训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0:12

[2]刘翠兰.高校如何培养适应老龄社会需求专业人才的探讨[J].老龄科学研究,2014(2):29-36

[3]张颖心,张开荆.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5(12):1576-1577

第6篇:城市管理专业认识范文

Abstract: Due to the graduates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major engaged in the work related to project supervision, the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other important parts, the students must have the ability to solve and cope with all kinds of problems in engineering practice. So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feasible suggestions for systematization of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and practice teaching idea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campus engineering experiments and extracurricular engineering practice, ultimately enhancing the effect of course group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achieving the effect of skilled talents.

关键词:技能型人才;课程结构;工程管理

Key words: skilled personnel;curriculum structure;project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3-0221-02

0 引言

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施工、造价、监理、管理等行业,无论是哪种与专业有关的工作,涉及到的知识都不是单一的,需要系统的理论知识支撑,也需要很强的动手能力,更需要解决遇到的各种多年复杂的工程实际问题和状况。这就要求高校在培养该专业人才方面,应以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将以就业需求为导向,侧重于实际技术能力的培养。

但是我国大部分本科院校在培养该专业人才方面多注重理论教学,严重缺乏实践训练,以至于大部分毕业生到了工作岗位很难将所学知识融入到实际工作中,用人单位需要进行重新培养,导致新毕业生工作不好找,找到的工作不理想等问题出现。根据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4年会上提出的我国将以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突破口,对教育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因此在“重基础、重实践、重能力”的教育新理念引领下,必需深入探索工程管理专业特色人才培养体系,重新编制人才培养方案,最大限度地优化课程体系并强调理论知识转化为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在生产岗位实际操作的技能[1,2]。要解决高校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及提出相应的对策。

1 目前专业课程体系安排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安排系统性差

同类连贯性专业课被间隔(跨学期或学年)安排,这样会导致很多学生边学边丢,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老师不可能进行大量前期知识的回顾,以至于相关专业课之间有很多相同的知识点重复,但大部分学生仍感觉是新知识,课与课之间完全联系不起来。

再加上,目前教学方式中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缺失,从属被动。尊重学生学习选择的教学管理与改革课堂教学模式落后―满堂灌,多为低阶学习、低阶思维、低阶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平台欠缺,课程教学环节质效亟待进一步提高:教师教学激情投入不足,教学设计与内容针对性不足,对学生的检查交流指导严重不足;学生学习主动投入不足,作业练习不足,交流讨论不足,探索实践不足,效率效益有待提高,网络教学平台资源不足,使用效率具有巨大提升空间,课程教学过程评价还不够细致科学,有的标准不具体不明确。

1.2 实践性差

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开设较晚,起点比较低,专业教学普遍上都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侧重于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实践性教学环节则是“走过场”,时间短、指导老师的讲解或指导不能和理论知识贯穿,几乎没有任何效果。造成此现象的主要问题在于三点:

一是现在学校进行的各种考试,考前老师会一般会进行所谓的“重点”点睛,以至于给学生造成错觉,只会在考试前一两周看一下老师画的重点,其他知识点一概不看,死记硬背,知识“断章取义”,考完就全抛了。一门课前后知识点都不能连贯,更何况不同课程之间了,知识用于实践,灵活运用和创新就更谈不上了。

二是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是在校学生知识用于实践的很好的途径,但是由于很多高校没有自己的专业实习基地,临时找的施工企业大多怕接收学生实习责任大、风险高,加之有的企业相距学校较远,学生实习需要一定的费用,而学校实践教学经费往往是有限的。这就造成一些实习环节往往是随便找个工地“走马观花”,甚至校外实习变为校内实习,难以达到融汇各个专业课和实践问题。

三是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是校内实践的重要途径,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贯穿起来,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但有些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所要求的题目和所用图纸比较陈旧,学校参考资料不足,限制了学生查阅资料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与实际联系不紧密。这样的课程设计,很难达到教学目的。

2 结合上述问题构出新的课程教学体系

2.1 构建学、验、用相结合的课程结构

造价工程师所需要的是技能型人才,是工程管理专业主要的就业方向,其考试涉及到的知识是工程管理专业主要的专业课,故可以“造价工程师”为培养方向,优化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在专业课堂中融入更多实践操作内容。技能型工程管理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新模式应由课堂教学、实验、生产实践训练、实际工程实习、毕业设计(论文),以及教师、学生、施工单位三方面紧密结合构成的。

目前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需要具备监理师证、造价师证、咨询师证、建造师证等[4]。因而在教学计划制定时,应针对某一种或几种执业资格类型编排课程结构,将考试所涉及的考点和专业知识纳入课程体系之中。譬如,造价师考试所需掌握的课程就非常系统,具体如下图1所示。这些专业课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实用性,侧重讲与执业资格考试相关内容的。

另外在设置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上应注重课程安排的系统性,知识点的递进和相辅关系,从工程视角根据建设项目建设程序所涉及到的知识安排专业课,没有必要照搬一套教学模式,应该结合学生特点开发立体化的课程结构,理论教育与实训教育并重,培养学生的整体式思维能力。例如,可以先学习CAD、工程制图、建筑学,学会看懂图纸,对工程构架有整体的认识,然后土木工程材料、工程施工技术、工程测量、地基基础等课程,使学生了解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形成过程,然后学习工程经济学、投融资、工程概预算、工程项目管理这类的课程,让学生掌握各个阶段投资金额如何计算出来,如何进行优化方案的选择以及如何筹措投资金额。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有一个非常立体的知识串。

2.2 加强教师工程经验培养

高校教师很多一部分是硕士或博士毕业之后直接进入高校从事教学,缺乏工程实践,很多工程实际问题本身也不是很清楚,所以不能够给学生传授工程实例技能和知识,要想培养出技能型人才也必须要求教师积极参与科研,在科研中吸取新知识,提高自己;同时学校可以和多家工程单位合作,在学校层面上为教师提供校外加强自身工程实践经验的机会,这样教师就能够将最先进的研究成果和实践问题充实到课程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之中。

2.3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2.3.1 加强校外工程实践

对于培养合格的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必须加强与建筑企业、工程机构合作,通过经济实体、业务单位、实习基地等来保证学生有充足的实践机会。当学生系统地学习完专业课之后即可安排学生直接参与本专业相关的工程管理工作,使其在实际操作中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同时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切实提高其职业素养。

2.3.2 加强校内工程实验

对于《工程项目管理》、《工程经济学》、《工程招标投标》和《工程概预算》等课程,应和实践教学基地或某一工程实例结合进行模拟,交出相应的课程设计成果,促使学生将自己掌握的知识用于解决实例问题,也会刺激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形成有很大的促进作用[5]。而不是一个课程设计题目或一幅图纸反复用,走过程、要分数。

3 结论

快速的经济社会发展对工程管理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为适应教育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不断探索和实践工程管理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本文就该问题,立足目前专业课程体系安排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①课程安排系统性差;②实践性差,提出三点建设性意见:优化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结构体系,使其系统化;加强教师实践素质培养,使其言传身教;加强校内工程实验和校外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主动利用知识体系解决工程实践问题,顺利适应未来的工作。上述意见和建议为提升工程管理专业课程群结构优化效果,实现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指出了方向和方法。

参考文献:

[1]李杰,刘元芳.工程造价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标准的研究[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9,7(5).

[2]秦力,程志辉,刘卫星.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设置研究[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3]郑晓,刘镇宁.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科技创新导报,2011(02).

第7篇:城市管理专业认识范文

Abstract: Engineering Management specialty is a compound discipline of integrating engineering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aiming at training high—qualified professional talent with ability of engineering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The paper explores the talent cultivating model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specialty of independent college, and puts forward the new method and implementation suggestion of talent training model reform, hoping to improve students' application ability, adapt to market demand,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specialty.

关键词: 工程管理专业;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Key words: Engineering Management specialty;independent college;personnel training;education reform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8—0268—02

0 引言

工程管理专业是1998年教育部设置的新兴的工程技术与管理交叉复合型专业,作为典型的交叉边缘学科,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较大的专业覆盖范围[1]。目前,全国已有近300所高校开设了工程管理专业[2]。

教育部颁发了有关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相关的规定。该规定就是要求在建立独立学院的时候要满足的具体条件:独立学院要拥有独立的校区和最基础的办学设备;学校能够进行比较独立的组织教育教学工作,并做好监督和管理;能够独立完成好招生就业的工作;获得独立颁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的权力;能够自行完成财务的核对和计算;务必要拥有独立法人资格;可以自己担当起所有的民事责任[3]。独立学院学生是具有自己特点的一个群体,他们的思维更近时代的潮流,能够不断的突破自己的弱点,积极向上。落后的教育模式已经不再适合他们的发展[4]。因此我们务必要按照独立学院的独特的涵义仔细的研究建设工程管理专业课程的措施,探索出适合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的方案。这不仅仅是推进我国工程管理和高等教育向前发展,实现将它们从为少数人服务向广泛的大众推广的客观要求,还是独立学院实施创新教育工程务必要进行的步骤。

就我国现在的工程管理从业人员来看,很多都拥有大专以上学历,而且其学习的专业也是和工程管理相关的;再加上高校每年的工程管理类毕业生相继加入工程管理队伍中来,使得工程管理的工作人员都拥有相应的基本理论知识。然而大部分的新人员都没有得到相应的工程实践的锻炼,没有实际工作的经验。他们的工作要想满足建筑市场的实际需求需要很长的时间[5]。这种状况成为制约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及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目前虽然实践教学在不断发展,但是国内各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基本上还处于摸索发展阶段,仍然需要不断研究和完善。

1 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双线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

在立足于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旨在通过调查、分析和研究,探索出适合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双线型”人才培养模式。

在此提出的“双线型”人才培养模式即:①进行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整合,以具体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为主线,将具体工程项目与分散的课程、实践教学环节链接,形成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理论应用实际能力培养的不断线。以某一具体工程项目为主线,利用软件,将工程结构、土木工程施工技术、施工组织学、工程估价、房屋建筑学、工程项目管理、工程成本计划与控制等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环节串联起来,加强课程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经历工程管理的各个环节和流程。②将计算机辅助管理软件应用、职业技能培养与校外实践基地相链接,形成学生专业核心技能培养不断线。

此项改革模式的提出,旨在综合而全面的理论教学基础上,全面提高学生对工程实践的感知能力和应用能力[6],突出独立学院学生区别于其他本科学生和职业技术学生的培养特色。力求尽量缩短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适应实际需求的过渡期,更好的满足社会对工程管理人才综合性和实践性的需求。

本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齐头并进的原则,合理安排教学进程,提高综合教学效果。

2 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双线型”人才培养特色模式改革的实施建议

第8篇:城市管理专业认识范文

关键词:“校企全程介入”人才培养模式 酒店管理专业 教学改革

苏州托普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通过教学模式创新,为长三角地区高星级酒店业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熟练岗位技能,能够为宾客提供优质服务的高技能人才。

1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创新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所确定的人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基本培养方式和过程管理的总和,其内涵最主要包括培养目标和培养措施。培养措施包括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体系等。

我院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突出重点,我们充分认识到能否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关键在于人才培养模式的突破。学院鼓励各个专业,突出“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办学理念和办学指导思想,根据专业的要求,结合行业和企业的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人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酒店管理专业与国际五星级酒店合作,形成了“校企全程介入”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同商定确定培养方案,校企共同参与实施培养方案。在合作过程中,校企共同努力开发课程,改革教学手段,完善管理制度,改进实训设施,建立教学资料库。

2 “校企全程介入”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

2.1 校企双方共同商讨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培养规格

经过咨询、查阅、访谈、企业实地调研,以及与合作企业的共同研讨,对本专业关联的职业范畴或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按工作过程排列)进行全面分析,确定本专业培养的人才能适应的职业范畴与工作岗位,然后对应工作项目列出其主要工作任务,并分析和归纳每项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要求。在此基础上确定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

2.2 校企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

2.2.1 校企共同制订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经过了以下程序:第一步,校企双方共同组成培养方案制定工作组;第二步,挑选企业进行企业调查;第三步,工作组讨论;第四步,分工撰写;第五步,定稿并提交专业委员会审定。

2.2.2 校企共同开发阶梯式上升的课程体系

经过深入研究,确定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分为四个模块:

①职业基础课程模块:大学生在校期间及教育部要求完成的思想道德素质课程、身心健康素质课程、计算机、人文艺术素质课程、科学技术素质课程、职业基本素质课程等课程内容。

②职业技术课程模块:本课程系列包括《酒店服务礼仪》、《酒店服务英语》、《前厅服务技术》、《餐厅服务技术》、《客房服务与管理技术》、《康乐服务技术》。这些课程是对应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岗位而设置的,学生在第二学期完成8门的专业课程学习后,进入工学交替的第一次实习阶段,通过实践,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强化技能。

③职业发展课程模块:本课程系列包括《餐饮管理》、《酒店市场营销与公关》、《酒店会务管理》、《职业点菜师》、《酒店管理英语》、《主管与领班实务》。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既需要过硬的技能,也需要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些课程的设置是为学生今后在酒店的发展奠定基础。满足做部门主管与领班的职务的工作需要。加快“职业经理人”的成长速度,使之早日走上管理岗位。

④职业拓展课程模块:根据学生职业兴趣与发展的需求,在第三和第四学期,设置了特色服务技能、专门管理技能和导游技能三个模块供学生选择,以发掘学生的特长,同时拓展就业范围。

4个课程体系呈阶梯式上升关系,第一层:职业基础课程,培养目标:良好的职业素质;

第二层:职业技能课程,培养目标:熟练的岗位技能;第三层:职业发展课程,培养目标:企业运营管理能力;第四层:职业拓展课程,培养目标:发挥学生特长,开发学生潜力。

这四个模块课程开发重视人的职业成长和生涯发展规律。人的职业成长遵循“从初学者到专家”有不同的发展阶段的逻辑规律,每个阶段都有对应的知识形态;职业成长不是“从不知道到知道”的知识学习过程,而是“从完成简单工作任务到完成复杂工作任务”的能力发展过程;只有符合这一发展逻辑规律的系列学习任务,才能把学生从较低发展阶段有序、有效地带入到更高的发展阶段。

2.2.3 校企共同开发专业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并改革教学方法

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发《餐厅服务技能》、《客房服务技术》、《前厅服务技术》等三门课程。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双发依据职业岗位要求,与企业专家共同制定课程标准;按照课程标准,拟定课程结构和模块;结合生产任务和能力训练要求,开发相应的项目任务和进行学习情景的设计;制定融合职业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能力训练模块考核标准、考核方法;编写适合在生产性实训基地开展教学的工学结合校本教材和实训资料。根据不同的课程探索和创新以“教学做一体化”为主的教学方法途径,开发了演练结合、情景教学、案例教学、项目设计、任务驱动、问题探究等多种适合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方法,

2.2.4 创新“校企全程介入”人才培养方案的评价体系

在“校企全程介入”人才培养方案的评价体系作了二个方面的创新:

①实施“以证代考”、“企业评价”,建立新型的学生综合考核评价体系

a职业技术课程模块课程实行“以证代考”。指的是学生学习完职业技术课程模块相关课程后,以参加行业资格证考试代替学校的课程考试。例如上完《客房服务技术》后,学生本门课程的成绩,以获得劳动部门的“客房服务员证书”为及格,否则不及格。

b职业技术实训项目实施“企业评价”。指的是在企业运营中完成的课程,以企业评价作为评价标准。例如《餐厅服务实训》这门课该门课的成绩以企业的评价标准来确定成绩,满意度高、投诉率低、营业额高者为优秀,依次类推。

c职业发展课程采用用综合评价方式。例如《酒店市场营销与公关》采用调研报告方式和营销项目书各占30%的比例。

②实施“3+2评价法”,建立教师评价指标体系

教师评价指标体系“3+2评价法”指企业、学校、学生三个与教师工作关系密切的主要群体为教师工作成绩的评价主体,三个评价主体对教师作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两种类型评价。定量评价是学生、学校、企业对教师工作量、企业经营的数量评价,定性评价是学生、学校、企业对教师工作的性质进行评价。

“3+2评价法”的创新之处在于引入了企业对教师的评价,因为本专业教师大量的工作是在企业完成的。定量与定性两种评价结合是为了保证评价的准确性与客观性。

3 校企双方共同参与教学组织与管理

3.1 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各种管理制度

通过制度建设来规范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形成了教学管理、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三个系列的管理制度。力求将各项制度体系化,在企业、学校全程介入过程中确保学生的技能掌握、学分获取;确保教师的业务提升、收入提高;企业的高效运营、减少成本;确保最终实现共赢。

3.1.1 建立保障教学工作规范运行的教学管理制度。

学院以抓教学改革为中心,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学院对有关教学规章制度进行了修订、补充和完善,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保证了教学工作的规范管理和有序开展,提升了教学效果。

①教学质量管理要求

建立建全各种教学管理制度,保证教学计划的实施及教学质量,包括教师教学质量管理制度、教研室管理管理制度、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专业实训实习管理。

②企业兼职教师管理制度

为加强对兼职教师的管理,制订《企业兼职教师聘任制度》,对兼职教师任职条件、分类和聘任范围、聘任办法、职责和待遇进行了详细规定,使兼职教师聘任工作有章可循。

为了提高兼职教师素质,使兼职教师由技术能手向教学能手转变,制订《兼职教师岗前培训制度》,对兼职教师进行上岗培训,培训内容包括高职理念、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教学法等。兼职教师只有通过多种内容的培训与锻炼后,才能上岗任课。

3.1.2 建立保障校企合作规范运作的校企合作制度

建立校企合作制度,保障实现双方共赢、长久合作。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除了与企业签订了《校企业合作协议书》等制度之外,还制定了一些适应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系列管理制度,例如《基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学分替换实施方案》、《教师到合作企业轮岗管理薪酬条例》等。

3.1.3 建立齐抓共管的顶岗实习管理制度

顶岗实习是学生由在校学生到企业员工身份转变的一个重要阶段,我们制订了《苏州托普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校外实习管理办法》,学生顶岗实习采用三导师制进行有效监控,同时定期与家长沟通,充分发挥家长的引导作用。学院采取3342的管理模式:与实习生日常互动实施三制度:三个月一次回访制度、每月到企业授一次课制度、学生每周汇报一次制度;实习考核内容明确三方面:工勤与行为表现考核、职业技能考核、企业课程学习考核;学生离校前完成四个一:签一自律责任书、留一随时联系电话号码、建一互动QQ群、供一家长联系方式;与家长配合加强学生二教育:加强安全教育、加强感恩教育。

通过顶岗实习管理系列制度,有效提升酒店管理专业顶岗实习质量,为学生最终走向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3.2 在校企双方充分沟通协调的基础上不断加强管理,实施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有机的协调机制是“校企全程介入”培养模式成功实施的重要基础,从课程体系到制度建设到管理实施,都要求校企双方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

第9篇:城市管理专业认识范文

1.课程改革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迫切要求。礼仪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该课程具有易学、易懂、难养成的特点,不仅要学生了解礼仪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生具有良好的礼仪意识,掌握礼仪服务技能,养成良好的职业礼仪习惯。而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该课程教学内容缺乏与行业对接、教学手段较为单一,这些都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鉴于此,为适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2.礼仪教育是服务类专业教育的基础。对于服务类专业的学生,需要与服务对象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良好的礼仪素养在职场中显得尤为重要。从外在职业形象的塑造,到内在礼仪修养的展示,无不体现着对客人的尊重。专业课程的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从基层到管理者,职业形象、待人接物、沟通交流等诸多能力都能体现于良好的礼仪素养。因此,礼仪教育是服务类专业的基础。

3.礼仪教育是职业礼仪素养提高的重要途径。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缺乏真实的职场环境,在礼仪课程学习中,如果单独按照传统模式教学,学生无法体会职业情景,仅仅掌握一些基本理论知识,不能很好地将理论知识运用于行业中去,也很难灵活地解决职场礼仪中的实际问题。通过此次课程改革,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手段再到考核方式,理论知识与实践项目紧密结合,礼仪知识与行业紧密结合,以达到提高学生职业礼仪素养和情感服务能力的目的。

二、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措施

1.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工作任务为基础,以项目任务为载体,重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对本学院的三个本科专业(酒店管理、旅游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的礼仪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以五大教学改革为指导思想,按照从出口往回找的思路进行调研,充分考虑行业的要求与职业素养与技能要求,借鉴国内外旅游、酒店、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经验和礼仪类课程群教学改革经验,秉承学习的内容是工作任务,以完成工作任务深化学习内容的原则,编制课程教学大纲,面向行业岗位设计和构建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以1+4+1六大课程教学模块为项目依托(其中,第一个1为礼仪意识唤醒,4为职业形象塑造、待人接物处理、沟通交流应对、礼宾次序安排,第二个1为行业岗位礼仪),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引领,以模拟仿真实训来组织教学,使职业和岗位要求与仿真情境相符,实现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任务的紧密结合。课程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教学内容,设计了七大学习性典型任务和四个实训项目,这七大学习性典型任务为认知礼仪、职业妆容与职业着装、优雅姿态与服务手势、社会交往常用礼仪、如何有效沟通、学会次序安排、行业服务礼仪;四大实现项目为仪容仪表训练、仪态礼仪训练、服务用语训练、岗位礼仪训练。

2.教、学、练、做有机融合,注重教学过程实践性,建立基于提高学生情感服务能力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方法体系。以提高学生的情感服务能力为核心,从礼仪课程特点和本科生的认知规律出发,不断创新和丰富教学方式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全面推广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仿真情境实训、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技能项目实训等,让学生在创设的工作情境中积极主动地完成项目教学的具体任务,引导学生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在仪容仪表礼仪训练项目中,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职业着装要求,会打领带、化淡妆;在仪态礼仪训练项目中,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站、坐、行、蹲姿态,规范服务手势;在服务用语训练项目中,要求学生掌握礼貌用语与行业服务用语规范、表情训练;在行业岗位礼仪训练项目中,要求学生掌握酒店、导游及会展服务礼仪。通过采用项目主体、任务驱动、仿真情境实训、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建立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法体系。

3.考核评价主体多元化,考核评价嵌入教学过程,建立适用、实用、一体化的两分法教学考核体系。本课程考核以促进提高学生职业礼仪素养和培养情感服务能力为主线,推行课程嵌入式评估,突出知识、技能和素质的全面考核,注重过程考核,评价主体由学校的单一主体转向学校、行业、社会的多元主体。教学考核将以前知识本位的传统终结式考核改革为能力本位的过程性考核,兼顾理论与实践,参照职业标准与学科竞赛相关评价标准,促进学生学、做、练相结合,不断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行业实际问题、不断完善自身技术技能的意识,从而培养一批适应国际旅游消费市场的需求趋势、具有较强情感服务能力的高端专业人才。两分法考核机制具体是指实训技能模块百分制与理论模块百分制考核,同时,把平时成绩与实训技能考核作为课程过程性考核,理论考核作为期末考核。课程总评成绩(100%)=平时成绩(20%)+实训技能考核成绩(40%)+期末理论考核成绩(40%)。其中,过程性考核成绩(60%)=平时成绩(20%)+实训技能考核成绩(40%),终结性考核成绩(40%)=期末理论考核成绩(40%),平时成绩主要由课堂考勤、课堂模拟实践、课堂案例讨论、课后准备、课后作业等构成,实训技能考核主要围绕四大实训项目展开,以小组为单位,重点考核职业形象塑造和行业情景模拟,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到外在职业形象塑造的必要性,另一方面通过情景剧的形式,让学生把礼仪知识充分运用于行业中,并充分运用理论知识解决行业中的实际问题。期末的理论考核主要是礼仪的基本知识点、行业案例分析等。

三、课程改革成效

1.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改变了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理论知识采取案例教学、体验式教学、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式,实践项目让学生真正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在实训中对礼仪规范有了更加真实的体会,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普遍反映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不仅激发了他们对学习礼仪的热情,更让他们意识到礼仪的重要性,通过外塑形象、内强素质,不断提升自己的礼仪修养,将会在大学生活乃至以后的工作生活中受益匪浅。

2.实训项目的实施与技能考核,真正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对实现项目的训练和考核,学生普遍反映良好。一方面,学生在礼仪实训室真正的练习到具体的技能,切实学到实用的技能,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把礼仪知识综合运用于行业情景模拟中,充分提高了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并解决行业实际问题的能力,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死记硬背。

3. 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礼仪意识和职业礼仪素养。在课程学习中,通过理论知识、实训项目和课外实践,多方位地让学生意识到礼仪的重要性,尤其是小组的实训项目,学生在团队中的个人礼仪得到系统提升。同时,通过行业情景模拟的编排与展示,职业礼仪得到进一步的规范。在校内外的各种活动中,能将学到的礼仪充分运用,同时在校外实习中,也能展示我院学生的礼仪风采。

四、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1.职业礼仪素质养成非一日之功。本课程具有易懂、易会、难养成的特点,在课程学习期间,学生们还可以保持较好的学习礼仪的热情和状态,但把这种职业礼仪素养内化并形成自己的品质还需要平时的积累和沉淀。考核成绩高者,也不能保证学生能够真正养成了良好的职业礼仪习惯。在课程改革中,需注意多提供学生礼仪社会实践和行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接触到岗位中礼仪的重要性。同时,在学期教学进程中可不定期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以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训技能方面的设计或竞赛活动为主要内容,如开展以礼仪为主题的职场礼仪风采大赛,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我院有自己专门的礼仪队,通过礼仪队成员的选拔,一方面激发学生的礼仪热情,另一方面,让礼仪队成员成为礼仪规范的代表,尤其在学校的各种活动中,礼仪队成员的风采无疑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引导礼仪规范贯穿于学生整个大学阶段,逐渐将礼仪规范内化,成为礼仪习惯,以便更好地提升礼仪素养。

2.技能实训项目训练人数较多、时间较少。鉴于课时有限,学生人数较多,在过程技能实训中,难以保证每位学生在实训课上掌握应有的课程技能,以致在技能考核中,不能取得较满意的实训成绩。在技能实训中,以小组为单位,加强小组成员之间、小组与小组的交流和沟通,达到互相学习、互相带动的目的;学院配有相应的课程分散实训,鼓励学生多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技能训练,以获得较好的礼仪课程技术技能,为以后的工作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