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预见性护理的临床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血液透析;心理护理;健康教育;治疗依从性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234―02
血液透析是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维持生命的主要治疗方式,许多患者因对疾病治愈不抱希望产生强烈的抗拒情绪,拒绝继续治疗[1]。因此,恰当的心理引导及相关健康知识的宣教对于患者的治疗顺利进行及疗效显效是十分重要的。本文主要分析心理护理联合健康教育对血液透析患者治疗依从性及临床效果的影响,具体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于2013年1月至2013年6月在广东省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均有明确的肾脏疾病诊断且符合血液透析治疗指征。根据接受的护理干预措施不同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接受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及接受针对性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的观察组患者,每组各49人。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接受临床常规护理,关注其生命体征变化,出现意外事件及时告知主管医师。
1.2.2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接受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定期开展健康讲座,组织患者和家属对血液透析相关知识进行学习,使其了解血液透析的重要价值,积极主动配合治疗[2]。心理护理:了解患者在血液透析过程中所出现的紧张、焦虑和抑郁情绪,运用专业的护理知识对其负面情绪进行疏导,使其能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治疗过程。
1.3 观察指标
1.3.1治疗依从性
自行设计《血液透析治疗依从性调查研究问卷》对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进行调查研究,包括按不擅自停止治疗、不随意调整治疗和滥用药物、饮食合理、控制水分摄入、规律作息、戒烟戒酒、保持积极心态,家庭成员支持八个方面,能够执行7项或以上者为完全依从,执行6项或以下者为不完全依从。
1.3.2 负面情绪评分
采用HAMD量表评价患者的抑郁情绪、HAMA量表评价患者的焦虑情绪,分值越高、负面情绪越剧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所得结果按P
2 结果
2.1治疗依从性
观察组患者接受心理护理联合健康教育后其透析治疗完全依从率93.88%,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
2.2 负面情绪评分
观察组患者接受心理护理联合健康教育后HAMD评分(26.31±3.57)分,HAMA评分(18.09±2.36)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
3 讨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是临床肾功能衰竭患者的最常见治疗方法,其在有效改善患者症状的同时,也存在着较多问题。由于血液透析是一个长期的治疗过程,许多患者在此期间会出现情绪的波动,逐渐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部分患者甚至对治疗过程产生厌恶、抗拒等消极情绪,拒绝配合治疗,造成临床治疗中断率的上升[3]。还有一部分患者由于对血液透析相关知识缺乏了解,导致其日常生活的某些习惯对透析过程不利,损害其总体治疗效果。
以上存在的这些血液透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均提示我们,恰当的护理干预在这一长期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意义,针对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不良情绪及对治疗相关知识的匮乏,给予积极的心理疏导及基本的健康知识教育是十分必要及重要的[4]。有效的心理沟通可以了解患者的真实想法,并引导其走向乐观积极的方向,给患者及时的鼓励使其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基础的健康教育可以告知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当树立何种习惯,如何妥善保护内瘘以延长其寿命等等,均有益于血液透析的有效开展[5]。
为了明确心理护理联合健康教育对血液透析患者治疗依从性及临床效果的影响,本次研究中对观察组患者使用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后发现,其治疗过程中的完全依从率大幅高于对照组患者,可见在良好的心理沟通及对健康常识的了解后,患者更加愿意配合临床治疗,且具有更大的战胜疾病的信心。因此,在我们后续对患者的焦虑及抑郁情绪进行检测后发现,观察组患者的负面情绪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可见心理沟通对改善患者情绪状态的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对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而言,采用心理护理联合健康教育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且降低负面情绪,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厉淑荣,肖合存,林兴凤等.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依从性影响因素的研究[J]. 中华护理杂志,2009,44(12):1081-1083.
[2] 陈金霄,施素华,梁萌.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液体摄入依从性的影响[J]. 全科护理,2010,8(9):2353-2354.
[3] 郭泽丽.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皮肤并发症的临床特点和护理对策[J].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3,19(3):423-425.
江苏省丰县人民医院妇产科,江苏丰县221700
[摘要]目的探讨子痫前期治疗中的有效护理方式。方法对该院2012年5月—2013年12月收治的86例子痫前期患者,分别予以循证护理、预见性护理方法,观察疗效、相关并发症、新生儿出生时体重、Apgar评分、患者疾病知识掌握情况、护理依从性、护理人员综合素质水平提高情况。结果经过治疗后,两组在治疗总有效率及新生儿出生存活率均为100%,两组差异无显著意义。在发生相关并发症,新生儿出生时体重及依从性方面,对照组分别为(3.3±0.5)、(8.9±0.2)优于循证组(2.7±0.4、(9.6±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患者疾病知识掌握情况,Apgar评分、护理人员综合素质水平提高方面,循证组分别为40(93.8)、37(86.2)、42(97.7)优于对照组36(84.5)、42(97.2)、33(7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方法均是子痫前期治疗中的有效护理方式,有效结合效果更佳。
[
关键词 ]子痫前期;循证护理;预见性护理
[中图分类号]R714.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654(2014)11(c)-0081-03
子痫前期是妊娠期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孕产妇特有的疾病,指发生于妊娠20周后全身小动脉痉挛引起的以高血压、蛋白尿、水肿为主要临床表现引起全身各主要器官,如脑、心、肾、肝等生理病理变化,严重威胁母婴健康和安全,是孕产妇和围产儿病率及死亡率的主要原因[1]。因此,早期发现、及时处理和加强护理是降低孕产妇及围产儿病死率的关键。为探讨子痫前期治疗中的有效护理方式,该研究选取2012年5月—2013年12月收治的86例子痫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住院,经该院医生根据乐杰第7版妇产科学[1]关于子痫前期的有关标准进行确诊的子痫前期患者86例,其中初孕妇47例,经产妇39例,年龄23~44岁。孕龄34~40周。其中轻度子痫前期40例,重度子痫前期46例,患者既往无高血压、肾炎病史。所有患者按随机对照原则分为两组,即循证护理组(简称循证组)和预见性护理组(简称对照组),每组各43例,其中,循证组初孕妇23例,经产妇21例,年龄21~44岁,平均(32.5±5.2)岁。孕龄34~40周。轻度子痫前期21例,重度子痫前期20例。对照组初孕妇24例,经产妇18例,年龄23~43岁,平均(32.5±5.0)岁。孕龄34~40周。轻度子痫前期19例,重度子痫前期26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病情、孕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均是在给于子痫前期常规护理的同时分别予以不同的护理方法,即对照组患者给予预见性护理措施,循证组患者给予循证护理措施,详细如下。
1.2.1常规护理通过不同形式对入院患者进行健康宣教,保证充足的睡眠,左侧卧位,保持环境安静,避免声光刺激,一切治疗护理应尽量轻柔,相对集中,避免不必要干扰,注意饮食,宜进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食物,根据病情适当限制食盐摄入,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对提高治疗效果能起到积极配合作用[2]。
1.2.2循证护理循证组患者给予循证护理措施,具体如下。
①循证护理方法。循证护理多是依据患者现存的临床表现,给予其正确及时的护理方法,它是以真实可靠的科学证据为基础的护理实践[3]。对子痫前期患者主要是对疾病的观察和护理,患者因害怕疾病可能对胎儿所造成不良影响会产生焦虑、恐惧、紧张等不良情绪,一般应给于心理支持,对一些心理疏导难以调节的焦虑患者适当镇静。监测血压、脉搏、呼吸。水肿严重者做好基础护理,检测尿蛋白观察尿量变化,及时发现肾功能受损的程度,教会患者自数胎动,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配合抢救处理[4]。
②用药护理。告知患者遵从医嘱的重要性以及所用药物的作用、注意事项和不良反应等基本知识,应告知患者应用硫酸镁静脉滴注时,速度不宜过快,过量可引起中毒;应用降压药物静脉滴注时,用心电监护监测血压、血压大幅升降可引起脑出血或胎盘早剥,应根据血压,调节药物滴速;应用冬眠药物时绝对卧床休息,以防性低血压。总之,用药过程中应认真观察疗效及药物毒副作用,以保证用药安全。
1.2.3预见性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预见性护理措施,具体如下。
①预见性护理是指根据该病特点,提前准备护理所需的一切准备,对子痫前期,预见性护理主要表现对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病情变化征兆,异常心理变化等进行护理[5]。发现患者神情呆滞,表情淡漠或烦燥不安,则提示病情危重。观察患者头晕、头痛、眼花、恶心呕吐、心慌,腹痛,胎动异常,出血现象等症状,尽早发现并发症以及疾病加重征兆,通过脉博、血压、呼吸、尿量、神志等观察,预见性判断病情,备好抢救药品及物品,做好抢救及手术准备,以保证各项工作有序进行。
②心理护理,子痫前期孕妇的心理状态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6]。由于该病严重影响母儿健康和生命安全,给患者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使其出现一些不良情绪。为此,先有预见性的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对患者的性格爱好进行分析,分别对不同的患者予以各异的护理,介绍该病病因、治疗、及如何防止病情加重及降低此病对母婴伤害的措施,同时针对患者可能出现的心理变化给于及时周到的护理。
1.3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护理疗效判定,临床疗效、相关并发症、新生儿出生时体重、Apgar评分,患者疾病知识掌握情况,治疗护理依从性,护理人员综合素质水平提高情况。其中疾病知识掌握度,依从性使用我科自制调查问卷进行测定。依从性分为较好依从即在治疗过程中,严格或基本遵照医嘱;一般依从即有时不能遵守医嘱需要护理人员督促;不依从即经常不遵医嘱有抵制情绪。一般依从及较好依从作为依从性比较;疾病知识掌握情况总分100分、80分以上好,60~79分一般,59分以下为差。一般以上作比较;护理人员综合素质水平,通过院内理论及技能考核,总分为100分、80分以上为及格,79分以下为不及格,及格以上作为比较。
1.4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用[n(%)]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x±s)表示。
2结果
①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新生儿存活率比较,疾病治愈率100%,新生儿存活率1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②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发生相关并发症及新生儿娩出时情况比较,且循证组发生并发症2例,对照组0例。见表1。
经统计学处理发生相关并发症,新生儿娩出时体重,对照组优于循证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gar评分比较,循证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③两组患者疾病知识掌握情况、依从性,护理人员综合素质水平比较,见表2。
经统计学处理疾病知识掌握情况,护理人员综合素质水平比较,循证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从性,循证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循证护理作为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考虑,进而提出解决办法的一种护理模式,其主要通过疾病的临床表现,采用正确的护理方法与措施,指导护理实践[7]。而预见性护理是对本病可能出现的变化进行预测性先行护理,从而使护理中解决问题有序,及时,更好的提高疾病的治愈率,使护理工作变被动为主动。本研究通过对子痫前期患者分别施以不同的护理方式,通过结果比较,两组在治疗总有效率及新生儿出生存活率均为10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发生相关并发症,新生儿出生时体重及依从性方面,对照组分别为(3.3±0.5)、(8.9±0.2)优于循证组(2.7±0.4、(9.6±0.6)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而在患者疾病知识掌握情况,Apgar评分、护理人员综合素质水平提高方面,循证组分别为40(93.8)、3786.2)、42(97.7)优于对照组36(84.5)、42(97.2)、33(76.2),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且以上结果均与张雁,薛智欣,马骄等[6]在关于纠正低蛋白血症在子痫前期治疗中的临床回顾性分析中所研究得出的结论相一致,具有临床意义。但循证护理侧重于出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治疗中出现两例并发症,而预见性护理则更多注重患者在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前,将易发因素、隐患等进行排除,对患者的心理较为注重,患者依从性较好。可见两种护理方式优势互补,有效结合更好。
[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92.
[2]刘黎星.ABCA1在子痫前期发病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3.
[3]彭芸,胡凤欣.不同的护理方式在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中的实施效果比较[J].中外医疗,2014,33(3):147-148.
[4]杨娜,胡建文.TSP-1在子痫前期患者血清及胎盘组织中的表达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33):322-323.
[5]张雁,薛智欣,马骄,等.纠正低蛋白血症在子痫前期治疗中的临床回顾性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4):29-31.
[6]吴珍珍,穆荣肖.抗血管生成因子在子痫前期早期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3(2):102-105.
目的总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并发门静脉血栓(PVT)形成的护理经验。方法选择2008年6月-2014年7月临床诊断为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需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84例,按入院时间不同分为两组。将2008年6月-2011年6月收治的43例患者设为对照组,2011年7月-2014年7月收治的41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给予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常规护理。观察组除接受常规护理外,采取预见性护理干预模式进行护理。结果两组患者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后4~50d,不良反应发生率对照组为48.8%,观察组为39.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发生PVT的患者5例,发病率为11.6%;观察组发生PVT的患者2例,发病率为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干预能改善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有效地降低了造血干细胞移植后PVT的发生。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移植;白血病;门静脉血栓形成;护理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造血系统疾病的患者在放/化疗预处理后输注健康的造血干细胞用以替代患者病理性或丧失功能的骨髓,从而达到造血和免疫系统重建的目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是近年血液系统恶性和非恶性疾病较理想的治疗方式。但是,移植后并发症的发生,严重影响了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成功率。造血干细胞移植常见并发症包括患者移植前预处理相关毒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门静脉闭塞症,感染,巨细胞病毒间质性肺炎,以及移植后复发等[1]。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合并门静脉血栓(PVT)的形成,是较少发生的并发症[2]。因此,HSCT后PVT的防治及护理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笔者在造血干细胞移植过程中,采取预见性护理模式,尽量消除可能诱发PVT的各种负性因素,以减少移植后PVT的发生,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6月-2014年7月兰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诊断为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需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84例,其中,男44例,女40例,平均年龄(36.5±5.19)岁,患者均同意参与本研究,并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纳入标准:经过肝功能检查示,平均谷草转氨酶60U/L,平均碱性磷酸酶115U/L,平均总胆红素163μmol/L,平均蛋白C水平为20%,抗凝血酶为50%,体质量平均约增加8%,凝血酶原时间11.4~50.1s,凝血酶时间12.3~22.4s。腹部CT增强扫描门静脉腔内未出现强化的低密度块状病灶,均考虑门静脉血栓形成。排除标准:排除合并严重高血压患者,排除合并糖尿病患者,排除妊娠期患者,排除有精神病史患者。将2008年6月-2011年6月进行常规护理的43例患者设为对照组,2011年7月-2014年7月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预见性护理的41例患者设为观察组,两组患者性别比例、平均年龄、病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给予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常规护理:(1)心理护理:患者本身存在因患有急性白血病而精神疲软,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既抱有希望又感到恐惧,护理人员应向其充分说明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已较成熟,在告知其移植术所具有的一定风险情况下尽可能的提高患者的自信心。(2)移植护理:患者入百级无菌层流舱前,舱内所有物品均需要经灭菌后送入;移植细胞经复温后以75%酒精消毒后,入舱,护士仔细核对后,经深静脉输入;嘱患者张口呼吸,以促进DMSO的排出。(3)术后护理:包括预防感染、药物毒副作用、口腔炎等,保持病人体表处于无菌状态,给予预防性抗生素处理消除潜在感染灶,碱化尿液以预防出血性膀胱炎,嘱其注意口腔卫生。保持患者床单干燥清洁,减少探望人员的出入。
1.2.2观察组
除接受常规护理外,采取预见性护理干预模式进行护理。
1.2.2.1建立个人档案
患者入院后由专职护士为患者建立个人档案,内容包括一般资料、病情、治疗过程、移植种类及过程、心理健康水平等基本情况后,应重点了解患者是否存在乙型肝炎、肝硬化、造血系统疾病、严重凝血障碍及先天性血栓性疾病史。同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评估每位移植患者的心理状况,结合医生的治疗情况,为每位移植患者制定相对应的护理方案,若存在乙肝等疾病病史者,尤其要给予特殊关注。
1.2.2.2基础护理
为患者提供舒适安静的病房环境,术前为其讲解移植的目的、重要性、具体操作过程、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尤其加强对PVT形成原理、预防方法及形成后的治疗措施,注意事项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述,消除患者及家属的紧张情绪,树立治疗的信心。及时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身体及心理状况,出现任何问题,积极解决,努力达成平等、友好、信任的护患关系。
1.2.2.3健康宣教
对于存在乙型肝炎、肝硬化等疾病的患者,尤其注意应其生活指导,嘱其清淡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为主,同时多食用新鲜水果和蔬菜,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带来的腹压增高,不利于静脉回流,同时拒绝高脂、高胆固醇食物,以防止出现血液的高凝状态;适当锻炼,避免长期卧床,形成静脉血栓,根据患者平时的习惯及其个人的身体状况,为其制定个性化的饮食及锻炼方案,促进身心健康。给予规律抗病毒治疗,并向患者讲解治疗的必要性,由于用药较为复杂,应向患者说明清楚,以保证用药安全,严格按照医嘱执行。
1.2.2.4预防血栓形成
术后应嘱患者尽早活动,避免长期卧床,开始可在床上进行被动活动,后逐渐下床活动,促进全身血液循环,防止血栓的形成。若患者存在乙型肝炎,应于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针对患者出现的乙肝病毒大量复制,采取抗病毒治疗,严密监测患者肝脏功能。尽量保持患者皮肤黏膜的完整性,一旦出现皮肤黏膜的破损,应尽量保持局部的清洁。
1.2.2.5术后病情监测
采用目标性监测方法,由专职护士对每位患者进行持续跟踪监测,详细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有无高热、腹痛及恶心呕吐等症状,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及时告知医师,及时进行各种化验检查,确认门静脉血栓是否发生并给予积极治疗。
1.2.2.6PVT形成后的护理
(1)病情观察:PVT患者需进行抗凝及溶栓治疗。抗凝治疗过程中需每日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皮肤黏膜、创面、静脉穿刺点及内脏等部位有无出血倾向。同时,由于血栓极易扩展到肠系膜上静脉,导致小肠坏死,诱发腹膜炎,危及患者生命。因此,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存在恶心、呕吐、呕血、便血、腹痛等症状,若腹痛加剧且呈弥漫性,需及时通知医师,避免肠系膜血栓的发生。护士应做好交接班工作,按时巡视病房,及时询问患者是否存在双下肢肿胀、发热等不适症状。同时,在抽血时应注意观察血流速度,若存在血流速度缓慢、针头易堵塞、输液时需反复更换注射针头等现象时,需及时告知医师,行凝血功能的检测。另外,对于需长期卧床及补液不足的患者,应警惕血栓的发生,护士应密切观察是否存在静脉血栓的临床表笑,若发现患者不适,应及时处理。
(2)对症护理:患者因有腹水,嘱其半卧位,使膈肌下降,减轻腹水对膈肌的刺激,从而减轻患者呼吸困难的发生;做好患者出现的皮肤水肿的护理,防止因长期卧床而出现移植后褥疮;遵医嘱给予利尿剂,监测患者体重及腰围变化,严密监测记录患者的出入量。观察患者皮肤、巩膜和黏膜的黄染程度,对于黄疸的消退情况,及时反馈给主治医师,以明确治疗措施的合理性。
(3)溶栓护理:在溶栓药物使用过程中,要控制输液速度,监视注射部位是否有出血;溶栓治疗前及治疗过程中需对患者耐心细致讲解该药应用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同时讲解可能出现的局部轻度出血反应,消除病人的不良心理因素;及时监测凝血情况。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及PVT发病情况(根据门静脉彩超检查结果,确认PVT发生例数:门静脉血栓发生率=血栓患者数/总手术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及PVT发病情况比较见表1。
3讨论
造血干细胞移植并发肝静脉闭塞症是与移植预处理方案相关的最严重的并发症,发病早而快,易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目前尚无肯定的特异治疗方案,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症状与肝静脉闭塞症相似,对其的鉴别诊断是通过B超及CT平扫明确栓子的部位[3]。二者为同一疾病的不同发展过程,门静脉血栓形成往往继发于肝静脉闭塞。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并发门静脉血栓形成,是较为罕见的并发症,可能与患者既往的乙肝病史有关[4]。因患者为病毒性肝炎传染期接受3~4疗程的化疗后,免疫系统受到严重抑制,乙肝病毒在体内会“乘机”大量复制,因此要求在移植后,采取抗菌感染以外的抗病毒治疗[5]。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早期,应注意与药物性肝损伤、超级性GVHD相鉴别。对于这类并发症的护理应以预见性护理为主[6]。从表1可以看出,观察组采取预见性护理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及PVT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干细胞移植后,给予患者预防性抗凝。在护理过程中,应时刻牢记患者具有肝病史,在检测药物造成的肝脏损害的同时,应警惕患者由于肝脏疾病所潜在的肝硬化发展。对于患者在移植后的状况进行严密监测,及早、及时发现患者所出现的肝脏损伤表现[7]。综上所述,预见性护理干预能改善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有效地降低了造血干细胞移植后PVT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赵春华.干细胞原理、技术与临床[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542-553.
[2]李肃,高彦荣,王椿,等.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肝脏并发症研究状况[J].临床血液学杂志,2008,21(5):281-285.
[3]贾春燕,梁雪,孙爱华,等.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全程护理体会[J].西部医学,2010,22(7):1344-1345.
[4]韩莉莉.肝窦内皮细胞与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肝静脉闭塞病的研究进展[J].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杂志,2014,37(1):35-37.
[5]徐小林,龚永进.多层螺旋CT对肝小静脉闭塞病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师杂志,2013,15(4):530-532.
[6]黄林凤,范立东,曲宇,等.早期活血、抗凝、祛聚对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13):33-35,38.
【关键词】 奥曲肽;奥美拉唑;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护理干预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是导致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最主要原因,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法与护理措施,对提高临床疗效、降低死亡率及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1]。近年,我们在奥曲肽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基础上积极采取护理干预的措施,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择2009年1月~2010年1月间住院的90例肝硬化消化道出血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中男23例,女22例,年龄36~65岁,平均45.4岁;对照组中男24例,女21例,年龄36~65岁,平均45.6岁。其中79例为肝炎后肝硬化,11例为酒精性肝硬化,全部经胃镜确诊为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所致大出血。对两组病人的性别、年龄、出血情况及病情严重程度等进行统计学分析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两组分别给予禁食、补充血容量、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常规处理措施,同时将0.1mg奥曲肽加入到0.9%NaCl溶液20ml中,静脉缓慢推注,40mg奥美拉唑加入0.9%NaCl溶液100ml静脉滴注,2次/d,持续2~3d。
1.3护理干预
1.3.1基础护理①安静卧床,保温、防止着凉或过热,避免不必要的搬动,呕血时应立即将病人头偏向一侧,以免血液呛入气管而造成 窒息。 ②立即建立一条静脉通路进行输液。③做好口腔和皮肤的护理,因出血病人口腔有腥臭味,应每日三次清洗口腔。浮肿病人应加强皮肤护理,防止发生褥疮[2]。
1.3.2饮食护理在呕血、恶心、呕吐和休克的情况下应禁食。待上述症状缓解后,溃疡 病病人应给牛奶、蛋糕或豆浆等富于蛋白质的流质饮食,以后再改变饮食种类和增加食量, 食管下端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病人的饮食, 应根据其肝功障碍程度予以调节。
1.3.3心理护理善于发现患者的心理变化并寻找原因,能够及时疏解及纠正疾病或其它因素给患者带来的不良情绪,让患者以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1.3.4严密观察病情①注意测量体温、脉搏、血压的变化,如发热者,可给物理降温,记录 24h 出入水 量,尿比重。②注意呕吐物及粪便的性状,量及颜色 。③如有了血性休克,可按休克病人常规护理。⑤门静脉高压引起的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病人,应密切观察昏迷的前驱症状[5]。
1.4疗效判定显效:24h内停止出血;有效:24~48h停止出血;无效:48h后仍出血者或抢救中死亡。疗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
1.5统计分析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x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护理疗效比较
护理干预组总有效率为95.56%,非护理干预组总有效率为51.55%,护理干预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非护理干预组,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表1 两组护理疗效比较 [n(%)]
组别 n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观察组 45 23(51.11) 20(44.44) 2(4.44) 43 (95.56)*
治疗组 45 11(24.44) 15(33.33) 19(42.22) 23(51.55)
注: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
2.2两组无出血例数与再出血复发率、死亡率比较
护理干预组出血的例数明显少于非护理干预组;止血后再出血复发率、死亡率均明显低于非护理干预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表2两组无出血例数与再出血复发率、死亡率比较[n(%)]
组别 n 无出血 再出血 死亡
观察组 45 42(93.33) 3(6.67) 2(4.44)
治疗组 45 29(64.44) 16(35.56) 7(15.56)
3讨论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为门静脉高压症的主要临床表现,而门脉高压症主要是由肝硬化引起,亦是肝硬化的主要病理生理变化之一[3]。门脉高压症的直接后果是门静脉与体循环之间的侧支循环的建立与开放,在门-体侧支循环中最具临床意义的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由于该处曲张静脉容易受到门脉压升高的影响,胸腔负压作用使静脉回流血流增多,胃内酸性反流物侵蚀食管黏膜,以及粗硬食物或饮酒所致损伤等因素而容易发生破裂出血,而成为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和致死原因[4]。
奥曲肽可抑制LH对GnRH的反应、降低内脏血流,抑制5-HT、胃泌素、血管活性肠肽、糜蛋白酶、胃动素、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具有降低门静脉系统压力而间接起止血作用,具有止血迅速的效果,临床用于治疗肝硬化所致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紧急治疗,常常与质子泵抑制剂合用[5]。奥美拉唑抑酸能力强大,它不仅能非竞争性抑制促胃液素及食物、刺激迷走神经等引起的胃酸分泌,而且能抑制不受胆碱或H2受体阻断剂影响的部分基础胃酸分泌,对H2受体拮抗剂不能抑制的由二丁基环腺苷酸刺激引起的胃酸分泌也有强而持久的抑制作用。研究表明胃酸对黏膜的消化作用是上述病因引起粘膜损伤,溃疡形成乃至上消化道出血的基本因素,因此,抑制胃酸分泌,提高胃液PH值就成为减轻黏膜损伤,促进溃疡修复、制止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治疗手段 [6]。
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干预组总有效率为93.0%,非护理干预组总有效率为56.65%;对照组出血的例数明显多于观察组,两组止血后再出血复发率、死亡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参考文献
[1] 董国芳,瞿春莹,张敏红,等. 老年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与影响预后的因素[J]. 华夏医学,2008,19(4):632-634.
[2] 沈丽萍,闫彩红,边竞杰,苏文萍,刘世芬.预见性护理在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中的作用[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9(7):78-79.
[3] 刘小林.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诱因分析及预见性护理[J].实用心肺脑血管病杂志,2009,17(1):53-54.
[4] 佟丽杰,石莉.49例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2009,3(36):90.
关键词 儿科 风险管理 防范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19.329
儿科护理风险识别
社会环境因素:由于儿童缺乏生活能力,又是当今“小皇帝”,一旦生病住院,全家人照顾,给医护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和干扰。另一方面,父母由于爱子心切,情绪急躁,对护士缺少信任,态度挑剔、否定,甚至拒绝,极易造成沟通障碍,引发医疗纠纷。
自身因素:①理论知识低下:对现存的和潜在的医疗护理问题预见性不足。儿科病人往往起病急、病情复杂、变化迅速,且不能自我表达,需要医生和护士具有较为全面的理论知识和综合分析判断能力,果断地采取相应措施,否则容易忽略隐蔽的病情,而导致病情恶化,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②业务水平不高:临床护士大多年纪偏小,学历较低,且流动性大,造成专科知识及经验缺乏,专科技术操作不熟练。③心理素质和应急能力:儿科医护人员常处在哭闹、嘈杂的环境中,心理压力大,同时还要对患儿家属的质疑给予合理的解释、耐心诱导患儿配合治疗,均需要具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并有一定的沟通技巧,能冷静的处理各种冲突及一些突况。
管理因素:①文件书写不规范:医护之间缺乏沟通,导致医护记录不一致;护理过程记录不完整,记录数据不准确;记录时间不准确等。②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医疗护理活动中的各项规章制度是保证医疗安全,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的后盾。
儿科病房特点:儿科患者的住院具有较强的季节性,与天气变化情况紧密相关,病人周转快、工作繁忙、技术操作要求高,较成人科室容易出错。
风险管理
①建立风险管理组织,修订完善制度、流程,使风险管理活动有系统、有计划、有目标、有秩序地进行。②加强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护理人员的素质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因素,是护理安全的重要保证。经常以各种渠道,多种方式提高护理人员的理论水平、操作技能、专业知识。加强对规章制度和法律知识的学习,培养护士良好的医德修养和职业情感,尤其是对年轻护士,更要加强法律意识和职业严肃性的培训。沟通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重要桥梁,要有主动与患儿沟通的意识,掌握语言沟通方法和技巧,这样就可预防一些护理风险的发生。③重视护士的心理压力源,及时疏导和关心,培养健康的性格和信念,采取科学的放松方法,提高护士的心理调适能力。④儿科急诊护士要具有在各种紧急情况下的应变能力,具有医学护理学、社会学及心理学知识。既要掌握各年龄患儿抢救护理的特点,熟知他们的心理特征,还要掌握患儿家长的心理变化承受能力,从而保证抢救工作忙而不乱。⑤平时加强专业知识和法律意识的学习,总结经验教训。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患儿及其家长,增强沟通与交流,形成相互理解的护患关系。
通过将风险管理引入到日常管理中,护士的风险意识增强了,工作的热情及主动性提高了,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法律法规,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积极与患儿家长沟通,服务满意率大大提高。护理纠纷明显降低,无差错事故发生。为患者提供优质、安全的护理服务,必须实施有效的护理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 邓行爱,郑耀珍,等.给予人文关怀深化整体护理.中华护理杂志,2003,38(9):707.
关键词:骨科大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
各种手术是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术后鼓励患者抬高下肢和早期下床活动,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靠措施,但对血栓形成的高危患者,无显著临床意义。手术时应彻底止血,术后常规使用止血药物以预防术后出血的错误观念,可能促使血栓形成。深层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指血栓形成于腿部静脉处,,为骨科大手术后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临床上利用抽血检验D-dimer与下肢超音波检查来做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血管内不正常地凝结,属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常发生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和髋部周围骨折手术等骨科大手术后。静脉血流滞缓、静脉血管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是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1]。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64例骨科大手术患者,观察患者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情况,并进行预防与护理,效果明显,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64例骨科大手术患者,男40例,女24例;年龄36~78岁,平均52.6岁。其中全髋关节置换18例,全膝关节置换8例,髋臼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9例,动力髋内固定股骨粗隆骨折20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9例。
1.2方法 采用硬膜外麻醉32例,气管插管全麻32例。术前、术后实施心理护理、预防措施、饮食护理、机械护理和药物护理。
2 预防与护理方法
2.1病情观察 ①观察疼痛性质、持续时间和疼痛程度;②为减轻静脉内压力,促进血液回流,应嘱患者卧床休息,抬高患肢;③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遵医嘱进行抗凝、溶栓、祛聚疗法;④局部湿热敷;⑤每天观察肿胀消退情况,通过测量双下肢同一部位周径,为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⑥每4 h观察并记录一次端动脉搏动情况及患肢皮肤色泽、温度和弹性;⑦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同情、关心患者,指导其看书、听轻音乐等,分散其注意力,减轻其对疼痛的感觉。
2.2心理护理 ①解释深静脉血栓手术的必要性、手术方式、注意事项。②鼓励患者表达自身感受。③教会患者自我放松。④应针对个体情况进行针对性心理护理。⑤鼓励患者家属和朋友给予患者关心和支持。
2.3配合治疗的护理 早期小腿营养是否改变,有无广泛的浅静脉扩张,有无下肢肿胀和胀痛等,尤其注意肢体远端搏动有无减弱,与对侧肢体相比患肢皮肤温度和颜色有无改变,有无压痛的条索状物。如果病程继续发展,肢体极度肿胀,会产生对下肢动脉痉挛以及动脉压迫,进而造成下肢动脉血液循环障碍,引发足部动脉搏动消失,进而引起更严重的小腿和足部水疱以及皮肤降而显青紫色,这种情况下若处理不及时,后果会非常严重,就会发生静脉性坏疽。所以必须严密监测患肢皮肤颜色、温度以及患肢末梢血液循环[2]。
2.4健康教育 鼓励患者活动,降低DVT的发病率,如早期活动和床上腿部锻炼。嘱患者应该保持顺畅的静脉血流,如勿穿紧身裤,避免长时间的交叉腿部或盘腿坐卧,避免长期的站立等;避免长时间坐飞机或汽车。因此,应鼓励和指导患者多喝水、多做运动,特别是腿部运动。教育患者以正确的方法预防,可防止DVT的复发。
3 结果
通过对64例骨科大手术患者进行预防及护理措施,发生DVT2例,经过治疗和护理后痊愈出院,有效地减少了深静脉血栓并发症的发生。
4 讨论
血栓的形成可是静脉血管管腔发生完全或不全闭塞,从而引发一系列的并发症状。最多见的是下肢静脉血栓,这其中大部分患者是因为术后长期卧床而引起,另一部分目前还没有发现明确诱因。通过研究国内骨科复位手术中,患者的康复护理需求情况表明:告知术后禁忌姿势及活动;与医师联络处理问题;告知何时返院门诊是最需要知道的三项问题。其中相关研究中病患需求度最高的项目是与医师联络沟通,因为患者对手术结果的顾虑和担忧,必须通过良好的沟通来消解,从而使手术顺利完成[3]。目前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效果尚缺乏统一标准:有的以临床症状及体征的改善或消失为显效或治愈标准,有的以术后深静脉造影证实的血栓解剖学上的改善或消失为标准,从而导致下肢DVT治疗的两种观点,一种主张以非手术治疗为主,通过溶解或部分溶解及抑制血栓的进一步蔓延,并最终通过侧支循环的建立改善症状,另一种主张以手术为主,采用手术切除重建或介入的方法,配合抗凝溶栓等治疗,尽快恢复深静脉的解剖学通畅及减少复发。
下肢深静脉血栓在其自然病程中随时有可能出现栓子脱落,导致肺梗死,严重者可致猝死,尤其是在发病2 w以内。如行抗凝溶栓治疗,栓子脱落风险更大,且抗凝溶栓后的出血并发症有时比较严重,甚至可并发颅内出血、消化道大出血等,重者导致休克甚至死亡,故疾病本身的风险及治疗所带来的风险应向患者本人及家属交代清楚,并签字为证,如家属或患者不予理解,则不能应用抗凝溶栓治疗,同时也应签字为证。口服抗凝药物虽有较好的预防效果,但它有导致出血的可能性缺点,必须在服药期间做血凝机制的监测。华法林在美国应用较广,多在骨科大手术后给患者服用;在欧洲临床上则很少采用。临床上抗血小板药物的作用效果不明显,因而较少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对降低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具有非常良好的效果,但较易发生不良反应,如血容量增多引起心力衰竭和过敏反应等,现已较少采用。LDH有抗血栓形成的功能,但无抗凝的作用,一般以5000 U做皮下注射。由于LDH不能完全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4]。因为大多数DVT患者都需要抗凝治疗,所以特别注意患者的出血情况,如牙龈及皮肤黏膜出血、鼻出血、便血、尿血、以及颅内出血和消化道出血。如果患者正在应用肝素治疗,应特别注意它的副作用如大出血的发生[5]。同时,应该密切监测HIT的体征、血小板计数[6]。本组资料,通过临床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是骨科大手术后的危险并发症,采用基本预防、药物预防结合综合护理可以有效减低DVT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新宁.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6,02:1-2.
[2]朱琳.预见性护理对老年骨科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08:1091-1092.
[3]张生延,徐瑞云,李柯蓁.综合护理对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J].甘肃科技,2016,03:127-129.
[4]李洪杰.护理干预在预防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应用体会[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6,04:585-586.
关键词:严重创伤;急诊;急救
严重创伤患者多指因多种外因造成的严重内伤、外伤患者,如电击、车祸、坠落伤等,患者的临床表现为体表大出血或严重内伤[1]。严重创伤的特点为变化快、病情重,稍有延误可造成伤员死亡。因此,在急诊科进行抢救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及时有效的护理配合是抢救工作成功的关键。提重创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及护理质量是各级医院工作的重点及难点,也是学界一直研究的重要课题[2]。我院对100例严重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100例严重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65例,女性35例;年龄5~69岁,平均年龄(37.6±2.7)岁。受伤原因:交通事故36例,意外坠落25例,打架斗殴19例,爆炸伤11例,点击9例。损伤部位:颅脑伤害49例,胸腹部受伤24例,胸腹部受伤27例。患者入院时情况紧急,需立刻进行抢救。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急救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急救护理措施,急救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2.1入院基本护理
1.2.1.1准确判断病情,展开急救。对患者急救现场施救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保证,与患者的预后具有密切联系。严重创伤的急救与护理应遵循"先救命,后治伤"的原则。在紧急情况下,先对危及患者生命的情况进行优先处理[3]。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对病情进行准确判断,轻伤患者可直接实施治疗,中度及重度患者需立即送至医院实施急救,对威胁生命的重伤进行治疗后,可送至相应科室进行后续治疗。
1.2.1.2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及时进行护理评估。医护人员需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对相关生命指标进行密切监测,对患者的意识及神志进行观察,询问伤情,同时给予积极有效的急救措施,用最快的速度预见性地发现可能出现的问题,准备接下来的诊疗[4]。
1.2.2急救护理措施
1.2.2.1保持呼吸道通畅 医护人员需做好充分抢救的准备,熟练掌握开放气道的方法,确保患者呼吸道畅通同时进行输氧的处理。对于颅脑损伤及创伤性休克患者,可用纱布辅助清理呼吸道内的异物;呼吸骤停患者可进行气管插管;舌后坠患者可采用口咽通气管法[5]。
1.2.2.2伤口处理 根据患者受伤程度及出血程度的不同采取不同措施进行伤口处理:伤口较大患者可先用无菌纱布覆盖或填塞后用绷带加压包扎止血;血管损伤、皮肤撕脱上及四肢开放性骨质患者可采用大拇指压迫近心端动脉,或采用气压止血带进行止血,从而达到固定骨折的目的;开放性颅脑损伤患者需采用明胶海绵贴敷;头皮出血患者可采用加压包扎法止血;张力性气胸患者需迅速给予胸腔穿刺;开放性气胸需在呼气末端迅速将伤口封闭;腹部内脏脱出不能立即送回内腔,以免出现感染[6]。
1.2.2.3保证有效循环 严重创伤患者有效循环血量常低于正常标准,需立即采用静脉留置针建立两条以上静脉通道,快速输液,必要情况下需大量输血,补充血容量缓解患者的休克状态。可对失血性休克患者使用平衡液,作为扩容液,平衡液的安全性较高[7]。
1.2.2.4检测病情 在急救过程中,护理人员需对患者的瞳孔、神志、尿液等进行及时观察,如出现异常,则需立即汇报医师,采取处理措施。保持患者姿势稳定,尽量减少搬动患者,对患者的受伤位置进行重点查看,在必要情况下给予适当的辅助检查。另外,需防止多发创伤患者出现漏诊的情况,腹腔穿刺时如无法抽到凝血,则可基本上确诊为出血性休克、腹腔内脏伤[8]。
1.2.2.5心理护理 医护人员需与患者进行良性沟通,安抚神志清醒患者紧张、恐惧的不良情绪,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
1.2.2.6书写抢救记录 抢救记录的书写非常重要,是患者下一步治疗的信息依据,也具有法律效力。抢救记录需根据抢救情况真实书写,保证其真实性及准确性,一般情况下,抢救记录需在6h内完成。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包SPSS17.0对本文所有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进行检验,P<0.05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临床护理,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急诊抢救停留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交通运输、建筑等行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人们出现严重创伤的几率也越来越高。严重创伤病情变化快,危重,如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则可加重患者病情。因此,积极主动的护理及抢救时挽救严重创伤患者生命安全的关键。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急诊急救护理可保证重症创伤患者在接受急救过程中得到有效的生命保障,有效缩短抢救时间[9]。同时,护理人员可主动参与到抢救中,根据自身的专业知识对患者进行科学、及时的护理,可有效提重创伤患者的存活率,大大降低了患者后遗症发生率,因此,对该类患者给予急诊急救护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组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急诊抢救停留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了急诊急救护理对严重创伤患者的重要意义,与前人研究成果一致。
综上所述,对严重创伤患者给予及时有效的抢救处理可挽救患者的生命,严密的急诊急救护理时保证抢救成功率的关键。在急诊操作中展开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为患者争取宝贵的 抢救时间,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严清. 严重创伤急诊患者的抢救与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4(17):356-357.
[2]陈在荣.严重创伤患者的急救护理与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4(15):363-363.
[3]陈志会,韩鹏飞,刘爽.综合护理干预对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诊护理刍议[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05):287-288.
[4]周海鹏,王霞.严重创伤急诊患者的抢救及护理体会[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5(03):56-58.
[5]刘彩霞.创伤性严重失血性休克的院前急救护理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2014(23):151-152.
【关键词】 脑出血;个性化护理;并发症
脑出血是一种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脑部疾病,起病急,病情重,变化快,一天之内死亡率高达38.3%,大面积脑出血者一周之内死亡率高达88.9%[1],且并发症多,给患者、家庭带来痛苦,给社会增加了负担。本院自2003年01月至2012年12月对36例脑出血急性期病人实施个性化护理,在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缩短并发症康复时间上取得了显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3年0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脑出血患者72例,所有患者诊断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急性脑血管病诊断标准。将患者随机分成两个组。实验组36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15例,年龄为39-78岁,平均年龄57.41岁,患者完全瘫痪13例,不完全瘫痪者23例,深昏迷患者11例,浅昏迷患者25例,从发病到入院时间为1-13天,平均6.17天。对照组36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16例,年龄为37-80岁,平均59.63岁。患者完全瘫痪14例,不完全瘫痪者22例,深昏迷患者10例,浅昏迷患者26例,从发病到入院时间为1-14天,平均6.28天。2组患者从性别、年龄、发病到入院时间、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在临床上2组病人都给予规范化治疗方案。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方案 ①脑部护理: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2-4周,头部抬高15-30度,以利于颅内静血回流,减轻脑水肿。[2]②密切观察病情变化。③做好基础护理。④心理护理。⑤健康宣教。⑥康复护理:急性期过后尽早协助患者做主动和被动运动,结合手势训练患者简单语言。
1.2.2 实验组则实施个性化护理 根据病人可能发生的并发症进行预见性护理干预,最大限度避免其发生,如果出现并发症则做到两早:早发现,早作针对性处理。
1.2.2.1 坠积性肺炎的防治 脑出血病人因卧床较久及昏迷原因,咳嗽少,呼吸道分泌物排除不畅易发生坠积性肺炎。护理:①帮助患者定时翻身,轻拍背,鼓励咳嗽咳痰。②对昏迷患者保持头部仰伸,持续低流量吸氧。③及时吸痰:吸痰管一般经口腔插入15-20cm,每次吸痰约10s,如痰液粘稠不易咳出,可经口腔滴入痰稀释剂2-5ml(100ml生理盐水加入a-糜蛋白酶10ml及庆大霉素4万u),使痰液稀释后再吸出。[3]④给予超声雾化吸入每天4次,控制感染。⑤遵医嘱做痰细菌培养,合理使用抗生素。
1.2.2.2 泌尿系感染的预防 泌尿系感染多见于女性患者或既往有泌尿道感染者。护理:①病情允许时鼓励患者多喝水,清洁尿道外口每天2次。②每周在无菌操作下更换尿管一次,每日更换集尿袋,集尿袋的位置不能高于耻骨联合。③尿管留置后每天进行膀胱冲洗。④定期做尿液检查。
1.2.2.3 褥疮的防治 当患者出现昏迷及肢体瘫痪时并发褥疮最为可能。护理:①根据Braden评分[4]评估压疮发生的危险性,经常观察受压部位皮肤色泽情况,协助患者多翻身。②保持床铺平整、干燥、清洁,必要时加放海绵垫或气垫。③如发现皮肤潮红,肿胀,皮温升高,则应防止局部继续受压,并在此处涂抹药膏,加强按摩护理[5]。
1.2.2.4 便秘的防治 由于长时间卧床,肠蠕动减弱造成便秘,当排便时加大腹压可使血压升高加重脑出血。护理:①指导患者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②给予粗纤维蔬菜饮食及蜂蜜口服润肠。③定时按摩患者腹部,促进肠蠕动。④煎服通便润肠中药“大承气汤”。⑤用开塞露塞或用“承气汤”低压灌肠,必要时掏粪。
1.3 观察指标 对比2组病人住院期间并发症出现的例数和发生率。
已出现并发症的患者,则比较对照组与实验组并发症的恢复时间长短。
1.4 数据处理 将对照组及实验组的数据输入SPSS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水准a=0.05。当P
康复时间比较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当各组间对比为t检验。
并发症比较采用例数(n)、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
2 结 果
实验组在实施个性化护理后,出现的并发症很少,仅为8.33%(3/36),显著低于对照组病人,组间比较,P
实验组出现并发症后患者康复更快,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
3 讨 论
在脑出血急性期,由于患者抵抗力降低,卧床时间长,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因此可能会发生各种并发症,无论哪种并发症的发生,都会降低患者抢救的成功率,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及预后情况,增加了死亡率和致残率。有研究表明,由于脑出血的原因在住院期间导致死亡的机率并不高,而很多病人都死于脑出血诱发的各种并发症。[6]
针对脑出血常见的并发症,我们在护理工作中实施了个性化护理,首先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深入细致的评估,预先判断患者可能会出现什么并发症,在护理工作中有的放矢,提前做好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由于处理得早,降低了并发症的处理难度。
从两组的统计学结果也显示,对脑出血患者实施个性化护理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减少,实验组仅有8.33%,而对照组为19.44%,两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
综上所述,对脑出血患者实施个性化护理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并发症患者的康复时间,减少脑出血并发症的致残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于会芳.脑出血患者急性期的护理[J].Chinese Manipu-lation Medkcine,2012,1(3):122-123.
[2] 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19.
[3] 罗云冰,梁服泉.76例急性脑出血期观察护理体会[J].黑龙江医药,2010,23(4):678.
[4] 李自荣,何玉思,李玉萍,等.脑出血70例急性期的观察与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8(11):5524-4425.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程序在急性重型颅脑外伤急救中的效果。方法将本组患者分成两组,对比组和观察组。对比组按一般的护理常规和程序进行护理和救治。观察组按护理程序5步走: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进行有针对性预见性的救治。两组进行预后比较。结果两组GCS评分9―15分预后比较,观察组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比组,P<0.01。两组GCS评分3―8分预后比较,观察组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比组,P<0.05。结论通过护理程序在急性重型颅脑外伤救治中的应用,有效地降低了致残率和死亡率,不但改变了传统医疗模式,也规范了护理操作流程,为病人的救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关键词】颅脑外伤 护理程序 抢救
急性重型颅脑外伤,不但伤势重,病情复杂,变化快,而且病死率高,是一种危及生命的严重创伤,病情的观察和护理可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对抢救患者的生命,促进康复,改善预后,减少后遗症,最关键的是创伤早期迅速,正确判断伤情,采取行之有效的急救措施,为病人赢得有效的救治时间。笔者根据自己在颅脑外科工作的实践,对急性重型颅脑外伤实施规范的护理急救程序,收到满意的效果,现将其的方法及结果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226例,男126例,女100例,年龄24―58岁,车祸伤175例,坠落伤45例,撞击伤6例;非手术80例,手术146例。入院时GCS评分:13―15分67例,9―12分60例,3―8分99例,均是急性重型颅脑外伤的病人。将本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比组,观察组115例,对比组111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损伤的类型、治疗方法、入院时GCS评分、病人身体的营养状况均无显著性的差异。
2 方法
2.1 对比组:一接到病人,即按医嘱给予输液,止血、降颅内压,做青霉素皮试,密切注意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发现病情有变,及时通知医生,即做好术前准备:备皮、备血,作血型交叉试验,并作术前导尿。
2.2 观察组
2.2.1 评估。应用护理程序对患者的呼吸、循环、意识状态、受伤部位、伤类、瞳孔进行评估,对患者进行外观预测,确认患者有无生命危险,特别注意患者的气道是否通畅,呼吸是否规则、循环功能如何和有无活动性出血[1]。本组凡GCS评分在8分以下者我们都即刻采取行之有效的抢救措施,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密切注意和及时发现潜在的护理问题,迅速进行紧急的处理。
2.2.2 迅速找出存在的护理问题,确立护理诊断用护理程序加以解决。我们根据评估的资料,迅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分析,找出患者存在的问,确立护理诊断,用护理方法进行解决。本组患者主要的护理诊断为:⑴清理呼吸道无效:这与患者急性重型脑损伤后意识障碍不能自行排痰有直接的关系。⑵恐惧:这与死亡威协,疾病预后不良或治疗护理操作有很大关系,⑶躯体活动障碍:这与病人意识障碍、疼痛有关。⑷脑组织灌注量不足:这与患者颅内压升高、出血、失液而引起循环血量不足有关。⑸受伤的危险:这与颅脑损伤导致的意识障碍,视力障碍、肢体感觉运动障碍、语言功能障碍有关。⑹潜在并发症:颅内感染、脑疝及癫痫发作。⑺知识缺乏:对脑外伤相关康复知识缺乏。
2.2.3 制订护理计划。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护理计划,我们根据病人个体可能出现的问题,制订相应的护理计划,确立护理目标。首先解决患者气道、呼吸、循环等生理的需要,30min内为预期的护理目标,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
2.2.4 护理措施。我们一接到急性重型颅脑外伤的病人,责任护士即迅速准备抢救物品,一边通知医生,一边根据患者情况和护理计划迅速做好抢救的各项工作。按医嘱送手术室或进入重症监护病房,实行24h动态监护,专人护理,直至患者病情稳定方可转入轻症病房。
2.2.4.1 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有效的气体交是颅脑外伤早期最重要的抢救措施,因此及时清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最关键。我们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给中流量或短期高流量吸氧,对呼吸困难严重的患者,我们协助医生气管插管或作气管切开,尽早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保持呼吸道的通畅,维持气体交换。本组病人救治中首先保持呼吸道的通畅,有效地维持了气体的交。
2.2.4.2 维持舒适的。让患者平卧,床头抬高15―30°,头侧向一边,并解开紧身的衣领和扣,避免误吸和室息的发生。
2.2.4.4 立即建立静脉通道。本组患者血压降低均处于休克的状态,我们立即建立静脉通道,必要时建立2条以上,并用留置针,为补充血容量及用药通道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果发现病人大动脉搏消失,我们立即行胸外心脏按压,临床收到满意的效果。
2.2.4.5 满足患者的需求。重型颅脑外伤发病急,病情危重,变化大,患者及家属很易出现焦虑、恐惧、惊慌的情绪,因此要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安慰工作,我们以宽容可亲的态度面对患者和家属,去关心和照顾病人,尽量减轻他们心理负担,鼓劢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2.2.4.6 落实患者安全措施,防止意外的发生,以免坠床。
2.2.5 护理评价。主要评价病人的健康状况与预期护理目标进行比较作出判断,评价完成的效果,判断有无达到预期目标。本组评价结果满意,病人的护理问题均得到及时的解决。保持了呼吸道的通畅,维持有效的气体交换,同时准确判断和及时观察病情,致使生命体征平稳,病人无坠床。患者出现颅内压升高,脑疝及癫痫时能得到及时的处理。
3 判断标准
在患者急性颅脑损伤入院治疗后1个月内控制情况及预后关系,根据格拉斯哥预后分级评分标准[2]。
4 结果
两组患者预后的比较
4.1 两组患者GCS 13―15分预后比较。观察组34例,良好21例,中残11例,重残2例,死亡0例。对比组33例,良好7例,中残8例,重残14例,死亡4例,统计学处理,X2=20.46,P<0.01。
4.2 两组患者GCS9―12分预后比较。观察组30例,良好21例,中残7例,重残2例,死亡0例。对比组30例,良好5例,中残16例,重残9例,死亡0例。统计学处理X2=6.45,P<0.01。
4.3 两组患者GCS3―8分预后比较。对比组48例,良好11例,中残12例,重残11例,死亡14例。观察组51例,良好20例,中残14例,重残11例,死亡6例。统计学处理X2=4.25,P<0.05。
5 讨论
5.1 护理程序的实施有效地提高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治愈率。从本组资料的显示中可以看出,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施护理程序后,两组患者预后的比较,观察组GCS评分各阶段的致残率和死亡率明显比对比组降低P<0.01或P<0.05。证明护理程序的实施在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5.2 改变了传统医疗模式规范了护理操作流程。通过护理程序的实施,使护理工作由被动变主动,激发了护理人员的积极性,提高了护理的工作效率,我们护理可一边抢救一边通知医生,彻底改变了过去医生诊查病人开医嘱后方可执行传统医疗模式,更规范护理操作流程,护理便于掌握,合理应用,而且为病人赢得了宝贵的抢救和治疗时间,使护理成为创造性工作,为病人的抢救开放了绿色的通道,所以观察组GCS评分各阶段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均比对比组明显降低。
5.3 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可在瞬间发生变化,掌握病情发展趋势,可在脑疝前做出颅内血肿的判断,以利早期进行手术治疗,减少后遗症的发生[3]。经护理程序的实施,通过护理细心,动态的病情观察,做出准确而有预见性的判断,为医生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和救治方案。为病人赢得了抢救的时间,这也是观察组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的关键。
5.4 提高了服务的满意率,减少了医疗纠纷的发生。护理程序的实施,我们本着“先重后轻,先救后治”的原则,为病人开通绿色通道,体现了我们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优质服务水准。在救治中,严肃、认真、紧张、有序的工作场面,也更增加了护送人员及家属的信任和有安全感,减少了医疗纠纷的发生,符合现代护理模式的发展趋势,病人满意。
参考文献
[1] 赵文静 等预见性护理程序在重度创伤病人护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5):265―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