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绿色建筑概论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一、绿色设计方法的创新
1、绿色设计竞赛激发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建筑学专业学生对绿色建筑技术的研究和探索对中国绿色建筑的发展和未来有着导向作用。目前国际绿色建筑行业水平整体领先,在校建筑学专业学生及教师对绿色建筑设计与技术也越发关注,同时引发行业内对绿色建筑技术的深层次思考,通过举办有影响力的绿色建筑设计大赛,可促进国内外建筑学专业学生之间在绿色建筑领域的交流。
建筑学专业在读学生把对未来绿色建筑的设想在竞赛作品中呈现出来是绿色设计理念最好实现路径。以人、建筑和自然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在利用天然条件和人工手段创造良好、健康的居住使用环境的同时,尽可能地控制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使用和破坏,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环境的冲击,竞赛要力求低能耗、低排放、无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以达到建筑与技术的最完美结合。
2、建筑性能模拟技术的绿色教学方法
将信息技术引入绿色教学,诸如通过计算机处理现场条件的数据,分析数据的结果,充分显示多媒体计算机在建筑学教学中的巨大发展潜力。如BIM建筑信息模型的建立,是建筑领域的一次革命,麦格劳-希尔将其定义为“创建并利用数字模型对项目进行设计、建造及运营管理的过程”。再如在设计教学中帮助学生学习Ecotect软件,对太阳辐射、热工学、光学、声学等建筑设计各阶段的全面技术性能进行分析。同时对用于采光分析的Radiance,通风分析的Airpak等软件进行介绍,此外Revit、Design builder等量化软件的应用,可使学生的设计作品更直观和有深度。让学生了解这些技术手段的优势,为绿色设计教学注入高科技力量。所以基于先进的三维数字设计解决方案所构建的“可视化”的数字建筑模型,提供“模拟和分析”的科学协作平台和利用模型对项目进行设计和推敲,以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当前常用的建筑性能模拟软件及其主要功能见表1。
运用建筑性能模拟软件能够在设计的各个阶段为设计师提供数据支撑,推动设计的科学化和合理化。建筑设计是分阶段进行的,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设计内容,并且随着设计的深入会有不同的专业参加到设计过程中,相应的建筑性能模拟也应该分阶段进行。首先应该明确建筑设计各阶段的设计目的,确定和设计过程相对应的模拟过程,最终实现两个过程的协同工作。
二、绿色建筑设计教学实践
1、设计准备阶段
这一阶段,除了常规的带领学生完成场地踏勘和分析外,还针对绿色建筑设计课题的特点设置案例分析、软件学习和专题讲课的教学内容。
1.1案例分析
为使学生尽快对绿色建筑有直观的认识,这一环节是要求每个学生选择国内和国外各一个绿色建筑实例作详细解析和研究,从所选建筑当地气候、生态策略、技术手段等方面作深入分析,并将结果整理成演示文件,安排专门的教学时间在课堂上相互交流,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接受较多的知识。
1.2软件学习
在设计开始前对学生集中进行软件培训,设计教学中主要使用Ecotect软件,同时还对用于采光分析的Radiance、通风分析的Airpak和噪音分析的CadnalA1等软件进行介绍,鼓励学生在课外自学软件并运用于辅助设计。
1.3专题讲课
因为绿色建筑在本科教学中尚未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学生普遍对绿色建筑的理解不够深入和系统,教师还进行了几次专题讲课。课程一是绿色建筑概论,首先是对绿色建筑的相关背景知识、基本概念等进行讲述,使学生对绿色建筑有初步的认识,了解自然环境和建筑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可再生资源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方法,了解绿色建筑设计的工作步骤。课程二是绿色建筑技术,在学生初步建立了绿色建筑观念后,结合实际案例对常用的绿色建筑设计手法和实用技术进行讲解和总结,使学生在设计中不再“无计可施”。课程三是对绿色建筑的相关标准和评价体系进行讲解,包括中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美国的LEED评价体系等,让学生对绿色建筑有更全面的了解。课程四是建筑物理知识的回顾和总结,带领学生重温建筑物理课程的重要知识点,使学生在运用软件分析时对得到的各种数据心中有数,进而对学生进行逐步深入的指导分析。
2、设计中期阶段
在设计阶段一开始就强调从绿色建筑角度出发来指导设计,更关注理性化的设计推导过程,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种技术策略的均衡应用,从而达到设计方案生态效益最大化。
在设计阶段的前期,运用Weather Tool工具对建筑所处的气候条件进行分析,得到项目所在地的温度、湿度、风力风向、适宜朝向等基础数据。学生通过气候分析,结合场地的实际情况,再综合考虑建筑功能等情况设计出草图,在软件中建立初步模型进行分析。建议学生在方案前期考虑几种不同的布局模式,然后分别建立模型在软件中从日照、采光和温度等方面通过数据进行直观的比较。在比较中加深对方案布局合理性和周围环境对建筑影响情况的认识。
在方案构思阶段有了初步的设计思路之后,可建立简单的模型,对方案从日照、通风等方面进行比较和分析,经过多方案的比较,找出建筑的最佳布局和组合方式,进行深入设计,如图1所示。通过对设计中可能存在的不同规划布局形式进行风环境分析,得出最佳的布局模式。在确定建筑布局之后,对建筑内部空间和技术细节进一步深化,对房间布局、遮阳方式、开窗方式和大小、是否应用附加阳光间和是否增加室内通风井等不同的情况进行分析,建筑性能模拟技术能够为以上分析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图2为对窗户遮阳设计进行的模拟研究。
在此阶段教学中,邀请建筑结构和建筑设备等方面的教师参加教学工作,为学生提供相关专业方面的技术支撑;同时,邀请各专业的老师参加毕业设计中期评图,和学生对方案进行当面沟通,为学生下一阶段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从不同的专业角度指导学生对设计方案进行调整和深化。要求学生根据绿色建筑评价的相关标准对方案进行自我评价,发现问题,进而对设计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通过前两个阶段的工作,设计逐步推进,逐步形成最终方案。最终方案的形成要避免过分强调技术的倾向,因为技术不是方案的全部,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建筑功能、建筑与环境协调和建筑文化属性等方面的因素。
3、设计成果阶段
在最后一个月的最终设计成果阶段,要求学生在设计中不仅要体现一个最终的设计方案,还应该通过图表说明方案逐步分析深化的过程,使学生在设计阶段中得到的照明、采光、通风分析和噪声分析等图纸能直接运用到正图中。同时还要求对在设计中使用的设计策略和技术手段进行专题说明。通过绿色建筑设计课程的学习,学生较全面地了解了绿色建筑概念,初步掌握了如何入手进行绿色建筑设计,能熟练运用辅助设计软件。
三、教学总结
近年的教学实践表明:
构建完整的绿色建筑设计教学体系需要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调整教学模式,整合各个相关专业的知识。学生应在本科阶段加强数字技术的学习,除了掌握传统的AutoCAD、SketchUp等软件外,还要引导学生在本科中高年级时学习Ecotect等分析软件,并在设计课程中进行运用,在实际使用和交流中得到提高。在绿色建筑设计教学中将设计理念和实际操作结合十分重要,尽可能创造条件使学生有机会亲自去了解材料、设备,甚至参加建造和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式能在培养学生设计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的社会认知、适应和影响能力。绿色建筑涉及建筑学以外多个学科的知识,绿色建筑教育需要多领域专家参加到教学过程之中。
结束语
以上对绿色建筑教育的实践只是对绿色建筑教学的初步探索,还需要继续开展更多的实践和研究,加强同国内外院校间的交流和合作,吸收先进经验,通过实践逐步构建完善的绿色建筑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徐宏,孙明来.关于绿色建筑设计及节能改建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4,11:121+205.
[2]张丹.绿色建筑设计问题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4,02:213.
[3]唐中义,何浩.绿色建筑设计方案评价[J].价值工程,2014,11:123-125.
[4]刘飞.浅谈被动式设计在绿色建筑设计中应用[J].城市环境设计,2014,Z1:192-195.
关键词: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工程管理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建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建筑在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很多益处的同时,也给我们的生存环境带来了害处。环境在经济的快速发展中不断恶化,通过实际研究表明,建筑施工的过程中不仅会产生很多有害物质,消耗很多能源,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破坏。为了坚持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绿色建筑这一设计理念被西方国家提出而不断发展,如今我国的绿色建筑事业也有了飞跃性的进展。
一、绿色建筑的发展状况
绿色建筑这一设计理念是由西方的发达国家所提出的,我国的资源在不断的损耗,能源消耗也比较严重,有些地区的发展状况相差也较大,绿色建筑的事业很晚才在我国开展。而且我国的文化体制、发展模式与西方国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在绿色建筑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和西方国家的一些建筑经验是不同的。如果进行施工,消耗能源和破坏环境是必然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如今既要提高生活水平,又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开始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在建筑行业也逐渐流行起来。
(一)走的是节约能源的道路
像我国这种资源匮乏的国家,非常适合这种耗能低的建筑理念。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之一就是减少不必要的开支,或者用这些开支来使建筑的节能性质变得更好。在工程中,要一直保持绿色建筑这种节约能源的思想,以节约开支。同时建筑设计师也肩负着重大的责任与期望,设计师需根据各方面的情况来对建筑进行设计,既要美观大方又要保证耗能低,这的确是一种巨大的考验。
(二)绿色建筑应该不断推广
绿色建筑这项事业的发展,政府应该给予大力的支持。因为绿色建筑是围绕可持续发展而设计的,可以说它就是一种可持续建筑。绿色建筑在国内市场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要不断的进行推广。“绿色”是生命的象征,表现着大自然的生机勃勃,是连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桥梁。政府应该采取相关措施,支持企业研究新的节能技术,同时要使用不同方式宣传绿色建筑,让广大人民认识到它既舒适又环保。在今后的建筑工业中,绿色建筑将会占据一定的重要地位。
二、绿色建筑的概念与特点分析
(一)绿色建筑的概念
所谓绿色建筑,就是以可持续的生态发展为中心,在建筑的寿命周期内,尽可能的节约能源、减少污染,建造出健康舒适、与生态环境相宜的建筑。
(二)绿色建筑的特点分析
绿色建筑与一般建筑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不同之处,它已最大程度的降低了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以及能源的消耗。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绿色建筑能在建筑工业中脱颖而出,是凭着它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那就是极大程度的降低了能源的消耗。环保作用不仅要体现在建筑的使用中,还要作用于各个方面。在实施绿色建筑工程的过程中一定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小的影响,所以在施工时要注意控制这种影响范围的大小,把设计与环保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2.建筑的外形设计是人类的智慧结晶而成的,而且建筑的建造对人类也是有很大的益处的。所以绿色建筑工程的实施应该是根据人类生活的基本习性与要求,以人类的健康舒适为中心,设计出符合人类自身要求,与生态环境能够协调发展的绿色建筑。历年来环境和文化都是分不开的,所以建筑的外形也要和背景环境、当地习俗等方面具有相关性,绿色建筑的设计过程还要注意一些问题,比如要先对周围环境进行考察,依据环境的形式、和周围建筑的风格特点等,来对建筑进行设计,使建筑多方面的与环境的发展、生态的平衡、人类的生活相协调。
3.绿色建筑能跻身于建筑行业的潮流前线,说明它是综合素质很高、具有全面性的一种建筑,对人类的生存以及环境的发展都有着很大程度的影响。如果绿色建筑能在我国风生水起的发展起来,成为主流建筑,那将有益于很多方面,比如我国能源的管理、建筑的工程造价、建筑设计、环境发展等方面。而这些方面又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他方面,产生连锁反应,所以绿色建筑的发展会给社会、人类带来很多重要的意义。
三、现今绿色建筑面临的问题
1.关于政策保障的问题
由于绿色建筑还在逐步的发展成熟过程中,所以绿色建筑的工程在某些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政策问题。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做任何事都要有一个相关的制度来对种种行为进行制约,有一个相关的标准来对一些操作进行衡量。绿色建筑工程的政策体系并不是十分完善,规章制度虽然也对人类的行为进行了制约,但是没有法律条款的融入,强制性作用就会大大降低。以至于很多情况会控制不当,如施工的监管、施工材料的准备等方面。
2.关于绿色建筑发展的问题
很多人对绿色建筑的本质与特点还是模糊不清,从而使绿色建筑的概念以及目标变得不明确。而且关于绿色建筑的工程目标问题,政府是以民生为本,提倡以健康、舒适作为目标,采用绿色环保的施工材料,而开发商作为生意人,大多数都以利益为中心,会选择一些高品质的建筑材料以取得一定的盈利。这就使绿色建筑发展的道路变得有些不明确,对建筑的设计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3.关于技术方面的问题
绿色建筑工程需要有相关的管理人员对工程进行有效监管,管理人员一定要熟知专业技能,但目前很多管理人员并不充分满足这个条件,没有达到专业的标准,这样就无法对工程进行有效的管理与控制。
4.关于绿色建筑评估的问题
每件事情都要有一个评价的标准,所以要想绿色建筑事业能够长期有效的发展,应该制定一个专业的相关评估制度。我国的有些制度没有根据大多数绿色建筑的情况和特点来制定,而且有些制度之间还存在着矛盾,缺少统一的目标性,为绿色建筑的评估过程产生了影响。
四、绿色建筑工程实施的相关策略
1.想要绿色建筑事业逐渐成熟起来,首先要将法制观念融入到建筑事业当中去。建立与绿色建筑有关的法律体系,来制约工程的建设、管理、施工材料的品质等,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来执行。在绿色建筑工程中,法律体系很重要,要不断的去完善它。
2.绿色建筑工程的建设,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管理。政府在给予一定支持的同时,也要不断对有关的法律条例进行修订与完善,并加强执法力度,建立符合绿色建筑在社会全面发展的战略计划,以促进绿色建筑事业的壮大。
3.目前大多数人法制观念薄弱,不是很清楚关于建筑方面的法律条例。这对绿色建筑事业的发展会有一定的影响。所以一定要由政府监督,大力宣传有关绿色建筑的法律法规,加强对绿色建筑法律宣传的重视,并加大执法力度。关于绿色建筑工程的施工方面,一定要加强监管力度,一旦有问题发生,比如在施工、所用材料方面有违法、违规的行为,要按照相关的法律,公平公正的处理。
总结:从目前的综合情况来看,绿色建筑已经跻身建筑行业的流行前沿,而且在我国的发展形势比较乐观。绿色建筑的建设影响着很多方面,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政府一定要给予重视,采取相关措施解决这些问题,根据实际的情况以及环境的形势,具体查看具体分析,进行多方位的考虑,设计出与人类、环境、生态互相协调并共同发展的绿色建筑。
参考文献:
[1]王建.关于建筑工程管理的问题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
[2]曾捷.建筑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实践[J].建设科技,2005.
[3]王兴杰.绿色建筑工程管理进行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中国城市经济,2012.
【关键词】长寿区;小城镇建设;绿色生态;策略建议
1、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继续推进,小城镇也逐步成为城市与乡村间“人口置换”的平台。重庆市二元经济结构明显,适宜城乡统筹以发展小城镇。2007 年,中央批准重庆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其是六试验区中唯一以省为单位开展改革试验的区域。
目前,小城镇建设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发展现状、国内外经验总结、建设管理模式探究等方面。夏荣静针对中国小城镇发展的现状进行了研究分析,并且给出了相应的策略提议。翟毅对“小城镇”的含义与内涵进行了拓展,对现代小城镇的规模确定、产业定位、规划建设方面也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张伟光、刘吉双等对英、德、美、日、韩等国家的农村城镇化发展经验进行总结,得出了城镇化发展的新经验、新趋势。张群、秦川等则是从国外小城镇建设的经验实践特征、理论研究动态和发达国家小城镇建设的经验三个方面,总结了实践和理论研究成果,分析了我国小城镇建设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现状,提出了我国小城镇建设的方向。然而,较少有人以具体实例探究的方式来剖析建设中遇到的问题。本文正是以实地考察的方式,重点剖析了长寿区小城镇建设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并做出提议。
2、长寿区小城镇发展现状及问题
截止2010年,长寿区总人口为90.21万,城镇人口27.6万,占到总人口比例的30.60%。按国际城镇化发展的经验和规律来看,长寿区城镇化进程已经跨入了城镇化加速阶段。长寿下辖14个城镇,葛兰、云台和长寿湖镇为市级重点镇,洪湖镇为区级重点镇,全区以此4个镇为中心形成4大片区。工业、农业、旅游、果品加工、商贸、物资集散等正逐渐兴起,长寿区的城镇化体系已初具规模。
长寿区在经济和城镇化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很多问题。为了得到第一手资料,选取了葛兰镇和新市镇作为调研对象,采取问卷调查和城镇居民访谈的形式,进行了2天实地调研,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92份。长寿区小城镇建设遇到了以下问题,这些方面已成为阻碍城镇建设的“瓶颈”:
2.1 城镇配套设施建设薄弱
调研结果显示,长寿区城镇道路崎岖,维修不及时;绿化管理混乱;市政管理不力,自来水管道、煤、燃气管道网铺设不均衡;与居民生活相关的娱乐休闲设施急缺。
2.2 人口积聚功能不强
截止到2011年,长寿区各个乡镇除了葛兰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了30%(达到39.23%)之外,其余各乡镇都不足30%。云台镇23.08%,八颗镇11.40%,但渡镇仅有4.76%。人口积聚功能不强,很难进行规模化的建设,而劳动力资源不足也是一个发展限制因素。
2.3 环境卫生条件较差
农贸市场、街道店铺等,是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购物点。长寿区各乡镇的农贸市场,均有不同程度的管理混乱、垃圾堆放、乱扔乱弃杂物现象。
2.4 发展资金缺乏
城镇的发展需要资金和人才,但现如今很多乡镇企业厂房建成后,由于资金不到位致使运营艰难。
3、长寿区小城镇建设策略建议
3.1 城镇配套服务设施实行“标准化”、“连锁化”,城镇“特色化”
“标准化”是指公共服务设施等基础设施的配备根据小城镇建设规划和既定标准统一制定,要求能够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连锁化”,即在“标准化”的前提下,根据每一个建制镇的居民人数确定各种类配套设施的数量,对已经实践的标准化城镇配套服务设施建设进行推广。城镇“特色化”,则是要尽量避免镇容镇貌“千镇一面”,因地制宜。长寿区小城镇分为工业型、农业型和旅游型三大类型,应发挥其各自优势,合理配置资源,打造特色小城镇,使各类型城镇之间协作发展,形成功能更加完善的互补城镇体系。
3.2 优先发展示范镇产业,形成小城镇“增长极”
长寿区城镇四大组团各有中心城镇,优先发展中心镇产业,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使中心镇成为这一城镇组团的核心。强化中心镇作为农村商品生产和交换中心的职能,形成小城镇“增长极”,对周围城镇进行辐射性影响。中心城镇与周围城镇之间要素互补,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真正成为统一的有机体。
3.3 加强有关政府部门职能,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针对城镇市政失修、卫生脏乱、环境污染等现象,政府要积极引导“商业进市场”,控制监管“马路经济”现象,引导日常商贸活动到镇区市场成“行”成“市”经营。融资方面,韩国《小城镇培育事业10年促进计划》规定,行政自治部、国库补助资金管理部门、市道政府、市郡政府对于小城镇建设各自承担资金比例为2:2:1:1。建设项目的 BOT,BOOT等管理模式,也可以运用到小城镇建设中,那么企业和政府就能够实现双赢。
3.4 推广可再生能源建筑,利用清洁可再生资源
长寿区小城镇建设可尝试推广可持续能源建筑,如,太阳能照明及热水、地源热泵系统等。应注重建筑的再利用,对旧建筑进行节能化改造。在建筑废弃时,注意无害化解体和解体材料再利用。清洁可再生资源方面,西南地区雨量充足,雨水的收集及循环是值得在城镇和乡村实行的,尤其是用在灌溉等农业生产活动中。可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如德国的生态农村——欧豪村就采用了新型排水系统,以增加地面水流量,减少污水处理负担,并有利于补充地下水资源。
3.5 以人为本,打造绿色生态小城镇示范镇,创造和谐软环境
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的理论,这一理论可以看作是现代绿色城市的开端。公平的受教育机会,充足的就业岗位,便利的交通和优美宜居的环境是宜居城镇的重要标准。中国西南地区气候湿润,结合重庆山地特色,打造有山有水绿色生态小城镇不再是人们一纸蓝图。人们认同生态文化,并以其作为生活准则,是打造绿色生态小城镇的保障。例如,处理和回收生活废弃物,减少空气和噪声污染;合理运用通风、蓄能、阻热技术以及建筑垃圾无害化处理等手段;因地制宜制造生态景观,优化格局等措施。创造和谐软环境,小城镇建设将能吸引更多的目光,人口聚集能力也会不断增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生态小城镇的基础上,也许会创造一个“农村包围城市”的生态城市建设之路。
参考文献:
[1]夏荣静. 当前我国小城镇发展的研究综述[J]. 经济研究参考,2010(48):30-36.
[2]翟毅. 当前我国小城镇建设的几点思考[J]. 城市,2008,11:99-103.
[3]张伟光,刘吉双等. 国外农村城镇化发展新经验、新趋势[J]. 管理科学,2010(7):87-88.
[4]张群,秦川. 国内外小城镇建设理论与实践分析[J]. 建设与管理,2008(12):100-104.
[5]单德启. 小城镇公共建筑与住区设计[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144,156,174-175,261-262.
[6]汤铭潭,宋劲松等. 小城镇发展与规划概论[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208-211.
[7]曹小林,马小均. 小城镇建设的国际经验借鉴及启示[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2):1-5.
[8]王士兰,陈行上,陈钢炎. 中国小城镇规划新视角[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290-291.
作者简介:
关键词:装饰艺术;精神艺术形式
中图分类号:J5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1-0184-01
一、装饰艺术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
(一)装饰艺术发展
装饰艺术的起源与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一致的。在考古中发现的北京周口店人的遗址,出现的骨器、砾石,不仅带有色彩的区分,同时在砾石中穿孔,专家推测即为猿人作为装饰之用。追溯至今,现代装饰开始接受国外科技的影响,从单纯工艺美术范畴转变为与高技术材料结合,出现了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如塑料材料、人造纤维等技术的使用。
(二)材料科学与装饰艺术发展的关系
装饰艺术的实用性与附属性决定了装饰艺术与材料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这个特点也有别于其他学科的单一限制因素。远古时期,社会的不发达决定了生产力的有限,所以在装饰材料上只能以打制石器、天然材料为主,用材单一。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科技开始与艺术结合。中国国家大剧院顶棚的设计,采用了钛金属作为顶层饰材,解决了防腐,防变形等设计要求,是我国装饰材料技术的重要进步。因此可见,科学材料制约了装饰艺术的发展,我们应努力研究新材料,向符合可持续发展、和时代进步的方向前进。
二、装饰材料的发展现状及对装饰艺术的影响
传统的装饰艺术材料与同时代科技发展水平是一致的。如陶器、青铜器、蜡染、剪纸的使用等。现代的装饰艺术则强调简约、个性的表达,重视回归自然材料,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注重环保性、安全性和节能性装饰材料的开发和使用。
(一)新型装饰材料的发展以及在装饰上的应用
随着材料科学日新月异的发展,装饰材料也是应用于人类生活的各方面之中。建筑装饰材料的品种很多,本文以室内装饰材料为例,介绍了新型装饰材料的实际运用。
在室内设计上,装饰材料以实用、经济和环保为主。分为顶层装饰材料,墙面装饰材料和地面装饰材料。顶面的装饰材料,通常有轻质板吊顶、玻璃吊顶、金属板吊顶等形式;2003年欧共体研究中心公布的科研成果——智能涂料,具备了预防和抵制空气污染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环保意义;新型的内墙面装饰材料也层出不穷,如模具墙画、镜面墙贴、生态木墙板等,丰富了装饰手法。最新的地面装饰材料如软石地板的发明,由高分子材料合成,具备可回收等环保绿色属性,成为了大众瞩目的新型装饰材料。除此之外,人造水晶作为装饰材料环保、美观,因此得到室内设计行业的广泛使用。
(二)室内装饰材料的化学污染及防治
我们一方面要看到科技材料的进步为装饰艺术提供的优势,同时也要看到装饰材料造成的污染问题。从室内装饰材料分析,室内装饰的油漆类材料和石材污染是主要污染源。油漆类材料,如墙面涂料、人造板材等几乎都含有甲醛和苯类成分,天然石材中也具有放射性危害,这类化学物质是较高毒性的物质。因此在防治中要通过研发最新科技材料,逐步取代现代装饰材料中的污染元素,慢慢走向全民绿色。
三、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关于科学与艺术是对立与统一的争论一直存在。一种观点认为科学与艺术是完全一致的,最终目标都是要揭示真理。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艺术与科学是截然对立的,科学的发展会导致机器和技术的统治。这两种观点都是时展形成的片面认识。首先,科技的发展改变了艺术的面貌,如古希腊时期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的“黄金分割”理论,将数学中的比例运用到艺术中的各方面如绘画、建筑、音乐等领域。除了将科技材料运用到艺术领域之中,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开始以科学的思维方式进行艺术创造,不仅在实用艺术中,纯艺术与科技材料也是紧密联系着的。同样,艺术的主体性也影响了科技的发展,将生硬的流水线作业变成了具有科技含量的作品。当然,事物的两面性蕴含了必然存在的局限性,如科技的发展造成了艺术产品的商业化,以及科技污染的存在使生态环境遭受到破坏等。作为艺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技术的地位举足轻重。
四、总结与展望
装饰艺术不论是作为传统的工艺美术,还是独立的精神艺术形式,材料技术在其中一直占有着很大的比重。随着电脑设计的普及,装饰艺术开始通过电脑软件进行输出,这是科技与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的方式革命。材料科学的发展需要一个由弱到强的过程。从室内设计角度而言,装饰材料的运用贯穿在全部设计过程之中,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普及,我们可以看见在材料领域的绿色之风袭来。因此我们要以艺术与科学的统一性为主旨,创造符合生态发展的装饰材料为装饰艺术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关键词:科学合理 教学设计 个性化
1 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针对课程的特点,重点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个性化的课程教学设计
1.1 教学目标的确定细化。对于教学目标的确定细化的过程,应该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理论教学和授课学生的知识背景以及其专业后续课程的要求来进行。以《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这门课程为例,同样的有关水污染工艺的讲解时,建筑学的学生只做一般性了解,而对于市政工程的学生则要进行进一步的解析和案例分析。类似的目标细化处理应该做到因人不同,因材施教。这当中有效地分析学生的学习能力、专业背景和日后的专业应用过程是十分重要的。
1.2 理论体系的结构重组与教学素材的处理。
1.3 理论体系的结构重组是指在教学目标的确定细化后,根据教学学时、授课学生的不同和课程教学设计的特色,对相应的部分进行结构上的分析和重新组合。在理论体系重组的过程中,强调构建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设计相关的课程理论体系。
2 在网络教学系统的课程理论体系设计上着重于以下几方面
2.1 加大非环境学科与环境科学交叉点的介绍比重,突出课程的普及性与专业性结合。各个知识点的处理上,注意渗透与学生专业背景相一致的有关专业知识。这样做,不仅能够适应可持续能力教育的要求,更重要的是使学习者了解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相关的环境科学体系,更好地掌握人口-资源-发展的关系。例如“可持续发展理论”一章的教学,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为了突出课程的实践性,根据建筑类学生专业的特点和共性,增加了有关“环境与建筑业”、“绿色建筑”等实用性内容,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提高了概论课程的实用性。通过对知识结构进行类似的重组,做到了内容的增加,而教学时数不变。
2.2 在教学素材的处理上,通过增加不同的工程实例分析,将专业和环保的结合点进行分析和讲授,强调课程教学目标的通用性、专业性和典型性相结合。例如加入大量工程、管理等实际案例分析(例如生态工程、ISO14000体系、绿色技术、清洁工艺等),对理论进行形象的分析和讲解,以突出课程的实践性,就可以在面向不同的授课对象发挥极好的作用。
2.3 内容和素材的处理收集,还应注重课程与地方特色的衔接。结合本地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现状,通过地方实例的讲解与分析,让人们着眼于身边的“环境”与“环境问题”,有助于环境行为的养成。
2.4 借鉴网络平台的优势,通过适时的知识更新、观念更新,突出课程体系的时效性,使得公共环境教育课程内容与学科发展同步。
2.5 交互式课堂教学的设计与教学方法的选择
2.6 与建构主义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组织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和建构目的”。因此,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是确保进行课堂交互的关键。
3 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和设计上,强调以下处理原则
3.1 强调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协作性。在设计上,将传统的知识讲授与提问、讨论、总结的方式相结合,并预留足够的空间给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例如在“专题:环境与环境问题”教学流程中,采用了“抛锚式教学法”设计。
3.2 采用多媒体手段来解决课程信息量大、学时少的矛盾。在知识点的处理上按照内容的特性,采用文字、录音解说、图片、表格、视频文件等方式来进行讲解。文字形式用于体现知识点的主干(或要点)。录音解说、图表、图片或视频的方式则对相关的细节和知识点进行介绍。
3.3 注意案例选择上的典型性和地方特色。例如在“专题: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问题”的教学过程中,注重结合本地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进程中所产生的“问题”(从正反两面)进行分析。
3.4 习题(课程训练)的配套设计。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课堂教学中,除了侧重于通过丰富多彩的媒体演示和案例分析外,还强调引入学生需要思考的问题,展开讨论和分析,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点的同时,配合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由于教师在交互教学中的角色是双重的,既是教学的主导,同时也是教学辅导,且角色是动态互换,因此在配套习题(课程训练)的设计上,除了反映教学目标要求外,应该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例如,《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还充分利用课外实践的环节,设计一系列供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的专题。而这些专题的设计或选择,强调从参加学生的专业出发,选择一些目前社会普遍关注,并且能与学生的专业有交叉的热点问题来开展调查研究性学习。其结果,不仅能强化课程教学中理论教学的深度,同时便于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自身专业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和作用,有效地提高课程教学目标的实施程度。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检验证明,上述的“全过程”的教学设计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效果,而且深受学生欢迎。在极大程度上,这种教学设计的思路对其他类型课程教学也有极好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义.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J].工科数学,1996(02).
关键词:植物;植物造景;美学原则
中图分类号:S688文献标识码: A
一 引言
“美是人们创造生活、改造世界的能动活动及其在现实中的实现或对象化。”【1】植物景观是生长、发育着的有生命的景观, 能增添城市中的生气, 缓解因建筑物密集而产生的枯寂沉闷感。植物造景就是将观赏植物材料进行科学的、艺术的组合,充分发挥乔木、灌木、藤本、草本等植物本身的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以满足城市环境绿地各种功能和审美的要求,创造出生机盎然的园林意境和优美亮丽的植物景观。
植物造景讲究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在进行植物造景时,必须熟练掌握观赏植物的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运用美学原理,根据不同的环境绿地功能以及人文景观、社会经济等方面的要求进行通盘考虑,尤其要重视植物造景过程中需遵循的美学原则。
二植物造景的多样统一性
多样统一,是和谐的最完美体现,是植物景观形式美的基本构景原则。多样而不统一必然杂乱无章;统一而无变化,则显呆板单调。【2】最伟大的艺术是把最繁杂的多样变成最高度的统一。
在一个植物群落中,植物种类多样,加上不同的植物形态各异,在进行植物景观配置时,要利用不同的植物的形态变化以及轮廓线、天际线的变化,创造形态和谐而又富有变化的植物景观。统一性是指,在多样性的植物景观中,有某种内在的和谐的关系。在植物造景中,运用统一的原理主要体现在配置的植物在树形、体量、色彩、线条等方面要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或一致性,给人以统一的感觉。凡是同一树种成片栽植,最易形成统一的气氛。【3】
三植物造景的协调性
比例是人们在日常活动中,通过对自然事物的总结抽象出来的能满足视觉要求的具有协调性的物与物的大小关系,因而具有美的观赏效果。
由于具有空间三维特性, 植物要素之间以及植物要素与环境要素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才能形成美感。在植物造景过程中,按照比例协调的原理,一般体量较大、立面庄严、视线开阔的建筑物附近,要选干高枝粗、树冠开展的树种;在结构细致、玲珑、精美的建筑物四周,要选一些叶小枝纤、树冠致密的树种。
四植物造景的对比性
对比是用形体、体量、色彩、亮度、线条等方面差异大的园林要素组合起来,形成反差大、刺激感强的景观效果,给人以兴奋、热烈、奔放的感受。对比美具有强烈的醒豁作用,容易成为视觉中心点,起到造型活跃的作用。在不断对比总结过程中就产生了知识,形成了愉悦的心理。【4】在植物配置中常用对比的手法来烘托气氛、突出主题或引导游人视线。
1空间对比
开敞空间与闭合空间的对比。如果人从开敞空间骤然进入到闭合空间,视线突然受阻,会产生压抑感;相反,从封闭空间转到开敞空间,则会豁然开朗。
2 方向对比
园林中由植株构成的具有线的方向性时,会产生方向对比,它强调变化,增加景深与层次。 如空旷的草坪和竖向高耸的密林相比,草坪显得更加开阔。
3 体量对比
体量指景物的实体大小而言,还有粗细与高低的对比关系,目的是相互衬托。如绿地大小高低错落的球形剪型树与细长的桧柏对比,令人耳目一新。
4 色彩对比
色彩是造型艺术(视觉艺术) 的主要因素,色彩给人第一印象。三原色中,每两种原色混合成的间色与第三种原色之间构成补色,也称对比色。如橙与蓝、红与绿、黄与紫,法冬青、龙柏等绿色品种配以紫叶李、红叶碧桃等红色系品种,给人以兴奋、热烈或奔放的感受。
五植物造景的均衡性
体现物体形式美感的特征是均衡,它是指事物的各部分在左右、前后、上下等两方面的布局上其形状、质量、距离、价值等诸要素的总和处于对应相等的状态。在园林景观的平面和立面布局中,只有做到均衡和稳定才能给游人以安定感,进而得到美感和艺术感受。影响均衡的主要因素是植物体量的轻与重、质地的厚与薄、色彩的浓与淡等因素。
1 规则式均衡
在规则式的植物配置中,植物材料的种植位置和造型均以对称均衡的形式布置,给人一种平衡、整齐、稳定的感觉。规则式均衡常用于规则式建筑,庄严的陵园以及雄伟的皇家园林中,给人庄重严整的感觉。
2 自然式均衡
自然式均衡是自然界普遍的、基本的存在形式。东方园林,尤其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就是遵循“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原则而进行自然式均衡的布局,常利用植物体量、质地、色彩差异组合造景,创造生动活泼、丰富多样又富有自然情趣的植物景观,师法自然又高于自然。
六植物造景的韵律美
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普遍存在着节奏,人类有着自觉的和天生的对节奏的审美需求和审美能力。节奏有快速、慢速及明快、沉稳之分。当序列中的节奏产生变化,且有一定规律,符合审美规律时,便产生了韵律。
在景观设计中,利用植物单体有规律地重复组成景观称为节奏,在重复中产生节奏,在节奏中产生韵律,韵律和节奏在园林植物造景中作为艺术原则被广泛应用。【5】植物景观是活的植物有机体组成的立体画面,恰当地运用植物材料进行合理的配置,可形成丰富而含蓄的韵律节奏,使人产生愉悦的审美感觉。“杭州西湖六吊桥,一枝杨柳一枝桃”,红绿相间的柳枝和桃花排列产生活泼跳动的“交替韵律”;植物的季相变化,我们称之为“季相韵律”;园林景物中连续重复的部分,作规则性的逐级增减变化还会形成“渐变韵律”。
需要注意的是,在植物配置中,韵律节奏不能有过多的变化,变化过多必然产生杂乱,这又服从于多样统一的美学原则。
七植物造景的意境美
意境,亦称作“境界”,它是中国美学特有的审美范畴,是一种具体景致和艺术家情思意蕴的结合,是景和情、物质和意识融为一体的独特艺术环境。【6】它是人在审美过程中通过客体的形象、内涵、神韵等所激发出的情感的联想与共鸣,是“实境”与“虚境”的统一。
植物造景的意境创造往往是人们借助于植物抒怀,寓情于景。“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表现的是一种优美的意境;“万壑松风”表现的是幽静深远的意境;“曲院风荷”、“柳浪闻莺”表现的是优美舒适的意境;“梅林春晓”表现的是浪漫和谐的意境,人们身临其境时都可以得到美的享受。
八 结语
随着现代化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对园林的景色欣赏水平也日益提高,对于从事园林事业的有志人士在给人们欣赏自然美、古典美的同时,要善于发现美、创造美。
罗丹曾指出:“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可见,世间所有的美包括植物景观多样性表现的自然美,植物造景过程中所包含的多样统一、比例协调、对比突出、均衡对称、韵律与节奏、突出意境等美学原则都是自然美存在和形成的必然,它们是不可否认的客观存在。在植物造景过程中,应忠实于对美的探索、发现、评价、使用和保护,这也是植物造景美学原则的现实要求。
参考文献:
[1]王朝闻.美学概论[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胡先祥.多样统一原则与园林植物造景[J]. 花卉园艺,2004:36.
[3]苏雪痕.植物造景[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4]但新球,龚艳.论森林景观形式美感设计[J].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0,(4):30-34.
一、中学化学美育教育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优秀人才
爱因斯坦说过:“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人类需要美育,它是完善自身的重要手段,是美的教育。
全面的教育能使学生在意志、理智、情感、体魄等方面的素质全面提高,成为优秀人才。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建立苯分子环状结构理论的经过就是突出的事例:凯库勒考入德国吉森大学建筑系,由于听了一代宗师李比希的化学课,被李比希的美育教育魅力所征服,结果当上了化学家。他擅长从建筑学的观点研究化学问题,被人们称为“化学建筑师”。气凯库勒于梦中发现苯分子结构的故事虽具有传奇般的色彩。但发现的原因与他具有的很强的审美能力和丰富的审美经验的素质是密切相关的。
初中第一节化学课,是很重要的一节课,它也许会影响到学生一生对化学的兴趣。我们没有按绪言内容去讲,首先是向学生讲了凯库勒成为化学家的故事,然后在课上分二步完成二组实验。第一组:青山下雪;烧不坏的手拍;冰棍点灯等化学小魔术。第二组:镁带燃烧;铁在纯氧中燃烧;硫在氧气中燃烧等。做以上实验目的是引导学生从颜色、状态上的变化,透视到化学反应的美感,从美育角度引发学生去观察每一个小魔术每一个实验,从而使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兴趣,引向他们迈入学习化学的殿堂。我校一位获得全国化学素质和实验能力竞赛全国“一等奖”的学生这样说:“最先把我引入化学殿堂的,是第一节化学课,化学反应美的颜色,火焰,还有奇妙的美的现象,使我怀着最好奇的心情走进了化学学科的学习。”
美育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一种轻松、自由、美好、和谐的环境,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得到大量创造“美好”事物的机会,其本质上就是一种美育。
二、中学化学美育教育有利于激发学习化学兴趣,达到培养创新意识目的
1.化学美感产生,有利于激发兴趣:有关资料记载有一位获得国际中学生化学奥赛金牌的学生谈到他取得成绩经验时,这样说:“把他最先引入化学殿堂的,是初三制取氢气的实验,那时,刚接触化学的他,最先接触到的实验装置之一,是神奇美妙的启普发生器,它那优美的造型,给人以对称、和谐的形式美的启示;它那简单的结构和便于观察的特点,使他感受到化学反应的动感美。他感到化学的大门一下子打开了,从此他怀着极大的兴趣,在化学世界里邀游,勤奋钻研”。
2.化学美的想象,利于对化学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应用:在学到稀盐酸与铁;稀盐酸与氯化铁反应时,根据生成物上的不同,我们构思给学生补充了氯化铁的如下实验内容:
实验名称:“FeCl3—化学反应的多面手”
通过此实验进一步学习掌握了知识,更深的是受到化学美的熏陶,从化学美的角度引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努力创造“机会”探索多面手的奥秘。
通过以上教学过程的设计均为渗透化学美的教育,4步化学反应的现象更是以“生动的直观”中感受到化学美。
在内容和形式上只要符合科学美的知识总结,学生总是很喜欢,并且记得牢,它利于学生内心体验和审美想象。因为化学学习需要激情与热情,有了激情与热情,才能培养创新意识,它是起点。
三、中学化学美育教育有利于形象思维,健全思维结构,达到培养创新思维目的
美育的三个基本特征是:审美的直觉性、审美的情感性、审美的愉悦性。
一切审美都是从直觉开始,这一特点与化学教学过程的第一个基本特点一以实验为基础相吻合。在实验中观察和思考,是中学生学习化学必要方法。所以“以鲜明生动的形象为手段”的化学美教育,非常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最终达到创新思维的培养。
在《常见的碱》一节中学到FeC13溶液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Fe(oH)3红褐色沉淀,在此实验基础上,我们补充了一个实验:新制Fe(oH)2。
演示实验过程中,同学们非常鲜明看到,新制出的Fe(oH)2的“形象”是:呈现出如黎明破晓前“鱼肚白”颜色的絮状固体。但它迅速变为灰绿色,最后变为红褐色。学生通过对比鲜明生动的形象观察越细致,感受越深入,理解越深刻。
对所学知识自然得到迁移,同时实现思维结构的健全。
四、中学化学美育教育有利于掌握科学方法,培养创新能力,实现创新素质培养目标
在复习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相互关系的教学中,讲了这样一段导语:“科学本身就是真、善、美的有机统一,真美合一的审美理想,一直指引激励化学家们进行科学发现”,然后让同学们将课本翻到P181页,给学生讲了有关元素周期表的故事:“伟大的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描绘出一幅统一和谐的化学图景一元素周期律,为科学与化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后来,英国化学家莫斯莱根据对各种元素X射线谱的分析,指出周期律应按原子序数排列而成;英国化学家索第·阿斯顿分别提出同位素假说,发明质谱议并发现多种同位素,后三人的发现,揭开了周期表中三对元素按原子量排列倒置之迷,使得原认为有点不美的门捷列夫周期表,显得更美。讲完后我通过化学美的角度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化学中具有简洁、对称、统一等审美特征,引导学生将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相互关系从简洁、对称、统一美的角度总结出整体性,互相联系的知识体系:
化学美育教育不仅有利于培养创新素质,而且有利于掌握科学方法。因为化学美不仅包括化学知识美,而且还包括探求知识的过程和方法美,寻真的过程和方法会使学生铭记终生,受益无穷。现代化教育呼唤美育,化学教学呼唤美育。
参考文献:
关键词:工程项目;经济人;可持续发展;过程创新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2-0202-03
过程创新理论是由美国学者马歇尔·哈马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他认为,过程创新是指为了有效地、戏剧性地改变成本、品质、服务等重大活动的基准,从根本上重新审视传统的管理过程,并以全新的思想设定新的管理工程。过程创新中所讲的过程是指由两个以上要素构成的,创造出对顾客有价值产出的行为集合体。哈马认为过程创新主要由四大步骤完成:第一步,审视现存的工程。修正对过程的基本认识,这是过程创新的基础。第二步,采取根本的改革措施,根据第一步的认识,修正、改善管理过程,也就是对管理过程进行再设计。第三步,产生戏剧性的效果。第四步,巩固新过程[1]。建筑工程项目涉及部门人员广,时间长,资金量大,有其一次性、整体性和复杂性等特点,所以有必要对工程从构思到拆除整个生命过程的管理进行创新,从而提高工程项目管理水平,实现工程项目各参与方都满意。本文拟从工程项目的设计阶段、施工阶段、运营阶段几个核心过程进行研究分析。
一、工程项目管理现状与管理目标
1.工程项目管理现状。虽然中国建筑业在不断的发展,管理水平也在提高,但当前中国建筑业仍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整体技术水平低、技术装备率低、劳动生产率低、工业化水平低,产品附加值不高;对资源、能源的消耗较高,对环境的污染较严重,回收资源的利用率低下;组织机构不完善,施工人员的知识能力有限,工程质量、安全水平有待提高;企业管理层更加重视任务承揽,忽视生产管理,对项目产值和进度关心较多,对成本管理重视不够,责任成本制度得不到有效落实,致使企业效益流失严重;现代建筑市场体系有待完善,技术创新体系不健全,建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建筑设计中常常没考虑设计要与周围环境条件相互适应,没考虑建筑的唯一性,常常只专注于理论上的设计,较多地考虑建筑外观造型,结构形式新颖等,忽视地区环境差异、抗震构造、施工条件限制等,没有结合施工的可行性等等。整体上看,工程建设人员管理创新理念、工程可持续发展理念不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建筑业必须加快提升自身能力和水平,改进不足,用创新的管理来推动中国建筑业的发展。
2.工程项目管理目标。无论是开发商、设计单位还是施工单位,建筑工程各相关单位都有各自的工作目标和管理目标。虽然管理工作的具体目标不尽相同,但是作为一个理性的经济单位其目标都是一致的。有着短期的目标和长期的目标,各项工作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些目标而进行。
建筑工程各相关参与单位首先要考虑短期目标。第一,选择具有相关资质要求的单位进行建筑活动;通过各相关单位之间的合作与沟通协调完成满足质量要求、市场需求、合同要求的建筑产品;建筑产品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同时被销售出去转化为经济利益;提高各相关参与单位的信誉,企业形象及打造企业的品牌。第二,在上述目标的基础上,争取经济利润的最大化。第三,围绕可持续发展理念进行建筑生产的各阶段活动,采取各种具体措施。
长期目标是建筑工程各相关参与单位的追求。第一,通过客户满意的工作,争取最大限度的占领国内国际市场,形成最大的经济利益。第二,通过建筑活动推动整个建筑行业的发展,建设高质量、高品质、高端的建筑产品,造福人类。第三,通过不断的采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达到可持续协调发展的目的。
由于整个工程的建设是为了让工程的各相关方都满意,各参与单位要有长远的发展眼光,组织建筑活动,达成短期的目标,经过短期目标的不断积累最终实现长期发展目标。
二、从经济人视野进行过程创新的举措
1.设计阶段的创新。工程设计是按照工程规划对工程的功能区和专业要素进行详细的定义和说明,通过设计文件,如规划、图纸、规模,对拟建工程的各个专业要素进行详细描述。对于一般工程,设计分为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两个阶段。对技术上比较复杂的工程,分为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和技术设计过程三个阶段。在工程设计实践中,常常发现一些建筑师设计创新的意图强烈,但设计方案严重脱离设计原则,没有考虑当地的风土人情,没考虑市场的需求特点,存在功能或视觉效果不佳等问题;某些设计不分情形和建筑功能类型的差异,忽视建筑空间使用的差异性,用一种特例所采用的方式,硬套用在差异性很大的建筑类型中,片面追求奇异空间的体验;在空间尺度或组合中,片面追求精神要素的创新,忽视功能、经济等要素和效率的原则,无效用空间大量存在,并在结构上生硬套用少见的复杂形式。缺乏对建筑设计创新内在机制与逻辑的了解[2]。每个建筑设计之间缺乏一种联系,发展商只注重于他自己单体的力量,而跟周围的建筑呼应关系欠缺。建筑设计常常只站在设计的角度,只是专注于设计理论上的可行性,常常没有考虑施工的可行性,难度问题,没有考虑建筑成本问题等。
针对以上建筑设计出现的问题,设计时一定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少费多用”原则。在建筑的施工过程中借助有效的手段,尽可能少用材料、用较低的资源消耗来取得尽可能大的发展效益。第二,“集约化”原则。包括土地利用的集约化、水资源利用的集约化以及能源利用的集约化。第三,“适宜性”原则。与条件相适宜,技术设置要做到切实可行、经济有效,从地域经济的客观条件出发,与人们的实际消费需求相适宜,与社会人文因素相适宜。第四,“循环利用”原则。将回收资源重复使用。第五,“以人为本”原则。创造出使人各方面的需求都得以满足且具有健康特质的建筑。第六,“绿色环保”原则。第七,“刚柔相济”原则[3]。
由此,在设计阶段要充分做好准备工作,做好工程勘察、当地社会的风俗习惯、开发商的设计要求等等资料的收集工作。按照设计原则应用高新技术设计满意的建筑产品,要着重考虑施工的成本,施工的可行性及施工的难易程度。所以设计师要与施工单位进行沟通,设计单位要选择具有施工方面知识的设计师进行设计工作。要充分鼓励设计者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做好设计工作,争取在经济、社会发展,人类福祉等方面都产生较好的效应。
2.施工阶段的创新。建筑施工阶段一般由项目部来完成,项目部代表建筑施工企业,但本身又不具备法人资格,无法承担明确的有界限的责任;项目部在工程施工中往往只考虑自身的局部利益,不能将项目部的运作与企业的发展联系起来,给企业留下了潜在的隐患;项目经理拥有指挥、决策权,拥有人、财、物的处置权,尽管企业对项目经理有责任书的约束,但缺乏有效的制约手段;建筑施工企业一般同时进行着数个项目的工程施工,企业、项目、职工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很难协调,需要不断进行管理创新来加以解决。
必须把建筑施工项目施工管理的内容进行空间、主体延伸,从市场跟踪、投标竞争、合同签订、履约、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全过程出发,通过对项目全过程的有效管理建立健全项目部的组织机构,将项目部作为企业的分公司进行定位和设立;在组织机构上,设立合同管理部、工程技术部、施工管理部,突出合同管理的中心地位,克服合同管理与资金管理、成本管理相脱离的弊端。形成现场施工管理与合同管理、成本管理协调一致的管理机制,解决现场调度长期存在的重进度、轻管理,重投入、轻核算的问题,提高文明施工水平和企业经济效益[4];建立和完善一套有效的竞争、激励、约束和监督机制,在建设一流工程的同时,努力造就一支一流的施工队伍。在施工中有计划地指导施工工人学习相关知识和培养施工责任意识,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进而提高施工工人的整体能力;特别注重施工现场的文明安全问题,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包括安全理论知识上的指导和安全实际操作的指导,加强现场安全设施的建设。
3.运营阶段的创新。工程的运营阶段是从工程投入运营后直到它的设计寿命结束,最后被拆除。主要工作有:申请工程产权证,在运营过程中的维护管理,工程项目的后评价,对该工程的扩建、更新改造、资本的运作管理等,拆除[5]。此过程不仅有利于工程建设参与者,还有利于业主。管理好运营阶段的工作,可以使工程建设参与者提高自身的形象,通过项目的后评价,吸取经验教训。因此有必要对运营阶段的管理工作进行创新。
对工程的维护工作,即提高保修期内维护的水平,可以根据每个工程的情况延长保修期;加强对业主有关工程问题的询问、沟通交流的频率,进而及时有效地解决工程的有关问题;提高维护工作人员的维护能力和素质。对项目的后评价工作,可以依据各个工程的情况,定期的对工程进行后评价,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自身的工程建设的能力。对工程的拆除要考虑可持续发展问题,提高对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回收能力。
三、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工程项目管理开展过程创新
工程项目都是在一定的区域内进行的,它的生命期很长,对经济和社会生活有很大的贡献,同时工程要占用土地,又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对经济社会又有很大的影响。城市的建设、地区的发展都是通过工程建设实现的,所以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包括:工程对地区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有贡献,工程自身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工程拆除后方便土地的复原——方便将来的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告诉人们,虽然对不同的项目的实施方法上必须因地制宜,但在项目实施前的方法决策上都有共同之处。第一,必须尊重业主的意见;第二,倾听来自基层的声音;第三,建立项目管理论坛,让各种项目的参与者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第四,运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三原则规范项目管理行为,以使用较少的资源达到同样或更好的效果,以多次重复使用的办法节约原材料,以对已废弃的原材料回收用作其他用途[6]。必须建设绿色工程,在工程项目的全生命过程中都要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
1.设计阶段的创新。运用可持续建筑规划设计创新战略——生态建筑规划设计进行工程项目设计。传统的规划设计往往疏于考虑建筑的位置、设计要素、能源和资源的制约、建筑体系及建筑功能等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而生态建筑规划设计则是在适当的时间和条件下,利用适当的技术,根据各地不同的地形、地貌和生态环境系统,考虑节能节水、方便美观、适用等因素,营造良好的建筑生态系统,将建筑设计成为和谐并可以进行良性循环的人工生态系统 [7]。充分利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风,智能化遮阳系统等新构造技术,开发新材料改善隔热保温性能和降温隔热性能。
2.施工阶段的创新。施工是工程建设最重要的环节,是建筑产品由无到有的过程,因此在此建设过程中融入可持续理念是非常必要的。建设过程中,采用生态方法,减少施工过程中的污染,使用环保的建筑材料等等。具有环保意识的绿色施工方法能够显著减少对周围环境的破坏,减少填埋废弃物的数量以及施工过程中使用的自然资源,并将建筑物建成后对室内空气品质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要作好材料进场检验工作,凡无出厂环境指标检验报告或者放射性指标、有害物质含量指标超标的产品不得使用在工程上。积极引导和鼓励勘察、设计、施工企业贯彻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不断改进施工工艺,开展洁净生产[8]。
3.运营阶段的创新。无论在运营过程中还是在建筑拆除过程中都要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在运营过程中的维护、扩建和改造工作都要注意对能源的利用与排放,减少能源消耗,减少废物排放等等。在拆除过程中,要避免破坏周围的事物,加强对废料的回收。建筑废料中最主要的组分是损坏的混凝土和拆除的墙体材料(烧结砖、砌块、砂浆等),在建筑物拆除时就应当按照不同材料的大类进行初步分离,可提前将不希望有的小部分材料,如木材、塑料、纸张、玻璃、金属等清除出去,对建筑物主体的大宗材料可按大类将其区分开来分别拆除和回收[9]。对建筑物进行拆卸分解回收后,要注意对其进行再次循环利用,节约能源,以此实现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结语
工程项目管理涉及工程全生命周期,是一个无间断的管理过程,后一个阶段的工作都是前面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展开的,要注意各个阶段之间的衔接。每个阶段不仅要在自身工作阶段与相关部门沟通联系,还要关注工程全过程与有关部门的交流。要在设计、施工、运营等几个关键环节进行过程创新的基础上,在工程全生命过程中各阶段及从整个过程(在质量、工期、成本、信息、合同、安全、协调等方面)都全面开展创新活动,才能最终起到工程建设的各相关方都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孙明贵.过程创新:一种新型的管理理论[J].经济学动态,1997,(2):50-53.
[2] 陈进良.新形势下中国建筑设计应如何创新[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5):18-190.
[3] 陈燕君.建筑设计的原则及创新探究[J].大众商务,2010,(10):280-296.
[4] 郑真爱.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创新研究[J].消费导刊,2009,(7):120.
[5] 成虎.工程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6] 余涛,高燕,钱武.对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创新的研究分析[J].科技信息,2007,(23):389.
[7] 颜红艳,周栩.基于生命周期分析的可持续建筑创新战略研究[J].建筑科学,2007,(8):9-13.
[8] 荀剑明,许砚秋.浅析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环境问题[J].环境教育,2011,(3):92-93.
[9] 李密芳.建筑废料的回收处理方法及利用途径——西欧研究文献及资料综述[J].砖瓦,2009,(2):38-46.
Innovation of the Project Management Process
HUANG Zhang-ping,XU Da-qi
(School of Management Engineering,Anhui Polytechnic University,Wuhu 241000,China)
关键词:世博会;景观思潮;比较
收稿日期:2011-07-16
作者简介:王 睿(1987―),女,安徽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规划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
通讯作者:刘滨谊(1957―),男,辽宁人,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图分类号:TU98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8-0065-04
1 引言
世界博览会是经国际展览局注册或认可、由国家政府主办、有多个国家政府和国际组织参加的国际性大型展示活动。世界博览会发源于中世纪欧洲商人之间的定期集市。18世纪末,随着新技术和新产品的不断出现,人们逐渐想到举办与集市相类似,但是只展不卖,以宣传、展示新产品和成果为目的的展览会。1791年在捷克首都布拉格举办了首次“只展不卖”的展览会;1798年9月17日~21日在法国巴黎举办的“共和国工业产品展”是第1个国家展览会;1851年的英国万国工业博览会是第1届真正意义上的世博会;1900年法国巴黎“第5届世界博览会”第1次正式使用“世博会”一词。
世博会已走过150多年的历程,被誉为“经济、科技与文化界的奥林匹克盛会”,是新思想、新理念、新文化、新创造、新产品的伟大聚会。世博会有一句为世界广泛认同的口号:一切源于世博会。这代表着世博会用它的理念和展示的科技成果,提出了世界发展的方向,同时也促进了设计思想和成果的传播与交流,刺激了新设计思想的产生和设计实践的发展。
2 研究方法分析
2.1 比较目标
近现代景观设计思想的发展在早期受到来自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等有重要影响的历史运动的推动,与传统的理论思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后来与现代主义、生态伦理以及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极简主义等新的理论思潮相互融合,形成了内容丰富、多元并举的新局面;现代景观设计以协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为己任,在今后的发展中,必将更加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稳定,关注可持续设计。
世博会作为会展行业中的巨型航母,与众多行业都存在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在特定时代背景下,不同的世博会主题及活动曾对设计思潮的发展起着促进和催化作用,并对景观规划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作用。通过对自1851年至今的世博会发展进行整体性、跨越式的研究,尝试将近现代设计思潮发展过程与世博会主题演绎历程充分结合,探讨并总结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将世博会作为研究景观设计思潮发展的新载体。
2.2 比较依据
(1)直观性。世博会是一项由主办国政府组织或政府委托有关部门举办的有较大影响和悠久历史的国际性博览活动,是了解新概念、新观念、新技术最全面,最直观的窗口。
(2)认可性。世博会展示的是各个国家最认可的东西,因而相对来说是全面的,客观的,是获得大多数人都认可的。
(3)文化性。世博会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文化艺术活动。从一定意义上说,世博会的历史同时也构成了设计史上的一个剪影。大型展览会的效应始终是推动设计发展的动力之一。
(4)前瞻性。世博会所展示的作品、场馆、园区设计,既是设计作品,也是设计批评的重要平台,为设计师、设计作品与公众之间的对话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敏感的设计师可以从公众对他们的反应看出大众对设计的看法,从而判断出设计走向。
3 世博会与近现代景观设计思潮嬗变
在世博会漫长的发展过程当中,综合考虑社会历史背景、世博会主题和活动特点以及设计思潮的演变,可将世博会的历史发展划分为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和更新期4个阶段。
3.1 萌芽期
3.1.1 世博会主题特点
1851年伦敦世博会――1873年奥利地维也纳世博会,这个时期主要是指从1851年第1届伦敦世博会开始,到19世纪后期(1873年维也纳世博会)的一段时期,是世博会发展的雏形期,其发展特征主要是以英国为代表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借世博会展示工业革命成就。
1851年在英国伦敦举行的伦敦万国工业成就大博览会,其主题为“万国工业”,这是第一届真正意义上的世博会,对19世纪的科学进步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之后又举办的五届世博会初步奠定了世博会的地位。
3.1.2 世博会与设计思潮
兴起于19世纪下半叶的工艺美术运动,在1880~1910年间形成了一个设计革命的。这个运动以英国为中心,波及到了不少欧美国家,涉及到了设计领域的各个方面,并对后世的现代设计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1851年伦敦世博会上的主体建筑水晶宫作为第一个运用预制件以及钢结构的大型建筑物,预示工业化时代的到来。会展的物品大多为新的工业产品,由于当时艺术家对这种工业化的恐慌,产生了倡导回到手工业生产的工艺美术运动。1855年巴黎世博会继续着第1届的思路,首次展出了混凝土、铝制品和橡胶等工业化产品,激发了工艺美术运动的继续扩大化。1876年费城世博会让人们意识到美国的工业以及科技发展,正是由于这次博览会人们才真正认识到工业化生产趋势以及设计必须适应新的生产方式,美国设计的简洁实用让公众和设计师恍然大悟,带来一股清新之风。
工艺美术运动起因于对于第一届世博会所展示的无节制的过度装饰和工业化设计的反感,可以说这一时期的世博会都是在工艺美术运动的大背景下进行的。
3.2 发展期
3.2.1 世博会主题特点
19世纪后期(1876年费城世界博览会)到20世纪前期(1939年纽约世界博览会)可以看作是世博会的发展期。这一时期的世博会由最初的展示产品,开始走向展示概念;在原有无所不包的展示计划基础上,走向专题表达,把世博会从工业的范畴转向文化的范畴,1939年纽约世博会展示的“民主之城”就是这一转向的突出表现。科技繁荣与呼吁和平是这个时期发展的主旋律,世博会更多的体现出一种人文情怀。
3.2.2 世博会与景观设计思潮
(1)新艺术运动(1888年巴塞罗那世博会~1900年巴黎世博会)。“新艺术”(Art Nouveau)是流行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种建筑、美术及实用艺术的风格。新艺术运动试图从艺术与手工业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并且吸收了东方的艺术语言,更多地将设计社会化、民主化、大众化的理念加以贯彻和执行。新艺术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启承工艺美术运动的余绪,使是一次承上启下的运动,标志着西方艺术从古典传统迈入到现代主义艺术的一个重要过渡。如苏格兰艺术家、建筑师麦金托什(Charles Rennie Mackintosh,1868~1928),他曾是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重要成员,但后期时以他为代表的“格拉斯哥四人”的设计小组却处处体现了新艺术的特点,甚至有着现代主义的萌芽。麦金托什等人承认机械,在形式上一改莫里斯以来的风格,有着现代主义简约,甚至可以说是机械美学的萌芽。
新艺术运动希望通过装饰的手段来创造出一种新的设计风格,从自然界中归纳出基本的线条,并用它来进行设计,强调曲线装饰。新艺术运动中对于自然式与规则式园林的争论从一个侧面推动了西方园林设计风格的不断变化与发展。
法国、比利时和西班牙作为新艺术运动的发源地,1888年巴塞罗那世博会、1889年巴黎世博会、1897年布鲁塞尔世博会均展示了大量体现新艺术运动风格的展品,同时这些国家的文化及设计也无不体现着新艺术运动的影响。1900年巴黎世博会展出了新艺术运动风格的建筑、家具、珠宝、器皿、海报、玻璃制品、服装等,正式宣告了新艺术运动在建筑和设计领域发展成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新风格,并确立了新艺术运动在当时艺术形态中的领导地位。这届世博会标志了新艺术运动的同时也是尾声的开始。
(2)现代主义(1929年巴塞罗那世博会~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中叶在西方建筑界居主导地位的一种思想。这种思想主张建筑师要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适应于工业化社会的条件、要求的崭新建筑。现代主义对景观设计最积极的贡献是认为功能应当是设计的起点这一理念,现代景观设计从而摆脱了某种美丽的图案或风景画式的先验主义,得以与场地和时代的现实状况相适应,赋予了景观设计适用的理性和更大的创作自由。
1929年巴塞罗那世博会上,密斯・凡・德罗设计的德国馆标志着现代建筑的诞生,同时也成为这届博览会中最有影响力的建筑作品。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为了突出科学性和现代性,在当时现代主义影响下,大范围的使用现代主义设计,包括钢筋、墙板、吊塔结构和流线型的外观,为现代主义做了最好的诠释。
(3)装饰运动(1935年布鲁塞尔世博会~1939年纽约世博会)。装饰运动兴起于20世纪初,主张采用手工艺和工业化结合的双重手法,把艺术家单纯的手工艺制作和代表未来的工业化特征合二为一。法国不仅是装饰艺术的发源地,也是装饰艺术运动的中心。1925年在巴黎举办的“国际装饰艺术及现代工艺博览会”开创了建筑史上非常重要的装饰艺术派建筑,把艺术装饰风格推上国际潮流舞台,由此点燃了现代主义信号。之后的几届世博会(1937年巴黎世博会、1939年纽约世博会)将装饰运动推向顶峰,美国和法国也成为装饰运动发展的主要国家。
3.2.3 发展总结
在世博会的萌芽期和发展期,大众接触信息的渠道很少,只有在设计师以及社会精英间进行小范围的讨论,人们很少能够接触到设计前沿方面的知识,而且设计思潮往往是小部分人之间的共识,并不是面向大众的,甚至在设计界之间都没有达成很广泛的共识。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世博会提供了设计界交流的平台,同时设计师也可以通过公众对于世博展品的反应及评价得到更确切更广泛的参考。这些因为世博会所得到的启发以及参考,使得设计界能够以此为基础发展出新的设计思潮。因为前期世博会具有广泛的接受度,这个思潮大多是能够得到共识的,
这一阶段的思潮是统一的,或者说在众多思潮中有主导思想。从设计史来看,新艺术派和工艺美术运动只能算是一种风格或样式运动,它们的局限性在于尚未与机器完全结合,多追求形式,华丽的表面装饰。但这仍不能否认它们对现代设计的启蒙作用。这一阶段设计思潮的发展则是阶段式递进的,世博会对与设计思潮来说是启发式的,两者之间关系密切。
3.3 成熟期
3.3.1 世博会主题特点
1958年比利时布鲁塞尔太子港世博会――1975日本冲绳世博会为成熟期,第2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各国人民在满目疮痍的废墟上开始重建家园。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标志着原子能时代的到来,表明西欧已经从战争的破坏中恢复。伴随着20世纪60、70年代世界经济的大飞跃,新的展览格局逐渐完善,世博会发展进入到一个相对稳定的成熟期。世界的发展开始趋向多元化,世博会的主题也呈现多样化趋势。
3.3.2 世博会与景观设计思潮
在这一时期,社会以及经济科学都取得了大幅度发展,人们的交流渠道开始变得畅通,很多在两次世界战争中没有机会实现的想法得以实现,设计师的思想在此阶段得到大程度的碰撞。这一时期很少有能取得主导思想的设计思潮。很多设计思潮得以在这段时间内碰撞出激烈的火花,探讨了很多的设计思路以及设计的关注点。这段时期是设计思潮的多样化时期,产生了包括极简主义、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多种设计思想。
这一时期的世博会的展示设计则更多的体现出一种对于技术美学的关注,展示了“技术乐观主义”潮流,如1958年比利时布鲁塞尔世博会上原子塔曾被称为“地球上最令人震惊的建筑”。这种世博会的发展趋势对设计思潮的发展有一定的启发式作用,但并不十分明显。
3.4 更新期
3.4.1 世博会主题特点
1982美国诺克斯维尔世博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为更新期,随着冷战时期的结束,世界发展开始趋向多元化,人类更加关注未来发展。因此这一时期的世博会将关注重点放在了人类生存和发展多面临的新的全球性问题,从而解决各国所共同关心的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问题。世博会开始以一种全新的思路和方法筹划和运作。
3.4.2 世博会与景观设计思潮
绿色设计也称生态设计,是指在设计对象整个生命周期内,着重考虑产品环境属性(可拆卸性,可回收性、可维护性、可重复利用性等)并将其作为设计目标,在满足环境目标要求同时,保证对象应有的功能、使用寿命、质量等要求。
可持续景观是一种在其生命周期内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与自然和谐共生并具有审美价值的地表生态系统。可持续景观设计就是依据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原则,实施景观可持续设计并监理设计的实现。
20世纪下半叶人们在重建家园、恢复发展并面临新问题的时候,不约而同地从各个角度想到了“自然”,将环境保护和生态问题作为世博会的主题,回应“可持续发展”主题的一批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成果脱颖而出。
3.4.3 发展总结
在这一阶段,在经历前期的激烈碰撞后,人们达到了共识,设计思潮在经历了大程度的发展之后慢慢进入了螺旋式的小幅度的发展。在经济科学高度发达后,设计思想随着社会的发展渐渐趋向于也成熟和稳定。
世博会从先期的启发式的作用,慢慢发展成为向人们展示最新的设计思潮和发展趋势,但二者之间的关系仍较为密切。这是由社会发展的程度以及设计发展的程度所决定的。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日益广泛,设计师之间、设计师和公众之间的交流变得顺畅,世博会由此更多地成为一个展示的舞台。当然,世博会在当代也承担了一些全新的功能,如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明确城市发展战略,提供切实可行的后续发展规划等(表1)。
表1 世博会与近现代设计思潮嬗变的关系
4 结语
纵观150多年间举办的世博会,无不见证着时代的进步,记录下世界文明的发展历程。每一届世博会无论规模大小,都标志着人类文明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从早期炫耀国力威慑邻邦的工具,到世界大战前后和冷战时期世界关系的“晴雨表”,再到如今对全球化问题的日益关注,世博会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论坛和前沿,世界各国在这里为人类未来的发展集思广益、共谋出路。
每一次成功的世博会都会引起新的设计思潮,而新的设计思潮必定会影响景观规划设计思路和方法,无论是进步的还是不那么进步的,都是符合当时社会历史背景的。选择世博会作为切入点,将其作为反映社会环境和设计思潮的最佳窗口,探究新思潮的发展趋势,以便更好地进行符合当代社会和文化背景的景观规划设计实践,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2] 童 欣.景观设计发展浅析及世博会景观设计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7.
[3] 崔 宁.重大城市事件下城市空间再构:以上海世博会为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