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旅游投资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旅游区建设,规划是关键。东联集团特聘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沈阳鲁迅美术学院、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内蒙古大学等十几个科研院所的20多位专家、教授,以及鄂尔多斯学研究会的专家、成吉思汗的后世子孙、鄂尔多斯当地有影响力的民族干部和达尔扈特人组成规划组,在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编制了《成吉思汗陵旅游区的总体规划》和《成吉思汗陵旅游区的详细规划》。在既尊重民族文化传统,又遵循现代旅游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规划提出以蒙古族历史和民族风情为基础,以成吉思汗文化为主线,达到民族文化与旅游文化的统一,草原文化与人文景观的统一,为打造成吉思汗陵旅游国际品牌奠定了坚实基础。成吉思汗陵的文化主体是成吉思汗供奉和祭祀,这种神圣的文化形式很难形成除观光旅游以外的旅游项目,这是成吉思汗陵旅游区开发之初面临的难题。鉴于此,东联集团积极把旅游平台融入更多的文化内涵,把成吉思汗陵旅游区的主题定位为弘扬成吉思汗文化。因为谈到蒙古族历史,必谈成吉思汗文化,将成吉思汗文化研究透,就能把握蒙古族文化的主旨,同时挖掘成吉思汗文化内涵,还可以带动整个旅游景区的发展。
成吉思汗陵旅游区共投资4.3亿元,规划面积80平方公里,形成核心旅游区10平方公里的“三区、两道、八景”的整体布局。旅游区以成吉思汗的历史史实为依据,确定了气壮山河、铁马金帐、蒙古历史文化博物馆、成吉思汗中心广场等景点和功能区。游客在观赏景区无限风光的同时,还需要更深层次的文化享受。东联集团顺势而上,投资成立内蒙古天骄艺术团。每天在旅游区演出。艺术团打造的大型民族舞台剧《永远的成吉思汗》,自2007年以来已演出近千场。
2006年,东联集团先后荣获内蒙古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和文化部授予的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利用这一强大推力,东联集团开始对成吉思汗陵旅游景区进行软硬件改造,目标是打造全国5A级旅游景区。他们进行环境绿化改造,将景区水泥地变为石板路;统一景区内标识、标牌、导游图,做到与旅游区风格统一;所有工作人员统一服装、统一制作工作牌;员工进行日常礼仪服务培训及蒙古族礼仪服务培训。据介绍,成吉思汗陵旅游区,在未来10年可为当地带来16.23亿元的直接收入,48.69亿元的间接收入;可提供400个直接就业机会,1200个到2000个间接就业机会,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恢复54.4平方公里的草原,保持了当地生态系统的平衡。
通化县快大茂镇
(2019年7月)
乡村旅游产业是世界公认的朝阳产业。发展乡村旅游能全面提升旅游业内在质量,能带动居民生活品质、生态环境和文明程度的全面提升。快大茂镇的历史文化资源丰厚、自然资源丰富,美丽乡村建设成果丰硕,有着发展乡村旅游的良好基础。大力发展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为载体的全域化旅游,能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增加。乡村旅游会给快大茂镇发展提供新的动能和生机,是补齐我镇文化旅游发展短板的战略方向。为更好地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我们做了以下调查。
一、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
一是历史文化资源深厚。快大茂镇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朝鲜族、满族文化相互交融。镇域内共有两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龙岗遗址群和江沿墓群,这两处“国保”单位有着高句丽政权肇兴之地的丰厚历史,是继集安、桓仁后,又一个高句丽历史文化品牌。快大茂镇是“空中坦克”李永泰将军、“东北飞鹰”高志航将军的出生地,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丰富。
二是生态宜居、区位优势明显。快大茂镇幅员面积257.6平方公里,境内河流丰富,森林覆盖率非常高,植被丰厚,野生动物种类繁多,全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全省的典范,是美丽宜居的小城镇。快大茂镇是县城所在地,是我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与通化市区毗邻,与集安市、辽宁省桓仁县、新宾县临近,交通发达,区位优势比较明显。
三是明确乡村旅游发展规划。镇党委、政府确立的“生态文明立镇、文化旅游活镇、新型农业兴镇、商贸集聚强镇”二十四字方针,确立了“一条文化脉络、两个旅游圈、三个文化园区、四个产业板块、五个旅游+”的“12345”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乡村旅游发展“12345”总体规划与县委打造四条精品线路、近郊游乐园规划高度契合。
四是纳入全市旅游发展规划。今年,市委将快大茂镇虎湾线纳入到全市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中,将着重打造,在这一重大历史机遇下,快大茂镇在“突出特色,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协同发展”的原则下,按照“PPP”的发展模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突出特色精品开发,发展旅游配套产品,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全面实行开放开发,使我镇的人文休闲游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形成了一定的气候,发展乡村旅游时机成熟。
五是发展基础良好。快大茂镇农业人口共有15937人,外出打工或经商的农民占到一半以上,有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的人力资源。通化县城和通化市区有近50万的城市人口,再加上其他周边乡镇和市县区的居民,都是我们三产服务潜在的消费者。
二、乡村旅游发展情况
一是建立乡村旅游发展工作机制。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的快大茂镇乡村旅游发展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四个工作组,分别负责综合协调、宣传企划、项目建设和农业产业四个方面的内容,制定下发了实施方案,召开了乡村旅游发展工作会议,对乡村旅游发展进行战略部署。多次邀请省、市、县及省外相关部门领导、专家到虎湾线实地踏查,对乡村旅游工作进行指导、把脉,组织镇村干部和部分产业大户,到休闲农业发展好的地方进行学习考察,推动了快大茂镇乡村旅游更好更快发展。
二是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几年来,累计投入4850万元为全镇16个村屯实施农村水泥路、柏油路建设、自来水改造、路灯亮化、边沟一体化、围墙标准化、庭院硬化、道路绿化美化、危房改造、堤防加固、水渠建设等工程。其中,仅虎湾线去年投入1200万元新建柏油路25.1公里。截止目前,镇域内有大型度假村1处,小型度假村4处,村民自建农家乐4处。宾馆、住宿场所72家,餐饮单位892家,旅行社12家。
三是建设景观景点。今年投资500万元建设7处景点景观,其中,投资20万元打造虎马岭村至繁荣村15公里花海路;投资120万元建设虎马岭村虎湾线入口休息驿站;投资80万元升级打造新开村梨花生态广场、新明村“金达莱”景观;投资150万元繁荣村建设鹿鸣园,对“古树群”遗址进行保护,挖掘长白山梅花鹿文化;投资60万元新建土珠子观景平台,投资7万元新建青山村“青花池”等景观;下龙头村争取一事一议项目资金75万元,建设下龙头村龙头山景区及“赑屃”观景平台。“果树村、鲜花屯、瓜菜园”基本呈现。
四是提升乡村旅游知名度。自2015年开始成功举办了4届全民秧歌汇演,下龙头村秧歌队参加通化市电视台《心桥》栏目,向全市展现我镇的民俗文化,高跷秧歌成为通化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式命名为长白山龙头高跷大秧歌,正在申报更高一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镇中心校举办了千人撕纸艺术表演,创造了撕纸吉尼斯世界纪录;承办了“通化县高句丽肇兴之地”大型诗人采风活动和专家历史文化研讨会;在我们县政协的大力支持下,经咱们政协文史委的努力,整理出版了《龙岗山风》诗集和《高句丽肇兴之地专家研讨文集》,丰富了我镇的文化内涵;将“虎湾线”打造成通化市首条自行车拉力赛道,并成功举行了通化县首届自行车邀请赛;市宣传部组织“通化市文化小分队走进繁荣村”活动,通化市著名的书画家在繁荣村留下墨宝50余件,并确定我镇为全市文学艺术创作基地、文化志愿者创作基地等5项荣誉称号;通化市楹联学会确定我镇为创作基地和活动基地,并为繁荣村部分景点提楹联;通化市冬管中心,将我镇确定为冬季项目训练基地,7月国家越野滑雪队山地障碍追逐项目组的队员,又到虎湾线进行夏季集训;我镇与《吉林日报》通化记者站开展合作,成为全市唯一一个《吉林日报》走转改联系点;去年年底,我镇承接了全省精神文明现场会,向全省展现了我镇几年来的建设成果。
三、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地方政府关于发展乡村旅游的政策和法规较少。目前,乡镇(村)和农民群众对发展乡村旅游都很有积极性,但省、市、县政府对发展乡村旅游没有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要出台发展乡村旅游、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方面的支持政策,管理办法等。没有政策,没有法规,就难于管理,也不能保证其健康、持续发展。如发展乡村旅居,鼓励农民开办“农家乐”,“农家乐”如何规范服务,餐饮、客房卫生标准,公安部门在住宿上的管理,工商、税务等部门的服务和管理不到位或缺位。“农家乐”如果只是简单复制外地的一些形式,收拾一间屋,摆几张桌,吃点农家饭,西屋住一宿那么简单,如没有规范的服务,规范管理和支持政策的实在内容,旅客是不会有认可,“农家乐”的很难健康持续地发展。
(二)发展乡村旅游要有系统的规划。国家、省、市、县、乡的乡村旅游规划要呈大树状,下一层级的乡村旅游规划要与上一层级规划一脉相承。克服凭着一股热情,一哄而上,盲目发展,既没有突出自己的特色,又造成同一地区内项目建设重复,功能雷同,互相竞争,效益低下。
快大茂镇乡村旅游资源虽然丰富,大部分乡村旅游资源基本上是自然资源或是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乡村旅游资源较为松散,大部分旅游项目为群众自发建设,开发的层次较低、主题不明显、定位较模糊,市场转化率。快大茂镇急需聘请专业部门,结合上级规划和快大茂发展来制定《快大茂镇乡村旅游发展规划》。
(三)乡村旅游人才缺乏。部分镇、村干部和村民对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认识模糊,相关政策知识掌握不够,在旅游项目开发、管理、促销等方面的能力不足。各村缺少开旅游发展带头人、示范户和经营户。旅游从业人员在经营服务、食品卫生安全、接待礼仪、餐饮和客房服务、乡土文化讲解等方面的素质和技能基本没有培训。
(四)缺少发展乡村旅游的资金。快大茂镇没有上级支持的乡村旅游项目,景观、景点等的打造基本上是使用镇自有资金,很难进行在大规模的景区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没有支持本镇农民发展乡村旅游的资金。发展乡村农业旅游,开办观光农业园区,虽是以利用当地农业资源和农业生产为基础,但园区建设和市场营销等都需一定的资金。然而,乡村农民没有更多资金投入,又得不到政府的扶持,招商引资更困难。
四、对发展乡村旅游的建议
(一)统筹协调各方,全力发展乡村旅游。
政府在发展乡村旅游中的主要职责是服务,协调部门通力合作,理顺乡村旅游管理体制。协调资金支持乡村旅游发展。协调农民和投资者的利益,实现合作共赢。
(二)尽快落实乡村旅游发展的系列政策。根据国家出台的关于乡村旅游方面的政策法规,因地制宜制定我县发展乡村旅游的系列政策,推进乡村旅游的科学化、有序化、制度化发展,保证乡村旅游健康持续发展,真正服务于三农。
(三)成立专业乡村旅游规划机构。在大范围内广征旅游规划方面的专业人才成立乡村旅游规划机构,或是委托国内乡乡村旅游规划机构,对我县的乡村旅游进行规划设计,减少规划的行政干预。规划设计单位深入乡村,为美丽乡村发展、乡村旅游发展做出一流水准的规划和设计。
(四) 重视专业人才和技能培训。做好对农民的培训,调动他们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和本地历史文化价值的认同。组织带头人到外地参观,进行专项培训。对有从事乡村旅游意向的农民进行培训,培训从事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服务、技术人员。
(五)完善公共础设施。要加强乡村旅游公共设施的建设。要解决好交通、通讯、网络问题,与交通部门合作,开辟旅游专线,为游客出游提供方便。电线电路要合理布局,保证正常供电照明。乡村旅游要与城乡建设规划相结合,搞好居民点道路规划,合理开发和整理土地,改善城乡环境。
国内外专家和学者分析和阐述的旅游城镇化内涵是根据后现代城市观和消费观而形成的城市模式,是在享乐消售的前提下建立起的城市化。上世纪九十年代,Mullins最早提出tourismurbanization(旅游城镇化)的概念,他在比较旅游城镇和工业城市的基础上,提出较为简单的概念体系,并对澳大利亚阳光海岸和黄金海岸进行分析。此概念体系是由于不同社会因素造成居民结构和城市空间的差异;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劳动力和人口的增长;后福特式的经营和生产方式;政府间接调控城市建设;以定制消费和享乐消费为主要特征。我国很多专家学者实证研究了旅游城镇化现象,并界定旅游城镇化的相关概念,将其定义为:旅游区域的乡镇或农业人口向城市集聚和转移,导致旅游城市数量逐步提高,规模逐步扩大、城市在民众旅游活动中影响力和作用不断提升的现象。旅游城镇化带动物质、资本、人口等要素向旅游区域扩散和集中,促进城市质量提高和城市规模扩大,其内涵包括景区城市化和城市景区化。
二、旅游城镇化具有的动力机制
(一)发展旅游城镇化的资源条件
资源条件是发展和形成旅游区域的前提,它丰富与否决定能否形成产业结构。利用和开发旅游资源是发展目的地旅游的最直接的方式,是发展旅游的先天条件。在发展旅游的初级阶段,资源是自然环境中的、客观存在的,当人们运用技术、投资等方式,创新和开发新资源成为发展主流,旅游也呈现出多种产业相结合的状态。我国的旅游资源特别丰富,在自然资源方面,生物景观、地文景观资源都很丰富,另外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绵长,人文旅游资源也特别丰富。这为我国发展旅游城镇化提供先决条件。
(二)旅游市场的需求
每一种资源开发的对象都要符合市场需求。目前我国旅游产品呈现出丰富化的发展趋势。旅游产品的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历史文化游、景观游等传统旅游向着现代化、个性化旅游的方向发展。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政府和旅游企业要运用各种方式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我国现在是旅游消费大国。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提升消费意识和旅游意识,更加重视精神享受。另外人们休闲时间越来越多,提升了旅游的需要量。我国的休假可以分为休假日、公休假日、探亲假、年休假、病事假、婚丧假、产假等,加上元旦、春节、五一、清明、国庆、中秋等假日,人们有更多时间进行休闲旅游。旅游市场需求主要有两种变化,其一是旅游需求向个性化、高质量、多样化的方面发展。其二是旅游向着提高旅游需求总量、提高旅游质量、出现新的旅游类型等方面。
(三)旅游产业具有的关联效应
旅游产业提高国民经济收入,是全球最大产业。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国将旅游业纳入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规划中。旅游产业化提高旅游城镇化的发展进程。旅游资源型城镇的建立和发展,基本是依靠景区建设并发展的。旅游的发展对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成为地区国民经济的增长点。此外,在重视城镇化品质的环境中,发展旅游对提高居住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具有积极作用。
三、旅游城镇化具有的外部性环境机制
(一)地区经济的消长
在发展地区经济的过程中会经过发展的瓶颈期,会面临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变经济方式等重要的问题。这种现象在资源型区域具有明显表现的代表地区有:我国阜新、抚顺、鞍山等地区,德国鲁尔地区等。在这些区域怎样确保经济持续平衡发展,探索新的经济增长点势在必行。在此种情况下,发展新产业是升级产业结构、转变经济类型的重点,经济的消长为发展新产业提供良机。旅游产业是第三产业,体现出地区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是发展经济的新型产业,对于推进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作用。另外,旅游产业具有低准入门槛、高产业关联度的特点,是政府优先、快速发展的产业。
(二)不同文化的整合和冲突
旅游者在旅游城市不断的流动,对本地区的社会空间结构具有较强影响。在旅游城市的人员构成方面,外来务工人员、旅游者、当地人口共同组成旅游地的人口主体。各种人群的文化背景不同,出现文化上的融合和冲突。旅游的发展致使涌入很多外来文化,因为旅游者来自城市等相对发达地区,其文化特质具有时代性和先进性,文化作用较突出。而本地人口,一般向往城市生活,经常受这种文化的影响和吸引,会接受先进的城市文化,这就导致当地居民的习俗、文化不断消亡,造成传统文化中的民族节日、生活习俗、乡土风情等成为旅游的表演节目。旅游地区的生活生产方式也逐渐趋于城市化,最后形成为以当地文化为中心,多种文化共存、共同发展的局面,旅游目的地也逐渐向着城镇化的方向发展。
(三)体现出城市形象的变化
城市形象体现出一个城市的性质定位,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但也非一成不变,在历史发展、时代变迁过程中,城市形象也在发生变化。城市发展既要运用自身力量,还要吸纳外部资本、资金,所以城市形象优劣关系到城市的发展,也在发展过程中塑造城市的形象,并体现出城市投资环境和发展环境。在更新城市形象时,城市职能也出现变化,由单一职能转变成为综合职能,出现很多专一旅游职能的城市。这些城市具有兴盛的旅游经济,出推动旅游的快速发展。可以运用环境、经济、政治、文化、区位等方式提升城市形象,更新城市形象也推动旅游城镇化机制的建立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旅游城镇化具有的调控机制
(一)政府引导和规划
现行规划是很庞杂的体系,各种规划对发展旅游具有指导性的意义。所以衔接和协调好各种规划,对快速、健康的发展旅游具有重要作用。协调规划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是做好协调上位和下位规划的纵向工作,而上位规划是以区域经济的宏观角度调控旅游的发展。第二是各类规划间的平行横向协调。这样不但可以将发展思路予以统一,也有助于政府设计、实施政策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资源开发一般具有时效性,科学合理的规划能够提高旅游开发的时效性。制定和执行规划,政府要发挥出主体的作用,对旅游发展的目标和任务进行合理分配,对旅游资源进行品牌性开发、高端性开发、阶段性开发,确保旅游资源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另外,规划要协调好当地居民、开发公司、政府等各方的利益,推动旅游持续、合理有序的发展。旅游规划的基本内容是:理清资源、分析市场、开发旅游产品、旅游品牌定位、建设旅游配套设施等。
(二)完善政策保障
现在政策制度是发展区域经济重要的环境条件,旅游是吸引投资快、收益快的产业,短时期就会收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旅游产业是市场型产业,发展过程中要遵守市场规律,具有竞争、供求等关系,受市场规律的制约。国家制定发展产业的相关政策来确保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同时对旅游产业的不规范现象进行制衡。2009年我国频布和实施了《快速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此文件全新定位旅游产业,目标是将其发展成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意见》从旅游服务设施、服务性景点、城市交通网络、旅游优惠政策、门票定价、旅游行政管理、资源管理、旅游企业发展、旅游资本准入等方面做出详细规定。提高旅游产业的升级和发展,促进旅游产业的振兴。
(三)投资具有的准入机制
财政投入对发展旅游具有关键性作用,投资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政府财政投入难以全部解决旅游产业资金的问题,这就需要吸纳更多的外来投资。旅游具有快回报、高回报率,其吸引力很强。旅游开发的前期投资比较大,尤其是为了增强旅游景点的接待能力,要建设公共服务和交通基础设施。传统旅游景点的开发是政府吸引企业进行投资,在市场机制下,融入多种资本共同发展是必然趋势。所以构建科学的外来资本准入机制,以及在旅游发展中融入社会资本,有助于形成统一的国内旅游市场格局,调动各方面力量发展旅游事业。在实际运作过程中,要注意平衡投资方与受益方所存在的利益关系。
(四)发展旅游的应激机制
应激机制包括旅游市场具有的应激机制和旅游危机存在的应激机制。旅游市场具有的应激机制,就是应对旅游市场突发变化而制定的机制。制定此机制有助于了解和掌握市场变化,用最快的速度满足市场需要。很多因素影响旅游市场,例如泥石流、洪水、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难以预测的传染病、恐怖袭击、战争、社会事件等。这些都属于旅游危机,其具有不确定性和突发性,所以要建立完善的应激机制。应激机制对降低旅游危机、建立危机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五、结束语
黔东南州旅游产业成效显著
发展旅游的合力不断增强。始终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发展模式,形成了“州级统筹,县市实施,部门联动,群众参与”的民族文化旅游工作格局,全州民族文化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旅游接待服务能力不断提高,星级饭店、旅行社、景点景区、乡村旅游示范点、旅游商品生产企业、旅游购物中心、旅游车队、旅游娱乐设施、美食街等旅游服务设施日臻完善。目前,全州有各类景区(点)38处,其中国家4A级景区1处、3A级景区3处,3A级以上景区比“十五”期末增加4处;旅游车辆从无到有,有3个车队近42辆旅游专车;旅游商品生产企业220家,比“十五”期末增加156家。旅游星级饭店48家、旅行社23家,分别比“十五”末增加44家和10家。今年,全州在建五星级饭店12家,拟建10家。
交通为主的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基础设施极大改善,通讯、住宿、餐饮、会务、游览等旅游基础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提速,特别是以公路为主的交通路网的快速发展,为旅游业的加快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十一五”以来,全州完成旅游公路建设投资13.3亿元、开工建设1440公里、建成1230公里。目前全州已基本形成以高速公路为骨架,旅游公路为支网的旅游交通网络,打破了我州过去交通严重边缘化、旅游景区景点可进入性差的瓶颈制约。
乡村旅游收效显著。目前,全州确定重点保护和开发的乡村民族文化旅游村寨已达100个,每年有民族民间节日300多个,2011年全州乡村旅游接待600万人次,旅游收入28.95亿元,比“十五”期末分别增长631.7%和684.55%;今年上半年,全州乡村旅游接待1138.96万人次,旅游收入72.5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9.83%、150.68%,现全州乡村旅游直接从业人数达7.6万人,涌现了许多“一村一业” 、“一村多业”的专业村、特色村。今年下半年,我州还以西江和肇兴为中心,打造环雷公山和侗文化乡村旅游示范区,目前已启动环雷公山“苗乡十景”和 肇兴“一山八寨”基础设施、小黄侗文化产业园建设。乡村文化旅游已成为我州当前改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成为最有效的扶贫手段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如西江自2008年第三届贵州省旅发大会召开以来,当年接待游客77.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3675万元;2009年至2010年两年共接待游客168.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6683万元;2011年西江景区旅游人数突破了200万人次,综合收入5.1亿元,门票收入3600万元,今年1-7月门票收入2473万元; 2011年西江村农民人均纯收入7100元,其中来自旅游的收入占70%以上。
品牌打造取得成功。依托“原生的民族文化、原始的自然生态、原貌的历史遗存”这三大旅游资源优势,加大了黔东南旅游形象的对外宣传力度,特别是以2008年省第三届旅发大会在黔东南州西江千户苗寨召开为契机,通过在中央电视台、新华网等高端媒体的广泛宣传,“苗乡侗寨,心灵家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初步唱响了千户苗寨西江、历史名城镇远、部落岜沙、千年侗乡肇兴等“原生态黔东南”旅游品牌。形成了以西江为代表的环雷公山苗族文化旅游区,以肇兴为代表的侗族文化旅游区,以镇远古城、舞阳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和山水风光旅游区,以凯里、下司为核心的凯麻休闲度假和户外运动旅游区,以仰阿莎湖为核心的木商文化及亲水旅游区的旅游产品布局和精品旅游线,2012年1—7月份全州共接待游客21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05亿元,同比增长148.42%。通过多角度、多视角,展现和推介黔东南旅游,并在中央电视台1、4频道投放了“多彩原生态、真情黔东南”的广告,收到了明显的宣传效应,提高了黔东南对外的影响力。
旅游产业发展措施给力
坚持党政高位推动。党政高位推动是黔东南州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和根本措施。十一五”以来,该州突出实施“旅游活州”战略,明确其基础性地位。特别是2011年该州将州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州旅游发展和改革领导小组、州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进行整合,成立了由州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州四大班子分管联系领导任副组长,州直部门及各县市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和改革领导小组,为该州文化旅游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同时,州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黔东南州旅游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黔东南州旅游业发展的决定》、《黔东南州实施旅游活州战略三年行动计划》、《2011年黔东南州文化旅游工作安排意见》、《黔东南州2012年推进“旅游活州”战略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切实把旅游业作为拉动第三产业发展的龙头、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推动了旅游产业加快发展。
坚持旅游产业规划引领。在实际工作中,州、县注重规划引领,指导旅游产业发展,完成了全州十六个县市旅游产业规划、重点景区建设性详规及一批专项规划,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批支撑旅游发展的重大建设项目。2011年以来,又对黔东南旅游总体规划进行修编,编制了《黔东南州“十二五” 旅游规划》、《黔东南州旅游目的地规划》及《三板溪湖库区旅游开发总体规划》等系列重大规划。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州的“点、线、面、体”的规划架构,这些规划成果将对该州“十二五”旅游业的加快发展起到极大的基础性和助推性作用。
积极破解旅游投资瓶颈。针对自有财力薄弱的实际,采取争取国家投入、州县财政投入、利用民间资本投入等方式,解决旅游投入不足的问题。特别是2011年以来,该州积极拓展旅游产业投融资平台,积极探索和建立旅游资源的特许经营机制,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省内外旅游投资商、开发商、旅游饭店集团等资金、品牌、管理、技术和人才入驻该州开发文化旅游资源,兴建文化旅游项目。2011年与投资商达成旅游投资开发协议40项,签署意向性协议资金85.9亿元,到位资金14.25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2.47亿元。今年6月,香港港中旅酒店管理公司已进驻凯里,与腾龙嘉瑞禾酒店达成了管理协议。2012年,该州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发2号文件精神,合理配置全州旅游文化资源,打造旅游文化等服务业投融资平台,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了黔东南州苗侗文化旅游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目前公司已与华龙证券公司签订了财务顾问协议,正在整合西江、杉木河、剑河温泉、东方斗牛城、州民族文化公司等资产资源,包装项目,拟于今年年底前发行旅游债券15亿元。
旅游产业发展实施规划
“十二五”期间,该州将以国发二号文件精神为指导,牢牢把握“加速发展、加快转型、奋力赶超、推动跨越”主基调,围绕 “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建设目标,依托资源优势,以加快文化旅游产品结构升级为方向,通过旅游交通网络连接,形成“五区布局,点线连接,全域联动”的旅游产品架构和精品旅游线路,全力打造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到2016年,实现国内游客接待人数达1亿人次,年均增长35%以上;入境游客45万人次,力争48万人次,年均增长30%以上;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达1000亿元,年均增长40%以上,确保旅游增加值达到90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32%,占GDP的比重10%以上。旅游业带动直接就业人数力争突破20万,带动间接就业人数力争突破100万。全州5A级景区达3个以上,4A级以上景区达10个以上。
——舞阳河山水风光旅游区。以镇远古城为核心景点,大力提升镇远古城,建设芽溪新城,打造铁溪、下舞阳观光等景点;打造黄平飞云崖、旧州古镇、舞阳湖、浪洞温泉等景点;打造施秉杉木河漂流、云台山和上舞阳景区的观光、牛大场太子参药文化基地等景点;打造岑巩思州古镇、马家寨陈圆圆归隐地、龙鳌河等景点,形成以镇远古城为核心,辐射黄平、施秉、岑巩周边景点的“一核多点”的旅游产品布局。
——环雷公山苗文化旅游区。以西江苗寨为核心景点,提升提质,丰富游客参与性、互动性、体验性强的旅游项目,打造巴拉河沿线及雷公山麓“苗乡十景”;打造台江施洞古镇、南宫森林公园及南市温泉度假产品,形成以西江为核心,辐射周边旅游景点的旅游产品布局。
——黎从榕侗文化旅游区。以黎平肇兴“一山八寨”为核心景点,以榕江县城为片区旅游集散中心地,重点打造黎平翘街及黎平会议会址、天生桥--八舟河、肇兴侗寨、地扪侗寨等景点;建设从江县城至小黄七个侗寨构成的侗文化产业园,打造银潭侗寨、岜沙苗寨、加榜梯田、下江侗文化休闲园等景点,打通从江与广西桂林旅游区通道,形成黎从榕景区与大桂林旅游区的互动融合发展;打造榕江古州古镇、三宝侗文化大观园、滨江休闲长廊、五榕山城市主题公园,打通榕江经乐里、平阳、小丹江进入环雷公山旅游区的高速绿色通道,使西江景区的游客向黎从榕景区分流,形成苗侗文化旅游景区协调发展格局,辐射锦屏隆里古城,天柱三门塘、三星岩文化园及黄金文化旅游区。
重点工作任务是:
一、修编完善旅游发展规划,打好产业发展基础。一是编制区“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指导今后五年旅游产业发展。二是编制完善齐文化生态园详细规划。按照建设齐文化生态园省级旅游度假区总体构想,以为核心,以独具特色的齐文化旅游资源为载体,聘请国内生态休闲旅游规划编制方面的权威机构,编制齐文化生态园详细规划,高起点、深层次、大手笔规划齐文化旅游产业开发方案,指导全年旅游产业科学有序开发。
二、积极做好齐文化生态园省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工作。按照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的基本定位,在修编齐文化生态园详细规划的基础上,完成环马莲台和田齐王陵道路建设的勘察等前期工作,修建建旅游道路17公里。对照国家A级景区的管理标准,继续完善景区配套设施建设,加强景区综合管理,完善导游、安全、卫生等职能,提高景区接待和服务能力。
三、协调做好姜太公祠改造扩建工作。充分利用姜太公后裔的积极作用,重点建设姜太公后裔大宗祠,规划建设姜氏后裔纪念碑林,促进“寻根祭祖”旅游品牌的深度开发。
四、加强旅游宣传促销,拓展海内外客源市场。一是借鉴先进地区成熟的旅游发展模式,结合我区旅游景点管理运营体制实际情况,按照整合资源、捆绑营销、整体推介的总体思路,设计打造齐文化旅游线路,探索实行旅游一卡通制度,发挥壮大齐文化旅游集群效应。二是充分利用中央电视台“好客”宣传平台,策划制作旅游形象宣传片,在央视大力宣传推介“齐国故都、石化名城、世界足球起源地”品牌。三是继续发挥“沂临青淄”资源互补优势和前期产生的良好宣传效果,推动周边客源市场开发。四是扩大海外市场宣传力度。在继续做好韩国姜氏后裔寻根祭祖旅游的基础上,利用姜太公与齐文化在韩国、台湾等国家、地区的影响以及修学旅游方兴未艾的有利时机,打造齐文化修学旅游线路。五是扩大长三角、珠三角的旅游宣传。继续加强与长三角等国内重要旅游客源地旅行社的联系,力争将更多旅游景点纳入旅行社整体推介线路。
五、积极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大力推进镇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整体绿化,初步形成游览条件,打造自驾游精品线路。大力宣传小米、山鸡蛋等特色旅游商品,有力促进农民增收,力争“十二五”期间将镇建成省级旅游强镇。
六、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推动旅游产业开发社会化、多元化。适时出台旅游发展奖励政策,设立旅游发展专项基金,建立健全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对旅游投资项目实行贴息和补贴,拉动社会投资,扩大旅游项目建设规模。充分利用与海内外姜氏后裔的密切联系,鼓励引导姜氏后裔企业家到投资创业,实现双方在人员交流等领域的深层次合作。
河源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地处东江中上游,为大河之源,故名河源。因东江自北而南流经市区,新丰江从西向东绕城而过,两江在市区东面交汇,使得整个城市三面环水,就像浮在水上的木筏,所以又称“槎城”。近年来,旅游发展迅猛的河源正努力给广大游客带来全方位、多层次的旅游体验。近日,河源市旅游局古敏生局长向记者诠释了“客家古邑、万绿河源、温泉之都、恐龙故乡”这四大品牌,并展望了河源旅游的发展未来。
古局长向记者介绍,河源自公元前214年秦朝设置龙川县至今,是最早的客家先民落居地,岭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2000多年来河源客家人以东江流域为聚居地,形成了以东江为情感纽带的客家文化,树立了“重名节、重孝悌、重文教、重信义”的客家人精神,传承了客家人独特的民风民俗和浓郁的客家饮食文化。
河源是世界上目前为止发现的唯一集恐龙蛋、恐龙骨骼和恐龙足印化石三位于一体的地方。目前,河源市馆藏的恐龙蛋化石达14800枚,于2005年1月被世界吉尼斯认可为世界第一。
水在五行中象征着财富,古局长向记者说起万绿湖,感叹正是由于50年前始修新丰江水电站时筑亚婆山峡谷拦河筑坝之壮举,才有了今天这个华南地区最大的人工淡水湖和湖内星罗棋布的绿岛。现在万绿湖拥有370平方千米的139亿立方的蓄水量,360多个绿色岛屿,碧波荡漾、四季皆绿。
以龙源温泉、热龙温泉、天上人间温泉和御临门温泉为代表的温泉休闲、度假景区,大多依山傍水,随坡造势,随势观景,集休闲、娱乐、健身、住宿、餐饮、会议、培训、教育等多功能于一体,造就了河源“温泉之都”的美誉。
通过多年努力,河源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谈到河源旅游的未来发展取向,古局长满怀信心地表示:河源将抓住“生态旅游年”的机遇,启动建设广东生态旅游示范区工作,重点做好修编河源市旅游总体规划、策划与规划好万绿生态旅游度假区两项工作。
抓住广东率先试行国民旅游休闲计划的机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通过发展农家乐和乡村旅游项目,吸引省内针对国民旅游休闲计划的客源。目前已选好东源南园古村与和平林寨两个试点。
抓住2010年在河源举办世界客属第23届恳亲大会的机遇,进一步提升河源的旅游接待能力和接待水平。将现有市区三星级以上的酒店床位翻一番,争取达到4000至5000个床位。做好旅游景区景点档次的提升工作,特别是市区的重点景区和以客家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景区,如苏家围、南园古村、佗城、林寨古村落等,增加客家文化内涵和提升客家文化的品位,提高景区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古局长坦言,河源市将借助诸多项目活动,进一步提升河源旅游的整体形象。抓住规划建设“公园之城、岭南水城”的机遇,提升城区主要旅游景区的水平。规划建设和提升市区周边16个城市公园,把万绿湖水引入市区,将河源市区规划建设成为“公园之城、岭南水城”。
抓住举办广东第四届国际温泉旅游节的机遇,加大宣传促销力度,拓展客源市场。今年河源将与省旅游局、省温泉协会联合举办广东第四届国际温泉旅游节,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除了在广东电视台、南方卫视等媒体上加大宣传力度外,还打算在央视上做宣传,提高河源旅游在全国的知名度。另外还准备加大在香港等地的宣传推介力度,拓展省外、香港的客源市场。
综合景区优势打造旅游产业区
宝相寺景区是山东省汶上县最著名的景区,每年吸引来众多国内外游客。在大力实施园区产业集聚战略前提下,汶上县对宝相寺景区划分不同区域,规划建设一批以佛教经典为内涵、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吸引游客参与互动的游览项目,规划建设高标准讲经堂、大型停车场、影视基地、酒店、宾馆等,打造“佛教文化产业园”,带动了旅游等相关产业快速发展。
同时,该县大力推进南旺枢纽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建设集公众考古、教育科研和观光游览于一体的运河文化风景区,打造“运河文化产业园”。依托莲花湖湿地,加快民俗文化馆建设,计划启动婚庆文化主题公园建设,填补鲁西南婚庆文化主题公园的空白,培育婚庆新兴产业,打造“民俗文化产业园”。实施了企业集团培育战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领,企业投资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投融资体系,大力培育市场主体,提升文化旅游产业实力,实现现有景区公司化运作、企业化经营。
“三区一带” 均衡发展文化旅游
做好文化和旅游结合的文章,成为汶上县打造文化旅游产业链的首选路径。该县先后投资1200多万元编制完成了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目的地营销规划,逐步形成了以宝相寺景区为核心、南有南旺运河历史文化旅游区、北有大汶河生态旅游度假区,小汶河旅游观光带贯穿县域全境的“三区一带”的旅游均衡发展格局。突出宝相寺景区龙头作用,加快宝相宫建设步伐,实施宝相寺景区东西两片区开发,全面推进品质提升和配套服务工程。先期投资4000多万元,启动了南旺枢纽考古遗址项目,以“运河文化”为主题,着力打造集考古、旅游观光、教育科研于一体的遗址公园。推进莲花湖湿地二期工程建设,增强文化内涵和体验、观光、参与功能。以大汶河旅游综合开发项目为重点,打造北部山区生态旅游新高地。启动了孔子仁政园和泉河、小汶河景观廊道建设,规划建设书画古玩和旅游纪念品特色街,拉长了汶上县旅游产业链条。
该县还通过培育休闲体验游,丰富文化产业内涵,延伸和完善文化产业发展链条。汶上县以“青春活力,快乐旅游”为主题,精心策划一系列聚焦休闲、激发全民的大型娱乐互动体验活动,引导群众到户外去、到景区感受大自然的清新气息和生命激情绽放的美丽。以有奖运动和趣味比赛的形式,开展了历时3个多月的“国民休闲汇”活动,打造了运动版的时尚旅游,实现了全民休闲。在北部山区和大汶河沿岸水域,组织开展了乡村休闲活动。在“中都文苑”广场,组织开展夜间休闲和健身休闲。
据了解,该县根据“三区一带”旅游景区布局,引导发展旅游休闲、文化休闲和修学休闲。连续在宝相寺景区举办了撞钟祈福、放生和素斋品尝等活动,并将“中都文苑”广场、文化广场、中都广场、圣泽商务中心纳入休闲活动之中,与宝相寺景区一起,形成特色鲜明的佛都圣地休闲祈福游。在莲花湖湿地举办了水上竞技、溶洞奇趣探和CS真人对抗等多种比赛,开展了湿地探险、观光游览、水上娱乐等湿地休闲体验游。在汶河度假区,举办了汶河漂流、沙滩娱乐、水上垂钓以及农家菜品尝等形式的大汶河生态度假休闲游。相继在“中都文苑”广场、莲花湖湿地举办了激情夏夜广场休闲演艺和“欢乐国庆节、相约莲花湖、畅游大湿地”主题休闲周活动。
11月20日,我局随同州委副书记刘坪及州发改委、州财政局、州教育局、州环保局、州住建局、州卫生局、州国土局、州林业局、州农业局、州畜牧局、州经信委、州商务局等部门负责人在县开展调研。工作组实地考察了县城镇规划建设情况,并与县四大家及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了座谈。通过调研,强烈感受到县委、县政府根据州委、州政府确立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产业发展思路,围绕旅游全域化、城镇特色化、农牧业现代化“三化”联动,带领全县干部群众克服困难、苦干实干,抓稳定、促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效。为进一步促进县的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提出以下建议意见。
一、明确发展定位
县要根据自身区位优势和大交通建设布局,特别是机场建设,以区域旅游集散地来定位。这一区域不仅可以辐射康北,还可以延伸至青海、,连接康东、康南两大板块。在总体战略上,坚持旅游全域化、城镇特色化、农牧业现代化“三化”联动的发展路径,以培育文化旅游产业来统领和支撑城乡发展。一、三产业紧密融合,大力提升和强化城镇功能,建设独具文化魅力、特色鲜明、服务设施完善、功能配套的新型高原旅游城市。要高标准规划,通过规划,进一步梳理文化旅游资源,把县的家底搞清楚。在此基础上,准确定位,科学布局,确定发展思路和目标,制定有品位、高标准、有特色的重点项目,保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二、发挥优势,坚持差异化发展和重点突破的思路
优越的区位优势,有利的交通布局,相对发育的商贸集散和服务业,建设区域医疗卫生和教育中心等是县旅游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核心竞争力所在。
在旅游产品开发上,明确主攻方向,实现重点突破。围绕旅游集散地建设,着重抓好旅游接待设施建设,包括宾馆饭店、民居接待。围绕城镇建设,着重培育购物、娱乐、温泉、自驾车营地、物流等旅游市场业态。大力发展会议会展产业,依托富集的文化资源,面向市场,积极发展民族民间文化产品。保护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红色旅游产品。在现阶段,充分利用旭日岭生态温泉资源,建设主题公园和温泉酒店,打造县旅游名片。
三、创新机制,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推进并重
以项目规划为引领,打好工程建设攻坚战,为自治区成立70周年献礼夯实基础。推动项目前期论证报批大提速,提升园区总规、控规、详规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推动工程建设大会战,加快推进献礼工程建设进度,到2017年6月底,腾格里广场、崇天门、元大都、北方民国城全部建设完工,元上都、哈喇和林主体工程完工。推动招商项目建设大突破,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验中心及《灵魂之旅》水上实景历史舞台剧计划投资2亿元,公安专项影视基地计划投资1.5亿元,草原夏都旅游区天下第一包计划投资7900万元,铁木真营地计划投资4000万元。加快滑雪场、蚂蚁王国、元源营地的后续项目建设进度,计划完成投资530万元。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创新景区运营模式,加快推进“旅游+”行业融合。制定以元大都和民国影视城为核心的景区运营方案,规划好游客线路和VIP精品线路,安装启用门禁系统,开始景区运营。规划园区休闲娱乐体验项目,筹备大型实景演出项目,推进“旅游+文化、影视、体育、教育、养生”等旅游要素与产业要素融合。全年力争游客突破27万人,旅游收入达到3000万元,园区从业人员达到500人。严格按照国家4A级旅游景区及自治区级服务业集聚区的标准和要求,完善出入口旅游商品售卖点和厕所设施,合理设置乘车点和游客临时休息点、标识标牌、马道和步行道。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导游队伍扩大到30人以上。推广智慧旅游,安装广播、语音导览系统,主要景点实现“WIFI”和安保监控系统全覆盖。
以营销推广为抓手,突出蒙元特色,塑造极具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注重品牌保护,申报注册“蒙古源流”商标。注重旅游产品开发,与国内大型礼品销售公司和民族食品、手工艺品企业合作,开发韵味别致的景区纪念品、日用品。注重活动营销,确保月月有特色活动,以活动“聚人气、汇商气、树形象”。注重景区评级和品牌创建,全力推动国家5A级旅游景区、自治区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申报工作。
以项目库建设为保障,创新理念和方式,掀起招商引资新。抓好项目库建设,对接公安专项影视基地等已签约项目,对企业有投资意向的天阳・鸿雁生态园、元曲峡、哈喇和林娱乐互动中心等项目进行创意设计完善,对元朝小镇、电影文化基地、阿勒腾斡儿朵等重点项目进行打包包装。重视产业链招商,加强崇天门、元大都周庑、北方民国城等建成区的招商工作,形成“民国特色一条街”等产业聚集地。在PPP模式上实现破题,争取元朝小镇、蒙古源流文化艺术展示馆、元曲峡等2.8亿元PPP项目取得实质进展。
以文博展示为支撑,构建蒙古源流博物馆场馆群落,加速园区文化底蕴沉淀。利用大明殿一层的空间,建设蒙古源流历史文化艺术展示馆。通过“政府投资布展、民间提供文物”的合作模式,与民间文物收藏家邱锁则合作,利用周庑等空间建设邱氏物语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