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我的叔叔于勒续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一个昏暗的傍晚,忙完了工作正准备同妻子共进晚餐时,一阵缓慢而又无力的敲门声响了起来:
“咚……咚……咚……”
会是谁呢,这时候?我无奈地离开餐桌去开门,引入眼帘的是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伛偻着背,穷苦的脸上布满愁容,似乎有话要说又很难开口的样子。
“你是……”我一边问一边打量着他。脑海里默默地搜索着,我认识他么?难道……是他?我想起了二姐出嫁时的那次哲尔赛岛之旅,是他么?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于勒?正当我不知道该如何开口时,妻子走了过来:“这位是?”
“我……我是……”那个老人望了我一眼,犹豫了一下说,“我……我饿了……能否给点吃的。”
妻子望了望着穷苦的人,同情的盛了晚饭给他。在一阵长时间的沉默中,他吃完了那碗饭,蹒跚的向外走去。我望着他那瘦弱的背影,不禁地喊出了声:“于勒叔叔……?”他定住了,但久久没有回头,不一会儿,他徐徐的说道:“你……认错人了……。”
不久后我收到一封用皱巴巴的纸写的信:
“亲爱的若瑟夫,我那善良的小侄子,收到这封信的时,或许我已经死了,或许我正过着乞讨的生活,本来我打算来投靠你的,因为我实在走投无路了,当你打开门的那一刻,我便认出了你,那次在船上的年轻先生,之前我已经欠你太多了,所以我打消了原本的念头。你有一位善良的妻子,愿上帝保佑你们。”
拿着这封信,顿时我思绪万千: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我沉默的望着远方,定定的望着……
【关键词】中学作文 情感 想象力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1-0104-01
作文是语文学习的半壁江山,是关系到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问题。在当前的课改背景下,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以下作文教学策略:
一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有了写作的兴趣才有写作动力。当一个人对写作产生了兴趣,他就会去探索追求。因此,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1.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
素质教育包含知识、能力和情感教育。情感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的事物的体验态度,它可以使人对事物产生倾向性思维。在中学作文教学中,情感教育至关重要。很多中学生由于环境的限制,每天的生活单调枯燥,缺乏情感体验。因此,写作时,他们就会感到无话可说,提笔忘词,痛苦无奈,焦躁不安。针对这种现象,我在作文指导时,尽量根据学生的生活经历,创设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情境,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激发写作欲望,诱发学生把内心要表达的意思写出来,从而引起写作的冲动。在写作指导时要尽量寻找学生的“兴奋点”,才能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产生强烈的震撼力。
2.挖掘学生的“闪光点”
每个人都希望能得到别人的赞同和表扬,特别是写作的点评上,我始终奉行当众找出学生的“闪光点”。学生作品中的一小段,一句话,甚至一个词用得好,都要给予鼓励,对于这些“闪光点”,可以读给全班同学听,以此激励和延续学生的创作热情,有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找作品中的“闪光点”,或者小组内互找,学会发现和欣赏,并说一说自己的理由。这样,从不同角度去感受作文的美,同时,还能提高自己的写作技巧和充满创作激情。
二 注重作文素材的积累
学生觉得作文难写,不知如何下笔,主要在于平时不懂得如何积累素材。特别是现在很多学生的生活单调,每天“三点一线”——教室、宿舍、食堂。这样的生活模式导致学生思维单一,加上平时不注意观察身边有意义、有趣的事,导致学生下笔难。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首先要改变学生单调的生活模式,引导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教师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一些活动。这些活动中教师加以协助,让学生成为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也可以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扩大学生的生活范围,开拓学生的视野。其次,要求学生多花点时间去看书,读报纸等文化资料。注意积累名人佚事、先进事迹、民间故事等素材,养成随手摘写素材的习惯。有时在阅读中碰到好的词、句、段,也可以随时记录下来,这样,在写作时就不会感到无从下手,坚持一段时间后,学生在写作时就会思路开阔,文思敏捷,行文顺畅。最后,要学会观察生活,把生活中一些有意义的事,随时写下来,记录一些生活片段的感触。这样才能积累素材,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
三 开拓思维,培养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世界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在中学阶段,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写作过程中,人的大脑综合了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发散思维等,很多中学生缺乏想象力,因而写出的作文犹如白开水,平淡无味。在中学阶段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进行。
1.续写课文
利用学生已学过的文章,在原有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主题、任务,创造性地续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情节,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续写,若干年后,于勒叔叔发财致富,回到家中,根据一些人物的性格特点去描写发财后的于勒叔叔回家的情景,详细写出各种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这样的续写灵活有趣,使学生热情高涨,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2.改写课文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该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提到“要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这一点。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呢?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上若能把握好拓展这一环节,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很有针对性和突破性的。
所谓拓展,顾名思义,“拓”就是开辟新的领域,“展”就是展开,发展,拓展就是开辟新的领域,发展新的自我之意,同时拓展还体现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过程。
在语文学科中进行拓展式教学既能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扩大学生的思维领域,又能发展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学生的读写创新能力。具体一点说,就是结合教材,让学生多读一些与教材有联系的文本材料,多知道一些,多思考一些,使他们既会做人,做思想品德高尚、情感健康丰富、审美意识较强的人,又会作文,作出思想积极新颖,构思富有创意,语言别具个性的文章。那么如何进行拓展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实践。
一 、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来拓展
在当前《新课程标准》下的新教材, 相当一部分的课文内容和学生的现实生活是有密切联系的,不论是学校生活,家庭生活或身边的自然生活都有所涉及。因此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走出课本,走向社会,来关注我们人类生活、自然和环境,从而实现对学生的视野、思维的拓展。
如《夏天也是好天气》这一课,在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后,再让学生来结合自己本人的生活体验,用“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的句式来发言。那么学生就能根据自己的体验,说出“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可以吃西瓜、可以买冰棍吃、可以去游泳、可以享受空调”等等的好处来。这样学生对夏天的认识就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又如《我的老师》一课,在学生理解了发生在“我”和老师之间的七件事后请学生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师生关系也来谈一谈自身和老师之间的感人事例。这样就从课文中的师生情走出来感受现实生活中的师生情,从而实现了拓展。再如《看云识天气》这一课例,执教者就通过这样的提问来进行拓展:“同学们,我们除了通过看云来认识天气之外,在自然界中,还可以通过什么来认识天气呢?”那么学生就会从自然界中积极去寻求答案,从而激发了学生思维。
二、通过续写课文来拓展
续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续写,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富于联想和想像的空间,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拓展。
如《皇帝的新装》这一课,在教学时可设计让学生续写游行大典结束后皇帝追查说真话的人的情形;
《羚羊木雕》这一课可以让学生用一段话来说说“我”从万芳家里拿回了羚羊木雕后,回到家中父母对“我”的态度。
通过这样拓展训练,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对培养了学生的想像能力。
三、通过改写课文来拓展
对课文的改写本人认为比续写更能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它能够更加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人物来重新安排情节,设计不同的和结局,从而达到拓展的目的。
《我的叔叔于勒》这一课就可以设计这样的改写:假如菲利普夫妇一家在船上遇见的不是穷困潦倒的于勒,而是一个百万富翁,一个真正发了财的于勒叔叔,那结局又该是怎么样呢?
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面对这样的改写,学生的思维应是异常活跃的,笔下所涌现的也就是一个个不同的,令人深思或发笑的结局了。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这篇课文写的是欧洲当时的大文豪屠格涅夫、都德、左拉等在福楼拜家聚会作客的情形,是法国著名小说家莫泊桑所写的,但却没有写到莫泊桑本人。因此在教学时可以作这样的尝试,让学生模仿课文从外貌、语言、行动来描写人物的方法,用一段话来刻画莫泊桑在福楼拜家作客的情形。这样的改写虽有一定的难度,但却能大大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通过组织辩论来拓展
在课堂上组织辩论,既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又能激活课堂的气氛以及锻炼学生的口才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如在《羚羊木雕》一课的教学中就可针对羚羊木雕既然已经送给了别人,该不该再去取回这个问题进行辩论。辩论分甲乙两方,甲代表爸爸的意见,乙代表“我”的意见,分别来陈述自己的理由。再如《陈太丘与友期》这一课也可以就陈元方的做法是不是太过分这一点来进行辩论。多进行这样的训练,对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五、通过更换课题来拓展
课文的题目往往是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或者是中心、主旨的体现。在教学时就可以考虑利用课文的标题来作“文章”,让学生思考是否可以设计其他标题来代替课文的标题呢?
有位教师在进行《变色龙》一课的公开课教学时,就向学生提问:“用‘变色龙’为题,好在哪里?”
学生很快答出,教师再问:
“如果改用人名来作题目,并且在人名前面加上一个修饰语,那么该定一个什么样的题目才合适呢?”
学生纷纷回答:“趋炎附势的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的奥楚蔑洛夫”,“媚上欺下的奥楚蔑洛夫”……
通过这样的训练,对于学生对课文内容,小说主旨的理解,很明显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结合字词教学来拓展
拓展不仅体现在上面的步骤中,就是在字词教学中也可以运用。
传统教学中字词的教学只是停留在掌握字词的音义的基础上,学生学得枯燥,也提不起兴趣。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该改变这种局面,在字词教学上努力进行一些尝试。
如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一课文时,老师先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生字词,并且提出要求:在弄懂音义的基础上,写一段话,这一段话要用上所有的生字词,到上课时念给同学们听。
这样的字词教学,属于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既提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很值得我们学习推广。
【关键词】教材;总结学习仿写续写改写
正文: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习的终极目的是能够运用。而运用的手段就是表达,口头的表达和书面的表达。作文,可以很好地检验学生的表达能力。但由于学生生活积累少,无材写;语言贫乏,无话说;生活感悟少,无思想表达;写作技巧生,无法成功作文等,很多学生厌写作,很多教师怕写.如何激发学生内在潜力,让学生爱上写作,将语文学习、生活实际和写作练习巧妙结合起来呢?其实教材就是很好的平台,活用教材,服务于课堂习作,让教材学习与习作训练自然巧妙结合,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完成习作训练。
一、语文教材特点
语文教材里的课文,都是经过编写者精心挑选编著而成。无论从选取的内容还是课文的语言,以及表达方式、技巧,还是思想内涵等都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都可以成为学生现成的学习写作的教材。更为主要的是,教师和学生都需要对教材进行详尽的学习,这样,教师就可以及时引导学生通过作者的思维激发学生自己潜在的思维,从而唤起自己的生活体验,引起学生的共鸣,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二、课文内容唤起学生尘封记忆
学生怕写作的一大困难就是:无材料可写。不是学生缺少生活,而是缺少对生活的观察、体验、积累。实际上,很多作者的成功作品,都是从生活小事激发创作出来的。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并从这一点出发是很关键的。所以在讲读课文时,及时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生活实际,进行写作材料的积累和训练是很有效的。
例如讲《羚羊木雕》时,我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有无和文中好友一样的朋友,有没有令你难忘的经历,学生马上想到然后七嘴八舌的说开来;有没有类似的和家人之间的矛盾,学生更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然后我以《我的好友》和《爸爸或妈妈你听我说》为题,让学生把刚才口述的事情及时写下来,要求尽可能的详细。
三、课文写作特点总结是帮助学生成功作文的关键
读是写的基础,写是在读的基础上完成的,读书应很好的吸取别人的长处为己所用。课文写作特点总结,正是吸取别人长处,帮助自己成功作文的第一步。讲读课文后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己总结写作特点,就能很好的理解和接受,结合自己的事例完成写作,就达到了学为己用的目的。同时对课文写作特点也有了很好的理解和接受,对学生作文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根据写作特点进行仿写,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一把钥匙
在总结写作特点基础上,教师依据教材组织学生进行仿写,使学生学有所练。如学完《背影》,学生总结出如下特点:抓住人物特征、以小见大、烘托、细节描写等。教师及时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经历,抓住人物的一个典型特征,有意运用这些方法,进行写作。学生有材料可写,又有方法可依,成功就有了可能。
五、根据文章进行续写,是挖掘学生写作潜力的有效途径
续写是在原有故事情节基础上,通过合理想象,使情节更完整,更有新意。
例如讲《变色龙》后,我们总结了人物性格、文章写作特点、文章主题后激励学生写作“奥楚蔑洛夫裹紧大衣,穿过市场的广场径自走了”后的情节。学生兴趣激昂,想象着奥楚蔑洛夫以后的情节,但我要求学生运用人物描写生动展现人物性格,最好语言也运用对比,更好的揭示社会主题。
有的同学续写他向别处耀武扬威去了,和文章一脉相承;有的同学续写他得意洋洋回家后,如何筹划明天的事情;有的续写他去了将军家,如何在将军面前夸那只小狗,尽情展示他的奴才相……让我们在嬉笑中加深了对奥楚蔑洛夫的印象和对主题的理解。
教材原有情节为学生引发了思维,拓展了空间。续写的目的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锻炼了学生写作能力,提高了写作水平。
六、在原有教材基础上进行改写,是锻炼学生写作能力的关键一步
改写源于教材,又游离于教材;让学生有据可依、降低难度,又让学生离开教材,独立思维,独立创作。是锻炼学生独立写作能力的关键一步。
本文从语文课堂出发,结合课堂实例,试图寻找能够锻炼学生思维的几种方法进行探讨研究。思维训练由此而提出――画面法、作文法、主问题创设法等几种方法。期望通过长期的实践和研究,让学生在思维的深度、发散性、敏捷性等方面获得成长。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思维训练 实践研究
乌申斯基在《儿童世界》一书中提出:“语言乃思想的有机的创造,它扎根于思想之中,并且从思想不断地发展起来”,所以,谁要想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首先应不断发展他的思维能力,离开了思想单独地发展语言是不可能的。
语文学习包含“文”和“言”,这两方面的发展如果能同时帮助思维能力的锻炼,又将反过来促进语文学习。
根据这样的思维方式的年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有这样几种实践尝试可以关联起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的深度、广度、变通性等方面入手。而要培养这几种特征,很重要的一条是给学生提供思维训练的机会,安排一些能够刺激学生进行思维的环境,逐渐培养学生多面向、多角度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习惯。
一、良好思维习惯的培养
首先,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应注意用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方式。(1)教师的提问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在与学生通过问题进行互动时,注意由浅入深,给予学生思考的信心。注意将学生思维灵活性调动起来之后,才将问题逐步深入。当学生在回答的内容令人满意时,有时可以进一步追问,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更深层次;当学生回答错误时,可以通过询问其他同学观点后,加以比较分析,找到思维的不同方向。由此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思考逐步加深的习惯,而非浅尝即止。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中,先提问:“我”是怎样爬下悬崖的?接着进一步深入问题:“走一步再走一步”在本文中有什么更深层次的涵义?(2)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多采用提问法、谈话法、讨论法等有利于发展学生智能,训练表达能力,扩展多向思维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进行多角度思考,尽量发散对问题的思考结论。例如,在学习《故乡》时,分析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之后,引导学生思考:杨二嫂是好人还是坏人?为什么?《我的叔叔于勒》先请学生概括于勒的人物形象,并说说每种概括的依据,从谁的视角来看于勒的?在学生有了明确的结论之后,请学生再思考,你觉得于勒是好人还是坏人?为什么?如果于勒是你的亲叔叔,你会带他回家吗?《羚羊木雕》一文中也是很好的锻炼思维发散的课文。可以设问:这件事到底谁对谁错?请同学们来辩论。
其次,让学生处于思维的安全心理中。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自我认识的敏感时期,很注重同学和老师对自己的评价。因此,安全心理对学生能否在课堂上积极思维活动,起到很重要的影响。教师对于学生的想法,任何时候都不应该有讥讽、嘲笑的意思,哪怕学生的想法有时候很幼稚,教师都应给予足够的尊重,并及时作出适当的判断。当然这个判断的延迟给出,往往让学生因为心中有问,而更多角度的积极思考。同时,养成提前告知上课内容和预习的习惯,让学生胸中有成竹,在课堂与老师、同学交流的时候,会有更安全的心理。
二、多种形式进行思维训练
初中教科书的文本内容,多数都是能引发学生的形象思维的作品,只要通过阅读与启发,大部分学生都可以调动起形象思维,那么如何更深一步地引发其逻辑思维呢?
1.画面利用法。画面利用法就是通过文字想象还原画面的方法,进行思维训练。初中课本中大部分诗歌都是画面感较强的作品,引导学生通过诗句来还原画面,应该是比较容易的。例如《钱塘湖春行》中的“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所传达的画面,学生可以仅仅通过读就能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画面。但这还停留在形象思维上,画面上。方法设计:你能把想象的画面描述一下吗?并写下来,与同桌比较。这就需要学生将画面生成文字,这还只是第一步。第二步通过与同桌比较,比较的过程中,发现虽然是同样一句诗句转换的画面,却气象有所不同。那么通过“比较”,也能看到个人解读的风格,与个人的经历、气质、经验等无不关联。彼此比较、吸收,说说自己的看法,又可以进一步对诗句加以分析、赏析。同样可以借鉴此法的比如:《观沧海》中的“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天净沙 秋思》让学生进行想象,再用语言组合画面。通过给画面的补白,可以较好地增加思维的广度,再进行语言还原画面,也对学生进行语言逻辑思维的培养。
2.作文训练法。这里所说的作文不是目的,而是达到思维的方法和手段。笔者尝试的两种方式可以借鉴。一种是改变人称重写故事。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从父亲与杰利的角度来改写故事。通过这种改写,涉及到人物的心理的推敲,故事人称的转换,故事逻辑性的再塑,是很好的思维操。再如《再塑生命的人》也可以用这种方式训练。
另一种是文章或文章片段的仿写。这种方法可以一箭双雕,既可以让学生在遣词造句上获得锻炼,也可以积累文中的词句;又可以通过这种词语文字的再运用锻炼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这种小规模文章的仿写,是可以长期实践下去以证明其对学生思维发展的意义和价值的。例如泰戈尔的《金色花》,通过仿写激发了学生很多奇思妙想,从多个角度锻炼思维。
第三种是对原文的再创造。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改造想象,对原文进行再创作,也能产生不一样的效果。例如《皇帝的新装》结局的续写。这种多种可能的故事结局的续写,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也是思维训练的好方法。
3.主问题的创设。主问题的精心创设,也可以在文本解读过程中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所谓主问题,是对文章内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问题。通过主问题的创设,可以激发起学生对文章诸多问题的思考和质疑,从而加深了对文本的解读,同时也拓宽了思维的广度。以朱自清的《背影》为例,主问题可以这样创设:朱自清写父亲对自己的爱,为什么选择了买橘子这件小事,又为什么不从正面来写,而选择写父亲的背影?通过这个主问题,可以激发起学生对诸多问题的思考,诸如:父亲在什么情形下决定亲自送我?从父亲的买橘子的背影中、语言中和后来的信中透露了父亲怎样的爱?作者对父亲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作文是语文水平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素养的重要途径。新的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教师应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利用多媒体,创设作文的情境;教会学生观察,对学生进行练笔训练;活用教材,丰富学生的写作水平。这样,学生在作文时才能神采飞扬。
【 关键词】
初中作文 学生 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中作文教学的理念:“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标准》十分重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把“自主写作”“自由表达”定位为中学生写作、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那么在作文教学的有效性上就很值得教师花一番功夫去探究。
一、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
写作是一种充满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写作的快乐应该是让心灵感到愉悦。对生活感悟不多的学生来说,首先要培养学生对写作文的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开启学生的情感大门,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快乐中写作文。在“成长的烦恼”综合性活动和写作课中,本人就采用了先讲述自身成长烦恼经历作为指导写作的切入点,生动有趣的语言、引人入胜的故事很快激起了学生的倾听兴趣;接着,水到渠成地带领学生进入列举自己成长中的烦恼这一环节;再分小组讨论、组代表发言、写作成文等。学生参与热情高涨,虽然消耗的课时较多,却收到了理想的效果。人物描写、细节描写的作文指导课上,教师通过现场猜谜语活动,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既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又达到了让学生在笑声中观察、在快乐中写作的教学目的。《打开心窗说“靓话”——心理描写》的作文课上,教师采用即时抽签检查背诵的活动,适度的紧张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课堂练笔文字就自然而然流于笔端了。写作指导课上,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学情及习作要求进行有效地编排,如通过讲故事、猜谜语、演小品、演课文剧等活动变学生“要我写”为“我要写”,促使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到作文练习中。
二、利用多媒体,创设写作文的情境
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大量的信息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图片、声音、视频等手段表现出来,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对某些事物有身临其境的了解,并唤起学生的记忆或再造想像。记得看过《昆虫记》中附赠的法国记录片《微观世界》的碟片,里面有许多精彩的有关小动物活动的镜头。其中有这样一个场景:一只屎壳郎在推一个粪球,失败了好多次,但那只小虫非常执著,最后绕到了粪球的另一面,轻轻一顶就成功了。画面中细节真实、清晰,使整个活动过程精彩纷呈,不断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感悟。教师把这样的片段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让学生动笔写一写,又何愁没话可说,写不生动的情节呢?还有一次,大家发现电脑的屏幕保护程序能显示出来漂亮的画面,其形态、颜色千变万化,令人耳目一新。这就是锻炼学生写作的绝好契机。于是在作文课中,教者用屏保作为载体,引导学生一边观察,一边写下自己的感受,并要求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尝试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来写。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被深深地吸引了,写作的情感和思维被激发,在看着屏幕的同时,也被带入了变幻莫测新奇的世界中。
三、学会观察,对学生进行练笔训练
鲁迅说过,“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观察是获得写作素材的主要手段。没有观察,就没有对生活的认识与感受,信息的来源就会减少,写作的源泉就会逐渐枯竭。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的好习惯,可以让学生有意识地去写观察日记。日记写起来灵活,行文自由,不受写作时间和写作地点的限制,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在写日记时,学生能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叙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发表自己的所感、所思,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述说自己的真知灼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以最大的热情要求学生认真写好日记,并且经常告诫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所见到的人事物景,所感受到的生活道理,只要是自己觉得有必要诉诸笔端就可以把它记录下来。不断积累大量词汇,增加语言素材,才能越写越熟练。写日记也是一种积累材料的过程,平时多积累,作文时才会信手拈来,平时用心把看到的事听到的事记下来,再写成日记,哪怕只是一两句话,日积月累,就会使自己所写的日记由点到面,逐渐形成精彩文章。
四、活用教材,丰富学生的写作水平
初中语文课本内容,不乏古今中外,文人骚客的名家名篇,这些课文或想象丰富,清新活泼;或平实鲜明,富有表现力,读来让人赏心悦目,如沐春风。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充分领略课文意境,学习名人大家遣词造句的本领,仔细推敲、研读。与此同时,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也要适当拓展教材,将课文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作者是怎样来反映生活、描写生活的,并且让学生在领会原文的基础上,模仿名人大家的笔触,来续写、改写、仿写,以此来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写作水平。例如,在学完《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后,教者可以让学生续写《于勒叔叔发财后》;学完《变色龙》后,让学生展开想象,续写小说《奥楚蔑洛夫的命运》;学习《木兰诗》后,让学生改写《木兰从军记》等。总之,把教材上所学的知识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能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引起学生的写作兴趣。
【 参考文献】
[1]阮方. 关于改革写作教学的几点思考[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版),2010(02)
【关键词】遵循学习规律;激发探索欲望;强化创造意识 提供创造条件;培养创造性思维
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是当今举国上下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创造教育是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标的高层次素质教育,其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课堂教学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近几年来,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本人通过不断地探索、实践,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创造性思维的生发点,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运用创造性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一、导语设计
一堂新授课,精心设计导语,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创设一种学习氛围,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大有好处。
(一)创设情境
例如我在讲《狼》一文时,让学生闭上眼睛,给他们描摹了这样的场面:“暮色加浓,你一个人穿行于森林之中,风声飒飒,树叶也随着颤动,一股凉气涌上心头,你不由得加快了脚步。突然你发现前方绿光忽隐忽现,伴着一声野兽的嗷叫,你意识到了这是狼的叫声,你不想往前走了,可是后面的密林深处还不知潜伏着什么危险的动物。当你还处于犹豫之时,那只狼已经出现在你的面前。”说到这时,有人发出了尖叫声。于是我让学生睁开眼睛,问他们该怎么办。然后我顺势引入了课文:“有个屠户也在毫无准备之时遇见了狼,而且是两只狼,他选择了哪种方式呢?这样的开场首先奠定了情感氛围的基调,接下去潜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具体情境。象这样利用课文的情感信息创设最佳教学情境,既有利于学生认知的发展,又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探索。
(二)设置悬念
疑问让学生有了探究欲望,这种疑问会让学生集中思维和注意力,教师加以引导,学生沿着线索积极思考从而找到答案。有疑则思,进而解疑这个过程会让学生充分体验“梦里寻她千百度的执着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
这样导课,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调动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二、课中运作
《学习的革命》一书中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添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课中的一切活动理应顺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点燃其头脑中的火把让其充分显示各自的聪明才智和潜在力量,让他们获得学习的快乐、创造的快乐。
(一)读前审题,强化创造意识
语文教材的许多课题,画龙点睛,纲举目张,可巧妙借用,让学生通过分析课题,用设疑的形式猜想文章会写什么,怎样写,推测全文的思路结构,可能表达的中心等,在探索和推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逻辑性,从而强化创造意识。
(二)谴词造句,开发创造能力
1.一词多造。就是在教学中抓住重点词语,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学会运用。具体做法是:模仿课文中的用法造多个句子,以训练思维的流畅性;多个词意,逐一造句,训练思维的变通性、独特性。
2.一句多练。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冬天捕鸟”的一段描述,不到70个字连用着9个动词:“扫开……露……支……撒……系……看……拉……罩……”。学习时可让学生找出这9个词,仔细体会它们的作用,然后默默地复述原文,最后再试着用这一连串的动词写出新内容来,这“分析——模仿——创新”的过程,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想象联想,培养创造性思维
真正的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带着创造性的心理活动,想象联想是创造思维中最可贵的成分之一。培养想象联想在语文课别重要。如教学古诗词《天净沙·秋思》时可让学生根据词意用绘画的形式将意境描摹出来:怎样的枯藤老树,黄昏时乌鸦回巢的情态如何,小桥流水人家,以怎样的姿态引发了旅人的向往,瘦马旁的游子如何憔悴与辛酸。可以说没有丰富的想象力,这首词的内涵是无论如何也欣赏不到的。
三、结课之时
讲课如同写文章,“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精彩的结课不仅是教学科学性的体现,而且能拓宽、延伸、巩固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探求精神和研究兴趣。因此,一堂课结束,不要急于画上“句号”,要注重潜心运筹,留下一串“省略号”。可提出一个无局限性的问题,给学生留下创造的空间;可安排恰当的续写改写练习让学生在续写改写中学会创造,富于创造。我教《我的叔叔于勒》时,我让学生展开想像来改写结尾,想想菲利普夫妇来到哲尔赛岛之后,会碰见怎样的于勒?他们各自会有什么样的表现?(现摘两则如下)学生1:于勒成了记者,他远远见到菲利普夫妇,就戴上墨镜,装着不认识,而来采访菲利普夫妇一个关于“亲情与金钱”的话题。结果菲利普夫妇用谎言包装自己丑陋的灵魂。采访完毕,于勒取下墨镜,当场揭穿哥哥的谎言。菲利普夫妇十分尴尬。学生2:于勒到外国学了很多知识,成了个文人,会作文章,那天他来到哲尔赛岛,正好与哥嫂碰到了。菲利普夫妇十分热情,甚至一改以前的傲气而大献殷勤。于勒见此情景,写了幅对联,讽刺他们“昔日贫穷骨肉嫌,今日富贵兄弟亲”。横批:“今非昔比”让菲利普夫妇哭笑不得,但又连连点头。
虽然改写的内容没有作者写的那么合理,那么精彩,但也饶有兴趣,让学生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培养了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能力。
1. 创设情境,突出趣味性。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把乐学看作是求知的最高境界,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没有乐学、乐做的主动意识,便不能发挥语文的人文作用。所以,为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宽松的活动氛围,显得尤为必要。我们可以创设种种活动情境,让学生在听、说、读、写中放飞心灵,让他们的思想冲破以往的束缚,给他们自主选择作业的机会;尊重他们独立思考的权力,让他们能够在不同形式的对话中无拘无束地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乐于拓展,敢于创造,获得人文精神的滋养,提高语文素养。教完《我的叔叔于勒》,我就创设了这样一个活动情境:“假如菲利普夫妇在旅行途中的船上遇到的是荣归故里的于勒,那么将会出现怎样的情景……”请续写一段话,并马上表演,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续写的内容令人耳目一新,表演的情景也栩栩如生,无论是续写还是表演,都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刻画得形象逼真,体现了学生对文本、对生活认识的再创造。学生对主题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2. 因材施教,突出层次性。
语文教学要以尊重学生个性和学习能力差异、学生心理差异为前提,关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们能够愉快地接受作业,并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轻松快乐的体验。所以,我在设计时尝试采取分层分类设计的策略,从作业量、作业难度、作业形式和作业时间上分层,让班内学生针对自身情况自主选择合适的作业。事实证明:一旦准确定位每位学生的学习现状和学习能力,辅以一定量的针对性练习,就可以改善作业的效果,并通过长期坚持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以有效发展,同时也让学生负担停留在适当位置上。
3. 培养能力,突出思辩性。
为了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达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我在作业布置时开始注重引导学生对文本的体验和质疑。要求学生通过对文本本身的解读,体会文本内在情感并延伸对文本外的情感体验。为此,我的具体做法是:(1) 在接触新课前,我总是要布置学生先进行预习,并针对课文内容、写法或情感等方面进行质疑。(2) 在每节课结束前,我总要留出一点时间,让学生提出自己尚未理解或存在的疑惑,而后请学生当场相互讨论交流,不能及时解答的,就请学生进行课外探究。假如学生不能提出疑惑,我会布置精心准备好的疑问题以供学生课后讨论。经过实践,学生的思辨能力得到了提升。
4. 贴近生活,突出实践性。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在实践中学习。”确实,“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我们强调有些作业可以在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实践中完成,这样可以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比如,新教材出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专题版块,我将研究性学习融入教学之中。“广告多棱镜”这一专题,我就安排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学生设计活动方案,开展实践活动,通过上街调查,上网查阅资料、制作课件,最后进行成果展示。在展示时,学生还得当主持人、解说员,介绍自己的调查、分析成果。语文课题化研究为学生搭建了发挥潜力的“平台”,学生在完成此类实践性很强的作业过程中,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能力,拓展了视野,获得了课堂上所无法学到的知识、能力和体验,增长了语文才干。以上课例的设计充分利用了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拓宽了语文学习的内容与形式,加强学生在过程中的学习、体验、感悟,使学习更加贴近生活,缩短了文字与生活、情感的距离,学用结合。
5. 拓展延伸,突出融合性。
新课标要求我们的教学坚持以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把学生置于一个动态、开放的学习环境中,为学生提供多元的学习机会。为打破传统作业中单纯的语文知识观和单科思维的方式,让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知识有机渗透与融合,根据教材和学生实情,我设计了口头表达作业。即利用语文每节课前三分钟时间,让学生以学号为序,到台上进行口头表达展示,可以讲述天文地理,推荐名人名著好书,评论时事焦点,朗诵散文诗歌……这种“口头作业”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更重要的是实现了知识的融合,可以让学生在这些作业的训练中获得各种知识的积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营造了较为宽广的知识平台。
关键词: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 鼓励质疑; 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6-013-002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如果没有主动性和兴趣,怎么培养学生的能力呢?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很重要的。那么在新课程改革中,如何让兴趣徜徉在中学语文课堂上,成为课堂教学的和谐音符,下面我结合自己几年来实践新课程的教学实际,简单地谈一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健康的、积极的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而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认为,“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里进行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接触新异刺激时,大脑皮层会出现优势兴奋中心,这时大脑的劳动处于紧张而愉快的状态。当上课铃声刚落,学生们会本能地向教师投去期盼与渴求的目光,此时,正是教师创设“导入”情境的最佳时刻。若导入新异,便能立刻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形成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群体,使学生在紧张、融洽、愉快及高涨的气氛中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例如教《春》这篇散文,必须首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在教学中就巧设意境,刚一开始上课,我微笑着说:“同学们,春天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季节,它充满希望,诗情画意,非常令人向往。因此自古以来,就有很多文人墨客,不吝笔墨地赞美春天,如“二月春风似剪刀”、“春来江水绿如蓝”、“草色遥看近却无”、“春风又绿江南岸”……那么,请问一下同学们,你心目中的春天又是什么样子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曲音乐(播放音乐《江南春》),课堂上,同学们静静的倾听着,教室静谧,音乐悠扬,而学生们的思绪好像漂亮的烟花,竞相绽放。一首曲子刚播放完,同学们就迫不及待地举手。有的同学说:“我似乎闻到了春草的气息,好多不知名的小草开出了漂亮的小花……”有的同学说:“我好像看到了我家门前的小河融化了,它在缓缓地流淌,河里,几只可爱的鸭子在欢快的游泳。”有的同学说:“我好像看到了家门前的那片茂盛的小树林,林中的小鸟儿在欢快的歌唱……”还有的说……我让学生分别想象可能出现的情景。
这样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了,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千姿百态的创新情景纷呈而出,学生畅所欲言。在这种活跃的气氛下,在这种无穷的遐想中,师生共同感悟着春天的脚步,让我们一起走进了朱自清笔下的“春”。这时课堂呈现出空前活跃的气氛,取得了令人非常满意的效果。
二、鼓励质疑,激发兴趣
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孔子也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敢于质疑,自己才能深入思考、不断钻研;敢于质疑,才能形成创新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在质疑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找到学习的乐趣与自信。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思维。
如我教《社戏》时,把课文分析完之后,学生认为学习任务已完成,课堂气氛就冷清起来。为了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我让学生对课文提出质疑,刚开始,大家没有发言,在我再三鼓励之后,有位学生对我刚才总结的一句话“我”之所以在平桥村受优待的原因是小朋友们的“好客”这句话提出了质疑,文中说“全村百分之九十九的人不识字”,这“百分之九十九”实际上是暗示了只有我识字,会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这也是“我”在平桥村受到优待的另一个原因。还有一个学生站起来,提出质疑:“老师,《社戏》这篇课文,题目讲的是戏,可是文中有不少段落写的却是其他的事,是不是详略不当?或者是文不对题?题目是不是要改一下?”当然还有很多学生也提出了疑问。他们这一提不要紧,教室里一下像炸开了锅。学生又立即活跃起来,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使陷于冷清的课堂又热烈起来,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应, 都议论纷纷,面对这一问题,我鼓励他们彼此进行讨论,各抒己见,在讨论中问题得到了圆满的解决。对于学生这一独到的见解,我当时就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我还从这件事生发开去,鼓励同学们向这个同学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生疑,诱导学生释疑,遵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问题的思维活动过程。在这不断提出新问题的同时,学生会不断地深入学习和总结,大胆地进行思考和探索,创新思维,从而不断得到训练与提高。
三、创设活动,激发兴趣
有些文学作品,比如小说、戏剧等如果只按照一般的教学程序进行教学,是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教学这些作品时,教师如果能指导学生进入角色,就可以大大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育家皮亚杰说:“思维从动作开始,切断了动作与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向前发展。”教师在教学中与其繁琐地分析,不如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在实践中操作、体会,加深学生与文本对话,有所得,有所悟。如“说一说”、“演一演”、“做一做”等活动方式,看着是简单的汇报学习结果,其实是一场师、生同文本之间的精彩对话。
如我对《羚羊木雕》进行执教时,为学生设计了开放式的语文片断活动:请同学们仔细琢磨1―15个自然段,父母与“我”之间的冲突,能否通过对话将人物的个性表演出来。为了更好地感悟人物的个性,学生必须仔细去阅读课文,其中有几位同学上台表演时,上台同学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能否表演到位,这就是他们思维能否到位的见证。座位上的同学也在几位同学表演完毕后,就几位同学的表演进行评价,这个评价的过程,足以证明座位上的学生也在积极思维,让学生结合朗读体验,并自由发表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认识。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效果好。这样比一般的读读议议效果要好得多。
四、大胆想象,激发兴趣
人类的一切创造活动都伴随着想象,想象犹如一座架起的通向成功彼岸的桥梁,是孕育学生创新能力的温床。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看出想象力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保护并不断培养他们的想象力。鼓励能帮助学生获得自信,不断地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学生就会信心十足,就会喜欢上想象。而想象又能给他们带来更多的收获,更多的快乐,他们便会更加乐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