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科研研究范文

教育科研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科研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科研研究

第1篇:教育科研研究范文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科研管理;对策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务。中等职业学校一般招生的对象为初中生,目的是将其培养成为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这就要求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一方面要学好、用好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还要加强教育科研,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满足学生的需求。只有课堂教学与教育科研工作相辅相成,紧密合作,才能突破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实现高质量的跨越发展。

1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科研管理的现状

通过实地走访多所中等职业学校,发现大多数的中等职业学校没有成立专门的科研管理部门,很多情况下,都是与学校的教务处合署办公。在人员配置上,很少学校设置专人管理全校教育科研管理工作,很多情况下,都是兼职完成教育科研管理工作。被动地去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简单的上传下达不能站在全校的高度,主动地谋划工作,未能实现对全校教育科研的有效管理。总体而言,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科研管理属于粗放的管理模式,管理制度零散、不系统,分工不细致,权责不明确等现象比比皆是。

2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科研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2.1教育科研认识不到位,重管理轻科研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差,底子薄,对学习兴趣不高,但又处于青春期,思想活跃,对新鲜事物好奇,对严格的管理反感、叛逆。学校的管理难度很大,很多学校存在“重成人,轻成才”的理念,只要学生在学校别出事,别惹事,平平安安就好,造成了中等职业学校非常注重学生的日常管理。学校的教师把很大部分精力放在了课堂教学秩序的管理、学生安全教育管理以及学生的德育管理、纪律管理上,从而忽略了教学质量的管理,对教师教育科研方面的投入更是少之又少。

2.2学校基础差,教育科研管理水平低

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基础条件较差,不能很好地为教师提供网络资源、信息渠道、实验基地等硬件设施。与此同时,学校的中心在抢生源上,在招生、管理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人力、物力,造成学校在科研经费上支出捉襟见肘,科研平台建设更是无从说起。

2.3克服功利思想,创造良性科研环境

目前,教育科研工作成了中等职业教师评职称的重要组成部分,、撰写课题,只是应付职称而已,没有真正做到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造成了大量学术垃圾的产生,“中国学术界的泡沫恐怕比任何别的泡沫都要多。”这可谓是对中国学术界的真实写照。要在教育的圣地上客服功利性的倾向,重建科研精神意义场,真正开启学术维度,创造良性的科研环境。

3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科研管理质量的对策

3.1加强培养科研管理人员管理能力

(1)健全组织机构,营造良好的科研服务环境。中等职业学校要对教育科研管理工作重新审视,尽快成立专门的处室,统筹安排学校的教育科研管理工作。主动为学校的教师搞好科研去服务,对教师教育科研工作进行全面的监督和指导,让教师熟练掌握课题研究的一般流程。发挥教育科研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充分重视科研工作落到实处,制定严格的科研制度,加强制度的执行能力,为广大教师提高科研水平,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而服务。(2)注重科研管理队伍建设,提升管理部门的权威性。中等职业学校转变旧的认识,加强对学校教育科研管理的投入,建立一支专业的且相对稳定的科研管理队伍势在必行。安排专职人员负责全校教育科研管理工作,做到专人专责,定编定岗。加强对专职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聘请专家开展系统的业务培训,从管理水平、科研能力、评审能力、服务能力等各个方面进行提升,尽快成长为具有专业水准的管理人才。

3.2加强对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

(1)重视科研能力培训。“你不教课,就不是教师;你不搞科研,就不是好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的提高是教师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科研兴校的基础。制定长期、中短期的科研培训计划,开展多种样式的培训,邀请知名的专家,对教育科研的方法、内容、形式、选题等方面问题,尤其是广大教师困惑的,亟需解决的问题进行专题讲解;开展学术讨论,培养青年教师对教育科研的兴趣;建立导师辅导制,激发对教育科研的热情等。紧紧围绕强化提升学校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为科研型教师的培养搭建舞台,使教师能够了解先进的科研方法,开拓科研思路,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2)培养和提高教师的创新精神与能力。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信息化时代人们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对于教师而言,必须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才能应对时代赋予的挑战。创新能力有强弱之分,通过激发、教育、训练,人的创新能力是可以提升的。因此,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与能力将是重中之重。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必须培养教师“批判”的眼光,对日常的教学、管理等工作进行再审示,发现可以改进或者创新的地方,并付诸于实践,最终形成创新成果。(3)鼓励教师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学校可以采取大力开展校本课题以及积极承担教育主管部门下达的研究课题的方法,鼓励教师从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树立问题即是课题的思路,提炼成果,进行研究。只有学校多组织科研,让教师多立课题,教师才能从日常教学实践中汲取到科研的有效信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让教师在教育科研中尝到甜头,才能更好地构建教学指导实践,实践指导教学的双促进局面。科研兴校将作为学校发展的新动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3.3努力构建校级科研管理信息化平台

(1)统一管理,整合现有资源,建立全校科研信息库。对全校教师科研情况进行统计,分门别类进行汇总,比如通过专业的科研管理平台对学校的专业、人员、职称等信息进行集中采集,实现信息管理的系统化、统一化。规范信息平台的管理,对信息平台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对信息数据之间的联系进行客观解读,清楚展示信息系统各数据源之间的关联,同时避免出现信息漏录,造成资源的丢失和注意避免信息的重复录入。最后,建立数据的交换平台,做到各系统间信息有效地交换和资源有效地共享。(2)充分发挥教育科研管理平台的作用。教育科研管理平台要对服务教师为最终目的,以一种高效、创新的工作态度,让教师满意为最终目的。同时,充分发挥信息平台为学校教育科研决策、制度制定的有力参考。为学校教育科研规划的制定、教育科研管理的措施以及学校科研立项的评估、管理、成果评估等各个环节提供科学的、有价值的参考。充分挖掘这一平台的优势,使其作用发挥到最大。

第2篇:教育科研研究范文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启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学生学情、课改要求互不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而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途经是抓好教师的教育科研,通过强化教育科研,才能不断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是学校领导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全体教师肩负的重任。但是通过对本校和周边农村初中教师的教育科研的情况调查,发现能够主动思考、积极研究、寻求发展的教师数量是相当有限的。

一、农村初中教师教育科研的现状分析

尽管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各个学校的管理部门,到实施教育教学工作的每一个教师,新的教育理念、新课程理念、新的教育思想都了然于心,然而在实践过程中,许多教师还是习惯“跟着感觉走”,往往凭借以往多年的工作经验,抱着陈旧的教育方法不放,满足于教育工作的循环往复,使得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止步不前,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和需求。在倡导科研兴教、科研兴校、向教育科研要质量的大背景下,农村初中教师的科研状态是复杂而多样的,教师的科研状态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 潜心研究,收获成功

少数教师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也要发展好自己,他们不愿意把“教师”演绎为“教书匠”。他们知道只有走教育科研之路,学校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能得到最佳发展,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得到更快的提高。因此,这类教师纷纷投身教育科研,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素质,努力向科研型教师转化。科研型教师,他们把教育教学研究作为幸福的道路,成长的阶梯。

但是,科研型教师不是一朝一夕能够造就的,也不是一般人能够坚持得了的,这需要教师付出艰辛的努力。科研型教师不仅善于学习、勤于研究,而且时刻把研究和工作结合起来,在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同时,更注重不断获取新的教育理论,提高自身的研究素养。科研型教师还特别重视反思,在反思中努力寻求改进策略。一般他们都喜欢写反思笔记,喜欢看各类教育教学杂志,也能够阅读一些教育专著。他们听名教师的教学与讲座津津有味,不断追寻成功者的足迹,在对比中进一步认识自己。但是在农村初中,这样的教师实在是凤毛麟角,更何况,每年都会有一定数量的农村骨干教师流入条件更好的市区学校工作。

2 被动研究,苦不堪言

有相当数量的教师的教学思维和教学行为还基本停留在用时间和汗水教诲学生“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层面上。他们以苦为荣、以苦为乐,辛勤地从事着教育教学工作。他们自得其乐、不思变革,通常想不到什么教育科学研究。近年来,风起云涌的改革浪潮激起了教师对教育改革的向往和追求。他们开始尝试开展教育科研,力图改变教育现状,然而透过现象看本质,这部分教师还是处于被动研究的状态。他们做科研的目的无非是学校内部绩效考核的要求、评聘职称的需要、或者是为了创造评选各级各类骨干教师的条件等。这类教师做科研缺乏的是主动意识,科研过程不科学,当然取得的有价值的成果也不会多。当他们有朝一日把高级职称、骨干教师称号都拿下了,那么他们将不会再想到要搞科研,以便解决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效。所以被动研究不会给教师带来幸福感,只会觉得搞教科研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3 应付科研,劳而无功

当前,许多学校的教科研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在研究的过程中,有一种教师是最常见的,也是在教师群体中占大多数的,他们有这样一些共同特征:面对课题研究,他们有激情,当他们接到学校分配的任务时,踌躇满志,信心十足,甚至能提出这样或那样的建议。可在实际研究的过程中,他们并不能坚持。这些教师,大多数是学校里的中青年教师,他们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还可以,对于教书与育人,他们是可以胜任的,但是他们做事没有一定的韧性,怕吃苦,没有持之以恒、坚持到底的精神。因此,当他们在进行科研时,只要遇到一点困难和阻力,他们的热情就开始消退。在需要进行一些理论研究时,他们更是束手无策。他们会写一些教育随笔,心得体会,但缺少一定的理论基础,只知道可以这么做,却说不清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一天又一天,一周又一周,随着时间的流逝,对于教育科研也由最初的满怀热情转化为实际的应付,当然,这样状态下的教育科研对教育教学的引领作用也是微乎其微的。

4 拒绝科研,止步不前

还有部分教师,受传统观念和传统方法的影响很深,固守陈规。他们的眼睛只盯着学生的成绩,过分强调学生的终结性目标。认为平时只要通过苦教,勤勤恳恳地做好教学的各个环节,学生能考出好的成绩即可。他们觉得“教育科研都是搞花架子,是领导在抓政绩,是学校领导分给的硬任务”。他们奉行摸着石头过河的古板做法,用不说话的分数证明成功得失。这类教师往往是中老年教师居多,事实上,这类教师觉得自己该评聘的职称拿到了,该享受到的待遇都获得了,自己也不再年轻,不再有任何理想和追求,只求自己完成学校交给的教学任务,工作上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认为能顺利做到退休就行了,没有必要再去搞什么教科研了。所以这类教师主观上就拒绝教育科研,客观上教育教学质量止步不前,甚至出现倒退的现象。

二、提高农村初中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对策

针对以上种种情况,有必要加强对农村初中教师的教科研培训,以期提高广大农村初中教师的科研能力,从而发展学校的教育科研水平,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分层培训,强化科研意识

大部分农村初中的教师长期工作在农村,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相对少些,校内的科研氛围又欠浓厚,部分教师的科研意识淡薄。因此有必要对他们进行培训充电、更新观念、提高素质。首先要加强学校管理人员的培训,分批选送学校的教科分管校长和教科负责人外出培训学习,提高他们的研究水平和管理能力,成为合格的研究者和管理者。然后由学校选送骨干教师或者教研组长外出参加相关培训,使他们成为教育科研的骨干,影响一组、带动一帮。再由比较出色的教科骨干对学校的其他教师开展校本培训。层层落实、稳步推进,最终达到强化全体教师科研意识的目的。

2 强化激励,营造科研氛围

农村初中要进一步加强教育科研的正确导向,将教师教育科研的态度、能力、取得的成果等因素纳入教师的年度考核,并和职称晋升、评优评先、绩效工资的考核挂钩,也可以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适当加大其权重,从而有效地激励教师自觉从事教育科研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学校的教科管理人员还要引导教师将教育科研和教学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促进教育科研的发展,特别要关注好教师扎扎实实、真真切切地搞好微型课题的研究。因为新一轮课程改革,决不仅仅是更换一套教科书,而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以及日常学校管理等一系列的变革。在这种大背景下的教师必须用课改精神武装头脑、树立改革意识、转变教育观念,研究新时期教育的发展规律。因此期待教师通过微行动,实现微变化,只要大多数教师积极行动起来,必然会形成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围。

3 科学管理,规范科研行为

教育科研要实行科学管理,规范科研行为,首先要加强学校教科部门的内部管理。要制定教科室各成员的工作职责,实行岗位目标责任制,做到责任明确,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个体能量,分工合作形成合力,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同时要求教科管理人员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牢固树立三种意识,即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质量意识;搞好三种服务,即为教学服务、为学校服务和为教师服务;具备三种能力,即研究能力、指导能力和示范能力。力争做到教科室集体有课题、个人有微课题,从而构建起一支思想过硬、业务精良的教育研究管理队伍。在加强内部管理的同时,还要强化外部管理,抓好教师教育研究过程的管理,要求教科管理人员平时要指导各教研组、备备课组开展好教研和科研活动,指导教师们按照规定程序申报课题,组织好开题、结题和成果推广等活动。我个人认为构建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可以在学校内部的层面上使学校办学中的教研主体和教师教学内在需求的愿望得到满足,一方面有助于使先进理论转化为生动实践并产生积极成果,另一方面有助于有效解决实践中遇到的种种疑难和困惑,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校本教研可以创设一种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切磋的学校文化环境,使学校不仅成为学生发展的场所,也是促进教师不断成长与提高的学习共同体。要将教育科研融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逐步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消除教师对科研的排斥心理。

4 因地制宜,开展行动研究

第3篇:教育科研研究范文

关键词: 教育科研管理队伍 现状 调查研究

陕西省教育科研管理队伍建设不仅包含学校教育科研管理部门的人员,还包括学校教育科研管理部门领导助理及当地从事教育工作的科研人员,他们是组织学校教育科研管理工作的主力军。对于这样一支具有重要地位的队伍,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会伴随许多问题,如何建设好这样一支队伍是每一个教育科研管理者应该讨论的重要问题。

一、教育科研管理队伍的现状

1.学校教育科研人员编制少,任务重,待遇低。

根据对部分高等学校的随机调查结果显示,教育科研管理部门的科研人员一共不到百人,平均这几所高等学校的教育科研人员不到10人,就是这不到10人管理着高等学校教育科研管理的发展、项目申报及科研成果的等,有的还负责学校重点研究基地的管理、学校的规划建设,甚至还负责给学生讲课,以陕西师范大学为例,陕西师范是一所国家211工程学校,重点培养国家直属部门的人才,但是其专业科研人员不过寥寥数十名,大多数是学校教授身兼数职地参加学校科研工作的讨论,工资与他们付出的劳动往往不成正比,干得多、挣得少,在这种超负荷的环境下,教育科研管理人员常常会因为压力过大而选择辞职。

2.教育科研管理队伍的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教育科研管理部门的主管都会配置一名助理协助他们完成工作,相对于助理,教育科研管理部门人员的素质、学历往往会更高一些。很多助理都是毕业前就在教育科研管理部门做兼职,毕业后直接留校任职,在学习上没有更高层次的追求,他们没有学过系统的管理知识,对这个工作不太了解,大部分都是边工作边了解,在工作中容易出现错误判断。

3.教育科研管理队伍不稳定,人员流动性大。

高等学校的教育科研管理部门并不像其他部门一样可以准时下班,加班现象经常发生,领导加班时,助理往往也会跟着一起加班,导致很多助理因为受不了经常加班而选择辞职,因为事发突然,在一时无法找到助理的情况下,只能聘请兼职助理,兼职助理需要很长时间才能了解现在工作内容,经常发生助理人员变动不利于教育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

4.教育科研管理队伍趋向年轻化,管理经验不成熟。

现在的科研管理队伍中,年轻人占了绝大多数,如对陕西省教育科研队伍的调查显示,在陕西省所有高校的科研队伍中,30到40岁的有50人,占总数的60%,23到30岁的有25人,占到总数的20%。虽然年轻人思想活跃、朝气蓬勃,但是年轻人参加工作的时间较短,缺乏一定的管理经验,要想一步登天是不可能的。

5.激励机制不健全,不能激发科研人员的服务意识。

在现在教育科研管理队者的头脑中,还存在管理就是行使权力的想法,一味地将工作布置给下属人员不参与活动,不能及时地与科研人员进行沟通,科研人员遇到问题时常常找不到领导,再加上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致使他们缺少工作积极性。

二、如何加强教育科研管理队伍建设

1.加强人员编制,减少任务量。

科研管理队伍是高校科研活动的重要组织者和策划者,教育科研队伍建设不单单是学校要重视的问题,学校当地教育单位也要给予重视,学校要保证教育科研管理部门的人员编制足够,保证教育科研管理人员的任务能平均分配,不再出现一个人身兼数职的现象,按劳分配酬劳,兼一份职就有一份薪水,避免因为任务过重而出现辞职现象。

2.加强现有人员的培养,提高自设业务质量。

高水平的教育科研管理人员是保证高校科研质量的前提,所以要加强对现有科研管理人员的培养,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防止因为在职人员业务素质不高而出现错误判断。

3.加强队伍自身的建设,减少人员流动。

学校要保证教育科研管理部门的专职化,在招聘人才时,选择那些知识广博、热爱科研管理队伍的人,为科研管理工作打下基础。

4.改善人员组成结构,以阅历丰富的人为主。

高校科研队伍人员水平决定高校科研创新速度,人员过于年轻化不利于科研活动的创新,虽然年轻人的创新意识比较强,但是他们的思想阅历比较浅,对一些重大事情的判断能力不够,不能正确分析创新带来的效益与风险,所以要加强阅历丰富人员的任用,结合年轻人的新思想进行创新。

5.强化服务意识,完善激励机制。

科研管理制者要强化为学生服务的意识,明确各自目标,学校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对有突出成绩的科研管理人员进行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鼓励,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高校的教育科研管理队伍作为国家科研体系的一部分,在国家科技创新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我们要不断改善和发展高等学校的教育科研管理队伍,建设一支专业性强、管理水平高的现代化科研队伍,为高等学校科研教育的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周景泰,尤建新.论关系资本与高校科技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1,11(02):45-60.

[2]姚加惠.现代大学的科层管理及其改造[J].高等教育研究,2010,10(06):07-10.

[3]邹瑶.基于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创新的创新型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11(10):11-12.

第4篇:教育科研研究范文

知识管理既是一种管理方法、管理技术,也是一种管理思维,是一种人性化、行进的管理模式。随着学校教育科研工作不断引起关注,“塑料花”“假科研”等现象受到了教育机构的广泛重视。利用行进的管理技术与管理理念,对知识管理工作进行优化改良。

关键词:

教育科研管理;知识管理;高级中学

当前中小学教育机构各方面工作的不断发展,教育工作者开始认识到科研能力对于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是教学机构发展空间和办学特色的直接反应,优化并且完善科研管理工作已经成为当前中小学教学机构的重要工作之一。

一、知识管理的基本理念

(一)以人为本

知识管理工作需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中小学教育机构需要深刻认识到尊重教师对于教育科研管理的重要意义,尊重教职人员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积极面对教职人员在个体能力以及独立价格等方面的差异,深入挖掘教职人员的工作潜能,充分激发教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做好人力资源整合工作,认真分析每一位教职人员的工作特点,依据教职人员在科研工作与知识领域两个方面的特点,有针对性的采取知识管理手段,最大程度上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高科研质量。提高知识管理工作的透明性,公开知识管理方案,使其他教职人员能够顺利参与到科研工作中,避免出现科研资源流失或闲置现象。知识管理人员需要充分发挥正向激励的促进作用,密切关注在科研工作中勇于创新、成果卓越的教职人员在教职员队伍中的积极作用。改善教职人员的科研氛围,协调发展科研教育工作,管理人员需要具有科学的人才观和管理理念,认真贯彻“尊重创造、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管理理念,信任教职人员,尊重教职人员的科研成果。

(二)重视知识共享与创新

知识管理工作需求管理者用知识共享的有关手段提高管理效率与管理质量。知识共享主要分为知识存储、知识交流与知识传播三个方面的内容。所共享的知识根据存在形式又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个种类,显性知识具有固定专题与课题,所含有的信息与知识已经经过系统的分类与整理,体现出结构化、编码化两方面的特征,信息内容易于识别与共享。与之相对的隐性知识识别难度较大,无法直接共享,通过归纳与编码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实现隐性知识的共享与交流,是知识管理人员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促进知识创新是知识管理的主要目标之一,知识创新分为知识创造和知识筛选两个过程,知识筛选即通过总结归纳将不符合实际运用需要的知识排除于知识管理体系之外,为知识创新与知识更新创造更加广阔的空间。显性知识的传播与共享是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有效途径之一,在这一过程不断产生新的知识,即知识创造过程。应该明确,创造获取新知识的方法论是科研工作的根本目的。因此,积极开展教育科研工作,不断促进知识的更新与创造是知识管理工作目标的集中体现。知识管理人员需要明确教学工作的基本目标,有针对性地改进教育教学与学校管理知识方面的内容,合理制定科研项目。

二、知识管理运用于高中学校教育科研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教育体制改革需要创新

知识管理是有效促进教育创新的主要方法之一。新形势下,知识创新与科技进步有力推动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才竞争本质上是知识的竞争,知识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创新的支持,改革创新已经成为了促进教育创新的重要动力,

(二)学习型组织的建立需要知识管理

学习型组织是符合人性的、扁平的、有机的科研形式,这种科研形式能够有效激发教职人员的学习积极性。教育改革工作要求教育科研单位要排除基层制管理的干扰,优化学习型组织的人员结构,最大程度挖掘小组人员的创新能力。学习型组织的构建需要采用知识管理的有关理论,小组人员通过知识的利用、共享与创新加强内部知识交流,促进组内人员的共同进步。

(三)融入知识管理的教育科研管理具有优越性

知识管理视野下高中学校教育科研既要达成预期的科研成果,也要在研究交流的过程中实现教职人员的个体多层次、多角度地实现知识的创新、共享与获取,有利于科研团队和教职人员共同进行与发展。

三、知识管理运用于高中学校教育科研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教育科研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

高中学校中层管理部门通常是由校长直接领导,承担、指导、管理、组织教育科研部门的主要工作,教育科研部门具有评价职能、推广职能、研究职能、培训职能、管理职能,教育科研人员从研究项目的工作实际和总体目标出发,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和新的信息资源制定中长期规划和科研实施计划,完善奖励机制和制约机制,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科学管理教育科研课题,将教职人员编制成学习型小组,开展教育理论与学习教育理论讲座等。利用知识管理的有关理论,将学习型组织与教育科研机构的实践目标统一起来,教职人员的编组形式要尽量体现出弹性化、扁平化的特点,不定期调整小组的科研项目。

(二)完善运行机制

在课题管理方面,知识管理人员需要详细制定课题管理工作的有关条例,包含课题的经费、立项、申报、过程管理,以及研究成果的奖励、推广以及评比等。知识管理视野下的课题管理要以深入开发人力资源为工作重点。利用知识管理的有关理论,能够对课题是的推广、评比、研究以及申报等方面的工作进行有效的制约与规范,同时也能够通过科学化与规范化的管理工作,提高研究课题的实践性与研究价值。在教科室管理方面,管理人员需要制定良好的运行机制,使科研管理更加规范化。目前的高中学校教育科研办公室属于学校的中层管理机构,在校长或主管副校长的领导下对学校教育科研开展组织、管理、指导等工作。而这种管理方式不符合全知识管理理论在管理效率方面的要求,知识管理论理认为,学习型组织需要采用弹性化、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形式。因此,科研管理部门、业务职能部门、科研领导小组、学校校长都应该加入到学习小组的协调工作中来。教科室除了要完成课题管理方面的工作之外,还应该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将进修工作与研究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提高科研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三)教师科研队伍建设机制

科研项目的有序进行与持续发展,离不开教师科研队伍建设机制的支持,教职人员是科研项目与科研工作的主体,科研队伍的质量直接影响到科研项目与科研成果的质量。完善科研队伍建设机制、提高科研队伍建设质量是发展学校科研工作的必要途径,能够有效促进显性知识的交流、共享与生产,改善科研工作环境氛围,提高科研工作质量。因此,严格遵循知识管理工作的有关要求,从教职人员的实际需要和发展水平出发,利用教职人员现有的精力、时间与知识储备,分阶段地、有目标地发展和培养复古队伍,着眼于长期,促进教职人员与科研队伍的发展。

四、结束语

完善并改进高中学校教育科研管理工作能够有效提高教育机构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们的课堂学习效率,从根本上降低学生们的学习负担。科学、合理地运用知识管理的有关理论,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开发在教育科研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从科研工作的具体目标出发,有针对性地改良学习型组织的结构与人员编制,将教职人员的进修工作与评估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注重知识的创新与共享,提高科研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参考文献:

[1]秦珊珊.知识管理视野下高中学校教育科研管理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9,(30):16-17.

[2]杜晓敏.全纳教育视野下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21):14-15.

第5篇:教育科研研究范文

一、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

互联网环境是基于信息化设备而存在的,需要在应用中接触计算机、网络设施、录音录像以及电子显示、传输等多种信息工具,还需要应用一些操作软件。

互联网简单、快速、方便等优势是基于人对这些设施的有效操控来实现的。所以,需要教师对这些信息化的工具的使用进行系统学习,保证自己教育教研工作能够适应互联网条件。

比如教学《沁园春?长沙》,教师需要搜集视频、图片和背景资料等信息,并且要对这些资料进行剪辑、修整、制作等等。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学习和掌握哪些知识呢?――网络信息查找、复制、电子格式转换、粘贴,视频格式转换、剪辑、合成,图片素材剪裁、修补、去除水印、色彩调整等等,还有PPt课件制作以及课件的播放、控制等等――一次看似简单的课程准备就需要教师掌握大量的信息化处理知识。

教研工作也是如此,教师需要掌握网络化教研即时交流工具的使用、视频录制和转播技术、电子教研文件的网络共享、传输以及下载、储存等等涉及网络教研的技术知识。

不具备这些知识技术,教育和教研的能力就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学会整合网络资源

互联网环境下教育教研资源的获取和应用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和提升,但网络资源并不一定就能直接应用于教育教研的实践。那么,就需要教师有能力对网络资源进行针对性的有效整合,使之切实有效地服务于自己的教育或教研工作。

一是要学会网络资源的取舍。比如,从网络上查找《鸿门宴》教学相关资料,随便打开一个信息窗口,动辄就是数以万字的资源,这些资源并不都是我们教学中所需要的(比如鸿门宴的白话翻译、英文名、相关人物、出处等等。这些或是教材上有,或是没有教学价值),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教学目标或设计思路对内容进行精简,如留下《史记》和司马迁的简介、相关典故、事件背景、相关成语诗文和一些图片、影视(电视剧)资料等。还需要对视频、图片等进行编辑和裁剪,只留下教学教研需要的部分即可。

二是学会教育教研资源的分析整合。网络能够提供大量的教学经验、教育理论、教学课件等方面的资源,但这些资源并不是可以拿来就用的。教师应学会甄别这些信息的真假与优劣,学会根据自身具体需求和条件对这些资源进行整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比如“高中语文的课堂导入方法”,从网络上能够找到的信息数以万计――这时就需要教师对这些资源进行个性化的选择,如语言导入法是不是适合自身特长?情境导入法是不是适用于我要教学或教研的课程?故事法中的故事是否与要教学的内容相匹配?教学方法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如果不对这些内容进行分析和整合,网络资源可能会对教育和教研起到反面的作用。

三、学会网络共享与存储

网络环境下,教育、教研的资料共享和存储形式与传统条件有较大的不同,教师只有准确把握并合理应用才能有效促进教育教研技能的提升。

一是共享形式上发生的改变。过去只能用书籍、纸质文件的形式将教研成果或教学经验分享给同事,或直接向本人求取,或直接交流。而在互联网条件下,教师可以方便地将资料以电子文件的形式上传到教研平台上,供大家随时、随地下载使用。比如教学《祝福》,教师在课前为学生准备的预习资料不必一份份印发给学生,而是直接上传到班级的网络平台上,再通过即时交流平台通知学生即可。

第6篇:教育科研研究范文

3月20日,2017年全省教育科学研究及教学研究工作会议暨教育研究联盟论坛在广州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了2017年全国教育科研工作会议暨中国教育科学论坛精神和2017年全国教学研究工作会议精神,并围绕如何尊重科学、遵循规律,建设新型教育智库,以教育科研助推教育改革发展和“创强争先建高地”进行了深入研讨。

省教育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邢锋表示,教育科研必须着眼于“新”,紧跟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全力服务教育改革发展大局;必须着力于“实”,紧盯教育重点、热点、难点问题,着力破解教育改革发展现实问题;必须着重于“用”,紧扣科研成果宣传推广和转化应用,极力引领教育改革发展科学前行。要做到“新”“”“用”,一要强化教育科研协同创新体制机制建设,教育行政部门、研究机构、高等学校互设研究基地、实验基地、培养基地,探索省、地级以上市、县(市、区)、校四级教研网络,拓展与境外国外权威教育科研机构、知名高校间的交流合作渠道和交流合作的广度与深度。二要着力丰富教育科研活动,组织全体教育科研人员以问题为导向,深入基层和教学一线调研,提升教育科研服务实践的针对性。三要健全教育科研人才结构体系,抓好教育科研管理工作者、研究人员、教研员三支队伍建设。四要加强教育科研信息化技术应用,建设好教育科研服务平台,深化互联网、大数据平台等新技术与教育科研及教学研究工作有效融合策略研究。五要加强教育科研学术道德规范建设,完善教育科研诚信教育制度和机制,加大教育科研学术规范执行力度。六要优化教育科研绩效评价体系,通过资金支持、项目带动、专家扶持等方式,重点培育一批有研究基础、有比较优势、有鲜明特色、有本土性与原创性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力争在理论建构和实践创新上有新突破,形成能体现“粤派理念”“粤派特色”“粤派风格”的代表性教育科研成果。

省教育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汤贞敏提出了建设国内一流新型教育智库的五点思路:坚持创新驱动,问题导向;坚持统筹协调,重点推进;坚持绿色引领,和谐发展;坚持开放包容,协同合作;坚持成果共享,服务至上。“十三五”期间,省教育研究院将充分发挥在教育决策咨询、理论创新、实践指导、舆论引导、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作用,力争到2020年,基本建成体制科学、运行高效、特色鲜明、贡献突出的国内一流新型教育智库。

会上还了广东教育蓝皮书《广东教育改革发展研究报告(2017)》。全书分四个板块,即主题研究、教育评估研究、教育宣传出版研究和个案研究,着重关注2016年全省及各地在推进基础教育现代化、打造中小学特色学校、创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提升各级各类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开展各级各类教育评估项目、引导教育舆论、丰富发展教育教学资源等问题。

(摄影 黄博彦)

第7篇:教育科研研究范文

(一)科研能力的构成要素

关于科研能力的内涵及其结构要素目前说法不一,尚未达成共识。关于科研能力的定义,有人指出“1.单个科研人员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2.整个科研队伍的数量、素质和集体的研究能力,以及科研信息的系统性、效率、实验技术装备的拥有量和优势等”。有关研究人员从科研活动的角度出发,把科研能力分为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应用外语能力、掌握现代计算手段的能力、科学实验的能力、科技写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讲解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九种,对不同专业、不同人才各有侧重。

(二)科研能力的影响因素

透过科研能力的内涵和构成要素,我们可以看到诸多因素影响着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首先,学生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科研能力培养的内在因素。学生要具有严谨求实的学术态度,这是进行科研创新的前提。在这个前提下,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结合学科知识形成学术预判,在学习过程中不断钻研,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其次,导师、学术会议、科研课题、学术氛围等是推动科研能力发展的外在因素。教育学学科是一门理论性、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科学。然而现在大部分学校的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创新意识淡薄,科研能力较弱。他们很少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开展科研活动或深入到基层进行调查和实践研究,而一些外在的影响因素又限制了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二、影响我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发展的因素

通过相关资料的查阅和研究,我国的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在近几年获得了迅猛发展,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绩,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然而,由于发展时间较短,速度较快,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如学生学科理论知识缺乏、学生创新意识单薄、高校科研环境制约、学术氛围不浓等问题。

(一)学科理论知识缺乏

关于学科基本结构理论,布鲁纳主张无论教什么学科,一定要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掌握知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十分重视学科的基本结构,并以学科知识结构为课程的中心。学科理论知识是学生进行科研的前提和基础。然而,许多教育学的研究生并没有深入了解和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特别是跨专业的学生,他们对教育学科缺乏理解、很难找到学科的研究方向。除此之外,大多数学生除了上课期间学习理论知识之外,缺乏其他获得学科知识的途径,例如:学术会议、实地考察和调研等,所有的这些都限制了学生科研创新的开展。

(二)创新意识淡薄

创新是一门学科不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也是研究人员进行科研创新必不可少的关键要素。在教育学学科中,创新主要表现为:善于运用不同的观点发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此同时,采用不同的方法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善于发现教育中的新课题;探索教育发展的规律等等。然而,我国一些高校的教育学研究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主动思考,由于缺乏创新的意识,很难提出有意义的研究课题,一些研究内容也只是对前人的重复研究;缺乏创新的研究方法,不能很好的理顺事物间的内部联系、探索教育发展的内部规律。

(三)高校科研环境制约

科研环境是影响教育学研究生进行科研创新的重要因素。良好的科研环境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平台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水平。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包括:学校缺乏较好的引导机制,学生能够参与的科研课题不多,学术交流不够,高校举办学术会议、学术报告的次数有限,学生很难接触到学科领域的前言知识等等。所有的这些问题都限制了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四)学术氛围不浓

通过相关的资料查阅和笔者的亲身经历可以发现:目前我国很多高校教育学学科的学术氛围不浓,高校对于教育学科的学术氛围建设的投入和重视程度不够,导师对学生引导和影响不足,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机会有限等等。这些问题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十分不利。其中,学生的个人因素影响很大:一些教育学的研究生对于科研创新的态度并不端正,他们只是为了混个文凭,单纯地学习考试时的知识,缺乏教育科研的热情和动力。在这种“气候”的传染下,越来越多的学生只是满足于现状,并不会积极的思考和学科钻研,在这样的氛围下又何谈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呢?

三、提高我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若干途径

针对我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我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若干建议如下:

(一)优化课程设置

目前,我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主要是按照“学位课+必修课+选修课”的模式,有的大学还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加入了任选课和补修课。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理论课、教育学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以及外语课。总体来说,我国教育学的课程设置基础理论课较多,实践课较少,因此需要优化课程设置。

1.增加方法论课程及研究方法课程的设置。

通过这类课程教会学生如何获取知识信息、从事实验操作和实际调查,使学生掌握开展科研创新的方法和途径,如教育科学研究的选题、教育科学研究方案的设计、教育科学的质的研究与定性研究、教育科学的行动研究、教育科学的比较研究、教育科学的调查研究、教育科学的实验研究以及教育科学的定量研究与数据处理等,并聘请经验丰富的图书资料中心人员进行信息检索、数据查询、文献下载等技能知识讲座。掌握这些科学研究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开展科研创新活动。

2.构建“研究与学习型”课程。

关于课程内容,教师可以根据最新的教育动态给学生布置任务,学生根据自身兴趣提出研究课题和解决方案,老师最后给予补充和点评。关于授课形式,采用团队学习方式的教学组织设计,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小组成员通过查找材料、讨论和研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实现教师“研究性”教学,学生“研究性”学习目标。

(二)加强导师的指导作用

导师在学生科研能力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导师高尚的人格和严谨治学的态度都以无形的方式影响着学生的科研的态度和思维。导师具有丰富的课题资源,引导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可以使学生将知识学习与实践研究相结合,在不断参与研究的过程中将学术知识深化、内化的同时,科研能力不断提高。除此之外,当前的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普遍存在着惰性心里,投身科研活动的自觉性并不高,导师的监督和指导可以帮助和督促学生积极地开展科研活动。导师还可以定期给学生布置任务,集中学生,让他们互相介绍自己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研究成果等,互通有无,取长补短。

(三)改善高校科研环境

高校的科研环境是影响学生开展科研的重要因素。为提高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力,为一些教育学专业学科购买图书、数据库、信息软件、文献搜索平台等,为研究生提供更加自由便利的信息平台,并指派专门人员进行系统维护及更新,以便研究生能够及时地获得最新的科研信息、数据资料等。另外,可以邀请知名专家讲学,突破自我封闭,吸纳新鲜信息,使学生更好地接触和了解学科前沿。除此之外,学校可以设立一些小型报告厅、学术研究交流室,为教育学的教师和学生进行学术交流提供更加便利的场所。

(四)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第8篇:教育科研研究范文

关键词:教育科研;学校;教师;重要性

要科学全面地理解教育科研的深刻内涵,须理解“科学理论”主要是指原理和现代教育理论;“教育问题”是指教育领域客观存在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种种矛盾和疑难;“科学方法”指认识自然或获得科学知识的程序或过程;“教育科研目的”是探索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教育科研的本质是一种“创造性的认识活动”,教育科研不是简单重复的劳动,而是一种脑力劳动,需要发挥教师创造性的思维,教育科研的对象是针对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目的是着眼于改进教育教学工作,途径是教师经常性的反思和总结,过程是实施有效的分享与合作。

1.开展教育科研之必要

古希腊伟大的力学家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学校发展、教师产业成长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支点就是教育科研。“有识者重视教育科研,有志者开展教育科研,有为者得益于教育科研”。[1]

1.1教育形势发展之所需

首先,世界教育形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当今国际呈现出政治多元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人生学习化的鲜明特征。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已来临。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更为丰富多彩。其次,中国教育发生了深刻变化。当前的中国教育还面临着许多热点和难点问题:“两基”的巩固和提高、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教育优质发展、教育和谐发展、减负增效、德育有效性、课程改革、素质教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从“上学难”到“上好学”等。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战。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教学形式、学习方式、阅读方式、师生关系、评价方式等都发生了变化,基本上形成了“处处是学习之地,人人是学习之人,时时是学习之时”[2]的格局。第三,学校和课堂发生了深刻变化。第四,教育的对象发生了深刻变化。现在是独生子女时代,留守儿童、农民工子女、单亲家庭子女都比以往任何时候多。由上可知:教育的外延大大扩展了,其内涵更加丰富了,目的更加明确了,功能更加增强了。而教育观最大的变化是“办学以教师为本,育人以学生为本”思想的确立。教书育人的教师,只有不断地加强学习和研究,了解世界和中国教育发展变化和形式,才能赶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也才能做好教育教学的工作。

1.2 学校可持续发展之所需

学校发展有三件法宝:一是抓风气,二是抓规矩,三是抓科研。教育科研是学校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具有先导性、基础性的作用。“学校只有教育科研为先导,才能是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顺应改革的潮流,才能办出特色和水平,也才能可持续发展”。[3]一个课题可以成就一所学校,教育科研能给学校带来教育的春天。一所学校如果不搞教育科研,那是上不了档次的,也是办不出特色的。有人说,不搞教育科研的学校是不完善的学校,不重视教育科研的领导是不称职的领导。

1.3 教师专业发展之所需

教师发展研究,不仅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实在的行动。教师就在教育研究的现场,教师就是最佳的研究者。教育科研是提高教师生命质量的一种手段,应该成为教师的内在需求。没有科研传统的教师,工作常常是机械和重复的。作家梁遇春曾写文章嘲弄说,很多教师就像是知识的贩卖店,一本讲义用十几年,就那么点知识贩卖了一遍又一遍。不做科研,不研究学生,每天疲于奔命,没有创新的教师确实只是知识贩卖店里面无表情、枯燥乏味的伙计。我们现在很多人都是这样,工作繁重、重复、机械。毫无乐趣可言,这是现代人的生存困境,是生命的异化。我们教师也同样面临着这样的困境,怎么摆脱这种困境,对于教师来说,教育科研是一剂良药,科研可以使我们不断创新,使我们乐在其中,使我们提高生命的质量。

考察任何一位优秀教师、名师以及教育家,我们都会看到,科研在教育实践、教育生涯中有着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科研丰富了他们的内涵,是科研改善了他们的行走方式,是研究优化了他们的生命状态,是研究是他们不断走上了事业的高峰。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该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研究工作对教师来说,并不是什么神秘莫测和高不可攀的东西”,“教师的劳动是一种真正的创造性劳动,它是根本接近于科学研究的”。教育家鲍林也说:“如果一个人在进行教育的同时也进行研究,那么他的教学效果一定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我国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人一旦从研究的角度来看待他的本职工作,那么无论他的工作多么平凡,都会有无穷无尽的研究价值,同时也就有无穷无尽的乐趣”。“不是生活中缺少科研内容,常常是我们自己缺乏发现科研内容的能力”。研究是生命的支柱,我现在取得的一点成绩都是我研究探索的结果。我研究教书,创立了语文课堂教学‘六步教学法’,交给学生若干种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我研究育人,构建了丰富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培养了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我研究管理,创立了科学民主的学校管理、班级管理的经验;我研究人生,构建了一整套享受人生快乐的学说”。钱伟长校长也叮嘱教师:“你不上课,就不是老师;你不搞科研,就不是好老师。教师是必要的要求,不是充分的要求,充分的要求是科研。科研反映你对本学科清楚不清楚。教学没有科研作为底子,就是一个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所以,有教师说,不进行教育科研的教师,不可能真正尝到当教师的乐趣,并成为真正出色的教师。教师有三项职责:教书、育人、科研。其中,教书是中心,育人是目标,科研是基础。教师要深入研究教育教学中的经验和问题,扬长避短、改进工作,实现向科研型教师的转变。

2.教育科研的力量——结束语

教育科研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教师专业成长最便捷的一条途径。教育科研的力量是巨大的!一所学校要发展,首先得确立发展思路,依法治校、人才强校、质量立校、民主理校、科研兴校、特色名校、效果活校、品牌亮校、文化润校。法律法规是学校发展的基本底线,师资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质量是学校发展的永恒主题,民主是学校管理的一大法宝,科研是学校发展的源头活水,特色是学校发展的代名词,改革是学校发展的强调动力,品牌是学校发展的形象代言,文化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灵魂。学校要想办好,办出品牌特色,必须重视教育科研。教育改革,科研先行;学校发展,科研引领;教师成长,科研伴随;学生成才,科研指导。教育与科研紧密相连。教学与研究是教师职业生命的两条腿,缺一不可;反思与研究是教师的一种专业的生活发式和职业发展的内在需求。有了教师的成长发展,才会有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科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教育科研是教师的成才之路,让学校教育科研亲近每个教师。(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蒋国平.做课题并不难[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1.

第9篇:教育科研研究范文

关键词:教育理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

教育科学研究需要从思辨哲学的怀抱中独立出来而成为一个自主的、内在逻辑一致的学术研究领域,就目前我国教育研究的状况来看,有这样一些问题值得认真思考。

一、“有为”与“无为”:教育科研的作用

以人为教育的对象和核心的教育科研的作用是什么?它是否可以解决关于人类与社会发展的所有问题?毕竟,功用和效用是人类探究活动的重要维度和动力。

1.重建教育的时代精神

教育科研旨在考察人类及社会存续、发展的一般问题,预设人类的应然未来,构想“社会理想国”的图景,它涉及培养和造就什么样的人、建造什么样的社会和伦理价值秩序。因此,从广义上看,教育科研探讨的问题、取向与一般哲学理论的思考向度有相同的旨趣,所以,就其目的在于培养和规范人的一般素养来说,教育理论属于一般的哲学理论。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一个民族永葆自我意识和批判精神的智慧资源。教育科研正是基于人与社会的视角,丰富和具体化着人们对宇宙和自身的反省与思考。观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尽管教育研究不能直接有效地作用于物理世界和社会现实,但却可以在人类精神层面和观念领域营造起一个知识、伦理、信仰三位一体的人类精神生态圈,成为人们安身立命的始基。它所引领、铸就的社会和时代教育的精神力量必将融入并内化为人们的生命信念、价值观、伦理操守,实现教育的改造价值。

2.积累教育知识

人类文明进化的最大成就在于两类知识的自觉积累、分化、分离,即理论知识的公共性和实践知识的境遇性。公共知识与境遇知识的分化与分离成为日后认识活动中理论与实践之关系问题的滥觞。教育科研的主要目的,一方面,在于发现和创造具有传承和累积特征的公共理论知识,为学科成长和发展提供较为普适的一般指导;另一方面,特定社会状况下的教育研究也将探究和分析教育实践现象,生成更具操作性的实践性知识和个体知识,尽管这类知识的境域、亲历特征使得实践知识的传承表现出主体间的“辗转相传、递相祖述”的性质,难以形式化为系统的命题表述,但却是教育理论行使其功能的实践形式,日益为教育研究者所关注,并在与公共理论知识整合的过程中建构出既具有理论解释力,又显示出实践效能的教育模型,丰富人们对教育现象的认识、理解和把握。应当说,只有当教育科研真正摆脱了感性的、经验的、先验思辨的、线性类推的低级试误阶段,走向理性的、实验的、本体反思的、改造化的学科领悟阶段,教育研究才有望在知识世界里实现有效的组织和积累。而一个学科是否建立起了自己的系统、稳定的知识资源和研究传统,标志着该学科的发展程度和学术化水平。

3.引领教育实践

有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决定了教育实践活动是自发自在的,还是自觉自为的。教育科研无疑是对教育现象和问题的深度认知和自觉体认。虽然任何教育研究都是主体移入、价值关涉的,但“价值关涉和价值中立相协调”的理想科研取向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研究结论具有普适参照和广泛迁移的功效,引导教育活动走向“人学”意义上的和谐与自由,教育科研是“有为”的。当然,学科性质和目前教育科学化水平使得教育科研对教育实践的回应、指导、解释能力还不能达到理性的效度,这不仅是教育科研领域存在的问题,而且是所有社会科学研究至今都未能很好地解决的理论与实践之关系的问题,这提醒我们是不是要重新认识人文社会学科的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结构关系。因为形而上的思考可以把握客体对象(本质层面),但却不可能彻底符合客体对象(表象层面),所以,任何研究都只能是“后实践的”,所谓的“前实践的”的未来学思考也不过停留在预测层面。因此,我们既不可以视教育科研及教育理性为徒具虚表的事后解释行为,也不可对教育研究寄予其解决所有教育问题的万灵妙药的期望,教育科研是“无为”的,其作用是有限的。

二、“去伪”与“存真”:教育科研的真实性问题

什么样的研究才是“真”研究?这可能既不是一个理论标准问题,也不完全是实践效度问题,更不是一个研究主体个体理论兴趣的偏爱问题。在教育科研领域,研究的现代化、科学化、学科化始终是使教育科研真实性日渐提升的有效路径。

1.走向基于实践的教育研究,观照日常教育实践,从实证研究中归纳出具有理论含量的结论

我们之所以首先提出走向实践的教育研究,主要因为当今中国的教育状况有别于中国传统教育发展逻辑,也区别于西方理论视野下勾画出来的现代教育形态。源于中国现代革命和建设的独特发展模式,中国社会现实正在经历着一场“非古非西”的重组和变革。同时,新时期教育研究已经在理论领域经过了相当长时期的探讨,尽管还不能说已经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但数十年努力的成绩是可圈可点的,这些理论积累和观点共识为今后深入开展实证、实践探讨,以便提炼出有学理解释力的教育范畴和命题奠定了基础。此外,寻求表征价值规范的教育观念的存在依据,证实、证伪、修正教育理论假说也要最终诉诸实证研究。

因此,要敏锐捕捉教育活动中闪现的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个案,对其加以深入的学理与实证分析,抛弃理论先行和先验思辨的研究定型,关注教育个案追踪与实证描述。我国的教育研究向来存在诸多悖论现象,举凡注重理论探讨,但不能致力于提炼高度概括力的学科范畴;热衷开展教育实验,但疏于对实验现象作深度理性的思考和提升,不由之归结出新的理论问题和结论,不能将之自觉融入先前积累的理论知识之中,没有沿着问题实验反思推演理论新的实验这一人类探究活动的基本脚本进行下去;注重教育实践考察,但却为实践而实践。我们似乎形成了教育研究阵营里的“理论学派”与“实践学派”的分野,且缺少相互的沟通和交流。事实上,教育学术终归是一门“时代学”、“实践学”性质的学问,理论取向与实践取向是交互并进的,我们找不到哪个可以成为教育理论上的巨人,却是教育实践上的矮子。缺乏理论素养的实践研究者和没有实践体验的理论学问家同样不可能对教育问题给出什么新的思考,于是“照着说”、“接着说”、“自己说”便成为这类研究的典型话语特征。

抛弃理论先行、先验思辨的研究定型并非要拒斥对教育问题的理性思考和哲学沉思。任何研究向来需要一个先设的框架作为思考特定问题的逻辑起点,不要动辄以拒斥“本质主义”的借口(这是一个西方理论界特有的研究传统和旨趣)忽视甚至抵制关于教育问题的本质探讨。在我国实际的教育研究传统中,乃至整个社会科学研究中,基本不存在西方意义上的本质主义问题。

2.革除“坐而论道”的研究习气,把教育科研引向学校和课堂

教育研究要遵循不同的研究范式,采用多样化的研究方法,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学术研究方法有两个层次,一是求得不同名家著作中的“方法通则”,从中萃取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学术方法通则;二是在不同的学科和学科分支之间求得“方法通则”。我们并不是断言“坐而论教育”就不能生发出有价值的教育思想,而只是强调教育是一个实践性、时代性、社会性很强的探究领域,其本质与内在构成更多地受到特定文化模式的规约和限定,不存在稳定不变的研究对象和理论空间,即便表述相同的教育命题或问题,随着时代和文化演变、碰撞也会赋予其不同的内涵,随之需要不同的诠释和回答。因此,教育研究的最大特点是它的实践依赖性和本质流变性,这印证了对教育现象难以进行纯粹理性思考的原因。正是由于教育问题的解决取决于社会诸因素的联动,教育研究者务必立足于丰富的教育田野,采用相应的方法论和分析模式旁及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传统领域的现实状况,做多视角、跨学科的多元整体思考,才能对教育问题给出有社会价值的有效解答。

3.着力探索、回答中国语境下教育理论的基本问题

拒斥依照国外框架“接着讲”的研究时尚,着力探索、回答中国语境下教育理论的基本问题,提出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教育命题和体系设想。为此,要深入探究中国语境下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特殊关系及转化方式、实现条件,理出中国教育政策和体制下教育研究与应用之关系的演进及相互制约的特有逻辑。

我国近现代教育研究无疑是后发展型的,因此,借鉴“他山”思想是我们理论自主、独立、成熟的必由之路,但这绝不意味着“接着讲”的研究路向是合情理的。不同民族、社会、国家的教育理论之间的通约性是不大的,也许总体框架大略可以类比,但越是具体的对教育实践有直接影响的微观理论则更多是特定运作情境和社会状况的产物。宏观理论的普适性与微观理论的社会建构特点提示人们,异国理论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贡献于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单纯的“接着讲”的结果往往是“为别人讲”。在我国的教育决策机制下,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转化遵照行政—理论—实践的复杂互动程序,因此,教育理论不一定会有效地作用于教育实践。如何理出我国特有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之间政体上形成的转化规则,充分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最大限度的指导作用,就成为教育学者面对的迫切问题。

三、“本土”与“世界”:教育科研的基础

任何对别国思想和技术的过分依赖与引进,都可能付出丧失自我创新能力的代价。提倡独立自主、自主创新的研究也许对于我国这样后发展型国家的国度来说是艰难的、缓慢的,短时间内难以见到成效。但科学的进步和突破需要传统和积累,这些传统和积累不是几年甚至几十年可以完成的。从长远来看,没有“本土”、没有自主,就没有“世界”、没有独立。

1.教育研究的民族本位

研究历史就是要研究历史背后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精神。今天,我们要打破“取范经典”、“述而不作”的古老治学理念,改造民族传统教育思想,提升为现代教育智慧,这涉及到古代教育研究的一个方法论问题。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对待和研究古代教育文本?对待的态度肯定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古为今用,问题是通过什么样的“研究”才能达到这一目的。从中国教育史学一贯的研究范式和理路来看,基本尚未走出“注疏体例”式的研究——多阐述少发明、重评析轻创造、重批判少建设、重微言少体系,尤其未能运用现代先进的理论批评方式和手法厘定、钩沉古代教育思想的核心内核。古代教育遗产大致可以离析出两组成分,一是基于特定社会实践而生成的具有时代色彩的学说,它们无疑与今天的教育实际相距甚远,其理论解释价值有限;二是教育思想稳定的理论内核,它们在一个文明单元中是超社会、超时代的。在价值和信念上,我们的先哲具有优先的发明权和行动机会,对古代教育思想研究的宗旨和任务就是剥离理论的表象,拈出教育智慧的“永恒要素”,再以现论建构原理去推演、补充它的理论外壳,并加以系统化,构建成言说古典民族教育智慧但却彰显出现代社会时代气息和活力的教育理论,以服务于今日的教育实践。众所周知,用现代批评理论提升古代文化遗产而使之现代化、国际化的杰出代表首推国学大师王国维。他采用西方现代文艺批评理论创造性地将中国古代诗词理论的一个特质升华为“境界说”,在古代与现代、本土与世界之间建立起了一个交流平台。毫无疑问,他阐发中国古代诗词创作理论的《人间词话》是现代的,但也是世界的。他的研究方法是值得教育史研究者借鉴的。

2.加强对世界教育的理解和对话

加强对世界教育的理解和对话,尤其需要在教育文本解读、“舶来”理论的原初社会、历史、文化语境、学理渊源、演进轨迹的分析,还要对特定教育理论适用的社会历史条件加以理性研判。同时,对理论移植的本土适应、修正、发展也需认真求索。我国源自20世纪末的改革开放所营造的社会文化氛围和“教育的春天”使教育战线开始以“春暖花开”的心态和学术豪情面向世界,教育研究的国际视野和教育比较研究全面启动。多年的耕耘为我国滞后的教育科研注入了异域的新鲜气息。但回顾教育研究国际化的过往路径和方向,还是值得反思的。目前,一个亟待着手开辟的研究领域是对国外教育理论谱系的系统考辨,以知识考古学的研究方法考究和梳理出国外教育研究发展的历史脉络、思想流派的发源与传承谱系,避免对理论原旨的断章取义的理解,也能洞察其潜在的缺陷。这种基于思想源头的批判可以使我们的研究不至于亦步亦趋,而是尽快实现与国际教育研究界的深度交流、理解与平等对话,也才谈得上“识其软肋而超越之”的可能。

3.创生基于“本土”的原创成果

教育科学研究要走向世界,必须有基于“本土”的原创成果。一种本土文化经验在充分掌握现代世界视野之后,还存在着深度开发自身的经验和智慧,使之成为他者文化的世界视野的必要和可能部分。原创性教育理论必须本原于我国的教育世界。理论的建构材料必须大量地来源于本土教育领域,利用具有教育意义的本土素材,而不是向其他国家、领域或学科的直接移植。由此而言,原创性教育理论具有国别和学科本体特征,它可以汲取相关学科的营养,但却是把理论之根深深扎在民族教育世界的土壤中。教育理论的建构基础和研究对象必须是本国范围内,而不能是从别的国家移入的。只有在本国研究范围内寻求理论生成的起点和视野,才能使理论成分和结构具有鲜明的原创性特点。问题是构建理论的起因,原创理论的创建必须立足于国内产生的问题,避免以国外问题作为我们研究的问题,以别的学科问题为本学科问题。对学科和本土基本问题的探讨和回答为理论原创奠定了“本土化”基础,进而形成内源概念和范畴,缔造起原初命题体系,通过逻辑推演形成原创理论。中国教育原创理论既要符合普遍理论标准,又具有中国视角:既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在宏观层面上具有普适性的意义,又在微观层面上表现出属于中国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建构路径,它的基本辨别标准应该是具有与现有理论不可通约的核心假定。

教育理论是一门价值关涉的、负载着民族性格的学科。遵循民族学术传统,沿着民族学术发展的内在逻辑,找出与世界学术平等对话的接口;批判性地模仿,为我所用,逐渐剔除非民族性的理论成分,纯粹教育理论的民族结构,增加理论的民族性含量,由模仿到创造再到原创;积极变革民族的“征圣”、“宗经”、取范经典的思想依附性和创造惰性等古老而沉重的民族性格弱点,变“述而不作”为“但为开先”。同时,理论必以失败而告终,这是科学发展的逻辑,研究者要提高证伪意识和批判精神,这些都是提高教育理论民族原创性的有益之道。

四、“事功”与“责任”:教育科研的价值诉求

任何一种人类探究活动都不是一种职业,而首先是一种事业。即便是职业取向的,研究者本人也应当秉持“责任”先于“功利”的信仰,在内心深处筑起科学精神特质的认知警戒底线。

1.保持学术良知,敬畏教育

怎样使教育研究者保持学术良知,敬畏教育这一神圣的研究领地,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沉重话题。教育研究者必须树立两种学术伦理和良知,一是对自己所从事的研究事业心怀敬畏,虔诚地持守思想先于功利的学术心境,将研究追求定位于为这块尚未完全学术化的学科献出一点绵薄之力;二是对自己所提出的看法、主张勇于承担起学理批评的责任,做“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地”的学者。不能以获取某种利益或达到某种意图为目的,发表一些不负责任、不合学术事实的言论,制造语言混乱。“不善”的自然科学研究充其量制造的是物质废品,而教育研究的“不善”则潜在地为人类自身制造悲剧和苦难。

2.自我反思和学理追求

教育研究者的自我反思和学理追求对于教育科研具有重要意义。知识、伦理与信仰是一个合格的教育研究者必备的个体研究品质,它们的获得无不是研究者深度的、批判性的自我剖析和反省的结果,也是通向学理追求而不是功利竞逐的必由之路。目前,教育研究界“商榷”文章式微了,“唱和”文章兴起了;争鸣之风似亦不再,溢美之言屡见报端;对自我反思及治学弱点缺少批评与自我批评。学术进步和研究者的自我批判是密不可分的,理性的论争和批评永远是一个研究领域发展的动力。

3.学术责任和社会责任

教育研究者的学术责任和社会责任究竟是什么?事实上,对这一问题的纸上回答很容易,那就是“知识”与“育人”。教育研究者的学术使命是不断探究并完善作为一个学术领域的教育科学的进展,争取早日理直气壮地迈入学术学科之列,成长为一门真正的教育科学,提高其专业化水平,并非任何门外汉都可以对教育问题行使同等的话语权。教育研究者肩负的社会责任既决定着社会精神特质的引领和重建,也规划着社会群体自身的发展和成长愿景,所谓根除国民劣根性的使命恐怕是教育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和面对的民族重托。

注释:

[1]杨义。现代中国学术方法综论[J].中国社会科学,2005,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