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职业教育教学范文

职业教育教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职业教育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职业教育教学

第1篇:职业教育教学范文

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越来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这个教育发展关键期也是重要机遇期,每一位教师在教学管理过程中都应重视职业教育教学管理。注重信息化教学,自身职业技能提升和创新创业思想引导从而促进高校职业教育教学管理。

【关键词】

教学管理;创新;创业规划

2014年6月,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在会议中指出,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要做出最大的帮助和支持,以保证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这一重要组成部分不掉队,强调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自“十一五”以来,全国各大职业院校累计为国家和社会输送八千多万毕业生,这庞大的毕业生队伍成为我国中高级职业技能人才的中坚力量,同时肩负着新时期对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任务要求,当前正值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期和重要机遇期,在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更要注重职业教育的教学管理。方向已定,贵在行动,重在落实。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样职业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具备高技能技术和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更要以德树人全力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时期“功崇惟志,业广惟勤”以此来引导广大社会青年树立远大理想信念,确立人生信念,实现全面发展,这就对职业教育的教学管理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要全方位地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管理与发展。重视职业教育思想道德建设。国家用人,当以德为本,才艺为末,本不立,末焉生!把立德树人作为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兼备优秀职业技能和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为社会输送有用之才,应对新时期教育在传授新知识、训练高技能的同时,必须重视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立德树人是学生应对新时期科技迅猛发展容易误入歧途的定向杆,更是教育的根本和灵魂,因而在当代职业教育中更应该突出立德树人的重要性。新时期对学生的培养不仅是科学知识的传授、职业技能的训练,更要注重德育素质的全面培养,避免出现应试教育答题机器的“失败者”。

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职业教育注重应用发展,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采用数字技术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校企合作,实现学校教学系统与企业生产流程无缝对接,构建校企合作信息平台,匹配模拟实际生产流程,采用或是开发软件模拟实际生产流程软件、虚拟工艺、虚拟生产线等,增强学生对实际生产工艺及流程的理解及应用及技能提升,提升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的效率和效果。聘请企业优秀技师在校任教进行生产教学的教学模式改革,利用丰富的企业经历教授辅导学生对新职业技能能力的养成与提升,实现职业教育与企业行业发展的有机衔接。注重职业技能提升。职业教育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加强职业技能教育是对职业教育优化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举措,即加强职业技能的学习与训练,正如“学如弓弩,才如箭镞”所述,优化职业教育课程结构使“双师型”或是“研究型”教师把提升学生职业技能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工作。在授课过程中,融合行业企业技术发展趋势,借鉴德国学徒制职业教育优点,让企业和学校分工协作、共同培养符合社会行为规范和企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人才培养重实用,全力建立以促进高职院校毕业生以就业为导向,突显终身教育思想,最终实现面向大众的职业教育体系结构,以实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与其他类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无缝对接,拓宽人才培养多渠道多元化成长。实施职业院校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过程中,注重同步教学、产教研结合,融知识教育于实际操作培训同步进行,以项目为导向,摒弃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创新多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为职业教育学生更多地增加行业企业实习锻炼机会并加强理论知识的渗透,不仅仅是培养具备高技能精湛技艺的熟练技师更要精通专业力争成为行业的翘楚。高度重视教师的行业企业实践经验,不定期组织教师长阶段地进行行业企业顶岗锻炼,以增加教师对本行业发展状况和职业技能的熟练掌握,以时刻更新课堂和实践教学内容,保持授课内容与行业企业同步接轨,以使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意识始终处于该行业发展前沿。

第2篇:职业教育教学范文

1.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

教学目标的错位就必然会导致教学方法的简单化甚至教学模式的填鸭化。无论是考证辅导班式的教学还是《经济法》纯理论教学,都停滞在讲授理论和加强课堂与课后练习的传统教育阶段。笔者在中国知网、万方等学术期刊网上就这一主题专门进行了搜索,搜索结果显示,虽然有个别教师对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高职《经济法》课堂教学方法进行了反思,但结果无外乎在传统讲授法的基础上增加了图表法[1]、案例教学法或双向提问式教学法[2]等传统教学方法,并没有脱离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有些学校倒是对传统教学模式作了一定的反思,引入了网络手段,可是却陷入了认识上的误区,就是只把传统课堂教学的内容放到网络教学平台,供学生浏览学习、下载资料。在这些网络教学中,网络的教学特征,教学功能,教学互动等优势都没有完全体现发挥出来。[3]因此,都没有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效果一般。

教学理念的陈旧导致教学方法的单一,进而导致教学目标难以实现。笔者关于这一问题曾经在学生中做过调研,学生们普遍表示,《经济法》课程给他们的印象就是上课学习、下课背书、考前做题,非常地传统,也非常地无趣。传统的填鸭式与题海式的传授方法很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获得的《经济法》知识难以巩固,教学中的前学后忘成为普遍现象,难以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本就一般的情况下,这种后果更加明显。教育的目的是要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而非为了帮助学生应付考试,如果纯粹为了考试而教学,是不可能实现良好的教育效果的。我们应该去提倡“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地学习知识、应用知识。[4]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难以实现这一目标,为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通过教育信息化实现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二、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创新

1.理论依据构建。

笔者认为,信息化教学模式的主要手段是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教学,信息化建设指引下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最终形式就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完成日常教学任务。这么认为的依据是著名的“情境认知理论”。《经济法》是一门社会科学,《经济法》教学的要求契合情境认知理论的特征。情境认知理论认为,教师创设的情境要与真实的社会情境、生活情境和科研活动的情境相吻合。这样,使学生有可能在似真的活动中,通过观察、概念工具的应用以及问题解决,形成科学家看待问题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共同体的文化。[5]而要在课堂上去模拟与《经济法》相关的、真实的社会情境、生活情境相似的教学情境,唯有通过计算机网络手段来实现。因此,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网络教学应该实现以下几方面创新:(1)教学目标上,应该以实现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地学习知识、应用知识为目标,立足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而非提升考试通过率。(2)教学内容上,应该建立在教材基础上,能够为网络所共享的教学课件、多媒体信息资源以及试题库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量脱离教材。(3)教学方法与手段上,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在注意情境设计、协作学习环境设计、网络教学策略设计的同时,还要注意信息资源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具体的知识点要尽量采用文本、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表现。[6](4)在考试设计方面,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手段实施考试,实现随机题库制与无纸化考试相结合,减轻教师阅卷负担,减少阅卷出错率,同时节约学校的经费资源。

2.教学目标设计。

传统的《经济法》课堂教学仅仅以顺利完成期末考试或提升考证通过率为目标,完全背离了职业教育的初衷。信息化建设正好可以实现教学目标设计的创新,真正实现素质与技能教育。笔者以为,高职《经济法》教育应根据高职人才的特点和培养目标,在教学中避免理论与实践分离、知识和能力分离、教学和考证分离,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与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教学目标。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这一教学目标难以实现,而网络化教学则可以完成这一任务。笔者认为,《经济法》课程的网络化教学,意味着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对理论知识进行情景模拟预设,然后通过网络手段实现机———机资源共享,为课堂教学的开展奠定基础。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每一名学生都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预设的模拟情景去学习理论知识,并运用理论知识对情景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解答。

3.课堂教学创新。

《经济法》课程的网络化教学,关键在于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的创新。这一举措必须要在充分考虑高职学生心理与认知特点的前提下,对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使之契合高职学生的特点,也符合学生考证与就业的需要,从而摸索出一套具有实用性和有效性的《经济法》课堂教学模式。第一,教学内容创新。可以考虑在保证《经济法》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多使用教学案例,只不过教学案例要与情景模拟法相结合,在案例设计时要注意增加学生的代入感,在合适的案例中可以考虑由学生来扮演案例的主角,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感同身受,提升教学效果。第二,教学方法创新。主要是要大量地使用案例分析法与情景模拟法,《经济法》教学过程非常适合运用这些教学方法,而这也正是引入网络化教学的根本原因,因为唯有计算机信息技术方可实现通过声音、图像、动画等电子元素将教学案例形象的在计算机上表现出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深刻地理解知识适用的条件,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教学手段创新。网络化教学离不开电子教学资源的制作与共享,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前准备好《经济法》课程的内容,根据教学内容制作好教学课件、动画软件等电子教学资源,将其上传到机房或校园网络平台上,实现资源共享。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通过网络手段实现资源共享,为课堂教学的开展奠定基础。

4.考试制度改革。

第3篇:职业教育教学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特点;原则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它反映了人们对教学活动本质性特点和内在规律性的认识,是指导教学工作有效进行的指导性原理和行为准则。

一、职业教育教学的职业性原则

职业性是指应使受教育者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获得与经济建设具有极为密切关系的相关职业所需要的职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亦即成为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应用型和实用型的职业人才。职业性原则由职业教育的性质、任务决定。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具体表现在:①教学目的的服务性。职业教育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并为我国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技术人才。②教学对象的就业性。职业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就业教育,教育不是为了追求升学率,而是为了适应某一就业岗位的要求。③教学内容的专业性。为此,教学的指导思想应是以职业为导向安排全程的教育和教学,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具有远大的职业理想、深厚的职业情感、高尚的职业道德、扎实的职业知识、熟练的职业技能、较强的职业能力、高度的职业责任和自觉的职业纪律。

职业性原则对职业学校的教学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是职业学校教学的首要原则,贯彻此原则,应做到:①从学生入校起就要根据未来职业的需要进行职业定向和职业指导,明确本专业(工种)学生未来所从事的职业范围和职业要求以及适应未来职业要求的知识、能力结构、素质和情感态度。②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搞好职业道德、职业纪律教育,对学生进行敬业爱岗的职业道德教育。③在校期间,教学工作要以专业课程教学为主,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养成良好的职业能力,为学生就业和将来职业转换创造条件。

二、职业教育教学的实践性原则

职业教育的目的反映在教学工作上,就是教学的实践性要求,即教学要以职业实践为出发点、作为教学工作的导向和最终的目标。在职业教育中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尽管在强调教学实践性原则的同时,并不能否认学生应当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在职业教育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系统培养是第一位的,学生是否需要,或需要在多大程度上接受系统化的理论教育,应完全取决于学生未来工作的岗位要求。任何脱离工作岗位实际需要的、对教学的理论程度和理论教学的程度和系统的过高要求,都是违背职业教育的总体目标的。

贯彻此原则,应当做到:①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与学的双方都应当自觉地去完成这个联系的过程,即教师要理论联系实际地教,学生要理论联系实际地学,做到学用一致,学以致用。理论教学必须以实践性教学的需要为依据,以“必须、够用”为原则。实践性教学又要在理论教学的指导下有效开展,两者统一在具体的培养目标上。理论课教师要围绕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根据生产实际和学生未来之间发展的要求组织教学;并按照本专业的最新发展状况、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日常生活实际补充教材,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要让学生明确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的联系,使学生学到灵活的知识。同时,教师进行实践课教学时,也要充分贯彻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科学的基础。逐渐做到融“教、学、做”为一体,推行一体化教学,让学习过程依照职业的工作过程展开,以便获得完整的职业行动能力。②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场地的作用,包括实习车间、校内外实训基地等,学生实践能力的高低,是评价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为了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缩短学生从毕业到独立顶岗的适应周期,应当充分利用校内外实习基地,对学生进行与现实生产或工作相一致的有针对性的培训,尽量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使学生不但具备在学校模拟工作环境中的经验,而且具备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和一定程度的关键能力。③教师应具备一定的、与所教学生的专业一致或相近的职业实践经验,了解学生毕业后所从事工作的实际要求,包括劳动生产技术、人员组织管理情况和行业发展的现状等。其中,实习指导教师要有娴熟的操作技能、较强的本专业的实践能力和必需的工作经验;专业理论课教师虽然不需要在特定的专项技能上达到很高的要求,但应当对所教专业职业领域内所有技能点都有所了解,并能完成基本操作。

三、职业教育教学的系统性原则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专门技术人才,通过职业分析所得到的职业岗位的要求,是对从业能力的具体、完整说明,其各项内容之间其有一定的逻辑秩序和内在联系。因此,要求职业教育的教学工作必须按照职业岗位能力的内在联系,系统地进行。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教学的系统性原则在内涵上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很大的差别。相同之处在于:两种形式教育的教学都必须保证教学的整体性,都要注意各个教学内容之间所固有的内在联系,教学工作必须循序渐进并保证相对的完整性;其主要的区别在于,普通教育教学的系统性是由教学科目本身的学科系统决定的,而职业教育教学的系统性则取决于职业活动的系统性,如机械加工专业的车削技术是由与车削有关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计算、识图和操作技能等组成的系统,系统元素之间只有特定的内在联系。

贯彻此教学原则,应当做到:①教师要了解职业岗位与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了解各个教学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了解专业理论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要求间的具体联系。在教学中,要注意教学内容的系统连贯、层次清晰、重点突出,准确地再现本专业技术体系的精华。要特别注意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培养在内容选择、时间安排上的协调一致以及各个科目之间的协调。②由于在实际的职业活动中,人们的行为过程总是按照所谓“完整的实践”模式进行的,即可划分为学习或获取必要的资料信息、制定可行的工作计划、做出行动的决策、实施工作计划、在工作中控制保证质量和评价工作成就等六个步骤。因此,要求在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尽可能注意全面、系统地培养学生这六个方面的能力,以形成系统、完整的职业实践能力。③应处理好专业、专业基础和文化知识教学与“系统性”的关系。在职业教育中培养学生具有该职业的完整、系统的从业能力是一个大的系统。在从业能力这个大系统中包含有许多元素。如土木建筑专业需要一定的数学和结构力学知识,这里的数学和结构力学是土木建筑专业这个大系统的组成元素。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这些元素本身各自早已发展成为较为独立的、结构相对完整的学科系统。但就职业教育而言,这些学科系统只能是从业能力这个大系统的完整性,而不是子系统如数学等学科教学的完整性,否则就会混淆全面和局部的关系。

四、职业教育教学的可接受性原则

可接受性原则,就是要求教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教学的方法以及教学组织形式等,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和文化知识水平,使学生在可承受的学习压力下,尽可能多地获得职业实践能力,并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职业学校的客观教学条件和职业学校学生的文化基础以及兴趣特长等诸多因素,决定了在职业教育教学中贯彻可接受性原则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因此,在任何一类职业学校中,都绝对不应当盲目攀比普通学校文化课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也不能简单照搬其他类型学校的教学内容甚至教材。

为贯彻此教学原则,应当做到:①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教学理论基础和相应的实践能力,即具备“双师”素质。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职业教育教学内容日益复杂的今天,职业教育教师必须通过必要的教学简化过程,把教学内容集中到最主要的专业内容上,并使学习难度与学生的接受能力基本一致。教学简化包括水平简化和垂直简化,水平简化是对教学内容的精简过程,即选择与培养目标相当的教学内容;垂直简化是通过适当的教学媒体和语言表达方式等手段,把教学内容的难度降低到能被学生接受的程度。教学简化是在教学实际中运用教学论原理的核心。②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如家庭背景、所处社会环境、班级风气以及对所学专业的认识和态度等,准确地估计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科学地检查学生的现有水平,掌握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职业能力的形成规律,为准确进行教学简化打下基础。

五、职业教育教学的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是指外界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在大脑中产生的感觉、知觉和表象。人们的认识活动是从这些具体的感觉、知觉和表象开始的。实践表明,职业教育的教育对象,主要具有形象思维的特点。不论是在技术学校、职业高中、中专学校、职业中专等中等职业学校,还是在职业技术学院等高等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与相应层次的普通高中以及普通高等学校专科、本科的学生相比,是同一层次类型的人才,没有智力的高低贵贱之分,只有智能的结构与智力的类型不同。所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培养对象在智力类型上的差异,决定了两类教育的培养目标的差异――社会所需要的不同类型的人才,因此,他们是两类不同类型的教育

为贯彻此教学原则,应当做到:①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利用直观教学手段,减少学生学习和认识过程中的困难,帮助学生建立起实践经验和理性思维的联系。教师还应当重视直观教学媒体的运用质量,在熟练使用传统的挂图、模型、幻灯、投影仪等教具的同时,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供的多种直观化可能性,如张贴板、现代音像技术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技术设备,使教学直观化过程达到较高的水平。②在教学中不同专业领域、不同职业和生活经历、不同年龄甚至不同年级的学生对直观教学手段的要求是不同的。因此,直观教学要有目的性,不流于形式。直观是手段,不能把教学中的观察停留在现象上。应通过直观观察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通过分析、比较等思维和推理方法,从表象上升到概念。③注意改观和抽象相结合。直观毕竟不是目的,应注意培养、开发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特别是对技术或经营过程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职业教育教学的生产与教学相结合原则

第4篇:职业教育教学范文

关键词:旅游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实训

21世纪,面临信息爆炸的时代,旅游产业既有机遇又有挑战,而旅游产业发展的根基--旅游职业教育必须调整自身结构和教育教学模式以适应产业的快速发展。旅游职业教育是旅游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其发展现状却存在课程模式固化、课程设置脱离旅游市场需求、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旅游职业教育教学迫在眉睫的事情。本文将以旅游职业教育专业基础课程《导游业务》教学改革为例,以期探讨新的面向市场行之有专业效的教育教学方法。

一、传统旅游职业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统一性强。由于受其他学科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旅游职业教育通过教育部或各省教育厅审批通过后,没有经过对本地区生源素质、旅游市场需求等调研便设置和其他省市统一的课程,甚至设置统一的课程模式和教学内容。事实上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文化程度、地区旅游市场需求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在无差异化教学中培养出的学生是千人一面,没有创新思维,也就不可能与时俱进,为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

(二)教学方法单一。传统学科教学以理论灌输为主,而旅游职业教育是面向市场、面向我国经济的发展需求出现的新型学科,它的出现本就是经济的产物,市场的需求,因此,旅游职业教育教学应紧密结合实践,采用经典案例引入、精彩视频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丰富教学课堂,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的封闭性。《导游业务》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也是考取全国导游资格证书的一门必考课程。教训目标为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核心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具备旅游带团及讲解能力。而传统课程却把学生封闭在校园内,学生只能在校园内接受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而旅游企业真正的需要的市场知识、带团技能、应变技能等均无法在教学中很好的得到锻炼,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高分,技能低下,不能适应市场实际需求。

二、旅游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措施

《导游业务》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应以导游人员工作流程为线索设置实训项目,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组织课程内容,不仅为学生提供“模拟”场景和实训场所,让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还充分利用行业资源,将课堂搬到景点、旅行社等实地场景进行专项训练,由此让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提高专业技能。切实实现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理念。

(一)课程教学模块分配。在教学中结合导游工作特点和现代导游的实际能力素质要求,将本课程教学内容分为以下四个模块。第一模块:导游工作程序与标准。通过“理论+实践”的学习方式掌握不同类型导游人员的工作标准和规范。第二模块:导游人员的带团技能。该部分是本课程的拔高模块,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导游讲解能力和个性化服务技能,满足游客各种隐性需求。第三模块:导游的应变技能。培养学生在导游服务过程中及时发现吃、住、行、游、购、娱等各方面存在的故障问题并准确、高效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第四模块:综合能力训练。我们在周末、节假日应带领学生到旅行社、景区进行实际的演练,提高学生的应变技能。

(二)课程教学实施过程改革。在教学内容的组织方面真正体现“教、学、做”一体。每个模块均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由理论到实践的方式进行展开落实,教学内容的实施遵循从旅游专业初学者到合格的导游讲解员的职业能力发展过程。

第一模块:导游工作程序与标准。引用优质视频导入新课,结合典型案例深度剖析不同导游人员的工作程序和标准。其次,设计特殊的工作场景。例如,教师协助同学们设计从郑州到尧山景区全陪的工作流程,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老师进行点评。

第二模块:导游人员带团技能的提高。该部分是本课程的拔高模块。第一步,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室、3D模拟导游实训室,综合运用优质视频、典型案例剖析,精彩图片为学生讲授带团技能提高需要的理论知识。第二步,根据设计好工作场景分配导游、游客等角色,分组进行模拟训练,通过录像反馈引导学生客观分析自己的带团技能的高低,这种模拟训练的方式提高学习的积极性。第三步,进行实训项目考核,分为教师考核和学生小组共同考核。例如 “个别住宿要求处理” 实训项目考核。首先,将学生分组,第一组学生设计游客要求住单间的实训项目。第二小组学生进行演示,第三小组从工作场景的合理性、创新性、导游带团技能高低方面选出最佳表演小组和最佳导游人员,再由教师分组评价、优秀个人评价。在活泼有序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带团技能真正得到锻炼。

第三模块:导游应变技能的提高。第一步,教师将学生分组设置成地陪、全陪、领队和不同类型的游客等角色,并放入“旅游者走失”“旅游者食物中毒”等实训项目中,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旅游活动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中容易产生的各类问题,并找到最佳解决途径,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步,将学生安排到实习基地进行为期两天的实操训练。

第四模块:综合能力训练。在节假日,学生可以经常去周边景区进行见习,提高带团综合能力。不仅在完成本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之后,还可以是整个在校学习的阶段。

这样的实施过程真正体现了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 “教、学、做”一体化。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在保留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增添了仿真虚拟、实训项目渗透等多种教学方法。利用“”记忆法、角色扮演法、现场录像反思法、现场授课教学法等丰富学生学习的手段和途径。

(四)考核和评价方式的改革。评价应注重多元性,结合模拟练习、实地操作、技能竞赛等综合评价学生成绩。同时,在平时的教学中可采用阶段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以及项目评价等评价方法。最后,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予以特殊鼓励,全面综合评价学生能力。

参考文献:

第5篇:职业教育教学范文

(一)课堂没有创新在服务礼仪的课堂教学中,创新意识较少,老师对学生的要求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在日益发达的服务行业,创新意识不仅只是企业老板的责任,要从源头抓起,从服务礼仪学习的源头抓起。学校要做好这项教育教学工作,增加课堂学习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充分了解目前服务业的现状。

(二)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较少

学校在进行理论教育时,缺乏实践的机会是高校普遍都存在的问题。服务业要求员工的实践性很强,如果不能将理论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在工作中就会遇到很多的问题不能很好地及时解决,从而对企业造成损害。有些学校不能为学生统一安排实习单位,让学生自己找实习单位,造成学生的滞留现象,不能在实习的时间内完成任务。不能很好地将服务礼仪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二、服务礼仪教育教学的改革模式

(一)素质教育相融合的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即使是最好的学校也不一定满足学生所有的要求,教会学生所有的选择。教师的角色正在从教学的主体,知识的传授者改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辅导者。素质教育与服务礼仪在一些方面存在相通的地方,服务礼仪课应该让学生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关注课本到关注时代的发展,从学习礼仪到学会做人。从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出发,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化修养,使学生具备鲜明的时代责任感,力争做到叶圣陶先生提倡的“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教”的教学精神。将课堂学习的空间延伸到课堂之外,突破时空的限制,在有限的空间中追求无限的知识的学习。

(二)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提供良好的实践条件,边学边用,遇到问题及时解决。通过参观、联欢、社会服务等第二课堂的活动增加学生实习的机会,在实践中学会礼仪知识的理论应用,进一步熟练掌握应职岗位的礼仪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服务礼仪的习惯,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健康的心理素质。

(三)老师要以身作则,用言行教导学生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产生影响,身教胜于言传,老师在从事礼仪服务的教学中时刻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仪态仪表。要以严谨的治学方式、爱岗敬业的态度、高尚的道德规范,严格规范自身的言行来约束自己。作为一名服务礼仪职业教育的老师一定要把礼仪的美丽、心灵的美丽与自身的魅力和谐统一作为自我形象塑造的目标,为学生做好榜样示范。

(四)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丰富就业服务手段和内容

提高学校的就业服务的“全程化、全员化、信息化、专业化”的水平,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和服务渠道促进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学校要大力推进实习就业基地的建设,加强校企合作,积极的引入企业优秀文化,使学生与企业完成融洽的结合,做到零试用期。最大限度地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信息。健全学生毕业就业指导网络系统,完善就业服务指导体系,发挥市场服务功能,切实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服务水平。

(五)老师要走出去学习先进的服务礼仪培训方法

第6篇:职业教育教学范文

(1)师资队伍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经过系统的、严格的教师培训,教育教学理论与技能水平没有达到要求,教师资格证书的获得不是经过严格的考核,而只是经过常规的认证。(2)专业课教师双师素质达不到应有的水平,而且在日常教学工作的运行中,专业理论课教师实践能力低,实践课教师专业理论水平不高,教师智能结构单一,不能达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统一。(3)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事业的重视和支持,职教学生也随之增多,职教老师短缺现象浮出水面,很多老师辛苦的代课,没有时间参加培训和深造,知识老化,不能跟上现代企业的要求,造成理论和实际的脱节。

二、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制约了职业教学改革的发展

(1)课堂缺乏活力。教师讲的十分投入,又是比划,又是实物模拟,而听讲者却廖若星晨,通常教师提个问题,应声者没有几人,还有的根本就无人响应,弄得教师十分尴尬。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是因为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本不适应职教学生,每个职教学生的基础和能力差异很大。二是硬性的管理制度,使学生不得不坐在课堂,压抑着自己的个性,去遵守课堂纪律,使学生愉快的课堂变成许多同学受罪的场所。(2)学生缺乏自由发展的空间。现在的职业教育各专业的学制基本上都是2至3年,其中最后一年通常安排实习。这样一来,真正学习的时间就只有1至2年。学生一入校门,在被划分到某个班级的瞬间,他的专业、作息时间、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授课老师、实习教师都已经固定,学生根本无权选择。如此多的管制,导致了学生根本没有自由发展的空间。(3)课堂教学中技能操作较少。在许多职业学校中,实训设备投入不到位、实训场地满足不了教学的要求、实训实验设备比较欠缺,学生只能听老师描绘着最新的仪器、元件。虽然很多职业学校为学生安排了半年到一年不等的实习,但是我国许多工厂、企业还处于工业经济时期的标准化生产时代,许多工作就是重复一次又一次的机械式的操作,这给许多学生造成了学习无用的错觉,使学生认为专业对口率低下,学不学习都无所谓。

三、学校对教师的质量意识不强影响教学改革的步伐

由于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素质时要求越来越高,各职业院校的质量意识逐步增强,普遍重视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有些职业学校盲目追求规模扩张,忽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重招生就业轻教学质量的现象在职业学校中仍然普遍存在。有些职业学校片面追求规模效益和经济效益,不断扩大招生规模,班额过大几乎成为一些中职学校的普遍现象。班额过大,增加了组织教学的困难,同时由于实习实训工位数有限,严重影响了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班额过大也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有的教师一周的工作量过多,疲于进出课堂,缺少教研活动的时间,更缺少钻研教材教法的时间。

四、缺乏科学、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和监控机制

职业学校目前所采取的教育质量评价方式或参照普通教育,如采取纸笔检测、统考监控的方式,或进行单一的教学技能竞赛,或单纯地考查学生职业资格证的获得情况。评价范围重视对教学秩序的监控,而忽视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监控;重视对理论教学监控,而忽视对实践教学的监控。评价主体主要是教学管理人员,而学生及行业、企业相关人员则难以参与到评价活动中,影响了教学质量评价的准确性。由于职业学校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和监控机制不健全,教师的质量意识不高,教学方法的改革也就难以落实到具体的理论教学和实训课堂上。

第7篇:职业教育教学范文

【关键词】行动导向 引导文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C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b)-0254-02

1 引言

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项目教学法首先在德国职业教育领域特别是在教育企业里的出现,行动导向教学在德国职业教育逐渐传播开来,并对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20世纪 80年代起,行动导向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范式,被认为既超越了传统的课程结构模式,又为现代职业教育过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对德国职业教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又为世界各国职业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行动导向教学是根据完成某一职业工作活动所需要的行动和行动产生和维持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以及从业者的内在调节机制来设计、实施和评价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其基本意义在于: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在自己“动手、动脑”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学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2 行动导向教学的目的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迅速发展后,各高职院校纷纷借鉴其行动导向教学,探讨行动导向的教学改革。从教育的需要来看,新教学法有利于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为了适应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我们职业教育不仅要调整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条件,改进教学方法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行动导向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习者职业能力的发展,其核心在于把行动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统一。他倡导通过行动来学习和为了行动而学习,是“由师生共同确定的行动产品来引导教学组织过程,学生通过主动和全面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 他通过有目的地、系统化地组织学习者在实际或模拟的专业环境中,参与设计、实施、检查和评价职业活动的过程,通过学习者发现、探讨和解决职业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体验并发思学习行动的过程,最终获得完成相关职业活动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

可见,在行动导向学习中,行动是学习的出发点、发生地和归属目标,学习是连接现有行动能力状态和目标行动能力状态之间的过程。学生作为学习的行动主体,要以职业情境中的行动能力为目标,以基于职业情境的学习情境中的行动过程为途径,以独立的计划、独立的实施与独立的评估即自我调节的行动为方法,以师生及学生之间互动的合作行动为方式,以强调学习中学生自我构建的行动过程为学习过程,以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整合后形成的行动能力为评价标准。无疑“行动”在这里构建成一个框架,在这样一个框架内“知识系统”不是从外部“输入”的而是在学生个体内有机生成的,因而在具体的行动情境中,其内化于个体大脑中的有机成分将能很快地从内部“输出”,迅速转换为实用而有效的行动。

3 行动导向教学的典型特征

行为导向教学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即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工作”为目标而开展的教学活动。对学习者来说,学习目的十分明确,即现在的学习为今后的职业服务。其典型特征如下:

1)行动导向教学是全面的,教学要借助并促进学生包括大脑、四肢以及其他感官的发展。

2)行动导向的教学是学生自主的学习活动,教师只作为指导者进行指导。

3)行动导向的学是完成一个可以使用、或者可进一步加工或学习的行动结果。

4)行动导向的学习应尽可能地以学生的兴趣作为组织教学的起始点,并且创造机会让学生接触新的题目的问题,以不断地发展学习的兴趣。

5)行动导向的学习要求学生从一开始就参与到教学过程的设计、实施和评价中,提高学生自主性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工作”。

6)行动导向的学习有助于促进学校的开放,试图保持动脑和动手活动之间的平衡。

4 行动导向教学的典型应用

行动导向教学自诞生之日起作为一种肩负着承前启后使命的教学范式,在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绽放出夺目的光彩,其中所涵盖的教学方法更在向人们展示:在教学范式嬗变的过程中,行动导向的教学活动仍会长期存在并不断发展。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七阶段协作-反思教学法和引导文教学法等,但笔者更推崇引导文教学法。所谓引导文教学法是为配合学生的自主学习而开发,常以引导问题的形式出现,指导学生独立完成学习性工作工程的提示性文字或声像资料。是借助引导文,通过学习者对学习性工作工程的自行控制,引导学生独立进行学习性工作的教学方法。利用引导文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关键性职业行动能力。

引导文教学法实施包括六个学习步骤(即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估)。

下面以开发《数控加工》中的“轴类零件加工”为例,进一步阐述引导文教学六个步骤地应用:

第一步,资讯:学生通过轴的加工图样了解零件形状、尺寸及表面粗糙度等任务要求,获得有关目标的具体信息,为获取加工方案做好准备。

第二步,计划:学生对整个工作工程进行设计,确定加工工艺编制规程并形成工作计划,同时拟定检查、评价工作成果的标准。

第三步,决策:学生上交工作计划和成果评价标准,师生根据相应的步骤召开专业性会谈,共同找出学生设计方案的缺陷以明确知识的欠缺,并通过教学进行补充。

第四步,实施:由学生独立调试机床,准备刀、量、夹具等工具,并按照操作步骤及规范进行轴的加工,而教师只是在发现错误时才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第五步,检查:在工作任务完成后,学生依据先前拟定的评价标准,自行检查加工零件是否合格。

第六步,评估:学生把加工零件交给教师进行评估,师生共同讨论评价结果并提出不足及其改进建议。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在引导材料的指导下,学生能独立自主进行学习,强调自行分析、深度理解和独立决策,这将促进思维和行动能力的综合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完成复杂性工作活动的行动能力。

总之行动导向教学改革是高职教学的一次革命,它根本的目的在于使行动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统一,使学生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统一,它将职业教师从重复性的讲解和演示性教学活动中解脱出来,从而把更多地精力用于向在工作工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能力发展相对缓慢的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它必将为高职教育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崭新面貌。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4.

[2] 刘邦祥.试论职业教育中的行动导向教学,职教论坛,2006(1).

第8篇:职业教育教学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作为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职业教育,更是面临着较大的冲击与震撼,可谓机遇和挑战并存、希望和困难同在。职业教育要想成为教育领域的生力军,夺目于教育事业的百花园,必须与昔通教育“错位发展”,办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尤其是要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以质量求生存,靠质量谋发展。本文就如何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问题发表一孔之见,以求专家与同仁指正。

一,了解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趋同,无论是商品市场还是人才市场,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职业教育只有紧随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前进脉搏,才能寻找到自身快速发展的舞台。所以,职业教育改革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和主旋律。要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就应当了解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方向。

1.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近几年来,职业教育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而且越来越理性化和注重实效。在改革的方式上,不仅注意到宏观的指导意义,同时更加关注微观的实际操作;在改革的内容上,从单一方面的改革逐渐向综合化配套改革迈进。在改革的进程中,出现了几个值得关注的新动向:一是针对就业率的教育越来越明显,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逐步深入人心,教育主管部门也把就业率作为考核学校办学、核准招生计划、批准新设专业等的重要依据;二是普通高校开始注意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职业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不再是职业教育的专利,这将预示着职业教育在就业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三是职业资格证书的形式不断创新,过去标志着某一系列知识和能力水平的统一化职业资格证书,将被模块化证书、阶段化证书、写实化证书等所代替;四是人才评价的方式和标准更加注重实际,评价一个合格或优秀人才将坚持“四唯四不唯”的尺度与标准,即不再唯学历、唯职称、唯资历、唯身份,而是唯品德、唯知识、唯能力、唯业绩。以上四个方面的问题提出,对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内容的组织、教育教学的评价等都有着深刻的影响。要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就应当理解这些影响的实质,并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思想和行为方式。

2.积极适应“五化”趋势

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和教学思想也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成熟的过程。在市场机制日益完善和注重改革创新的时代,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工作也在不断地改革调整和发展变化之中,并且,在职业教育改革的实践中出现了“五化”趋势:一是培养目标具体化。职业教育不再是培养“万金油”式的“通才”,而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胜任某一具体岗位的专才。如遇转岗将依靠其综合职业能力和社会发展能力,而非培养目标设计的包罗。二是文化教育功能化。在过去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文化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争课时的现象是众人皆知的,其根源是没有弄清职业教育的本质及其它与普通教育的区别,忽视了文化课教育的功能是为专业课学习做铺垫的,文化课应以“够用”为度。三是专业教育实践化。长期以来,在职业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错误导向,认为实践不足可以在工作中弥补,而理论不足不易在工作中弥补,造成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影响了职业教育的质量和声誉。专业教育与职业活动是密不可分的,实践化是专业教育与生俱来的本质特征,必须做到学以致用、学为所用、学有所用。四是教学过程活动化。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实用型专业人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讲清基本原理和方法后,应当进行实践技能的训练活动,并且通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和技能训练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巩固学习成果,增强适应能力。五是质量评价社会化。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和成效如何,既不能由学校自己说了算,也不能完全由教育主管部门考核定论,而应当由社会来进行全方位的评价。通过社会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和用人单位对人才质量的评价,通过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便可显现在社会公众面前。由此可见,职业教育的教学工作只有积极适应以上“五化”的发展趋势,才能保证其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3.明确职业教育的现实要求

一是要更新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用新的视角和创新理念来审视新形势下的职业教育的教学工作;二是不断优化专业培养目标,瞄准市场经济对人才规格和质量的客观要求,分析职业岗位对人才知识与能力的具体要求,准确定位,按需培养;三是要调整课程组合结构,打破传统的“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的课程组合结构,按照新的人才观标准,实施“职业思想道德——职业基础知识与能力——职业知识与能力——职业拓展知识与能力”的新课程组合;四是要确立“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宗旨,从毕业生就业岗位的能力要求来设计和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并以“综合职业能力”的标准来评价和检验教育教学成效。根据上述四项要求,要提高职业教育教学的质量,教学工作的组织必须与之相适应,一是确定新的培养目标;二是制定新的教学计划;三是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四是采取新的教学方法。

4.明确职教课程改革达到的目的

结合职业教育教学工作改革的现实情况,从发展的眼光看,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应当达到四个目的:一是创新教学环节;二是改善教学组织;三是优化教学活动;四是提高教学效益。为了实现这四大目的,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应当进行全新的改革与调整。一是实现教学内容的综合化,按照“实用、有效、够用”的原则,重新进行内容整合,删除不必要的重复交叉和学而无用的内容;二是实现教学内容的模块化;三是实现教学内容的实践化;四是实现教学内容的阶段化,遵照教育教学规律和新时期受教育者的特点,把系列庞大的内容,按内在递进关系划分为若干相对独立的学习阶段,以便于学习组织、教学考核和学生把握;五是实现教学内容的灵活化,把过去整齐划一的教学内容,按个性化学习的要求,区分为不同的等级与层次,根据学生不同的接受程度有选择地确定教学内容组合,实现最佳教学效果。

二、理解和运用好职教教材

1.把握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基本走势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市场的客观要求,职业教育教材改革和建设工作呈现出五大走势。一是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教材建设的基本导向,即目标职业化;二是通过教材内容的综合提高课程教学效益,即内容综合化;三是将理论教学与实训活动组成灵活的教学单元,即组合模块化;四是按照“基础——实践——选择”的方式分层次实施教学,即进程层次化;五是力求变奉命被动学习为主动的个性化学习,即方向个性化。

2.力求充分体现“三以”思想

要真正体现职业教育教材的本质特点,教材建设必须充分体现“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导向”的指导思想,教材内容要紧密地与实际职业活动的过程相统一。在内容和体系构架上,要彻底打破传统教材形式的影响,大胆地进行从形式到实质的改革创新,要从过去大纲规定什么内容就组合什么内容到学生宜学什么内容才组合什么内容,从教师会救什么内容写什么内容到学生需要什么内容写什么内容,从学生应学什么内容安排什么内容到学生能学好什么内容安排什么内容。同时,教师在把握和驾驭教材内容、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要尽力做到理论传授与实践训练紧密结合、知识与能力紧密结合、教学过程与人格塑造紧密结合,做到教书与育人和谐统一、死教材与活对象相得益彰。

3.适应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要求

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改革,办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教育教学改革,包括系统的课程改革和教学制度的改革,其中,课程改革是重点,教学制度的改革是难点。然而,职业教育要增强生命力,办出自己的特色与质量,就必须突破教学制度改革的“瓶颈”,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以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化与多样化要求,充分体现人本主义精神,实现教育教学方式和制度与现实社会的客观需要相协调。因此,在新的教材建设体制、体系和构架等方面,都应当赋予其与新的教育教学制度相适应的内涵,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教育观,以学生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教学观,以满足学生多元需求为宗旨的目标观,从实际出发适应多种规格标准的质量观。尤其是在教材内容的组合安排上,应当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留下充分的自主空间与余地,设计更多的选择权力和机会,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彰显个性,发展潜能。

4.实现教材的综合立体配套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生对学习材料需求的多样性,职业教育教材的形式也变得丰富多彩起来。为了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职业教育的教材应当实现综合立体配套。一是对传统的纸质教材进行精耕细作,做到“多形式、大信息、小分量”,以增强教材的可读性和有趣性;二是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要大力编制先进的电子教材,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效果;三是提倡形式新颖活泼的辅助与辅导教材,适应培养学生自学方法与能力的要求,以巩固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成效;四是适应开放式教育的大趋势,充分利用网络技术,采集和编制对课程教学有补充作用的信息资料库,或针对课程教学组织编制“信息资料包”,以增强学生对课程把握的深度和广度。

三、了解学生水平的现实状况

当前,由于高校扩招、办学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社会上对职业教育存有偏见、职业教育本身发展的不平衡性等多种原因,不仅造成职业教育生源上人为的相对枯竭,而且也带来生源文化程度的参差不齐和整体素质的下降。这样,又给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提高带来了不小的困难。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盲,职业教育院校的在校学生普遍表现出以下状况:

1.文化基础薄弱又缺乏刻苦精神。

2渴望一技之长又不知如何下手。他们渴望在新的天地里能够学到一技之长。然而,在中学阶段就没有很好地掌握学习方法的他们,面对与中学不完全相同的学习环境和要求,往往又不知从何下手。

3.兴趣爱好广泛又不愿太多投入。

4.思维灵敏活跃又常常自惭形秽。

5.乐于接受信息又厌恶理论学习。他们对信息的范围并不介意,对信息的质量并不筛选,可谓“旁证博引”。但是,由于长期固定单调的学习方式的约束,他们对通过理论学习的方式获得信息这一重要途径,往往会感到枯燥和厌倦,有时会产生敌对情绪,这就使得他们对理论学习增添心理障碍。

四、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方法和途径是多方面的,既可以从客观方面努力,也应该从主观方面进行尝试,既可以在学生方面进行引导,也可以在教师方面进行挖掘。但是,有一点是不争的事实,那就是要适应时代的变化和要求,向教育教学改革要质量和效益。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曾说过:市场经济永远不变的法则是永远都在变。这句话对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社会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变了,职业教育所拥有的生源变了,职业教育所采取的教育教学方法当然也应该随之变化。

1.明确目标与模块

教育教学质量是靠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日积月累形成的。因此,应当向每一个学习单元或每一节课要质量求效益。在组织每一个单元或每一节课的教学时,都应当明确三大教学目标,即知识教学目标、能力培养目标和思想教育目标。同时还必须事前确定三大教学内容的模块,即基础模块(基本模块)、选用模块(提高模块)和实践模块(技能模块)。并且,要努力做好三大目标的融合和三大模块的协调。

2.实施“五双”模式教学

职教与普教的教育目标是有所区别的,其教育功效的差异性就决定了教学组织和方法的重要不同。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天然联系和与就业岗位的密切关联,决定着它在实施教学过程中的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之间的共融。为此,要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与效益,增强毕业生的就业适应性,就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实现双计划、双大纲、双课堂、双师资、双证书的“五双”教育教学模式与教学标准。

3.提倡“行为引导型”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得当与否对教育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要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益,就必须适应客观现实的变化,改革不适应的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推行“行为引导型”等先进的现代教育教学方法,实现教师传统角色的转换‘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知识积累与技能形成的指导者、引路者、合作者、促进者。学生要由被动的学习改变为主动的学习。教师应当是导演或主持人,真正出色的演员应当是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当从“权威——依从”的关系变为“尊重——合作”的关系。

4.做到因材施教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当尝试实施分层教学,并且制定实施差异化的评价尺度与考核标准,按照非统一化的衡量标准培养多样化的实用人才,做到学以致用。

5.准确把握好几个“度”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于教育教学工作来说也无例外,要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益,既要进行科学科教学组织和充分的教学准备,又要认真彻底地“读懂”学生。因此,在实施莱一课程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把握好五个尺度,即与其他课程的交叉度、理论知识的够用度、讲课内容的难易度、学生课堂的参与度、课外作业的承受度等。要特别注意的是,既不能将学生的水平人为地拔高,也不能不负责任地降低要求。

[参考文献]

[1]雷正光等.面向21世纪职业教育管理研究[M].科学普及出版社.1999年.

第9篇:职业教育教学范文

职业教育在我国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但大力提倡和蓬勃兴起只是近几年的事情。对职业教育的倡导主要是基于伴随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各种行业规模的扩大和新生行业的诞生所带来的具体岗位操作人员的严重不足,而原有高校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体的办学模式,不仅规模上远不能适应这种发展变化的需求,而且岗位的能力要求也不能满足这种发展的需要。由此专门对应经济发展需求、以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便迅速发展起来。这是它产生的基础,同时也是其发展的依据。能力培养的核心地位决定着激烈竞争中的高职院校的地位。但这种由高职教育性质决定的办学理念,却并没有完全在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中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特色。许多高职院校在成为高职院校前都是成人高校或中专学校,在成为高职院校后,办学理念依然延续着过去办学的模式,能力的培养往往停留在口头的表述和书面文字中,而具体行为却没有明显的变化。由此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不适应专业对应的岗位能力的需求,只是单纯地记忆一些缺少实用价值的理论,积累一些专业知识却无法适应岗位的操作。这样的学校虽然把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能力标准写入了具体的制度中,但形同虚设,并没有真正理解职业教育的内涵。为此,要打破传统高校关门办学的模式,打开大门,就要通过对行业背景的调查、研究、分析设立专业;根据专业岗位的能力需求安排课程,强化在办学中专业对应企业的联系,把理论课教学与实际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在新增设专业、开设课程等方面,都要有专业对应岗位的专家参与;根据对岗位能力的分解开设课程,根据岗位能力需求的变化对课程和教学计划进行调整。有些带有经验性的能力、却又找不到合适教材的技能,可让专业工作人员直接进行现身说法,通过操作过程的示范和讲解以及学生实地训练来达到能力培养的最直接效果。总之,把能力培养作为全部教学的重中之重,从而确定其核心地位。这既是高职教育的特殊性要求,也是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能力标准的体现。

二、知识传授和积累为形成能力目标服务

传统高校教学中由于以研究型人才培养为主,因此知识传授和接收便是教学的目标,对于知识把握的程度就是考核教育教学的质量标准。由于培养目标的变化,知识的传授和积累,在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标准中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知识本身不再是目的,而是为了实现目的的手段,在考察知识的价值时,更多的是要看它对于技能形成的意义。因此,高职教育提出了教育教学质量的知识标准———“必需”和“够用”。所谓的“必需”是指对于形成专业技能要有“必需”的知识基础,没有这个基础,能力的形成就会受到限制。“够用”是指不要贪多务得。即便是专业知识,也要适可而止,避免因过多地积累知识而影响能力的培养,走回研究型人才培养的老路。这就明确了知识的积累和传授是完全服务于专业技能的培养的。但这里应该注意的是,我们不要把“必需”和“够用”狭隘地理解为对专业技能形成的知识“必需”、“够用”。高职院校倡导专业素质的培养,甚至倡导跨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这就扩展了“必需”和“够用”的内涵。它要求学生除了要有充分的岗位能力之外,还必须具备相关专业、甚至是跨专业的能力素质,而每一种能力的形成都必须有相关的专业知识作为基础,都要有不同专业知识与知识的联系作为背景。从这个意义上讲,高职教育的质量标准中,对于知识的要求依旧是丰富的。但这种丰富性与传统高校对知识的丰富性要求有很大的差别———传统高校对知识的丰富性强调知识的系统性,追求知识的细部构成;而高职院校对知识丰富性的要求,追求的是知识对专业能力形成的“有用”的要求,因此,它不是系统的,它追求的知识是“点”的特征。由此得出的结论是高职院校知识的传授和积累必须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必须以实现能力培养为目标,脱开能力培养的知识传授和积累对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三、实践环节的培养途径

能力标准在高职教育教学中意义是非常特殊的,缺乏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适应专业对应岗位的能力需要。那么,这种职业教育就是失败的教育。因此,集中力量进行能力培养是高职院校办学最为突出的特点,而能力培养的途径就是充分的实践教学。目前的高职院校实践环节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学校设立的模拟实训;二是直接进入专业的生产岗位进行实习、实训;三是生产岗位与实习一体的岗位实训。第一种情况主要是通过岗位生产过程的模拟,使学生感受具体的工作状况,训练适应岗位的能力。这种实习、实训适应于学生最初对岗位的接触、认识和熟悉,学生通过实习、实训了解工作过程,掌握基本的操作程序。第二种情况的实习、实训,是由模拟进入真实的生产过程,由于生产车间一般不能让人随意操作,尤其对技术要求很高。因此,学生首先要对具体操作进行观摩,通过观摩掌握程序,明确自己能力培养目标;其次,通过听工作人员对具体操作和能力要求进行直观的讲解,学生对岗位能力进行认识上的深化;再次,在操作人员的直接辅导下进行操作上的尝试;第四,进行岗位工作的独立操作。第三种情况是带有特色的个案,一部分学校开办了相关企业,这些企业既能进行正常生产,同时也是实习、实训基地。由于校企一体,这就给学生的实习、实训创造了最充分的条件。一方面,学生可根据教学计划,可随时随地地进行实习、实训,甚至可以把某些课程搬到车间中来,便于理论教学与实际能力的培养,两者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另一方面,实习、实训直接与生产过程联系在一起,使能力的培养更具有直观性和实用价值。学校以不少于总学时的百分之四十来安排学生参加以上这种方式的实习实训,同时,增加、强化学生能力培养的自觉意识,是充分完成实践环节,实现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能力标准的根本途径。

四、能力是评价学生的重要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