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提升文学素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激发儿童情趣,激活文学学习兴趣
以生为本理念下,为把握文学作品的美学特质,提升文学教育价值,有必要把握儿童情趣,凸显文学教学魅力,激活文学学习兴趣。儿童情趣即为文学作品中反映出来的语言、行为与小学生思想、情感相契合的艺术内容。教师要善于激发儿童情趣,提升文学教育质量。
1.激发儿童审美情趣
语言、神态、动作与心理描写能体现出儿童情趣。《小木偶的故事》中,语言、动作描写都极具儿童化。《神笔马良》中,围绕马良手中的神笔展开故事描述,故事生动有趣,学生身临其境。想象、夸张、拟人化等方法,也能表现出儿童情趣。《女娲补天》运用了想象的手法,《蟋蟀的住宅》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出了童趣。基于儿童视角,以故事为依托,通过多种表现方法,培养儿童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激活儿童的审美情趣。
2.引导品味文学内涵
围绕儿童情趣,科学预设教学方案,激发童真童趣,引导品味文学内涵,引导学生读出情趣。如读《山城的雾》,把握撒、罩住、哒哒、翻卷等精妙词汇,在昂扬的激情朗读中,体味诗歌情感,引导体会情趣。生动的课堂应该是充满情趣的课堂,也应该是以生为本的课堂。抓住文学作品的特色,比如想象、夸张、拟人等,引导学生交流、表达。如《渔夫的故事》,学生运用语言、身体动作和神态表演等,惟妙惟肖地呈现出整个故事的发展过程,把握住了人物形象。通过读、讲的方式,品味字词及文本内涵,以此感悟字里行间中的惟妙惟肖,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改善教学方法,优化文学教学质量
教学应该是艺术性与方法性的完美结合,通过实施科学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化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感悟与体验。文学作品插图美轮美奂、情节变化多样、人物特色明显,为提升文学教育价值,有必要改善教学方法,激活课堂。
1.情境教学法
基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创设生活情境,能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促进产生共鸣。如《南辕北辙》教学时,可以创设生活化情境,让学生模拟生活中目的地在南边,而朝北边走的情况,引导分析故事的结果。或借助图片和音乐营造美妙、轻松的学习氛围。如《七颗钻石》教学时,教师播放轻快而紧凑的音乐,配合多媒体设备,呈现出故事情节不断发展过程中水罐的变化情况。奇妙的图片变化吸引了学生,深化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2.朗读教学法
文学作品教学,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配合抒情的音乐、生动的画面,引导学生感悟字词的优美和浓厚的情感。如《燕子》教学时,教师借助图片和音乐营造朗读氛围,引导学生画出优美的词句:“微风吹拂着千万条……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燕子斜着身子……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并选取其中的字词,说说好在哪里。朗诵可以采取齐读、范读、领读、分角色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抓住人物情感,揣摩作者心理和文本内涵。
3.表演教学法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爱表演,爱游戏,喜爱具有故事情节的文学作品,教师可以借助表演法,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将故事表演出来,再增加些自己的理解和创造,以此在模拟中深化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如《小木偶的故事》《渔夫的故事》等,都可以引入表演法。
三、多元解读作品,提升文学教育价值
多元解读,即为不拘泥于固有的形式与成人化的思考方式,给学生预留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解读文学作品内涵的教育方式。文学作品的空白性与不确定性,为阅读再创造奠定了基础。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理解文本一般从故事情节本身出发,很难深刻领悟到内在的主旨。教师需要增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避免单一的文学作品解读,通过科学组织与引导,鼓励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多角度思考、质疑,创造性思考,对文学作品进行多元化、个性化解读。
如《小柳树和小枣树》教学时,教师应预留给学生自主分析和判断的机会,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对文本中蕴含的思想进行个性化分析与判断。有的学生认为小柳树带来了美丽、阴凉,值得称颂,有的学生认为小枣树为人们提供了香甜可口的食物,?@才值得表扬,不应该华而不实。“谁更应该被表扬”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运用自己的独特思维,对文本主旨进行拓展分析,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进行解读,还可以对文本内涵进行质疑、想象,如此,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多元解读作品,有助于提升其文学教育价值。
四、鼓励课外阅读,增加文学积累沉淀
有必要鼓励学生课外阅读,通过增加文学知识储备,在积累和沉淀中,领悟文学作品中的思想,形成良好语感。教师要保障学生具备足够的课外阅读时间,还应组织学生制定科学的阅读计划,通过计划制定和及时检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在精选读物方面,教师可以推荐,如《爱心树》《吹牛大王历险记》《窗边的小豆豆》等。在不同阶段,需要为学生规定一定的阅读量,每一学段的阅读量应该逐渐上升。基于阅读量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科学制定每周、每月阅读计划,教师定期检查,组织学生在班级读书会上分享交流。
一、选择优秀文本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
孩子们喜欢读的读物并不都是好的文本,即使读了好的文本,泛泛地读,或读的数量不够,也不能从中获得语言滋养。只有阅读“多种风格的、有张力的、有质感的语言,才能真正唤起儿童语言表达的激情和潜能。”所以我选择那些符合儿童生活、契合他们成长规律,符合语言学习规律、能令儿童心灵产生感动的作品。选择的视野比较广,既涵盖古今中外,还兼顾到了文学形式多样,共分三大类:第一类是中国传统文化文本,有《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声律启蒙》《诗经》及一些优秀的诗文、儿歌,采用吟诵的形式来引领学生阅读,并分阶段印制了书册;第二类是世界优秀的文学文本,共有100本优秀的绘本,以童书漂流的形式来进行分级的亲子阅读;第三类是一些中外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采用班级图书馆借阅的形式,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来进行个别推荐阅读。
二、日积月累有利于语言能力的习得
1.用晨诵迎接一天的明媚。
每周二至周五早上的7:40至8:00我们要进行愉快的诵读,用吟诵蒙学读物来开启新的一天。受孔子“乐教”启发,我采用吟诵的方法进行教学,并配上乐器,不同的读本采用方法不同。用拍手歌的形式来学《百家姓》,孩子们在游戏中快乐地识字、了解姓氏的文化;用情景剧的形式学习《弟子规》《三字经》,把阅读内容转化成生活内容;用古筝加大鼓来念唱《千字文》,让学生充分感受这其气势;用表演唱的形式来学习《诗经》,让先民的故事穿越时空重现眼前;用吟诵规则来学习古诗,让诗词在吟诵里复活,让诗意在声音里浸染;用讲故事的方法来学习《声律启蒙》,让文学典故在生动有趣的故事中扎根在童年记忆中。给每个儿童种下国学的种子,用最简单的方式进行文学启蒙,让儿童在朦胧中感受到“柳塘风淡淡,花圃月浓浓”的雅致,“胸中吐万丈虹”的豪气,“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
2.用午读丰盈童年的成长。
每周二至周四中午12:20至12:50分,我们全班要进行午读,周二推荐美文和故事书,周三听经典故事、沙画、动画片,周四阅读展示。根据学生读的情况,教师适时给予阅读指导。如:阅读《狼大叔的红焖鸡》时指导学生会由浅入深地读,阅读《逃家小兔》时读出语言的节奏,阅读《猜猜我有多爱你》时积累具有灵性的语言。通过耳濡目染,使学生获得美好的语言经验,这将是学生日后在语言、文学的表达上能否开花结果的关键。实践中发现,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语汇变丰富了,越来越爱表达了。
3.用亲子共读成就书香家庭。
为了使学生在阅读中易于接受,易于转化成自己的文学素养,在充分研究文本、研究学生的基础上,我将优秀的绘本分成三个星级,并给每本绘本制定阶梯目标,使学生学习最能表达情感、情景的句式和词语,从而获得准确的语感,积累语言,并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进行表达。我组织全班进行“绘童年绘幸福”童书漂流亲子阅读活动,发动家长设计了我们班独有的活动图标,定制了三种不同的书包,每个漂流书包里都有一本绘本,一本家长读书记录本,一本孩子读书记录本,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分级推荐,定期漂流。晚上每个家庭要依照公约进行读书活动,每天亲子共读20分钟,在阅读中亲子互读、互讲、互写、互相评价。漂流书包每周漂流一次。充分发挥网络作用,请家长把亲子共读的照片、共读的音频文件分享到班级QQ群的共享文件中,以榜样带动,激励全班的家长和孩子认真地、踏实地把阅读做好,给孩子阅读一个轻松的起点,让大家经历一个愉快的历程,让每个家庭都爱上阅读。通过亲子阅读记录本可以看到,阅读不仅帮助儿童了解世界万物、人世百态、了解人性,获得情感的体验和艺术的熏陶,家长们也在学习中不断受益,甚至转变了原有一些不良的认知。这就是文学的重要作用,它可以把人引向高尚的精神境界。
三、走进生活拓宽儿童表达的视野
一、制定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方案
1.实施认知和元认知能力的策略培养方案通过系列问卷、课堂讲授等多渠道对学生进行认知学习策略的培养,详尽地指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词汇及语法学习策略训练,其中也包括直接针对网络自主学习的技能如屏幕英语阅读能力、计算机英文输入能力和屏幕写作能力等练习。但如果只掌握认知策略而缺乏元认知策略,那么学生不可能成为一个成功的学习者。针对提高学生元认知水平的训练设计各种学生表格。如为协助学生确立网络自主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在网络平台上学生《学习计划表》,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分阶段完善计划并按时提交计划执行情况表。为协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监控并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制定系列监控表,如《自主学习核对单》,该核对单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设计为问卷形式,在不同的阶段设置不同的核对内容,旨在通过核对单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网络使用状况和学习策略指导等,促使其反思自主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包括学习目标的设计、计划的执行、学习策略的选择等,总结在这一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获得的成绩。
2.协助学生培养学习资源利用策略学习的时间、付出的努力、学习的物质条件和他人的帮助等都属于学习资源。在网络上定期地根据学业进度和考试情况等发放各种《自我记录表》,引导学生有效地管理和利用这些资源。其中《时间使用记录表》要求学生填写此次网络学习的时间分配情况,希望学生写的越详细越好。时间管理策略的训练有效减少了考前突击、先松后紧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实施努力管理策略。由于网络自主学习是学生面对计算机学习,它本身缺少人文关怀,因此引导学生强化学习成就感,学会使用恰当的自我暗示、自我激励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在《时间使用记录卡》、《学习计划表》和《自主学习核对单》中都设计自我奖励栏,对规定时间内完成或提前完成学习任务、获得理想分数、因自己克制了从事其他非英语学习冲动时、在疲乏烦躁时调整了学习内容等给予自己加分,并写明加分理由。加分过程和结果定期在网络上公开促使学生们之间相互学习、相互鼓励。
3.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运用文学作品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利用网络展示英语文学内容,如诗歌、散文、小说等经典英美文学作品,使学生通过聆听、观看相关的音频和视频作品,充分感受英语的魅力,让学生真切地感觉到英文是“美丽”的,促使学生发现英文不仅仅是一个工具,还可带来美的享受、心灵的震撼和人生的启迪,从而激发英语学习的内在动机,减少学习的功利心。
二、完善学生、教师、网络管理人员的评价方法
1.建立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综合评价体系学习评价对于学习者的学习期待、学习动机的提高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在评价内容方面,不仅评价英语语言知识的掌握,还评价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评价学习策略和自主学习能力。前面提到的《自主学习核对单》、《学习记录卡》都是自我评价中学习行为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通过自我评价的形式,使评估过程成为学生经常性自我检查、自我分析、自我提高的自我教育过程,促进学生的自我完善、自我改进。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主要通过查阅学生的各种学习记录、各种表单、学习进度等对学生进行自主性的评价,评价方向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为主。
2.建立教师网络教学过程综合评价体系在网络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扮演着不同的教学角色:学习信息的提供者、学习策略的引导者、学习成果的评价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对教师网络自主学习教学部分单独实施评价是不可缺少的教学评价环节,它由学生评价和网络管理员评价两方面综合进行测评。评价主要考察教师的网络教学态度、自主学习平台的利用情况、信息技术能力的高低、教师异步网络交流的能力、辅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手段等。
3.建立网络管理人员绩效综合评价体系网络管理人员承担着网络软硬件环境优化等设备管理工作,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提供较全面、细致地支持,对学生及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负有职责。管理人员除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能力外如信息技术水平、英语应用能力还应掌握一些心理学、教育学,以实现和学生、教师的良好沟通,完成组织和协调工作。因此对管理员的评价包括了三个组成部分:学生、教师和部门领导。
关键词:文化 文学 人文素养
引言
所谓的人文素养,顾名思义,“人文”,指人文科学;“素养”,指“精神要素”和“能力要素”两者相结合。即,人文素养指的是人的内在品质,核心是以人为中心的精神。能够同时代表文学与人文素养,必然是能够代表着崇高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蕴含丰富的人文价值和内涵的,这种就被称为文学作品。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化中的体现,在大中小学,对学生的传授方式是基于教学的模式,要想普遍提高人们的文学素养,在教育模式方面改革是必不可少的。
一、在人文素养背景下文学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对于文学教育的改革与实践,我们粗略分析,大致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更新教学理念
21世纪,是以人为中心的时代。今天的教育理念,是对社会、对个人以及对人文精神的一种体现,只有知识教育与人文教育两强结合,才是21世纪的时代精神。注重文学的改革与实践,不仅仅是注重传统语言文化,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的成为讲文明、讲道德、注重社会责任心这样高素质的优秀人才。高考在无形中制约了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更多的中学语文老师注重的是学生对于作品的文字表达、修辞手法、语法句型等方面的剖析能力,他们提供的是对这门博大精深母语的分析能力,而忘记了文学作品作为文化精髓对于学生人文素养和价值的判断能力的提高。我们是要让学生了解中国优秀的文化,通过他们自身的思考、继承和批判,从中取其精髓,去其糟粕,激发学生对人生、知识和真理的追求,对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包含以尊重、关爱的心情,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1]。
2.壮大师资力量
俗话说的好,“干部是决定政治路线的首要决定因素。”人文教育和普通教学不同,它不是普通的知识传递,采用传统灌输这一方法是行不通的,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经过长时间的耳濡目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师德、人品、态度、都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作为教学的首要领导者,传播人文教育理念的直接引导者,教师肩负责任重大,如何建立一支拥有高素质师德的师资团队,是改革的一大重要难题。
3.改革教学手段
教学,本是一件动态的事情,若是仅仅拘泥于课堂的传统授课,很显然,这是不够的。在21实际,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改善了很多地方的教学条件[2]。由于某些文学的课程信息量大,抽象性强,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多媒体使用显得更为生动流畅,也能更好地开阔学生的思维。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够运用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各种多媒体信息的显示,通过投影的方式,使用者通过计算机与人相互操作,完成教学训练。
4.变更考核方式
相对于大学而言,大学生的考核显得更为困难。教师们只能采用两种模式进行考核,一则开卷,顺利是学生通过考试,又被称为“放过”;二则闭卷,但是考前教师需要给学生划出重点,否则会造成大批不合格的成绩出现,这显然不是任课老师愿意看见的。变更的考核方式,是一种全新的考试方式,这种方式是基于期末考试成绩之外,还包括平时作业的情况、期中考试成绩占总成绩比例、到课情况等各项平时成绩。这样的考核方式是在一种全新的考核模式,是基于测评学生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上,考核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教师方面,我们更注重各位任课老师在教学期间的专业能动性和专业学术上的造诣[3]。
二、文学教育理念的加强和人文素养的显著提高
围绕着提高人文素养这一理念,不断加强文学教育改革,结合教育模式的实践,在新的道路迈出一大步。针对大学生文学教育而言,任课老师通过对公共课程的通识性,加强自身专业的学术性,以专业性的教育进行通透的文学教育,普遍受到学生的欢迎,以某一大学2013年的评价为例,对于课题组成的任课老师予以评分,平均分达到90.5分以上,对课程教育和教材选择的评分方面,平均分达到85.5以上。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显著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实现了怡情养性的目标。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并且开阔他们的人文视野,能够丰富他们的文化底蕴,提高其文学审美的能力,最终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这些是高校文学教学最为主要的目的。所以大学生需要通过文学课程的学校来实现怡情养性这一目的,也就是要求高校在教材选择以及教学的过程当中需要综合考虑文学性的特点,并且考虑思想性还有历史性的传递,选择的作品需要有时代性和价值性,从而鼓励大学生进一步拓展其人文知识广度以及深度,让大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达到文史哲的互通互用,从而创新文学教育的理念,树立更加开放科学的价值观。例如在庄子选篇的学习鉴赏当中,大学生可以透过作品的文学性拓展研究来思考庄子的哲学思想以及庄子的生命价值观。从庄子当中的“处穷闾陋巷,困窘织履”等方面的描述,能够看出庄子并不重视名利,而是过着清贫生活,从而体现出庄子所主张的清静无为的道家追求。大学生需要通过分析作品来了解庄子批判现实以及志存高远的形象,同时深入了解道家理想对于塑造庄子人格带来的关键性的影响。在《庄子・田子方》当中,庄子表达出自己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大学生需要从中体会到和谐正确的天人观以及自然观,同时深刻思考庄子思想的先进性以及现实价值。
第二,提高了社会实用性。高校的文学教育当中往往存在重理论而轻实践的问题,从而导致大学生实际技能比较缺乏,难以适应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所以高校的文学教育改革进一步同市场实现接轨,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同时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进一步改善专业实用性,并且融合人文教育以及实用技能的教育,让大学生有
着一技之长或者是一专多能,从而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在实施的具体过程当中,应当考虑通过市场的导向,来调整安排文学教育的课程,根据行业的发展情况来考虑文学教育的基础,从而优化文学教育的课程结构,并且细化设计具体文学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突出强调核心部分,尤其是要突破语言以及文学范围,从而根据学生就业方向以及现状,来打破专业界限,将文学教育教学同新闻传播以及广告策划等方面的专业技能设计成为文学教育的应用模块,从而让学生可以通过这方面的学习来提高动手能力以及从业能力。这样一来让大学生将学到的文学知识应用到具体的行业当中,从而体现出其深厚的人文素养。
第三,使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兴趣。高校的文学教学课程内容非常繁多,特别是古代文学课程从时间跨度上看上下数千年,涵盖面非常广,并且非常具有广度以及深度,因此需要有充裕的时间进行讲解才可以保证学生的理解得到深化。不过目前相当一部分高校的文学教育课程课时被压缩,导致文学作品的内容无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当中得到全方位的诠释,尤其是在现当代以及外国文学课程的讲授过程当中,往往是借助于单一板书的方式来呈现,容易导致大学生失去对于文学教育课程的兴趣。这也就要求在文学教育当中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借助于图片以及影像来传递更加丰富的信息,从而激发大学生学习的热情以及创新的潜能。例如现当代文学当中的老舍名著《骆驼祥子》的教授过程当中,应当尝试使用多媒体来进行描述,在课堂上通过展现那些体现民国时期的穷苦市民真是生活状况的资料以及图片,让学生能够从侧面体会到作品的主人公车夫骆驼祥子生活的时代背景,从而加深对于作品的认识以及印象。此外,使用影像资源可以说是丰富文学课程的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可直接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也可以尝试通过观看影音资料,来了解祥子买车三起三落的情节,并且观察祥子生活的场景,体会祥子从最初善良、勤奋到最后崩溃堕落的挣扎过程,观看人物的具体变化,来深刻体会旧社会的贫苦百姓悲惨命运,最终加深对作品主题的理解以及把握。
三、结语
加强人文素养教育是高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需要,首要一点是学校高层领导的重视程度,如果高层领导高度重视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在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实验实训等环节均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职业素养、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能力的高技术技能人才。只有使学校真正体会人文素养的培育是人才培养模式中重中之重这一道理时,文学教育的教学改革才能真正的成功,所以说,人文素养的提升是文学教育模式改革又一大历史性标志。
参考文献
[1]杨叔子.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第三卷)[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101-102.
[2]钱穆.中国学术通论[M].台湾:台北学生书局,2012:225-226.
[关键词]初中语文 提高兴趣 语文素养
我认为语文教师应该积极改革课堂教学方式,努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这里我谈谈自己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的一些尝试,愿与各位老师分享。
1 激发兴趣,营造气氛
“以情动情”是教育的共同规律。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来说,是导体,是火种。教师首先要善于将自己对教材的感受及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让学生爱读课文。如果教师自己都厌教,那么,怎么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呢?生动有趣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激发学习语文积极性的重要途径。教师的教学是一门艺术,应在传授知识中,不断点燃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好奇心之火,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推进他们的思维发展,从而乐于主动地去探索语文中的有关问题。教师应挖掘教材中学生感兴趣的元素,把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与乏味的内容,结合起来交替进行,从而把学生的注意力维持在最佳状态。同时,教师是学生的良师,又是学生的益友,健全的师生关系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的互动。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师生之间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同时也伴随着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交流。
2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把学习的主动权和活动空间还给学生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又不断变化的平等对话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关键因素,他是活生生的人,在文本阅读中他受思想、动机、情绪、情感及个人性格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不断发生变化。如果教师过于强调师道尊严而忽视学生尊严,人为的划上师为师、生为生的界线,造成师尊生卑的师生关系及师生人格上的不平衡。这不仅不能形成师生之间的平等和谐关系,更不能保证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只能被逼处于被动地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强化学生两种意识:一是主体意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二是民主意识,新课程标准指出:“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只有教师在尊重每个学生的尊严和价值的前提下,激励赞赏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才能逐渐形成平等合作的关系,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才能得到激发,思维就会活跃起来。
3 角色朗读,增添妙趣
朗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个重要环节,有些生动而又浅显的课文,教师无需多讲,只要略加点拨,组织学生朗读就可以理解,特别是有些人物对话较多的课文,分角色朗读效果更好。欲正故错,增添妙趣,初中学生总有教强的自我表现欲,有急于让自己得到他人赞赏的愿望,在课堂上,老师故意出现一两个破绽,让学生来发现并加以纠正,会让学生的成就感大大加强,且记得更加牢固,他们会对课堂上所学内容更加关注,语文课堂也会因此而增添一分妙趣。巧设悬念,增添妙趣。“课似看山不喜平”,为增添妙趣,老师可以适当卖卖关子,巧设悬念,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如:我在教《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学生学完全文后,我及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的结尾是写菲利普夫妇决定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碰到于勒。请同学们引用课文说明,故事出现这样的结局,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出现什么样的情况,他们就不会躲开于勒呢?教者先不给出答案,让学生畅所欲言,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答案丰富多彩。语文课堂便显得妙趣横生。
4 打造开放的语文课堂
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是生活性的课堂、开放的课堂,能走进文本,又不局限于文本。能与生活紧密相连。“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陶行知)我们在教学中应多凭借生活创设教学情境,多联系生活感悟文本语言,多模拟生活进行语言实践,要用生活这把钥匙去解决课堂上的教学问题。通过把生活引入课堂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生活为“活水”来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活力。上《隆中对》和《出师表》的时候,课前我先让学生预习,课上,我让学生观看百家讲坛中的易中天是如何谈论隆中对策的,课后学生反映强烈,原本较为难懂的文言知识学生大都能够理解了。还激发了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兴趣。《感动中国》等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做人的节目我们都应适当的用到教学中。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杜威)希望我们的语文课堂能给学生以源头活水,带领学生快乐的徜徉在生活的海洋。
5 教师魅力激趣法
1.1应对人才竞争走向成功的必然要求
随着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数量与日俱增,各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即不仅要求专业高技能,而对非专业技能的人文素养要求也越来越看重。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13年的企业评教反馈中显示,企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职业素质要求,以10分为满分,排在前几位的依次是团队精神(9.4)、诚实守信(9.2)、敬业勤奋(9.2)、沟通能力(9.2)和学习能力(9.2)。这些职业素质无不是人文素养的具体体现和实质所在。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则会有高尚的精神情操、丰富的人文情怀和崇高的道德责任感,并可化为精神力量而成为解决问题的内在综合品质和前进动力。我国著名科学家华罗庚、茅以升、李四光、钱伟长、邓稼先等均能熟记“四书五经”、《全唐诗》等,正是因为他们具有很高的人文素养,而蕴育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才造就了举世瞩目的科技成就。因此,不可否认,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与事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它可以成为事业走向成功的催化剂。
1.2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一个国家能否稳定发展并不断地走向繁荣富强须有主流意识形态既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而能被人们普遍所认同且具有引领作用的核心价值观的生成,绝不是水上之浮萍,它是根植于历史长河中不断孕育而沉淀的沃土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论是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奋斗目标,还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层面以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层面的要求,无不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凝练和宝贵精神财富的集中体现。传统文化的爱国精神、和谐思想、讲诚信、重礼仪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息息相关。“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因此汲取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核,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它承载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旺发达和追求。
1.3继承传统美德、净化社会风气的必然要求
中国传统文化讲礼仪、倡和谐、守诚信、尚友善、求大同、崇正义、讲仁爱,这是中华儿女无论走到哪里都为之自豪的传统美德。但不可否认,现实中诚信缺失、个人主义、拜金主义、自由主义、崇洋等现象丛生,而很多人将其产生的原因归结为市场经济、对外开放带来的冲击。虽固然有之,但反思自问,我们有多少人已将自己的传统美德忘却并已抛弃?一个民族的良好风尚是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的凝聚力,体现在对本民族的认同感,而认同是建立在对事物的了解,对内涵的把握。因为种种原因,人们对传统文化越来越淡忘,因而何谈对它的认同和传承。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社会存在的道德滑坡、各种不良风气的存在等,就是对优秀传统美德的背叛。“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孔子把“礼”作为衡量举止修养的标准。要想立身处世必须从礼仪开始学习。“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礼记•中庸》)“诚”是事物的根本,没有诚,就没有万事万物的存在,也就谈不上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立足。“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和者,阴阳调,日夜分而生物。”(《淮南子•氾论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正是有了这些优秀传统美德,才架起了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桥梁,成为中华民族和文明唯一没有中断而屹立于世界的根源所在。传统文化是财富,维系着我们的社会秩序,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认同感,并成为良好社会风气的净化剂和思想道德防线的守护神。
2以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养成的途径
2.1提高教育者自身的人文素养
教师的人文素养不仅包括其在本专业研究的广度与深度,还包括对本民族积淀的人文精神的理解把握和行为的高尚与否。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是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提升的关键。如果教师自身的人文知识匮乏、人文素养低下,学生便难以在他的教育活动中获得人文精神地提升和熏陶。因此,作为师者,无论从学识还是做人都应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表帅。首先,要言传身教,以德树人。要自觉提升自身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境界,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以良好的师德去熏陶感染和塑造学生。其次,要勤读书。不断学习人文科学知识,用丰富的传统文化等人文知识武装头脑,从而具有充沛的思想感情、多元的文化知识结构,要培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才会游刃有余。再次,要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摒弃糟粕。教师应自觉传承和弘扬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坚决抵御腐朽落后的思想,并按时代新要求,创新性地将人文素养贯穿于整个学生学业教育的全过程。
2.2加强人文学科课程体系的建设
课程体系是实现育人活动的培养目标和指导思想,它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将构成课程的各个要素进行排列组合,是保障和提高教育目标的依托和关键。高职高专院校人文学科相对欠缺,需通过不同课程体系的构建来弥补,特别是“要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足、开齐、开好文化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同时,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在相关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各地、各职业院校充分挖掘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第一,开设中国传统文化选修课,解决高职院校人文学科相对欠缺、学时短等现实问题。可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选课情况,有的放矢的通过经史子集、传统礼仪、优秀典型历史人物等的学习“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第二,从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提取与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相贴切的结合点,以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养成。如以“概论”课、“基础”课的“构建和谐社会”、“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等章节专题内容为载体,通过补充运用传统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例进行拓展,使学生在学习和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以提高自身的人文精神和高尚的人格魅力。第三,各科教师要深刻认识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教育意义,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中的人文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有意识地通过多种方式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渗透,自觉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2.3大力开展校内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教育活动
文化活动具有凝聚功能、激励功能、推动功能、认同功能。开展以传统文化为载体的各种活动,可以创设实实在在的情境,使所弘扬的精神和价值观从抽象到具体得到激活并创新,从而产生共鸣。大学生思维活跃、精力充沛,热衷于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作为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者应适时引导,各部门要大力协同开展以传统文化与时展相融合的系列主题活动,不断强化校园传统文化的氛围,并以生动、活泼、有趣的形式,如读书报告会、文化沙龙、论坛、征文比赛、国学知识竞赛、诗歌朗诵、书画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公益劳动等,使大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学到知识。同时感受到了美的享受、无声的启迪,潜移默化地升华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精神境界、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也激发了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2.4充分发挥文物古迹等文化资源的教育功能
一、开展数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数学精神
在数学教学中,不仅应该注重数学知识方面的培养,更加应该注重数学文化素养的提升。比如在讲圆周率时,充分发挥多媒体在视频画面的强大优势,制作成一个动画课件,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圆周率的发展及推导过程展示出来,让学生不仅能够粗略地了解到圆周率的相关故事,更重要的是能够深深地体验到祖冲之所具备的数学精神。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数学智慧的光芒,感受到祖冲之数学思想及精神。在探究过程中,不能仅仅让学生满足于现状,更应该不断探索,让数学史中折射出的精神浸润学生的心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探索的兴趣与激情,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使学生的心情受到陶冶。
二、不断提升教师文化素养,促进数学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是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数学文化素养的培养离不开教师文化素养的提升。教师文化素养的提升是做好数学文化素养提升的重要前提。文化底蕴是影响教师文化素养的基础。教师自身要有较高的数学文化素养,才能游刃有余地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文化素养的有效培养。教师的文化素养体现在对数学文本的解读,影响着教师自身在数学方面的理解能力和在数学教学活动方面的组织能力。因而教师要加强数学教育教学方面的学习,以确保自身数学文化素养的不断提升。教师应该加强对数学教育教学理论方面的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数学理论文化素养,进而不断提升数学文化素养,使教学方式得到创新。
三、深入挖掘数学文化资源,充分展示数学独特魅力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注重发掘丰富的数学文化资源,并在注重数学科学之价值的同时也注重它的人文价值。一是深入挖掘数学教材中的数学史文化资源,不断提高数学文化魅力,从著名的数学著作、数学成就等,让学生受到数学历史文化方面的熏陶,使学生从中感受到数学历史文化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二是充分整合数学家的名人趣事、数学故事等,让学生通过数学家的相关故事等,感受到数学的文化素养的趣味性、人文性。在数学活动课上,可以讲述古今中外数学家童年的故事,了解他们废寝忘食、孜孜不倦的学习态度,屡遭失败、永不放弃的顽强意志,身处逆境、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能极大地鼓舞学生,拉近学生与成功人士之间的情感距离,给学生树立学习榜样,确立奋斗目标。根据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程度,也可以适当地安排向学生介绍中外数学史上的一些名题,如中外数学家解决“幻方”的不同策略:杨辉法、罗泊法、巴舍法;介绍“哥尼斯堡七桥问题”、斐波那契的“兔子问题”、牛顿的“牛吃草问题”,等等。这些数学史名题,因其精妙的解题思路与策略,展现了数学的无穷魅力,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启迪着他们的智慧,激荡着他们的心灵。数学把人生感受精确化、形式化,而文学的形象化又丰富了我们的想象,补充了我们的数学理解。通过数学故事、数学名题等内容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使学生从心底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认真学习数学的热情。
四、充分发挥数学实践活动作用,提高数学人文素养培养的实效性
数学活动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载体,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数学实践的积极作用,不断提升数学人文素养培养的实效性。因为小学生天性好动,天真活泼,而数学活动正好满足其心理特性的需要。在数学活动中,应该充分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他们的个体差异性,想方设法增强数学活动的趣味性、人文性,以增强其对学生的吸引力。在开展数学实践活动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及个体差异性,创新数学活动形式,以促使数学人文素养不断地提升。
大力开展数学竞赛活动,在活动中锻炼学生人文素养。一是与教材内容相结合,设计一些具有实践性、趣味性的数学竞赛活动。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合作探究,评选优秀学习小组和学习个人的形式,让各个学习小组为了活动竞赛的成功而通力合作。这样的竞赛活动能够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让学生在竞赛活动中,不仅能够巩同所学的数学知识及技能,而且能够从中受到人文情感方面的锻炼。开展一些游戏或竞赛,拓宽学生的数学知识,有利于训练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到数学的美和创造的美。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动手操作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乐学、善学,从而使他们在愉快的操作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又发展了他们的思维。如在教学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等方面知识时,通过让学生观察、剪拼这些图形认识这些网形,掌握这些图形特征。课外作业就让学生用这些平面图形创造出尽可能多的图案。在拼一拼中,学生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创造出了美丽的图案,从中丰富了感性认识,进一步熟识这些平面图形,真实地体验到数学的美和创造的美。实践应用,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社会实践,收集常用数据,了解数学知识社会生产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向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当我们努力把数学文化的魅力真正渗入教材、到达课堂、溶入教学与活动时,数学教学就会透过文化层面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使他们的人格个性、情感体验获得和谐发展,每个人的数学文化素养都得到全面提升。
一、语文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是母语教学,每个孩子一出生就沐浴在语文学习的氛围中,耳濡目染,听说读写都有坚实的基础,不存在学习上的障碍,这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事实上是学生的语文素养逐渐拉开了距离,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教师的责任。急功近利,应试教学等将部分教师的目光聚焦在所谓的“高材生”身上,致使有些学生逐渐掉队,语文素养日渐下降。
语文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这既是作为一名教师基本的师德所在,也是为学生中发展负责的一种表现。“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学必须顺应时展要求,着眼于所有的学生,力求所有学生在校期间,掌握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为将来走向社会做好准备。不能心存偏私,仅仅将目光盯在眼前的分数上。
教学,归根结底是为了学生,为了所有的学生。因为,语文教学一定要面向全体,着眼于全面发展,努力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语文教学必须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对语文教学,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语文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之处,在于它不仅仅传授基本的知识技能,还肩负着为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的重任。语文教材文质兼美,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这些作品,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语言,同时对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人生、丰富知识、拓宽视野,对充实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形成良好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品以深刻的思想、生动的形象反映生活,揭示人生的真谛,赞颂真善美,鞭鞑假恶丑。它们往往以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对学生人生观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高职学生;语文素养;缺失;提升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4-0018-02
一、高职学生语文素养缺失的表现
(一)语文知识获取兴趣不大。由于硬式教育的影响,教师和学生都只重视学习成绩,并不能很好的调动自己学习语文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有些学生甚至只注重数学成绩的加强,认为只要上课简单的听讲就可以语文考试万事大吉,这些都制约了学生获取语文知识的兴趣,不利于语文知识素养的提升。其次,学生由于学习压力的不断增大,只是对课程要求的内容进行硬性掌握,在语文素养这个更高层次上似乎相差甚远,对课外文学涉猎过于狭小,严重缺失文化熏陶。没有好的阅读兴趣,学生在高职语文课堂中就显得过于被动,课堂气氛过于压抑。
(二)高职学生认为高职语文教育收获一般。调查显示,有30%左右的学生认为高职语文教育对自身的发展和提高影响不大,都认为在高中阶段语文学习是巅峰阶段。其实,我们细细分析,不妨发现,在当前高职学校中,虽然学校在教育方面有一定的成就和贡献,但是其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理念都是传统的内容,并不能够对当前随着社会潮流而发展的学生有更大的影响,长此以往,学生们都定性的认为高职语文知识收获甚少,因此渐渐地就不重视语文知识的积累与总结,不能够根据实际的情况而做出相应的对策。此外,尽管学生自身认识不够,但是由于当前高校语文管理不够严明,仅仅拿考试作为衡量的标准也使得学生语文素养在不断的缺失。
(三)语文知识的获取主要是网络。随着当前网络、多媒体数据的普及化,学生们都开始通过使用网络来进行课外阅读,高校图书馆的学生也日渐减少。尽管仍旧有一部分学生到图书馆借阅书籍,但是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学生一般借阅字典、专业类书籍较多,像一些历史、哲学等书籍借阅率过于低下。网络阅读当前充斥着学生的空间,严重的改变着传统的知识传播的方式和途径。此外,在高职语文课堂上,学生们可能对枯燥的语文知识缺乏兴趣,但是面对着网络教学所给予的丰富的见识,使学生更加容易的接受知识,从被动转为主动。因此,学生们长期依赖于网络学习语文也自然在情理之中。
(四)认为语文知识与专业、就业关系不大。目前,大多数的学生认为学习语文知识对于就业作用不大。其中,认为语文学习对将来职业有帮助的占到15.3%,认为帮助相对较小的占到45%,认为能够提升个人自身的能力的占到53%。从这一组数据能够得出这一结果,大多数学生认为学习语文仅仅对于其个人自身的能力有关,对日后的就业关系不大。这就导致了在今天这个就业压力过大的社会中,追求与就业关系层面近的知识,而忽略那些不易就业的东西这种倾向更加强烈。
(五)高职学生语文能力一般。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在上课听课中显得不是那么的专注,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并且,学生听说能力都不太突出,学生自身也能够认识到自己在这方面的缺陷,在日常的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就可以很好的认识到这一方面的不足。学生尽管已经是高职阶段,但是独立写作的能力仍旧缺乏,不能够很好地进行随笔、散文写作,甚至有了困惑都不进行询问了解,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在不断地缺失,不利于其素质的培养。
(六)高职学生对语文能力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大多数学生在对待语文能力的重要性认识时,都显得过于偏低。并且,学生对于自身语文知识能力的批判性思维也不是很高,他们认为掌握一定的语文素养和能力是无关乎重要的,只要能够考试好,有一份高大上的工作,这就是标准和准则。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造成这种现象的结果主要是由于学生功利主义的加强,以及学生对自己能力的限定,目光短浅,认为继续学习的意义都不大。此外,我们能够看到,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所产生态度不端正也是原因之一。
二、高职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意义
(一)增加知识的储备。语文素养的提升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理解到,加快学生语文素养提升,能够增强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在听说读写方面都有一个大的提高。语文素养其中包含了一个大的方面。语文包括了一个民族从古至今的一切的文字以及口口相传的文化。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要想真正穷尽中华文化,那肯定是做不到的。增加知识储备的方式和途径很广泛。日常的交流、看书、读报等等都是增加文化素养的方式。语文素养提升,同时可以增加学生知识的储备。
(二)增强学习的能力。在增强语文素养的过程中,同样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能力。语文素养是学生保持持续动力和学习能力的重要保证。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意味着学生自我知识更新的能力也在不断地变化着。目前,虽然英语在我们高职教学中比较重视,但是学生们应该不要忘记,语文传统是我国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的手段。语文素养的提升,其中更能够涵盖许多的理解、思辨能力,这些都对我们学习能力的加强有一个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