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一年来的学习过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想学习好,只有踏踏实实地刻苦钻研,善于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这样才能牢固地掌握知识。我在课堂听讲和课后复习都注意培养自己独立钻研的精神,因此我的学习成绩比较过去有很大的进步。
课堂教学是老师把知识传授给我们的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一方面,上课注意听讲是保证课堂学习的先决条件。这虽是一件极平常的事情,但也是不容易做到的。过去我曾不止一次地在上课时思想开小差。记得有一次在讲达尔文进化论的课堂上,我没有控制住自己的注意力,结果在课后用了五十多分钟的时间,还没有完全弄懂老师所讲的东西,可是别的同学只用了二十多分钟的时间就掌握了教材。每一次这样的事情都使我很难受,我知道这种疏忽的态度是不能掌握知识的。接受这样的教训以后,在上课时,我做到了注意听讲。我认为注意听课不仅是接受老师所讲授的知识,而且还要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充分运用自己的思考能力,不断地对老师所讲的教材内容进行分析、推理;每当老师讲完一个段落,我就把教材内容的重点联贯起来作一个小结,求得比较完整的概念。这样才不至于死记课文和定理,而是着重对于课程内容有切实的了解。假如有个别不容易弄懂的地方,我就做上记号,下课后再作思考。每一堂课的最后几分钟,老师往往要把所讲的教材总结一下,有些同学因急于要求休息。往往就在这最后几分钟松懈了注意力;但我认为老师用最少的时间把教材作系统扼要的叙述,阐明各个问题之间的联系,使我们对课文有一个全面的印象,这是很重要的。因此我总是把精力一直保持到最后一分钟。
课堂提问旧课,是老师检验同学对课文理解程度的方法之一,因此我也充分利用这个方法来检验自己。我从来不因老师没有提问到我而有任何侥幸心理,不管是提问谁,我都认真地思考着答案。有一次在化学课上,老师问到一个同学关于黄磷的保存方法。我思索的答案和被提问的同学的答案不相同,而老师说他的答案是对的;原来我只记得保存黄磷必须与空气隔绝,以免被氧化,而没有考虑到保存黄磷最妥善的办法是放在水里,这说明我的学习班还不够深入,还不能灵活掌握,以后我就注意弥补这一方面的缺陷。
课后复习和做作业,是为了巩固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所以学校每天都有规定的自习时间。但是我们每天要复习和要做的作业很多,而自习的时间有限,这个矛盾怎样解决呢?有的同学看见作业堆得多了,一下课就埋头干起来,但是往往由于对于每天所学的教材,还没有经过很好地消化,所以习题作得很慢,而且常常出错误。我在自习时间,首先注意复习课文,认真地掌握知识,然后才去做作业。当我复习的时候也充分运用独立思考的能力。我的复习方法是按照教材性质和我对它的理解程度来决定的。比如我的理科基础较好,复习的时候我就不是先看书,而是回忆老师在课堂上所讲的一些基本原理,用自己的话把它写出提纲、必要时并推演定理和公式,然后再用书本对照我所遗漏的地方,直到我真正弄清楚了教材的内容以后,再关上书本做习题,这样演算习题花费的时间并不多。我的地理课基础较差,在复习的时候我就先看书,然后再写提纲,对于不了解或不明确的地方再重新思考,自己解答。有个别的地方的确较难理解,我就花费一些时间来学习。在复习课程中遇见困难问题,我也不轻易去问旁人。我常常这样想,将来我参加工作的时候,会遇到很多困难问题,难道我都一一等待别人解决吗?这是不可能的,而且我知道任何科学知识都是劳动的产物,在学习的道路上是没有平坦大道可走的,只有不畏险阻,不畏困难的人才能攀到科学的顶点,因此我应该从现在起就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尽量运用自己的思考来解决疑难。但是有些问题如果经过艰苦的思考也还不能解决的时候,我还是要去请教老师和旁人,这时候我不但注意别人对问题的答案,而且思考别人用什么方法来解答这个问出题。
由于课堂注意听课和课后认真复习,所以我在考试之前,从来也不慌张,相仿自己能比较圆满地回答问题,即使某一门课程考试的成绩还不够好,我也不气馁,而是研究我在学习上的缺点。一年来,我觉得只要培养自己刻苦钻研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举习中不怕困难,是可以牢固地掌握知识的。
小学数学教学要促进学生的思考,这是新课改的理念之一。独立思考是指自主进行深刻、周到的思维活动。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主要依赖于课堂教学。目前课堂上存在这样现象:强调学生听,老师讲。教师总是过多考虑如何把知识分解成细小的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踏上教师所设计好的思路,牵着学生的思维走。久而久之,学生习惯于按老师的意图回答问题,习惯于套用某些解题公式,思维方面存在严重的模仿性和依赖性,严重阻碍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针对以上现象,笔者提出课堂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精神为出发点,寻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策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一、创设情境,引发生疑,使学生乐于独立思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生疑是思维的开端,创新的基础。有了合适的问题,人们才能专注地进行思维。因此在学习一个新知识的时候,教师要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精心设计一个能够吸引学生的“开头”,引发学生产生疑问。例如,教学“年、月、日”一课。课始,老师先请同学听录音故事《小红过生日》。学生爱听故事,兴趣很浓。听完故事后,让学生回答问题:(1)故事里讲了一件什么事?(2)小红今年几岁?正过第几个生日?你是怎么知道的? (3)小红的爷爷为什么才过15个生日?(4)故事涉及哪几个时间单位?教师由此十分自然的引入课题。对于爷爷只过了15个生日的原因留下个“悬念”,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抓住已学的知识去思考,最终自己解决问题:原来爷爷是2月29日出生的,4年才过一个生日。
引发学生生疑的方法很多,如,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猜想课题,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提问,也可以用操作尝试方法。总之,要让学生在课始就在头脑里产生一大大的问号,随着教学的展开,并通过主动探索打开这个问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提出引人入胜的问题,这是萌发独立思考的前提。教师在为学生创设思考问题的情境时,注意扩大学生思维的空间,提问不能设计过窄过细,否则缺乏思考价值。要设计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多一点独立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成功的机会。
二、营造氛围,鼓励提问,使学生勇于独立思考
最好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要只传授知识,要鼓励行动。我们要相信学生是能独立思考的,有提出问题的可能。“学生提出问题,这是学生对事物进行思考的标志。”不会思考也提不出问题。首先,教师要创设宽松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题。发扬民主,允许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对于不完全符合设计意图的各种想与作法,不轻易否定,要敏感的抓住学生思考中的合理成份,以保护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地品尝到独立思考的甜头。其次,教给方法,学会质疑问难。由于学生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不足,仅靠兴趣和鼓励还发现不了实质性问题,也提不出关键性问题。因此要有意识的向学生提示寻找问题的角度和提出问题的方法。
1.教给找问题的方法:(1)在知识的“来龙去脉”上找。新知识往往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或派生出来的,如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可提出“它与商不变性质有什么关系”寻问题。学了某个知识不了解他的作用,也可以提问。如果学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有什么用?(2)在知识的“为什么”上找。对某个问题要能提出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不那样做?如果那样做会怎样?
2.教给提问的方法:(1)追问法。即在某个问题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之后,顺着思路对问题紧追不舍,刨根问底地继续发问:“为什么……”(2)反问法。从教师或教材内容的相反方向提问:“难道……”(3)类比法。对于某些相似概念、定律、性质通过比较和类推提问。如“比和分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4)联系实际法。通过对实际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提出问题。如,车轮为什么做成圆的?
鼓励学生提问,关键在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合适的思维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用这种情境加上他们活动给他们带来的体验深深刺激他们独立思考。
三、指导学法,解决问题,使学生善于独立思考
达尔文曾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学习方法是学会学习的前提。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可以对所学知识产生更广泛的迁移,萌发创新思路。如果学习方法不当,养成学习上的坏习惯,只能记忆,不会思考,这样会阻碍学生的发展。学习方法的形成与教师指导有密切关系。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不仅运用感官的看与听来学习,还要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来学习。课堂教学中应把学习方法的培养寓于知识教学之中,有意识的渗透传授,学生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获得大量关于解决问题的一般或特殊方法。以下列举几种方法的教学。
1.动手操作促发现。现代课堂教学,要变“讲数学”为“做数学”。强调让学生自己操作学具来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如教学“圆锥的体积”,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圆柱的体积与圆锥体积之间也会存在一定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呢?”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学生结合学具设计实验操作,边思考边操作,边操作边思考,学生的思维随着操作而展开,最终发现了“等底高的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 的结论。
2.化新为旧促转化。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很强,往往后续学习知识是前期学习知识的发展或加深。现代数学理论认为,一切新知都是在原有认识基础土产生的,迁移现象普遍存在于人们认识活动之中。更多的独立思考过程是直接借助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运用一定的思维方法和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最终得出思考结果。
3.比较分类促提高。比较分类可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如“质数与合数”的教学,当学生找到了一些数的约数后引导讨论分类:有一个约数的数,有两个和两个以上约数的数,引出“质数”和“合数”的名称,再提示学生思考:这种分类是按什么分的?以前学的奇数和偶数的概念与新学概念有什么区别?为了不让学生混淆,可用图示直观的帮助学生识别“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的虚假命题。这样教学既帮助学生学会知识,又掌握了正确思考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独立思考;培养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266-01
一、关于小学生独立思考习惯的思考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的这句至理名言道出了独立思考在学习中的重要性,这是对学和思的关系所做的极为精辟的论述。就学习过程而言,学生独立思考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学习重在理解,学生没有经过独立思考,无法很好地消化所学的知识,不可能真正深入地想清楚其中的道理,使之成为自己掌握的知识。所以,学生独立思考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是一个核心。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小学生已经有了从众的思维定式。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注重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这样,他们长大之后,就会自己去分析问题,可以独立地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成为一个真正独立的个体。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的构建和新课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都要求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必须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入手。
二、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习惯的方法
如何在课堂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其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呢?在平时教学中我从以下几点入手:
1、注重培养兴趣,激发学生思考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此,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培养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内在动力,使学生想学、乐学,激励学生积极动脑、积极思考。
如在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应用题”时,我便采用了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方法,先让学生摆红花和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再摆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从而让学生看到红花的朵数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红花与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另一部分是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求红花有几朵就是把两部分合并起来,所以用加法算。这样通过操作,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热情,既使学生感兴趣,又真正懂得了这类应用题为什么用加法算的道理。
2、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有效教学途径
怎样使设计的问题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内,且具有一定的坡度和差异,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独立思考的要求,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关键。首先,设置的问题难度必须适中。问题太易,学生会产生厌倦和轻视心理;太难,学生会望而生畏。其次,教师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留下充足的时间,以确保多数学生对提出的问题作深入的思考后,再进行分析讨论,从而使课堂的知识容量与思维容量和谐匹配,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同步发展。
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连加、连减”时,我创设了如下问题情境:星期天,小红找来了一辆手推车,帮奶奶把摘下的南瓜运回家。看着这幅图,你知道小红第一次运了几个?(4个)第二次运了几个?(2个)最后又运了几个呢?(1个)那奶奶一共摘了几个南瓜呢?怎样计算?(4 + 2 = 6,6 + 1 = 7)还有不同的方法吗?(4 + 2 + 1 = 7)为什么这样来列算式?比比这两种算式有什么不同?你能给这道算式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吗?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层层递进,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最终达到教学的目的。
3、精心设计作业,并允许学生犯错,让学生在反复思考中提升
作业是为了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弥补不足。首先,独立作业量不能多,要精选,要分层,因人而异。独立作业的精选和少量是学生有足够时间进行独立作业和独立思考的前提,对于中下生来说,有些思维训练的题目是完全没有必要做的。其次,要敢于让孩子犯错误,学会欣然接受孩子犯下的错误,因为孩子纠正错误的过程可以重拾独立思考。我们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消化这些错误和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新课结束,练习中孩子们总会犯下很多的错误,但在历经三四次的专项练习后不就慢慢减少了吗?当然,错误的慢慢减少要归功于一次又一次专项练习中的独立思考,一次又一次的一对一辅导,孩子们在思考――辅导――思考的过程中把错误慢慢消化了,学习的效果也就达到了。所以,我们应该要正视学生的错误,让我们的孩子在纠错的过程中独立思考,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4、请家长和老师放手,留空间和时间让孩子独立思考
如今的很多家长都很重视孩子的学业,每天帮孩子检查作业,辅导孩子各门功课,或者送去补习班。这原本是好事,可家长们扶得太牢反而会让孩子习惯遇难题就请教别人,从而失去独立思考的机会。
独立思考的缺失同时也出现在我们的教师层面上。每天一堂40分钟数学课既要上好新课,又要花时间作业,而且当天的作业要当天完成,这样的速度和任务对部分中下生来说有点力不从心。于是,为了应付老师对作业完成情况的检查,中下生们学会了抄袭和不问解决过程只问结果,这又一次让我们的孩子无意中缺少了很多独立思考的机会。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独立思考能力 价值 现状 措施
小学阶段是学习的重要阶段,要想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小学阶段学习习惯,思想意识,思维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可是,现在的小学数学教学却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严重影响着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不能不引起大家的关注。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价值
独立思考能力,就是遇到问题时,在没有别人帮助的情况下,经过自身的不断努力,从而分析、解决问题,最后得出答案的一种能力。在小学阶段,这种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目前,随着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及创新型人才的大量需求,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培养,越来越引起大家生关注。小学数学教学是小学教学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担负重要的任务,既要进行知识的传授,又要进行技能的培养。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其独立思考能力息息相关,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有着重要的价值,是十分必要的。[1]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现状
1.课堂教学不利于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小学年龄小,自控能力和自学能力都差,所以,尽管教学改革的呼声不断,可是,一部分教师仍然固步自封,不敢放开手脚,大胆尝识小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培养。特别是小学数学教师,表现得仍很突出,他们在课堂上,仍然使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对数学知识进行灌输式教学,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讲,学生在台下默不作声的听,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这种教学方法,严重的违背了小学教学改革的基本方针――以学生为主体。这样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不利于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2.作业量大严重影响了小学生对数学的独立思考
目前,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可是,一部分小学数学教师,仍然以传授知识作为自己的唯一的使命,并不关注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许多地方仍然用分数,作为衡量学生优劣和老师业绩的唯一标准。为了让小学生拿高分,许多小学数学教师加大作业量,实行题海战术,让学生不停的作题、练习,以巩固所学数学知识。小学生害怕老师批评,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想尽一切办法:有的抄写课本、背诵答案;有的抄别人的作业;更有甚者叫别人作业。学生作业量大,负担重,疲于应付,哪还有时间进行独立思考。这样以来,严重的影响了小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的提高,即使是“好学生”,也是没有思想、没有自己看法和没有主见的学生。学生一天忙得焦头烂额,无法进行独立的思考;学生变成了作题的机器,脑力劳动变成了体力劳动。同时,大量做不完的数学题,剥夺了他们玩耍的时间,造成了不少学生厌学情绪严重,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不高。[2]
3.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件容易事
小学数学知识有的抽象而枯燥,而小学生自控能力差,阅历浅,思维还没有得到充分的拓展与延伸,所以,学习数学时,必然会遇到一些困难。每到这时,小学生就更加感到数学难学,加上小学课堂教学的单调与落后,以及大量的作业造成的学生厌学,使得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变得雪上加霜,难上加难。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具体措施
1.让小学生作课堂教学的主人
以往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严重的影响了小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这样的小学数学课,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倒置,课堂气氛沉闷,小学生的心理受到压抑,情绪不高,积极性受到严重的挫伤,数学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无法得到激发。要想调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广大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要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创设各种情境,组织讨论,让他们自由发言,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努力形成欢愉的课堂氛围,从而锻炼小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2.改进教学模式,改善教学内容
小学生阶段,各门课程都与孩子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联系密切,所以,在组织小学课堂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将课本的知识与生实际联系到一起,这样,小学的教学工作才能取得长足的进展。小学数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数学老师要把小学生的生活融入的教学之中,用生活中的有趣的事带动小学数学的学习。其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可以让小学生制作教具,通过这一活动,加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这样的小学数学教学,学生才有积极性,学生的热情才会高,他们才会乐于思考问题,所以,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改进与完善,必然影响到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3.精心设计课堂,引导学生讨论
小学数学教学要注意上好讨论课。讨论课有许多好处:一是通过讨论会使课堂气氛活跃而宽松,学生压力会减小;二是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激情,让他们乐于学习,乐于思考;三是可以将学到的数学知识进一步的巩固,加深理解,还可以向着更深层次延伸向着更宽的领域拓展。更重要的是学生的积极参与讨论,会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学生以后的“独立”思考影响深远。在组织学生讨论时,数学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小组的划分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同时要根据所学知识的不同程度进行划分,然后,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的研究,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组内进行,也可以小组与小组展开。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讨论并不是放任自流,教师在讨论时要给予必要的引导和帮助,使小学生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行,防止偏离方向。[3]
结束语: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广大小学数学教师要引起高度关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不断努力,积极探索,在顺利完成小学数学知识传授的同时,加强对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陈长河.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1(12):一5一6.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独立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2
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是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的基础与前提,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门捷列夫如果没有独立思考,就没有现在元素周期表的诞生,牛顿如果没有独立思考,就不会有力学经典的三大定律,可见要创新首先就要独立思考。这就要求我们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独立思考,深人到具体的情境中去体验和感悟。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与“学”分别对应了老师与学生,这是两个截然分开的环节,其弊端在于过分依赖老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割裂了两者之间的联系与互动,结果往往导致老师45分钟都在高谈阔论、曲高和寡,学生沉闷应对、缺乏思考。这样的课堂教学使认知主体的独立思维发展受到了压制和阻碍,而且一味被动的获取也造成了很多学生失去了动脑筋的机会与兴趣,创新思维从根本上没有了生存的土壤。教育的创新应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着力于如何“寓教于学、寓学于乐”,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从而调动认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具体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能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构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已成为目前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将结合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阐述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一、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教师是教育实施的关键,掌握着教育的主动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创造一切有利干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条件。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在通读整篇课文后,引领学生仔细体会故事中的情节与心理。同时让学生提出关于课文的任何问题,课堂上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离课文内容相差很远,教师就要注意将问题巧妙引导,对学生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和自己备课时设计的问题师生共同筛选,确定课堂研究的主要的问题。再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让学生积极思考解疑。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一个手势、一个眼神,或者是一个提示、一个比方,都会激起学生思考的兴趣。这是积极鼓励学生踊跃发表与众不同见解的有效途经,也是形成浓厚学习氛围、争先恐后发言的简单方法,更是为独立思考的最高境界无师自通创造条件。之后还能可以进行拓展,在得到自己的体验后,引导学生怎样解决生活中的类似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形成自己独立思考的习惯。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锻炼独立思考能力。
独立思考的能力首先表现在怀疑的精神上。古人云:“学成于思,思源于疑。”思考来源于怀疑,也正是由于怀疑的存在,才可以不断激发人们去观察、实验、思考和学习。教师在课堂中应当给予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空间,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求异求新。使学生逐渐树立“不惟书、不惟上”的精神,不断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课堂教学中,学生善于思考,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这是一种非常可贵的学习习惯。教师怀疑精神的具休表现,就是敢于质疑。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坦却敢于怀疑“绝对时空观”,从而超越建立了“相对论”理论;正是由于哥白尼对“地心说”的怀疑,才提出‘旧心说”的理论。因此我们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表现。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在学生善问、会问上多点拨指导,使学生逐渐养成想问、敢问、善问的习惯,进而对问题进行思考,最终有所悟、有所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兴趣;教师要对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进行保护,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发表不同的见解,即使学生提出的疑问很古怪也不应责怪,应想方设法的去解决,绝不可以为了维护教师的权威而强词夺理,并要及时地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作出积极的评价,以强化学生的质疑意识。只有这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才不会被扼杀,才能行之有效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三、互动交流,强化问题情境教学
为了满足每个学生想都能够独立思考的要求,要及时组织了小组议论和全班讨论。让每个学生在都能在交流中表现自我,体尝独立思考的乐趣。通过小组议论和全班讨论才能产生不同见解,有不同见解就能激起新的思考。在交流中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就能得到训练,独立思考能力也会有所加强。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尤其应重视“问题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材为依据,以教师为主导,以课堂为载体,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思维。同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教学情境,要有目的地以问题为起点,以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为核心来组织教学。
四、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时间
如果给学生的思考时间太短,多数学生在思考当中甚至有些学生才开始进行思考,就让思维敏捷的同学发表意见,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一少部分人的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得到提高。因此,为使全班每个学生的思考能力有所提高,必须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经过一定时间的独立思考,许多学生会在思考中有所发现,积极参与老师提出的各种问题,并提出不同的看法。
在给学生独立思考时间时,,要坚决反对那种实际上是形式主义的做法:一是只象征性的留些思考时间进行探究,就开始指名道姓地进行提问;二是对一些无须考虑就能找到现成答案的问题进行讨论。这些做法,不但不利于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更不可能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我们必须坚决予以排除。
五、加强对学生思考活动的评价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独立思考能力 培养策略
中学数学教学既要注重数学基础知识的传授,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这对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教学思维模式,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对初中数学学习的兴趣及独立思考能力。
一、初中数学教学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现状
(一)数学教师课堂教学方式过于模式化。
传统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单纯对数学教材知识的说教,并且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过分追求学生考试成绩,在知识讲解上的着重点仅是教学大纲的内容,过于追求标准答案,往往忽略了学生数学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过分强调数学课堂以教师为中心,使得学生配角,严重阻碍了学生独立学习、思考问题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过分地依赖老师,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忽略学生主体地位。
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及独立思考能力的形成对初中生来说是数学学习的关键。长期以来,初中数学教师相对注重数学知识的灌输和习题、例题的讲解,把学生的成绩作为教学目标,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展,使得学生不能独立思考问题,在遇到实际数学问题时不能独立解决,过分依赖老师。由于初中生身心发展尚未完善,以及对教师存在一定的敬畏心理,因而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一味“跟随”数学教师的思维,不善于独立思考。据调查显示,现在大多数初中数学的教学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数学课堂的教学以经典题型的讲解为主,强调学生对问题的死记硬背及机械反复练习,忽略了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及数学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并不能真正地理解数学问题,更不能独立思考、解决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阻碍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策略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初中生已经具备对事物完整的理解和把控能力,但是数学逻辑思维及自主思考并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尚不完备。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引导,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找到适合他们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能力的不同,因材施教,重点培养其独立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并引导其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让其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数学教师可以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课前预习及课后复习的学习方法,引导他们在课前对将要学习的知识进行预习,把不懂的问题留到课堂上解决;或者在课后对课堂上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分析,不懂的问题及时向教师或者同学求助,从而提高学生动手解决问题及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师与学生可以进行角色互换,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其在课前进行预习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制定某节课的教学大纲,并充当教师的角色,进行知识点的讲解。教师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对问题进行提问,让学生解答,并给予适当的补充和讲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培养他们独立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二)转变数学教师的教学模式,创设情境,营造轻松学习氛围。
初中生大多活泼好动,因而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气氛能使数学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转变思维模式,积极寻求新的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并努力给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转变传统的填鸭式的、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借助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例如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把数学知识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现出来)培养初中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从而进一步引导他们发展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的知识。例如在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生活数学》时,数学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与相关的物品带到课堂上,如身份证、车牌号、水壶、纸箱等,或者带领学生走到户外观察和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存在形式,并带到课堂上让学生把观察到的生活中的数学进行讨论、分析,并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看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使其逐渐形成独立观察、发现并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数学教师要遵循中学生认识发展的客观规律,积极转变教学模式,运用先进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工具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结合初中生的实习情况和性格特点,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尊重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韦杰义.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J].数理化学习,2010(09).
一、要加强对自学的指导
教学活动,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迅速而有效地接受书本中的文化科学的基础知识,掌握学习的方法,而更多知识的获得,主要还要靠学生自己学习。所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是非常必要的。现在有一种倾向,学生手边的教科书,在做作业时翻一翻书本外,平时就很少加以利用,教师也不要求学生认真地去阅读。对于一些应用题,教师往往先给学生作了解释,而不要求学生自己去审题分析,“应用题”无形中变成了“形式题”。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审题能力当然也无法逐步培养起来。
因此,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课本,在课堂教学中读读议议,对于教材中某些内容,先指定学生在课内或者课外进行预习,在进行讲解,要求学生在做作业之前,一定要先复习,再练习。
自学要取得成效,既要考虑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也要有适当的学习方法,教师要注意加强这方面的指导。例如,社会上出现各式各样的习题集很多,每本习题集都附有详细解答,有些学生把它买来阅读,思想上认为多看到一点,以后在考试时,就可以应付自如。其实,题目是无穷无尽的,即使耗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去背,也不能解决问题。这种偏向,必须及时纠正,要教育学生自学也要抓根本,抓基础,知识面广一些,思想开阔一些是完全必要的,但决不能把精力完全耗费在看习题集的现成解法上。至于有些学生,不是刻苦专研,独立思考,只是走马看花地去阅读参考书、自学读物,自以为懂了,其实只是一知半解,上课时不注意听讲,这样往往会得不尝试;因此应教育学生,引起他们的注意,把他们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二、要多让学生独立思考
学生要真正地把知识学到手,能够把学到的知识技能用到实际中去,必须通过他们的独立思考,这种能力也是需要通过教学才能逐步培养起来的。
多让学生独立思考,应该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而不只是局限在解答习题上。例如,在教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时,学生已经了解方程组的关键在于“消元”,已有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习题的能力,就只需把问题提出,由学生自己来进行分析,找出矛盾(消元后得到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由此找寻解决这一矛盾的办法,然后再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常见的各种典型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总结出解决这类问题的规律。
例题的教学,是数学教学中一个重要部分,它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例题在课本中已经有了解答,如果只是让学生去看看它的解法,或者把这个解法在课堂上提出来照着讲是起不了作用的,应该着重于分析解题的思路。当学习例题的解法时,应该要求学生先不去看课本中现成的解答,自己想一想这一问题应该怎样去解答,再对照课本看看自己所想的对不对。由此总结出解题的规律。一个数学习题往往有多种解法,要让学生多考虑几种解法,并进行比较,这对巩固学过的知识技能,综合地、灵活地利用学过的知识,培养独立思考能力,都有很大的好处。但是要注意,一题多解,目的要明确,不要盲目追求解法数量,以免浪费时间。
三、要注意三“严”一“化”
学好数学,要求做到说理严谨、思考严密、表达严格,三者是紧密联系的,要训练学生逐步达到。
数学,有一定的逻辑系统,无论是运算、推理、论证,都要有根据,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追本溯源。学生往往只记某一结论而不重视由来,解题中应该说理的作为“显然”来对待,这样一方面不够严谨,同时也易产生错误。
论证一个数学命题或解答一个数学问题,都要求我们能够进行周密的思考。例如在论证“圆周角等于同弧所对圆心角的一半”这一命题时,就要对圆心在角的内部、外部或者在角的一边上这三种情况分别进行讨论,否则就不严密,但初学者常常忽略,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懂得这是为什么,解答一个数学问题,不仅要求答案正确,而且应该要求表达合理。条理清楚,能够正确应用数学语言和符号。学生在这方面问题很多,应该引起重视,应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应该向学生指出仅仅停留在会做是不够的,还要做到合理表达,条理清楚。对于运算题必须指出哪些步骤可略而不写,哪些步骤必须加以叙述,而不能只写一个最后结果。
培养表达能力,不仅要注意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而且还要注意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要注意让学生习惯于运用数学语言。例如,在课堂提问时,学生回答问题往往支支吾吾,讲不清楚,更不习惯于运用他们已掌握的数学语言,针对这一情况,在教学中应该多创造机会,让学生多做这样的联系。
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是逐渐积累起来的,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应该有一个概括提炼的过程,使学生把厚厚几本书的内容,提炼成薄薄几页书的要领;同时还要把它“化”开来,去解决各式各样的问题,发现书本中没有讲到的规律。学校里学习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要把所有东西都编导课本中去是不可能的。但只要把最基本的那些知识、方法学到手,并能善于独立思考,化得开去,就可以掌握书本上没有讲过的知识。
上面所述的这三“严”一“化”是学好数学的关键。只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培养,也完全有可能做到,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逐步培养起来,学习数学的质量才能真正地得到提高。
一、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教师会主动告诉学生今天要学习的主题,给予学生需要思考的习题.久而久之,让学生产生了被动的学习心理,养成了一种不良的学习习惯.如果教师不告诉学生今天要学习的知识,学生就不会主动学习知识.学生的被动学习心态,自然是不利于教师开展物理教学活动的.为了让学生主动去找到需要学习的知识,教师要应用适当的策略引导学生主动地发现物理问题.例如,在讲“向心力”时,教师可以给学生看地球围绕太阳运动、圆锥摆、双人滑冰、过山车等物理运动的视频,引导学生分析以上的物理运动中存在哪种共同的东西,这种东西的物理描述是什么?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后,便理解今天要学习的知识是物理向心力的问题.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就要为学生创建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会用抽象的分类、归纳、类比、推理的思想抽取这一节课要学习的知识,找到物理研究的目标.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把具象的物理现象抽象成高度抽象的物理事物,应用宏观、抽象的角度思考物理问题.例如,在讲“向心力”时,当学生了解到上述的情境中都描述着一种物理运动,即向心力运动后,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抽象向心力物理现象产生的规律,描述出物理现象的性质.经过思考,学生获得向心力的抽象描述:向心力就是围绕一个圆心进行运动的合力轨迹.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数学知识、物理知识及其他的知识总结出物理现象的性质.以向心力运动为例,经过思考,学生得到学过的与向心力相关的知识为牛顿第二运动定律.结合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及抽象的向心力运动图形,可获得向心力的物理推导公式为:FN=mv2r=mw2r=m4π2T2r(公式1).再次,要引导学生以如图圆锥摆实验为例,进一步研究影响向心力的因素有哪些,学生结合案例可获得影响向心力运动的因素描述公式为:mgtanθ=
m4π2T2r(公式2).最后,要引导学生应用实验分析法填写下表,验证(公式2),从而获得向心力的物理因素描述公式为:8h=4π2T2(公式3).学生如果推导出公式1、公式2、公式3,
就能应用向心力的公式解决与向心力有关的物理问题.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高度抽象的方法总结物理规律、应用发散思维结合学过的知识学习物理知识、应用分类讨论法深化物理知识的学习、用实验分析法分析每一个物理因素的问题,使学生掌握独立思考物理知识的工具.
三、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数学阅读能力 指导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7-0159-02
数学是一种语言,是一种谨慎的、有意的而且经常是精心设计的语言,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龙非尔德说:数学不过是语言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任何一种语言的教学都离不开阅读。阅读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而数学阅读不同于其他的阅读,有其特殊性,需要咬文嚼字、仔细推敲,融阅读、思考、动手操作为一体。数学阅读应作为数学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走进我们的课堂,在教学实践中,立足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入手,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自学探究的习惯,为教师的讲解打下基础,弥补教师讲解的不足,教会学生看书,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让学生领略数学学习的乐趣,同时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数学课标指出: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而数学阅读则是读者通过数学语言符号获得意义的一种心理过程,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强调“数学教学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所以若要切实加强学生数学语言表达和应用的能力,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强化数学阅读。
一、中学生数学阅读的现状
对于阅读数学教材,多数学生认为数学语言抽象,内容枯燥,然而严谨性和抽象性是数学语言的特征之一,理解和吸收这些抽象的数学语言正是数学阅读的核心问题。
学生阅读数学教材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①缺乏数学阅读兴趣,未养成数学阅读的习惯;②看不懂数学书,不愿看数学书;③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差,不能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数学思想和观点;④不能正确、有序、逻辑合理地书写解题过程。
综上所述,现今大部分学生数学阅读能力较差,在数学阅读上存在一定的障碍,同时绝大部分学生忽略的数学教材阅读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很多教师、学生、家长都片面地认为,学好数学主要依靠听讲和大量解题练习。
二、数学阅读的重要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数学语言”特点及掌握数学术语的水平,是其智力发展和接受能力的重要指标。数学语言发展水平低的学生,课堂上对数学语言信息的敏感性差,思维转换慢,从而造成知识接受质差量少。教学实践也表明,数学语言发展水平低的学生的数学理解力也差,理解问题时常发生困难和错误。因此,重视数学阅读,丰富数学语言系统,提高数学语言水平有着重要而现实的教育意义。
1.数学阅读能促进学生数学语言水平及计算能力的提高
数学阅读是一种有效的数学交流形式,能增强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有效地促进学生数学语言水平的发展,提高学生合乎逻辑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例如:在七年级上册教材《有理数》一章中有这样的问题,化简下列各数:-(+7);+(+2);-(-3.5);+(-9)。又如:计算-20-7;-(-8)3。对于这类题,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反复的讲,学生反复的练,但还是常常出错。结合课题的研究我们要求学生首先要能弄清各式的意义,让学生正确读出各式,如:-(+7):读作正7的相反数;-20-7;读作-20与-7的和。
学生通过理解,正确读出各式,计算的正确率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初次体会数学阅读的魅力,对数学阅读产生了兴趣。
2.数学阅读有助于数学教科书作用的充分发挥
数学教科书是数学课程的具体化,是数学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材料,体现了数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在加强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结合现实生产、生活、社会实际,渗透先进的科学思想,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最佳材料,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我国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教师必须注意“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国外已如此,如法国“初中数学教学大纲”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指出“教师应关心学生对数学课文的阅读和理解”;美国“学校数学课程预评估标准”以特别鼓励学生读数学书。因此,重视数学教科书的阅读,充分利用教科书的教育价值,已是现代数学教育的特点之一。
3.数学阅读,终身受益。
数学阅读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符合现代“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教育思想。众所周知,未来社会高度发展,瞬息万变,这决定了未来人不仅要有扎实深厚的知识功底,更需要有较强的自学功底从事终身学习,以便随时调整自己以适应社会的变化,而阅读是自学的主要形式,自学能力的核心是阅读能力,因此,教会学生学习的关键就是教会学生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不断培养学生以良好数学阅读能力为主导的数学自学能力,让学生在经常性的数学阅读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4.数学阅读将使数学不再难学
重视数学阅读,培养阅读能力,有助于个别化学习,使每个学生能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各自可能达到的水平,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实现这个目标仅靠集体教学是办不到的,其有效途径是集体教学与个别学习相结合,而有效个别学习的关键是教会阅读。
研究也表明,构成一些学生学习困难的因素之一是他们的数学阅读能力差和数学语言水平低,在阅读和理解数学材料上显得无能,数学阅读有助于学生寻找数学读、思、解内在的契合点,寻找思维体系与解题体系最优化的组合方式,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学生就好比掌握了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金钥匙,能更好地、更主动地去阅读、理解、掌握数学知识,使数学不再难学。
三、数学阅读方法的指导
1.明确阅读的目的
阅读前,教师要让学生明确阅读的范围、重点、目的、要求以及阅读时要思考具体的问题。有了具体的阅读目标,学生在阅读时思维更集中,也能更迅速地发现问题,阅读的效率就更高。
2.分阶段阅读
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应先从教会学生阅读数学教材开始,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我们把读书分成三个阶段:课前预习、课内阅读、课后阅读。有效地指导学生阅读数学教材,不仅能顺利完成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
四、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该从低年级就开始,初中一年级学生重点应放在培养读书习惯。可以在课堂上由教师带领阅读,分析章节内容,扫清文字障碍、难以理解的数学名词或句子,可先作一些解释。初二、初三的学生初步养成阅读习惯后,可以把读书分成三个阶段:讲前预习、课内阅读、课后阅读。
1.课前阅读
数学阅读首先从课前阅读开始,下面是一个教学片断:在学习华师大版九年级(上)“23、3实践和探索”问题二时,我首先请三三班的学生穆××展示自己的课前阅读成果:
“在问题二中有两个词语非常重要,‘翻一番’、‘平均年增长率’,‘平均年增长率’我能理解,就是两年的增长率相同,‘翻一番’理解成两年后的财政收入是现在的财政收入的二倍,通过课前阅读我认为‘翻一番’这个词是解决问题二的关键所在,请老师为我们重点讲解。”
学生江××举手发言:今年的财政收入没有告诉,怎样列方程?
两个问题的提出把本课的教学引入了,为师生顺利的学习问题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本课的教学,让我们看到了课前阅读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2.课内阅读
在课内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应从阅读数学课本开始。数学课本是数学课程教材编制专家在充分考虑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教育教学原理、数学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的,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课本是学生学习材料、阅读材料的来源,而不仅仅是教师讲课材料的来源。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依据学生学习心理状态的变化,以及不同的学习内容,适时提出数学阅读要求,逐步培养学生数学阅读的能力和习惯。
(1)理解题意,弄清题目要求,抓住重点词语,注意细节变化。数学教学中,有许多练习题,这些题的题目要求是很重要的,可适当让学生找一找题目中的重点词语,费时不多,但收效颇大。只要抓住这些重点词语,就会顺利地理解题目要求,顺利地解答出来。不注意阅读能力的培养,学生往往丢三落四或不按要求做,出现错误。
(2)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质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的过程是学生逐步理解问题的过程,也是思维能力发展、自学能力提高的过程。要求学生学会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学生在阅读时,会抓住关键,多问几个为什么,思维的深刻性随之得到培养。事实也是如此,质疑使学生创造性地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3)引导学生认真审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数学教学中许多应用题让学生头痛不已,教师也觉得棘手,埋怨学生就是不开窍,弄不清数量关系,这也是平时不注意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所造成的。阅读是理解的前提。学生不会阅读,自然就难以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取“三读”题目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一读:问题中含有哪些量,哪些量是已知的,哪些量是要求的?
二读:找出其中的相等关系。
三读:设未知数,列出方程,要求学生填空。
通过三读题目,学生弄清了题目中数量关系,很容易破除解题障碍,获得题目的解决方法。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数学阅读的教学,充分利用阅读的形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逐渐提高数学阅读能力,才能使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数学素养,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让学生能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此我们大声疾呼,“数学阅读”必须走进课堂。
五、结束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数学阅读能力是每个人必备的能力之一。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逐步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让学生养成数学阅读的习惯,让数学阅读终身陪伴我们,帮助我们更好的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1 袁振国.教学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