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范文

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

第1篇: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范文

【关键词】职业发展教育 学校 调查研究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笔者选取咸阳职业技术学院8个二级学院开展调查,涵盖护理、药学、数控技术、畜牧兽医、会计、学前教育、应用化工技术、建筑工程管理、旅游管理、光电子技术、电脑艺术设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物流管理、初等教育、园林技术等31个专业。调查设计了学生和教师两个问卷,学生问卷由在校学生填写,发放问卷800份,回收问卷720份,回收率为90%。教师问卷由学工办、就业办工作人员、辅导员、班主任及思政部教师填写。发放问卷100份回收问卷96份,回收率96%。调查数据经过整理后,输入电脑中,经过工作人员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高职院校教师对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理解

(1)教师对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重要性的认识。问卷设计了一些题目,测试学校教师对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重视程度的评价;以及了解到学校和教师是如何看待职业发展教育问题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3%的教师认识到开展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很重要。还有41%的教师认为:“校领导没有认识到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是学校内涵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影响学校开展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困难因素。

(2)教师对大学生开展职业发展教育的理解。作为职业院校从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及就业指导工作的老师,85%的人员能够对职业发展教育有科学的认识,认识到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重要性。开展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有利于学生的职业生涯科学规划。大部分教师认为,加强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对此表示大力支持。

(3)教师对大学生开展职业发展教育的建议。问卷显示我院教师对开展大学职业发展教育,理解层次不一样。75%的教师建议要高度重视加强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13%的教师建议有必要加强职业发展教育,12%的教师建议可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增加职业发展教育选修课时。

(二)高校开展职业发展教育的基本条件

(1)职能部门设置。在关于是否开展职业发展教育机构的问卷调查中,有8.4% 的工作人员回答“有”。71.6%的工作人员回答“没有”,其它人员没有做选择。据我们调查获悉,大部分高校职业发展教育机构与行政部门融合办公。常见名称一般是“学生处”、“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就业科”、“学生职业发展中心”、“就业办公室”等。

(2)部门性质和人员配备。调查发现,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机构都属于教学管理部门,从部门人员配置情况分析看,行政管理干部占75%,教师编制占20%,教学辅助岗位编制占5%。可以看出,职业发展教育被看成管理性、服务型行政工作,科研和科研意识不强。

(三)高校开展职业发展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1)师资队伍主要来源。职业发展教育师资来源主要有:思政部教师、招就处就业科工作人员、二级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总支书记、副院长、学工办主任、辅导员、班主任等。从事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工作人员年龄结构不完善,整体年龄偏低,职称结构没有形成高中低合理梯队。调查显示:40岁以下的工作人员占77%,40岁以上的人员占到23%。由于师资队伍年轻,职称结构也以初级、中级为主。其中,中级职称人员占29%,初级职称人员占58%,副高以上职称占13%。师资队伍学历方面以本科和硕士为主,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占32%,本科占60%,专科学历占8%。在对师资队伍人员教科研能力调查时发现,发现从事职业发展教育的师资队伍整体科研水平偏低。被调查人员中,参与过校级及以上课题的人员占34%,从未参加过课题的占52%,正在准备申请的占14%。针对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公开发表过论文或有著作的人仅仅有17%。其余人员均没有论文公开发表。

(2)培训进修情况。职业资格证书是反映从事职业发展教育人员技能素质的参考指标。目前国家教育部、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及相关组织协会,开办了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师培训颁证。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超过90%的人员都具有高校教师资格证书。但是获得职业指导资格证书的人占有比例很低,获得全国职业指导资格证书人员仅有5人。获得省级职业指导培训班结业证书有12人。其它人员没有任何职业资格证书。平时业务培训知识主要是订杂志、听报告、听讲座获得。被调查教师对学校外派培训计划评价不高。从调查数据看,有82%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没有制定培养专职职业发展教育专职老师的计划及费用预算。76%的老师对学校是否有职业发展教育专项师资培养计划,表示不清楚。

三、调查结论

(1)在对职业发展教育的认识上和观念上,咸阳职院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重视。但是,职业发展教育长足发展及内涵建设需要进一步重视和支持。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形式严峻,重视和加强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工作,有助于推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可以提升大学就业工作质量。

(2)职业发展教育工作人员大多由管理部门人员担任。一些管理人员由于行政事务繁杂,对于职业发展教育的学习、研究时间精力不够,对于职业发展教育的课程建设、教材建设、课题研究、专题调研等方面能力不足。

(3)师资队伍匮乏,需要进一步加强。教育部对高校职业发展教育的师资队伍强调:要建设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师资队伍的发展思路。师资队伍是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第2篇: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范文

论文摘 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高校学生数量急剧增加,传统的德育教育方法很难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和服务等问题越来越凸显,目前,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已处于相对成熟阶段。本文在全面分析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的阶段内涵和特点的基础上,从高校全员育人和全程育人的角度建立了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新模式,使德育教育工作真正做到了全程化、全员化和制度化。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已经普遍开展了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但对这项工作的认识与实践还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也没有与学生的德育教育进行有机结合。从现状来看,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模式已处在相对稳定和成熟的时期。如何适应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做好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把德育教育和职业发展教育有机结合,构建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大学生德育教育模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的内涵和特点

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工作模式,适应于从大一开始的职业启蒙期教育,这是从大学生对职业世界的一无所知到落实工作的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的工作方式,找到影响大学生个人素质和就业能力提升的核心因素,根据大学生的四年时间,分为职业探索、职业素质提升、就业准备这几个阶段。

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工作模式根据大学生职业化过程的递进成长关系,划分为“职前”和“岗前”两个阶段,在时间上分为“大一”、“大二”、“大三”和“大四”四个时间段,前二者属于“职前”阶段,后二者属于“岗前”阶段。各时间段的主要任务:(1)大一:自我认知、专业认知,确定适合专业、行业;(2)大二:行业职能,提升个人能力;(3)大三:认知职业世界,确定适合岗位;(4)大四:目标企业、企业文化,求职、面试。

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阶段内容:(1)自我认知、专业和行业的探索;(2)个人能力的塑造;(3)职业岗位的探索和确定;(4)职业素养和求职。

二、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和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关系

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可以通过帮助大学生及早规划职业生涯,设计美好人生,树立人生目标,达到提升大学生思想境界和职业素养,找到学习动力的最终目的,是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延伸,也是增强大学生德育教育实效性的又一有益探讨,对当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德育教育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使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目的更明确

大学生正处于职业学习和职业选择阶段,这个阶段学习效果的强弱,职业定位是否准确,直接关系到他们能否成才成功。为此,开展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用规划职业生涯来鼓励、促进大学生发奋学习、努力成才、成就人生是高等学校的神圣使命,也是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目的所在。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前提,以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为出发点,较好地实现社会和个人、理想与现实的有机结合,从而使大学生德育教育目的更加清晰具体。

2.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使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内容更充实

职业发展教育不仅仅是为大学生设计未来职业方向,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的过程,就是大学生德育教育纵深化的过程。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把不同的教育内容统一到职业发展教育过程中,使大学生德育教育中各方面的内容融为一体,使教育内容更加充实和丰富。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使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指导作用和引领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教育的内容也更加符合教育目标和要求。

3.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使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方式更科学

大学生德育教育传统方式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主体意识,现代大学生德育教育特别强调发挥“双主体”作用,即大学生也是教育主体,他们在教育过程中地位相互转化。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体现出教育的个性化和方式的多样化,把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有效地融合,符合教育科学发展的要求,必将对增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和科学性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4.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使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途径更广泛

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将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各类途径,如校园文化、学科优势资源、网络信息、心理健康等都充分融合在一起,并形成不同的组合,将各项功能发挥得更加完善。在进行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的同时,还要将大学生学业教育渗入其中。这种多途径的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与当代社会需要、学生所学专业、综合能力的提高、身心健康的增强相结合,这正是当前大学生德育教育途径的延伸,也是大学生德育教育实践的一个有益补充。

三、基于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的大学生德育教育模式的构建

在传统的职业发展教育工作体系中,高校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下设的部门比较单一,很多高校只有一个部门,负责学生就业工作或具体的创业就业事宜,仍然依托高校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来负责整个学校的就业与职业发展教育工作,没有从学生德育教育的高度来开展工作,没有调动学生工作处、各院系、教务部门、团委也就是全校老师的积极性来开展德育教育工作。大部分就业指导工作人员是从原来从事行政工作的人员中抽调出来的,甚至有的院校直接由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兼任,因此很难真正从职业发展的角度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全面、有效的德育教育服务。

基于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的大学生德育教育模式需要弥补以上不足,构建新的教育模式,该教育模式为:在学校学生工作领导小组的全面领导下,由学生工作处、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教务处、团委、各院系和社会机构及成功人士等组成,以德育教育为宗旨,以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为主线,集全校和社会之力全面做好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

1.学生工作处

学生工作处是学校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组织和实施部门,下设思想教育科具体负责落实,在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的大背景下,以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指导教师等为抓手,把德育教育寓于管理、服务和日常教学之中,作为一条主线始终贯穿于各项工作之中。同时,其还负责协调职业发展事务办公室、教育教研室和教育研究所的相关工作。

2.就业指导服务中心

校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在职业发展教育上有两大职能,一是负责大学生就业的日常服务和行政事务,其可设三个办公室:就业管理办公室、就业市场服务部、网络信息服务部。二是负责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和研究工作的开展,其下设三个办公室:职业发展事务办公室、职业发展教育教研室、职业发展教育研究所。

3.教务处

教务处让德育教育和职业发展教育融于日常教学之中,全体任课教师都应承担起德育教育和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重担。

教务处可以通过开设相应课程,使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理论课程正式走进课堂,一方面,让学生们意识到该课程和接受职业生涯指导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让学生们全面掌握该课程的理论及科学方法,并用以指导自己日常的学习生活。 转贴于

4.团委

团委指导的学生社团协会组织是职业发展教育学习实践的重要部分,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和途径,主要包括学校的学生职业发展与规划协会、创业中心和信息服务中心。学生社团协会是由大学生自己主动组织参与的有主题的组织,学校的德育教育和职业发展教育工作可以通过学生社团的活动来渗透,指导学生在实际的社团协会活动中具体实施德育教育的理念与行为。

5.院系方面

院系成立学生工作领导小组,通过配备部分专职人员(主要为学院专职学生工作干部)来协助校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开展职业发展教育工作,这些人员同时也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主体人员,院系还可利用班主任、专业指导教师、专业任课老师等,充分体现全员育人的特征,调动每位老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老师们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

6.社会机构及成功人士

学校的德育教育和职业发展教育工作可以通过与一些社会机构联系,充分发挥其优势,在为学生提供就业创造机会的同时,可以邀请企业成功人士来校作报告,建立校企合作,这也是实施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四、建立基于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的大学生德育教育模式的长效机制

1.党委统一领导部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在校院党委的领导下,明确德育工作部门和德育工作者的职责,以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为基础,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分片包干,责任到人,使学生德育工作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落实到基层。

2.党政共同组织实施,建立全程教育模式。党委和行政齐抓共管,所有教师共同参与,大学全时段实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全程性和全面性。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和谐育人氛围。加强校园内和校园周边环境,以及宿舍文化设施建设,在教育、管理和服务育人的同时,做到文化育人。

基于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的大学生德育教育模式必须是学校全员参与和全程进行的教育方式,在这个工作模式中要充分发挥每一位老师的学术、专业和社会资源优势,利用各类途径,帮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学会做人、做事的本领,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就业,从而在实现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全程化、专业化和全员化的基础上,实现德育教育的全程化、全员化和制度化。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是一个伴随学生大学四年的长期过程,已逐步成为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的主线,应将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日常管理教育,特别是学生德育教育工作融于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之中。

参考文献:

[1]张宏,王忠桥.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化和延伸[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5.

[2]王兴权.以学生为主体的全程化职业教育模式[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8.

[3]刘喆.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工作体系创新研究[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7.5.

第3篇: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 创新教育 职业发展

2015年国务院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创新教育的基本原则是“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人力资本素质”。目前高等教育对大学生创新教育和就业教育关系问题的认识十分杂乱,一方面导致创新教育和就业教育的割裂,另一方面造成制度设计上缺乏方向感和整体性。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在各自内涵、相互关系与实践模式上没有得到应有的澄清,不利于创业教育的设计实施[1]。大学生创新、创业与就业教育是相互关联的概念,我们认为创新教育应该紧密结合学生的职业发展。

一般来说,创新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最初是由熊彼特提出的。熊彼特认为,所谓的经济发展就是企业家不断创新的结果。熊彼特提出了五种创新形式,现在人们主要关注的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对于企业家来说,技术创新部分工作是进行基础性的技术开发工作,而更重要的创新工作是指将已发明的事物发展作为社会可以接受并具商业价值的活动。换句话说,企业家主要关注创造性地配置和使用知识。一般认为,大学生创新是科技制作或理论创新,实际上,我们应该对创新概念的理解和使用宽泛化,本文所指创新泛指一切打破常规的行为。

一、现行教学理念缺少创新动力

现行的大学教育理念仍然有很多应试成分,一部分学生以考试过关为目的,一部分学生以考研为动力,一部分致力于考证。在正常的教学计划中,创新教育的成分很少。学生学习缺少创新动力,只有少数精英参加一些诸如创新创业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等活动。创新教育应该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的,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创新教育应该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包括教育思想、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方法的革新,创新课程、实验实训、测评奖励等方面都需要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措施。创新教育应该使所有学生受益,不能局限于少数精英学生。创新教育的精英化是创新教育的误区。精英化教育会使大多数学生失去创新动力。

美国著名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曾提出:“教育就是生活。”只有使教育真正地面向生活,贴近生活,使学生真实地走入生活,感受生活,才能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提出疑问:“我们学习的课程有什么用?”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就不能给学生以学习动力。从多个角度可以看出,离开任何直接的社会需要和社会情境,教育就失去动力。创新教育尤其需要适应社会需要。对于大学生来说,紧迫且广泛的需求是未来的职业发展,而在职业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创新。

创新教育就是让创新作为生活中的一种自然行为,作为一种处事方式、人生态度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使大学的创新教育生活化、实用化、大众化、普及化。只有回归生活的创新教育才有实效,才能真正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大量高素质人才。大学创新教育的根本途径应该是让每一个大学生都在学习、生活中参与创新、实践创新,让创新成为每一个学生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二、创新能力的特质和大学生创新能力特点

创新能力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创新型人才通常会表现出多种特质,主要表现为多元的知识结构、勇于探索的精神、洞察与机会把握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等。

多元知识结构是要求创新型人才的知识结构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了解相关学科知识。这种知识结构被称为T型结构。这种完备的知识结构有助于增强一个人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勇于探索的精神是一个人的创新行为的内在动力,是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得以发挥的潜在动力,也是一个人持续创新的根本保证。洞察力主要作用于创新的准备阶段。具有这种能力的人将观察到的事物与已掌握的知识联系起来,发现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及时地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善于把握时机是与洞察相关的能力,指一个人善于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点,从而将洞察发现的联系演变成创新成果。任何成功创新都需要在不断创造条件和有效地把握时机后实现,这要求创新人才不仅善于洞察与把握时机,而且要善于沟通协调。沟通协调能力是指一个人善于与环境进行协调并获得多种力量的支持。这意味着创新人才是一个善于适应环境并能够迅速调整自我状态的人,具体表现为善于与别人分享自己的观点,主动地倾听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善于让别人了解自己的目的和意图,从而获得别人的理解、支持和尊重,这样就创造了一个实施创新计划的软环境,这往往是一个人能够获得成功创新的关键所在。

对人才市场招聘数据的调查与统计表明,企业对人才会多种能力要求,常见的有沟通、团队合作、协调、表达、学习、谈判、创新、执行、思考、解决问题、组织、计划、领导、适应、洞察、策划、应变、判断、分析和信息搜集等,其中沟通、协调、表达、学习、执行、思考、解决问题和策划等都与创新能力相关[2]。因此,可以说人才市场对人才创新特质有广泛需求。创新教育可以促进职业发展。

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仍较弱;大学生自身维度因素对其创新思维能力的影响较大,说明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教育体系维度因素对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有一定影响;家庭培养维度因素、社会创新环境维度因素的影响较弱[3]。

三、创新教育与职业能力提高

开展创新教育首先需要引导学生构建合理的思维结构,敢于突破思维定式,敢于联想。只有多样灵活的思维方式才能解决现实中的各种问题。大学生的创造性不是通过课程直接教出来的,而是具备一定条件,在合适的环境下激发出来的。因此,大学生创新教育需要每个课程教师的共同努力,需要在日常教学中不仅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要鼓励学生多样化思维,为学生创造开放性思考的机会,拓展实践的机会。

一般来说,大学教学计划中会列入职业规划课程,但职业能力的提高需要多种途径培养,只靠职业规划课程不足以提高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职业能力的提高需要多元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支持,创新教育应该促进学生多元化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形成,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传统大学教学计划以知识传授为主,知识对于创新活动的作用在于通过学习新的知识及知识的综合运用,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将会表现出创新能力。本来,知识和社会发展是紧密联系的,但是一般的教学过程中缺少建立这种联系的途径,因此创新教育需要引导大学生群体关注社会需求,应该更关注知识的迁移价值和与社会需要的吻合性,培养学生面向社会问题学习,这对于学生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无论是创新教育还是职业能力的培养,都需要建立全方位、多角度的通道,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形成社会和大学信息互通。这些通道可以是专业实习、专业协会、兴趣小组等特色实践活动。实践使专业教育不再单调,激发学生对跨领域学习的兴趣。通过这些学习方式,学生的思维方式得到训练,同时充分面对现实形成探索职业道路的能力,综合性地思考,也为创新提供动力。

尽管创新教育和职业发展教育不是服务于同一个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各不相同,并非通过同一个体系运作,但是对于大学生全面成长这个目标来说,这两种教育需要密切结合。无论从制度上,还是从教育模式上,这两种教育都需要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曹扬,邹云龙.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创新教育的关系辨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199-202.

第4篇: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生涯发展档案;职业生涯教育

目前,在高校的职业发展教育工作中,由于缺乏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尚未树立起有效利用少数民族大学生职业发展档案的意识。笔者认为,在当今信息化背景下建立少数民族大学生职业发展档案,能帮助少数民族学生们正确认识自我、认识职业;帮助老师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职业倾向,有利于因材施教、管理、和咨询。因此,在少数民族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与指导过程中,利用建立档案及时记录的方式,准确、动态地观测每一位同学的就业意识的成长过程与结果。及时给学生以相应的总结、评价、指导,将会使高校的就业指导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1.建立大学生生涯档案是当今时展的需求

笔者认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档案作为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方法之一,从大学生刚入校起即为其设立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档案,伴随其大学四年,利用外力约束来督促大学生尽早树立起就业意识,把大学四年作为一个整体去规划和设计,随时记录生涯规划的历程,能有效解决学生的择业目标不明、对自身了解不够等问题。建立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档案也是当今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要求。

2.建立生涯发展档案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我校现在非常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工作和大学生职业生涯意识的树立。为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这一社会性问题也采取了诸多措施,积极宣传出台相关的就业政策,本着“走出去,请进来”的思想主动与社会用人单位的联系,收集并提供广泛的用人需求信息和举办各种类型的招聘会等。但现在的工作大都还是“面”上的工作,对于每一位大学生个体缺乏具体的指导以及就业过程的有效监控,因而,现在的就业指导工作往往比较空洞和盲目。建立少数民族大学生生涯档案,就可以直接、真实、详细地记录他(她)大学生涯的全过程,帮助他们进行动态的、阶段性的分析总结,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要求、指导和引导每一位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由被动、等待就业到主动规划职业,完成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走好从“校园人”到“企业人”的顺利过渡。

3.建立少数民族大学生职业发展档案的深刻内涵

3.1 建立健全少数民族大学生职业发展档案两级管理机制

大学生职业发展档案应以学期为单位,充分观测与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个人主客观条件,如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职业价值观等个人内部因素;自己所处的时代特点、社会特点、环境特点等一些决定职业选择的外界因素。对每一位学生的生涯行动计划、内容、目标、时间、教育准备、兴趣培养、能力培养、人际关系、经济准备等分别作出记录,并做好归档整理工作。每一位少数民族大学生都可以根据自身量身定做的生涯发展档案,加强自我管理,时时提醒自我、督促个人按照所制订计划的具体内容指导自己每天、每周、每月、每学期应该做什么、做了些什么以及该怎样调整。另一层面,辅导员利用学生建立的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档案,加深对学生个人情况、性格、兴趣、能力、需求等的了解,对社会需求的把握等,同时依托班级、院系建立更高层次的班级学生生涯发展档案,并根据不同情况及时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明确的目标,制定翔实可行的计划,提供发挥、锻炼、提高的机会;督促、提醒、教育每一位学生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把每一位少数民族学生培养成为个性充分发挥、能力充分展示,又符合社会需求的合格的、优秀的社会人才。

3.2 建立少数民族大学生生涯发展档案的三个内容

笔者认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生涯发展档案应包含学生的职业目标、所需的知识技能、设计的行动计划及发展日志等,旨在引导少数民族学生深入理解职业发展与规划,为自己设计量身定做的职业生涯,同时强化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成功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还需要多元化的评价来支撑,如辅导员评价、专业教师评价、实践单位评价等。

3.2.1 依据个人简历、相关测试、专业学习指导,初步制定自我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在新生入学教育中,通过对大学生的专业教育,进行一些专业的职业生涯测评软件测试,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课程,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等,帮助学生们建立初始的个人职业发展档案雏形。主要涵盖如下几个方面,一份个人的电子简历,包括个人基本信息、教育背景、爱好特长、相关实践活动等;用橱窗法或者SWOT分析法分析自己的优缺点,制定一份初始的职业生涯规划,其重点是在校期间的学习计划和自己的职业生涯初步定位,能有一个比较明晰的生涯发展目标。

3.2.2 通过素质拓展、社会实践等活动,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培养自身的职业素质

大学期间,通过邀请企业的相关人员到校开设专题讲座,让少数民族学生们加深对职业世界的了解;要求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并由实习单位给出相关鉴定;鼓励同学们积极参加专业技能等实践类比赛,提升自我的动手能力;制作自己的第二份个人简历,并与一年级的简历相比较,分析自我的得失,修正自己的生涯规划设计,编入个人职业发展成长档案。

3.2.3 通过走访人才市场、回访校友和职场人士,加深对职业世界的认知,调整心态,明确职业目标和职业价值观,完善职业生涯规划

要求每位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校期间以学年为单位,开展“1+1+X”活动,即每学年根据你所期待的职业开展一次市场问卷调查,并撰写调研报告,同时依据个人情况访问若干的校友和用人单位,完成职场走访报告和回访体会。通过深入社会,少数民族学生可以进一步获取职业信息,了解就业的形式与政策、了解一个职业人的基本素质。另一方面,在求职中如何调整自身的心理状态应是此项环节中的最大收获。

在大三下学期和大四的第一学期,主要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获取和处理职业信息、就业政策的解读、求职技巧、深造与创业等辅导,完成个人简历和自荐求职信的制作。同时,通过校内模拟面试、职业礼仪、校友论坛等形式,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更好的规划自身发展,将各类的体会报告和反馈表存入个人职业发展档案中。不断填充、完善自身的生涯发展档案,更加有利地帮助学生们看清楚自己在大学期间的成长过程,以及需要完善的地方,为自身将来的发展提供参考。

就业工作的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意识与信心的树立,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尤其需要学校的统筹安排和大学生这一主体的积极参与。诚然,利用少数民族大学生生涯发展档案的职能,记录学生的成长历程是当前高校就业工作的薄弱地带和重点领域。但这一工作做好之后,相信会极大地减轻就业工作的压力,也会为少数民族大学生解除更多的后顾之忧,进而有效地解决就业难这一社会问题。

参考文献

[1] 王化冰.聆听职业生涯规划论坛[J].出版参考,2004年15期.

[2] 孙文娟.知识经济呼唤高素质的档案馆员队伍[J].外向经济,2000年04期.

[3] 于鸿.职业规划迎来春天[J].出版参考,2003年35期.

[4] 许浚.增值与职业生涯规划[J].通信企业管理,2004年12期.

[5] 秦红梅.职业生涯规划助人成才[J].中国邮政,2006年02期.

第5篇: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范文

随着国内外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我国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呈现出越来越严峻的趋势。解决大学业生就业问题,已成了社会舆论的热点和高校及相关部门工作的重点。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不仅为各年级学生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相关课程,还通过组织各种就业洽谈会、增加实习机会、建立就业网、强化交流和沟通等多种形式,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转变就业观念,帮助其最终实现就业。

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前身是职业指导。我国的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尽管政府和有关部门大力支持高校发展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但是其成效不甚明显,学校活动中专业化的职业生涯教育与指导仍然比较欠缺。大量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究其根源在于大学期间缺乏系统全面的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观念模糊和薄弱。进一步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已是迫在眉睫。

然而,系统全面的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绝非能在毕业前夕一蹴而就,而是必须经过一个长期的、动态的教育过程。这个过程开始得越早,学生对将来就业的准备就越充分,对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就越有把握。因此,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应从新生开始抓起,加强其对大学四年的合理规划与实施,积极提升综合素质与综合竞争力。

大学新生刚刚通过升学考试由高中进入大学,由于学习环境、生活环境以及交往群体的改变使新生们在思想上呈现着一些与大学生活不相适应的特点,可能会在很大程度上对新生自己如何确立价值取向、正确选择专业、合理规划职业生涯以及树立远大理想等造成消极的影响。

大学新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应以适应新生特点为前提条件,通过开设相应的辅导课程,组织各类相关活动等方式促进新生把握好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一、大学新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各高校开展的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情况参差不齐,大部分也仅是停留在选修课,甚至只是几次讲座的水平,并没有系统地设置课程体系。而且课程设置更多关注的是毕业生,而较少从新生就开始进行职业生涯的引导和教育。

2.高校从事职业生涯教育的人员大多数是从专职学生工作岗位转岗或身兼二职,对职业生涯教育的认识和活动开展基本依靠经验和个人悟性,缺乏专业的学习和训练,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困惑大多难以提供实质性的帮助。而针对新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所投入的研究力度更是薄弱,课程设置比较盲目,课堂效果不佳,甚至影响到整个大学阶段的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成效。

3.大部分学生对职业生涯教育概念认识粗浅,仅停留在“考证”、“职业热门”、“行业收入”等问题上,很多时候也只是为了应付学分而修读,并非真正把接受职业生涯教育作为大学生涯的一门重要课程来对待。此外,许多大学新生对自身所学专业不喜欢、不了解甚至是反感排斥,对未来毫无头绪、一筹莫展,甚至消极逃避、沉迷于玩乐之中。

二、针对以上分析的大学新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对策思考

1.将职业生涯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之中,列入教学计划,使之工作日常化以外。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从新生到毕业班,制定分类教学目标,分阶段在大学生中开展有针对性、系统性、连续性的职业生涯教育,并计入学分。除理论课程外,依托校园文化建设和素质拓展计划,全方位、分级开展各类校内活动。

2.组织指导老师参加相应专业培训,加强对大学新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系统研究。适当借助校外资源,弥补校内职业指导人员数量、质量上的不足。可邀请各行业、企业HR人士从行业的角度分析对职业生涯教育的理解;充分开发校友资源,提供学生生涯访谈或求职机会;开辟校外有经验人士全职进入高校,或者作为志愿者参与和指导高校职业生涯教育活动的通道。

第6篇: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范文

[文章编号]:1002-213(2013)-10-0-01

2007 年,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通知,提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各高校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系统、有效的教学方法,开展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活动。

目前,梧州学院在开展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个过程中存在严重不足,如大学生对该课程建设意义认识不够、执行不力;就业指导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薄弱,部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学院的教学形式与手段不够丰富等,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的发展与教学效果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对教学进行实践和探索,不失为一种解决问题的途径。

一、课程教学的认识和意义

据调查得知,大部分已经参加过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的学生对课程意义认识不深,学习目标不明确。主要原因是大多上课形势为座谈会、讲座等在大教室进行,由于人数较多,教师讲课时间和内容有限,因此很多学生对课程应付了事,缺乏学习动力,学习效果很差,以至于毕业时出现意向迷茫,就业困难等现象。虽然学院近几年整体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但是毕业生就业质量却没有明显的提高,主要原因之一还是学院在课程建设上不够规范化,以至于毕业生在校期间未能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因此,大学生对于课程建设意义的理解和认识,是了解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职业观,科学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的首要条件。

二、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创新

1.以学生和教师共同发展为教学理念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过程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学生为主,二是以教师为主。梧州学院在课程设计、内容选择、方法运用等方面都要紧密围绕学生的职业发展和就业发展需要,方法必须是学生乐于接受的,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感受教师上课的乐趣。增强对就业知识的兴趣,了解就业政策、了解职业对个人和家庭的影响、了解求职情绪变化和学习压力管理方法,从而合理的规划人生发展规划,明确人生目标。而教师方面不能单单注重完成课程为目的,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应注意坚持以育人为本,传达社会就业形势,以人生的价值观引导和知识教学相结合、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观念和行为相结合之外,还应注重教师自身的发展,实现学生和教师共同发展。

2.打造一支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目前,梧州学院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以辅导员和就业办公室教师为主,由于辅导员和就业办公室教师均毕业于不同类型的专业院校,且辅导员岗位人员流动较大,因此,对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这门课的教学就会出现缺乏教学经验,教学水平偏低,且教师队伍不稳定的现象。因此,要打造一支强有力的专业教师队伍,必须要采用派出进修、考察、学习等方式大力加强辅导员和就业指导人员的专业化培训,鼓励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考试,三年内确保一半以上教师具备职业指导教师证书和心理咨询师资历。在一定范围内,考虑对部分表现优秀的辅导员转入专职教师岗,以便稳定教师队伍。

3.合理使用教材和做好教学课件

教材和课件是教师上课的主要依据之一,因此,一本好教材是至关重要的,几年来,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基本上采用上级推荐使用的教材,由于教材通用,更新较慢,针对性也较差,容易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可以结合我国国情,恰当的采用教材观点,参考其他书籍、资料,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结合实际情况以及社会案例,认真做好课件,这样才能真正上好这门课程。

4.探索多种课堂授课方式。

首先,限定人数选修。分为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大一新生限定选修人数为30人,第二阶段为大二学生限定选修人数为20人,第三阶段为大三学生限定选修人数为10人,第四阶段为大四学生,限定为一对三的就业指导。不断探索和创新课堂管理和教学。

其次,教学方法多样化。针对不同年级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大一学生基本上以理论教学为主,利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进行讲授;大二学生进行模拟训练、小组讨论、互动游戏等方式进行授课;大三学生着重在实践走访、素质拓展、报告评估、总结分析等开放式教学为主;大四学生重点以自我体验、撰写简历、模拟面试、社会调研等方式。

最后,不定时的举办专题讲座。邀请优秀毕业生、专家、企业家等开展讲座。开发网络视频授课,邀请校友、知名专家、企业家网络视频授课,利用网络视频方式与专家面对面的互相交流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更好地进行职业规划。

三、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中注意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学院要高度重视,只有学院重视,教师队伍才能健全,课程建设开展才能够顺利;一支强有力的管理队伍对于一个学校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如果忽视这个问题,那么在课程建设上会遇到不可想象的难题和各种就业问题。

第7篇: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范文

[关键词]农村幼儿教育;五年制大专;幼教专业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07-0057-03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幼儿教育作为农村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应受到足够的重视,并获得良好发展。我们不能停滞于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而应在经济条件许可的状况下寻找高起点的、适合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路径,这样既可避免资源的浪费,又可促进城乡幼儿教育的均衡发展。目前,师资是困扰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

有调查显示,农村公办幼儿园师幼比达到1∶30,甚至有的县镇班级平均幼儿人数高达59人,远远高于国家规定的1∶5~1∶8。另外,从对农村在职幼儿教师的需求调查来看,艺术领域与教育基本理论的课程是幼儿教师最迫切需要学习的课程。由此也可以看出,艺术领域与教育基本理论等方面是农村幼儿教师素质的薄弱环节。有研究者通过调查发现,83.6%的人认为幼儿教师应该有专科以上学历。

综合以上考虑,我们提出面向农村培养五年制大专学历幼教专业学生。目前,我校业已开展的五年制大专学历幼儿教师定向生的培养即是此方面探索之一。

二、五年制大专学历幼教专业学生的特点

五年制大专学历幼教专业学生的培养已经开始了很多年,从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与用人单位的反映来看,五年制大专学历幼教专业学生具有其优势:学制长,五年的艺术技能课程学习远远长于其他学制幼教专业学生的学习时间,因而学生的艺体特长明显。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在刚刚兴起五年制大专学历幼教专业时,这种学制的毕业生广受用人单位的好评与欢迎。但是,随着学前教育事业的纵向深入发展,人们对幼儿教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五年制大专学历幼教专业学生的“短板”也渐渐呈现。由于教育大众化的到来,一部分有升学希望的学生选择读高中,另一部分升学希望不大的学生选择读中专或五年制大专。这一状况导致学生的文化基础普遍较差,学习习惯不好,甚至有的学生还沾染了社会恶习。但是,他们大部分来自各个县、镇、村,对农村的幼儿教育有深切的了解。同时,他们的艺体特长正是农村幼儿教育所欠缺的,这为他们扎根农村幼儿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另外,在学生入学时对其文化基础提出一定的要求,可以适当保证生源素质。也可以在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对其毕业水平作出一些要求,或者在农村幼儿教师选拔时提出一定的要求,这亦可提升他们的幼儿教育素质。

三、基于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五年制大专学历幼教专业的培养目标

农村幼儿教育的现状与需要为五年制大专学历幼教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提供了方向,五年制大专学历幼教专业学生的特点为五年制大专学历幼教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提供了起点与依据。从已有研究来看,人们普遍认为未来幼儿教师需要具备以下一些特质:具有较高的综合文化素质,掌握学前教育的工作规范和基本理论,具有有效地选择并组织教育内容、创设并发展支持性环境以及组织管理的能力,钢琴、舞蹈、游戏、绘画等基本技能娴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较强,并能不断地进行专业化学习。具体来讲,需要具备以下能力:与幼儿交往的能力;建立与培养幼儿常规教育的能力;创设适于幼儿科学发展的教育环境的能力;全面正确地了解幼儿发展的综合能力;整合教育内容的能力;协调家园关系的能力;不断地学习专业理论,及时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五年制大专学历幼教专业的学生来说,可以适当降低文化基础与理论素养的要求,增强对实际教育教学能力的要求。由于面向农村培养幼儿教师,因此还应使学生了解农村幼儿与农村幼儿教育的特点,掌握开发利用农村教育资源的能力,以及与农村家长进行交流与沟通的能力等。

四、基于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五年制大专学历幼教专业的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载体,要实现上述目标需要相应的课程设置来保障。从目前的研究来看,课程设置基本分为四类:通识课程、教师教育理论课程、技能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通识课程是指文化基础知识的课程,它有利于学生具备基本的文化素养,高中文化课程与其他公共必修课都属于此类。教师教育理论课程是指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学前卫生学等理论课程。教师实践课程以专业理论知识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为核心,包括各教学法课程和艺体课程等。教育实践课程是指为学生提供的亲身实践的课程。

对于五年制大专学历幼教专业的学生来说,还涉及高中文化基础知识课程学习时间安排的问题。当前的普遍形式是2+3或者3+2,即两年或者三年的高中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三年或者两年的幼师专业课程的学习。文化课程的学习是颇受人们批评的地方,由于没有升学的压力,并且与以后就业的联系不是很直接,加之学生基础本来就不好,这些原因导致学生的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效果不理想,甚至加重了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厌学情绪。然而,这些文化通识性课程却是幼儿教师开发利用教学资源的基础所在,正成为广大幼教专家与实践者共同关注的问题。因此,有些学校将理论课程学习的时间比例调高,文化与理论课程占据50%的比例。然而,这似乎又回到了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老路上去了。也有研究者提出,按照教育部、省教育厅的要求和规定开设公共课。专业理论课可占总学时数的40%,艺体课程占总学时的30%,教育实习、见习等活动占总学时数的30%,应着力培养幼师生的教育技能、教学技能、艺体技能,使之并重发展。笔者认为,应打牢五年制大专学历幼教专业学生的文化基础,这样可以为他们今后开发与利用社区资源,开发新的校本资源提供有力的知识结构保障。经过多年的探索,人们普遍认为幼师的模式应定格在大专层次的应用型方面,即具备相当的学前教育专业理论知识,且偏重于实践和应用,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实用型人才。在课程设置方面,应突出幼师性,并且要加强实践训练。因此,应加强幼儿教育理论与教育技能的学习与练习,为其能够尽快适应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提供便利。基于以上分析与我校课程设置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五年制大专学历幼教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中,通识性课程应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开设,应少而精,注重理解与运用,占据25%~30%的比例,高中阶段文化课程也属于此类课程;教师教育理论课程注重联系教育教学的实际来进行,占10%~15%;教师技能课程的学习占30%~35%,包括艺体课程的学习,适当突出艺体特长,保留其优势;教育实践课程占25%~30%,增加教育教学实践的时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与提升,突出幼师性。农村幼儿教育的特点与农村幼儿的特点可以在相应课程中穿插,如环境创设课程中,可以增加农村幼儿园环境创设方法的章节。在教育实践中,可以组织学生到农村幼儿园实习,增加其与农村幼儿园接触的机会。我院五年制学生曾到农村幼儿园顶岗实习一个月,毕业生中大部分学生曾到过各县城的幼儿园实习。

五、基于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五年制大专学历幼教专业学生培养的保障

基于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与五年制大专学历幼教专业学生的特点,要保证五年制大专学历幼教专业学生培养的质量,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学校需适当提高五年制大专学历幼教专业学生的入学门槛,保证他们具有一定程度的文化知识基础,这可以为其后续的文化与理论学习提供坚实的基础。目前,五年制大专幼教专业农村定向生以其较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与良好的学习习惯深受教师们的好评,并且其学习效果与能力也明显好于往届学生,更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其次,学校需提高对学生文化基础课程与教师教育理论课程学习应达到标准的要求。学校需加强对学生文化基础与教师教育理论课程的考核,给学生一定的压力,保证教学的质量与人才培养的质量。

再次,学校需密切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论教学中注意实践取向,注重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技能性课程注重模拟实践或真实实践,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亦可让学生了解学习的用途,增强学习的动力。

最后,学校还需建立农村幼儿园实习、见习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到相应的幼儿园进行教育教学的实习与见习,在提高学生实际的教育教学技能与本领的同时,增加其对农村幼儿教育的了解,产生服务农村幼儿教育的使命感。

与此同时,国家可制定相应的农村教师制度,吸引五年制大专学历幼教专业学生加入农村幼儿教师的队伍。

参考文献:

[1] 王剑兰,张秀娟.幼教师资:问题及对策[J].中国教育学刊,2004(7):34-35.

[2] 秦旭芳,庞丽娟.21世纪幼儿教师的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及原则[J].中国教育学刊,2001(2):10-11.

[3] 王水玉.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J].职教论坛,2004(12):50-51.

[4] 袁秀华,阮树珍.幼儿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J].幼教园地,2005(8):41-43.

[5] 王剑兰.经济欠发达地区幼教师资的现状与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04(3):77-79.

[6] 肖兰英.地方院校学前教育专业“2+X”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8(12):64-65.

第8篇: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范文

(一)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概念

对于职业发展教育的概念,并没有明确的定义,通过对现有的职业教育的描述可以发现,职业发展教育具有十分广泛的内涵,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求职择业指导、就业创业教育等内容都是包含在职业发展教育当中的。从目的上来看,职业发展教育是为了帮助大学生对就业树立正确的观念,从而良好的实现就业,同时,通过职业发展教育,大学生还可以学会对自己的职业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定位,从而更好的在岗位上发光发热。

(二)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内容

教育的内容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第一,职业理想,所谓职业理想,是指人们对于自身未来所从事的职业的向往及追求,无论是从事何种类型职业的人们,都会对职业生涯进行规划,而职业理想对规划所起的作用就是调节和指导。对于大学生来说,树立职业理想的过程就是对心中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通过职业理想的教育,大学生可以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进而根据理想实行科学的规划,以便于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取得成功;第二,职业素质,对于一个人来说,无论是从事何种工作,都需要具备一定的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而这就是职业素质,不同的职业所要求具备的职业素质也不相同,通过职业素质教育,可以有效的培养出大学生的个人职业素质,从而真正的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第三,职业能力,人的能力是要在具体的活动中才能体现出来的,同理,职业能力也需要在职业活动中才能表现出来,职业能力的大小直接决定了人们完成职业任务的好坏。一般来说,职业能力中包含三项内容: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以及社会能力。在职业发展教育中,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而这也是职业能力培养的基础;第四,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是指培养学生创业素质的教育活动,从广义上来看,创业教育所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从狭义上来看,创业教育是指一种能力,创办企业、从事商业活动的能力。而职业发展教育中的创业教育,是指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帮助大学生掌握全面的创业知识,以便于帮助大学生实现自身的创业梦。

二、大学身职业发展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发展教育的渠道比较单一

高校毕业生就业不仅仅是单纯的找工作这么简单,还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可以说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中,高校、社会及政府都包含在其中,而且三者之间需要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互动,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系统的功能,促进大学生的就业,但是实际的情况是这三者之间缺乏互动,阻碍了系统作用的发挥。大学毕业生获得就业信息的方式有很多种,理论上,这些就业信息的渠道之间应建立良好的沟通与联系,但是由于行政隶属关系不同,他们之间缺乏有效地沟通与合作,导致毕业生所能获得就业信息渠道比较单一。

(二)大学生自身对职业发展教育存在认识上的偏差

对于职业发展教育,很多大学生还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单纯的认为这只是“一门理论课程”,因而在实际的学习过程当中,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从而阻碍了职业发展教育作用的发挥。子所以学生会存在认识上的偏差,主要是由高校的不重视造成的,而且当前的职业发展教育还不完善,从而使大学生在面对职业发展教育学习时,随意性比较大。另外,大学生还处于各种观念的形成时期,因而其所具有职业价值观十分的不稳定,这也影响了其对职业发展教育的认识。同时,对于社会上的就业环境,大学生还缺乏足够的评估,因而也并不重视职业发展教育。基于此,由于学生自身不重视,严重的阻碍了职业发展教育的发展,影响了职业发展教育积极作用的有效发挥。

三、职业社会学视域下加强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政府的支持力度

为了更好的加强政府对职业发展教育的支持,就需要提高政府对职业发展教育的认识,从而有效地加强政府的支持力度,以资金投入来促进高校职业发展教育的发展。另外,政府还要充分的发挥自身的执行监督作用,督促高校科学的开展职业发展教育,政府可以定期的对高校职业发展教育情况验收,并及时的反馈验收结果,从而有效地促进职业发展教育的发展。

(二)高校加强职业发展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职业发展教育的有效的开展依赖于教师的专业水平,为了有效的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力量,高校建立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研室”,教研室成立之后,在教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教学编制改革,在过去,高校的职业发展教育授课方式为大班授课,改革之后,变为小班授课的模式,并且将其设置为必修课与选修课职业指导课专项学分;第二,教学方法改革,在教学的过程中,理论的讲解与实践并重,二者共同发展,另外,教学方法多元化,案例分析法、情境模拟法、实地参观法等交替教学,从而有效地提升了职业发展教育的实际教学效果;第三,作业内容改革,在进行作业设置时,实践性的作业占据大部分的比重,从而强化大学生的实践性机能,更好的实现就业;第四,教学评价改革,不再简单的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而是以多元化的方式进行评价,而且评价的内容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另外,在课堂设置方面,不再简单的在学校中进行教学,还结合了实际教学,通过职场模拟训练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三)改善社会其他组织环境因素

随着网络的发展,信息传播的形式和方式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大学生在进行就业时,需要大量的就业信息,政府应该利用网络加强信息平台的建设,并在信息平台上将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公开,同时,也可以将大学生的相关信息进行公开,以便于用人单位和大学生进行双向选择,此外,政府还应建立起全面的就业信息服务查询系统,这样一来,不但大学生可以查询相关的就业信息,用人单位也可以获得很大的便利。

四、结论

第9篇: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新生 职业发展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4-0214-02

一、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含义及范畴

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及其研究在国外诸多国家已初具规模,但在我国,它尚处于起步阶段。它既不是一个专业,也不是一个学科,而只是一项工作。目前,这项工作还主要集中在大中专院校。明确这项工作的含义及范畴对更好地开展它有着指导意义。那么何谓职业生涯发展教育?职业生涯是指个体职业发展的全部历程,一般是指一个人终生经历的全部职位的完整历程。一个人一生中连续从事的职业,不仅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那些可以实际观察到的职业发展过程,而且还包括个人对职业生涯发展的见解和期望。具体地说,职业生涯是以个体潜能开发为基础,以工作内容的变化、工作业绩的评价、工资待遇、职称和职务的变动为标志,以满足个人需求为目标的工作和内心体验的经历。对上述行为的指导,可称为职业指导。因其多在大中专院校学生毕业时进行,故也被称为就业指导。在此基础上,加之与职业生涯相关的规划及培养即为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它简称为职业发展教育,是职业指导的延伸和发展,其中包括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职业心理测评与职业咨询、求职择业指导、创业教育等内容。

二、大一新生开展职业发展教育的必要性

(一)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要求大一新生入学便开展职业发展教育

随着中国高校不断扩招,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严峻。中国当前的大学生教育已经不再是精英教育,而是大众教育。面对庞大的大学毕业生大军,社会已不能提供足够多的岗位来满足大学生的需要,很多毕业生要么找不到工作,要么找不到比较好的工作,诸如大学生卖猪肉、掏粪、摆地摊之类的新闻屡见不鲜。大学生如果想毕业后找到理想工作,就需要未雨绸缪,早做准备。大一新生从入学开始就应即刻使其树立就业压力感及积极准备就业的意识,科学规划大学四年生活,充分发展自己的才智,通过四年的努力为自己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职业发展教育从新生入学抓起便是顺利就业最可靠的保证。

(二)开展职业发展教育可以有效防止大一新生心理松懈

中国的教育某种程度上是压力教育,学生从小学到高中,每一步都离不开家长和老师的督促和看管。在高考前家长和老师都会一方面督促学生埋头苦读,另一方面又给学生灌输如下的思想:学生只要度过黑色七月,进入大学就没人管,就可以放松了。带着这种心理进入大学的大一新生大多数会失去学习进取心,没了压力,没了方向,放松自我,虚度时光。针对大一新生这种心理,应当适时告诫他们,通过高考只是精彩人生迈出的第一步,真正重要的、能够体现人生价值的在于就业和职业发展。当前大学生就业日益困难,找不到工作的毕业生大有人在,大一新生应当引以为诫,树立就业紧迫感,积极、科学地规划自己的人生。学生更应通过大学四年塑造、培养自己全方位素质和能力,为自己未来就业和事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大一新生普遍缺乏科学的职业发展指导

大一新生群体中一部分学生缺乏就业压力感和进取意识,还有一些虽有进取意识,却又苦于缺乏科学的职业发展指导,不知如何努力,或盲目努力。有些新生对未来就业比较焦虑,依旧保持高中时代的苦学精神,虽然学业很好,却缺乏实际工作能力,成为未来就业的“短板”。有的学生为自己就业设想了过高的期望,给予自己太大的压力,致使个人身心高度紧张,而个人职业理想也始终只是空中楼阁,继而产生严重的悲观、失望情绪。有的学生不考虑自身能力、性格、兴趣等方面因素,随潮流规划个人发展,发挥不了个人长项和潜能,致使事业上碌碌无为,虚度时光。这些都反映很多学生对自身缺乏准确的认识,对个人发展缺乏科学的规划和定位,导致学生在大学生活及个人发展中所带来的困扰。科学的职业发展教育,对大一新生来说,迫在眉睫。

三、如何在大一新生中开展职业发展教育

(一)树立大一新生就业紧迫感和科学的就业理念

大一新生刚刚结束高考的紧张和压力,一进入大学容易放松自己。对此应当加强大一新生就业压力教育,鼓励他们进入大学后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另外还应让大一新生树立科学就业意识,合理规划自己职业道路,不应盲目择业。

(二)通过职业倾向测试为新生职业发展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科学的职业测试应当准确判断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倾向。只有以职业测试为依据,职业发展指导才能符合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和个人倾向,挖掘出学生的潜力,促进学生充分、自由发展,促使其在适合自己的领域做出最大的成绩。

针对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进行的测试主要包括三项:能力测试、职业兴趣测试及个性测试。

能力测试分为一般能力测试与特殊能力测试。一般能力测试也就是对智商的测量,大学生考上大学已经显示了他们具有足够高的智商,不需要进一步做一般能力测试。在职业发展指导中,需要进行的是特殊能力测试,所谓特殊能力就是指与职业所匹配的能力组合。从职业指导与咨询的角度,这种测试一般测量六种能力,即语言理解和组织能力、概念类比能力、数学能力、抽象推理能力、空间推理能力和机械推理能力。通过测试,可显示出每个人在各项能力上的相对强弱,从而找出一系列适合的职业排序,使能力与职业达到高度匹配。

职业的选择与职业兴趣是分不开的。能力表明了一个人是否适合某一职业,而兴趣则显示了择业的方向和努力程度。所有的职业兴趣测试都依据六个取向,即操作取向、研究取向、艺术取向、社交取向、经营取向、事务取向。根据这六个取向的得分高低来确定职业选择。

个性反映了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和思维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每个人适合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以及可能取得的绩效。在西方发达国家,几乎所有的企业都使用人格测验作为员工甄选、录用、安置的依据。人格测验可以帮助人们科学地了解自己,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常用的人格测验有两种:卡特尔16因素人格测验(16PF)、DISC个性测验。

16PF的全称Catell 16 Personality Factor Test,是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人格及能力研究所卡特尔教授编制的。卡特尔认为:人的行为之所以具有一致性和规律性,就是因为每一个人都具有根源特质。他确定了16种根源特质,即乐群性、敏锐性、稳定性、影响性、活泼性、规范性、交际性、情感性、怀疑性、想象性、隐秘性、自虑性、变革性、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通过这16种特质对人进行描绘,可以了解到每个人不同的心理健康水平、适应新环境能力、创造能力、事务管理能力、成就感、职业专注程度和压力承受能力等,根据这些能力的差异,来判断、选择适合的职业。例如:一个人的环境适应能力、创造能力很强,但事务管理能力一般,那么他应该从事发挥个人自主性、展示个人才华的职业,而绝不能从事琐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

DISC个性测验包括24组描述个性特质的形容词,应试者根据自己的第一感觉,从每组四个形容词中选出最适合自己和最不适合自己的形容词。测验维度是四个与管理绩效有关的人格特质,即支配性(D)、影响性(I)、稳定性(S)和服从性(C),从而了解个人优势、在工作中应注意的事项以及个人倾向,如:如何影响他人、对团体的贡献是什么、什么时候处于应激状态等,能使每个人更加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人格特征。

(三)根据职业心理和倾向测试结果,合理规划新生四年大学生涯

对于学术型学生,应当鼓励其专注学业,立志深造,在科学领域发展自己,同时也指导他们适当参加社会活动和社会实践,培养全面发展的研究型人才。

对于爱好经营活动并有经营头脑的学生,鼓励他们多学习经济、财经、管理、法律知识,多在公司、企业兼职,走企业经营管理之路。

对于热心公共事业、社会活动能力强学生,鼓励他们多承担班级工作,多参加学生社团,在政治上积极追求进步,毕业后在公共管理部门发挥自己的作用。

对于愿意从事教师行业的学生,则指导他们多学习教学能力培养课程,多从事教学活动实践,考取教师资格证,顺利做一名人民教师。

(四)开设职业发展教育选修课

在大一新生中开设职业发展教育选修课,并要求学生必须选足一定的职业教育课程学分,让学生一进入校门就有就业压力感和紧迫感,学到科学就业、择业、发展知识,培养积极、科学就业意识和自觉性。

(五)组织学生校外参观、考察

大一新生刚进入大学,主要精力应放在专业学习上,不适合做太多校外兼职活动。但可以组织学生到工厂、企业、公司参观、考察,初步树立明确的就业意识和工作意识。

(六)鼓励大学生校内勤工助学活动

鼓励大一新生积极参加校内兼职、勤工助学,在不影响学习情况下,锻炼自己的工作能力。

(七)科学、合理指导学生换专业、出国进修等

对于不适合所学专业学生,鼓励学生换到自己喜欢、适合的专业,充分培养自己、发展自己。对于喜欢国外教育环境或者喜欢国外某种专业的学生,根据学生外语水平、独立生活能力、家庭经济能力等,科学合理地进行指导和帮助。

对于大学生来说,大学的意义并不是获得一纸文凭当做求职的敲门砖,而是通过大学期间的系统教育和科学规划,学习知识,提升能力,锻炼素质,为就业和事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大一新生开展职业发展教育,就是让大学生为自己大学四年生活和未来职业发展迈下正确的第一步,拉开大学生成功人生的序幕。

【参考文献】

[1]石志良,蒋明明,钱炜.大学生职业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

[2]赵志川,陈香兰.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及其提升.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