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的案例范文

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的案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的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的案例

第1篇: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的案例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重要性;措施方法

数学本身就是一门需要加强逻辑思维才能学好的课程,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思维分析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思维分析就是通过思维分析相关问题的各种内在因素关联,找出解决问题的路径,并且判断使用哪一种方法会更加方便。数学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和多解性,就让思维能力变得更加重要。对于数学教师而言,应该清楚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积极培养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小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通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让学生形成一种具体的思维能力方法,从而让学生可以对相关的数学问题形成更加清楚有效的认知,快速实现问题的解答。第二,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培养,能够让小学生对数学的本质了解更加清晰,从而让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能够抓住其中的关键要点,提高自身的数学学习效果。第三,对学生展开思维能力的培养,能够让数学教学课堂更加丰富多彩,让小学生对课堂教学充满兴趣并且积极参与,最终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具体措施

(一)立足教材书本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教材书本是数学教学活动开展的关键载体素材,要对学生的思S能力进行培养,巧妙使用教材书本可以起到非常显著的教学效果。具体而言,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时,使用教材书本让学生进行自主预习就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在进行一个数学知识点的教学之前,可以先让学生对教材书本进行阅读,自行理解相关知识的内容,并且结合生活实际对其作出分析。如此一来,学生自然就可以在预习和分析的环节实现对自身思维能力的培养。因为要弄懂书本上的数学知识,单纯依靠阅读是不可能的,还需要学生自身进行理解和思考才能实现。比如在教学加减法之前,教师就可以先让学生自主预习加减法应该如何计算,其所代表的意义又是什么,在生活中的哪些案例是对加减法的运用。通过这样一系列环节,学生就可以在预习的过程中通过大量思考实现对自身思维能力的锻炼培养。

(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锻炼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的形成主要还是通过思考问题来实现的,经由不断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实现思维能力的强化锻炼。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应该提出合理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思考,锻炼自身思维能力。比如在针对加减法进行教学时,对常规的计算方法进行教学后,教师就可以提出问题:是否还有其他方法可以实现计算?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比如对于18+23这样一个式子,有的学生在思考后就可以得出,18=20-2,23=20+3,因此原本的式子就可以写成20-2+20+3=41。这种想法就是计算中凑整法的体现,教师就可以从此进行延伸,进一步开拓学生的思维。

(三)借助数学练习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培养

练习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虽然现在越来越强调理解教学,但是适量、适当的练习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借助数学练习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可以对自身的思维能力实现反复锻炼。比如,结合上文提到的有不同解法的例题,教师就可以设计一题多解的数学练习,设计几个比较典型的练习题目,让学生思考能够实现解题的所有方法。如此,学生在思考不同解法的过程中,思维能力就得到了有效锻炼。另外,教师也可以基于一解多题的思想,针对某一类计算方法设置几道不同的练习题目,让学生对某一种计算方法进行运用,同时思考在这些不同类题目中,该种计算方法是如何实现解题的。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的思维能力必然可以得到增强。

(四)经由数学实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实践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是必须要注意的一个环节,通过数学实践不仅可以实现对数学知识的实践性运用,还可以在实践过程中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锻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设置一些实践性的数学教学环节,锻炼学生思维能力。比如,在学习三角形三个内角和为180■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设计一个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自验证这一个定理的正确性。于是,有的学生直接使用量角器量出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具体角度,然后相加。有的学生则直接画出一个三角形,然后剪下三个角,再将其拼接起来。学生通过这些不同的方法对定理进行验证,就实现了对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从内角和延伸到三角形的面积,让学生思考三角形的面积和周长有什么关系?以不同的边作为底,三角形面积是否会发生变化,等等。通过多样化的实践,将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结束语

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必然要求,教师应该对此形成足够的重视。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通过教材书本、课堂问题、数学练习以及实践验证等,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不同的环境下得到锻炼,并且不断增强。

【参考文献】

[1]周建国.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08):225

[2]薛玉芝.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J].教育教学论坛,2014(34):137-138

[3]吴球.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究[J].学周刊,2012(23):66-67

第2篇: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的案例范文

朱智贤在《儿童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小学生是对自己身临其境的事物感兴趣,能够留下深刻的印象。小学生的思维浅显,不深入。由于小学生思维品质的特点,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弱,因此,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那么学生有效思维的时间就较短。所以在教学中要经常变换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才能够较长时间的保持学生的有效思维能力。根据小学生这一思维能力特点,为了解决计算错误的问题,我们引入一种称为“读算式”的教学法。所谓“读算式”就是将多位数计算的过程分解为若干个步骤,如同工厂中工人工作时的操作规范,把这些步骤编成相应的口诀,以读的形式表现出来,以规范的方式来降低学生计算时的错误率。通过使用这种教学法,能够给学生一种心理暗示,使学生养成把复杂问题分解,逐步计算的能力,克服主观盲目的心理定势,用制度化、规范化来约束学生的计算行为,从而使学生在计算中减少看错、抄漏、抄错数字和运算符号的错误,并对整个计算建立具象化的整体感知过程,通过读建立起严密的逻辑推理思维以达到降低计算错误率,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目的,从而很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在小学数学的计算教学的研究中,中外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理念。国外不太重视计算教学,常常使用计算器来代替学生自身的口算和笔算,其结果是学生计算能力的薄弱。在中国,计算教学受到重视,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中明确要求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国内很多小学在提高计算能力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根据教育家皮亚杰的理论,人的头脑里有两方面的因素,自我为中心的思维因素和外在约束为中心的思维因素,而小学生的头脑中自我为中心的思维因素占有主导地位,小学生就会用自身的主观思维来处理客观的数学计算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建立起一套直观而规范的规程,将这些以外在约束的方式来规范小学生的计算过程,最终将这种他律的行为固化为学生自身的自律行为。

每一项的具体工作都有一套操作规程,以使工作中的操作行为符合要求,克服工作随心所欲造成的失误,否则就往往会顾此失彼、丢三落四、漏洞百出。我们所说的“读算式”的教学法,就是一套计算过程中的操作规程,将复杂的计算过程分解为一系列步骤,通过读的形式伴随过程,在小学生头脑中造成一种暗示,逐步强化,形成在今后遇到相似问题时的自律性思维。

案例1:笔算加法。

69+45,笔算时,读:9加5等于14,写4进1,学生同时写:写4和进位1。接着读:6加4等于10,10加1等于11,同时写:写11。得114。

案例2:笔算减法。

91-38,笔算时,读:1减8不够减,向十位借1,学生同时写:十位上打点。接着读:11减8等于3,同时写:写3。再接着读:8减3等于5。同时写:写5。得53。

案例3:笔算乘法。

46×29,笔算时,先算46×9。读:六九五十四,写4进5。学生同时写:写4和进位5。接着读:四九三十六,36加5得41,同时写:写41。得414;

再算46×20。读:二六十二,写2进1,学生同时写:写2和进位1。接着读:二四得八,8加1得9,同时写9。得920。0省略不写。

最后算414+920。方法案例1。

案例4:笔算除法。

第3篇: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的案例范文

一、问题引领,激发思维

儿童的思维是以直观形象的思维方式为主,感知具体事物、获得先期感性认识是儿童进行思维活动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根据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帮助学生梳理出统领本节内容的驱动性问题,一方面调动学生学习新知、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同时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带着问题实践,带着问题学习,在问题引领下主动建构知识。

二、亲身实践,发展认知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科学活动是科学教学的载体,在科学课堂中让学生亲身实践、主动构建知识、发展认知、提升思维能力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所在。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帮助学生构建知识、发展认知。

(一)提供有结构的材料,帮助学生探究新知

有结构的材料是指教师经过精心设计的典型教学材料的组合。这个组合要揭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一系列现象,又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让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新知。

(二)精心设计有利于揭示事物本质的实践活动

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特点、认知特点及知识储备等方面的限制,其思维能力不适宜开展复杂、难度大的实践活动。加上小学生一般只对实验现象感兴趣,而很少对实验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思考,所以教师要对学生实践活动进行精心设计,尽量设计一些实验现象与事物本质之间联系紧密、关联度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能较好抓住事物本质,构建科学概念。

例如四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声音有一定的了解,很多同学认为声音的产生是由于“敲打”、“物体撞击”产生的。但很多老师在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课时,并没有关注到学生的前概念,没有关注培养学生思维,他们大多会给学生几种材料,让学生利用材料发出声音,最后要么学生从书本中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结论,要么老师给出“结论”。其实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学生关注的是声音,特别是不同材料发出的不同声音,学生观察到的现象与声音产生的原因之间没有密切的联系,学生很难抓住事物的本质,难以构建认知,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没法得到提升。笔者认为这一活动可以稍微调整一下,让学生轻敲鼓面、拨动钢尺、拨动拉伸的橡皮筋,并观察鼓面、钢尺和橡皮筋的运动情况,用画图或者文字记录下来。通过这一观察,学生不难发现鼓面、钢尺和橡皮筋的运动相似,都在来回摆动或者往返运动,由此教师可以引出“振动”。教师的这一精心设计,让学生在观察中抓住事物的本质,有利于学生构建概念,发展认知。

三、深入分析,提升思维

对实验现象、实验数据进行深入的思考与分析、抽象出现象或数据背后隐藏的事物的特点、本质及规律是科学实践活动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小学生以直观思维为主,只对现象感兴趣,加上本身认知和思维能力的限制,对现象、数据的分析存在一定的困难,如何引导、帮助学生深入分析现象、数据,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是科学教师的一大考验。不同的数据有不同的方法,没有统一的方法,需要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在分析时教师要注意,一方面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观察、思考得到的现象或数据,另一方面要避免一开口就询问学生发现了什么,而是利用表格、坐标轴等让学生把结果呈现在其中,引导学生横向、纵向进行比较,从一些细小的地方入手,适时提出问题,打开学生思维,引领学生有目的进行思考与分析。

第4篇: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的案例范文

创新能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孩子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关系到国家的长远发展。新课改以来,小学数学教学也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注重发展学生个性,挖掘其创新潜能、培养创新素质,提升其综合素质,这也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对小学阶段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推进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也应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立足点,培养其数学创新意识,简化思考程序,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一项系统复杂的任务,作为教师也要积极营造环境,形成“想学、爱学、乐学”的良好氛围。

一、激发学习兴趣,树立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够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断提升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实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这一点在小学数学教学尤为明显。小学生因年龄较小,生理心理特点也决定了其对外界世界充满好奇,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对一切问题充满好奇,不停地问这问那。作为老师,我们一定要充分保持并合理利用孩子们的好奇心,看似简单甚至荒诞的问题背后隐藏的是孩子们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也要鼓励这些求异思维的存在,甚至还要有意识的引导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因为正是这些好奇性的存在,才会有效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牛顿因苹果落地而得出万有引力,鲁班也因被草叶划破手而发明锯子,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孩子们的问题也层出不穷,以钟表知识学习为例,孩子们会问为什么会有三个指针中只有一个在动呢?其他两个不动的指针有用么,是不是可以不要呢?有些好奇意识比较强的学生甚至会在回家后将钟表拆下来看个究竟。对于学生提出的“奇怪”问题,既不能一语回绝,打击其探索积极性,也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断送其探索空间,而应加以合理引导,鼓励他们进行自主探索,在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

二、转变角色定位,鼓励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得益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新课改积极倡导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师也要积极调整优化教学策略,改变既往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任务,树立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在创新型教学关系中,教师不再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也要积极转变身份,由知识传授者向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转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作为老师我们要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对于既定问题,也要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加以思考,鼓励不同观点的存在,鼓励他们进行独立自主的思考。以简单的10以内的连加运算为例:对于1+2+3=6,学生既可以考虑1+2+3=(1+2)+3=3+3=6,也可以考虑1+2+3=1+(2+3)=1+5=6,还可以考虑1+2+3=1+2+1+2=(1+2)×2=3×2=6等,在备课过程中,老师也要注意充分考虑具体案例的各种解法,开启培养每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优化教学方式,营造创新环境

新课改下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对教学方法的创新也尤为关键,创新教学方法也更易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具体教学情境中,我们可以充分使用启发式、设疑式等教学方式,以加法运算中的交换律学习为例,常常有学生会问:“老师,加法可以使用交换律,减法能用吗?”对于这一问题我们也要辩证的看待,首选,应对这位同学的积极主动探索精神报以赞许,对于交换律在减法运算中是否和加法运算中是否能使用,并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希望同学们自己举例验证。这时候也会有同学惊喜的“发现”,交换律在减法运算中也能使用,因为6-3-2=(6-3)-2-(6-2)-3=1,对于这一偏差也无需急于纠正,而应鼓励学生继续验证,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很多学生立即发现6-3-2并不等于3-6-2,说明交换律在减法中是不能适用的,通过问题引导以及错误纠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学习,培养创新思维。

四、探索教学实践,培养创新能力

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我发现,这一过程的理解也最为深刻,容易形成对课本内在规律的认识与理解。对于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要注重结合具体问题开展相关实践活动,小学也是孩子们抽象思维形成的关键时期,动手实践活动也更能促进其手、眼、脑等器官的同步发展、协调使用,培养发展其形象思维能力。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更要联系生活实践,通过具体实验活动的体验或者临近生活的案例,培养学生的观察、猜测、操作能力,以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为例,之所以等于底乘以高再除以2,我们可以通过纸片剪出任意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接等平行四边形,利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继而得出三角形面积计算方式,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发展创新思维,体验创新乐趣,引发新一轮的创新冲动。同时,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教师还应结合教学内容、目标安排以及学生特点精心设计习题,编制具有发散性、新颖性以及独立性的自编习题,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发展求异性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五、结语

总而言之,对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教师具有极大工作责任感,极强的工作热情,更要有足够的能力去完成新课改下小学数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们要从点滴做起,通过良好教学氛围的营造、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动手实践能力的锻炼,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张乐群.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学苑教育,2013,(10):56.

第5篇: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的案例范文

一、小学中年级英语课堂实施故事教学的意义

故事教学体现了英语新课标的理念。故事教学基于新课标,以学生为中心。在课程目标上,注重兴趣的激发,信心的培养,语感的形成,交流能力的提高;在课程实施上,注重环境的营造,效率的提高,活动的体验参与,语言的实践创造;在教学评价上,注重学习态度,参与活动的程度等。故事教学适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故事教学的原理是利用孩子爱听故事这一年龄特征,将英语词汇、句型、会话等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故事的形式教给学生。词汇在句子中教,句子在篇章中教,篇章围绕故事写,故事根据兴趣选,兴趣以理解为前提,最终达到灵活运用英语知识的目的。故事教学能提高小学生的听说能力。故事能够为小学生提供真实、自然、丰富的语言输入,故事的重复会使他们的听力得到训练与提高。同时,在接受语言输入的过程中,小学生可结合自身的经历,进行语言的输出,从而有效地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故事教学能丰富小学生的情感体验。故事能够让小学生保持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调动小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故事里面情节的跌宕起伏、人物的喜怒哀乐,能够丰富小学生的情感体验。

故事教学能发展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把语言材料编成生动有趣的故事,讲述时以简笔画、图片或其他媒体呈现,能够帮助小学生理解学习内容。利用故事引起的悬念,使小学生保持注意力,并积极思考,使其思维能力不断得到发展。

二、小学中年级故事教学案例

本文以《小学英语》三年级下第3单元Uncle Booky’s Story Time为例,授课教师从故事前、故事中与故事后的角度出发,从以下九个具体步骤展开教学内容。

三、案例研究

观摩了此次观摩课的所有教学内容,通过比较和分析,总结归纳出小学英语故事教学的几个特点:

(一)课堂提问技巧精湛

教师提问是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技巧和手段,也是教师课堂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提问是教师在课堂上启发学生思维、实施课堂管理、进行知识传授和教学评估的一种重要手段。问题的数量和问题的类型直接决定一节课的成效高低。

(二)语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自然融合

在故事理解当中。词汇和句子结构自然渗透在故事理解当中,是本节课的特点,也是故事教学的特点。比如本节课的核心句子“Wh at do you want?1 want?”就是在学习故事的过程中被自然掌握的。故事教学的过程――听故事、读故事、表演故事等,就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的过程。

(三)通过故事学习培养学习策略,发展多种能力

在故事学习中注重对学生的阅读策略的培养,如快速阅读策略、读图策略等。故事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推测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等的发展过程。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层层推进,环环相扣,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猜测、推断,最后得出结论,这使语言学习成为一个思维的过程、语言交流的过程,成为阅读策略的形成过程。

(四)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

学生是否有自己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是否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这是一节课是否高效的一个标志。在本节课中,授课教师给学生很多的自,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学习和思维的时间与空间。比如在给故事取名这一环节,授课教师先让学生在组内讨论,然后根据自己对整个故事的理解来给它取名。学生个个积极参与,尽管有的学生所给的答案不是很贴切,但是他们都很有成功感,其中的一位学生竟然说出“Three wishes”这么有创意的名字来。

(五)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与故事情节自然融合

在故事学习中渗透情感和价值观的因素是故事教学的另一个优势。比如通过本节课的故事学习,学生对渔夫妻子的行为的判断“She is lazy/bad/greedy? ”过程,就是他们的情绪、情感的体验和形成过程。

四、小学中年级英语课堂实施故事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教师要注意故事的选择。所选择的故事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与兴趣特点;故事中所使用的语言要适合小学生的英语水平和接受能力;文句节奏与韵律感要能够吸引小学生仿读;要围绕教学重点、难点选择安排故事。

其次,讲故事前教师应做好准备工作。如果需要,应准备好图片、道具、音频、PPT 等视觉辅助物。桌椅的摆放最好呈U 形,让孩子们围坐成一圈;讲故事时教师应注意节奏、停顿、语气的变化以及体态语言的合理运用等。

最后,教师在实施故事教学时既要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还要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培养他们的听说能力,以免使得故事教学流于形式。教师要向他们提供必要的语言支持,为他们扫除语言上的障碍,尽量使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

第6篇: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的案例范文

首先,小学生科学实验能力并不是仅仅指一项科学实验技能,它是由实验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处理数据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组成的一种综合能力,这几种能力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所以提高小学生的实验能力并不是只提高一种能力,它需要多种能力均衡的发展。小学生对科学实验都具有热情、兴趣等特征。其次,学生对待科学学习的态度以及良好的知识能力和思维能力等都是能提高小学生提高科学实验能力击破点。在教学方法上依据小学生的学习特征运用多样化的指导和教学方法从具体的环节逐步入手,利用小学生对科学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对科学实验进行探究、分析、讨论,从而鼓励学生克服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帮助他们逐渐建立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整体科学素质上提高其实验能力。然而,小学生科学实验能力的教学方法也要以培养学生实验基本功为出发点。实验基本功是学生科学实验能力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学生实验操作的基本能力开展实验教学不仅密切配合科学课程的教学,而且势必对学生科学实验能力起到帮助和促进作用。

一、注重实验观察的指导

1.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小学科学主要是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的课程,所以观察实验对小学生学习科学课程具有重要的辅作用,并且要对问题对象进行实验操作一定离不开观察。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不等同于成年人,但是求知好奇却是小学生独有的特点。依据此特点,需要教师在科学课堂教学中能够极创造或使用生动的、新颖的,具有鲜明特点的感知物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种求知好奇的兴趣往往会成为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激发点,甚至会在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中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激发他们潜在的探究科学问题的能力。

2.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活泼好动是小学生年龄阶段的特性,科学课堂也可以说是学生“集体活动”的课堂,它本身不像语文数学课堂那样严肃。正是因为科学课具有活动性的特点,从而导致许多小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很难集中注意力去细致地观察某一个对象。其他小朋友发出的声音或者一个小动作就可能学生转移注意力,使其他学生的注意力根本不在实验观察对象上,所以观察内容总是模棱两可,并不完整的。比如在小学科学《材料在水中的沉浮》一课中,有的实验小组实验成功,大家都激动得拍手大叫,转移了其他正在进行实验的学生的注意力。针对此现象,教师应该不断地提醒和鼓励学生不要被外界所打扰,坚持做好自己手中的实验。

科学实验的另一种情况也是在课堂中常见的。当学生看到空的小盒子没有沉入水中获得实验成功,但是他们并没有观察或者思考为何空盒子没有下沉的原因。针对此现象,教师应该在实验前向学生说明实验观察的目的以及让学生了解观察在实验中的重要性。也可以利用奖励机制,将进行实验的素材奖励给实验观察情况较好的学生或者小组,以便激励其他人在实验中进行仔细观察,更好地完成实验观察的任务。另外,也可以设立小组长管理,让组长去监督,督促其他成员,这种方法也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变化记录观察内容的形式

在记录观察内容方面大多数学生是被动的,老师让记什么学生就记什么或者有一部分学生出于某种原因不愿意去动笔甚至抵抗去记录实验结果。另一种现象就是每个同学都有记录单,但并不能即时地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在课堂的观察记录中多数是以文字或数字进行记录,针对以上的情况,我们可以用简单的图画或符号来代替文字和数字。这样不但改变了老套的记录方式,同时也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和快乐,图画和符号的使用也让实验记录过程减少了写字的烦琐和形式的枯燥无趣,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记录方式主动积极地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二、培养独立实验的能力

1.能够具有创新性思维

创新性的思维能力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的,它的形成过程是漫长的,循环往复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次,学生知识与经验的积累是形成其思维能力的前提。但以小学生的年龄阶段而言,他们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还是处于较低水平,很难运用已有知识的框架带有创造性地去设计实验。即使小学生会出现创新性的想法,但在科学实验过程中也容易一闪而过,很快遗忘。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通常在分组讨论或自由议论时都会提出好的见解,但是当教师让他在全班再说一遍时,学生却不会说或者改变了以前的说法。这是在教师授课中经常碰到的情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其思维能力相结合,去激发他们的创新性思维。对学生初步形成的创新性思维要及时地对其进行巩固、反复和运用,对其不断地强化,使这种思维结构在学生头脑中更加清晰和条理化,形成一种固有的能力,進而再进行设计实验的训练。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中应该多加注重对学生进行强化性的训练。

2.能够独立地设计实验

能够让学生独立地做实验是小学科学实验的最终目的。首先,科学实验一定包括设计实验方法、选择实验器材、安排实验步骤、分析实验数据信息以及解决实验问题等等。与此同时,也包括观察、制作、记录等这些简单的步骤。小学生能够熟练地、完整地做好一项实验,并不是简简单单地通过某一个实验就能够全面掌握的。它需要让学生围绕什么是实验、怎么做实验、有哪些实验方法等等几个问题来了解科学实验。达尔文曾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因此,教师应将训练学生如何设计实验和对不同实验应运用哪些方法贯穿于科学课堂教学的始终,在每次科学实验中针对某一方面或大多数学生会在实验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易错点进行反复的探究型训练。其次,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学生设计实验过程和讨论中,及时纠正学生实验操作的错误,因材施教,使实验教学的目的得到真正的落实。不但要让学生学到设计实验时的思想和方法,而且要让学生学会如何选择适当的实验仪器。这样循环往复,日积月累,学生的实验设计思想和方法有了一定的基础,对于以后独立地设计科学实验,将是宝贵的经验财富。

3.能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

钱梦龙先生曾指出教学的过程是教师想方设法摆脱学生的过程。培养学生能够独立地解决和分析问题的前提是一定不要让学生产生对教师的依赖感,教师应当适当地“放手”,达到“不教”的目的,让学生在“错误”中成长。错误在实验中可以说是家常便饭,面对错误应让学生学会如果想到实验中可能有错,就要敢于接受错误、检查错误、分析判断、及时纠正。这也正是学生积极思维、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然而,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需要教师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研究的时间,让学生在实验中亲身体会、感受分析问题的过程。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析问题的一般过程以及相关方法、技巧的基础上,应该多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实验活动的全过程之中,并留给他们足够的动手实践和独立思考的时间,从而促进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三、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1.即时记录实验数据

在实验学科中,数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记录实验数据是实验的重要环节,它也是实验结果评价的依据。但由于学生没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小学科学实验记录实验数据这一环节往往会被忽略。其实可以通过记录实验数据来让学生形成好的实验习惯。在这方面,教师要用实验案例让学生意识到实验数据在实验中的重要性。客观真实是实验记录的灵魂,一定要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地根据实验数据即时地、正确地记录在实验报告单中,有什么就写什么,怎么做的就怎么写。若实验数据有错误时,应让学生养成保留错误的依据,并对其进行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明白实验数据是解释实验对象1发生变化的重要依据。

2.分析实验数据

分析实验数据,也是科学实验活动的重要环节。数据分析在科学实验教学中有助于学生寻找规律得出实验结论,也为实验结果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分析实验数据可以使实验结果变得更具说服力,更真实、更准确。学生在实验中往往会出现误差或错误,对错误的分析不具有科学性,通常会得出五花八门的结论导致实验失去了其真实性。因此,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实验数据的辨别。就分析的内容来看,可以是数据分析过程中具体方法的选择,也可以是整个数据分析的过程,辨别这些数据是否是有效的,是否可以排除。其次,是要留给学生们足够的分析时间和机会,多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互相探讨他们的见解等。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们分析的情况,及时检查并加以指导。

3.善于表达与交流

学生是否善于表达与交流,也是科学实验的重要环节之一。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忽略了这一环节,对表达和交流缺少应有的重视,大多数情况下是教师说学生听,这就忽略了孩子们表达与交流能力的培养。良好的表达能力取决于两大要素,一是头脑里要有“东西”;二是勤于练习和实践。在科学课堂中学生表达与交流能力,旨在让学生所思所想完整地表达出来,让学生想说,让学生会说。学生在表达与交流前,首先要对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在心里有一个完整的概述,对相关的实验内容或结论进行归纳、加工使其能够完整地说出来。作为教师,我们应鼓励每个学生说,给学生提供说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同时也要尊重学生,无论学生说的对或错,都应耐心地倾听。

第7篇: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的案例范文

关键词:数学思维;兴趣培养;思维创新;研究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3-0277-02

著名教育学家赞可夫认为在各个科目的教学中理应注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将重点放在学生思维灵活性与创造性的培养中。兴趣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也是最好的启蒙教师,因此兴趣对于思维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确保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发掘教材中的智力因素,在数学教学引导的过程中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激发学生大脑皮层带动其对新事物的好奇,提升思维活跃度。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往往是反映最生动的部分,并对数学教学起到促进作用。伴随教学改革的深入,我们必须将思维能力融入到数学教学中,从心理层面满足学生的特殊心理需求,积极推进数学教学。因此我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的基础上重点就兴趣的培养与激发谈自己的切身体会。

一、学习能力、兴趣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在好奇上做文章,通过良好学习环境的创设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课堂上通过新颖生动的教学方法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提升兴趣点。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划分教学重难点,从学生学习实际出发,在知识的生长点及转折点部分设置提问,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我在开展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时引入了高斯数学求解的小故事,他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1到100求和的奥秘其实就是本节课讲解的重点,学生被故事吸引产生课程学习的浓厚兴趣,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使得此次教学十分理想。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的产生是基于日常的学习活动,因此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抓住好奇心作为切入点,在学生需要时进行点拨。教师必须要善于从学生的个性特点出发来进行教学审视,从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心理特征、个性习惯等要素进行教学实践,找到他们分析问题的“突破口”和主要的心理要素来进行兴趣培养,就一定能够在短时间内强化个人的数学综合能力。

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习兴趣

联系生活实际就是注重数学的实用性,让数学贴近生活,突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是一门与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的学科,可以说数学学习的本质就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发挥其“工具”的作用。从我们的数学学习经验可以看出,生活中的各类难题几乎都可以用数学知识来进行解决,这就在无形之中与生活架起了有效的桥梁。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一点,理论联系实际,从现实生活出发,寻找学生感兴趣的点。很多学生觉得数学很抽象、很枯燥甚至很神秘,其实数学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数学知识的运用。例如人民币的讲解,可以让小学生跟着家长去超市购物,认识不同的钱币,让小学生在课堂上模拟购物,简单付钱算钱,从而获取对人民币的感性具体认识,这样就调动起来了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

三、重视操作,培养实际动手能力

曾经有位著名的教育家说儿童的智慧其实主要集中于手指上,许多事实证明科学发现往往是通过实践动手做出来的。因此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与教学实践,通过主动探索获取最终学习答案。例如在量身高时,我们可以让学生了解厘米与米的长度概念区别,在走路时我们可以正确理解千米的意义。在称量物体时我们可以了解千克与克的定义等,在实际动手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锻炼思维,从而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数学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得到了进一步的激活,这个时候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较强的发挥,以一个“实验者”的身份来进行学习,从而能够很自觉地将所学知识内化成为自身能力的一部分,这对于不断提升他们的数学分析能力和综合素质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作用。这个学习过程也正是数学教学本质的重要体现,为学生今后发展和成长打下了重要基础。在数学的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好奇心的培养,让学生爱思考、爱探究、爱动手,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数学课堂学习中去,提出自己的新见解与新想法,做好思维的创新。下面我们就如何进行思维的培养具体论述。

1.善于运用启发法和发现法,启发学生的思维,真正成功的教育往往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基于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孔子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十分注重因材施教,基于每位学生的特点提供不同的教学引导,因此他手下的学生虽然性格不同,但是都是教育成功的典范,这就在于其掌握了因材施教的奥秘。有的学生性格急躁,在教学引导时应该先制止后教育,避免因为其盲目而犯错。而对于性格犹豫不决的学生可以督促其做出决定,直接切入话题。对于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可以顺势引导其开展课外拓展,而对于学习基础一般的学生可以引导其在掌握课堂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有选择性地参与课外学习。只有针对性、具体性的教学才能让学生收获自我,快乐成长,才能潜移默化地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此外,面对同一道数学题,采取不一样的语言表达方式就会起到不同的效果。例如学生不理解题意,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或者诱导式进行教学,寻找问题的突破口。对于理解较为抽象的知识,教师可以借助手势引导或者图文展示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能力相对有限,比起枯燥的理论讲解,小学生更喜欢接受生动直观的文图展示或者视频演示,教师可以从小学生的认知实际出发,引导小学生观看丰富多彩的图文或者视频资料,让小学生在生动的故事讲解中了解课程知识,从而调动其课堂参与的兴趣,在产生兴趣的基础上积极融入到课堂学习中,教师也借助化繁为简的课堂教学演示,实现了课堂教学内容的轻松传达。在教学视频与图文资料的演示中,小学生可以激发思维,参与到课堂互动中,相较于抽象的理论教学,这种直观展示在调动兴趣的基础上更能活跃思维,在课堂参与中让思维交流碰撞。同时也借助启发与发现法让学生明白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从而培养爱思考的好习惯。

2.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核心,而教学内容的课堂阐述与表达往往借助精心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越发精彩,教学内容越能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并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而教学内容的设计需要多方面的准备与努力。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说,一方面必须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只有具备专业的学科知识才能做好对不同问题的解答。只有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才能透过表象看到背后的隐身含义,从繁复的内容中抽取真正适用于教学设计的部分,让小学生接受起来更为容易,也更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从而激发课堂参与的兴趣与热情,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思维也随之活跃起来。整个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处于热烈的气氛中,师生互动热烈,关系融洽,让思维在碰撞中激发出火花。另一方面,教师必须具备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具有实践与拓展应用的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结合案例与生活实际,实现课堂教学与日常实际的有效融合。此外教师应该注重数学与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从教学整体出发,立足小学生的素质提升与思维培养,在不同学科交叉影响中组织和部署教学。调查研究显示,将不同学科融合在一起,可以使小学生了解不同学科的内在关联性,从而对知识产生不同程度的学习渴望,而这种渴望意识则是思维锻炼与提升的前提与最佳途径。

第8篇: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的案例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独立思考能力;教学思路

随着新教改的逐步推行,教育界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而这种素养的培养需要从小学开始抓起。数学课程作为逻辑思维运用较强的一门课程,是新教改的重点改革对象,目前小学数学教学宗旨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是衡量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因素,在解决数学问题方面和解决生活问题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我国小学教育改革中小学数学课程作为改革首选,努力提高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通过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促进小学生其他学科学习能力提高,从而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

1.转变思想,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发挥

传统数学教育方式多以应试教育为主,就是教师将按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生硬地传授给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小学生都是在被动地学习,完全没有体现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因为在教师紧张的授课过程中,忽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在教师看来高效率的课堂教学带给学生的却是紧张感和压迫感,完全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失效的。教师应该勇于面对这一现实问题,调整教学方案和策略,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穿插互动环节,让学生在紧张的听课之后稍作缓息,留给学生充足思考时间,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另外,教师在选取教学内容时可以结合学生兴趣爱好特点,选取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案例进行讲解,培养学生自主意识,让学生自愿参与到数学解题过程中,让教师看到被动学习和主动参与带来的不一样教学效果,比如,教授乘法口诀之后,便可以组织学生玩乘法口诀接龙游戏,每人一句,按顺序一直说下去,通过这样游戏,每人都有发言机会,提高参与度,让学生从授课时的被动转变为主动,提高积极性。

2.教学内容的选择足以引起学生兴趣

小学生所处年龄段正是开始了解事物的时期,此时学生具有较强好奇心,所以教师在教学内容选择方面要考虑学生的心理,选取具有特点和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教学内容,以让学生听课时高度集中。同时教师也应该在教学中穿插一些生活案例,让学生感觉到新颖的素材,跳出课本的禁锢,使用具有新意的案例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能力。通过这样的方式带动学生乐趣,另一方面将数学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提升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学偶数时,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方式让学生了解偶数的定义,如教师可以拿起一盒粉笔,并告诉学生里面的数量是2的整数倍,也就是偶数,让学生试想共有多少支粉笔。这样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感觉到趣味感,同时将书本中的数学知识有效地转化成日常问题,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不单是理论知识,将其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激起学生更主动学习数学的欲望。

3.利用生活中的文化调动学生积极性

在小学阶段学习的数学知识大都能在生活中运用到,所以针对这些数学知识,在传统课堂教学之外可以将学生带到室外进行课外教学,一方面让学生感到轻松的,另一方面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校园的文化气息和周边的文化氛围,并通过这些氛围的熏陶陶冶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教师通过多元化教学方式数学知识面,从而开阔学生的数学眼界,让学生主动提高对数学知识的求知欲,在参与活动的同时学到数学知识,让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运算更清晰透彻,有利于学生日后独立思考能力提高。比如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校为学生定制牛奶,每人每天一盒,每盒3元,每月22天,让学生计算每位学生需要交纳多少元,另外如果学生交纳了80元,需要返还多少元?这些现实数学问题提出后,学生会兴致勃勃地计算,因为此时学生没有将其认为一道数学题来解,而将其认为是生活问题,在学生切身体会其中计算过程后,教师再将这个计算过程引入课本知识中,让学生有效地将课本知识与现实问题相结合,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4.营造活泼、民主的数学学习氛围

传统应试教学方式严重妨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挥,因为传统教学氛围沉重、乏味,缺少活力,教师生硬的教学方式和态度让学生仅仅被动地学习,无法提起学习热情,甚至失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更谈不上主体地位的体现。因此,针对这一系列问题,教师应该寻求解决路径,如何为学生提供能够独立思考的环境和机会是教师应该考虑的重点,人们常说轻松愉快的环境能最大限度地开发人们的学习潜力,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尽量保持课堂气氛的活跃度,为学生营造活泼、民主的教学环境,摒弃传统“教师说的都是对的”的观点,鼓励学生表达自我想法,因为在知识学习中一味依赖教师,是无法锻炼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在此过程中即使学生表达的观点并不正确,教师也不应该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应该正确地引导学生转变思路,培养学生勇于表达想法的精神,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总之,在现代教学领域中,传统教学模式已不适用,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思想,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数学教学重点,让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主体性充分发挥。

作者:朱晓东 单位:柳河县驼腰岭镇学校

参考文献:

第9篇: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的案例范文

开篇

(1)“读”具特色——低年级学生数学读图能力的培养 薛全兰

课改纵横

(4)《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与评析 闵爱红

(6)数学语言与教学 陈家梅(特级教师)

(7)为数学化教学搭建“脚手架” 方孔券

(9)在“做”中探究、生成、反思——谈“做数学”的实践与体会 李强

(11)小学数学分类思想的意义和教学策略 段丽莎 顾九华

(13)欢声笑语绽放精彩 张志红

(15)“趣”而“趋”:给孩子幸福的数学作业 孙保国

(17)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细节问题回顾及策略调整 董金霞

(19)引导学生的数学思考走向直观的有效策略 吴爱林

教苑时空

(21)以活动为载体促进智慧生成——“认识角”教学设计与评析及反思 倪晋贵

(22)“圆的认识”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仇步川

(23)巧用材料关注经验——“笔算乘法”教学案例与反思 沈新

(24)“可能性”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温桂珠

(25)“用字母表示数”教学设计与反思 朱冰

(26)教学设计,我们关注细节了吗? 贺艳

(27)数学文化教育典例——“有趣的七巧板”教学例谈 石丹

(29)“映日荷花别样红”——“分数化小数”教学案例对比及反思 赵春玲

(30)课堂有效互动促进思维优化——关于提高课堂对话有效性的若干思考 徐玉平

(32)在过程中体验在亲历中建构——“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例谈 张云波

(33)在“寻找相等关系”中形成列方程的模型 张琳娜

(34)运用有序思考策略提高学生思维质量 曹敏华

(35)思维教育:数学教学的追求——数学公开课教学感悟略谈 陈昌萍

(36)让计算练习不再枯燥——“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练习教学片断及反思 冯晓萍

(37)让学习成为学生的自主需求——听特级教师黄德忠执教“统计与可能性”一课有感 许广碧

(38)课堂教学需要“慢”的艺术 高明春

(39)让“美丽”的数学不再“冰冷”——浅谈课堂教学生成的精彩处理 宣建

(40)在交流中进发出思维的火花——“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案例 吴静芬

(41)精彩数学课堂演绎真正有效 刘雪林

(42)浅谈数学课堂中的问题引领教学法——以“圆的面积”教学为例 刘全姑

(44)以主题图为依托,使学生张开发现的翅膀 朱艳艳

(45)呼唤高效的课堂提问 石卫娟

&n

bsp; (47)有效导入精彩无限——浅谈课堂有效导入的创设 缪亚红

(48)浅析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方法和建议 李烨挺

(50)如何开发和利用小学数学习题 莫洪宣

(51)谈角、垂线、平行线及三角形的教学 莫翠娜

(52)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鲁永华

(53)计算教学要把握好“三度” 罗柳青

(54)回归朴实,课堂后二十分钟同样精彩 陶花

(55)巧用情境,让计算教学变得魅力无穷 蔡守江

(56)创造性运用教材教学应用题 廖延芳

(57)数轴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和思考 张新

(58)小学数学教学中分层教学例析 于海云

(59)让学生不再“听”数学 侯小卿

(60)小学数学高品质课堂践行 王静

(61)优化小学数学作业批改的探索与尝试 汪迎英

(63)帮助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初探 李荣

(64)中年级学生数学作业常见问题及纠正策略 林希光

(66)小学数学中的简单速算与巧算 陈银珠

(67)高效课堂的引路石——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课时目标拟定的思考 张小红

(69)浅谈小学探究型数学作业的教学 方逸

(70)生本理念下课堂练习设计“三性” 王浩

(71)养成习惯提升悟性 季国林

(72)浅谈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误区 周建超

(73)用好教材,提高课堂实效——有效教学的一点反思 蒋静

综合平台

(74)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质疑能力 王宝清

(75)从克服心理障碍人手培养学生数学思考能力 蔡锦民

(77)莫道都是粗心惹的祸——谈如何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孔淼森

(78)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训练 李少娟

(79)开发素材性教学资源发展实践型作业能力 靳颖

(80)浅谈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张素华

(81)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训练的有效策略 姜海强

(82)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几点思考 姚齐梅

(83)经验: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载体 马红艳

(84)差错,让儿童的思维落地 王加林

(85)数学练习课要抓“实”善“练” 孙妍

(86)数学日记:解读学生心灵的工具 陈小芳

(87)智慧理答;让课堂更精彩 相辉

(88)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探讨 胡全会

(89)对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两

点思考侏建成 朱建成

(90)探寻数学课堂的动态生成策略 丁江立

(91)浅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经验反思 李红才

(92)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思考 张颖

(93)浅谈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汪静

(94)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小学数学学习 徐春林

(95)关于数学课堂资源的思考——从数学课堂中的错误谈起 王瑾

(96)数学课堂因“问题”而精彩 陈丽霞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