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理健康的相关理论范文

心理健康的相关理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健康的相关理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心理健康的相关理论

第1篇:心理健康的相关理论范文

【论文关键词】康德;理性;信仰;建构

多元文化背景下有无规范伦理道德可言?如果有,当首先解决道德本身的生存资格——也即道德的落实问题:道德能否落实?又以何种方式落实甲本文将从康德关于理性和信仰对其伦理学说的双重建构的基本框架出发,围绕上述两个问题,探寻一种现代性道德的规划与构建的可能。

一、理性的力量与缺失

根据康德的观点,哲学的伦理学的目标就是为道德法则的有效性奠定一个最终的基础,这个基础不能建立在直觉、良心或功利的产生上,而应该建立在被理性所有者普遍接受的实践理性”上。作为启蒙哲学家,康德对理性的倚重再明显不过。在他看来,人是有理性的存在者,有理性即意味着能依自由观念行事。理性必然自由且不得不自由。因为是道德法则和实践理性(伴随着道德法则)前来,把这个自由概念台加于我们之上的。而在康德那里,自由乃是我们所认识到的道德法则的~个条件,这样,自由就成为道德法则的条件并且通过道德法则实现自身,而实践理性则借着自由意志使自身具备了立法能力,我愿意做什么,就命令什么。

实践理性具备了立法能力,故道德法则须遵循如下要求:“不论做什么,总应该做到使你的意志所遵循的准则永远同时能够成为一条普遍的立法原理。这一法则又可分为三个等值的命令:(1)我一定要这样行为,使得我能够立定意志,要我行为的格准成为普遍规律;(2)你须要这样行为,做到无论是你自己或别的什么人,你始终把人当作目的,总不把他只当作工具;(3)个个有理性者的意志都是颁布普遍规律的意志。康德在此提出了道德法则的三条绝对命令即普遍立法,人是目的和意志自律是互为前提。正是基于人的平等,基于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才要求道德法则具有普遍性,要求道德法则不能只适用于个人的幸福也不能只适用于最大部分人的最大幸福。而道德法则的普遍性之所以能够实现又是基于人的意志自律的能力。因此,在这个实践理性构建的道德的目的王国”里,康德倡导的是一种以人类完善价值为目标的理想王国,个人价值的实现,不在于能否满足自己的幸福,不在于基于某种感性的目标,不在于是否喜欢,而在于不顾个人爱好地去自觉地承担起应该的义务。

康德从不依赖于直觉、良心、功利等个人幸福的纯粹理性出发,构建了普遍性的规范伦理。这种伦理学说处处强调与经验论和幸福论的对立,提出理性和道德并不能等同为个人的幸福,因为如果理性完全屈服于感性目标而不服从自身的命令,实践理性的自主就会丧失,道德也就会消解。

但是,康德依理性而建构的道德伦理仅仅是先行解决了道德能否落实的问题,而面对道德如何落实的问题,理性就显示出了其力量的缺失。可普遍性原理针对的对象是有理性的整体意义上的人,而具体的人作为一个有限的理性存在者,本身就不可能与经验和幸福毫无关系,他同时还是一个感性的存在者,追求幸福不仅能被允许,而且应该被允许。正因为如此,康德的那种不依赖于经验和幸福的规范伦理和普遍性的绝对命令就仅仅只是应当和规范要求,而不是事实和必然性。

理性建构道德,感性配享幸福;理性的道德者同时也应是幸福的配享者。但是在经验世界,基于绝对命令仅仅是“应当而非必然,并不能保证有理性的人必须会有相应的幸福。

道德何以在理性那里得到落实就是一个问题。康德也注意到这个问题。他认为,理性由于自身力量的缺失,使得其自身所表达的高尚的道德动机、善良意志等人类道德价值的必需品无法单凭理性本身加以落实,必须要求助于信仰的力量。

二、信仰的回归

至善观念是康德完成其理性到信仰过渡的关键。希腊哲人那里,至善”观念是基于对道德和幸福的同一性认可的,他们或从幸福中分析出德性(如伊壁鸠鲁),或从德性中分析出幸福(如斯多葛学派)。还有的学者虽然也提出了正义的人不一定比不正义的人更幸福这一尖锐的问题(如柏拉图),但最终还是在知识(理性)内部解决了这一问题。康德则否定了“德性和幸福”之间的因果关系,认为不能从德性推出幸福”,也不能由“幸福”推出德性”。世上常会看到善人受冤屈,而恶人却得意洋洋并没有受到惩罚。康德认为,要使德性”和幸福不但不产生矛盾,而且相互间还能达到完全和谐的至善,这就需要借助于宗教信仰。

在康德看来,至善不是把至上的善的道德独立于人的感性生活之外,它的圆成还有待于与德性相配称的幸福,“最高圆满”的至善是至上的善的道德与充量的幸福的极完满的配称一致,它具有终极价值。这种终极的价值较实践理性所构建的人类终极理想与价值要更富有圆满性。但是至善在感性经验世间永远不可能得到实现,只有在自由、灵魂不朽和上帝存在的公设中才能保证至善的实现。

从意大利文艺复兴到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西方人文意识的主导方向是认可人的肉体感受必然导致幸福。这种幸福价值的至上化,曾有效地中击了“他律的神学的道德,但却因此带来一个严重后果,那就是对基督教的全面批判导致了信仰的失落及道德神圣感的逐步缺失。作为理性的启蒙者,康德既肯定了启蒙运动者提出的基于肉体感受的幸福”的价值,同时又痛心理性人在物欲、中丧失本真,因此期望提出一个联结二者并便幸福受制于德性的至善,这样势必也就将关于“上帝存在的信仰引入到了伦理学。

康德将上帝的信仰引入到伦理学,实际上并非如~部分人所言,用理性杀死了上帝,却又从道德的后门请回了上帝。从保持理性的一致性的角度来说,康德不可能将在《纯粹理性批判》中一再反对的“神的道德”(由于对神”的存在肯定会推出他律的道德)复辟,相反,关于上帝存在”的理论公设其目的恰恰是为了解决理性不能解决自身与幸福的矛盾。同时,康德紧紧把握价值向度上的神的存在”,企图达到理性所不能达到的最圆满的至善,从而为解决人类个体生命存在的有限性和理性所追求的无限完善(至善)作出了一个哲学思考。在这个意义上,理性主义领域里,康德的道德神学信仰是从属于伦理学的,普遍性伦理规范正是通过信仰以宗教的方式加以构建,从而达到应然的。

三、理性和信仰之间——现代性道德的谋划与建构

现代社会已进入这样一个社会,数百年来社会平等的迅猛发展,个性自由的极度宣扬,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越来越呈现差别,追求目标相当歧异。这种情况下普遍性的道德规范似乎便成了不可实现的东西:自尼采宣告上帝死了以降,萨特、福科、德里达等思想空也投入到对普遍性的规范的消解之中。他们认为不能也不可能再有任何形式的绝对价值,而作为传统美德伦理的继承者麦金太尔则在他的《德性之后》集中论证了现代性社会德性无法立足的问题。在他看来,各种传统的立场必然与都市现代性的主要特征之一相抵牾,因而不可能在现代性的背景下实现某种普遍的善或普遍的正义。而更有相当多的人对统一的价值体系的分崩瓦解感到痛心,他们主张全面回归传统,或在多元文化中寻找到共识,如罗尔斯有关“重叠的共识的观点。在他看来,现代社会实现上是一个合理的价值多元社会,因此必须把多元看成是正常状态和持久条件,这样就必须努力寻找到一种为多数人支持的共识,这种共识的形成完全是自由的,它甚至不能借助包括国家力量、哲学、宗教的力量在内的外在因素的扶持。

笔者赞同罗尔斯多元文化背景下应该有共识的观点,。重估一切价值”之后还需要重建一切价值。虽然在现代社会由于观念和事实的平等而使价值趋向多元,很难说有某种价值具有终极意义,但是,包括现代在内的任何一个社会的存在都需要一种基本的道德共识,否则很难得以维系。这种共识已如罗尔斯所言应该确定在公共事务上,是规范共识而非价值共识,如一些最基本的社会制度和个人行为规范,没有这些基本规范,人类社会实际上就不可能持久生存,更谈不上协调发展。规范共识在罗尔斯那里是通过实质性多数的人的自愿和自由来获得支持的,它不能寻找外在的力量,但是如何保证这实质多数的人自愿地支持规范共识呢因为如果他是自愿或自由的,在另外一种情况下他又有可能并不遵从这样的一种规范,就如后现代主义那样。如果是这样,那基于共识的现代性道德又如何落实笔者看来,否定国家力量这样的政治外在力量来达到共识是有必要的,因为如非这样就忽视了平等。但是在缺乏外在强迫力与内在终极价值的驱动力的情况下,是无法保证这样的规范共识得以落实。以罗尔斯为代表的仅对传统道德的伦理学家并没有解决这一悖论。实际上,现代性背景下对终极价值的否定并不能否定理性对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多元道德的整合和建构功效。只不过这种整合和建构并不是肯定某种好的道德并企图用这种“好”的道德去代替其它的道德,而是企图寻求各种合理的价值理论体系的合力支持。罗尔斯由反对终极价值的构建而否认理性对普遍性道德的构建功能,主张自由、自愿地支持共识规范应是值商榷的。没有任何限制的自由或自愿很难能确保共识规范的有效性与可靠性。要保证这种规范共识能够落实,还需要借助于人自身所固有的理性力量。实际上,人作为类而言是整体意义上的理性存在者,这样的理性本身就要求寻求一种道德共识。基于理性,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到行为中的应当。这种应当并非康德具有终极价值意义的绝对命令,而是理性经过对多元道德的重新整合而得出的符合所有价值体系的基本伦理规范。这种基本伦理规范实际上可以称得上底线伦理,它是人之为人而非仅会说话的肉体动物的最基本衡量标准,也是人们行为的最起码、最低限度的界限。因此这种基本伦理规范对所有的人都应该适用。每个人都可以有所不同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一个人可以自由地追求自己喜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想,但是必须先满足这种道德底线。正因如此,它本身而非外在地保证为人们所自由或自愿地遵从。

第2篇:心理健康的相关理论范文

几年多来,我校按照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积极推进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开展。现汇报如下:

一、加强多心理健康工作的领导

(一)建立心理健康组织机构

为使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科学、有效,我校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组:

长:

副组长:

员:

(二)落实责任,分工明确

校长xx:负责该项工作的领导、组织与管理工作。

书记xx:负责教师心理健康工作。

副校长:xx负责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分管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工作。

德育主任xx: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和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教务主任xx: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施安排和资料收集,

德育处副主任:xx与学校行政分别负责协调安排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活动,

后勤主任xx为心理健康教育在人、财、物方面提供充分保障

教务处副主任: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科研工作

负责及时了解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校医xx:负责心理咨询工作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健康教育、心理辅导教师的队伍建设。抓好心理课程的自学工作,提高教师从事心理教育工作的理论水平和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学校指导下,以班主任为骨干,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和辅导。开设心理信箱,建立心理咨询室,学校有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三名,积极开展个别辅导,指导广大学生做好心理调适工作。同时利用家长学校的辅导时间,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和辅导,针对学生青春期的特征,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面授和函授资料辅导,多方面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建设

认真贯彻上级主管部门的有关精神,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结合实际,渗透到德育工作中去。为此,需要提供完善的心育制度作为保障,形成从相关管理部门到心育教师到班主任老师等一套系统的规范管理制度。我校的做法是:

1、每学期初根据学校领导干部的工作调整,明确理健康教育领导组、完善我校教育心理研究室组织机构。对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整体部署,要求贯彻落实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文件,提高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2、学期初召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议”,总结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经验,我校教育心理研究室主任许灵韬对下个阶段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总体部署,提出了十项具体要求。

3、期初明确心理咨询室建设方案并研究制定各项相关制度。

4、期中对上半学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跟踪,并进一步落实学期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议要求。

5、期末对本学期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好总结和反馈。

四、加强心理健康环境建设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

只有提高了教师的理论素养,才是有源之水,教育学生才会产生正确的积极的影响。学校可利用教师继续教育的机会,有选择地选学一些理论书籍,多订阅一些相关的杂志让老师借阅,也可以请专家给老师们进行专题讲座。

2、在教师中普及心理卫生知识。

做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首先,教师必须是一个专家。每一个教师必须重视这个问题。多取它山之石,多加强自我修养,多关注心理卫生知识,这样才会发现并及时诱导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

3、开展针对教师的心理咨询活动。

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作为软环境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心理健康的老师往往营造和谐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相反,一个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往往会直接危害学生的心理健康,如老师的恶意,专横的态度,不妥的言行,这些都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健全的人格。一个健康的教育,必须有健康的老师。学校应重视对老师的心理健康的咨询活动,了解老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疗治教师的心理。

4、重视优良校风、班风的建设。

营造平等民主的心理氛围。学校大力提倡学术民主、教学相长,鼓励教师和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师生关系既为师长,又为朋友;既是领导,又是同志。学校要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个老师和同学。

倡导团结、合作、互助精神。一个积极健康向上、团结合作互助的才是有战斗力的集体。一个学校形成了上下一致、互尊互爱、互帮互助、精诚合作的校风班风,那么,学生也就会形成与之相应的心理品质。所以,学校和班主任、老师都要在这方面作文章。

几年多来,我校按照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积极推进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开展。现汇报如下:

一、加强多心理健康工作的领导

(一)建立心理健康组织机构

为使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科学、有效,我校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组:

长:

副组长:

员:

(二)落实责任,分工明确

校长xx:负责该项工作的领导、组织与管理工作。

书记xx:负责教师心理健康工作。

副校长:xx负责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分管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工作。

德育主任xx: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和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教务主任xx: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施安排和资料收集,

德育处副主任:xx与学校行政分别负责协调安排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活动,

后勤主任xx为心理健康教育在人、财、物方面提供充分保障

教务处副主任: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科研工作

负责及时了解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校医xx:负责心理咨询工作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健康教育、心理辅导教师的队伍建设。抓好心理课程的自学工作,提高教师从事心理教育工作的理论水平和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学校指导下,以班主任为骨干,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和辅导。开设心理信箱,建立心理咨询室,学校有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三名,积极开展个别辅导,指导广大学生做好心理调适工作。同时利用家长学校的辅导时间,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和辅导,针对学生青春期的特征,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面授和函授资料辅导,多方面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建设

认真贯彻上级主管部门的有关精神,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结合实际,渗透到德育工作中去。为此,需要提供完善的心育制度作为保障,形成从相关管理部门到心育教师到班主任老师等一套系统的规范管理制度。我校的做法是:

1、每学期初根据学校领导干部的工作调整,明确理健康教育领导组、完善我校教育心理研究室组织机构。对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整体部署,要求贯彻落实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文件,提高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2、学期初召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议”,总结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经验,我校教育心理研究室主任许灵韬对下个阶段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总体部署,提出了十项具体要求。

3、期初明确心理咨询室建设方案并研究制定各项相关制度。

4、期中对上半学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跟踪,并进一步落实学期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议要求。

5、期末对本学期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好总结和反馈。

四、加强心理健康环境建设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

只有提高了教师的理论素养,才是有源之水,教育学生才会产生正确的积极的影响。学校可利用教师继续教育的机会,有选择地选学一些理论书籍,多订阅一些相关的杂志让老师借阅,也可以请专家给老师们进行专题讲座。

2、在教师中普及心理卫生知识。

做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首先,教师必须是一个专家。每一个教师必须重视这个问题。多取它山之石,多加强自我修养,多关注心理卫生知识,这样才会发现并及时诱导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

3、开展针对教师的心理咨询活动。

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作为软环境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心理健康的老师往往营造和谐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相反,一个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往往会直接危害学生的心理健康,如老师的恶意,专横的态度,不妥的言行,这些都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健全的人格。一个健康的教育,必须有健

康的老师。学校应重视对老师的心理健康的咨询活动,了解老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疗治教师的心理。

4、重视优良校风、班风的建设。

营造平等民主的心理氛围。学校大力提倡学术民主、教学相长,鼓励教师和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师生关系既为师长,又为朋友;既是领导,又是同志。学校要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个老师和同学。

倡导团结、合作、互助精神。一个积极健康向上、团结合作互助的才是有战斗力的集体。一个学校形成了上下一致、互尊互爱、互帮互助、精诚合作的校风班风,那么,学生也就会形成与之相应的心理品质。所以,学校和班主任、老师都要在这方面作文章。

培养遵章守纪的良好习惯。学校中学生敢说敢想敢做,还要求教师和学生都是遵章守纪的楷模,做致合理奖惩,形成有章可依,有章必依的良好风气。

5、我校广播站每周四有一期《心灵驿站》栏目,心理老师给播音员提供稿件,已播出《自信的力量》、《轻松迎考》等内容。这种形式听众多,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总之,从学校环境的改善和建设入手,优化学校教育教学环境,是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精神裨的重要保证,是推进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因此,学校要加大软环境的建设。

五、加强心理健康科研工作

动员全体教师参与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科研中来,通过理论学习、问题讨论、专题讲座、工作研究、经验总结、案例剖析、典型分析等方法、引起大家对心育工作的重视,逐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为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的实践与探索打下坚实的思想认识基础,积极倡导学习之风、反思之风、研究之风,让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再回到实践中去,反复循环,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全方位渗透的大环境。继续加强对校本课程教材的修订,并在全校范围内开设。教育科研将成为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新动力,不断推动着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向进一步发展。

一年多来,组织教师参观学习了市内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听心理健康教育公开课、心理沙龙,参与省级课题研究的工作,参与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课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状况调查”的工作。

六、反思及改进

1.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有待进一步规范。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理论性太强,实践性不够的问题,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加强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积极向各位心理教师前辈学习,向其他的教师学习教学,学习的形式可以是现场请教、网络请教、书信请教、电话请教等。

2.心理咨询有待完善。心理咨询是一项科学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因此,心理老师有必要不断的学习,学习心理咨询的各种理论和实践知识,并积极地参加培训和交流,通过学习、培训、交流、实践、反思、总结,不断的提高心理咨询的水平,为来访者提供更好的心理咨询。

第3篇:心理健康的相关理论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负面身体自我;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 R395.1 [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个体给予自己身体自我的主观评价不仅有正面的、肯定的,也有负面的、消极的。对身体的消极认知、消极情感体验和相应的行为调控称为负面身体自我 [1]。影响医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为:身体状况、生活规律、与他人交流情况等[2]。那么大学生对身体负面的评价是否会影响心理健康,哪种负面评价最能影响心理健康?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本研究在重庆、沈阳、北京、石家庄等地共选取大学生1306 人。剔除无效问卷后共得到有效问卷1221 份。其中男生834 人,女生387 人。

1.2 研究工具①采用陈红等编制的青少年负面身体自我量表[1](NPSS)。②症状自评量表(SCL-90)[3]。

1.3 程序主试按统一的测试细则实施团体测试,要求被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身体自我量表的全部题项。数据用SPSS11.0 版处理。

2 结 果

2.1 大学生负面身体自我各维度与SCL-90 各因子的相关

由大学生负面身体自我各维度与scl-90 各因子的相关分析得出:负面身体自我的瘦维度与敌对因子没有相关性,与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惧和偏执相关但不显著,与强化和精神病性有显著相关。

2.2大学生负面身体自我各维度与SCL-90 总分的回归分析

以心理健康为因变量,以负面身体自我的五个下属维度为自变量,逐步引入回归方程得到相貌维度维度进入方程。可知,大学生负面身体自我的相貌维度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最大。

3 讨论

本研究证明,负面身体自我与SCL-90 总均分存在显著性相关,与陈红用负面身体自量表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CAS-Ⅱ)的研究结论一致[1]。负面身体自我的得分越高,SCL-90 各因子得分越高,心理健康的水平越低,证明心理越不健康。由此可见,负面身体自我也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一个因素,瘦维度与心理健康的敌对因子没有显著性相关,可能是由于对瘦的评价不涉及到与其他人的接触、交流,所以不会对其他人造成伤害。

从回归分析看,相貌因子进入方程,说明相貌因子对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最大。李永鑫等[4]对大学新生的研究表明,对自己的外貌不满意对大学新生产生影响较大,这与他们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和审美需求有关。社会大众普遍对长相漂亮的人有更多的关注。有研究认为有吸引力的人比没有吸引力的人更容易找到工作。相貌首先成为决定一个人是否受关注的决定因素,也因此成为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参考文献

[1] 陈红著. 青少年的身体自我理论与实证[M].第1版.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6.

[2] 王媛.医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D].硕士学位论文,2006,5:50.

第4篇:心理健康的相关理论范文

关键词:幼儿园教学;心理健康;策略

中图分类号:B844.1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是幼儿园的一项重要工作。在目前的相关教育中往往对幼儿身体健康的关注多,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关注相对较少。其实,我们应当将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一并考虑在内,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二、幼儿心理健康的定义

幼儿的心理健康是指幼儿的需求得到满足、愿望得到实现的一种状态。幼儿良好的心理状态主要表现在,幼儿的心情放松,幼儿的个人才能可以得到有效发挥,幼儿的愿望可以实现,等等。幼儿的身心健康对幼儿将来的成长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理论积淀不够深厚

在国内,关于幼儿身心健康方面的教育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多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探究,很多理论需要我们加强学习。目前,我国有关幼儿身心健康的教育理论还比较落后,没有建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幼儿身心健康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结合不够密切,不能很好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2.专门师资力量缺乏

在我国,大部分幼儿园为了节约成本,往往聘请没有资质甚至没有工作经验的女孩担当教师。由于很多教师没有接受过专门训练,甚至没有接触过幼儿心理教育方面的知识,面对幼儿出现的心理问题,这些教师往往不知道怎么处理,甚至有些教师视而不见,完全不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很多幼儿园没有为教师提供专门培训的平台,使得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处于停滞阶段。

3.教师不能正确认识其教育对象

很多教师没有把自己的教育对象当作幼儿看待,而是把他们当作成年人看待。教师往往参照成人教育的方式辅导幼儿,而这种教育辅导方式是幼儿无法接受的。在一些地区,幼儿教师将幼儿的心理问题当作道德问题来处理,在幼儿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教师往往只是提供道德方面的帮助,使得幼儿心理教育出现很大问题。

四、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

1.开展各项活动,进行全面渗透

开展相关活动对幼儿进行教育,也是提升幼儿园教学水平的重要方式。

第一,在进行活动的时候,需要多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幼儿园在进行日常工作的时候,要培养幼儿健康的心态,使得幼儿可以健康成长,在幼儿的心中洒下善良、诚信等优良种子,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第二,在进行活动设计的时候,需要对每个幼儿个体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辅导,避免采用同一套标准。在进行游戏的时候,可以针对不同幼儿设置不同的标准,使得每个幼儿都能在游戏中体验到成功,促使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2.创设适宜环境,注重感染和熏陶

一个良好的环境可以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起到积极影响作用,要有一个适宜的环境,需要做好两方面工作。

第一,需要创设丰富的物质环境。丰富的物质环境是幼儿园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基础。在进行物质环境建设的时候,需要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进行建设,多设置幼儿喜爱的卡通人物,增强幼儿的认知能力,提升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布置幼儿园环境的时候,要多布置幼儿喜爱的东西,对幼儿进行美育,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第二,建立宽松的教学环境。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多和幼儿进行讨论,使幼儿可以和教师平等地进行对话,了解幼儿的需求,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教师在日常教学的时候,还要做到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由于幼儿的模仿能力很强,在教师的熏陶下,幼儿可以养成良好的习惯,这也 可以保障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教师在 教学的时候,还要观察幼儿的表情,及时发现幼儿的需求,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第5篇:心理健康的相关理论范文

关键词:社会支持;应对方式;认知评价;人格;心理健康;武警战士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1)06―0124―04

武警战士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肩负着维稳处突、惩恶制暴、保民应急的重大使命,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下,其身心健康特别是心理健康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已有研究表明,武警战士作为一个特殊的兵种,经历着较高的应激水平。武警战士的心身健康受到人格特征、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等多因素的交互作用影响。武警不同执勤岗位哨兵的不同人格与心理健康、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有密切关系。武警战士心理健康水平较一般军人高,但较普通人群低。应根据武警战士的兵龄、来源、岗位、文化程度等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些研究指出了武警战士与普通人群心理健康的差异,揭示了影响武警战士心理健康的因素,但是,未能揭示出影响武警战士心理健康的各因素之间具体是什么样的关系,从而无法构建武警战士心理应激模型。基于此,我们试图全面考察影响武警战士心理健康的诸因素及其关系,初步建构武警战士心理应激模型。

依据认知应激学说,心理应激是应激源受心理中介因素影响而产生心身反应的多因素作用的过程,包括应激源、心理中介和心身反应三个部分,而不是单纯的刺激一反应。应激源主要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历的各种生活事件;心身反应主要是各种情绪反应及生理指标;心理中介因素较多,如个性特征、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等。我们假设,生活事件是应激源,心理健康是反应变量,认知评价(包括对生活事件的认知与评价――认知风格和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认知与评价――自我评价)和应对方式是心理应激的内部机制。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选取武警湖南省总队湘潭某支队、怀化某支队180名战士为被试,分组团体施测,共回收有效问卷150份,被试均为男性,年龄为16至23岁,躯体健康,无精神疾病史。

2.研究工具

(1)应对方式问卷(cSQ)该问卷由肖计划编制,共62道题目,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6个分量表。各分量表重测相关系数在0.62~0.72之间。

(2)个人评价问卷(PEI)该问卷由shrauger编制,共54道题目,以4级评分,从学业表现、体育运动、外表、爱情关系、社会相互作用及同人们交谈六个方面评定个体的自我评价程度。总分范围54~216,分值越高表示自我评价程度越高。各分量表Cronbachc~系数女性为0.74--0.89,男性为0.67~0.86。

(3)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量表由Derogatis,LR.编制,共90道题目,采用五级评分,包括9个因子: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各分量表的Cronbacha系数为0.71--0.892,总量表为0.93~1。

(4)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该量表由肖水源编制,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3个分量表,共10道题目。该量表已被广泛用于社会支持评定,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各条目一致性Rl―10在0.89~0.94之间,总分一致性R=0.93。本研究中将同事、配偶改为同学、父母,夫妻(恋人)改为恋人,删除儿女选项。

(5)艾森克人格问卷(EPQ)该量表共88道题目。以外一内倾、神经质与精神质三种人格维度为基础,包括四个分量表:E―外―内倾、N―神经质、P-精神质、掩饰。该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修订版与原版的重测信度为0.88―0.98。

3.数据处理

采用spssl5.0与Lisrel 8.7进行数据分析。

二、结果

I.不同自我评价水平基层武警战士的心理状况比较

采用四分位法将被试分为高自我评价组和低自我评价组,比较两组被试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人格和SCL-90平均分的差异,结果发现,除积极应对方式外,高自我评价组与低自我评价组在客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主观支持、消极应对方式、人格与心理健康水平上的得分均有显著差异。对农村和城市不同兵源地的武警战士在各维度上进行平均分的比较,结果均无显著差异。见表1。

2.基层武警战士社会支持、人格、自我评价、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以社会支持的三个维度、人格的三个维度、积极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以及自我评价和SCL-90总分作相关分析,结果发现,客观支持与积极应对方式、SCL-90总分有显著负相关,主观支持与积极应对方式、自我评价、内外向有显著的正相关,与消极应对方式、神经质、精神质、SCL-90总分有显著负相关,对支持的利用度与内外向、精神质和自我评价有显著负相关。神经质与积极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和SCL-90总分之间有显著正相关,与自我评价有显著负相关。内外向与消极应对方式、SCL-90总分之间有显著负相关,与自我评价有显著正相关。精神质与自我评价、积极应对方式之间有显著负相关,与SCL-90总分之间有显著正相关。此外,自我评价与SCL-90总分之间有显著负相关、消极应对方式与SCL-90总分之间显著正相关,但积极应对方式与SCL-90总分之间无显著相关。见表2。

3.基层武警战士心理应激的结构方程模型

以社会支持的三个维度、人格的四个维度、积极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和自我评价为自变量,SCL-90总分为最终观测变量,采用协方差结构模型的极大似然法,构建基层武警战士的心理应激模型。结果表明,客观支持对SCL-90总分的直接效应显著,为-1.72,主观支持一人格一心理健康、主观支持一积极应对方式一心理健康的间接效应显著。神经质、精神质对SCL-90总分的直接效应显著,分别为2_31和0.73。经过修正后的结构模型拟合较好,各项拟合指数为:X2=85.69,x2/df=-3.17,df=27,GFI=0.90,AGFI=0.79,NEI=0.82,

NNFI=0.76,CFI=0.90,IFI=0.86,RM-SEA=0,20。模型中各路径及系数见图1。

三、讨论

1.社会支持、人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本研究发现,客观支持不仅影响积极应对方式,而且对心理健康有直接影响,主观支持对自我评价有显著影响,说明社会支持影响心理应激的内部机制:自我评价与应对方式。客观支持对心理学的直接影响,与客观支持作为重要的生活事件影响源有关。如在危难情况下的不能得到或不能及时得到经济支持、关怀与安慰,与家人长期分离等本身就是负性的生活事件。这与Jellllifer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在社会支持、人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上,已有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不仅有直接影响,而且通过人格间接影响心理健康,人格具有缓冲器的作用。本研究结果支持这一观点,主观支持与神经质、内外向和精神质均有显著相关,主观支持一神经质一心理健康、主观支持―精神质一心理健康路径系数显著,表明人格在作为应激源的社会支持与作为应激反应的心理健康之间起到了缓冲作用。

2.自我评价在基层武警战士心理应激模型中的作用

本研究假设认知评价(包括对生活事件的认知与评价和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认知与评价)是生活事件―心理健康模型中的的内部机制,起到了中介作用。通过不同自我评价水平的基层武警战士的心理状况的比较以及相关分析,发现自我评价与社会支持、内外向有显著正相关,与神经质、精神质、消极应对方式、scL-90总分之间有显著负相关。表明自我评价对于个体心理健康有重要作用,自我评价越高,个体所采用的应对方式越积极,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基本支持本研究的假设。

3.基层武警战士心理应激模型的综合分析

第6篇:心理健康的相关理论范文

关键词:幽默感幽默风格人格特质心理健康

一、概念界定

(一)幽默感

幽默感最早是由林语堂先生将英语的humor翻译而来的,它源自于拉丁文,为流体或湿气的意思。直到 16 世纪,“幽默” 一词的生理意义才被其心理意义所取代[1]。而在心理学领域中,不同的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幽默感,很难形成一个统一的关于幽默感的定义。《新牛津英语词典》将幽默感定义为:幽默感是一种有趣或可笑的质量,尤其是在文学或语言表达是方面;是一种心境或稳定的思想[2]。《心理学大词典》则认为:幽默是一种有价值的思维品质,表现为机智地处理复杂问题的应变能力。这则说明了幽默感又是一种思维品质和应变能力[3]。幽默感是个复杂的概念,对幽默感不同的概念和界定,就导致心理学家对幽默感进行了不同的研究。有关幽默风格的研究,是研究幽默感的方法之一,是从幽默感的结构的角度对幽默感进行研究。

(二)幽默风格

幽默感的产生有很复杂的背景,它受到文化、家庭、社会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不同的人可以形成不同的幽默风格。人们从不同的方面对幽默感的结构进行分析,产生了不同的幽默风格。Krish 和 Kuiper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让被试完成不同的测量幽默的量表,对数据进行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幽默感分为三个维度:社交技巧幽默、粗鄙幽默和矫饰贬抑幽默[4]。而Martin 及其同事在总结前人研究的优点和不足的基础上,编制了幽默风格量表(HSQ),在加拿大大学生中施测,取得了良好的信效度,据此将幽默感分为四种不同的幽默风格,即:(1)亲和型幽默,具有亲和力幽默风格的个体,会讲笑话,用一种自发的聪明的方法使大家发笑,以此促进其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及减少人际交往中的焦虑;(2)自我提升型幽默,这种幽默风格的个体经常用幽默的观点对待生活,在面对逆境的时候能从幽默的角度看待问题;(3)攻击性或嘲笑型幽默,这种个体在生活中经常会使用讽刺、嘲笑、挖苦、愚弄和贬低他人的幽默,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直接或潜在的伤害;(4)自贬型幽默,这种幽默风格的个体,在人际交往中通常会采用过分的贬低他自己的行为或讲一些牺牲他自己的笑话来讨好别人,成为别人的笑柄,已达到人际和谐的目的。由此可知,前两种幽默是积极的幽默,对自己和他人都会产生有利的、健康的影响,后两种幽默是消极的幽默,会对自己和他人的心理产生不健康的影响[5]。幽默风格量表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很多的心理学家对此进行了实证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二、幽默风格的相关研究

Martin 及其同事在编制幽默风格量表时,做了HSQ和大五人格NEO-PI-R以及男性化、女性化、心境、心理健康、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结果发现积极的幽默风格和积极的人格特征相关,消极的幽默风格和消极的人格特征相关,具有积极的幽默风格的个体都是比较外向和开放的,而具有消极幽默的个体都是相对内向、并且都是神经质的,低责任心和宜人性的[5],这项研究结果表明并不是所有的幽默都是和人格特质的积极特质呈正相关的,并不都是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同时,也为培养人们使用正确的幽默风格提供了一个理论依据。

中国学者陈国海在修订幽默风格量表时发现幽默风格量表在中国的研究结果与原理论假设模型相一致。但是,对中国被试而言,与亲和型和自强型幽默相比较,自强型幽默和自贬型幽默对精神健康的影响较大[6]。这项研究也表明了幽默风格的四个维度同样存在于中国人群,并且和加拿大的研究结果有跨文化的一致性和差异性,中国人的幽默风格带有本土的色彩,文化对幽默感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张信勇等用幽默风格量表中国修订版与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做了相关研究,亲和型、自强型幽默风格与外向性显著正相关;而嘲讽型、自贬型幽默风格与精神质、神经质显著正相关,这与Martin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7]。同样,郝霞和岳晓东等人的研究也发现亲和型、自强型幽默风格倾向与大学生自我成效感、自尊均存在显著正相关,而与抑郁、交往焦虑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8]。同时,郝霞的另一研究发现经常运用幽默缓解压力的大学生的抑郁和交往焦虑水平都较低,而自我效能和自信都较高,这说明了大学生运用幽默缓解压力的能力可以直接促进自信心;而经常运用自贬型幽默风格的大学生会有损于其自信心,提高其抑郁和交往焦虑的水平[9]。这些研究结果都表明,积极的幽默风格和积极的人格特征呈正相关,积极的幽默风格有益于个体及他人的心理健康;而消极的幽默风格和消极的人格特征呈正相关,而消极的幽默风格则对个体和他人的心理健康有害。

三、小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四种幽默风格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积极的幽默风格和积极的人格特质正相关,对自己和他人的心理健康有促进作用;消极的幽默风格和消极的人格特质有关,对自己和他人的心理健康有不利的影响。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深入探索不同的幽默风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消极的幽默风格是如何对人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的。

参考文献:

[1]刘文、邹丽娜. 有关幽默感的心理学理论与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0(2):47-51.

[2]Judy Pearsall. 牛津英语字典[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朱智贤. 心理学大词典[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4陈煦海、黄希庭.幽默感研究述评[J].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3(2):20-24.

[5] Rod A.Martin, Patricia Puhlik-Doris, et al.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uses of humor and their relation to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Development of the Humor Styles Questionnaire [J].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2003, 37: 48–75.

[6]陈国海、Rod A. Martin.大学生幽默风格与精神健康关系的初步研究[J]. 心理科学,2007,30(1):219 – 223.

[7]张信勇、胡瑜、卞小华.大学生的幽默风格与人格特征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9,32(2):459-461.

第7篇:心理健康的相关理论范文

>> 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特点调查报告 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贵州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 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自尊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社会支持影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 云南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心理防御方式的调查研究 社会支持网络视角下大学生创业压力应对机制研究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 独立学院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社会支持关系研究 贫困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与心理复原力的关系分析 贵州省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社会支持现状调查 社会支持对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的影响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适应研究 异域文化下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适应问题研究 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综合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观察 对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网络的调查与研究 贫困大学生认知情绪调节与社会支持关系的研究 广东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支持研究 大学生社会支持、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② 唐任伍.精准扶贫思想阐释[N].贵州民族报,2015-12-9:28-30.

③ 宫宇轩.社会支持与健康的关系研究概述[J].心理学动态,1994.2(2):34-39.

④ 杨云.基于教育公平:“留守经历”大学生社会支持构建――以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管理观察,2013(10):86-89.

⑤ 张媛.媒介、地理与认同: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形成与变迁[D].浙江:浙江大学,2014:17-18.

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中:由雅克德洛尔任主席的国际世纪教育委会向联合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M].教育科学出版社:56.

第8篇:心理健康的相关理论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技术;初中;心理健康;教学;应用

现在社会是一个网络化、信息化的社会,互联网技术已经应用到了我们生活、工作、学习中的方方面面,将互联网技术与具体教学课程相结合,也是教育教学实践科学化与现代化的体现。尤其在初中心理健康科目的教学中,运用互联网技术就十分的有必要了,互联网技术在初中心理健康教学课程中的应用——通过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测试和学生心理数据的统计分析,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和辅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这不仅是教育教学的目标的追求,更是教育教学的责任所在。

一、进行普遍心理健康测试,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在日常的心理健康科目的教学实践中,由于学生和家长还没有认识到心理健康科目的重要性,所以对心理健康的测验,总是会抱有一定的反感和偏见,普通问卷调查的测验方式,也不能保障学生的隐私性。所以这时就要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在心理健康教学课程中的作用,让学生通过计算机上网的方式,进行相关心理健康测验题目的作答,这样既减轻了学生抵触和反感的心理,又有利于学生隐私性的保密。通过互联网收集到的学生心理调查结果,然后进行仔细的分析和研究,确定每个学生的心理状态,再进行下一步的具体帮助和教学。比如,在心理健康课程“树立自信”的教学过程中,在讲授完具体理论知识后,就可以采用学生自信心测试的方式,来了解学生的自信水平和心理状况,通过互联网搜取有关学生自信心测试的题目,让学生进行及时的网上做答,通过分析和了解学生的作答情况,就可以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心里自信程度。对于自信程度不够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鼓励和帮助,帮助他们树立起强大的自信心,对于自信程度过度的学生,教师也要及时地沟通和了解,让他们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在学习和做事过程中,依据自身的能力,量力而行,这样既不对学生的自尊心造成伤害,又有效地帮助了学生心理状态的调整,可谓一举两得。

二、利用互联网生成大数据,分析学生心里健康水平

初中生正处在一个心理和生理都快速发展又急剧变化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学生很容易养成不健康的心理,所以教师要在日常的教学中,及时对于学生心理状况进行了解和分析。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综合性、便捷性”的优势,将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整体的统计和总结,利用互联网生成数据库的方式,或者是做成折线统计图等图表方式来呈现出来,这样就可以清晰地看出每个学生的心理波动情况,来了解学生是否处于一个心理健康的水平。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分析十分有必要,不仅有利于学生对于相关科目知识的学习,更有利于学生健康茁壮的成长。比如,在对心理健康课程“情绪的主人”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学生对于不同的情绪特点和影响有了一个充分清晰的了解和认识,这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属于哪一种情绪类型,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达,及时地做出整理,并把收集到的信息,利用互联网做出大数据的方式,就可以直观地去看出哪些学生属于易爆易怒型的性格,又有哪些同学属于安静沉稳型的性格,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对于易爆易怒的学生,要及时进行情绪上疏导和排遣,对于安静沉稳型的学生,也要对于相关激情化的教育,促进学生性格发展的完善,教会学生控制自己情绪的办法,充分发挥心里健康课程和心里知识的巨大价值,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

三、建立电子网络心理档案,追踪解决心里问题

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绝对不能局限于一本书或一个学期心里健康教育的课程中,而是要有一个长时间、系统性的过程,这样就可以针对每一个学生不同的心理状况和特点,利用互联网技术,给予学生建立不同的网络心理档案。网络心理档案的建立,有利于对于学生心理状况的分析和及时了解,在既不影响学生正常学习和生活的前提下,去及时地帮助学生克服不良心理,在对学生心理健康隐私极大保密的情况下,给予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保护,这也是心理健康课程的最终目的。让学生克服心理上的一切困惑和问题,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还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比如,在心理健康课程“播种性格”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建立不同的心理档案,然后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缺陷,给予学生相关的心理教育和辅导,让学生认识到自身性格上的不足,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弥补和改正。当然这一教育过程中要以鼓励为主,让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从而自觉、自愿地参与到对自身性格的完善和帮助上来,让学生懂得的怎样理性地去控制自己的性格发展,从而养成一个全面发展的完美性格,这不仅对学生自身有重大的意义,对于学生的父母、老师、同学和周围的人,都会有非常大的影响,这就是心理健康课程的意义所在。初中心理健康课程的开展,就是要针对这一时期学生易于波动的心理状态,给予疏导和帮助,让学生学习到心理知识,形成自我心里的调控,对于一些已经形成的心理问题,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和解决。互联网技术在初中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让教师更好地去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利用科学化、现代化的手段,去分析学生的心理,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的辅导和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陆春凤.对一堂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评价标准的几点认识[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8(01)

[2王自华.]增强心理健康教育课实效性问题探析[J].职业时空.2007(24)

[3]黄俊霞.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现状、问题与展望[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7(23)

[4]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教育学刊.2007(08)

[5]宋秋前.有效教学的涵义和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7(01

第9篇:心理健康的相关理论范文

一、学校“软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是“软环境”影响学生正确自我认识的形成。自我认识是人类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概括地说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自我观念和自我评价。正确的自我认识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儿童个性全面发展和优良个性品质形成的前提条件。学生正确的自我认识是在良好的教育、教学条件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这一过程中由教师调节和控制的学校“软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是“软环境”影响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人际关系和谐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对心理健康的一种强有力的促进。学生能否在学校里和老师、同学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研究表明,学生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以至于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很多都和学校中不良的师生关系、不和谐的同学关系密切相关。所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是“软环境”影响学生健康情绪生活的营造。人的任何心理活动都伴有相应的情绪体验,所以情绪是否健康,能比较明显地反映出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学校“软环境”中的许多要素都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情绪,使学生产生积极或消极的情绪反应。所以,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关注与学生的情绪生活息息相关的学校“软环境”,帮助学生营造健康的情绪生活,让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成为学生社会生活的主导情绪。

二、学校“软环境”建设的着力点

一是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在基础教育岗位上工作着的教师,对于教育理论并不陌生。但是,在新形势下,不一定具有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首先,在系统学习教育理论时,他们之中的很多人还只是从一个校门跨入另一个校门、毫无教学经验而言的学生,在缺乏经验佐证的情况下,他们对很多理论问题的理解是很肤浅的;其次,在很多学习中人们过于关心如何考试、如何结业,并没有真正动脑筋去思考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有些知识不可能真正转化为自身的教育观念;最后,教育理论本身在社会不断进步的新形势下也是在发展的,随着教育科学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新的教育方针、政策时有出台,教师一旦忽略了理论学习,其思想和观念就会落伍,甚至和时代的发展背道而驰。

二是在教师中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关心并自觉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做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这是时代赋予教师的新的使命,也是社会发展对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为了完成这一使命,培养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心理状态的跨世纪人才,就必须面向教师普及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以引起广大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度重视和对学校“软环境”建设的广泛关注。只有教师思想上重视了,并掌握了这方面的初步知识,他们才能够不辱心理保健医生的使命,自觉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学校环境,及时发现、控制学生身上可能出现的心理方面的问题,并对个别学生已经出现的心理方面的问题给予必要的帮助。

三是开展针对于教师的心理咨询活动。心理健康的教师,使学生在其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向健康的方向发展。相反,教师心理不健康,会直接危害学生的心理健康,如教师对学生怀有敌意,态度专横,学生创造性、独立性的发展就会受到抑制;教师本身有依赖感、不安全感,他便可能通过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帮助,使学生也形成依赖心理,从而使教师自己的安全需要得到满足。所以,在学校中开展针对于教师的心理咨询活动,使每个教师都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