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待生命的态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生命教育 人生价值 生命情感 生死观
生命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大学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越来越受到重视。对自我生命的热爱,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始终是生命教育的核心。然而,这仅仅是生命教育的低层次阶段,培养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体会生命的情感,掌握生命的真谛,才是生命教育高层次目标之所在。
一、生命教育的提出及内涵
“生命教育”最早是由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所提出,他1968年在美国加州创办“阿南达村”时,率先提出了生命教育这一理念。并且设立了“生命教育”的课程,使学生关注自我的成长以及生命的价值。自此,世界各国都逐步开始关注这一主题,并且在德育教育、价值教育中不断实践。1979年,澳大利亚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标志着“生命教育”从其他学科中独立出来,其研究逐步成熟化。生命教育引入我国是在20世纪末期,台湾学者开始关注生命教育,旨在研究生命的过程和生命的价值。近年来,大陆学者也从各个角度,对生命的价值、意义,以及对待生命态度等方面展开了探索。
生命教育是关于人生活、生命与人生问题的教育,帮助人们认识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并且主动思索生命的意义,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及其定位,培养自我生命情感,提升生命的质量。“生命教育即是关于生存、生活、生命以及生死的教育,其目标在于使得人们学会如何积极地应对人生过程及生死的挑战,学会尊重生命并理解生命的意义,进而培育人们对待自己、他人乃至一切生命体的责任感,从让人们从小就知晓生命的可贵,懂得如何去创造人生的价值,从而获得身心的健康,事业的成功,生活幸福”。国内目前对生命教育基本上达成了一个共识,尊重自己和他人生命是生命教育的核心。然而,对大学生生命教育更多的停留在生命的自然属性上,也就是不能随意剥夺自我和他人的生命这一较低的层次,对于较高层次的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探索较少。
生命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自然属性体现为人和其它动物一样是一个活着的有机体,吃、穿、住、行是其基本的需求;社会属性体现在人与人的交往之中。人的生命的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一方面,社会价值体现在为社会做贡献上,其贡献越大,社会价值就越得到认可;另一方面,个人价值体现在社会对个体生命的认可和满足上。生命教育从层次上讲,一般分为三个层次:第一,热爱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这是生命教育的最低层次。生命权是人最基本的权力,任何人没有权力剥夺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目前,我国大学生命教育中主要针对部分大学生漠视他人生命,轻视自我生命的现象,更多强调不能自杀,伤害他人生命;第二,生命价值教育,主要强调为社会做更多的贡献,实现自我价值,这是生命教育的第二层次。个体生命更加具有尊严,更加灿烂多姿,始终是生命教育的终极目标,然而,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树立一种观念,只有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实现生命的价值;第三,生命情感教育,这是生命教育的最高层次。生命不仅仅是活着,更主要的是活出生命的意义来。通过教育使得个体体会到生命的美妙、崇高,自发的对自我和他人的生命产生敬畏、热爱之情。生命教育的三个层次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尊重个体的生命是基础,实现生命价值是保障,提升生命情感是升华。
二、生命教育的核心理念
生命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要开展生命教育,必须对一些基本理念进行澄清。其中,最重要的是生死观、生命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以及生命情感和生命的升华。这些重要的理念都影响和制约着生命教育的展开。
(一)生死观。生与死即是生命的两极,也是人生之经纬。死亡是个体生命的一个必然过程,是保持生命活力、进化的重要一个环节。只有领悟死亡,才可以感受生命的意义。死亡是人生终极关怀的重要问题之一,对待生死的态度始终是生命教育关注的核心理念之一。存在主义哲学大师海德格尔曾经说过:“死亡是最本己的、不可逾越的、确知的、不确定性。”死亡是每个人都会发生的,任何人不可以替代的。每一个人死亡都是必然的、确定的,然而,什么时候死、怎么死,这都是不确定的。正是由于这种不确定性,每一个人对待生死的态度也不同,主要有三种观点:其一,对死亡漠视,就像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所言:“当我活着的时候,我还没有死去;当我死去的时候,我已经毫无知觉”,死亡与活着的人无关;其二,惧怕死亡,死亡始终困扰着,对死亡战战兢兢;其三,从死亡中领会到生命的价值。死亡体现了人的生命的有限性,怎样在有限的生命内实现自我超越。“因为生与死构成了不可分离的一体两面。生命的意义必须假定死亡的意义,才会彰显出它的终极深意,反之亦然。”当人站在死亡一端的时候,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生命,在有限的生命中自己怎么度过,想成为生命样子。生死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在理解和领会死亡的过程中,把握生命的意义。“不同的对待死亡的态度,影响着个体生存的价值,这是生命教育必须把握的。如果把生命教育分为肉体和精神两个层次的话,生死观教育仅仅属于肉体这一低层次阶段,而生命的价值教育、生命的情感则属于高层次阶段。
(二)生命的价值。价值是指事物对人的有用性。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事物本身的属性;其二,人对事物的需要。事物是否有价值,必须具有一定的功能,并且能够满足人的需要。生命价值也体现为两个方面:首先,体现为一种关系,换言之,“关系型”、“工具价值”,价值在他人中得到体验;其次,价值存在于自身性质之中,价值主体自身具有价值,也就是“自足型”、“内在价值”。 生命的价值的这两个方面表现为: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它具有自身的特性,它必须满足社会的需要的同时得到社会的尊重。社会价值是指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个人价值指社会对个人的尊重,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社会价值是个人价值的前提,个人价值是社会价值的保障。个人只有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才能得到社会的尊重和满足,换言之,就是实现个人价值。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在有限的生命内,是追求个人的物质享受、生活满足,还是为社会多做贡献,是生命价值教育必须澄清的核心内容。
(三)生命情感和升华。生命之伟大不是来自于外在的要求,而是来自生命本身的崇高。生命教育的最高层次是使受教育者感同身受,体会到生命“真、善、美”的统一。人的生命是易逝的、一次性的、不可逆转的。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这一过程是不可逆转的,充满了坎坷、苦难,不管是勇敢面对,还是逃避,都充满了沉重之真。生命之真代表理智,“理智”就意味着人不仅仅和其他动物一样拥有生命,更重要的是像帕斯卡尔所讲的一样,人是一种有思维的动物。生命之善则代表着道德,“善”指道德上合乎道德规范,善也包括使人在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中各方面需要得到满足的实际价值。善不是体现为“实然”,而是体现为“应然”,对生命价值的合理性、公正性的关怀。生命教育的善,贵在培养受教育者关爱自然,关怀他人,胸怀社会,领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使个人与他人和睦相处,个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生命之“美”是真和善的基础上,对生命领悟的更高层次。生命不仅仅是活着,而且要活出生命的意义来。审美是生命的最高层次,生命的美不仅体现在生命自然之美上,而且体现在这种美是一种责任之美、创造之美。从自然属性上讲,人体的新陈代谢、气血运行和气机升降无不遵循着阴阳消长转换,并与大自然和谐一致。从社会属性上看,这种美是一种责任之美、创造之美。生命体现为一种责任,不仅要对自己负责,而且要对他人负责。同时,这种美也是创造之美,它用人类的聪明才智不断创造着各种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正是这种创造性,才使得生命自我升华,体现出生命之美。对生命“真、善、美”的领悟,体现了对生命情感的认知和升华。
生命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生死观念的认知仅仅是其最低层次,生命价值的体会是中层阶段,生命情感领悟才是生命的升华。生命教育中,不能仅仅强调生命的宝贵,更应该让受教育者自身领会生命的价值、生命的情感,使得生命更加灿烂多姿。
三、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理念革新
我国高等教育中生命教育已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是社会普遍达成的共识。然而,理念普遍滞后严重的影响着生命教育的层次和水平。过分的强调尊重自我和他人的生命本身也无可厚非,然而,仅仅停留在这一层次上,不仅难以实现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而且生命情感也难以发挥,应用全新的理念展开生命教育是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当务之急。生命教育的理念革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正确的生死观,乐生不怕死。生命对于每一个人而言都是十分宝贵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生命的价值,甚至延长生命的存续时间始终是人类思考的一个问题。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着少数悲观厌世、逃避现实、漠视自我和他人生命的现象。高等院校出现的极端事件,诸如自杀、残杀他人等问题,无不是由于错误的生死观所导致。生命是短暂的、一次性的、不可逆的。客观上要求我们始终以一种积极的、乐观的态度对待生命本身。无论是在人生的顺境,还是在人生的逆境,都赋予我们生命以不可剥夺的权利,大学生应该学会自我调节,应该用一种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尊重自己生命的同时,要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他人的生命和自己的生命一样是宝贵的,不可剥夺的。
(二)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不断奉献社会。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生命内实现人的价值,是每个人的希望和追求。“生命价值教育是以生命促进人们对生命价值的体验、认知与实践的教育,是帮助人们在其过程中反思、构建生命价值观念、态度与行为方式等得教育。”生命的价值包含了两个方面,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价值观无不在大学生中产生很大的影响。生命的价值到底是追求自我为中心的享受,满足自我身体、心灵的欲望,还是从社会价值的角度出发,为社会奉献自我,两种相对立的价值观始终困扰着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从社会整体性出发,强调人是社会的人,个人生命价值的实现离不开社会,个人生命价值的认可主体只能是社会,而不是自我。个人生命价值只有不断的为社会奉献自我,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实现生命的自我价值。大学生应该适应学习型社会的要求,树立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提高自身服务社会的水平和能力,将来更好的为社会奉献自我,在实现生命的社会价值的同时,实现生命的自我价值。
关键词:师德素养 学生 审美情趣 科学观念
今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灾祸——非典又在世界范围内肆虐。因为恐惧而自杀的事又一次传入耳畔。又有多少人因此而轻视生命,或“视生命如草芥”呢?一位同学在日记中写道:“人的生命这样渺小,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生命是可贵的。年轻的人们因着种种的原因产生浮躁、失望,而放弃生命走向死亡。青春的花朵因此而凋零,将希望付之彻底地毁灭,蝼蚁尚且偷生,何况人呢。
为了避免这样的悲剧一再发生,减轻课业负担,提高师德素养,关注学生心理等等都很重要。而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生命意识。在语文学习中有意识地进行生命意识的培养也是每一个语文教师的职责。新《语文课程标准》“前言”部分关于“课程的基本理念”载明:“语文课程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总目标”明确规定:“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对学生生命意识的培养也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
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呢?
一是有效地利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活动。在初中课本中有许多这一方面的教材,如张晓风的《敬畏生命》、蒙田的《热爱生命》、毕淑敏的《提醒幸福》等。充分利用课本资源,使学生在学习中感悟生命的神奇、伟大与顽强;又如学习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让学生懂得,有时磨难正是人生的一笔财富,战胜了磨难,就会“曾益其所不能”。
二是作文教学中积极引导。非典肆虐时,有同学恐惧得不敢上学,流露出生命渺小的思想,对生活感到失望、悲观。针对这一点,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人类疾疫流行的历史,重读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使学生认识到非典并不可怕,人类有史以来就一直在与疾疫作顽强的斗争,关键是要以一种科学的态度引导正确对待,消除恐惧心理,树立热爱珍惜生命的人生观。在作文中有正确的观点。
三是贯穿在各项语文活动中。如开展“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主题读书活动,与班主任配合进行相关的主题班会、演讲活动。搜集伟人名人对待生命珍惜生命的轶事,摘抄热爱生活为内容的名人名言。开展“什么才是幸福”、“怎样活着才有意义”、“中学生为压力而轻生是否值得”的大讨论。开展“互赠激励语”活动,相互鼓励,相互促进,相互劝勉。
四是在课外读书活动中有意识地指导。如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学习保尔的关于人生意义的名言:“人的生命仅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又如高尔基的《童年》,学习阿廖沙坚强、勇敢、善良的品质。再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一个人可以被打倒,但不能被打败。”从而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乐观面对生活的精神风貌。
五是与化学、生物等教师配合,开展“认识生命,向生命致敬”的讲座活动。让学生了解生命的起源,千万种生命的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客观规律,人的生命的诞生过程、自然赋予人类的责任等,以加强学生对生命的珍视。树立科学观念,破除迷信思想。
有人说:“中学教育应当为学生建立起一种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的亮色。人文教育能给生命一种亮色,有了这么一点亮色,当他遇到沉重黑暗的东西时才不致于走向绝对虚无。”林语堂在他的《生活的艺术》中写道:“我以为从生物学的观点看起来,人生几乎是像一首诗。”他认为我们应当“你欣赏大交响曲那样地欣赏人生的主旨,欣赏它急缓的旋律,以及最后的决定”。这样诗意人生的态度正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那些对生活失望、对生命轻视的中学生,他们一个个处在花季的年华,如果因为教师、家长的不平等的对待,因为教师在学业上的斥责,在精神上的漠视不关心,不尊重他们的人格他们的思想,我们又怎能不自责呢?
参考文献:
1.谢敏;转变教材观念 提高语文素养[N];潮州日报;2010年.
2.邓军; 体验式学习——语文新课程学习方式的转变[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5期.
一、生命可以永恒么
(一)生命有时尽(生命的特点)
1、生命来之不易。
2、生命是独特的。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不可替代。
3、生命是不可逆的。
4、生命也是短暂的。
5、我们每个人都无法抗拒生命发展的规律(即死亡)。要更加感激生命、热爱生命。
(二)生命的接续
1.一代又一代的个体生命接续中,我们总能为自己的生命找到一个位置,担当一份使命。
2.生命的接续,使得每个人的生命不仅仅是“我”的 生命,还是“我们”的生命,在生命的传承关系中更好的认识和面对自己生命。
3.生命包括身体的生命、社会关系的生命、精神信念上的生命,不仅仅是身体上接续祖先,也在精神上继承和创造。
二、敬畏生命
(一)生命至上(敬畏生命必要性)
1.生命是脆弱的、也是坚强的
2.生命的价值高于一切
3.并不意味着只看到自己生命的重要性,也必须承认别人的生命同样重要,珍爱他人的生命如同珍爱自己的生命
(二)休戚与共(怎么敬畏生命)
1.敬畏生命,要从对自己生命的珍惜走向对他人生命的关怀,使我们意识到每个人都需要与他人共同生活,休戚与共。
2.敬畏生命,不漠视自己的生命,也不漠视他人的生命,要谨慎的对待生命关系、处理生命问题,才会尊重、关注、关怀和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3.敬畏生命,是内心的自愿选择。当我们能够与周围的生命休戚与共时,我们就走上了道德的生活。
第九课珍视生命
一、守护生命
(一)爱护身体(怎样爱护身体)
1.关心身体的状况,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2.当内心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不能做出过激的行为,更加不能伤害自己的生命,要珍视自己的肉体生命。
3.增强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安全防范能力,掌握一些基本的自救自护的方法。
(二)养护精神(怎样养护精神)
1.精神风貌反映着我们的生命状态,守护生命需要关注并养护我们的精神。
2.物质条件与精神的关系:精神发育需要物质的支持,但不完全受物质生活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制约。
3.守护精神家园,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需要在个人精神世界的充盈中发扬民族精神。
二、增强生命的韧性
(一)生命难免有挫折
1、挫折的含义
挫折是阻碍、失利、失败(含义)
2、正确对待挫折
a面对挫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情绪感受和行为反应,这主要是人们对挫折的认识和态度不同。
b面对挫折,产生负面的情绪是正常的,我们需要及时调整自己,正确面对。
c生活中的挫折是我们生命成长的一部分。得意时,会使我们清醒,避免盲目乐观、精神懈怠;失意时,会使我们获得更加丰富的生活经验。(挫折的作用)
(二)发掘生命的力量(怎样做)
1.我们需要发现、发掘生命的力量。(承受力、自我调节、自我修复的能力)
2.逐渐培养自己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坚强的意志,掌握增强生命韧性的方法(如欣赏、培养幽默感等)。
3.不排斥借助外力,与他人建立联系,向他人寻求帮助,获得他人的支持和鼓励。
第十课绽放生命之花
一、感受生命的意义
(一)生命的追问(怎么样的一生是值得的)
1.活出自己的人生,实现自我价值;
2.付出自己的爱心,承担自己的责任;
3.将个人的追求建立在人类共同需要的基础上。
(二)发现我的生命(为什么要探索生命的意义)
1.探索生命的意义,是人类生命的原动力之一。
2.生命是独特的,生命意义是具体的。(自己构建自己生命,形成“我的人生”)
3.(怎么感受)生命的意义需要自己发现和创造。
二、活出生命的精彩
(一)贫乏与充盈
1.人们对待生活的不同态度,会影响生命的质量。(选择从贫乏走向充盈)
2.生命是一个逐渐丰富的过程。(怎么做:敞开自己的胸怀,不断尝试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建立联系,生命中的道德体验就会不断丰富,对生命的感受力、理解力就不断增强。)
(二)冷漠与关切
1.生命为怎么拒绝冷漠(如何关切他们)
我们不仅要关注自身的发展,而且要关爱他人的生命,设身处地地思考并善待他人。
用真诚、热情、给予去感动改变他人,消融冷漠,共同营造一个互信、友善、和谐的社会。
(三)平凡与伟大
1.每个人的生命都有自己独特使命,伟大在于创造和贡献。
关键词:体验式 生命教育 实践模式
一、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及“体验式”生命教育的提出
大学生生命困顿现象层出不穷,研究者在广泛查阅文献和访谈大学生的基础上,自编问卷,抽样调查了广州三所高校430名同学的生命意义观。问卷统计显示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96,同质信度较高,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显著。根据内容分为生命存在的态度、对待死亡的态度、对待自杀行为的态度、对待人生目标的态度以及对待生命教育的态度五个方面,具体体现为:部分大学生生命意识薄弱,缺乏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和对生命的敬畏;相当比例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经历了高考失利,自我评价较低,缺乏价值感和成就感,人生目标不明确,得过且过。大学生生命观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深入探讨这些生命意义观形成的原因,开展有效的生命教育迫在眉睫。但当前生命教育的力度不足,很多学校只是把生命教育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小部分,或者只是在日常思政工作中略有体现。传统生命教育甚至在一般德育上,教师教育学生的思路主要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约之以法。
以上三种教育思路均有其存在价值及局限,但其共同点在于这三种教育思路都是以教育者自我为中心,从教育者的主观愿望出发而不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现行的教育模式中教育的内容更多地体现为理论层面的东西,而属于真正操作层面的内容比较少。但在生命教育中,掌握生命知识不是目的,其目的是通过认识生命的知识而更好地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而对生命价值的认识必须通过持续的实践经验才能实现。当代大学生普遍相信事实,大道理不容易打动他们,相比起“你说我听”的说教式教育方式,他们更喜欢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接受教育。因此当前的生命教育已满足不了需要,需要新型的“体验式”生命教育模式的出现。
“体验式”生命教育跳出了教育者中心的窠臼,以活泼的形式引发学生全程参与、亲身感悟、交流辨析、价值澄清、选择内化,充分体现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成为教育者促进学生自主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同时体验式生命教育的心理结构遵循“活动――体验――感悟”的心路历程,注重“外塑――内化――内生――外化”观念养成的过程,让学生在情感体验和情感认同后,形成一种自主、自觉、自动、自悟、自省的自我建构机制,通过活动体验营造合作、互动、有趣的课堂,既强调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经历、参与,又强调参与者共同生成的结果,用活动中的资源来教育学生。这样既体现出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尊重,也换来了活动参与者对体验式教育活动的高度认可,更为关注学生真实的成长需要,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生命发展,也让其有了更好的存在发展空间。
二、“体验式”生命教育实践模式构建
1.“体验式”生命教育目标。
大学生体验式生命教育的目标因为学生生理、心理发育特征以及接受教育能力的不同,而呈现出层次性和差异性。依据生命教育的四向度“己我、物我、天我、人我”,其目标应该包含以下几方面:获得对生命存在的真实感受,形成对生命价值的深刻理解,以及取得对生命危机的科学干预。
2.“体验式”生命教育基本内容选择。
生命教育的基本内容,国内外比较一致的观点是按照综合向度分为人与自己的教育、人与他人的教育、人与自然的教育、人与宇宙的教育。本研究依据“体验式”生命教育目标,结合大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特点,把生命教育的基本内容按生命不同的发展阶段分为以下五方面:
(1)认识、了解生命。认识生命就是要了解生命知识,包括生命常识和性教育两方面。生命常识包括生命的特征和发展过程,如人类的生理性孕育诞生过程,通过认识这一生命的自然性,使大学生体会到父母孕育、养育自己的艰辛和不易,对父母常怀感恩之情;并认识自身生命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学会正确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在了解人类生老病死的情况下,认识到生命的有限性,学会珍惜生命。而性教育也是生命教育中必须关注的重点内容,性教育要把性知识教育和性道德教育结合起来,把生物学知识与性心理学知识结合起来,使大学生正确对待性发育过程中的生理和心理体验,正确处理两往,树立健康婚恋观。
(2)珍爱、敬畏生命。珍爱、敬畏生命有以下的几层涵义: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保护自身生命以及珍惜他人生命。尊重生命,是个人道德的基本义务,也是实施生命教育基本的目标。任何生命都有生存的权力,尊重生命,就要善待自己生命,善待一切自然的生命。热爱生命,首先要树立健康的生活理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其次要学会正视自我生命,正确看待自我生命经历,宽容接纳生命中的瑕疵;最后要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发展完善自我,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去学习、工作、生活,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顽强拼搏。保护自我生命,要掌握基本的生存技能和自卫能力,学会适应社会,学会与人交往,掌握应对各种危险状况时的自卫自救能力,确保自我人生安全。珍惜他人生命,要学会与他人和谐共处,爱人如己,并且学会珍惜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当我们以平等的眼光去看待生命,给予它们关心、爱护和尊重,世界就会绽放无限生机。
(3)感恩、享受生命。知恩感恩,方懂得真善美、天地宽、心胸阔、悦祥和,这是生活中的大智慧。感谢上天赐予我们生命,人生的使命就是把生命照看好,把灵魂安顿好,学会活在当下,才算真正的享受生命。什么是享受?吃喝玩乐是享受,精神追求也是享受,我们应该用眼、用心去体会万物的博大精深,才能认识到生命的真正价值。
(4)发展、超越生命。大学生群体是最富朝气、最具创造力和生命活力的群体,同时这一时期又是他们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如果不树立崇高的人生目标,不积极发展自身生命,将会很容易在压力山大、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迷失自我。因此,大学生发展自我生命,需要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提高自身竞争力,学会规划自我人生。而超越生命就是一个从征服自然力到超越死亡、从追求永恒到实现自由的形象演变的过程。超越生命的核心在于超越死亡,实现生命的永恒与自由。只有正确认识死亡,并且学会超越死亡,在死亡到来之前,认认真真活好每一天,真真切切做好每件事,才能真正做到超越生命,真正无愧于自己仅有一次的宝贵的生命。
(5)幸福、圆满生命。研究表明,大学生选择自杀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感受不到生存的幸福,缺乏感知幸福的能力。因此,生命教育要从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出发,从培养大学生的幸福感入手,明确大学生对于幸福感体验的现实需要,激活和提升学生的体验能力,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生活的美好、体会人生的幸福,进而体悟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生命的最后,我们总希望能追求一个圆满的人生。圆满生命的含义,一是包括临终关怀;二是真正的圆满在于不圆满,月满则亏,水满则溢,苦难往往使人思索、使人成熟、使人坚强、使人珍惜快乐,生命因苦难而更加璀璨夺目;三是开明乐观,与人为善,知足常乐,这便是圆满人生。
3.“体验式”生命教育程序与方法。
“体验式”生命教育程序包括“破冰热身――目标设定――亲历体验――分享回顾――实际应用”的过程,通过恰当的简单游戏破除“人际坚冰”,能让学员们沟通学生间的感情,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建立起相互信任关系;根据大学生在当前生命教育的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创设能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能激发学生思考、感悟、体验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主动进行体验活动。体验过程强调的是学生亲身参与体验,联想、体验、感悟,主动参与谈论,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通过让学生自由发言,谈经历、谈表现、谈心情、谈原因、谈感受、谈领悟、谈体会、谈收获等进行分享回顾,在七嘴八舌中相互学习、相互启发,产生心灵的共鸣。最后在体验活动后,学生通过自评与互评,进行总结性评价,把体验得来的对事物更深刻的理解认识内化为自己思想的一部分,指导自己以后的行动。
具有代表性的体验式教学方法包括情境体验法,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为学生设置适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参与阅读、讨论、游戏和实际操作等,从而体验生活中的各种情境,感悟生活的教学方法;问题体验法,教师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让其通过亲自解决问题,形成对生命的深刻理解,从而实现生命教育的目的;阅读体验法,教师选择适当的关于生命感受和生命价值的材料,指导学生进行阅读,使其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引起心灵共鸣,获得生命的体悟;换位体验法,师生角色互换,由教师讲、学生听变成学生讲、师生评的方式,并通过换位体验经历不同的人生;对话体验法,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或受教育者之间共同就某个关心的典型社会问题进行平等讨论或有主有次的回答,以寻求双方在思想认识上的沟通或问题的妥善解决等。
参考文献
[1]胡成霞 生命教育课程探究[D],2007。
[2]谢文娟 大学生体验式生命教育模式的构建及运用[J],2011,(11)。
[3]沈丽丽 大学生体验式生命教育模式探析[D],2010。
[关键词] 幼儿教育 生命教育 自我概念 教学研究
人的生命价值概念包括自我概念、人际关系、生命态度、生命价值和生命概念等,这些对人的一生都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人的生命价值概念的形成在于幼年时期,除了幼儿时期的自我体验和感悟外,教育也对人的生命价值概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探讨了幼儿生命教育的具体内涵,包括尊重生命的态度、理解他人的感受、肯定自我的能力、面对死亡的态度以及关怀生存环境的态度等。并从实践上,研究了幼儿生命教育对幼儿自我认同、与同伴的关系、学会关心和尊重生命、初步了解生命意义等方面的影响。
一、对幼儿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意义
人生存的价值不仅是对自己生命的尊重,也是对他人生命的尊重与关怀,进而追求生活的意义。幼儿对于生命的态度与价值往往是受成人所传递的信息影响的,幼儿阶段正值各种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如何在幼儿教育阶段也融入生命教育,变成了教育工作者需要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
生命教育的意义在于,让人明白生命的价值,学会爱惜一切生命,学会爱护自然,适应环境,获得自我认同和自我欣赏,同时学会跟其他人打交道,关怀别人,拓展人际关系。特别是学会跟人打交道,对于幼儿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很多研究表明,一些孤僻、自闭性格的人,性格的形成,跟幼年的经历,特别是家庭、幼儿园的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幼儿阶段正值孩子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及早建立正确的生命信念与生命态度,无疑是最好的时机。黄乃毓就认为,生命教育是帮助人探索、认识生命的源头,从心建立信心与实践的力量。
二、幼儿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应对一切生命的历程等人生课题加以探讨,使学生能够对生命的本质有深刻的认知,学会爱惜生命、自我认同、尊重他人、爱护环境、崇尚自然,获得完善的人格和健全的精神。作者通过在幼儿园的丰富经验和实践,结合自己的思认为,幼儿生命教育的内涵具体应包括:
1.教育幼儿认识生命。幼儿透过各学科方面的学习,研究植物、动物及人的生命与孕育生命的环境,而探问“生命是什么”这个主题,并分辨出人和植物、动物有什么不同,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在哪里;以知识为基础来认识生命,实施生命教育。
2.引导幼儿欣赏生命。教学中引导幼儿欣赏各种美丽的生命,例如,赏鸟、赏蝶活动等培养幼儿的生命美感,体验生命的美与真,进而欣赏人的美,透过文学、音乐、美术去欣赏人的美丽与丰富,从欣赏人到爱人,以建立我爱人人,人人爱我的世界。
3.期许幼儿尊重生命。当幼儿领悟生命的奥妙时,能感受生命的美,会去欣赏与赞美,则渐渐形成尊重生命的信念,希望所有生命都能依照它本来面貌活着,自在的成长。对任何生命存有戒慎尊敬的心情,对人尊重其意见,则所有人都会觉得生命是有价值的、被人尊重的。
4.鼓励幼儿珍惜生命。生命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践“爱惜”生命,在日常生活中帮花木浇水、不攀折花木,日行一善,过着俭朴的生活而不浪费资源和过度消费等具体行动,真正实践爱惜生命的行动,具体做到珍惜生命,使生命教育与生活教育结合,在生活当下呈现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与价值。
三、幼儿生命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作为成人,教师对生命的态度五花八门,却是十分鲜活。在生命教育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首先就要让教师对生命树立健康的态度和感受,才能正确引导和教育幼儿。
幼儿对生命的态度与成人不同,更为感性,更带有情感色彩,更容易受成人的影响。例如,有一次我带领一群孩子在花园里散步的时候,无意间在草地上看到一只毛毛虫,几个小女孩立即叫了起来:“好可怕喔!”于是,一伙儿人围着毛毛虫议论着要怎么办,一个小男孩冲上去抬起脚用力一踩,得意洋洋地说:“我很勇敢,我不怕!”毛毛虫贴平在地上,还流出青绿色的汁。这一幕让大家都愣住了,而我也一样感到惊愕,问他:“你为什么要把它也踩死?”小男孩声音响亮地说:“我不害怕毛毛虫。每次在家里,妈妈见到小虫子都很害怕,都是叫我踩死的。”这说明,孩子对待生命的态度,是受周围人的影响和感染的,特别是家长和教师。如果教师也像这个小朋友的家长一样持有对生命漠视甚至敌视的态度,以此来教育孩子,必定会让孩子产生不好的体验和经验。
Carole Basile在他的文章中提到,一个5岁的孩子会担心人行道上的毛毛虫被同年龄的孩子玩弄,而小心翼翼地将毛毛虫从人行道搬到他认为比较安全的草地上,这样的念头并不是突发其想,而是因为有人曾经花时间教导孩子认识这个生命(毛毛虫)及其居住的地方,这个孩子因而学会了尊重生命。如果小男孩也有人教导他认识毛毛虫,或许他就不会一脚踩死它了,所以对生命的认识和尊重生命的态度是可以被教导的,而且,教导的人对生命的态度非常重要。这就要求幼儿园教师对待生命要有正确的理解和感受。
自然角、种植园为孩子观察植物、照顾小动物提供了空间。有时,孩子对所种的植物观察的新鲜感过了,没耐心照顾了,对这些了无生气的植物老师较随意地就处理掉,会间接让他们养成不爱惜、尊重生命的习惯。而因为担心孩子面对生命消逝的感受与冲击,老师十分忌讳谈论“死亡”。有一次,自然角里饲养的蚕宝宝死了,为了怕孩子难过,我一发现,就赶紧处理掉,当孩子问起,就淡然带过,不知该如何和孩子谈“死去”。
四、生命教学的多元化实践
为了更好地对幼儿实施生命教育,作者经过自己的探索、结合与其他同行和家长的交流,经过自己的总结和思考,通过在日常生活中采用多种方法,来实践幼儿的生命教育,加强孩子们的感受和体验。具体实践和体验如下:
1.讲解、说明阶段
(1)影片(阅读)。影像资料是一种很有感染力的传播媒材,若善加选择内容,将是非常好的生命教育方式。
(2)故事。从儿童到成人的使用都非常广泛,尤其透过童书的阅读,常能具有投射的作用,让阅读者产生认同感,学习童书传达的生命观。
(3)隐喻法。经主题隐含在故事或比喻中,个人与内在经验世界连结之后,对自己的经验产生意识层面的顿悟。
(4)随机教学。生活中发生的生命相关的事件即是最好的生命教育题材,如能于生活中随机教育,定能发挥最佳的教育功效。
(5)榜样作用。社会学习理论主张幼儿经由观察与模仿而学习,在教室中,老师及其他幼儿即是最好的模仿对象。老师以自己的经验分享或表扬其他幼儿的优良行为提供认同的对象,发挥“以生命影响生命”的功效。
2.体验阶段
(1)反思法。对自己参与或经历过的经验进行反思,以便从经验的体验获得个人意义。
(2)团体游戏。透过团体游戏吸引年龄较小幼儿的注意力,达到体验生命教育精神的活动,适合用在学习团体尚未熟悉,或是年龄较小的团体,如小医生照顾小病人游戏。
(3)角色扮演。模拟扮演特定的人物、揣摩其心境转变,以获取经验学习。
(4)创作。让幼儿透过美术、音乐、绘画等创作来抒感,或欣赏他人的艺术作品以提升对生命的体认,达成生命教育。尤其对文字运用能力不强的小学低年级学生或幼儿园小朋友而言,透过绘画等创作是传达创作者想法,也是一种与教学者沟通的管道。
(5)体验。透过直接的体验可以协助年龄较低的学童,了解与自己生活经验差距较多的情境。例如,体验“妈妈怀孕”的辛劳,进而学习爱惜自己的身体。
3.实践阶段
(1)实践。生命教育在生活中发生,也需要在生活中实践。因此,实践课程也就特别的重要。教师进行生命教育时应特别鼓励实践活动,引发认同进而效法。
(2)参观、访谈或校外调查,可用以协助幼儿实际观察、采访、了解事实与现象。
(3)拜访、服务活动。如拜访敬老院与老人聊聊天等活动都能协助参与者察觉生命的不同,找出自己生命的意义。
五、开展生命教育的总结和思考
通过在幼儿园进行生命教育的实践,作者体会到:
1.生命教育课程必须有系统、有组织地实施
仅仅在幼儿园开展生命教育是不够的,必须形成一个系统教育,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都要进行相关教育,才能让这个教育持续下去,让学生受益。
2.尊重幼儿个人的独特经验与情感
生命教育强调尊重个别的人,幼儿个别的独特经验应受到尊重,且透过自己的经验来学习体验、感受生命的意义。提供与幼儿实际生活经验相近的探索性学习环境,以及与幼儿实际生活历程相近的价值概念。以利幼儿澄清个人价值信念,建构必要的价值观。
3.接纳不同的价值观
现代的教育观强调接受、尊重多元的价值观,生命教育并非灌输某一“标准价值观”。而是发展幼儿价值观的思考、选择与决定的能力。
4.兼顾幼儿的群体特征与个性
孔子说过,有教无类。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但要促成幼儿群性的发展,也要顾及幼儿学习风格与个别差异。
5.启发重于灌输
生命教育强调让幼儿获得意义观与价值观,而意义及价值的产生须以启发的方式引发幼儿思考、价值澄清、进而建立自己的价值观,发现自己生命的价值。
总之,进行生命教育教学活动设计时,必须认识到,生命教育不是一种教导式的外在行为改变,而是一种内省与反思的自发的改变。因此,清楚掌握生命教育的内涵,让教导者和学习者,在互动中体会生命的真义,认识生命的源头,由内而外产生实践的信心与力量。
参考文献:
[1]乐瑰琦.课程改革呼唤生命教育[J].课改通讯,2005,(1).
[2]曹新祥,徐伟强.诠释学校教育应推进“生命教育”[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36-41.
——读《敬畏生命》有感
最近,我有幸拜读了著名学者王一方的医学人文专著《敬畏生命》,作者结合大量的现实问题和医患关系等阐释了一针见血的反思与批判,利用医学人文精神在病患与医生的理解的鸿沟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王一方认为"只有敬畏生命,才能真正地体会作为医生的使命。"当过医生的王一方曾陪过一位中年女工程师走向死亡,那种在生的饥渴和挣扎中显现的生命的庄严感,整个过程持久震撼着他的心灵。他说,其实每个医务工作者都应该到殡仪馆骨灰陈列室里看看,那些冰冷的骨灰盒与盒盖上笑容可掬的照片上的残酷映照,会让人更好地理解生命的诞生和死亡,理解自己在生死之间工作的性质。
读了这本书给我的启示很多,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的灵魂,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关注,医生永远不能忘了,除了要有专业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外,更应该需要有菩萨一样仁慈的心胸,关怀和爱护病人,让他们感到更幸福、更自在。医疗工作关系着千家万户的生命健康,血液工作更是关系着患者的生命安全。我是一名平凡的血站护士,虽然没有工作在临床第一线,但我们却也行走在用鲜血铸就的道路上,奔跑在采供血战线的最前方,用自己的双臂撑起一个又一个生命的重量。在我们工作的平凡的岗位上,其实我认为"敬畏生命"最好的注解和诠释,就是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一种责任。
多年来,在采血车上和发血室的工作经历,也让我更懂得生命的可贵。每每感受到献血者的拳拳爱心;接到医院检验科的关于重病患者需要血、血小板用来抢救生命的电话;每每看到家属们满含希望、近乎乞求的眼神……我知道,作为一名血站的医务人员,在这里"敬畏生命"就是需要我们怀着高度的责任心对待我们的工作,对我们服务的对象不论是献血者、还是医院、病人高度的负责。我们做每一件事情,都要去仔细地考虑:我的所作所为是否会对病人的生命造成无意中的伤害?我的言语是否会伤害到献血者?我应该如何去减少这些伤害或者把这些伤害降到最低限度?我们的行为举止、我们的一言一行必须对献血员负责、对病人的生命负责。在这里,"敬畏生命"就是需要我们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让自己拥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服务社会。在这里,"敬畏生命"就是需要我们医务人员在任何情况下不放弃希望,争分夺秒,备足血源,抢救病人的生命。在这里,"敬畏生命"就是需要我们医务人员在在各种自然灾害、公共突发事件等严重威胁公众生命面前挺生而出。在这里,"敬畏生命"就是更需要我们医务人员用爱心、耐心、细心、真心去对待献血员、对待医院、对待每一位需要输血的病人,从点滴小事做起,把件件实事做好,做到责任面前无小事,少一些计较、抱怨,多一些积极、责任。在这里,"敬畏生命"就是在工作中遇到困难,经历辛酸时,想到躺在医院饱受折磨的病患、无私奉献的献血员,我们更应该微笑勇敢面对,没有害怕,没有退缩,没有逃避。
不能控制他人,但可掌握自己。走自己的路,纵然很崎岖,纵然很陡峭,但依然要勇往直前。自己是自己的,谁也不能控制自己的权利。
不能左右天气,但可改变心情。你对生活微笑,生活也会对你微笑。让我们的心不在压抑,让她解脱吧!让心灵自由自在飞翔,去迎接那绚丽多彩的阳光。
在生活中,不可能一帆风顺,要以一种“容”的心态对待别人,对待自己,对待世界。这个世界没有“完美”,但有“完善”,达不到不代表不能做 ,我们必须以一中尽心尽责的态度做每一件事;不可能样样顺利,但可以事事尽心。这样才会实现自己的价值。
漫漫的人生路,波折和坎坷再所难免,跌倒过,失败过,不应该影响我们对未来成功的希冀和坚定。对于已经过去的经历,我们除了叹息和悔恨外,则无力去改变。而对于未来,谁敢肯定,它就一定会比过去更糟糕,它就是失败经历的延续?
过去不等于未来。过去成功了,并不代表未来会成功;过去失败也不代表未来会失败。过去的成功或失败只是代表过去,未来是靠现在的行动来决定的。失败的人不要气馁,成功的人不要骄傲。失败和成功都不是最终的结果。它是人生过程的一个事件。因此,这个世界上不会有永恒成功的人,也没有永远失败的人。无论过去怎么不幸,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对未来充满希望,只要对未来充满希望,就会充满力量。无论过去怎样,它都已经过去了。只要调整心态,明确目标,乐观积极的行动,那么成功就是你的。
无论是光辉的过去还是不忍回首的昨天,都已经是逝去的过往,光荣不可重现,失败不会持续,明天才是应该追求的。
我们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生活,是完全可以自己掌握的。而生活的态度对人生的影响是巨大的。选择了忠诚敬业的态度,对工作不在觉得烦躁乏味;选择了乐观积极的态度,生活将充满了阳光 ;选择永不言败的态度,将越挫越勇,直到成功;选择认真严谨的态度,人生将因细致而美丽……这正是:态度决定高度,什么样的态度决定什么样的人生。
生命教育重点是使我们认识人类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规律,让我们认识生命的生老病死过程。
生存教育主要使我们认识提高生存能力的意义,把握生存规律,强化生存意志。生活教育的目的是使我们认识人生的价值,热爱生活等。
加强生命意识教育,让我们懂得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和守护生命。“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构成的三位一体的生活观,有助于培养我们的爱心和同情心,促进我们身心的健康发展,以及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从人才培养上来说可以实现一个质的突破。
我们从“三生教育”认识到什么是生命,生命的意义,以及生命的价值。通过教材,图片,游戏等的展示,使我们认识什么是真正的生命过程,学会热爱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保护生命,培养我们对于所有自然生物生命的一种敬畏和保护情感。老师还教我们一些应对自然的生存常识和应对社会生存的方法,鼓励我们勇于面对危机,培养我们危机处理能力。教会我们豁达的态度,从容的精神;从“生活教育”认识到老师可以通过日常的一点一滴的灌输中让学生耳闻目睹,在自觉不自觉的环境中纠正自己的行为,培养我们基本的生活常识。逐步增加深度让我们建立良好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心态,有正确的能力把握休闲与工作的平衡性。
“三生教育”的目的是通过认知以及实践让我们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促使我们能够主动、积极、健康的提高生存价值,明确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关心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安全,推而广之关心朋友、他人的生命安全;掌握生存技能,强化生存意识,把握生存规律;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获得生活体验、情感体验,树立正确生活观念。最终把我们塑造成一个比较有社会公德心,能应对生存压力,以及乐观心态的合格社会公民。
汶川地震由如一枚惊雷,震响了人类,震响了我们,它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也让我们懂得要珍视生命、善待生命,也激起了我们对生命的敬畏。“三生教育
”重点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成人和成才,着力于开启学生的心智,培养学生的爱心,感恩之心,责任感和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通过“三生教育”让我们学有所获,感受到生命的可贵,提高生命的技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让我们受益匪浅。让我们学会从自己的生命本身出发来珍惜和利用自己的生命资源,不断地适应生存环境。让我们保持开放的思维,观念和心态,珍惜生命,学会生存,热爱生活。
如今,许多学生的生命意识淡漠,缺乏对生命应有的热爱,尊重与珍惜,生命是一个过程,一个悲喜交加的过程,它让我们尝到了酸、甜、苦、辣、咸的不同味道,有的人经受不了打击,承受不了它的负重,从而放弃了脆弱的生命。其实,面对生命,我们要不屈服、不放弃;面对灾害,要坚强勇敢,团结互助;在困难和挫折中,要磨砺生命的意志,展现生命的意识,展现生命的光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有了提高,对待学习态度也不同了,家长和学生都不重视后天的教育,不懂如何生存。其实,学习就是为了生存,学无止境,这就诠释了世间的旧事物,总是不断的被新的被新事物所代替,因此要懂得后天的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关怀;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6-0221-02
目前,对于我国的生命关怀教育还缺乏重视,无论是家长、高校都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培育,忽略了对学生人格、心理健康方面的培养,使学生不能正确对待挫折、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生命观。因此,探究生命关怀教育缺失的深层原因,使生命教育的提出更具有针对性,从而更好地关注大学生的生命。
一、大学生生命关怀缺失现状考察
近年来,大学生漠视生命现象和虚度生命现象频频发生,并屡见报端。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大学生自我伤害或者自杀
例如,2008年中国人民大学一名大四女生被坠楼身亡;2009年华中农业大学一名学生在寝室阳台上吊自杀;2011年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一名大二学生坠楼身亡;同年10月,华中科技大学一名22岁的建筑系大四学生跳楼自杀。
(二)大学生不尊重与伤害他人(物)生命的暴力
例如,2002年2月清华大学刘海洋伤熊事件;2007年中国矿业大学一大学生为报复向三名同学投毒事件;2010年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药家鑫因撞人杀人事件;河北大学李启铭酒后开车撞人事件;2010年浙江宁波一大学生因6角车费殴打并砖拍公交司机事件。
(三)大学生以消极的心态对待生活
2008年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公布的大学生心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52.1%的学生有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郁闷、焦虑、抑郁等等。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和压力,尤其是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大学生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在面对人际关系、学业等问题时,缺少经受挫折的能力,轻则产生郁闷、抑郁等心理问题,重则意志日益消沉,甚至消极对待人生。另外,大学生进入大学阶段,课余时间相对高中来说会比较多,大多都用来上网、游戏、谈恋爱,对待老师布置的任务抱着应付的心态。而久之,大学生这种消极对待生活的态度,会使他们觉得生活没有什么乐趣,生命没有什么意义。据2011年华东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李曦等对江西省1 600名大学生进行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数据调查,有46.3%的人曾经有自杀念头[1]。
由此可见,大学生的人生观、生命观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偏差,大学生生命意识的缺乏,使其不能正确地认识与理解生命。我们要从根本上探究大学生生命教育程度缺失的原因,从而以正确的方式与方法多方面引导他们正确对待自己与他人的生命,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生命观、价值观。
综合来说,大学生生命关怀教育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内因,也有外因。内因是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外因为学校、家庭、社会方面的原因。
二、大学生自身教育缺失内因分析
(一)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
当今大学生大多数是在优越的物质条件下长大,他们是家长着重保护与爱护的对象,很少经历挫折与失败,心理承受能力差,尤其在当今世界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各方面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很容易引起一些心理问题。在2009年南京林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朱美芬等人对南京大学生进行大学生生命观调查的500份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生面临学习的压力占80.2%,就业的压力为69.5%,经济能力的压力为62.1%,人际关系压力占48.2%,情感压力占37.1%[2]。这些压力和竞争都使他们感到无所适从,很难以正确的心态面对与解决问题。当这种情况长久存在而无法排解时,就会出现一些负面的心理问题,容易感到生活压力大,觉得自身的价值很难实现,严重的就会觉得生活没有意义,产生一些轻生、虚度光阴等现象。从一系列跳楼自杀与虐待他人生命的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在遇到生活问题时没有采取正确的方式解决,以至于产生对生命的怀疑,不能正确理解生命的价值与意义,造成了悲剧发生。
(二)大学生没有正确的人生观、生命观、价值观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生观、生命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因而正确的人生观、生命观、价值观对引导大学生心理成长、促进大学生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大学生没有正确的人生观、生命观、价值观,其个性容易形成偏激、固执、自私等错误倾向,这些都影响大学生对生命的观点和态度。据宜春学院生命科学与资源环境学院卢毅等对南昌市高校1 500名大学生进行生命价值观调查显示,有10%的学生没有对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另有18%的学生有自杀计划或自杀的念头[3]。由此可见,大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他们往往在遇到挫折的时候很容易走极端,最后造成悲剧的发生。因而及时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生命观、价值观,培养大学生的和谐心理,显得极为重要。
三、大学生生命关怀教育缺失外因分析
(一)家庭生命教育缺失
家庭是人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因而,生命意识的形成与家庭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现在的家庭中,家长往往在意的是学生是否吃得好,穿得暖等一些外在方面,而缺少及时地对大学生进行情感沟通,从而缺乏情感互动与情感满足。当学生遇到挫折、困惑、矛盾冲突等一系列问题时,不能及时发现去跟学生沟通,不能给予学生以生命关怀,就容易产生一些负面的情绪,如抑郁、自责、敌对、压抑等情绪;当他们感到心理上的疏远时,感受不到家庭的关爱与温暖时,便容易想不开甚至有轻生的念头出现。另外,家庭缺少对孩子的生命教育。在家长关注学生成绩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的生命关怀教育和情商的发展,使学生不懂得生与死的真正意义,缺少了必要的生命自我保护意识和对自己和他人生命尊重的态度,一旦面对挫折与打击,缺少挫折承受力和环境适应能力,轻则产生心理问题,或抑郁、或沮丧,重则使他们失去了生命的追问和灵魂的根基,造成一些本来可以避免的人生悲剧。
(二)社会生命教育不足
随着社会竞争不断加剧,就业难、生活难等问题都摆在了大学生的面前,同时人们思想观念的多元化、社会环境的复杂化、人情冷漠化,都增加了大学生的心理负担,易使他们失去依赖感,陷入压抑和担忧中,造成很大的精神和心理压力。另外,高科技的发展带来的生态环境的破坏、资源的日益枯竭等问题,对大学生来说,或多或少影响着他们对生命意义和生活意义的理解,变得茫然无所适从。再加上我国正处于与国际化接轨的阶段,国内外媒体对自杀、暴力事件不当的报道缺少对生命关怀教育的宣传和引导,对大学生的生命意识都有着潜在的影响,再加上中国传统文化中充斥着对生命的轻视、贬低和排斥等糟粕的部分、社会上各种淡漠生命的现象频繁发生,都冲击着大学生对生命意义的领悟。2006年11月南京“彭宇”案的发生,让搀扶老太太的好人反而成了肇事者,这种社会诚信的丧失,冲击着大学生的心灵,他们从小接受着乐于助人的教育,如今面对冷漠的社会,不得不使他们重新对社会进行思考,导致他们对生命价值的认识出现偏差,感到迷茫、矛盾、无所适从。
(三)高校缺乏对生命关怀方面的教育
首先,应试教育带来的负面效应。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只有掌握了足够多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获取更好的发展,高校在教育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把学生当作机械化的、无生命的“物”来培养,只关注学生有没有学到知识,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学生个性的培养。因而不能带给他们美好的生活体验和生活向往,使他们缺乏面对生活的勇气与信心,以致消极面对人生。其次,大学生生命关怀教育知识的缺乏。现代高校教育中,知识种类繁多,大多数学生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很少对其他方面的知识加以关注。而有关生命教育课程,很多是渗透在思想政治课和一些相关课程当中,没有完善的系统的生命教育课程和一些生命关怀活动的开展,如生命关怀讲座、生命活动的实践等等,所以大学生缺乏培养一定的耐挫力与包容能力,在学生遇到困难时不能以积极态度应对,以至于产生消极悲观情绪,感受不到生命的美好。第三,高校教育缺乏生命关怀教育方面的专业教师。在高校教育中,各学科专业课老师往往重视自身专业课知识的传授,同时,这些老师没有专业的生命关怀教育的培训,很少根据学生个性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问题的讲解与补充。虽然一些高校开设有心理咨询辅导室,但大多数是被动接受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很少主动地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因此,高校生命关怀教育的缺乏,忽视了对学生生命的关注,对生命价值与意义的思考。
所以,大学生生命教育缺失是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当今大学生生命关怀教育缺失日趋明显的情况下,我们要了解其原因、把握其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更好地关怀大学生的生命。
四、大学生生命关怀教育的对策
教育是生命的教育,当今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社会的希望,教育只有从根本上关注大学生的生命、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加强对大学生生命关怀教育的培养,才能更好地提升大学生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一)对于大学生自身来说,应加强抵御逆境挫折的能力,强化生命教育
人生的旅途中充满了逆境与挫折,当遇到逆境与挫折的时候,人会产生严重的挫败感,引起一些苦闷、失望、焦虑等消极情绪。倘若经常处于逆境中而无法自拔,则使人逐渐失去对生活的热爱与信心,对生命的珍惜与尊重。但是,逆境与挫折同样可以唤起人们对生命的斗志,激发生命无限的潜在的能量,展现人们坚强的生命意志。因而,大学生应加强抵御逆境与挫折的能力,自觉地投入一些复杂的环境中锻炼自己,挑战一个个的迎面到来的挫折,通过自己亲身战胜困难带来的乐趣,从而提高自己抵御困难与挫折的能力,使自己在逆境真正到来的时候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克服,更好地珍惜生命与爱护生命,享受生命带来的美好。
(二)加强家庭、社会生命关怀教育
在家庭方面,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而,家长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对孩子的生命关怀教育。一方面,家长应为孩子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让孩子体验到生活的美好,唤醒对生活、生命的热爱。另一方面,积极地与孩子进行情感上的沟通,及时了解孩子思想上的动态,有目的地引导子女,培养孩子积极的生命观。如果发现孩子有心理问题的时候要及时处理,帮助子女分析问题,认识问题,避免问题带来严重后果。另外,应不定时地对孩子进行生命关怀教育。家长可以通过一些适当的方法向子女不定时地灌输生命关怀教育的知识,教导子女如何更好地克服困难、应对挫折,以良好的心态来面对生活。同时,家长应积极与学校进行交流与沟通,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从而可以使家长采取合适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大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同样,学校在与家长的沟通过程中,全方面了解学生,从而可以在学业上、生活上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关心与辅导,让孩子感受到学校的温暖、生命的美好,从而让孩子健康成长。
在社会方面,营造珍惜生命、爱护生命的氛围。一方面,净化社会文化环境,杜绝一切不健康的媒体宣传报道,发扬传统文化中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健全文化法规,唤起每一个人对个人生命的关注,营造和谐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媒体、网络等开展多种途径的生命教育宣传,如“珍爱生命、生命在我手中”等主题宣传,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让大学生在受教育的同时,感受到社会的关爱、生命的意义。另外,积极鼓励成立专门的生命教育机构或团体,宣传生命教育知识,让每一个人感受到生命的珍贵,营造积极健康的和谐社会环境。
(三)加强高校生命关怀教育
首先,开展生命关怀教育的实践活动。通过大学生对生命关怀教育活动的亲身实践,体验生命的生与死,可以更好地理解生命,体会生命的来之不易,使之更好地珍惜生命。高校可以不定时地开展生命关怀教育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婴儿院、太平间、火葬场等,让学生了解生命的起源与发展,亲身感受生命,培养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另一方面,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志愿活动,如去养老院、孤儿院慰问,让学生在照顾老人和小孩的同时,引导学生关爱生命、增强生命责任感,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总之,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既能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又能使大学生感悟生命的可贵,提升对生命的认识,并真正理解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其次,营造感恩的校园氛围。感恩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一个人懂得感恩,就会对生活心存感激,会对他人友善与尊重,关爱与宽容,会以积极健康的态度来对待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因此,感恩教育包含了生命关怀教育的主要思想与内容,体现了教育的真谛。对高校来说,营造感恩的校园氛围是实施生命关怀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一方面,高校可以开展一些感恩题材的主题教育,比如开展感恩讲座、感恩征文比赛等等,营造感恩氛围,促进学校良好的生活风气的形成,建设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同时,让学生在聆听与参与的过程中学会感恩,感受到自己身上的责任;引导学生崇尚真善美,憎恨假丑恶,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和谐心理的形成[4]。
再次,完善高校心理咨询中心,重视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大学生现在的压力越来越大,倘若自我调节能力不足,会导致一些严重的心理问题,进而表现的失去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惜。因此,高校应完善心理咨询中心,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强化大学生健康心理调适能力,让大学生树立健康积极的生命观。一方面,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由专业的心理咨询辅导人员组成,除了帮助那些主动进行咨询的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之外,还应该定期或不定期对学生组织心理问题筛查,建立健全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并关注有严重心理问题和有自杀倾向的高危人群,并采取合适的方式进行引导与帮助,让学生积极地调节自己的情绪,正确地面对问题,直至学生树立对生活的热情和信心为止;心理咨询中心可以建立班、学院、学校多层管理,通过多种途径与大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以便及时了解情况,使问题及时得到解决。另一方面,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知识的宣传和教育,适当开展一些“心理活动月”、“心理咨询辅导”等活动,加强对心理知识的宣传,以提高大学生对自身情绪的控制能力,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大学生生命关怀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程,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的努力与配合。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面对当前大学生漠视生命的现象,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科学选择生命关怀教育的途径,从根本上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真正肩负起培养人才的重任。
参考文献:
[1]李曦,徐任中,吴芹芹.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调查与分析——以江西省高校为个案[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2]潘玉芹,朱美芬.当代大学生生命观调查与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