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文化旅游范文

农村文化旅游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文化旅游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村文化旅游

第1篇:农村文化旅游范文

关键词:农业;经济文化;农村旅游经济;翻译

近年来,农村旅游经济快速发展,不仅吸引了一大批国内游客来到乡村休闲娱乐,也有很多外国友人来到乡村旅游,体验不同的文化氛围。这就涉及到了农业经济文化发展新风尚及对农村旅游经济翻译发展的要求。

1探讨农村旅游经济翻译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语言翻译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旅游业总收入逐年攀升,农村旅游也成为一匹推动经济的“黑马”。

1.1带动国际旅游发展

中国幅员广阔,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农村旅游成为很多人的选择,这是因为农村旅游的总体费用不高,同时又能够给游客带来原生态的美食、风光。国外友人也希望能够来到中国享受特色的田园文化,农村旅游经济中,翻译有助于规范旅游宣传资料,传播当地特色文化,带动地方农村旅游经济发展。

1.2丰富农村旅游英语翻译资料

农村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在发展农村旅游时必须要做好对外宣传工作,但农村旅游翻译资料严重匮乏是制约农村旅游发展的一大因素。国内外研究显示,中国国内农村旅游发展速度很快,但是在旅游英语翻译方面的投入却不多,翻译方面的文章和学术性研究仅占整体旅游翻译文献的1.2%左右。另外,中国农村旅游快速发展,还需要借鉴国外农村旅游发展经验,但是旅游相关的英译汉文献非常少,这也使得国内很多研究者面临着资源匮乏的难题。研究农村旅游英语翻译可以丰富国内相关领域内的研究素材,解决农村旅游汉译英、英译汉资料匮乏的问题[1]。

2农业经济文化发展新风尚对农村旅游英语翻译的影响

近年,农业文化开始走入人们的视野,中国作为农业大国,以传统文化为基石才能够把握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目前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民俗及固定旅游项目创新发展,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自然地理条件[2]。

2.1新时期的农村旅游经济发展融合城乡发展理念

农村旅游经济带动了农村文明建设,应把美丽乡村建设融入到城市建设中。农村全域化统筹充分体现了农村特点,同时又体现了文化传承。这是一种尊重农民意愿、保留乡村风貌、坚持生态旅游的特色文化,这种融合城乡发展理念的新风尚,对于农村旅游英语翻译来说是一个挑战。很多新的理念需要翻译工作者重新整合,在单词和翻译技巧方面,应更加注重与国际文化接轨。

2.2创新的农村社区化服务

美丽乡村带动了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创新农村社区化服务是现代社会主义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的延伸方向。弘扬先进的道德楷模,以凝聚向上的力量支持美丽乡村建设。创新农村社区化服务,使资源整合的速度更快,这就需要农村旅游文化翻译宣传这种先进的服务理念和人性化的服务内容,对翻译人才的培养也应该倾向于服务性。

3现代农村旅游经济翻译发展方向

由于农村旅游经济快速发展,语言不应该成为限制国外友人了解中国文化的障碍。翻译时不能因为一些中国特征民俗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就随意翻译或者胡乱翻译,完全按照汉语直接翻译的方式也是不可取的[3]。

3.1把控农村旅游英语翻译的原则

翻译的第一个原则就是要诚信。准确性是农村旅游翻译最基础、最重要的环节,要把控原文的具体含义,详实介绍乡村旅游景点。在不影响民族文化传播的前提下,准确翻译乡村旅游景点的名称和景点的简介,内容必须符合事实。翻译的第二个原则是保留农村民族传统文化和内涵。发展旅游经济,在吸引外国游客的同时,还要把我国历史内涵传播到世界各地。宝贵的民族精神和乡村文化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农村旅游英语翻译一定要保留民族文化特色和内涵,对于一些难翻译的内容不能一笔带过。翻译的第三个原则是要有美学价值。在美学基础上的农村旅游翻译,可以让国内外游客领略其中的美感和含义,尤其是乡村旅游,本身就是在好山好水的背景下,让游客能够彻底放松,保持身心愉悦,因此以一种诗情画意的翻译方式来介绍特色的农村民族文化、景点和旅游项目,才能够起到相互呼应的作用。

3.2农村旅游翻译技巧

农村旅游翻译和大部分翻译一样,运用直译、音译和意译是比较常见的方式。音译法常用于翻译一些知名度比较高的景点,这样可以达成中文和英文说法一致的传播效果,使得比较有名的乡村文化和农村旅游景点能够快速传播到世界各地,而且朗朗上口。直译法一般是用于没有争议的翻译内容,或者为了使传统民俗能够更加原汁原味地还原乡村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等。采用直接翻译的方式,对于景色和故事娓娓道来,能够在原生态翻译中带来别样的文化享受。意译翻译方法主要是针对一些具有特殊内涵、文化冲突或难以理解的内容进行查缺补漏式的翻译,这种翻译让外国游客容易理解一些较为艰深晦涩的含义。

3.3巧妙使用修饰翻译方法

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的语言,都有一些诗情画意的翻译规则和翻译词句,结合中国乡村文化及农村旅游的语料库,按照一定的语言规则巧妙地使用修辞方法,可以让文章变得更加生动。翻译时加入一些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方法,可以增强阅读时的趣味性,使旅游资料不再枯燥无味。

第2篇:农村文化旅游范文

想要发展乡村休闲游的地方可以不局限于农业文化,结合丰富的地域文化,把文化当作一种旅游资源融入休闲农业,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导入文化创意的思维方式,深度挖掘、利用,打造出具有鲜明文化特征的休闲农业产品,助推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具体建议从以下6方面入手:

1、原味乡村发掘田园文化

田园文化是休闲农业蕴含的最普遍的文化形式,它主要是通过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鱼池等,让游客在摘果、拔菜、采茶、赏花、垂钓中,享尽田园乐趣。还可以充分与现代农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加无土栽培、立体栽培、计算机管理与智能化控制等现代农业科技项目,让游客了解现代农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

同时,也可在景区里恢复几近绝迹的水车、水磨、石碾、筒车、织布机、风车、斗笠、蓑衣等,以此来激发游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乡村情怀。漫步其中自会心旷神怡、悠然自得,如果还能适当参与劳动,体验农活的“原汁原味”,并可以将自己的劳动成果带走,其收获的乐趣自然是商场购买所不能比拟的。

2、亲近自然传扬山水文化

山水文化是人们以自然山水为素材而创造的精神成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无不与此密切相关。尽管不是每一处乡村都有名山异石、大江平湖,但只要我们刻意去挖掘,就会发现身边的山水都是性灵之物,一草一木、一石一泉,均可为山水文化代言。我们可以广开思路,开发一些“奇、趣、险、娱”等性质的项目,让游客充分体验新奇、刺激的感觉。在尽情享受大自然野趣的同时,实现游客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愿望。在人与自然山水的和谐中,休闲农业的品味无形之中得到了升华与提高。

3、相得益彰品味建筑文化

建筑物是地方文化与行业文化外在特征的直接表现,比如乡村民居常见的堂屋、天井结构,就体现了家庭和家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家庭文化的典型代表。休闲农业项目的建筑应该在保持传统风貌和行业特点的基础上,充分将遗留的古建筑进行修补和恢复,配合现代建筑来体现当地农村的发展和不同行业的建筑艺术,组织开展观光、怀古、体验等休闲旅游活动。

4、点石成金放大物产文化

任何一种商品只要融入民俗文化,变成蕴含文化要素的商品,就会产生超值现象。因此,我们可以提供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农产品、民间服饰、工艺美术品等供游客选择。

同时,注入文化要素的产品具有投入少、见效快、竞争力强等特点。另外,还要善于做长产业链,以求利润最大化。这样才能有效开发利用农业资源,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扩大农产品的销售,促进农民增收。

5、取精去糟浓缩民俗文化

农作方式、生活习惯、趣闻传说、乡村节庆等都是乡村历史的沉淀,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民间音乐、舞蹈、楹联、曲艺、杂技等,都是开发民俗产品的良好基础。在适当创新的前提下,组织开展一些能尽可能体现当地民风民俗的活动,提供具有地方特色的礼仪、竞技、游艺等服务内容,把民俗民风融入田园风情,注重观念和感情的沟通与交流,从而大大提高休闲农业的亲和力,成为更侧重文化底蕴的体验互动,向游人展现清新自然的民俗风尚,让游客领略博大精深、奥妙无穷的民间文化的独特魅力。

6、古今融合探寻历史文化

第3篇:农村文化旅游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营销;地名文化形象设计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7-0155-02

一个地区的地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地区的自然地理变迁、地形地貌、历史渊源以及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我国历史悠久,地名文化资源丰富,且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从旅游资源学的角度分析,地名文化具有一定的旅游吸引力,因此如何使地名文化在对外新农村旅游业营销中发挥更大作用,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

1 地名文化形象设计的前景

形象设计对于人们并不陌生,但旅游从业人员对其理解多限于通过景区良好的景观建设,特别是环境卫生、安全保卫以及相关的服务和管理工作,给予旅游者正面、美好的印象和感受,这种观点只是对形象设计的表面理解,而将地名文化提升到战略的高度加以系统认识的新观念尚未普及。

事实上,国际旅游发达的地区斥巨资研究、设计、推广国家、省(州)或新农村的文化形象的实例不在少数。澳大利亚、新加坡、香港等地旅游形象推广工程已经影响到我国,“无限的新加坡,无限的旅游业”、“魅力香港,万象之都”等形象口号渐渐为人所知。地名文化形象设计悄悄地在我国一些旅游新农村兴起,广州、北京、上海、深圳及“珠三角”、“长三角”等一批经济发达、城镇密集的区域都开始着手设计自己的地名文化形象。可以预计,不远的将来,宣传新农村形象的广告会像商品广告一样迅速专播,地名文化形象战略将成为地名文化发展战略的核心。

地名资源是一种无形的资源财富,虽然一般的消费者的旅游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了解一下当地的地名所反映的文化内涵,但是地名文化却有着某种旅游资源载体的作用或功能。如湖北武汉黄鹤楼地名的来历,就可以认为是黄鹤楼风景区的载体,旅游者亲眼目睹黄鹤楼英姿的同时,还了解到黄鹤楼得名的原因,增加了旅游活动的乐趣,增长了旅游者的知识。类似的还有晴川阁,它不但指一个旅游景点的实体,还会让旅游者产生联想,使旅游者不自觉地进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的意境。

地名具有的定位功能,使人们可以“按名寻地、按名知地”,这是地名所具有的共性。旅游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性活动,从旅游动机的产生、实际参加旅游活动到对旅游活动的回味,旅游地名始终贯穿其中。旅游活动的六要素“食、住、行、游、购、娱”,都离不开旅游地名的穿针引线的作用。

2 新农村地名文化设计要点

与中国人“尚名”、“慎名”的传统不同,我国很多新农村在地名文化策划方面的重视程度和所选择确定的科学性普遍存在不足。实际上,新农村的地名文化与实际的开发建设、经营管理、对客服务等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这是由旅游生产与消费时空统一而后于销售和购买、以及客源地销售而产地消费的“隔山买马”特征所决定的。

第一,地名文化概括要客观、准确、全面地表现出新农村的性质特征。

地名文化首先是新农村的名字,要能够客观、准确、全面地概括出新农村的主要性质特征。浙江省的旅游地名文化“诗话江南、山水浙江”,贵州省的“文化干岛、生态贵州”等,对旅游新农村主要性质特征的概括都比较客观、准确、全面。浙江以山水见长,浩瀚的人文历史画卷,使得如诗如画的江南更是美不胜收。

第二,地名文化要充分考虑目标市场状况及其需求偏好。

旅游新农村的地名文化是要吸引人前去旅游的,因此,还必须考虑主要目标市场的状况及需求偏好。在这方面,国内孤芳自赏、自我中心者不在少数,一些地方动辄打出“天下第一”、“世界第一”、“中国第一”就是比较典型的例证。实际上,目标市场并不都会对自封或找其他组织、人员加封的“第一”感兴趣,往往还会产生歧义。旅游新农村、新农村的地名文化及其宣传展示,必须对目标市场的潜在旅游者“投其所好”,当然要符合实际和恰如其分。现在很多地区提出要建设某某地区的后花园和度假休闲基地,如江西确立的建设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后花园”,就是面对目标市场的地名文化策划,有的地区提出的“拥抱长三角”也是这个意思,只不过在提法上存在一些值得讨论的问题,而贵州某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提出要建设成为贵阳乃至更小的一个新农村的“后花园”,似乎就没有能够全面考虑其对应的更大的潜在目标市场,更不用说这些市场需求偏好了。

第三,地名文化一定要能够被广泛认同和接受,不能产生根本性的歧义。

首先,地名文化定位要能够被新农村及其所在地的人民群众所认可。新农村及其所在地的人对新农村的性质特征感受、认识最具体、直观、全面和深刻,因此,他们的认可在很大程度上表示主题定位符合实际。此外,地名文化定位也必须考虑新农村及其所在地区在感情上能否接受。提出全新的形象定位,也需要通过宣传、讨论来让他们认可。其次,地名文化要被其他新农村其他地区认可,正如前述的“天下第一”、“中国第一”、“神州第一”等常见地名文化宣传,就常常引起争论甚至引起反感,因为这种第一没有统一的标准,没有权威的组织按照规定的程序来选定它。最后,地名文化要能够被旅游者认可,这是最主要的。“美食王国”、“购物天堂”等地名文化宣传屡见不鲜甚至俯拾皆是,不能不说是策划和宣传方面的败笔,很多旅游者特别是比较成熟的旅游者实地感受后往往一笑了之,被嗤之以鼻的也不少见。

第四,地名文化一定要有特色和新意,不可简单比附、套用。

地名文化必须鲜明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进而也才可能产生吸引力,因此,在地名文化概括、表达上就必须有特色、有新意。在这方面最忌讳的就是简单比附和套用。比如别人称“第一”我也跟着称“第一”,“春城”、“天堂”到处见,有很浓的东施效颦之嫌,还有“东方威尼斯”,主要形象一定要有特色和新意,不能简单比附、套用。地名文化特色鲜明才能具有吸引力,诸如“小上海”、“小北京”之类的新农村形象定位,就更难说其在旅游宣传,就会令人产生不好的联想,这在旅游形象定位和宣传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开发初期。该景区使用了.“北方张家界”这样比附性地名文化口号,自然这样的比附并不能真正体现出其特色风貌。

第五,地名文化宣传要简练、易懂、易记,不能晦涩深奥。

既然是说给公众听吸引其前往旅游的话,要求易懂好记,不能故弄玄虚作深奥。而在一些规划中有这类如使用比较深奥、含典故较生僻的诗词语句,让人看不知究里、不知所云,由知道的人解释方能明白恍然大悟。例如某个历史名城在旅游规划中提出的著名诗句“雄关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为主题口号,这两句诗大多数人都知道,但其在表现该市的旅游性质特征主题内涵方面是什么意思,还得听专家做一番解释。形象宣传不能靠做解释、说故事、讲典故来吸引人,不能故设悬念然后去解扣抖包袱,因为很多时候是不具备这种条件和没有这种机会的。

第六,地名文化的文字表述一定要有美感并能够产生美好的联想,要注意用词的感彩。这是由宣传的目的及其实现所要求的。

如果新农村的主题宣传口号让人一听就很美,并很容易对实际情景、可能获得的感受、收获产生美好的联想,就可能产生实际的旅游行动。相反,如果宣传用语平平淡淡,听了像没听一样,或者没有产生什么印象,更不要说会产生什么美好的联想,这种宣传就没有效果。如果宣传用语反而使人产生了不太好的联想,就只能是进行反宣传了。现实中由于考虑不周、不细、不深,没有什么效果的宣传是比较常见的,产生消极效果和负效用的宣传也不是不存在。截然相反,例如乌龟在中国有长寿和软弱、委琐两种寓意,但在日本却没有后一种寓意,完全是健康长寿的寓意。同时,字词多有感彩,汉语的许多词汇分褒义、贬义和中性三大类,或者分为暖色调、冷色调和中色调,部分词语在不同的场合感彩完全不同。如“凉都”中的“凉”字,就既有凉快、凉爽等令人感到舒适的褒义,又有冰凉、心凉、受凉等令人不舒服、不愉快的贬义。在新农村地名文化及其宣传的用词上,就必须全面考究其各种含义、寓意和感彩。

第七,地名文化宣传不能庸俗、粗俗、媚俗,一定要注意用词、提法的格调。

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一些新农村、旅游新农村迎合部分旅游者的心理,老是宣传本山、本地或其中的某座寺庙等如何有灵气,某某人来了回去就升官发财,或者治好了久治不愈的病。一些旅游新农村要定位为“幸运之地”、“转运之城”等,实际上也有媚俗的嫌疑。还有一些地方过多宣传、引导旅游者去观赏、联想与性有关系的事情,当地的形象宣传就不能庸俗媚俗。

3 新农村地名文化形象设计的应用

地名文化形象设计的核心应当是解决地名文化的基本定位问题,即新农村将在旅游者心目中树立并传播怎样的一种形象,它到底是怎样的一座旅游新农村,这种形象如何成为吸引人们前来旅游的动力源泉。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与之相伴而生的地名文化也相当丰富。那么如何将这些地名文化应用到旅游工作中呢,笔者认为,地名文化可以在以下四个方面得到应用与发展。

3.1 在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应用

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可以利用地名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提升旅游资源的品位、知名度。例如在对武汉月湖进行规划开发时,就可以充分利用其知音文化的吸引力。我们可将“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分解为觅知音、遇知音、会知音和谢知音四部分。我们可结合故事的进展,进行探古寻踪知音旅游产品的开发和设计。旅游开发因融入地名文化而妙趣横生,现存地为旅游开发提供了现实的素材。

3.2 在导游服务中的应用

在导游工作中的导游人员是地方文化宣传大使,是现代旅游理念的传播者。地名文化涵盖了城市的文化,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的历史照片,为导游的讲解拓展了无限空间。例如在介绍无锡这个地名的由来时,我们可以讲到“今无锡,天下宁”的诗句,继而解释这个地方丰富的锡矿导致连绵不绝的战争的典故。从此引发人们爱护资源,节省水电的观念教育。

3.3 在旅游营销中的应用

浙江金华自古就有“四省通衢”之称,可见金华水陆交通便利。可利用交通便利的条件,为中转旅客提供一些旅游服务,在服务中宣传金华,吸引一部分旅游者观光旅游。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小学教材中著名的《游双龙洞》。在营销工作中,可以利用这些比较有影响的地名作为品牌或商标来宣传,如“双龙洞”。

3.4 在旅游交通中的应用

对外地旅游者而言,交通是否便利,是一个旅游者是否选择该地作为旅游新农村的重要指标。同时一个旅游新农村的地名指针是否准确,也关系到旅游者的旅游心情和本地的旅游形象,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旅游地名在交通中的应用,以发挥其功效。如一个初到杭州的旅游者,要到著名的西湖去游玩,但西湖很大,各个地方欣赏的效果差别很大,我们可以在交通站牌上注明西湖的一些知名代表性景观,这样有助于旅游者辨认与抵达,同时也起到了一定的宣传作用。

4 结语

地名文化是一种隐性文化,只有通过地名工作者的努力发掘,旅游工作者的应用与发挥,并结合社会现实的需要,才能最充分地展现地名文化的旅游价值,发挥其在旅游、教育方面的功能。

参考文献

[1]石超艺.城市化进程中地名文化价值的量化分析――以上海市乡镇级地名为例[J].城市问题,2010,(1).

[2]梁艳.从地名文化看赣州宋城的人文精神[J].宜春学院学报,2009,(5).

第4篇:农村文化旅游范文

论文摘要: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途径、统筹城乡发展的举措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载体等方面浅谈乡村旅游的促进作用;同时说明了在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同时应当坚持的几个原则及注意的几个问题。

1 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和带动作用

(1)发展乡村旅游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一是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乡村旅游能够有效地促进当地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带动农副产品和手工艺品加工、交通运输、房地产等相关产业发展。二是有利于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和农民生活富裕。乡村旅游使许多农民成为旅游从业者,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农民可以通过打零工、办旅馆、摆小摊、开餐馆、加工纪念品等方式增收,还可以通过参与乡村旅游项目的入股分红增收。三是有利于促进农民素质提高和乡风文明。乡村旅游把城市的许多新信息、新理念带到农村,对农民素质和乡风民俗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文化、学技术成了一些农民的自觉行动,许多村民学起了普通话、外语和电脑,全面提升了农民素质。四是有利于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发展乡村旅游的农村乡镇,通过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使广大农民兄弟有了很强的环保意识,促进了当地环境资源、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的保护,增强了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五是有利于推进农村基层管理民主。乡村旅游具有现代服务业的特性,它的发展为农村引入了现代管理理念。一些地方在基层组织的引导下,农民自主决策、民主决策,促进了农村管理民主,一些农村纷纷成立各种协会,民主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2)发展乡村旅游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一是缩小了城乡差距。发展乡村旅游,给农村带来了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通过旅游这个渠道,把一部分城市的消费资金转移到农村,增加了农村的经济实力和农民的收入。据测算,一个年接待10万人次的乡村旅游景点,可直接和间接安置300位农民从业,直接和间接为1000个家庭增加收入。为了增加旅游吸引力和旅游接待能力,发展乡村旅游的农村更加注重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更加注重改善道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更加注重对住房、厕所、厨房的维修和改造,更加重视绿化美化和环境卫生,因而有利于农村自然生态环境和居住条件的改善。二是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一些农村发展乡村旅游后,集资办起了教育和医疗,提高了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农民参加合作医疗率;还有一些农村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农民达到社保条件后可以按月领取保障金,农民也能像城里人一样享受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发展乡村旅游,以农民为主体,农民可以自愿选择是否参与乡村旅游开发,也可以选择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方式,还可以自发成立旅游协会、农村经济联合体等行业组织,给农民创造了新的发展机会。三是推动城乡共同发展。发展乡村旅游,通过城乡的交流和沟通,有助于方方面面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和政策支持,促进了各种资源、资本和要素向农村、农民和农业倾斜,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许多地方基础设施大幅度改善,一批村容整洁、各具特色的旅游村镇应运而生,促进了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和居住条件的改善。另一方面,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拉动消费,扩大内需,促进城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推动了多层次复合型的综合旅游目的地体系的建设,促进旅游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

(3)发展乡村旅游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一是推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乡村旅游促进了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更为重要的是,促进了农民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的提升。农民通过参与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得到丰富。一些农村结合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建设了图书室、文化室,加强了文化传播,一些农村举办了各种培训班,提高了农民的素质。乡村旅游的发展还促使一些农村制定村规民约、卫生公约等规章制度,农民的文明程度明显提升。二是促进了人和自然的和谐。乡村旅游使人们走进自然、认识自然,增强了环境保护的意识;乡村旅游消耗资源少,环境成本低,一般不会对资源和环境产生直接的硬消耗,有利于改变大量消耗资源支撑经济增长的传统方式,形成以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方式,保护当地珍贵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三是推进农村相关产业之间的和谐。乡村旅游的产业关联度大,据测算,旅游产业对相关产业的拉动比为1∶4,乡村旅游直接或间接地拉动了农业、农副产品加工、手工艺品加工、旅游用品和纪念品、商贸、运输等产业,并与之协调发展。四是促进人和人之间的和谐。旅游使人们开阔眼界,增长见识,通过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促进了旅游者与农民之间、旅游者与旅游者之间、农民与农民之间的相互了解。

2 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应当坚持的原则 

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正因为乡村旅游具有独特的产业功能、很强的关联带动作用和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我们建议各级党委和政府把乡村旅游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规划之中,将其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发展。各级政府要在党委领导下,全面负责乡村旅游工作,统筹规划,加强协调,完善机制,依法管理,动员和组织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乡村旅游之中,积极引导各种农民组织发挥市场开拓、行业自律和维护权益的作用,推进乡村旅游快速健康发展。各相关部门应把乡村旅游作为其重点工作加以扶持,把国家和地方对于农业产业化、扶贫开发、环境保护、城镇建设等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运用于支持乡村旅游的发展,重点帮助解决乡村旅游基础设施薄弱、创业资金不足和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等问题,消除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制约因素。

(1)让发展乡村旅游的成果惠及广大农民。发展乡村旅游的关键,是要使广大农民得到实惠。因此,要将农民作为旅游开发的主体、建设的主体、服务的主体,同时,也要使之成为利益主体、发展成果享受的主体。一是要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要发挥乡村旅游在就业上的“乘数效应”,使广大农民通过参与乡村旅游,在离土不离乡的情况下实现有效就业;还应为广大农民依托乡村旅游的发展开展多种经营创造良好环境,间接带动增加农民就业。二是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要保证农民参与乡村旅游的劳动报酬,直接增加农民收入,也要注意保护农民的资源参股、资金入股的合法所得。三是要将乡村旅游的发展与农村的精神文明提升相结合。加强对农民业余文化生活的引导,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提升农民的生活境界。四是要将乡村旅游发展与农民的长远利益相结合。注重加强对农民的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培训,提升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

(2)遵照农村的实际情况和旅游经济规律来发展乡村旅游。各地农村的资源条件、地理区位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情况千差万别,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不尽相同。乡村旅游有其内在的固有的发展规律,只有按规律办事,才能少走弯路。一要因地而宜、因时而宜、因人而宜。乡村旅游的发展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在有资源、有客源、有财源的地方先行发展;一些偏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丰富,但由于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难以到位,要选择好发展的时机,防止盲目决策、盲目开发;一些乡村旅游发展基础较好或具备发展潜力的地区,也不是每个农民都应参与乡村旅游,而要根据农民的意愿和能力情况来决定,不能强求人人参与。二要加强分类指导。从规划指导、信息服务、宣传促销、人才培训等方面着手,加强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服务,在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市场定位、突出特色等方面加以分类指导。但对乡村旅游的发展不应设定指标,不设固定模式。

3 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应当注意的问题

(1)正确处理发展乡村旅游与农村城市化、农民新型化、农业现代化的关系。发展乡村旅游,要着眼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社会长期全面协调发展,推动农村居住条件和周边环境的改善;着力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积极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构建现代农业体系。发展乡村旅游一定要注意保持当地农村特色,要防止某些“城市病”向农村蔓延,防止工业垃圾、城镇污染侵蚀农村净土。发展乡村旅游,要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环境提升为目标,既不能把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旅游新村建设,把新农村规划简单搞成旅游新村规划;也不能因为发展乡村旅游而把农村建成没有农业、村庄、农民、特色的所谓新农村。

(2)正确处理乡村旅游中政府推动与尊重农民意愿的关系。发展乡村旅游要由政府来推动,要以农民为主体,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政府推动不是包揽一切,而是发挥政府在规划引导、统筹协调、分类指导等方面的优势和积极作用,因地制宜,推动乡村旅游的整体发展。农民有选择是否参与乡村旅游开发以及如何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权利,不应该强求一律。要在政府的指导推动下,尊重农民意愿,依靠农民智慧,发挥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乡村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

(3)正确处理发展乡村旅游与农村其他产业发展的关系。农村各产业之间和谐发展是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根本前提。要发挥乡村旅游产业关联度大的优势,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农村各产业之间协调发展,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乡村旅游也要充分依托其他产业,取得其他产业的支持,在其他产业发展中得到加快发展。

第5篇:农村文化旅游范文

关键词:乡村旅游;新农村建设;和谐发展

新农村建设正在我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越来越多的经验表明,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是新农村建设有效模式之一。目前中国的旅游业形势的发展迅速,从旅游业产生的对经济与社会效益强劲推动作用来看,旅游产业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业效益、改变城乡的二元结和为农村增添活力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将着重探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建设策略。

一、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建设的良性互动关系1。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为乡村旅游建设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①乡村旅游建设获得了政策和资金扶持。新农村建设以发展农村经济为宗旨,国家鼓励更多的企业在农村地区投资兴业。乡村旅游以投资小、见效快,成为众多企业青睐的项目。政府部门为了促进乡村旅游建设提供了许多优惠政策,而且也使农村地区得到更多社会资本。同时,政府还增加了对农村经济的总体投入,乡村旅游也得到部分款项建设资金。

②乡村旅游建设获得了科学技术和智力支持。新农村建设重视对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产业经营模式的改变,这给农村旅游业建设提供了强大技术支持。而农村教育水平的改善,不仅提升了农村人民群众的整体素质,同时也为乡村旅游重点培养了经营管理人才。

③加强乡村旅游设施建设能力。新农村建设成果具体体现在极大地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状况,尤其是交通、通讯、环境卫生基础设备的改善。这些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为乡村旅游业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大大提高了旅游接待能力。

④乡村旅游建设注入了充实的文化内涵。文化内涵的发掘与保护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例如,原始古老的乡村庆典节日、喜庆的婚嫁活动、文化艺术节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艺术戏剧舞蹈、民间文学和其他文化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将成为乡村旅游的新资源,以满足游客的多层面的需求。充实的文化内涵使游客的旅游活动不仅仅停留在游山玩水视觉享受,更带来丰富的心理体会。

2。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

①可以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旅游业可以带动当地商业、餐饮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不断扩大的旅游需求同时直接增加了对农产品的需求,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②可以提供农民就业岗位。乡村旅游所幅射的行业十分广泛,涉及餐饮、住宿、交通、购物、娱乐等方面。这些服务性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较大,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富余劳动力的安置问题。久居都市的人们以乡村为旅游目的地,让农民提供在服务过程中得到应有的回报,而农民从收入增长中体会到新农村建设的带来的实惠。

③可以提升农民文化素质。随着游客的大量涌入将带来先进的文化、道德观念、思维方式、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通过农村旅游,可以缩小城乡之间距离,促进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特别是在偏远山区,能够打开一扇了解外界的窗口,促进人们观念的转变,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④可以促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为了打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各级政府将增加对基础设施的投入,乡村则以集体或个人出资的方式,不断改善当地基础设施条件,加快旧村改造步伐。通过这些人们的共同努力,使农村进出的公路、通讯条件、公用设施、垃圾处理等设施明显改善。

二、乡村旅游鲜明的时代特征

1。对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与创新新农村发展战略是我们党在深入分析当前局势的基础上做出的重大决策,本身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由于新农村建设产生的背景特殊,必须承载了当前这个时代要求的许多重任,并根据我国经济和社会状况现状提出新的解决方法。乡村旅游建设正是顺应了时代的要求,立足农村实际情况而提出的一种崭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对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与创新。

2。生态和谐共存乡村旅游以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城镇居民前往消费,既实现了农民增收,又让游客得到了满足,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在建设农村旅游中,必将更加重视生态保护和环境的可持续性,这就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3。乡土文化丰富乡土文化一种围绕农业为主题的文化,有一个明显的区域差异,体现了历史、经济、科技、民俗、文学和其他文化丰富的内容。

乡土文化不仅包含了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还包含了自然生态文化,这正是乡村旅游的突出特色。

4。农家休闲体验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渴望回归自然放松心情,乡村旅游中的农家休闲体验正给了人们一个这样的机会。在乡村旅游活动中,游客采摘果实、垂钓网鱼,体会简单淳朴的农家生活方式。而这种独一无二的农村地区的魅力,让游客流连忘返

三、乡村旅游建设的基本条件

1。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业的发展必须以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基础。反之,旅游资源是否丰富决定了在乡村旅游建设能否成功。乡村旅游是以自然资源为基本条件,辅以一定的旅游活动内容的一种新的旅游模式。因此,建设乡村旅游只有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才可能会得到进一步发展,并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共同进步。

2。有利的政府政策如前所述,乡村旅游业与商业、餐饮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发展息息相关。这就需要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与旅游发展相关的旅游、环保、教育、商业、卫生等各个部门通力协作。要重点解决一些乡村旅游建设中的迫切问题,如基础设施改善、人力资源储备等,给予乡村旅游建设有利的政府政策。同时,在旅游开发项目时应享有必要的优惠倾斜,为刚刚起步的乡村旅游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以促进其健康发展。

3。完善的基础设施政府在制定农村基础设施规划时,除了满足村民的一般日常生活需要外,还要以发展的眼光充分考虑到发展旅游业的需要。

只有配备了良好的基础设施,才有能力满足游客餐饮、住宿、交通、购物、娱乐和其他方面的需要。同时,这些基础设施应有机结合农村的传统特色和一定的时尚设计元素。

四、乡村旅游建设具体措施

1。科学规划建设,做到全面发展在旅游开发的建设过程中需要与农村的其他建设项目相结合,通过科学规划,全面整合资源,策划好旅游项目,帮助乡村旅游平稳有序的发展。当地政府要在深入调研本地农村旅游资源后进行科学论证,制定出符合本地农村实际的旅游发展规划。

政府部门之间需要通力合作来为乡村旅游构建科学的政策环境,做到全面发展。

2。打造知名品牌,推广自身的特色乡村旅游能够让那些久居都市的旅游者远离那些喧嚣的环境,在农村的自然环境中得到身心的放松。因为乡村旅游的亮点与特色就是乡土气息和田园氛围,能够让旅游者体会农村湖光山色和传统习俗文化。当地政府要将各个景点统一包装,积极宣传自己与众不同的特色,主动出击寻找客源。不断开发新的旅游资源和具有强烈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满足旅游者需要,打造并推广自己的旅游品牌。

3。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以期能够高水准的发展我国的农民所接受的文化教育普遍有限,而他们的素质对乡村旅游的质量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现在急需对乡村旅游就业人员开展专门培训,让农民增加对游客的接待能力。对于高层次旅游管理人才,可以向外引进或者挑选接受能力较强的人员前往专业院校进修。

4。加强环境生态的保护,达到持续发展的目的农村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的基础,空气和环境如果遭到污染破坏,也就无法吸引游客。因此我们需要对资源合理规划,避免资源的破坏性利用,这样不但能够使得乡村旅游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渠道,也可以推进农村的环境保护,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五、结语乡村旅游建设是富有时代性和创新性的新农村建设模式,科学的结合了旅游业尤其是乡村旅游业与新农村建设,使二者得以和谐互动发展。虽然乡村旅游建设还在探索阶段,但它所具有很强的发展潜力和前景是无可争议的。在乡村旅游的建设过程中,要结合当地自身特色,在全力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依靠科学规划的指导,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个社会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庆雷,马继刚,杨帆。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机制及实现路径探讨[J]。乡镇经济,2007,(10)。

第6篇:农村文化旅游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乡村旅游 普定县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深入贯彻新农村建设精神,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的旅游主题定为“中国乡村游”,推出一批乡村旅游示范村,并在此基础上组织实施农村旅游的“百千万工程”。[1] 结合2011年提出的“中华文化游”旅游主题,加强乡村旅游中民俗文化元素挖掘,举办系列民族文化旅游活动,对乡村旅游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发展乡村旅游,既是把握住了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同时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文化的保护。普定县作为黔中经济区的一员,更应抓住时代契机,加强乡村旅游的开发力度,发挥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特殊作用。

一、普定县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

近几年来,由于西部大开发政策的逐年深入,普定县农村产业结构不断得到调整,乡村旅游的发展规模逐渐扩大,且基础条件良好。

(一)区位优越,交通便利

普定县位于素有“黔之腹,滇之喉”之称的黔中腹地,是中国—东盟自贸区的重要节点之一,毗邻黄果树瀑布、龙宫和织金洞这些国家级景区。“十二五”时期,普定县被列入贵州省重点发展的黔中经济区,随着贵州省进一步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普定县的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凸显。

(二)乡村旅游资源丰富

普定县处于贵州西线旅游中心,历史悠久,民族文化丰富。被誉为“亚洲文明之灯”穿洞古人类文化遗址,叙写着普定的悠久历史,城关莲花古洞、化处空山、马官玉真山寺、马场西堡古屯、猴场“平讼摩崖”石刻、东华山“大明定南所”石刻等景点饱含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元素;以花灯著称的马官镇被文化部授予“全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花灯之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戏和铜鼓十二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古歌、苗族“阿江”、苗族射弩、西路花灯等彰显着普定民族文化的风采;“讲义—号营”景点于2005年列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省级风景名胜区夜郎湖集山、水、林、洞、民族风情为一体;“云中大草原”——猴场乡普屯坝草场、重荫山杜鹃湖、原始森林丰林火焰山等构造了普定美丽神奇的景观。

(三)资源的不可替代

纵观普定县乡村旅游资源中的喀斯特景观、古村落、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不难发现都具有一定的主题特色。如普屯坝高原草原风光(其中就蕴含着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穿洞古人类文化遗址、与“夜郎文化”有密切联姻的夜郎湖景观等,这些都是普定旅游资源的唯一性,其他地区没有,要观赏和体验,只能到普定才能满足愿望。

(四)客源充足

普定县临近安顺市和贵阳市,随着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国家法定假日的重新界定和带薪休假制度的实施,两市的出游规模随之扩大,这也成为普定乡村旅游的潜在市场;同时,普定周边的黄果树瀑布景区、织金洞景区已成为国内外游客到贵州旅游的首选景区,其接待规模逐年扩大,这些游客也将成为普定乡村旅游的重要客源。

二、发展乡村旅游对普定县新农村建设的支撑作用

近年来,普定县农村发展的实践证明,多种非农产业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产业结构等方面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注意到乡村旅游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对农村经济与社会面貌的改善所起到的促进作用。

(一)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农业产业化

2011年,普定以乡村旅游服务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增长拉动经济增长5.62个百分点,超过以农林牧渔业为主导的“一产”拉动经济增长的5.24个百分点。由此可见,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优化产业结构的作用十分显著。同时,乡村旅游的发展将会催生对一批优质农产品、以中药材和冰脆李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开发,形成“一村一品、多村一特”,专业村主导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都在70%以上,为加快对各类食品、药品、畜禽产品加工奠定了有利条件,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二)发展乡村旅游能够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实现农民持续增收

普定县的讲义寨、山外山、桃花岛、普屯坝、化处茶文化等乡村旅游品牌景点,年接待游客30余万人次,直接或间接解决就业600多人,在解决就业、增加收入方面取得实效。众所周知,旅游业是一个关联带动性很强的劳动密集型服务产业,与众多行业相关联,旅游业每直接增加一个就业机会,就能为社会带来五个就业机会。乡村旅游可以使农民直接成为旅游从业者,也可以通过乡村旅游促进农副产品的生产、运输与销售,间接增加农民收益。

(三)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优化农村文化环境,提高农民素质

近年来,通过乡村旅游普定的地戏、花灯、舞龙等民间艺术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与发展;由汉、苗、布依、白族、彝族、仡佬族等民族构成的普定民族文化也得到关注、保护和开发。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能够促进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民间艺术的开发复兴,既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又有利于净化农村的社会风气。

(四)发展乡村旅游能够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乡村旅游的发展必然促使加大对农村旅游地的基础设施投入、改善人居环境、健全农村社会服务体系。例如,2009年普定讲义寨为扫除乡村旅游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大力投入整脏治乱的工作中:统一规划村庄建筑,聘请保洁员长期对村寨环境卫生进行清扫,治理护寨河,修建公厕等,使得村容村貌得到较大改善,面容一新。

三、普定县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乡村旅游游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以后。[2] 西部地区兴起时间更晚,大部分地区发展尚未成熟,以致于存在发展程度低、开发深度不够、基础设施条件差、资金力量薄弱等问题。毫无例外,普定县在发展乡村旅游时也必然面临着这些困难,尤其是在农业生态资源的保护管理、文化主题凸显和产业链发展方面的问题较为严重。

(一)旅游资源缺乏有效保护管理

普定不乏旅游资源,但缺乏有效保护与管理。有“亚洲文明之灯”美誉的穿洞古人类文化遗址,目前其实就是一个废弃的大坑,除了垃圾就是凌乱的石头,如果没有洞口刻着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几块石碑,毫无古人类文化遗址的迹象。山下的穿洞博物馆,墙壁表层开始脱落,门栏上的玻璃多处被打碎,里面空无一物,只是个虚设的荒废庭院。又如位于县城东北马岭冈半坡上的莲花古洞,大洞厅遍是垃圾,洞内的部分石花石钟乳被敲打得支离破碎。

(二)普定县乡村旅游发展的历史民族文化主题不强

普定县一些村镇都有一段悠久的历史文化或民族文化,有的甚至有几百年或上千年的历史文脉,但都由于在意识上的忽视和投资的制约导致民族文化的保护开发工作的不足,在乡村旅游过程中民族文化主题不明显,使得像讲义寨、号营村这样的乡村旅游点,虽然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但是游客却看不到或是感受不到。讲义寨的明代古军事屯堡、古民居、白族风情、饮食文化藏在山中无人知晓,号营村同样如此。这无疑削弱了乡村旅游的内在吸引力和向外传播动力,没有用好民族文化这块招牌创造经济效益。

(三)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结合程度不强

近几年来,普定茶产品在“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中国名茶”的评选上屡次获奖。普定茶产业发展的成就有目共睹,但是目前茶叶公司或茶叶专业合作社很少将茶叶的产业链拓展到乡村旅游方面,即使稍有涉足,也做得差强人意。如普定县化处镇借助朵贝古茶树优势于2009、2011年分别举办了“朵贝之春”贡茶文化旅游节,由于至今只开展过两届,尚不成熟,相关旅游产品、旅游项目没有得到充分开发。茶企业或组织在将茶叶的开发与旅游业结合起来方面明显做得不够。

(四)资金投入有限

目前普定县旅游开发多元化投入机制尚未形成,市场化运作机制不活,基本上以政府投入为主。在普定县十二五规划中,新建休闲农业观光项目——夜郎湖冰脆李采摘休闲游、朵贝贡茶休闲采摘游,其投资主体为政府和企业,政府作为投资主体,资金有限,只能集中在优势比较突出的少数旅游地,而且开发建设过程中资金能否按时充足到位同样存在问题。

(五)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普定县城至多个乡镇的道路交通建设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瓶颈,道路维修速度赶不上毁损节奏,且道路较窄,通行能力弱。例如:被誉为“云中大草原”的普屯坝,为贵州山区地形中罕见的高山草原,颇具“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之势,但由于道路遥远、险峻的原因,去过的游客不得不感慨“不见云中大草原遗憾,见到了更遗憾”。

四、加快乡村旅游发展促进普定县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为加快普定乡村旅游的发展,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着重从以下几方面采取相应的对策。

(一)加强乡村旅游资源的保护

首先应该加大对村镇的风貌改造和保护,基本保持旅游村未开发前的风貌,不进行包装和修饰,仅仅对污水排放、垃圾处理、环境卫生和游览道路进行完善。对于具有特色的传统民居、古建筑和重要历史遗迹,应该通过各种措施加以保护。对于已带有破坏性的村镇,应该实行抢救性保护,并加以重要改造,尤其对一些重要的文化遗迹应尽快保护、修葺。

(二)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突出历史民族文化主题

普定县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与传统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一脉相承。通过不断挖掘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资源,用乡村旅游来搭建历史文化传承的载体。历史文化的展示,应以穿洞文化为着力点,充分挖掘被史学界誉为“亚洲文明之灯”的穿洞古文化遗址积淀的深厚文化底蕴,激活文化沉淀,探索和尝试把“古人类”这个点做成人类发展史的过程,靠有型的东西把这个历史表现出来;民族文化的凸显,需要充分施展布依族铜鼓十二调、苗族跳花、射弩、“阿江”、古歌以及汉族花灯、舞龙等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魅力,发动村民组成诸如花灯、舞龙、民族歌舞、民族合唱等民间艺术团,通过各种文艺活动和比赛宏扬民族文化,展示民族风采。

(三)注重地方特色、拉长产业链

普定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一定要走旅游与特色农业相结合的道路。结合普定实际,因地制宜,需要大力开发生态农业观光旅游。普定的环境和气候适合种植油菜、茶叶、冰脆李、中药材等,政府就应该按照“一粮二菜三药材”的结构调整发展思路,实现普定地方特色农业和旅游业的有机结合,拉长产业链。[3] 实现粮食产量增加和精神文化内涵丰富的双赢局面。

(四)加强多元资金投入

资金投入是乡村旅游开发的关键环节,政府首当其冲充当着重要角色。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是政府和市场的桥梁,所以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市场主体的参与。此外,更应注重吸引闲散民间资金进行投入,可以尝试设立“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基金”,募集对象可以是小企业、集体和其他自然人等,这样的好处是在募集产业发展基金的同时还可以分散村镇经营风险。

(五)完善配套设施建设

在设施的设计建设上,既要讲求原汁原味又要做到舒适卫生于农业系统和生态环境和谐统一。[4] 针对目前普定县的多个乡村旅游景点共同存在的交通、卫生等显著问题,首先,实施好“乡村公路交通通达工程”;其次,各乡村旅游景区、景点的食宿点基础设施建设应配备齐全,且符合当地特色;最后,强调卫生设施建设,公厕、垃圾池、垃圾箱、爱护环境标牌等设施要充分合理设置。

参考文献:

[1]陈志辉、陈小春.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加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01).

[2]张遵东.发展乡村旅游业与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J].农村经济.2006,(12).

[3]程松涛、钱进、庄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新起点——普定县发展乡村旅游对策分析[J].理论与当代.2006,(09).

第7篇:农村文化旅游范文

关键词:农村;休闲经济;休闲旅游

近年来,在我国一些发达地区的农村或城市郊区休闲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迅速,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也开发出休闲产业和休闲产品。发展休闲产业能形成大量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并整合各种资源,技术和文化,带动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一、城郊农村休闲经济开发的优势

影响一个地区休闲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社会或居民的富裕程度。通常当人均GDP达3000美元以上时,社会才会对休闲消费产生强烈需求,当恩格尔系数在40%以下时,人们才进入富裕状态。我国大多农业社区和农村居民与城市社区或城市居民相比,还没有进入富裕状态。二是社会或居民的休闲文化程度。休闲文化融合了西方“自由、时尚、高贵”的理念,而我国绝大多数农业社区和农村居民受农耕文化的影响深远,比较满足于传统朴实的零消费休闲方式,这种传统休闲文化不利于高附加值休闲产品的规模化发展。由此,在我国绝大多数农业社区和农村居民中,普及性发展休闲经济为时过早。但这并不表明我们不可以在一些发达富裕的农村地区、在毗邻城市的农村地区大力发展休闲经济,甚至在一些偏远的农业社区依托我国城市休闲经济发展强势开发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休闲产业、休闲产品。

就城郊农业社区和居民而言,开发休闲经济项目有其自己优势:一是文化优势。休闲经济是一种文化经济,与休闲文化紧密相关。城市郊区的农民有边缘人的身份,他们既有农民的朴实、厚道、传统保守、勤劳俭朴、吃苦耐劳、热情好客等特点,也在与城里人的交往中学会了精明能干、见机行事、互惠互利、团结合作。这种特殊身份使他们既懂农民最会干什么,也懂城里人最需要什么,从而成为在休闲经济中可以大显身手的一群人。这就为休闲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文化优势。而在城市社区,人们经常感觉到人情关系的淡漠与疏远,于是越发希望有个机会与空间能让人们畅所欲言,融洽相处。同事之间、同学之间、朋友之间、家人之间甚至主顾之间都有可能选择一片好山好水好人家的地方联络感情,开展业务。他们已厌倦了都市的繁华、拥挤与喧嚣,却对郊区充满了好奇与渴望,这更为郊区发展休闲经济提供了无限商机。这两者的结合,城郊休闲经济的发展成为理论与现实的必然。近几年来,“农家乐”、“渔家乐”、“自助果园”、“农业观光园”等休闲经济项目持续升温就说明了这一点。二是环境优势。一方面,城市郊区拥有的广阔天地、秀美山水、鸟语花香,富有而独特的自然资源。另一方面,城郊休闲既是对城郊产业的再开发,也是对城郊环境的再保护。发展城郊休闲经济,要充分利用当地文化基础,挖掘地方特色,形成地方风格;要杜绝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消除城市扩展过程中对城乡结合地区的不良影响。城郊地区不应是城市的垃圾堆和贫民窟,而应是一个城市的绿色屏障和环城公园。应在城郊原有产业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大力发展休闲林业、休闲渔业、休闲农业以及休闲牧业等多种具有农村风味的休闲产业,将传统的农副业与旅游业结合起来,统一经营,联合开发。三是投资优势。一项经济项目的开发,需要资金、人力的投入。在城市郊区发展休闲经济项目,依托固有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加以改造、利用,依托低廉劳动力甚至自我劳动力的投入,使得经营成本大大降低,从而容易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对于同时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村居民而言,他们获得这样的经济效益回报,不仅对于下一步经济发展有帮助作用,而且对于社区文化发展更有示范作用。

二、远郊农村休闲经济开发的重点

就一些远离城市但经济比较发达的农业社区而言,也可以尝试进行休闲经济项目的开发。开发这样的项目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政策性引导、着重长远。从整体上讲,农村社区休闲经济主要还是作为城市休闲经济的补充,未能形成固定而持久的消费群体,还不具备整体推进农村休闲经济的基本条件。因此,在现阶段,发展农村休闲经济在加大基础设施(交通、生活设施与环境等)前提下,以促进新农村建设为基本目标,加大休闲经济的政策性引导,加强休闲经济开发的教育与引导,不求立刻实现、马上见效益,但求转变观念,抓住时机,适时发展起富有特色的休闲经济项目。第二,挖掘优势、突出特色、逐渐推进。发展休闲经济应有所选择,有所保留,忌不顾实际、盲目跟从。保持与发挥本色,才能让休闲经济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不要盲目模仿他乡风貌,也不要只顾迎合当时潮流,更不要为求一时之利造成水土资源流失、生态环境恶化。在人员素质方面,不必过分追求统一,要保持农民的本色。第三,以农业活动带动休闲活动。经过改革开放近三十年的建设,我国农村建设和农业发展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些农村地区在乡村建设、农业产业化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与品牌,水果之乡、蔬菜之乡、养殖之乡、种粮之乡、加工之乡、教育之乡、文化之乡等大量涌现,这就为开发休闲经济项目提供了平台。开发这样的休闲经济项目就要突出利用这样的平台,而这些平台的关键点就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

三、农村休闲经济开发的重要举措——休闲旅游

旅游是人们物质生活发展起来后的一种文化生活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旅游的功能已难以适应人们的需求。赋予旅游更多的内涵,使旅游与休闲相融合形成“休闲旅游”,已经成为旅游的重要方式。在农村休闲经济开发中,休闲旅游是非常重要的举措。(一)休闲旅游能实现传统旅游的新超越

休闲旅游更注重旅游者的精神享受,更强调人在一段时间内处于的文化创造、文化欣赏、文化建构的存在状态;它通过人的共有行为、思想、感情、创造文化氛围、传递文化信息、构筑文化意境,从而达到个体身心和意志的全面而完整的发展;它为激励人在当代生活中的许多要求创造了条件。人们通过身体放松、竞技活动、艺术欣赏、科学好奇心和接触大自然等方式,为丰富生活提供了可靠性。建立在旅游基础之上的行为情趣,或者是休息、娱乐,或者是学习交往,或者是欣赏大自然,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获得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和精神满足、产生美好感,以实现人们学习知识、增进友情、促进沟通、保健娱乐、丰富个性等多方面的需求。休闲旅游还特别强调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一致,增强爱护、保护自然的意识。因此,它不同于一般意义的旅游,是对传统旅游概念从内涵到外延都作了新的延伸。

(二)休闲旅游是自然文化的回归

休闲旅游,更多的是强调一种个体与群体间的文化氛围、文化经历、文化体验、文化传播、文化欣赏,不仅满足感官需要,更能满足人的心理需要和精神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选择旅游作为一种休闲方式已成为比较普遍的行为方式,然而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感受能力和鉴赏眼光,让出门旅游成为人们感受文明、融于自然、理解自然、理解文化、陶冶情操的一种综合的休闲方式,将休闲旅游变成社会文明的一份动力已成为时代的需要。

(三)农村休闲经济为休闲旅游提供广阔的舞台

将休闲、休闲产业与旅游、旅游业结合起来,从理论看,休闲旅游的教育迫在眉睫。一方面,在我国旅游学等学科和专业增加休闲方面的课程或内容,引入新概念、新思维、新企业模式和经营模式,培养懂休闲的管理人才和从业人员;另一方面,加强对国民的休闲旅游教育,培养起公民正确而合理休闲旅游消费观。从实践层面看,最主要的是转变观念。尽管休闲旅游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越来越成为旅游业的重要项目和重要增长点,但我们必须看到,许多地方主管部门和旅游业的经营企业对此趋势反映迟缓,不能及时把握商机,不能掌握市场主动权,不能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不能满足人民大众多方面的发展需求,不能顺应旅游业发展的客观规律。

中国幅员辽阔,广大农村具备发展休闲经济的资源条件,也为休闲旅游实践提供了充分的舞台。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处于原生态的农业自然资源是发展休闲经济或休闲旅游的重要物质条件,这样的物质条件可以说其他非农村地区不具备的。农业观光已经成为我国休闲旅游的重要方式甚至是主要方式。农业观光还有很大潜力可以挖掘。

第8篇:农村文化旅游范文

下面介绍发展乡村旅游的三个意义:

发展乡村旅游能充分利用农村的旅游资源,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拓宽农业功能,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较好的经济基础;发展乡村旅游能挖掘、保护和传承农村文化,以农村文化为吸引物,发展农村特色文化旅游,同时通过旅游来吸收现代文化,形成新的文明乡风;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保护乡村生态环境,旅游对于环境卫生及整洁景观的要求,将大大推动农村村容的改变,推动卫生条件的改善,推动环境治理,推动村庄整体建设的发展。

(来源:文章屋网 )

第9篇:农村文化旅游范文

关键词:农村旅游新农村建设农村文化可持续发展

农村旅游是以农村自然风光、人文遗迹、民俗风情、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及农村环境为旅游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满足旅游者的休闲、度假、体验、观光、娱乐等需求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在欧美发达国家已有百年以上历史,新西兰、爱尔兰、法国等国家把乡村旅游作为稳定农村、避免农村人口盲目向城市流动的重要手段,在资金、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加拿大、澳大利亚、东欧和太平洋地区的许多国家,都把乡村旅游作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国家旅游局从2006年开始大力推介“中国乡村游”或“中国和谐城乡游”,旨在推动城市和农村实现旅游资源共享、客源互动、共同繁荣,这对促进城乡交流和协调发展,建设和谐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截至目前,已建成的三万多个旅游景区(点),一半以上分布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据测算,全国乡村旅游景区(点)每年接待游客超过4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5.2亿元人民币。本文就这一形势下如何进一步重视发挥好农村旅游的功能,解决好农村旅游目前所出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将农村融入到现代旅游大潮之中,促进和谐新农村建设进行了探讨。

1农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众所周知,农村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农村旅游是我国旅游产业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的最大受惠者应该是农村,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推动新农村的建设。

1.1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优化

农村生产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要的物质基础,发展旅游业是旅游资源富集的农村地区发展农村生产的重要内容。农业与旅游业的有机结合,不仅可以丰富农村生产的内容,还能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有些乡村为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农民自愿退耕还林还草,治荒治污,出现田园风光与山水风光浑然一体的景象。有些乡村对农产品等资源进行深加工,生产富有地方特色的农业旅游商品、纪念品和工艺品,还为城市宾馆直供绿色农产品。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地方,同时照样发展种植业,但都产生了附加值,有力促进了生产发展,拓宽了传统农业的内涵与外延,农民由种粮为主转向种养植业全面发展,由务农为主转向农商并举。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了第一产业、推动了第二产业、拉动了第三产业,进一步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促进了现代农业体系建设,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1.2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旅游开发可为旅游目的地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有关研究表明,每1美元的旅游收入可带动国民生产总值增加2美元-3美元,旅游业1个直接就业岗位能带来5个间接就业机会。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贫困人口所占比重较大,不少地区土地贫瘠,耕地较少。发展旅游业是其脱贫致富的一种必然选择。同时农村旅游具有劳动密集、人员需求多层次性等特点,且投资较少,收效较快。这就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容易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从而增加农民收入,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如云南大理、丽江一些村镇的农民,直接和间接从事旅游的比例已经达到50%以上,当地农村的就业人员比发展旅游业之前以前增加了8-10倍,实现了不离土也不离乡的就地市民化,旅游经营户的收入平均达40万元以上。

1.3有利于推进农村基层民主管理

旅游业属于现代服务业,乡村旅游同样需要对旅游业的“吃、住、行、游、购、娱”6大要素配套发展,在产品运作过程中需要使用现代市场营销观念进行产品设计、营销及规范化服务,搞好内部管理和经济核算,处理好各种分配关系。现代市场营销观念和现代管理概念的引入使农民自主决策、民主决策意识增强,一些农村纷纷成立各种协会,民主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促进了农村的基层民主管理,加强了政治文明建设。

1.4有利于农村形成先进文化与文明风尚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发展旅游业是提高农民素质、培育农村文明的重要手段。旅游不仅带来人流、资金流,还带来信息流、观念流,发展旅游业能促进农民思想解放、观念更新,树立商品观念、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时间观念、效益观念,促进农民参加各种培训、外出学习参观,参加技能比赛,从而使农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得以提高,促进农民主动学习旅游服务、礼仪礼节、科学种养、环境卫生等方面的知识,使农民在与外来游客交往中越来越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从而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文明素养和旅游审美情趣;同时旅游者不仅为当地带来了经济效益,而且会带来各种各样的信息和文化知识,从而促进了乡村地区与城市的交流,对于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地区人们观念的转变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形成农村良好的文明风尚。

1.5有利于促进可持续发展

农村旅游使人们走进自然、认识自然,促进了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增强了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乡村旅游消耗资源少,环境成本低,一般不会对资源和环境产生直接的硬消耗,有利于改变大量消耗资源支撑经济增长的传统方式,形成以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方式,保护当地珍贵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发展乡村旅游的农村乡镇,通过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使广大农民有了很强的环保意识,促进了当地环境资源、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的保护,增强了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展乡村旅游的策略

2.1统筹规划,政府引导。

发展旅游确实可以促进新农村的全面发展,但不是所有地方都能够发展旅游。为此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旅游,不能一哄而起,无序开发。同时政府应该认识到旅游业的重要作用,对城镇旅游业的发展加强引导:第一,通过宣传引导改变城镇居民落后的旅游消费意识,树立新的消费观念。第二,通过有关媒体的宣传,使人们全面了解旅游业,了解旅游产品的丰富性。第三,不断完善健全有关的旅游法规,规范旅游经营行为,以法治旅,为居民出游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第四,做好法定假期的落实工作,如条件允许,还可适当延长带薪假期。第五,联合组织编制辖区内的农业旅游开发规划,指导本地农业旅游健康发展,防止农业旅游开发的冒进现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