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生态旅游规划范文

农村生态旅游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生态旅游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村生态旅游规划

第1篇:农村生态旅游规划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法律保障

国家统计局经济数据显示,2014年末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4.77%,在农村居住的人口仍占近一半。繁荣农村,必须坚持不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密不可分。2015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工作报告显示,2014年全国乡村生态旅游使3000多万农民成为受益人群。2015年还将推进美丽乡村富民工程,选取重点扶持村与扶贫办共同开展乡村旅游扶贫试点工作。既要促进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又要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而面对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和难题,如何用法律保障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则是今天我们要探讨的重点内容。

一、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意义及现状

1、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

中国美,农村必须美。201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其中提到要提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创建水平,加大美丽乡村推介力度,扶持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乡村生态旅游连接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能够直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村各类产业融合发展,使单一农业向多元农业转变,使粗放经济向效益经济转变,能直接富民、快速富民。很多贫困村通过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摆脱了贫困,很多农村通过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实现了富裕。2、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现状。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增长,消费结构转型升级加快,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态势迅猛,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年均增幅都超过20%。据统计,2014年,全国共有乡村生态旅游经营户超过200万家,乡村生态旅游特色村10万个,接待游客12亿人次,约占全国旅游接待总人数的1/3。乡村生态旅游营业收入达3200亿元,同比增长15%。乡村生态旅游正成为我国旅游消费中发展最快、潜力最大、带动性最强、受益面最广的领域。

二、我国乡村生态旅游法律保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是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乡村生态旅游要具备长远发展眼光,在满足当前旅游者的需求基础上,更要保护乡村生态资源和环境。目前,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分布广泛,缺乏整体规划和布局,更缺少有效的管理和监管,策划和管理人才缺乏,致使纷争和纠纷时常发生,难以吸引乡村生态旅游者对外宣传和多次光顾,这就对我们提出了乡村生态旅游的法律保障问题。我们应在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乡村生态旅游的各项规律法规制度,促进我国乡村生态旅游真正通过法制化和规范化的途径,走上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也为新农村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2、是我国乡村生态旅游稳定有序发展的保障。

我国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势头迅猛,但由于缺乏有效管理和监管,导致乡村生态旅游市场存在盲目无序开发、服务水平较低、市场秩序混乱等现象。其一,一些地方乡村生态旅游市场没有专门部门进行管理和规划,盲目、重复、过度开发现象屡禁不止,出现了农家游、农家乐等低层次重复建设,仅仅是通过采摘等内容来吸引旅游者,没有深入挖掘人文内涵,往往很难促成旅游者再次光顾。其二,一些地方乡村生态旅游配套服务不到位,卫生环境差,还存在所售农产品价格欺诈、特色农产品以次充好等现象。这些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需要通过法律保障来进行整改,规范旅游开发者和经营者行为,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创造稳定有序的环境。

三、我国乡村生态旅游法律保障存在的问题

1、乡村生态旅游法律体系不健全。

乡村生态旅游起步晚且发展快,目前我国现有的旅游法中并没有专门针对乡村生态旅游的相应法律规范或相关措施规定。现有的旅游法对旅游企业、旅游经营管理者、旅游者等相关行为者权利义务进行规范,并未有具体涉及到乡村生态旅游等具体措施规定,尤其是涉及到乡村旅游规划、乡村环境保护条例、乡村旅游业服务标准等法规尚没出台。一些地方政府出台了相关意见,但此类意见多是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的金融支持政策或扶持政策,极少涉及具体管理措施和办法的。由于乡村生态旅游缺乏政策法律保障,很多乡村生态旅游经营者行为得不到规范,出现了无证经营、环境卫生不达标、脏乱差的现象。因此,为了满足乡村生态旅游对法律的需求,应当尽快制定与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相适应的旅游法律规范。

2、乡村生态旅游缺乏有效监管和执法。

乡村生态旅游的管理和监管涉及多个领域和部门,若没有统一协调的管理机构进行布局规划和管理往往会引起无效管理或混乱管理。乡村生态旅游管理体制不到位,相应地出现了执法不严、执法不力的现象和问题。目前就乡村生态旅游而言还没有专门的执法机构,从地方政府到相关管理部门并没有划分清晰各自责任归属,自然出现了执法空白区或执法不力现象。一是部分乡村生态旅游地区私搭乱建,影响整体景观,破坏自然风光;二是过度开发,浪费资源现象严重。换言之,目前各乡村生态旅游地区的管理部门和执法部门缺乏有效统一管理,没有形成统一集中执法管理。

3、乡村生态旅游法律意识淡薄。

乡村生态旅游的经营者、管理者依法经营和法律意识直接关系着乡村生态旅游健康稳定发展。由于乡村生态旅游的经营者和管理者过度追求经济利益和规模,盲目无序开发,破坏乡村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不到位,垃圾处理不及时,乡村生态旅游者找不到垃圾处理箱并为了便利随处破坏环境丢弃废弃物,使得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环境污染问题、生态环境被破坏问题、自然资源流失问题不降反增。乡村生态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要通过法律途径对乡村生态环境加以保护和治理。

四、我国乡村生态旅游法律保障路径探析

1、建立健全乡村生态旅游法律保障体系。

建立我国乡村生态旅游相关法律、法规,是乡村生态旅游法律保障体系建设的基石。只有具备健全的法律保障体系才能引导和促进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和产业的合理有序开发和发展。面对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例如盲目无序开发、恶性竞争、资源环境破坏等问题,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都应从加强整体规划设计、加大环境卫生监督,并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及时制定有关的行政法规及实施条例,如乡村生态旅游规划纲要及实施细则、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乡村生态旅游市场管理条例等,为乡村生态旅游的生态资源环境、乡村生态旅游人文环境保驾护航。

2、加强乡村生态旅游监管。

促进乡村生态旅游持续健康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步伐,必须比以往加强乡村生态旅游监督和管理,这是乡村生态旅游法律保障的关键环节。尤其是加大对乡村生态旅游的检查密度和处罚力度,美化乡村生态旅游经营环境。同时,还可以引入乡村生态旅游行业协会组织,多渠道多手段加强加大对乡村生态旅游中涉及到的游玩、购物、娱乐、饮食、住宿、交通等全方位监管,通过行政、法律、经济等手段,维护乡村生态旅游市场秩序,规范开发者和经营者的行为,提升乡村生态旅游服务质量,达到促进其健康稳定发展的目标。

3、加大乡村生态旅游执法力度。

除了加强乡村生态旅游监管以外,强有力的执法同等重要。乡村生态旅游只有拥有强有力的执法,才能保障其健康可持续发展。其一,乡村生态旅游涉及多个部门、多个行业,相应的执法也应是跨部门、跨行业的,这就提出了联合执法、综合执法的要求,涉及到公安、交通、质监、林业、工商、环保等职能部门的联合执法。其二,乡村生态旅游执法人员应具备基本的法律、政策、管理素质,同时要有高度责任意识,积极的生态环保意识,因为执法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乡村生态旅游地区的发展。其三,乡村生态旅游执法过程也要受到监督,既要提升执法力度,又要保证权益得到合理维护。

4、增强乡村生态旅游法律意识。

增强乡村生态旅游开发者、经营者和旅游者的法律意识是乡村生态旅游法律保障建设的重要基础。增强乡村生态旅游法律意识要在具备法律保障体系基础上,分领域、分层次、分对象通过集中学习、考察、实践等方式进行乡村生态旅游法制教育,结合当地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真真正正去懂法、学法和用法,使乡村生态旅游从开发者、经营者到旅游者都做到尊法守法,合理有效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首先是乡村生态旅游开发者要依法开发,保护乡村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基础上有序合理开发;其次是乡村生态旅游经营者依法经营,热情诚信敬业;最后是乡村生态旅游者旅游过程中遵纪守法,爱护环境和资源,遇到问题依法进行协调和解或申诉。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朝气蓬勃,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只有拥有健全的乡村生态旅游法律保障体系,才能拥有稳定有序的乡村生态旅游市场和环境,才能保障乡村生态旅游健康、稳定、有序、可持续发展,才能为新农村建设增砖添瓦。因此,我们要加快新农村建设中乡村生态旅游的法律保障体系建设,真正实现乡村生态旅游的规范化和法制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郭二艳.我国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法律制度的完善[J].人民论坛,2015(3)中:142-145.

[2]梁虞,吴小平.浅谈我国生态旅游法律制度[J].法制与经济,2012(2):53-54.

[3]马存利.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及法律保障[J].法制之声,2012(5):43-45.

[4]丁硕.浅议生态旅游的法律规制[J].法治与社会,2012(7)下:278-279.

第2篇:农村生态旅游规划范文

关键词:生态农业;生态旅游;有机农业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发展生态农业旅游是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场重大革命,目的是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生态经济学原理,调整区域内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建立良性循环的经济、社会和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确保在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的同时,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一、与生态农业相关的概述

生态旅游是一种依赖当地资源的旅游,旅游对象是原生、和谐的生态系统。生态保护一直是生态旅游的一大特点,是生态旅游开展的前提,也是生态旅游区别于自然旅游的最本质特点。生态旅游还是一种维系当地人民生活、强调社区的参与的旅游。其除了是一种提供自然旅游体验的环境责任型旅游之外,也负有繁荣地方经济、提高当地居民生活品质,和尊重与维护当地部落传统文化的完整性的重要功能。

有机农业是指在生产中不采用转基因产品,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的农业生产过程。有机农业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保护有益天敌。有机农业方式的结果可减少农产品有毒物质的残留,生产出健康安全产品(食品),还利于环境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农业向优质、高效、安全和可持续方向发展。

二、生态旅游与有机农业相结合模式对发展生态农业、环境保护的优势分析

1 环境保护意识得到全面加强

不论是在生态旅游区发展有机农业,还是在有机农业区发展生态旅游,都可以使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得到全面加强,至少可使生态旅游者、生态旅游规划管理人员、生态旅游经营者、当地居民的环境意识得到全面加强。最直接的是当地居民的有机农业耕作生产方式可以正面影响旅游者的环境认知,反过来,旅游者的良好得体的环境行为可以正面影响当地居民的环境认知。总而言之,生态旅游和有机农业的结合,可以使人们享受优美环境的同时,还能品尝到从优质安全环境生产的安全优质食品。

2 共同遵循生态学原理并实现双赢

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是在遵循生态学原理的基础上,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环境教育和自然知识普及为核心内容,是一种求知的高层次的旅游活动。一些旅游经营企业和管理机构却没有遵循生态学原理,不重视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只顾以生态旅游为招牌吸引游客,轻视了过度消费对环境的潜在威胁。同时游客环境意识淡薄,也是导致生态旅游地环境破坏的原因之一。调查表明,有的生态旅游区受到农业面源污染威胁,主要是化肥、农药等造成土壤、水体污染。有的生态旅游区还存在其他环境问题,例如:餐饮废水超标排放,草地受到破坏等。而有机农业最大的益处在于降低养分淋溶和增加土壤生物活性(细菌、真菌、跳虫、螨类、蚯蚓)。在生态系统水平上,有机农业可以通过增加杂草群落的密度和物种多样性、降低害虫数量、增加益虫天敌和鸟类而有益于耕作系统。有机生产由于种植养分保持、循环使用作物秸秆、施用有机肥和种植多年生作物而使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由于实行多样化的轮作,投入更低的养分。有机农业与生态旅游具有共同的环境保护理论基础,共同发展可实现双赢:生态旅游区污染少,环境质量较好,可以为发展有机农业提供必需的、优良的环境条件。反之,在生态旅游区发展有机农业,可以改变当地的面源污染现状,保护生物多样性,改良景观,为实现真正而全面生态旅游提供有利保障。

3 有利于创造更为和谐的生态美景观

生态旅游开发应表现生态美,使旅游者在短暂的旅游过程中融入大自然从而享受到原汁原味的旅游真品。在规划中尽量保护旅游资源原始性和真实性,不仅保护大自然的原生韵味,而且保护当地特有的传统文化。旅游接待设施应与当地自然及文化协调,保证当地自然与人的和谐的意境不受损害。同样,有机农业生产也是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通过有机生产又能不断地改良生态环境,建立一个没有生态破坏、没有环境污染、生态良性循环的农业生产体系,促进整体生态环境和田园景观的优化与美化,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与有机农业相结合的发展方式适宜于农业观光。日本人认为,农业观光的关键是创造出美丽迷人的乡村环境,它会给外来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观。在日本,除美丽迷人的景观外,他们认为各种生物共存是创造农村环境的一大重点,需要创造出清澈见底的小溪,各种昆虫和鸟类纷飞啼叫的环境。没有蜻蜒和蝴蝶的乡村肯定缺乏魅力,完美的生态环境成了检验农村自然环境的清洁程度和在那里所产食品的安全程度的指标之一。这种与生物的共生存还构成了能够开展各种体验性活动的宝贵的观光资源[4]。

三、采取生态旅游与有机农业相结合的规划模式应采取的措施

3.1因地制宜

选择既适合发展有机农业又具备生态旅游开发的地区,采取生态旅游与有机农业相结合的模式。我国农村、郊区的生态旅游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和规模。目前农村旅游市场只是起步,如果能正确引导开发农村市场,有力结合当地产品的特色和知名度等资源,农村旅游市场具备共同发展生态旅游与有机农业的先天条件。

3.2 合理规划

建立有机农业与生态旅游的示范区,生态省和农业省更适合发展这种模式。生态省建设首先是发展生态农业,建设生态农村。发展生态农业,就是要围绕有机、绿色农业、旱作节水农业、低面源污染农业和循环经济农业等方面发展。尤其要重视规划,特别是环境规划、有机规划、生态旅游规划,为实现有机农业与生态旅游的“双赢”奠定良好的基础。

3.3政策和政府支持

在可持续发展模式下,政府职能要绿化,强化生态责任,创建绿色政府。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对环保型产业和生态农业都有适当的补贴,对有机农业和农民的补贴政策更优惠,目前,在我国市场还不能完全实现优质优价的前提下,政府应该加大对有机农业的投入。例如对有机食品的生产基地实行补贴,确保生产者有利可图,保护和提高有机食品生产者的积极性。

3.4依托优势,多元发展生态农业

按照农村生态旅游地理区位与资源依托类型,可将生态旅游目的地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构建城郊型的旅游生态农业:位于城市郊区或者周边县城,城市客源往往构成其门槛客源的一部分。

(2)构建名村名镇型旅游生态农业:以历史遗迹、村镇在历史上的知名度为主要吸引力。

(3)构建特色民俗民风或民族文化型旅游生态农业:以特色民俗民风为吸引力的乡村生态旅游目的地,

(4)构建自然遗产或者风景名胜区周边型的旅游生态农业:依托自然遗产、国家公园、风景名胜区等资源禀赋较高的自然类旅游资源发展起来的乡村生态旅游目的地。

(5)构建农业生态景观型的旅游生态农业:以有机特色农业生态景观、乡村自然景观发展起来的乡村生态旅游目的地。

结语

总之,要发展优质生态农业,构建和谐生态环境,努力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就需要搞好生态农业规划工作,遵循科学发展观,寻找出打造和谐农村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第3篇:农村生态旅游规划范文

关键词:社区参与;生态旅游;满意度;广西昭平

中图分类号:F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08-1974-04

生态旅游倡导的是一种健康、高尚的旅游形式。但是目前大部分学者的研究内容主要关注的都是社会整体广泛而浅面的经济利益,仅仅停留在把它看做是生态旅游管理的一种手段,而忽视了作为生态旅游目的地的重要利益相关者——社区农村居民的利益,对社区农村居民满意度研究的较少。为此选择旅游目的地农村居民参与满意度为调查研究内容,通过对社区居民的参与程度以及农村居民对旅游开发普遍的看法、反应等情况的调查与分析,总结归纳出目前生态旅游开发与发展尚存在的问题与大众社区居民的期盼,以便在旅游目的地开发的初期就能够与社区居民进行沟通、了解,探讨相应的改进对策,避免在目前以及未来开展的旅游开发工作中与社区居民产生不必要的矛盾,完善昭平县旅游业的管理机制、提高旅游目的地社区居民的参与程度,从而促进生态旅游又快又好地可持续发展。

1 调查方法

此次调查是在广西昭平县黄姚和文竹镇临江村,对当地居民进行的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45份,问卷回收有效率为96.7%。问卷内容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当地居民的人口统计特征以及社会属性,如性别、年龄、学历、婚姻、收入情况等;第二部分是相关部门对旅游地规划与整治时有无征求居民意见情况;第三部分也是问卷的主体部分,即居民对旅游开发的满意度情况,包括居民对目前旅游区整治工作的满意度、对旅游开发的满意度、对居民参与旅游方式的满意度、对旅游区管理方式的满意度、对旅游区旅游收入分配的满意度和对自己在旅游中所获收入的满意度,以及居民希望增加哪些旅游开发的参与项目,旅游业应从哪些方面改进等7个方面;最后一部分是居民在旅游淡旺季作息时间的安排等。本次调查问卷采用了赋值定量分析法,在满意度的选项中,“非常满意”为5分,“满意”为4分,“一般”为3分,“不满意”为2分,“非常不满意”为1分。

2 调查结果分析

2.1 农村居民特征

根据调查分析可得知,昭平县生态旅游区的农村居民的特征主要是:

1)男女比例分别为59%和41%,有近20%的差距,并且很多妇女可能由于性格腼腆或者不善表达等原因,往往推脱甚至根本不愿接受调查,这说明由于历史和多种原因,妇女在社区仍属于社会地位不高、归属感不强的弱势群体,她们在社区活动中主动参与少,不太愿表态和发言。

2)当地农村居民的年龄结构比较集中的是18~35岁、35~60岁这两个阶段,60岁以上的居次,青少年比例较小,整体人口结构有偏老龄化的趋势,老年人群所占比例达26%。

3)当地农村居民受文化教育程度普通偏低,主要集中在小学与初中学历,两者总和高达68%,这与农村教育普及情况基本吻合。大专以上高学历者仅占5%。

4)当地农村居民,大部分为低收入人群,被调查村个人年收入在5 000元以下的人群占了64%。按照中国2009年国务院扶贫办以年收入1 196元为划分贫困线依据,昭平县生态旅游区属于国家贫困县之一,应该加大对生态旅游的扶持。该区个人全年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人群有55%,5 000~10 000元收入的占20%,10 000~20 000元的为7%,20 000~30 000元的为5%,30 000元以上的仅有4%。从统计中可以看出,低收入的占了绝大部分,高收入的很少。从收入来源的构成调查中,当地农村居民的收入构成呈现多元化,但仍以农业收入为首,比例高达38%,而其中又以茶叶种植为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其次是其他项,占21%,其中又以外出务工收入所占比例最大;第三个收入来源渠道是林业,主要靠割松树油;而与旅游相关的收入比例仅为11%,由此可见,目前旅游区的开发力度仍无法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只是增加了少数居民的收入。

2.2 农村居民对旅游参与的满意度分析

2.2.1 对旅游区进行的村庄规划与整治工作的满意度评价 从图1可知,居民对旅游区的规划与整治工作的评价,非常满意的为8%,满意的为44%,一般的为34%,不满意的为11%,非常不满意的为3%,满意度的平均值为3.43。对给予了“非常满意”评价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对道路的整改、上级部门的资金投入以及部分公共设施的修建等;评价“非常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在公共环境卫生与水电供应不足等方面。临江村在生态旅游区的规划开发中,对道路进行了整改与硬化,对房屋的立面进行了改造和装修,以及对文化活动室、篮球场、望江亭等一系列基础设施的建设,水电供应方面未能得到完善。

2.2.2 对旅游区的旅游开发满意度评价(图2) 众所周知,旅游开发能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可以促进当地居民就业,增加收入,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因此有接近半数的居民是“满意”旅游开发的,仅有少数(1%)的居民“非常不满意”,认为“大量游客的到来打破了平静的日常生活”、“部分商铺的装饰风格过于现代化或色彩过于浓重,与该地区淳朴民风和庄重的风格及生态理念格格不入”等。还有部分居民不满意的原因是田地被征用后没有得到补偿或只得到低价补偿,失去了土地和农业收入,生活更加困难,甚至没有基本保障故心生怨恨。

此外,旅游开发区的社区居民没有完全行使生态旅游发展的决策权。在调查社区居民对上级部门搞旅游规划与开发时是否有征求居民意见的调查统计中可以看到,回答“没有”和“不清楚”的居民之和超过了半数。

2.2.3 对旅游区的旅游参与方式满意度评价 由图3可知,居民对旅游参与方式评价“非常满意”的为6%,“满意”的为28%,“一般”的为48%,“不满意”的为18%,没有非常不满意的;满意度的平均值为3.22。分析表1的统计数据可知,在所有受调查的居民当中,仅有18%的人有旅游收入。居民参与旅游的方式主要有住宿、餐饮约占10%;第二种是通过销售土特产与农林副产品来实现参与的约占8%;第三种是在社区内部通过特许经营许可的方式从事娱乐休闲等活动的仅占1%。此外还有不到1%的居民是通过在旅游景区内部就业实现旅游参与。参与形式比较单一;除了有固定门面商店与旅馆的社区居民是全年参与,部分社区居民还仅仅是属于周末、黄金周等节假日期间参与的人群类型。临江村的农家乐示范户大多仅为节假日参与旅游的餐饮、住宿服务,到目前为止,在被调查的5户农家乐示范户中只有2户有过旅游接待,比例是40%。通过与其他两个典型景区的比较分析,建议临江村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在景区建设中,尽量优先聘用当地居民;同时丰富旅游产品以增加居民的参与范围。

2.2.4 对旅游区的旅游管理方式满意度评价 居民对旅游区的旅游管理方式满意度评价见图4。临江村发展旅游主要是由昭平县政府牵头、县旅游局主管,下属单位旅游公司领衔和文竹镇协管,具体由临江村委党小组和临江村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及所有村民配合的管理模式。目前属于比较理想化的管理模式。

而黄姚镇发展旅游是由旅游公司主管,政府仅作为中间的协调沟通者。近年来当地居民对旅游公司的分红分配不满是旅游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居民对旅游公司的管理也不满。从最新的调查得知,由于一直以来居民普遍对旅游公司的管理感到不满,昭平县政府准备接管,并且成立了黄姚旅游经济开发区,然而,因为政府对居民进行大面积低价甚至强制性征地,没有给予妥善安置与合理的补贴,又引起居民强烈不满,从而形成目前的第二大矛盾。第三,在37%的不满意当前管理方式的居民中,有28%的居民反映治安管理欠佳、景区内保安与导游的素质不够文明、水平不够专业。

2.2.5 对旅游地的旅游收入分配方式满意度评价 由图5可知,居民对旅游收入分配方式除了极少数的受益者,总体上的评价都是“不满意”,尤以黄姚古镇的居民突出。在调查中得知,临江村生态旅游发展因刚起步,游客接待量有限,还未形成比较系统的收入分配机制,大体是农家乐示范户每一间客房接待游客住宿,村委理事会可从中提成5元;在黄姚古镇,大部分(47%)的居民反映“3年才分红一次,每次按每户人口,平均每人分到10~30元不等,数额相当少”,因此意见很大,甚至有少数居民因此对游客的到来产生抵触与仇视心理,严重影响了旅游目的地的形象与社会稳定。

2.2.6 对自己的旅游收入的满意度评价(图6) 目前昭平县生态旅游区的社区居民中,有旅游收入的居民仅占18%,其中有可观收入的仅为6%,而且并不完全来自旅游收益。由图6可知,有46%的居民普遍反映“对目前的旅游分配方式很不满”,旅游业的开发并未有效带动起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没有显著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和促进就业,解决部分劳动力闲置问题。另一方面,昭平县生态旅游的发展仍处于初步开发阶段,由于管理与资金问题,旅游设施不完善,管理模式不够成熟与理想。

3 提高农村居民参与生态旅游满意度的对策

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昭平县单指标农村居民满意度和总体满意度的值都不高,总体满意度的值仅为3.0(表2)。说明目前农村居民对当地现阶段的旅游开发与规划参与程度不高。可见,提高社区农村居民的参与度,是昭平县生态旅游甚至整体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针对上述问题,结合昭平旅游业的实际情况,特提出以下改善和发展对策。

3.1 完善昭平县政府作为旅游主导者的职责

1)完善公共设施,利国利民利游客。昭平县现需建设完善的公共设施有城镇乡村道路、公用水电设施、公共交通工具、公共厕所的数量与质量以及生态旅游区公共卫生等。在其他旅游设施方面,需要对旅游区的宣传标牌、旅游售票点、旅游全景导览图等相关旅游配套设施逐步完善。对公共设施进行建设、完善后政府还应对其定期维护与更新,以确保公共设施使用的安全性、便利性和长久性。

2)严格监督旅游活动涉及的各个层面。在旅游开发与规划工作所涉及的食、住、游、购、娱、行等旅游六大要素都牵涉到经济利益,并且会形成一定区域的旅游市场。必须依照严格统一的标准收取统一的费用,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共同维护市场秩序、规范好旅游市场。对防止部分不法分子制造垄断、造成收益不公有重要作用。目前临江村示范户的住宿与餐饮收费比较统一,就较好地避免了恶性竞争。

3)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调查得知昭平县当前中下收入水平的居民仍占绝大多数,很多乡村的生活环境和交通条件较差,尤以临江村生态旅游示范点与七冲瑶族、七冲原始森林的可进入性与通达性为甚,因此在调查中很多居民反映亟需“开辟沿山公路和在桂江河面架桥”。纵使昭平县旅游资源再丰富,若由于交通的限制而封闭闲置,未免太可惜,也会影响着昭平县的整体旅游形象,降低其作为旅游目的地在游客心目中的地位。因此改善生态旅游区的可进入性与通达性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此外还需要政府部门对昭平县境内的乡村进行改善,包括乡村道路、破旧房屋的改建与古老传统风格房屋的修缮与保护、乡镇的卫生条件以及整个乡村的村容整洁、村容村貌的改善等。

4)建立社区参与旅游开发与规划的决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参与制度。在满意度调查分析“相关部门对当地规划整治有无征求居民意见”中,已知“认为没有和不清楚”的社区居民总和达到了55%,说明临江村的居民在旅游开发与规划的决策中,并没有完全得到参与的机会,因此,政府还应不断完善参与制度,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旅游规划的制定,提高社区居民参与旅游规划的意识,使其充分认识到旅游规划与他们的切身利益关系密切。

5)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利益分配问题永远是旅游区开发涉及到的各个利益相关者时刻关注的焦点,在前面的阐述中已知,社区参与生态旅游,强调的是把大部分利益保留在社区内部,让主要的受益者——社区居民得到最切实、最多的利益,这样才能带动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对旅游区的良性发展做出全力的配合与支持。因此,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是确保社区参与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因此提议,把旅游收入的80%留给当地社区政府与居民共享,用于人民生活的基本保障、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基础设施的完善。

6)形成有效的旅游技能培训。针对旅游目的地社区居民普遍文化水平较低、旅游专业知识比较缺乏、旅游技能较低的现状,应该对其开展有针对性的旅游专业技能培训。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一方面邀请桂林理工大学旅游规划设计院教授、桂林市旅游局专家、旅游界做得成功的生态景区的策划师走进社区授课,对居民进行有针对性的旅游技能培训;另一方面奖励为旅游区发展作出贡献的社区居民走出社区到国内其他同类别的著名旅游目的地考察学习。

7)积极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健全村民自治组织,实现村务民主化、公开化,推行社区居民参与制。不断完善现有的农家乐示范户政策,同时积极开展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

3.2 提高农村居民作为生态旅游参与者的素质

1)要树立全新的旅游观念。在对农村居民的访谈中,发现有少数人群对“希望增加哪些参与性的开发项目”和“应该从哪些方面改善旅游业发展”这两个问题没有看法,凸显出农村居民参与规划的意识淡薄、参与的能力弱、参与机会少等问题。没有旅游意识就没有参与旅游活动的欲望,更没有旅游收入的来源。因此,广大农村居民要转变思想,树立主人翁意识,积极融入到旅游业的各个层面中去。

2)居民应该充分把握机会,提高自身服务技能。要积极参加当地政府组织的培训项目,包括旅游专业知识如旅馆服务、旅游交通、导游、旅游市场开拓的培训等,以及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

3)居民应自发地、主动地关注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各个项目。旅游目的地的开发和规划,与农村居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农村居民应当在旅游规划的初期就积极投入到参与工作中,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与相关部门反映、沟通,并争取共同协商解决问题。

4)居民应当积极利用、挖掘本地特色,积极开展传统节日活动。临江村的第一特色就是生态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化。应当积极打造茶园作为生态旅游的景观吸引物。此外利用各种传统节庆开展群众性文艺活动,展现临江村的民俗民风,动静结合提高旅游者的参与度,激发旅游者的旅游需求。

3.3 吸引和扶持投资开发商加大投入

从目前昭平生态旅游区的发展现状来看,“瓶颈”在于缺乏相应的管理技能和大量并长期的资金投入,引入生态旅游战略投资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有效途径。

生态旅游战略投资者可针对以上调查情况和旅游区本身具有的资源与特色,在当地政府深入昭平县生态旅游管理的前提下,对昭平县生态旅游目的地作出因地制宜而又科学合理的投资规划。

3.4 鼓励其他组织机构广泛参与

其他组织机构包括相关协会,如昭平县摄影家协会、昭平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醉美昭平”文艺创作笔会及广大金融机构、研究机构、昭平在线新闻媒体网站等,这些组织机构对昭平县旅游发挥的作用是宣传、监督与协作。因此在旅游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各个组织机构应该相互配合,促进旅游活动的运作顺畅、便捷。

参考文献:

[1] 唐晓云,吴忠军.农村社区生态旅游开发的居民满意度及其影响——以广西桂林龙脊平安寨为例[J].经济地理,2006,26(5):879-883.

[2] 张 禹. 乡村生态旅游的社区参与模式及其运作机制研究[D]. 杭州:浙江大学,2008.

[3] 韩 莹. 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研究——以甲居藏寨为例[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8.

[4] 陈香姬. 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管理模式研究——基于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视角[D].湖南湘潭:湘潭大学,2009.

[5] 侯国林.基于社区参与的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开发模式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6] 佟 敏. 基于社区参与的我国生态旅游研究[D]. 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5.

[7] 卢小丽.生态旅游社区居民旅游感知与参与行为研究[D].辽宁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6.

[8] 廖珍杰,张丽娟. 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模式与完善[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05-114.

[9] 李嘉菲,李雪铭.城市宜居性居民满意度评价——以大连市为例[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8,20(4):78-83.

[10] 汪 侠,甄 峰. 旅游开发的居民满意度驱动因素——以广西阳朔县为例[J].地理研究,2010,29(5):842-851.

[11] 李伯华,刘传明,曾菊新. 乡村人居环境的居民满意度评价及其优化策略研究——以石首市久合垸乡为例[J].人文地理,2009(1):28-32.

第4篇:农村生态旅游规划范文

1.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有助于化解城乡二元经济困局农业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有助于培育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增强城乡产业间的互补性,为化解创城乡二元经济困局提供新思路,进而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活力。其一,农业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有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群体的劳动生产效率。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富余问题和劳动力边际生产率较低问题交缠为一体,并归结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通过实施农业生态旅游战略,有助于化解旅游目的地的农民隐性失业问题,有效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旅游产业等高附加值产业领域转移。农业人口向新兴旅游产业的发展亦利于提高传统农业劳动力的劳动效率。其二,农业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有助于增强传统农业生产的生产效率,增进农产品附加价值,提高农民群体的经济收益。在部分农村生态旅游业发展较好地区,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已然崛起成为当地旅游产业的龙头产品,并为旅游目的地的农村居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农业生态旅游战略的实施在有效增进农村居民个人收益的同时,亦将促使农民将部分旅游产业收益向农业领域转移支付,从而有力的夯实了支持农业产业发展的经济基础。

2.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有助于增强区域旅游市场活力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可给区域旅游经济带来显著的宏微观经济效益。与传统旅游经济发展所依托的风景区项目建设需要大规模固定资产投资不同,开发农业生态旅游产业的固定资产基础是农村地区丰沛的农业生产资源,其所需投资资金相对较少,对当前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水平较低。因此,从宏观经济效益角度分析,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投资收益比较高,且基本无前期投资资金偿债压力,故而可以为项目实施方企业和农村居户创造较高价值,有效促进区域旅游市场的发展。再者,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可优化区域旅游经济的微观经济效益。在生态旅游发展基础较好地区,农业生态旅游逐步跃升为支撑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有效增进了地区人均生产总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其三,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有助于旅游产业的纵深发展,通过丰富旅游产品内涵与外延的方式来拓展旅游产业链,增进区域旅游时市场所能获得的价值增值。通过将旅游业与第一产业农业相结合,可拉长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丰富旅游产品的类型,推动农业生态旅游向产品深化和价值链增值化方向发展。

二、当前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困境分析

1.制约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理念问题农民传统的经济组织形式主要表现为自发性经济活动。此种小农经济形态固然凭借其乡土气息来吸引众多的乡村生态游的游客,但是其经营组织形式的内在缺陷制约了农村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空间。具体而言,农业生态旅游产业的经营主体主要表现为个体私营型组织形式,其游客接待形式主要表现为家户式分散经营。这使得农业生态旅游的经营者缺乏现代化的管理经验,难以从旅游品牌塑造、旅游产品线开发等较为宏大的视野来提升区域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再者,农业生态旅游产业企业的经营模式相对粗旷而缺乏精细化市场开拓能力,经营方法的原生态特点有余而现代性不足。故此,在小农经济理念指导下的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缺乏规模扩张潜力,从而制约其获取必要的规模效益来增进自身产业化发展空间,使得小农形态的农业生态旅游产业的旅游服务和旅游产品供给停留在粗放型、低附加值阶段。

2.制约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经济问题制约我国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经济问题主要表现如下:其一,农业生态旅游企业间缺乏展开产业链合作的能动性。当前我国各地农业生态旅游产业经营市场呈现恶性竞争局面,各地经营者采取各自为政策略,缺乏以产业链整合为动力来达成企业间合作并形成良性竞争局面的能力。与传统旅游产品开发相比,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的下游服务和产品开发环节的投资收益比相对较高。但当前农业生态旅游服务与产品开发多停留于初级农产品开发和浅层次的农业生产体验经济开发层面,缺乏以农村地区独特生物资源和环境资源为基点来深挖农业生态旅游的增值服务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其二,农业生态旅游企业间缺乏以产业链为轴心来成系列地开发农业生态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必要资金支持。我国农村地区的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相对丰富,但资源的丰沛性与开发资金的匮乏性之间的矛盾严重制约了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壮大的潜力。当前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开发多以农业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农村田园风光和乡土文明为原材料实施农业生态旅游产品开发。作为农村生态旅游服务与产品的重要卖点,农业自然与生态资源及附着其上的乡土文化都与农户的分散型生产与生活习性相关。但是,将分散型农户系统地组织为可提供较为完备的旅游设施与设备的旅游基地需要大规模的农村基建投资,该问题实质是新农村建设工程的问题,单靠旅游运营机构的经济实力难以解决上述问题。

三、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模式优化策略

1.优化支持农业生态旅游的政策体系以创造社会效益立法机构和各级政府应当充分认知到农业生态旅游产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以支持农业生态旅游产业的大发展。其一,立法机构应当制定健全支持农业生态旅游的相关法律体系,为农村生态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立法机构应当加快《旅游资源保护法》的立法进程,以有效落实《宪法》第九条关于“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珍贵的动植物资源”的相关规定,以确保开展农业生态旅游的农村地区的生态资源免遭旅游开发机构或个人的非法侵占或破坏,从而保障农业生态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其二,地方政府应当制定规章制度,以有效规范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秩序。虽生态农业产业的生态系统较为稳健,但其环境自净功能仍有限。故地方政府应紧抓旅游目的地地区的生态景观布局设计和少量旅游建筑项目工程建设规划,控制农业生态旅游区内总污染排放量水平,力求生态景观建设与生态环境相融合,避免重复建设和背离景区规划的项目建设。

2.开拓新型农业生态旅游产品以创造经济效益通过农业生态旅游企业的持续产品创新,有助于向农业生态旅游产业注入发展动力,进而激发区域旅游市场活力。其一,农业生态旅游开发机构可将农村传统乡间民俗和农业生产作为农业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的卖点。通过在城市近郊乡村地带开发特种农产品种植园,引入本地居民较少见识的农产品种植业的方式,来吸引本地城市居民参观游览。其二,农业生态旅游开发机构可将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作为农业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的卖点。开发者可以农业生态科技为依托,将农业生态科技与周边自然与人文景观相结合,向旅游者呈现高效农业的技术魅力。其三,农业生态旅游开发机构可将农业产品和农业生产体验作为农业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的卖点。农业生态旅游的游客通常还肩负着生态农业参与者的使命。农业生态旅游产品开发者应当充分考虑游客的身份特殊性,从增强游客体验水平的角度来开发新旅游产品。例如,农业生态旅游可在旅游目的地开辟特色蔬果园,并由当地农民指导游客动手参与浇水、施肥、修枝和采摘果蔬等农业作业及农产品加工等体验式农业生态旅游。

第5篇:农村生态旅游规划范文

【主题词】十 生态旅游 探讨 巴马

“此景只应天上有,人生能有几回游。”这是全国政协原副主席杨汝岱到巴马神奇美丽的自然景观时,由衷地发出的感慨。是啊,向往青春永驻,追求健康长寿,是千万年来人类一直追逐的梦想。而巴马正是创造生命奇迹的地方、是世外桃源、人间遗落的一片净土、是养生长寿度假的理想天堂。近年来,巴马提出了打造“寿旅名县”的战略目标,并成功依托长寿品牌和生态资源做大、做强旅游行业,较好地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环境三大效益的统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以落实十精神为目标,利用得天独厚的旅游品牌优势和资源优势,及时、便捷、高效地抓好各项建设,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走出一条人瑞圣地旅游事业的康庄大道。

一、巴马生态旅游开发的基本状况

(一)生态旅游开发的优势和条件

巴马地处广西西北部,面积1971平方公里,聚居着瑶、壮、汉等12个民族。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是一处至今仍保持完好的原始生态处女地:这里远离尘嚣,环境清幽,峰峦叠嶂,四季常青,雨热同季,冬暖夏凉,宜物宜人,被称为“天然氧吧”。有千姿百态如魔法世界的百魔洞、如梦似幻的时空隧道百鸟岩、神秘莫测的世界第三大天坑群、终年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碧波荡漾的盘阳河。在这片充满神奇的土地上,演绎着无数的生命奇迹;丰富而独特的养生长寿旅游资源,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内外人士来观光、度假;长寿现象倍受世人关注。巴马作为世界著名长寿之乡,长寿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独特,近年来发展步履坚实,异军突起,摘取全国旅游标准化省级示范县、广西优秀旅游县、全国县域旅游之星、中国十佳最美小城、国家4A级景区等诸多名片,是自治区明确重点打造的长寿休闲养生旅游业重点品牌,是广西继桂林、北海之后精心打造的重要旅游名片。

人脉源长,寿泽古今。巴马自古以来就是中国著名的人瑞圣地。长寿现象一直倍受国内外人类学家和医学界的关注。长寿资源品位高、名气大;类型多、互补性强;特色鲜明、吸引力强。有独特的地质地貌和历史悠久的人文历史,有神秘诡异、恢宏奇异、千姿百态的山水自然景色,还有绚丽多彩、深沉悠远的人文景观。地理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对于渴望暂别喧嚣城市生活,回归自然,亲身体验大自然之美的世界游客来说,巴马无疑是休闲度假疗养的人间胜地,更极具科考价值。温总理曾赞扬“巴马山好水好生态美,是个养生长寿的好地方”。巴马不仅是世界著名的长寿之乡,也是一片投资置业的热土,巴马正展现出独有的魅力和灿烂的前景。景色神奇人欲醉,养生天堂在巴马。巴马将以它独特的长寿旅游元素融入世界的脉搏,给人类缔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二)旅游开发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旅游观念淡薄,生态知识贫乏

人们普遍对旅游开发价值的认识不全面,许多人文景观资源尚未有效挖掘、整理和宣传、推介。对谈旅游、谋旅游、搞旅游的氛围还不浓。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同时,旅游者的生态旅游知识贫乏,环境保护意识差,影响自然保护区植物的生长发育和更新。

2、缺乏监管机制,监测设备短缺

在开发旅游前未制订详细的旅游规划,盲目发展,导致旅游开发失控。在自然保护区缓冲区甚至核心区内开展生态旅游活动,造成保护对象受到损害。在旅游保护区中,很少定期进行环境监测。一些保护区已出现人满为患的现象,使原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地域减少,它们的生活空间和养料系统也发生变化。

3、法制有待健全,人才亟待培养

旅游环境和秩序有待改善和规范。虽然指定了一些与生态旅游的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关联的法律和法规,却缺乏相关方面的法律制度的约束。懂生态学和旅游学知识,能正确把握生态旅游内涵的专业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严重缺乏。

4、缺乏建设资金,开发投入有限

由于财力拮据,资金短缺,导致旅游景点景观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特别是交通、通讯等设施远远不能满足要求。支撑旅游吃、住、行、游、购、娱等服务管理设施基本空缺,不具备大规模接待游客的条件。

5、文化挖掘不深,结合产业不够

文化底蕴深厚、氛围浓郁、独具特色,发展旅游潜力巨大。但对资源挖掘、提炼、包装不够,在文化、文物的搜集整理、加工以及挖掘文化价值上还远远不够。文化与旅游未能有机结合,致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不足、不快。

二、巴马发展生态旅游的几点建议

建立巴马长寿文化生态旅游名县,应以长寿乡村作为切入点,点、线、面相结合,把构建桂西旅游圈和广西黄金旅游带结合起来。以“全面控制、永久保护”为指导思想,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指引,以生态旅游、养生度假为主要方向。打造一个集“养生度假、有机农业、高端净水”为一体的世界级生态文明样版。

要以落实十精神和实现休闲养生旅游高端化优质化为目标,走休闲养生旅游路子。坚持高端化优质化发展方向,是巴马旅游实现转型提质的必由之路。要发展品牌高端化、基础建设高端化、旅游产品高端化、旅游服务优质化。以最小的经济社会成本保护资源和环境,创造一流的生态环境和生活质量,确保全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坚持政府主导、健全管理机制

人民政府要再接再厉、勇于担当、敢于负责、善于落实,努力建设勤政务实、运转高效、依法管理、清正廉洁的政府。要凝心聚力、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全面提升“创新巴马、精致巴马、生态巴马、幸福巴马”建设水平。

全机制。正确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的关系,是纵深推进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个关键。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能力,通过产业政策手段积极引导、规范旅游市场主体的行为。成立专门管理机构,负责对旅游工作实行宏观管理,制定发展战略并监督其实施,通过多渠道投资融资,建设旅游宾馆、旅行社、旅游车队等企业,大力培养本地的旅游业经营管理、导游人员。要充分考虑当地群众的利益,鼓励和引导群众制作相关旅游产品,提供向导等服务,促进农民增收。

二是同心协力。旅游业具有拉动投资和消费双重效应,能够刺激经济增长,解决社会就业等社会问题,是发展生态经济、富民强地的最直接、最有效的产业突破口和结合点,同时,旅游业又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部门、各行业大力配合支持,所以要本着“政府主导、企业投资、市场运作、群众受益、持续发展”的原则,形成领导牵头、部门分工协作、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加强旅游宣传和引导,从而形成全社会都支持配合旅游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2、完善相关法规,坚持依法整治

一是有法可依。要建立健全旅游服务监管体系,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有效提高生态旅游良性发展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建立生态旅游的法规体系和标准,使生态旅游开发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立足生态环境的承受力和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把严格保护、合理开发和科学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促进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进。同时要积极做好自然遗产等相关项目的申报工作,切实加强景区的保护与建设,带动生态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依法治旅。要加大旅游执法力度,整顿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促使旅游业走“开发中保护、保护中开发”这一健康、可持续发展道路;做好旅游市场整顿和规范工作,落实旅游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为旅游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3、高起点定位,重科学开发

要树立高端品牌,抓住时代热点。从增进环境优化与人文关怀互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角度,探讨制约因素,寻求解决之道。要有一流的建设,一流的管理。要以重点乡镇旅游开发规划为骨架,不断制定完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措施,形成以重点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专项规划为支撑的生态旅游规划体系。华昱巴马养生旅游项目的两个重点就很有创意:一是以功能养生、商务养生、度假养生为功能定位,把百魔洞开发成集长寿养生、民俗体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4A级旅游景区和综合型养生度假基地;二是以养生与度假休闲为功能定位,打造以高端客户为目标人群的龙洪养生度假区。最终建成一个有特别地理个性、有文化影响魅力的国际知名社区。此外,将沿盘阳河两岸沿线建立有机农业区。同时对盘阳河、龙洪河水资源实施保护。争取三至五年将其建成中国最美丽、最生态的示范农场。

在编制旅游区总体规划时,必须对旅游区的地质资源、生物资源和涉及到环境质量的各类资源进行认真的调查,制定符合县情和生态旅游开发目标的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以及土地利用规划、景观规划、水资源和能源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各种专项规划,实现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的衔接统一。也就是区旅游局陈建军局长所提出的:要与巴马整体规划和自然条件结合起来、与广西旅游发展结合、与世界发展的潮流结合、与民族文化、民俗风情结合、与广西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区结合起来,特别要注重环保,加入生态养殖。要从生态角度严格控制服务设施的规模、数量、色彩、用料、造型和风格,提倡以自然景观为主,就地取材,依景就势,最大限度地降低人为因素对自然环境的干扰和破坏,体现自然之美与和谐之美。

4、创新投入体制,加快精品建设

要“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时展无止境、认识真理无止境、理论创新无止境”。这是十提出的英明论断。

一是创新体制。要大胆对外开放、招商引资,通过经营权转让、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提高景区开发、保护、管理水平。全面实行产业发展项目化、资金投入多元化、建设管理标准化。坚持采用公开、公正、科学的方法和规定的程序对旅游资源开发进行招投标,确保开发档次。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建立“多渠道筹资、多方式合作、多元化经营”的旅游投入体制。

二是开发精品。要深入挖掘文化元素,打造旅游文化精品,传承和发扬地域文化的精华,从“观赏和保护现代生态为主,感知壮瑶文化为辅的自然与人文生态旅游地”这个定位出发,形成以甲篆、龙洪自然风光为主线,以神奇的长寿文化为热点,形成以长寿宫、水晶宫、龙洪和赐福湖为核心有效辐射全县的旅游精品开发网络。

5、整合优势资源,营造良好环境

一是坚持保护优先。做到开发与保护并重,加强景观协调板块的引导和控制,塑造好区域整体景观。力求旅游风景观光点联成一线,实现资源优势互补,成为集旅游、度假、娱乐、休闲为一体的知名旅游胜地。

二是加强环境整治。要加强对与旅游密切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的宣传和实施,完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报告制度、舆论监督等制度,加强平安文明旅游景区创建,加强景区基础设施的改造完善提升,加强环境卫生整治,加强讲解员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加强经营摊点的管理,加强景区的安全防范工作。还要根据生态旅游出现的新问题不断地完善和充实旅游区的规章制度,使生态旅游成为安全、舒适、愉悦的理想活动。

三是纳入农村建设。要把乡村旅游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整体工作布局,利用现有的政策条件,从生产发展和基础设施改善等方面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创造条件,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发展。要切实搞好生态旅游开发规划与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有机衔接。充分利用农民新村清洁、优美的环境,大力发展农家宾馆。使生态旅游与现代村镇建设在相得益彰中,拓展农民创业的路径。

6、加强宣传教育,强化生态意识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要树立生态保护第一的思想,提高景区居民群众的旅游意识和生态保护意识,增强爱护自然景观,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意识,构建高水平的旅游信息服务体系。运用网络、电视、报刊等各种传播媒介,建设旅游产业信息平台,包括包装内容深化宣传、整合资源联合宣传、依托节庆活动重点宣传、对接媒体广泛宣传等。遵循旅游宣传的规律,完善内容、找准载体,创新办法,不断推进旅游对外宣传工作。

二是树立生态观念。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十提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要对旅游开发者和经营者进行宣传教育,通过媒体宣传、专题讲座等形式开展生态知识的介绍,提高旅游者的生态意识,从而自觉地保护旅游地的生态环境。要求导游人员能够对游客进行生动活泼的环境教育,使他们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宣传者和传播使者。

7、加大扶持力度,加快环境建设

一是突出政策扶持。政府应制定专门政策,从资金、人才等方面加大对旅游业的扶持,切实加强旅游公共基础服务设施建设。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大力扶持重点旅游项目开发、旅游产业配套建设、旅游资源保护和旅游宣传促销等工作;积极兑现国家、区、市优惠政策。同时,要把发展生态旅游同扶贫开发有机结合起来,促进脱贫致富。

二是完善服务设施,特别要完善与景区相毗邻乡村的配套服务功能,以有效缓解景区面临的环境压力。加快以公路、通讯、电力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突出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建设,让旅客流连忘返。要注重协调配套,把基本服务设施项目建在景区核心区之外。要坚持林、草、水并举,强化景区草原管护、围栏封育和重点区域治理,保持景区良好的生态环境。

8、深挖文化内涵,建设人才队伍

第6篇:农村生态旅游规划范文

关键词:农业生态旅游;法律问题;农民环境权

农业生态旅游本身是一种基于生态农业发展起来的旅游项目,是在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中发展起来的,充分的将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兴旅游产业。农业生态旅游是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的,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利用,但是在实际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很多地方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忽略了环境保护的初衷。旅游产业给当地带来了客观的旅游收入的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的环境压力,特别是旅游三废的增加极大的危害了当地人民的利益。而且农业生态旅游中的这种环境污染和资源过度利用的现象非常的常见,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配套的法律制度的不完善、生态旅游认证制度、生态补偿和监督机制的不健全等,而这些问题最终都需要通过法律法律制度来协调解决,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在现有生态旅游法治建设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构建和完善农业生态旅游相关的法律制度。

一、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法律问题

从当前的法律建设来看,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适用于生态旅游的法律法规。当前的农业生态旅游的相关的法律是从环境法、宪法、环境与资源单行法等相关领域给予法律的支撑和保护,例如宪法中规定了土地资源的所有权,很多和生态环境保护有关的法律也有着相关的规定例如《环境保护法》中关于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认证等。从法律制度的角度来看,我国现有的法律中涉及到农业生态旅游的法律制度有:认证制度、环境教育制度、生态补偿制度等,组成这些制度和法规的过程分别处于不同的领域和层次,导致并没有详细和系统的法律体系,还远远无法满足农业生态旅游遇到的很多法律问题,表现着法律建设的不健全。主要的法律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态旅游认证机制的匮乏

生态旅游是对形式生态旅游的企业和单位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对于生态旅游企业中的资源利用、生态保护、社区监督、员工培训、绿色资源、环保理念、废弃物处理等工作进行分析和考核,如果达到标准则给与其生态旅游的认证。总的来说生态旅游认证评估的是一个企业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以及是否考虑到当地居民的利益并实现对自然和社会负责的承诺为主要的考察对象。从世界范围内来看,很多发达国家都实现了符合国际标准的生态旅游认证体系。由于农业生态旅游发展起步较晚,因此我国的生态旅游认证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缺乏广泛的市场。对于农业生态旅游的建设来说,合理的生态旅游认证机制能够在景区建设、资源利用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由于对于认证机制的不够重视,导致我国的生态旅游认证机制还没有获得广泛的市场关注;2、缺乏政府的支持。在我国没有所谓的工会制度,完全都是依靠政府的强制措施,但是当前对于生态旅游的认证来说还是处于空洞的状态,政府政策还有详细的规定;3、缺乏旅游参与者的认同。无论是旅游者还是旅游的开发者都没有认识到生态旅游认证机制的重要性。

(二)环境监管机制的不健全

我们通过对几个农业生态旅游区的调查得知,很多农业生态旅游区的环境监管基本上处于无人监管的状态,各种旅游的垃圾和废弃物随处摆放和丢弃,这种环境监管制度的不健全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并没有明确的法律明确监管的主体,长期以来农村的环境本身就出无人监管的状态,而随着农业生态旅游的引入,这种制度的矛盾也就更加的明显。当前的环境监测保护机制并没有深入到农村地区,大多数都遍布在城镇区域,导致我国农村生态旅游环境监管力度远远达不到要求。其次是监管智能的界定和划分不清晰,我国当前的法律法规对于环境监管智能的分配和界定本身就处于一个较为混乱的状态,很多环境监管工作存在着一定的重叠和真空状态,体现着监管智能划分的不合理。例如从监管职能上来看林业局、环保局、农业局等都有对农业生态旅游的监管职责,对于具体的操作范围并没有详细的法律法规。第三是监管的效率低下,很多地区为了实现地方经济的发展而忽略了环境保护的力度,而且还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地方保护思想,在本就环境保护不够的情况下更是过度的追求经济效益,甚至很多地方政府为了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竟然以低环境标准来吸引投资,严重的危害了国家的法律法规。

(三)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的欠缺

生态补偿机制最早是从森林资源的过度利用中产生的,由林业局提出了为了解决农民收入和生机问题,提出了一定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生态补偿是基于人类的经济活动给自然环境和资源造成的危害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和治理协议等。农业生态旅游中还没有具体的生态补偿机制,实际上地方政府从生态农业资源和环境的利用获得了经济效益,因此必须对这个过程中对经济环境造成的损害给予当地人一定的经济、实物、政策上的补偿,但是当前这种补偿机制的构建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有几个问题:首先生态补偿的执行非常困难,如何保证补偿能够及时的发放到当地人们手中,如何衡量这种环境和资源造成的经济损失等都是继续解决的问题;其次是补偿的形式还比较单一,当前的农业生态补偿主要有三个形式。第一阶段是基本的补偿,也就是补偿直接的资源和经济损失,例如旅游开发用地等。第二阶段是产业结构调整中的补偿,通过给予一定的工作岗位和机会补偿损失。第三阶段是给予生态系统的维持费用。总的来说补偿的形式和渠道较为单一,并且基本上都是由政府支出,但是政府补偿又远远无法达到实际的需求。

二、农业生态旅游发展中主要法律问题的应对措施

(一)重视农业生态旅游中的法律理念

法律本身就蕴含着一定的价值倾向,而公平和效率就是重要的价值取向。就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来说,法律理念探索的价值取向就是环境资源发开中的平衡。效率是对生态资源的利用效率,因此切忌先污染后治理,也不能单纯的追其经济效益忽视了环境的发展,在农业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也要重视公平和效率之前的平衡关系,在追求资源利用的最大化的同时也要注意价值分配的公平化。其次是倾斜保护的理念,环境保护法本身就有着保护弱势群体、调整利益分配失衡的职责,环境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们在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之间的平衡中产生的,我国的农民本身就处在一个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较低的地位,因此必须重视对农民这些弱势群体的保护,农民群体在资源获取、利益获取、信息获取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劣势,因此农业生态旅游的法治建设必须重视这种倾斜保护的原则,实现对农民合法权益的保护,促进本质上的平衡,给予社会的公平性。

(二)确立农业生态旅游中环境保护的原则

在农业生态旅游的开发和运行过程中必须充分的认识到传统的消费方式的弊端,传统的经济开发模式和运营模式不是基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生存需要的,而是为了获得最大化的利益。因此农业生态旅游发展中必须重视对于环境的利用,保持其环境和经济的双重可持续发展。其次是重视农民环境权的保护,环境权是人的一项基本的权利,不仅仅是城市居民,农民也应该具有自己的环境权。发展农村经济必须重视对农民环境权的保护,而农村的环境本身就是发展经济的基础,因此必须重视农民环境权的保护。

(三)完善农业生态旅游的具体法律制度

首先是必须重视农业生态旅游的认证过程,并将认证的过程、内容和结果详细的展示给大众,让农业生态旅游的经营者和管理者都能够收到大众的监督,认证制度的实施可以几个方面入手。其一可以从营造和谐的农业生态旅游环境开始,从旅游业的长远规划出发强制性的对很多的农业生态旅游采取认证过程,并鼓励相关的认证机制的研究和建设,让农业生态旅游的开发过程有据可循。其二是需要政府的大力推广,并加强对农业生态旅游的规范和要求。通过强制性的手段换气旅游参与者的认同,让旅游景点的建设成为一个全民参与的过程。其次是环境监管制度的完善,环境监管制度的确立可以两个方面入。一方面要重视基层环境监管制度的建设,结合当地的环境保护现状,加强人力资源和政策上的双重效益。另一方面要将农业生态旅游的建设限制在我国法律制度的范围内,要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规划和分配,充分的调动花境保护部门的力量,发挥每一个部门的智能和效果,加大执法力度,重视验收措施和监管力度。从而全面的提升环境监管的质量和效率。

结语:

农业生态旅游必须体现出生态旅游中环境保护的概念,因此在开发和运营过程中必须重视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障制度,但是当前相对落后的法律制度与实际的农业生态旅游开发呈现出了明显的矛盾,我们分析了农业生态旅游发展中的法治建设的缺陷并提出了一定的应对措施,希望能对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娟.农业生态旅游中主要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2.112-113.

[2]韩林平.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13,02:29-31.

[3]胡绿俊.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分类及其开发经营评价体系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3.1123.

[4]廖军华.农业生态旅游发展中的环境问题[J].安徽农业科学,2011,13:7952-7953.

第7篇:农村生态旅游规划范文

关键词农村生态旅游;麦秸沟流域;评价方法中图分类号F59o.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1)27—16929—04AnalysisandEvaluationofRuralEcotourismResourcesHAoMi-naetal(ZhejiangDesignInstituteofWaterConservancyandHydroelectricPower,Hangzhou,Zhejiang310002)AbstractAccordingtoinvestigationofthelandscapelayout,environmentalquality,biologicalresources,cuhuralresourcesandnaturaldis-astersofMaijiegoubasin,themethodsofbiologicaltouirsmresourcesanalysisandscenicresourcesevaluationwerecombinedtoanalyzethetypes,quantity,densityandcoverageofbiologicalresources,aswellasthebuildingyears,geographiclocation,scarcitydergeeandtouirstquantityoflandscaperesources.andevaluatetheecotourismresources,thusthedevelopmentprospectofecotouirsminMaijiegoubasinwaspredictedtoproviderefeFencesforthedevelopment,designandscientificmanagementofruraleeotourism.tKeywordsRuralecotourism:Ma~iegoubasin:Evaluationmethod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原理为指针,以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为导向开展的一种既能获得社会经济效益,又能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边缘性生态工程和旅游活动。目前,生态旅游己成为旅游业中最新的国际流行色,并被誉为“绿色旅游”。

生态旅游从旅游者和旅游目的地二者相结合的角度考虑,实际上是保护大自然,实现环境保护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开发形式。与传统旅游相比,具有投入低、效益高、环保性和自然性等特点。发展生态旅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保护农村生态平衡和自然环境,发挥生态效益,同时也可进一步为农村环境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真正发挥绿化在文化教育、科学考察、卫生保健、环境教育、旅游观光上应有的功能,提高群众的环保意识。能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脱贫致富。

生态旅游在我国起步较晚,现在处于初级阶段,各地区’都有以当地生态环境优势发展生态旅游的例子。深刻认识生态旅游在中国,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发展,对其生态价值、社会价值进行全面估量是十分必要的。笔者通过考察麦秸沟流域资源条件,分析其发展旅游的优势,并采用生物游憩资源分析和风景资源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其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评价,从而预测麦秸沟流域生态旅游的发展前景,以期对各地农村生态旅游区建设规划具有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同时也希望能给其他尝试开展农村生态旅游的地区提供借鉴,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1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1.1研究区概况麦秸沟流域位于陕西省泾阳县北部的龙泉乡刘德村(108。51~108。54E,34。4115”~34。4145”N),流域面积860km,属于泾河水系二级支流,为土石沟壑区,海拔高程593~452m,相对高差1401TI左右。流域呈扇状,主沟道长2000m,沟壑密度0.58km/km2。土壤以红土■作者简介收稿日期郝咪娜(1981一),女,新疆石河子人,工程师,从事水土保持研究、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环境研究,E-mail:haomina2004@163.com。

20116-2O

为主,有效土层厚度在0~30cm。天然树种主要为野生酸枣,草主要为菊科蒿草。年均降水量543mm,年均气温l3℃,l0℃以上积温在4100~4500℃;年均日照时数2192h,无霜期213d。

麦秸沟流域生态旅游区是在麦秸沟流域生态综合治理示范区基础上建立的。该地历史上因处旱腰带,水土流失面积大,土壤养分含量低,年年广种薄收,经济条件比较落后。

当地一名中学教师为了改变家乡落后面貌,拿出自己所有积蓄承包了刘德村北的荒沟荒坡,并且以得天独厚的天然酸枣资源嫁接各类名优枣类品种,使嫁接成活率达90%,很快将当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另外,旅游区还针对当地野草资源丰富,农作物秸秆利用率低的特点,积极发展养殖业,喂养奶牛,利用粪便产生沼气,利用土肥供养草(树木)达到保持水土、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促进了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旅游区主要景点如下。

1.1.1各类枣坡。充分利用天然酸枣资源丰富的优势,嫁接各类名优枣种153.3hm2。当年嫁接,当年收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枣类品种有梨枣、冬枣、雪枣、冰枣、晋枣、油枣、干花冬枣,丰富的枣类资源构成景区一大特色。

1.1.2其他经济林和林木。在原退耕坡台地上,营建葡萄园25.0hm,栽植石榴12.0万株,日本甜柿13.0万株,花椒2.0万株,香椿2.5万株,雪松、杨柳等3.0万株。覆盖了12座荒坡地,当地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1.1.3现代化奶牛场。旅游区针对当地野草资源丰富、农作物秸秆利用率低的特点,积极发展养殖业,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现己建成现代化奶牛场1座,有奶牛100多头。

奶牛场利润较高,同时也是旅游参观的绝佳去处。

1.1.4温泉游泳池。旅游区地下水丰富,温泉资源是其一大特色。旅游区充分利用这一特色,建成2600m2游泳池兼蓄水池1个。游客在盛夏避暑旅游观光后,还可在游泳池尽情嬉戏游玩,享受温泉浸泡。

1.1.5其他。旅游区还有窑洞宾馆1座,内有窑洞50多眼,新修旅游道路20多条,并在道路两侧安装路灯,打深井639卷27期郝咪娜等农村生态旅游资源分析与评价研究1693120.8℃,降雨多集中于7~9月,干燥度小于1.52,秋季雨量充沛,日照偏少;冬季干旱,日照多,气温偏高。秋季是造林黄金季节,麦秸沟流域各项气候因素具体如表5和表6。表5中的适宜度由适宜月个数/12个月获得,适宜温度为20~25℃、湿润度为0.4、日照时数为210h以上、风速小于3m/s。

表5麦秸沟流域各项气候因素及其适宜度Table5EachclimaticfactorandtheirsuitabilityinMaijiegoubasin注:资料来源于泾阳县水土保持站2004—2008年统计资料的整理平均值。

Note:ThedataisfromtheaveragevalueofstatisticsinwaterandsoilpreservationstationinJingyangCountyfrom2004to2008.表6日平均气温稳定的初终日期及积温Table6Startandenddatesofsatbledailyaveragetemperaturesnadaccunmlatedtemperature由表5及表6可以看出,麦秸沟流域5~9月的温度、湿润度、日照时数、风速均符合适宜指标,是旅游的黄金季节。

1、2、1l、12月这4个月气候干燥,温度较低,日照较短,从气候上来说不是旅游最适宜的时期,但是在这4个月中,麦秸沟流域被白雪覆盖,加上地势起伏、可以滑雪欣赏冰凌树挂,别有情趣,因此也有游人前来游玩。3、4、10月这3个月温度、湿度也比较合适,且正值树木发芽或收获果实的季节,也不乏旅游者前来观赏游玩。另外,旅游区大于10℃积温为4351.4℃,也比较适宜各种植物的生长。因此可看出,麦秸沟流域生态旅游区有着丰富的吸引力,一年四季都可以供游人欣赏游玩。

2.1.2地貌特征分析。泾阳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麦秸沟流域位于泾阳县北部的基岩山区,系北仲山灰岩、页岩块断山脉。旅游区周围全为平地,而旅游区内地形多为山地、高地、沟壑,由此形成一定反差,使旅游区突兀于人们面前。流域内沟壑密度0.58km/km,海拔高程在452—593m,坡向多为东南。流域地下水也很丰富,pH在7.0~8.4,水质较好,适于农业灌溉和基本生活饮用。

2.2生物资源分析评价麦秸沟流域生态旅游区内动植物资源丰富,各种枣类及其他经济林种占绝大多数,旅游区利用生态治理取得的良好环境效果,发展生态旅游,取得经济和生态效益双丰收。植物资源主要有梨枣、雪枣、冰枣、晋枣、油枣、干花冬枣、葡萄、石榴、日本甜柿、花椒、香椿、雪松、杨柳、樱桃、杏、桃、核桃、苜蓿草、黑麦草、苏丹草、露麦科什等2O余种。各类植物资源类型色彩各不相同,具有观赏价值。动物资源有老鼠、狐狸、黄鼠狼、蛇、野兔、麻雀、燕子等。

旅游区以植物资源作为吸引游客的主要特色,植物覆盖面积659.6hm。根据式(1)计算得:绿色植物覆盖率为76.7%。

丰富的植物资源令麦秸沟流域四季景观变化明显,气候宜人。春天花团锦簇,花香沁人;夏天柳溪荫浓,凉风习习;秋季硕果累累;冬日银装素裹,还可以领略滑雪的乐趣。

2.3风景资源综合分析与评价

2.3.1区位条件。麦秸沟流域生态旅游区距西安市约7Okm,交通便利,可吸引西安市广阔的旅游资源。此外,景区内有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之首的战国秦修郑国渠遗址。泾阳县内也有较多的历史遗迹,著名的有泾阳张家山风景区,另外还有唐德宗崇陵、唐宣宗贞陵、崇文宝塔、太壶寺、文庙、云阳革命旧址等共计1O处景点。在旅游资源方面,麦秸沟流域又与其他泾阳县内景点特色不同,它主要突出观光农业,是开辟生态旅游较好的地点,也可成为西安市和泾阳县内其他旅游资源的补充。

2.3.2观赏设施。麦秸沟流域生态旅游区分休息区、游憩游泳区、观光游览区、科学试验区、柿品加工区、奶牛场区、宾馆区。①休息区主要由休息亭、石桌、石椅组成。②游憩游泳区是利用地下温泉上涌这一天然资源修建,兼做蓄水池。

③观光游览区是主体,果树成熟季节还可以吃到新鲜水果,登高远眺,微风习习,让人心旷神怡。④科学试验区由现代化奶牛胚胎繁殖基地和喷灌节水示范田组成,用以探索园区发展的新路子。⑤柿品加工厂与日本人合资兴建,柿种主要为日本甜柿。⑥奶牛场有奶牛100多头,游客可在这里尝试挤奶,并且有工作人员为其煮好,供游人品尝。⑦宾馆区是由具有陕西特色的50眼窑洞组成,对城市来的游客吸引力较大。到了麦秸沟旅游区,游人不仅可以领略自然风光,还可以住窑洞。旅游区的各个景点不仅具有观赏功能,还可以向游人宣传科普知识,起到科普宣传作用。

2.3.3游人数目。麦秸沟流域生态旅游区每年平均约有2.07Y人次前来参观避暑,节假日游人稍多,约占全年游客总数的59.4%,旺季5个月游客总数是全年总数的2/3。2009年开始,园区每年可接待游客2.5万人次。

2.3.4风景资源评价。

2.3.4.1建设年代得分。麦秸沟流域生态旅游区建于1999年,属于20世纪,根据式(2)可得:A=1分。

2.3.4.2地理位置得分。麦秸沟流域距离西安市约70km,属100km以内的范围,故A,=10分。

2.3.4.3优美程度得分。经泾阳农业局、林业局、旅游局、水土保持站等单位专家给麦秸沟流域生态旅游区优美程度打分,旅游区优美程度属于四级,故A=4分。

2.3.4.4稀缺程度得分。麦秸沟流域属于区县级风景资眼,充分改善区内水、电、路条件。现代化奶牛繁殖基地正在筹建,占地4.0hm的喷灌节水示范田也即将建成,日本甜柿加工厂已经动工,旅游区正朝着多元化发展,先后被县委组织部授予“党员科技示范基地”称号、被团省委授予“保护母亲和青少年示范基地”称号。

1.2研究方法

1.2.1调查方法及内容。对旅游区内的景观、景点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是对旅游区进行全面评价的前提条件J。对麦秸沟流域生态旅游区的调查采用了对当地群众走访、到有关部门查找资料和现场调查等方法。调查主要内容如下。

1.2.1.1观光景观布局调查。包括流域面积大小、范围、酸枣分布;大枣类型、分布、产量状况;枣农间作景观布局;葡萄、梨、苹果产量;观赏设施布局等。

1.2.1.2环境质量调查。包括区位和交通、大气、水和地质环境等。

1.2.1.3景观资源调查。包括地表景观、水体景观、气候景观、历史遗址遗迹、民族风情和旅游特产等。

1.2.1.4生物资源调查。包括野生动植物资源、生物资源种类、数量和植被覆盖度等。

另外还有人文资源调查和自然灾害调查。

1.2.2分析研究的基本方法。目前国内尚无统一的农村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体系。研究采用生物游憩资源分析和风景资源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1.2.2.1生物资源分析。

(1)资源种类、数量。生物游憩资源是由各种生物组成的,不同地区由于环境条件的差异,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极为不同。生物资源在定量评价时,应注明其主要种类及数量,如绿色乔灌木种类及数量,以及旅游价值较高,或可开展游乐活动、或具有观花观叶价值,或珍贵稀有等的草本植物的种类和数量。

(2)资源密度、覆盖度。主要为绿色植物覆盖度。

绿色植物覆盖度=域内绿地面积/区域土地面积(1)1.2.2.2风景资源评价。表征风景资源质量的指标有建设年代、地理位置、优美程度、稀缺程度和游人数目5项。

(1)建设年代。表征风景资源的时间指标,对于各个时期的名胜古迹、人文景观的历史价值,根据开发年代给出相应的评分值A。

A=21一t(2)

式中,t为风景建设的年代(世纪)。

(2)地理位置。表征风景资源的空间指标,一般以距离省会城市的远近给予相应的评分值A。距离省会中心城市100km的范围内给予10分,以后每增加100km评分值降低1分,不足100km按100km计。规定最低评分值为O。

(3)优美程度。评价风景资源艺术价值的标准。根据风景资源的情况(表1),咨询专家并赋予评分值A,。

(4)稀缺程度。评价风景资源在国内外的地位。采用专家咨询给定评分值A(表2)。

(5)游人数目。综合反映风景资源的环境效果。各资源因建设年代、地理位置、优美程度和稀缺程度不同,对游人的吸引有差异,游人数目的多少反映了风景区的环境质量效果。根据游人数目给出相应的评分值A(表3)。

表1资源的优美程度赋值

Table1Gradingvalueofthebeaatifulnesofresources优美级别Exquisitedegree景源标准质量要求Stand~dqualityrequirementsofresources评分值Evlauating一级Firstlevel有极高艺术价值,表现丰富的造型美、质地美、10色彩美、环境美二级Secondlevel有独特的艺术价值,景源风格别具匠心,有非常8高的欣赏性三级Thirdlevel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有较高的欣赏性6四级Fourthle~\'el有一定的艺术价值,给人以视觉享受4五级Fiflhlevel艺术价值一般,其良好的环境成为主要吸引力2表2资源的稀缺级别及其得分Table2Scarcelevelandscoreofresources表3风景区游人数目的评分值Table3Graidngvalueofthetouristnumberinscenicareas对上述5项指标进行单项评价后,便可在其基础上利用加权平均指数进行风景资源的综合评价。其模型为:5A=∑(·A)(3)式中,A为风景资源的综合评价值,为每个单项指标的权重,采用专家咨询法确定。

最后,对风景资源的综合评价值进行质量分级,并给出相应的评语(表4)。

表4风景资源的综合评价等级

Table4Syntheticevaluationlevelofthesceneryresources评分值AEvlauating一级Firstlevel二级Secondlevel三级irdlevel四级Fou~hlevel五级Fifthlevel具有珍贵、独特、世界遗产价值和意义,有世界奇迹>20般的吸引力具有名贵、罕见、国家重点保护价值和国家代表性作l5—20用,在国内外著名或具有国际吸引力具有重要、特殊、省级重点保护价值和具地方代表性1O~15作用,在省内外闻名或具有省际吸引力具有一定价值和游线辅助作用,有市县级保护价值5—10和具有对相关地区的吸引力具有一般价值和构景作用,有对本风景区和对当地

2.3.4.5游人数目得分。麦秸沟流域生态旅游区可接纳游人数目2.5万人0Z/a,故A=2分。

2.3.4.6综合评价得分。对上述5项指标进行单项评价后,便可在其基础上采用加权平均指数法进行风景资源的综合评价,评价模型见式(3)。根据上述5项指标重要性得出5项指标的权重为W1=0.10,=0.30,=0.50,=0.15,=0.05,因此由式(3)得:A=35。

综合评价后,根据表4可知麦秸沟流域生态旅游区属于四级(市县级)风景资源,具有农村独特的自然(如四季变化的景色)和人文景观(如窑洞)、农村独特的风味食品(如新鲜牛奶)、农村宁静的生活环境以及展示世人面前的现代农业,这些不仅具有观赏和娱乐价值,同时也向世人展示了独特的乡村文化,这也是农村发展生态旅游的魅力所在。

2.4发展前景预测及建议麦秸沟流域生态旅游区具有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便利的区位优势,以及合理的分区布局,并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前来观光。

除充分利用和发挥旅游区现有的生态资源外,麦秸沟流域生态旅游区还需扩大宣传力度,通过广告牌、网络、举办特色旅游节等多种途径吸引周边城市游客前来,还可以在园区内设置游戏项目,提高游客参与度,或增加游艺项目,使游客高兴而来,满意而归。另外,园区内还需注重配套设施建设,如餐饮、发展农家风味饮食,使旅游区成为集观赏、游艺、镤饮为一体的优质旅游度假区。

3结论

经过上述分析,麦秸沟流域具备发展生态旅游的环境优势,只要按照人们“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心态要求进行规划设计和配套建设,结合本地地情,立足长远,利用本地潜在优势,坚持保持水土的原则,全面实施防风固土、涵养水源的生态建设规划,几年后必将成为现代化农业观光旅游的典型,促进当地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统一。

4结语

校园景观是乡土文化的载体和传播媒介,乡土文化为校园景观建设的独特性和地域性提供了依据,其在校园景观中的重要性已经通过实际案例得以证明。随着我国对乡土景观重视程度的加深,以展现乡土文化为主题的乡土景观将扩展到整个现代景观设计体系中,并得到新的传承、发展与创新。中国城市建设也将由“小城镇建设的大城市化,大城市建设的欧美化”现状走向“大城市建设的小城镇化,小城镇建设的乡村化,乡村建设的乡土化”。乡土文化将在整个景观系统的演化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1]进士五十八,铃木诚,一场博幸.乡土景观设计手法:向乡村学习的城市环境营造[M].李树华,杨秀娟,董建军,译.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O8.[2]张家骥.中国造园论[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i991.、[3]郑丹丹.乡土景观的整合与利用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OO6.[4]吴国训.大学校园景观设计浅析[J].科技广场,2oo4(9):107—108.[5]郑锐锋,邝津现代大学校园规划的设计理念探讨[J].华中建筑,2OO5(4):82—85.[6]俞孔坚.景观的含义[J].时代建筑,2002(1):14—17.[7]绫音叵难.文化人类学的十五种理论[M].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社会文化室,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1988:80.[8]李林.我国高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J].安徽农业科学,2oo7(9):1027一l搀.[9]俞孔坚,王志芳,黄国平.论乡土景观及其对现代景观设计的意义[J].华中建筑,2005(4):123—126,[1O]陈建为.中外景观:校园景观[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11]高远,赵栋.生态化高校校区建设的初探[J].科技资讯,2O07(32):154.[12]孙新旺.生态、节约与传承——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中的乡土景观元素[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O09.[13]王川.可持续发展观念下的景观美一四川美术学院新校区景观浅谈[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4):121—132.[14]王立科.地方材料在现代地域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OO7.35(34):11091一l1092.

第8篇:农村生态旅游规划范文

[关键词] 辽宁 新农村建设 乡村旅游 战略分析

近年来,乡村旅游不仅丰富了国内旅游产品种类,延伸了旅游产业链,而且成为城里人回归自然,体验农村生活,休闲度假的重要方式,在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新农村文明进步,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作用显著。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全国旅游主题确定为“中国乡村游”,其口号:“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开发乡村旅游既适应旅游消费多样化,更满足了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休闲度假需求。而且,发展乡村旅游正符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可见两者在发展农村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和农村面貌、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文明素质,以及提升村政的民主管理能力,构建和谐社会等目标上完全一致。两者相辅相成、相互推动。这种联合开发、综合利用、统筹协调、整体优化求发展的方式,本身就是一种可持续的开发。

辽宁省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发展空间余地较大。根据辽宁省省旅游局制定的规划,“十一五”时期,辽宁省农业旅游总收入将达到1116亿元。在此期间,全省农业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0%,带动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提高1.5个百分点,累计人均增加收入350元;每年新增农民旅游就业3万人,累计增加农民旅游就业15万人,间接从事农业旅游的农民达到60万人以上。面对新世纪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趋势和机遇,辽宁乡村旅游如何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重要研究课题。

一、辽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辽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辽宁省农业资源非常丰富,农村景观类型多样,农耕文化悠久,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越条件。随着我国乡村旅游迅速的发展,辽宁出现了一大批具有鲜明乡土特色和时代特点的乡村旅游地与乡村旅游区。到目前为止,辽宁对外开放的主要农业观光旅游景点类型多样,涵盖了“农业生态观光型”、“参与体验型”、“成郊观光型”和“农业科技型”等。据2007年五一黄金周不完全统计。沈阳、大连、鞍山等主要城市周边的生态旅游成为游人的首选。丹东的天桥沟、五龙山、凤凰山等旅游区(点)接待大批游人。尤以“吃农家饭、赏农家景、睡农家炕、做农家活、享农家乐”为内容的“农家乐”旅游备受城里人欢迎。抚顺各大休闲山庄、旅游农庄和渔塘垂钓场所,接待游客10万多人次。大连长海县的“渔家风情游、环岛垂钓游”、甘井子区的“农家乐”吸引大量来自北京、河北的游客。鞍山农家旅游接待6.59万人次。本溪的“农家乐”旅游,黄金周期间接待游人8万多人次,收入800多万元。辽阳的瓦子沟“农家乐”旅游也吸引众多旅游者。

总体来看,辽宁乡村旅游拥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但整体发展处于探索的起步阶段,从规模、产品、服务、从业人员素质等还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休闲、度假、会议奖励等市场需求。

2.辽宁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自辽宁开发观光农业旅游以来,确实己经取得了一定的规模和发展,但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

(1)发展乡村旅游缺乏前期规划,产业规模狭小

据国外研究表明:观光农业的半径为29.5公里,才能发挥最佳效益,但由于受短期利益的支配,辽宁观光农业规模狭小,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高科技含量小,产出效益模式不明显,整体观赏性不强。

(2)旅游基础设施滞后,综合服务能力不强

农业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一般是比较偏僻的农村或乡镇,这就要求在开发农业旅游项目时,必须考虑基础设施的问题,要适应城市居民回归自然又追求环境质量的需求,加快建设高标准、高质量的生态旅游产品。

(3)对农业旅游资源的开发深度不够,农业旅游产品单一

辽宁目前开发的农业旅游资源仅局限于观光型产品,产品结构比较单一,旅游行为的层次较低,特别是缺乏高层次的互动性和参与型的农业旅游产品,使得游客的滞留天数少,重游率低,对农业旅游市场的扩大构成极大威胁。

(4)对市场和品牌营销缺乏概念研究

对发展乡村旅游还缺乏足够认识,观念和理念还比较落后,因而指导和引导不力;乡村旅游市场处于自然发展的状态,缺乏管理的市场;普遍缺乏规划和策划,往往造成盲目开发,特色不突出;乡村旅游产品缺乏品牌,吸引力不强,效益不高;经营管理水平低。没有充分考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二、辽宁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和机遇

1.发展优势

近年来,由于国家对农业发展的重视,使农业经济成长迅速,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民意识改变,辽宁省农业经济发展迅速,为辽宁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和环境。

(1)旅游资源优势显著

辽宁省位于环渤海经济区, 习惯上称为“辽西走廊”,是中国东北地区沟通华北地区的主要路上通道,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辽宁地势地貌复杂,东部和北部是山区,中部是平原,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是辽宁省主要农业区和商品粮基地。南部和西部是沿海,独特的地形、地貌使自然风光丰富多彩,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种植业,养殖业,农、林、牧、副、渔品种齐全,果树资源丰富,水果总面积和总产量在全国落叶果树栽培区中分别居第3位和第2位。而且辽宁地区又是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共有44个民族,除汉族外,民族风情丰富多彩,是满族之乡,根据辽宁优越的农业旅游资源和人文文化资源特征,可以发展农业科技观光旅游、民俗文化体验旅游等,辽宁乡村旅游的客源将会非常充足。

(2)四通八达的交通优势

辽宁与其他省市相比,交通便捷。一是省内各城市之间通高速公路,而且村村通柏油路;二是省内铁路干支线稠密,居全国之首;三是全省的国际航线和国内航线众多;四是境内拥有大连港、营口港、丹东港、锦州港、葫芦岛港、大东港、鲅鱼圈港和金州港等良好的大口,为国内外旅游者提供了方便的旅游服务,陆海空立体交通网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条件。

(3)经济基础坚实,提供了发展的广阔空间

2006年,辽宁省国内生产总值达8009亿元,(吉林3620.1亿元、黑龙江5511.5亿元),比上年增长1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8983元,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08元,增长13.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690元,增长11.6%。辽宁经济发展处于东北地区之首。由于城市人口的比例在全国处于前列,容易形成城市周边旅游,加之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在东北地区的带动和示范作用,使辽宁的乡村旅游市场优势显著。

2.发展机遇

(1)发展农村旅游是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实践

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旅游局关于实施农业旅游丰收计划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见的通知 (辽政办发[2007]44号)提出主要任务:“创建旅游强县,实施农业旅游百千万工程,创建农业旅游示范点”。据2006年初步统计,全省建成、在建和规划建设的乡村旅游景区已达181个,总规划建设面积245.21万亩,已经建设面积130.26万亩,占规划面积的53.12%;计划建设总投资225.39亿元,已经投资81.78亿元,占计划总投资的36.28%。计划年总产值187.64亿元,已经实现年总产值60.69亿元,占计划的32.44%;计划吸纳劳动力35.31万人,已经吸纳劳动力17.92万人,占计划的50.75%。乡村旅游业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一项农业新兴产业。

(2)新农村建设促进辽宁乡村旅游的发展

2006年辽宁省首批推选出的32个特色乡镇,为辽宁省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精品奠定了基础。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实施,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可以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国家旅游局提出,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应当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中,让乡村旅游的成果惠及农民。必须遵照农村的实情和旅游经济规律来发展乡村旅游,确保乡村旅游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各级政府部门提出了新的相关政策,其中有些举措直接关系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新农村建设时期的乡村旅游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三、新农村建设下辽宁乡村旅游发展战略

1.科学规划 正确引导 有序发展

辽宁省必须因地制宜制定科学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严格按照规划办事,避免重复建设和盲目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和消费特点,针对需求编制可持续发展规划。使新农村建设规划充分反映本地区乡村特色,适应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适应乡村旅游产品多元化发展的需要。使乡村旅游朝着有序的方向快速发展。

2.突出重点,合理布局

辽宁省在发展乡村旅游时,由于区位条件、资源状况、基础设施存在差异,因此在发展中,一定要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计划,突出重点、带动一般。区位条件好, 交通便利, 例如:大连、沈阳、鞍山等城市周边、易于吸引城市游客的地区,可以在资金、政策等方面优先予以支持;在资源丰富、交通不便、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地区,可以采取稳步发展的措施,集中精力,开发一个、建设一个、成功一个, 把资源开发与基础设施建设同步进行。

3.建设生态新农村,追求和谐发展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任务就是培育新农民、拓宽新产业、发展新经济、展示新风貌与建设新文明。乡村生态旅游就是新农村的新产业与新经济。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能够促进心态和谐、农村人际和谐、城乡区域和谐、农村产业和谐。从这个意义上说,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是一种战略选择。

(1)注重原生态新农村建设

辽宁乡村旅游应该重视本地区原生态形象,追求真实,提倡先生活后生产,从生活本身出发,以生态资源要素(如景观、环境、科技、文化、产业、产品、服务、消费等)为内涵,以生态文明为基础,施以生态经济和生态智慧的优化系统开发与管理,寓教于游憩,通过生态旅游的生态、经济、社会服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方式、旅游产业和事业。

(2)走绿色新农村建设之路

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有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但是村民住房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节约土地、材料和能源。新农村的环境要保持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在生产和生活废物的无害处理上要增加技术和资金投入。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加大对重点民生工程的投入。包括完成新建农村饮水工程等,大力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太阳能、风能等新型洁净和可再生能源。目前辽宁省大连市农业已进入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现代化的新历史阶段。

(3)新农村、新文化、新农民

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举办一系列的农民素质和技能培训,提高了农民从事农业和非农产业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素有“辽东第一村”的美誉的辽宁凤城市大梨树村,该村以镇规划为龙头,建设新村镇,以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为依托,培育新农民;被批准为全国文明村后,该村既注重发展农村生产力,又注重调整农村生产关系;既注重农村经济发展,又注重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抓住了“三农”问题的关键,这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大梨树村的经验具有典范作用和推广价值,辽宁省有条件的乡村应该在新农村建设中根据本地区域特点、经济特色和社会现实选择发展模式。

4.发展乡村旅游强势品牌,培育特色新农村

辽宁在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时,必须走本土化、特色化道路, 深挖内涵、突出特色、提升品位、打造精品, 培育有竞争力的富有本地特色的产品。要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高起点,大手笔,重点培育和建设一批辽宁省乡村旅游精品。深入挖掘和包装乡村中最本质、最亮丽、最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和元素,重点包装提升特色旅游资源和产品,突出本旅游地与其他旅游地的差异性,通过差异产生吸引力。辽宁实施乡村旅游精品带动战略先期的做法是:

(1)以辽宁省大中城市为依托,形成差异型农业观光带

利用城市周边乡村的特殊区位,推广以休闲度假为主的农业旅游项目。辽宁省观光农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东部、中部、西部的差异;国道(丹大公路-201国道)及高速公路两侧(沈山高速公路、沈丹高速公路);大中城市(沈阳、大连、鞍山、抚顺)的周边郊区发展起来的观光农业具有明显的差异,应努力完善城郊旅游设施和功能,形成东北地区有特色的城郊旅游线。

(2)深入开发大梨树村等生态旅游

辽宁可以借助旅游景区的市场性,着力打造盘锦大洼县赵圈河乡的红海滩湿地、大连安波镇冰雪温泉、潮阳北票长皋乡的田园风光游、丹东宽甸满族自治县青山沟镇的山水风光游、辽阳弓长岭区的冷热奇观游等以生态旅游为主题的产品,深入调研分析,对其生态资源进行保护和合理的利用,提供原汁原味的“真品”给游客。

(3)凝练清河农庄度假区品牌

深入清河旅游度假区,总结影视剧《刘老根》带来轰动效应的原因,利用影视剧品牌扩大农庄的知名度,同时挖掘满族民俗文化精髓,提高文化品位,突出企业庄园依托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形成的度假、休闲、观光等功能。

(4)发挥绿色水果生产大省的独特优势,富裕区域新农村

“打绿色牌,走特色路”是辽宁省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针。辽宁省的绿色农业规模居全国之首,而绿色食品与旅游活动有着天然的缘分。辽宁省是我国水果生产大省,辽宁省水果栽培总面积已达1005.6万亩,水果总产量385万吨,水果总产值71亿元。可依托以上城市开发农业科技示范园、生态果园等旅游产品,培育青少年科普教育实验基地。

(5)延伸产业链条

辽宁乡村旅游品牌的打造必须从系统化、立体化、全方位、多层次、多视角考虑,乡村旅游可在更广泛的领域、更深的层次上挖掘辽宁乡村旅游内涵,找到辽宁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发展的最佳结合点,延伸品牌到农村建设、农业生产、农村文化发展中,运用乡村旅游树立农村品牌,进行经济运作,赢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省旅游局关于实施农业旅游丰收计划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见的通知(辽政办发[2007]44号)[EB/OL].heep://liaoningtour.省略.2007~7~30

[2]辽宁统计年鉴编辑委员会:辽宁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23~26

[3]张彩霞:关于发展辽宁省农业旅游的思考[J].区域经济,2006(9):126~128

[4]新农村新风貌建设[EB/OL].辽宁旅游信息网heep://lntour.省略2007~2~23

第9篇:农村生态旅游规划范文

生态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生态旅游是以吸收自然和文化知识为取向,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确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公众教育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这一术语,最早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于1983年首先提出。在全球人类面临生存环境危机的背景下,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绿色运动及绿色消费席卷全球,生态旅游作为绿色旅游消费,一经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响。目前,生态旅游正以全球最快的旅游发展方式迅速壮大,并掀起了一股全球性的“生态旅游”热潮。国外生态旅游发展起步较早并广泛受到学术界所关注。1983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首先提出生态旅游的概念;1986年被正式确认并受到各国学术界的关注;1996年世界旅游组织制订了《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业21世纪议程》,国际上很多国家开始实施生态旅游发展战略。国内生态旅游发展起步晚发展快。1993年在中国第一次提出了“生态旅游”的概念;1994年中国成立了生态旅游协会(CETA);1995年发表了《发展我国生态旅游的倡议》书;1999年被国家旅游局定为“生态环境旅游年”。此后,生态旅游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发展壮大,并成为中国广为倡导的一种旅游方式。近些年,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例如,重研究轻实践、重宣传轻开发、环境破坏严重、生态旅游的泛化问题等。依据生态旅游的内涵可以总结出生态旅游至少具有下列几方面特性[2]:首先是自然性,即旅游活动的原始自然性,旅游活动的动机是满足“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其次是参与性,指旅游者、旅游管理人员与旅游地居民共同参与到旅游业活动中。第三是保护性,即旅游发展过程中遵循自然景观保护第一,注重环境容量,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第四是普及性,即随着生态旅游的发展,生态旅游在旅游活动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将不断扩大,并得到普及。第五是专业性,即涉及生态旅游的旅游者、管理者与当地居民都要具备专业的生态旅游知识,理解生态旅游的内涵。

生态旅游的兴起是人们环境保护意识加强与回归大自然怀抱的结果。生态旅游作为当代旅游业的转折点,代表了21世纪旅游发展的方向。目前,生态旅游已成为旅游市场中增长速度最快的一支生力军,其发展每年以10%~30%的速度进行(整个世界旅游业发展速度每年为4%)[3]。综上所述可见,生态旅游是一种负责任的旅游方式,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旅游方式。旅游者旅游动机是有目的地前往自然地区,去接受教育,去学习、体验自然,以获得某种特别感受。因此,生态旅游与传统旅游具有本质区别,二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如表1。近年来,不少学者开始关注生态旅游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以及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2006年国家旅游局、国家环保总局、建设部在四川联合召开全国生态旅游现场会,围绕“发展生态旅游,保护生态环境”的主题展开深入探讨,有近300位代表参加了会议[4];在撰文研究方面,王尔康、郑本法研究了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认为生态旅游是环境保护的必要措施[5~6],庞少静、李玉文等研究了生态旅游过程中所产生的环境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7~8],明庆忠等总结了生态旅游过程中所产生环境问题的类型及保护教育的对策[9],宋珂、杨春宇等不少学者近年来对生态旅游的环境容量、环境承载力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较为客观的判断依据[10~11]。这些研究都为促进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本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但从资料检索研究表明,目前针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生态旅游发展的研究还较少,将生态旅游理论应用到水源区环境保护方面的研究还未曾出现。积极发展水源区生态旅游产业,对水源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作用。水源区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无论是自然环境或是文化背景都适合生态旅游的发展,生态旅游应该成为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战略性选择产业。因此,积极开展本研究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旅游是促进研究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战略性选择产业

当今世界,旅游产业迅猛发展,方兴未艾,已成为世界经济第一大产业,是目前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最具有活力的朝阳产业之一。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旅游强国。随着全球及我国旅游的不断升温,旺盛的旅游需求及其产业拉动会大大促进水源区旅游业尤其是生态旅游的发展。可见,旅游业尤其是生态旅游产业将成为未来水源区产业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消费也日益呈现出多元化、专业化的发展趋势,游客已不再满足于观光游、健身游等传统的旅游项目,而需要新型的旅游产品。生态旅游是符合新时代需要的旅游方式,它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是一种负责任的旅游活动,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旅游形式。旅游者旅游动机是有目的地前往自然地区,去接受教育,去学习、体验自然,以获得某种特别感受。因此,生态旅游是一种既有利于经济发展,又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新兴旅游方式。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缓解京、津及华北地区日益严重的水资源短缺、实施水资源优化配置、改善北方地区的生态系统、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工程水源区生态环境的状况直接关系到输水区域数十座大中型城市的饮水质量问题。因此,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长期调水的关键所在。要想做好水源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广泛重视并开展多方面的工作。大力调整水源区的生产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绿色生态产业是水源区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之一。从生态旅游的内涵与特征来看,生态旅游是促进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产业选择形式。首先,生态旅游是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者旅游的出发点是到旅游目的地体验自然、保护自然并接受教育与学习,生态旅游活动重视可持续发展,注重原始生态环境保护,杜绝短期旅游经济行为。因此,生态旅游不仅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而且还有利于自然与文化资源的保护。第二,生态旅游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生态旅游能有效地促进当地旅游地经济的发展,提高政府与居民的经济收入,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可为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大量的资金收入。第三,生态旅游有利于教育当地居民,提高环保意识。生态旅游的过程会使旅游者、管理者与当地居民受到很大的教育,可以大大提高当地居民的素质,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综上所述,发展生态旅游是加强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水源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是促进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战略性选择产业。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

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旅游业尤其是生态旅游产业积极调整水源区的产业结构是开展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政府部门要结合水源区生态环境状况及产业结构特征,重新规划与布局水源区的产业发展结构与发展方向,减少排污企业的数量,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从宏观发展上,要限制第一产业的发展,合理发展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要积极促进绿色经济、生态经济的发展。旅游业被誉为“无烟工业”、“永远的朝阳产业”、“永远的环保绿色产业”、“国民经济提升的催化剂”,目前已成为世界上经济的第一大产业,也是当今世界发展速度最快、最具有活力的朝阳产业之一。中国是世界上的旅游资源大国,到2020年其旅游产业规模、质量、效益要达到世界旅游强国水平。《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到2015年,全国旅游业总收入达到2.5万亿元,旅游外汇收入达到580亿美元,国内旅游人数达到33亿人次,入境旅游人数达到1.5亿人次,出境旅游人数达到8800万人次;旅游业新增就业人数达到1650万人;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提高到4.5%,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2%,旅游消费相当于居民消费总量的比例达到10%。生态旅游是一种既有利于经济发展,又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它实现了生态、经济协调发展,不再认为自然是被征服利用的对象,而是走进自然,尊重自然,学习自然的厚重,与自然和睦相处,达到了天人合一的无上微妙境界,是传统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传统旅游的创新和升华[12]。可见,旅游产业尤其是生态旅游是符合水源区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发展方向,水源区相关部门要抓着全国旅游业的发展机遇,积极发展旅游业尤其是生态旅游产业。

开展水土保持、绿化江山建设,营造良好的生态旅游环境为确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顺利实施,实现水源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确保“一江清水送北京”,水源区首先要做好水土保持工作,要大力植树种草、绿化江山。在保护好现有森林植被的基础上,要恢复和扩大森林植被面积,加快生态经济型防护林建设,实施“以经济林保防护林、生态林”的发展战略。在不影响地方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要积极开展退耕还林还草计划,努力营造经济林、薪炭林;要改善水源区农村生活的能源结构,广泛开发沼气、小水电、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薪柴林的消耗量;要结合生态旅游的特征,积极发展生态观赏林、生态观赏草地的数量;要在水源区内大力发展以猕猴桃、山茱萸、辛荑等为主的名特优特色经济观赏林基地。同时,还要在广大农村大力种植苹果、核桃、板栗、大枣、桃树、梨树、葡萄等常规的温带水果观赏树种,积极开展乡村采摘游、观果游、农家乐等生态旅游项目,使水源区林业发展在植树造林、绿化江山的同时,又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从而提高水源区生态林建设的自我发展和自我积累机制,使其建设由“单纯输血型”转变为“输造血结合型”。同时,也为水源区旅游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旅游环境。

加强政府宏观管理,进行依法管理、科学管理世界发达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的成功经验之一在于加强政府的宏观管理。政府宏观管理、科学依法管理是开展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有力保障。政府管理主要包括出台水源区环境保护的相关政策、采取相应的机制、措施与手段、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规划、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法规的制定、土地整治、水土保持项目的规划与审批、环境保护与水土流失监测体系的构建与监管、公民环保宣传教育等工作。首先,水源区各地政府部门要制定出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宏观发展政策,在财政支持、政府补贴、税收减免方面要加大环保企业的扶持力度。在产业项目审批方面,要支持那些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无污染或者污染小的项目,要加快绿色生态产业的发展。其次,政府部门要强化机制管理。要营造良好的评价、监督机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企业诚信指标体系建设;要正确处理好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产过程中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产业调控、部门协调、综合管理的体制和机制,形成环保部门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第三,政府部门要建立完善的有关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走依法保护、依法管理生态环境的道路。

加强水源区公民生态环保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意识决定人的行动,要想开展好水源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首先要从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上下工夫,要大力宣传贯彻生态环保的生存发展理念,增强水源区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水源区生公民尤其是企业管理者、生产者环境保护意识的形成与提高对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水源区公民环境保护意识的形成与提高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不仅要提高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还要改变相关管理部门的环保意识,尤其是生产企业的管理者及生产者的环境保护意识。这就要求水源区各部门在产业生产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强化生态教育,树立环保意识,使每一位生产者都自觉成为环境保护的践行者。管理企业在环境保护中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它不仅可以从自身做起,减少排污,也可通过培训企业员工来加强环保意识,同时还可以通过产业链来影响上下游企业的发展,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因此,政府强化企业及其管理人员的培训教育与监管,是加强生态环保教育,树立环保意识的关键。在水源区公民生态环保教育方面,首先,要明确政府在环保教育中的主体责任。政府要把环境保护教育纳入到水源区地方教育体系中去,成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的重要职责,把当地的环保教育变成政府行为,并使其成为常态化工作。政府应针对不同年龄、不同需求制订不同的环保教育内容,不断完善各类环保教育材体系,加强环保教育的师资培训。其次,在教育、宣传渠道上也要充分发挥各类媒体、出版单位的作用,大力出版或刊登关于环保教育的书籍和文章,对广大公民大力开展环保发展的普及性教育,不断提高全体公民的生态环保意识[13]。

结合新农村建设,重新布局有利于环保的居民生活新区新农村建设是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要与社会主义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要抓住全国新农村改造建设发展的政策机遇。在水源区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新区的建设、土地的利用、经济的发展都要充分考虑环境保护的因素,对于坡度大、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要借新农村居民住宅地重新规划的机会,迁出常住居民,实现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计划;对于新规划的居民住宅区的建设要充分考虑好居民生活、生产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要建立完善的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对于水源区的移民建设要走生态移民的道路。生态移民是指为了保护某个地区特殊的生态或让某个地区的生态得到修复而进行的移民,也指因自然环境恶劣,不具备就地扶贫的条件而将当地人民整体迁出的移民。生态移民是水源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重要措施。移民安置要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发展目标,使移民生活水平达到或超过原有水平。为使调水工程能够长治久安和可持续利用,要坚持走生态移民之路,把移民安置与地方经济发展关系衔接好。建议将这一区域的生态移民作为扶贫工作和生态建设的重点项目,优先支持,同时将开发生态建设、发展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6]。

重视环境保护的督查工作,建立完善的环境检测体系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广泛而长期的艰巨工作。政府不仅需要出台水源区环境保护的相关政策、机制与措施、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强立法建设,更重要的是要做好常态的生态环境保护的检查与监督工作。各地政府部门要制定出台生态环保方面的督查与监管政策与措施,在人力、财政上给以足够的支持,要建立和完善长期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督查体制和机制;对企业环保要营造良好的评价、监督机制,要充分调动社会、媒体等各方面的监督作用;在环保监督管理方面要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注重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努力提升环保管理的科技含量;要注重3S技术,尤其是GIS技术在生态环境调查、评价、分析、制图以及信息查询与检索等方面的应用。GIS在生态环保方面具有数据采集、检验与编辑,数据查询、检索、统计、量算、基本空间分析、显示表达以及空间分析、模型分析等众多功能。利用GIS技术可以替代传统的文档信息管理模式,大大提高环境监测的手段与效率。因此,对于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要结合现代多媒体网络技术与3S技术建立起一个有利于水源区整体联动管理的一体化网络信息监督平台,实现对水源区环境状况随时观测与记录,对环境污染事件及时做出针对性的处理措施,保持源头细水长流、清水常驻。同时,也要强化预防监督执法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引进推广遥感普查等先进技术,建立健全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体系。

建立生态与水资源补偿机制,促进水源区生态环保发展生态与水资源补偿机制的实质就是生态资源、水权的合理转让与补偿措施。建立生态资源、水资源补偿机制是实现水源区生态资源、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经济手段,有利于水源区生态及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节约利用,有利于筹集大量的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资金,为水源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经济保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的生态环境治理、污染防治、水土保持、生态林建设、环保居民新区建设等都需要大量的长期的资金投入,而水源区多属贫困地区,经济落后,财政困难,经济实力与财政投入水平很难保证水源区大量的生态环境改善资金,而主要受益地区是中线工程的受水区,尤其是北京、天津、石家庄等沿线20多座大中城市,这些地区人口密集,经济发达,财政实力强,因此,本着“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受水区有义务、有责任承担水源地区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方面付出的资金成本。因此,建立生态与水资源补偿机制,有利于促进水源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水源区生态与水资源的补偿机制要因地制宜,实行科学化、合理化、法制化、透明化,通过明确的补偿形式、范围和方式等,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建议国家制定南水北调中线调水工程生态与水资源保护补偿条例,明确合理的补偿范围与补偿标准,采取科学的补偿方法与手段,加强资金管理,建立科学而合理得监管机制,使补偿资金真正应用到水源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上。生态补偿与水资源费补偿基金应由国家统一收取,而后再通过国家财政补贴的方式反哺给供水的上游地区。水源区生态补偿资金的筹集途径可以通过国家税收对库区生态环境建设进行转移支付;京、津地区可以根据各自用水量,按比例分摊环境成本;另外,受水区可通过到输水区投资清洁型小流域建设项目的方式进行间接补偿,或利用都市优势帮助输水区向国家争取建设项目和投资的方式给予大力支持;水源库区政府也可以积极争取世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对贫困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支援。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