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艺术素养个人总结范文

艺术素养个人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艺术素养个人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艺术素养个人总结

第1篇:艺术素养个人总结范文

【关键词】艺术素养;职业教育;内涵;创造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随着社会的发展日益提高,而更随之发展起来的是人们对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的追求,尤其是对艺术的欣赏和追求变得更为突出,有一定文化内涵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自己的要求,而追求更高的艺术素养已经成为人们普遍的价值理念。

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除了职业教育方式的改革外,还应注意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使学生拥有专业技能的同时也拥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内涵、社会综合能力等等,而良好的艺术素养亦是不可或缺,下面我们就将对职业教育学生的艺术素养现状和提高学生艺术素养的重要性及方法进行探讨:

一、什么是艺术素养

艺术素养是具备艺术范畴内的内在理论知识水平和外在表现力、创造力相协调统一的一种综合水平和能力,是文化素养的一部分。艺术素养也可概括为三种能力:艺术观察力、艺术想象力和艺术创造思维能力。

二、职业教育学生艺术素养之现状

职业教育学生的艺术素养状况就目前情况来讲还未能乐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 学生审美意识不强,甚至对美与不美没有具体概念只凭个人喜好进行判断;

② 艺术基础知识和常识知之甚少,不具备基本的艺术修养;

③ 艺术兴趣不高,只接触少量通俗的艺术门类,对其他艺术形式不闻不问;

④ 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差,思维方式比较具象守旧。

那么,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

第一, 职业教育学生的生源多数来自中小城市或县乡一级的地区,这些地区都存在一个普遍特点,即群众生活水平较低,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相对不高,对艺术的欣赏能力较落后,艺术作品(如戏剧、电影、音乐会、画展等等)普及性低。这些都导致了学生在大学之前较少有机会接触大量的艺术门类及作品,艺术兴趣低,艺术素养相对不高。

第二,个人艺术素养的高低与家庭氛围有很大关系,据调查,大多数艺术家都出生于艺术世家,如欧洲著名的古典音乐家贝多芬、莫扎特、约翰·施特劳斯等等,都出身于著名的音乐世家,并且从小就开始进行音乐知识及乐器演奏的训练,在年幼时就已经有很高的音乐造诣;;又例如中国古代著名的“二王”、“三苏”都说明了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影响,可见,父母艺术素养不高的情况下,也很难为孩子营造出后的家庭艺术氛围。

第三,小城镇艺术教育和艺术特长培训机构较薄弱,乡镇一级的地区除民间艺人外甚至没有艺术门类的职业从业者,这就使得学生没有机会参加艺术培训和接受正规艺术课程的教育,导致艺术理论基础差,艺术思维无法发展,创造力也得不到激发。

三、提高职业教育学生的艺术素养的重要意义

首先,从学生自身素质来说,艺术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提高对艺术的欣赏力和感受力,从而更好的认识艺术、认识生活、认识社会以及整个世界,帮助学生在精神方面实现质的飞跃;

其次,从学生的发展能力来看,艺术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思维方式和创造力的提升,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生动的思维模式和良好的创造力将成为通往成功的垫脚石,尤其是从事艺术设计相关专业的学生。

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人才的一个重要来源,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不再是只掌握专业知识,个人素质修养及各个方面的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现如今,职业教育正方兴未艾,职业教育培养出的人才也将是未来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提高这一阶层的艺术素养对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也有着推动型的意义,是我们职业教育从业人员不能轻视的问题。

四、如何提高职业教育学生的艺术素养

艺术素养的提高对职业教育学生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又应该如何实施开展这项重要的工作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艺术常识及艺术基本理论的了解

开设艺术门类的选修课和兴趣社团,以各种形式在学生中普及艺术理论教育,使艺术常识及各艺术门类不再“神秘”和“遥不可及”。

2、艺术作品的分析与鉴赏

学校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接触艺术作品的机会,比如组织观看艺术影片、戏剧,参观画展、艺术展、艺术节,听音乐会演奏会等等,让学生亲身经历感受艺术氛围并加以分析和总结,学会如何欣赏艺术和感受艺术。

3、校园内开展学生艺术节、学生艺术作品展等活动。

学校可经常开展艺术节、艺术展等活动,加强同学的参与性,使同学的艺术创造力和表现力得以发展的空间,从欣赏者向创作者的方向转变,培养学生创作艺术的主动性和对艺术创作的热情。

4、艺术学科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艺术理论与实践无缝对接。

如设计类专业除对学生进行美术基础的训练、构成训练、艺术史、设计史、设计概论等课程外,还要经常性的组织学生结合艺术理论和专业技能进行创新实践,帮助同学构件完整的艺术知识体系和应用技巧,从而更好的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做准备。

5、 注重实践,鼓励创新

校方可为学生提供条件鼓励学生自行组织兴趣小组,进行艺术创作活动,同时开设创新奖学金等方式,对有突出表现的学生予以奖励。

五、小结

中国的职业教育正在面临严峻的考验,未来的发展之路是否能够越走越宽越走越顺,完全取决于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的决心和努力,只要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从专业角度出发,使学生拥有过硬技能的同时也具备良好的自身素质和艺术素养,就能打造出我们职业教育的品牌,为职业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胡知凡等编著:《教师艺术素养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8-1.

[2] 张海鹏:《大学生艺术素养》,兰州大学出版社,2009-9.

[3] 王一川:《谈谈国民艺术素养及其意义》,人民政协网 .cn,2011-9.

[4] 汪青松:《加强大学生人文艺术素养》,光明日报,2009-03-25.

第2篇:艺术素养个人总结范文

【关键词】艺术教育,生态式教育,人类智慧,人文精神

艺术教育作为一门研究艺术教育现象的学科,侧重的是类属于艺术范畴的素质教育,以艺术或艺术品为媒介来培养人的艺术能力、艺术创作与艺术境界的有规律的系统的教育活动。那么,艺术品所表现的自由的感性形式,存在于每一个独特个体的感性生活中,艺术属于一种感性的形象,这种感性就带有人文主义的色彩,所以,作为承载人们艺术思维、艺术创想的承载体——艺术品,就不能太注重技法而忽视了文化内涵的表述。读《艺术与创生——腾守尧先生生态式教育理论之路》后,让我对现代艺术课程教育中人文精神的注重产生了一些思考。在我们的艺术教育过程中,为了使艺术创作者创作出更具有人文精神的作品,就应该像腾守尧先生所关注的,将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知识融入到艺术课程的教育中,并将多种教育理论进行融合而提出生态式艺术教育理论,试图矫正在目前的一些艺术课程教育中存在的注重技法、忽视人文精神的现状。

对于每个有追求的人,滕先生提出毕生都在建造自我的庙堂的思想,以独特的方式高度概括了在完善自我的过程中所要培养的精神品格与自我提高的目标。这不仅是一个有生命的构架,而且还是一个有主观思想与智慧、有独特个人艺术品格的承载体,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就在不断的构建这样一个自我,提升我们的智慧。这个过程有一部分时间是在教育与受教育过程实现的,所以作为培养具有艺术修养与能力的艺术教育,就应该注重文化生活、科学精神的渗透,转变传统式教育方式,不断运用生态智慧,以更加开放的教育形式开展艺术课程教育,这样也利于创新性思维的开展与培养。对此,滕先生总结出原始智慧、现实人文智慧、神性智慧三种人类智慧,阐述了人类发展历程中所呈现的不同智慧层次,诠释了人类艺术智慧发展所经历的从根源到现实再到超越的不同发展阶段,都引起我们对个人素养培养的一种反思。

首先,原始智慧属于人本能地对自然的一种认识与借鉴,对矛盾事物双方视为神灵的两面,这种认识处于人类智慧发展的初级阶段;自然界的万物不仅都是有生命的、有灵魂的,而且万物之间都是想通的,就像美术、音乐、戏剧都是艺术,艺术都是相通的,对这两者理解应该是相近的。所以我们在构建自我的“庙堂”时,不能脱离现实万物、不能与生态产生失衡,要在相互融合、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进行创造。

其次,现实人文智慧或圣贤智慧,则是人对自然界的矛盾关系、互存关系有了更进一步的探索之后总结出来的经验与真理,并善于将其运用于实际的生活中,不再是盲目的,而是严格的视为对立两面,并试图征服它们,带有理性色彩。

第三,神性智慧或超然智慧,则是人们对客观自然的矛盾双方加以融合、综合各种智慧进行创新与改造。事物的矛盾两面是相辅相成的。艺术能反映社会,而社会也同时影响着艺术。艺术并不是像照相机那样把生活进行记录、复制、收藏,而是以社会生活作为背景依据来表述内心情境的一种形式。滕先生提出神性智慧的核心,就是对话精神。对话不仅仅停留于理解为一问一答,更高层次的上升到精神层面,对话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是一个心灵碰撞的过程,是一个内心情感、情境获得交流、融合、进而提升的过程。自然界中的各种现实情景,对于有一定艺术修养的人来说,可能更能从中读懂自然的和谐艺术,感受到自然界各事物之间的对话。这种艺术,正是神性智慧所指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对话,并不是独立存在的。

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在自身艺术素养得到提高的基础上,将艺术素养与能力,结合社会需要进行新的创造,创造出能打动人的能为社会服务的新的事物。所以艺术教育过程中要求学生首先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与学识,塑造高尚的人格,培养高雅的艺术审美能力;其次再研究的就是如何将优良的艺术品格与艺术能力、技术进行整合,如何将人文精神融入于艺术情境中,并使之向更高层次发展,这两者在艺术教育发展过程中是辩证主义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教育作为人与人的活动,回归自然和谐规律,使教师与学生之间遵循共生互生、生生不息、循环复始的生态关系,进行生态式教育。艺术教育之所以要与生态学理念相融合,正是为了找到艺术与生态之间的一种平衡,生态哲学已经成为人们对待生活的一种方式和态度。生态式教育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开放式、平等式、互补式教育,更多的是强调思想精神、不同观念、看法之间的交流与碰撞,而是共同成长共同发展的过程。

生态式教育首先强调的就是师生平等关系,在平等的前提下进行交流、对话。教师与学生、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这种平等的对话与交流给我们的成长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主要是指思想认识上的平等关系,是相互理解、学习认知的关系。教育者与被教育者能成为共同探讨的伙伴,都成为学习者和探讨着,更有助于意见与思想的交流,每个人都有自己不董的方面,也许你所不了解的正是对方所了解的,这样就能达成一种互补,在这样互动式的对话中,去充实和丰富自己并从中发现真理。

第3篇:艺术素养个人总结范文

“孩子学习不好,就干脆让他学美术,画画去吧!”作为一个美术教育的一线工作者,我听过太多这样的说辞了。难道学习不好就一定能去画画吗?这引起了我对美术教育现状的一些思考。

一、“美术高考热”的两大原因

(一)艺术类专业对文化课的要求很低。这些年来,各大高校对于艺术专业学生的文化课录取成绩低于其它专业,这一政策,原本是对有特长的学生给予的照顾,然而却成为众多家长和学生选择艺术高考的重要原因。为了能够被一所大学录取,为了能够进入高校,无论对于艺术是否感兴趣,都要选择艺考,因为这条道路似乎是人生的捷径,是一条便捷的道路,很多人都为此而来。这样的目的进入艺术专业,其学习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二)美术考试形式单一。为了让艺术类考试更加具有模式化,规范化,当前,我国的美术高考形式基本都是统一的两种:一是面对实物写生;二是命题默写。考生根据考前培训班指定的标准化的“套路”进行训练,以一种模式进行训练,完全没有真正的艺术学习者应该有的学习方式。近些年来,对于大部分高校来说,考试内容只有素描和色彩。考生不停的临摹和默写,在考试中按照平时练习的方式“背”出来,通过这样的方法能够在许多院校的专业测试中顺利过关。以此选拔而得的学生其专业水平可想而知。

二、目前高考制度对美术教育的影响

(一)侧重技巧,对创造力、想象力的忽视。艺术是一门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并重的学科,它没有特定的公式和模式,但是它又有一定的审美规律,创造者不能墨守成规,要有创新的亮点,可以打动欣赏者,将艺术不断的在继承的基础上发扬。然而,当下有很多学生的美术技巧十分好,但是作品按照考前班的方式制作出来,往往缺乏创作力。这是由于我们对技巧的过分侧重忽略了艺术本质的结果。

(二)忽略文化底蕴使得艺术没有内涵。艺术在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是个人文化素质、修养、内涵、思维的体现。高考美术将文化课的要求降低,会让人误以为,艺术不需要文化,给人以错误的指导。考生只是对所谓的专业进行重复的训练,更有甚者,是临阵磨枪来应付考试的。考生完全没有领悟到艺术的真正含义,对于艺术的理解有了偏差,不利于其长期发展。这样的艺术家也不是我们社会需要的。

三、对未来美术教育的几点思考

(一)重视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力。艺术是无形的思维,如何将这种抽象具体化,就需要学生对于艺术表现形式不断地探索尝试,拥有独特的审美判断力。在我们的美术教育中更应该加大对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二)合理调整改变考试制度和形势。高考就像是指挥家的指挥棒,它的方向对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内容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高考制度对艺术教育的影响不容忽视。我们在对美术考生的技能做出要求的同时,更应当重视对艺术的想象和创新思维。以一种更科学有效的考试制度来全面考查学生,使他们能真正发挥自己的艺术天赋。并结合自身经历、联想、创造出独特的艺术作品。如可以取消过多的试题限制,让学生自由发挥。教师评卷要学会灵活运用。无论试卷风格如何,只要有可圈可点之处,符合审美规律,就应当给予认同和鼓励。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属于美术的天空自由翱翔,天马行空的想象往往才是高超艺术的真正来源。

(三)重视文化素养综合培养。文化素养不仅体现在一个人的言行,更是一个人性格的重要组成方面,性格对于艺术有十分重大的影响。艺术家以何种方式表达艺术,表达何种情感,这些都和性格有着不可忽略的关系。艺术家应该比平常人更加有文化素养,因为文化素养与艺术一直是互相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拥有闪耀着智慧光芒的艺术作品才是具有灵魂的艺术品。对于美术高考来说,增加综合文化素质的要求是十分有必要的。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的,优秀的美术人才,并消除杜绝那些报投机行为,让美术专业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艺术殿堂。

第4篇:艺术素养个人总结范文

关键词:技术;素养;钢琴即兴伴奏;灵魂

前言:钢琴艺术起源于西方国家,传入我国近百年时间,已经成为我国艺术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钢琴表演艺术中有一个重要的分支,就是钢琴即兴伴奏,本人在学习钢琴过程中深深感受了记性伴奏的重要性,在此将学习即兴伴奏的经验和感悟分享给大家,希望可以为钢琴学习者提供参考。

一、钢琴即兴伴奏概述

钢琴即兴伴奏设属于一种特殊的伴奏形式,最大的特征就是没有伴奏谱,需要演奏者根据歌曲旋律即兴编配并演奏,具体步骤如下:首先,需要演奏者对乐曲进行分析,了解该曲是什么体裁,调式及风格特点如何,在明确歌曲整体布局以后,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伴奏音型;其次是对和弦进行配置,选配和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再创作过程,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这种再创作是自由的,与弹奏者个人风格有关,但是要注重功能性,要求和弦在调式中发挥作用。一方面,和弦的结构和层次要合理,让听众感受到一种理性之美;另一方面,要将轻柔浓重充分结合起来,展现出一种色彩美,最终实现旋律与调式的统一,达到理想的和旋配置效果;最后是对音型和织体进行确认,这一步骤仍旧要考虑歌曲自身特征,另外要对音型种类进行合理控制,避免音型杂乱,给人一种混乱之感[1]。

钢琴即兴伴奏具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是具有艺术性,很多钢琴即兴伴奏作品带给人的艺术享受绝不亚于钢琴作品。忙碌的高三生活中欣赏一曲钢琴即兴伴奏,可以达到放松心情、缓解压力的目的,深深感悟其中的艺术魅力;其次是具有创作性,以上分析即兴伴奏的几个步骤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相当于短时间内的艺术再创作和表演过程,这对表演者的创作水平具有很高要求,反过来说,学习钢琴即兴伴奏也是提升学习者创作能力的重要方法。本人在学习钢琴期间就对这一点有很深的感悟,通过即兴伴奏的学习和训练,创作及创新能力大大提升;最后是实用性,钢琴伴奏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并不局限于歌曲类型或者是演奏场合,声乐教学中可以应用,大型演出中也可以应用,正是因为如此,钢琴即兴伴奏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二、钢琴即兴伴奏中的技术与素养

对于钢琴伴奏的理解与感悟,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技术与素养是钢琴即兴伴奏的灵魂。就是说技术与素养在钢琴伴奏学习和应用中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具体分析如下:

(一)钢琴即兴伴奏中的技术

钢琴这门艺术对弹奏者的技术有较高要求,掌握正确的弹奏方法和扎实的弹奏技巧是钢琴即兴伴奏取得成功的关键。首先,学习者应该掌握正确的演奏方法,学习基本演奏技巧,但不鼓励做太多机械性的练习,因为即兴伴奏最大的特征就是“随即性”,过多的机械性练习反而会限制演奏者的思维;其次,要认识到视奏训练的重要作用,做到手疾而眼快,日常训练中应当加强视奏训练,手指弹第一小节,眼睛已经看到了第二小节或者是第三小节,明确下一节的谱号、音符等关键信息,养成良好的视谱习惯;最后,要加强移调练习,保证每段旋律可以在七个常用调上配弹,练习过程中要由简到繁,从简单音阶开始练,之后再进行七个常用调的移调联系,提升弹奏的灵活性[2]。

钢琴即兴伴奏是在已有旋律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因此,与钢琴演奏不同的是,伴奏必须要为旋律服务,需要演奏者灵活运用技术理论,能够在任何一个键盘上进行大小调音阶转换,根据旋律的变化快速移调,保证歌曲、旋律与伴奏的完整性、协调性。总结来说,弹奏技术是即兴伴奏的重要基础,需要学习者掌握核心练习方法,勤于练习。

(二)钢琴即兴伴奏中的素养

这里所说的素养是一个比较广义的概念,其中包括分析能力以及心理素质等,是即兴伴奏对钢琴弹奏者的一种综合要求。

1.分析能力

要求弹奏者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一方面要能够在短时间内分析出作品的旋律特征,为再创作提供根本依据;另一方面,要领悟作品内涵,保证伴奏与歌曲间内涵上的统一,不破坏乐曲的整体感。日常练习时,可以多接触一些风格不同的曲目,对这些曲目的内容、体裁以及形式等进行分析和研究,积累经验,根据曲目本身特征合理选择和弦以及音型,即兴创作结束以后对效果进行分析,看是否做到形式与本质上的统一,如果没有,需要进一步研究是否是对作品进行分析和理解时存在失误。即兴演奏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既要保证创作的自由化和个性化,但是又不能脱离情景和主题,要求弹奏者平衡好二者之间的关系,达到理想的创作效果[3]。

2.心理素质

钢琴即兴伴奏对演奏者的综合素养有较高要求,这其中就包括心理素质,如果创作和弹奏过程中感觉非常紧张,就会出现思维受阻现象,无法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心理素质水平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一方面与弹奏水平有关,如果弹奏技巧非常娴熟,即兴伴奏时信心十足,就不容易出现紧张、忘谱情况;另一方面与弹奏者的表演经历有关,如果上台后容易怯场,就应该争取更多上台演出机会,克服心理障碍。另外,钢琴即兴伴奏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对意外情况,例如演唱者忘词、记错词或者对节奏掌握不稳等,面对这些状况,演奏者要能够随机应变,用伴奏来对演唱者的疏漏进行弥补,将自身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实现伴奏与演唱之间的融合,保证演唱的连续性和整体性[4]。

三、结语

忙碌的学习生活中,笔者会通过钢琴音乐欣赏和即兴伴奏创作来放松心情,并总结出了钢琴即兴伴奏的关键所在:即技术与素养是钢琴即兴伴奏的灵魂。需要演奏者熟练掌握练习方法和弹奏技巧,对歌曲具备较好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能够合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另外出现意外情况时可以随机应变,充分发挥伴奏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李爱华.论钢琴即兴伴奏的内涵与伴奏者能力素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2)12:156-158

[2]李晖.钢琴即兴伴奏的七要素[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13)07:93-94

第5篇:艺术素养个人总结范文

专业课考试是对学生一学期专业课学习情况的考查和掌握了解.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最主要的考核工具,且对之后教学指标教学内容的修定、教学方法措施的调整具有导向性作用。也因为如此,考试的内容及形式至关重要,直接和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相关联。国家教育部在2005年“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的通知” 1文件中重新修订了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学校美术教育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初步美术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国家部署的人才教育培养目标更强调实践性和创新性。多数高校艺术教学模式虽然较前几年相比也有了一些新思路,但面对社会选拔人才的新要求,高校教学理念也应相应转变,在扎实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技能的同时,培养方案的制定应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艺术创新精神的培养,而教学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考核学生的评价机制的方式和内容。现行的高校美术学专业的专业课考试普遍采取的考核方式是学期总结性评价,主要是对学生课堂习作进行甄别似的分类的打分,一般来说只要出勤合格一般都能通过,因此学生对自己的要求也只停留在完成课堂习作的层面上,单一的考核方式造成了学生重量轻质、重技能轻素养,重结果轻过程、重比较轻发展、重模仿轻创造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全面性,应对现行考试的方式和内容实行改革。

实施考核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进一步拓宽对学生考核评价的宽度和广度,专业教学从关注技能考核转向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建立以形成个体艺术素养和创新精神的艺术综合素质指标作为考核标准。考核不只在学期末进行,而是贯穿在整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考查项目中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素养、创新能力各占考核分数的百分之二十五。学期开课之初,教师除了课上的理论讲解之外,还要列出专业知识理论和专业技法研究的书目作为学生课下的自主学习内容,之后定期根据课程进度和教师预留时间安排三到五次专业理论测试,测试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专业素养的提高程度,之后再和课堂习作的技能分和创新分数总评,最后得出分数才是学期末的总分。此项改革的目的在于通过拓宽对学生考核评价的范围和内容,调动学生钻研专业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促使学生在课堂内外全面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逐步培养其艺术原创能力。

打破统一定量的评价模式,实行灵活重质的评价方式

从过分强调作业的量化逐步转向关注作品质化的评价模式。学生入学时的专业基础不一,作画风格不一,有的学生作品粗放写意所用时间较少,有的学生作品则细腻深入用时较长,单纯用量化的方式描述评定一个人的发展状况有时会表现出简单僵化的特点,学生为了应付考核要求常常会放弃个人风格和难能可贵的创造力。而质性评价的方式能使学生不必过多考虑作业数量和完成时间,能够依据最适合自己的节奏和方式去完成和实现自己的艺术构想,给学生更多的学习的自主性和自由度,这样一来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这样的评价考核方式能更全面、深入、真实的反映评价对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更加科学合理。如能使质性与量化相互促进,巧妙结合,可能这种双向的评价方法更有利于清晰准确地描述学生的发展

状况。

实行纵向比较的评价系统,发挥学生的内在激励作用

传统横向的评价模式是按照一个固定标准,通过比较学生的学习结果来评价和衡量学生的学习态度。只关注结果不重视过程。且统一的评价标准不一定适合所有的学生,尤其是一些已经形成个人艺术风格的同学,相比之下,纵向比较的评价模式立足学生个人的成长发展过程,能更为客观的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且能够形成对学生的激励机制。教学考核实施评价重心的转移,从过分关注考试结果逐步转向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而重心的转移需要教师放弃重点选拔培养优等生的横向比较的评价模式,转而关注每个学生个体的成长和进步。建议任课教师为每个学生建立公开的专属个体的纵向的评价模式档案,弱化横向比较的影响,激励学生内在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变消极的监督考核为积极的潜能评价。

积极推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实施教师点评和学生自评他评相结合的评价打分方式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意味着学生从学习的接受者变为学习的参与者。被评价者从被动接受评价逐步转向主动参与评价,一改以往以任课教师为主的单一评价的模式。目前世界各国的教育评价逐步向教师、学生、家长、甚至专业学术的研究人员共同参与的评价交流模式发展。这也是教育逐步走向民主化人性化发展进程的体现,实施此评价方式能使被评价者积极的接纳和认同评价结果,从而促进其不断改进,获得长足发展。

本文尝试从评价指标、评价模式、评价系统、评价主体几方面对高校美术学专业考试评价模式实施改革,期望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使教师能够更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更好的设计教学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第6篇:艺术素养个人总结范文

1 理工科大学生艺术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1.1 能够弥补艺术教育缺乏

学习理工科的大学生,大多数从高中起,便开始偏向数理化等理科学科的学习,对文史类的课程大多数简单学习一下,难以做到深入学习,从而致使学生知识结构存在较大的缺陷。同时,理工科学生个人能力也大多数偏向于逻辑推理能力,对文学、艺术接触的机会不多,从而缺乏一定的发散性思维。然而,对于文学与艺术来说,其对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有着十分必要的帮助,所以,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其也应该补充艺术课程的学习,进而使其艺术教育得到有效弥补。

1.2 能够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未来人类思想发展必将会把科学与艺术结合起来,因此,在高等教育中,将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结合起来,能够对学生人文精神与创新能力做到同时培养,所以,艺术教育的开展,对于理工科大学生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不仅对大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起到帮助作用,更对大学生创新思维培训,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1.3 艺术素养是通识教育组成部分

通识教育的开展,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各个学科都有所认识,进而使得各个学科的知识得以融会贯通,使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提升。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对通知教育都开始重视起来,然而,对于艺术素养教育来说,其作为通识教育的一部分,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 大学生艺术素养教育创新模式构成

对于理工科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来说,其创新模式包含三部分,分别为接受中介、接受客体与接受主体。所谓的接受主体,即是大学生群体,对于理工科大学生来说,其在接受艺术素质教育时,并不是被动接受,而是存在主观能动性。在接受时,接受主体存在现实性、多样性与生动性等特征。艺术素养教育作为大学生的一类对象性活动,一般会收到接受客体的信息,而对于接受客体来说,其主要是与艺术素养教育相关联的一些客观信息,其会被归纳到艺术素养教育活动当中,被当做成教育过程作用对象来对待。接受客体会根据大学生自主意愿与接受能力来完成选择,但是接受主体与客体之间,会相互影响。接受客体对教育内容会起到决定性作用。从哲学的维度考虑,所谓的接受中介,便是事物间相互转化、联系的中间条件与环节。而在艺术素养教育开展时,接受中介会将接受客体与主体衔接起来,使其能够相互作用与影响,让教育效果得到有效提升。

3 大学生艺术素养教育创新模式的措施

3.1 课堂教育能够提高教育实效性

作为理工科大学生接受艺术素养教学的主要途径,课堂教育在开展时,通过艺术基础课、专业课与选修课等相关课程的开展,能够使艺术素养教育得到有效开展,并可以为其它艺术素养活动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保障,对教育实效性的提升,有着较大裨益。

3.2 团学活动促使知行合一

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团学活动对大学生学习与生活起到十分重要的影响。团学活动一般色彩较为鲜明、主题较为突出,在开展时,常常能够起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因此,各类团学活动的开展,能够极大程度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使大学生做到行知合一。

3.3 校园文化能够创造教育环境

作为校园生活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对学生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通过校园文化的打造与发展,来创设一些艺术氛围,进而使理工科学生在艺术氛围包围下的校园文化中,完成艺术素养的培养,使校园文化与艺术素养教育起到配合效果。

3.4 借助网络基地丰富教育平台

网络作为当代社会主要的信息载体,已经逐步成为高等教育实践新的实践阵地,网络平台的出现,也为艺术素养教育开展的重要平台。借助网络途径来开展理工科大学生艺术素养教育,目前已经成为很多高校开展艺术素养教育的重要渠道。因此,需要在艺术素养教育开展时,对网络利用程度做到进一步开发,借助网络教育的优势,来完成艺术素养教育的推广。

3.5 参与学生社团激发艺术灵感

高校中存在的各式各样社团,会吸引一大批学生主动参与,在这些社团中融入艺术素养教育,会使学生自觉参与到艺术创造当中,并在激发学生创作灵感的同时,让学生艺术修养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并为理工科学生专业课学习起到辅助效果。

3.6 唱读讲传来保持主流方向

作为四位一体的一整套流程,唱读讲传包含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与传箴言。在艺术素养教育中,通过励志歌曲的传唱,通过名篇名句的传颂,通过社会典型与模范的讲述,通过古往今来箴言的传承,来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同时还能够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与社会观,是艺术素养教育的一大创新。

3.7 借助保障机制使教育顺利进行

一是完成管理机制的创建工作。完成艺术素养教育地位的确定工作,成立一支艺术素养教育专业的师资队伍,并完成教育管理体系的创建工作。同时,还需通过对国外艺术教育开展现状的借鉴,来做到取其精华为我所用,不断完善与丰富艺术素养教育理论体系,做好艺术素养教育工作的不断推行与实践。二是,完成评价体系的构建工作,以评价促进建设,其中评价体系应当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方面是对学校实施考核,另一方面是对大学生实施考核。不管是对学生还是对学校进行考核,都要使其有所关联,进而一并促使艺术素养教育在理工科大学生群体得到有效开展。

4 大学生艺术素养教育创新模式的运行

不管是接受主体、客体还是中介,均会采取方案实施、信息反馈、方案调整与效果评价这四个环节来形成一个整体,进而得到统一的运行机制。对于整个运行机制来说,一共包含三个层面。第一层面为四个环节相互作用于影响,进而构成统一的运行机制;第二个层面为教育内容、教育活动与接受活动三方面在教师方式与心理认知的影响下,构成统一机制来运行;第三层面为艺术素养教育开展途径,包含上述提到的课堂教育、校园文化等措施,借助循序渐进的过程,来达到机制运行第三阶段。这三个层面的实现,能够使艺术素养教育接受中介、客体与主体间做到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理工科大学生艺术素养教育能够从物理过程向心理过程实现转变。在心理接受过程的促进下,艺术素养教育中的接受主体,会表现一定的外化行为,进而会产生有效循环,完成统一运行机制的创设,保证艺术素养教育目标最终得以实现。这三个层面在实施时,相互作用与联系,并能够构成鲜明的层次、达到良好循环的效果,为理工科大学生艺术素养教育开展了新的模式。

第7篇:艺术素养个人总结范文

中职教育美术欣赏审美能力美术教育随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教育的目标和方式也在不断的发展与变化,当今素质教育更加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综合能力、个性、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发展,而美术教育也不再拘泥于技能技巧的训练,而是更加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和美术修养的提升,指导学生学会欣赏古今中外的优秀艺术作品,陶冶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基于此,美术欣赏课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美术教师应当充分认识美术欣赏课对学生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并积极探讨总结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使美术欣赏课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一、中职教育中美术欣赏课的重要意义

美术欣赏课是中职美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目前中职教学重视实践课程的开设,对学生的动手能力重视程度远远大于专业基础课,所以往往存在着美术欣赏课可有可无的现象,学生对美术欣赏兴趣不高。作为中职学校首先要认识到美术欣赏课的重要意义,才能在美术教育中落实审美素质教育。

1.美术欣赏课是提高学生艺术素养和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优秀的美术作品具有情的感染与美的感受,它们能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受到感染,沉浸在美的享受中,情感得到陶冶和升华。目前,各类职校学生进校时所具备的文化素质、审美素质都不太高,所以中职学校中的美术欣赏课教学就应该在结合职校学生特点的前提下,体现美术的人文性,在美术欣赏课中帮助学生充分理解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让职校的学生都能接受美的熏陶,从而提高他们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在艺术的感化下形成良好的个性,在艺术美的天地中增强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

2.贴近生活,提高学生对社会与生活的认识

中职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的萌芽阶段,优秀的美术作品能使他们得到美的享受的同时,还能让学生贴近社会、体验生活,提高对人生的认识。很多学生对美术欣赏有一个误区,认为欣赏课只是了解一些名家名作,而对生活中的美却视而不见,不懂得艺术来源于生活,更重要的是服务于生活。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精彩纷呈的审美现象,以其精妙绝伦的姿态,给人们带来审美的享受,诸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都在显露出个人对艺术、审美的追求。因此,中职阶段增加学生美术欣赏的机会对于学生对社会、生活以及人生的认识有较大的帮助作用。

二、如何提高中职美术欣赏课的教学质量

美术欣赏课需要教师多花心思,总结教学经验,寻找适合学生和自己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

1.转化教师角色,参与美术欣赏,引导学生欣赏与思考

以往的美术欣赏课上,教师的角色往往是知识的传授者,注重美术作品的解析而不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欣赏、思考、交流,这样的灌输教师对美术作品的认识显然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久而久之,学生的审美能力与美术素养得不到提高,参与美术欣赏的热情也会降低,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美术欣赏课是以欣赏、交流为主,而不是单纯的让学生去听老师的见解,所以,教师要改变角色,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对于不同的观点要以包容的心态去肯定,对于有见解的想法教师可以参与讨论。对于某些缺乏自信,害怕说错的学生,教师应给予鼓励,并指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使学生逐渐的消除心理影响,增强参与的意愿,这是发展学生审美个性、培养审美意识的前提。

2.学科相互渗透,强化欣赏效果

美术欣赏课不能单纯让学生欣赏作品,更要借助其他学科的知识,挖掘作品的内涵,提高学生对作品的认识。美术与音乐、历史、网络、文学等学科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联系,在赏析课上采用美术和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能力。以美术和音乐为例,将视觉和听觉两种感官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样能给学生创造一个更感性的空间,在欣赏国画山水时,结合中国古典音乐《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等,让学生的思绪和感受随着音乐而潺潺流淌;在欣赏油画作品时可选择与主题较接近的西洋音乐,如在欣赏《蒙娜丽莎》时可以选择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当舒缓温柔浪漫的音乐响起时,人的身心处于一种放松自由和愉悦的状态,此时更能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想象力,从而能让人更深入地去感受画面中的意境,体验不同层次的美。

3.转变美术欣赏课的教学和评价方式

美术欣赏课重要的是让学生欣赏、交流,所以教学模式不应死板教条、而是灵活多样。

在欣赏的过程中、有条件的情况下多使用多媒体做好课件,既可以提高效率,更可以给学生形象的认识,每个环节尽量留出给学生思考、交流和总结的时间。在美术作品选择上也不应拘泥于教材,可从互联网、图书馆等渠道广泛搜集经典的作品供学生欣赏和交流;欣赏的角度、视野也要不断的拓宽,而不是仅仅关注美术作品的技巧等,更应从美术作品中挖掘更深层次的和更贴近生活的内涵。比如在赏析《九色鹿》时,让学生领悟做人的本质;对山水画的欣赏,引导学生联想到现在的环境破坏,从而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从对我国民间艺术的赏析,认识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通过以上这些赏析教育,能逐渐在学生中建立起一种宽容的审美心理和开放的文化心态,引导他们用这种审美心理和文化心态去看待身边的人与事。

另外,美术欣赏课的评价方式也应改变,不仅要注重学生对美术作品欣赏体会的书面表达,同时也应注重对课堂交流的评价,充分展现学生参与交流、表达自我的能力。

三、结语

总之,美术赏析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在塑造学生的品质,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完备学生的知识修养以及发达其心智,开发其潜能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美术教师应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欣赏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把握作品的情歌与内涵,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美术素养的提高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完善。

参考文献:

[1]林永忠.在中职美术欣赏课中如何落实审美素质教育[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23(4).

[2]孔晨娥.关于中职开设美术欣赏课必要性的探讨[J].知识经济,2011,(7).

第8篇:艺术素养个人总结范文

一.活动口的和基本思路

多元品文学的汉语言校园文化活动旨在通过初荷亭亭立,多元品文学的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开放大学学生对文学作品和事件的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整体素养。其次,多元品文学的丰富形式,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第三,展示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实践环节的改革创新实践。第四,结合国家开放大学西安分部的校园文化建设,寓教于乐,丰富教职工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

汉语言文学校园文化活动的主题为初荷亭亭立,多元品文学,意为展示汉语言文学的专业特色,用多元、多彩的艺术形式解读文学。所有活动作品均应为文学作品、事件、案例的演绎和解读,活动作品包括西安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以情景剧演绎、绘画、舞蹈、戏曲、文章、茶艺、朗诵等多种艺术形式的作品,鼓励各种新兴演绎和解读的艺术形式。选题范围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等具体文学作品、文学现象、事件和案例的解读和演绎。多元化解读文学的艺术作品要求探索创新,意蕴深远,形式多样,提倡真善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表现形式与时俱进,思想内容健康积极,彰显文学艺术的永恒魅力

二.活动效果的调查与分析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校园文化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学生们能够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以全新的视角和思维解读和诊释文学,涌现出了一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作品。在活动过程中,我们以参与活动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为调查对象,设计了《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校园文化活动调查》的问卷,以校园文化的视角,问卷主要涉及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基本情况、活动作品的内容、活动作品的形式、参与形式以及活动效果等方而的内容。调查问卷在征求业内几位开放教育和汉语言文学专家意见并做出修改后,发放52份,有效回收问卷50份,回收率为96.1%用专业统计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一分析

(一)今基本情况分析

1、参与对象

笔者对参与此次活动学生的胜别、年龄、分校等情况进行了统训一分析,根据数据分析,可以基本反映出国家开放大学西安分部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整体的结构与层次分布,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分校直属一分校占比12% ,直属四分校占比12%,长安分校占比8%,高陵分校占比68%。调查数据显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男生占比28%,女生占比72%主要年龄集中在25岁以下的占比54% , 25岁35岁的占比28% ,大多为青年学生。根据调查,西安分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大部分集中在高陵分校

2、作品内容

根据调查数据,西安分部的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作品中,选取中国古代文学为内容的占比72%,中国现当代文学内容的占比28%,外国文学的选题为零。大部分学生喜好中国古代文学题材,对古典文学情有独钟,由此可以反映出古代文学和传统文化的深入人心,中国现当代文学题材也有涉及,对于外国文学题材较为陌生,无人选题

3、作品形式

根据调查问卷,各分校参与学生采用的作品形式数据统计中,直属一分校采用的形式主要有情景剧演绎、朗诵和茶艺阐释等形式;直属四分校有情景剧演绎、舞蹈诊释、书法绘画、摄影诊释和朗诵作品等形式;长安分校主要以朗诵作品为主;高陵分校主要有书法绘画、朗诵作品和版画等形式。统计显示,汉语言文学校园文化活动的作品形式呈现出多元化、丰富性的特点,学生能够发挥自身特长和爱好,探索创新,凸显个性化设计,以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彰显汉语言文学的风采

4、参与形式

根据活动方案设计,参与活动的形式可以为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协作,西安分部各分校参与形式的调查数据显示,参与活动的学生采用了独立完成和小组协作两种参与形式。其中直属一分校独立完成的学生占比8%,小组协作的学生占比92%;直属四分校独立完成的学生占比46% ,小组协作的学生占比54%;长安分校和高陵分校的学生均采用了独立完成的形式。根据整体数据统计,参与活动的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情况和选题内容的需求,不拘泥于形式,能够灵活选取合适的参与形式

(二)活动效果的调查分析

1,活动效果调查

在调查问卷中,我们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校园文化活动的实施效果,学生在活动中的收获,以及学生对汉语言文学校园文化活动的态度等方而进行了调查。其中对于活动效果的调查分析结果显示,认为汉语言文学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增进同学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的学生为36人,占所选人次的76%,问卷中人数的72% ;认为活动能够发挥个人特长的学生人次为45人,占所选人次的95%,问卷中人数的90%;认为活动有助于丰富个人精神文化生活的学生人次为47人,占所选人次的100%,问卷中人数的94%。该项调查显示,小组协作的学生普遍认为该活动能够增进同学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独立完成作品的部分同学缺乏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大部分学生认为活动能够发挥个人的特长爱好,有助于丰富个人的精神文化生活2、学生在活动中的收获

我们对学生在活动中关于知识直观化、提升专业素养、增进文化艺术素养和提高专业学习兴趣等方而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数据显示,95%的学生认为汉语言文学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专业知识的直观化、具体化;91%的学生认为该活动有助于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素养;94%的学生认为有助于增进个体的文化艺术素养;100%的学生认为该活动能够提高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兴趣。根据数据分析,汉语言文学专业多元品文学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寓学于乐,丰富学生业余文化生活的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艺术素养,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学生对汉语言文学校园文化活动的态度

在调查问卷中,对于此次活动是否适合开放大学的教育教学特点以及是否希望该活动继续开展等问题进行了调查,学生对此次活动的态度调查数据显示,96%的学生认为汉语言文学校园文化活动能够体现开放、自主、和谐的学习理念,更加适合开放大学教育教学的特点;对于是否希望继续开展汉语言文学校园文化活动的态度,其中60%的学生希望能够继续开展活动,26%的学生希望能够推广开去,让更多专业的学生参与其中,8%的学生希望能够改进完善。根据分析,学生对汉语言文学校园文化活动给予了充分的认可和肯定,认为该活动更加适合开放大学的教育特色,并且希望继续开展甚至推广到其他专业

三.反思和探索

汉语言文学初荷亭亭立,多元品文学的校园文化活动从学生自身的爱好和兴趣出发,结合自身的特长,以多元化的艺术形式诊释文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专业知识直观化,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艺术素养,活动效果显著,涌现了一批优秀的活动作品,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根据调查分析,此次活动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反思和改进

(一)存在的问题

1、作品内容的选题不均匀

根据调查分析,活动作品的内容选题大多集中在中国古代文学,其中外国文学的选题占比为零。究其原因,学生对中国文学的内容相对熟悉,对于外国文学的内容掌握不够。此外,从艺术表现来讲,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效果更为明显,也导致了学生选题的侧重

2、作品形式整体多元化、个别分校单一化

活动作品的形式整体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多元化态势,但是根据调查数据,个别分校的活动作品形式仅限于一种或者两种艺术形式,仍呈现出单一化的倾向

3、个别分校学生参与形式简单化

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形式整体呈现出自由、多样化的特点,但是个别分校的学生参与形式均为独立完成,没有小组合作的形式

4、作品质量良荞不齐

虽然活动中呈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活动作品,例如《海棠诗社》情景剧演绎,《李清照诗词解读》情境演绎,《王维山水诗解读》摄影作品等质量较高的作品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作品形式单一,作品设训粗略,内容表达不够充分,质量欠佳的情况

(二)改进和探索

针对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此次活动的总结和反思,对于初荷亭亭立,多元品文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校园文化活动有以下几个方而的改进和探索

1、创建作品内容选题参考

对于学生选题不均匀的情况,可以创建校园文化活动作品内容选题参考,选题内容可以涵盖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领域的作家、作品、文学思潮、文学现象等内容,给学生提供详尽、丰富的选题参考和辅助,提供支持服务,让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的选题视野更加宽阔、广泛。更大程度地丰富学生的文学视野和艺术视野

2、加强对基层分校的支持服务

根据统计分析,部分基层分校的学生活动作品存在作品形式单一,参与形式单一化的情况根据调查反馈,个别分校存在师资力量薄弱,指导教师和责任教师对活动内容领会不清楚,有趋于简单化管理的思维,导致此次活动学生的参与形式和作品形式单一化。针对以上问题,需加强对基层分校的支持服务,完善培训机制,让分校的主管教师和学生能够充分领会活动的精神,打破束缚和案臼,以创新的思维、多元的形式解读文学,丰富个人精神文化生活,构建生动、个性化的开放大学校园文化精神。

3、完善审核、监督机制

针对作品良荞不齐的情况,活动小组需完善审核、监督机制,加强顶层设计,逐级管理、质量把控。加强对活动作品指导教师指导过程的审核和监督,保障学生活动作品的整体水平和质量。

第9篇:艺术素养个人总结范文

语文教师 语言素养

语文教学的语言艺术水平直接影响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的质量。高水平的语文教学语言艺术,不但可以使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知识,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而且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感受到语文的美。那么,如何提高高中语文教师的语言素养呢?

一、语文教学过程中各类教学语言的要求

语文课堂中的教学语言按其功能分,可以分为:

组织语:一堂完整的课需要用适当的教学语言来进行组织,我们称这样的语言为课堂组织语。它包括导入语、过渡语和总结语。

导入语:有研究者指出:“教师用贴切而精炼的语言导入,不仅可以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诱发思维,强化求知欲,借此还可以交给学生一把打开新课大门的钥匙,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导入可以有多种形式,比如:直入正题,背景介绍,联系比较,复习回顾,标题分析,等等。

过渡语:教学是由各种不同环节构成的,一堂课可以有多个阶段组成,在这些阶段与阶段之间需要教师用适当的语言进行过渡。对于课堂过渡语的一般要求是顺畅、简洁。

总结语:总结语专指一堂课或者一个课时结束时教师对课堂内容所做的归纳总结,而把一个教学环节结束时所用的结语称为“小结语”,因为它与整个提问过程密切联系,所以放在问题语中研讨。总结语的要求是简洁、明确、准确而重点突出。由于总结还具有引发思考和拓展的功能,因此,总结语也还可以具有抒情性和思辨性等特征。

阐释语:语文课的阐释语用来解释名词、概念,分析文章内容,讲授课文思想内涵等。按语言的表达方式,我们将其分为叙述语、分析语、抒情语。

叙述语:用叙述的方法讲述故事、现象的经过过程的语言。说明功用、性质等的说明性语言也可以包括在内。这种语言的要求是清楚明白、富有条理。

分析语:分析文章结构,阐释文章中心思想的议论性语言。课堂上教师发表个人见解的语言也属此类。分析语的要求是清晰、透彻、深入、准确、有理有据。

抒情语:教师在课堂上用来抒发个人情感的语言。抒情语往往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能够起到感染学生情绪、有效营造课堂气氛的作用。这类语言的要求是真诚、适时、克制,不可偏激。

问题语:语文课堂一般总是由问题来构成的。一般是教师或者学生提问,然后进行探讨回答,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进行适当的引导,问题解决时,教师还应当进行总结,以使明确是非,加强学生的对信息的印象。对于教师而言,这类语言可以分为:提问语、引导语、小结语。

提问语: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以加强记忆,帮助理解和启发思考。提问语关键是清晰、简洁、到位。它必须让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和把握,切忌过大、过难、过泛。

引导语:学生的思维陷入困境,或者学生的回答不够到位准确时,教师进行引导所用的语言。这类语言的要求是要起到诱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思考,因而具有启发性,且要有一定的暗示内容。切忌急躁粗暴和语带讥刺。

小结语: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所进行的归纳和小结。在教学的进行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提供信息反馈,以使得学生能够把握重点信息。在问题的探讨结束后,教师要进行及时的小结,明确答案的重点要点,对学生的回答做适当的评价。小结语的要求是简洁、明确;同时又要能够具有启发下一个教学环节的作用。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时要以鼓励和激励为主,适当给予指正和点拨。

二、高中语文教师语言素养的培养策略

1、要广泛地学习和阅读,加强知识修养

我们处在一个知识倍增、科学技术发展速度极快的时代,每个人都面临着过去掌握的知识已经陈旧,必须用新知识来填充自己的问题。自然科学是这样,社会科学也是这样。作为一名教师,知识更新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不更新知识,就不可能教好学生。就语言能力的培养来说,不更新知识,就“无话可说”。因此,每一位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更要关心本学科研究的新动态、新成果,掌握本学科研究的前沿信息。同时,教师还应广泛地阅读相关学科的书籍,在广泛阅读中吸取知识,开阔眼界,使自己“有话可说”,而且要争取“把话说好”。

2、教师语言要生动活泼,具有亲和力,富有强烈的感染力。

作为语文教师,课堂上,要让学生喜欢听自己的课,教师就得在教学语言上下一番功夫。幽默风趣,生动活泼富于亲和力而不显得呆板枯燥的课堂语言,学生是乐意接受的。富于情感,亲和平等的语言,才能打动学生,吸引学生,学生才容易接受。而那种板起面孔,师道尊严,而又只会一惯照本宣科说教式的课堂教学,不要说学生听着累,自己讲起来可能也是一件痛苦的事吧。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喜欢的是日新月异;学生接受能力是有限的,不喜欢长篇大论;学生的思维是丰富的,不喜欢一成不变;学生又是情感丰富的,严肃生硬的而缺少人情味的教学语言,学生很难喜欢。只有那些紧扣教学,话语简洁,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幽默风趣,知识性与趣味性同在,能跟随课堂情景的变化而变化,具有强烈亲和力,富于感染力的课堂教学语言,才会深深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会使学生积极主动的融入教学情景,全身心地投入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