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会经济背景范文

社会经济背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会经济背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会经济背景

第1篇:社会经济背景范文

引言

学龄前阶段是每一位儿童的黄金时段,是激发他们内在潜能、开拓大脑功能的黄金期。孩子此时心灵纯净、天真无邪,接受事物往往可以高速度高质量。这一时期利用好了将大有裨益。此阶段对孩子进行教育是必须的,比如,可以让他们学习唐诗宋词、读经典书籍、发展一门特殊的技能等等。如不进行学前教育,势必使儿童起步更晚,发展更慢。因此,关注流动儿童的学前教育,已是燃眉之急。

经济在发展,社会在前进。世界之大,总有更好的地方吸引着更多的人前去。为了生计,多少父母选择了背井离乡,去另外一个城市打拼。这便涉及到一个现实问题,相比而言,幸运的孩子被父母带走,同去外地,彼此相见不曾是梦,他们成为了流动儿童;不幸运的是那些被留在了老家,孤苦伶仃,盼星星盼月亮,多少年都见不到父母的,这便是留守儿童。国家前几年实行了一个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使流动儿童入学难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的缓解。

一、何为流动儿童与学前教育

(一)何为流动儿童

流动儿童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早在15岁之前就随父母迁至异地,户口仍为出生所在地。如此一来,他们并不能像迁移地儿童一样享受地方政府负担的教育经费。据统计,2013年流动儿童规模比2005年同比增加41.37%,且有继续增长的趋势。这是一个极度需要被关注的群体,他们一直被社会排斥着,亟须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

(二)何为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即为学龄前的教育,这个阶段的孩子接受新鲜事物灵活且快,是开发儿童脑力的关键时刻。天才的形成,往往与这个时期适时正确的引导大有关系。老师或家长可以对儿童进行多方面诱导,以激发他们大脑的无限潜能,提前激活他们的水平。聪明的有智慧的家长,大多数都会紧把这个时期,督促引导学生,无限地挖掘他们的潜力,发掘孩子的闪光点。

二、现存状况

据统计,迁移人群中迁移方向大多是由农村到城市,且农民工居多。他们为了生计,为了家庭,离开祖籍不远千里去拼搏,且这几年数量每每增多。每五个城市儿童中就大概有一个来自农村的流动儿童,可想而知,上学难的问题困扰着每一位流动儿童。其实,也存在城市向农村、城市向城市迁移的情况,这里面就不乏一些高级知识分子、有涵养的人物。

另外发现,父母文化水平高的孩子更容易接受学前教育,这部分父母往往阅历丰富,有独到的见解,能为孩子的教育时时刻刻去着想;还有,迁移到省内的往往比迁移到省外的家庭儿童更容易接受?W前教育,迁移到省外必定要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户籍未变但人却进入另一个省,这样一来迁移地政府便不会让其享受免费教育,所以不难想象,迁移到省外的流动儿童想要得到学前教育实非易事。

三、现存状况原因分析

(一)家庭社会经济背景及迁移状况

这是最主要的一个方面,很多家庭迫于经济压力或者工作需求,不得不迁移外地,其中家庭经济背景贫困还是占大多数。人人都有上进心,总想往更好的方向发展,于是就会起身去更大的城市、更繁华的地界。这里会得到他们想要得到的,给予他们以心灵的抚慰。

(二)我国国情

我国现存国情为东部地区发达,西部地区落后;城市地区发达,农村地区落后,这就引起了很多打工一族的游离迁移。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少有年轻一代愿意继续留在农村务农,相反,他们纷纷外出,以求更多钱财,这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迁移人口的增多及流动儿童数量的上升。

(三)教育体制的缺陷

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政府只对本地儿童履行免费教育的义务,而对户口为外地的流动儿童则受到跨域户籍的限制,导致流动儿童上学难的问题。

四、家庭社会经济背景及迁移状况对流动儿童学前教育选择的影响

据一项调查显示,迁移人口当中农村儿童比城市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情况更少,可能因为农村家长思想觉悟较低,文化水平不够,故而没有对孩子的学前教育引起足够重视。另外,可能受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女儿童接受学前教育比男儿童少得多。

从一个省迁移到另一个省的儿童比在同一个省内迁移的儿童更易接受到学前教育,原因可想而知,某些体制的限制导致外省的儿童并不能随心所愿地在迁移地接受学前教育。

能够知道为子女教育积极筹划存钱的父母,其教育的流动儿童进行学前教育的几率往往更大。这主要与父母的素质涵养有关,这些父母常常有预见性,会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孩子接受各种教育。

最后调查发现,父母文化水平也与流动儿童学前教育有着莫大的关系。这些父母大都是高学历群体,他们有素质、有涵养,可以以自己接受教育的过去来启发如今对孩子的教育,从而让孩子更有机会接受学前教育。

五、建议

(一)国家修改完善相应政策

国家有关规定和政策严重阻碍了流动儿童学前教育的选择,尤其是跨省流动的儿童得不到当地政府的扶持,被教育拒之门外。国家曾搞过“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笔者认为,有关政策还有必要继续修正和完善,譬如针对跨省儿童入学难的问题,针对户籍难以变动的问题等等。只有国家做出引领,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格局。

(二)政府积极行动

如果说国家是事件的引领者,那么政府就是事件的实行者,流动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情况与政府有着直接的关系。政府可以扩建幼儿园,以期收纳更多的流动儿童,对流动儿童持平等态度,从思想上纠正对流动儿童的排斥。另外,政府可以统计流动儿童的多少,让他们办临时户口,并积极容纳有临时户口的流动儿童。政府也可以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以使更多农村儿童在本地接受教育,而不会像在迁移地那样无助。

(三)家长提高自己、积极督促

家长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家长的一举一动将直接对孩子产生重大影响。首先,要尽量少搬迁,非到迫不得已不要迁居异地;其次,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增强自己的文化水平,从自身去真切地理解教育的重要性,尽最大努力让孩子得到应有的教育;再有,家长要合理规划、积极存钱,有条不紊地为孩子的教育打算好每一步。

(四)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关注

目前,社会各行各业普遍对流动儿童关注度不够,导致他们在社会愈加没有地位,愈加难以上学。我们必须要让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流动儿童,了解流动儿童,在社会上形成一种关爱流动儿童的良好风气。这样将会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他们值得被关注,因为他们是祖国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

第2篇:社会经济背景范文

关键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金融危机

文章编号 1008-5807(2011)03-003-0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指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一种经济形态。它即迎合了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对市场机制高效运行和自由竞争的要求,又与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相结合,突出政府和国家在经济调控、弥补市场缺陷方面的作用。近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在实践基础上和具体运行中也迸发了许多新的认识,开始反对新自由主义的私有化观点和对公有制经济的歪曲,但并不完全否定私有制经济的存在,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赞同私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有其合理性与积极作用,认为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结构并不符合初级阶段的国情。这一论点被广泛应用到了我国的具体建设中。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其创新就在于实现了两个结合:既结合了市场经济规律和社会主义原则,又把市场机制与国家宏观调控结合起来,实现了对国家干预主义和经济自由主义核心观点的思想承接,但与两者相比更科学、更全面地反映了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更符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同时,我们还认识到,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核心在于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在于国有企业能够真正成为自主经营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要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并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为我国的宏观调控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经过20年的改革,我国建立了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不仅实现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还实现了从封闭经济到开放经济的跨步性转变,积极融入到了全球化的浪潮之中。

由美国引发的次贷危机,随着全球金融系统累计性风险的逐渐暴露,已经扩大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并将萧条扩散到了实体经济,形成了严重的经济衰退。2008年下半年,我国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断然转变了宏观经济调控方向,决定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推出了一个4万亿元人民币的庞大投资计划和旨在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10项措施。经过中国政府刺激经济的扩张性宏观调控政策,经济发展初见成效,经济已经有所增长,这不仅为我国经济的后续平稳增长提供了支撑,同时也为全球应对国际性金融危机及世界经济恢复带来了有益经验和初步信心。

我国目前处于国家经济主义的全盛阶段,无论是官督商办的清末维新,还是民国时期将大型商业银行收归国有的历史阶段,就政府控制的经济总量而言,都无法与目前的资源控制程度相比较。政府出台积极财政政策与行业振兴规划,不仅没有遭到市场派人士的反对,而且各行各业都在盼望着行业振兴规划的出台,显示出国家经济主义在金融危机下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强大影响。然而,与美式的政府管制不同,我国对付金融危机的办法不是拆散垄断企业,而是将资源更多的聚集到政府项目、大型企业中,希望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达到增加投资与扩大内需的双重功效。增加政府投资进行基础行业建设在短期内的确可以刺激经济增长,但从长期来看,政府消费必定抑制居民消费增长,并不能熨平经济周期,积极财政政策主导下的政府投资永远无法满足不断扩张的产能需求,只有市场的高效运行的与健康发展才能真正带动经济恢复。

同时,政府期望依靠内需增长来拉动经济恢复的举措在具体实施时存在缺陷。比如,依靠政府补贴的家电下乡和汽车下乡行动,依靠发放消费券,将有利于建立民间信用和商业信用的基础,会取得暂时弥补消费缺口的应急作用,获得短暂平衡,然而政府没有为内销企业提供相关保障,也没有尊重法律等机制在建立统一市场中的作用,单单只依靠政府的补贴而没有相关市场机制的配套运行,很快将面临更大的失衡。总而言之,内需经济需要的是市场领域的深入改革,意味着资源配置和分配领域的彻底市场化,只有政府干预和市场改革同步深化,才能真正解决我国的内部经济结构问题和外部金融危机的压力。

另一方面,长期以来我国依靠外向型经济走强国富民之路,然而当今国际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民币升值使中国以出口为生存根基的中小企业遭遇困难,全球金融危机让中国低成本外向型制造业产能严重过剩。加上国家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投资增加产能,经济主要靠政府投资拉动,民间投资没有跟进,投资拉动效率日益下降,未来的经济矛盾将更加突出。因此,要有效地应对世界性金融危机,在危机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政府在采取积极的国家干预政策的同时还必须注意调整财富分配和产权结构,实行资源要素价格的市场化改革,形成市场化的价格形成机制,推行全面的税费体制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积极推进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从既得利益阶层手中拯救市场经济。

综上所述,我国在危机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切实集中解决社会经济问题和主要矛盾,认清拉动内需的力量到底在哪里,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平等对待中小企业,将政府干预与市场改革相协调同步推进,坚持自由支撑市场、国家结合干预,最终才能切实带动我国经济恢复及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第3篇:社会经济背景范文

一、企业绿色社会责任的内涵

企业绿色社会责任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升级版,是实施绿色发展和实现绿色崛起背景下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出的更高要求,其内涵更加丰富,体现了时代特色和要求。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的概念理论界一直未形成统一定义,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提出了多种不同的理论观点,如利益相关者理论、三重底线理论(经济责任、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投资理论等。王新爱(2011)在其论文中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除了包括为社会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及服务和为投资人创造利润的有效经营责任之外,还包括对员工、消费者、政府、社区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和进行环境保护的环境责任,依法经营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要求,关注提高社会效益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高层次价值追求。所以,企业社会责任本质上是一种企业价值观念,一种经营理念,一套管理原则,强调企业对社会的贡献性 。

企业绿色社会责任进一步丰富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关于企业绿色社会责任的定义,国内学者的研究还尚属初步,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叶六奇等(2010)认为企业的绿色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要降低能耗,保护生态环境,保障产品安全,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共存。蔡叶利(2008)提出公司承担绿色社会责任是公司社会责任理论在环保领域的延伸。可见,多数对于企业绿色社会责任的描述主要是把环境责任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本文认为,企业绿色社会责任是对企业以科学发展为宗旨,以绿色发展为手段,以营造健康的内外部环境为线索,实现组织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一种健康经营理念和管理原则。其本质就是要求企业站在长远发展的角度,以更加积极、更加开放的态度,自觉做到人与自然、组织与公众、经济与社会、经济与生态的和谐发展。强调企业对相关公众以及社会、自然的贡献性。

企业作为法人,拥有一定的社会权利,因此有责任参与解决一些超出自己正常范围之外的社会问题。当然,权利要得到约束,才可以有效规避寻租行为。因此,无论从经济还是法律或者社会管理的角度看,公司应树立承担绿色社会责任的新理念,对于建设协调可持续的经济生态、自然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生态承担相应的责任。

二、践行企业绿色社会责任的阻力分析

1.企业经营的短视效应

多数企业经营都在寻求一种“短、平、快”的发展模式,醉心于降成本、抓效率等可以实现更高经济效益的管理研究,从而忽视了社会效益的实现以及由此给企业长远发展带来的问题。此外,环境治理的成本短期内无法回收,即使有回报,收益也难于测量;另一方面,良好的社会生态、自然生态、人文生态等绿色环境也非一日之功、一家之力就可以实现的,所以,在这样的企业价值观以及竞争压力的影响下,一部分企业选择忽视社会责任、漠视环境恶化、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就不足为奇了。

2.企业经营的义利相悖论

企业之“义”,即企业的社会责任,更高一层的涵义是企业绿色社会责任,“利”是企业的经济效益,那么“义利”之间是一种怎样的辩证关系呢?长期以来,很多经营者认为承担社会责任,意味着更多的投入,如购置环保设备、研发新技术、提供丰富的员工福利、积极参与公益活动等等,无一不需要大把的资金投入,这就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成本,而上升的成本短期内又不能在产品价格中得到补偿,因此降低了盈利能力,于市场竞争不利。所以义利是相悖的,是不可兼得的。在这种认识下,企业很难有积极性履行社会责任。表面上看这种观点有理有据,然而这正是企业急功近利思想指导下产生的错误逻辑。

关于义利之间的关系,古语有诸多论述,如:《易?乾传?文言》中有“利者,义之和也”的话,是说人们如果都按照义的要求行事,相互之间关系协调,社会稳定,则每个人都能得到与自己社会地位相应的一份利益。孔子也说过“义以生利”(《左传?成公二年》)的话,即代表名誉的义是可以生利的,他教导人们在认识上要“见利思义”,在行为上要“取之有义”,在实际效果上要“先义后利”,在价值上要“重义轻利”等。由此可见,义利之间不是表面上的相悖相克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只要做到“见利思义”,“取之有义”,“先义后利”,“重义轻利”就能够实现责任与利益的对接,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多赢,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

如今,社会责任投资(SRI)的概念正在悄然兴起,它是指在传统的财务指标之外,加入对社会伦理性标准,如企业对法律的遵守、对人权的尊重、对社会的贡献和对环境等问题的关注。以此作为选择投资对象的尺度。社会责任指数良好的企业,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关注和追逐。这表明负责任的社会投资可以给企业带来赢利的同时为社会创造财富,实现更大意义上的社会价值。

三、实现企业绿色社会责任的路径分析

实现企业绿色社会责任,一方面要依靠外部力量的监督和约束,另一方面是提高企业履行绿色社会责任的自觉性。正如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在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中所言,“只有当企业、工厂成为问题(全球环境问题)的解决者,而不是问题的制造者的时候,人类才能真正解决环境问题”。

1.完善制度建设是保障

(1)制度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对于企业实现绿色社会责任,一方面我们强调这应是企业的自觉行为;另一方面,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完全寄希望于企业经营者的道德约束是远远不够的。在道德与利益的天平上,经营者往往被利益所引诱。因此,必须引入外部约束机制,即完善制度的建设。一方面,制度的刚性约束对不遵守规则的个体或组织进行约束和惩罚,为环境问题的解决买单,使之付出违规的高昂代价;另一方面,对守法经营者起到了保护作用,防止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倒逼效应。

(2)制度建设的内容分析

制度建设要靠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是依靠行政管制。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绿色转型,实现绿色发展,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制定政策、法律法规以及执法等综合行政手段,如制定完善环境补偿制度、绿色税收制度、绿色信贷制度、市场绿色门槛准入制度等,对企业履行绿色社会责任给予外部的强制和引导,继而内化为企业的自觉行为。

另一方面是完善绿色市场化机制。传统市场经济体制机制不能实现生态文明发展的要求,因此需要建立与绿色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生态化与市场化有机统一的现代市场制度,即绿色市场经济制度,包括绿色经济运行目标机制、绿色经济动力机制、绿色经济要素优化配置机制、绿色经济激励机制、绿色经济保障机制、绿色经济决策机制、绿色经济协调机制等。只有建立绿色市场经济体制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的生态要素和社会要素“内生化”的生成体制机制问题,真正走出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绿色转型和绿色崛起之路。

因此,完善制度建设是企业履行绿色社会责任,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的保障。

2.树立绿色发展观是关键

企业经营者必须认识到,发展绿色经济是经济发展的潮流。发展绿色经济履行绿色责任,不是只要“绿色”不要“经济”,而是以“绿色”为前提,以“经济”为核心,以“绿色”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即“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因此,企业经营者必须树立正确的绿色发展观,从长远角度出发,克服短视效应,自觉履行绿色社会责任,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

3.开展绿色生产经营是基础

随着绿色经济的兴起人类即将发起一场绿色工业革命,绿色工厂、绿色生产的概念应运而生。履行企业的绿色社会责任,其基本要求就是要实现生产经营管理过程的“绿色”化,即设计绿色产品、创新绿色技术、采用绿色工艺、使用绿色包装和运输、强化绿色营销、申请绿色认证、建设绿色企业文化和企业绿色环境以及引导绿色消费等,即在生产经营管理的每个环节都以“绿色”为前提,评估生产经营活动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第4篇:社会经济背景范文

关键词:高校后勤;社会化;会计核算;对策

前言:高校后勤社会化,是指高校管理人员参考市场运作的形式和原则,将高校后勤的设施和服务项目等,从高校行政管理中独立出来,组成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后勤中心,为学校中教师、学生和职工的生活提供后勤服务。这样,既可以减轻学校的负担,使学校管理人员可以专心于教学管理工作,提升教学质量,又可以节约学校运营成本,减少资金的浪费,还可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好的后勤服务,保证服务质量。因此,对高校后勤进行社会化改革,是十分必要的。但是,由于经验的缺乏以及市场的不断变化,高校后勤的会计预算体系难以适应其发展,产生了许多问题和不足,需要管理人员的关注和解决。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对于会计核算的影响

在高校后勤进行社会化改革之前,其后勤的会计核算模式多为“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后勤财务管理部门隶属于学校的行政管理机构,属于学校中的二级部门或者基层财务部门,在对后勤财务进行管理时,按照收付实现制的原则,对账目进行记录和管理,其主要工作内容是以预算拨款和事业支出为对象,满足学校向一级财务部门进行账务汇报的目的。

高校后勤实行社会化改革后,原有的预算模式已经无法满足高校后勤的成本核算需求,也改变了传统的行政管理体系,学校后勤实现了职能的分离,后勤成为独立的财务主体。就目前而言,高校后勤的运作方式可以分为三类,即托管型、服务型和经营型,三类运作方式相互联系,却又相互独立,使得财务关系极其复杂,会计核算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后勤社会化类似于市场运作的经营模式,使得后勤财务管理人员必须树立会计主体意识,对会计核算工作进行改进和创新,引进先进的会计理念和方法,促进高校后勤会计核算工作的有效性,促进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同提高。

二.高校后勤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1.会计核算体系不完善

由于高校属于教育型事业单位,其自身较为特殊,加上认识上的不足,使得当前我国的会计制度中,对于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没有进行明确的规定,也就使得高校后勤的财务管理人员在面对会计核算问题时,缺乏统一的财务制度指导,工作没有相应的标准,会计核算体系不够健全和完善。

高校后勤对于高校的正常运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涉及餐饮、修缮、绿化、医疗保健等多个领域,是高校中必不可少的服务保障机构。高校后勤行业的多样性,使得其经济业务相对复杂,会计核算工作数据庞大且多样,工作难度较大。而会计核算制度的不足和缺陷,使得相关的财务信息和会计核算结果缺乏真实性和准确性,无法及时有效地反映高校的后勤经营状况以及财务收支状态,使得财务管理工作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2.缺乏健全的成本核算机制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高校后勤财务管理人员对于成本核算不够重视,在实际工作中,没有按照相关会计制度的要求,对后勤工作进行成本核算,认为成本核算可有可无,作用不大;其次,对于成本核算的认识不够全面,只片面注重对于资金成本的记录和核算,而忽略了对于固定资产的成本管理,在对学校的固定资产如交通工具、建筑等进行使用时,没有向学校交纳相应的使用费用,也没有进行计提折旧,使得成本核算工作不够全面;然后,对于自身购买的固定资产,也只是在购买时计算成本,而没有关注其在使用过程中的折旧费用和维修费用,设备的利用率低下,造成了固定资产的隐性流失。这种不完全的成本核算,导致成本核算的结果缺乏完整性和真实性,使得后勤经营利润虚增。

3.存在财务信息失真现象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学也逐渐成为一门内容丰富、体系完备的学科,先进的会计核算技术和计算机软件层出不穷,使得财务管理工作更加高效,更加轻松。而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由于受到高校自身特点的影响,其会计核算方法较为落后,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步伐,虽然最近几年得到了重视和发展,也引进了一些先进的技术和会计核算方法,但是整体上仍然不够科学和严谨,信息失真的现象时有发生。例如,高校后勤在存货管理中,其物资大部分仍然是由学校供给,存在重财轻物,重购轻管的现象,购置时没有对实际需求进行分析,随意购置和重复购置,使得资金浪费严重,会计核算工作没有及时对存货进行盘点,也没有对需求进行及时了解,使得账目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的差异,信息失真情况严重。

4.其他问题

除了上述主要问题之外,高校后勤会计核算工作还存在会计主体不明、控制薄弱等多种问题,都在不同程度上限制了会计核算工作的进行和作用的发挥,影响后勤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甚至会对管理决策造成误导。因此,加强会计核算工作,规范后勤服务财务管理的行为,促进资金的合理利用,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

三.社会化背景下加强高校会计核算的对策

1.对会计核算体系进行健全和完善

科学合理的会计核算体系,是进行各项经济活动和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可以为会计核算工作和财务收支管理提供参考和规范,为管理和决策提供信息参考。高校后勤进行社会化改革之后,对于会计核算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后勤财务管理人员要加强对于内部的管理工作,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提升后勤经营的经济效益和服务水平,以经营服务的成本和收益为对象,加强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对于高校后勤的管理部门而言,可以参考企业中的会计核算模式,结合自身特点,建立适合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科学有效的会计核算体系,按照企业会计制度的基本方法和原则,对后勤经营的收益和成本进行核算,准确反映高校后勤的实际经营状况和财务收支状况,为管理决策的制定提供及时而准确的会计信息。

2.完善成本核算体系

成本核算成为高校后勤社会化之后,后勤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后勤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加强高校后勤的成本核算,完善成本核算体系,在满足后勤服务需求的前提下,确保成本的最小化,提升经济效益。

完善成本核算体系,加强成本管理,高校后勤管理人员要参考企业的会计制度要求,对资金的收支情况进行明确,合理确定成本支出的具体项目,逐步完善成本核算的内容。同时,要根据高校后勤经营的实际情况,设计适合完全成本核算的会计项目,并利用科学合理的成本核算方法,对后勤进行全面成本核算,不仅要对资金成本进行管理,还要对固定资产、固定资产折旧费用、员工福利费用、工会运营费用等进行管理,并将其纳入成本核算的范围,确保成本核算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使得会计核算的作用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3.加强对于固定资产的核算和管理

首先,要对固定资产进行统一的管理和使用,避免浪费。高校后勤社会化后,要对固定资产如房屋建筑、机械设备等进行盘点和审核,明确固定资产的所有权和使用权,防止出现重复投资等现象,使得资金的浪费严重。

其次,强化固定资产管理理念。高校后勤财务管理人员需要对自身传统的财务管理观念进行转变,加强对于固定资产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对固定资产以及其折旧费用、使用费用、维修费用等做到充分地重视,并及时纳入成本管理,确保固定资产管理和核算的准确和真实。

4.引进先进的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方法是对会计信息的处理方法,对于会计核算的效率和质量有着十分巨大的影响。在高校后勤会计核算中引入先进的核算方法,可以正确反映后勤的经营发展情况,同时准确核算经营管理的成果,确保后勤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结语:总而言之,高校后勤的社会化改革对其会计核算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后勤财务管理人员要立足实际,学习先进的经验和技术,促进后勤会计核算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为后勤管理人员提供及时准确的会计信息,确保管理决策的有效性,提高高校后勤的管理水平,促进后勤服务质量和效率的不断提高。(作者单位:沈阳医学院)

参考文献:

[1]杨惠,黄冰.浅谈高校后勤社会化后的会计核算问题[J].管理学家,2012,(2):40.

[2]王坚强.高校后勤社会化中的几个会计问题[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2,9(5):105-106.

[3]周涛.高校后勤社会化财务管理浅谈[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5,7(6):203-204.

第5篇:社会经济背景范文

关键词:债务危机;社会保障;高福利;养老金;可持续发展

2009年希腊债务危机的爆发拉开了欧债危机的序幕,随后爱尔兰、葡萄牙、意大利、西班牙成为新倒下的多米诺骨牌,危机向欧元区甚至整个世界金融市场迅速扩散。此次危机的原因既包括欧元区内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政治体制的缺陷和国内经济结构失衡等内部因素,也包括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及国际评级结构的“落井下石”等外部影响。其中,高福利和保障制度的结构性缺陷加剧了各国的财政负担,是债务危机的推手之一。

1高福利和保障制度的结构性缺陷是债务危机的推手

1.1 养老金水平过高和老龄化成本加剧财政负担

合理的替代率水平是衡量养老金制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公共养老金替代率的适度区间应在39%与56%之间,具体替代率的选择与制度的完善以及目标群体的收入水平紧密相关,养老保障体系比较完善或者针对高收入群体应选择稳定在39%左右,而对于制度发展不健全或者低收入群体则应选择在56%左右的替代率水平。

欧洲大陆主要福利国家养老金替代率已接近60%,希腊甚至达到了97.5%,高水平的替代率使得政府公共财政支出扩大,2007年欧洲的OECD国家用于老年及遗孀的社会保障开支占GDP的比重高达7.5%,其中老年保障开支占社会保障总开支的33.5%,即欧洲OECD国家平均有三分之一的社会保障公共开支用于社会养老。另外,发生债务危机的欧猪五国(PIIGS)与拉美国家的福利文化相契合,政府的养老保障保障水平幅远远超过其他国家,2009年希腊、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等国的公共养老金替代率平均超过80%,明显高于其他国家。

欧洲是世界人口老龄化最为严峻的地区,2010年欧洲地区的老年赡养率(65岁及以上人口占15—64岁劳动适龄人口的比重)高达23.7%,是全球最为严重的地区。严重的老龄化带来巨大的老龄化成本,它一方面会加大政府在养老金、医疗服务以及老年人护理等方面的财政支出规模,另一方面会减少政府财政收入,减缓经济发展的速度。据统计,欧盟国家在债务危机未爆发前的2007年老龄化相关直接政府支出(包括养老金、卫生保健、长期护理服务)占GDP比重为18.1%,其中最高的是法国,占该国GDP的22.5%;其次是意大利,为21.6%;德国和希腊分别为18.7%和181%,葡萄牙和西班牙则分别为16.0%和14.4%。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不断加重欧洲的福利支出负担,导致财政赤字不断超标。

1.2 公务员福利以及其他福利制度过度慷慨

公务员队伍过于庞大以及福利待遇过度慷慨是希腊债务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据统计,仅政府部门严格意义上的公务员数量就占希腊全国劳动人口的10%,如果算上养老金管理机构等一些公共部门的从业人员,这一比例会更高,庞大的公务员队伍带来巨大的财政负担。债务危机前希腊的公务员一年有14个月的收入,除了正常工资之外,每个月可获得介于5欧元至1300欧元的额外奖金,每年至少有一个月的带薪休假,58岁可以退休,退休后每年可以领取14个月的养老金,而且领取的养老金有时候会超过在职工资。另外,有统计数字显示,意大利公职人员的工资占GDP的10%左右,公职人员的薪酬和福利成为国家财政的一大负担。

医疗保障支出和教育福利也成为政府财政的吞钱机。意大利公民终生享受公费医疗,中小学实行免费教育,这一系列慷慨的福利制度使得意大利福利支出居高不下,公共债务2010年紧随希腊之后排在欧洲第二位。西班牙低门槛的免费医疗、免费中小学教育、“带薪休假”式的失业救济、优厚的退休养老金待遇也使得政府财政入不敷出,陷入债务困境。

1.3 社会保障制度的结构性缺陷

高福利只是工业国债务危机的表层原因,社会保障制度的结构性缺陷是这一危机的深层次诱因。欧洲大多数国家实行待遇确定型和现收现付制的养老金制度,针对老龄化等一系列问题,波兰、拉脱维亚、意大利、瑞典、英国和德国六曾对养老金制度实行结构式的改革,改革成果显著,除意大利以外,五个国家的养老金制度的各项指标均好于其他国家,国家财政负担明显降低,公共债务水平较低。意大利虽然1995年引入了“名义账户制”,但总体上公共养老计划仍属于现收现付体制,由于DB型的现收现付制有较强的债务隐蔽性和较高的财务脆弱性,在经济疲软、人口老龄化、支付范围和标准不断提高的影响下,极易扩公共债务甚至引发债务危机。

“多支柱的制度设计具有明显优势”,“较多的选择有助于有效保护老年群体并保证财政可持续性”。欧洲养老金支柱的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希腊、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四大债务国不仅公共支柱替代率在80%以上,而且强制性个人支柱和自愿性个人支柱的替代率几乎为零,单一而高水平的公共养老金支柱必定会加大基金缺口,而这一缺口必须由政府财政予以兜底,当这种缺口越来越大时,政府财政将不堪重负,不得以只能靠发行政府债券来融资,这样的结果就可能导致债务不断累积并酿成债务危机。

2 改革社会保障制度以确保制度的健康发展

在众多工业国的进入债务困境的背景下,尽管不能将债务危机完全归咎于福利制度,但不合理的福利制度毕竟是压垮相关工业国的最后一根稻草,我们应当对当前的福利制度的不合理之处做出检讨,在制度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保持高度的警惕,以确保制度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1 坚持适度的保障水平确保制度的可持续性

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维系整个社会经济持续、健康、文明发展的重要制度安排,必然要追求制度本身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欧洲债务国家的教训说明经济繁荣时期制定的政策一定要充分考虑到萧条时期的适应性,推动社会保障高速增长时一定要预测到未来经济进入稳态后的福利刚性等问题。在保障国民的正常生活和社会稳定的前提下,适度的调整福利制度的整体水平,下调政府在该领域的财政支出比重,是当前债务国缓解危机的关键出路。

虽然目前中国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社会保障水平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但针对我国人口众多,资源贫乏,老龄化压力巨大,地区及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处于并且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中国特色是社会保障制度应坚持走以保障国民基本生活为目标,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缴费型社会保险为主体的多层次的社会化发展道路。

第6篇:社会经济背景范文

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目前的经济运行机制,这个机制是符合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也是符合我国当前国家发展需要和国情的。发展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要求我们必须要按照社会主义的市场要求和市场规律,来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发展。在这一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市场经济的繁荣、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都需要经济快速的发展来带动和引领。因此,怎样建立一个良好的市场经济发展秩序,加强市场经济的调控和管理,防止市场出现僵化和老化等问题,都显得十分重要。这样的大背景下,经济法的建立,能不断防止出现市场运行过程中的无政府状态,稳步提高市场运行效率和透明度,实现市场在法治环境下健康快速可持续的发展。

二、经济法可以引导、推进和保障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新时代背景下,建立和完善经济法对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着巨大作用。笔者认为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概括起来说,就是能更好地“引导、助推和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促进一些反应经济发展客观规律要求的经济体制逐步完善,让一些不适合市场经济运行的体制机制,在市场的优胜劣汰中逐步淘汰,同时,我们还可以深入依靠国家的力量和体制改革中的制度的力量,在经济领域的一定范围内形成人人必须遵守的规律和制度,赋予好的制度以更高的权威,并不断得以巩固,以更好地保证经济运行和发展朝着健康方向发展。

三、经济法是促进我国进行对外合作交流与开发开放的有力工具

搞好国家的对外开放,是我们国家一直以来长期坚持的国家发展战略,是基本的国策,也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过程。在此大背景和发展目标下,构建一个和谐的、开放的、公平的经济环境和经济运行秩序,不仅为国家能够吸引更多的资源和项目提供了保障,也为维护好国家对外的交流和开发提供了一个国际的更高更广阔的平台。另一方面,自从我们国家加入WTO后,经济法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国家处在一个开放的全球环境中去发展,要求我们必须抛弃过去的封闭式发展,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参与到全球化的经济合作领域之中,更加强合作和交流,才能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发展自身的经济。

四、经济法是维护好国家的经济秩序,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

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良好的经济秩序,要搞好国家社会的建设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更别说是要参与到国际竞争之中,建设现代化的国家。国家经济如果发展不好,这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领域问题,也是国家的重大的政治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经济方面取得了很大的建设成就,如果不保护好已有经济发展成就,建立一个更加完善的经济环境,促进经济向更好更快的方向发展,我们的很多努力将付诸东流。因此,经济法的建立是使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更好地维护国家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的形成和繁荣的主要基础。

五、结语

第7篇:社会经济背景范文

其它通讯准备种类繁多,仅无线电对讲机就有多种。北京新名东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本着“为社会创造安全产品及服务”为己任,弘扬“立德善道、善于学习、追求卓越、责任铸就辉煌”的企业精神推出的WH558、WH668、WH568、WH66、WH28、H23、W3600K9Ⅱ等种类齐全、功能强大的对讲机,成为此次会展对讲机中的佼佼者。

原国营第七八三厂(现在四川九洲电气集团)的应急机动指挥通讯系统,有指挥、通讯、保障、信息采集强大的功能,针对国内形势的变化以及可能发生的重大突发性事件,为高端信息化时期踢狗应急准备和做好处置能力。该系统充分考虑了机动灵活、平战结合的特点,有机集成了多种硬软件设备,构建了具有多种通讯手段及保障措施的可靠移动指挥通信平台。既能满足现场指挥需要,也能与同定指挥中心联网协作,实现统一指挥、统一调度、资源共享的优势。电子通讯系统作为应急机动指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指挥系统中尤为重要。它分为短波通信、超短波通信、集群通信、VSAT卫星通信、无线电宽带图像传输系统、有线通信及指挥调度、报警控制、视频会议特点。从时间和速度上。从地面和空间上增强指挥的及时性、灵活性、机动性。是和平时代事发现场的救援指挥中心。

国际海事卫星车载型用户终端是美国Glocom公司设计的第10了类车载型卫星用户终端。有外形小、防水、安装简单、配置坚毅等特点,成为国家、省、市、县政府应急指挥中心必选。

日本艾可慕IC-2720H双波段移动电台是双波段动式电台,通过VHF/UHF全功能操作提供VHF/VHF,UHF/UHF同时接收能力,简单的按键操作就可以改变发射波段。同时还有IC-F6028H(B)、IC-7200等车载电台等功能巨大的电台。

IC-7000 HF/VHF/UHF全模式收发信机里有数字中频滤波器、手动陷波滤波器、数字式双PBT(通频带调整)以及更多的先进电路单元。在这个紧凑型无线电台里,提供了出众处理能力的两个DSP芯片,合成出最新的数字特性。它是HF、50MHz、144MHz和430/440MHz多频段车载电台,具有先进的高品质中频DSP数字信号处理能力,其技术特性和技术优势甚至超越以往的基站式机型,通过DSP系统,AGC自动增益控制的能量可以从一个信号滤波器输出。你可能没有料到AGC是模块化的,数字中频滤波器和手动陷波滤波器都是设计在AGC电路里面的。对于各操作模式,根据慢速、中速、快速(或者AGC关闭),AGC时间常数是灵活可调的。还有相当数量国外先进电台和对讲机也进入此次会展。

北京港中通讯是专业经营日本YAESU八重洲对讲机、日本COEMT慧星天线、威泰克斯对讲机、摩托罗拉对讲机、建伍对讲机、好易通对讲机、健伍对讲机、北峰对讲机、好灵通对讲机、科立讯对讲机、HYT对讲机、以及对讲机耳机、对讲机电池等的产业,此次推出的FTDX-5000、FT=2000、FT-950、FT-897D、FT-SB7D等电台和对讲机也独占一角。

此次会展还有相关其他产品展出,参展产品涵盖了从救灾救援设备到特种车辆,从灾害预警监测设备到应急通讯指挥系统,从救灾储备物资到活动板房,从减灾通讯卫星、无人机到地面减灾设备,从大型救灾设备到家庭个人应急产品等各个领域。

第8篇:社会经济背景范文

[关键词]农村基层 共青团工作 建设 问题 方法

中图分类号:s-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1-0155-01

1.当前农村基层共青团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青少年群体价值观念的改变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各方面的生活压力也随之而来,西方价值观念的输入与传播,加上农村基层缺少理想信念教育,使得部分农村青年群众的思想观念逐步变得利益化,行动受经济利益支配,缺少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集体组织观念逐渐被抛之脑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村基层共青团工作开展的困难。

1.2 团的工作方法没有与时俱进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农村青年的知识文化水平逐步提高,主体意识逐步增强,社会需求逐步多元,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农村基层共青团工作还停留在传统层面,其工作方式、方法陈旧,观念转变、理论水平以及工作能力的滞后,已严重制约团组织在农村基层的发展与影响。另外由于社会资源的制约,农村基层共青团活动缺乏科学系统的规划,绝大多数还停留在特定节日的传统项目以及上级临时性的、突击性活动,缺少有效的载体和工作机制,思想观念落后,工作方式滞后,创新意识不强,没有根据广大农村基层青年团员的需求,没有迎合广大农村基层青年团员的兴趣,没有契合农村基层共青团工作的特点,找到最佳的结合点与着力点。

1.3 农村基层团组织力量的缺失

根据对农村基层团组织结构的调查发现,乡镇都设有团委,村居也基本设有团支部,相应的人员也基本配齐。但由于基层工作纷繁复杂,乡镇一级政府又多以经济发展、民生建设为主要工作,“上头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现象导致绝大多数农村基层团干部都是兼职,有些村居团干部甚至从未参与过团的活动,这就导致农村基层共青团的组织建设形同虚设,基层组织严重弱化。同时,基层党政领导对共青团工作的缺乏足够重视,使得基层共青团工作几乎都面临着人力、财力、物力缺乏的情况,团的工作人员自身素质不高,工作经费的匮乏,上级团组织缺乏有效的敦促和监管,个别地区甚至出现对共青团工作放任不管的现象,导致团的组织力度严重缺失,团的活力日益减弱。

1.4 缺乏有效的团干部培养机和选拔机制

针对农村基层共青团干部的年龄结构及工作经历分析发现,乡镇一级共青团组织中,团干部多为兼职,乡镇一级团委书记不是年龄偏大老团干,就是没有任何团工作经验的新同志,老团干从事共青团工作的时间较长,年龄偏大,工作热情减弱,缺乏创造性和开拓精神,新同志没有从事过团的工作,工作经验缺乏,空有热情而缺少方法。同时,农村基层团组织负责人流动性较大,年轻同志担任团委书记时间普遍较短,有些同志刚任命几个月后就转任到其他岗位,导致农村基层共青团工作缺乏规划性和连续性,这些都对农村基层共青团工作的开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2.针对当期农村基层共青团工作存在问题的思考与对策

2.1 进一步加强团员青年理想信念教育

在当前社会处于深刻变革的转型时期,农村基层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共青团组织要与时俱进、创新思路,通过新的形式和内容开展理想信念的教育。特别是要进一步增加工作服务面和着力点,主动参与到农村青年热点与难点问题的破解中去,如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培养,农村青年返乡创业等问题,虚功实做久久为,从党政发展大局着眼,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切实解决农村基层的现实问题。要进一步加强农村青年人才培养工作,切实抓好青年人才开发工程,建立健全科学系统的青年人才培育体系,为农村基层的现代化建设打造一支生力军。要切实履行共青团职责,进一步做好农村基层团员青年推优入党工作,把农村青年中的优秀团员纳入党员发展对象,为党的事业培养和输送新鲜血液,为党培养忠诚有为的后备力量。

2.2 进一步加强基层共青团组织的建设工作

共青团的组织建设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当前农村基层共青团组织力量薄弱, 针对这一现象,要切实加强基层共青团组织的建设工作,提高共青团组织在农村中的份量和地位,改变共青团工作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增强共青团组织在农村青年中的凝聚力。第一,共青团组织要从自身建设抓起,建立健全组织工作制度和开展正常的组织生活,使团的日常工作有章可依,使广大团员青年有组织归属感;第二,要建立农村基层团干部培养和选拔机制,配齐配强农村共青团干部,同时探索建立共青团干部储备制度,充分吸收优秀农村青年,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为基层团支部培植新生力量。要计划性地加大对基层团干部的管理培训,提高基层团干部在广大团员青年中的地位与威望,增强共青团组织对优秀青年的吸引力与向心力,充分调动农村基层广大团干部的积极性;第三,要积极探索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新模式,构建充满活力的农村基层团的组织体系。要着眼社会经济发展大格局,立足城乡统筹发展大背景,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共青团组织体系。要积极上级团组织和党政领导的支持,完善政策措施,创新组织形态,优化组织设置,结合新技术、新手段,加强农村基层团建的探索与创新,努力找出一条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基层团组织建设道路。

2.3 进一步创新农村基层共青团的工作机制

完善的制度建设与工作机制是确保工作连续性、规范性,增强基层基础工作活力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本保障。针对当前农村基层不断涌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进一步加强实践和探索,加强工作机制、工作方式的创新力度,推进基层共青团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第一,要坚持“党建带团建”的工作制度,进一步吸收党建的新成果新举措,用党建的先进理念推动农村基层共青团工作;第二,要科学制定工作目标考核和激励机制,完善农村基层团建工作考核评价机制,完善考核体系,量化考核标准,建立科学、长效的评价考核机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考核激励机制;第三,要建立健全区域化团建工作机制,建立多层次、立体化服务平台,将团的工作重心逐步向基层倾斜,想方设法整合各种资源,支持农村基层团建工作的探索与创新,积极吸纳农村基层青年自组织,形成百花齐放、共同发展的农村基层团建工作的局面。

2.4 进一步发挥团员青年的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

联系青年、服务青年是团组织的基本职能,农村基层共青团组织作为团的末端工作触角,要把联系农村基层青年始终摆在重要位置,把帮扶农村青年带头致富作为重要的工作内容。当前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正处于深刻变革的时期,农村基层共青团组织要鼓励农村青年积极参与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洪流中去,要面前方百计服务广大农村青年的需求,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通过组织开展创业典型宣传、创业知识宣讲、创业导师结对等活动,有针对性地提升农村青年创新创业的能力,尤其要引导农村青年优先发展家庭农场、观光农业、科技养殖等现代农业项目,积极整合政府、银行、企业及社会力量,通过政策倾斜、提供创业无息贷款、设立农村青年创业扶持基金、建立创业风险保证金、对接资本风投机构等方式,减少农村青年创业难度,降低农村青年创业成本。同时通过评选农村致富带头人、最美新型青年农民、优秀家庭农场主等活动,大力宣传农村青年创新创业先进典型,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氛围,发挥农村青年能人一人带一群,一群推一方的良好示范效应,引导更多的农村青年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中,激发新一代农村青年建设家乡、创业致富的热情。

第9篇:社会经济背景范文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9--02

现如今,国内外对于日本外来语的研究成果颇丰,但是,日语是怎样引入大量外来语,其社会文化的背景又如何,日本又是怎样对于外来语中新的文化观念以及新事物能够迅速接受的仍然是研究者关注的问题,任何语言不可能抛弃其社会文化而单独使用,应该是被社会文化所制约以及影响的。这也是人们说的语言是文化的映象、文化的积淀以及文化的载体。通过分析日本外来语以及社会文化背景,对于理解日本文化有一定的帮助,也使我们对于日本吸收大量外来文化更加了解,能够对日语外来语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的认识更加深刻,本文探究了日本对外来语进行吸收的原因、在日语中外来语的体现以及日本外来语在社会文化背景中的发展。

一、日本对外来语进行吸收的原因

日语吸收外来语词汇的数量非常多,速度十分快,而且涉及面十分广泛,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能体现,日本密切关注着世界上文化、经济以及政治等方面的事物。而且在文化传播的技术方面进步十分大,出现了各种传播媒介,日本人想要探索更丰富的世界,在地域上已经无法束缚他们了,传播媒介的兴起扩展了他们探索世界的途径,让他们消除时空的阻隔,对于世界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这样外来语才能快速广泛地进入日语中,外来语加入增加了日语词汇数量,丰富了日语的内容与意义,将外族文化体现出来。

(一)崇尚外族文化的心理

一个民族如果进行长时间封闭,在开放后对于世界的好奇比较容易转化为崇外心理,使用其他民族的语言就是这种心理的表现。现如今,日本经济增长十分迅速,对外交流也更加普遍,思想领域也日益活跃。新生事物逐渐流入日本,外来语也不断的增多。尤其是年轻人,他们自身没有民族传统文化的底蕴,而且在成长阶段,对外界的新鲜事的兴趣比较大,追求时尚与自由,根据自身求变以及求新的心理特点,对刺激的新鲜事物能够欣然接受,外来语所形成的新兴词汇能够很快成为年轻人口头上所说的流行词汇,推动了外来语的发展以及传播。[1]

(二)文化的交流以及传播

文化的传播以及交流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发展,文化的载体与媒介以及传播民族文化的工具就是语言。日语外来语外部原因的形成就是民族之间文化交流不同。尤其是被外国所影响发生变革时,大量吸收对外国的产品、思想以及制度等这些词语的表达也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就使很多外来语产生,如今这个时代的知识十分丰富,国际信息的交流逐渐加深,日本民族对于那些自身没有的文化以及与自己民族不同的风俗习惯充满了关切以及好奇。由于深入了解了其他的民族文化,一些代表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艺术、文化以及社会等词语与日语逐渐进行融合。

(三)民族的接触以及交往

每一个民族或者国家都不是孤立存在于世界中的,国与国的交往十分必然,任意一种语言都不是完全封闭的状态。日语要与其他民族语言进行互市贸易,吸收新词汇的成员,使得日语词汇的系统更加丰富,这样才能促进日语的发展进步。因为交际的需要,语言十分重要,尤其是现在如今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中,便利的交通,快速的信息交流,促进了民族的发展。在交往中吸收其他民族优势,推动自身的发展进步,日语的发展壮大正是由于在与其他民族文化的接触过程中吸收外来语形成的。[2]

(四)社会的发展以及进步

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要求人才的标准越来越高,社会需要人才具有一定知识储备,因此,人们更希望自己学富五车、见多识广,不断使知识信息得到更新。在追求知识时,人们逐渐吸收接受外来语带来的新观念以及新事物,所以,人们要对自己不了熟悉的新信息主动的接纳。外来语大量出现在日语中得益于追求多元化的知识,人们频繁使用的都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外来语。这部分外来语也可以更好地融入到日语中。

二、在日语中外来语的体现

国家之间语言相结合的表现就是外来语,这是国与国、地区以及地区之间不断进行交流与发展的结果。世界上很多国家的语言都有外来语,外来语不仅使语言内容更加丰富,也促进了各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对于日本来说,它的语言内容十分丰富包括了日语、外来语以及汉语等许多内容,这种语言特征也是其独特的语言特色,与日本的发展有关系。目前,社会的不断发展,日本的发展方向趋近于国际化,所以,随着日本的进步与发展,日语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使得在日语中外来语越来越多,影响着日语的使用。根据目前日语的发展状况来说,日语内容的八分之一左右都是外来语,在人们日常的交流中使用率很高,人们应用的十分广泛,而且因为外来语的表现形式比较特殊而且内容生动,日本的年轻人很喜欢,通过网络的传播,在日本外来语迅速普及,不仅频繁应用在民间的交流中,而且在大型媒体杂志或者报纸上也很常见,是新的流行趋势。在日本,外来语未来的发展潜力很大,发展空间充足,通过深入调查了解在日本外来语的使用情况,发现日本人民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与了解外来语的使用,使得在生活中外来语的使用不断增加,而且日本人们也深受外来语的影响。如今日本外来语广泛被使用,阅读日本杂志或者打开日本的网页都能够看见大量外来语,在21世纪以后,这种情况更加随处可见,在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都有渗透,比如说购物要去超市,超市就是ス?`パ?`,和朋友去聚会,聚会就是パ?`ティ?`,坐公交车上班,公交车就是バス,用电脑玩游戏,电脑就是パソコン等等。如今,日本人在生活中已经不能脱离外来语了。[3]

三、日本外来语在社会文化背景中的发展

日本民族不仅吸收了西方的外来语,还吸收了西方先进的制度、思想意识、文化技术以及先进科学,一方面,推动了日语的大力发展,促进了日本社会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日本经济的发展也大量增加了外来语。八十年代日本成为了经济大国,由于国家化的冲击,日本和国际的交流愈发频繁,使得许多外来语出现。在二战以后,西方文化在日本推行,使得日本的社会观念以及社会发展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日本为了将经济发展起来,创造了英语外来语。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日本工业的生产较多的应用了外国先进的技术,日本将外国的尖端设备以及先进技术大量引进,英语以及其他语言也随之一起来到日本。根据经济发展需求,日本从欧美将先进的技术设备引进到本国中,而且对于国际文化交流也持积极的态度,这些都与语言以及文字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新技术名词以及新词汇,日本根据其词源语种将新词汇以及名词的发音创造出来,再标注读音,变成日语外来语,有利于国民阅读的吸收。而且,日本还将先进高超的生产技术引进过来,只有通过文字表达才能够使技术的引进得以实现,外来语得以产生正是由于适应了日本经济基础的发展,因此,由于日本经济的发展,外来语才得以盛行,而且外来语的盛行也推动了日本的经济发展,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