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班级文化的概念范文

班级文化的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班级文化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班级文化的概念

第1篇:班级文化的概念范文

【摘要】

新媒体的发展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人们的思维方式,也深刻地影响着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工作。本文在对新媒体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分析班级文化的特点,分析新媒体对班级文化的影响方面,有针对性地对高校班级文化建构提出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

新媒体;班级文化;影响;对策

一、关于新媒体的概念研究

目前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不同于传统的媒体模式开始出现,这些新型媒体模式的出现为人们的信息获取、交流方式等提供了新的模式和平台。对于新媒体的概念,目前学术界尚无统一的定论,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新旧说,即新媒体是相对于旧媒体而言的,这种理论认为,只要在构成要素上能够区别于传统的媒体就是新媒体。例如:丁金诺认为“新媒体”,这种提法是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媒体而言的。它是伴随着新兴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媒体形态。它随着历史的变迁、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地改变指涉对象。每个时代都会产生适应这个时展的、具有时代特征的媒体形态,当代意义上的“新媒体”则包括3G网络、BLOC、微博、微信、虚拟社区,IPTV等新媒体承载着新的文化,随着新媒体涌入高校校园,这种新的传播媒介、科技手段极人地丰富了校园文化并使校园文化具有了新的特质。第二、技术论说,认为新媒体就是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并且产生影响的媒体形态。例如:颜秉忠认为新媒体是指以网络媒体为代表的一系列数字媒体的总称,包括了互联网、网络电视、手机电视、数字电视等。主要表现为数字化、移动化、人性化和互动化。还有学者认为只要是在第四媒体以及其后出现的现存媒体都是新媒体。例如肖瑞认为新媒体与传统的大众媒体:报纸、广播、电视、电影等不同。它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工具,在人群间分享信息和讨论问题,并通过彼此间不断地交互和提炼,有效地对某个主题达成共识。其影响速度、广度和深度是任何其他媒体所不能比拟的。

学界目前之所以对于“新媒体”的解释说法不一,一方面是由于不同时代人们对于技术的认识具有限制性,另一方面也和研究人员所研究的侧重点不同有关系。正如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所提出的:“新媒体的概念具有相对性、时间性和发展性。”

二、高校班级及班级文化概述

(一)班级的概念研究

关于大学班级的概念柯小君认为大学的班级是大学生共同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载体。方雅静则认为班级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促进学生内化知识,形成专业技能,塑造良好个性。在这一学校教育基本组织单位中大学生接受知识,同时能够在相关文化情境中接受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等隐性教育内容的影响。本文认同方雅静的定义。

(二)高校班级文化的涵义

1.关于高校班级文化的涵义,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界定。例如:宋顺喜等认为班级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班级文化是指班级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所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狭义的班级文化则是指班级所表现出来的被所有成员认同并执行的目标、规范、信念、价值观等。班级文化作为班级全体成员共同创造的文化环境、行为方式和班级精神,是班级成员智慧的结晶,是一个班级的本质、特色和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南江辉从班级文化的构成的角度进行了界定,认为班级文化是一个班集体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它的平台是班集体、主体是老师和学生、内容是由班级的制度、精神、物质文化所组成、集中表现为班集体内部共同认可的独具特色的价值观、思想、作风和行为准则。柯小君认为大学的班级文化是一种隐性的教育力量,表现出一个班级独特的精神和风貌,这种精神和风貌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一定的形式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它与以往的人为管理#制度管理不同,既没有人治的专断,也没有法治的强硬,而是一种柔化管理,它更多则体现了对人的一种软约束和人性化的关怀。陶建莉认为,班级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是指班级中绝大多数同学在学校特定的环境中,互相沟通后产生并认同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行为方式。它既是班级管理工作的平台,也是学校文化的根本载体。

本文认同陶建莉的观点即认为班级文化是指班级中绝大多数同学在学校特定的环境中,互相沟通后产生并认同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行为方式。它既是班级管理工作的平台,也是学校文化的根本载体。

2.班级文化的特点研究。

班级文化作为校园文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丰富性。这种丰富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参加班级文化对象的个性化;(2)班级文化的多样性;(3)班级文化内容的丰富性。二是思想性。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更加具有开放性和愈加成熟的高校班级文化,必将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势力。三是灵活性。班级文化形式和内容的可根据社会、学校的大环境及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安排。

3.建构高校班级文化的意义

第一,健康和谐的班级文化可以推进德育成效班级文化是一门隐性德育课程,它能够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构筑学生健康的人格,激励学生不断反思、超越,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第二,健康和谐的班级文化为大学生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精神氛围班级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组成部分。建构全面、协调发展的班级文化将为学校树立完整的文化形象,有助于学校教育教学环境、文化氛围的改善和校园文化育人效果的提升,进而促进大学生的知、情、意、信、行等心理素质的全面均衡发展。

第三,健康和谐的班级文化能够有效推动个体社会化建构和谐的班级文化能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大学生利用内化的价值观进行相关评价,使自身的言行符合社会评价标准,从而全面提升个人素质,有效促进个人的社会化进程,为将来走向社会奠定实践基础。

4.班级文化的作用

班级文化是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学生也是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其隐形的教育力量,能凝聚、约束、鼓舞、同化周围的同学、使同学身上带有班级文化独特的气质。

班级文化能够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实践证明,班级文化作为一种群体文化,是班级全体学生共同创造并为他们所接受的,寄托着学生共有的理想和追求,体现着共有的心理意识、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这种共同的心理意识、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会激发成员对班级目标、管理准则的认同感和作为班级一员的责任感、荣誉感和归属感,从而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

班级文化能够规范班级成员的行为。班级文化形成之后,在班级成员的互相影响和互相感染下,通过班级的班风、班级舆论对班级成员产生一种无形的压力,在从众心理的作用下,使大多数学生选择服从班级集体利益的行为,以达到同化班级成员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功能,进而实现大学班级“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管理模式。因此,大学班级的文化建设对班级的集体建设和功能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班级文化能够促进提高班级成员的各方面能力。班级文化形成之后,成员相互之间产生一种示范作用,好的经验和方法得到班级的认可,并能够有效的被学习和模仿,从而使得成员各方面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

第2篇:班级文化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班级文化;班级管理;育人作用;建设策略

班级管理中班级文化属于必要的一种软件,其在班级管理中发挥的作用不可只停留在口号上,应以班主任为引领,营造积极健康的班级氛围,最大程度发挥班级文化在培养学生价值观和健康人格的作用,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1班级文化概念与类型

1.1班级文化的概念

文化概念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从广义上分析,其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之和。从狭义上分析,其指的是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如艺术、科学、教育和文学方面[1]。班级文化指的是绝大多数学生认可的,在全班学生互相作用、共同参与过程中形成的主要用于教育班级成员的一套价值体系,这部分价值包含的内容很多,如心理意识、规章制度和学生的价值观念。换言之,是班级成员无论在日常活动、学习还是生活中都努力贯彻并彰显出的共有行为,包含了很多方面的内容,如道德观念、生活习惯、精神追求和思维方式。

1.2班级文化的类型

班级文化总的可以分为两类,一个是可以看得见的显性文化,包含了班歌、规章制度、班训等;另一类是看不见的隐性文化,包含学风、学生言行举止、班风等。

2班级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文化建设方向滞后

当前班级管理中比较常见的问题就是班级文化建设方向滞后的问题。很多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更关注学生的发展与学习,文化建设的方向比较落后,且还有很多教师并不注重班级文化建设。从班级管理的情况而开展,当前阶段管理理念比较落后,具体表现在:文化建设方面主要以集体活动或班级板报等为主,这些内容滞后直接导致文化建设方向滞后。

2.2观念理念陈旧

总体来说,教师长期以来深受应试教育理念影响,过于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注重对学生进行班级管理和素质教育。在具体的班级管理中更注重“管”而不是“理”。班级管理中班级文化建设意识不强,班主任并不能及时调整自身角色定位,这些对班级的发展产生直接影响。

2.3学生文化建设参与积极性不高

对班级文化建设产生阻碍的因素中学生文化建设参与性不强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对一个班级而言,学生占据主体地位,更是制度的受用者。在班级中无论是文化的建构还是制度的推行都离不开教师的参与,又或者需要全体学生的参与,这是因为只有他们是始终凝聚的[2]。现代班级管理基本上以管理制度为主,主要目的为约束学生,因而很难得到学生的认可与尊重。此外,学生并未参与班级文化建设、活动制定等,在此背景下很难推行班级文化建设。

3班级文化在班级管理中的育人作用

3.1精神文化的育人作用

班级文化属于班级的灵魂,班级文化的精髓为班级理念。每个先进的班集体都需要有班级理念,这是因为其可以培养学生人际关系、价值取向和群体意识。班级理念包含的内容主要有班级目标、班级口号、班级誓言等方面。群体意识指以班级理念为指引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包含的内容主要有生生关系、师生关系,使学生敢于正视自己,形成助人为乐、相互协作的集体精神。

3.2物质文化的育人作用

教学辅助设施和公共基础设施都属于班级设施的内容,其为开展教育教学和提升质量奠定良好的保障[3]。班主任应主动培养学生保护班级各项设施的意识,指引班干部主动履行自身职责,带动其他学生自主参与保护,每个人都应该将班集体当作自己的家一样,将班集体作为自己学校生活的避风港,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在布置教室时应注重导向性和创新性两个特点。布置教室彰显了班级的特色与风貌,因此我们也可以将其称为班级的门面。这就需要师生在布置的过程中以班级实际情况为切入点,结合学生心理特点、班级特性以及存在的问题等,突出了班级的特点,丰富内容,确保选择的内容积极向上、与时俱进且具有特色。比如说在布置文化墙时应考虑设置几个板块的内容,重点突出设计的层次性,班级目标的导向性和内容的激励性,但也要考虑其持久性和美感。部分学校可能每年都会更换教室,这就需要学校统一规划,保留其共性,这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避免墙壁变成“牛皮癣”[4]。座位如何编排无论与学生的发展还是班级稳定都有直接的关联,且也是形成教育环境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行为和心理发展。新课程标准更提倡小组合作交流,开展各项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并进行小组评价。这就给教师编排座位增加了难度,因此需要在编排座位时综合考虑学生兴趣、性别、学科互补、性格互补等因素,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扬自身优点并弥补自身不足,适当调整座位,最大程度发挥其育人功能。

3.3制度文化的育人作用

古人常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一个国家之所以能立足必须有确定的社会制度,当然班级与国家是不可以相提并论的,但是无论集体大小都必须有自己的组织制度。不好的制度可能让人变坏,但良好的制度一定可以让人形成良好的习惯,日常班级管理中经常存在因为制度不合理而导致班级管理混乱不堪。这就需要班主任制定班级管理制度时要确保与国家教育教学法规相符合,结合学校规章制度,制定严谨、公平、科学、透明的制度,而且要保证全员操作性。比如在选拔班干部时不一定全部选择学习好的,但一定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正能量;班委会成员应具有明确且严格的分工,尽可能保证人人有责任,事事有人管。制定与班干部业绩考核的细则与方法,强化班干部考核,以此作为评选优秀班干部的依据。此外,与全体学生共同制定班级公约,科学设计班徽,以此确定班级目标和班训,让每个学生都可以主动参与其中,使其意识到自己在班集体中的存在感。这样一来,除了可以突出班级管理多样化和人性化之外也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这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学风和班风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4初中班级文化建设策略

4.1强化制度文化建设,落实制度

建设优良的班级文化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个是做好制度的制定和完善:班级文化功能和作用如何主要以党和国家政策和教育法规为依据,以班级管理活动和教育活动客观规律为主要依据,确保可以稳定规章制度,必要时可以进行修改与完善;另一个是做好制度的实施。教师应在做好制度实施的基础上强化宣传力度,让学生可以正确理解各项规章制度的内容,自觉遵守规章制度作用,确保可以高效实施规章制度。

4.2完善班级管理体系,构建良好学习环境

在完善班级管理体系时,应从师生两方面着手:教师应主动关注教师在学习和班级建设角色定位——学生学习的陪伴者,促进学生受到学习思路限制,给学生更多启发,有效促进教育的发展。而教师应一方面加大力度引导学生,提高对自身角色定位[5];另一方面,强化文化建设,给学生更多关注,推动教育全面发展,使学生得到启发。师生在教学中应与学生共同成长,逐步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推动教育工作的发展。从学生的角度分析,完善班干部体系,指导学生自主成长与管理,以此推动教育的发展。学生在学习中积极主动,完善班级管理体系,推动学生发展与成长,完善并发展教学工作。构建更为完善的教育体系,强化体系建设,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

4.3优化班级宣传文化,提高班级管理效率

各学校中班级、学校内的评比宣传栏已经成为特色,对学生而言这些宣传内容深得学生欢心,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班级内部的评比宣传栏,加大力度宣传班级制度文化,形成良好的班风,这对做好班级管理工作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6]。首先,教师宣传班级文化时应优先确定宣传的主文化,在宣传之前做好调查和观察工作,结合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判断学生的个性特点,制定出符合整个班级学生的宣传文化总体目标;之后以各个学期的学习特点为基础划分层次,这也有利于学生身体和心理都得到发展。比如教师以“中华传统美德”为宣传主文,从礼、义、忠、智、孝、仁等角度把握,使学生可以了解到在完善自身的基础上坚持孝敬父母、坚持正义、热爱祖国等。

4.4优化班级精神文化,提升班级管理效率

班级良好的精神文化是反映学生精神风貌的体现,且学生精神文化体现了学生的考风和班风。每个班级都应该具有自信乐观的态度和积极向上的劲头,这些都属于班级精神文化的内容。这就需要教师提高对建设班级文化的重视,同时还要优化班级精神文化[7]。首先,营造人人平等的班级氛围,每个人都是平凡与特殊的个体,并不是以成绩衡量一切,以这样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信心,这样才能让每个班级的学生充满活力。其次,增强班级凝聚力。凝聚力在诸多方面因素影响下形成的,也是最可以调动学生情感,最有利于学生参与的主题活动,这就需要教师在举办主题活动时最大程度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使其在参与班级活动的过程中体会自己是班级的一份子,从而贡献微薄之力。

5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班级管理中除了需要关注学生学习之外还需要提高对学生成长的重视,主动给学生构建良好的成长环境与文化氛围,推动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促进学生成长,让其提高自身综合能力。所以,在此背景下班主任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必须积极创新,最大程度发挥班级文化的育人功能,利用其打开学生心扉,促进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鸣娟.初中班级管理中的班级文化建设[J].教书育人,2017(4):72.

[2]王菠.成果导向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课程设计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9.

[3]张琳.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9.

[4]韩曙光.论班级文化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J].考试与评价,2019(4):80.

[5]高朋.建设班级文化完善班级管理[J].教书育人,2018(16):74.

[6]梅嘉琦.小学食育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0.

第3篇:班级文化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知识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大学班级文化

知识管理是提高组织持续竞争力的源泉,可将知识管理思想应用到大学班级文化建设之中。知识管理并不是简单的管理概念,而是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班级文化。对于以知识为主要竞争优势来源的学校而言,如何促进知识的吸收、创造、蓄积和维持,无疑是重要的管理活动。然而知识本身具有无形性,故知识管理活动应着重在人力资源方面,因为人力资源为组织核心的战略性资源,人力资源管理者在知识管理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大学班级文化的建立和重塑,是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核心任务,是关系到整个组织系统的运行和发展的系统工程。因此,用人力资源管理的思想指导班级文化建设,对于建成共享型的适合于知识管理的班级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大学班级作为影响大学生的一个重要场所,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重要的作用。班级文化是相对于教学手段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班级主流文化而言的,它以班内的物质环境、价值观念和心理倾向为主要特征,体现出一个班级特有的风格。班级文化建设在整个校园文化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高校班级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1班级缺乏凝聚力,学生缺少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班级凝聚力问题是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问题。由于大学生正处于成人化的关键时期——心理断乳期,摆脱束缚、趋于独立是其鲜明的特点。因此一部分大学生自我意识膨胀,团队协作意识缺失。有些学生过分强调自我,遇到问题从自身利益出发,不考虑集体利益。对班级事务不感兴趣,不积极参加班级各项集体活动。根据笔者所在学校的一项研究表明,超过15%的同学对班级不满意,对班级内同学的团结情况满意度也不高。

1.2以宿舍代替班级,忽视整体沟通的重要性

目前大多数高校实行的都是学分制,行政班级将逐步被课程班所代替,“班级”的概念将逐渐被淡化。课程班具有流动性大、人员组成不固定、在一起相互交流少等特点,而学生宿舍恰恰弥补了这一缺憾,具有人员相对固定、流动性不大的特征。宿舍作为大学生活的基本单元,不仅是大学生住宿的场所,也是其学习、娱乐、交流交往的重要场所。以宿舍代替班级,阻碍了大学生之间的整体沟通。

1.3班级干部的选拔、培养缺乏科学的管理知识引导

新生入学之后就要进行班委的民主选举,这个时候同学之间往往缺乏足够的了解,往往选择自己宿舍的人或者是一开始辅导员委派的临时负责人。而一个班级开始建立的班委会对整个班级氛围的建立是非常关键的。如果在开始时仅仅依靠同学们的民主选举,就会缺乏科学客观的依据。笔者在担任班主任期间深深感受到一个新的班级班委会的重要性。因此有必要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在班级干部的选拔过程中给予指导。

班级干部因为处于学生干部的最基层,他们的工作往往被忽视,在培养上也往往缺乏适当的方式。有些班级干部只是辅导员和班主任的传声筒;有些不能正确处理好与班级同学的关系,导致缺乏工作威信;有些因未能处理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如果不能及时适当地引导和解决这些问题,就会影响班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甚至直接导致班级建设难以顺利开展,使学生管理工作的基础动摇。

1.4学分制条件下,班级概念淡化

学分制条件下,班级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教学管理、学风建设等工作的有效载体。学分制条件下,学生可以自主选课,自主选择学习进度,甚至跨专业、跨校区听课,同一专业、同一班级的学生不一定在同一“课堂”中学习同样的课程,出现了“同学不同班,同班不同学”的现象,班级成员聚在一起的机会较少,班级集体成员的生活拥有了更大的可自主支配的自由空间,班级概念淡化。

2构建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大学班级文化建设模型

我们所倡导的大学班级文化模式,是从班级自我管理的角度,以班级为平台,以班级愿景、目标为出发点,以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为指导,以高质量文化渗透为目的,以班级活动为载体,通过班委会的领导,充分利用班级内部协调机制,而开展的一系列班级管理活动。大学班级文化模式逻辑框架如图1所示。

大学班级管理的目的在于对班级价值的最大限度挖掘、对班级内涵的积极拓展和对班级功能的充分发挥。班委会是班级自我管理的组织者,其作用在于通过完善自身的服务功能,协调班级各方关系,调动班级各种资源来实现班级目标。管理理念在班级管理中起着指导实践的作用,我们倡导的是知识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班级文化是有效地进行大学班级管理的软环境,要求班级以先进文化为共同追求,激发班级成员对班级强烈的感情投入,形成管理模式中各个要素良性互动的氛围,为班级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保障。班级活动和班级文化是相互作用的关系。班级文化为班级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班级活动为班级文化的塑造提供了载体。

3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指导下的大学班级文化建设措施

3.1构建班集体的核心价值观,加强班级凝聚力建设

班级凝聚力是指班级成员在班级发展目标的引力下,自愿分担班级风险和实现既定目标的一种综合力,其实质是班级成员对班级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归属感的总和。班级凝聚力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班级有较强的维持作用,可以保持班级的整体性、协调性,控制班级成员,提升成员的自信心和安全感。

班级凝聚力建设首先需要关注班级价值观氛围,价值观的形成往往是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完成的,任何班级都会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心理学者指出,价值观是个体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而形成的。班级文化中的价值认同,其实就是班级成员对其认为最能满足自己需要的文化进行选择,从而获得归属感。因此,班级文化形成的过程,可以说就是班级成员的价值观念不断完善的过程,是班级中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的过程,是班级良好心理气氛形成的过程,也就是班级凝聚力形成的过程。

3.2以学风建设为中心,加强班风建设

班风是一定时期形成的一种群体意识和行为倾向,一旦形成又具有相对稳定性。班风建设一个突出中心就是在班级里面要建立学习氛围,一个班级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就不可能有一个好的班风;而一个好的学习氛围的形成,则是通过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来实现的。因此,在班风建设中,要坚持以学风建设为核心,首先要加强思想教育,激励学生健康成才、主动成才。帮助同学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确立目标。转贴于

3.3构建民主的班级管理机制

教育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特别是对自我意识和参与意识日益增强、思维敏捷活跃的当代大学生,引导他们进行自我管理,根本上在于培养其自我管理的能力。学生是构成班集体最主要的因素,因此,高校班集体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大学生的主体性发展,辅导员和班主任的职责在于构建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班级管理机制。

4实施效果

笔者以我校能源学院工业工程专业为例进行了此项研究,在相关领导的支持下,班主任与班委会及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一年有余的人力资源管理在班级管理中的具体运用,班级管理工作已初见成效,具体表现如下。

4.1班级凝聚力显著增强

(1) 组织各种团队活动,创造全班同学接触与彼此了解的机会,增进相互间的友谊,为提高同学关心班级、热爱班级、培养集体意识奠定基础。以工业工程2009级3班为例,2010年具体活动项目包括: ① 举办中秋节晚会,元宵节煮元宵,端午节吃粽子等温暖活动,每逢节假日把大家召集到一起,感受到班级大家庭的温暖; ② 组织班级篮球赛、羽毛球赛等活动,鼓励大家都有一项自己的兴趣爱好; ③ 郊游活动,天气好的周末,大家集体到缝针山、神农山等地进行春游活动和素质拓展活动。通过上述活动的开展,同学之间开始逐步了解并体验到班级团队活动的快乐,从开始的强制参加逐步过渡到自愿参加,集体意识在同学中开始得到强化。

(2) 班级“五班四制”文化建设,增强了同学们的主人翁意识和集体责任感。 能源学院2010年12月份的班级文化建设大赛,以班级“五班四制”文化建设为主题,即班旗、班歌、班徽、班训、班风和班委会管理制度、学习文化管理制度、体育文化管理制度、宿舍文化管理制度。让各个班级的同学选出自己班级的班歌,设计出代表自己班级风格的班风,制定出班训和班风。每个班级派出代表,制作PPT,进行比赛,选择出最佳的组合,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增加了班级凝聚力和同学们的积极性。

(3) 寝室文化管理取得成果。寝室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是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一种载体。2009年河南理工大学百年校庆之际,为了迎接学校百年校庆,丰富同学们宿舍文化生活,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能源学院特举办了“迎百年校庆,创和谐宿舍”有奖征文大赛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每年一度的寝室文化节也是同学们展现自己宿舍氛围的一个机会,同时给宿舍评定相应的星级,激发学生建设宿舍文化的热情。

4.2用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指导班级干部的选拔和培养

以工业工程2009级2班为例,针对原来班级中存在散漫、集体意识淡薄、缺乏明确的努力目标,但渴望改变现状的意识比较强烈的特点,在过去的一年中采取了以下措施,对班委和班级管理制度在人力资源管理思想指导之下进行了改造和重塑。

(1) 班委选聘和工作配置。通过对班级管理岗位进行职责和能力分析,将合适的人配置到适合的岗位上。具体表现在通过班级管理组织架构重建、工作分析,明确界定各个管理岗位的职责以及各个岗位之间的衔接关系,对每个岗位所需人员的任职资格和职责进行明确清晰的描述,同时制定明确的选聘程序,采用科学的招聘方法。包括: ① 通过对应聘同学申请表的分析,关注同学个人的兴趣、态度、价值观、主动学习的能力以及自我评价的能力;② 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对参加应聘者进行面试,根据班级工作实际情况编写基于胜任力的面试题目; ③ 采用情境模拟和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方式对应聘者进行评价。最后选聘合适的人选负责班级管理工作。

(2) 对班委的工作进行必要的指导,培养班委的管理能力。开发与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提升和积累人力资本、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环节。辅导员和班主任负有培养班级自主管理能力的责任。由于管理经验的欠缺,班委的工作难免存在错误和不足。为了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承担起班级管理的主要职责,两个方面的工作是必需的:一是放权,让同学们去组织各种活动并负责相应的管理,锻炼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二是加强与班委和同学的沟通,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引导与总结,让他们在总结经验与教训中成长。通过以上工作,增进了同学们的相互了解,班委的工作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班级管理工作逐步步入正轨。

(3) 把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知识运用到班级干部选拔的过程中。工作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在短时间内用以了解有关工作信息与情况的一种科学手段,在组织中,进行有针对性的工作分析是权责明晰的具体体现,工作分析是组织成员绩效考评的基础和前提。所以,做好工作分析是每个岗位设置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为了避免班干部职责不清给班级干部带来的诸多不便,应明确班级干部工作职责,为每个班干部制定工作岗位说明书。2009级工业工程2班班长职位说明书见表1。

(4) 对班干部的考核实行360度考核的办法。对于班委会成员来说,对其主要的考核目标是衡量这一学期对自己职责的履行程度,是否完成了岗位工作说明书中所要求的任务,是否实现了为同学服务的工作宗旨和工作目的。工业2007级3班为了全方位对干部考核,采用了360度考核法对班委会成员进行考核。取得了显著效果。

4.3创建学习型班级

托夫勒说:“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学习型班级是一个可以熟练获取、创造和传递知识的组织,同时善于修正自身行为,以获取新的知识和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对于处在大学教育阶段的同学们来说,建立学习型班级并非易事,但是一些班级通过努力,获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以工业工程2009级1班为例,采取的措施及结果如下。

(1) 组成各种兴趣活动小组。包括体育小组,主要负责组队参加院系组织的各种比赛和运动会以及日常体育锻炼;英语兴趣小组,负责四六级考试信息的收集、整理和传播;专业兴趣小组,负责专业知识的收集、整理、讨论等;文娱兴趣小组,负责班级各种文艺活动与院系文娱活动的组织工作等;计算机兴趣小组,负责提高成员的计算机软件和硬件能力,参加学校和学院组织的计算机类的活动,同时负责督促大家参加计算机二级、三级考试。兴趣小组成立后,先后开展一系列活动,包括体育比赛、开展各种讲座、小组讨论等。

结果如下:① 充分发挥班级中具有一定特长与兴趣的同学作用,引导每一个同学依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发展自己的特长,形成不同的人力资本类型,有利于同学毕业后的职业选择;② 对活跃班级氛围,引导同学将关注的重点转移到学习中起到了较大的作用,客观上有利于班级文化的建立与强化。

(2) 促进学生的专业学习与研究能力的提升。为了提升同学们的研究能力与专业兴趣,班主任利用星期天晚上的时间履行导师的职责,有计划地逐步推进专业指导工作。包括介绍专业市场需求情况、专业学习内容基本构架、研究的热点问题介绍等;为了教会同学进行假期调查与调查报告的撰写,班主任专门收集了相关资料,组织编写了统一的调查问卷,发放了调查报告的范文等。

(3) 建立多种信息交流渠道。建立了符合同学们年龄特点的同学录网页、QQ群以及飞信群等。通过QQ传输信息,为班委会和学生之间提供了有效的网上信息交流渠道,同时所有同学又可以在此沟通,大到国家大事,小到同学生活,雅到文学历史,俗到明星八卦,这些都加强了班级成员间的沟通,增进了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

5结束语

经过以上实践,笔者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成果不仅应该在社会组织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在班级管理中同样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班级管理工作虽然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但如果我们能够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运用于管理实践中,依然能够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

[1] 李明. 简析大学和谐班级文化建设[J]. 中国电力教育,2008(24).

[2] 赵小剑. 高校班级凝聚力建设的影响因素及策略研究[J]. 消费导刊,2007(4).

[3] 于音,许勤周. 高校班级文化建设探讨[J]. 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7(2).

[4] 温恒福. 大学教学质量的概念、问题与改进策略[J]. 黑龙江高等教育研究,2008(2).

[5] 赵雁,龚尤圣,等. 依托柔性开放式动态管理,进行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J]. 世界华商经济年鉴:高校教育研究,2008(6).

第4篇:班级文化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高校班级;健康型组织;意义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当代的组织发展呈现出诸多新的形势,这无疑对组织的管理和运营提出了更高要求和严峻的挑战,同时组织的员工们也同样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及考验众所周知,复杂且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容易引起人体的身心障碍或疾病,而组织正是由个体组合而成的复杂有机体,难免组织也会以亚健康或病态的方式存在。渐渐的“健康”一词进入到专家学者研究组织发展的视野当中。

一、健康型组织的内涵

对于“组织健康”最早的研究是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组织健康的研究与个体研究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组织健康主要是从组织心理学以及行为学方面进行相应的研究。HealthyOrganization(健康型组织)在20世纪90年代引入国内以后,迅速引起学术界的关注。组织健康最早是在EalthyWorkOrganization的研究背景下应运而生。关于组织健康的概念最完整的概念则是由Lovey与Nadkarni共同提出。他们对组织健康的理解为:组织要在同一时间内对六个主要标准提出的要求进行满足,其中六个主要标准要求有创造满意顾客、平衡组织主要目标、环境和谐、最小化熵、创造归属感以及平衡组织主要目标。在学术界中对与组织健康的主要标准的选择主要是通过以下5个方面确定,这五个方面分别是:创新性的学习,环境的适应性,自我的调节性,组织、员工与社会健康并存性,以及持续成长性。健康型组织的概念主要是指在各个方面都能提升组织的管理能力。以组织的整体来看,健康型组织不仅要为社会提供更多优质的服务与产品,提升组织的营运能力,还要对组织的学习能力与创造能力进行提升,同时提升组织在市场中的价值。以组织人员的角度来说,健康型组织应该为员工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保证组织人员的劳动关系处于良好的状态下,促进组织员工身心的健康发展。为实现我们上述讲到的情况,组织应该实施一系列的管理方法。2007年我国时勘教授对健康型组织进行了研究,并对健康型组织的内容进行了划分。在时勘教授将内容划分为成功的胜任特征、创新的组织文化以及常的心理状态。

二、高校构建健康型班级的探索

班级作为高校组织的基本形式,是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同辈青年组成的集合体。另外高校还是教育组织,主要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与相关的服务,同时高校还需要担负社会历史的使命,高校班级的发展过程与企业的发展过程其实存在很多的相似点,如两者都需要对组织成员中的关系,组织健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处理;也需要对客户的忠诚度与满意问题进行管理。同时高校班级也需要根据外界环境的改变,调整其发展形态,保证高校班级的健康成长。

1.加强班级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生心理资本。在21世纪,我们应该以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突出我们做人的基本素质。简单来说就是拥有健康的身体与良好的心理素质,特别应该突出做人的良好品质与人格。在现实生活中应该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保持迎难而上的精神,具有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意识。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应作为班级管理建设一个重要的切入点,以提升学生的心理资本。

2.打造班级团队,组建有胜任特征的学生干部队伍。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必须拥有一批团结在班主任周围的积极分子以及从中挑选出来为班级服务的核心团队。因此,发现和培养积极分子,认真选拔、任用、培养班委成员,形成具有胜任特征的学生干部,是建设健康型班级的一项重要工作。胜任特征(competency)是指“能将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中有卓越成就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潜在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班级工作完成的出色与否,与班级干部的工作能力有直接的关系。首先,高校班级干部的竞选是一个竞争的过程,在竞选的过程中,只有比竞争对手拥有更多的优势才能胜任班干部的工作。因此在班干部竞选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构建胜任力选拔流程,这样不仅能够选出更适合班干部工作的人员,同时还能促进高校班级组织更好的发展。

3.创新班级文化,营造班级良好的文化氛围。我们这里提到的班级文化主要是指,班级中的成员通不同的共同创作良好的班级组织环境,成员之间的交往,以及班集体中成员表现出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趋向。在班级建设的过程中心理文化建设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心理文化建设主要是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关注,帮助其更健康的发展。这样有利于拓宽班级文化建设的视野;能增强学生自我成长的力量、有利于培养和发掘其积极品质,提高个体幸福感;同时,加强班级心理文化建设更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有利于促进班级团体动力牵引个体心理健康水平提升。班主任的人格魅力是营造班级文化氛围的重要因素。班主任要注重把情感教育渗透到具体的帮扶工作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助能力。推行对待学生有爱心、接待学生有热心、指导学生有诚心、服务学生有耐心的“四心”服务,带领学生建立积极的班级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时勘.和谐社会的健康型组织建设[J].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

[2]时勘,郑蕊.健康型组织建设的思考[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7

[3]荣方婧.健康型组织理论体系构建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11

第5篇:班级文化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技工院校;班主任;渗透职业化;素质教育;方法

众所周知,大部分技工院校学生不具备较强的自制力,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一下对学生进行渗透职业化教育的方法。在技工院校的教育工作中,与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班主任,所以说,班主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承担着做好学生职业化素质教育工作的重任。

一、职业化的基本定义及职业化素质的基本内容

技工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性质与普通院校有着很大的差别,为企业和社会培养具有专业技能和素质的一线生产人才是技工院校的办学目的,因此,技工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应该从技能和素质两个方面进行,笔者认为,在学生们入校之前,技工院校应该对全体新生进行素质教育工作和素质评估工作,除此之外,还应该要求班主任和各科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持续性、阶段性的对学生进行渗透职业化教育工作。我们可以从素质模型理论了解用人单位招募员工的倾向性,具体来说,企业非常重视具有职业化素质的人才,与普通人相比,这类人才更能够获得突出的成就。职业化包括职业技能职业化、职业行为、职业道德、职业心态、职业意识五方面内容。职业化素质要求工作人员具备将事情做好的工作态度、良好的工作形象以及高水平的职业技能。

二、将职业化素质教育渗透在班级管理中的内涵分析

众所周知,“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是职业院校的办学方针,这个办学方针要求班主任在培养学生时遵循人的个性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并在此基础之上突出职业导向。将职业化教育渗透在班级管理之中,要求班主任从职业化的概念出发,根据企业员工素质的构成情况,通过创设具有班级特色的职业文化,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职业教育,对他们讲解社会实践活动和专题教育培养。 技工院校应该以企业用人标准作为职业教育标准,班主任按照企业用人标准进行班级管理中的渗透职业化素质教育工作时,应该具体地为学生描述企业员工应该具备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基本素质,具体来说,班主任应该关注当代职场中的思维模式、职业观念和职业技能,通过采取一定的教学方法实现学生的个体素质职业化,进而使学生们更好地适应自己的岗位、行业和职业。相关研究和实践表明,班主任在技工院校中对学生们渗透职业化素质教育,能够塑造学生们的职业素养,能够让学生掌握相关的职业技能,使学生掌握相关的职业管理流程和职业规范,进而提高学生们的就业能力和职场竞争能力。

三、技工院校班主任渗透职业化素质教育方法

1、培养学生崇尚技能、热爱劳动的美好情操

我们都知道,一个楷模便是一种导向,一个典型就是一根标杆,作为技工院校的班主任,应采取各种方法让学生们认识为当今社会做出重要贡献的高科技人才,例如,班主任可以利用班会课进行高技能人才的主题演讲活动和专题讨论活动,除此之外,班主任还可以让学生们观看与企业高技能人才相关的宣传记录片,这样,能够让学生们了解高科技人才的先进事迹,高科技人才的刻苦钻研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通过各种方法在学生的心中树立劳动者的典型形象,能够让学生意识到作为一名高技能员工的荣誉感。除此之外,技工院校班主任应该时时教育学生们,告诉学生们一个人只要干一行爱一行,就能走向成功之路。

2、班主任应该以身作则,成为技工院校学生的良师益友

渗透素质教育需要班主任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班主任应该以饱满的热情渗透教育工作,和学生们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具体来说,班主任应该用自己的爱心和真诚去感动学生,了解学生们的生活状况和家庭状况,对家庭困难的学生给予经济上的帮助,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给予鼓励。除此之外,班主任还应该提高自己素质,以身作则,不断地完善自己,使自己成为学生心中的楷模,只有这样,在对学生们渗透职业教育的时候,学生们才会认真听讲。

3、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关注学生的职业资格

虽然高年级的技工学生具备了一些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但是由于学生们不能够及时完成角色转换,所以他们不能够很快的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时,应该注意从企业文化中汲取营养,在班级教育中融入职业特色,使企业文化和班级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与此同时,技工院校班主任应该从心理、态度、思维、观念等方面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强化学生的职业观念,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目前,企业需要一技多能的劳动者,因此,班主任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与自身所学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考试,除此之外,班主任还应该根据学生们的就业意向和个人兴趣,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和指导,关心学生们职业资格的取得情况。

4、在班级文化中融入企业文化,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

从本质上来看,企业文化的育人目标与校园文化的育人目标具有一致性,这为校企文化融合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在班级文化中融入企业文化,开展大范围、深层次的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能够帮助职业院校形成自身的特色文化,因此,做好校企文化的融合工作,是技工院校培养社会人才的客观要求。学生们在生活、学习和工作过程中形成的行业准则、作风、态度、信仰和价值观就是班级文化的定义。班级文化在班级管理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能引导和激励学生,提高整个班级的凝聚力,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企业文化,使学生更快的适应企业生活,技工院校班主任应该让学生们了解并学习企业文化中的行为规范、群体意识、管理思想和价值观念;班主任还应该鼓励学生学习与日常职业活动有密切关系的法律常识和职业道德规范,让他们学习文明礼仪,在他们心中树立法制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帮助他们培养出良好的职业习惯和职业素质。技工院校的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时还可以借助企业的经营理念,让学生的职业观念和职业行为逐渐与企业接轨,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班级管理中引入企业的日常管理制度,将课堂考勤当成企业考勤,严厉地对学生的旷课、迟到、早退现象进行批评教育,这样既能够丰富学生们的人文修养和文化内涵,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业文化。

5、重视职业经验的积累,强化对学生的职业能力锻炼

技工院校可以用毕业实习和社会实践的形式增加学生的职业经验,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技工院校班主任应该加强对学生实习生活的跟踪和指导,帮助学生们解决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更好地熟悉职业流程,适应企业文化。要想使学生胜任企业的实际工作,班主任还应该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训工作,在班级管理中渗透职业角色,模拟职业场景,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和与他人共同生活的能力。

6、加强校企合作,做好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众所周知,校企合作是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渠道,也是技工院校的办学特色。班主任应该结合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训内容和实训特点,通过“校企双制”的培养模式,加强学生对自己所学行业发展趋势的认识以及自己所学专业职业群的了解,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让学生知道企业对岗位人员的技能要求,并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技工院校的学生有着很强的专业特色,因此,班主任应该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工作,创造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制定学习方法和学习规划,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把握职业机遇。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们多参加一些校内或者校外的职业技能竞赛,让学生们在竞赛中提高自己的实训技能和动手操作能力,让他们能接受各种活动的洗礼,激发学生们获得成功的愿望。

7、组建强有力的班委会,对学生进行渗透化职业教育工作

班主任要想做好对学生的职业化渗透教育工作,就得对班级进行有效地组织和管理,教师应该在自己班级组建一支强有力的班级骨干队伍,要想做好对学生的初步了解工作,教师应该在学生们入学之前,通过新生档案的分析,充分了解各个学生在原来学校的学习情况进而思想情况。当学生们入学之后,教师应该有目的的指派部分学生做一些工作,观察学生的工作能力。班主任应该选择思想作风正派、活动能力强、学习态度端正的学生作为班长,与此同时,还应该选拔学生们拥戴的人担任班干部。教师可以有计划有组织地做好对班干部的职业化教育工作,然后充分发挥他们在班级中的模范带头作用,这样,既能够帮助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又能使班主任通过班干部做好对全体学生的渗透化职业教育工作。

8、技工院校班主任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班主任既是班级学习的指导者,又是班级活动组织者,除此之外,他还是对学生进行渗透职业化教育的实施者。班主任个体素质的差异,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职业化渗透教育的效果,因此,作为技工院校的班主任,应该努力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准确把握企业的用人标准。具体来说,班主任应该不断地学习和实践,充分了解班主任专业化概念和内涵,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做好对学生们的管理工作和职业教育工作。

结语:

技工院校的教师应该以就业为导向,向学生们渗透职业化素质教育,做好对学生们的择业指导、创业指导和就业指导工作,进而使学生们正确的认识并热爱自己的专业。笔者认为,技工院校的班主任做好对学生的渗透职业化教育工作,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择业竞争能力和综合素质。做好渗透化素质教育工作,需要技工院校班主任整合多方教育资源,并与企业建立协同机制,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

参考文献:

[1]李丽.关于做好技工院校班主任工作的几点思考[J].课外阅读(中旬),2011(04)

[2]董检南,杨洋.如何开展技工院校班主任的管理工作[J].教育教学论坛,2012(19)

[3黄华福.以建设和谐班级为重点 巧解后进生转化的难点――技工院校班主任工作的创新与探讨[J].科教文汇,2012(19)

[4]张丽华.浅谈技工院校班主任工作心得[J].经济视角(中),2011(03)

作者简介;

潘春森,男,1957年生,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管理专业(本科)。现在浙江交通技师学院任教,高级实习指导教师。曾主编和参编多本全国和全省发行的教材,完成了两项省交通运输厅的课题研究

第6篇:班级文化的概念范文

班级文化是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营造和维护的班级氛围,是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重要牵引,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抓手。班级文化具有教育性、平等性、融合性、社会性等一般特征,班级文化的主要有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等。

班级文化可通过形成班级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约束班级成员的言行举止。班级成员符合班级文化的举动,会得到全体成员的认可、赞许、鼓励等,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或人际关系,赢得班级成员的尊重,该成员此举动将会逐步加强;班级成员不符合班级文化的举动,会得到全体成员的否定、批评、制止等,迫于舆论或集体氛围压迫,不得不约束自己的言语和行动,该成员此举动将会逐步弱化甚至消失。

一、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以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己任,班级文化的建设应与之相匹配,明确大学生的职业发展目标和定位,树立良好的职业观和就业观。但是,目前高职院校班级文化的建设还未成体系,在班级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1.班级物质文化失位

由于高职院校采用的是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教学交叉进行,因此,高职院校班级很少有固定的教室作为物质文化的载体,更多依靠宿舍楼或教学楼的局部区域来进行物质文化的布置、宣传和营造等,很难给班级成员带来归属感。同时,班徽、班歌、班服、班级口号等也是由少数人协商确定下来的,不具备创新性,缺乏公共基础,很难在班级成员之间引起共鸣和响应。

2.班级制度文化错位

班级制度文化的制定往往是少数人来完成的,缺少班级全体成员共同协商的过程。同时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班级制度文化并不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等主流文化为基础,常常表现以投机取巧为荣、以刻苦学习为耻,以好吃懒做为荣、以勤工俭学为耻,以浑水摸鱼为荣、以拾金不昧为耻等,与主流文化出现严重错位,制约大学生身心素质和职业素质提升。

3.班级行为文化出位

由于高职大学生处于价值观形成的不稳定期,并受多元文化、不良网络文化以及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班级行为文化经常会跳出大学生主流班级行为文化的范围。班级成员经常会表现出“物质利益至上”“重视个人利益”“利己主义”等,不尊重老师和他人、以自我意识为主、我行我素、不注意日常穿着和文明用语等,迟到、旷课、考试作弊、上课玩手机、传播不良信息等行为。

4.班级精神文化缺位

由于90后大学生自我意识较强,喜欢独立思考、特立独行,有时过分强调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因此很难形成班级全体成员普遍认同价值观念、理想信念等,很难确立共同的班级目标、一致的舆论导向以及融洽的人际关系,班级精神文化出现真空地带。

李成超的《高职院校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探析》调查结果显示“有11.7%的学生班级概念模糊,没有统一的班级精神文化标志;有 19%的班级精神文化制度建设整体不够完善,班级工作开展具有随机性和盲目性。”[4]

二、互联网视域下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策略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改变着人们传统的生活、工作、学习方式等。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和迅速发展,与它的特点密不可分:首先是开放性,互联网作为一个开放平台,人们可以利用它共享和资讯,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同时也降低了区域文化、家庭背景、生活习惯等方面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影响。其次是平等性,

在互联网平台,每个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都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立场,相关的信息来进行自主表达,营造了一个人人平等的交际环境。再次是交互性,互联网可以将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超文本技术融合为一体,使人们可以获得更多信息,丰富感知和表达方式,提升生活、学习、工作等质量。最后是即时性,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既可以获得即时信息,同时也可以即时信息,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即时交流和相互了解,并能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1.班级物质文化建设

为了弥补高职院校班级没有固定教室作为班级物质文化载体的不足,可以通过互联网建立网络班级,形成一个固定且突破时空限制的“大教室”,例如易班(易班是由上海市教卫党委、上海市教委率先发起,具有强大班级功能的以高校师生为主要使用对象的网络虚拟社区。[5]班级博客、班级微信平台、ChinaRen校友录等。

班委干部收集班级每个成员的姓名、籍贯、兴趣爱好、座右铭、人生目标、电话号码、生活照片、获得荣誉等资料建成个人专属信息库板块,并不断进行完善和更新,使每个成员都立体式呈现出来;建立班级荣誉榜、班级风采展示等板块,对班级集体和成员获得的重要荣誉进行广泛宣传,对班级参加或举办的重要活动进行展示;在节假日、纪念日、成员生日等重要日期对班级成员发送祝福,针对重要考试、天气突变等发出温馨提示,等等。这样可以加强班级成员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增强班级成员的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形成一种“家”的感觉。

班级干部通过互联网组织班级全体成员(包括辅导员、班级导师)积极参与班徽、班歌、班服、班级口号等文化标志的征集活动,精心筹备、认真筛选、公开投票,选出多数班级成员认同的文化标志。将班歌拍成全体成员共同演绎的视频文件与班徽LOGO、班级口号、班服照片等在网络班级教室明显区域进行展示,增强班级物质文化认同度。

2.班级制度文化建设

班委干部组织班级全体成员(包括辅导员、班级导师)根据《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学生手册》和道德规范等制定班级制度文化,形成在班级范围内有一定约束力和公信力的班级管理规定、班级行为准则等,并将相关制度文化以PPT、歌曲、视频、图片等喜闻乐见、易于接受和传播的形式在班级网络教室大力宣传。

同时,定期在班级网络教室将班级成员执行班级制度的情况进行统计和通报,为表现优异的学生颁发班级小红花,对不良行为进行不点名批评,让班级成员在班级制度文化的影响下形成对真善美的认识和追求。

3.班级行为文化建设

班级行为文化渗透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以及组织活动等行为之中,主要表现为学习行为文化、生活行为文化、交往行为文化、组织行为文化。

慕课(MOOC)、数字图书馆、在线上网学习、BBS 和博客论坛等互联网多媒体信息的出现改变了教师在教室按照书本内容给学生讲授课程的单向性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呈现多元化、多样化、多向性等特点,学生学习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既可以享受到教师授课以外的学习方式,也可以接受到世界级名师的教诲;既可以向前追溯学科知识的历史渊源,也可以向后延伸了解学科知识发展前沿;既可以做信息的享受者也可以做信息的传播者。积极倡导班级成员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既有利于拓展知识视野、灵活把握学习时间和进度,同时还有利于增强师生、生生之间的充分交流与合作,提升班级成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营造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

微信、飞信、QQ、电子邮件等网上社交媒介的广泛应用丰富了班级成员的交流方式,既可以面对面近距离交谈也可以远距离视频聊天,既可以即时交流也可以延时交流,既可以单独交流也可以集体交流,拓展了人际交往的时间和空间。同时,社交媒体的开放性和平等性也为班级成员人际交往提供了一个宽松、对等的环境,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主张、意见或建议等,特别是辅导员、班级导师与学生可以平等的身份进行交流,增强班级成员的相互理解和信任, 实现扁平化管理,及时有效地进行信息传递和解决问题。

通过网络剧、微电影、微视频等网络视听节目以及微流等网络视频平台对班级开展的心理情景剧、志愿服务活动、文艺汇演、演讲比赛、辩论赛等集体活动进行广泛宣传,既有利于提升班集体成员的集体荣誉感,又能强化班级成员对真善美行为的积极追求以及对假恶丑行为的不断抵制,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班级精神文化建设

互联网环境下班级成员既可以自由表达对真善美个性化追求的方式,又能统一对真善美的判断标准,有利于形成个性张扬而又本质趋同的班级精神文化氛围,促进班级精神文化的践行与发展,避免了因形式呆板、内容枯燥引起停滞不前。

互联网媒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雷锋精神等社会主流精神文化的内涵、意义以及现实表现形式都进行了深入阐述,有利于引导班级成员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炼出有班级特色、显示班级全体成员意志的班级精神文化。与此同时,明确设定班级合理的发展目标、建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和谐的人际关系,推动班级成员努力做到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的结合、集体发展与个人成长的统一。

三、结语

虽然互联网上有时也会出现很多虚假的、消极的、不健康的信息,传播一些不正当的言论等,对大学生做出正确判断和行动造成影响,但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相信互联网可以辅助我们建设好高职院校班级文化,让大学生在班级物质文化的熏陶下、制度文化的规范下、行为文化的激励下、精神文化的感染下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罗爽.多元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探析[J].职教通讯,2013(05):71-73.

[2]刘义安,王敏.试论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与逻辑路径[J].文教资料,2015(06):106-107.

[3]曹颖.基于互联网思维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课发展研究[J].商业故事,2015(09):94-95.

第7篇:班级文化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大学班级 管理 建议

大学生是一群思想活跃、身心发展趋于成熟,具有强烈好奇心和自我独立意识,但是非观念较弱的一个群体。作为大学生接受教育和人际交往的基本单位,一个班级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大学教育、大学生未来发展的好坏。随着人才强国政策的实施,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迈向大众教育,在校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导致大学班级管理难度加大,班级管理问题也成为教育者们关注的重点。

1 大学班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班级缺乏凝聚力,学生参加集体活动积极性不高

学生是班级管理的主体,学生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对班级事务的关心程度都直接影响到班级的凝聚力。而班级缺乏凝聚力这一问题已成为班级管理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对其根源进行分析,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

从主观因素看,如今的大学生受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影响,他们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个性和世界观,甚至被称为“张扬自我个性,相对缺乏团队忠诚感”的一代。当张扬个性和维护班级共性发生冲突时,学生可能会脱离班集体,当人数超过一定范围,班级开始体现出缺乏凝聚力特征。缺乏凝聚力的一大表现就是学生参与集体活动的热情不高,参加班级活动不积极。学生本该对使自己生活更加绚丽多姿的班级活动寄予很大希望,但对于追求新潮的“90后”来说,呆板的班级活动、程序化的班级事务已经越来越吸引不了他们。学生们参加班级活动的热情也渐渐冷却,对班级活动越来越不积极,对班级事务越来越不关心。这又反作用于班级凝聚力,导致凝聚力降低,如此恶性循环,使得一些管理不当的班级如同一盘散沙,失去了一个班级应有的活力与激情。

从客观因素看,学分制的推行和教育大众化的趋势,冲击了原本的班级管理制度,为高校班级管理带来了新的问题。大学之前的教育是老师包揽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学生过分依赖老师。但随着学分制的实施,学生的自主选择性增强,原本因同一个目标聚集一起学习的同班同学,由于选择不同的课程,开始分散,失去集体性质。因此集体活动也很难全部参加,这导致通过集体活动促进班级融合,提高班级凝聚力的做法得不到很好的效果。另一方面,随着教育的大众化,高校的人数逐年增加,学生也由来自一个地区扩大到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国。由于文化、宗教、世界观的不同也为班级管理加大了难度。

1.2 班级成员相互影响,思想认识易产生偏差

个性张扬的“90后”是较容易步入歧途、思想产生偏差的一代。一方面,“90后”的学生虽然体验过“减负”、“素质教育”,但他们还是承受很大的学习压力、升学压力。繁重的课业负担和心理压力,使得部分“90”后对学习没有兴趣甚至厌学,特别是在面对十几年的填鸭式教育、紧张的高考后,大学的自由让大学生渐渐不明确自己在大学中的学习目标。

另一方面,大学环境相对自由宽松,辅导员和班主任对学生的指导工作大多集中在日常事务性工作、团学管理工作、就业工作等方面,绝大多数班级的繁琐工作由班干部负责完成的,辅导员或者班主任对学生的个别指导得不到很好的实现。而早已习惯有老师管制的学生,普遍产生迷茫状态,在没有具体目标的情况下,部分同学会将学习的精力用于其他方面,如网络游戏、社团兼职等。受这部分同学的影响,其他一些同学也慢慢加入了这个群体,彼此影响,思想认识产生偏差,渐渐开始远离班集体,造成了班级管理的又一大难点。

1.3 班级概念淡化,班委组建难度加大

高校教育除了传统的书本教育,更大的教育意义在于通过各种社团活动、各种社会实践让学生增长知识、扩展视野。由于社团的各种锻炼益处、较之班级更加有集体归属感的氛围,班级概念随之逐渐淡化。高校学生现在更多的喜欢投身于社团,而不愿留任班委,在自主管理的班级管理体制下,由于班委人数的下降、班委成员的一成不变、班委工作热情的下降等情况,班级管理也得不到很好的落实。目前高校的金字塔管理形式下,班委作为班级管理工作的最主要基础,一旦有所动摇,必将影响到整个管理体系的实施,以及学生自我管理的班级管理体系。

2 多管齐下,改善班级管理现状

2.1 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班集体是由学生个体组成,唯有每个成员都奋发积极,更为主动、自主地管理自己所在班级,并且在这一管理的过程中促使自身改进不良行为,并自觉培养良好的习惯,才能以自身带动他人,一起营造优秀的班集体。因此,着力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意识到张扬个性与维护集体共性的关系,找到既能在保证共性的情况下,又能张扬自己个性的正确方式,做一个不迷茫、不偏差、不颓废的当代大学生。

2.2 重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班集体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所依托的有效载体。一个好的班集体,积极向上、进步力强,能为自身以及同班同学营造一个良好学习、生活环境,塑造奋发向上的精神和健全的人格。相反,一个凝聚力不强,没有或缺乏正气的班级,不良风气和习惯也在班级的每个成员中传播、吸收,彼此影响。因此,辅导员和班主任须发挥指导作用,通过班会、讲座等方式,宣传班级的重要性,让学生意识到班集体的重要性。

2.3 加大构建优秀班级文化的力度

班级文化是班级管理中看不见的软件,是联系班级成员的纽带,更是一个班级的灵魂。这种文化是班级成员共有的一种价值取向,一个拥有正确的共同价值取向、共同理想和追求的班级,学生的集体意识就强,学生对班级就有认同感和归属感,若班级凝聚力大,成员之间就能产生良好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因此,加大班级文化的构建对班级管理极为重要。管理者可通过开展主题团日活动、节日联谊活动、季节性出游活动等形式来增加学生的交流机会,培养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精神,让班级文化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并成为班级成员间的联系纽带。

2.4 发挥先进学生的模范带头作用

发挥先进学生的模范带头作用,是有效的班级管理方法之一。优秀的班干部,不仅要以身作则、有效管理,而且还要取得同学们的认可。班干部要起带头作用,无论在工作上、还是学习上都起着激励作用。班干部要重视自身的表率作用,并在集体工作、学习中,以自身感染他人,让班级同学深刻理解一名优秀学生的衡量准则,使同学们对优秀思想有理性的认识,并通过这些理性的认识,将优秀思想落实到学习、生活活动之中,从而指导自身行为。

参考文献:

[1]靳拥军,王强,李远蓉.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班级管理:问题分析与体系重构[J].思想教育研究,2010(11).

[2]田野.大学班级实施自主管理的有效措施和途径[J].中国校外理论2011(01).

[3]丁怡.班级文化是班级管理之魂[J].学园2014(10).

第8篇:班级文化的概念范文

一、此次外出学习我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加强了对校园文化的理解。在高城寺小学,我观摩了“校园环境变化”、“校园特色活动”图片展及学校基本情况、办学理念、学校制度的宣传板;观摩了校门西侧唐诗宋词连轴的文化墙;我还观摩了师生书法绘画作品展。在学校人员的带领下,我走过了教学楼“寻梦楼”、“织梦楼”、“圆梦楼”及学生食堂“快乐餐吧”。在织梦楼的一侧,我看到了“过一种幸福完美的生活”醒目文字下写满了同学们心灵梦想的文字。走进教室,我感受到了每个班自己的特色,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名字及班徽,黑板报的图案与班徽相呼应。教室里展示着师生自己动手的成果,群星璀璨照片墙,采蜜角,我最棒,理想树等,每一面墙,每一个角落都布满了温馨。在向阳之家,我感受到了向日葵“向上,向阳,向乐”的力量,在飞鹰班我感受到了“拼搏,奋起,勇敢,直前”的力量……高城寺小的晨读成为校园文化的另一个载体,它利用自己临漂水,倚古山的地理优势,传承古韵文明,开展经典诵读,除了诵读政教处规定的必读篇“儒家经典”“三字经”“戒子书”等,每个班级还根据自己的需要选读、背诵其他的好的文章。高城寺小的晨读,让古韵文化情染书香,让高城寺小更加具有文化内涵与魅力。在这里,我被浓浓的书香校园氛围所震撼,我感受到了由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管理文化、班级文化凝聚而成的鲜明的校园文化。

我的第二个感受是高效的课堂,能让学生快乐的翱翔。

在向阳之家,我听了一节数学课“可能性”,在老师提出概念后采取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摸不同颜色的乒乓球,想一想,说一说周围哪些现象是可能发生或者不可能发生,然后老师讲黑心法官与囚犯的故事,让学生回答问题并找出对策,一步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探究的作用,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始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整个课堂高效、有序并快乐的进行着。

第三个让我受益良多的是高城寺小课间活动多姿多彩,歌舞与绳飞扬。

校园集体舞《歌声与微笑》、全校同唱一首歌《低碳贝贝》、绳操、自由跳绳,这些过程都是师生共同参与,我感受到了老师与学生合作、学生与学生合作,团结向上的精神风貌,让我感受了这个集体活力四射,积极向上的情操。

第四个让我感触很多的是高城寺小勇展才华,放飞梦想。高城寺小举办了一场主题为“让每一朵花儿都幸福绽放”的新教育实验工作汇报演出。这一场新教育的展示,我更多地认为这是一场放飞梦想,追逐梦想的宣言。师生共诵千古文化,集体追梦。教师独唱《中国大舞台》,唱响中国梦。师生共舞《天亮了》,我读出了追梦中的彷徨及要坚定梦想。从《八卦哎呀呀》中,我感受到了追梦的快乐。教师钢琴独奏《童年的回忆》,追忆童年梦,寄希望于新一代。歌舞《春眠不觉晓》《爱在人间》,孩子们富于变幻的表情,富有活力的表演,让我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在学习中比较,在比较中反思,在反思中进步。我想这是开放周学习共同的初衷,高城寺小的学习,让我对自己的工作有了进一步的想法与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关于班级文化

我觉得班级文化是一个班德育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一个班级的精神风貌、价值观念、思想品质和生活行为方式。一个班的班级文化,可以从班级的一桌一倚,一角一落,师生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中展现出来。对此以后我会从以下几点来努力。一、用正确的班级舆论感染学生,营造相互竞争又团结协作的班级氛围,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教育,在礼仪、卫生、纪律、习惯方面多下功夫,努力形成班级共同的价值观、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形成整体素养。二、加强对班级的布置,引导学生动手,布置温馨教室,增强学生班级责任感,努力形成班级共同文化观。三、丰富班级活动,自己积极参与,在活动中鼓励学生互相关心,团结友爱,培养融洽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

关于高效课堂

无论新教育如何改革,我觉得高效的课堂都是重点。而高效的课堂的关键在于我们老师。在于老师对课件的精心设计、在于老师对教材的精心取舍与提炼,在于老师大胆的对教材进行有效的整合,在于老师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对此我对自己的要求是一、加强自身的学习,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尝试小组合作学习,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辨别能力,相信学生,把主动权,思考权给他们。同时,我会加强对电子白板运用的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二是、重视思想品德教育,给学生多讲一些优秀人才的故事,让学生明白个人的学习与集体、与祖国命运相关,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化被动学习为主动行为。三、我要加强自身的学习,不断借鉴优秀老师的成功经验并把自己学习到的东西持之以恒的用到工作中去。

第9篇:班级文化的概念范文

班级人文文化是指班级内部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念、思想观念和得为方式的整合体,它是一个班级灵魂所在,是班级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取得成绩的关键,因此,任何班级的建设都要重视班级人文文化的建设。

宏志班是国家“西部助学工程”开办的特殊班级,我有幸担任南宁市第一个宏志班——南宁一中高中04级(13)班的班主任。建班之初,如何塑造宏志班的班级人文文化成为了我和班级的主要功课之一。

班级人文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必须要有一定的思想内涵和文化特征,意思是它必然要体现某种主题。而要确定主题必须要遵循特定的原则性的东西,同时还要有实现这一主题的具体的措施。笔者认为这两者缺一不可,否则将无法成功营造出班级的良好人文文化氛围。因此,精心设计班级人文文化的主题和围绕主题制定具体措施,成为班级文化建设中不可回避的工作。

一、坚持从实际出发原则,教育以人为本理念,提炼班级人文文化主题

任何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班级人文文化是一个班集体的共同理念,它对班级成员的思想道德取向有着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因而任何班级人文文化从导向上来讲都应是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这是它的共性。但是,每个班级成员构成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社会背景等条件千差万别,所以班级人文文化具体到各班应呈现出各自的特色。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班级人文文化主题前,在注意共性的同时要坚持从实际出发,而对于一个班级来说,最大的实际莫过于学生的特点,这是不容忽视的。也就是说,在班级人文文化建设过程中,只有那些符合学生实际并能引领学生不断向前发展的思想观念、价值观、行为方式才能成为班级人文文化的主题。

宏志生是来自全区各地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在他们身上有许多的优秀品质,如“特别有礼貌、特别守纪律、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有作为、特别有志气”。宏志班是一个有着光荣传统的班级,有自己独特的班训、班风——“宏图寄党恩,志远为国强”。这些都是独有的难得的优质教育资源,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并更好地利用它们。通过师生们共同努力,班级答成了一种共识,那就是每个同学都要自律地做人、自信地生活、自强地成才、自觉地报国。

二、围绕主题,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采取恰当措施推进班级人文文化建设

转贴于

1、倾注爱心,传承爱心,在班级营造家庭的气氛

马斯洛动机理论研究发现:人的行为总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动机是推动个体活动的动力,是行为的一种内在原因。人的需要随着个体的发育成长会逐步出现从低到高五个层次,其中最基础的是生理和安全的需要,更深层次的就是一种归属与爱的需要。高中生正处于发育成长的高峰,并开始走向成熟的阶段,自我意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他们需要有归属感,因而作为班级人文文化建设的引领者——班主任,必须要重视这一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学生付出爱,让他们对班级有家的感觉,这样他们才会对班级有认同感,进而才会发出建设班级的激情。

宏志生们大多是第一次远离亲人在外求学,他们不仅希望学业有成,同时也渴望老师能像父母亲一样关爱他们。我理解他们的需要,也尽力去帮助他们:天冷了,为他们拿来御寒的冬衣;听说孩子们营养不良了,就要求食堂每天为他们煮鸡蛋加强营养;有同学生病了,及时送去医院并细心照顾;中秋节、五一节放弃了与家人团聚,和学生一起搞活动等等,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使学生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也增进了师生的情谊。在“我的班级,我的家——我成长的乐园”主题班会上,我引导他们:既然班集体就像家,每个成员都要爱家,为家添砖加瓦。他们乐于接受,于是纷纷行动起来,自觉地投入到班级自我管理中。他们在班委的主持下,讨论形成共识:班级的事,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时时有事做,事事有时做。不久,一部由全班学生讨论制定并表决通过的班规产生了,它凝聚着学生们渴望参与班级管理的热忱,使得班级管理由原来的“要我做”变为了“我要做”。此后,大家还不断地对班级工作提出了不少有益的意见和建议。

2、精心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折射班级人文文化内涵

文化是一个具有整合性的、内涵丰富的多维概念。文化内涵的多维性要求多种形式与之相适应。班级人文文化也不例外,它的建设需要丰富多彩的活动作为载体,折射出特定的文化内涵。这就需要我们精心策划每一项活动,突出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得班级人文文化建设活跃起来了。通过实践,学生们有了亲身的体验,真切地感悟到了许多道理,更加乐于接受活动中折射出来的思想。

3、班级人文文化建设还要重视互助组织的作用,发挥同伴互感教育的功能

在班级人文文化中,班主任是主导,而学生是主体。所以我们应该想方设法突出学生在班级人文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在实践的过程中,我发现在学生中间组织一些互助组织,让学生互相帮助,发挥同伴间的教育功能,也会对班级人文文化建设起到促进的作用。

在宏志班中,42位学生分成了七个互助小组,每个小组都有小组长负责,每一周每个小组都要在组长的带领下开展活动,活动的内容是让每一位组员总结自己本周生活、学习、工作、思想等各方面的情况,做得好的大家互相鼓励,做得不好的大家为他指正,并督促他改正。这样使得学生许多的思想问题得到了及时的反映和解决。

在宏志班,学生还自发地组建了“流动阅览室”,就是学生们把自己所买的书或所订阅的报刊集中到班长手中,由班长造册登记,然后供全班学生借阅,这样既节约了资源,又增进了学生间的情谊,成为了班级人文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