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体系范文

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体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体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体系

第1篇: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体系范文

【关键词】食品质量安全;安全管控;行业约束

对食品行业来说,只有制定了完善的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以强有力的措施确保各项规范的有效运行,最大程度地实现质量管理体系中的各项指标,生产出合格的各种产品,经严格检验以后再投放市场,才能维持企业自身的持续健康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为顾客提供合格、满意的各种产品。从当前的情况看,HACCP体系认证在食品生产企业中也得到了普遍实施,但是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还不是很理想,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效果还不是很明显,不能够结合自身企业的特点对管理体系进行改进,质量管理体系保持在刚成立时的管理状况,这大大制约了企业的发展。面对当前的严峻形势,我国的食品企业必须结合自身实际,努力搞好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不断提高质量管理水平。为此,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食品质量的管理。

一、要加强各个管理体系之间的融合

各管理体系之间的融合是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关键,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并下工夫做好。一个食品企业,要想进入市场,按照《食品安全法》的有关规定,需要满足食品安全准入制度,符合食品出口企业卫生备案制度等一系列的要求,与此同时,要建立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卫生质量体系、HACCP体系等。但是我们发现,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些管理体系之间是相互独立的,没有把它们互不衔接起来,程序文件不能相互引用,造成管理成本的增加。

我们在食品加工企业中建立和运行这些管理体系,目的是保障企业生产的产品是合格的,符合安全卫生的标准。食品的安全卫生是食品质量的重要方面,但是合格单产品还要在数量上、产品规格上、产品的外包装等方面满足一定的标准,我们加强各管理体系的融合,就是要在节约管理成本的前提下,让产品的各个方面都达到要求。同时,管理体系的融合、管理手段上的衔接,不仅可以形成方便适用、控制有效、满足多个标准的程序文件,而且使操作人员能够更方便地使用各种质量记录,以便达到个管理体系的高度融合。

二、要有效控制原、辅料

食品生产企业有效控制原辅料是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重要环节,这些原料是否安全,质量如何基本上也就决定了所生产产品的质量,没有原辅料的安全卫生,就不可能生产出安全卫生的、符合质量体系管理要求的产品。大多数食品加工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虽然突出了原料的控制,但是,在对辅料的控制方面往往重视程度不够,在建立有HACCP体系的企业中,虽将原、辅料的验收作为关键控制点来控制,但与供方评价等控制措施联系又不紧密,造成原、辅料的控制有效性不强。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原、辅料的控制:

1、建立产品可追溯性体系,为产品能够从成品追溯到原、辅料提供必要的依据;

2、全面做好原辅料供货方的评价,我们说的全面评价,就是要对供货方的法律意识,主要是与提品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认识和他们遵纪守法的情况,同时,还要详细考察他们的生产情况,深入了解他们的生产水品、技术手段、供货保障能力,除此以外,社会上对供方的评价也可作为我们选择供货方的参考,重点查看产品符合国家标准,生产者是注册厂,养殖场有备案记录和凭证等;

3、在产品采购产品方面,应该制定严格的检验和验证制度,规定原、辅料质量控制的标准,重点做好农残、药残的化验和控制,把影响消费者健康的危害控制在安全的范围之内;

三、加强员工卫生知识培训力度

员工的卫生知识会直接影响到所生产产品的质量,做好员工卫生知识培训是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保障措施,因此,我们应该在生产前和生产过程中,下大工夫做好员工的卫生知识培训工作,在员工卫生知识普遍提高的情况下,让他们自觉地参与到食品安全管理当中。更加重视食品加工过程中卫生控制要求的培训,强调个人卫生习惯和企业卫生管理制度的落实,使员工的行为及各方面的指标达到《食品卫生法》中的相关规定。只有这样,才能保障视频在生产过程中,各项标准达到要求,才能使所生产的产品是合格的、高质量的。

四、注重生产设备的养护和更新

生产设备是生产企业赖以生存的重要硬件,是产品的紧密接触者,生产设备的质量和运行状况对所生产的产品有着重要的影响,加强硬件设施的维护,对设备进行及时的保养和更新,涉及到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我们食品生产企业不仅要在建厂的时候选好厂址、做好厂区内规划,采购符合生产要求的各种设备,而且要在生产过程中,及时地养护和维修设备,根据生产需要调整各硬件之间的布局,使之更有利于生产,在综合官方要求、顾客需要、生产需要等多方面因素的基础上,把各个硬件调整到最佳状态,满足实际需求。坚持不断完善卫生标准操作程序,对设备的合理布局、供排水设施、加工设备等硬件设施要有专人负责。

五、结束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越来越重视食品的安全问题,作为生产企业,为客户提供合格、安全的食品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因此,食品生产企业在确保食品安全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责任。我们必须从管理体系、人员素质、硬件设施等诸方面进行严格控制,才能确保食品的安全,才能避免因为食品安全问题引发的恶性时间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吴志伟,浅谈食品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J].中国检验检疫,2010年03期.

第2篇: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体系范文

关键词:食品检验 实验室 加强管理

前言

“民以食为天”,食品作为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维持人们的身体健康必不可少的。同时,“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人们日常生活首要的事情,食品质量检验工作在保障食品安全中是非常关键的环节。所谓食品质量检验,指通过微生物学、化学、物理,甚至感官等途径对生产食品的卫生状况、理化特征、感官性能等进行测定、分析,利用各项指标的规范值,来衡量所测定样品每项特性合格情况的行为。

目前在国内,关于生产食品安全卫生的标准是国家强制规定、执行的,一切销售、生产、进口食品的活动都要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法》,作为食品质量检验部门,也必须按国家卫生标准来对食品安全进行各项检验。食品质量检验作为保障食品安全的关键环节,其实验室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检验质量。因此,加强食品检验实验室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是提高食品检验质量的基础。本文针对如何加强食品检验实验室管理,从食品检验人员管理、检验设备管理、检验抽样管理、检验方法管理、检测环境管理、检验质量管理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浅谈。

1. 食品检验人员管理

检验人员的素质决定着质检工作的质量,为了更好地进行食品检验工作,则需要提高相应的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因为规章制度再完善也还是需要人去执行,产品的技术要求再高也是需要人去操作的,仪器设备和检测手段再先进也需要人计算。在这里需要具备专业素质的人来管理食品的抽查、仪器设备的采购和设备档案的建立,如果除去这一环节,食品检验机构纵使有再完善的制度,也难以完成产品的质检工作。如何加强食品检验人员管理呢?

1.1 突出强调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

将科学发展观及三个代表作为指导思想,从身边小事做起,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时刻将人民的利益摆在第一位,做到为人民服务,维护消费者权益。此外还要加强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和思想觉悟,使他们确立正确的思想方向,热爱工作,培养政治责任感和事业心,保持廉洁的工作作风,拒绝腐败,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强化执法的意识。

1.2 业务培训

定期并有计划的对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培训,通过对他们的业务培训来丰富他们的知识,以此来发展壮大质检队伍。

1.3 以老带新,经新促老

食品检验人员之间需要经常进行交流,互相找出缺点并改正,找出优点并发扬,在检测项目中遇到新的问题要展开讨论,养成良好的学习风气,以老带新,经新促老,提高食品检验的能力。

2. 食品检验设备管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设备的质量和性能是进行质检工作的基础,对于检验工作是至关重要的。同时,食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除了需要具备先进仪器设备以外,还需要有高素质的质检人员,这两者完美结合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有些仪器如酸度计等是可以自校的,工作人员要确保每周对这类仪器进行自校,以减少不必要的误差。

另外,还要对仪器的特殊性能定期进行保养,比如蒸馏装置的气密性。在检验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因为各种因素引起误差,比如滴定管、量筒等的精确度不够,或者试剂本身含有杂质等等,这些由于试剂不纯或者仪器本身不够精准而引起的误差称为仪器误差。因为仪器的准确度是检验结果的保证,因此对于仪器要具备一个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在有些理化检验中,温度这一因素会影响检验结果,因此在进行这类实验时,务必要保证在相同的温度下进行实验,才能得出比较准确的结果。例如在滴定标准溶液时,尽量都在20°C的条件下进行,这样可以消除温度对溶液体积的影响。又如测定饮料中存在的可溶性固形物时,温度控制在10℃~30℃的范围内,这样才能查出准确的校正值,以得出比较准确的结果。 在总体管理上,要建立实验室的设施与设备明细目录,包括名称、型号、厂商(家)、购置时间、验收、调试或校验、仪器保管负责人、使用操作规范、使用或维修记录、最后到报废等一系列的仪器设备质量保证档案。

3. 食品检验抽样管理

食品的质量检验可以根据食品的形成和流通过程来从不同的阶段入手。在我国,食品的质量检验的主要方式是食品的抽样检验,这不仅具有科学性、客观性和公正性,还具有很高的权威性。所以其要求检验人员在各种程序中严格做到科学、严谨,使质量抽检工作做到规范、标准和统一,同时又要达到促进食品质量的提高这一目的。

抽样即是从总体产品中抽取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样品进行检测。如果食品样品的检测结果落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此数据就可被用于求得此种食品的变异性及其某种特性的平均值。若想要得到待测食品的性能、成分等特性,需按照特定的方案抽取样本,此样本必须具有代表性,然后对食品样本进行检测,以此检测结果来了解物料的特性,因此抽样的方法和原则是准确检验食品样品的保证。

常用食品质量抽样检验方法分为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对于非概率抽样,其结果的可靠性不能准确的进行计量,所以一般使用概率抽样检测方法。对于概率抽样检测,又包括简单随机抽样检验方法、分层随机抽样检验方法、系统随机抽样检验方法等3类。

4. 食品检验方法管理

要大力优化食品质量检验的方法和手段。首先,要采用正确的食品抽样检验方法。抽样是食品质量检测过程中的基本工序之一,对食品质量的检测有着重要的作用。在食品检测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国家标准的规定和要求对食品进行正确的抽样;其次,优化食品的物理检验方法,提高食品质量检验的准确度。其中物理检验方法是食品质量检验中的重要方法。再次,要加强感官、化学、微生物等其他形式的检验方法,提高食品质量检验的准确度,为食品质量检验水平的提升奠定重要的基础。

5. 食品检测环境管理

食品检测环境即检测环境,包括设备台、房屋、暖、电、水、气等,这些设施的协调性、有序性、实用度直接影响着实验室检测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安全。国内一些知名的食品检验实验室在这些方面都是超一流的。因此,在实验室检测环境的设计和规划上要充分考虑整体的配套。

6. 食品检验质量管理体系

在食品检验质量管理体系中,应该秉承“保持和持续改进”的思想。继续运行新的质量管理体系,就是保持;然后在运行中经常检查新的质量管理体系的不符合项并改进之,最后通过这一个周期的管理评审评价新的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经过改进得到一个更新的质量管理体系,在实施新的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中,继续进行检查和改进,得到更新的质量管理体系。如此循环运行,不断地进行改进。

结束语

总之,食品检验实验室面临着新形势、新要求、新问题。本文从食品检验人员、检验设备、检验抽样、检验方法、检测环境、检验质量管理体系等方面对如何加强食品检验实验室管理进行了浅谈。只有不断加强管理,持续改进提升,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公众的食品安全。

参考文献:

[1] 杨邦忠. 浅谈食品检验结果及质量管理[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1,(01) .

[2] 康丽榕,郑燕燕. 浅谈我国食品检验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J]. 科技信息, 2010,(04) .

[3] 赵志武. 浅谈如何提高食品检验准确性[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30) .

第3篇: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体系范文

质量管理从20世纪初的质量检验阶段,逐步发展到统计质量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阶段,其总体趋势是积极的。然而其现状却不尽如人意。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的这段时间里,依托于信息技术的新理念和实际的需求,企业管理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进入了一个繁荣的时期,新方法层出不穷。出现了诸如6sigma管理,零缺陷质量管理,客户满意的质量管理,战略质量管理,市场驱动的动态质量管理和基于约束理论的质量改进原理等一系列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上的创新。为了激励企业的质量管理活动,我们国家还设立了“全国质量管理奖”。在这些工作中,除了6sigma管理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外,似乎再也没有任何质量管理推动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强烈声音。质量管理在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快速发展后,进入了一个发展的低潮。而且,在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似乎出现了这样一种矛盾,在消费者越来越关注质量的同时,企业却越来越缺乏突破现有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热衷。即使一些企业费时费力通过了ISO9000认证,但是却很少有企业有兴趣按照要求来实施质量管理,只是将拥有ISO9000证书作为目的,而不是作为推进企业质量提高的手段。而此时很多质量项目很难和企业的经营效果有机联系起来,诸如更低的成本,不断完善的盈利能力,日益提高的市场份额等,这种情况使企业在决策时无法获取和观察到质量改进的直接经济效果,所以在原有质量管理水平上,企业出现彷徨和缺乏进一步改进的动力也就可以理解了。质量管理面对的是这样一种困惑,对质量改进所做出的努力,甚至因此而增加的质量成本得不到高层管理者的理解,对企业管理者和所有者来说似乎没有多大的意义。

传统的质量管理的缺陷就在于其仅仅局限于技术的单一层面,即没有强调质量与基本经济目标的联系。结果导致质量过程大都侧重于质量方法却缺乏动机和目的。质量改进工作仅仅侧重于对产品性能的协助,而忽略了这种持续优化的最终目标,对企业成本和最终利润的贡献。结果是众多的质量工程师挖空心思的为生产过程提供技术上的协助,但企业的管理者却不住的摇头,因为技术的语言很难被理解,因此在越来越复杂的社会化大生产中,质量管理得不到决策层的支持,甚至回避是可可想而知的。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深入,适应国际市场的游戏规则,采纳国际惯例已成为各企业生存之道,取得各种认证已成为当今企业界的共识,其中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及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是在影响较为广泛的两种自愿性认证类别。今年是我国的质量安全年,提高我国产品质量,规范产品生产过程,特别是食品质量安全则是这一活动的工作重心。因此,从企业的管理体系着手,全方位、系统地对产品生产的各过程进行有效管理,则正是我们突破传统质量管理方法,而通过提高企业质量体系认证意识,加速企业质量认证步伐,最终实现质量目标的改进和创新。

在当前,一些中小企业在寻求认证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一些误区,从而大大影响了其质量管理体系及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性、适宜性和符合性。

一是许多中小企业认为作为认证的管理体系标准对企业要求太高,本企业无法达到,因此望而生畏,不敢涉足。二是某些企业获取认证证书后,以为自己的质量管理水平达到了较高要求,反而忽视内部质量管理。三是很多企业只重视市场影响或产品实物质量,忽视一些必须的基础设施、设备和相关支持服务的建设。四是许多企业在刚开始依照国际标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时,由于经验不足,或为追求快速拿证,盲目模仿其他已通过认证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甚至出现将别企业的质量体系文件拿来主义的作法,而不是结合自己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特点进行体系策划,结果是事倍功半,质量管理体系不仅达不到保证质量,增强顾客满意和持续改进的作用,相反体系规定与实际运行脱节,给自己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烦,甚至降低了效率。五是一些企业获证后安于现状,忽视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目的之一――持续改进。

以上几种情况是当今中小企业认证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现象,这类现象的产生严重的制约了我国企业运用质量管理体系提升质量管理的潜力。因此,为了让中小企业管理体系认证之路能走的更远更好,我们应找出应对上述问题的解决办法。

首先,规范认证与咨询市场,为企业认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自国家认监委成立后,对认证咨询市场的整顿和规范做了大量的工作,认证市场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在认证市场的监督管理规则,对认证机构与咨询机构的监督制约机制仍需加以完善,对认证领域的违法违规行为的整顿力度还应进一步加强。

第4篇: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体系范文

关键词:白酒 食品安全 预警分析 HACCP体系 召回

0 引言

随着白酒行业的发展,产品安全已成为社会公众的关注焦点,为了确保白酒产品的卫生安全,预防与控制可能出现的安全危害,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将生产的全过程按照食品安全管理体系(HACCP)的管理方式,对产品生产从原料、加工、运输、销售等可能出现的危害进行预防和控制。

企业通过采用“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的方法,建立HACCP体系,识别“潜在的与产品安全和顾客相关的危害,并对这些危害采取控制措施,消除可能产生的风险”,以确保产品安全。

同时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同HACCP体系整合建立一体化管理体系,HACCP体系将成为管理体系的一部分,最终达到在最大限度上减少危害的目的。

内蒙古古泉苁蓉酒业有限责任公司作为新型白酒生产企业,始终围绕以消费者的健康消费作为企业各项生产经营工作的重点,近年来在加强产品质量、保证食品安全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如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加强生产工艺的贯彻落实、采用先进的工艺设备、加强体系认证及实施工作等,有效地保证了苁蓉酒产品质量的稳定。

1 信息分析

建立食品安全信息采集、分析平台。白酒生产企业应设置专门人员时时监控各种食品安全相关信息。一方面实时关注权威机构的白酒食品安全动态,及时采集食品安全信息及预警通报,特别是涉及白酒的信息及标准规范、技术壁垒等,关注国内各职能部门、各省市食品安全动态,为企业采取预防措施提供信息支持,提高信息反应灵敏度。另一方面收集省市政府各职能部门、地方政府和检验机构了解执法检查、监督抽查、投诉举报、检验检测等第一手信息。其次随时关注媒体动态,对涉及食品及与白酒的相关信息予以重点关注。对以上信息进行分析、筛选,发现涉及到本企业原料、包装材料、加工过程相关的信息,及时发送到企业食品安全预警小组。借鉴同行业中的失败案例,做到“早发现、早分析、早计划、早预防”。

2 预警分析及风险评估

预警分析及风险评估,是整个预警体系的关键与核心部分,其功能将直接影响食品安全预警的质量。预警分析的输入端是信息源系统,输出端是安全危机分析信息。风险评估是对食品中存在的危害进行识别和描述,并对其危害程度进行分类。在食品链的各个环节,可能存在的风险主要有化学危害、物理危害、生物危害以及交叉作用的危害。由于物理危害在食品的机械加工时常可以有效避免,所以风险识别主要是以化学危害识别和生物识别为主。在风险评估的过程中,企业应依照下面的五个步骤:①国家相关食品法规的要求;②企业是否涉及相关的物料或类似生产过程的隐患;③现行的HACCP系统对事件的监控是否足够;④是否需增加新的监控措施;⑤对预测到可能产生的危害是否有相应的处理方案。纵观近几年来出现的食品安全事件,问题都发生在源头,而不是发生在生产过程。所以食品企业在生产中对采购物品严格执行五证齐全(生产许可证、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检验合格证、税务登记证),入厂前即做好相关的验收工作。只有控制了源头,农药、兽药、添加剂及非食品加工原料的滥用以及工业三废引起的环境污染物污染原料的安全隐患才会减少。

3 建立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监控体系

3.1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计划执行的必备程序 首先成立质量管理体系小组,然后小组成员依据《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GB14881-1994)、GB8951-88《白酒厂卫生规范》、GB/T27341-2009《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 食品企业通用要求》等相关法规的基础上制定《卫生标准操作控制程序》《良好生产操作规范》。

3.2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计划的建立、实施和保持 首先企业由从事生产管理、质量控制、卫生控制、质检员等具有较强责任心和业务技能的人员组成质量监控小组,其次对产品特性进行描述以确定预期用途,明确工艺流程,制定出相应的关键控制点和关键限值,监控小组随时对关键控制点予以监督,形成完整的质量控制体系。白酒企业关键控制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原料的入厂检验,辅料进厂验收配料比例,发酵、蒸馏工序,贮存,勾调,过滤,灌装,包装,成品入库等几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保证产品的生产从原料进厂到成品出厂全过程都处于受控状态。

4 企业食品安全事故处置预案

4.1 事故分级 ①一级安全事故。流入市场的产品中食品添加剂和重金属超标,产品失去食用价值。②二级安全事故。流入市场的容量不足、酒精度超标等方面的问题。③三级安全事故。流入市场的产品除上述几项标准外的其他指标达不到国标要求造成的食用价值下降。④未流入市场的产品在本厂化验室检验中发现上述问题。

4.2 事故报告 对于一级事故本厂相关人员应在1小时内将事故上报上级技术监督局、当地公安局、当地政府。对于二级事故应在1小时内上报当地技术监督局,对于三、四级安全事故应于1小时内报告给本厂质量监督网络管理小组。

4.3 报告内容 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产品名称、数量、批次、流向、危害程度、事故发生原因的初步判断、事故发生后采取的措施及控制情况、发展,报告人员的名字及报告人员的联系方式。

4.4 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机构 成立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小组:由组长、副组长和成员组成。

4.5 应急处置程序 包括:报告的书写,取样验证,产品召回,原因分析,后期处理。

对于事故的产生要深刻检查,认真反省,总结教训,制定措施,查缺补漏,警钟长鸣。

5 不安全食品召回制度

将存在食品安全危害的产品及时从市场中召回,防止给使用者造成损害,是食品安全系统中善后的一个重要环节:由销售公司负责外部相关信息的收集,是召回工作的具体实施部门,负责将统计信息及时传递到相关部门。

具体工作流程是企业在接到存在不安全食品的信息时,由质检部门对信息加以分析并分类,然后对信息内容汇总后进行相应的评估,确定不安全食品的严重程度。生产部门负责原因分析和纠正措施。最后指定出召回程序:①对确需召回的食品由质检部指定专人在一个工作日填写召回通知单,经质量小组确认,总经理签字后送达库房停止该产品的出库,销售部门立即停止该批产品的销售。②质检人员同时调阅销售记录和现存产品的数量,指定及时的召回计划,召回计划包括产品名称、规格、型号、生产企业的名称、地址、电话(或传真)、联系人、召回产品数量、召回方式、时限、召回原因等,召回计划由质量负责人签字认可后交至销售公司。③销售人员按召回计划要求,立即行动,并做好相应的记录。及时向销售负责人汇报召回工作情况,将召回和未召回数量进行实时统计,确定未召回产品的去向。④当回产品和召回产品数量相等时,召回工作经总经理同意后结束。⑤召回产品存放于成品库的不合格区,待质检人员对不合格情况确认以后,根据不合格情况制定出处理意见,以便进行处理。⑥生产部门在了解不合格情况后,提出应有的预防和纠正措施,杜绝类似情况的再次发生。⑦质检部门对上述行为最后归纳总结,对其有效性跟踪验证,并将结果报质量管理小组。

通过两体系的认证,总体提升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企业生产过程得到了完善的管理,产品质量有了软硬双件的保障,产品在制品的合格率逐步提高,减少了能源及人力的损耗。不安全食品召回制度,又对产品的售后给予良好的保障,同时良好的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同HACCP管理体系双辅双承的运行模式,对企业更好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白酒行业必将走向辉煌的明天。

参考文献:

第5篇: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体系范文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是疾病预防控制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室工作质量的保证是通过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来实现的。“质量管理”是指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在质量管理体系中通过诸如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使其实施全部管理职能的所有活动。“质量体系”是指为实施质量管理所需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实验室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借鉴《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和《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相关知识和要求,完善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最终达到不断提升业务技能和服务质量。

关键词:疾控实验室; 质量管理体系; 服务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

R181.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8-0323-02

进入21世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既面临着良好发展机遇。也是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发挥优势,谋求发展,加快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建设,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能力,应对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是摆在每个实验室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课题。特别是2003年我国发生SARS、禽流感、疯牛病、艾滋病等疾病的出现和蔓延,使生物安全的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实验室建设得到迅速发展。因此,进一步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建设(质量管理体系)是提高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应急能力的重点。下面根据“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工作中的运用”展开进行研讨供同行参考。

1 质量管理与质量体系的关系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工作质量的保证是通过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来实现的。质量管理是指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在质量体系中通过诸如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使其实施全部管理职能的所有活动。质量体系是指为实施质量管理所需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

根据《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评审准则》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并保持其有效运行,是实验室质量管理的核心,是贯彻质量管理和保证国家标准实施的关键。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目的是为了实施质量管理,并使其实现和达到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以更好的、更实际的方式指导实验室的工作人员、设备及信息的协调活动。实际上,质量体系包含了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两者缺一不可。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而言,硬件部分是指必须具备相应的检验条件,包括必要的、符合要求的仪器设备、实验场所及办公设施,合格的检验人员等。软件条件是指通过与硬件资源相适应的组织机构,分析确定各检验工作的过程,分配协调各项检验工作的职责和接口,指定检验工作的职责和接口,指定检验工作的程序及检验依据方法,使各项检验工作能有效协调的进行,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质量管理通过质量体系的运行实现,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使之运行,是质检机构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满足质量管理体系的系统性、全面性、有效性、适应性。

2 质量体系的建立

2.1 确定质量方针和目标: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的最高管理者应规定质量方针,并形成文件、质量方针是质检和机构达到用户要求的意图和策略,目标是实现方针的具体要求,方针是目标的框架,目标是方针的细化。

2.2 质量要素分析:

质量要素是构成质量体系的基本单元。对检验报告形成全过程中的相关要素,要分别进行有效的控制,这些要素分为管理要求11个要素(组织、管理体系、文件控制)检测和/或校准分包,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合同评审,申诉和投诉,纠正措施、预防措施和改进,记录,内部审核,管理评审和技术要求8个要素(人员,设施和环境条件、检测和校准方法、设备和标准物质、量值溯源、抽样和样品处置、结果质量控制、结果报告)[1]。考励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面向社会的检测工作较多,所以我们可以对与实际工作相关的要素进行细化,分析每个业务环节涉及到的要素和相关要求,明确哪些要求在哪个环节控制。一些涉及较少的要素即可简化。

2.3 建立质量体系结构:

明确质量体系结构单元、设几个科室,每个科室设几个岗位。一般来说,疾控机构至少设立10科1室,业务科(职能科7个)、检验科、技管科、后勤科、中心办公室。根据组织机构设置情况,把质量要求分解落实到每一个部门,绘制职能分配图。

2.4 撰写质量体系文件:

质量体系文件是质检机构工作的依据,是实验室必备的规章和规定,也是实验室各种工作的适时质量监控的记录和保证。一般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和质量记录四个层次。疾控中心实验室工作中,较低层次的作业指导书和质量记录较为实用。

质量手册:质量手册一般对质量体系各要素做原则性描述,包括实验室拟提供的服务范围,实验室管理层对实验室服务标准的声明,质量管理体系的目标,规定对质量体系有影响的管理人员的职责与权限,对实验室工作质量的承诺等。还应明确各种活动的行动准则及具体程序。

程序文件:程序文件是一个实验室正常有效运行的重要保证,疾控中心实验室根据实际情况编写与工作相关的程序文件。程序文件一般不涉及纯技术性的细节,需要时可引用作业指导书。

作业指导书:作业指导书对每个操作者,每一件仪器设备运行进行具体的描述并以文件化形式加以确认,以保证每一次操作设备的运行规范有效,目的是保证质量,并适时记录加以保证。实验室可以制定两方面的作业指导书:检验方法及仪器设备。

质量记录:质量记录分为管理记录和技术记录两大类。记录贯穿于产品质量形成的全过程,能完整地反映质量体系的运行状况和产品质量状况,是质量活动的见证性文件。记录一般以表格的形式出现,此外也可以是文字等其他形式。原始记录中应包括足够的信息,以便能再现检验过程。注重记录的实施和管理。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涉及较多的是技术记录。

3 质量体系的运行

一个已经建立的质量体系的良好运行需要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资源: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工作环境,是管理体系运行的物质基础,没有资源实验室建立管理体系就是“无米之炊”。二是领导重视;三是全员参与;四是建立监督机制;五是建立自我评价制度,促进质量体系不断改进[2]。

质量体系有效运行的标志是:凡是影响报告质量的各种因素都处于受控状态,以减少和消除质量问题的产生。一旦出现问题,能够迅速反馈,予以纠正,以防止问题再发生。

4 质量控制的具体措施

质量控制是指为达到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主要应加强各部门工作密切相关的质量控制具体措施的合作落实[3]。

4.1 实验室人员配备和职业技术能力培训:

实验室应根据工作需要配备足够的管理、监督、检验人员。各类人员的资格要求要有明确界定,包括任职条件和上岗条件。检验人员必须持证上岗,无证人员不能上岗。

对质量监督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是实验室质量检验和质量控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门。应把职业技能培训作为一种对检测样品质量控制和持续改进的重要手段和措施。每年年初由实验室技术负责人提出培训计划,培训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考试考核、组织技术交流会,外出学习回来传授相关知识。对新分配、新公招、新调入、转岗的人员进行上岗培训。对在质量体系内部审核、能力比对试验等过程中发现严重不合格的人员或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不适应本岗位工作需要的人员,应组织其培训。培训后进行考核达到了规定要求方可继续从事检验工作。

实验室应切实保证检验人员的培训,使知识与技能不断的得到更新。制定完善的各类人员培训计划,记录执行情况,评价培训效果。

4.2 样品处置:

样品处置方案制定的主要依据为:例: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检验方法》、GB4789-2010《食品微生物学检验》、GB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2010最新食品安全检验方法及生产规范》等样品必须根据要求,按照适用、有效的抽样标准确定抽样方案,保证抽取样品的代表性。抽样方案应包括下列内容:抽样依据、抽样时间、地点及人员、质量等级水平。抽样必须由至少2人进行,其中包括检测人员。抽样人员应保证抽取样品的客观性、代表性。抽样必须按规定相应的样品确认手续,保证样品的有效性。

抽样工作的有关记录是检测原始记录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包括完整、正确的全部有效信息,归档保存。

样品的代表性、有效性和完整性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必须对样品的接收、流转、贮存、处理以及样品的识别等各个环节实施有效的质量控制。对样品进行验收,确认样品记录是否完整和检测的适宜性。对所有样品张贴唯一性标识。不同样品通过编号予以区分识别。样品所处的检验状态,用“未检”、“在检”、“已检”标签加以标识。对受理的样品妥善保管。样品管理诸环节应有必要的工作记录,并归档保存。定期对样品贮存场所的环境进行监控,并加以记录,保证样品的安全储存。

一般样品在检验结束后,应保留1个月。特殊样品的保存期和处置应按上级部门的有关规定执行。样品应在低温条件下保存3个月。

4.3 仪器设备和标准物质:

实验室应对仪器设备的购置、验收、流转、维护、维修、报废各个环节进行控制。建立仪器设备档案。大型精密仪器或影响检测结果的仪器设备都必须制定操作规程。所有的仪器设备要得到正常的维护。主要仪器设备需专人维护,设置仪器设备管理员岗位。容量器、水分仪、天平等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应确保在有效检定期内。通过有效的运行检查,确保仪器设备的计量性能正常可靠、检验结果准确有效。标准物质应是国家有证标准物质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4.4 检测和校准方法:

实验室应执行现行有效的检验方法标准对样品进行相关项目的检验。检验人员按有关检验细则及操作规程的规定进行操作,并认真、全面、真实地填写检验原始记录。

检验过程中发现停电、停水或其他异常现象,使检验工作中断的、检验员应对有关的检验数据的有效性作分析和判断,判断能否在恢复供电,供水后继续检测。在原始记录中注明停电、停水或其它异常现象的记录,并分析其不构成影响的依据。

4.5 现场检验质量检测:

技管科要承担验收样品的责任,必须到现场进行检测。为了保证现场检测的质量,必须对现场检测时的环境、人员、设备、样品等实施有效控制。现场环境条件应不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根据工作需要对到现场进行的检测工作,实验室提前做好准备,确定相关的检验人员、试剂、仪器设备。现场检测前,对检测所处的环境条件要进行检查,确认符合所需环境条件后,方可进行检测,并将当时的环境条件记录在检测原始记录上,记录应作到整洁、清晰、完整。任务完成后,应及时将相关仪器设备、材料等送回放置好。

4.6 检验原始记录与检验报告:

认真做好原始记录,是保证检验数据准确可靠的重要条件,使报出的检验结果具有可追溯性。全部数据应是第一手资料,是拟定检验报告、判定产品质量的重要依据,是执行国家标准和食品安全法的具体体现,是质量保证体系运行的有效性最重要的客观证据,同时也反映了检验分析人员技术水平高低。原始记录的记录、校核、更改及移交,应符合有关规定。

检验报告是检验工作的最终产物,必须保证其数据准确、可靠;结论正确、严密。报告编制的格式、内容均应合理。检验报告应采取法定计量单位,信息全面。由于任何原因导致报告的有效性发生疑问时,应调查核实并提出意见,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负责跟踪验证。

5 结论和建议

对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来说,质量管理体系中的每一项要素的内容都很重要,其他诸如还有积极参加能力验证与对比试验、注意保密、实验室安全、文件控制、量值溯源、申诉和投诉、设施和环境条件等方面,都是提高实验室工作质量必不可少的内容[4]。本文仅涉及到实验室主要的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目前我国区(县)级疾病预防控制实验室在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方面与国家规定和社会需求还有一定差距,运行较好的、质量较高的、建立起一整套质量管理制度和质量管理体系的实验室尚属少数。因此,各级各疾控中心实验室应充分重视实验室质量管理。重视实验室质量体系建设,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地认真做好这些工作,使实验室建设逐步实现规范化,只有实验室工作质量提高了,检验人员的能力才能得到提升,检验人员的能力提升了检验水平就得到不断提高,不断进步。就能保证为社会和服务对象的服务质量得到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实验室资质认定工作指南。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11,2(5).

[2] 唐孝富。卫生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5,15(5):56-58.

第6篇: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体系范文

1、高度重视。省局《关于开展食品生产企业认证有效性检查的通知》下发后,我局高度重视,根据××市的实际情况制定下发了《关于开展食品生产企业认证有效性专项检查的通知》,在8月24日迅速了召开全局系统食品生产企业认证有效性检查工作会,布置了检查工作,讲解了检查表,分管局长在专题会对开展有效性检查提出了具体要求,保证了检查工作的顺利完成。

2、全面检查。按照××省局的要求,××市只需抽查20家认证的食品生产企业。为了保证检查工作取得实效,同时也全面摸清成都市取得认证的食品生产企业的详细情况,决定对所有取得认证的食品生产企业进行拉网式检查。××市局认证评审处对其中20家重点企业进行跟踪检查,同时指导分局现场检查工作,保证检查了工作质量。

3、详细策划。××市局对下发的企业名单进行了整理,落实了每个区、市(县)局质监局检查的企业名单。在工作布置会上详细讲解了检查方法、检查程序、检查要点和技巧,以及如何填写检查表和问题汇总清单。为指导分局有效开展检查,统一检查标准,明确现场重点检查企业认证证书和标志合法使用情况、管理体系运行情况、认证食品质量把关情况和认证机构及服务机构规范服务情况。制定了现场检查需企业配合提供的资料清单,共涉及10方面的资料和证据,要求检查组必须现场逐项查看。

4、帮促并进。鉴于区(市)县局独立开展认证有效性检查经验不足,××市局认证评审处率先在金牛区与区局一起检查了两家企业,对检查企业较多的区(市)县局优先安排跟踪检查,通过示范检查,指导区(市)县质监局逐步掌握检查方法和技巧,确保了检查质量。同时,随时了解检查工作的进展情况,对进展较慢的质监局进行督促,保证了检查工作按时完成。

二、检查总体情况

本次检查共安排了154家食品生产企业,4家企业由于搬迁原因,已找不到地址,实际现场检查的企业共150家,其中市局跟踪检查20家,各区(市)县局共检查130家。150家企业中,其中取得iso9001和haccp双认证企业35家,取得qs证的企业150家,取得食品卫生许可证的企业150家。现场共抽查各类检验报告490份,累计发现问题193项,其中属企业的问题180项,认证机构的问题9项,咨询机构的问题4项。对属于企业的问题在检查现场已要求企业在三个月内整改,对到期未整改的企业将启动执法程序,从严检查。从检查的结果看,《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精神已深入各食品企业,检查企业均在明显位置张贴了国务院的特别规定,部份企业在内部组织了宣传学习;食品认证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基本建立,在企业内部明确了食品安全质量责任,制定了工艺规程、操作规程和检验规程,能按计划开展内审和管理评审,标准体系和计量体系初步形成,需取食品卫生许可证、qs证的企业和产品均取证,原材料和成品质量把关意识初步建立,质量认证对确保食品安全质量起到了一定的预防和保障作用。但根据目前的形势和要求,食品认证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需进一步改进,主要存在质量安全意识不强,质量管理体系改进机制不完善,食品质量控制把关不严,溯源体系和标准体系不健全,认证标识不规范等问题。同时,检查反映出认证机构工作质量不高,现场审核深度不够,存在认证咨询一条龙服务等情况,企业对认证、咨询机构的评价普遍不高。

××市局重点检查的20户企业名单和涉及的认证机构及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汇总附后。建议暂停以下5家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食品分司等。

三、检查中反映出的突出问题

1、认证标识不规范。体系认证企业普遍存在将通行管理体系认证的标识标注在产品本体包装或提供给消费者的产品小包装上,容易让消费者误认为产品通过认证,存在混淆使用产品认证和体系认证标志的行为。重点抽查的20户企业有19家在产品上小包装上标识有“本企业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或类似标识。

未制定认证证书和标志使用管理制度。有使用过期认证证书的现象,有1家企业管理体系证书过期继续使用,有2家企业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证书过期继续使用。对包装上印刷认证认可标识把关不细,有企业在包装上印刷认证机构认可信息,有的认证证书号印刷错误。对使用证书和标志范围、数量等情况不登记,如使用绿色食品认证标识未登记,造成实际产量与认证核定产品是否一致无法核实。

2、质量控制措施有效性差,成品出厂和原材料入厂质量把关不严、不细。没有结合法定要求、标准规定、产品特点和检验能力系统策划检验工作,原材料检验和成品检验规程不细,检验过程控制不规范,验证要求不明确,检验报告差错多。对执行标准不同的产品没有按产品类别细化检验规程。法规要求出厂把关的检验项目(qs审查细则、产品标准)存在漏检,对每年至少需做两次的型式试验项目未制定检验计划,不能按取证单元提供至少两份型式试验报告。没有按标准或检验规程规定的抽样量和代表批量抽样检验,检验样品留样不规范,多数企业甚至不留样,检验项目漏检甚至关键参数不检,检验依据出错、原始记录不全,未检的项目或不能检的项目在报告上有虚假数据,检验报告信息量少、检验结论不规范,检验报告、原始记录和验证资料存档无规定,检验报告审核把关责任不清、机制不健全。抽查的20户企业没有一家企业对出厂检验报告统一编号、登记。没有一家企业严格按标准规定的批量抽样检验并逐批出具出厂检验报告。

3、标准体系不健全。通过查看标准清单和外来文件清单、抽查主要标准文本收集情况、标准备案情况反映部份企业标准和相关的法律法规收集不全,未对收集和执行的标准进行标识,对标准的时效性未实施动态管理,存在使用作废标准情况,部份企业的企业标准与国家产品标准、卫生标准及qs实施细则要求不协调,存在漏项、参数不同、抽样规定不一致等现象。

4、食品添加剂管理不规范,存在安全隐患。食品添加剂管理制度规定不细,对使用食品添加剂品种未评审、出入库登记不细、领用不审批,不是按每批产品配料需要的品种和数量分批领用,而是按整数(公斤)领用,有的企业为逃避检查对食品添加剂使用代号,有的企业使用的添加剂备案不全或未及时备案,添加剂管理室计量设备未检定。

5、食品检验能力和手段落后,检验资源配备不足。食品企业出厂检验工作量大,但多数企业检验设备少、人手少、环境差,如一家年产值3亿多元的食品企业化验人员仅2人;对食品安全影响重大的重金属、农残、药残、微生物和添加剂等指标普遍不能检;对产品质量影响重大的主要原料质量特性指标不能检,如原料油中的转基因、过氧化值指标等。检验人员素质不高,检验原始记录粗,检验室管理乱,需检定的设备有的已过有效期,需自检设备普遍未开展自校。

6、食品质量溯源体系不健全。原料无产地证明,如大米企业中东北米、汉中米等原料产地无法溯源;原材料验证把关不严,未严格履行索要每批原材料检验报告(出厂、委托或监督等)或相关证照的责任;内部未建立从原料到生产、检验、产品、商品之间溯源体系,从采购合同、原料入出库、生产批量、检验记录及报告和留样、成品入出库、销售台帐之间的标识未完整建立,关键环节缺少记录证据、缺少台帐、缺少标识、记录之间缺少关联,原始记录溯源性差、重现性差。

7、生产现场卫生环境措施执行不到位,污染源、危险源识别不彻底。生产现场卫生环境状况维护不好,有的企业生产车间内地面和墙面腐蚀严重,排水不畅,污水满地;卫生措施不到位或有效性差,垃圾桶等污染源放在生产车间门口,防蝇防鼠措施不力,车间清洁区内有苍蝇,灭蝇设施坏了未及时维修,纱窗关闭不严。生食、熟食未隔离,易发生交叉污染。设备清洗不及时,使用后不冲洗。清洗设备的强碱等危险源随意堆放生产现场,无标识、无隔离。有的企业管理人员不能提供健康体检证,对直接用手接触食品的操作人员卫生措施规定不细,执行不严。

8、不合格品处置较随意。不合格品处置的记录不全,需销毁处理的记录无法提供。有一家月饼生产企业的处置方法是将不合格的月饼返回前面加工工序,存在废品再加工成食品的嫌疑。

9、质量管理体系改进机制不健全。有的企业已经评审过多次,但管理体系文件几年未作任何修改,体系文件管理较乱,标识不清,版本不明,生产现场未使用现行有效版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过分简略,与企业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不相适应。管理评审资料不全,管理评审报告不规范,管理评审流于形式,未提出改进措施。企业内审和认证机构外审有效性不高,审核专业人员素质不够,对食品质量影响重大的关键环节和特殊过程发现问题少,对食品质量控制有效性审核不细、深度不够。

10、认证机构、咨询机构服务质量不高。认证机构审核把关不严,没有严格按照标准的要求进行评审。企业明显存在的问题多次审核不能发现,没有要求企业整改。需向企业公开的资料提供少,现场审核资料存档不全,不符合项报告未验证关闭,不符合项报告验证签字人员为企业内部人员,体系文件的编写人员为评审人员。认证咨询机构服务质量不高,对企业的培训和辅导不到位,仍存在认证咨询一条龙服务现象。

四、认证市场监管工作的建议

1、提高基层监管人员业务水平。加强认证监管人员对体系认证、产品认证相关知识的培训工作。特别是加强对评审知识和技巧的培训。

2、加强信息沟通,建立全国自愿性认证数据库。对新通过认证、复评审、注销、暂停、撤消的企业信息及时公开,动态管理,方便地方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对认证的日常监管。

3、建立评审监督员制度,健全认证监管机制。派遣现场评审监督员,跟踪评审过程。认证机构评审进场时,通知当地质量技术监督局派监督员跟踪评审过程,监督员不参与评审,只评价认证机构的工作质量。

第7篇: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体系范文

把食品安全放在心上

日本料理是被世界公认的烹调过程最为一丝不苟的国际美食,这也造就了日本料理精致而健康的饮食理念。日本料理的另外一个必不可少的特征就是调味料的广泛使用。日本料理中调味料的使用是为了把材料中的原味更充分地牵引出来,从而让原材料的精华充分展现出来。作为调味料的使用大国,日本对于调味品的安全也是要求极高,成为他们的调味料供应商,其资质、技术、质量、管理必有独到之处。长期出口日本的日辰深谙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本着食品安全工作从源头抓起的原则,日辰对每批进厂的原料都进行严格检查,对开发的每种新产品的安全性都进行检测确认,对公司的产品进行抽检。在非典期间、禽流感期间,日辰为了保证产品原材料的安全,采取更是采取了箱箱抽检的方式。

日辰成立专门的质量管理部门,利用先进的食品安全管理技术和经验,积极开展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和食品安全体系的宣传贯彻、维护改进工作。积极搜集国内、日本、美国、香港、欧盟等地区的食品安全信息,并分析整理存档。提高食品安全风险意识,积极应对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对原辅料供应商进行现场审查和合格性评价,整理保存合格供应厂商的相关档案资料。确保公司的原料安全性,保证公司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检测中心目前拥有检测和管理人员13名,具有先进的检测技术和熟练的操作技能。依据CNAS实验室管理体系要求建立管理体系,积极参加CNAS组织的能力验证实验,通过了CNAS组织的CNSA T0549乳粉中三聚氰胺检测和CNAS T0425大米粉中农药残留检测能力验证。

中心配备国际先进的检验检测设备百余台,如:美国安捷伦公司的5975C气质联用仪、美国沃特斯公司的2695型液相色谱仪、安捷伦公司的6890N型气相色谱仪、日本岛津的2550紫外分光光度计、电子分析天平、旋转蒸发仪、涡流混匀器、高速离心机、超声波清洗器以及原子荧光光度计等精密仪器。所有检测仪器都安装自动进样设备,能够24小时连续运转,每天检测6至10个样品。极大地保证了公司原料和产品的食品安全监控能力。

公司一直坚持以生产安全、放心、健康食品为宗旨,并挑选符合国内外食品卫生法及相关国家安全标准的原材料,向客户提供最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成立专门食品安全小组,负责产品质量、食品安全工作,制定GPM、ISO9000、ISO2200、HACCP体系文件,由专人负责实施。在生产管理上一直严格执行ISO9000、ISO2200质量管理体系和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按需打造专属产品

近年来,为了适应国内餐饮业快速发展的要求,公司不断研发并推出诸如骨汤类、日式沙司类以及中式烹调类快炒酱等新型复合调味料。通过提供标准化的调味料产品为餐饮业的快餐化、连锁化提供最佳餐饮解决方案。

2013年初高端餐饮受到严重的冲击,但在此次冲击中,连锁快餐和商务简餐却逆流而上,成绩喜人。这对于日辰来说更是一次机遇与挑战的并存。日辰在原有的产品基础上,针对客户需求,针对不同客户提品多样化和食品安全解决方案。

OEM受客户委托加工产品:日辰可根据委托客户的来样之需求与授权,依特定的条件而生产。所有的产品设计等都完全依照委托客户的设计来进行制造加工。

ODM根据客户需求研发产品:根据客户提出的产品功能要求或只需提品的构思,日辰可以为客户提供从产品研发、设计制造到后期维护的全部服务,将产品从设想变为现实。

从永旺(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自主品牌“TOPVALU”品牌进驻中国市场开始,日辰就成为该品牌调味料产品的供应商,积极地参与到其该品类产品的企划、开发、应用、生产等一系列工作中。与“TOPVALU”携手为中国消费者提供“安全、健康、美味、快捷”的产品。

第8篇: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体系范文

利金公司现拥有从瑞士布勒和意大利GBS公司引进的国际先进的小麦专用粉生产线和自动化配粉设施,日处理小麦1800吨。同时,建有近万平方米主食生产车间,日产能达200万个,成为国内最大的馒头生产配送中心。公司现有职工53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10人,直接从事产品研发的技术人员近30人,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2004年、2007年“利达”牌面粉连续两届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2004年利金公司被天津市政府认定为农业产业化市级重点龙头企业,2008年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011年“利达”商标又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近年来,利金公司在农业部和天津市农委有关农业产业化优惠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始终坚持走集约化经营,一体化管控,规模化发展的道路,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实施“五统一”管控运行机制,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力和竞争力,使公司在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得到了快速发展。

一、依靠科技进步,壮大主导产业

近年来,利金公司不断加大对主导产业的投入,通过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采用国际先进的制配粉设备和技术,先后完成了对制粉一、二车间的改扩建工程,使公司小麦粉的年产量突破了50万吨。同时,公司始终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调整产品结构,为食品行业和广大消费者研发发酵饼干粉、高级面包粉、面条粉、特精包子粉、云吞粉、饺子粉和果子粉以及老百姓喜爱的利达雪花粉、经典富强粉、绿色小麦粉等十余个品种。目前,利达面粉形成了三大系列100多个品种规格,以其营养、安全、绿色的内在品质引领市场。

为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步伐,促进产品升级换代,公司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投资实施了小麦精深加工综合利用项目。该项目被列入天津市科技创新专项基金重点支持项目后,正在迅速实现产业化,通过对面粉的深加工和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开发出熟化面粉、熟化麸皮、熟化胚芽、胚芽油和小麦蛋白粉等一系列精深加工产品,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并填补了国内空白,为市场和广大消费者提供了天然、保健和功能型粮油食品。

为满足市民饭桌需求,减轻居民家务劳动,公司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功能,加快由“生”向“熟”制品的转化步伐,为百姓提供安全、放心、卫生的主食产品。按照黄兴国市长提出的“要抓好放心馒头生产体系建设,让利达馒头惠及更多的天津百姓”的要求,利金公司认真落实市商务委的部署,大力实施“放心馒头工程”,2011年,扩大主食厨房生产规模,使日产量达到了200万个,同时,采用国内先进设备,使上粉、成型、醒发、蒸制工艺流程的计量、温度、湿度、压力控制实现自动化,使产品质量得到大幅提升,放心馒头、枣卷、花卷等品种达到15个,销售网点在天津市由200家增加到了600余家,利达主食系列产品成为津门百姓餐桌上不可缺少的放心主食食品,并被国家商务部、财政部列为“全国主食加工配送中心试点单位”。

二、创新管理,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利金公司按照集团公司的统一部署,进一步强化管理创新,实施“五统一”管控运行机制,将人、财、物和供、产、销进行有机结合,合理优化配置生产要素,推行精细化管理,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公司把管理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不断推进制度化、精细化、集约化、预算化等管理,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加强制度建设,构建起科学严谨、精细规范、权责明确的规范化管理运行机制;通过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对经营情况实行动态管控;通过实行标准成本管理,对成本费用实行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通过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未雨绸缪,实施内育、外引和借智并举,重点建立了一支专业技能型人才队伍,为实现公司发展战略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通过全面推行价值管理,建立以创造价值为考量标准的绩效考核体系,充分激发了广大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为企业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使企业的竞争力不断得到提升。

三、完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食品安全

粮食供应关乎国计民生,利金公司始终把保障粮油和主食产品的质量安全放在首位,通过深入实施产品质量与食品安全规范化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利达产品的质量,确保利达产品安全放心。一是大力培育以食品安全、质量第一为核心的企业价值观,牢固树立“关爱民生,绿色安全,诚信经营,质量第一”的经营理念。二是以科技进步为支撑,抓好食品安全的基础设施建设。首先抓管理体系建设,使公司在国内同行业中率先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和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严格按照控制文件标准规范组织生产,从原料采购、储存、加工、流通到市场和消费者全程加以监控。同时,不断强化硬件建设,在制粉车间采用先进的润麦技术、分离研磨、数控生产、数字配粉、电脑检测、自动包装、机械手码放等全自动、全密闭的现代化生产工艺。新建的主食车间,采用全封闭设计,设有独立的消费者参观通道,员工出入通道设有风淋和消毒设施,车间内达到了食品级净化标准,为确保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了坚实的保证。三是完善责任体系建设,确保质量安全制度落实到位。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利达产品在市场历次质量抽查中全部合格,2010年被天津市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办公室首批授予食品安全示范企业。

四、构建营销网络,扩大市场份额

利金公司始终将消费者放在首位,把为消费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作为己任,始终坚持为消费者提供安全、放心、营养、健康的粮油产品,为此,公司以品牌为依托,不断加大市场开发力度,通过多年不懈的努力,逐步建立起了集约化的市场营销管理体系,打造起了市场信息和客户资源共享的管理平台,构建起以用面大户为中心,以各大超市为基础,以各大专院校为支撑,以中间商、商为依托的零售专卖、分销、电子商务等销售网络,使利达面粉畅销津京冀、三北地区和部分南方省市,并在天津市的市场占有率达到80%以上。

第9篇: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体系范文

[关键词]连锁超市 质量控制 食品安全问题 对策

一、引言

连锁超市是广大民众购买食品最直接、最常见的场所,“民以食为天”,连锁超市的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直接利益,甚至生命的安危,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然而不少连锁超市为了自己的短期利益,不惜损害广大民众的利益,其中甚至包括了世界的连锁超市巨头,例如,沃尔玛在重庆出售假的绿色猪肉,在昆明出售过期板鸭。家乐福在郑州将三黄鸡充当柴鸡卖,将鸡胗进行返包变换日期等。可见连锁超市的食品安全存在严峻的问题,亟待解决。

二、连锁超市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1.食品安全性直接影响广大顾客的切身利益

超市是顾客直接购买食品的场所,并且超市的食品销售量是逐年递增的,因此超市的食品安全性对顾客的影响也是越来越大的。

2.食品安全性是连锁超市的社会责任

每一个企业都应该承担社会责任,而不只是向社会索取利益,超市也不例外。为社会提供合格的、安全的商品是每一个企业必须应尽的社会责任。为广大顾客提供品类齐全、价廉物美、安全卫生的商品是连锁超市应尽的社会责任。

3.食品安全性会直接影响连锁超市的企业形象

企业形象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产品质量对企业形象的影响是最直接的,企业应视质量为生命。食品的安全性在产品质量中的影响力又是最大的,因此连锁超市必须把食品的安全性放在首位,这关系到自身能否长期生存和发展。

三、连锁超市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

1.对保质期管理不严,致使过期食品出售

大多数的连锁超市是很重视对食品保质期的管理的,但也有一部分的连锁超市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不顾顾客的健康,出售过期食品。他们采取的方法往往是更改保质期,特别是在超市的自制食品方面比较突出。究其原因一是不愿意承担过期商品带来的经济损失,二是认为过了一点期,顾客可能不会造成大的健康问题,三是反正我偷偷的改了保质期顾客也不会知道。有的连锁超市疏于对保质期的检查,致使过期食品在卖场出现。主要原因是没有对保质期进行严格的检查,或检查保质期的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工作粗心大意。我国200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出售过保质期的食品应处以5~10倍罚款,因此连锁超市出售超过保质期的商品是一种违法行为,必须严加控制。

2.片面强调低价采购,放松对供应商的商品质量控制

有的连锁超市为了在竞争中保持比竞争对手相对的低价又不降低自己的毛利率,往往一味压低供应商的进价,迫使供应商采用较低质量的生产原料,从而导致食品质量的下降。连锁超市因获得了低价格的食品,因此对供应商的食品质量控制也往往采取了相当宽松的策略,进而会更加导致食品质量下降。这样做,短期连锁超市确实会获得较好的利益,但最终必然会失去顾客的信任,影响自身的发展。

3.连锁超市食品安全相关设施投入不够,影响食品的安全性

一般来说,超市食品安全相关设施投入与食品安全成正相关关系。对于冷藏食品,特别是冷冻食品必须采取全程冷链供应,连锁企业必须要有自己的冷库、冷藏车、冰柜等基本的设施。对于需要进行消毒的物品,需要加大消毒器具的投入。对于供应商的食品需要进行理化检测的,而连锁超市自身又不具备检测条件的,需加大第三方检测的投入。现实中,很多连锁超市处于降低成本,或资金困难等原因,在上述这些方面投入严重不足,从而直接的影响了食品的安全性。

4.质量管理体系设置存在问题,导致食品质量控制执行力差

一般连锁超市都制定了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但在食品质量控制的组织结构设置上存在较大的问题,大多数的连锁超市,没有设置专门的质量控制部门,而是把食品质量控制的职能隶属于采购部或营运部,由于连锁超市总部没有独立设置质量管理部门使得食品质量控制的执行力较差,质量控制会受到其他部门掣肘。

5.质量管理人员责任意识不强,员工素质有待提高

现实中,有的连锁超市质量管理人员素质较低、责任意识不强,也没有深入学习《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律,在工作中,徇私情、不讲原则性。食品的质量控制要取得好的效果,需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要求全体员工都重视食品的安全问题,有些员工出于个人利益或部门利益,将某些有质量问题的食品通过修改保质期、更换包装,然后当成合格品出售给顾客,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

6.政府监管力度不够

政府食品安全的相关职能部门存在监管力度不够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对连锁超市食品抽检比例太小,主要原因是政府在这方面投入的资金不够;二是执法过程存在徇私情,谋取个人利益问题;三是对违法的连锁超市惩罚力度不够,使得其违法成本低于违法收益。政府监管力度不够使得某些连锁超市为了获取短期利益,不惜挺而走险,危害消费者的利益。

四、连锁超市食品安全的对策

1.建立严格的保质期管理制度

保质期是食品安全的生命线,必须坚决杜绝连锁超市出售过期食品。连锁超市必须建立严格的保质期管理制度,加强对门店的管理和监督,避免某些门店、部门及个人为了完成销售指标或为了避免受罚私自更改保质期,特别是门店的自制食品应重点监控。门店必须安排专职人员检查保质期,对于出现销售超过保质期食品的一定要严肃处理,追查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