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保护动物对人类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1选题背景
公益广告是以为公众谋利益和提高福利待遇为目的而设计的广告;是企业或社会团体向消费者阐明它对社会的功能和责任,表明自己追求的不仅仅是从经营中获利,而是过问和参与如何解决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这一意图的广告,它是指不以盈利为目的而为社会公众切身利益和社会风尚服务的广告。它具有社会的效益性、主题的现实性和表现的号召性三大特点。现实社会比较缺失人文关怀,人们想要在公益广告里面体现互帮互助与团结友爱。其实以上两点人们心里都明白,可即使这样又有多少人能这样去做呢。让人们在看到公益广告的瞬间就能从内心开始深刻的反思,这样才起到公益广告的实际意义。同时公益广告应该尽量在黄金时段和少儿频道播放,看到的人越多越能产生实际的社会意义,在儿童频道可以使孩子从小就能接受到公益广告的教育,因为每个人的习惯大部分是从小养成的,在他们小的时候能接受好的教育是很有必要的。现在世界大部分的国家都有公益广告。于是分析各国的公益广告就出现了‘公共’的意义。有的国家有人口禁止的问题,不过有的国家却有人口减少的问题。所以公共性概念使得各个地方公益广告的功能也五花八门,不尽相同,再者就是所选目的标准也不一样了。但是共同题目上的公益广告也有问题。PhilipKotler在《PrinciplesofMarketing》(1980年)书上介绍过,吸烟对身体不好,在医学上也已经得到了证实,所以戒烟的公益广告是有道理的。可是戒烟以后因为神经紧张而过食多糖等食物使得结果却让自己变胖。吸烟对人的寿命缩短率平均为7年,然而肥胖的缩短率平均却是14年。PhilipKotler在书上警示公益活动目的所带来的危险性。公益广告如果脱离了政治、宗教、商业目的也就不能成真正意义上的公益性活动。人的生活和价值观等各种因素对公益广告的影响很大,这样的情况下对公益广告研究是很重要的。公益广告的在世界上是很少被研究的,其活动的内容也并不突出。到现实社会公益广告的传媒并不是很重要,因为其广告所在、产生的价值对企业利益的影响并不是那么明显。
1.2选题的意义
公益广告的历史已经有60多年了,不过人们对其研究甚少。公益广告不是销售活动,对企业而言也不产生直接的厉害关系。平面公益广告设计已不停留在以往标语式的说教以及单一性的表白,而是要把社会问题以一种新奇的、独特的、鲜明的、超出常理的艺术手段来表现,使人们在瞬间被打动。由于人类的破坏,与栖息地的丧失等因素。地球上濒临灭绝生物的比例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科学家发现,对环境质量高度敏感的两栖爬行动物正大范围的消逝。许多动物物种灭绝或濒临灭绝,保护动物成为人类迫在眉睫的大事。本文通过对动物公益广告相关实例及相关理论的分析研究,对公益广告的设计风格进行了深入的、系统的、全面的探讨,希望能够通过对动物保护题材体现出公益泡面广告的重要性。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2.1国内研究现状概述
公益广告在我国有近二十年的发展历史,也经历了从萌芽到发展、繁荣的过程,一些耳熟能详的公益广告至今还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公益广告作为一种高层次的广告形式,自有它不可估量的特殊的社会价值,它发挥着规范社会行为、改善社会风气、创造良好社会环境的作用。可是,近几年我国公益广告的发展处于做做停停、时断时续、愿做就做应付差使的状况,除了以能引起全国震动、关注的重要事件和热点问题为素材制作的公益广告短时间内还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外,其他公益广告基本不被重视。一方面,国内公益广告多是由政府指令、媒体制作播发的,正因为如此,我国公益广告的策划和制作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政府部门的支持和行政手段的规定。媒体在公益广告的制作、播发中也不够自觉,表现得随意、分散。有硬性任务时,媒体为完成任务,必须在规定的时间段内一定量的主题公益广告;没有任务时就可发可不发,或是有时段和版面空闲时用来填充。另一方面,由于国有企业的改革还在进行中,企业尚未从再分配体制下完全脱离出来,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独立的经济实体和完整的社会身份还未最终形成,企业普遍缺乏对社会的热切关注和社会责任感;而且多数企业习惯认为发展公益事业是政府的责任,极少涉足公益广告。很多企业对公益广告的认识远远落后于对商业广告的认识,有些企业只有在市场行销受到挫折以后,才会想到用公益广告来装门面。这种临时抱佛脚的做法和将公益广告视为企业的调节品的想法影响了公益广告的发展。再者,公益广告的制作是需要经济支持的,一些重大的、优秀的广告制作更需要大的经济投入。我国公益广告的发展还未建立起政府、市场和社会领域三者间的协调关系,还没有一个专门的非赢利机构负责组织、策划、创意公益广告,同时也缺乏借鉴、运用商业广告的传播技巧来推动公益广告发展的方法。所以,不被重视和缺乏健全的公益广告运作机制,是我国公益广告事业发展的现状。
2.2国外研究现状概述
公益广告的形式从世界第二战后开始的。世界第一战的时候英国的招军广告、美国的鼓吹战意的广告也可以说公益广告。但现在公益广告最好从美国战时广告协议(TheWarAdvertisingCouncil,WAC)和战后AC开始。美国AC(当时WAC)的第一广告拍了世界第二战后要聚集国民的力量。美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所以对国家的忠心也很少。世界第二战的时候很多美国人对战争没什么关心了。这样的情况下WAC的广告目的是“战争时最危机的就是无关心还有怠慢”。当时世界第二战是对美国最重要的公共的、社会的课题。公益广告的概念被国家的情况、社会、经济、文化、历史等受影响。比如,美国的黑人大学联合基金(UnitedNegroCollegeFund),和平军队(PeaceCorps),言论自由(FreePress),消除文盲(LaunbackLiteracyAxtion)等的广告在别的国家不选公益广告,英国的招军、韩国的国家安全保障广告也一样,一个国家内可以成公益广告,但不能确定的说是公益广告。所以我们先要看看公益广告的概念。美国的公益广告‘PublicServiceAdvertising(PSA)’就是公共服务的意思。这里放映了美国社会的志愿主义、自愿主义(Voluntarism)。就说‘公共服务广告’。在日本一开始用‘公共广告’,韩国是‘公益广告’,中国和台湾用‘公益广告’。在中国徐百益在《公共关系与广告》上用过‘社会广告’。日本的话植条则夫在NHK的‘新学文事情(1987.5.27)’‘社会广告’的题目上说过公共广告了。‘公共’的概念在JürgenHabeimas的《公共性的构造转换》上研究‘市民的公共性’作家在序论上写“公共性的类别在传统‘政治学’的研究对象矿大的范围上研究需要社会学和历史学的方式”。日本的长谷川公一1993年说公共性是“一般来说比私面公共的性质和价值的。具体的含义和社会技能对于社会不一样”。公益广告在广义上包括一切道德的广告,但狭义上包括公共问题和公共关注等要推行。还有公益广告是公益广告机关与企业或政府一起解决社会问题得逞公共的利益,用传媒对社会人民诉求的。公益广告的英文叫“Publiccommunicationcampaign”。传媒是给人们认识或影响的媒介。WilianJPaisley(1981)说了reform(改革或改进)是公益广告最重要的原则。所以公益广告必须要包括大众变化的意旨。国际广告协会(IAA)说“公益广告是广告的一种形态。一般接受大众社会、经济的利益活动或帮助工作的传媒”。
三、‘保护动物公益平面广告类型和特点
保护动物的意义:第一、保护动物也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第二、可以减少疾病;第三、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在人们意识到保护动物越来越重要的同时关心和保护动物也成为平面广告的一种宣传方式。这种公益上的宣告让人们意识到保护动物和主动解决动物生活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3.1‘保护动物’公益平面广告的类型
第一,对于动物皮毛的保护;第二,动物生存环境保护;第三,制止动物屠杀;第四,给动物更多的关照。
3.2‘保护动物’公益平面广告的特点
恰当的主题、广泛的工艺性质和教育性质。相比商业广告,公益广告在创意方面是相对自由的。主要体现在商业广告是限制商品,而公益广告则是各国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这让创意者能发挥更大的想象力。①广告的内容,简明的分析事件。因为对象是广泛的大众群体,故而使用简单的画面,通俗的语言更容易让人接受。②按照平面广告的特点进行教育引导的作用。将广告本身所具有的感染力再通过合理利用和发挥获得很高的教育价值。③适当的夸张,鲜活的语言和图解其魅力在于能带给我们新鲜、刺激且深刻的影响。通过欣赏‘保护动物’的平面广告,人们会理解、尊重和保护动物。提高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意识,达到保护动物的宣传目的。
四、‘保护动物’公益平面广告的分析
4.1分析
4.1.1优秀的公益平面广告
当今社会,人们不再单纯地追求物质享受,而更多地追求精神生活和心理满足。广告设计者把人性化设计融入受众感情的同时还需要多考虑受众的心理感受,启迪受众的想象,使平面公益广告更加深入人心。以下列举的几张公益平面广告图片主要是以动物为主题,把专业的设计语言转化为大众容易接受的大众语言——让大家了解动物的珍贵和稀少,并共同去珍惜动物。优秀的公益平面广告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色彩很鲜明。对比度很强或者很弱,不强不弱的内容会很糊涂。同样重视形态和空间的对比关系,文字的统一性,色彩的统一性也是很重要的。(2)突出的主题。将内容的侧重等级进行划分,最重要的主体应突出在平面的中心,用各种各样的文字,构成主体的形象。主体的周围需要空白处,比如用较多的文字放在主体形象下面会使主体形象更加鲜明。(3)简洁的设计布局可以让人感受到秩序的、分明的视觉效果。编辑的安排越简洁的话,整体性就会越强,视觉的效果就能更大。(4)指向视觉,使用一部分的元素主动地引导读者的方向,从重要的开始到次重要的,平面上各个构成因素联合成一个整体,这样信息宣传的作用就会更大。
4.1.2‘保护动物’公益平面广告创意特点
‘保护动物’的公益广告创意有几个特点。下面看‘保护动物’系列的公益广告创意的特点。第一,强调动物的可怜性和人的残忍性。现在很多人喜欢动物,有的人在家里养动物。所以‘保护动物’的公益广告里面也强调动物的可怜性。强调可怜性就相对人的残忍性。那么可怜的动物人就屠杀的。第二,‘保护动物’公益广告一般包括环境系列的公益广告。其实‘保护动物’广告是环保类型公益广告的一种系列。所以一个广告上出现两三个的内容也很好的。
4.2分析结果
通过前边作品的例子分析:在公益平面广告里图片和文字一起能让内容更加简易实在,并能传达正确的信息。按照广告的主题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简单、生动的题目和广告语,能够个性的表现和强化平面广告的原始性和艺术性。能让人们在一瞬间就能获得其传播的主体思想。在“强调残忍性”的例子中,应用了广告符号学文化批判的广告符号学这一原理,动物是世界上生物链的一环,人类为了谋求自身的物欲的满足,来对动物大量的残杀,是对生态系统的违反与践踏。在这个例子中,形象的刻画了动物的可爱形象,却被血腥的画面所打破了和谐的画面,三副画面,分别用人类的双脚,剪刀,拖充满血迹的皮草可以看出人类的残忍。这幅画充满了强烈的批判思想,让人触目惊心!要深入分析视觉符号,首先要了解“符号”的概念和符号的组成。就其本质而言,符号是某种代表另一事物的东西。大部分符号为语言中所用的口语或书面语,但也有很多其它符号形式。“符号的形式可以是语言、图像、声音、气味、动作或实物,但这些东西并无内在意义,只有当人们赋予其含义时,这些东西才能成为符号……任何人们认为意指(即指代或代表)另一种东西的东西都可以成为符号。”
《虎兄虎弟》讲述了两头小老虎兄弟在丧失母亲,离开父亲,分别一年多后在格斗场上成为敌人,又互相认出了对方,重新回到森林,找到了父亲,过着父子团聚的生活的故事。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虎兄虎弟影片观后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参阅。
虎兄虎弟影片观后心得体会范文1《虎兄虎弟》这部电影主要讲了一群狩猎者为了得到神像而闯入了丛林,侵入了老虎的领地,杀死了虎妈妈。虎爸爸为了救孩子而被枪打伤了耳朵,虎兄被卖到了马戏团,虎弟被一个小男孩儿收留了,过了几夭却被小男孩儿的妈妈赶走了。过了一年后虎兄虎弟被人分别带到了一个斗兽场,要看老虎对斗。虎兄虎弟它们对打了一会儿后,用看对方的眼神就认出了对方是自己的兄弟。最后它们一起逃回了森林,找到了虎爸爸后就生活在一
当我看到狩猎者开枪打虎妈妈的时候,我就想:人类为什么要猎杀动物呢?如果你是一只动物,遭人类的猎杀,你愿意吗?绝对不愿意的,所以我们要保护动物啊!
这部电影,我想:“电影的结尾是虎兄虎弟回归了大自然,但是被狩猎者捉住后能回归大自然的动物是很少的。”人类拿动物来观赏、卖钱,用兽皮做大衣……难道就没有想到如果你是一只动物,被人类猎杀,或者失去了自由,你会怎么想,你愿意吗?动物是不会甘心情愿地任你们摆弄的,它们向往森林,它们向往大自然,它们向往自由!现在人类大量捕杀动物,动物会甘心吗?不,不会,永远不会。它们不愿意死在人类手里,它们有一千个不愿意,一万个不愿意……在此,我呼吁人们,不要再破坏自然界中的花草树木,不要再乱杀一禽一兽,不要再杀害我们的朋友,要保护好自然界中的一个个生灵。消灭动物,就是在消灭人类自己。如果有一夭世界上的动物全都消失了,那人类还能生存吗?让我们保护动物,珍惜这自然界里的每一个生灵吧!
这部电影,我懂得了一个道理:要保护动物,因为保护动物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虎兄虎弟影片观后心得体会范文2这个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每个生命都是平等的.同样,人和老虎也一样是平等.
影片从讲述地是:在大森林中,生活着幸福的老虎一家,可人类的出现却打破了这平静的生活.虎弟被人类捉弄去当宠物,虎爸死于猎人枪下,虎妈则逃回大森林,虎兄被猎人带走,几经周折,最终被卖到了一个马戏团老板那.一年后,在机缘巧合之下,虎兄弟竟在"战场"上相遇,但血缘让他们相认,从前的一幕幕又浮现在眼前.最终,虎兄弟历经重重磨难,找回母亲逃离人类的魔掌,回到了大自然中.
看完这部影片,我一方面为虎兄弟的结局而感到欣慰,而另一方面也感到人类的无情与残忍.在人类社会中,人类对自己的亲人是多么的好.可却忍心去拆散虎兄弟!人类可以为一已之利,去砍伐树木,残害动物,殊不知这反倒把自己与子孙送上了绝路.我们人类,不是地球的主人,更不是残暴的统治者,是与地球上的其它生物一样的生命,平等的生命!
影片一开始,就象向我们展现了东南亚森林那充满生命力与和谐的美.我想导演这样安排必定是人与动物各谐共处,必竟人与动物都是大自然孕育的生命.那为何?人要残害自己的兄弟呢?
影片结束之际,有一段让我久久不能忘怀."几年前,老虎有整整10000只,现在却连5000只都不到"不单是老虎,还有许多生物正逐渐走向衰灭.如果真地都灭绝了,那我们人类也难逃止劫.
让我们与动物一起和谐相处吧!动物是我们的兄弟,朋友,亲人!我们都是平等生命,不存在谁主宰谁.我相信人与动物一定能创造一个平等的世界.
明天会是一个美好而平等的世界.
虎兄虎弟影片观后心得体会范文3虎兄虎弟,这对即使在长大后依然割杀不了的亲情,是那么让人感动,一下子使人从纷繁的喧嚣中找到一丝沉静,从冷漠中找到一丝温暖,让我们想到最亲的挚爱之人,在世界的某个角落,一下子触通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泪水便一下子泛滥成灾……
在课堂上观看《虎兄虎弟》时,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在为一对野兽而落泪、而微笑。当库玛尔与松嘎在斗兽场上骨肉相认时,面对皮鞭、棍棒、枪口,这一对虎兄弟不畏,毅然罢斗。那一刻,两双虎眼睛深情对视着,水一般柔,眸子里闪回着儿时的往事,泪光晶莹……当库玛尔曾经放弃自由又迈进笼子的一刹那,我也被它的忠诚所深深感动。我的价值判断在顷刻间被颠覆了:兽性与人性,孰善孰恶?是我们人类搅扰了湄公河丛林的宁静,入侵了库玛尔和松嘎等这些原住民的生存空间。当人类成为自然界的巨无霸时,威名赫赫的兽中之王老虎也难逃被追逐、被杀戮的厄运。想想那对虎哥俩被追捕的镜头吧,烈火、噪音、枪弹……蛮横的围猎者无所不用其极,使这些曾经威风的老虎们走投无路。它们惶然惊怵的神情,似乎在无奈地诅咒世界的末日。其实,人类毁灭其他物种的行为不啻自戕。我们愧对老虎,愧对我们欺凌过的所有动物(想想,也包括被我们桊养过的“宠物”)。
从那个叫艾德的西方人身上,我们看到了人类自己的虚伪和卑劣:当他的枪口对准虎爸爸、虎妈妈的时候,他也撕下了绅士的伪装,什么作家、探险家、“打虎英雄”?分明就是入侵者、掠夺者、杀戮者。所幸人的本性还以童真的状态存活着,从地方长官的儿子哈尔那里,我们找寻到了人类原本纯真的东西。对那些有权利、有知识、有人生阅历的成年人来说,哈尔的一言一行都具有一种反讽意义。在对人与虎关系的认识上,谁幼稚、谁深刻,其实是错位的。儿童的眼睛没有被贪婪所遮蔽,所以都是真实善良的表现。不要阻挠哈尔与松嘎做朋友,不要毁坏动物赖以栖息的家园。《虎兄虎弟》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大自然为我们提供的生态圈里,人类、老虎,所有有生命的东西,都有生存的权利。在影片的最后,艾德放下了杀戮的枪,拿起了警世的笔。艾德这个英国佬在印度支那的探险经历,是我们人类同动物交往的一段缩影,真实而生动。
最令我震撼的是,影片结束的时候打出了字幕:120年来,亚洲虎从10万只减少到不足5000只。透过这冰冷的数字,我们看到的是人性的异化与退化。不要让虎兄虎弟成为难兄难弟,是每一个有良知者的责任,不,应该是所有贵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的共同责任。
虎兄虎弟影片观后心得体会范文4星期六的下午我和妈妈来到了影城,看了一部外国电影名叫《虎兄虎弟》,这部电影讲的是两只小老虎从小就被分开了,最后又相聚了。其中有一个镜头是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它们后面有人追赶,前面却有很多火堆。虎哥哥就想起以前跳过火圈,就毫不犹豫地跳过去了,可是弟弟没跳过火圈,所以它很胆怯,不敢跳,哥哥看见弟弟不敢跳,就又跳回来,好象在和弟弟说:“不要怕,没事的,要不然就会被坏人捉走的。”最后,哥哥和弟弟都跳了过去。
我觉得这两只小老虎,它们手足情深,遇到危险时彼此不离不弃,令人感动。动物是人们的朋友,我们应该保护动物,不应该捕捉它们,伤害它们。
虎兄虎弟影片观后心得体会范文5当虎弟被别的动物欺负时,虎哥过来给他解围,两只虎的眼神交流,还有就是最后困兽之斗,在一瞬间认出了彼此,又开始童年嬉戏的游戏,互相追逐打闹。
虎弟是因为常年被圈在笼子里,突然出来不是很习惯,但是在虎哥的啸声中还是走了出来,而虎弟在马戏团学到的钻火圈也派上了用场,克服了自己的另一个障碍,怕火,最终也引领自己的虎哥跳过了火地!虎弟受到妈妈的特殊照顾,但是虎哥并不会因此恨妈妈和弟弟,因为它们是没有思维的,也就不会因此有人类兄弟之间的一些小我产生的问题,"为什么选他不选我啊!…。诸如此类!虎哥依然爱着虎弟,最后见到虎妈时两只虎依然跟着妈妈!
很欣赏虎妈妈的教育方式,貌似是无为而治,小问题是不会在意的,很耐的住性子,只会在一些大问题上教育,比如最后小虎不小心碰着猎人的网,虎妈妈会教训它的这种行为!虎妈妈的爱是令人动容的,虽然先把小虎救了,但是并没有放弃救大虎,拼命奔跑,由于众人不得不放弃救援!
当然还有就是里面的两位主人公,小孩和猎人,以及他们的虎朋友,告诉我们人和动物是能够友好相处的!当然片子还是给我们启示的,要反省自己,要爱护自然,以及在片中,在虎兄弟这样令人动容的故事过程中,人们在意的只是金钱,利益!
三年前的深秋,我下班回家,在小区院里碰到一只黄色流浪狗。流浪狗一见我就跟上来,我快它快,我慢它慢,寸步不离,邻居们都笑说:“一看就是个破柴狗,瘦巴巴脏呵呵的,一准儿没人要,这不就赖上你了。”大家为了掩护我,拿吃的去逗它,想把它引走,可它不为所动,继续死跟着我。让我有点儿紧张,我从没养过狗,也决不打算给自己找麻烦,跟到单元门口我闪身进门,然后强行用玻璃门把它推出去……回家扒着窗口往下一看,那黄狗就趴在我家单元门口不走了,一趴就是几天几夜,后来邻居跟我说,那狗总是流泪,脸上的毛都湿了。
我怕了它,怕得不敢从大门进出,每天都钻地下车库。有个邻居可怜它,把它带到我家单元门口墙角,放一碗水,一碗饭,找块木板一挡,姑且就算个窝,它就趴在里面,不出一声……慢慢地,我不再怕,下班早的话,顺手把木板挪开,它就从里面跑出来,溜达一会儿,家里有剩饭我也送下去,它总是吃得很香。由于它从不出声,我怀疑这狗是个哑巴,院里的老太太就逗它:“可怜的,你是让谁家给丢了呀?你是个小丢丢吧?”后来全院儿的人都管它叫“丢丢”。它依然爱流泪,我好奇地去问一个心理学家“狗真的能流泪吗?”心理学家说:“当然,狗也会得抑郁症,患上抑郁症的狗就会流泪。”
沉默的丢丢在墙角一待就是大半年,第二年的夏天,听保安说明天警察要来查狗,“丢丢”肯定要被抓走的,我心里咯噔一下,我知道这样被抓走是什么下场,想到一条小命来到世间只经历两件事:受罪、惨死,我觉得无法忍受,把丢丢带回家让它躲过这一劫。
丢丢在我家住了三天,公平地说它很老实,绝不打扰我,可我还是不想要它:我不能按时遛狗,我不会训练它定点大小便,我不知道该怎么让它明白我说的话,我觉得它脏,又不知怎么清洗……简而言之,我没耐心,也的确没精力照顾一条狗,我还是得送它走。
辗转找到一个好心人办的小收容所,在远郊,收容了一些被遗弃的有伤有病的流浪动物,那里已经狗满为患,可主人还是咬咬牙答应接收,我心里如释重负。
临走的前一天晚上,丢丢像是预感到什么,整宿不睡,绕着我的床来回走,甚至前爪趴着床沿儿直立起来,长时间看着我,我假装睡着,可心里越来越难过。第二天一早,我把它抱上车,它就开始哆嗦,车到怀柔将近两小时它就哆嗦了两小时,到了收容所我把它放到狗圈里,扭头就走,到门口一回头,丢丢在铁栏杆后一动不动,身体僵直,呆滞地望着我,依然一声不吭。这一次我哭了。但,能把一个麻烦脱手我依然觉得轻松。
半个多月后,收容所给我打电话:“从你走后,那狗就不吃不喝,怎么哄都不行,我们实在带不了,你过来看下吧,它恐怕不行了。”我挂了电话就奔怀柔,抱起那浑身肿胀的苦命倔狗去了医院。医生说它病得很重,要做一个大手术,能不能活下来不知道,而且一定会有后遗症。我对医生说:“尽力救吧,花多少钱落什么残疾都认了。”然后,我郑重地对丢丢说:“努力活下去!只要你能活下去我保证带你回家,决不抛弃你。”
十八天后,我带着病愈的丢丢回家,车开到院子门口,丢丢突然直起身子一声长啸……原来它不是哑巴,走进家门,它环顾四周,发出一声叹息,是那种从身体很深很深的地方发出的长叹,然后,颓然倒地,睡着了,好像经过很久很久的跋涉,终于轻松了,从下午睡到夜晚,任凭所有人在它身边走来走去,大声说话,做饭吃饭,它都一动不动,睡得像死了一样。
自那天至今,两年过去了,丢丢有了家有了家人,有了户口和身份证,它很健康、清洁,它依然安静,总是不出声,但已不再流泪。现在它的外号叫“胖丢丢”。
我也学会了很多:学着接受生活的变化,学着有耐心处理各种琐碎,学着按时按点遛狗,生活有规律,学着不仅仅高喊“爱心”而是为了心中一点儿善意负起非常具体的责任,最关键的是,它让我学着付出,不要回报的付出,然后回报都悄悄来了。
我不介意它多病残疾,它的身体却越来越好。我不介意它长得好看难看,邻居们却都说它却越来越漂亮。我不介意它出身低微没有品种,它却越来越有教养。我不介意它性格孤僻,它却越来越活泼开朗。我不训练它做任何取悦于主人的把戏,它反而越来越懂规矩。我不用任何人类喜欢闻、动物都不喜欢的香精香波给它洗澡,它却越来越光亮清洁从无异味儿。我不要求它看家护院保护主人,它却会主动拦在任何一只向我扑过来的大狗前面,昂然挺立,它甚至不准任何人向我大声说话。我一直觉得我与它之间进行着生命与生命的交谈,尽管我们从不用语言。
我认识一个人,她热情地领回家一只小狗,两小时后又把狗退回去,原因是“它对我不好,跟我一点儿都不亲”,我真想说:“你还没付出爱,就想得到爱,对狗如此,对人对事也不过如此了吧?”很多人就是这样生活着,他们有很多热情很多理念,但不愿做具体的事,不愿看卑微的生命,不愿意不求回报地给予,这是多么空洞的人生!
在我们的国度里,在一个没有“动物保护法”“反虐待动物法”的地方,动物的故事几乎都是悲惨的,它们被强迫大量繁殖,被不负责任地任意买卖,被随便抛弃,被驱赶虐杀……珍稀野生动物黑熊,被囚禁剖腹活取胆汁卖钱,海中霸王鲨鱼被剁掉鳍投进大海血染碧水,猫狗禽鸟未经检疫端上餐桌,供根本不缺食物的男人胡吃海喝,小貂血肉模糊被活着剥皮为并不寒冷的女人提供一件皮草……人们说:“那又怎样?人的事儿还管不过来呢,谁有工夫管动物?”
动物的事儿跟人的事儿没有关系吗?那为什么严重暴力犯罪的罪犯大多有虐待动物的历史?心理学家会告诉你,一个对动物心狠手辣的人,也会对人心狠手辣。公共卫生专家会告诉你,吃猫吃狗早晚会吃出大祸,因为它们自古不是人类的食物,从未经过食物检疫。经济学家可以告诉你,活剥动物毛皮,活熊取胆在全世界造成了怎样的抵制,带来了多大的贸易损失。社会学家会告诉你,漠视生命会怎样毒化人心,毒害社会……
我们蔑视动物的权利,只高扬人类的解放,我们并不知道在这个世界上第一个为解放黑奴奔走呼号的人与第一个为保护动物奔走呼号的,是同一个人;第一个废除黑奴买卖的国家与第一个立法保护动物、第一个成立动物救助民间组织的国家,都是英国。而这两件事是同一群人做的。
懂得爱的人会爱全世界,不懂爱的人会挑挑拣拣地爱,而骨子里不过是自我满足和自我控制。懂得尊重生命的人会尊重一切生命,不懂尊重生命的人连自尊都谈不上。懂得学习的人能从书本里学,生活中学,也能从动物身上学,不懂学习的人,永远自我中心、自我傲慢、自我陶醉。我们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学习吧,从每一个生命开始。
原载《现代快报》
钱小卫 荐
[关键词]《海洋》;生态整体论;人类中心主义;和谐
法国电影《海洋》是导演雅克·贝汉耗时7年,花费5 500万欧元打造出来的一部震撼人心的纪录片。该片于2011年在法国上映,创造了不菲的票房收入。导演动用了12个摄制组、70艘船,辗转于54个拍摄地,聚焦 100多个物种,超过500小时的海底世界及海洋相关素材,是历史上投资最大的纪录片。凭借着完美的制作,该影片荣获了2011年第36届法国电影凯撒奖最佳纪录片奖。
这是一部以环保为主题,令人心旷神怡、叹为观止的生态学纪录片。导演深入探索了海洋这个幽深而富饶的神秘世界,并且完整地呈现海洋的壮美辽阔。真实的动物世界比动画片更令人感动和震撼,大海中各种美丽的动物在影片中都一一呈现,大到鲸鱼,小到微生物,从海滨天空到海洋深底,从南极到北极,各种生命形态都在演绎着自然的奇迹,令人叹为观止。影片一方面向人们展示了海洋这个大生物圈中各种物种和谐相处的美好场景,另一方面又思辨性地引导人们从生态批评的视阈去思考,深刻批判了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对生态环境带来的灾难性的毁坏,期待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最终唤起人类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的生态良知,蕴涵着非常丰富、深厚的生态思想。
一、生态整体思想
王诺在《欧美生态文学》一书中阐述:“万物皆兄弟,万物构成了生命的整体,整体与每一个个体紧密相连;自然是个整体,整体内的所有物种休戚相关。”这种生态整体思想的核心是万物平等和相互依存的关系。细心品味《海洋》会发现其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整体的思想。影片用四分之三的部分来塑造了奇妙的海洋世界,纯洁美丽的水母群,可爱憨厚的企鹅们,在海面翻转舞动的海豚,身形庞大气势震撼的鲸鱼群,色彩斑斓的深海鱼………导演用这些美丽的生命展现了海洋生命的奇妙和震撼。在这里人们看到一个富有生命力的生态系统,海洋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反映出食物链的基本规律,它们与水、植物组成了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海洋的活力就来源于这个系统的活力,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和谐是海洋自身的平衡和和谐。在影片中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自然没有丝毫差别,他们是平等的,都是这个生态圈中的一部分,这种描述让人感觉到一种微妙的和谐的关系。人们也深深感受到海洋作为有生命的独立主体而存在,有其内在的价值和生命活力。
通过影片中对海洋的生动描述,人们深刻体会到海洋所代表的大自然的非工具性价值,海洋这个存在物本身就具有内在的生命目的性。大自然中所有的自然存在物都具有一种内在的生命价值,它是与人类的生存密不可分的一种生命共同体,海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不是一个片段,不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形态,而是有生命有意识的灵动之物。因此,大自然生物共同体中的一切存在物,都有其内在的价值和生命活力。海洋是生命的起源,它记载着历史的久远,它拥有不同寻常的生命力,它震撼的生命力代表着自然的伟大。《海洋》所呈现的多姿多彩的生命代表着大自然的和谐与美丽,并且体现了生态意义上的自然物种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影片中的海洋生物具有生态意义上的重要价值。如果海洋仅仅是水,那即使它千姿百态也不具有生命的活力,海洋将何等地单调。海洋作为生物共同体,它的一切存在物都具有生命的目的性,而且有其本身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也证明了生态系统的和谐性与稳定性。这部影片的魅力在于它让人们感受到海洋的内在生命价值,一方面能够唤起人们生态伦理意义上的道德关怀,另一方面能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的深深的眷恋敬畏之情:大自然是人类生命的根基,心灵的栖息地,因此人类应该与大自然和谐共生。
二、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
“所谓人类中心主义是指以人类的利益为尺度来解释和处理整个世界的观点,具体地说,即在人与自然关系上主张惟有人具有内在价值、非人类存在物只具有对人的工具价值的观点。”人类中心主义是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人类凌驾于自然之上,认为人是自然的主宰者,大自然只是被人类所利用的对象。人类对于大自然只有控制、利用、索取的权利,却没有保护和善待大自然的责任和义务。生态学家们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是深刻的,而《海洋》这部影片给人们的反思则是深刻而久远的。影片一开场只听见海浪哗哗地响,一群孩子们第一次看到大海,眼睛里充满了好奇,这时一只火蜥蜴爬上岸,凝视远方,远处有一只火箭在升空,它的目光被映红。这时,旁白:有生命以来上亿年,自然界一直保持着绝妙的平衡,而如今人类破坏了它。我们往往忽略了身边的东西,却一味在向外寻求。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类创造了更加丰富的物质财富,工业和科技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它如同一把双刃剑,在给人类带来了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危机。如何正确处理好工业、科技高速发展和生态的关系,是人类面临的一个难题。生态思想并不是要求人类止步不前,而是要求人类在发展的同时重视生态的持续发展。因为大自然是人类的栖息地,保护生态整体,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接着,影片把镜头对准了人类肆意破坏环境的行为,向人们展示和剖析了海洋的现状,人类贪婪地向海洋索取,不惜破坏海洋生物,海水被污染,生态环境正在一步一步地恶化。大量废水、垃圾污染了海洋,海豹发现身边出现了很多陌生的东西,渔网,垃圾,匪夷所思的是还有超市的手推车,它好奇地游上去用鼻子打探……看看我们生存的地球吧,它正在各种自然危机中苟延残喘,“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过度捕捞,沙漠扩大,物种减少……生态危机是人类的文化和精神危机的产物,我们应深刻反思生态危机的文化根源——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使人类凌驾于自然之上,大自然被作为征服的对象,只是人类可利用的工具。人类如果做不到合理利用自然,必然会干扰自然进程,违背自然规律,破坏大自然与生态平衡,人与自然就会处于对立状态,导致自然生态的失衡。
影片最后直击人类残忍行为的极限。鲨鱼被密集的渔网包围,残忍的人类打破了海洋的平静,鲨鱼被活生生地割去鱼鳍后又被扔回海里,海水被鲜血染红,鲨鱼慢慢地绝望地沉到海底,这些触目惊心的画面叩击着人类的心灵。观影现场不少孩子看着被割掉鱼翅扔入大海流血的鲨鱼,不解地问身边的大人: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面对孩子的提问,大人如何去回答?是为了满足人类永无止境的欲望吗?一定范围内的欲望会促进人类的发展,然而,一旦欲望过度膨胀,就难以控制了。人类在过度欲望的刺激下,一般的饮食已经满足不了需求,他们把欲望伸向了海洋,人们用“最先进”的捕捞工具,将巨网伸向海洋的各个角落。连鲨鱼、鲸鱼这些巨型生物都不能幸免于难。持有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在人类的眼里,动物只是人类娱乐、赚钱的工具,已经失去了作为生命的本质。事实上,人类的物质欲、金钱欲、享受欲正在不断地扩展着。欲望的过度膨胀导致人类疯狂地掠夺自然,导致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遭受了极大的破坏。生态学家托夫斯警告人类:“由于人类贪欲或疏忽,整个空间可以突然一夜之间从地球上消失。”在欲望的驱使下,人类无限度地向自然索取,近乎疯狂地掠夺大自然,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是必然的。人类应该意识到,作为生态圈中的一分子,每个人都对生态系统负有责任。电影结束时,雅克·贝汉带着孩子出现在水族馆,他指着那些鱼类说:“将来我们所能看到的生物只能存在于动物园的栅栏里还有水族馆的水槽中,到那时该怎么办?丰富的自然成了过去一个久远的梦。”多么尖锐的问题,人们只有在梦里才能看到这些可爱的生物。人类要想不让这一幕发生在不久的将来,就要努力过一种“简单”的生活。物质的需求,工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应该被限制在生态系统可以承载的限度内。人类追求丰富的生活固然不错,但这种丰富不应该只是物质方面的丰富,而更应该追求精神生活的充实和丰富。
三、对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期盼
尽管《海洋》向人们展现了人类残忍的一面,但是它仍然包含着对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期盼。在影片最后导演设置了优美的人鲨共舞的画面。与捕杀鲨鱼的画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人与鲨鱼翩翩起舞,这是一个多么和谐的画面,它包含着对美好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期盼。人与动物都是生物圈这个共同体中的一部分,人对自然真挚的感情,就像保持自己的童贞;自然不仅是人的朋友,更是人的生命的一部分,人热爱自然如同热爱自己的生命,因此我们要努力建立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还应该意识到大自然中的每一个存在物都有自己的内在价值,它们都应该成为人类终极关怀的对象。在生物圈的共同体中,人类要亲近自然,珍视大自然中的所有存在物。影片最后的旁白:所有的生命都应该在这里共存,这样才有希望,物种的多样性,对于我们的未来而言,也是必不可少的,现在醒悟还来得及,在几百万年间,大自然几经磨难,坚定地相信吧,大自然的力量!影片在这里呼吁人类的欲望应该得到控制,人类应该觉醒,在生态平衡面前,人类没有太多的特权,只有对自然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必须用符合生态伦理的行为去缓解人与自然岌岌可危的紧张关系。自然是崇高的,因为它拥有伟大的力量,人类也是崇高的,因为他是智慧的,情感的。这两种崇高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将自然的崇高与人的崇高契合在一起,就要求人的崇高不应以征服自然为标准,而应该以人保护自然,并且将保护自然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海洋》这部纪录片不仅用美丽的拍摄角度、新颖的拍摄手法向人们展示了多姿多彩的海洋生物,同时它又对人类肆意破坏海洋、破坏大自然的行为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不难看出“保护环境,爱护海洋”是影片《海洋》的精髓。在当今生态危机日趋严重的形势下,导演雅克·贝汉将影片的主题紧扣人类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观影者中引起了极大的共鸣。人类应该摒弃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树立强烈的生态意识,勇敢而无私地承担起保护生态的责任,同时要意识到人类和自然都是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因此人类应该保护大自然,建立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和谐的自然生态,进而形成和谐的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
[参考文献]
[1] 鲁枢元.生态文艺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 鲁枢元.生态批评的空间[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 王诺.欧美生态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月22日
这是狗狗期待能终年每日实现的愿望,爱狗人士岂能狠心拒绝呢?那些工作繁忙或是不爱运动的主人们,到了2月22号那天,也请走出家门,带狗狗一起散个步吧,借此机会跟狗狗感情升个温。
莱姆病防治犬月(美国)
■4月
莱姆病是一种人畜共通的需要通报卫生署的第四类法定传染病,多发生在5、6月的春夏季交换期间,透过硬蜱叮咬吸血后而感染,属于美国首要病媒性疾病,对于人和狗狗都是属于严重疾病,会造成神经病变,眼睛病变,更严重时还可能影响脑部、心脏。初期症状会因为类似感冒(发烧、食欲不振、昏睡)及皮肤病(出现游走性红斑)而常被忽略。
国际狗饼干感恩节
■2月23日
这是专为狗狗设计的感恩节,对象是狗饼干。这一天狗主人应该做的事是:没有任何企图(不需要狗狗玩任何把戏),没有任何限制(展现主人大方风范),乖乖的喂狗狗吃美味可口的狗饼干。
不要踩狗屎日(美国)
■4月25日
这这这……是什么节日啊,到底是叫狗狗不要踩在狗屎上,还是叫人不要踩在狗屎上?这个节日对人类可是一大讽刺呢,现在都在提倡遛狗要有清理狗便便的习惯,有这一个节日存在,表示没有公德心的饲主还是大有人在的,为了创建更宽松的养犬空间,大家还是一起提高素质吧。
全国小狗日(美国)
■3月23日
这是2006年才有的美国狗节日,有宠物生活方式专家、动物行为学专家兼作家,同时也是“全国狗狗节”的创办人Colleen Paige所发起的节日,目的是希望帮孤儿幼犬找到一个家,同时也希望人们能意识到养殖场是多么的恐怖,他们的使命就是朝向免费的幼犬商店迈进。希望这个日子能持续下去,每年都不被人们忘记。
国定预防犬咬伤周(美国)
■5月第三周
全国预防犬咬伤周,这是美国的节日,宣传如何防止被狗咬。根据统计,儿童最容易被咬,再来是男人。其实还应加一种最容易被咬的人是“那些对狗不怀好意的人”,狗狗是很敏感的动
带狗狗上班日、周(英国、美国)
■6月第四个星期五&9月16日
由“蓝十字会”最先于1996年在英国发起,日期是9月16日,而美国第一次应是由“宠物照顾组织”在1999年6月25日(6月第四个星期五)这天开始的。
狗屋维修月(美国、加拿大)
■7月
7月到了,要检查一下狗屋哦,看看狗屋是否需要修补,是否需要再为狗狗添置一些床上用品呢?
全国狗狗节(美国、加拿大)
■8月26日
由美国全国狗节基金会创办人,同时也是全国小发起人Colleen Paige所倡导的节日。该组织的座右铭是“每天都能解救一万只狗狗”,他们的宗旨有两个:一是荣耀狗狗,二是救助无家可归及受虐狗狗。让人们能明白意识到及感谢狗狗在我们生命中的价值与重要性。
台湾动物保护月&狗狗节
■9月
“九”与闽南话的“狗”同音,于是,9月为台湾动物保护月。
■9月9日
1995年,台北市政府更以“九九”的闽南语谐音,选定了每年的9月9日为“狗节”。到了1999年,动物保护法开始实行后,农委会宣布将9月9日定为“台湾狗节”。
狗主人的责任感节(加拿大)
■9月26日
由“加拿大狗屋俱乐部”发起,并由该国的犬类杂志与民间动物团体所资助。当日狗主人都会走上街头,表达负责任的狗主人会给社区带来的益处。
聋犬宣传周(美国、加拿大)
■9月第四周
由“聋犬教育行动基金会”所发起的充满爱与关怀的节日,它的目的是呼唤人们重视聋犬的教育。
领养狗狗月(美国)
■10月
由“美国人道促进会”发起的节日,目的就是要倡导:拯救一只收容所的狗狗,就能在富于冒险的生命旅途中,得到一个忠心的助手。
领养流浪狗狗月(美国)
■10月
与“领养狗狗月”具有相同意义,但是由不同的组织“美国保护动物协会”所发起,建议那些欲寻找“人类最好的朋友”的人们,可以到全国的收容所瞧瞧那些
难以数计的流浪动物。
one one one爱狗日(日本)
■11月1日
因为英文为“one one one”音似狗叫声的“汪汪汪”,所以被日本定为“爱狗日”。日本人出了名的爱狗,像专门为宠物设立的保险公司,专门给狗狗泡的温泉,在日本人眼中狗狗和人是一样平等的,如此爱狗怎能不为狗狗过一个专属节日。
属于狗狗的特殊纪念日
也许每一天都会有一位伟人诞生或是离开这个世界,也许每一天都会是一个历史事件几十周年,也许每一天都会有些需要被记录下来的事件和人物。我们,也想为狗狗记录下关于它们的一切,不管是光荣的日子还是承受灾难的日子,希望人们知道它们曾经来过这里。
国际搜救犬(救难犬)日
■4月25日
2008年在奥地利成立的节日,狗狗约有人类7岁的智商,不只是人类的好朋友,在许多的天灾人祸中,它更是人类得力的助手,搜索救出那些受困的人。
不是所有的狗狗都能胜任搜救的艰辛任务,它们必须要受训,更要领有证书,如IRO B最高级国际认证及IRO A级认证等,“IRO”就是“国际搜救犬组织”的简称。更可贵的是,救难狗狗不支薪(充其量享用美食一顿),不能请假,随时stand by,对人类真是极度的任劳任怨,无怨无悔。
国际导盲犬日
■4月最后一个星期三
1929年美国第一所导盲犬训练中心在田纳西州的Nashville设立。目前,全世界约有三十个国家成立导盲犬训练中心。在我国台湾省也成立了导盲犬训练中心。
许多人都知道导盲犬,却不知道每个四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三是国际导盲犬日,由于导盲犬的引导与伴随,使盲人朋友能安全地自由行是件非常可贵的事,所以这个应该是一个属于深层感恩的节日,同时养犬人也是借着这一天,呼吁导盲犬也能有进入公共场所的权力。
国际狗狗日
■4月最后一个星期日
创办人是Jan Fennell,亦称为“狗的聆听者”,因为她用尊重与了解的方式在训练狗狗,并且她不只是提倡从收容所认养狗狗,自身更在收容所中照顾那些可怜的流浪狗。1995年是第一届,之后,每年世界各地都会有庆祝活动。
世界狂犬病日
■9月28日
“狂犬病”是可怕的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报告,“狂犬病”已经存在4000多年了,曾出现在1 00多个国家,患病的致死率极高,发病就等于几乎100%死亡。
2007年在国际狂犬病控制联盟的提议下,结合世界卫生组织、世界动物组织及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团体,共同发起“世界狂犬病日”,希望唤起世人的重视,协力将“狂犬病”成为历史名词。
在这个有意义的日子里,呼吁
人们能用静默55秒的方式来悼念那些死于狂犬病的人们,为什么是55秒呢?因为据统计,每年死于狂犬病的人数约55000人,(平均每10分钟有1人死亡),所以,以1秒代表1000人,就需要55秒。
2007首届活动即获得极大的回应,至少有74个国家,近40万人响应。2009年,有105个国家参与“世界狂犬病日”的活动。
我们缺少一个SPCA组织
很多国家都设有SPCA组织(防止虐待动物协会),SPCA最初也是由民间保护动物人士发起设立的,该组织的设立宗旨就是预防和制止虐待动物。中国目前只有香港有SPCA组织,内地还没有这个组织。
SPCA组织可以请到警察先生
SPCA虽然是民间的非营利性动物保护组织,但他们成立和运作是有法律根据的,通常是依据《预防虐待动物法令》(各国有关保护动物的法令名称不同);SPCA组织不但照顾城市流浪动物。还根据政府的授权承担动物保护的执法职能,当有虐待动物的案件发生,他们可以依法进行调查。
当虐待动物的行为严重到犯罪的程度。当地警察就会介入,SPCA会配合警察进行调查,如果需要司法程序解决,SPCA会承担公诉人的角色。SPCA在动物保护立法和修改法令的活动中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SPCA的机构通有:国家级、省(州)级行政机构,地方机构,包括:行政办公室,执法部门,动物医院。动物收容所。
法律里的小动物是什么样子?
有人曾经说过,看一个国家如何对待动物,就能看出这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很多国家都制定了一套适合自己国情的小动物保护法。有法可依,对小动物们来说绝对是一件安身立命的大事。
在英国,1800年,英国第一个确保动物免受虐待的法律《牛饵法案》获得通过。1842年,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动物权保护组织在英国伦敦宣告成立。
在德国,议会于2002年通过了宪法第二十条的修正案,它使德国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将维护动物权利作为主要社会目标的国家。
在美国,2005年6月24日,夏威夷州的议会大厦里,州长林格尔签署了一下宠物可以继承主人财产的法令。美国已有20个州有宠物可以继承遗产的规定。根据有关规定,每个星期五都是夏威夷人被允许“带着宠物去上班的日子”。
在意大利。2004年7月8日,通过了一项法案。规定随意遗弃宠物者将受到严厉处罚:遗弃者最多将被判处1年监禁和1万欧元的罚金。该法案同时涉及对虐待动物、组织斗狗以及贩卖兽皮者的惩戒。
关键词 初中生物 环境意识 培养的初探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当今我国的经济正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由于我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不足,盲目追求经济增长价值,对自然资源的肆意开发,才导致了环境污染的不断增加,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环境保护已迫在眉睫,因此环境宣传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必要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明确地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新课标教材以“人与生物圈”为基准,构建了新的知识体系。围绕这一内容,教材中许多地方都涉及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为教师开展环境教育提供了依据和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与环境保护相关的交叉点,努力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从小培养孩子的环境意识,利用生物课向学生渗透环境知识,进行环保教育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因此,提高中学生的环保意识,是生物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1利用课堂教学,进行环境教育
学校教育是以课堂教育为主要的教育,要在学校中进行环境教育,就应该立足课堂,依靠教课书,利用课堂教育这个主渠道,适时、适量、适度地渗透环保知识。
(1)把握好渗透课。生物课涉及环境内容很多,可是有的课涉及的环境内容不突出。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找出课程内容与环境教育内容的结合点,及时挖掘。例如:结合植物学部分的教学,介绍植物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时,教师教育学生要绿化环境,自觉爱护一草一木;结合动物学部分教学,介绍青蛙、鸟类对人类的益处时,要提倡保护动物,不要乱捕滥杀;结合“人体生理卫生”部分的教学,介绍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每一个人自身的健康。
(2)上好典型课。这类课涉及的环境内容比较多。初中生物中的“生物与环境”一章,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章节,是进行环境教育的极好素材,教师在这一章的教学中要注意:第一,要注重教学方法。环境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养成良好的环保为习惯。所以教学方法应由传统的灌输式讲授知识,转为启发的探究式教学。可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课前组织学生搜集资料,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放映学生收集的滇池污染、沙尘暴等等资料片,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的积极性。逐渐树立起环保的观点。第二,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如果只从理论上讲,学生容易产生烦琐枯燥的感觉,所以,教师应从大家身边事例出发,适时进行环境教育。例如,我们北方经常遭受的沙尘暴的袭击,黄沙中日,举步维艰的天气,就是植被遭到破坏最好例证。让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对人类的危害。第三,要树立危及意识。在讲“人口与环境”时,对比我国和世界人口剧增,各种资源面临危及,粮食严重短缺,数亿人口面临饥饿等现状。在学习我国的野生动物资源时,例举全世界每年灭绝的野生动物生物达4万余种;现存的我们熟悉的大熊猫不过1000头左右,亚洲象不足50头,野生华南虎不足30只等等。地球沙化严重,绿地在消失,很多动植物资源面临灭绝的边缘,通过这些知识的了解,让学生有了危机意识,就会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
2丰富课外活动,强化环境意识
我们开展的课外教育活动主题是:“爱护环境争做环卫小卫士”。建议学校采用适合学生特点,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多层次的环境教育,可促进学生树立牢固的环境意识,培养良好的环保行为。
首先,搞好宣传活动。每学年都要就环境教育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教育活动。一年一度的“植树节”、“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无烟日”、“人口日”、“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都是我们传统的环境教育日。配合有关主题,举办环保知识讲座,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比赛、征文比赛,这样使更多学生对环境保护有了新的认识,自觉保护环境。
其次,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比较普遍的做法是组织学生课余调查附近的工厂、小河、垃圾处理厂、居民小区等,考察河水污浊的程度、遍地的垃圾、工厂排除的废气、居民小区等,考察河水污浊的程度、遍地的垃圾、工厂排出的废气、公路上的灰尘,使学生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组织学生到附近的风景名胜,参观植物园、动物园。在享受美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增强学生的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自觉行动起来,保护环境。
再次,成立环保活动小组。成立环保活动小组,积极参加校园绿化建设、学习饲养小动物、进行生物小实验,参加社区环境建设等等。学生们都有浓厚的兴趣,这样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动手能力。
关键词:宗喀巴;藏传佛教;生态伦理;价值
中图分类号:B9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176(2013)02-0053-05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然而受狭隘利己主义思想的驱使,人类无视客观规律对资源环境的过度开发和掠夺,使自身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众多问题,导致地球生命系统面临着失衡的危险,从而引起社会各界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生态环境危机已经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它关乎人类社会的整体命运,关乎每个人的生活和生命价值,关系到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藏传佛教所蕴含的丰富伦理思想,在调整思想观念和对治生态环境危机方面具有其独特作用。
一、藏传佛教生态伦理思想的独特性
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藏传佛教包含许多宝贵的生态伦理思想,它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及人与环境的关系有着独特思考和解答。面对人类社会空前的生态危机,人们对强调尊重生命、爱护环境的藏传佛教伦理思想和价值观倍加关注,希望从中获得解决生态危机的重要启示。藏传佛教生态伦理思想独具特色,具有较为雄厚的理论支撑,它牢牢根植于藏族人民的思维观念中,并转变为历代藏民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实际行动,成为藏族传统的社会生态伦理主流,即便在当代社会生态伦理多元化的背景下,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藏传佛教生态伦理的独特性,集中体现在与其他宗教伦理的比较优势中。
众所周知,的原始信仰是苯教。苯教认为万事万物都有神灵,神能够佑护人的生命,而鬼或精灵会把人的魂魄带走,还会危害其家人。人死后魂魄与肉体分离,但其魂魄不会消灭,而亡者的灵魂在“阴间”仍需受用人间的物品,在亡灵去“阴间”的路上还会遭遇鬼怪精灵的伤害。因此,苯教以万物有灵为基础,崇尚对鬼神的祭祀。为了能使神灵佑护人的寿命,也为了使亡灵能顺利到达阴间并在那里享受幸福,在世之人必须举行祭祀,祭礼中以动物作为祭品,以便供奉神灵和驱除鬼怪。据《空行智慧胜海传》等记载,苯教在举行隆重的祭祀或有人得病时,都要宰杀大量的鹿、绵羊、牦牛、山羊等,将其活活肢解后用其血肉作为供奉。佛教传人青藏高原后,逐步消除鬼怪精灵等迷信成分,对各种杀生祭祀传统加以改造,最终使杀生祭祀的习俗基本废除。藏传佛教不杀生伦理的传播与实践,对高原野生动物和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的保护作用,进而成为藏族宗教传统文化的普遍伦理,也体现出其相对于藏族固有宗教的优越性。
藏传佛教的独特性在于其强烈的生命情怀,它以至善的慈悲之心关注每个生命,对一切有情众生都倍加呵护,这在长期的宗教文化发展中已内化为藏民的自律和习惯。宗喀巴作为历史上改革和振兴藏传佛教的重要人物,在佛教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佛教思想中同样蕴含了关于动物伦理和环境伦理的卓越智慧,构成其独特的生态伦理观,为藏传佛教的生态伦理思想提供了深厚的理论支撑。
二、宗喀巴的动物伦理思想
宗喀巴的佛教生态伦理观,是建立在“缘起性空”和“因果报应”理论基础上的。一方面,宗喀巴认为万事万物都处于相互作用和互为条件的关系之中,离开因缘,就没有事物的发生和发展,如他所说:“一切事物皆待因缘和合而生,若离因缘,则无所有。”另一方面,宗喀巴认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不可更易的定律,他说:“每一种造的恶业,因为依业的对象有所不同,按三毒的强弱性质,各自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杀生等十恶业,各遭受地狱的果报;中品十恶业,各自遭受饿鬼的果报;下品十恶业,各自投生到畜生道中感受果报。”正是在假缘而生、离缘即灭和因果报应的基础上,宗喀巴指出,作为自然生命体之一的人类必须尊重其他生命和自然万物的固有价值。
宗喀巴动物伦理思想的核心是慈悲精神和生命平等观,以此来对待一切生命之物。宗喀巴大力倡导爱护动物的行为和精神,他说:“皈依法宝后,就要断除伤害众生的心念。我们对其他的人或者是对畜生决不能鞭打、捆绑、囚禁、穿鼻孔、脚踢、追赶、强迫使其驮沉重的驮子等。”杀害动物更是属于不净之业,如若杀害牲畜就是犯了重罪。为此,宗喀巴特别斥责了违禁杀害牲畜的种种奇谈谬论,指出:“做杀害牲畜祭祀以为是在求正法,所以持此邪见杀害众生;又婆罗门等众外道为了满足食肉的愿望,借口说出一切畜生是由世主赐给人、天所受用的食物,所以杀害牲畜就没有罪过,说出种种邪知邪见的言词,尔后又说这些都是为了正法故而杀生等等,以上这些所作所为皆属重业。”这里明确指出动物并非什么神灵恩赐的食物,人类没有主宰或随意杀害动物的权力,否则就是犯下重罪。宗喀巴这种积极的不杀生和护生的伦理观与佛教宗旨是完全一致的。如《梵网经》中说:“见世人杀畜生时,应方便救护,解其苦难。”因此,藏传佛教坚决反对杀生,把尊重和珍惜生命作为其一切行为的根本,认为杀生必然导致堕入恶道。而且有些藏传佛教寺院每年正月的祈愿大法会期间,都会专门举行放生的法事活动。
宗喀巴根据佛教的依业受生理论,认为一切众生在过去生中互为亲属,只是因为业力果报的不同才有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因此,人从六道轮回的角度,应当想象所有众生都曾是自己的母亲,从而生起亲爱心和感恩心,并能够为如母有情承担痛苦,他说:“又此资具皆非易得,是负罪苦及诸恶名,受尽艰辛来授与,又苦其子有病等苦,较其子死,宁肯自死;较其子病,宁肯自病;较其子苦,宁肯自苦。出于自心,实愿易代。用尽加行除苦方便,总尽自己所知所能,但有利乐无不兴办,凡有损苦无不遣除。于此道理应专思维。”宗喀巴以三世因果的大生命观深刻揭示了人与动物之间在生命轮回中的密切关系,要求人类以慈爱之心去关爱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一切生命。当人有这样的观念时,才会生起不假造作之慈悲,从而激发其救度有情众生之勇气。
宗喀巴认为作为六道众生之一的动物处境是艰难的,命运是悲惨的。为此,他主张修佛最低追求的下士道就是要杜绝来世转生于三恶趣。正是怜悯动物的艰难处境,藏传佛教在传统祈愿中不仅为个人祈愿,也为六道众生祈愿,如宗喀巴在其《皈依发心仪》中有云:“愿诸有情具足安乐及安乐因!愿诸有情永不离失无苦之乐!愿诸有情远离爱恶亲疏住平等舍!愿诸有情永离苦恼及苦恼因!”为诸有情祈祷发愿,自然也就包括一切动物。藏传佛教这种无差别地关怀一切众生的平等慈悲思想,在藏民的社会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社会教化作用。此外,宗喀巴还根据佛教义理,制定了保护动物的相关戒律和行为规范,从而使不杀生的观念和行为达到内在和外在的统一。藏传佛教不杀生伦理的传播与实践,对高原野生动物所起的保护作用意义重大而深远。
三、宗喀巴的环境伦理思想
宗喀巴的环境伦理同样以“缘起”和“业报轮回”为理论基础。一方面,他说:“从来没有一样事物,不是因缘存在之物。”世间万物都是因缘和合的结果,现象世界的一切都是相互联系和依存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如此。因此,不管是人类还是自然界的一草一木,都依赖于合适的生态条件,否则就会危及其生存质量和生命的存在。另一方面,宗喀巴用“业报轮回”来解决环境伦理的依据问题,指出如果不尊重自然界的有情和无情众生,来世我们就可能成为这些众生之一,也就破坏了来世自身的生存环境。因此,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其实就是在保护我们自己,而对自然的破坏,就是对自我生命的摧残。
宗喀巴环境伦理思想的核心是生命平等和宇宙整体观,他认为人生和宇宙的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小至微尘,大至宇宙,一切事物都互为条件、相互依存。主张对于有情众生之外的山川、草木、大地等无情万物,要尊重其自然价值,从而形成了基于缘起性空理论而凸显人与环境和谐圆融的独特的环境伦理观。宗喀巴这种环境伦理观契合佛教人与自然万物相互融合的思想,如禅宗《古尊宿语录》云:“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这种主张生存环境和生命主体相统一的“依正不二”准则,强调了自然万物在统一的宇宙生态系统中的独特地位与价值,要求人类怀着平等心态和慈悲心愿去尊重和爱护自然万物。
正是在宗喀巴环境伦理观的影响下,藏传佛教教导人们知足少欲、勤俭节省和有效利用资源。藏族民众不仅对一切动物持平等、爱惜之心,对自然界的植物及湖泊山川也加以细心保护,对草木也怀着特殊的情感,爱护一草一木,形成了保护水资源、草原和森林的观念和行为,重视和追求一个适宜众生生存的优美环境。藏传佛教帮助人们建立了人与自然、环境互相依存的观念,认识到人与生物和合互生的关系,使人们对大自然怀有感恩之心,反对无度的占有和浪费。例如,藏族民众认为水是生命之源,给人类带来恩惠,具有无量功德,所以不允许人们在泉水中洗头、洗脚和洗衣服,从而保持了泉水的纯洁性。藏族民众注重保护森林,在藏族传统中,佛教寺院曾长期进行封山活动,不准人们对森林乱砍乱伐。藏传佛教的平等慈悲和生态伦理观,蕴含着科学发展理念,切实保持了生态环境的平衡,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尊重自然、善待和维护自然的生态观具有重要价值和启导意义。
四、宗喀巴生态伦理思想的现代启示与价值
由于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气候变暖、酸雨污染、臭氧层空洞、淡水供给不足、森林资源减少等诸多问题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如何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已经成为世界性议题而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藏传佛教的生态伦理思想摄含的生态文明智慧向世人昭示其现代价值,给予我们诸多启示。
高原的自然环境极为严酷,生物要生存均不易,近千年来如果被随意杀戮的话,好多高原特有的野生动物可能早已灭绝。藏传佛教的不杀生伦理,是藏文化的优良传统,对保护高原野生动物具有特殊意义。至今在高原猎杀藏羚羊等珍稀野生动物的都是外地人,由此可知,为尊重野生动物的生存权利,保证那些濒临灭绝的动物能够繁衍,我们要提倡佛教伦理的慈爱之心,讲求慈悲利他,增强人们对万物的慈悲之心,促使人们采取切实行动保护资源。藏传佛教主张众生平等,所有的生命都是同样宝贵的,这一思想得到了现代生态学的肯定。现代生态学家认为,每种生命形式都有在生态系统中发挥其正常功能的权利,因为这种自然权利是生物所固有的,它按照生态规律存在并应当受到尊重。因此,藏传佛教的所有生命平等的思想对于克服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影响是极其有利的,这种尊重生命、尊重异类的思想在根本上承认了他类生命的生存权利,从而有利于保护一切生物资源和非生物资源。藏传佛教身体力行的慈悲观,同样得到了当代环境伦理学家的高度重视和赞赏,英国著名动物解放论者辛格在其《动物解放》一书中指出:“使人类的关怀及于动物,这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并不陌生。毕竟,影响了中国许多世纪的佛教传统的一个中心理念是众生平等,甚至要求信徒不杀生,这与西方把人与动物截然分开,强调只有人才是上帝的刻意创作,因而天赋统治其他动物之权的观点大异其趣。”因此,辛格认为,众生平等和不杀生的观念是一种高尚的伦理,这种生态伦理观有助于拯救人类居住的地球。
关键词:生态伦理思想 “天人合一” 道德 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B82-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9(a)-0247-02
当今社会,科技与经济地飞速发展,使得人类社会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但是正如我们都看到的,这些改变在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却也带来了不小的环境影响。在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是首次出现了“建设生态文明”的这个理念,这个理念的提出为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指明了方向;在随后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又明确提出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绿色发展”被明确写入“十二五”规划并独立成篇;而在2012年党的十报告中,则是首次单独成篇来详细地论述生态文明,并且首次制定了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就是建设“美丽中国”,这充分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
众所周知,说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伦理基础,其实就是人们生态伦理理念的生成。当生态伦理理念开始逐步渗透到人们的观念、思想等方方面面,使人类的行为能够自觉地来以生态伦理的基本要求为准绳时,这才能够真正有效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1 我国古代生态伦理思想研究
1.1 中国古代生态伦理思想的核心
说到生态伦理观,不难理解,正如我们每个人所认识的,生态伦理观就是指人类对自己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以及与自然界关系的认识。生态伦理观的确立,不仅规范了人类的思想同行为,同时也极大地影响着人类所生存的生态环境。
中国古代的生态伦理学思想具有深厚的哲学基础,如我们知道的,中国古代哲学家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是由天地而生成的,世间万物所处于同一环境中,体现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关系。自古以来,人们都认为自然界是有道德属性存在的,人们可以从自然界中悟出有关于社会道德的种种观念,并且将此作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之后再返回到自然界,用以处理人与万物关系,从而达到人与世间万物的和谐发展,达到所谓真正的“天人合一”。
1.2 我国古代生态伦理思想的主要观点
1.2.1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
儒家学说作为对我国伦理思想影响最为深远且长远的学派,无时无刻不贯穿着“天人合一”的精神。孔子大力倡导的“仁者爱人”的伦理原则、以及他所作的《易传》等,其实都是以“天人合一”的思想来作为基础,是以天地人三才之理作为自然界的运行法则,希望能够构建出一个有条理的世界体系。孟子则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这一伟大思想,明确地提出了把“爱人”扩展到“爱物”,提出了“仁民”、“爱物”等等的伦理原则;再发展到宋代的张载,则是从“天人合一”思想出发,认为人与世间万物都是由天地之气而生的,天地是人与万物的父母。既然如此,那么我们就应当视老百姓为自己的同胞兄弟,视世间自然万物为自己的同伴朋友,真正做到爱一切人、一切物。
显然,在儒家众多学者看来,人类应该试图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像许多人所理解的妄图征服自然。由此可见,儒家的文化对于现代生态伦理的影响是最大的,研究的学者也是最多的。
1.2.2道家“道法自然”的生态伦理思想
道教的思想中同样也充满了生态伦理思想。道教是在“天人合一”生态整体观的指导下,所构建起的“道法自然”的自然生态观。道家其核心的理念是“道”,它所追求的是宇宙中道―天―地―人的和谐与统一。在老子看来,人其实不过是自然的一部分而已,既然是一部分,就应当遵循天的运行法则,即自然而然,不应当包含任何人为的痕迹或者因素。
在生态实践活动中,道家不仅单纯地制定了一系列戒律,以此来保护动物、土地、森林植被以及水资源,而且道教中人始终坚持凡事要从自己做起,并且非常重视其宫观内外环境的建设和维护。
1.2.3佛家“众生平等”的生态伦理思想
佛教的根本核心就是“缘起论”,认为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由因缘和合而生,分散而灭,整个世界都是息息相关的,所有事物都是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这为佛教生态伦理观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哲学基础。
佛教从根本上承认除了人类之外,世间万物都有其存在的意义、权利和价值,应当做到自然而然的保护生态环境,并且把佛教的基本精神归结为尊重世间万物的生命。佛教在发展的过程中,将其追求的终极理想所在地称为极乐世界,在这个美好的世界中,万事万物的生存与发展则显得井然有序,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形成了一致。
2 生态观对我国生态建设的启示
2.1 生态自然观的内容
马克思认为,自然首先应当是自在自然,而在随后逐步添加了人类的活动之后,才逐渐分化成为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两个部分。自在自然,顾名思义就是在人类产生前以及人类的历史性活动发生之前就已经存在的自然。而这里所说的人化自然,就是指与人类已有的认识以及具体的生活实践中的改造活动紧密联系的自然,也就是作为人类认识以及实践活动对象的自然。
的生态自然观,在其内容上就是向我们阐述了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类与大自然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要使自身不断进行发展,就必须不断地去对自然进行改造,从而创造出一个经过人类精心改造过的、加入了人的因素的人化自然。其实,这就是我们所讲的人类实践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当中,它是不可避免的伴随着大量对自然的破坏。大自然则会反作用于人,希望能够恢复到当初原生态的最佳状态。因此,人类在进行实践的过程中,就要严格地做到遵守自然规律,减少对大自然的破坏,否则就会遭致自然的报复。另一方面,人与自然又是相互统一的。人类的生存发展需要依靠自然,而人的全面发展,是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前提条件的,要想达到自然内部的循环与平衡,必须不停依赖于人对自然积极、主动的适应。
首先,马克思、恩格斯把自然摆在第一位,这就体现出了哲学中所讲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这一彻底的唯物主义观点。由于人类具有主观能动性,所以人们可以认识自然规律,之后去适应自然规律,甚至利用自然规律,但需要我们注意的是,我们唯独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因此,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就应当做到尊重自然,遵守自然规律。一旦人们滥用其主观性,违背客观规律,那就必然会遭到历史的惩罚。
其次,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依靠自然而生活这是必须的。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经过长期进化的产物,这并不意味着人类被自然界孕育出来以后就可以完全脱离自然界。要明白世间万物都是普遍联系的,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要依靠自然界,而没有污染的自然界,才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最后,自然对人具有制约性,人类则应当积极地适应自然。一方面,人和自然界的所有生物一样,任何活动都要受到自然界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保持生态的基本平衡是人类所必须遵循的原则。人作为高等动物,具有其自然属性,由于人类和动物都生活在自然这个大环境中,就注定人和动物一样都要受到自然界的制约。
2.2 马克思生态自然观中所主张的生态伦理思想
(1)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自然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人类不可能消除其带来的影响。恩格斯不断地对人类作出了警示:违背自然规律,人类必然要遭到自然界的无情“报复”。由此可见,人类必须“真正学会更加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努力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
(2)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要合理的控制自然,否则就会遭受自然的惩罚。其实不难看出,马克思、恩格斯所谓的“控制自然”,表达的是要人类去积极、主动的适应自然,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使自然满足所有人的正常需要。然而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其实正是源于人类没有真正实现“控制自然”所导致的。如今社会飞速发展,要想从根本上遏制生态恶化、解决环境问题,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那么合理调整和控制人的实践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
2.3 对我国生态伦理思想研究的启示
(1)人类与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是同生共存的。人类只是自然界这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中的一部分,所有生物拥有平等的生存权利,我们不应该只看重人类的权利而忽略了其他生物的种种权利。要时刻谨记,世间万物是相互依存、同生共存的,人类必须将道德扩展到整个自然界,要确立与万物同生共存的生命观,要有意识地维护自然界所有生物的多样性。
(2)遵循自然规律,努力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不能妄图主宰自然、为所欲为、任意对自然进行“改造”和“征服”,应当遵循自然规律,主动与自然保持和谐关系。如果一味地认为自己是自然的主人,那就必然会对人类生存的基础环境进行有意无意的破坏,会危及人类的生存。
(3)增强责任感,努力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正确途径。自然界也有生存权和发展权,只是由于人类是在主观能动地对自然进行改造,因此,相对于人而言它是被动的。其实,有时候静下心来想想,人类尊重自然界其实也是对自己的尊重,关心自然界的生存和发展也是在关心自己的生存环境和发展。就如同我们哲学中所讲,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也会对你笑,你对它哭,那么它也只是对你哭。这个道理不难懂得,只是落实到实践的时候,很多人却往往做不到,只是一味的要求自然对我们好,却忽略了最重要的,是只有我们对自然无止的奉献,自然才会对我们无止的馈赠。
因此,人类必须重新树立生态伦理观念和全新的现代文明观念,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审视并调整,把理想信念教育与生态道德教育还有法制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把保护生态环境看作是有利于自身和全人类身心健康的道德行为,并且把此当成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凭借自己所有的责任感和具体的实际行动,努力寻求一条人类与大自然互利共生、协调发展的正确途径,使人们能够生活在和谐、稳定、优美的自然环境之中。
3 我国古代生态伦理思想中存在的问题
3.1 自然规律过度伦理化
在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天道则常常要服从于人伦之理,这一点虽然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过度的将其强加于自然界的发展当中,则会适得其反。一方面,人是自然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类想要进步,就必须遵循自然界的普遍发展规律。另一方面,人类社会有着自己的特殊规律,道德则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我们不应该将其强加于自然界。
3.2 过度重视宗法道德
宗教学说虽然对现代生态伦理的理解有着非常大的借鉴意义,但是我们究其本身来说,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毕竟不能依靠宗教。我们应当辩证的去认识宗教生态观念,既要吸收其有益的部分,又要认识到其中的局限性。因此,我们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借鉴宗教其体系中的生态伦理思想,正确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3.3 重主体,轻客体
在中国传统文化所构架的天、地、人的思维体系中,人的主体地位是不容忽视的,但是偏偏忽略了自然的地位,强调自然只是人类发展的工具,人类总是妄想可以征服自然。从这一点上看,尽管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与西方的“主客二分”有很大的分别,但是其在忽视自然这一点上,二者完全可以说是殊途同归。
4 我国当代生态伦理学发展的要求
虽然造成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是纷繁复杂的,但是显而易见的认识上的不够重视才是最为重要的方面。例如:当今社会发展中,人们只是片面地追求大幅度的经济增长、某些错误的政绩观、消费观不协调、淡薄的生态意识等等。所以,我们要想完全解决生态环境问题,首先要在思想上树立“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意识。
特别是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如何树立中国化的生态思想体系,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怎样努力抛弃那种唯经济增长至上的传统发展观,适时地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培养人民建立自觉地生态保护意识,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观,这才是当务之急。
要时刻谨记,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之所以显得如此重要,就是因为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是很难再恢复的。如今,生态思想日益显示出其对人类生态实践的巨大价值。因此,就生态伦理这个问题而言,应当试图打破民族文化传统之间的隔阂,在人文与自然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同时也应当积极吸纳不同民族的精华,在综合创新的基础上就其生态文明的建设来对我们的生态发展提供有利的价值指导。
参考文献
[1] 刘艳.马克思恩格斯生态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D].太谷:山西农业大学,2013.
[2] 严欣.中国古代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
[3] 徐少锦.中国古代生态伦理思想的特点[J].哲学动态,1996(7):41-44.
[4] 吴秀红.中国古代生态伦理思想初探[J].松辽学刊: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21-23.
[5] 袁慧玲.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4.
[6] 蒋凤娇.道家生态伦理的当代价值探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7] 王顺玲.生态伦理及生态伦理教育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3.
[8] 徐磊.庄子生态伦理思想与当代价值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2.
[9] 谭晓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2.
[10] 邬天启.生态伦理学的观念、问题与出路[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
[11] 张杰.先秦儒家代表人物生态伦理思想研究[D].太谷:山西农业大学,2013.
重返狼群观后感
现在开始说《重返狼群》这部电影。
先说我的感受,再说芊芊看的过程中的插曲(是的,闺女一起看了这部电影)。
以通常的观点看,这部片子也太不正式了,普通话不标准,很多画面的衔接甚至可以看得出很生硬的剪辑;没有商业大片的那种精致美感;而且没有剧情(虽然它是一部纪录片哈,但是你看过《我们生长在中国》,就可以发现其实还是可以有些剧情编入的);总之,猛一看,就觉得这不就是现在很多家里拍的日常视频给拼接起来吗?
但是影片进行几十分钟后,我突然不这么认为了,虽然镜头看上去非常普通,很日常,但是。后来一琢磨,影片拍摄的时间是20xx年,而现在已经20xx年了,有很多的细节真的是靠时间磨出来的。总体来说,突然让我感觉到这影片展现在观众面前的内容就好比“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恰到好处。
这头狼的名字,叫做格林。是孤儿,父亲是狼王,被人类用炮震晕了之后捕捉成功,然后咬断自己被铐了链子的脚逃脱,但最终失血过多死了,母狼吞毒饵殉情。其他小狼崽也都饿死了,只剩下它一只。
其实人和狼相处,只有不到十个月的时间,在若尔盖大草原的时间不超过七个月,但为什么感情可以这么深?其实都是从人自己的角度来说的。因为人觉得狼是畜生,没有那么多、那么深的感情,所以不可能有更多的交流,结果相处下来,狼不仅可以与人进行感情上的交流,并且比人更直接、更真,就是这种“真”,才完全捕获了人类的感情,让人觉得来之不易,益发珍惜。很喜欢片子里的一句话,“如果这一天终是要来(狼格林离开他们、回归狼群),我希望时间过得慢一点。”
从这个影片里,虽然完全没有提到,但是看完整部影片,你可以发现,两个主角有着非常深厚的动物学知识;从狼的粪便是名片交换、深冬时节是一条成年孤狼加入狼群的最好时机……等不经意间提到的话,都透露出两人的博学。
第一次这么真切地听狼嗥看狼嗥,发现狼找到食物也会挖个坑先藏起来,观看群狼的围捕……这比任何纪录片的介绍都更直指人心,更让人了解狼的习性,让观众自己看、自己听,自己观察,然后自己想到;这个片子里有太多的细节,有太多有力量的画片,草原日落、人狼共舞,男主时不时的幽默话语……都无不透露着一种“取舍的智慧”。
第一次深刻认识到,人有好人,人一样有坏人,坏人你根本说不清道理,坏人可以坏到骨子里,拿打狗棒分分钟就残杀一个生命。再一遍遍说狼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这里是野生动物保护区是多么的无力。所以当你看到张620只狼头皮做成的袍子,再想想每一只狼在野地是如何艰难生存的时候,要泪奔也就很自然了。
格林不愧是狼王的儿子,非常聪明,有它独特的地方。
小时候会开电视选频道,从电视学习抓鱼;
在草原跟狗混在一起的时候,居然学会狗叫,以至于要加入狼群太紧张了,打招呼先叫出声的居然是“汪汪”;
愿意和它的人类妈妈一起唱《传奇》,真的有看到它在乐;“
妈妈”生病的时候,急得不知道怎么好,只能把它最珍贵的藏在土里的食物扔进来;
大雪封路,人类的粮食告急,先“借用”了格林的私家珍藏,格林一下就发觉了,人以为格林下次再藏食物肯定得换地方了,但是下次,冬天食物那么紧缺,格林还是“藏”在了老地方,并往房子这边看了一眼,告诉他们,还在这里好找;
“妈妈”脚崴了走不了路,用嘴叼着牧民的马的缰绳,花了四十分钟的时间去牵马回来让“妈妈”坐,即使这是一个有意为之的镜头(因为男主可以打电话,可以找牧民来帮忙,都比这个快速有效),但这还是一个隽永的画面,会长久地留存在观众的脑海里。
其实在草原上要救助的狼、更可怜的狼多的是;想想那620头不能冥目的狼吧,只是格林让男主、女主遇见了;这部片子也没有更深的意义,就是为了纪念已经加入狼群、也随时可以被坏人抓捕的格林,“虽然活着很重要,但是自由更重要”,是狼就得用狼的方式活一场。
自然界为生存的杀戮是自然的规则,“不是我想杀你,而是我要活”,但是人类的那种无明的冲天欲望真是罪恶滔天,但是个人是无力去改变的,只有做好你自己,控制好你的欲望,并像动物那样真实地活着。
最后说芊芊观影的情况。
嚎啕大哭三四次,流泪数次,我最后都惊着了,不明白为什么要哭,一个很小的分别,她都能涕泪四流。
出了影院问她,觉得电影好看吗?她说,“不好看,太让人感动了”。
重返狼群观后感
今天下午有幸看到了一场点映的电影《重返狼群》,看完之后感慨万千,说实话,这是迄今为止,唯一一部令我在电影院泣不成声的一部影片,我惊叹于小狼的聪颖,感动于它的忠诚,震撼于它与狼妈深厚的情谊。
这个电影是真实的一个纪录片,作者李微漪是个生长在川西的女画家,在若尔盖草原写生时偶然救活了一只刚刚出生仅五天的小狼,从此开始了与狼共舞的生涯。她把小狼带回都市喂养,并为他起名“格林”。这个时候的小狼如同刚出生的小狗一般可爱,亲昵的依偎在狼妈怀里,把这个女人当成了唯一的依靠。
起初,我总觉得这匹狼与狗很是相似,没什么区别,不过慢慢的我发现区别真的很大。首先狼崽成长十分迅速,其次聪明无比。当小格林一个月大的时候就开始自己打开电视,惬意的趴在沙发上看电视了,而且它只喜欢看有关狼的纪录片,其他的台都不喜欢。当看到电视里的一头狼去世的时候,它也跟着哀鸣起来,差点惊动整栋楼的居民。吓得美女狼妈以后看电视时,居然说“别让格林看那些悲情片,省的它晚上又鬼哭狼嚎的”。还通过看电视学会了抓鱼,嘿嘿,真是没话说,小格林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挥的淋漓尽致,如此聪明好学并应用于实践,真的是一名不可多得的好学生。
两个月大的时候,有一天突然走丢,把狼妈着急的四处寻找,最后终于通过各种途径寻回了格林,然而它伤痕累累,差点被汽车碾死。随着时间的流逝,小狼崽越发的变大,狼性也逐渐显现出来,吃肉的时候那种气势真的很凶猛,谁也别想抢它的食物。狼妈家里还有一条狐狸犬,格林却总是与这个小伙伴相处不好。 格林狂野和嗥叫的狼性开始显现,同时也陷入自我确定的茫然和没有同伴的孤独,对人类的不设防更让他的都市生活危险丛生。李微漪决定带他回到草原,让他重返狼群。其实我特佩服这位女画家,在偌大的若尔盖草原,环境恶劣,缺衣少食,氧气不足,她竟然能够在这种地方待了长达半年时间。
初到若尔盖草原,狼妈在帮助牧羊人赶羊群进圈的时候总是很困难,于是小格林就出来帮忙赶羊进圈,放牧人连夸格林聪明懂事。狼妈还手把手教小狼抓兔子,抓各种小动物,由易到难,处处保护着小格林。小格林也一天天长大,可是终究是从小由人抚养长大,对人特别亲切,不怕人,狼性很弱。狼妈很是担心,在好友亦风的陪伴下,寻找狼群,希望帮助小狼融入狼群,重回狼群,但过程并不顺利,寒冬已至,他们的食物也不多了,小格林把抓到的兔子藏在了雪堆里,狼妈悄悄的取出,与好友亦风共享,亦风担心小狼生气,然而下次小狼还是把它抓到的食物埋在了同一个地方,并且注视着他们,看来小格林是故意给他们吃的,知道这种天气他们也饿,那一刻我为之感动。
有一天,狼妈出门放牧的时候,格林死死的拽着狼妈的裤腿,甚至还撕破了,狼妈没有明白继续出门,结果途中遇到了很大的冰雹和大雨,回来之后病情加重,一直咳嗽不已。小狼一直在窗外守候,担心不已,还悄悄的取回自己藏了好久的一个兔子从窗外扔里进来。 由于病情加重,不得已回成都治疗,小狼追了好久,十好几天,小狼一直坐在山头凝望,狼妈终于痊愈归来,小狼开心的蹭着,跳着。
找寻狼群之旅仍在继续,一天小狼陪狼妈一起出去,有一块结了很大冰的湖泊,小狼去走了一圈之后回来,硬是拽着狼妈不让走,狼妈执意前行,结果掉进冰窟,扭伤了脚,无法前行。小狼徘徊了好久之后,走了,你们能想到吗?它翻过了一座山头,在马群里找了好久,终于牵动了一匹马,它嘴里衔着缰绳,一路给拖过来,把缰绳交到了狼妈的手里,天哪,这格林的智商简直逆天啊。
后来,经过两人的无限努力,终于发现了狼群的踪迹,于是他们想尽一切办法将格林送回了狼群,格林是一步三回头啊,而且眼睛还湿了,我第一次了解到了狼也是会哭泣的,其实大千世界,动物远比人活的真性情,谁对它们好,它们清清楚楚,且万倍的回报,这一点我真的觉得人越来越不如动物了。
话又说回来,狼妈回到山下,看到了一家商店专卖狼牙以及狼皮大衣等物品,其中一件衣服令我震撼,那是一件由620只狼头皮组成的衣服,活生生的620只活泼可爱的狼啊,就这样被人披在身上,作为炫耀的工具,我不知道穿上这件衣服的会是谁?他们到底知不知道这些狼躲过了多少春秋,熬过了多少岁月,才能幸存下来,然而却成为人们御寒和炫富的工具。
若尔盖草原是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一块特殊的区域,气候湿润,然而近些年来却逐渐沙化,这是野生狼群最后的生存地带,但也在逐渐消失,狼群已没有了生存的空间。我认为,人类的发展和进化已经严重的伤害到了我们的朋友,所有的动物们。大街上随处可见的野生驴肉,狗肉,等等,人们什么都吃,越难得的东西他们越要吃,好像这就能显示出他们 的高人一等似得。却不知,就因为这些人莫名其妙的食欲,多少无辜的生命葬身,他们毫无过错,请问都是同样的生命,为何如此差别呢?人们啊,醒醒吧,别再执迷不误了,不要让我们的虚荣心,毁掉我们最珍贵的朋友。
看着狼群们生活的最后一片草原也在沙化,我恳请大家从我做起,减少使用一次性筷子和塑料袋的使用,从我们做起,保护环境,给无数个小格林创造出一个祥和的净土。
重返狼群观后感
今天看了纪录片电影《重返狼群》。一个很好的电影,看电影的过程中很多感慨,很多悲痛,看到小狼对着电视机学习狼嚎,看着小狼第一次在草原上奔跑,看到格林一步步长大,格林为他受伤的妈妈从山的那边牵过来一匹马……电影结束的那一幕,我感到一种怅然若失。感觉着内心的那股子野性和自由在同全世界的温情道别。我也更深刻地感悟到,自由从来都不是没有代价的。牺牲生命也不会如此痛苦,格林牺牲的是这世上最温情的守候……
电影画面粗制滥造,但是瑕不掩瑜,遮掩不了电影本身想要表达的追求自由和信仰的内涵。我不想俗气地说一句:“狼,终归属于草原。”我也不想俗气地说一句:“是狼先天的基因。”当然,这是存在的,与生俱来的狼性,命中注定的奔跑。但我更想说的是,格林的命运是其他的那些被射杀、被圈养的倒霉的狼们所不具备的,他遇到了懂得他的妈妈,那个把他养大,陪着他一步一个脚印重新拾起梦想和本来应该属于他生活的妈妈。美好的故事总是如此,不可能一直凄惨,也不可能一直痛苦,只是在悲喜之间不断转变,最后,故事的主人公心灵上总有美好的蜕变。格林就是如此。谢谢格林跟他的妈妈,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故事,让我们知道在这世上,有这如此纯粹的亲情。她是真的懂他。“他的捕食是虔诚的”,“格林!快跑……”““还有什么比活着更重要?自由。”“我是爱你的,你是自由的”……格林如此幸运,而微漪同样也是如此,因为格林,她重新认识了世界,她的心重新拥抱了自然。
“他的捕食是虔诚的,不是我要杀,而是我想活。”很多人说只有人拥有信仰,看到格林的妈妈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我想那些人应当感到羞愧,狼的信仰才更加纯粹,更加虔诚,草原上的狼对于自身的行为都是心存敬畏,我认为我这么说是谨慎的:当狼奔走草原上,那是我所看到的最虔诚的眼睛,那是我所看到的最深重的步伐,他们心存敬畏,他们心有所终,他们才真正懂得不忘初心。
当一匹被人们饲养过的狼重新奔走在草原,他的身上已经完全没有了在人世的痕迹吧?我没有看见,他记住了最深沉的感情,但是在自然中,在草原上,在天地之间,他只能高傲地生存,迈着高傲地步伐,这是我们人类所能够看到的高傲,但他的内心是否真的那么高傲呢?这无从得知,狼的命运让狼无从选择。其实格林也无从选择,在电影落幕的那一刻,格林奔向他的同伴前,风对微漪说:“把他带回来吧,这里太危险了。我们养他一辈子。”微漪没有那样做,那并不是微漪的选项,不舍地分离是无从选择的结果。在真爱面前,永远没有选项;在信仰面前,永远没有选项,在自由面前,永远没有选项。
格林幸运地奔向了属于他的自由,道别了这个世界上最温情的守候。看到这里,我忍不住转头看看观众们有没有人在哭泣,有没有人在沉思,我也希图释放出自己内心的沉重……
在这个俗气的世界啊,在这个电影中,人类俗气地用他们俗气地方式破坏着自然,破坏着狼灵魂深处的傲慢,那些故事在无数电影中早已经展现,贪婪的人类猎杀狼群,制作袍子,几百只狼头皮做成袍子……格林是狼中之人,微漪却成了人中之狼。可是我们经常骂人“狼心狗肺”的狼,是这最傲慢的人类。人类的傲慢和狼的傲慢还不同,人类的傲慢充满了血腥,而狼的傲慢确实骨髓里的粗犷。我不想再呼吁人们保护野生动物,这毫无意义,我想说的是,人类只能满足自己的贪婪,却无法令这世上最虔诚的灵魂屈服,无法令这世上最高傲的性格屈膝。
格林奔向了属于自己的自由,但是,他的一生并不是结束,而是刚刚开始。福祸难测。愿你的母亲为你祈求的活佛保佑你能够度过风浪,让你用属于狼的方式结束这一生。
不得不矫情一下的事,身为人类,我羡慕格林,格林的生活是我想要的生活,自由,是的,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人的内心也存有野性吧,或许不是野性,而是内心最纯最美的那一面在用最深邃的声音呼唤着人们应当奔向自由,踏着草原上的风,翻过大海中的巨浪。
我最亲爱的,你听到内心深处的呼唤吗?如果你听到了,我们就可以做朋友了。
用微漪的一句话结尾吧。
我是爱你的,你是自由的。
也恰恰是因为你是自由的,我才是爱你的。谁会爱上蜷缩着的灵魂呢?谁会爱上没有表情的微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