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产制造业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制造业;财务管理;成本控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取得了飞速发展,2004年,国内制造业产值超过5万亿元,到了2016年,国内制造业产值已经达到22.35万亿元;2017年,产值则达到24.27万亿元,是中国经济的第一大产业[1]。制造业不仅解决了数亿人的就业问题,而且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且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过去制造业的发展,一直是粗放式发展与劳动力密集型发展,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与能源,而且利润率不高(有人形象地称之为“利薄如纸”),处于世界产业分工价值链的底端。此外,制造业在财务管理中的成本控制上,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制造业财务管理中成本控制的问题
(一)缺乏成本控制的观念,成本控制思想狭隘封闭
当前,我国中小企业总数已经超过4200万,小微企业总数则超过7300万,这意味着在制造业领域中,中小企业在数量上占据着绝对优势。但是,这数千万中小企业主的学历普遍较低,在这些中小企业主很难找到几个硕士生、博士生,而大老粗、文盲半文盲则比比皆是,他们对自己经营的企业基本上采用封闭式管理甚至家长制式管理,普遍缺乏成本控制的观念。发达国家现代企业都在向扁平型组织方向发展,要求从总经理到每一位基层员工都参与到成本控制中来。而国内制造业企业却依旧习惯性地以为成本控制只归财务部门管理负责,其它部门都没有参与到成本全过程控制中来[2]。
(二)成本控制方法落后
当前,许多企业把成本控制错误地理解为节约每一分钱,于是在原材料采购上尽可能选择价廉质劣的材料,并尽可能地降低人力成本,延长劳动时间,这种落后的成本控制方法实际上只能为企业赚取一点短期利益,无法提高资源利用率,却打击了企业的凝聚力,增加了员工的流动性,更不利于企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三)成本控制内容单一
现代成本控制,包括事前管理,事中管理,事后管理。而国内制造业企业却仍然倾向于事后成本核算、分析,考核;忽视事前的成本预测、决策,看不到成本控制是一个全过程。
(四)管理人员素质低下
现代企业竞争,归根到底是人的竞争,人才的竞争。然而国内制造业企业普遍缺乏高水平的成本管理人员,现有的成本管理人员普遍缺乏超前意识、创新精神,基本上没有学习过发达国家先进的成本控制理论,又不愿更新自己的理念与知识;许多成本管理人员甚至是企业主的亲戚,没有相应的专业素质。
二、改善制造业财务管理中成本控制的措施
(一)树立正确的成本控制的观念
一是企业主必须认识到成本控制的真实含义,成本控制包括了企业营运过程中实施的预测、决策、计划、核算、分析和成本考核,珍惜每一分钱而不是吝啬每一分钱。要根据企业建立的发展目标,科学、合理地预防、调节影响成本的各种因素,运用系统工程原理,实行全面成本控制,从而提高企业的生命力与竞争力。二是成本控制人人有责。大家普遍认为,成本仅指产品生产制造中所产生的成本,事实上,成本不仅仅是在生产产品的制造环节,还体现在对制造环节的各要素成本的综合性控制上,如选择优秀的供应商供货以降低理货成本,合理的安排生产等,更甚至于早在产品研发设计、生产线规划等决策从而减少未来“一定要发生”的成本。所以成本管理不仅是生产车间管理物料消耗或是财务部门分析已有的成本数据的反馈。企业主应将成本控制的责任分解、落实到每个部门的头上,从而调动起各部门、各环节的积极性,让大家都参与到成本控制中来。
(二)优化成本控制方法
在企业成本管理的发展过程中,先后出现了一系列的成本管理方法,成本管理也从原来的单纯的核算报告体系逐步开始向追踪关键经营数据,生成更相关更精确的成本信息供决策使用。成本管理的主要方法有实际成本法、标准成本法、变动成本法、本量利法、作业成本法、目标成本法等。企业主可以结合自身的管理需要及实际情况,将不同方法综合运用,以便更好的实现成本管理目标,达到理想的效益。
(三)丰富成本控制内容
成本控制不能只抓事后管理与纠正,还要将成本管控前置到事前管理、事中管理。1.在生产制造之前,把成本控制与企业的战略目标联系起来,企业主应先规划产品的研发成本、加工工艺、生产线布局、生产组织、营销及售后服务等,从源头控制产品成本。须知产品设计决定80%的原材料成本,所以必须舍得在产品设计上投入[3]。在生产制造之前,先区分哪些业务是生产经营所必需的,能为企业目标带来效益的,哪些业务是无效业务,应该尽量减少或取消其发生。2.在生产制造过程中,要合理控制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能源消耗、工序成本等。控制原材料成本:据计算在制造业总成本中,原材料费用占60%~90%[4]。材料成本会受进货价格、原材料搬运、验收、整理、仓储、物料消耗等影响。因此在控制原材料成本时重点关注:一是在采购时,不仅仅只关注采购单价,应该结合生产工艺要求,采购性价比高的原材料,减少验收与整理作业;二是关注库存物料的数量,以降低库存积压;三是生产过程中,控制合理消耗,清洁生产。控制人工成本:一是要加强对一线员工的业务培训,提高技术水平与专业素质,规范操作动作,提供“看板”,减少无效劳动与误操作,并降低废次品数量。二是通过考核,以产量计件到人等方式提高员工收入以确保工作积极性。控制能耗及工序成本:一是在排产中,合理排产,尽可能不停机生产,不频繁转产;二是产品可机械化生产的,尽可能机器生产,这样可以直接降低人工成本,并减轻员工劳动强度。3.事后对成本进行分析。成本管理人员可视企业实际情况,按批次或按产品利用成本核算及其他有关资料,分析成本构成的变动情况,分析影响成本升降的各种因素,寻找降低成本的方法供企业决策。
(四)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成本管理理念日新月异,企业主必须主动加大对现有成本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赋予他们足够的权利,让他们发挥好在成本控制方面的作用。
随着制造业全球化、协同化、服务化、绿色化、智能化等发展趋势日趋明显,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呈现出了新的特征。
重庆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志华表示,在“十二五”期间,重庆市制造业信息化建设将坚持以“抓应用、促发展、见效益、创环境”的原则,围绕汽车、摩托车、电子信息、仪器仪表、机械装备等优势产业,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突破口,推进企业实现“四化”(即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网络化)和“两协同”(即促进企业产品链协同、产业链协同)。同时,重庆制造业信息化专家组组长王时龙表示,重庆市将实施数字企业、制造服务、制造过程物联和服务体系建设四大应用示范工程,大力推进全市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重庆制造”向“重庆创造”转型。
一是实施数字企业应用示范工程。面向产品链研发和全生命周期管理需求,开展产品数字化协同设计、数字化工艺/工装设计、数字化制造、经营管理、产品全生命周期信息集成等关键技术攻关,开发支持产品链创新设计、工艺、制造、服务数字化及全生命周期信息集成、业务集成、流程集成的数字企业应用软件,全面提升制造企业产品开发能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面向制造产业链业务协同信息化需求,开展产业链业务协同创新模式、协同销售与服务、协同供应链管理、协同制造、协同质量控制、协同产品物流配送等关键技术攻关:开发支持制造产业链关联企业间协同商务平台,提升支柱产业链的运行绩效和整体竞争力。
二是实施制造服务应用示范工程。针对制造企业由产品价值链向微笑曲线两端发展的需求,开展信息技术支持制造企业走向服务的关键技术攻关,开发制造工程成套服务平台、制造企业远程维修维护服务平台、产品后市场服务平台、制造企业技术服务平台等,支持制造企业开展高附加值制造服务业务,支持制造企业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针对制造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对第三方专业化服务的需求,开展信息技术支持第三方专业化制造服务关键技术攻关,开发产业链协同服务平台、物流拉动的制造服务平台、产品设计制造集成服务平台等第三方专业化制造服务平台,支持第三方服务机构为制造企业提供专业化制造服务,促进制造和服务的融合,带动产业结构升级。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虚拟机;应用领域
中图分类号:TP308
计算机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到我国的各行各业当中,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大力支持。计算机虚拟机作为计算机应用的一项重要分支,在我国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起着巨大的作用,计算机虚拟机的应用例子可以说举不胜举,例如,利用计算机虚拟机进行授课、实验环境模拟、生产制造模拟等等。目前,随着计算机虚拟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利用计算机虚拟技术进行日常的运行和发展,计算机虚拟技术正以飞快的速度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1 计算机虚拟技术简介
计算机虚拟技术,顾名思义,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计算机虚拟技术是建立在虚拟基础之上的一门技术,是人们在计算机技术上,通过创新发展形成的一项重要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虚拟技术也在此过程中变得越来越完善。目前,人们可以利用计算机虚拟技术进行CPU虚拟、硬盘虚拟。其中CPU虚拟可以实现多个CPU同时运行,相互独立,而且不影响运算速度,大大提高了计算机的工作效率。硬盘虚拟实际上是利用计算机虚拟技术将硬盘的容量进行扩大,同样一块硬盘中,利用计算机虚拟技术可以存储更多的信息。刚才讲述的是计算机的硬件虚拟技术,与之相对的是计算机的软件技术,在计算机虚拟技术的支持下,在一台计算机中可以同时运行多个操作系统,而且多个操作系统相互独立互不影响,无论是硬件虚拟还是软件虚拟,目前都已经在我们的电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们任何一台计算机上都可以亲身体验这种优越的计算机虚拟技术。随着计算机虚拟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虚拟技术逐渐的开始分类,目前,我们把计算机虚拟分为应用虚拟、桌面虚拟、服务器虚拟等等,每一个分类都代表了计算机虚拟技术的一个发展方向,为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巨大的便利。计算机虚拟技术已经成为了计算机领域的一项重要技术,计算机工程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随心所欲的模拟一个崭新的工作环境,这种工作环境不仅仅局限于计算机领域,而是被拓展到我国的各行各业,计算机虚拟技术在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同时,带动我国各行各业的创新发展,减小我们的生产成本,有效提高了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效率,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 计算机虚拟技术的应用领域
2.1 计算机虚拟技术在我国生产制造业中的应用
制造业对于任何国家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一个行业,国家的日常运行、国家安全等等都需要制造业的大力支持,制造业的迅速发展可以为我们提供便利的衣、食、住、行、用,在我国的国防建设中更是需要制造业的大力支持,优良的制造业不仅可以为我国生产制造大量的武器装备,而且可以带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解决我国国民的就业问题。
目前,计算机虚拟技术在我国的制造业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我们在进行单个零件的加工时,以前的做法是按照传统的制造工艺步骤,将某个零件进行试制,最后将制造出来的零件按照检验内容进行严格检验,计算机虚拟技术的应用,可以将零件在生产制造过程中的步骤进行模拟,包括零件的装夹、定位以及生产制造过程中的各个工序,按照事先编制好的虚拟程序,将整个零件的加工过程走一遍,最后将零件在加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实际问题汇总出来,机械制造工程师按照计算机模拟输出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加工工艺的改进或者零件外形和尺寸的修改,利用计算机虚拟技术对所要加工的零件进行虚拟试制既发现了零件在制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反应给工程师进行解决,又节约了人力物力,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还提高了生产制造的效率。计算机虚拟技术在机械制造行业中的应用,不仅体现在单个零件的制造上,而且在零件与零件之间的装配过程中也有大量的实际应用。众所周知,要实现零件与零件之间的装配需要良好的尺寸配合,只有良好的尺寸配合才能保证所装配出的零件的使用性,利用计算机虚拟技术可以很好的实现零件与零件之间的装配模拟,在模拟装配的过程中,计算机会根据输入的模拟尺寸,将零件装配时,所需要的力量、扭矩等等通过数字的形式很好的反映出来,装配工程师根据所给出的信息进行分析,进而确定装配工艺是否能够顺利进行。不言而喻,计算机虚拟技术还可以对整个机器的实用性进行有效的仿真模拟,在两件设计之初就可以从直观的角度观察产品的使用性。我们日常所用的机械制造三维软件等等都是计算机虚拟技术的应用体现,利用计算机将技术将某个零件的外形按照输入的尺寸模拟出来。计算机虚拟技术在我国的生产制造业中有着巨大的作用,它不仅帮助我们解决在生产制造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而且大大提高了我国制造类企业的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进而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2.2 计算机虚拟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教育行业与机械制造行业一样也是关系着我国国家命脉和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行业,教育行业的发展直接影响着我国未来的发展。目前,无论是我国的政府还是我国的国民自身都开始大力重视教育行业的发展,许多高科技的技术在我国的教育行业中得到了应用,计算机作为参与我国各行各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技术,在我国的教育行业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利用计算机进行多媒体授课,利用微机教室进行计算机培训等等都是计算机技术在我国教育行业中的重要应用。计算机虚拟技术作为一项重要的技术,在我国的日常教学中也受到了重视和应用,特别是在我国的实验教学中,很多教学实验的进行没有计算机虚拟技术的支持根本无法完成。例如在大学物理的电子实验中,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可以将电流曲线形象的反映在示波器上,供学生观察和验证自己实验的正确性。利用计算机虚拟技术进行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直观的观察物理现象,而这些物理现象通常用眼睛是无法进行识别和观看的,并且实验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单单依靠自己的脑力想象很难理解,利用计算机虚拟技术将抽象的物理现象具体化,形象的展示在计算机的显示屏上,让学生一目了然的观察抽象的物理形象,加深学生的理解程度,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理解和应用,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我国目前的物理学科中,流体力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但是流体力学相对而言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学生仅仅依靠老师的口述和自己的想象很难对流体力学的知识点进行透彻的理解和掌握,这也是导致很多学生流体力学成绩比较差的重要原因之一,计算机虚拟技术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解决这个难题,例如人为的设置一个流体环境,将准备进行流体实验的零件或者结构以虚拟的形式放置在提前设置好的流体环境中,进行参数的采集,以验证设计的合理性、科学性以及可靠性,学生在此过程中对流体的运动和变化进行观察,帮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深入理解,同时为以后的生产制造提供强有力的参数依据。相对而言,利用计算机虚拟技术进行教学在物理教学中应用的最为广泛,因为物理学科反映的是实际原理问题,利用计算机可以将物理环境进行模拟,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帮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3 计算机虚拟技术在经济领域的应用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国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任何行业的发展都必须有强大的经济作为支撑。目前,计算机作为在我国各行各业的必用工具,在我国的经济领域发展中也是如此,计算机技术帮助我们进行财务统计、账目结算等等,都是计算机技术在经济领域的应用表现形式。计算机虚拟技术作为一项高科技技术,在我国的经济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例如电子银行的创设、支付宝功能的实现等等,当今社会网购已经成为了一种潮流,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得到我们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各种东西。从实质上讲,无论是我们在银行开通的网银,还是我们通过实名认证注册的支付宝都是一种利用计算机虚拟技术进行虚拟的经济环境,这种虚拟环境从实质上讲是不存在的,是人们利用计算机技术虚拟出来的一种经济环境,这种虚拟的环境在遵守真实的经济环境的基础上,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在这个虚拟的经济环境之下,人们进行的是一种信息的交流与互换,最终金钱通过信息的形式进行流通,例如我们在利用支付宝进行网上购物的时候,我们没用用真是的货币进行交换,而是通过利用计算机虚拟技术模拟的经济环境实现信息的交流。利用计算机虚拟技术进行经济环境的模拟,可以说是经济领域的又一项金融革命,最早人们要进行商品的买卖要利用笨重的金属货币,现在人们进行商品买卖利用的是各国流通的法定货币,利用计算机技术模拟的经济环境在进行商品交易的时候只需要通过信息交流就可以完成。我们在网上进行转账、购物时,利用的都是虚拟的计算机环境,计算机虚拟技术在经济领域的应用不仅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带来了巨大的便利,而且也大大推动了我国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为我国的建设作出巨大的贡献。
3 结语
计算机作为一项重要工具,在我国的各行各业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广泛重视,计算机虚拟技术作为在计算机技术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延伸出的一项关键技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计算机虚拟技术被广泛应用到我国的各行各业中,计算机虚拟计算的出现与发展,不仅大大提高了我国国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也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淑芬,陈学斌,张帅.虚拟化技术在计算机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9(07):112-115.
[2]王志新,张华,李永明.计算机虚拟技术及其应用[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08,20(1):49-55.
[3]曹曼.虚拟技术刍议[J].青岛大学学报,2001,16(1):91-93.
[4]王晓蒲,杨博,殷志明.实验教学中的计算机仿真系统[J].大学物理,2007,16(5):21-23.
[5]张滨.虚拟技术在现代制造业中的应用研究[J].制造业自动化,2010(15):56-59.
作者简介:郑勇(1978.10-),男,江苏兴化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辅助测试、虚拟仪器技术等。
【关键词】制造业;内部控制;问题;措施
内部控制主要是指一个企业为实现其经营目标、提高其管理效率、保证其资产完整性、贯彻其经营方针、维护其经营活动稳定高效开展而在企业内采取的自我控制的一系列管理方法及措施。内部控制在现代制造业企业中发挥着积极且重要的作用,是制造业企业为有效管理企业所采取的主要方式之一。制造业企业采取内部控制有利于维护企业高效运转,有利于为企业节约制造成本,能有效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但是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也不应该被忽视。
一、制造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为更好的分析制造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反面案例进行分析。巨人集团曾是我国民营企业中的先进典型,一度在市场上取得令其他企业望其项背的成绩,但是该企业在迅速崛起之后又迅速萎缩,这样一家曾经取得骄人成绩却又快速沉落的企业在令人唏嘘的同时不免引人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其破产的呢?下面,笔者将进行分析。
(一)内部控制体制不完善
很多制造业企业只热衷于对产品的生产与售卖,而忽视了内部控制的作用,缺乏一套卓有成效的内部控制体系,或者说内部控制体制形同虚设,将内部控制简单地看成一叠上级下达的文件或制订的制度,在企业内部完全没有真正得到践行。巨人曾在国家对进口电脑解禁时依旧热衷于对自己原有产品的售卖,没有抓住机遇拓展新兴市场,导致在后来跟不上市场发展步伐。
(二)企业领导缺乏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薄弱
制造业企业内部控制能发挥何种程度的作用与企业领导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有直接的关系。很多企业领导没有以身作则,只看中企业制造所创造的利润,对内部控制漠不关心,致使员工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不足,对内部控制没有认同感,久而久之也就弱化了内部控制的作用。
(三)企业内部控制执行不力,权力过于集中
制造业企业的管理层权力较大,且权力过于集中,董事长、总经理等职位通常是由一人兼任的,内部控制执行起来存在上松下严的缺陷,对企业领导却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内部控制执行起来常常脱节。巨人集团总裁史玉柱在检讨失败是曾说:巨人的董事会是空的,决策是一个人说了算。对于以生产制造为导向的制造企业来说,如果没有严格的约束机制,很难发挥内部控制对企业发展的确切作用。
(四)内部控制部门的权威不高
制造业企业是以生产制造为主要经营方式的企业组织,因此,制造业企业的内部控制部门往往隶属于其他生产制造部门,或者直接由其他部门的主管负责管理内部控制部门,这使得内部控制在制造业企业中缺乏独立性与权威性,始终“低人一等”的地位使得内部控制在得不到良好执行的同时弱化了其功能与作用。
(五)缺乏对内部控制的有效监督
在企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后,巨人企业出现了吃大锅饭的现象,这为企业后面的一系列问题埋下了隐患。尽管制造业企业多少会设置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或管理办法对企业人员进行一定程度上的约束,但是对内部控制一直缺乏有效的监督,致使员工对内部控制究竟起到了何种作用完全一无所知。另外,对犯错员工的处罚措施侧重于事后进行,久而久之也就不了了之。同时,缺乏对内部控制的监督也使得企业管理较为滞后,不能将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
二、解决制造业内控存在的问题措施
(一)加强制造业企业内部控制的环境建设
1、树立正确的内部控制观念,增强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与认同感
企业内部控制的环境对内部控制的效果十分重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员参与其他的生产经营活动的积极性。员工是制造业企业的主体,也是内部控制的主要实施者,因此,要想发挥内部控制的有效作用,必须让企业的所有员工(包括企业管理层)树立正确的内部控制观念,以正确的内部控制观念指导企业领导的管理方式和员工的生产经营活动,增强他们对内部控制的认同感,强化认识,切实发挥内部控制对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2、优化企业内部控制的组织结构
制造业企业以管理权限为依据划分内部控制的层次,因此,需要通过优化制造业企业内部控制的组织结构,将内部控制的管理职责划分清楚,避免出现职责不清的问题,确保内部控制的管理主体能各司其职又相互制衡。同时,建立并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奖惩制度,制造业企业实施内部控制时将员工的工作绩效考核与工资待遇和晋升挂钩,以此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的促进企业发展的作用。
(二)规范制造业企业业务控制的程序
规范制造业企业控制程序包含下面几个方面的业务程序:
1、生产程序
制造业企业最基本的工作形式就是进行生产,这也决定了规范企业的内部控制离不开对生产程序的控制。生产程序的控制内容包含交付生产、生产成本与销售成本核算、费用分摊以及材料领用等环节。这为内部控制发挥作用提供了生产基础上的保证。
2、销售与营收程序
制造业企业生产制造产品的最终目的还是实现产品的价值,即将之销售出去以实现为企业盈利的目标。这部分的控制内容包含产品销售时的发票开具、产品售卖的资金收入账目、除去成本之外的净利润、应收账款等环节。这是利用内部控制实现企业获取效益的主要方式。
3、筹备资金与投入资金的程序
这一部分的程序是制造业企业为企业的持续发展而进行的投资手段。筹备资金与投入资金的程序控制内容主要包括企业的融资、资金核算、长期或短期的投资、租赁(包括工厂、设备等方面)以及企业的银行贷款、负债或应收账款等。这是内部控制发挥资金完整性与可支配性作用的体现。
4 采购与付款程序
制造业企业的生产、加工等环境都需要基本的原材料,这就需要采购与付款程序的支持。该部分控制内容主要包含对生产材料的购买支付、对支付款项的记录与核算、对采购材料的检查与报告、采购的成本支出、应付的销售债务记录等环节。
(三)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并强化执行效果
制造业企业正常高效运转的基础是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并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财务审核工作,能有效帮助制造业企业节约日常生产与采购的成本,很大程度上帮助企业规避日常经营中的风险,提高制造业企业的经营管控水平。同时,强化内部控制执行的成效也非常重要,一方面,制造业企业应该积极支持全体员工参与内部控制的内部监督,在所有员工的监督下,更容易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的不利后果,方便后续的企业的改进与持续发展,还能促使员工积极采取措施修正问题,而不是个人只管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另一方面,制造业企业可根据岗位职责的不同设置相应的考核,提高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将内部控制的问题最小化,最大化地发挥制造业企业内部控制的作用。这方面以海尔集团尤为典型,在海尔集团出现亏损问题时,管理层不断变革思想,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学习国外开放创新、吃苦耐劳、团队精神,并结合中国创痛文化精神,逐步建立起来富有特色的管理体系。
(四)建立有效的内部监督
监督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对企业日常内部控制执行进行的实时监督,另一种是通过设置专门的监督部门进行的监督。制造业企业要强化员工对内控的认识,纠正对内部控制思想认识上的偏差,通过培训学习,使员工按照规章制度工作,按照业务流程办事,并要求在实际执行中贯彻落实。另外,制造业企业对内部控制的监督也要考虑监督的成本投入,把握监督的方向与重点,加强针对性监督,尤其是要增强内部控制监督部门的独立性与权威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制造业企业实行内部控制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只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就能很好地解决问题,在制造业企业采用内部控制推进企业发展时,要注意其中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亚锋.制造业内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中国外资,2012(11).
[2]叶永付.浅谈制造业企业内部控制[J].China’s Foreign Trade,2010(22).
[3]张庆.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2).
[4]李国定.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浅析[J].会计之友(下旬刊),2010(7).
[关键词]高科技企业;管理;创新理念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8-0069-02
高科技产品存在生命周期短、市场瞬息万变的特点,故而高科技企业的市场竞争压力较大,存在技术革新速度快、人才流失频繁、研发速度滞后于市场需求、营销与服务意识薄弱等问题,给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形成阻力。高科技企业的发展需要稳固的核心能力支撑,如何把握市场动态、创造企业的核心能力是高科技企业亟待突破的瓶颈。因此,未来企业管理中急需创新理念的指引,作为高科技企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1追求合理化的技术知识管理机制
高科技企业是技术知识密集型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是企业的生命,技术知识管理在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尤为重要,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核。技术知识管理体系包括六大方面,即获取知识、吸纳知识、共享知识、学习型企业、创立行标和保护知识产权。
1.1获取知识
高科技企业对于知识的收集途径分为内部积累和外部引入两种。内部积累主要指员工总结的技能经验积累;外部引入包括从客户、市场环境和竞争对手处获取的信息。企业对获取的知识筛选出有益于技术革新的,运用于技术实践中。
1.2吸纳知识
高科技企业可选择与大学或科研机构建立技术知识联盟,以吸纳先进的技术,并转移到实际生产中。这样做的好处是使企业与科研机构形成优势互补,提高了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力。
1.3共享知识
技术知识是高科技企业的商业机密,基于保密措施,即使在企业内部,很多企业不愿共享技术知识,反而不利于技术的革新。技术知识的合理化管理首先是技术的共享,在管理进入扁平化时代的今天,建立一支涵盖研发、制造、营销等多部门在内的技术共享小组,有助于整合多方资源、形成知识交叉,激发技术创新灵感。同时对用户进行技术培训,也是增进客户满意度、忠诚度的重要方式。
1.4学习型企业
高科技企业首先是学习型企业,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保证始终站在科技发展的前沿,使技术和产品处于领先地位,做到引领市场。当一款产品投放市场后,企业需要通过用户反映找出产品缺陷,不断进行修补,以至完美。而另一个重要的学习途径来自于竞争对手,对竞争对手的产品功能及技术手段进行剖析,是高科技企业在学习中不断进步的基础。
1.5创立行标
行业标准是科技技术型企业的重要技术标准。行业标准源于技术领先的企业在研发制造产品时使用的一些刚性技术数据,当产品定型后,这些刚性数据也相应地固定下来,构成企业的内部标准。当这款产品被多个企业共同生产时,使形成了行业标准。因此,高科技企业无不争相进行技术革新,以创立行业标准,成为市场的主宰者。
1.6保护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维权对于高科技企业来说至关重要。知识产权保护包括技术专利保护和核心技术保密。我国高科技企业对于知识产权的维权意识还有待加强,很多技术专利被国外企业抢注,另外对于核心技术保密和防止骨干技术人才进行技术泄露也需要建立严格的检查制度,保护好知识产权才能使企业永葆核心竞争力。
总之,追求合理化的技术知识管理机制是高科技企业发展的技术核心,是推动高科技企业技术革新与自主知识产权管理的保障。
2构建合纵连横的价值链联盟
价值链是制造企业进行产品设计、生产、营销过程的活动集合。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国际竞争中,谁掌握了高价值环节,谁就掌握了整个行业。作为高科技型制造行业企业,要想在强手林立的市场经济中站稳扎根,就要掌握高价值的生产环节。而高价值产品的生产是一个环节复杂、行业交叉频繁的过程,没有一家企业可以完全脱离上下游价值链而独立生产产品的,富有智慧的企业则创立了价值链联盟。
2.1纵向价值链
制造业的纵向价值链是由“6+1”的战略模式组成的,其中“6”为处理订单、设计产品、采购原料、运输仓储、经营批发和终端零售,而“1”为生产制造环节。可见,生产制造水平在整个纵向价值链中占有关键性的地位,是纵向价值链的核心环节。生产制造所需的原材料供应、产品设计、运输仓储是生产制造的上下游环节,高科技企业要想做好生产制造环节,必须与相关的上下游企业形成顺畅的联盟,以确保产品的供销一体化流程顺利实施。
2.2横向价值链
2011年,我国制造业问题已跃居世界第一,成为当之无愧的制造业大国。而我国制造业的附加价值却很低,与国际竞争对手相去甚远。一方面与我国企业与国际同业的交流甚少,前沿技术信息了解不多有关;另一方面与科技型产品的研发成本过高有关。构建横向的价值链联盟,积极与国内国际有实力的同业开展合作与交流,形成链式合作,可降低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成本,使生产要素得以优化配置,避免了企业在研发过程中的盲目性和资源浪费。
企业与企业间组成战略联盟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下的必然趋势,单枪匹马地征战市场已经过时,特别是对于研发成本和生产制造要求较高的高科技企业来说,链式联盟有助于企业的纵向和横向发展,使企业不孤立于市场竞争环境中。
3营造人文科技的企业文化
高科技企业的人文内涵,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管理的核心内容,特别是高科技企业汇聚了各类高知人才,对于企业的人文科技氛围需求更加强烈。因此,营造人文科技的文化氛围是高科技企业提升企业凝聚力的关键。
3.1简化组织结构
高科技企业具有管理灵活的特点,公司的组织结构需要根据这一特点转变,随时调整企业结构,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因此,扁平化、网络化、灵活化、柔性化的化繁为简的管理结构更应用于高科技企业,便于企业发挥员工的创造性,网络化的快速办公模式有利于新技术新知识的资源共享,提高研发速度,缩短产品生产周期。
3.2注重人才的培养机制
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是人才,现代化企业的竞争本质上是高知人才的竞争,谁拥有的高科技型人才越多,谁更会调整人才的主观能动性为企业创造高附加值的价值,谁就赢得了市场的先机。在协调和激励高知人才上,也需要企业突出人文理念,对技术桥梁型人才、专利发明者、技术团队的领军人物要格外关心,加大激励机制,以保持其旺盛创新能力。
3.3营造人文企业价值观
每个企业都有独特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一个企业凝聚力的体现。高科技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是人文科技,是创建一个和谐、平等、开放、包容的企业环境,为高知型人才提供宽松的办公环境和充分展示才能的平台,有利于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斗志。
3.4技术资源共享平台
高科技企业是学习型企业,员工中多为高知型人才,为实现前沿技术和知识的及时共享,充实企业知识库,建立网络技术交流平台,人工智能的专家系统,实现网络全程办公,不但为营销人员提供丰富的市场信息反馈,也为技术人员、研发人员提升前沿技术信息,实现技术资源的共享平台。
高科技企业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环境下,国家综合经济实力的体现。高科技企业需要提高企业的技术知识、产业价值链、人才和企业文化,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工业4.0;中国制造;产业升级
1 概述
工业1.0是以蒸汽机为标志,以蒸汽动力取代人类劳动力,从而使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进入工业时代。工业2.0是以电气化被广泛应用为标志,用电力驱动机械取代蒸汽动力,工业也进入了大规模生产时代。工业3.0是以广泛应用电子与信息技术为标志,使生产制造业的自动控制能力大大提高。工业3.0即第三次工业革命从20世纪70年展至今,工业生产能力已经超过了人类的消费能力,众多工业产品已进入了产能过剩时期。以中国服装制造业为例,2015年4月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生产299亿件服装,国内消费90亿件,剩余200多亿件无市场,贱价外销80亿件,去年一年库存120亿件,服装行业近几年累计的库存保守估计至少在500亿件以上。工业3.0以来,传统的工业技术一直占据制造业的重要地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工业技术的弊端已显露出来,如生产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企业对产业信息掌握不全等问题,都制约着制造业的发展。因此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已经迫在眉睫,第四次工业革命呼之欲出。
2 德国工业4.0
德国于2011年初步提出工业4.0概念,2013年4月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正式推出,工业4.0概念渐渐引人注目。其意在坚守德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从而在新一轮的工业革命中从新引领全球制造业,抢占市场先机。德国工业4.0是一个跨时代的新兴概念,它的战略框架可以用“1438”模型阐述。包括:“1”个网络、“4”大主题、“3”个集成、“8”项优先行动计划。[1]
“1”个网络是指CPS(信息物理网络系统);CPS的任务是将物理设备连接到互联网上,让物理设备具有计算与通信、准确控制、远程协作和自治等功能。
“4”大主题是智能工厂、智能生产、智能物流、智能服务;智能工厂是工业4.0智能基础设施的重要部分,着力实现智能化生产系统及互联网分散生产的实现。“智能生产”主要是将人机互动、3D打印等顶尖技术应用于工业生产过程,实现灵活性与个性结合的工业互联网制造。[2]智能物流是指在网络通信平台上利用先进的物联网信息处理技术来实现物流过程的高效率的优化管理。在功能上要实现6个正确:即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正确的商品、正确的质量、正确的数量、正确的价格。智能服务是应用多方面信息技术,以客户需求为目的跨平台、多元化的集成服务。
“3”个集成是横向集成、纵向集成、端到端集成;“3”个集成能让通信设备通过信息物理网络系统建立智能网络,使人与人、人和机器、机器与机器以及服务和服务双方交互联通,达到横向、纵向及端对端的高度集成,集成是实现工业4.0的重点也是难点。
“8”项优先行动计划是标准化及参考架构、复杂系统的管理、一套综合的工业宽带基础设施、安全和保障、工作的组织和设计、培训和持续的职业发展、监管框架、资源利用效率。[4]
以德国力士乐公司利用工业4.0在智能制造的应用为例,位于德国洪堡的工厂在原有生产线上进行改造,构建了工业4.0生产线。一条多功能生产线可生产出200种液压阀的组装产品,并且不需要更换工装,产品切换时间降为零。生产线将产品与人及设备智能联接起来,由九个智能、自主的工作平台组成。通过射频芯片产品由生产线独立控制,每个工作平台为工人显示所需完成的工作及步骤,不需要人工修改从而将生产线的效率提升10%。工作平台上的物料架只提品所需零件,让库存减少30%。同时利用生产线纠错、偏差管理的APP提升可操作性,只需一台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就能操作。每个工作平台根据蓝牙标签自动识别员工,同时能根据工人的要求调整工作区域、语言、资质及偏好的字体大小。互动制造系统能实时采集,分类筛选生产数据。员工可以实时查看生产数据快速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有效地节省了时间,同时大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此生产线实现了人、机、物、网络的优势互联。
3 中国制造的现状及发展
2010年中国制造业产出占全球19.8%,第一次超越美国的19.4%。把美国保持了100多年的“全球最大制造业国家”的头衔揽于怀中。但是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劳动力缺口日益凸显。越南等其他发展中国家却拥有庞大的劳动力人口,劳动力成本仅为中国的一半。我国制造业企业的利润面临进一步被稀释的威胁,并且已经出现逐渐被取代的趋势。2015年前3季度浙江温州已有4成企业面临倒闭,广东佛山80%的企业资金吃紧,10%的企业处于“关门不倒闭的状态”。有着世界工厂之称的东莞,工业增加值在今年上半年多处出现负增长。[6-7]如果我国企业一方面丧失生产制造优势,另一方面在技术、服务等方面后劲不足始终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那么,我们会在国际制造分工中陷入两难境地。中国制造业在近些年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同时也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迫切需要实现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实现制造业产业升级。
“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让中国制造业在未来十年有了明确的战略指导及重点发展的领域。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十大重点领域成为改革着力点。这些领域需要投入大量的创新研发资金,需要军工企业、大型国企、高校科研机构通力合作。同时,中国的中小企业是中国制造业最有潜力的组成部分,它的数量占到了所有企业的99%,创造了中国60%的GDP。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中小企业的研发创造是超过大型企业的。中国65%的专利来至于中小企业,75%的发明创造来自于中小企业,80%的新产品也来自于中小企业。中国制造的未来不仅是要依靠大型企业,更需要中小企业的创新和活力。
参考文献
[1]吕志.工业4.0时代制造业智能化分析[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4).
[2]万晨光.初探工业4.0[J].工业,2015(22).
[3]杜艳梅.论信息化建设对企业发展的作用[J].科技风,2014(18).
[4]张君薇.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分析[J].科研,2015(36).
[5]余丰慧.“中国制造2025”关键在创新[J].金融博览(财富),2015(4):23.
[6]赵雨.浅析“中国制造2025”.[J].经济,2015(3).
[7]闫立新.企业获利能力分析[J].中国经贸,2013(16).
[8]曲风.“中国制造2025”探秘[J].新产经,2015(4):1.
[9]陈渊源.吴勇毅.“中国制造2025”如何破茧解题?[J].企业管理,2015
1.精益生产的概念和内涵
精益生产:精益生产是传统生产方式进化的产物,是在流水生产方式的基础上进化产生的生产方法。但与流水生产方法相比,精益生产在结构整合、人员分工、运作方式、市场需求等方面又有了发展了进步。在精益生产过程中,更注重的是买方市场的供需,它注重以客户为导向,以市场为中心,以精简为手段进行设计,并实行定时定量的生产技术,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对生产过程和结果进行设计和计划,从而实现产品开发、计划、生产、销售、管理、供销等方面最佳的优化整合,发挥精益生产的最大效力,达到最好的结果。精益生产的考核指标有两项,它强调零库存和对市场变化的最快反映。精益生产作为一种世界公认的最先进的管理思想,它是由一套与企业环境、文化以及管理方法相融合的管理体系.它的目的是最大限度的消除浪费。它把生产中不能增值的各种因素都视为浪费。如过量生产、闲置的库存、不必要的工序、各种等待、材料的移动、产品的缺陷等。为了消除这些浪费,精益生产创新了五种主要生产方法,主要有拉动式准时化生产方法、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团队工作法、并行工程和协作配套管理方法,这五种方法是精益生产的核心和基础,这五种方法也是精益生产的主要运作方式,而且五种方法互为补充、互为依托,属于辅助并行关系。它先通过对市场进行调查,确定企业生产制造的供需量,并针对市场供需确定生产制造的数量,市场有需求时就生产,市场有剩余时就停产,从而实现零库存,保持了生产中的物流平衡。在生产过程中,精益生产又以全面质量管理为保证,对产品设计、设备质量、生产资料、仓库管理、以及制作工序等提出严格的要求,从而杜绝不合格产品的发生。为了发挥精益生产的最佳效力,它又强调团队工作法,要求生产人员一职多能,培养复合型人才,再针对人员构成合理划分团队小组,由团队用最佳的人员组合方案提高生产效率,并参与企业管理,发挥团队的群策群力效应。另外,“精细生产”作为现代化工业时代的一种管理理念,通过精细管理优化其生产流程、管理流程。“零缺陷”、“标准化生产”、“零库存”等都己经成为精细管理的代名词,已被许多知名企业广泛应用,最著名的莫过于日本企业如索尼、丰田及美国的戴尔等。在学术界也已经有许多的管理学者和优秀的企业在研究和推行精细管理。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有戴明的质量管理,强调的是一切由数据说话,通过PDCA循环即通过计划、执行、检查、处理的阶段一环套一环来进行不断的改进,戴明强调连续改进质量,把产品和过程的改进看作一个永不停止的、不断获得小进步的过程。Kaizen成本法,这是由日本的汽车界创造的,企业通过改进一系列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细节活动来逐步降低成本,如持续减少搬运等非增值活动、消除原材料浪费、缩短产品生产时间等,其公式为:改善值=本年(月)的实际成本-上年(月)的实际成本。企业的标准化管理,SOP标准作业规范,将每一个作业流程的每一步操作规范用文字作出明确的规定;希格玛,将产品的合格率以及其他工作的规范标准提高到小数点后的六位数达到99.999999%。
2.精益制造的重要性
2.1精益制造可以有效防止生产资源浪费
精益生产的宗旨就是彻底杜绝浪费,永远追求效率。精益生产的核心和灵魂是持续改进,不断创新,追求永无止境。精益生产就是落实管理责任,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它要求每一个管理者都要到位、尽职。第一次就把工作做到位,工作要日清日结,每天都要对当天的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及时处理等等。精益生产方式的考核指标主要是零库存和对市场变化的最快反映,它对过量生产、闲置的库存、不必要的工序、各种等待、材料的移动、产品的缺陷等进行有效控制,从而提高生产效率。精益生产方式起源于日本,日本国因为生产资料的紧缺、人力的不足等原因,通过减少各种浪费来实现生产成本的降低。而我国不同于日本,我国地大物博,生产资料充足,采购成本较低,劳动力廉价,各种因素形成了我国企业铺张浪费的现象,很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生产资料浪费,并且很少有企业形成生产链,对废弃的生产资料不利用、不开发,造成了大量的浪费。在工种的配置上,也缺乏一专多能的人才,粗线条管理、粗放形生产的现象十分普遍,致使我国企业生产成本不断提高,企业盈利空间越压越小,这也是国内企业很难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原因之一。实行精益生产方式后,通过全面质量管理、团队工作法以及生产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浪费,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2.2精益制造可以促使团队实现最佳的优化整合
工人是企业生产的独立细胞,班组是企业生产的最小单元,只有把各个独立细胞激发出最佳的活力,并组合成最佳的结构单元,才能实现企业生产制造的最好结果。传统生产方式中强调的是职工独立作战的能力,提倡的是职工个体生产技能的培养和提高,这种生产方式突出的是个体的能力,而不注重团队的作用,其结果就是在一个生产团队中,优劣的差距拉得较大,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生产质量和效率。而精益生产方式突出了团队工作法,通过对团队中的每个员工进行培养,从而使团队的工作能力和生产技能保持平衡,从而消除团队中的短板,实现团队工作质量的整体提升。并通过对团队定期的考核来优化人员结构,突出团队人员的协作精神和一职多能,从而提高团队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2.3精益生产的最终目的就是抵制浪费,提高生产效率
精益生产首先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管理是组织将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效能的过程。要实现精益生产必须建立科学量化的标准和可操作、易执行的作业程序,以及基于作业程序的管理工具;同时,它也是一种管理理念。它体现了组织对管理的完美追求,是组织严谨、认真、精益求精思想的贯彻;它排斥人治,崇尚规则意识。规则包括程序和制度,它要求管理者实现从监督、控制为主的角色向服务、指导为主的角色转变,更多关注满足被服务者的需求;实施精益生产的目的是基于组织战略清晰化、内部管理规范化、资源效益最大化的基础上提出的,它是组织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综合需要;最终的解决方案只能是通过训练达到组织成员素质提升的方式实现。随着社会分工的越来越细,专业化程度的越来越高,一个精益生产的时代己经到来。精益生产就是企业追求完美和实现卓越的过程,也是企业实现基业常青的重要指导思想和管理理论,它已经成为决定未来企业竞争成败的关键和提升企业整体执行能力的重要途径。
3.现代企业精益制造的生产流程
3.1产品制造产品是制造业的生命,产品质量是企业生命的核心。在产品制造时,首先要做好前期开发工作,包括分析市场需求、确定工作原理、进行概念设计、模块化、标准化、建立产品族结构,每一环节都要精心设计,按照精益生产理论,即要质量过硬,又要避免浪费。其次是产品配置设计,包括定制产品结构、制定合理的产品价格、准确的交货期等。最后,对新产品建模,包括特性参数分析、建立产品模型、建立过程模型和建立产品档案。
3.2计划管理一个团队只有良好的愿望而没有明确的分工是不会发挥最大的效力的。计划管理就是要细化生产制造分工,使各个生产环节能够紧密衔接,从而发挥团队生产的最大效力。在产品生产制造前,企业就要对生产流程进行计划管理。对产品设计的计划管理,产品设计计划管理时要对产品特性、成本、工艺等进行计划。对产品制造的计划管理,主要包括工期、人力、生产资料、验收和封装等进行计划,让各生产环节明确各自的职责时限。生产风险计划管理,原材料的供应物流、工期的时间期限、产品的质量特性等方面均容易发生意外风险,因此企业必须建立风险响应机制,留有预选方案,在遇有特殊情况时能够果断应对。另外,计划管理不仅仅是为了保证生产线的运转流畅,更重要的功能是保证产品质量,为此,制造企业必须把计划管理做为精益制造的一项重要内容,做到计划合理、管理科学、提升质量。
3.3设备管理设备质量是制造企业产品质量的关键所在,只有高质量的设备才能生产高质量的产品。设备管理应包括设备的检修、运用、操作和维护等四个方面内容。在设备检修上,企业要建立定期检修机制,企业应配置设备检修专管部门,对各类操作设备性能、运作原理进行全方位培训,保证设备永恒处于高效率、高质量运行状态。在设备运用上,要让生产人员对设备输入和输出常态进行确认,发现输出或输入不正常现象时要及时报告,避免生产人员盲目生产。在设备操作上,要制作设备操作流程图,在设备机械的操作平台上张贴,对危险性高的设备要标明危险勿动的字样,并由专人操作使用。在设备维护上,建立生产人员、操作人员、检修人员和维护人员共同维护设备质量的责任体系,与设备质量相关的人员都要懂设备性能、能识别设备状态、会处理简单故障,共同承负起设备维护的责任,确保设备的常态生产状态。
3.4安全生产安全生产是企业运营的永恒主题,精益管理就是要通过精益化的管理流程,堵塞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和漏洞,实现安全生产的目标。保证安全生产最主要的是要有一整套安全反应机制,并要有应急处置预案,通过对安全生产中的突况进行提前预想来保证安全。生产安全是永恒主题,人身安全也要放在首要位置。在生产前,必须认真检查生产人员的劳动保护状态,对违反劳动纪律,违规操作设备,盲目违章作业的要坚决打击和制止。对关键岗位的人员要实行持证上岗制度,保证每一名工人都能够保证自身安全,保证安全生产。
3.5现场管理抓住了现场就是抓住了管理,抓住了管理就是抓住了质量。现场管理是精益生产的核心内容之一。精益生产前提下的现场管理应突出现场质量控制,包括生产人员的操作规范和作业标准以及质量检验三个要素。操作规范应结合生产实际,贯彻精益管理的思想,对每一个操作细节进行预想和规范,明确各生产人员职责,使所有生产人员都能明确职责。作业标准是产品质量的核心管理内容,每个生产线的操作人员都要有其特定的作业标准,并且有较强的技能培训和检验,通过每一个个体的达标,实现产品质量的整体提升。质量检验是现场产品质量把关的最后一道工序。
3.6技术工艺管理要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物质消耗,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就必须狠抓生产技术管理。正确的工艺设计是确保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工艺是产品生产的主要依据,科学合理的工艺是生产优质产品的决定因素,是客观规律的反映,也是工人在生产中正确进行加工操作的依据。合理的工艺,必须经过反复试验和正确设计来确定。要积极开展工艺研究,积极探索新工艺,是攻克技术难关,提高产品质量,加强技术改进的必要途径。工艺研究是工艺管理中一项重要工作,它在工艺试样设计的基础上,针对生产关键和质量薄弱环节,组织技术人员,探索工艺规律,改进工艺条件,进行技术攻关,对提高产品质量,加快技术改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开展工艺研究,摸索,探讨,制定合理工艺措施是提高产品质量,增加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加强工艺检查,促进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工艺检查是工艺管理方面的必要补充,是衡量设计水平高低和车间执行情况。通过工艺检查,发现问题,采取措施,及时解决,促进技术管理水平的提高。工艺检查必须按照庄口工艺要求,每天对生产工艺进行测查,贯彻自查和抽查相结合的原则,严格工艺规律,对于不执行工艺和执行工艺差的车间和工人,除思想上进行教育,技术上进行帮助外,还必须采用必要的经济手段进行惩罚,提高试实缫符合率和工艺符合率,稳定生产,提高产品质量。
大力发展智能制造。面向国民经济重点行业领域,发展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高档数控机床和工业机器人,提高重大成套设备及生产线系统集成水平。结合汽车、装备、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纺织服装等行业特点,发展大规模个性化定制、云制造、智能物流管理。推进重点行业智能制造应用示范,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分类开展智能车间、智能工厂、智能企业试点。进一步完善政策环境、健全服务体系、强化产业支撑、建立创新机制,逐步培育形成智能制造生态系统。
着力培育新型工业组织。引导制造企业革新理念,加快向互联网生产方式转型,建立以用户为中心、平台化服务、社会化参与、开放共享的新型组织模式。建设面向制造业的众创空间,为用户深度参与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全生命周期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网络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鼓励引导制造企业积极应用移动电子商务、在线定制、线上到线下(O2O)等新型业务模式。鼓励发展虚拟企业,支持企业通过互联网形成专业化分工、协同制造和产业链竞争等新型组织。
推动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引导和支持制造企业围绕拓展产品功能、提升交易效率、增强集成能力、满足深层需求等,向服务环节延伸产业链条,发展在线监控、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融资租赁、供应链金融等新业务。大力发展面向制造业的信息技术服务业,加快提高方案设计和综合集成能力。支持融资租赁产品和服务创新,推广大型制造设备、生产线等融资租赁服务。发展壮大第三方物流、节能环保服务、检验检测认证、电子商务、服务外包、专业金融、培训教育等生产业,创新业务协作流程,提高产业链整体效率。
如何看工业4.0落地
记者:SAP中国研究院与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智能制造示范产线已于上个月在沈阳落地。去年12月,这条示范产线还应邀在浙江乌镇举办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亮相,赢得了各界广泛的关注。这是否意味着工业4.0已经在中国落地?
陆凯德:SAP与沈自所工业4.0联合创新项目,以及智能示范产线在真实应用场合的落地,证明工业4.0已经不仅仅是个概念了。SAP与沈自所的合作,也是SAP与合作伙伴联合创新的范例,双方将各自所处领域的专业知识与优势进行整合,真正打造面向物联网的工业4.0最佳实践案例。
在今天大会之前,我和一家生产制造设备龙头企业的高层进行了会面,对方希望借助工业4.0解决方案针对单台机械设备进行智能化改造。我们还就实施平台、物联网、大数据、可预测性维护、自动化码头、智慧港口建设、商业模式转型等多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记者:中国制造业正在转型升级之中,这个过程势必产生对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很大需求。同时,中国制造业完备的体系覆盖了制造业的所有领域。SAP把工业4.0一半的研发力量放在中国,是想把中国作为工业4.0的最佳实践场所,进而将在中国制造业取得的最佳实践推向全球吗?
陆凯德:“中国制造”已经成为全球品牌,中国正在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智造”,这也是中国制造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你说得很对,工业4.0解决方案如果在中国制造行业的实践获得成功验证的话,我们也会推广到世界其他地方。
其实其他国家也在考虑制造业升级的问题。美国一直在讲重返制造业,他们以前认为生产只是整个创新或者产业链的一个环节,完全可以外包。现在他们已经意识到如果不从事生产的话,美国会在未来错失针对这个产品进行创新的机会和能力。如今,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国家希望生产制造这一块重返本土。你刚才谈到中国可能会是工业4.0成功案例的落地的地方,我觉得从这个意义上说是讲得通的。
记者:在德国制造业有很多“隐形冠军”,在细分领域他们的技术已经是全球领先的。在德国实行工业4.0时,这些“隐形冠军”是独立实施呢,还是作为大企业的一部分?
陆凯德:德国有很多这样的“隐形冠军”,在他们所在的行业领域内拥有强大的优势。与SAP所积累的行业专业知识相比,他们的行业知识是一笔巨大的资产。SAP已与其中部分公司进行联合创新,开发新的应用。在合作中,双方可以分享行业知识、专业技术,最终实现双赢,推动行业数字化的发展。SAP希望使得他们在所处的领域里能够做得更强,而不是占领他们的市场或商业模式。
为了让中小型企业轻松实现工业4.0,减少巨大的前期投入,SAP携手西门子、惠普、捷德、德国电信、费斯托等企业,并联合德国信息产业、电信和新媒体协会(Bitkom)、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VDMA)、德国电工和电子产品制造商协会(ZVEI)构建了一套“工业4.0研究网络”。截至目前,工业4.0在德国有300多个示范场景,所有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可以对相关概念进行论证,也可以将其作为测试和验证的场所。当这些示范场景付诸实施时,SAP会提供各类协助。我们提供以SAP HANA云平台为基础的端到端的解决方案,包括终端的联接等。
工业4.0催生新型集成商
记者:以往的IT系统集成商只要对IT系统和管理流程熟悉,就可以做项目了。因为流程是将不同行业管理的共性提取出来的,而工业4.0要涉及生产,生产环节的行业属性差异很大,请问新一代系统集成商该如何产生?
陆凯德:我相信,未来系统集成商的角色会发生很大变化。以前,他们只关注流程、IT产品,根据参数做配置实施就可以了。现在他们的角色有了转变,包括帮助客户识别市场机会,给客户关于商业模式,甚至定价方式的建议。
比如说SAP与德国压缩空气系统制造商凯撒公司的合作,是将原有销售设备的模式,转变为销售“压缩空气”给客户。凯撒对空气压缩机的产品重新进行设计。凭借 SAP解决方案,凯撒公司可以对压缩空气流量进行远程监控,并提供远程服务,成功地将自己的业务转变为按照压缩空气的使用量和服务水平进行收费,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记者:那么,新的系统集成商会从原有集成商转变过来呢,还是行业内厂商自己做起来?
陆凯德:两种都有。一部分是现有系统集成商的转型,这些系统集成商的一些员工经过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能够掌握数字化经济时代下的运作模式,有做数字化SI的能力。当然还有一部分员工没有这样的技能或者能力,慢慢这部分人就有被淘汰的风险。另外一种是新进入市场的系统集成商,他们非常了解互联网以及数字技术对工业流程和工业发展带来的变化。在我们客户这边,我也看到过这两类集成商是并存的,一些是从现有的演变过来的,还有一些是全新的。
记者:新的系统集成商面临的挑战要比原来多得多。作为工业4.0平台供应商,SAP如何进一步降低IT的复杂性,比如说在开发工具或者产品形态上,以便系统集成商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解决生产过程上的问题?
陆凯德:我们正在着手从两个方面做:一是通过标准化的商业实践和服务标准API,使得解决方案构建模块化,以便集成商像搭乐高积木一样,快速搭建工业4.0的解决方案,从而很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同时,我们的企业用户也有这方面的需求,他们希望使用更高效的标准化模块服务进行解决方案的快速搭建。在快速部署新的应用的同时,大幅降低IT的实施成本。
工业4.0改变软件厂商
记者:在今天上午的演讲中,我注意到作为你们客户的立邦公司,使用了多种SAP的商务软件。显然,他们不可能用到所有这些软件中的所有功能。随着云计算的普及,SaaS模式就可以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我想知道的是,基于工业4.0模式下的软件创新,比如说用户是否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使用SAP云平台上提供的不同商务软件中相关的模块搭建自己的解决方案?
陆凯德:过往,SAP为客户提供通过企业预置软件,构建基于云部署的完整解决方案。随着SaaS的流行,SAP把整个端到端的软件服务全部放到SAP HANA云平台上供客户用。客户可以在云平台上用自己所需要的一部分,通过所用的这些服务来构建针对其行业相关的解决方案。
我们一直强调如何分解应用,然后将其细化为多个模块,为服务功能开发者提供标准的接口,以便开发商在模块的基础上快速架构服务模块化解决方案,进而使得客户可以模块化地提取所需要的应用,而不是将整个应用全部买下来。
SAP未来的愿景,不仅只是商务软件的模块化,也不仅是采用SaaS的访问方式,而是在网络上构建模块化服务的目录,它涵盖了全部SAP产品的数据。客户及合作伙伴可以通过访问上述目录,从中选取他们所需要的服务。
在现有商务软件的功能之外,我在今天上午的演讲中还谈到架构在软件产品之上延展的服务。以财务或者电子商务应用为例,每家公司所应对的财务情况不一样,每家企业电子商务的需求各有不同。因此,除了产品要满足用户需求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延展服务,比如说支付服务,以及与终端进行通信互联的解决方案或者接口。再如,未来用户购买空调时,他们将获得包括数字化遥控、预测性维护,以及监测空调实时运行工况等在内的延展。
记者:德国的“工业4.0”、美国的“再工业化计划”和中国的“中国制造2025”,相互之间不应形成孤岛。如何互联互通?谁去做互联互通的相关标准和协议?
陆凯德:我们觉得每个国家都有意愿进行全球协作,没有一个国家会选择把自己孤立开来。工业4.0平台由德国经济事务部在牵头,也被邀请到中国来进行信息的分享。在会议中也明确了工业4.0平台的参考架构将来也适用于中国。
美国的重点放在软件工程和流程上,而德国目前主要是参考架构的方式。目前来讲这些方式是互补的,而不是孤立的或相互冲突的。但是有一点,将来互通的标准不太可能像其他一些标准那样,在一个圆桌上由各国政府,或者不同的联盟协商解决。未来的标准最终还得看谁的解决方案能够最快在市场上落地,并为工业界广泛接受,进而形成业界的事实标准,然后,这个事实标准再由国际标准化组织批准认可,最终形成国际标准。在标准形成过程之中任何孤岛式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当然,在有的具体领域,比如说数据保护和数据安全这块,采取的方式是不同的。因为这样的领域有着太多的不确定性,比如说数据使用权和所有权的归属问题,是归终端使用者还是终端部件生产商。在这方面,我们必须依照相关条例规定进行有效监管并明确责任。
超越工业4.0
记者:我们知道丰田的精益思想,不仅用于汽车行业,其“消除一切浪费”的核心理念也适用于其他领域。但是当SAP与工业4.0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给人以SAP只是专注于制造业的印象。
陆凯德: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SAP不仅为制造型客户提供服务,而且也为非制造型客户提供服务。SAP战略框架基于时下的数字经济。数字经济融合了五大技术趋势,即高度互联、超级计算、云计算、更智慧的成果导向型世界,以及网络安全。在这些趋势的影响下,企业认识到,高度互联和大数据是推动企业创造价值的关键因素。SAP 与全球数千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并基于这一点,帮助全世界不同规模的企业重新构建业务模式、重新构想业务流程、重新设计工作方式,以具备面对数字经济时代下挑战的竞争力。
而工业4.0是SAP数字经济战略中面向制造业的一部分。它不只包含技术,还涉及指导方针、最佳实践、工作流、组织架构设计和社交工程。从而,在全新的制造业时代,企业可以充分利用物联网等先进技术,与客户进行合作,开展有效竞争。工业4.0覆盖了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而不仅仅局限于生产制造环节。如今在制造行业,产品本身已经成为信息的载体。即使一款产品被制造出来并准备交付,这也不意味着工业4.0的结束。后续还涉及如何将产品投向市场,以及产品到用户手里之后的服务问题。例如,企业在整个产品周期内对产品进行跟踪,并通过跟踪来进行预测性的维护,预先知道这些产品什么时候发生故障,从而提前进行干预。
记者:相对于工业4.0而言,知道SAP在推动非制造行业转型的人还是少数,请介绍一下SAP在这方面的实践。
陆凯德:工业4.0主要关注制造业,而SAP的物联网战略则聚焦所有25个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涉及零售、金融、保险等行业。在金融行业,我们有一个客户现在的商业模式与传统相比,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传统上都是银行门店的销售人员针对客户提供银行服务和信贷保险的咨询建议,这些知识都储存在销售人员的头脑里。现在这家客户把这些信息数据集中到一个系统平台。这样,客户可以自行通过这个平台查看银行和保险服务的类别,自己去对比相关服务的优劣,同时还可以看到整个市场上类似产品并进行比对,从而使得整个市场变得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