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环境科学发展趋势范文

环境科学发展趋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环境科学发展趋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环境科学发展趋势

第1篇:环境科学发展趋势范文

1.当前实行的林业政策,对林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障碍。林业经济的发展具有经济属性,林业的科学发展是林业经济走出困境的要求,但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当前的林业政策根本不能够适应林业经济的科学发展,会极大地制约林业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

2.林业部门的管理相对比较落后,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有关部门的管理缺乏有效性;第二,林业部门对私人经营林业的控制力度不够,不能按国家的可持续要求进行经营。

3.林业经济的发展不能很好的符合可持续性战略,我国各个地区的发展不平衡,林区又大多分布经济最贫困的山区。所以,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各地不惜对树木进行破坏性和掠夺式的采伐,仍然是一种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

二、林业经济的科学管理

1.要制定更为科学的林业经济管理政策。政府制定有关的林业经济发展政策时,一定要进行科学的研究和调查,在确定该政策具有可行性后才可以出台。制定政策时,还要更关注林业经营者的立场,以便实现林业政策的双赢甚至多赢,使经营者的经营活动能够在合理的政策下进行,实现林业的经济利益和效益。

2.重视科技创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林业经济的不断发展,一定要加强科技创新,全面地支持建立林业产品的示范基地及园区,以便提高林业的发展水平。同时,要实现林业经济的科学发展,就一定要从仅仅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向追求生态、社会以及经济效益不断转变,只有使经济增长方式从根本上得到转变,才能够不断改善林区的生态状况、实现林业的科学和可持续发展。如果要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还要重视对林业中龙头企业的培养与支持,通过这些龙头企业来提高林业的发展水平。

3.引导林业的发展由关注经济利益向重视生态效益转化。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可以对林业经营企业给予减税及补贴的优惠,以鼓励和支持各个林业企业从只重视经济逐步向关注公益转变,这对于实现林区生态环境的改善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4.提高林业产品的质量,遵守WTO相关的规则。(1)逐步建立起林业产品质量的有关监测网络,各个地区要加大对林业产品科研的推广力度,配备科研的设备、定期培训业务人员、完善林业质量监督机构,加强对林业环境的检测及对林业产品检验等;(2)要不断地完善林业产品质量的管理体系,制定林业产品质量的标准化规则,加强对产品生产整个过程的控制及管理,以提高产品的质量水平;(3)严格地遵守WTO的相关规则,积极建立林业产品的质量认证体系,创出名牌林业产品,提高企业的信誉,以使企业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

5.优化林业经济的结构,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不断优化林业经济的结构,不断促进新经济林的建设和发展,加大对新型林业产品的研发,推进林业产品的精加工和深加工。同时,促进具有特色的林业经济的发展,以培育出新的林业经济发展的增长点,比如,开展有关生态环境的旅游项目。优化林业经济结构,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要能够充分地利用林业的特色产品,比如,开展林产品绿色加工。只有做到以上这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林业产品结构的不合理,才能实现生产力布局的调整、引发新兴的产业,实现林业经济的良好发展。

6.经营者同样要为林业经济的科学管理做出贡献。各林业经营者在经营时既要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也要树立起正确的发展观、经营观,科学地经营好自己的林地,不要为了眼前的利益而破坏生态环境,要有长远的发展眼光。不仅要通过经营取得收益,同时,也必须要尽力实现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共同、和谐发展。

三、林业经济的发展趋势

为了能够实现林业经济的科学、和谐、可持续的发展,我们一定要重视林业经济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

1.林业经济的发展方向。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林业经济的发展方向也随着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林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转变阶段,也就是林业经济的战略转变阶段,具体来说:从生产木材为主逐步向生态建设为主的战略性转变、从天然林为主逐步向人工林为主转变、从毁林开荒为主逐步向退耕还林为主转变、从无偿使用为主逐步向有偿使用为主转变、从部门性林业逐步向全社会性林业转变。

2.林业经济的发展趋势。当前,林业经济的发展一定要适应世界趋势,从世界林业经济的发展角度来说,当前的林业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到全面的、科学的管理时期。林业经济的发展主要呈现出下列发展趋势:(1)可持续发展是林业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目标,且重视和保护林业资源及生态环境已经取得了国际的共识,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有了相关的发展准则;(2)对林业经济的发展进行更加全面的、规范化的管理;(3)强化了对林业生态系统的科研力度,建立起了林业经济的会计核算体系;(4)林业产品市场上的供求发生了很大改变,林业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从供给量的制约逐渐转向受到市场与资源的共同约束,科学地开发及利用森林资源已经成为促进林业发展的必然趋势;(5)林业经济发展的国际化不断提高,国际和区域间的合作日益加强,这适应了国际一体化的发展,为调节林业经济的发展战略提供了新的思路。

第2篇:环境科学发展趋势范文

一、发展动力:会计管理实践的客观要求

发展是21世纪中国会计科学的永恒主题。21世纪中国会计科学发展的最大动力是来自于会计环境的变化,而在会计环境中对其影响最大的则是经济环境与科技环境。从经济环境上看,已经初具框架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将会通过不断的调整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模式,从而对20世纪所形成的会计管理科学的基础理论体系产生重大影响。

二、发展目标:会计科学体系的创新

不断拓宽会计理论研究领域并进行会计理论的创新,既是推动会计科学发展的动力之一,也是每个会计理论工作者的义务。在会计理论研究中,如果我们依据会计的发展趋势,运用不同的方法,采取不同的思维方式,可以产生不同的研究构想并形成新的研究命题。

三、发展观念:会计科学范围的拓展

确立正确的会计科学发展观念是中国会计科学在21世纪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由于现代社会经济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生产越来越专业化与集团化,这就在客观上要求不同类型经济科学的研究对象也应当随之分解与细化,从而使得经济科学的分支学科越来越多。与经济科学的这种发展趋势相适应,今天的会计科学已经逐渐成为一个学科林立且拥有一百多个分支学科的庞大的科学体系。

四、发展方式:会计科学研究方法的结合运用

在会计科学的发展上,研究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会计科学的研究水平和研究效率,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会计科学发展目标的实现程度。在中国会计科学得到迅速发展的20世纪,在会计研究方法上重演绎、重抽象、重定性、重逻辑思维和推理的研究定式起着一定的主导作用。由于会计理论的研究手段和研究方式相对较为滞后,因而会计理论工作者基本上是处于一种个体性劳动和个体操作的状态。加上研究信息传递方式上的局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究成果在不同研究人员之间的相互沟通与运用,由此而导致研究内容上重复性劳动也造成了一种研究资源上不应有的浪费,从而对会计科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因此,21世纪中国会计科学发展的基本方式就是应当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注重各种研究方法的有机结合,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充分认识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的利弊,处理好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首先,应当强化定量研究方法的运用。这就需要全面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定量分析方法的作用,正确地使用定量分析方法。

其次,是应当坚持运用科学抽象的方法对与会计有关的经济事项进行定性的理论分析,恰当地将规范性理论分析与实证性数量分析方法有机结合。

五、发展道路:会计科学的科学化、国家化和国际化

与中国的会计改革与发展模式的基本目标相一致,在21世纪中国会计科学发展道路的选择上,应当紧密结合中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的实际进程,以科学化为基础,以国家化为起点,以国际化为方向,以使其能够有机地溶入国际会计科学发展的大潮流之中,使之真正成为国际会计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会计科学的科学化是客观要求。会计科学发展上的科学化内涵为:一是会计科学学科体系内部结构的合理化;二是各具体会计学科的会计理论系统化;三是会计方法系统化,即指有一整套完整的方法程序对会计信息进行搜集、加工和处理,有合适的标准对其有效性做出判断;四是会计操作手段现代化,即达到人工系统和电子系统的有机结合,且能使会计操作技术工具标准化;五是会计管理体制定位化,即指会计管理模式和会计人员的身份能够正确合理地定位,不同行业和不同企业设置有管理要求与功能基本一致的会计工作岗位,会计人员职务设置统一;六是会计法规体系配套化,即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会计法规体系;七是会计教育体系完善化,即形成一个不同级别、不同层次。不同要求和不同目的的会计教育体系;八是会计研究方法规范化,即做到实行规范化的研究过程和规范化的研究方法。

其次,会计科学的国家化是现实选择。从世界会计的发展历程上看,目前尚有五大会计模式。但从中国会计的发展现实上看,中国有自己的会计环境。因此,中国会计科学的发展也应当具有自己的特定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科学体系。

第3篇:环境科学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企业管理。以人为本。技术创新。可持续发展。

。在企业管理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所谓以人为本,就是把管理的主体放在人身上,考虑到人的知识、技术和实践能力全面发展的需要,培养人的能力,努力实现管理效率的最大化。企业管理以人为本思想的实质是以人为中心,密切人与企业的联系,努力满足员工发展的各种需要,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趋势和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高效、人性化的管理理论。

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中,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企业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满足人的自我实现、尊重需要、社会需要和其他需要,激发人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在企业管理中实施人文关怀,尽可能肯定人的创意,让人实现自己的价值,建立科学有效的选拔机制,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潜能,将其转化为企业生存、发展乃至竞争的源动力。

的企业管理以人为本理念是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当今经济发展趋势下,知识是经济发展最基本的资源。知识更新的落后也意味着生产效率的降低,这势必大大降低企业的竞争力。企业必须率先引进国际领先的知识和技术,培养和尊重知识型员工,用知识指导行动,避免落后和被动的局面[1,2]。

。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许多问题,市场管理是一个重要方面。首先,企业忽视了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企业注重产品的包装和宣传,但很多时候缺乏对消费者需求的调查,导致其产品不一定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其次,企业缺乏市场管理意识。企业营销市场的管理关系到企业的正常运营,但很多中小企业都是这样做的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企业发展缓慢,发展困难。而且,一些企业缺乏市场管理目标,必然导致市场管理的盲目性,进而导致产品滞销等一系列问题,导致企业陷入困境。

在企业营销管理中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首先,企业要加强市场需求调查。企业应采取市场调研等一系列相应的方法,调查消费者最真实的需求,尊重消费者的需求,引导消费者合理消费,赢得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把握市场变化的主流方向。其次,要改进企业的营销手段。落后的营销手段将被市场淘汰。先进领先的营销手段能够更好地突出产品的实用价值,促进消费者对产品的理解,从而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此外,企业应明确市场管理目标。企业应了解市场环境,制定相应的市场管理目标。营销人员还应设定适当的营销指标,以提高工作积极性,使企业达到预期目标[3]。

。目前,绿色GDP的理念尚未渗透到企业的管理中,环境问题层出不穷。

首先,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但人类的需求是无限的。时代在发展,企业数量在增加在不断增加,有限的资源很难满足每个人的需求。自然资源消耗急剧增加,人类生存和发展受到威胁。

之后严重破坏了自然环境。近年来,土地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水污染现象日益严重,森林面积不断减少。这些现象是对人类的预警,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到威胁。在企业管理过程中,

应努力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朝着“零排放”的目标迈进,实现绿色生产和管理,企业乃至社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4]。

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对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世界经济贸易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如何保持技术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是困扰中国企业的重大问题。因此,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我国企业管理中存在着技术创新精神缺失、创新人才匮乏、资金管理不善、信息化程度低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创新管理。针对企业技术创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以下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措施。首先,企业领导者必须塑造企业精神。企业领导要不断学习创新知识,践行科技创新精神,发挥主导作用。企业要创造民主、自由、平等的工作环境,有利于创新,良好的工作环境有利于激发员工的潜能。企业应该创造独特的企业文化,落实企业价值观,让员工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

其次,企业应注重引进高素质人才,提高员工素质。企业应加强宣传,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申请就业,扩大企业人才队伍,加强人才培训,通过聘请高素质专业人才集中授课,提高员工素质,或与高校合作交流,建立定期检查制度。

再次强调,企业应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企业应配备法律专业人员,避免知识产权侵权造成的高额赔偿,建立数据库系统,避免重复开发造成的资源浪费。最后,

应该加强资金管理。确保企业有充足的资本储备,提高资本利用效率,完善财务管理机构,加大对关键技术的资金投入,确保企业资金正常流动[5]。

目前,企业的内外部竞争日趋激烈,资金的流动关系到企业的正常运营。因此,专业高效的财务管理是企业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健康快速发展的必要保证。然而,许多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制约着企业的发展。

首先,企业财务管理缺乏明确的管理目标。有些企业注重企业利润,没有建立明确的管理目标,财务管理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其次,

的财务管理手段落后。在信息化普及的今天,一些企业没有真正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财务管理中,降低了财务管理的准确性和管理水平财务管理。

再次指出,财务管理中的风险控制不足,一些企业过于注重经济效益,缺乏安全评估,而忽视了风险。盲目投资必然会留下一些隐患。

最后指出,财务经理的素质不高。一些企业财务人员原来的专业不是财务专业,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一些管理专业人员的能力水平也难以适应。这导致财务管理缺乏专业性和系统性,财务管理容易出错。

为了改善企业的财务管理,企业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首先,企业要树立科学的财务管理观。企业要把科学的管理理念落实到日常财务管理中,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建立和完善财务管理,规范财务管理的各项工作。其次,

应建立完善的企业财务管理体系。企业应结合自身现状,整合财务数据,建立奖惩机制和监督机制,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还说,企业应该改进和创新财务管理手段。详细分析企业现状和发展水平,采用与企业管理体系相适应的财务管理系统,不断改进和升级,引进国际先进的财务管理系统和软件,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效率。

企业还应采取防范财务管理风险的措施,制定财务风险计划,从而有效地防范财务风险的发生。

最后,企业应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引进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定期做好财务知识培训,扩大财务人员的知识水平,建立考核制度,提高财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6].

工资补贴,做好企业餐费补贴、员工体检、五险一金法定节假日、医疗保障等员工福利工作,改善员工工作环境,保护员工合法权益,落实以人为本理念。

的企业也应该致力于公益事业,帮助弱势群体、困难学生、老年人,支持贫困山区,增加对公益事业的投资,以积极的态度回馈社会[7]。

。同样,信息技术也对企业管理创新产生重要影响。企业应将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效率。

首先要优化企业信息化建设体系。从实际出发,统筹整合信息组织工作,实施一体化管理战略,加强管理工作宣传,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其次,

提升了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子系统的功能。企业应通过更高效、准确的措施对子系统进行升级,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监控体系,确保信息管理的准确性。

进一步指出,企业应加强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和软件研发。企业应深入分析企业运营情况,构建适合企业系统的企业管理软件系统,以确保信息化在企业管理中发挥其独特优势[8]。

企业要有国际化的眼光,大胆创新,学习国外企业的成功经验,学习国外企业文化,进一步比较,找出企业文化之间的差距,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融入到实际管理工作中去,不断提高管理能力。巩固竞争地位,促进企业持续发展[9]。

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市场导向,坚持可持续发展,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加强财务管理,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社会,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并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策略,从而更好地促进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引用

[1]。李久敏。人本管理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现代营销(下一期十天版),2017(09):31-32。

[2]沈应仙。论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J]。企业经济与管理,2005(08):54-57.

[3]鲍阳凡。企业营销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国家商业信息,2016(33):3-4.

[4]李香者。绿色GDP与企业环境会计[J]。现代企业,2004(03):37-38

[5]冯志祥,尚耀,张仕来。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强内部技术创新管理的必要性[J]。管理观察,2017(34):38-39。

[6]邱建飞。新形势下如何加强企业财务管理[J]。财务与会计学习,2018(02):74.

[7]赵凤英。如何用科学发展观引领企业管理创新[J]。现代商业,2014(17):150-151。

第4篇:环境科学发展趋势范文

党的十七大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划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从当前和今后的发展趋势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节约能源资源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着力抓好的战略任务。

环境保护部门对保护生态环境和节约能源资源负有重要责任,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几年,龙岩市生态文明建设稳步发展,但与生态文明具体要求和现实要求还存在着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一是建设生态型经济枢纽、生态园林城市定位与实际政策执行、实际实施不尽协调;二是养殖业无序发展与环境承载能力、生态养殖不相协调;三是矿产资源开采和利用与矿产资源科学开发不尽协调;四是建材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与产业结构调整政策、资源节约保护不尽协调;五是人民群众生态环境意识与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不尽协调;六是生态环境污染治理措施、方法与实际情况、实际效果不尽协调。

环境保护部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建设生态文明中有所作为。一要主动融入生态文明建设,把改善投资环境,服务可持续发展作为环保工作第一要务,把杜绝生态环境破坏、杜绝新的违法排污企业作为环保工作中心任务,促进龙岩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二要主动介入产业结构调整,把生态环境标准作为项目审批准则,把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作为环保工作核心,努力实现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三要按照生态经济枢纽、生态园林城市定位,制定科学的生态环境规划、“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积极协助市委、市政府抓好组织实施,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四要充分运用科技、经济政策和行政、法律等综合手段,保障生态环境建设各项措施的落实。科技手段就是要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加强监控中心建设,加强在线监测设施、监控设备建设;经济政策就是利用绿色信贷、资金补助、淘汰落后产能、节能减排等手段,提升生态环境监管水平,推进生态环境建设;行政手段就是要建立行政责任追究、环保目标责任考核、一票否决等制度,推动工作落实;法律手段就是要制定完善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做到严管、勤查、重罚,维护人民群众环境权益。五要加大优美乡镇、生态村等创建活动工作力度,并赋予新的内容、新的含义。六要加大县(市、区)环保目标、水质交接断面的考核力度,确保县(市、区)环保目标责任考核真正成为生态建设的一个重要手段和载体。

第5篇:环境科学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我国;城市规划;环保概念;

一、我国城市规划的整体发展趋势

(1)、城市规划逐渐向生活型城市转移,注重市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和完善,在大部分城市的规划方案中日益呈现出“重经济、轻环保”的现象。同时,由于我国城市的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市规划中也多是重视生产型城市的建设,而相对忽略了生活型城市的建设理念。随着城市的日益发展,以及人们对于环境要求的提升,城市规划逐渐向生活型城市转移,已经开始注重市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近年来,在我国的城市规划中越来越多的注重城市生活的舒适性和方便性,逐步将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提升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目标。

(2)、通过城市规划,有效促城市的进经济发展

城市经的济发展是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质疑,也是城市规划的主要目标之一。在今后的城市规划工作中,要打破城市规划仅仅是建设规划的概念,而是要使城市规划更加深入地研究城市的经济问题,充分发挥城市规划对经济空间布局的协调作用,及对不同阶层经济利益的调配能力,有效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3)、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的趋势

现代城市规划中要坚持以人类居住、生活、工作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标和行动纲领。城市规划的可持续性发展。要严格按照城市的整体情况进行全面的规划,使城市资源的地区分布能保持平衡。城市规划还要有效促进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促进人类的健康与教育、保持区域生物的多样性,以及可持续德使用城市的现有资源。同时,在城市规划中,要重视对地区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并保证后代生活中对于能源的基本需求。还要注重保持城市空气、水、森林和土壤等生态环境的质量。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是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保障,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二、我国城市规划中的环保概念的应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工作的迅速开展和推行,各大中城市的经济建设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各大中城市在经济建设工作取得较大成绩的同时,也逐渐开始重视到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传统的城市规划多是片面追求经济建设,规划项目中以工业区、商业区、高档住宅区为主体,往往忽略了环保概念的应用。而随着城市发展的深入,以及人们对于生活环境和质量要求的日益提升,环保概念已经逐步被应用于现代城市规划中,并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我国城市规划中的环保概念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产业结构方面。我国城市规划中的环保概念的应用,要求部分大中城市在规划重要逐步向“非工业化”的方向发展和过渡,逐步减少和整改城市中对环境危害较大的工矿企业。同时,城市规划中还要制定合理的城市产业结构布局,逐步加强对新兴高技术产业的扶持与监管,利用具体的法律法规促进金融业、批发业、交通、管理、法律等第三产业地位的不断上升,使现代城市产业布局日益向全面化、高新化、科技化的角度高速发展。

(2)、城市空间布局。城市规划中,在空间布局主要呈现两大趋势:一、开发或再开发市区内部用地,以适应第三产业发展的需要;二、开发郊区,乃至周边地区,以疏散市区人口和工业,为市区创造优美好适的环境。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震需求,现代环保概念要求在城市规划中,要不断完善城市中的工厂、商店、住房、交通、电信等人工设施,同时还要不断完善这些人工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和融合。

(3)、生态环境方面。现代城市规划中多以工业发展为主体,片面的强调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相对忽略了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但是,随着城市经济建设中长期的不合理开发与利用,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到了必须治理的关键时刻了。城市规划中的环保概念要求在新型城市建设中,要重视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在控制和治理生态环境污染的同时,更要注重为城市居民创造更为舒适的生活环境。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是我国城市规划中的环保概念应用的重要体现。

(4)、自然资源的使用。现代城市规划环保概念的应用更多的注意对现有能源利用的节约与保护,以及如何有效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等问题。我国城市规划中的环保概念应用的基本原则是:更多的依赖城市中现有的可再生能源、最大范围内减少废物垃圾的排放、扩大物资的回收和再利用,以及尽量避免使用有害物质等。我国城市规划中的环保概念的应用,要以自然资源的使用为根本出发点,并加以全面、具体的分析和研究。

(5)、城市交通。现代城市规划中的环保概念要求城市建设中要注重发展高效、低污染的城市立体交通网络,使地铁、轻轨铁路等逐渐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的主体。城市人口数量巨大,人们出行对于交通工具的要求也较高,既要符合环保的原则,又要保证人们出行的方便和快捷。城市交通是城市主要环境污染源之一,在城市规划中,必须以一定的环境保护措施加以有效地治理,已达到减少城市大气污染的环保目标。

三、我国城市规划中环保概念的科学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都在强调科学的发展理念和观点。城市规划是地区政府干预城市建设的一种有效手段,主要是通过对城市建设进行综合、全面的部署。积极处理城市建设中面临的各项问题。维持城市的和谐与公平,有效促进城市的科学发展,实现对城市的管理和控制。随着城市规划工作在城市建设工作中地位的日益突出,我国城市规划中环保概念的应用越来越多的注重对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并逐步向科学发展的方向发展。

第6篇:环境科学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城市林业;发展趋势;特点

城市林业是指发展为城市服务的林业。它可以改善城市环境、美化城市景观、增加身心享受、缓解心理压力,全面服务于城市生活质量。随着城市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人们开始越来越关注城市林业的发展状况与其自身生活质量提高的关系。

1 城市林业的发展趋势

随着城市化速度的不断加快,为加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这就需要建造更多的行道树、街道绿地、隔离片林、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来满足不断增长的城市人口对城市林业的迫切需求,林业建设已经成为城市建设中的热点问题,其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城市林业内涵不断扩展

随着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也不断在提高,城市林业的发展也为更多的人接受,人们对环境的认识也在逐渐提高。人们开始突破过去长久以来以城市市区绿化、美化为目标的狭义的城市绿化,发展成为城市生态系统服务的林业体系。现在,人们再追求物质满足的同时也更加注意城市的自然美。他们把美学视为城市林业的在净化环境外的又一重要功能,旨在增加城市的自然美,甚至是达到宛如天成的艺术效果。相信随着工业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交通的进步等社会发展,城市林业的地域范围会不断扩大。

1.2 强化城市林业的基础理论研究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基于科学的理论依据,城市林业的建设发展亦是如此。只有以坚实的科学理论为基础,城市林业才能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城市林业的基础理论研究要坚持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从整体上把握城市林业生态系统与城市生态系统的关系,重视城市林业的建设和发展理论以及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结构的研究,合理布局城市林业。

1.3 城市林业多功能综合利用的发展倾向

城市林业是城市整个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城市生态系统工程中起着重要的主体作用,它可以改善城市的局部小气候、净化空气、减少噪音、保持水土、预防大气污染、美化城市景观、增加身心享受、缓解心理压力,全面服务于城市生活质量等多种环境功能。同时,城市森林公园、城市动植物基因库、城市花卉等多方面综合利用,可见,城市林业的发展朝着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综合方向发展。

2 当代城市林业的特点

当代城市林业的主要目的就是美化人们赖以生存的城市环境,与传统林业相比,它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主要作用不同

传统林业是用来获取木材的地方,更注重它的经济目的,而它的环境功能则是第二位的。而现在的城市林业主要是用来美化环境,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以提高人们的城市生活质量,它的环境功能则是第一位的。它可以吸收城市的有害气体,净化城市空气,减弱城市噪音,涵养水源,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和温室效应,给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2.2 经费主体不同

传统林业的发展,它的经费多来自林农和企业,他们追求的是经济效益,对林业的标准要求不高,栽种树木是的长日期比较短的小树苗,大多数为一年或两年。而城市林业的经费主要来自政府的投入,有林业、公路等部门,也有学校、医院、居民区等具体的庭院绿化。城市林业造林标准比较高,一般的工程造林要按标准进行。对于栽种的树苗,有大树苗,也有小树苗,其树龄跨度比较大。

2.3 树木结构不同

传统林业是以纯林为主,树种主要是乔木类,树木结构比较单调。而城市林业树木结构则相对比较复杂,它多是不同类别树种的混交林,有不同树种之间的混合,也有不同树龄之间树种的混合,但大多数还是乔木、灌木和草三者之间的立体混交。

2.4 林相不同

对于传统的林业来说,森林的面积往往很大,树木大小结构也比较整齐。而城市林业由于受到土地面积、道路、建筑物等多方面的综合影响面积大小不一,总体来说没有传统林业的面积那么大。它会根据美化环境的需要,对绿地进行造景,其林相相对比较复杂,多数为乔木、灌木、草三者之间的相互交错。

2.5 管理水平不同

对于传统林业,根据树种不同对其抚育的时间就不同,做好平时的抚育护林工作外,几乎较少进行管理。而城市林业则不同,它的管理水平比较高,一般要建立专门的林业养护队,一年四季都要对公共的绿地进行浇水、除草、修剪等一系列管理工作。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城市林业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其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但是,当前我国城市绿地发展状况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这就需要我们在了解我国当代城市林的发展趋势的前提下,根据城市林业应有的特点,不断加强城市林业建设,以美化城市环境,为人们提供一个健康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第7篇:环境科学发展趋势范文

本文以Oeko-Tex® Standard 1000标准为例,初步介绍和分析了国际社会对纺织企业环保认证的技术要求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进而对我国纺织企业的环保工作发展提出建议和发展方向,以促进我国纺织企业环保工作早日与国际先进发展水平接轨。

关键词:Oeko-Tex®;纺织企业;技术要求;环境管理

1 概述

纺织服装工业是全世界非常重要的经济领域,它不仅为世界大约70亿人口制造第二皮肤――衣服,同时也作为主要的装饰材料为人们的第三皮肤――住宅提供强大支持。纺织的原材料有植物纤维,如棉花、亚麻等,动物纤维,如丝、羊毛及其他的动物毛发。此外,石油工业和林业经济中产生的副产品也被用于制造化学纤维和粘胶纤维。在纺织工业产业链中,纤维经纺纱、织造、针织、染色、后整理及成衣生产等环节,最终制成消费成品。但任何纺织品生产――从制造纤维到制成最终成品,对环境都有或多或少的影响。因此,纺织企业负有因其生产行为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采取有效措施的责任和义务。

为解决这些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欧盟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政府先后出台各种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指令来约束企业的环境行为。为此,在Oeko-Tex® Standard 100出台3年后,国际环保纺织协会(Oeko-Tex® Association)于1995年制定并颁布了Oeko-Tex®Standard 1000标准,该标准结合全球纺织工业的特点,形成了纺织行业的环境管理规范,并整合了关于产品质量控制的质量管理要求,同时也将社会责任指标作为标准考核的核心内容。经过十几年的发展,Oeko-Tex® Standard 1000标准促进了以Oeko-Tex® Standard 100标准为基础的Oeko-Tex®认证标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成熟,目前Oeko-Tex®系列标准正广泛应用和服务于全球85个国家和地区的纺织行业,Oeko-Tex®标准体系正在成为引导全球纺织行业不断向前发展的“生态风向标”。作为全球纺织品生产基地和出口大国,我国纺织行业在环境管理和环保纺织品上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了解和学习国外的先进标准和经验,无疑将对我们解决自己的问题有所借鉴。本文将以Oeko-Tex®Standard 1000标准为例,初步介绍和分析国际社会对纺织企业环保认证技术要求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进而对我国纺织企业的环保工作发展提出建议和发展方向,以促进我国纺织企业环保工作早日与国际先进发展水平接轨。

2 Oeko-Tex® Standard 1000标准的技术特点和发展趋势

2.1 鼓励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承担起各自的环保责任,创建纺织产业链良性生态循环

与Oeko-Tex® Standard 100标准一样,Oeko-Tex® Standard 1000标准同样鼓励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承担起各自的环保责任,标准的相关要求可以延伸适用于纺织生产链的各个环节,以确保各个生产环节符合标准的要求,从而实现对产品形成的全过程的评估,促成整个产业链建立起良性发展的生态循环。

2.2 通用的环境管理规范与纺织产业个性化的技术要求有机结合,专一更专业

Oeko-Tex® Standard 100标准拥有与ISO 14000和EMAS类似环境管理规范,同时针对纺织行业的特点,专门提出了特定技术要求,凸显标准的专一和专业特点。这些特定技术要求包括以下内容。

2.2.1 人类生态学要求

标准要求相关纺织企业生产的纺织品中应至少30%的产品获得了Oeko-Tex® Standard 100认证。

2.2.2 生产中化学品及工艺技术

纺织品生产中,一些特定工艺、化学品和技术因对人体健康或环境的影响而成为疑难问题。Oeko-Tex® Standard 1000标准明确规定了禁用的染料、颜料、有机载体、储存运输用杀虫剂、阻燃剂、表面活性剂、洗涤剂、去油污剂和其他有关物质。如破坏臭氧层的氯氟烃类物质就属于禁用物质范围,2008年1月1日石棉纤维亦被列入禁用物质列表。

标准规定以下生产工艺技术属于禁止或限制使用范畴:禁止使用基于重油的印染工艺;重铬酸盐作为氧化剂可提高颜色牢固性,依据现有的技术无法替代重铬酸钾,则生产产生的污水必须充分处理;开放系统中禁止使用氯化有机溶剂和氯氟有机溶剂。

另外,如果生产中使用了含磷的阻燃剂,经处理的污水中磷含量应降至处理前的20%。纺织生产企业应告知消费者使用的浆料、防腐剂和纺织油剂的相关信息。同时,鼓励企业寻找替代技术和物质,将避免使用有害技术和物质作为企业控制的目标。

2.2.3 三废处理、噪声指标量化考核,重视能源节约

标准中明确了企业产生的废水、废气应予以处理并达到标准要求。同时,对于生产场所噪声超过85dB的生产企业,标准要求企业应有明确的标志并向职工免费提供听力防护器材。标准重视能源合理利用,要求企业对能源消耗进行记录测定和统计,鼓励企业在生产中采用节能措施。

2.2.4 涵盖工作场所要求和社会标准,彰显人性关怀

在工作场所要求和社会标准方面,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纺织工业普遍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Oeko-Tex® Standard 1000标准在这两方面兼顾国际标准与国家或本地标准,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突出显示了标准对于人性的关怀。

2.3 强调遵守国家或本地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差异化的科学性与原则框架下标准的全球统一

Oeko-Tex® Standard 1000标准强调,遵守国家或本地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是纺织企业达标的先决条件之一。也就是说,一个纺织企业想达到Oeko-Tex® Standard 1000标准的要求,那么这个企业首先是守法的企业。举例来说,最低工资标准通常是政府法律法规规定的,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可能不同,对此标准并没有给出统一的量化要求,而是提出符合本地法律要求即可,因为因地制宜而体现科学性。而对于污水排放的指标,各国的法律要求也完全可能不尽相同,但Oeko-Tex® Standard 1000的限值标准永远是全球统一的衡量标杆。

2.4 企业环保认证与产品环保认证有机结合,科学系统的制度设计使得标准的环保作用和意义更加深远

Oeko-Tex® Standard 1000认证是全球首个也是唯一将企业环保认证与产品环保认证有机结合的认证制度体系,这种制度设计模式十分符合纺织产业发展的特点。加之鼓励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承担起各自的环保责任的思想,使得标准对于纺织产业环保工作的发展产生的实际作用和意义更加深远。

2.5 根据行业形势发展适时修订,科学地与时俱进

Oeko-Tex® Standard 1000标准并不像Oeko-Tex® Standard 100标准那样每年修订一次,而是Oeko-Tex®专家委员会根据过去一段时间里全球纺织工业发展的情况和各国法律法规的变化情况,进行适时修订。例如重大的法律法规颁布实施往往会导致标准不得不发生变化。从而既保证修订的效率又保证修订的及时性,真正实现科学的与时俱进。

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地球村”越来越近,环保和社会责任已经不再是某一个或几个国家和地区的事情。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让中国古老的谚语――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在今天这个世界又一次地被演绎得淋漓尽致。当欧美发达国家在环保和社会责任发起呼声的时候,其实它们离我们已经很近。

3 对我国纺织企业环保工作的建议

3.1 更加积极主动地了解国际上生态纺织标准的变化情况,及时跟踪行业的国际发展趋势。经济和贸易全球化使得信息沟通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作为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大国,中国的纺织企业有必要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及时了解国际生态纺织标准的发展态势,以便及时寻找应对策略和方案。同时,作为国际环保纺织协会的官方代表机构,TESTEX瑞士纺织检定有限公司将以最大的努力推动中国纺织企业环保工作的发展进程。

3.2 建立和实施有效的环境管理体系,加强企业的环境管理工作。环境管理是企业环保工作至关重要的环节,建立和实施有效的环境管理体系,将大大有助于企业对Oeko-Tex® Standard 1000标准符合性。

3.3 了解国际生态纺织标准对禁用化学品、禁用染料和禁用工艺技术的详细要求,并在企业内部加以识别和归纳,适时引入替代产品和工艺,避免使用那些对人体和环境有较大危害和影响的产品和工艺。

3.4 在三废排放、噪声污染方面,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同时,进一步深入了解国际生态纺织标准的其他相关要求,并及早将其纳入到企业管理和控制的相关要求中。

3.5 重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和建设,勇担社会责任。与过去大不相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和社会责任标准已不再是昔日发达国家主张“人权保护”的贸易障碍,而正在成为我国政府科学发展观思想和企业持续发展所倡导的方向和目标。

第8篇:环境科学发展趋势范文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在深刻领会精神实质、促进连云港港发展上下功夫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强化对科学发展观内涵的理解和把握,应突出三个方面。首先,发展是前提和基础。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着眼点是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连云港港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十一五”时期,港口发展进入了快车道,港口吞吐量在2005年6000万吨、集装箱100万标箱的基础上,连续3年实现千万吨级跨越,2008年港口实现了吞吐量过亿吨、集装箱突破300万标箱的阶段性目标,近3年港口吞吐量年均增幅达18.5%,集装箱年均增幅44.4%。港口的飞速发展为连云港市的发展发挥了有力的带动作用。其次,坚持协调发展。连云港港是连云港市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不仅经济发展指标要居于全市前列,而且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各个方面都要走在全市前列,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再次,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求我们注意协调好近期发展和长远发展的关系、生产和建设的关系,生产组织和货源开发的关系。既要思考当前的工作,也要注意和未来发展的衔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连云港港已确立了打造区域性中心港口的发展战略,构建“一体两翼”港口布局,建设区域性国际枢纽港、集装箱干线港和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实现吞吐量达到1.2亿吨左右,集装箱突破400万标箱。力争到2012年货物吞吐量完成1.4亿吨、集装箱达到500万标箱,建立并完善枢纽、物流、贸易、信息四大功能。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站在区域经济发展的高度看待连云港港的发展

2007年初总理视察连云港港时指出,连云港港建设任务重大、前途光明,要做好规划、加快发展,要把连云港港建设成为区域性国际枢纽港。省委省政府也举全省之力发展连云港港,将连云港的发展定位为振兴苏北和沿海发展的龙头。省委省政府的《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定》,要求把连云港港建设成为长三角和渤海湾之间重要的区域性国际枢纽港和集装箱干线大港。《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更加明确提出将江苏沿海地区培育成为东部沿海未来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点。而连云港港口则是江苏沿海地区发展的龙头。所以连云港港的发展是涉及全局的发展,国家东中西部协调发展、苏北的振兴、江苏沿海地区的发展都要求连云港港在规模、等级、功能、形象、服务水平等方面与之相适应。连云港港必须站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促进整个腹地经济发展、促进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高度。以强烈的责任心、责任感和紧迫感,紧跟时展的趋势,树立高标准,追求高水平。

三、坚持科学发展观。用与时俱进的精神指导连云港港加快发展

适应国际航业发展的新趋势,把连云港港打造成为国际深水大港。当前国际航运呈现集装化和散装化、船舶呈现大型化的趋势,为适应这种发展趋势,连云港港必须朝着大型化、深水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港口码头等级决不是仅仅停留在万吨级水平,而是要建设10万吨级以上至30万吨级深水泊位。港口航道也要达到30万吨级,唯有如此。连云港丰富的海岸线和土地资源才能发挥应有的效益。才能为2000万吨钢铁、1000万吨炼油、100万吨乙烯这些项目的落户提供支撑。而30万吨级航道已经成为实施江苏沿海开发重中之重的关键工程,加快该工程建设。不仅是凸显新亚欧大陆桥桥头堡作用、提升连云港服务江苏沿海开发龙头地位的需要,也是形成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核心载体的需要。

适应区域发展新需求,把连云港港建设成为区域枢纽大港。发展就要善于抓住机遇,珍惜机遇,用好机遇。当前是我们加快发展的大好时机。连云港港必须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港口功能。首先要推进重点码头建设。庙三突堤集装箱泊位、30万吨级矿石码头等重点码头今年要全面完工并形成生产能力。焦炭专业化泊位要基本建成,加快推进氧化铝和散化肥泊位建设,液体散货和旗台防波堤工程开工建设。其次要推进配套工程建设。启动港口客运站主楼建设。口岸一站式服务中心主体竣工,南疏港道路实现全线贯通,东疏港高速公路主体完工,北疏港高速公路年内开工建设,继续推进242、226省道建设,深化铁路进大堤作业区、朝阳物流园区、金港湾物流园区的研究工作。再次要做好口岸对外开放工作。提前筹划码头开放验收准备工作,力争27#、28#、58#泊位年内实现对外开放,24#、25#、26#泊位实现临时靠泊,启动连云港口岸“十二五”规划编制。继续争取空港临时开放。

开创港口发展新领域,把连云港港建设成为国际物流港、贸易港和信息港。随着港口客户需求的多元化,连云港港要树立“客户的需要就是我们的追求”的经营理念,提供多元化的服务。不断开拓港口产业发展的新领域。一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拓展港口保税物流功能。二是全面启动徐圩片区开发,大力发展临港加工区,依托港口区位优势和货物集散优势,引进大项目。布局大产业,构建沿海经济带,实施港口、产业、城镇三位一体联动开发。三是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向社会提供全方位的综合物流信息服务,把连云港港建设成为信息港。

树立港口新形象。把连云港港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的绿色港口。在发展中必须高度注意对环境的保护。连云港港区环境不仅仅是连云港港的形象,也是连云港市对外开放重要窗口的体现。我们必须正确看待和处理港口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发展不仅不能破坏环境,而且要以发展不断改善环境。港口建设应从过去注重生产性项目建设向生产性项目与环境改善项目并重的方向转变。港区环境要树立新形象,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环境优美的绿色港口。为打造国际性的海滨城市创造条件。

四、坚持科学发展观,用发展的眼光解决遇到的突出问题和矛盾

当前,港口的重点工程以及为港口配套的集疏运体系在建设过程中涉及到大量军民用设施的迁建,关联单位多、拆迁体量大、申报审批手续复杂。面对这些问题,必须树立强烈的责任感,认识到这是发展中必须要面对的。要以长远眼光和战略思维来看待这些问题,树立大局意识,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微观与宏观、改革与发展等方面的关系,推动各项工作有序进行。

第9篇:环境科学发展趋势范文

调研人员:土管党支部书记-----XXX

土管党支部全体党员,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

调研主题: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专业能力培养

调研目的:明确科学发展观深刻内涵,结合实际,运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来分析解决问题

调研过程:1、分组讨论

2、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3、土管党支部书记蒋老师做最后总结

调研总结:

通过此次对科学发展观的调研,使我们更加深刻的理解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明确了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及时性与必要性,学会要有意识的用科学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同时,不断将其与专业能力相结合,做到统筹兼顾,全面分析。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从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我们应该看到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各要素,是统一的整体,任何要素都是不能独立存在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的,我国目前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且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正是基于此。并且,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正确应对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及科技进步的发展趋势,就使得科学发展观的提出适时且必要。树立和落实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对于我们更好地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具有重大意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改革开放三十年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是要做到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协调。必须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经济发展为中心,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就是要用统筹兼顾的方法,全面可持续发展。

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可持续发展,在任何领域,任何时间都是适用的。20*年,对于中国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一年。汶川地震的悲痛撕扯着每个中国人,奥运的喜悦也振奋了每个中国人,这一悲一喜之间,让世人看到了中国力量。在悲喜过后,我们更应该看到党的执政之根本。我们党是来自于人民,根植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急民之所急,一切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体现了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

在以人为本的核心之下,寻求可持续的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出发点。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但同时也是一个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解决好资源不足的矛盾,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发展,在人口、资源、环境方面显现出不平衡就要求我们必须走一个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必须强化对水源、土地、森林、草原、海洋等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就从土地资源来讲,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场所,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料,也是工业、交通、城市建设和旅游等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基础。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在综合考虑土地资源和环境资产的跨代配置基础上,逐步提高土地生产力和承载力,既要使土地资源得到充分高效的利用,又要使土地的开发利用与土地的合理保护和科学整治结合起来,实现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和环境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不断满足当代和可预见的将来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追求最佳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土地资源在进行管理的时候,就是要秉承科学可持续发展观,协调土地资源与其他不可再生资源,协调土地资源与经济、人文、政治等各方面条件,用统筹兼顾的方法,做到资源与经济的平衡,不能只追求短期效应,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资源的长期效益,资源的经济效益要始终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