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矿山投资可行性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技术审计的含义和作用
在国外,通过股票和债券发行、股权转让、商业贷款、资产证券化来募集资金时,独立技术审计是公司信息披露义务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矿业公司通过权益转让和债务融资募集资金,独立技术审计大都是强制性的。技术审计报告必须满足证券交易所的上市规则,满足投资者的需要。
矿业技术审计是基于审慎原则,对矿权地与经营性矿山的潜在价值、矿业开发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审查鉴证。它是确定以矿产储量为保证的矿产资产和矿产证券价值的基础。矿业公司及勘查公司、矿业开发项目最基本的资产是矿产储量。在独立技术审计报告与招股说明书中,必须按照国际通用的术语定义储量,指出矿产资产所具有的风险,为潜在的投资者降低投资风险。
需要进行技术审计的交易类型包括:从银行等金融机构取得商业贷款,股票的定向或公开募集,矿业公司的重组、兼并、分设、收购,矿业权的转让等。需要实施技术审计的矿业项目包括:勘查、矿业开发项目与改扩建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经营性矿山资产与生产重组等。
独立技术审计人员代表了在金融交易中无法实施详细的专业化的技术审查者的利益。就公司上市而言,代表的是潜在投资者的利益;就商业贷款而言,代表的是商业银行等潜在债权人的利益;在企业购并过程中,代表的是购并双方的利益。即使潜在的投资者拥有自己的矿业技术与经济专家,有能力从事技术审计工作,但市场不能确定其技术审计的公正性。因此,独立机构的技术审计是必不可少的。
二、技术审计的目标和
技术审计应是一种依法审计,它遵循的审计规范应当是审计法、技术审计的有关规定,审计评价的依据是国家矿产资源管理法规和财务会计制度。技术审计的总目标应当是对审计对象的矿床地质、开采工艺和选矿流程、环境影响、财务指标,包括主要矿产储量、矿业权描述等方面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表示意见,为编制上市公司招股说明书和上市审核提供可靠的依据。
独立技术审计一般包括如下内容:
1.矿业权;
2.地质、资源与储量;
3.矿区开发条件;
4.采矿和选矿工艺;
5.管理与人事;
6.安全;
7.环境保护;
8.资本成本、收入、现金流、净现值。
要实现审计目标,必须收集和评价审计证据。对生产统计资料、成本会计资料、生产计划等可采用检查方式取得;对详细的经营数据可采用询证方式,通过与现场人员交谈、调查得到;对新建或改扩建工程项目,审查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可行性报告;对重要现场的现场调查也是一个必须的过程。需要指出的是,技术审计是整套相关审计的一部分,公司的财务和法律方面的审计由独立的会计师和律师进行,技术审计人员应与会计师和律师进行密切沟通。
要实现审计目标,必须制定详细的审计程序,确保技术审计按时高效完成。最后,审计人员正确运用专业判断,综合运用所收集的各种证据,根据独立审计准则,形成正确的审计意见,出具技术审计报告。
三、技术审计报告
技术审计报告,系从技术方面针对某一矿产资产或矿产证券的经济生产潜力表示意见。它包括但不限于地质、储量、采矿工艺和选矿流程。其主要内容如下:
1.摘要
技术报告应包括简单的摘要,列出关键的数据和所作出的重要假设,说明审计结论。
2.项目的基本情况
矿产资产或矿产证券情况,矿业权的沿革情况,地理位置、道路、地形条件、水文、气候和经济状况。
3.矿业权
技术审计报告应当包括矿业权所有方面的信息,列出矿业权权属类型、状态、编码及面积、期限,矿业权人对政府、社区或其他任何人所有可能的实际义务,矿业权抵押、土地复垦、环境恢复等有关的义务,勘探许可证、采矿许可证在何种情况下被吊销的可能性。
4.地质
地质审计是通过对地质可靠程度的审查,包括对地质报告、切面、剖面、矿床模型和岩芯的检验等方面的审查,查证矿床的埋藏条件、矿体形态、矿石特征、围岩性质、水文地质情况。
5.资源与储量
确定矿产资源储量是技术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审计人员需要对用于估计的数据资料的有用性和充分性做出重要的审计,审查经济储量、边际经济储量、次边际经济储量、内蕴经济储量和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地质勘探程度、独立的矿产鉴定报告、矿石品位、成分、伴生元素、有害元素等。有时需要根据每个钻孔的坐标、测斜、化验品位、地形地质图、剖面图、开采现状图等基础资料验算储量。
6.采矿方法
地质和矿产资源审计验证确立了矿床规模、产状、品位、成分、矿岩性质、水文地质的数据等资料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这些数据也将确定采矿方法的选择。如对露采改为地采或采用机械化程度更高、经济规模更大的采矿方法,需要对设备选择及可靠性、品位控制、损失贫化、生产效率和安全记录进行重点审查。通过现场调查,技术审计人员能够评价生产工人和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和技能。历史数据是评估矿山长期业绩的基础。台阶、坡度和炮孔的调查研究,采矿设备如汽车、铲车运营效率的调查研究也是必须的。
7.选矿工艺
对生产矿山,要重点审查矿山流程的实际数据;对新建项目要重点审查选矿工艺流程及其主要生产设备,确定所选定的工艺应该成熟、稳定可靠,选定的生产设备的性能要适应所选定的工艺流程。重点审查资源回收情况。
8.基础设施和辅助设施
重点审查基础设施清单,如铁路专用线、公路、码头、输电线路、变电所、供水、通讯、社区服务、厂址选择等。
9.安全
技术审计包括对健康和安全记录的评定。采矿本身具有危险性,但是安全培训的实施、安全意识的加强和安全控制机制等措施降低了事故的发生率。审计人员应重点审查企业的安全记录和安全内部控制机制。
10.环境保护
采矿的污染源多,“三费”物质排放量大,污染面广。投资者希望投资项目能满足确定的环境要求,或者有确定的方案能达到这个结果,这将大大降低未来的责任风险。在技术报告中,必须包括环境管理计划、环保措施、三废治理和矿山关闭计划的评审,确认是否具有ISO9001环境认证。查证环境法的执行情况、环境管理措施的落实情况,评价环境管理内部控制系统的健全性和有效性,揭示违反环境保护法、污染环境造成的损失,提出环境管理内部控制系统的意见和建议。
11.资本成本
必须对资本成本和资金筹措进行详细审查。对新建项目,应对开发进度与资本成本的估算进行审计,查证筹建、合同、设计、施工、投资计划、竣工投产等若干阶段的工程实施的进度计划。以可行性资料、主要设备清单和基建投资为基础,审查固定资产投资,同时审查流动资金、或有投资、外汇等。
12.经营成本
改扩建项目的融资目的,不仅是提高生产能力,而且希望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新建项目也应以竞争性经营成本生产。技术审计将对生产成本的记录和预测进行详细的审计。与资本成本一样,经营成本也应由可行性研究水平的资料来论证。
13.销售收入
项目还贷能力、股东权益的增加依赖于良好的矿产品市场及其价格与成本之间的安全边际。技术审计应重点审查矿产品价格假设基础。如产品是国际性商品,就采用伦敦金属交易所LME的价格,并以销售数据为基础。也可采用价格预测领域的专门机构的市场报告或价格预测。
14.现金流量和净现值
投资成本、经营成本和销售收入都是用来建立现金流量模型的。应对现金流量和净现值进行验算。
15.管理与人事
技术审计要对项目的管理组织、管理人员和生产人员进行评价,主要有管理人员的经验、能力、资格、动力和员工的经验与技能。
除上述外,技术审计报告还应针对不同的矿业项目进行某些具体的评审。如对战略物资,还应审查政府对矿产品的市场、价格等的可能管制等。
四、几点建议
1.建立矿业独立技术审计制度,制定准则
建议矿业联合会借鉴国外独立技术审计的成果和实践经验,根据我国建立制度和对投资者保护的要求,联合中国证监会和沪、深证券交易所,组织有关的地质、采矿、冶金、证券、财务和专家,研究并制定矿业独立技术审计制度和可操作性准则、规程等,对技术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审计证据的收集和评价、审计程序、执业资格和道德、法律责任等作出具体规定,作为实施技术审计的依据和准绳。
2.建立矿业独立技术审计信息披露制度
在我国的沪、深证券交易所的上市规则中,增加矿业独立技术审计报告定期披露和地质信息连续披露的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这项工作应作为矿业公司上市融资的一项义务,为开展技术审计作好制度准备。矿业公司有责任按交易所的上市规则要求公平、公开、真实、及时、连续地向投资者披露矿业独立技术审计报告和地质信息,以便投资者根据这些信息独立地进行风险投资决策。
3.强化对矿业独立技术审计机构、审计人员和审计委托人的管理
管理的核心是对审计人员的管理,为了保证技术审计报告的质量,必须规范技术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技术审计必须遵循独立性、客观性、科学性原则, 由合格的专业人士,如采矿专家、地质学家、矿业学家及专业人员共同完成。专家必须是相关的、公认的、有权威的专业协会的会员,专家及专业人员对其报告的内容,必须具备技术、商业、财务或证券方面的资格、经验、职称及技能,必须持证上岗。专家负责全面的报告,专业人员受专家聘用,负责分报告或专家本人不熟悉的部分。专家对技术审计报告要负全部责任,作出虚假及误导声明或有重大材料遗漏,专家须负民事或刑事责任。
同样重要的是对委托人的管理。委托人应保证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并保证将充分的、全面的、准确的信息提供给审计人员。委托人同样应受公司法、证券法、上市规则、矿业法、行业标准和道德章程等法律法规的约束,在一定的情况下,同样要负民事或刑事责任。
4.充分揭示矿产资源资产的风险。矿业公司及勘查公司、矿业开发项目最基本的资产是矿产储量。建议规定在独立技术审计报告、招股说明书、公告或其他类似文件中,强制实施1999年12月1日的《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国家标准,定义矿产资源与储量。同时,依据技术审计的目标审计报告应对矿产储量、矿业权描述等方面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表示意见,应报告用于估计的数据资料的有用性和充分性,充分揭示矿产资源资产所具有的风险和市场风险,为潜在的投资者降低投资风险。
[]
[1]London Stock Exchange Listing Rules,Chapter 19,Mineral Companies[S].August 1995.
[2]Ausimm.Code and Guidelines for Assessment and Valuation of Mineral Asserts and Mineral Securities for Independent Experts Report[S].Issued June 1995.
2月6日,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代码:2899,下称紫金矿业或紫金)正式发出公告,宣布已向一家名为蒙特瑞科(Monterrico Metals Plc,下称蒙特瑞科,伦敦交易所代码:MNA)的英国上市公司发出收购要约。伴随这次收购行动浮出水面的,是近年来在国际有色金属并购市场上最活跃的中国公司之一――紫金矿业。
尽管此前已在加拿大等地完成数桩并购和投资,但收购蒙特瑞科无疑是这家神秘的中国企业迄今为止最大胆的一次行动。以紫金目前的出价3.5英镑/股计,蒙特瑞科的总价值达9460万英镑,紫金将收购其中50%-70%的股份。
蒙特瑞科是在伦敦AIM(Alternative Investment Market,简称AIM,相当于伦敦交易所的二板市场)上市的一家矿业公司,其主要资产是位于秘鲁的一个铜矿。
这一铜矿,有人称之为世界级特大铜矿,也有人认为矿区“品位”(即开采系数,为金属量/矿产资源储量)一般,由于项目尚处于初期勘探阶段,其未来开采价值还难有定论。但是在铜矿资源匮乏的中国,这一交易仍受到业界广泛注目。一位业内资深分析师评价说,“中国现在要收到一流的资源很难,能收到二流资源已属不易。”
扮演主角的紫金矿业,在十年前还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县级企业,在2001年中国黄金市场放开之后在国内迅速展开大范围扩张,现已成为中国排名第五的黄金生产企业。若此次收购最终完成且蒙特瑞科的开采计划顺利实现,紫金矿业将有望超过江西铜业集团公司,成为铜年产量最大的中国公司。这在铜资源匮乏的中国,自是一个诱人的愿景。但是,在实现这个愿景前,紫金仍须耐心等待。
“不完全排除其他竞购者”
这并不是一次敌意收购。蒙特瑞科的董事会早已有意出让股份,但很少有投资者愿意在确信这个铜矿的价值前投下赌注。2007年2月8日,蒙特瑞科的执行主席理查德拉尔夫告诉《财经》记者,“在过去一两年间也有其他公司接洽过,但紫金矿业是惟一把标书放到桌上来的。”
理查德拉尔夫在2003年至2006年任英国驻秘鲁大使。2006年8月14日,这位退休外交官被蒙特瑞科聘为执行主席,在公认政治情况复杂的南美国家,前秘鲁大使的人脉显然大有用武之地。
紫金介入始于2006年10月,至2007月2月5日,蒙特瑞科与紫金矿业方始宣布双方达成收购协议。收购方出价为3.50镑/股,这个出价,较蒙特瑞科前一交易日的收盘价有18%的溢价。
收购团由紫金矿业领衔,另外两家参与者分别为铜都铜业(深圳交易所代码:000630)的母公司铜陵集团和建发股份(上海交易所代码:600153)。三方已于2006年8月成立厦门紫金铜冠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下称紫金铜冠)来完成这起收购,其中紫金矿业占股45%股份,铜陵集团占股35%,建发股份占股20%。
根据收购协议,紫金铜冠以现金收购蒙特瑞科全部股份,包括公司前CEO和四名现任管理层在内的五人承诺将手中持有的9.91%的股份转让给紫金铜冠。值得注意的是,招标书还包含了一个回购选择(Scale-Back Election)条款,即股东在接受竞标后,依然有权选择以100%的比例回购股票,但以保证紫金铜冠控股不少于50%为前提。同时,收购方承诺将在收购后保持蒙特瑞科上市地位,若最终收购股权超过70%(根据伦敦交易所规定,单一股东持股量如超过70%则公司自动退市)则须将多出股权配售给第三方。因此,收购方持股将控制在50%-70%之间,按目前的出价3.5英镑/股计,收购方总出资将在4730万英镑至6622万英镑之间。由于蒙特瑞科股权相当分散,紫金还须在市场上收购40%以上的股份,其最终结果如何仍须等待。
迄今为止,紫金矿业是蒙特瑞科的惟一出价者,但拉尔夫称,从理论上说,依然不排除可能会有新竞购者出现。拉尔夫说,“条件是出价必须超过紫金矿业10%以上,有两个月时限。”
紫金扩张之路
位于福建上杭县的紫金矿业,近两年来因在海外并购市场上频频出击,而逐渐成为注目焦点。这个企业的崛起宛如传奇。紫金矿业原本只是一个县级小金矿,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较早地进行了改制。中国在2001年启动矿权管理改革,金矿采矿权、探矿权被允许在市场上转让,这给了改制后的紫金以扩张机会。短短几年间,紫金矿业成为全国最大的五家金矿生产企业之一,并于2003年年底在香港上市。
“以前黄金由国家专营,其中伴生金为有色总公司专营,矿产金由黄金总公司专营。现在矿权可以进行公开招标,自由流通,为民营企业进入市场创造了机遇。”一位业内专家说,“紫金赶上了最好的发展时机。”国泰君安有色金属分析师周明告诉《财经》记者,在紫金扩张初期,黄金价格走低,市场上矿权的价格也比较低,而紫金收购敢于冒险,展开低价收购策略。
紫金崛起与其董事长兼总经理陈景河渊源甚深。陈景河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在闽西地质大队从事勘探工作,参与紫金矿业主要矿业资源的勘探。陈后成为紫金矿业公司总经理、董事长,并主导了改制历程,将其从一家县属国有企业改制成为一家股份制企业。陈本人亦成为持股0.57%的最大个人股东。
目前,紫金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金矿生产企业之一。2006年在全国各地共拥有采矿权21处,矿权面积39.657平方公里;共控制探矿权158个,矿权面积5893.61平方公里。根据中国黄金协会资料,2006年上半年,紫金矿业生产矿产金9.463吨,占全国矿产金量的12.24%。安泰科的统计数据则显示,2006年,紫金矿业的黄金产量为13.7吨,比2005年增长19.35%。在中国黄金企业之中名列第五。
2006年一年,紫金股价大涨217.8%,远超过香港同期恒生指数34.2%的涨幅,其股票市值达到近600亿港元,超过了香港其他四家中国黄金上市公司市值总和。2007年2月3日,公司公告称,将申请发行1.5亿股A股,计划筹资75亿元人民币。
在国内扩张同时,紫金近年来也在全球范围内寻找矿产资源。陈景河在内部讲话时称公司“走海外发展的道路”有两个方向:一是直接做项目,也就是说收购矿山或勘查矿山,自己进行自主开发;二是做资本市场,以并购手段实现发展。
2006年9月,紫金矿业获得国家开发银行96亿元的信贷授信额度。这笔授信将全部用于拓展海外业务。国家开发银行称,还将配合紫金矿业海外拓展的步伐,积极协助推进成熟项目的投资开发。
不过,紫金此前的海外动作虽然密集,但规模很小:2005年8月,以195万加元控股加拿大顶峰矿业公司;2006年10月,斥资820万英镑收购英国上市公司Ridge Mining PLC20%的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后者在南非拥有白金项目。2004年起投资约25万美元,在缅甸寻找红土型镍矿,至2007年1月宣布找到储量约百万吨的大型镍矿。此次出手蒙特瑞科,是紫金出手最大的一次。
价值与风险
蒙特瑞科是一家初级勘探公司,这类公司的长处是勘探,在勘探成果出来后,一般会将开采权出让给规模更大的采矿公司,在得到转让金或者股权后,转而勘探新项目。
蒙特瑞科最主要的项目,是位于秘鲁北部的Rio Blanco铜钼矿。根据蒙特瑞科的公告,Rio Blanco铜钼矿包括八个矿区,总面积6475公顷,无人居住,略有森林覆盖,海拔2000米至3000米。矿权是蒙特瑞科2003年从另外一家公司手里购得,当时的价格是100万美元现金加41万股蒙特瑞科股票。
判断一家初级勘探公司勘探成果的主要依据,是银行融资可行性报告(Bankable Feasibility Study,BFS)。2004年,蒙特瑞科开始聘请专业机构撰写BFS报告。2007年2月5日,蒙特瑞科公布了这份报告,称蒙特瑞科“矿石资源储量12.57亿吨,铜金属量716万吨,平均品位0.57%,伴生钼金属量28万吨,平均品位0.0228%”。根据上述资源储量情况,报告认为,该项目的“运营成本为41分/每磅,平均年产铜19.1万吨,资本支出直接成本9.65亿美元,总体成本14.4亿美元,项目回报期四年,即2011年出矿”。紫金正式宣布收购,就是在报告公布次日。
野村证券的分析师约翰梅尔(John Meyer)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称赞这一项目是“还没有被大公司持有的世界上最大的铜矿项目,远远不止这个价格”。但一位资深有色金属分析师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则表示,从品位上来看,蒙特瑞科的秘鲁铜矿只算中等,因为有伴生钼矿,所以价值略高。不过他也指出,如果BFS报告所称储量成为现实,一年开采20万吨、可开采30年的铜矿对中国而言意义惊人――“江西铜业集团是目前中国最大的,一年的开采量也就十五六万吨”。
一、世界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之一,它对世界各国都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也必然影响着国际工程承包,因此,了解和研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状况及表现特征,对于深刻理解和把握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动向和特点,选择正确的战略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经济全球化主要特征为:
1.跨国公司的影响力日益增大
跨国公司被认为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量,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又为跨国公司开创着更大的发展空间。据联合国《1997年投资报告》统计,目前全世界已有44000个跨国公司母公司和28万个子公司及附属企业,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全球生产和销售体系。他们控制了全世界1/3的生产70%的直接对外投资,2/3的世界贸易,70%以上的专利技术和其他技术转让。10月3日贸易会议发表的《2000年世界投资报告》则表明,1999年共有63000家跨国公司(下属公司近70万家)借助于外国直接投资、跨国收购和参股大幅度提高了其销售额,达到近134000亿美元,而在1998年跨国公司的销售总额才24000亿美元。这些跨国公司通过实行“全球战略”,将设计和销售活动放在市场中心区,研究与开发放在智力密集区,生产则放在劳动力密集区,彼此间通过信息网络密切联系,从而能对各地市场进行最有效的资源配置,并获取了最大利益,实现快速发展。跨国公司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一些大跨国公司的年销额可以与大部分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相比似。
2.对外投资持续快速增长,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日显重要
经济全球化致力于贸易、金融、投资自由化,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更加容易,呈加速趋势。《2000年世界投资报告》指出,1999年外国直接投资总额已由1998年的6600亿美元增至8650亿美元,而由于企业跨国并购活动持续增长,今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规模可超过1万亿美元。在全球化下,海外投资的发展速度和重要性已超过了国际贸易。从发展速度上看,从1985年到1995年,国际直接投资年平均增长17.2%,大约是国际贸易年平均增长率的一倍。从美国来看,1994年美国出口只有2350亿美元,而其海外投资的总销售额却超过1万亿美元。可见,美国一流的国际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国际经济合作领域而不是传统的国际贸易领域。与此相呼应,近年来各国和国际组织在制定经济法规、规则方面,主要议题已从传统的国际贸易转到国际经济合作领域,如与贸易有关的投资规则,知识产权保护等。据统计,1998年有60个国家对145项涉及外国直接投资的法规进行了修改,其中94%的修改是为了创造一个对外国直接投资更为有利和宽松的环境。
3.金融全球化进程加快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全球化是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国际贸易、国际投资都离不开金融部门的支持和参与。近年来,以国际外汇交易、证券、股权与借贷为基础的国际金融市场交易发展迅速。以外汇市场为例,1973年每天的交易额仅为150亿美元,1983年达到600亿美元,1992年迅速发展到9000亿美元,1997年平均达到14000亿美元。外汇交易额与世界贸易额之比,1997年是9:1.1983年为12:1,1992年90:1,而1997年为100:1,与此同时,金融机构也在全球化,表现为官方性国际机构增多,如7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77国集团等的影响和协调作用不断扩大;国际金融机构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国际清算银行等的地位进一步加强,跨国银行的力量也日益增强,出现了一批银行业巨头。
二、国际承包工程市场出现新动向
国际承包工程市场受世界经济的兴衰和重大政治、经济、军事事件的影响十分明显,具有极强的不确定性。近几年,由于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好,承包工程市场也在不断扩大。据美国《工程新闻记录》统计,1999年全球建设投资规模在1998年的3.24万亿美元的基础上增长了11.8%,达到3.6万亿美元;并预测今后4年将保持5.1%的年平均增长率,2003年将达到4.1万亿美元的规模与此同时,国际承包工程市场也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动向。
1.承包工程领域扩大。
国际工程承包已突破了原来单一的工程施工和管理,延伸到投资规则、项目设计、国际咨询、国际融资、采购、技术贸易、劳务合作、项目运营、人员培训、指导使用、后期维修等涉及项目全过程、全方位服务的诸多领域,成为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的综合载体,而且从纯建筑领域扩展到工业领域,矿山、水坝、电力、石化、冶金、交通、通讯等行业大项目明显增多。国际承包工程从主要为劳动密集型的基础设施逐步转向技术密集型的成套工程和劳动密集型的基础设施并举。据2000年8月14日出版的美国《工程新闻记录》杂志统计,1999年全球最大225家国际承包商在普通房地产市场的营业额为305亿美元,占总额的29.1%;工业市场营业额为423.1亿美元,占35.7%,其中制造业营业额26.9亿美元,加工工业117.2亿美元,石油化工业279亿美元;交通运输业市场营业额209亿美元,占总额的17.6%;电力市场营业额为71.9亿美元,占6.1%;供排水、污水处理及危险废弃物处理等环保产业61.7亿美元,占5.2%.
2.对承包商要求更高
(1)承包方式多样性、灵活性增加。当今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对单一
工程施工的要求趋于减少,客户更多要求承包商提供工程项目的“一揽子”解决方案,承包方式呈现多样性。如EPC(设计——采购——建设)、BOT(建设——运营——转让)、DDB(开发——设计——建设)、DBFM(设计——建设——设施经营)、PDBFM(融资——采购——设计——建设——设施经营)等方式出现,从而对承包商的规模、技术水平、管理水平、融资能力和应变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国际上的大项目更是倾向于共同开发,共担风险,共享利润。美国最大的工程承包公司贝克特尔50%的工程都属于这种情况。从我们接触的几个项目信息来看,他们都是开发商做好了项目的可行性报告和设计方案,然后要求我方承包公司开出银行保函,他们再拿我方保函去当地银行贷款,才能启动该项目。
(2)对技术创新要求不断提高。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反映国际
工程市场:
一是,高附加值的工程项目越来越多,如石化、冶金、电力、通信及环保等项目不断增多;
二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层出不穷,使传统的建筑项目的科技含量迅速增加,从而要求承包商在科技开发、专业技术、新技术应用方面且有更多的创新能力。可以说技术创新能力的大小,直接决定着国际承包商的竞争能力。如名列全球最大的225家承包公司前列的ABB路玛斯公司等之所以能称雄世界承包工程市场,主要是由于他们时刻瞄准技术含量高的工程项目,不断加强新技术的开发与投资,在许多行业拥有专利技术和专有技术。日本清水公司则提出了“技术的清水”这一口号,就是力图在技术领域保持优势。
(3)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竞争激烈
近年来,尽管国际工程承包市场不断扩大,但买方市场的格局并没有改变,相反由于新的承包公司不断加入,从而使该市场竞争更为激烈。此外,不少国家采取的较为严格的控制外籍劳务的进入规定外国公司必须委托本国公司,外国公司必须雇佣一定比例的本国工人,外国公司只能与当地公司联合投标等措施,具有浓厚的保护主义色彩,也进一步加剧了竞争。为了提高竞争能力,一些国际承包商也根据自身的业务发展需要进行并购或联合,如美国著名的URS公司通过兼并D&M公司成为一家资产为20亿美元的超级工程设计公司;法国韦温迪公司以66亿美元兼并美国菲尔特公司,从而组建全球最大的水处理公司,这笔交易使韦温迪公司水处理业务收入成倍增长,达到120亿美元。总部设在巴黎的维西(VINCI)集团和GTM集团并购价达180亿美元,创该领域并购之最。
三、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公司的战略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快速发展。至1999年底。累计对外签订承包工程合同额近750亿美元,完成营业额540亿美元,已进入国际承包10强行列。业务遍及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1400多家企业享有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经营权,对外承揽的工程项目几乎涉及国民经济各个行业。1999年,我国的对外承包公司更是表现不俗,在美国《工程新闻记录》评选的全球最大225家国际承包商中我国有33家公司入选,其中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位列第20名。但客观地分析形势,我们面临的任务还很艰巨,迫切需要根据国际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国际承包工程市场出现的新特点,实施新的经营战略。
1.联合战略
从总体而言,我国对外承包公司普遍规模小,实力还比较弱,融资渠道不畅,竞争力有待提高。集中表现为业绩与国际大企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如位居225强第一位的美国贝克特尔集团1999年国外营业额74.42亿美元,总营业额112.40亿美元,新签合同额222.30亿美元,而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的相应业绩为15.45亿美元、48.79亿美元、60.07亿美元。至于其他公司,则差距更大,因此,积极推动联合,构建我国对外承包工程的大集团企业势在必行。
一是,与国外大企业进行合资与合作,借助他们的资金和人才优势,建立跨国企业,进入更多国家的承包市场;
二是,国内企业之间的联合,既可以是同行业联合,壮大规模,增强实力;也可跨行业联合,优势互补,扩大承包领域。如建筑企业与工业企业联合,建筑企业承担厂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工业企业提供成套技术设备;
三是,与金融机构联合,提高融资能力。联合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既可以是兼并、收购或控股,也可以通过政府无偿划拨进行企业重构;还可以以市场为纽带,形成“虚拟公司”。
2.“三外”结合战略
我国的对外承包公司熟悉项目所在国的法律、法规、风土人情,又具有一批懂外语、善经营的人才,这是其最大的优势。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如何将这种优势最大限度的发挥,适应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特点,我们认为各企业应走“三外”结合之路,即将对外承包工程,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有机结合起来,实行多角化经营。既可分散风险,又可获得综合效益。比如一些大型的建筑工程,往往需要几年时间才能完成,既要消耗大量的建筑材料,也要许多生活资料。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市场。建筑材料若从国内带出运费较大,在当地采购又往往价格很高,这时可以通过效益成本测算在当地投资设厂,就地生产,比如生产砖、水泥等,以供项目使用;可以在当地设立销售商店,从国内出口生活用品以供人员之需,并对外销售。等项目完工后,这些投资的企业既可转让,也可继续自已经营,岂不是“三全齐美”。当然,实现“三外”结合,还需要国家能进一步放宽外经企业的对外贸易经营范围,并简化审批手续,提供优质服务。
3.科技战略
“科技兴贸”是我国外经贸的基本战略之一。对外承包工程企业为了应对科技革命的挑战,适应国际承包市场的新特点,也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来振兴承包事业,才能不断提高竞争能力,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施科技战略,领导是关键,人才是支柱,投入是保证。作为承包公司的领导,应有战略眼光和超前意识,真正把科学技术当作第一生产力,从企业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为科技创新和科技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一是,要加强科研工作,创立自己的知识产权,形成科技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