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传统文化 公交专业 学生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8-0079-02
在物质和精神生活日益富足的今天,面对我们的学生,教育工作者应该更多想到的是:如何从思想深处进行扎根教育。除了不断提升自我的专业水平和精神修养外,更重要的就是要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植入我们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思想和文明意识。
一 初学《弟子规》,新班展新颜
因为是订单班的缘故,公交专业的家长和学生的学习意图相对明确――即五年内,学好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做一名优秀的准常州公交人。新生开学伊始,为了鼓舞士气,振奋人心,笔者在黑板上写下“在这里,你的起点会更高!”目的是要所有同学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同时,向全班宣扬我们班的特殊性和使命感,要求大家在平时汲取专业知识、夯实专业技能的同时,更要注重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这将为他们进入公交企业后,为企业建设优质文化、塑造企业形象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新生军训结束后,我和公交11高职班的孩子们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弟子规》学习。在接下来的一个月的时间里,基本完成所有同学的背诵检查。与此同时,我们规定每个早读前5分钟,全班起立齐诵《弟子规》。其中,我也不失时机地与学生一起分享传统文化方面的视频资料,学习教导成人成才的真实故事。虽然并不是每一个学生接触了《弟子规》之后,都能有很大改变。但是,绝大部分的同学在学习了《弟子规》后,都能用里面的语句来开导别人或者反省自己。从一年级践行《弟子规》的实践行动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他们思想上的成长历程。此后,在每学期的主题教育课堂上,我会选取《弟子规》内容中的一个节点,让学生自拍自演,完成视频材料,然后由班主任策划和导演一堂生动有趣而又给学生深刻启示的主题教育课。主题教育内容的选取与专业结合,这样既可以加强学生的切身感受,又可以为他们今后的工作提供帮助。例如,我曾经选取《弟子规》中关于“礼节”的内容作为主题。这是因为我们是公交专业,同时也是“准公交人”,是服务性行业的窗口。在校期间,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行为礼仪习惯,培养他们对人的恭敬之心是非常必要的。
在这三年多的时间里,我让学生在学习和实践《弟子规》的过程中,不断地审视自己和他人,同时将《弟子规》的精髓变成内心自觉或不自觉的思想要求。
二 以传统文化精髓为基石,正心端行
高职生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眼高手低,也就是目前教育界所谓的“叛逆期”。他们的眼光很高,可是能力却偏低;口里面说得很好,可是心里面想的却是另外一回事;表面上很尊重你,背后说不定骂你千遍万遍。面对如此情形,除了要在思想上指导他们的思维方式,更要在行为上加以约束,双管齐下,标本兼治。
在平时的操作实践中,很好地将传统文化与主题教育课的形式充分糅合,以利于扎实深入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以下几个方面是我努力实践的。
学习传统文化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这种精神将会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常州公交人。继承传统文化中的学习方法、治学态度,这对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有着积极作用,而且终身受益。继承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意识,可以使学生树立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统一的观念,热爱并尊重自然,从而珍惜自然资源,培养他们为常州公交创建美好未来而努力的自觉意识。学习传统文化中礼仪修养,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规范,以保证班级的健康、有序、稳定,使同学们和谐愉快地相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观念以及相关的礼仪形式,对提高班级学生的礼仪修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今后进入公交企业,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形象。爱国主义和社会责任感也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许许多多的古人都以实际行动诠释着什么是爱国,什么是有社会责任感,如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韩愈的“以国家之务为己任”,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都是以国家社稷为己任的爱国主义和社会责任感的体现。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责任感培养的精神食粮。
有了这些作为基石,在近三年的班级管理中很少听到说我班同学跟别班发生矛盾或者大打出手的。有矛盾的同学自己也会用传统文化精髓里面的条条框框去检查自己、反省自己,全班同学都能做到团结友爱,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共同营造和谐的氛围。
三 不断提高自我修养,理想照我行
我们的理念是:学习传统文化,提高自我修养。我们的准则是:从我做起,从我心做起,从我班做起。我们的目标是:学习传统文化,做文明公交人。
为此,在学校开设有关传统文化的选修课时,我会积极鼓励学生参加,这对提高班级学生整体文化素质会有很好的效果。
闲暇之余,我还不失时机地让他们观赏一些我自己认为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帮助的视频节目。比如,有彭鑫教授主讲的《仁义礼智信与五脏六腑的关系》、净空法师主讲的《拯救世界和谐危机》、李越老师的《礼在人际关系中的应用》及李承臻的《传统文化救了我全家》等经典视频。看完之后,我们师生一起评点讨论,并且一起互相答疑解惑。在看到他们的点滴进步时,我心中总会不禁暗喜,因为我知道我在他们的人生路上点燃了一盏明灯。
每当要过中国传统节日时,比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我会尽量发掘中国的传统民风民俗文化,召开主题班会课,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作为一名高职教师,加强自身传统文化的修养,才能更好地增强对学生的说服力。这方面着重强调教师在人际关系、为人处事方面等都要成为学生的表率。
参考文献
[1]王焰辉.汲取传统文化精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J].考试周刊,2012(2)
古诗词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古诗词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思想教育、情感陶冶的重要途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审美教育、激励学生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古诗词就像一杯陈年醇香的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又如一枚磁石,凝聚吸引着民族的魂魄。小学生学习古诗文,不仅可以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而且还能从中吸收丰富的思想养分和精湛的表达技巧,对于提高自己的阅读和欣赏诗歌以及创作诗歌的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并能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能力,但其内涵又比语文能力更为丰富。它是语文能力、语文知识、审美情趣,学习能力、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等多方面的融合。我国的古诗词从表现形式和表达内容上都有其独特的写作特点和深厚的历史背景,小学生通过学习古诗文,既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文学素养――即语文素养,又可以从情感上、思想意识上得到美的体验,从而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儿童正处在记忆力、想象力高度发展的时期,在这个阶段让儿童多读古诗文,不仅可以培养儿童记忆力、想象力,进而有效的促使智力的发展,使儿童终身受益,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了解古诗词的特点,感悟诗歌的魅力
古诗词的语言具有绘画美,凝练美、音乐美等特点。
古诗词的绘画美主要体现在诗词作者对于诗中意象的描写上。古人作诗时常常是几句话就描绘出一幅生动形象的画面,如“漠漠水田飞白鹭,莺莺夏木啭黄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等诗句,寥寥数语,展现的是一幅唯美的画面。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诗句展开联想,在脑海中再现诗句中的画面,在结合自身感受去体悟诗歌塑造的独特意象所蕴含的情致。古代的诗人,在色彩的选择p色彩的搭配p色彩的对比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如骆宾王《咏鹅》中“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两句十个字就用到了“白”“绿”“红”“清”四种颜色,一读到诗句,学生自然而然就能联想到一幅白鹅在水中畅游的画面,感受到非常优美的情境。
同时,我国古典诗词的语言极为精练,内蕴丰富,言简意赅。为达到字字珠玑的境界,古代的诗人呕心沥血。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卢延让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贾岛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等都是古人炼字的明证。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人以寥寥的二十字,描绘出了一个幽静的环境。在“千山”“万径”的寥廓空旷之中画一“蓑笠翁”,在“绝”“灭”的死寂冰冷之中着一“钓”字,使全诗境中有人,静中有动。全诗通过描绘老渔翁寒江冬钓图,向我们展示: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渔翁的生活是这样凄冷孤寂,老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标独傲。如果我们再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这首诗还会带给我们更多的信息:在王叔文的政治改革失败以后,其主要成员被一网打尽,永贞革新烟消云散,柳宗元也被从政治权利的中心抛了出来。在荒凉偏僻的南方,开始了漫长的流贬生涯。在柳州,他虽然得到了一个司马的虚衔,但既无官舍有无职责,精神上受到很大的刺激和压抑,于是他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于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和苦恼。
古诗词教学中的几点建议
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注重的是对古诗词的概略了解下的读背诵记,注重学生词汇的积累和语文兴趣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小学古诗词课文时完全不必细致分析到每个字。古诗词不同于其他形式的文字,常常有语句浓缩、意思跳跃、成分省略、词序倒置等语言手段的运用,如果教师非要逐字逐句的讲解,反而会使小学生越听越糊涂,教师教起来也会倍感吃力。
1、反复吟诵,感悟诗情
有句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正体现了吟诵古诗的重要性。这里的吟诵不是指如读平常课文时的朗诵,而是指掌握了诗歌的节奏后的按节奏的吟读。诗歌是讲究节奏和韵律的,只有出声地读才能读出节奏和韵律感。从读的节奏和韵律上,可以考察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养成吟诵古诗词的习惯,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音乐美,做到“一章十遍读,一句十回吟”,体验古诗词的音韵和谐之美的同时,感悟诗中的情趣。
2、引导学生体验诗情
教学古诗词最忌讳的就是按部就班地教学,有些教师一上来就作品年代作者简介作品艺术特点一大堆的讲述,根本不在乎学生是否已经进入学习状态,这样的教学方法是不可取的。
感悟一首古诗词并不是理解字面意思知道写作背景就能融会贯通的,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更不能生搬硬套一味灌输。小学课文中的古诗词一首或咏一物或赞一景,或抒一怀或感一事。无论咏物写景还是感怀伤时,都透露出作者深切的感情和对世界、对自然、对人生的感悟和意向。教师在教学古诗词时,在反复吟诵之后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心去感悟每一首诗词中的意趣和价值取向。当学生自主地去感悟一首诗而有疑惑时,教师可以适时讲述与所学诗词有关的作者背景和写作背景。
3、学习中积累
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要培养学生正确认识、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古诗词的教学任务也不例外。小学课文中的许多古诗词都是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不可多得的材料。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运用眼、耳、鼻、皮肤等多种感官去感受,学生就能感受到诗中有声有色、有静有动的画面美。学生多读这类诗歌,对于他们模仿、借鉴优美的文学语言,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无疑都有相当大的作用。
一、转变美术教学理念,创设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
教师要创新教学策略,创设学生乐于接受、喜闻乐见的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美术学习中来,学会学习、提高技能,用美术学科的内力为学生打开一扇展现美术文化的窗口,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创作技巧,引发学生对美术兴趣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作能力,把观察、体验、发现、想象转化为丰富多彩、富有内涵的画面,让学生用手中的画笔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现自己对美术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观察、探究、表达、合作能力,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重运用对话、讨论、思辨、合作、表演、游戏等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主动探索、参与实践、表达思想,提高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让学生感到学习美术的价值,享受快乐学习的过程,感受创作的愉悦,提高美术学习的自信心。教师要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挖掘学生的潜力,引导其多看、多想、多说,培养其对美术的感受和创造能力,提高其思维想象能力和作品的审美创作能力。如《听音乐画感觉》是小学生不易掌握的内容之一,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抽象的色彩、形象表达自己的感受,教学中可以让他们先想象自己对抽象色彩的感觉,然后用语言表达,描述感觉的特征,然后动笔画一画,让学生把感觉与动手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教学效率。
二、优化美术教学过程,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
教师要注重从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张扬出发,引导学生学习探究、深入思考,使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教学资源和教学要素有机结合,让美术教学情景交融,产生聚集效应。随着朝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教改的深入,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化教学方法已广泛应用到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中,对美术教学起到了较好的辅助作用,成为推进素质教育进程的重要载体。以其“快捷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深受师生的喜爱,不但丰富了教学的形式,而且活化了教学方式,教师要将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增强美术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如,我在教学《走进大自然》一课时,运用多媒体节选了赵忠祥讲解的《人与自然》的精彩片段,在教学中展示给学生,使学生一看就懂、一学就会,激发了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师通过声音、动画、视频、投影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亦动亦静,能再现生活的环境。在欣赏《素描欣赏》、《亲近大师》等内容时,只用鼠标轻轻一点,画家的生平介绍和代表作就会出现。不但可以看到作品的全貌,还可以对局部进行放大观察,使学生在艺术长廊里自由漫步,在想象空间中尽情翱翔,给学生一种感同身受的模拟经历,真切地感受横跨时空、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各种艺术。
三、创新美术教学方法,创设师生互动的教学情境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学习美术知识、提高美术技能,把握学生的身心发展动态,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动手练习,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指导学生把心中所想、所思表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教师要用睿智的思维、亲切的话语、满意的点头,让学生把对教师的喜欢迁移到对美术的热爱中,使课堂气氛更宽松,学生思想更活跃,学会发现与思考、学会探索与创造。美术教学设计的目标已不再局限于传授绘画技法上,而是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变化和组合,创造出无数个新造型、新形象、新形式。教学中,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对待美术教学和学生。如我在教学《标志》一课时,让学生用即时贴进行剪贴的方法制作创意小组活动的标志,引导学生塑造可爱、活泼、健康的小组形象,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美化生活,做到学以致用,提高美术教学效率。
四、拓展美术教学空间,创设链接现实的教学情境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课堂;语文实践;传统文化;人文素养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创造和演变中积淀下来的灿烂文化,它所蕴含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和风俗习惯等具有强烈的历史性和民族性。从某种意义上说,传统文化直接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负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与自我认同,因而,传承与发展民族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重视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社会背景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几千年的历史,构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传统文化。但在中国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型的进程中,许多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越来越多的孩子热衷于外来文化,他们迷恋肯德基、麦当劳等洋快餐,喜欢看日本动画片或韩国偶像剧。他们知道许多外国的节日诸如情人节、圣诞节等,了解许多外国的流行元素,唯独对中国那些经典的、民族的、传统的东西,知之甚少。在对学生进行节日调查时,很多学生不知道春节是一年中的第一个传统节日,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过元宵节;尽管大部分学生知道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却难以把这段历史完整地复述下来。学生们正在接受一种被称之为“快餐”的文化――快餐文化。面对这种现象,我们不得不掩卷沉思:如何让民族传统文化在青少年这一代得到有效地传承与发展?笔者认为,重视民族传统文化教育,重建文化信仰,重塑文化灵魂,对于提高青少年的思想品质和人文素养,培养孩子们的健全人格尤为重要。
二、小学语文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措施及策略
(一)、立足于语文课堂教学,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语文课堂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主阵地。抓住常规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在传授学生知识、方法、技能的同时,尽可能地深入挖掘出文学作品的“思想美”、“内容美”、“人格美”和“风格美”,以塑造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阅读教学,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教材选文注重人文精神,注意吸纳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从各个侧面引导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增强与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思想。当我们走近语文,捧起一部部经典著作时,也就走进了中国文化。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对文学语言、形象和审美情趣的品味,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炽热的爱国情怀。
2.古诗学习,加强传统文化的熏陶。
古诗,是中国文坛上的一朵奇葩,是灿烂文化夜空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教材选编了适合各个年龄阶段学习的一些优秀古诗,如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离离原上草》、《石灰吟》、《竹石》、《悯农》、《登鹳雀楼》和《梅花》等。这些优秀的古诗语言凝练、意境优美、音韵和谐、节奏鲜明。学习古代诗歌对于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丰富的人文底蕴,提高学国语言文字的热情有着重要作用。教学时,教师要详细介绍诗人写诗的时代背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例如,倘若学生不知道《石灰吟》的写作背景,又怎能深刻体会“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人间。”的豪气与悲壮呢?其次,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吟诵,通过吟诵来体会诗中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古诗讲究押韵和节奏,富于节奏美和韵律美,诵读起来琅琅上口。以读促学,读中悟情,是古诗教学的重要举措。范读,带读,配乐读,闭上眼睛想象朗读等方法都可行。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学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文本,融入诗中意境,体会诗人感情,从而受到熏陶,提升感悟。
(二)充分利用语文实践活动,积极开展民族传统文化宣传。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知识层次,积极开展系列语文实践活动,采取梯度教育的方式来开展民族文化宣传活动。
1.课前5分钟民族文化演讲,每月评选出“知识小博士”。
教师可根据本班实际情况,规定每天(或一周2-3天)实行课前5分钟演讲,内容是民族传统文化,可以是各地区的民俗习惯,也可以是名人故事,亦或是山川、建筑、诗词歌赋、对联灯谜等的介绍。我们可以把这些内容分类进行,一段时间内介绍一种,从易到难梯度进行。此类活动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主动收集、整理资料,既了解了民族传统文化,又提高了学生的演讲能力。
2.举办“国学经典诵读”活动。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论语》、《弟子规》等国学经典对仗工整,读起来琅琅上口,易学易记。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丰富知识,增长智慧,丰盈精神内涵。“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这些经典的语录应该让学生常记常新,伴随终身。开展经典诵读,让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洗礼。于晨读,于课前,我们都可以举行“每日经典诵读”活动。
3.开展“寻访家乡传统文化”实践活动,继承和弘扬本土文化。
传统文化不是某个地方的专属,要让学生明白,传统文化就在自己身边。开展“寻访家乡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从家乡的名人故事,励志名言,诗词;到各种文化专题,象酒文化,莲文化,饮食文化;以及家乡的风俗习惯、节日习俗,家乡的方言,家乡的特产,家乡的名胜古迹等等。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顺利开展此项活动,包括活动准备,活动过程以及活动后调查报告的填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调查,努力弘扬本土文化。活动结束后,开展一系列以“我爱我的家乡”为主题的宣传活动:演讲宣传,图片展览,手抄报比赛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家乡,了解本土文化,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怀。
4. 举办语文学习沙龙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语言综合能力;文化素养
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国际交流不断深化,社会对大学生的英语水平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2003年4月,教育部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工程”是其中主要内容之一,也是最先启动的4项工程之一,教育部于2004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作为指导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新大纲,明确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目标、方向和内容。由于近年来客观形势发生较大变化,大学新生入学的英语水平有了普遍提高,教育部高教司与时俱进,于2007年颁布《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强调要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这不仅为大学英语视听说的教学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对教学方法与效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高校学生语言综合能力提升的宏观视界
1.以人为本的英语教学模式。一方面,转变教学理念,打破教师、课本、课堂为中心的局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另一方面,优化教学方法,我校借鉴了华东交通大学的教改方法,实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即;从“三中心”教学法——教师中心、课本中心、课堂中心到实施以提高使用语言能力为主导的“三为本”教学法——以学生为本、以训练语言技能为本、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为本和“三式”课堂教法——互动式、讨论式、启发式。此外,以学生为中心安排实施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组织。
2.课程设置体系的更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提出,“各个学校应当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按照《课程要求》确定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同时,《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也指出:“设计大学英语课程应充分考虑听说能力的要求,并给予足够的学时和学分,应大量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推进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英语软件教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与条件。对于使用计算机教学的课程,应有相应的面授辅导课时,学校应将面授辅导课时计入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为响应国家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号召,我校大学外语教学部经过充分的实验,于2007年2月全面展开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改革,由原来的一门《大学英语》课程分为《大学英语读写译》和《大学英语视听说》两门课,使课程设置更趋细化。课程计划内可以在固定时间和地点安排任课教师,负责日常教学指导和管理。让学生有选择地自主进行学习,这样学生会有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和机会消化和吸收学到的语言和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能更加积极高效地进行英语学习。
3.分级教学制度的运行。所谓分级教学就是充分考虑不同个体的具体需求,正视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语言学习能力的差异性,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机会。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改革的理据是以人为本和因材施教的教学哲学,以及社会建构主义的教学观。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于2003年提出大学英语教学应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以适应个性化教学的实际需要。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发展,许多高校开始尝试分级教学。河南大学从2008级新生入学开始实行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改革。所有新生一入校即参加分级考试,并参考学生的高考成绩,将考试成绩名列前5%者编入Ⅲ级班;前6~20%者编入Ⅱ级班;其余80%编入Ⅰ级班。编入Ⅲ级班的学生将免修《大学英语》(一)级、(二)级的各门课程,直接进入《大学英语(三)》各门课程的学习;Ⅱ级班学生免修《大学英语(一)》的各门课程,直接进入《大学英语(二)》各门课程的学习;Ⅰ级班学生从《大学英语(一)》开始学习,两年内依次修完《大学英语》(一)~(四)级别的课程。实施分级教学是我校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方面又一重大举措,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高校学生语言能力提升的基本价值定位
教育部在全国52所高校开展的试点工作基础上制定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文化素质教育,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只有具备综合素质的高质量人才,才能在这个时代更具有竞争力,成为社会和时展真正需要的人才,同时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1.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为先导。大学英语改革为英语教师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比如说,教师的观念应该随之改变,由原来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则应该转变为语言交际活动的积极参与者,真正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既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又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播,充分挖掘课文中的人文思想内涵通过组织课堂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学习,激发他们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以presentation的方式督促与检查学生说的能力,教师可以在课下留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问题,让学生们准备,在准备和表现的过程当中,他们在说和文化交流和沟通能力上就会大大提高。就国际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或者校园里发生的小事趣事以free talk的方式交流其看法观点,也可以通过组织英语演讲比赛、辩论赛、英语竞答等形式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合作精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必须重视其情感因素,着眼学生的个性和整体素质的发展。总之,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方法,加强学生获取信息和文化交际能力方面都要有相应的提高。
2.注重学生文化观的塑造为基础。英语语言的学习其实是一种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的综合能力的学习,然而在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老师的课堂教学内容更多的是关注学生语言本身的学习,而文化的介绍与拓宽所占比例很小。其实我们教学当中的很多题材和内容都与文化有着很密切的联系,老师应把文化的讲解与语言的教授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比如课文内容涉及到与英美文化相关的信息时,应结合文化背景,将不同文化的特点及其之间的差异,用原汁原味的文化语料呈现给学生。这不仅可以开阔学生视野,扩大其知识面,加深他们对世界的了解,还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和对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逐步增加学生文化知识的积累沉淀及其人文素养的提高。
3.组织营造人文氛围为目标。英语课外活动,又称第二课堂活动,是指相对于学校计划学时内的课堂教学而言的课外活动。它是大学英语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常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学以致用,在寓教于乐、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接受人文素质的不断培育。如定期开展英语角活动、英语歌曲大赛、英语短剧表演、西方文学鉴赏讲座、英文电影赏析等。充分利用电影、电视、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把英语学习变成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一种乐趣,甚至是一种享受。
多媒体网络英语教学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英语语言技能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我校大学英语教学大大提高了在传统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增加了网络教学,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唤醒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了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及其人文素养。这也初步实现了我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目的。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在研究教学改革的一系列问题中,应该更多的去关注学生英语语言综合能力和文化素养的融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进一步推动教学改革,从而为大学英语教学创造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林爱菊.高校公共基础课实行分级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高等理科教育,2004(10)。
[2]覃军艳.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模式探讨[J].贺州学院学报,2010(10)。
[3]刘翼斌;创新与思考——基础英语教学效率与多媒体关系研究[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 2003(2)。
[4]杨光.大学英语教学与高校英语素质教育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0(9)。
[5]贺灿文.谈大学生自主学习词汇能力的培养[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6]蔡文利.利用电子教案优化大学英语词汇教学[J].南通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7]王燕.让学生说英语的三个“招数”[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1)。
摘要: 培养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不仅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培养我国21世纪新型体育人才的基本途径。对于高等院校来说,加强对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创新力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和素养入手,结合体育教学分析了培养高等院校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必要性,并对有效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提出几点思考。
关键词: 高校教师 提高 体育文化素养
1 体育文化素养的概念
体育文化素养就是指由人们平时所习得的体育知识、技能,藉此而形成的正确的体育认识、价值观,以及待人处事态度和方式等所构成的复合性整体。它包括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技能、体育个性、体育品德和体育行为六个方面。
2 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要求
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要求是有效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关键,其包涵如下方面: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
第一,教师职业道德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热爱体育教师工作和热爱教育事业是每一位体育教师工作的强大动力和必须具备的最基本职业道德。
第二,体育教学工作的复杂性和繁重性,决定了体育教师所从事的是一项十分辛苦的脑体综合性劳动。不怕辛苦,不计得失,积极从事体育教学工作是高校教师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
第三,高校教师需要具有博学的知识结构是其工作的基本任务所决定的。理想的高校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具有以下特征:广泛深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系统精深的体育学科方面知识;全面准确的教育科学及心理科学知识。这为有效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第四,体育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起主导作用。因此必须具备以开拓创新竞争向上为鲜明特征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教师是高等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的素质决定着一所高校的办学质量及学生文化素养的真实体现。
第五,高校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教学科研能力。体育教师不仅要有现身精神,还要有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运用教育科学研究设计教学实验。进行教学改革的能力成为新时代的高校体育教师。
3 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一些思考
3.1 培养高等院校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必要性
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是适应现代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适应当前激烈的竞争和未来社会竞争必须具备的个人品质积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文化素养,这不仅是体育运动能健康有序的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化的建设人才的道德要求,更是实施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体育文化素养的各个方面是有机联系的相辅相成的整体。体育知识是基础,运动技能和技术是重点,是体育文化素养的外在表现形式。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只有在体育知识的基础上灵活运动技能和技术,才能做到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
3.2 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一些思考
第一,在体育教学中采取各种措施,改进教学方法,运用丰富多彩、新颖多样的教学手段,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增强体育学习的兴趣。
第二,在体育教学中采用体育与爱国主义相结合从体育历史、现状、未来等方面引导学生建立体育文化认知体系。让学生了解体育的起源、发展、基础知识,以及体育伴随社会进步而发生的变革和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第三,在体育教学中使学生了解体育不仅仅在学校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在社会活动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体育不仅能满足人们对健康、娱乐的需求,还是人类挑战自我、挑战自然、挑战人体极限的不可缺少的载体,帮助学生增强信心,进一步挖掘自身潜力,勇敢地向困难挑战。
第四,在体育教学中施于广泛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教学,以发现学生的个体特质,加以引导,培养兴趣,促其发挥特长,以提高个体的体育文化素养。
第五,在体育教学中把教学内容贯穿于有趣的教学形式,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他们在轻松、和谐、有趣的环境氛围中达到锻炼身体、掌握体育知识的目的。
4 结论
体育教师是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作用。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提出的要求,即是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无论是体育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所以,作为体育教师,首先要树立高度的事业心、责
编辑整理本文。
任感。其次要端正教学思想,从适应社会需要,培养人才的素质出发,树立以育人为目标的现代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树立学校体育为健身、益智、育德、促美的观点。体育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多项技能。提倡素质教育,发展素质教育,是新的历史时期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它符合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体制的变化,符合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需要。教师除对所任学科知识的融汇贯通之外,还要对相关学科有一定的造诣。同时还要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课堂应变能力等。这样,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就会得心应手,提高教学效果。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要从对教育负责、对国家负责的角度重视和加强这项工作。结合实际,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和体育理论,重视学生个性能力的培养,锻炼学生自我生存的能力,教育学生全面把握素质教育的科学内涵,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最终达到有效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颜军.体育教学心理学.神州出版社,1993.5.
[2] 王勇慧.试论体育文化素养的建构.中国学校体育,1999.4.
[3] 钟秉林.进一步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中国高等教育,1999.23.
[4] 高焕祥.人文教育:理念与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
[5] 陈仲平等.对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本质特征及途径的研究.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6] 梁燕.谈艺术教育对高职学生素质的影响作用[j].辽宁高职学报,2007(12).
[7] 张科海.推进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2).
对我国高校体育生的文化素养进行调查、分析,探讨影响体育生文化素养的原则,同时简述目前体育生文化素养的现状。
1.1、体育生的行为缺乏约束
由于缺乏文化素养,体育生在体育课程中,自我意识较强,缺乏大局意识,导致其个人行为太过自由,缺乏约束性。例如:体育生在课堂上,虽然积极表现,但是缺乏力度控制,有时甚至影响到整体课堂秩序,对其他同学造成影响,引发同学们的不满情绪,同时为自己带来不好的影响。
1.2、体育生之间缺乏团结意识
高校体育生更加注重个人实际的技能表现,严重忽视其他学生,高校体育本身是以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为主,实际没有达到素养培育的效果。例如:篮球赛中,体育生缺乏团结意识,则会导致正常比赛漏洞百出,学生之间没有默契的配合,篮球最需要团结和协作,如此才可领域到比赛的实际含义。
1.3、体育生严重缺乏素养知识
高校体育生只注重体育实践知识的学习,忽视理论知识的建设,导致体育生缺乏与素养相关的知识。高校体育考核时,除考核技能训练外,还需考核理论知识,如果体育生不注重素养知识,则会导致体育系统知识的缺乏,对个人的发展非常不利。
二、加强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途径
加强体育生文化素养的培养,需通过有效的途径,结合高校体育课堂的实际,提出有效的途径,重点提高体育生的文化素养,促使其不论是在体育发展中还是在社会生活中,保持高质量的文化素养。
2.1、增加体育课堂文化素养培育的课时
据有关调查显示,高校体育课堂普遍为户外形成,教师基本在户外结束文化素养的培训,实际体育生在意识上根本没有重视,所以,高校体育需要增加文化素养培育的课时。例如:教师可将体育教学氛围上、下两部分,第一课时重点讲述体育知识中的文化素养,教育学生如何在体育中考虑更多的素养因素,既要做到体育技能的完美,又要发挥个人的文化素养,教师利用素养案例,激发学生内心的素养意识,第二课时以实践为主,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平衡文化素养的表现,在体育事件中,学生可以充分感受教师讲述的文化素养。
2.2、通过实践加强体育生的文化素养建设
教师在实践课堂中,应注重文化素养建设技巧,以此作为文化素养培养的途径。例如:实践课堂中,教师可将学生分为小组,组织小组活动,促使学生分工、配合,使学生充分感受团队意识,同时提升学生的协作意识,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文化素养,利用意识培养学生的具体行为。由此,通过学生的主动性,营造文化素养的范围,进而带动其他的学生,教师在其中只是发挥推动作用,此类建设途径在体育生文化素养的建设中,具备较高的实践价值。
2.3、利用体育资源提高体育生文化素养意识
高校中的体育资源非常丰富,教师可将其作为加强体育生文化素养的后备资源。例如:教师播放我国各项体育盛会的视频资料,通过体育人士的风采展示,激发学生内心的人文素养,重点观看国外体育选手在我国体育赛场上的表现,教师告知学生,学生在体育场上的一举一动,不仅代表个人,更是代表班级、学生,甚至走上更大的体育场时,会意味着更深远的意义,学生通过教师视频资料和教师的讲述,会逐渐意识到文化素养的重要性。
三、文化素养对学生的意义
文化素养对高校体育生非常重要,其不仅关系到体育生的素质,更是关系到体育生的未来发展。首先文化素养可以提高体育生的社会价值,社会需要德才综合具备的人才,体育生在校期间,注重个人技能和素质的培养,有利于其在社会中发挥个人价值;其次高质量的文化素养,提高体育生的综合素质,体育生的文化素养高,可以增加其对新鲜事物的认知能力,提高判断力,促使其更容易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知识;最后文化素养提高体育生的体育技能,通过文化素质的培养,体育生会虚心接受体育技能知识,充分认识到个人的不足之处,保持积极、努力的学习态度,促进个人体育能力的稳定发展,保障个人在高校中的体育表现力。
四、结束语
【关键词】素质教育;优化;教学过程;优化组合
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优化教育教学过程。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要求教师在有限的时空中,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技能的过程。实践证明,理想的课堂应该是快乐的、多彩的、真实的。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一、优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或者预期的学习活动要达到的标准(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思想情感目标)。教学活动是由教学目标来定向控制的,因此优化教学目标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教学中要始终以教学目标为中心,认真钻研课标和教材,把握教学中各知识点的深浅度,找准重点、难点、关键的知识点、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更要了解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使学生的层次性在教学目标中有所体现,并使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与不同类型学生相互协调,促进全体学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地有所发展。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训练的过程,包括字、词、句、段、篇和听、说、读、写的基本功训练。
二、优化教学过程
(一)吃透教材
吃透教材是教好一节语文课的基础。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正确理解,主要包括对教学要求、教材重点、难点的把握,对词、句的正确理解,对课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正确理解,对课文层次结构和写作特点的正确理解。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一诗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描写的是“瀑布”,然后明白是庐山的瀑布,再次弄明白是大诗人李白“远望庐山瀑布”的景象。这样,才会让学生一步步体会庐山瀑布的壮美。
(二)巧妙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就是“导情引思”,它犹如文章的“凤头”,虽小巧玲珑,却能安定学生情绪,诱发学生的感情,激发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情境中。
课堂导入艺术讲究的是“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巧妙地导入,像磁铁一样,牢牢地吸住学生,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进入课堂教学的最佳状态。导入要从“温故”出发,课堂导入应该具有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简洁性和艺术性,以能满足学生的听课需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创新探求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是包括听、说、读、写的操练和语言信息的输入输出的实践过程。新知探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感知方法的主要途径。
教师在启发引导时,要善于在知识的生长点上设疑,特别是当学生不能凭原有的知识和方法解决新的问题、陷入迷惑不解的困境时,既是新旧知识发生矛盾的焦点,又是教师进行启发引导的最佳情境,更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良好契机。课堂教学要讲究情感化和艺术化,学生的积极情感主要是在教师情感的影响、诱导下产生的。为此,教师在探求新知识的过程中要努力创设师生情感交流的气氛,促进学生积极情感的形成,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三、优化教学模式
(一)优化教学内容,让学生入情入境
努力使书本语言和实际运用统一起来,使课堂教学在全方位、多层次的活动中轻松愉快地进行。恰当地处理好教材是教好一节语文课的关键。对教材的处理,主要是对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的处理以及据此设计的基本教学思路。
(二)优化教学方法,使教法科学合理
反对形式主义和毫无实效的走过场,也反对看似热热闹闹、生动活泼,实际上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上收效不大的现象。在教学实践中,既要保证知识目标的实现,又要促使能力目标和思想情感目标的实现。也就是不仅要提高课堂效率,也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三)优化师生关系,使课堂宽松和谐
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做到“六带”,即:把微笑、情感、信心、爱心、激励、竞争带进课堂;“六让”即:让他们思考、讨论、质疑、议论、错误、参与。运用“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心理效能,把爱心、微笑、激励带进课堂,形成平等宽容、相互理解和尊重的格调,营造一种民主愉悦的氛围,才能使课堂上的教与学活动产生最佳效益。要把尊重、热爱、互信带给每一个学生,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让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充分体现教学相长。学生的思维的火花往往闪现在质疑、答问、讨论或练习之中,而独创性见解的表达或挑战性问题的提出往往能推波助澜,使语文课堂教学迭起。
在教学中适时适当地让学生了解人类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使学生通过欣赏经典之作所渗透着深厚的人文精神,拓展学生的美术文化视野,体会到美术深厚的文化底蕴,从而加强学生的美术文化修养,也培养了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在课堂中有机地创造一些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认知的基础上关注人的理想、体验人的愿望、情感、价值等情感体验,为学生的健全人格做好铺垫。
例如:在《京剧脸谱》的教学中,我首先使学生了解我国的脸谱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脸谱是中国戏剧有的化妆艺术,以写实与象征相结合的艺术夸张手法,鲜明地表现某些男性人物的面貌,揭示出人物的类型、性格、品质、年龄等综合特征。脸谱是中国的戏曲舞台上特有的化妆手段,又是一种富有装饰性的图案艺术,因而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而被列于美术之林。
其次,使学生明白京剧中脸谱的色彩展示了戏剧中人物的忠、奸、善、恶,寓意褒贬,爱憎分明。如:黄色脸谱表现枭雄、凶暴的人物及性格;蓝色脸谱表现刚强、骁勇、有心计的人物及性格;紫色脸谱表现刚正、稳练、沉着的人物及性格。同时,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教学,让学生了解中国京剧脸谱艺术的特点、谱式、色彩等方面的知识,给学生介绍和分析脸谱的历史意义、艺术价值和应用,通过学生创作图案对称、颜色鲜明的脸谱作品,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艺术的认识和热爱,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京剧脸谱的欣赏能力。
再次,让学生了解脸谱的色彩非常丰富。用红、蓝、白、黑、紫、金、银等颜色,以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突出剧中复杂的人物形象。通过对脸谱一课的学习,激发了学生热爱中国文化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