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思想品德教育及其意义范文

思想品德教育及其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及其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思想品德教育及其意义

第1篇:思想品德教育及其意义范文

在体育教学中既要发挥其德育渗透的优势,有效利用其可能性,还要根据事态形成发展过程适时进行教育,因此每位教师都应当在课中把握住有利的时机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具体途径与方法如下:

一.教师的仪表和教师的语言

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作为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教师应举止大方,谈吐文明,教学中,讲解清楚、示范规范、言行一致,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亲其师,信其道”、身教重于言教”。这两句话同样证明良好的德育形象在课堂教学中的深刻意义。做为一名体育教师既要有一般教师计策严肃的风度,又要充分体现其职业的特点――健康而朝气。通过教师的仪表来感染学生,并增强学生对仪表美及其重要作用的正确认识。

教师用语要文明、简练,应是有较强的逻辑性,幽默是可取的,但切忌低级庸俗。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来影响和感染学生,使学生养成文明用语的良好习惯。

体育教师言于律己,率先示范,带动着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这至关重要。

二.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

体育教学中教师之间的配合显得十分重要,不仅要共同研究教学工作,而且要经常在一个“大课堂”里一起上课。教师之间的关系往往会使学生联想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来,所以教师之间必须互相尊重,密切配合,互相帮助,使学生从体育教师这个团结战斗的集体中学到助人为乐、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

教师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既是教师高尚品德的表现,又是一种教育手段,在塑造学生的灵魂中是一种巨大的力量。特别是对那些能力较差、组织纪律较差,以及不重视体育学科学习的学生要耐心帮助,决不能用讽刺的语言刺激他们,侮辱谩骂学生。在教学中应创造机会给技术水平较差的学生锻炼的机会。例如,在体操练习的最后讲评时,除找出较好的学生示范小结外,还可以请虽然完成动作较差,但在某一环节有所进步的同学,再做一、二次练习,肯定他们的进步,并要求大家热情鼓励。这样有利于增强他们完成动作的信心和感到集体的温暖。对体育骨干和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则从严要求,绝不能袒护他们的缺点。

教师关心并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来说虽说是外部条件,但能促使学生内心产生积极的情绪,从而转化成为学生接受教育的内部动力,培养学生对人、对事的正确观念。

三、评价中进行渗透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敏锐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表扬、鼓励。在运动之前用适当的语言鼓励和表扬,使其放下心理包袱,轻松地完成运动,从而调动起学生地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学生实际出发,进步学生鼓励,培养他们的责任心、荣誉感及自觉学习、刻苦拼搏的精神。批评时,根据学生心理,把批评放在赞扬之后,可取得很好的效果。如有一学生的体育技能较好,但纪律观念差,在集体中不能与同学友好相处。我赞扬他的长处之后,点出要当一名优秀学生,还需得到同学们的信任和支持,学生听后,慢慢自然收敛。《孙子兵法》中有句名言叫“赏罚分明”,其意不仅是说赏与罚之间必定要有道清楚的界线,更意味着有由才赏,有由才罚的道理。但一味的表扬,事事得赏,这不仅会变成毫无意义,而且变成“无聊”的代名词。过重严厉的批评,往往可能毁灭孩子的兴趣,变得自暴自弃,陷入自卑和孤独,因此批评要遵循三个原则:

1.不伤害孩子的心理和身体;

2.言行避免粗暴

3.就事论事,不以孩子为发泄对象,既往不咎。

四、结合教材特点进行渗透

课堂中,选择合理、科学的组织教法,教材的灵活应用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结合起来,尊重人格和自主性,利用课堂的组织教法中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注重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以及热爱美、鉴赏美、表现美的情感美的情感培养,促使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下面举两个例子。例1.大地复苏的春季,许多学校为了保护草坪,常用栅栏和绳子将草坪围住,形成一道“不雅”的风景。如果我们在此时的体育课的准备部分经常让学生吟诵“小草才露尖尖角,我的脚下把情留;等到绿草如荫时,我在上面跑跳投”的诗句……我们能想象,无论是操场伤还是同学们的心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已经形成了。含有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德育目标,入情入理,自然会拨动学生们的心弦。

例2:在课堂学习方法形式上,允许学生自己创新。在跳绳和呼啦圈教学中,在完成课的要求后,有几个学生自己玩起了绳子和呼啦圈。我并没批评他们,还表扬了他们,依次让全部学生进行了创造练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

第2篇:思想品德教育及其意义范文

关键词:体育教学 思想品德

一、突出体育教学的德育功能

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是整个学校教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挖掘适合学生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德育因素,循序渐进地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使学生们不仅喜爱体育活动,更在体育活动中感受一种体育精神,树立拼搏的决心和信心,勇往直前;体验胜利和失败的情感,激发学生树立无高不可攀,无坚不可摧的进取精神;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学校体育与德育、智育紧密结合,除担负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外,还担负着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一种形式,它具有双重性,跟其各学科教学相比又具有一定特殊性,它既有讲授体育理论知识的室内课,又是传授体育技能、技巧的室外课,所以体育教师应根据体育教学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体育教学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教师则是通过体育教学去实现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艰苦使命的。立足生活本身,使德育置于整个自然与社会生态系统之中;尊重学生的生命感受,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认同学生的生活经验,鼓励学生的生活实践,让德育似春雨润物般渗入学生的体肤,进入学生的心间,内化为他们的生命需要。

二、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渗透影响

1、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结合教学向学生讲授体育教学的目的意义,提高他们对体育锻炼的正确认识。以故事、演讲形式,讲述革命家、伟人们的体育锻炼事迹;简要地介绍我国灿烂的体育文化,中国健儿为祖国荣誉奋勇拼搏的动人故事等,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教育学生要珍惜美好时光,遵循自然规律,积极科学地锻炼与养护身体,使自己具备健壮的体魄和旺盛的生命力,将来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多作贡献。运用体育先进事例进行榜样教育:使学生在平时锻炼及学习中,能够以这些体育健儿为榜样,不怕苦,不怕累,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榜样教育:每年全校都要评选各类的积极分子,而体育积极分子占全校学生总数的10%左右,这对推动学校的体育教学起到了促进作用。教师的自身榜样教育:教师的思想品行和业务水平,包括文化素养、教学风格、言行仪表、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品质都对学生产生影响。当学生意识到从教师身上看到了他们所希望的形象时,就产生了积极的榜样教育的效果。如课堂教学中,教师勇于吃苦耐劳,不怕苦累,不怕太阳晒,不怕风吹和寒冷,工作认真负责,准备活动和同学们一起做,示范认真规范,尽量满足同学们的要求,练习时积极为同学们当陪练,耐心帮助后进的同学等。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先做到,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激励同学,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2、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球类、田径、游戏等教材,蕴含着丰富的集体主义教育内容,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应不失时机地进行集体观念和集体主义教育,使学生明白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的道理。具体实践中,多让学生参与游戏、竞赛的设计,让学生为胜利献计献策,使每一位学生都成为组织者、参与者和鼓动者。在参与活动过程中,较好地学会自尊自爱、诚实公正、宽厚待人等良好品质,培养主人翁意识、团队认同感、集体荣誉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集体的感染力是非常强的。建立一个优秀集体,用集体的感召力对学生的教育有着很大的作用。小学生的集体荣誉感非常强,教师首先要掌握他们的心理特征,创建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其次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团结友爱、奋发进取的班级集体。同时,应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和作用去教育每个同学。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舆论,帮助学生建立必要的制度,并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对不良的倾向和行为,教师就启发和教育学生进行批评和抵制。例如:体育教师可不定期地以班级为单位举行拔河比赛、足球赛、篮球赛等,这些比赛需要在同伴的配合下进行,对于培养团结、友爱、协作等集体主义精神以及思维机敏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3、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教育

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让学生更多地在活动中去尝试成功与失败,可使学生的意志品质得以强化,会使他们更加努力,向更大的困难挑战。教师应充分运用教材本身所具有的因素,通过身体锻炼来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如身体锻炼中提高心肺功能的练习,当学生跑完规定的距离时,提出再加跑一定的距离,以培养学生坚韧不拔、勇于接受挑战、吃苦耐劳的精神;支撑跳跃中,提高器械的高度,加长起跳的距离,肋木、平梯上的爬上、行走、跳下,爬杆时从顶部半握的滑落,都可培养学生勇敢、果断、自信和克服困难的优良品质。有时还可为他们创造一种能发挥才能的良好环境,不拘泥于动作规范,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充分自由行动,反复去尝试成功或失败的滋味。当学生成功时,教师应给予鼓励的话语,投去赞赏的目光,并提出更高、更难的目标,让他们面对新的挑战。

4、结合常规课堂和教学条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课堂常规本身包含着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严格要求学生遵守课堂纪律。对其纪律教师要清楚的进行解释,使学生懂得为什么要遵守课堂常规及其意义,养成遵守课堂常规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把品德教育的内容同道德行为的教学条件结合起来。例如在培养学生爱护公共财物上提出要求。课前整理场地,领取器材和课后收拾器材,是引导学生热爱劳动、爱护公物的重要契机。在上课之前,我们叫学生们搬运器械(如垫子)时,要求学生不许拖、拉;领取的器材(如篮球、排球、羽毛球拍、乒乓球拍),不许用脚踢、不能扔;发现有不爱护公物的现象及时教育制止,对于那些热心协助老师整理场地的同学给予当众表扬。通过让学生轻拿轻放、不拖不摔、不踢器材,培养学生爱护公物意识,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和主动为大家服务的意识。并且建立体育课布置场地器材的轮流制度,经常开展评比、表扬,教给各种技能方法,使学生爱劳动、勤劳动、会劳动。

在体育教学中要搞好思想素质教育,教师除了必须具有敬业精神外,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独运匠心,使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得到锻炼,受到教育。体育教学, 应以“育人”的目标出发, 坚持站在“育人”的高度备课, 将“思想品德”的内容寓于整个体育教学之中, 体育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要靠教师常年累月的付出才能奏效,只要我们能够抓住每一次教育学生的机会,我们的体育课堂就会成为品德教育的又一坚实阵地。

参考文献:

第3篇:思想品德教育及其意义范文

德育,即品德教育的简称,是指对人的品德给予多方面培养的各种教育活动,它是以人成长活动的意义及规范的内在建构和外在体现为根本旨要,通过多方面的涵养和培养活动,引导人的品德得以建构和发展的教育活动。《大学物理》教学大纲指出:在大学物理课的各个教学环节中,都必须注意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能力和思想方法,使学生初步学习自然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同时也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相关内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作为大学教师如何能够结合大学物理教学的特点,把德育渗透于物理教学之中,是每位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大学物理与品德教育

我们知道物理学研究的范围非常广泛,大到宏观天体,小到微观粒子。同样,在物理知识中蕴涵着丰富的德育内容。历史上,每一项轰动世界的伟大发现的背后都有一段值得学习的故事。科学家们对待工作历历风行的态度以及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都可以激起学生热爱工作、热爱生活的热情,以及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物理学中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哲学思想,如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运动及对立统一规律等,都可以帮助学生自然地接受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另外,我们知道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通过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以及实验过程,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克服困难积极探索的进取精神,还可以使学生们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因此,在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把品德教育生动地渗透到教学过程之中。

三、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原则

要想把德育内容真正落实在物理教学之中,必须认真总结学科教学特点,探求切实可行的教育教学原则。在大学物理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必须遵循以下几条原则:统一性原则。物理教学中的德育内容及其深度是由教材本身所决定的,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把讲授知识与品德教育恰到好处的融为一体,使德育能够有机地渗透到知识载体之中,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从而使学生自然而然的接受。切不可生搬硬套为了德育而德育,或者把物理课上成政治课。这样,反而适得其反,不仅达不到德育的目的,还会引起学生们的反感情绪,影响了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渐进性原则。我们知道任何事物的发展进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样,德育也不例外,它是一项长期而又系统的工作。因为,学生的思想觉悟、道德品质的提高,有其长期性、反复性和渐进性,需要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因此,在大学物理教学中,作为教师,一定要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特点、不同章节内容,来合理安排德育进度。针对性原则。要使德育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注意教育的针对性,特别是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实际,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对学生进行哪方面的品德教育是受教材中的固有内容所制约,同时也受学生的思想实际所限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把德育内容同学生的思想实际密切联系起来。同时,由于学生是一个发展中的个体,其思想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因此,教师应经常与学生相接触,多做一些关于学生思想活动方面的调查研究,做到心中有数,从而保证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情感性原则。教师的丰富情感是搞好品德教育的巨大动力,由于教师本身的情感态度往往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所以,教师不仅要以健康的、丰富的、真实的情感去感染学生,而且还要善于把自己的情感与教材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去感染教育学生,以使他们的思想感情与教师的教学目标相一致,从而使学生能够在教师情感的感染下,受到启发,得到教育。四、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完全切实可行的而且也是十分必要的,那么如何使其加以落实呢?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主要有以下几条途径:

1.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合理进行课堂渗透首先,教师在备课、钻研教材内容的同时,要以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恰当地联系相关政治思想品德方面的内容。其次,教师要在吃透教材,熟练掌握教材的基础上,认真挖掘其中包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炼出教材内容中的相关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再次,教师要结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准备相关的育人材料和实例。最后,教师要紧密结合课程内容,将德育内容有机而又和谐地融于课程内容之中,使二者构成完善的教学内容体系。

2.积累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事物,利用多媒体建立素材库在我们的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德育素材。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发掘和积累这方面的素材。比如电视、互联网、报纸、杂质以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感人事件,都是提供德育的良好素材库,不时会有适用于日常教学的好材料,如果把它们录制下来,便可以大大丰富我们的素材库。利用这些直观的事例,完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市场上的科普光碟也有一些适合教学的内容。当然,利用多媒体素材渗透德育时,教师要注意适量适时,把握好度。首先要适量,比如有些课题中蕴含的德育素材可能比较多,比如牵涉到好几位科学家,此时要求我们的教师要注意精选,不要把所有涉及到的内容都讲出来,以免把物理课上成思想政治课。当然,也不能为追求节节课都进行德育渗透而滥用素材,造成德育内容与教学内容相脱节。其次要适时,就是在适当的时间进行德育教育,从而使德育自然地与学科知识融为一体,要尽可能通过列举事实和现象,进行熏陶,恰到好处地插入一两句画龙点睛的话,以突出其意义。最后,教师应特别注意的是,所渗透的德育内容要贴切,比例要适中,切不可打乱课程体系,生拉硬套,更不要无准备地临场发挥。否则,不仅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而且德育也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3.系统归纳整理德育材料,举办相关的德育专题讲座在物理教材每节知识中所隐含的德育内容都是零散的,但就某一部分或某一单元知识而言,其中却包含着系统而又丰富的德育内容。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把这些内容进行系统的归纳整理,利用开展专题讲座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另外,还可以通过专题介绍一些近代物理学取得的新成就或科学家的伟大事迹,从而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现代科技发展概况,接受科学家优良品质的不断熏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

第4篇:思想品德教育及其意义范文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感恩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开展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具体内容以及注意的问题等方面,对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开展感恩教育进行了论述。

 

感恩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已越来越引起各级学校的重视。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应充分发掘教科书中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对初中生进行感恩教育。

 

1 开展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1、感恩教育的内涵

 

所谓感恩,《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教育,也就是要引导学生逐渐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使感恩成为一个人自觉的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作为个人个性品质的组成部分恒久的存在,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常怀感激之心和致谢之情。

 

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

 

2、对初中生开展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感恩并非与生俱来的天性,它需要教育来点拨和引导,要通过教育来帮助人们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并对其回馈以感恩的眼光,从而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德和责任,进而外化为感恩的行为。

 

感恩教育应该从小抓起。对初中生来讲,感恩教育同样不可或缺,当前在初中生中开展感恩教育显得十分必要。

 

首先,感恩教育在我国历史悠久。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感恩优良传统的国家,历史上流传的许多孝敬父母的感人故事都是感恩文化的体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些经典诗句集中反映了人们的感恩情怀。学会感恩、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值得我们不断继承和发扬

 

其次。感恩教育有助于提高学校德育实效,实现德育目标。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自然心存感恩,懂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可以培养学生积极的环保意识,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对社会的心存感恩,了解人与社会紧密相连,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对他人的帮助与关心心存感恩,领悟人与人之间关爱的真谛。

 

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素质,与他人和谐相处……这样。不仅可以减少中学生群体中的忘恩现象。避免感恩心缺乏所造成的悲剧,而且可以培养中学生的责任意识,帮助中学生形成健康的思想情感和健全的精神人格,从而提升其精神境界,完善其生命。这也是学校德育孜孜以求的。

 

最后,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助推器。和谐校园的基础是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人际关系的核心是师生关系。感恩教育可以培育和提高人们的和谐文化素质,让人们尽可能以感恩的心态和理念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来处理人与人、人与事、人与社会等关系,可以有效地化解校园内的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防范各种尖锐矛盾的发生和发展。如果校园中的每个人、每个班级、每个处室或班组都崇尚感恩理念。践行感恩精神,以和谐的感恩方式思考问题、处理事情、解决矛盾,做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学校就会多一些宽容和理解。少一些指责和推诿。

 

2 感恩教育的内容

 

1、珍惜生命。珍惜自己的生命,对大自然、对父母,对祖国、对社会,都是一种感恩的表现。每个人来到人世间都只有一次。珍惜生命,是对大自然的最好的回报;父母茹苦含辛养育我们,就是希望我们长大成人,一生平安,珍惜生命。是对父母的最好的回报;祖国,社会,为我们提供健康成长的阳光土壤,珍惜生命,是对祖国对社会最好的回报。珍惜生命,就是要爱惜自己的身体,滋养自己的精气神,就是要远离危险,包括交通违章、吸毒、艾滋病,还有形形的犯罪。

 

2、承担责任。感恩教育要渗透承担责任的教育。感念父母之恩,要孝敬父母,听父母的话,不让父母为自己的成长过分忧心;感念祖国之恩,就要报效祖国,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作贡献,在祖国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遭受威胁时,要挺身而出,甚至不惜献出宝贵的生命。这和珍惜生命的教育不是相互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珍惜生命教育不是苟且偷安的教育。“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舍生而取义”,是古人早已弄明白的道理。

 

3、学会和谐相处。感念自然之恩,要形成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要学会和大自然生灵的和谐相处;感念社会之恩,要学会和不同性格的人相处,和不同阶层的人相处,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做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3 感恩教育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要充分发掘教材中感恩教育内容。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所表现的“恩”是丰富多彩的。有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等。新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中也强调“本课程标准根据品德教育的目标,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等关系。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它以“品德与公民”为主线进行建构,通过该课程的教与学。

 

使学生初步认识公民与个人品德、公民与社会公德、公民与家庭美德、公民与社会法德、公民与社会责任、公民权利与义务等问题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如初一《思想政治》教材中的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热爱科学,勤奋学习;尊敬师长,孝敬父母;遵纪守法,文明礼貌;忠诚老实。追求真理等内容,从各个方面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感恩文化传统和道德要求。

 

第二,要设计利用各种感恩情境。把感恩情境——各种人际互动情境或社会生活情境作为感恩教育的素材。感恩情境素材包括说明情境——一些富有生活哲理和感恩情节的寓言故事、童话和伟人故事;体验情境——为说明感恩的重要意义,设计一些比“说明情境”更隐蔽的情境,使学生获得某种感恩体验教育:体谅情境——为增强学生的感恩敏感性和感恩意识而设计的。包括家庭、学校或社区生活中发生的种种人际互动事件。设计一些感恩教育情境。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感恩”的重要意义很有必要。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灵活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法、点拨法、讨论式、图表法、比较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要用以多媒体为代表的多种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替学生主体提供文本语音、图形、图像或一段活动影像等信息源,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

 

第三,要践行于生活实践。生活实践是促进中学生把各种理论知识转化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自身素质的中心环节和动力源泉。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制作”、“想象”、“反思”、“体验”等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和感恩习惯。

 

感恩教育的生活实践有多种表现形式。既可以是为你的感恩对象做一件事情。如教学生亲自做一些感恩卡片,学会唱一些感恩的歌曲,在特定的时间献给特定的人,或是在特定日子为特定的人做一些令其感动的小事情。也可以鼓励学生把别人为其做过的比较感动的事情写成周记或作文。在班上宣读。还可以指导学生亲自去做、去体会,与家长、老师进行换位后做一做家长与老师的事情,从而感知父母、老师对自己的恩情。另外,可以让学生讲述他自己对感恩的认识,讲让他非常感动的事情,讲让他受到恩情的感受及其自己报恩行为的体会和感想。

第5篇:思想品德教育及其意义范文

【关键词】 思品;主题模式;知识;整合;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0-0-02

在初中的课程中,思想品德课是一门理论性强、思想性、实用性为一体的综合学科,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会学生能够适应社会、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要途径,它具有思想性,理论性,指导性和实践性等特点。但长期以来,老师偏重思想性和理论性,忽略了指导性实践性,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机械地灌注教材内容,导致学生感到枯燥无味,甚至产生厌恶情绪。“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人历年来从事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工作,尝试着“主题模式教学”实在有起效。

教学模式一般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着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范型:一般包括以下七个因素:教学思想指导、主题、目标、程序、策略、内容、评价。也就是说,教学模式是在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中形成的用以组织和实施具体教学过程的相对系统、稳定的一组策略或方法。一个教师,无论其意识如何,总是在某种理论或经验的教学模式或框架内展开他的教育过程的。从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新的教学模式的创造是一个没有止境的过程。对于“如何提高学校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依照什么样的思想和方法来组织和实施具体的教学过程”等问题,都激励着人们对教育和教学境界不懈的探索和追求。

1、以理论为依据的主题模式教学

主题模式教学的理论依据就是教学系统内的整合。整合就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发挥最大效益。教学系统内的整合有两层含义:广义上,整合是指使分化了的学校教学系统的各要素及其成分形成有机联系、成为整体的过程;狭义上的整合,是指以学科科目为中心的整合,即针对学校科目割裂知识块的弊病,立足于学科教学内容改革,目的在于建立学科之间和学科内部不同知识块之间有机联系的理论体系。这里所讨论的整合是指狭义上的整合,这种整合思想不是把某一门课程的内容强加在另一门课程上,而是在考虑到学科特点的基础上,把几门相关学科及其知识块综合起来加以考虑,使各个知识块相互协调,相互渗透。主题模式教学正是基于上述理论,把初学思想品德学科中的知识块作为学习的主要内容,并将一定的信息技术操作方法或者学生的生活体验融入某些学科的学习任务之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交流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密切结合起来。如我教学九年级思品的“财富之源”主题之前,我就利用语文课的小说《孔乙己》中的主人孔乙己备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愚弄和毒害,他把青春浪费在一年又一年的考场上搏斗上直到胡子花白,“连个秀才也捞不到’,反而染上了“好喝懒做”,四体不勤,轻视劳动的恶习。从而失去了谋生的本领,于是越过越穷,弄得将要讨饭了,孔乙己没有考进学,不足为奇,但他为什么不通过自己双手劳动养活自己呢?为什么愈过愈穷,弄到讨钣的地步?从而启发学生理解“劳动是人生生存的第一需要。”这一理论知识,教育学生学习劳动,热爱劳动,从事劳动,认识劳动的伟大意义,懂得“劳动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和人类历史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历史。”或者与生物“人的进化”这知识点联络着,这样学生就明白了“劳动创造人本身”的理论。

2、明确主题模式的教学特点

长期以来,初中思想政治课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曾经出现过不少教师疲于说教的现象,即学生对教师在思想品德课中所提供的信息表示不信任而让教师颇为为难的现象,也就是说,教师花了很多的精力也不能将一些基本的素质要求转化为学生真实素质,教学成了一种无效的说教。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把新世纪提出的新的教学理念贯彻到日常的教学中,从而提高本学科教学的有效性。主题模式教学正是顺应新的教学理念,努力将坏境与资源、法律与消费、国情与制度、道德与健康等素质要求和思想品德理论知识、历史知识、生物知识等学习内容有机整合,并以一定的主题模式呈现给学生。如教学九年级思品“法律的尊严”时我会与“财富中的法与德”八年级思品“一念之差与一步之遥”“法制:市场经济的护卫者”等知识方块整合一起,让学生明白“法律的作用与威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启示学生学法、守法、用法、保护自身利益的同时也要保护他人、国家的利益。由此通过适当的教学要求,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水平,并将基本的目标要求呈现给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组合教学内容,增强课堂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如教学“顺境与逆境”时学生就会整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人物展现,鲁迅作品《藤野先生》一文的鲁迅“弃医从文”,海伦凯勒心中的光明等等语文方面的知识,从而启示学生懂得如何战胜挫折改变逆境,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及学知识的迁移力和应用力。在教学语文作文课中《与挫折同行》时,学生选材也较丰富,写起来也得心应手,甚至语言也较优美感人。

思品主题模式教学可以实现教材的多样化,改变过于强调学科结构的倾向。不同的模块有不同的要求,还有利于限制教学的深度和难度,减轻学生负担,主题模式教学强调在教师提供的一个主题的条件下,学生通过运用综合知识和参考科学研究方法,通过自己选择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完成主题的一种学习方式。同时,主题模块教学注重给学生提供所要学新知识的背景展示,强调学生自己去考证这些背景材料的可靠性和全面性,可以自己提出问题,也可以通过资料的考证去回答教师提出问题,并由学生自己确定解决问题的办法。其一般程序为:展示现象——提出问题——具体分析——提出问题——解决方式

在该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问题解决为核心参与认知过程;教师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提倡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主题模块式教学有利于学生对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提高运用综合知识分析一些问题的能力。

3、运用主题模式教学在思想政治课中的优势

初学思想品德课不仅是一门学生讲授心理品质知识、法律常识、社会发展和国情知识、市场经济知识等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科学知识,它同时还是一门注重培养学生理解、比较、运用、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综合评价、语言表达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等能力的课程。在知识、能力和觉悟的统一中,实现思想品德课的智育目标和素质培养目标。因此主题模式教学要求的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运用综合知识分析问题能力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找到了最基本的理论依据和价值引导,同时也通过某些主题知识块的情感体验,增强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思想合僵化,要支持新生事物,要用联系观点看问题,把握事物的多样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以及实践与认识之间的辨证关系,强调科学理论形成的基础与时俱进等科学观点,为学生在解读教师展示的背景材料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式等都提供了支持。初中思品教材中本身也蕴含着博大的科学精神,为学生在运用综合知识进行分析或者在研究时提供了更好更丰富范例。

初中思想品德课为主题模式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价值引导和人格品质基础新的教学理念更加强调教学目标的有效性,它确立了学科教学人格培养的标准和通过怎样的“科学的教育”去达成人格培养的标准,而主题模式教学在不同的知识模块制定了不同的德育要求和品质培养步骤,要把人格培养的目标有效地、逐步地实现。初中思想品德课中一些知识块提供了价值观的引导,比如用教学“消费与权益”与“自然的声音”、“漫步地球村”的知识来影响青少年,培养他们关爱人类、关心自然界的品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确立竞争意识,培养诚实守信、公平竞争、尊重知识产权、劳动致富等品格。

由此可见,思想品德课在不同的主题展示和问题的解决的时候提供了价值观的引导,在学生选择如何解决问题的方式方面有了特有的优势。初中思品科教学中善用主题模式教学我认为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与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新课程的教学改革》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

第6篇:思想品德教育及其意义范文

关键词:校园文化;文明校园;建设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0-152-01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它道出了一个朴素而深刻的真理:一个人在学校受教育的时间是有限的,但育人氛围、育人文化的形成则需要很长的时间。学校不仅仅是传承知识的场所,更肩负着育人的历史重任。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及其意义

1、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2、完善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一所学校的精神品质和文化品位是学校的灵魂。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把本校的价值观念、指导思想、办学理念、历史传统、精神风貌、办学特色、办学目标、校训、校歌、校徽、校旗进行宣讲展示。这些平常所谓的“硬件”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折射出学校的办学理念,影响着师生的观念和行为。

3、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核心,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的重要体现。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感染和熏陶,触景生情,因美生爱,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学校,进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品德;有利于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关、价值观的形成。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1、与时俱进,营造良好的工作和学习环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整个校园,就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大课堂,要让学生视线所到的地方,都带有教育性。在校园环境的建设上,要充分利用优越的自然条件,让墙壁“说话”、让花草传情,构建一个天然的德育环境。

(1)墙壁艺术

巨幅《中国地图》、《世界地图》让同学们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时刻激起学生的爱国之情;学生作品展,展示学校师生的学习成果,让师生自豪地走在校园里,激发学习的热情。

(2)走廊艺术。在教学楼外面的走廊里,安排了一些张贴,有百分赛评比栏、校园之星栏、名人名言、校训等。让师生在这些走廊里看到学生的进步、找到学习的榜样。

(3)教室艺术。教室的布置既要有统一性,又要有多样性。各班教室门口墙上挂着学校统一的展榜。内容包括班级的名称,书籍介绍、好人好事。学生的优秀作文、成长记录、美术作品、手工作品都在这里展览。另外,每个班级后面还有一块黑板,每月一期黑板报,由学生自己收集资料、出刊,可以出节日特刊、也可以根据学校德育处安排出刊。从而形成每个班级不同的人文氛围。

2、以人为本,营造高雅的人文环境

这个“人”,是指学校领导、教职工和学生,他们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他们创造着校园文化,同时又被文化所包围,他们深受这种文化的影响而又成为反映这种文化的载体,并在承载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改造这种文化。

(1)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要在教学中建立和谐师生关系。从思想上去重视学生,从行动上去研究学生。要尽量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参与的各种学习氛围,使每一位学生和教师一起参与到学习中去,形成一种在自学的基础上相互帮助、相互矫正、共同提高的合作学习的环境。

(2)建立新颖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热爱学生,把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中去,寻找机会和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心里想法和思想动向。尤其是对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的孩子,要侵入更多的爱,在传道授业中,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

3、活动育人,活跃校园文化氛围

有重点、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地结合重大事件、传统节日、法定节日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

(1)利用国旗下的讲话,庄严的正面教育。坚持每周一的升旗制度,充分利用国旗下的讲话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如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文明礼貌教育、诚实守信教育等。话语虽不多,但非常注重实效,在庄严的国旗下,严肃的氛围中,会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国旗下的讲话要成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而高效的渠道。

(2)开展一系列文化体育活动增强校园文化氛围。如三月份“学雷锋”活动、植树活动;“六一节”的文艺汇演;九月份的“庆祝教师节”;还有“手抄报比赛”、“书画比赛赛”、“废品变身手工艺品”等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表现舞台,展现了学生的个性特长。

(3)扎实抓好生活细节,促进养成教育。

利用班队会,经常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和校情教育。坚持上好“两会”(晨会和班会),精心组织主题班队会。及时运用表扬与批评、肯定与否定等集体舆论手段,并与家庭教育达成共识,让学生真正“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讲学习、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的校风和学风。

第7篇:思想品德教育及其意义范文

关键词:家校合力;学校教育;家庭德育

《三字经》中讲:“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可见,古人早就明白学校和家庭的同一性和重要性。在现代学校教育体制下,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构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教育合力体系,形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教育机制是很有价值的。

一、家庭教育及其意义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中父母及其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其教育目标是在孩子进入社会接受幼儿园、学校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为接受幼儿园和学校教育打好基础。在孩子入园、入校后,使孩子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自由、充分、全面的发展,教育的重点是以品德教育为主,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强调说:“最完备的教育模式是‘学校―家庭’教育,学校和家庭是一对教育者。”鲁迅先生认为,儿童教育首先要从家庭开始,父母就是最早的教育者,父母对儿童不仅有养育的责任,而且有教育的责任。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在孩子独立行走之前,大多数时间是同家长一起生活的,父母是子女天然的、不可选择的、不可任意更换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为人处世、言行举止将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在家庭中,每位家长都应担负起教育子女的责任,重视孩子良好性格的培养,因为孩子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家庭中,同父母亲人朝夕相处,那么家庭环境、家庭教育的方式、家长的自身修养将给孩子的个性品质的形成起着重要的熏陶作用,而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家庭德育的基本模式,它比学校德育、社会德育要强烈、深刻得多。家长应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采取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促进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与发展。

二、家校合作教育存在的问题

完善的家校教育合力能更好地促进孩子健康成长,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实践中,学校和家庭的合作并不完美,多数家长对家校教育合力的认识是到位的,主观上也愿意积极配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1.教育观念不统一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观念上还不能做到完全一致。如,学校的教育宗旨最根本的是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到学校就是读书,升重点高中考重点大学,其他的概不参与。其实,学校教育不仅要让孩子读好书,更要让孩子做好人。而家长往往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孩子的全面、协调、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2.教育沟通不及时

家长与学校沟通不及时。家长不能及时了解学生在校表现及相关情况,也就不能及时开展有效的补救和教育,家校沟通不及时,往往错过了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

3.教育时间不衔接

家校在时间衔接上产生脱节。例如,学校放学后、节假日期间,家长没有约束好、管教好,放任自流,受到了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在对学生有效监控的时空上产生了空档,一些学生正是在这空档里发生情况,产生问题。

有效的家校合作教育能让家长了解学校教育的方式、内容和要求,以便使家长能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配合学校开展教育,积极给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保持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使学生能更健康地成长,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三、家校合力及其作用

良好的家风能使家庭德育发挥更大效能。现代教育不是一个孤立、封闭的过程,学生是在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的共同影响下成长的,对学生而言,家庭和学校是生活、学习的主要环境,所以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合力是保证学生健康成长极其重要的条件。

1.家校合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连续不断地努力。学校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主要渠道,学校严格按照《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教育。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孩子的品质、性格的养成主要依靠家庭教育。青少年时期是潜意识学习和人格陶冶的最重要时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以及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与父母的言传身教关系密切,在孩子的身心发展中起着积极的作用。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率作用,在家庭生活中树立起的权威性,都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一种有力的榜样作用。

2.家校合力有利于学校、家庭信息交流

学校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的形式,让家长对学校的教育计划、教育目标、教学方法和日常一些活动有大致的了解,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让家长积极担负起家庭教育的责任。家长也可能把家庭背景、家庭教育环境等告诉教师,以便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学校和家长可以通过电话、校讯通等加强联系,教给家长一些科学的、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家长在教育孩子时遇到问题和困难,可以设法和学校一起去沟通、解决,作为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学校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教育能力各方面都比家长更胜一筹。

3.家校合力有利于优化教育方法

学校是集体教育,主要在学习知识这一方面起导向作用,对每一个学生的教育难以做到面面俱到;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是与学校教育互为补充的重要途径,而不是学校教育的简单重复,更不是学校教育的简单继续。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只有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做好家长工作,使家校形成合力,才能最终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

四、家校合力的途径和方法

1.进行家访

家访是学校和家长联系的重要渠道。要求教师在初中阶段每年对学生家访一次,班主任每学期对学生要家访一次,家访过程中要做好家访记录,要求家长签字。在家访时,要求教师做到:家访不告状,不指责家长和学生,要有针对性;要主动、及时与家长联系;要与家长一起分析原因,共同寻找解决的办法。教师通过家访活动充分和家长进行了沟通,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了解学生的在家表现。

2.召开家长会

家长会是争取家长配合的有效途径。家长会每学期举行两次,期初一次,期中一次。家长会是学校和家长联系的重要渠道。对于家长会活动,学校要求教师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家庭住址、家庭情况、在家表现及学习情况,并做好家长会会议记录。对家长会的要求是:有签到;有会议提纲;班主任有结合班级和学生实际的汇报材料;有会议流程记录;有家长反馈意见记录。

3.成立家长委员会

家长委员会是学校的合作伙伴。选择有一定专长和生活阅历丰富的家长组成家委会,让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对学生进行安全、健康、礼仪、生活等方面的教育。家委会搭建起家校教育合力的平台,畅通了沟通渠道,使家庭和学校关系密切了,家庭教育水平提高了,学校教育更有效率了。

4.利用好通讯设备

第8篇:思想品德教育及其意义范文

关键词:二语习得理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英语阅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2-0032-03

一、引言

二语习得研究中成就最大、影响最广也是最全面的理论便是Krashen(S.D.Krashen)的语言习得理论。他的理论实际上是对近几十年来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研究的总结,并把各种研究加以理论化、系统化,使之成为系统的学说。克拉申理论主要由以下五个假说组成:习得—学得假说(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自然顺序假说(Natural Order Hypothesis)监察假说(Monitor Hypothesis),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情感过滤假说(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其中“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对英语阅读教学最具有积极意义。

(一)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Krashen认为“输入假说”是外语习得的中心部分,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的位置仅次于“习得—学得”假设。他说因为“输入语”回答了语言学习中一个关键问题:人们怎样才能习得一种语言,特别是外语。以前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家提倡先学句子结构,然后再运用这些句子结构去进行交际。而“输入语”假设是学生首先接触大量易懂的实际语言(输入语),通过情景与上下文理解其意思。这样,寓于交际语言中的句子结构就自然学会了。他还较详细地解释“输入语”:将学习者目前的语言能力用“i”表示,那么语言输入既不能远远超出习得者的现有水平即“i+2”,也不能低于或接近于学习者的现有水平即“i+0”。语言输入只有稍高于(即用“i+1”来表示这种高于原来水平的语言能力),才能收到理想效果。于是,克拉申认为理想的输入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Comprehensibility可理解性;2、Interesting and Relevant既有趣又有关;3、Not grammatically sequenced非语法程序安排;4、Input enough要有足够的输入量。

根据Krashen的观点,学会外语主要靠自然习得。其途径是在最小或没有心理障碍情况下,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输入量。只要输入量大于学生目前的语言能力,情感过滤又低,学生就会自然学会语言。输入假说除了向人们强调输入的重要性以外,还强调语言输入应以学习者现有水平为出发点,给学习者提供尽可能多的语言输入,促进下一步的外语学习。

(二)情感过滤假说(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习过程中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之一是学习者的情感控制,这里包含学习者的动机(motivation)、态度(attitude)、自信心(sellf -confidence)、和焦虑(anxiety)等心理因素。而这些心理因素都具有“积极”和“消极”或“正负”两个方面的影响。因此有了输入的前提还远远不够,由于学习者的情感因素的干扰,这种“可理解性输入”不一定会成为100%的有效输入。这一现象在Krashen提出的“情感过滤假说”中得到了解释。在此假说中,Krashen把情感因素看作是可以调节的过滤器,它让语言输入自由通过或阻碍其通过。习得者并不完全吸收输入的语言材料,习得者的情感因素会对输入的语言材料进行过滤,从而阻碍语言材料的有效输入。反之,如果没有情感障碍的过滤作用,那么大量的“可理解的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就会进入习得者的“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经过内化成为习得者的“语言能力(Acquired Competence)”。如果习得者的消极情感因素强,即情感过滤水平趋强时,对语言输入的吸收量就低;与之相反,当学习者处于积极的情感之中,即情感过滤水平趋弱时,这种状态就会十分有助于输入的语言变为习得者内在化的语言吸收。Krashen认为影响语言习得的情感因素是:动力:学生学习目的是否明确,直接影响学习效果。目的明确,则动力大进步快;性格:自信、性格外向,乐于置身不熟悉的学习环境。自我感觉良好的学习者在学习中进步较快;情感状态:主要指焦虑和放松,焦虑感较强者,情感屏障高,获得的输入少;反之,则容易得到更多的输入。

“情感过滤假说”强调了促进或阻碍二语习得的一些“情感变量”,这就要求教师重视学生的心理因素,将学生的情感过滤程度降到最低程度。因此,外语教师一方面通过生动、形象、有趣的教学手段来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较为真实的“输入”环境,减少他们的焦虑。另一方面又不能让他们放任自流,无目标与压力。教师要尽量促使压力转化学生的“正焦虑”,即学习动力,更好地推动他们接受“输入”。为此,教师在“输入”外语知识的同时必须采取各种教学方法,不断地帮助学生排除情感障碍的反作用。

二、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提升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途径

长期以来,阅读一直是大学英语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不仅在各类英语考试中举足轻重,而且关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日常信息获取。克拉申的“输入假说”对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从语言输入的角度以下三种途径在当前独立学院开展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效果较为明显。

(一)一张一弛,行之有效

课堂教学时间弥足珍贵,有限时间内使学生掌握阅读技巧,领会文章大意,参悟生词含义,做好语篇分析,体会文中情境,学会归纳总结,尝试布局谋篇,并把热情带到课外自发自主的阅读过程中去,这是阅读教学成功的至高境界。

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摒弃传统精读课堂老师大包大揽的模式,采取一张一弛策略,即把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快速阅读的模式引入课堂,课前导入、背景信息介绍后随即让学生带着快速阅读任务开始阅读,学生需要完成老师设计好的针对课文的选择以及细节信息填空题,教授学生根据意群阅读、工字形阅读、扫读、寻读、速读等方法和技巧,帮助他们改掉不良的阅读习惯,养成好的默读习惯,帮助他们尽量减少眼停次数,扩大视力范围,使他们能在短时间内快速捕捉信息。

快速阅读环节结束后进入精读教学阶段,学生以分组讨论的形式处理课文的猜生词、归纳段落主旨、熟悉观点之间以及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关联及关系,老师再进行点评,并讲解重点语句用法,进行语篇分析,指导学生归纳出文章的重要语言点,比较新旧知识的异同点,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语言知识体系,提升学生的语言素质;最后,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材料的思想内涵,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话题”讨论,使学生在思想相互切磋、相互碰撞的过程中学会客观地分析、评价人物和事件,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或设置“虚拟社会”组织学生在相应的“社会环境”中扮演角色,体验“社会生活”,积极尝试解决“社会问题”,去体验文章中主人公的喜怒哀乐,使他们广泛接触有关的文化知识、背景资料、语汇和表达方式,真正做到融会贯通,综合运用。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话题式英语教学模式”和“情感浸入”的方法使学生由原来不肯开口转变为现在无论娴熟或英汉参半都敢于开口的良好状态。教师角色也实现了向“helper”和“instructor”较为成功的转变。

(二)遴选技能,主动学习

在许多学生的概念里,阅读学习与训练完全以考试为导向,投入再多时间效果依然不甚明显;有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良习惯,比如,有的学生阅读时爱出声;有的喜欢用手或笔指着文章句子读;有的则爱咬文嚼字、边读边查字典,一个词一个词去分析,速度很慢,等别人读完了全篇,他还不知文章所云;还有的学生“迂回”现象很严重,不仅影响阅读速度,而且不利于把握整篇文章的主旨。应该建议学生快读所读的材料;尽量不要读出声来或回读;利用已知的背景知识预测阅读材料的内容;以主题大意为重心,要有详有略;尽可能用上下文猜生词的词义,切勿频繁使用词典。引导学生逐渐养成以词组为单位的阅读习惯,不要一个一个单词地读。英语语法结构常常包含在一定的意群之中,以词组(此即语法结构)为单位阅读将有助于学生获取更大单位的意群,同时还有助于学生学会识别语法线索并预测该词组后的内容,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有助于提高阅读速度。鉴于此,教师首先要让学知道词组的含义并给予相应的演练,例如,老师可让学生作类似下面的练习:把一个句子按词组分成几个部分,词组与词组之间用斜线标出以示界线。此外,阅读课老师可选取一段比较浅显的文字材料让学生作如下练习:每五个单词中就划出去一个单词,然后叫学生读一遍文章并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学生们将发现即使有些单词被划掉了他们仍能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和主要细节。简言之,学生们将会明白即便不懂每个单词的意义仍能理解绝大部分文章。接着老师再和学生讨论文章提供的线索:既暗示空白处所需单词的词性,又表明文章所需单词的词汇意义。在准确无误地完成相应填空练习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技能。

同时,阅读时学生应该能够辨别清楚文章的文体——记叙、说明、议论等,以及全文的逻辑关系和组织结构(因果关系、对比比较关系、给定义或作过程描述等),这将有助于他们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学生还要尽可能地识别出文章的前言、正文及其写作的结构安排,文中的一些粘着语(如代词、连词)及过渡性词语是极为重要的提示和线索,学生要尽可能地把他们找出来。此外,通过阅读报纸杂志上的文章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会区分具体与一般、观点和事实以及准确推理的能力。

以此方法循序渐进,学生会在不断的训练指导、课后主动自发进行阅读训练的过程中不断体验到越来越多的成就感,这更有利于学生阅读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

(三)课外拓展,全面提高

仅靠英语课内时间是不可能学好一门外语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要试图包揽一切,要学会画龙点睛。课堂上示范引路,课外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空间自己去体验耕耘和收获的快乐,这样可以有效地开发学生的课外空间,促使学生去图书馆查资料、翻字典,扩展词汇量和知识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考的能力,从而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语言熟练过程。同时,读物的选择对阅读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首先,尽量选一些内容健康、思想性强的文章,使学生在运用所学知识、拓展阅读能力的同时,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其次,文章的体裁和题材力求多种多样,如评论、小说、简讯、新闻报道等;第三,所选读物的内容力求涉猎面广,比如经济、教育、新闻、社会热点、旅游、文化艺术、风土人情、风云人物等,以上两点可以照顾各种英语基础的学生的学习兴趣;第四,所选材料必须新颖、内容难易适中,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使学生读起来轻松愉快,在快乐中获取知识,增强学好阅读的信心;第五,所选材料必须语言质朴、生动、引人入胜,让学生读起来爱不释手,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的英语知识素养。

三、以教师的教学风格促进学生阅读学习

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中的“情感过滤假说”强调了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心理以及情感因素。反射到教师身上,英语教师的教学风格对于学生的心理及情感方面具有直接的影响。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有效的教学观点、技巧与作风的独特结合与表现,标志着教学艺术个性化的稳定状态。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受意识、知识、个性心理特征的内在因素的影响;同时外在的来自学校及社会方面的因素也会影响教学风格的形成。

(一)精准博学

教学作为一种艺术性的事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享受艺术性教学的乐趣,并逐渐凝炼出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对于英语教师而言,精准即教师的课堂语言面貌要达到最优,准确无误,因为老师的发音直接影响学生;所谓博学,即英语教师不仅要精通英语专业知识,还应通晓文史哲常识,教授学生的知识若如一滴水,教师起码具有大海般渊博的知识。这样,学生在得到老师满意回答钦佩老师知识渊博的同时还会因老师的人格魅力而对该门课程产生极大的兴趣。

(二)实践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