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管理会计相关理论范文

管理会计相关理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管理会计相关理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管理会计相关理论

第1篇:管理会计相关理论范文

[论文摘要]企业的经营目标是实现价值最大化,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现代企业多采用战略与财务相结合的方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战略管理会计。但在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过程里,必然要涉及企业利益相关者的真实利益,他们也有维护利益不受损害的权利,并实现其利益最大化。因此,本文致力于利益相关者视角,探讨战略管理会计的发展问题。 

 

一、战略管理会计综述 

(一)战略管理会计的定义 

战略管理会计以管理会计为手段,以取得整体竞争优势为主要目标,以战略观念审视企业外部和内部信息,强调财务与非财务信息、数量与非数量信息并重,制订、执行和考评企业的战略及战术,揭示企业在整个行业中的地位及其发展前景、建立预警分析系统,提供全面的、多元化的信息而形成的管理会计与战略管理融为一体的新兴学科。 

(二)战略管理会计的主要内容 

1.战略规划管理。战略管理会计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及其所在行业的特点对各种影响企业发展的因素做出及时反应,并制定企业发展的战略规划。 

2.战略成本管理。战略管理会计在成本管理上应考虑产品生产各个阶段发生的成本,并且强调在进行成本管理时要关注企业的市场竞争地位。 

3.经营投资决策管理。战略管理会计应以战略的眼光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全局的、长远的与决策相关的有用的信息,并以现金流量为基础,反映企业投资的实际业绩,为企业发展提供有用的信息。 

4.全面预算管理。预算的编制必须以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为基础,根据战略目标所确定的发展规划和战略决策制定当期计划。 

5.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会计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通过一定的方法来激励员工,以获取最大的人力资源价值,使企业能够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6.风险管理。企业的任何行为都带有一定的风险,风险越大,报酬越高,但当风险增加到一定程度,就会威胁到企业的生存。战略管理会计为了有效管理风险,专门采用预警分析技术,对影响企业经营的优势和劣势进行科学分析,预测其趋势变化,做到有备无患。 

7.战略性业绩评价体系。从战略管理会计的角度看,业绩评价是连接战略目标和日常经营活动的桥梁。良好的业绩评价体系可以将企业的战略目标具体化,并能有效地引导管理者的行为。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综述 

(一)企业利益相关者的涵义 

米切尔于1997年,将利益相关者的定义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凡是能影响企业活动或被企业活动所影响的人或团体都是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雇员、供应商、消费者、政府部门、相关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周边的社会成员等。第二类:凡是与企业有直接关系的人或团体才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排除了政府部分、社会组织以及社会团体、社会成员等。第三类则认为只有在企业中投资的人或团体才是利益相关者。本文所涉及的是上述第一类定义的利益相关者。

(二)利益相关者利益差别分析 

利益相关者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理性人,由于他们在企业内外所处的位置不同,他们的效用目标必然不同,下面对利益相关各方对企业的利益要求进行了分析。 

1.股东。股东作为企业的出资人,期望获取投资回报和资本的增值,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主要关注公司利润的最大化、剩余收益最大化、剩余风险最小化、公司能够持续经营等问题。 

2.雇员。根据他们在企业中的行政隶属关系不同,可以分为经理人员和一般雇员。经理人员希望企业的业绩提高,从而体现出他们在企业中的价值。一般雇员则希望他们的工资报酬能够增加。 

3.债权人。债权人和公司是一种契约关系,他们主要关注债权资本的风险性、保证借出资本能够按期收回本金和投资收益。 

4.供应商。供应商是公司生产经营所需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供给者,他们主要关注公司的销售收入最大化,如果存在商业赊欠,还要关注能否定期收回货款。 

5.消费者。公司价值和利润能否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消费者的选择。而消费者主要关注公司的产品或服务能否满足自己的需求和偏好。 

6.社区居民。公司的经营对所在社区也会产生重大影响。他们主要关注公司的经营能否为当地带来就业机会,是否对当地环境造成污染以及是否会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 

7.政府。政府的主要经济职能就是:运用经济、法律等政策和手段调控国民经济运行,维护正常的交易秩序,并站在公正的立场上,调控不同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政府主要关注税收的最大化、企业经营的合法性等问题。 

三、战略管理会计的发展 

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出发研究战略管理会计,也就是研究采用何种会计方法才能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目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从企业环境角度分析 

环境对企业发生双重的影响,一方面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机遇,另一方面又制约着企业的经营活动。战略管理会计必须根据企业特点及其所在的行业特点,关注宏观环境的变化,研究与判断宏观环境变化可能带来的机会与威胁,提供相关信息,并对可供采取的管理措施提出建议,使企业战略建立在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分析的基础之上,从而满足企业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需求。 

(二)从企业价值链角度分析 

战略管理会计可以根据企业的价值链,分析每一价值活动所涉及到的相关利益者,并采取特定的方法使他们获得最大利益。企业的价值活动可以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基本活动包括了采购、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等主要的活动。辅助活动并不直接表现为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过程,它们为企业提供了物资的、技术的和人力的基础。

(三)从企业竞争对手角度分析 

战略管理会计通过对竞争对手的分析,了解目标市场提供相似产品和服务的企业、经营具有相互替代性的同类产品或服务的企业、在市场上试图改变或影响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消费倾向的企业,他们的产品的成本和销售价格。分析产品价格差异产生的原因,评估竞争对手的优势与劣势,为制定本企业产品价格战略导向提供充分的信息,使企业产品的市场份额得以保持或提升,从而增强企业的获利能力。 

(四)从企业决策角度分析 

企业管理的重心在于经营,经营的关键在于决策,而经营决策的立足点在于能否实现对企业的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企业管理者的根本任务就是要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制定短期的经营策略和长期的投资决策。在进行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企业的主客观条件出发,制定正确的计划和科学的决策是搞好企业内部管理,实现企业各方利益最大化的基础。在企业高管理者做出决策的过程中,战略管理会计可以对企业会计部门所掌握的大量会计信息进行计量、加工,并对现实经济、技术条件下的被选方案的预期效益进行分析评价,然后向企业决策者提供意见,从而使他们能够做出正确的抉择,为企业带来最大的利益。 

综上所述,从企业利益相关者角度来研究战略管理会计,是对战略管理会计的发展,对会计研究有重要意义。由于本人对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不深,所以本文存在一定的狭隘性。 

 

参考文献 

[1]袁天荣,战略管理会计的体系内容,中南财经大学学报,2001,1 

[2]刘冬梅,实施战略管理会计的探讨,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6,6 

[3]李英才,利益相关者理论浅议,新选择,2006,2 

第2篇:管理会计相关理论范文

关键词:医院管理;管理会计;构想

Abstract:Underthesocialistmarketeconomytide''''simpetus,thenationalmedicalservicesystem,thesystemofmedicalcareinsurancereformisdevelopingthoroughly,howdoesthehospitaladaptthemarketeconomydevelopment,theenhancementsurvivalandthecompetitivespirit,meetsmedicalneedwhichthegeneralpopulationsgrowunceasingly,issuspendsinfrontofthehospitalsuperintendent''''simportanttopic,buttriesouthospitalmanagementaccountanttobeabletoplaythevitalroleinthisaspect.

keyword:Hospitalmanagement;Managementaccounting;Conception

一、试行医院管理会计

在我国70年代末,国内企业开始了对管理会计的理论探讨,之后企业中有较高素质的经营者开始了管理会计运用的新尝试。随着国内经济体制、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企业大力试行管理会计有了新的外部条件。目前,在医院管理中,管理会计应用极少,综观医院面临的竞争环境,推行医院管理会计,及时给经营管理者提供各种会计信息,定能促进医院的各项重大决策更趋合理化和科学化。

二、医院管理会计的工作范围和方法

医院管理会计的工作范围主要包括以下两部分:

1.预测与决策预测与决策主要是为单位管理者预测前景、经营决策和规划未来等经济活动服务,其主要任务是确保医院的各项资源(含人、财、物)得到最经济、最合理、最有效的配制和应用,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例如医院大批量使用的制(合)剂产品来源问题,是自行配制还是购买成品,哪种方式最经济实惠,运用管理会计中的相关方法通过分析可获取节约成本、获利最多的优化方案。另外,药品的库存数量应为多少时既能保证医院运转的正常需要,又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库存药品占用资金数额等方面的问题,都能通过管理会计的相关方法分析得出。

2.规划和控制规划与控制主要是为医院管理者反映和分析过去以及规划控制现在的经济活动服务的。主要目的是有效控制医院日常经济活动,明确各职能科室的经济责任,并对各科室的经营业绩进行正确评价、考核及奖惩,及时正确地调整和完善科室和医院的未来发展规划。例如医院基本建设项目投入是总体规划,分期实施还是重复建设,连年征战,运用业绩评价会计,对医院多年基本建设过程和财务收益、银行借贷进行综合评价,可以给经营决策者提供极具科学而有力的依据。又如医院临时工聘用数量的多少,医护人员合理的配比,行政后勤管理部门的设置均可通过评价进行分析,进行合理的有效控制。

医院管理会计中常用的方法是财务分析法以及本量利分析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方法等。它是通过对财务信息的深加工和再利用,实现对经济过程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责任考核评价等职能的一个综合体。

三、试行医院管理会计的主要影响因素

1.管理会计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单位领导的重视程度由于财务会计工作具有及时性、连续性、系统性的特点,因而其采用的程序与方法具有在实践中应用的客观必然性,即如果没有财务会计工作,单位就无法掌握其全部经济活动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因此,不管单位领导重视与否,财务会计都是各行业必须要进行的一项日常性工作。管理会计根据单位内部经营管理的特定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与程序向单位内部各级管理人员提供有选择的、部分的和不定期的管理信息,以便单位管理部门能够根据这些管理信息对有关经济活动进行规划、决策、控制与业绩评价。但是与财务会计不同的是,管理会计并不具有法律上的强制性,一个单位是否在日常工作中应用管理会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单位领导和各级管理人员对管理会计的了解与重视程度,如果企业领导缺乏对应用管理会计重要性的认识或对管理会计的基本概念与方法知之甚少而不应用管理会计,而是凭过去的经验或主观判断对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规划、决策、控制与业绩评价,可能并不影响其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尽管由此可能会导致单位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下降,但这种不利影响需要通过应用管理会计之后产生的效果对比才能体现出来。因而,单位在实践中是否能够主动地应用管理会计,则取决于单位领导和各级管理人员的观念更新,即是否能够将管理会计视为一项有助于加强单位内部经营管理和提高单位经济效益的经常性工作。只有得到单位领导和各级管理人员的重视,并且单位拥有掌握管理会计基本知识的专业人才,才能够使管理会计得到有效的推广和普及应用。2.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管理会计专业人员会计人员对管理会计运用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会计人员素质高低来体现的。素质系指会计人员知识层次、知识结构、价值观和职业水准。它不仅要求会计人员掌握现代科学管理、数学、预测学和经济学方面的知识而且还应了解心理学、行为学等社会科学知识。同时建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加强会计人员培训,提高会计人员应用微机的能力,尽快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管理会计专业人员,是推行医院管理会计的重要条件之一。

3.力争实现单位内部的管理会计工作制度化为确保管理会计工作的规范化,必须在单位内部建立起与财务会计部门平行的管理会计部门,由专业人员负责管理会计工作,并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以便考核评价单位管理会计师的工作业绩。

四、医院管理会计推行设想

1.增强医院主要领导的管理意识能否成功推行管理会计,医院主要领导的管理会计知识和素质培养显得十分重要,没有他们的支持和参与,推行是一句空话。通过参加管理会计培训班或自学有关基本知识和相关知识,使主要领导增强管理会计意识,不断完善自己对会计工作和会计人员的认识,可为顺利推行医院管理会计打下最重要的基础条件。

2.培养医院管理会计人员从现有财务人员中培训专业管理会计人员,通过培训,系统地掌握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

3.组建医院管理会计科为防止机构繁多,便于协调工作,组建的医院管理会计科可与财务科合署办公,但管理会计科必须配备初具管理会计知识的干部和会计人员,并由院领导明确工作职责、任务,如定期提交分析报表、专题报告、项目预测分析、评价、建议,适时列席部分院级工作讨论会等等。

第3篇:管理会计相关理论范文

采用传统的会计核算方法已经不能满足高校办学规模扩大的需要,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在高校财务中应用管理会计思想是有一定的必要性的,其中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完善高校财务管理、提高竞争实力的需要

从性质上来看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是相对的,管理会计主要是对内报告的,而财务会计主要是对外进行报告的,因此,为了更好地提高高校的社会效益,高校应该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有机的结合起来,高校可以通过管理会计的财务指标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促进教学设备的更新,进而提高高校教学、科研两方面的竞争实力。

(二)加强高校预算管理的需要

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高校在使用教育资金方面存在着使用率低的问题,大量固定资产被重复的购置,高校资产流失比较严重,加大了不良资产的比例。高校可以通过本量利分析和差异分析来寻找出最佳平衡点,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三)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国高校正处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国家加大了对高校的自主权,已经逐渐脱离了对国家拨款的依赖,高校的筹资渠道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宽,高校的办学条件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高校为了适应财务管理工作的需要,对管理模式进行了创新,改变了原来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可以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管理会计思想在高校财务中应用需要注意的问题

管理会计思想在高校财务中应用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一)坚持与内部控制制度相结合

我国财政部在2014年1月开始要求行政事业单位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因此高校在应用管理会计思想的过程中,要将内部控制制度与管理会计紧密的结合起来。从实质上来看内部控制是管理工作的一部分,要将管理会计与内部控制有效的结合起来,这样就可以避免出现由于管理会计思路的改变带来的财务风险。

(二)要注重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与其他财务会计不同的是,管理会计对高校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主要的作用是提高高校财务管理的内在功力,因此我国财政部将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期限定位在5到10年。同时高校的领导者也要认识到管理会计差异化的存在,要根据高校的实际经营特点分步骤的实施管理会计,循序渐进的开展管理会计工作,在进行管理会计工作的时候高校也要根据环境的变化适当的调整管理会计工作,这样才能够促进高校管理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从全校的角度来实施管理会计思路

管理会计思想会给高校财务管理带来一定的影响,主要影响在于可以增强高校之间的沟通,提高高校服务意识,高校应用管理会计思想应该从全校的角度出发,要与高校的宏观环境相适应,不能够仅仅局限于短期的战略发展目标上,这样才能够提高管理会计的全面性。

三、提高管理会计思想在高校财务中应用的建议

(一)重视对管理会计理论的研究

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很多高校对管理会计理论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因此高校要重视研究管理会计的相关理论,例如高校可以通过借鉴注册会计师协会的方式来加强对管理会计相关理论的研究,为了保证高校管理会计有较高的职业素质,高校管理会计必须持有会计资格证,这样就可以建立健全管理会计体系。高校对管理会计的研究重点应该放在财务管理学与管理会计学相结合的方向,将管理会计的重要性地位予以明确,要认识到现代企业会计中两大分支虽然是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但是其中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即资本运营和管理是财务管理的主要侧重点,高校内部经营和管理是管理会计的侧重点,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本质上两者是有区别的,因此高校在研究管理会计理论的时候要注意区别,高校也要将高等数学、统计学等融入到管理会计理论当中,提高管理会计精细化水平。

(二)建立健全管理会计体系

完善的管理会计体系是提高管理会计环境的重要保障,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不断完善管理会?体系:

1、引进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计算法也可以称作作业成本法,它的核心部分是作业,是对企业耗用的所有资源进行的确认和计量,作业中通过对耗用成本的准确计入,科学合理的找出成本动因,是一种将一切发生的作业成本纳入到成本计算对象的方法,采用作业成本法可以提高管理会计核算的准确性,为高校领导者进行经营决策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2、引进全面预算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是对企业利用预算的方法对各部门、各单位的相关财务资源及非财务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审计、控制,使企业的经营活动在有条不紊的情况下进行,已达到价值的最大化,有利于企业业务流程的规范化,有利于对企业加强控制。

(三)提高管理会计队伍的综合素质

高素质的管理会计队伍是管理会计思想在高校应用水平提高的关键,也是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需要,因此高校要不断提高管理会计队伍的综合素质,高校可以从以下对策出发提高管理会计队伍的综合素质:

首先,高校的领导者对管理会计人员要定期进行相关管理会计理论培训,可以通过聘请专家进行讲座的方式进行,也可以通过外派管理会计人员的方式进行,这样就可以保证高校管理会计人员能够及时的掌握最新的管理会计理论知识,提高高校管理会计工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其次,高校要提高招聘管理会计人员的门槛,要择优录取管理会计人员,可以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来对一些专业管理人员进行招聘,高校也要对招聘后的管理人员进行后期教育,这样才能够为高校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管理会计队伍。

再次,高校管理会计人员要虚心学习先进的管理会计经验,并总结出相关管理会计的经验教训,这样才能够不断提高管理会计工作的水平。

(四)加强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

管理会计思想在高校财务中应用要重视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对会计数据收集、整理、运用和输出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高校的管理者应该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研发出适合高校的一套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一些高校的管理信息系统,并没有实现学生管理系统、教务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的相互沟通,不能将管理会计的重要性作用发挥到最大化,因此高校要加强对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建设,首先高校要从整体战略目标出发,利用信息技术,将高校综合业务与会计信息系统有机的结合起来,因为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是管理会计,应该将管理会计作为信息化的监督框架;其次高校应该按照管理会计的要求,对管理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升级,提高管理会计信息加工、处理、分析和预测的水平,这样就可以大大的提升分析、挖掘管理会计的能力;再次软件开发商要加大对管理会计软件的研究力度,并尽快的将软件应用到高校的管理会计当中去,为高校提供先进的管理会计软件服务。

(五)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有机结合

我国高校管理会计应用还比较晚,为了进一步提高管理会计的水平,高校要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有机的结合起来,主要方法如下:

首先,高校要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体制,可以通过管理会计知识来分析、考核、控制高校财务内容,提高二者的相互融合。

其次,高校在对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相互融合的过程中,为了创新管理会计模式,需要利用一定的现代信息化的手段,有利于建立科学的管理会计模型,高校的预测和决策工作就会有科学的依据。

再次,高校要从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出发,设置不同的辅助核算项目,更好的实现对高校信息的收集。

第4篇:管理会计相关理论范文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理论;宏观会计政策选择;微观会计政策选择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一、会计政策选择问题概述

(一)会计政策选择的界定。根据我国新颁布的会计准则,会计政策定义为:企业在确认、计量和报告中所采用的原则、基础和处理方法。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人们一致认为会计政策的制定主体是企业。但是,黄菊波、杨晓舟(1995)提出将会计政策分为宏观会计政策和企业会计政策两个层次。那么相应的,会计政策的选择也要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来界定。“宏观会计政策选择是指政府或特定机构,对企业会计核算和会计报表编制的原则、程序和方法进行比较、分析、权衡,进而制定出会计准则的过程。微观会计政策选择指在宏观会计政策的约束下,会计政策选择主体根据本企业实际情况和特点,对可供选用的会计原则、方法、程序进行分析、比较、权衡,进而拟订会计政策的过程。”

(二)宏观和微观会计政策选择的关系。宏观会计政策选择和微观会计政策选择,也即是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方面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是企业利益相关者各方博弈的结果,具有一定的经济后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会计准则的制定,可以使会计准则不断优化;另一方面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又是在会计准则的基础之下,新会计准则的出台又会使会计政策有所改变。

二、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界定会计政策选择的主体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概述。利益相关者理论是财务管理理论中的一个,虽然其发展至今已有很多年,但是对于其概念的界定却并没有一个普遍的认同。在这些界定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弗里曼与克拉克森(1984)的表述,认为“利益相关者是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到一个组织实现其目标过程影响的人”。国内学者贾生华和陈宏辉(2002)的观点是:“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在企业中进行了一定的专用性投资,并承担了一定风险的个体和群体,其活动能够影响改变企业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到企业实现其目标过程的影响”。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下会计政策选择主体的界定。对于宏观会计政策选择即会计准则的制定来说,我国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是典型的官方组织,其制定人员的构成形式多样,具有专业性、代表性等特点,会计准则的制定存在协调各方利益的问题,因此其利益相关者是参与会计准则制定的各方人员。但由于是官方组织制定会计准则,所以其核心利益相关者便是政府。对于微观会计政策选择即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来说,企业是各个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经营的微观个体。在新的经济环境下,公司治理结构不仅包括股东、管理者、员工等内部因素,还包括顾客、供应商、政府等外部因素,因此其利益相关者的范围也随之扩大。

三、利益相关者对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

(一)利益相关者对会计准则制定的影响。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实质上就是平衡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益分布,尽量减少经济后果给各方当事人带来的不对称的收益或损失,增进公平性,缓和利益集团间的冲突过程。主要表现在要求准则的制定机构具有独立性、制定人员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以及制定程序充分的公开性和参与性上。

(二)利益相关者对微观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

1、管理者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企业对管理者的激励和约束通常是以与经营业绩紧密联系的管理报酬为手段实现的。那么,对于管理者来说,衡量其工作业绩的高低也即是衡量企业当期经营业绩的高低,通常是以利润指标来衡量的。这就为管理者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来操纵利润从而提高自身报酬提供了充足的动机。因此,管理者可能会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将未来期间的收益提前至本期确认,提高本期盈余,从而提高本期自身的报酬。

2、股东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对于我国的上市公司来说,股东在面临会计政策选择的时候往往考虑的是关于配股、特别处理及摘牌等问题。比如,国家明文规定:连续3年净资产收益率低于10%的上市公司将失去配股资格,那么股东就会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将每年的净资产收益率控制在略高于10%的范围之内,以保持其配股资格。

3、员工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企业的雇员将自己的人力资本投入企业,为企业运行提供必要的劳动因素,因而有权从企业获得一定的报酬和人身上的保证。作为雇员,他所关注的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往往与自己的薪酬有密切关系。因此,雇员比较偏好能够影响自己薪酬的会计政策,而不是太关注会计政策是否影响到企业整体的业绩。

四、我国会计政策选择现状

(一)宏观会计政策的选择。我国的会计准则制定属于政府管制模式,财政部会计司是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我国的会计准则制定程序也是遵循国际惯行的做法,包括计划、研究、起草和征求意见阶段。但是,其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政府在制定准则的时候,有可能过分地考虑了税收的需要和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的实现。在其他利益相关者较少地参与会计准则制定的情况下,有可能会损害其利益;另一方面在征询意见阶段,我国比较重视书面意见的征询,但是实际上由于会计准则面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工作量大、耗时较长、中间环节过多,这些会造成相关信息的时滞和扭曲,同时由于过程的冗繁会削弱公众参与制定准则的积极性。

(二)微观会计政策的选择。管理者是会计政策选择行为的主体,大股东作为强势利益集团,参与会计政策选择行为非常方便,两者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存在“内部人控制”和“一股独大”两种现象。企业管理当局实际上是企业的控制人,他们控制了企业的会计政策选择权,而且在企业信息上占据绝对的优势地位,因此,管理当局会在选择会计政策时优先考虑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同时,股东虽然相对处于信息弱势地位,但作为企业的所有者,其可以利用自己的强势地位参与会计政策的选择,使其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满足自己的利益。

五、改变会计政策选择现状的建议

(一)针对宏观会计政策的选择。由于我国的会计准则制定是政府管制模式,因此政府在会计准则制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现状是无法改变的。在后续的会计准则制定程序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首先,准则制定机构应该适当关注企业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多听基层企业界人士的意见,并且适当安排非公有制经济成分的代表参与制定会计准则;其次,建立更加公开化的征求意见制度,尽量减少征询意见过程中冗繁的过程和步骤,提高效率;最后,向社会公众宣传、普及有关会计准则方面的知识,使得公众可以结合自身所处的环境,在实际财务工作中面临的问题,更好地理解准则及其相应的利害关系,增强参与的积极性。

(二)针对微观会计政策的选择

1、协调相关利益者的利益。企业管理当局在选择会计政策时,必须综合权衡各利益相关者的需要,其关键是建立与相关利益者合理有效的沟通机制和沟通渠道。虽然现阶段在各个企业中已经建立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工会等代表各方面利益的机构,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些机制依然受制于“内部人”,不能真实反映所代表的相关利益者的利益目标。因此,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监管部门通过外在的监管和约束,使其充分发挥其职能和作用,从而做出有利于协调和平衡众多相关利益者利益的会计政策选择。

2、规范股票市场融资行为。股东在选择会计政策时,往往以考虑股票上市、配股制度、摘牌和退市制度为主。由于其考核的财务指标单一,即净资产收益率,因此股东习惯倾向于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来操纵净资产收益率。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可以考虑不只是以单一的财务指标作为衡量的标准,可以建立由若干指标或若干指标的加权平均数,同时体现现金流量要求的指标体系作为相关制度的指标参数。

3、增加会计政策选择的透明度。之所以造成“内部人控制”现象,是由于企业管理当局拥有更多的真实信息,具有信息优势,而且管理层还掌握着会计政策选择的部分主动权。管理层会利用自己的这种双重优势,选择有利于自己的会计政策。为了避免这种现象,要求企业加大信息披露力度,增加会计政策选择的透明度,最大限度地降低管理当局的信息优势。

(作者单位:山东财政学院会计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温琳,陈作华.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会计政策选择[J].财会通讯,2007.8.

[2]宋在科,王柱.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J].会计研究,2008.6.

第5篇:管理会计相关理论范文

关键词:会计委派制;会计人员;管理体制

会计人员是信息的直接生成者,因此,成为“猫和鼠”游戏双方争夺的焦点对象。在高度集权的计划体制下,游戏的制定者———国家(猫)凭借特权直接控制会计人员,并授予他们许多耀眼的桂冠和美丽的花环。游戏参与者———(鼠)始终处于严密监控下,虽然解决了信息真实,但整个运行机制的懒惰、浪费、效率低下等社会垢弊也难免。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中,游戏的制定者根据有效制度,制定游戏规则。游戏规则对任何参与者均平等有效,不存在歧视和不公。游戏参与者在游戏规则范围内可以自由发挥。即政府仅限于确认会计人员从业资格,并不争夺会计人员直接管理权。会计人员的待遇、职业道德等属于微观组织运行机制的,由企业自行确认。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和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基础。我国经济运行机制正处于“转轨变型”特殊时期,“猫和鼠”游戏中,“猫”是只小猫,“鼠”却成精。在鼠精们的操纵下,导致了当前我国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并到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会计信息失真严重,会计人员难辞其咎,改革会计人员管理体制亦是必然。关于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的主流观点是“会计委派制论”和“回归企业论”。本文以管原理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企业制度为背景,在对会计委派制理性评价的基础上,探讨我国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的价值取向。

1会计委派制述评

会计委派制并没有进行严格的学术定义,一般是指由政府有关部门,包括财政部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经贸委等部门,向社会公开招聘会计主管、财会机制负责人和一般会计人员,经考核录用后,派到需要进行监控的单位从事财务会计工作。这一制度时下正在不少地区积极试行,如湖北、四川、江苏、重庆等地,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长远战略来看,“会计委派制”不是我国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的主流价值取向,因为它存在以下缺陷:

1.1会计委派制违背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和根本要求[1]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企业改革的价值取向,独立的法人财产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和根本要求。现代企业依靠独立的法人财产具有了“独立的人格”。这种“独立的人格”使现代企业不服从行政权威,而服从于市场权威,使现代企业对行政命令产生了“抗逆机制”,以维护单位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进而在现代企业内部形成了一套客观、有效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现代企业制度最根本的要求是现代企业必须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因此,不能将产生于企业内部管理需要,服务于企业管理,企业有机组成部分之一的职能机构———企业会计与会计机构独立出去。会计委派制割裂了会计与企业之间天然的血缘关系,与现代企业制度水火不相容,是会计委派制最根本的缺陷。

1.2会计委派制违背了现代企业制度责任与权利的统一关系,将会计人员置于“两难”的尴尬的境地

衡量一种企业制度是否是现代企业制度,是否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关键的一点是看这种企业制度是否体现了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责任与权利相统一的本质要求。现代企业管理的一般原则认为:一个人或组织不能接受来自于两个以上的命令来源。因此,会计委派制能够实现的前提条件必须是国家与企业的双重领导机制能够协调一致,形成事实上的一个命令源。会计委派制一方面意味着权力结构在很大程度上的外倾化,另一方面意味着动力结构基本内倾化。权力结构和动力结构的脱节,导致了企业会计人员责任与权利的脱节,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与国家在利益分配、目标、管理等诸多方面存在矛盾,当国家与企业存在矛盾时,委派的会计人员怎么办?倾向国家就可能被“炒鱿鱼”或“穿小鞋”,偏向企业又与会计委派制的初衷相悖,会计人员必将处于两难境地。

1.3会计委派制与《会计法》立法宗旨相悖,是对会计监督的误解

提出会计委派制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会计监督乏力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严重。根据《会计法》,企业内部会计监督作为一种经济监督形式,主要是衡量和评价企业内部其它管理控制行为的有效性。企业内部会计监督的成败并不取决于会计本身,而取决于决策机构对会计的认识程度、利用程度和信任程度,取决于决策机构对会计合理化建议的采用率。根据《会计法》,我国会计监督体系是由司法监督、行政监督、社会监督和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四部分组成。司法监督主要通过司法机关对违法会计案件的判决来维护的尊严,保证会计行为依法进行。如对“琼民源”聘用的会计班文绍提供虚假财务会计报告罪的司法判定。[2]行政监督主要是政府有关机构通过服务和支持等方式约束规范会计行为,这主要体现在对注册会计师的管理监督上。社会监督主要是会计职业人员和自律性组织通过业务活动来矫正会计行为,从而起到维护会计秩序的作用。社会监督的主体是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单位内部会计监督主要是指会计机构和会计工作在单位“管理层”的授权下,对单位的财务经济活动进行监督控制,对授权“管理层”负责。《会计法》突出了内部控制的要求,体现了单位负责人对法律负责、单位其他人员对单位负责人负责的立法基本精神。形成我国目前会计监督不力的根源在于企业内部监督承担了部分行政监督和社会监督职责,这是一种“错位监督”,这种“错位监督”是使会计人员处于两难境地的根源。为强化会计监督力度进行会计委派是对《会计法》会计监督体系的误解,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和本质。只是一种权宜之计,而非定国安邦的长久战略之策。

1.4会计委派制实际操作问题

1.4.1企业会计人员的身份问题

会计委派制意味着会计机构中的负责人、主管会计和会计人员不再属于企业,而是属于政府或者其职能部门的委派人员。企业财会人员就由企业的“内当家”变成了企业的“外管家”,其工作范畴属企业财务,身份却变成了准国家干部或委派的监督人员。实际工作中,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诸如董事、监事、经理)必然对委派人员怀有戒备之心,要么违背委派初衷,与企业管理人员“同流合污”,要么被架空,认认真真做假账。

1.4.2委派人员的工资福利等待遇问题

企业经济效益有好坏之分,则其所属的会计人员待遇也应有差异。如果委派人员按原标准执行,则工作相同,待遇不同,不合理;如果按折衷标准进行,则原经济效益好的会计人员不愿接受委派;若委派人员的开支纳入国家预算,统一收取,势必倒退回到以财政代替财务的尴尬境地。若要以行政手段强制“均贫富”,按统一的标准执行,则委派会计人员势必吃“大锅饭”,无法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市场分配原则。

1.4.3机构设置庞大的问题

会计委派制后,财政部门对会计工作管理变为直接管理,会计人员的考核、提拔、培训、交流、资格认证等都需要有专门的班子和人员负责,原财政部门下属的会计管理机构设置必然增加,不符合政府是“守夜人”的经济学理念。

1.4.4委派会计人员业绩考核和考评问题

委派会计人员是由委派单位提供证明,写出鉴定,还是由会计局直接考核;考核和考评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和,考核和考评成绩优秀或不合格的会计人员如何奖惩等问题,很难确定的方法与措施。

1.5会计委派制忽略了以注册会计师为主体的社会监督体系的作用

现代企业制度在客观上要求建立以注册会计师为主体的社会会计监控服务体系。注册会计师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拿薪水的“经济警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国有企业会计报表质量,加强注册会计师的作用,财政部制定了《国有企业年度会计报表注册会计师审计暂行办法》,企业1998年的年度会计报表不再实行财政审批制度,实行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3]

1.6会计委派制与转变政府职能相矛盾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经济的管理由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为实现财政监督方式的转变,国务院决定取消在全国范围内连续开展13年的财税物价大检查这种直接监督形式。正如财政部纪检组长金莲淑指出“取消大检查,不是取消或弱化财政监督,而是调整财政监督的方式,更好地履行财政监督职能。”[4]有些人认为强化政府管理职能就应对会计人员进行委派是错误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会计的管理已经转变为间接管理(主要是通过制定会计法规,颁布会计准则;通过对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的支持与约束;对会计案件的审判等手段来完成。)

1.7“会计委派制”存在的其它问题

1)割裂了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两项基本职能的内在关系:会计的核算与控制职能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没有核算,控制就失去了依据;反之,没有控制,核算就没有真实性。

2)为加强会计监督对会计人员进行委派,那么,为加强统计监督是否需要对统计人员进行委派呢?为加强国有资产管理与监督是否需要对厂长、经理们进行委派呢?

3)会计委派制缺乏法律依据,与《公司法》等法律矛盾。

4)与国际惯例不协调,其他国家政府没有介入对企业会计人员的管理,会计人员的聘用、职务、待遇、升迁等由企业自行确定。[5]

诚如刘玉延副司长指出的那样,“会计人员委派制”既是理论问题,又是实践问题。它的提出和实践是受一定环境因素制约,不能全盘否定,更不能认为它是灵丹妙药,适合于所有的企业、事业单位。我们认为,“会计人员委派制”仅适合于行政事业单位、中小型国有企业、乡镇企业和村级单位和企业集团对下属企业,不适用于现代企业制度的代表———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以及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

值得指出的是:向国有委派财务总监,根据《公司法》等相应法规应属于投资者委派监事,属于公司治理结构中的监事会范畴,不应属于委派人员范畴,有不少同志将两者混为一谈。[6]有关委派财务总监的将在审计运行机制中进行。

综上所述,会计委派制是高风险的改革方案,不符合我国体制改革目标,与建立企业制度背道而驰,不应成为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的主流目标,我国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根据《会计法》的立法宗旨,建立有特色并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的“立法主导型”会计人员管理体制。

2“立法主导型”会计人员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新模式

“立法主导型”会计人员管理体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

2.1宏观措施国务院财政部门与其它部门

运用立法手段,通过颁布实施统一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体系,认定会计人员从业资格等,政府部门与会计职业团体相结合的宏观会计运行机制。《会计法》第七条规定:“国务院财政部门主管全国的会计工作。”明确了全国会计工作的主管部门是国务院财政部门。财政部门主管会计工作的手段在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是以间接管理为主的“立法主导型”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国务院财政部会计司的主要职责是:

1)负责制订、完善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体系,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会计系统的协调运行创造条件。《会计法》第八条规定:“国家实行统一的会计制度。”实行统一会计制度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而且按统一会计制度进行企业会计核算,相对比较容易,简单,主要适用于非上市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是按会计要素、分经济事项制定,对某个会计要素或经济业务所涉及的定义、特征、确认、计量和披露等进行阐述,主要适用于会计事项复杂,经营规模较大,股票上市交易的股份有限公司。“似应考虑上市公司采用会计准则形式,中小企业采用会计制度形式;”[7]

2)积极与立法部门合作,完善会计法律、法规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法治经济,为此必须加快会计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国务院财政部门应为会计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如《税法》、《公司法》、《证券交易法》、《商法》、《会计法实施细则》等)涉及会计内容的制订和修改提出建议。通过法律手段对会计工作和会计信息披露加以制约和规范,强化对会计工作的宏观指导,依法惩处违法行为,为会计行业的提供服务;

3)负责我国会计发展的战略性研究,预测我国会计发展的前景和趋势,及时、合理地制订、完善统一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体系,尽快解决我国会计研究中与实践脱节的矛盾问题;

4)负责国际会计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将我国会计与国际会计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协调好我国会计的本国化与国际化,为加入“WTO”后,我国企业和会计行业参与世界分工与合作创造条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客观上要求建立司法监督、行政监督、社会监督和企业内部会计监督相结合的监督管理体系。以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为主体的社会监督体系,依据《注册会计师法》和独立审计准则,接受客户委托,独立、客观、公正地执行查帐、审计和咨询服务业务;财政、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保险监管等部门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职责,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实施监督检查(《会计法》第三十三条);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会计法》第二十七条)。3种监督管理体系相互结合,形成强有力的监督机制。同时,建立司法监督体系,加大对会计违法案件的惩处力度,推动会计工作规范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应大力发挥会计职业团体的作用。国务院及地方财政部门对会计工作的管理不可能过细、过多,应大力发挥会计职业团体的积极作用。我国会计职业团体(如中国会计学会、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等)应是非营利组织,其主要作用是负责会计管理日常工作。诸如组织注册会计师资格和评定工作;组织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组织实施会计专业继续;制订颁布实施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标准;对违反职业道德标准的会员进行处理(触犯刑律的,依法惩处);协调会计行业、会员之间的矛盾等。与国外发达国家的会计职业团体相比,我国的会计职业团体数量比较少、规模比较小,应大力发展诸如高级会计师协会、管理会计师协会等民间会计职业团体。

2.2微观上:会计人员和会计机构是企业管理人员和职能部门

会计人员须取得相应会计资格认证后,由企业根据客观需要聘请。“单位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8]被聘请的会计人员依法为单位服务,向单位相应经理层负责。被聘请会计人员的工资关系、人事关系以及组织关系等属单位权限范畴。会计人员在国家统一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体系的约束下,遵守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在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条件下,有权根据单位相关利益者的偏好,进行资金、财产、成本、费用和利润等的会计核算,有权根据单位内部和外部信息使用者的需求编制各种会计报表。单位对外编制的财务报告经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应作为单位纳税、贷款等的依据。会计责任应分为两类:有意过失责任和无意过失责任。前者指会计人员及单位负责人由于获利动机驱使,有意违反会计法律、法规的规定造成的会计责任。根据《会计法》,单位负责人是会计行为的第一责任主体。后者是指由于会计人员个人原因(如会计业务不熟、自身贪污受贿等)形成的会计责任,此类责任会计人员为第一责任主体。若分不清责任主体,单位负责人是会计行为的第一责任主体。

“立法主导型”会计管理体制框架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背景,基于如下考虑:

1)体现市场经济体制宏观调控和微观搞活的基本指导思想。这种管理体制既有利于政府对全国会计事务的宏观调控,又有利于单位会计工作为单位经营管理服务,实现政府职能转变,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服务;

2)理顺企业会计与国家财政的关系。建立“立法主导型”会计管理体制有利于财政部门集中精力,从国家宏观调控的角度出发,运用财政杠杆和财政政策,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使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有利于企业会计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更好的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

3)与国际惯例协调。大多数国家对会计事务的管理,也采用“立法主导型”管理模式;

4)有利于“抓大放小”;[9]

5)建立“立法主导型”会计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与实行会计人员委派制运行机制相比,其改革成本、风险都较小,而且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大方向一致,是现实和理性的必然选择。

需要指出的是:此运行模式将游戏规则制定权赋予宏观会计运行机制,而将具体从事会计工作,从属于企业的会计人员的管理权限赋予微观会计运行机制,使企业会计人员回归企业,使会计机构和财务机构等一样,成为企业管理中的一个职能部门,体现企业行为,维护企业利益,这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运行机制中的游戏规则。

[1]中国会计学会会计理论与会计准则研究组会计准则问题专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收入[S]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11

[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制度[S]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4

[4] (美)罗伯特C.希金斯,沈艺峰等译财务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科文(香港)出版有限公司,2000

[5]MBA必修核心课程编译组理财:资金筹措与适用[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7

[6]梁汉星资本委托管理制度〔M〕广东:广东经济出版社,2000

[7]郭复初财务专论[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8

第6篇:管理会计相关理论范文

企业是经济性组织,为市场高效率、低成本地提供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获取较好的绩效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企业自身作为经济性组织,是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集合体,它的经营过程必然牵涉到企业内部的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同时,企业是社会的企业,它的经营发展也会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而也必然牵涉到社会上的利益相关者的权益问题。因此,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市场个体,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需要对环境保护、员工关系、股东权益、利害关系人权益等各种关系背负一定的责任,这就是企业的社会责任。这种责任要求企业必须超越把利润最大化作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理念,强调要在生产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强调对消费者、对环境、对社会等诸多利益相关者的贡献。

然而,从中国社会科学院2011年11月8日公布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报告(2011)》(简称蓝皮书)来看,无论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还是外资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的表现都存在较多的问题,在满分为100分的评价指标之下,其平均得分仅为19.7分,严重的缺乏社会责任的企业超过七成,在社会责任的行使方面有超过半数的国有企业处于旁观状态,有将近30家企业在社会责任得分方面为0。这说明,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整体水平还处于起步的阶段,由此也可见中国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严峻程度。

在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方面,有不少问题涉及到企业的会计操作,包括其相关信息的披露,这些问题对企业的利益相关者造成的影响是最为直接,同时影响力也是最大的。本文的研究正是基于上述背景之下,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视角,对企业的社会责任相关会计问题进行研究。

二、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真实性情况较差

当前,我国企业在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时候,更多的是为了确保自身的利益,而不是为了尽到社会责任。在企业经营者、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监管机构、中介机构等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博弈之中,企业选择披露真实性较差的社会责任信息往往能够获取更高的效益,而其他的利益相关者则缺乏制衡的能力。向凯,陈胜蓝(2008)以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真实性为调查内容,在2005年8月至2006年1月对分布在我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债权人、上市公司、中介机构和政府部门等利益相关者进行的问卷调查,对收到的调查表进行整理之后得到相关数据如表3—2所示。

从上表可知,会计信息披露不真实的约占70%。根据调查没有一个机构投资者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是可靠的,同时,上市公司以及中介机构则大部分认为信息并不真实可靠,这是因为上市公司作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主要的供给者,中介机构作为相关的社会责任信息的公众权威鉴证机构,应是最了解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真实情况,分析和认知也比较全面。作为局中人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尚且如此,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真实性确实不足以令利益相关者认可和信服。

(二)信息披露的质量不高

近年来,虽然我国不少企业已经开始中国式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同时也在按照自身的实际情况来相关社会责任方面的信息。但是,由于当前我国政府对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标准和规范尚没有明确标准,引导还不到位,同时整个社会对于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的氛围还有待提升。因此,就出现了企业虽然披露了社会责任信息,但是利益相关者却无法从这些本报告之中找到自身实际需要的信息或者真正感兴趣的信息。换而言之,就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不高。

(三)只见正面消息,报喜不报忧

我国企业一贯喜欢报喜不报忧,这一点在其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方面也表现的淋漓尽致。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一些企业对其社会责任信息进行选择性的披露,有亮点的部分浓墨重彩的进行渲染,将其当做披露重点,而存在不足或者完全没有采取有效措施的部分则一笔带过或者干脆就是只字不提,大多数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中少有提及社会责任履行中存在的差距与不足,鲜见对改进措施或重大负面事件的披露。这种做法容易误导投资者,也会对顾客等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判断产生误导。

第二,大部分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中所提供的社会责任方面的信息不能有效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实际需要,关键性不强且无特色,实质性内容少。以社会公众为例,他们在意的是产品的安全责任信息以及环境保护责任信息的披露,对于企业职工而言,他们更为在意企业的医疗保障体系等福利体系的建设。但是,大多数的企业却更愿意披露企业的经济责任、公益事业责任的承担。

(四)缺少第三方审计

当前,我国对于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并没有采取严格性的约束机制,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审计要求更是一片空白。当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还处在鼓励和引导阶段,真正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规范还远未成形,审计制度尚未建立。因此,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是没有任何的第三方审计介入的,基本上就是企业愿意怎么说就怎么说。这种情况下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真实性是根本无法得到保障的,诚如欧洲会计专家协会可持续性审核主席Lars— Olle Larsson 所说,“没有经过审核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比广告好不了多少。”

三、提升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水平的对策

(一)政府层面的对策——严格会计监管

第7篇:管理会计相关理论范文

1.会计信息的的含义及作用

1.1会计信息的含义

对会计信息含义的研究,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美国会计学会(AAA)在发表《基本会计理论》中对其定义为:“为了使信息使用者能作出有根据地决策和判断从而确认、计量和传递经济信息程序。会计信息主要用来处理企业经营过程中所产生的数据,按照规定的会计制度法规、方法和程序,把他们加工成有助于决策的财务信息和其他经济信息,揭示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1.2会计信息的作用

会计信息是整个会计行为系统的核心,实质是各种利益关系间的反映。通过有价值的会计信息了解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帮助投资者进行合理化的投资决策,评估和预测未来现金流动的方向;有利于政府部门进行合理的宏观调控,依据会计报表监督并检查企业的财务管理情况;更利于加强和改善经营管理模式,企业管理者通过系统的信息资料,及时发现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做出措施,完善经营管理。

二.会计信息质量的特征

会计信息质量是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质量的保证,主要包括:

(1)可靠性。可靠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最基本要求,是指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2)相关性。相关性是指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应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Q策有关,要求在收集、记录、处理和提供会计信息过程中能充分考虑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的需要。相关性的核心是对决策有用。

(3)可理解性。可理解性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与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利用,要求会计记录清晰,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财务报告要数字正确、项目齐全、勾稽关系清楚。

(4)可比性。可比性是指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前后期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以便对不同时期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事项,应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使其所提供的数据资料便于比较、分析和汇总。

(5)实质重于形式。实质重于形式指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6)重要性。重要性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通过交易或事项反应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按规定方法和程序进行处理,并在财务报告中充分、准确地披露,让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合理性的判断。

(7)谨慎性。谨慎性指企业对交易或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应保持相应的谨慎,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不低估负责或费用,稳妥可靠。(8)及时性。及时性是指对于已发生的交易或事项进行及时处理,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延后。

三.企业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研究理论基础

内部控制环境的完善对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有着深远的影响,会计失真问题的治理应当更加重视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与完善。

(1)系统论。系统论是指企业由许多要素组成的系统,内部控制作为一个子系统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会计信息系统的确认、记录和计量等活动形成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财务信息。内部控制系统和会计信息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2)信息论。信息论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通过确认、计量和记录等行为收集的数据,再按准则和规范编制成对决策有用的财务信息。会计信息为内部控制行为提供了有效的信息。而在COSO报告定义内部控制五要素中,信息与沟通作为内部控制的载体将内部控制的各个要素结合起来。

第8篇:管理会计相关理论范文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 会计政策 会计政策选择

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的定义,会计政策是公司在编制会计报表时所拟采用的具体原则、会计基础、核算惯例(规则)和实务。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定义会计政策为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中所采取的原则、基础和会计处理方法。故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是企业依照财政部制定和的会计准则,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选择符合自身利益的、能恰当反映企业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的具体会计原则和会计处理、会计核算、会计程序和方法的总称。它贯穿于企业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过程,也包括经济事项初次发生时的选择和因客观环境变化而变化的会计政策。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会计政策规范研究是在20世纪30年代,会计政策的规范性研究注重对于形成的会计理论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是在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对最佳会计实务的探寻成为对会计政策研究的主导,这些研究成果在财务准则委员会(FASB)可以看到。国外最早进行实证研究的是赫普霍恩(1953),其研究结果表明管理人员选择会计政策的目标是使各期收益均衡化,而不是所报告利润的极大化。戈登(1964)的实证研究表明,企业经理人员选择会计政策有其自身的经济动机。提出了收益均衡化假设并证实了假设,戈登的收益均衡化假设引起了很多相关研究。瓦茨和齐默尔蔓(1986)在戈登假设的基础之上对会计政策选择动机提出了著名的:分红计划假设、债务契约假设、政治成本假设。自瓦茨和齐默尔蔓之后,国外的实证研究基本上围绕对这些假设的检验。希利(1995)对分红计划假设进行了研究,发现公司以报告净收益作为分红计划基础的,公司管理层会采用应急利润政策来实现预期红利最大化的现象。斯威尼(1994) 对债务契约假设进行了研究,发现违反债务合同中的营运资本和股东权益保护条款的公司占多数,违反负债权益率及利息保障倍数条款的公司则相对较少。勃永通等人(1992)年研究了公司在1986年税收改革法案中可选择的最低税收条款可能做出的盈利管理反应,发现在ATM条款实施的第一年(1987),美国公司确有通过会计政策选择、应计制手段减少部分收益。琼斯(1991)研究发现美国公司为获得进口救济而对报告净收益进行调整,发现在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调查年度,样本公司的应计项目都显著为负,而在调查前后年度并没有显著为负,进一步说明了公司在受到外来竞争影响时的,普遍选用应计政策来争取进口保护,这与政治成本假设相一致。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对会计政策选择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会计学者深入研究了企业理论、产权理论、理论、管制理论等经济学理论,并主要利用规范性研究来探讨我国的会计政策选择。宋在科、王柱(2008)将利益主体分为强势和弱势两类,研究了两类利益主体对会计政策选择的参与意识、影响方式、影响程度及产生的经济后果。(2009)认为企业管理层在选择会计政策时,应站在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将其提高到企业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和选择,有效解决会计政策的选择问题。郎仙荣(2009)认为在利益相关者理论下,会计政策选择的立场应为利益相关者立场,并提出从协调利益相关者利益、改善监管部门的监管,规范股票市场的融资行为、加强会计信息披露、强化注册会计师的外部约束来优化会计政策选择。刘东山、刘全山(2009)从均衡相关者的角度提出了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规范框架。我国的实证研究主要借用国外成熟的模型并结合我国当前国情下,来检验会计政策选择,这是国内学者进行的实证研究的主要途径。关于利益相关者的研究,大多是出现在探讨公司治理问题中,如刘立国(2003)从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两个方面,对公司治理与财务报告舞弊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其研究结果表明,法人股比例、执行董事比例、内部人控制度、监事会的规模与财务舞弊的可能性正相关,与流通股比例负相关。宋建峰(1998)在其论文《盈余管理的动机透视及其对审计的意义》中提出与西方三大假设相类似的三大动机假设:公司管理当局自身效用最大化假说、违约假说、社会成本假说,并指出虽然在国内没有作过检验,但三大假设和经验观察是吻合的。孙妮娜,王福胜(2009)采用进化博弈理论的方法分析利益相关者的决策过程发现,最终的策略选择受初始状态的影响,初始策略的选择取决于不同策略之下的收益及潜在的陈本的大小,利益相关者将比较不同会计政策选择的经济后果,进行反复学习和调整。结果表明,在惩罚成本和声誉损失较大的情况下,均衡点在风险优势的会计政策组合上,而该选择就是兼顾各方利益,并使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均衡状态。

第9篇:管理会计相关理论范文

(一)核算型会计在工商行政中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情况来看,核算型会计己无法满足工商行政管理的需求。因此,更多职能的管理型会计应运而生。首先,从会计工作侧重点来说,核算型会计主要是负责工商行政管理的日常业务记录并完成登记,一般通过财务报表来反映工商行政管理单位的经营情况以及财务状况。其次,从工作内容来看,核算型会计在提供财务报表时,是根据特定指标来衡量工商行政管理单位的成果。只能从报表中看工商行政管理的成本变动情况,缺乏详细的资料。最后,核算型会计的工作只是在做财务会计的工作,留于形式使报告式的会计,缺乏管理能力。工商行政管理人员要想随时了解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情况、各部门之间的材料,就核算型会计的能力是远远不能满足工作需求的。

(二)工商行政管理会计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的意义

工商行政管理会计从以往单纯的记录工商行政管理单位的账目,到强化巩固工商行政管理单位实现最大的效益。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可以满足工商行政管理单位发展的要求。管理型会计主要是负责工商行政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疑难问题,对其进行分析给工商行政管理人员提供合理的建议,帮助工商行政管理人员更好的服务人民。

工商行政管理会计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有利于对工商行政管理单位未来的规划。可以对工商行政管理单位进行规划,提供相关的资料,满足工商行政管理人员的需求。有利于推动工商行政管理单位更好的发展,根据财务预测可以了解不同时期工商行政管理单位的情况。工商行政管理会计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可以给工商行政管理单位注入新鲜的血液,推动工商行政管理单位更好的发展。

二、工商行政管理会计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的策略

(一)会计应转变财务管理观念

要想工商行政管理会计可以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就要转变财务管理观念。工商行政管理会计的人员要根据《会计法》以及会计相关的法规,规范会计核算工作。工商行政管理单位的领导要带头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支持会计工作人员严格执法,保证会计工作人员工作可以顺利进行。

会计人员应该转变工作思想,认识到工商行政管理会计工作不单是核算,还需要对单位的财务进行预算、监督工商行政管理人员的考核情况。要改变财务管理观念,要建立以效益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改善工商行政管理单位的情况。

(二)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要想工商行政管理会计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就要建立健全管理机制,让会计人员可以根据会计法规以及行业制度的要求工作。会计人员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可以认识到工商行政管理单位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内部会计管理。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可以给会计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提供制度支撑,会计人员可以根据财务情况分析影响单位财务状况以及工作成果的原因。此外,工商行政管理人员也可以了解单位的财务状况,从而提高他们工作的效率。工商行政管理单位,可以建立健全内部会计审计制度,提高审计人员的地位,强化会计的职责,进而使会计人员可以行使监督的权利。

(三)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

工商行政管理单位要想让会计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需要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让具有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会计工作人员定期进行培训,适应财务岗位的工作提高财会人员的素质和工作效率。在培训时,工商行政管理单位应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给会计工作人员提供继续学习的机会。让会计工作人员能够认清从核算型向管理型的转变,激励会计人员工作。调动会计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给工商行政管理单位提供更全面的数据资料,提高工商行政管理会计的工作。

三、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