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土空间规划总结范文

国土空间规划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土空间规划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国土空间规划总结

第1篇:国土空间规划总结范文

关键词: 美国 大都市区

1. 绪论

人类科技日渐发达,世界城市也在科技发展的带动下发展迅速,在城市全球化和区域城市化两大背景下,大城市的影响范围迅速扩大,其在空间范围上构成了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周边城镇共同组成的大都市区。大都市区之间的竞争也形成了世界经济竞争的缩影,协调发展大都市区城市区域经济与区域规划的主要任务。本文通过研究美国国土空间规划,特别是大都市区规划模式的演替及相关案例的分析,总结相关经验,以求为我国区域规划与管理提供有益的借鉴。

2. 美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与政治体制相对应,美国国土规划的职能主要在地方政府,在规划中起主导作用的不是政府而是社会组织,所以,美国整个规划体系是一个以地方为主、高度分散、缺乏高层次统筹协调的规划体系。美国至今还没有进行国家级的系统的全国性国土规划,只有问题导向型的区域规划,国土规划相关内容也分散在相关规划中。整个规划体系由联邦的公共土地用途规划和区域开发规划以及有关的政策、独立的州综合规划(只有部分州)、州域内的区域规划、地方政府综合规划、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组成。

大都市区国土空间规划是美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美国维护国家竞争力的国家战略当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3.美国大都市区国土空间规划模式演替分析

美国是大都市区发展进程最快也是最明显的国家,也是提出大都市区概念的地方。美国大都市区起源于上世纪初,到40年代逐渐成熟。而目前,美国已经有268个大都市区,百分之80的人口居住在大都市区,本文从时间的角度,将美国大都市国土空间规划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特征都尤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并与之相适应。

3.1 单中心城市区域的对外扩张

19世纪后期,是美国经工业化大生产阶段。产业结构的演变,使得人口迅速向城市聚集,这一时期,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角,并控制着周围区域的发展,为了突破城市行政辖区对中心城市发展的束缚,中心城市采取了对外扩张的发展模式。而对外扩张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兼并和合并等手段来实现。

从美国大都市发展的历史上看,其中心城市的兼并和合并有着自东向西,自北朝南的发展特征。美国东部城市起步较早,也是最早实施兼并的区域,例如纽约、芝加哥等都通过兼并的方式实现了中心城市的极速扩张,而后这种趋势向西、向南扩散。

3.2 多中心管治结构

进入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工业化进程已经成熟,中心城市中交通拥挤,环境恶化,地价飞涨等去中心化因素逐渐增强,兴起了以中产阶级为主要人群的郊区化进程。客观上增强了郊区的经济实力,郊区对中心城市的依赖性逐渐减弱,这决定了中心城市已经无法像以往那样,依靠强权的合并、兼并来进行对外的扩张。这一阶段多中心管治结构逐渐兴起。代表性的就是专区的职能分割的应用[3]。

从1952年至2002年,是美国专区规划迅速发展的阶段,这一阶段美国专区数量迅速增长,洪士建等人认为这种现象的发生是因为实践和理论互相推动的结果。他认为一方面区域经济的发展使得大都市范围内形成了数个次级中心,大都市空间格局由单中心向多中心持续转变,另一方面,公共选择学派在美国的兴起,以及其所主张的多利益体综合管治的理念深入人心,使得多中心管治结构得以持续发展和应用。

4. 美国空间国土规划案例分析

4.1 明尼阿波利斯一圣保罗都市区规划

20世纪初,明尼阿波利斯、圣保罗两个城市分隔,缺少合作,总人口约46万。20世纪50年代,快速郊区化促使这两个城市逐渐结合,明尼阿波利斯一圣保罗大都市区逐渐形成,人口达120万。大都市的快速增长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并引发人们思考。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问题是:如何引导整个大都市区持续增长,如何解决大都市区排水和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布局、管理上遇到的问题。人们认识到需要通过区域性、整体性规划解决问题。

规划目标改变现有不可持续的开发方式,通过对城市的无序蔓延进行限制,将城市开发集中在两个中心城市和具有发展潜力的卫星城,并由大都市区交通系统将其联系起来。

具体措施图7—5

首先,成立大都市规划协会。企业、社会团体、市民等非政府力量和政府共同关注,促使区域规划得到州立法机构的重视,并于1957年通过大都市规划协会草案。该委员会(MPC)是一个政府性质的区域规划机构,提供28个席位,21位是代表地方政府,7位是由政府指定代表市民、商人和社团组织担任。由于政治家和政治体制的原因,MPC的权力和职能受到法律的限制,并没有执行权。

其次,MPC编制大都市区域规划。1966年完成规划工作。本次规划提出:①交通规划和土地利用紧密联系;②提供可供选择的多样性规划模式。土地利用规划合作中的一个突出障碍是财产税分配问题。在各自的利益驱动下,各市政府在应征税的设施布局上产生激烈竞争。

5.美国国土空间规划的经验总结

纵观美国国土规划的发展历程,有效解决限制大都市区整体发展的行政分割与区际冲突问题,是美国政府、企业、社团和居民共同关心的话题和主动要求,形成了不同模式演替的主线,促使其采取了有效的规划管理措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适度的行政区划调整,打破行政界线对生产要素的限制是美国大都市去中心城市区域规划的普遍做法,最常用的方式则是兼并或市县合并。

2.虽然美国有深刻的以个人利益至上的传统文化背景,但是,为了协调区域之间的矛盾,各个相关政府之间通过建立统一的大都市区政府,来解决单一政府所无法解决的问题。

3.在地方自治的体制之下,普遍建立大都市区政府有一定的难度,通过建立城市联合管理体系,建立松散型的大都市地方政府协会,来协调区域间的关系,并与大都市区政府的相互补充也是一种普遍采取的方式。

4.联合组建各种单一功能的特别区和协调机构根据管理的现实需要,各地方政府联合组建各种各样的特别管辖区(特别区),设立专门管理机构,对都市区范围内的交通、水利、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金融、公共服务、环境保护进行统一协调与管理。

6.对中国大都市区国土空间规划与整治的若干启示

我们经济经过30多年的迅速的增长,区域城市化趋势格外显著,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数个明显的大都市区。但是,因为机制的不健全,城市之间的协同作用明显缺乏,各个城市之间普遍存在互相争夺优质资源,却不愿承担责任的现象。城市之间互相攀比、相互封锁、各自为政严重影响了大都市区一体化发展的进程。美国大都市区的发展要比我国提前数十年,研究美国大都市区的发展经验,对于我国对于大都市区规划与管理方面将有重要借鉴意义。

1.建立区域联合管理机构

纵观美国大都市区发展历史,区域性的联合政府是美国解决区域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联合政府的协调作用,可以实现区域资源的整合,可以以最小的代价创造最高的整体价值。而在我国目前的行政体制下,大都市区的许多成员,比如天津、北京的京津都市区,上海、苏州等组成的大上海都市区都分属不同的行政单元。行政单元与级别的不对等无疑限制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借鉴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建立全球视野,逐渐淡化行政界线的限制,建立互利互惠,资源互补的协调发展长效机制,是大都市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提高非政府组织的作用

在市场条件下,仅靠政府之间的协调是远远不够的,非政府组织的作用也逐渐增强,形成了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在美国,由非政府组织建立的区域规划协会在美国大都市区规划与管理当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目前市场机制以及行政单元无法频繁划分的条件下,生产关系空前复杂,发挥市场的自动调节作用,在大都市的法制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建设上协调各个利益体的利益,非政府组织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3.注意解决社会公平问题

社会公平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社会问题,也应当是区域规划当中的重要命题。在美国纽约大都市区的规划当中,将解决社会公平问题当做其中一个关键组成部分。比如在该规划当中,纽约区域规划协会在规划中强调的“学校—工作联合体”的机制,该机制实行教育与培训终身制,从而保证了低收入集体的劳动竞争力。而在我国,贫富差距逐渐拉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根据西南财经大学的中国家庭财产报告,中国家庭资产中位数是247万,而平均数却仅有47万,如此可见一斑。在珠江三角洲的大都市区也面临着产业升级,竞争加剧,劳动力素质跟不上企业发展速度等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也应当是未来中国大都市区规划中的重要任务。

4.注重区域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从美国大都市区的区域国土空间规划上来看,其早期的仅注重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而后来越来越注重区域整体协调发展,其中环境问题成为这种转变的关键要素。纽约大都市区规划提出的3E战略是后期美国国土空间规划的典型代表,该规划当中将环境提高到与经济、公平同等的地位。这也说明,环境不仅是区域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因素。而在我国,区域规划当中的环境问题还处于学术层面,对于环境治理和保护的投入远不及其他要素,粗放型增长还是我国大都市发展的基本情况。环境的持续恶化也逐渐成为我国区域发展当中的重要的消极要素。因此,总结发达国家大都市区的发展经验,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化发展,也应当是我国区域规划特别是大都市区规划当中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 周一星.城市地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谢守红.大都市区的空间组织[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3] 张京祥.城镇群体空间组合[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4]孙柏瑛.当代地方治理—— 面向2l世纪的挑战[M].北京: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2004.

[5] 毛寿龙.西方政府的治道变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6] 黄丽.国外大都市区治理模式[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第2篇:国土空间规划总结范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肥肥猫”为你整理了这篇街道“六争攻坚”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一、加快建设“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

高质量做好芯港小镇、协和地块新引进企业的前期配套服务工作,12月各重点项目配套工作推进顺利。霞浦污水泵站污水管堆土处理工程(旭升地块堆土清运)已完工,区公建中心工程款已支付。炮台岗旭升地块场平削坡工程已完工,已报区评审中心结算评审。炮台岗边坡治理工程二期削坡部分开工。柴桥街道协和地块473亩土地场平及渣土清运工程,完成滨港委托合同签订,60%工程款已支付。南大光电三期50亩土地渣土清运工程已完工。中科院有机材料所堆土清运工程已完工。纬四路周边土方清运一期工程和二期工程,纬中路东侧场平一期工程和二期工程,已完成招标,其中清运一期与场平一期已开工,预计2021年2月初完工。

配合区重点办加快处理各条管线处理工作。柴桥集成电路产业基地110KV配套电缆工程完成沙溪4号塔、排管施工政策处理;环镇北路至梅山连接线电力排管工程完成绿化带、进出口通道等政策处理;上周地块军用光缆完成与部队的对接洽谈,并完成施工。

二、持续推进新型城市化布局

紧紧抓住新一轮15年国土空间规划调整契机,系统优化柴桥街道国土空间规划,委托规划编制单位进行土地利用情况的调查,细化城区外各村未来宅基地和公共用房的用地规划,目前已完成城区空间规划编制规划初稿,并与各村社对接用地指标、新增设施、交通流线等情况。

三、大力推进老旧小区改造

加快实施万景花园小区改造工程,目前除部分零星绿化外项目完工,通过竣工验收。云锦四季、芦江小区、东海明珠等老小区微改造及文明城市小区环境提升项目完工验收。大力推进小区垃圾分类“撤桶并点”工作,目前共有10个小区完成“撤桶并点”,并全面推广定时定点投放、点位督导、监控执法“三位一体”相结合的垃圾分类闭环。

四、持续做好镇村人居提质

系统布排美丽城镇项目,完成美丽城镇共性及个性指标自评、资料收集,创建方案获评市级优秀行动方案,目前行动方案已正式批复,2021年项目库已获区住建局批准。贯彻落实市“4566”乡村产业振兴行动,确定乡村振兴示范带创建建设项目,完成施工图设计,正在进行乡村振兴示范带施工前准备工作。

第3篇:国土空间规划总结范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康辉小陈”为你整理了这篇2021年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工作总结和2022年工作安排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根据工作安排,现将我局2021年工作总结和2022年工作安排汇报如下:

一、2021年工作总结

(一)加强资源要素保障。2021年完成用地报批组卷13个批次,获批面积2093.22亩。全年供应土地127宗、面积2325亩,其中划拨62宗、面积1019亩,出让65宗、面积1306亩,出让价款25724万元。启动实施新增耕地3149.84亩,完成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获批指标4009.54亩,完成增减挂钩指标归还3035.54亩。完成地票交易4089.13亩,成交价款44233.62万元。编制上报土地成片开发方案24个,全部获得审批。

(二)强化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一是强力推进“五未”土地处置,根据《宣州区“五未”土地处置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对全区批而未供、闲置土地进行了全面排查。形成存量资源图谱,并制作成“一张图”。2021年度已处置批而未供土地1443亩、供而未用594亩。二是积极开展“标准地”改革工作。2021年已成交的标准地2宗,面积70.03亩,成交价款795万元。宣州经济开发区2021年7月制定《“标准地”改革试点实施方案(试行)》。

(三)推进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一是初步划定了宣州区永久基本农田线和城镇开发边界。二是完成了市级村庄规划试点水东镇祁梅村村庄规划编制,启动了区级村庄规划试点水阳镇新珠村、洪林镇南湖村的村庄规划编制。

(四)优化自然资源管理

1.以“长牙齿”的硬措施加强耕地保护。一是在“三调”初步成果基础上,扎实开展永久基本农田核实。二是广泛宣传乱占耕地建房“八不准”,稳步推进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整治。三是完成扬子鳄保护区整改以及占用永久基本农田调整补划工作。

2.有力推进矿山生态修复。一是实施了3个在建矿山“边开采、边治理”项目,修复面积16.876公顷。二是实施了3个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修复面积4.32公顷。三是全力推进利用市场化方式实施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作。

3.扎实推进矿产资源管理。一是完成宣州区青峰山枣子沟大型矿山采矿权挂牌出让工作,采矿权出让收益13亿元。二是完成茶山、幸福两个矿山剥离物有偿处置试点,矿益权收益2057.87万元。三是完成《宣州区矿山资源总体规划(2021-2025年)》编制工作。四是全面开展2021年度省级绿色矿山遴选工作。

4.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坚决落实《宣州区2021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全面开展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完成地质灾害汛前调查、汛后核查,妥善转移安置“烟花”过境期间受灾群众,未发生地质灾害安全事故。

(五)强力推进“难办证”问题专项治理。一是完成宣州区房地产领域历史遗留“难办证”专项问题总计7个项目, 共640套房屋。首次登记了640套,完成率100%,已办证到户618套,办证率96.56%。二是启动宣州区集体和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难安置”问题专项治理。全面摸排统计,宣州区逾期未安置项目共3个、585套。根据“一项目一政策”制定工作方案,明确整改措施。

二、2022年工作安排

(一)强力保障项目用地需求

1.积极争取更多项目纳入省委省政府“双招双引”引领的十大新兴产业特别重大项目以及延链补链强链的重大产业项目。争取省级以上配置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计划,保障重大项目用地需求。

2.深化“五未”土地处置专项行动,持续开展批而未供、闲置、低效土地全域治理,盘活存量建设用地1800亩以上,节约高效保障项目用地。

3.全力推进新增耕地和增减挂钩工作,全年计划实施新增耕地2000亩、增减挂钩1500亩,合理有效利用增减挂钩指标,兜底保障所有项目用地需求。

4.全面完成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一是将按照省、市工作要求,继续开展三线划定相关工作,按时间节点要求完成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二是根据《宣州区村庄规划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3年)》要求,在村庄规划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宣州区村庄规划编制工作。

5.积极推进宣州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指导有关乡镇和街道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工作。

(二)全面加强自然资源管理

1.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一是全面推行田长制,建立区、镇、村三级田长体系,落实田长责任。二是加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

2.加强矿山生态环境治理。一是对全区16家在建矿山实施“边开采、边治理”。二是根据《宣城市矿山生态修复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实施方案》,全面开展全区在册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对符合条件的矿山积极运用市场化方式进行修复。三是积极开展绿色矿山创建工作,争取不少于50%的矿山企业能够达到绿色矿山标准。

3.全力做好宣州区清理规范林权确权登记历史遗留问题试点工作。一是做好宣州区林权登记存量数据整合和宛陵林场国有林权确权工作。二是推进林权登记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

第4篇:国土空间规划总结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现代测量技术;应用

引言

城市规划是一种对城市发展的战略性指导,是一种空间规划,这种空间规划是人类居住环境层面上的、是以城市层次为主要工作对象的,是实现环境、社会、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城市空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来建设适合人类栖息的环境是它的根本目的,城市规划的内涵和外延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有了新的变化。所以,只有对城市各种信息进行准确把握和全面了解,才能做出好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方案。而现代化测量技术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高精度的数据资料,使城市规划建设方案更加科学合理,对充分发挥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的战略指导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几种现代测量技术的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新的现代技术不断涌现,各个领域都应用现代技术进行工作,城市规划领域也不例外,下面我们来分析几种目前在城市规划测量工作中应用范围最广、有效性最大,熟知度最高的现代测量技术。

1、GPS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是全球定位系统的简称,它是一种全新的现代导航与定位技术,可以为全球任意多个用户和任意地点提供瞬时测速服务和三维定位。定位精度高、全天候作业、经济效益好、操作简便、观测时间短等是其显著特点。2、数字化土地测量技术数字化土地测量技术是在原有的地图上通过计算机、绘图仪、数字化软件、数字化仪和扫描仪等进行工作,从而在短时间内获得数字化成果、直接使用测量结果、用计算机模拟信号来进行直观表达、对数字化成果进行更新和维护、根据不同用户的各种需求来对各种数据进行再加工。3、RS技术(遥感技术)RS(遥感)技术它是指在离被测物体很远的位置上使用仪器设备,接收和记录现象或者物体发射或者反射的电磁波信息,经过对信息的分析和加工处理,对现象或者物体的性质以及它的变化进行识别和探测的理论与技术。RS技术的出现,使人类对空间的认识能力进一步扩展,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信息丰富、现势性强、准确等遥感数据的特点进一步突出,从而在环境、测绘、农林、地理、等各个方面广泛应用。4、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技术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技术是指利用无人机对土地进行拍摄之后对影像资料进行研究与分析,从而得出测量数据,它可以将野外操作转变为室内操作,该技术不会受到地形环境的限制,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和较高的精准度。随着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技术的日趋成熟以及经济建设的需要,无人机测量以及在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5、GI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是地理信息系统的简称,是一种以采集、管理、描述、贮存、和分析地球表面(包括大气层)与空间和地理分布相关的数据的空间信息系统。

二、现代测量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1、GPS测量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在测量中使用GPS技术,不但操作简单、布局灵活,而且精准度高,大大提高了测量的精度,为测量技术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GPS测量不但不会受到天气、地形等自然环境的影响,而且能够在自然环境恶劣的情况下如期完成测量工作。目前,GPS测量技术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都是常规测量方法的数倍,所以大多数城市都有自己的GPS控制网,来为城市发展提供基本的数据资料。特别是RTK技术的发展,使GPS能够更加快捷高效的获取城市野外数据,GPS技术已经在控制测量、地籍要素测量、放样与施工测量和地形测量等城市基本测量方面得以广泛应用。加之,GPS在车辆监控导航中也得到广泛的应用,使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是现代城市交通规划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

2、数字化土地测量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由于复杂和繁琐的线条、数字和符号、文字使传统测量工作对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的要求,非专业人事无法看懂这些图文、数据所代表的意义。而数字化土地测量技术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可以在计算机屏幕上对测绘过程中的各种元素进行直观生动的体现,并且随时可以修改和调整测绘产品,具有较强的便利性和快捷性,通俗易懂。特别是现代城市规划与建设对数据的精准性和科学性具有更高的要求,并且需要反复的分析、对比和评估测绘的数据,因此在现代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应用数字化土地测量技术,不仅能够更直观的分析个数据,而且更有利于比较多种设计方案,从而使测绘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得到有效的保证。3、RS测量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随着数字化城市的不断深入,数据格式多、数据量大成为城市规划基础数据的特点,这就要求用运一种在数据采集方面有突出优势的技术来满足时展的要求,而RS技术能够满足现代数字化城市的发展需求,RS技术也成为城市规划别重要的数据来源。目前,RS技术在城市规划中主要应用于城市空间布局综合分析和城市规划实施情况动态监测两个方面。4、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技术具有高分辨率、操作灵活、起降方便、成本低廉等特点,在城市规划与市政管理、小区域航空摄影、征迁拆违与应急指挥、危险区域目标摄影、生态环境保护、自然灾害监测评估等领域被广泛应用。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技术可以为城市规划区域的数字高程模型的生产、大比例尺影像地图生产、DLG产品、正射影像制作提供高分辨率,可以对中间设施和区域进行三维数字建模和应急保障,还可以对重点区域实施动态变化监测,满足城市信息化建设对各种类型空间数据的需求。5、GIS测量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GIS测量技术主要在构建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辅助城市规划进行各项专题分析、规划信息的查询与管理、规划成果的网络、实现三维展示与漫游、规划方案比选和分析评价等几个方面得以集中体现。

总结:

在日新月异的城市规划过程中,城市规划和建设工作想着更加规范、科学的方向发展,城市测量更加需要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提高效能,以符合现代化城市规划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第5篇:国土空间规划总结范文

关键词:城乡规划环境规划空间资源主体功能区划生态功能区划

Abstract: in the two type society constructio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environment of policies, in the city for sustained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ealth, rural and urban planning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plan fully fusion has become a tren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two planning focus, in order to solve the main contradiction as a starting point, up to the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idea, down to the space of coordination system resources and put forward two rules of concrete Suggestions to fully mix. In the macroscopic level main body function division and with ecological function division in different areas of urban and rural space control principle contents is proposed requirements, theoretically expand the space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control perspective; In the micro level of hebe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detailed the content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space control, practice can enhance the scientific nature of the rural and urban planning and operation.

Keywords: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environmental planning space resource ecosystem delineation main function division

中图分类号:X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中国在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瓶颈,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城乡建设是两型社会建设的载体,城乡规划是城乡建设的蓝本,要想最终实现两型社会目标,就必须追溯到源头,对城乡总体规划提出更高的要求。城乡建设快速推进给城乡环境带来了一系列诸如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城市热导等负面影响, 这些负面影响已逐步弥盖了城乡建设的正面效应,成为制约城市自身健康发展的瓶颈。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良好的景观和生态环境成为了城市人民追求的新目标,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为了满足城市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把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有机纳入城乡总体规划已成为必然选择。

从传统“两规协调”(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乡总体规划)的博弈历程来看,两种规划协调的本质是用地问题,新城乡规划法的颁布实施已经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法律平台。借鉴传统两规合一的经验,从宏观角度分析,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与城乡规划的矛盾焦点应该是建设用地扩张与生态环境涵养用地的失衡问题,因此本文跳出了仅就城乡规划环保篇章分析问题的小圈子,针对城乡规划的矛盾焦点,上至城乡规划编制理念,下至空间资源的协调性系统提出“两规合一”的具体建议。

一、 规划编制理念的融合

城乡总体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融合并不是简单的把环保规划拿来照搬内容,而是需要从上至下系统的吸纳,规划编制理念是规划编制中的“上”,规划理念类似根基,限定了规划的大体框架和编制方向。因此“两规合一”首先要从理念上融会贯通[1]。

1、规划编制的定位由单纯满足建设规模需求转变为供需平衡的双向协调。传统的城(乡)总体规划,是以需求为导向的规划模式,主要立足于发展的需求决定城市的性质、职能和规模。把环境保护融入城乡总体规划中,不仅要考虑城乡发展的需求,还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及资源的供给能力,为城乡的发展提供基本保障和充足后劲。量化城市在资源、能源、环境等方面所能接受的容量,通过需求与容量的相互协调,科学统筹城市的定位和发展规模,保障城市的经济社会活动在资源、环境可容纳的范围内,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2、规划编制的重点由空间布局和发展建设转向生态修复与经济建设协调进行。传统城(乡)总体规划注重的是人工物质空间的规划,多把空间如何布局,空间上如何安排人类活动及相应设施建设作为首要内容,辅以自然生态环境的点缀,这就导致了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忽视。把环境保护规划有机纳入城乡总体规划就需要扩大城乡规划的视野,丰富与相关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内容,并保障新增内容与传统内容的有机协调,实现从“单纯的建设发展规划”到“禁建区、限建区与适建区规划”的转变。优先考虑自然生态条件,最大限度地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将城乡经济社会活动限定在合理的空间范围内,从空间资源角度保障城乡的可持续发展。

二、 空间资源协调性分析

空间资源的争夺是城乡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矛盾焦点所在[2],因此“两规合一”的突破口和关键点就是如何在经济社会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协调配置好空间资源,而城乡规划中的空间管制正是实现空间资源协调配置的具体抓手。空间管制具体内容是优先保护区域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缓解空间资源压力,优化空间资源配置,通过明确各种地域类型空间管制的范围、形式和程度,确保城乡空间形态和资源丰度,引导城乡合理建设,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3]中国地域辽阔,各地生态环境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差异很大,把行政分割的城乡空间放到整个国土空间和完整生态系统的大空间范围内考虑,处在不同地域的城乡建设应服从该地域整体的主体功能和生态功能,因此不同地域城乡规划中的空间管制内容应结合主体功能区划及生态功能区划的布局对空间资源从宏观层面上加以引导。把城乡空间拆解到小空间范围分析,主要抽象概括为禁建区、限建区和适建区三种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其中禁建区、限建区与环境领域的受保护地区在空间界定上有重叠部分,因此城乡规划在具体编制及实施空间管制内容时应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中受保护地的点状分布情况,保护地的具体类型及保护的具体要求,以求在空间管制范围划分上更加合理,在管制措施制定上更加具体,增强空间管制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1、宏观层面上空间资源协调性分析

主体功能区就是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确定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并据此明确开发方向,完善开发政策,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逐步形成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根据上述开发定义和理念,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4]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都属于城市化地区,开发内容总体上相同但开发强度和开发方式不同。限制开发区主要包括农产品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上述三类区是以行政界定的市(县)为基本单元。禁止开发区是一类特殊的重点生态功能区,根据保护需要呈点状分布,不以行政边界界定。

生态功能区划是在充分认识区域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及生态服务功能空间分异规律的基础上划分生态功能区。主要划分了生态调节、产品提供和人居保障三类生态功能区,其中生态调节功能主要包括水源涵养、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保持、洪水调储等五小类功能。[5]生态功能区主要是以行政界定的市(县)为基本单元。

上述大范围空间的两类区划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其中主体功能区划中的优化和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分别与生态功能区划中的人居保障区,生态调节及产品提供区基本对应,。对应情况具体见图。

由图可知,主体功能区划中的优化和重点开发区包括生态功能区划中的居住保障区及部分农产品和生态调节区。其中居住保障区与优化和重点开发区的开发政策基本一致,农产品提供和生态调节区与优化和重点开发区的开发政策不一致,后一类地区看似在开发政策上存在矛盾,但对该类地区的空间资源进行详细分解可知,两类规划分别对同一大类地区不同位置的空间资源做出了具体要求。由于主体功能区划的印发时间较生态功能区划晚,区划基础信息更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因此两类规划中没有提及的空间资源部分应执行主体功能区划中的相关要求。根据上述分析,站在经济社会和生态战略布局高度,从宏观层面对处在不同地域的城乡空间管制提出原则性要求。

处在优化和重点开发区(主体功能区划)与居住保障区(生态功能区划)交集中的地区: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大都市群地区应控制城市蔓延扩张,其中应减少工矿建设和农村生活空间,扩大城市居住、公共设施、绿色生态空间。不断优化生态系统格局,净化水系,提高水质,严格保护耕地、水面、湿地、林地、草地和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好城市之间的绿色开敞空间。其余地区的城乡应扩大城市规模,减少农村生活空间,扩大城市居住、公共设施、服务业、交通和绿色生态空间。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工业化城镇化对生态系统的侵占和影响。

处在优化和重点开发区(主体功能区划)与农产品提供和生态调节区(生态功能区划)交集的地区:主要是东陇海、江淮、冀中南、臧中南、黔中地区,这些地区的中心城市和其它地区应该执行主体功能区中关于优化和重点开发区的政策和要求,东陇海的苏北滩涂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地带、江淮的大别山水源涵养地带、冀中南的太行山地水土保持地带,臧中南的防风固沙及热带雨林地带应执行生态调节区的空间管制要求,重点生态功能区应形成点状开发,面上保护的空间结构,人类活动占用的空间控制在目前水平,保有大片开敞生态空间,水面、湿地、林地、草地等绿色生态空间扩大。

2、微观层面上空间资源协调性分析

以河北省为例,探讨城乡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在小范围空间的充分融合。《河北省生态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涉及空间目标指标一项,描述为“全省水源涵养区、自然保护区、海岸线、湿地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明显加强,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的比例达到12%以上。[6]”并结合相关专项规划,主要对管理权限内的水源地和自然保护区提出了具体的保护与管理要求。城乡规划法仅原则性规定了三区的划分方法及管制要求,为了进一步细化、实化城乡空间管制内容,本文主要从禁、限建区划分范围及管制具体要求两个层面分析城乡规划及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协调融合,以求在微观层面加强城乡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1)禁建区、限建区划分范围及比例

在划分禁建区和限建区时首先要囊括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中受保护的各类地区,并且应扣除重叠面积。这些地区大都已经划定了保护界限并呈点状分布在城乡空间中,囊括的方法并不是这些区域的简单加和,应从维护生态整体性和功能性角度出发,有意构建相关保护地的生态廊道,以联通点状保护地,营造相对开敞的生态空间,加强生态要素之间物质、能量、信息的流通,充分发挥出禁建区、限建区的生态效能。总结我国东、中、西部典型地区空间管制规划得出,只要地区内地形不复杂(山地、沿海等),禁、限建区的比例一般在85%左右,其中禁建区一般达到10%,限建区75%,[3]结合河北省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河北省城乡建设规划中禁建区比例应该达到12%以上。

(2)禁建区、限建区的具体管制要求

结合环境领域管理及保护重点,主要对城乡规划禁、限建区中的水源地及自然保护区的管制要求进行细化,其余空间资源根据其功能类型应分别符合风景旅游保护区、历史文化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等相关法律法规及对应领域专项规划的要求。

水源地空间管制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结合河北省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及水源地规划,对城乡规划中的水源地地区提出了三类具体管制要求,一是水源保护区常规环境管制要求。除严格按照水污染防治法要求对保护区行为进行管理外,土地规划部门加强对水源保护区的规划管理,对已划入水源保护区的区域,要严格土地审批,禁止新、改、扩建项目;对已占用水源保护区用地的原有单位(项目),应结合区域改造,逐步搬迁。二是饮用水水源风险管制要求。针对水污染事故的突发性,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加强一级保护区内交通穿越风险管理,强化危险化学品运输监管,在水源保护区内定期开展生态监察。三是保护区内面源管制要求。结合城乡规划,合理村庄布局,在水源保护区周边等重点村镇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农村工业企业污染、生活污染、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等方面的防治工作。

自然保护区空间管制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结合河北省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及相关专项环境规划,对城乡规划中的自然保护区提出具体管制要求。城乡规划中的禁建区、限建区划分应具有一定预见性并呈动态开敞状态,以适当扩大自然保护区面积。结合生态环境规划,城乡规划中的禁建区、限建区应自动纳入根据需要新建立的自然保护区,对受到严重威胁的典型生态系统、珍惜濒危物种、珍贵海洋生物资源以及自然遗迹等,实施抢救性保护,并纳入配套的一批生态廊道,将主要的自然保护区连片成网。除上述传统的自然保护区,城乡规划还应提高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的关注程度,并将其及时补充纳入禁建区、限建区范围,从空间资源的配置上给予优先保障,切实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

结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城市的自身发展,城乡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融合成为了一种趋势,本文从两种规划矛盾焦点即空间资源分配问题作为研究的突破点,上至城乡规划编制理念,下至空间资源协调性分析系统地提出了“两规合一”的具体建议。从宏观层面以主体功能区划及生态功能区划为导则和基本框架,对不同地域范围城乡规划的空间管制内容提出了原则性要求。并以河北省为例,从加强城乡规划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角度出发,从空间范围划分及控制措施制定等微观层面具体细化了城乡规划空间管制内容。

参考文献

[1]段宁. “两型社会”背景下城乡规划编制的理念转变与内容创新. 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09:623-630

[2]曹春霞,丁湘成. 空间规划体系的协调机制研究. 科技建设, 2009(4):640-648

[3] 金继晶,郑伯红. 面向城乡统筹的空间管制规划. 现代城市研究,2009(2):29-34

[4] 全国主体功能区划. 国土资源部, 2011

第6篇:国土空间规划总结范文

关键词:雨课堂;城乡规划;教学改革

1课程设计

选取专业主干课程进行改革,使用“雨课堂”插件,以培养规划学生应具备的软能力和硬能力为导向,从课前、课堂、课后三方面进行课程设计,重点关注对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的培养和形成个人知识体系的塑造。

1.1课程简介

随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重构,社会对规划人才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这就意味着,城乡规划专业也要将变革目标聚焦于学生,对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做出一定的创新与调整。而作为城乡规划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城市规划原理”几乎涵盖了学生整个规划生涯的方方面面,是专业教学的核心部分,其对培养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了解整个行业发展现状,从而进行规划设计的实践具有重要作用。“城市规划原理”这门课程包括基础设施、道路与交通、公共空间等多方面内容,具有理论性强、复杂度高和综合性强的特点,导致学生理解及运用有一定难度。而目前“城市规划原理”的教学仍遵从老派的教学框架,整体的课程安排为每周1~2次课程进行概括性的理论讲解,学时短、学习模式与方法落后。这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还使学生难以充分理解城乡规划的相关原理以及培养学生结合知识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说,把“雨课堂”模式引入城市规划原理的教学,细分庞大的规划原理体系,将其融入到课前认知、课程理解、课后内化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更好掌握课程知识点,对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增加学生对专业的理解与热情,达成高水平教学目的与要求,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1.2课前

“雨课堂”依托于PPT与微信,对教师与学生双方而言,使用环境都十分简单。教师将前沿性、综合性的规划理念与课本中基础性、宽泛性的知识点相结合,精心设置课程内容,确定每个教学单元目标,量化学习内容。将每节课程相关的预习资料通过“雨课堂”发送到学生端,便于学生下载查阅。在这个过程中,将问题发给学生,引起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做好课前准备,提高课程效率。其中,预习资料的选择并不局限于需要上课讲解的重要内容,还可包含多元化的思想,以供学生全方位感知城市。学生在微信端打开预习资料,根据自身情况,充分利用课下时间,对课程内容进行简单分析,进行碎片化学习,形成自己独立的观点,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预习资料后,可上传疑惑点至教师端,等待教师回复或上课讲解,增加课下师生之间的互动。

1.3课堂

教师通过点击PPT进入“雨课堂”,随机点名提高学生专注力、抬头率,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以学生为中心,针对在课前预习过程中学生端发送的疑惑点以及教学任务中的难点进行深入讲解,对于核心知识点引导学生积极讨论、表达。根据学生的疑惑点,深化课程目标,适度调整课程进度,强化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力。学生通过微信的“扫一扫”进入虚拟课堂,考勤签到,在手机端查看课件,改善听课体验;依靠雨课堂的弹幕、“不懂”按钮等功能与教师有效互动,提高课堂活力,增强学习趣味性;重要知识点可点击“收藏”按钮,将繁琐的笔记整理简化为一键记录,便于课后复习;在课堂答题环节,学生通过手机端答题,教师可以即时掌握学生答题效果、错误率,更高效掌握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接受程度,对症下药,提高学习效率;在“雨课堂”分组匿名讨论模式中,学生大胆表达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活跃的思想交流更能激发意想不到的灵感与思潮。

1.4课下

教师可以下载课堂数据,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效果。依托“雨课堂”平台,进行多元化的作业布置——单选、多选、主观题等,从不同维度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辅导。将整体的课程学习落到平时,准确跟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作为平时成绩的考核内容之一,改变传统的临考学习模式,而不只是一考定终生。学生在经历了课前认知、课堂理解后,以对课程知识点有了大致理解。将课上学习的知识点与教师的案例进行结合分析,通过多元化习题的练习,完成知识与自身的融合,利用“雨课堂”中留言板等功能学习心得,塑造并形成自己的理论知识体系。

2课程评价

在学生和教师两方面对课程设置进行审视和反思,开展系统的检验和进一步讨论。

2.1学生评价

为顺应现代化新经济、新业态的发展,高校教育进入全面改革时期,加强课程效果,发挥学生在课程中的核心作用,培育出创新能力高、应用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在学生方面,“雨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对学生知识内容的吸收、实践与内化,侧重主动性学习的培养,是课程效果评价的重点之一,也是培育人才重要保障之一。

2.2知识理解

不同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的方式不同,为保证每个同学都能领悟课程内容,教师将教学内容细化,分布在“雨课堂”的不同功能中。如城市规划原理课中,学生对城市布局形态的特点及优缺点记忆不足,教师在课上明晰城市布局特点,学生课下结合“雨课堂”中的典型城市例子,加深对城市布局形态的理解和记忆,将课外知识不断扩充进自己的知识系统中,把书读厚。首先,就课程活动而言,通过课前碎片化的预习、课上深度学习、课下测试与实践等,不同层次地帮助学习理解。其次,教师将量化课程数据,使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个性化学习,锻炼扎实的基本功,由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学习积极性,掌握学科最新发展动态,高效率完成学习任务,最大限度地释放教与学的能量。

2.3课内实践

在学生对城乡规划各方面理论知识有一定理解后,课程中教师便可深入引导学生从城市的表象问题入手,利用“雨课堂”进行规划模拟训练,溯源其在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深层次原因,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活学活用的境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针对问题,从宏观视角对城市综合分析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对城市各子系统之间如何协同发展具有一定判断,能够提出完整解决方案,培养学生展望未来的创新思维。“雨课堂”的课程活动将这些可迁移能力的培养融入课程教学中,将现代网络技术融入到传统的课程教学中,不受限于时间和地点,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效演示和拓展传统教学模式下“面对面”的课堂教学。这种模式与传统的模式相比,学生更能积极参与教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除更好促进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外,还在解决同一城市问题上,各抒己见,,从而有序推进团队工作,展示出专业的团队协作能力。

3课程内化

处在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学生如何内化知识为自己所用,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而通过“雨课堂+线下”混合式模式的学习,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留下最精华的部分,归纳总结,把书读薄,重构并形成独属于自己的知识理论体系。这个过程可能存在一定瑕疵,但经过不断地深入学习,升级迭代,对学生长远发展自己的知识内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雨课堂”教学模式打破教学时间固化,为学生加工内化的知识、输出知识、传播知识提供平台且提高了能效。

3.1教师辅助

“雨课堂模式”对教师在课程内容,课程评价方面的帮助不言而喻。而真正能够起到决定作用的还最终掌握在教师手中,无论什么样的科技最终还得依靠人的情感进行输出,这是机器所不能取代的,所以说,软件的辅助加之教师的理解才能真正使课程日臻完善,而不是单单地依靠课上的习题抢答,红包试题,主观讨论。情感的输出之下有高效辅助工具配合,可缩短课程时间,还能减少课程中那些因课上作业而造成的拖堂、节奏乱、秩序差的情况发生。

3.2课程内容

“雨课堂”模式使教师的课程内容不再局限于教材,反而更专注于与学生的连接,与学生实时互动,以此来增加课程吸引力。除此之外,教师可以进一步归纳总结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为做好日后教学规划,课程改革奠定基础,保障课程效果。课程内容的变革与时代的知识应该接轨,那些书本中难免会有陈旧的知识,而城乡规划本身就是一个紧跟时代的前沿型综合专业,对于知识和时事政治的把握应该有良好的敏锐判断。所以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也应该遵循与时俱进的原则。3.3课程转变以往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的成绩由30%平时成绩和70%期末考试成绩构成,可以对学习效果排序,缺少对学生学习过程中重难点的关注,难以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传统考核中,整个考核过程偏向总结性的评价,评价效能低,而雨课堂恰恰提高了学生的自我效能,课程从被动转向主动,学生融入课堂,老师融入学生。“雨课堂”学习模式应用新技术,助力评价体系,实现由表面化、单一化向深层次地完成教学目标、客观化地转变。值得一提的是,本研究中同样难度的试卷,运用雨课堂前后的分数上连续有了平均分的提高。这种教学方法的改善,实现了师生之间教学活动全互动,发挥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及时的指导作用,提高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整体掌控能力,保障学生对隐含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4结语

国土空间规划的进程正逐步向前,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而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模式的体系构建尚未形成自身的优势,唯有培育出多方位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才能更好满足社会需要。“雨课堂+线下”的教学模式在课程设置中充分强调学生本身,转变学生的上课状态,健全学生考核评价体系,提升学生多元发展的能力。将教师从传统的教学模式种解放出来,注重教学内容与课程设计,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学习也从被动向主动转变,不再死读书而见微知著,迸发更多灵感;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教学相长,共同进步。培养适应时展的专业能力,实现师生共同进步是新时展对高校教育提出的内在要求,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仍需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赵波,徐冬平.新时期“城市总体规划”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4(13):48-50.

[2]郭利平.雨课堂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的改革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1,(05):24-26.

[3]张晓琴,高岩,张波.“学生为中心、数据为驱动、成果为导向”一流课程建设的探索[J].办公自动化,2021,26(19):9-11+40.

[4]王爱,何颖.城市总体规划课程线上教学模式的探索[J].城市建筑,2021,18(19):27-29.

第7篇:国土空间规划总结范文

关联词:家庭收纳 系统 规划 设计 调查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研究背景

设计学科作为一门与多学科相关的边缘性学科,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着巨大的影响,环顾我们的生活,几乎每一个角落都有设计的结果。尤其对于居家生活,精心的设计就显得更为重要。目前来看,我国在居家空间规划、家具设计、家庭装修、居室色彩等方面都有较为深入的研究,但关于储藏日常生活用品方面――占据住宅中很大一部分空间的家庭收纳系统――所做的研究工作相对较少。国外对家庭收纳方面已经有相对细致的研究,尤其是日本,由于国土面积较小,资源比较匮乏,因此对住宅中各个角落的都十分珍惜,充分加以利用。相应在这方面的研究资料也很有参考价值,例如他们设计出很多折叠式、多功能式收纳家具用以拓展居住空间,以及入墙式风格的家具设计对我国家庭收纳系统的研究与实践也有很大借鉴意义。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家庭收纳方面所做的研究也比较细致,提倡富有人情味、情趣化的收纳设计。

1.2研究意义

(1)设计合理的家庭收纳系统不仅能巧妙地收纳家中的物品、使混乱的家居环境变得整洁美观,让物有其位,寻之有据,为人们创造一个健康、舒适的生活空间。

(2)分析家庭收纳系统的现状及整体设计方法,有助于有预见性地开发收纳产品。

(3)中国的人口众多,个人占有的私人空间有限,因此就更有必要科学的开发利用室内空间,在小空间里做大文章,在有限中创造“无限”。

2 家庭收纳系统概述

2.1家庭收纳系统的解析

由于不同类型的家庭在储物方面的需求以及对使用空间的划分都不尽相同,因此,可以从多个视角对收纳系统的结构作以解析。本文仅从功能性角度进行分析,家庭收纳系统主要包含了六个子系统,即玄关、客厅、卧室、厨房、卫浴和工作书房收纳系统。其中,六个子系统又分别由收纳产品和被收纳物品这两方面要素所构成。

2.2物品收纳的基本形式

物品收纳形式必须合乎实际需要,以取得合理的结构,同时也必须配合视觉美观的原则,以创造优美的造型。由于收纳物品的使用要求不同,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用下列三种形式。

(1)封闭式

封闭式是将收纳物品处于完全隐蔽的形式。一般的衣柜即是典型的封闭式收纳家具。它是以柜门为主要屏障,将所有收纳的物品皆纳入合理而便利的内部空间。在一般情况下,室内收纳物品的种类繁杂而数量庞大时,以采取封闭式为宜。同时封闭式也适用于室内空间较为狭小或室内造型较为繁复的房间。

(2)开放式

开放式是将收纳物品完全外露,兼具有展示作用的形式,一般的玻璃橱、壁面搁架、隔间架即属于典型的开放式收纳形式。在原则上,室内收纳品必须具有良好的观赏价值,且数量较小时才适于采用开放式收纳方式,由于开放式收纳在实质上已经具备有陈列的形式,因此,其托架构造尽量采取单纯而富于秩序的造型,使其具备充分的展示作用。

(3)综合式

综合式是将开放式与封闭式并用的形式,兼具二者的特长。封闭部分纯粹用以收纳,使杂乱繁多的物品经过有秩序的整理而建立收纳规律。而开放式部分则可兼做陈列之用,可以将变化不一的物品经过选择而显示陈列的重点,在家具的整体立面可显示出虚实对比,增加室内的变化。

2.3现代收纳家具

现代家庭收纳家具可以分为固定式和移动式两种基本类型。

(1)固定式收纳家具

固定式收纳家具又叫建入式家具,日本称为“造附家具”,是与建筑构件密切结合的家具,它不仅可以充分利用空间,易于建立收纳条理,并有弹性分割空间和加强展示效果等其他作用。固定式的特点为:节省空间,降低造价,简化施工,增加美观。固定式家具的类型有:入墙式,附墙式,支架式,隔断式,多功能式。

(2)移动式收纳家具

移动式收纳家具是指可随意搬运和布置的橱柜、床头柜、搁架和由支架所构成的支架式家具。移动式收纳家具从形式上可分为单体式和组合式。其中组合式的特点是:组合灵活,适用经济,利于生产。

3 实证研究

3.1调研概述

本次研究采用了两种方法进行调研,即个案调研和抽样调研。前者采用观察法、访谈法进行调查,开放式访谈过程中,研究者在记录其日常生活的同时还得到了很多重要的信息,总结出一些共性问题;后者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访谈了部分被试家庭),在个案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内容涉及到家庭收纳的各个方面,挖掘更深层次的家庭收纳问题。第一次调研主要工作于2004年7月到8月期间,在大连完成。本次个案调研共调查了9个家庭,其中选择了5个具有代表性的家庭进行深入分析。调查过程中,对各个家庭的收纳状况进行拍照,记录他们真实的生活状态,总结出现实生活中主要存在的收纳问题。

第二次调研主要工作于2004年9月,在大连完成。本次抽样调研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共发放问卷167份,回收160份,其中有效问卷156份;第二步发放问卷38份,全部回收。由于各方面原因,抽样调查的对象未能完全按照标准方法进行抽样,所以调查数据及结论并不十分科学严谨,只作参考。

3.2描述收纳现状并归纳相关问题

本文只列举三个有代表性的功能空间,见表1为厨房的实际调研记录,较为详尽地描述了各主要生活空间的收纳现状,从中归纳总结出一些共性问题,为后面的抽样调查提供参考。

3.3调研结论

通过两次调研分析,对城市家庭收纳系统中出现的问题做出以下总结:

(1)没做好物品统计分类工作。很多家庭在做收纳规划之前,没有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惯和喜好,统计好各个空间要存放的物品种类,因此就无法做好整体收纳的设计规划。

(2)各种橱柜内部空间的利用率偏低。通过对家庭各空间内橱柜的调研分析,发现橱柜内部设计中大都存在空间利用率较低现象,有些内部立体空间分层较少,有些水平空间没有进行任何分隔,如衣橱内的小抽屉。

(3)橱柜内部空间的可变性较差。随着家庭人口及物品数量的改变,储藏空间的分割状况也要求能随之灵活变化,但很多设计简陋的橱柜都忽略了这方面要求,那么如何补救这样的设计,也是应该考虑的收纳问题之一。

(4)家庭收纳系统中,健康安全意识有待于提高。其一,厨卫收纳空间里的很多角落容易产生卫生死角;其二,很多物品混放一起容易导致物品变质或不良反应,如卫浴间内储藏各种化学类物品。

4 家庭收纳系统的规划设计分析

4.1居家收纳原则

(1)合理分类。将物品分门别类,不仅便于取用,也可以依据物品的特性规划出美观的储藏效果。在开始收纳前,不妨先将物品分类,依使用频率安排收纳方式与空间。如书籍,可以出版社区分或以类别区分,衣服可以颜色、季节性、样式作区分。无论如何,最要紧的是取用时的方便与否。

(2)善用角落。仔细观察你的居住环境,有多少空间是在无意间疏忽、没有善加利用的?

(3)酌情处理。可别以为收纳就是一股脑地把所有物品装在容器里或藏起来,事实上,真正的收纳必须达到“整齐、美观、方便”等原则。

(4)该丢则丢。通常我们都会有“说不定会用到,丢了可惜”的心态,然而有些物品使用频率非常之低,像是不合脚的鞋子、不实用的衣服、不如赠送给朋友或捐给灾区。

(5)便于存取。安排物品收纳位置时,固定且符合生活习惯是两个最大的重点。

(6)物归原位。物品收纳归位完毕后,必须厉行物归原处的行动纲领,才不枉费事前的诸多规划与收纳动作。

4.2家庭收纳产品的需求趋势

(1)人性化。一直以来都提倡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人性化设计就是这种思想的具体表现。家庭收纳系统的人性化设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符合人类工程学要求;安全性的考虑;健康卫生意识;情趣化的生活环境。

(2)个性化。家庭收纳系统的个性化设计就是,将家庭生活中所需要收纳的物品针对个人的生活习惯和喜好进行规划设计。

(3)整体化。整体化设计则是指,将同一空间内不同种类物品的收纳搭配成为一个整体,即整体配置,整体设计,整体施工装修。

(4)灵活性。家庭收纳系统的灵活性设计主要包括两点:1、可移动性;2、多功能性。

第8篇:国土空间规划总结范文

一、总体目标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让城市更有序、更安全、更干净为目标,综合运用标准化、智能化、法治化、社会化手段,努力实现城市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管理,逐步建立管理目标科学、责任分工明确、管理流程清晰、工作要求具体、运作机制高效、考核评价有力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扎实推进城市管理精细化,实现城市环境更洁美、交通更畅通、治理更智慧,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工作原则

(一)坚持科学规划。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遵循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重视城市设计,结合“城市双修”彰显城市特色风貌。

(二)坚持建管并重。强化与管理并重的思想理念,加大城市基础设施的与管养投入,搭建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创新管理体制,实施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

(三)坚持条块结合。突出政府在城市管理中的主体职能,强化部门的保障职责,充分发挥各个职能部门工作作用,形成“重心下移、属地管理、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城市管理格局。

(四)坚持齐抓共管。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形成政府、社会、公众等多方参与、形成齐抓共管的城市管理新局面。

三、主要任务

(一)市城管大队

1.继续完善数字化城市监督管理平台。按照城市管理的静态与动态两方面属性,完善数字化城市监督管理平台,整合或共享社会治安和道路交通监控及12319服务热线和市长公开电话等公共管理服务系统资源,综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高效能、全覆盖的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系统。构建城市管理问题的发现、处置、评价闭环系统,增强城市管理问题快速反应、快速处置、快速解决的能力,从而有效支撑城市精细化管理模式的运行。

2.提升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水平。一是落实“门前三包”制度。由城管大队制定“门前三包”责任书,明确“门前三包”的区域和责任内容,并与责任人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二是持续开展市容环境秩序专项整治行动。采取“错时上岗”执法,加大对占道经营、摆摊设点、乱堆乱放等行为的巡查管理力度,进一步巩固专项整治成果,在专项整治工作中边治理边规范边总结,探索形成“疏堵结合”的长效管理机制。三是开展市城区内破损建筑物外立面及设施修缮和维护工作。城管大队负责督促街路两侧有产权的营业房对破损的建筑物外立面及设施自行修缮和维护。四是做好对沿街商户及各包保责任单位清除冰雪情况的监督检查工作。

3.提升户外广告、牌匾设施(含电子屏)的管理水平。一是持续开展户外广告、牌匾设施(含电子屏)的专项整治工作。城管大队采取实地调查摸底,分类整理,建立台账、集中整治等方式,对城区主次干道两侧户外广告、牌匾设施(含电子屏)进行规范,提高城区主次干道两侧户外广告、牌匾设施的亮化率,实现城区户外广告、牌匾设施(含电子屏)特色鲜明、简约有序、整齐美观。二是定期开展朝鲜语言文字市面用语物的专项整治工作。城管大队会同市民宗局按照《朝鲜语言文字工作条例》规定对户外广告、牌匾设施使用规范的朝鲜语言文字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情况进行联合检查,对违反规定的责令限期改正。

4.提升乱停乱放管理水平。一是规范大型工程机械车辆乱停放行为。城管大队联合公安部门(交警大队)查处大型工程机械车辆乱停乱放行为,防止公共基础设施损坏情况发生。二是开展废弃机动车排查整治工作。城管大队负责对城区主要街路人行道、背街小巷废弃机动车的排查,并建立台账,报送公安部门(交警大队)。由公安部门(交警大队)或者城市管理部门将废弃机动车拖移至不妨碍交通的地点或者本部门指定的地点。三是开展占用城市道路行为整治工作。城管大队加大日常巡查频次,加强宣传和治理力度,联合公安和交通部门对占用城市道路停车、修车、洗车等行为坚决予以查处,促使城市修车、洗车行业规范有序,打造干净整洁、文明有序的城市环境。

5.强化建筑垃圾运输车辆的监管。进一步加强建筑垃圾运输车辆监管工作,持续开展建筑垃圾运输和处置专项整治行动,有效预防建筑垃圾运输车辆擅自倾倒、运输扬尘、运输撒漏、带泥上路等污染城市环境违规行为的发生。

6.加强餐饮油烟监管工作。加强对从事排放油烟的餐饮服务业经营户的监管,加大宣传力度,在规范、审核门头牌匾的同时要求餐饮经营者必须安装油烟净化设施并保持正常使用,减少污染和扰民现象。

(二)市住建局

1.抓好市政设施管理,全面提升管养水平。一是加大主干道路综合整治力度。科学谋划设计我市道路方案,提高主干路通达性,计划翻建口岸大街(大路-南出口)道路、街道路工程(-国境路)、(口岸大街-)道路工程、道路工程(光明街-)通过合理安排资金投入,完善道路附属地下管网的配套,确保综合整治任务的完成,完善我市中心城区路网,计划新建沥青路面5.3公里,排水管网5.1公里,雨水管道5公里,人行道铺装面积5.8万平米;二是联动推进支路。为解决欣荣胡同铁轨占道道路狭窄,通车困难问题,已协调各部门对西起口岸街,东至曙光胡同的铁轨迁改,目前已完成车行道加宽,拓宽沥青道路面积1万平米,该工程人行道铺装部分计划今年6月份完成。实现打通“微循环”、优化“微环境”,完善我市交通网络。

2.统筹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切实提升居住品质。一是统筹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充分发挥其在改善民生、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方面的重要作用,纳入2021年中央补助支持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计划的兴平社区、富民社区、新兴社区、兴城社区、兴边社区等5个社区内的广乐园小区等11个片区、42个老旧小区进行改造、提升及完善,共计涉及48栋楼、户数1725户,总建筑面积16.83万m²。包括雨水排水管线、污水排水管线、供水管线、供热管线、通信管线、道路硬化、绿化、停车位、景观铺装、健身器材、垃圾桶、凉亭、充电桩等。通过基础类及完善类两部分改造,提高小区的软环境水平,改善居住环境,为小区居民的日常生活提供保障;二是完善老旧小区管理体系。为了改造老旧小区脏乱差、墙面斑驳老旧等方面的问题,经过前期的调查摸排,确定了改造方案,开展老旧小区临街墙面改造及恢复亮化民生工程,对全市已改造完成的老旧小区房屋临街外墙面进行统一改造,计划改造房屋建筑面积3.4万平米,涉及栋数83栋,涉及居民3980户。对不确定产权人的破损建筑物外立面及设施(台阶)进行修缮。

(三)市林业局

1.按照园林绿化养护操作规程及园林绿化养护质量标准,合理组织,精心养护,并派出专业人员组织指导安排管护工作,并根据各个季节天气及植物生长情况灵活派出不少于3位有经验的工人,保质保量完成养护管理任务。

2.光明街绿化改造工程:紫叶稠李:342株。地接红叶李球:228株。桧柏球:228株。金叶榆球:228株。榆叶梅球:456株。地接红叶李球模纹:3326㎡。金山绣线菊模纹:4415㎡。沙地柏模纹:1343㎡。水蜡模纹:200㎡。金娃娃萱草:1204㎡;光明北街绿化改造工程:清杄云杉:263株。地接金叶榆球:263株。地接红叶李球模纹:1459㎡。金山绣线菊模纹:324㎡。常夏石竹:4917㎡。

(四)市自然资源局

1.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方面。建立我市空间规划管理体系,按照总体发展思路科学编制规划、优化空间布局,确定与铁路的边界,发挥国土空间规划的战略引领作用、治理体系和自然资源管控的科学化提供依据。

2.违法治理方面。国土空间规划主管部门负责依法对疑似违法建(构)筑物进行认定,并联合城管大队依法定程序开展违法建筑物的拆除。

3.地下管网普查工作方面。重点解决城区内各类管线密集、管理不统一的现象,采用传统手工管理已经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必须采取更有效的机制和方法来进行管理。

(五)市生态环境分局

1.高度重视,完善机制。精细化分析环境质量数据,并向相关部门提供技术指导和监测数据。

2.强化监管,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不间断开展执法检查,实行夜间执法常态化,加强对全市建筑施工噪声的日常监管工作。规范办理建筑工地夜间施工许可,并及时与城市管理部门沟通对接。

3.做好商业、文化娱乐经营单位产生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的边界噪声的行政处罚工作。

(六)市民宗局

1.认真履行行政职能,严把审批关,做好户外广告、牌匾效果图审核工作,确保新制作使用的户外广告、牌匾上的语言文字符合《州朝鲜语言文字工作条例》规定的规范化要求。

2.加强联合执法力度,及时发现和整改不规范现象。定期同市城管大队联合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全面排查和整治户外广告、牌匾中不同时使用朝汉两种语言文字、翻译错误、格式不规范等现象,使我市户外广告、牌匾的语言文字规范化程度整体上持续保持高水平。

3.拓宽服务渠道、提高服务效率,向户外广告、牌匾制作单位提供高效优质的翻译服务。继续利用好全市美术社QQ群、微信群,做好翻译指导服务和效果图预审,从源头上保证户外广告、牌匾语言文字的规范性。加强同街道办事处、机关单位的沟通联系,指导各单位制作宣传广告时规范使用语言文字。

(七)市财政局

建立健全城市管理经费财政保障机制,统筹安排城市管理日常运行经费、环境综合整治等经费,并对经费的使用情况实施监督、管理。

(八)市公安局

负责依法打击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城市管理执法人员依法执行职务行为,及时查处阻碍城管执法的违法行为;做好社会生活噪声监管处罚工作;做好对饲养犬只干扰他人正常生活,放任犬只恐吓他人,或者驱使犬只伤害他人行为的处罚工作;负责加强对侵占城市道路、违法停放车辆、损坏城市道路交通设施等行为的监管;清理整治市城区、居民小区范围内长期占道停放的“僵尸”车辆;负责市城区内停车泊位的施划工作,有效解决我市停车难、停车乱的难题。

(九)消防大队

1.开展全市消防车通道专项治理行动,以全市各小区内外、楼道内外,高层住宅小区、封闭管理的物业小区为重点,协调住建局物业管理单位督促各物业加强小区内消防车通道管理,按照标准在消防车通道和消防救援场所地面上设置标线,设立警示牌,并加强对小区内停放车辆的管理,确保消防车通道畅通。

2.以高层住宅建筑为重点,督促各物业管理单位履行消防安全职责,加强对居民楼消防设施器材、疏散通道的管理喝阻碍疏散通道行为的处罚工作,确保疏散通道畅通,消防设施器材完好。

(十)市交通局

负责做好高速公路入口(302国道)公路两侧建筑垃圾清理和大型擎天柱广告的管理工作;做好站前广场、公交站点的秩序、卫生管理工作;配合城管部门督促机动车、摩托车维修行业入室经营,无外溢油污。

(十一)市水利局

负责依法履行日常监管职责,负责对城市河道控制区内的违法、违规取土、倾倒垃圾等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查处。负责依法履行日常监管职责,负责对城市河道控制区内的违法、违规取土、倾倒垃圾等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查处。

(十二)市文广旅局

负责做好全市景区范围内环境卫生清扫保洁工作;做好江公园的环境卫生清扫保洁督导、协调工作。负责做好全市景区范围内环境卫生清扫保洁工作;做好江公园的环境卫生清扫保洁督导、协调工作。

(十三)市商务局

负责做好再生资源回收站点监督管理工作。

(十四)市民政局

负责对殡葬活动的监督管理,督促殡葬用品店遵守殡葬管理的各项法规和有关规定;负责做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

(十五)市卫健局

负责做好全市爱国卫生工作,协同物业、社区做好小区内乱贴乱画清理工作;组织相关部门开展环境卫生专项整治活动。

(十六)市残联

负责对残疾人违法占道经营行为进行教育指导;做好街路、建筑物的“小广告”和“牛皮癣”的清理工作。

(十七)市融媒体中心

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宣传、监督作用,全面反映城市管理工作动态和成效,不断提升宣传效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十八)市月宫、向上、新华街道办事处

负责组织落实辖区内城市管理的具体工作。

(十九)供电公司、各通信运营商、吉视传媒、长春燃气、吉热集团

加强对架空线缆、线杆、线箱、电箱、井盖等基础设施进行改造。新建小区、楼盘应当将各类管线入地纳入规划验收,地面基础设施的设置规划应当符合安全、便民、整洁的要求;纳入老旧小区改造计划的小区、楼盘,应当将通信、通讯、电力、燃气等基础设施设备纳入改造规划,确保改造完的小区、楼盘各类管线和地面基础设施与新建小区楼盘要求一致;其他小区、楼盘能纳入老旧小区改造计划的纳入改造计划,不能纳入改造计划的由产权单位共同制定技改计划,本着安全、便民、整洁、共建共享的原则逐步进行改造。

四、实施步骤

从2021年1月开始到2021年12月,分三个阶段实施:

(一)动员部署阶段(2021年1月底前)。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召开动员部署会议,明确总体目标和年度实施计划,落实责任主体,建立保障机制,全面启动实施。

(二)组织实施阶段(2021年2月至2021年9月)。各相关部门按照分解的工作任务,全面展开城市精细化管理各项工作,并按照总体时间安排,结合工作实际,自行确定阶段性工作目标,报领导小组办公室。全面落实三项重点任务,做到建(见)机制、建(见)标准,建(见)平台,实现由粗放管理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变,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效能。

(三)巩固提升阶段(2021年10月至2021年12月)。在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全面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实现城市常态化精细化管理;完善管理制度,建立长效机制,使城市精细化管理进入可持续发展轨道。

五、保障措施

(一)精心组织实施。各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开展各项工作,探索创新解决疑难问题的新方法,宣传推广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不断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二)严格考核奖惩。依托数字化监督管理平台,建立与精细化管理相配套的考核办法,将考核结果纳入各部门年度绩效评价,并与绩效奖金发放挂勾。对在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有突出表现、成效显著、反映良好的部门及个人,大力宣传表扬;对工作敷衍塞责、落实不力的,进行问责,切实形成奖优惩劣的鲜明导向。

(三)落实管理经费。加大资金投入,建立数字化城市监督管理平台,健全城市管理经费保障机制,将城市管理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稳定投入增长机制,逐步加大城市管理的投资力度。适当调整基础设施投放方向,重点解决市民身边基础设施不足问题,进一步提高基础设施完好率。

第9篇:国土空间规划总结范文

关键词:滨水核心区空间形态空间要素

Abstract: City core area of waterfront city waterfront is a special form of human activities and natural interaction, the strong one of regions, this paper selects the core area of waterfront this contradiction is the most concentrated area of space form study, explore its space form elements and related issues, with a view to the future expansion of city scale core area of waterfront city design and development help.

Key words: Core area of Waterfront; Space form; Space elements.

中图分类号: TU984.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本文的研究方法是首先将滨水核心区的空间形态进行分解、归纳出影响其空间形态的六种最主要的因素,逐一分析其影响方式和所起到的作用,然后又分析了几种最能影响空间形态的客观因素的作用原因及效果,试图将复杂的空间形态用最简单的方式表达,并以新加坡Marina bay和天津滨海新区于家堡滨水区为例将组成要素进行类比,对比了两种类型的滨水核心区空间形态,并剖析了客观因素在滨水区空间形态形成过程中做起到的作用。

滨水区(Waterfront)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系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亦即城镇邻近水体的部分。”滨水区按其毗邻水体性质的不同可分为滨河区、滨江区、滨湖区和滨海区。

城市核心区是指城市结构的核心地区和城市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公共建筑和第三产业的集中地,为城市和城市所在区域集中提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活动设施和服务空间,并在空间上有别于城市其它地区,可以代表城市的形象。

城市滨水核心区就是以上两种概念的复合体,城市滨水核心区不但包含了优美的自然景观,而且蕴含着城市的物质空间和人文景观,且与其他城市核心区不同,为大众提供了行为的释放空间与可选择余地,可缓释形态结构过度复合造成的冲突,并可作为城市特色的一种主题元素,为趋同的城市风貌提供个性化发展的基础。

由于滨水核心区的独特性以及近年来人们对滨水区发展的重视,本文从空间形态这一角度进行研究,希望能够为未来的滨水核心区的设计开辟一个新的视角。

二.物质要素及要素组合结构

根据形态学的研究方法,空间形态是研究形式的构成逻辑,把复杂的整体分解成一个个简单的要素,是研究从局部到整体的分析过程。因此,本文在进行滨水核心区空间形态的研究时,采用了要素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要素分析以物质空间的基本元素及其类型特征的呈现为目标。通过阅读、分析滨水核心区的空间形态,提炼滨水核心区的片段得出本文所指的几大空间要素。

滨水核心区空间要素

临水要素 交通要素 生态要素 活动要素

水域 堤岸 街道 绿化景观 建筑 公共空间

本文将影响滨水核心区空间形态的要素分为以下四大项六小项:

2.1空间要素的组合结构

2.1.1紧凑型

临水要素与城市主要活动要素紧密结合,以城市活动要素作为空间形态的核心,自然要素被最大程度的简化。紧凑型以最集约的用地和空间,达到最大限度的产业聚集,是利用水面的开放性赢得经济效益的区域。以这种方式出现的滨水区是因为水于城市中心地价高昂,用地紧张,使得其不得不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创造出最大的经济价值。例如巴尔的摩内港滨水区,是巴尔的摩著名的景区之一,以前是码头,翻新后成为一处集观光、娱乐和购物区于一体的游览区,内港综合了商业和多种娱乐设施,水边高楼林立,成为一个繁荣的城市公共空间。

2.1.2职能型

要素之间的结合相对紧密,各要素得以充分展现。职能型的特点是以滨水区的公共职能为主导因素,主要城市活动要素与临水要素有所分离。绿化起到补充城市自然

要素,调节城市生态平衡的作用,多以公园绿地的形式出现。建筑和绿化要素表现出很强的标志性和形象性。以这种方式出现的滨水区,一般代表了一个城市的景观风貌,往往因较大规模的滨水开敞空间而引人注目。(图5)

2.2构成空间形态的要素

2.2.1水域

水域是城市最大的开放空间,也是滨水核心区的景观中心,是核心区的窗口和门户。在设计中要首先考虑水体的特性,如水体的类型,宽度,流量及水质等因素,其次水域作为空间要素的主体,要保证从水上或者对岸观赏沿河景观时水域与周边城市环境保持和谐。卢元义信在《外部空间的设计》中曾提到人的视觉感受跟建筑物距离远近的关系:如人在距建筑物20-30米的距离时可以分辨出单体建筑物,而在1200-1350米的距离上只能看清楚建筑群及轮廓。因此,应根据水体本身尺度对两岸界面进行设计,使水体以及滨水区成为联系城市而非隔离城市的场所。2.2.2堤岸

堤岸是用于保护河岸和堤坝免受河水冲刷作用的构筑物,是滨水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阶段广泛接受的堤岸设计原则:1.生态性:用自然的设计手法,达到满足防洪和景观生态两个目的,严格控制建筑与水体边缘的距离,水边设连续的散步道和绿化林带,使堤岸在起到保护作用的同时,满足人们渴求接近自然的愿望。2.整体性:对岸线进行系统的规划,设计线条的走向,在滨水沿线设置连续的绿化林带和休闲步道,丰富视觉景观效果。3.步行优先:机动车道尽量布置在建筑,人行道接近堤岸布置或与堤岸结合布置。4.共享性:通过设计不同形式的滨水活动场所和设施,可以吸引人们接近水面。

2.2.3街道

滨水区交通体系的建立有两重意义,首先是将人们从城市中心区连续不断的引入到滨水区,其次是在滨水区内部组织步行道路让人更容易接触到水或者水域的气氛。因此,作为通向滨水区的途径,道路的格局、公共交通、站点、人行车行的组织、步行体系的建立,是影响滨水空间可达性,决定滨水区人气的重要因素。根据街道职能的差别,可以分四级道路体系:以“路”构成城市的交通骨架,主要进行对外交通联系;以“道”联系城市各组团及开放空间。两侧建筑界面需满足一定景观控制要求;以“街”承担城市组团生活功能,注重人行和非机动车系统,街廓体现繁华,安全的城市意象,以“径”承担慢速、步行及观景需求,强调步行优先。

2.2.4绿化景观

滨水绿化景观的设置,不仅可以改善沿岸生态环境,重塑城市优美景观,提高市民的生活品质,而且能增加城市税收,创造就业机会,促进新的投资,并获得良好的社会形象,进而带动城市其它地区的发展。滨水核心区的景观按其作用类型主要分为两种:城市化景观和生态化景观。滨水核心区景观的设置一般要满足以下几个要求:1.开放性,滨水景观要向全体市民开放;2.多样性,点线面相结合。点—重点观景场所或被观景对象,如重点建筑、重点环境艺术小品、古树;线—林荫道;面—绿化活动空间,如中心广场、公园等;3.亲水性,景观绿化与水面结合设计。

2.2.5建筑

建筑是滨水核心区空间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作为空间要素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首先,建筑物是提升滨水区活力的重要组成因素,根据对国外相关案例的研究,城市经济活力离不开“聚集”,城市第三产业有效聚集是经济活力的重要前提,国外滨水核心区的建筑功能多形成以商业、游憩开发为导向,以第三产业为主的业态结构,建筑一般是多种功能的综合体,通过功能的“复合”带来大量的“人气”。

国外滨水核心区建筑功能复合一览表

其次,建筑群体布局决定了滨水区实体景观的城市意向。城市的意向是指城市整体布局形态和结构以及由若干个空间标志节点和大环境所形成的空间格局关系,这种关系可以用天际轮廓线来表达,天际线的考虑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横向天际线要轮廓清晰,有韵律感,对峰顶和峰谷有所控制,可在天际线的“点”设置地标建筑。二是纵深方向要有层次感,要形成”远、中、近“三个层次的建筑景观。

2.2.6公共空间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是展示城市面貌的窗口,也是满足市民日常交往的活动场所,还可以提高城市的宜居性,提升周边地区的土地和房产价值,提高城市的经济效益。

公共空间的设计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研究人在空间中的行为特征,满足市民的需求和爱好,提供宜人的尺度,创造特色的空间。在开发时要注意整体性和连续性,提供必要设施,增加空间活力。1973年SASAKI事务所为波士顿城里滨水区的重建区域规划1.8公顷的水滨公园。它连接着市政厅广场和波士顿港。她成为既满足滨水区居民交往生活的需要又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滨水公共空间的成功典范(如上图)。

三.影响空间形态的因素

城市滨水核心区空间形态除了由上述要素组成之外,还受以下几种客观因素的影响。

3.1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地形,气候,水文,资源等地理环境,其中,对空间形态影响最大的是地形和气候因素。

地形对地区的形态布局及居民的生活舒适性产生很大影响,同时地形对气候的也产生一定影响,通常地势越高,温度越低;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日照较弱。

滨水区的设计应更多地考虑气候因素的差别。因为水是气温调节的重要因素,城市中的河流、水池、雨水、蒸汽,城市排水及土壤和植物中的水分都将影响城市的温、湿度。水面升温慢,也不易降温,蒸发强烈,可以消耗城市很多热量。地区气候的差异会产生不同的气候调节要求,如热带要通风,寒带需保暖,水的利用方式也多种多样。

3.2历史文化因素

一座城市的厚重感需要历史文化的积淀。历史文化因素包括地理条件、景观构成因素、区域社会构成、传统建筑物、街区人文历史等。

由于滨水核心区土地价值的昂贵,以及在城市中起到城市名片的作用,在建设的过程中更应当要注意文化的延续性,水边的传统建筑和遗迹是滨水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和人们生活的印记,人类共同的文化情感和城市的记忆应被视为城市永恒的标志。

四.以中外两个城市滨水核心区为例阐述其空间形态的异同及原因

4.1两个城市的概况

4.1.1新加坡Marina bay

1973年新加坡政府开始开发滨海中心(Marina Center),作为城市中心办公、会议

和休闲等功能的延续。2001年,新加坡开辟滨海区南部并规划为海湾地区的新中心,作为现有中央商务区的自然衍生部分,以应付现代商务需求,吸引顶级跨国公司转移到这里。

位于新加坡南端的Marina bay,面积约360公顷,是新加坡新的金融与商业区,为企业提供了优越的滨海办公地点,Marina bay地区的建设得到政府大力支持,加之这里设施齐全,结合了商业,休闲,居住,旅游与文化枢纽等多种功能的业态,成为充满活力和富有蓬勃朝气的工作—生活—娱乐的理想环境。

4.1.2于家堡滨水区

于家堡金融区位于天津塘沽区海河北岸,三面临海河,规划占地面积约3.86 平方公里,建筑面积约950万平方米。于家堡金融区是集中展示滨海新区形象的标志区,规划突出滨水、人文、生态的特点,形成集金融办公、商业服务、配套公寓、文化娱乐、休闲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金融商务中心,将成为中国下一个宏伟经济中心的要地,奠定世界级中心商务商业区基础。

4.2两个区域在空间形态上的异同及原因。

4.2.1两个区域在空间要素上的异同

新加坡Marina bay 地区 于家堡滨水区(西侧)

水域 内湖,以“面”为主形态 河流,以“线”为主形态

堤岸 以硬质的刚性堤岸为主,堤岸与金融中心,酒店,艺术中心,文化区,户外剧场,浮动舞台,码头,公园,堤岸等主体建筑融为一体 以生态公园,刚柔结合型堤岸为主,内设公园,码头,晚间零售,娱乐设施,堤岸与主体建筑相对分离

街道 “路、道、街”三级道路系统 “路、道、街、径”四级道路系统

景观 滨水以城市化的景观为主 滨水以生态化的景观为主

建筑 商业办公,会展酒店,文化娱乐,高档住宅 商业办公,会展酒店,文化行政、公寓

公共空间 The Promontory @Marina bay,the lawn @ Marina bay,浮动舞台,鱼尾狮公园,公共空间多处于岸线之上 滨河公园,北部公园,南部公园,交通公园,公共空间多位于内陆建筑之间

总结:两地区都是由水体作用下要素进行组合而形成的空间形态,建筑的功能也比较一致,区别在于Marina bay的侧重点在于提升堤岸的活力,空间形式更为开放,方法是加强堤岸与建筑之间的联系,丰富建筑类型。而于家堡滨水区比较注重内在空间活力的营造,商业街设置在地块的内部,空间形式相对比较内敛。其次是Marina bay 地区的空间形态更集约,除了其建筑间距非常近这一因素以外,在街道等级的设置,公共空间的选址位置及使用功能上,可以看出政府力求将所有的活跃元素全部集中设置在水面附近。于家堡滨水区在地块内部建立半岛公园,通过滨水通廊将半岛公园与水面联系起来,更注重的是对城市环境的改善。

4.2.2形成差异的原因

上述两个地区形成差异最主要的原因有三点,第一是气候原因:新加坡位于东南亚,是马来半岛最南端的一个热带城市岛国。新加坡属热带海洋性气候,相对天津来说,常年气温变化不大,雨量充足,空气湿度高,气候温暖而潮湿,年平均温度在 23-31℃之间,温差很小,一年四季都适合户外活动。而天津位于中纬度欧亚大陆东岸,属温带季风气候。主要气候特征是,四季分明,春季多风,干旱少雨;夏季炎热,雨水集中;秋季气爽,冷暖适中;冬季寒冷,干燥少雪。在四季中,冬季最长,有156~167天;夏季次之,有87~103天,冬季与盛夏不适合户外活动;因此,气候上的差异,导致新加坡Marina bay 更具开放性,由于人们常年都可与水面进行互动,因此建筑物与水面的距离大为缩短,堤岸与建筑的结合性更强。天津由于地处温带,冬夏分明,冬季时水面对建筑具有消极的影响,因而堤岸以滨河公园为主,商业及娱乐设施只是作为丰富堤岸的点缀。

第二是经济性因素的影响,新加坡国土面积只有712万平方公里,土地资源稀缺,Marina bay是填海造陆形成的商业中心,土地的经济性被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土地发展强度很大,综合性强,注重建筑功能的复合性,创造尽可能多的有效空间带来更大的城市活力和经济效益。于家堡金融区更注重生态的办公、生活环境的塑造。

第三是水滨功能的定位, Marina bay 被定位为新加坡的“外滩”,以城市化的景观打造滨水商业办公空间。于家堡地区对水滨功能定位为CBD水岸城市公园,以文化休憩功能为主。

五.结语

从国内外两个城市滨水核心区的比较来看,其空间要素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由于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空间要素的内容和相互间的组合也会有差异,这种差异往往是为了更适应城市现状而出现。本文希望通过对滨水核心区空间形态的研究,抛砖引玉,可以给同行们带来一定的思考。

注释

百度百科

城市滨水空间规划模式探析吴俊勤,何梅

人性化的城市公共空间 邹德慈

参考文献

[1]国外城市滨水区业态布局的经验及借鉴意义——以伊春中心城滨水区规划为例赵广文,柴江豪

[2]城市滨水空间的设计要素黄翼

[3]城市滨水空间规划模式探析吴俊勤,何梅

[4]国外城市形态学概论段进,邱国潮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5]城市滨水区物质空间形态的分析与呈现 韩冬青,刘 华

[6]海河下游塘沽段生态堤岸设计导则 朱琳,龚清宇

[7]城市滨水空间要素整合研究臧月

作者简介

赵秋璐,女,1982.8,硕士,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滨海分院,助理规划师,初级职称

王立科,男,1984.11,本科,天津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初级职称

原创性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