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循环经济产业研究报告范文

循环经济产业研究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循环经济产业研究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循环经济产业研究报告

第1篇:循环经济产业研究报告范文

一、以《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为指导,着力在抓落实上下功夫

分解细化《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将规划涉及的发展方向、发展要求与《市石化产业十二五规划》结合,从产业、项目两方面落实规划。产业方面:对石化、煤化、盐化、精化、合成材料五大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顺序做出适当调整,鼓励石化、医药、新材料、盐化项目的建设,规范煤化工项目的发展,限制落后淘汰、高污染、高危害项目的审批。项目方面:围绕规划涉及的任丘炼化一体化、沧炼质量环保升级改造、渤海新区醋酸乙烯、己内酰胺等石化产业重点项目,调查研究项目建设重点、难点,提出解决建议;着力谋划一批高端化工项目,拉伸延长上述重点项目的产业链条。

二、以沿海规划中强调的新型工业化、区域差异化发展模式为重点,着力在加强调研上下功夫

对国内已经批复的以化工为主的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对其产业优势、发展方式归类总结,结合国家鼓励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摸清新型工业化的内涵外延,为今后的项目审批和产业发展、项目谋划提供指导。针对规划提出的区域差异化发展要求,计划对唐山石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展开调研并形成报告,错位发展、争取先机。

三、以深化规划成果为支撑,着力在推进产学研结合、严把项目审批上下功夫

结合规划及科室职能,认真研究适合石化产业的具体项目,细化产业链条,主动联系天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工业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规划设计院,整理可以产业化的项目,并将科研成果汇总成册,通过网站和通知等形式向企业推介,通知各县市区企业、工业区负责人按图索骥,寻找适合本地产业化的项目,对有意向的项目,邀请专家来沧洽谈,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基础上组织产学研签约、校企对接、参观企业、现场指导等活动,后续定期推介科研成果、企业诉求,形成长效机制。在项目审批中,以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政策、最新规定为标准,严格把关,对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坚决不予审核通过,并适时将先进的科研成果推荐给企业。

四、以五大产业、四大聚集区中的石化产业链条为重点,着力在研究循环经济发展上下功夫

针对十二五规划中的五大产业、四大聚集区中的石化产业链条开展深入研究,遵循发展循环经济的3R原则,对产业链条整体、关键节点的互联、关键项目的上下游延伸、关键产品的互为原料、关键企业的循环经济整体发展模式、三废产品的综合循环利用开展深入研究,力争每研究一个专题,形成一个研究报告

第2篇:循环经济产业研究报告范文

把SO2、COD、氮氧化物排放量、氨氮排放总量等四个指标纳入了全县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明确了各乡镇、县直有关部门的责任。

2、严把产业准入关。

做为县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我局在办理审批、核准、备案项目手续时,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要求,严把产业准入关,严格控制高污染、高耗能行业项目,没有核准、备案钢铁冶炼、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和炼焦、有色、电石、铝合金等新增产能项目。

3、提高项目环境准入门槛。

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保“三同时”制度,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选址不合理、环境风险不能接受、改变环境功能、环境经济损益分析不可行的项目及项目申请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建议书中没有建设污染治理设施的项目一律不予审批、核准、备案。同时强化节能环保指标约束,把节能指标和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和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作为项目准入前置条件。做到了从源头上把好项目准入关。支持发展达到环保要求的绿色、环保项目,禁止建设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和新建“三高两低”、排放氮磷的工业项目,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严格落实总量减排和源头控污措施。

4、优化区域和产业布局。

按照市生态功能区划要求,合理调整和确定重点产业发展布局、结构和规模,科学制定并严格实施城镇总体规划,强化城县空间,尤其是城乡结合部的管制要求和绿地控制要求,凡是拟在县城规划区内开工建设的项目,一律须经县规委会研究通过后才办理核准、备案手续。同时规范和优化各类产业园区设立及布局、实施区域和产业规划环评。

我县是矿业大县,矿资源丰富,在矿业经济领域发展循环经济的空间和潜力巨大。为此,我局以资源节约和再生利用为突破口,促进资源的综合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以龙城新型产业聚集区、长河矿业经济区为平台,积极探索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以税费和信贷等各项政策引导企业建立节能环保长效发展机制,积极推进现有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企业逐步退出,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节约能源,强化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发展“绿色矿业”。我局已组织完成我县《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并通过了由省发改委组织的专家评审论证。经过积极努力,我县被列为省首批循环经济示范县,我县的兆丰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被列为首批省级循环经济示范企业。我县龙城新型材料产业聚集区作为我县低碳循环经济示范区,各种规划编制、论证均已完成,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级工业聚集区。同时,我局加强对入园企业环保工作的管理,督促企业建设并完善污染处理装置,确保污染排放稳定达标,组织协调相关部门严格煤炭管制,控制燃用高硫煤,鼓励发展固体废物回收和再利用项目,坚决杜绝建设国家明令禁止的严重污染环境、生产工艺和设备落后的“十五小”、“新五小”企业。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通过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先进工艺设备,进行无害化治理,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鼓励企业用工程和技术措施来减少项目对环境的污染。在抓好盛丰钢铁公司的烧结机镁法烟气脱硫与硫酸镁清洁生产项目、电机变频及工序能量优化项目和富余煤气余热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兆丰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的变频节电和工艺系统优化工程和余热余能综合利用项目,盛隆垃圾处理有限公司日处理垃圾300吨车间建设项目,大成铸造有限公司循环水节能技术改造项目,先丰建筑垃圾处理有限公司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项目的同时,新上了润丰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新建废弃农业资源综合循环项目、泰福再生资源有限公司新建泰福再生资源分拣中心项目、剑峰再生能源有限公司新建年处理5万吨废旧轮胎再生利用、满族自治县易万诚工贸有限公司年处理10万吨矿山尾废技术改造项目、恒生矿业有限公司新建100万吨铁尾矿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松跃矿山废料综合利用有限公司新建年处理10万吨矿山尾废综合利用项目、双华生物燃料有限公司新建年产5万吨木煤生产线项目、广丰源生物有机肥有限公司新建苇子沟农业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富群农牧有限公司生猪养殖与生物肥循环利用产业化开发示范项目、天宝水泥有限公司新建4500t/d熟料水泥生产线烟气脱硝工程、鑫泰矿业有限公司新建年产1.2亿块蒸压铁尾矿环保砖生产线等一大批节能、环保、生态循环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将对我县的城乡、生态环境的保护起到重要作用。

5、加大力度,推进清洁能源利用。

在县城建成区禁止和使用高灰份、高硫份的劣质煤炭,其他区域限制高灰份,高硫份的劣质煤炭使用。

大力推进生物质煤产业发展,加快推广生物质煤生产技术,提高生物质煤知名度。新建了双华生物燃料有限公司新建年产5万吨木煤生产线项目、建立起洁净煤供应网络。

做为生产锅炉和工业窑炉的替代能源的甲醇脱水制燃料二甲醚项目已建成竣工,4月份即可投产。博瑞供气有限公司天然气集中供气项目,截止目前,全县共计敷设天然气中压管道16.5公里,小区居民燃气管道安装1451户。剑峰再生能源有限公司年产新建12万吨清洁燃油项目等新能源项目。

积极有序发展水电、风电,开发利用地热能、太阳能。以阿特斯太阳能光电有限公司和中国三峡新能源分公司为突破口,启动了我县东、西两大光伏产业基地建设工程,到2030年,累计投资达到100亿元,规模突破1000MW。利用我县山高风足、水源丰沛的先天条件,在桲罗台、亮甲台、汤道河等乡镇,大力发展风电、水电等一批发电工程,确保我县电力需求,县政府已于建投等几家公司达成合作发展风电项目的意向,有的公司已开展测风等前期工作。积极争取国家资金,大力推进农村新能源建设,推广沼气和地热能的开发利用项目,实施农村沼气工程和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地源热做为清洁能源已在一些企业和居民生活领域推开。

第3篇:循环经济产业研究报告范文

关键词工业企业循环经济模式实践路径

循环经济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其核心是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目标,构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路循环,有效利用资源和减少废弃物排放,实现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工业是循环经济实施的主体之一,其重要性体现在三个方面:工业生产作为将资源转化为产品的主要途径,是“减量化”的关键环节;工业是再制造和再生资源加工利用的主要承担者;工业是循环经济所需的先进技术和设备的供应者。

1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因

(1)追求经济效益,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动力。从发展循环经济比较成功的企业看,基本上都能够通过循环利用本企业的副产品或废弃物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2)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主导推动力。环境保护政策日益严格,迫使一批企业不得不考虑减少污染排放,以便减少污染排放费用支出,以降低成本压力。

(3)资源的短缺和市场相对价格变化,迫使企业为了确保利润,开始寻求从废弃物中提取有用物质和循环利用资源,替代原始资源进行生产,以规避企业的环境风险。

(4)规模经济是实现资源消耗的减量化、实现成本最小化、实现循环利用资源的社会化的前提,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

(5)发展循环经济的可能性和经济效益好坏,往往取决于技术体系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为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6)政府对企业循环利用资源给予一定的财政或税收优惠和直接或间接的补贴,对全面发展循环经济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2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选择

循环经济的技术体系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基础,以资源的再生、循环利用和无害处理为手段,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循环经济的技术主体要求在传统工业经济的线性技术范式基础上,增加反馈机制。在微观层次上,要求企业纵向延长生产链条,从生产产品延伸到废旧产品回收处理和再生;横向技术体系拓宽,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和无害处理。循环经济在生产领域的发展模式就是改造和重构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产业,使其向生态化方向转型。改造现有的工业体系,建设生态工业体系是生产领域的核心内容,也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本质要求。

工业企业是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因此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打造企业内部循环链条,实施以清洁生产为核心的资源循环利用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清洁生产的主要途径是:完善产品设计;实行原材料替代;改进生产工艺、技术;更新改造设备;实施资源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改善运行管理等,以期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清洁生产谋求达到两个目标:一是通过对资源的综合利用、短缺资源的代用、二次资源的利用,以及节能、节水和省料,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缓资源的耗竭;二是通过减少废料和污染物的生存和排放,促进工业产品的生产、消费过程与环境相容,降低整个工业活动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工业企业应从实施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上全面推进清洁生产。重点抓好企业主体治理工程。首先,企业在进行技术改造时,应采用能够使资源能源最大限度地转为产品、污染物排放量少的新工艺,以代替污染物排放量大的落后工艺;采用无毒、无害或低毒、低害原料,以代替剧毒有害原料;采用无污染、少污染、低噪声、节约资源能源的先进设备,以代替浪费资源能源、严重污染环境的陈旧设备;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最大限度地利用工业“三废”,生产有市场需求、质量好、能满足环保要求的产品。其次,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应充分回收利用余热、余压和各种可燃气体;生产对环境无污染、少污染、易回收利用的产品。企业生产中排放的废弃物,应坚持谁排放、谁治理、谁利用、谁受益的原则,广开途径,因地制宜,积极开展工业“三废”综合利用;凡本企业有能进行综合利用或者利用不完全的工业“三废”,应当提倡给其他企业进行综合利用或者进行联合经营利用。第三,对不同层次的企业实行不同的清洁生产的费用方案。

3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路径

路径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用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结合工业产业结构特点、发展规模和水平,将清洁生产、废弃物的资源化、生态工业等确定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在建设生态工业体系时,优先选择钢铁、石化、建材、食品等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重点研究开发循环经济发展的适用技术,探索行业发展模式。

路径二:从推行清洁生产入手,打造新型循环经济型企业。企业是实施清洁生产的主体,依据“增效、降耗、节能、减污”的清洁生产目标,把开展清洁生产作为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和完成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重要手段。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代表,已经发展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通过推行清洁生产,利用信息产业参与制造业信息化,数字化设计、自动控制、电子数据管理、电子商务,发展集成制造、网络制造,进而带动与信息产业关联的中小企业的发展。通过引入先进技术工艺,在生产过程中构织一个废物连续利用的“循环圈”结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实施清洁生产

路径三:推动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先进的生态循环技术和设备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条件。因此,应加大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突出抓好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制造技术及产业化。加强对具有共性特点的技术攻关,解决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

路径四:将循环经济理念引入企业设计、管理、生产的全过程,以资源循环利用为主线,延伸产业链。工业企业应积极探索“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积极发挥煤炭资源深加工,延伸煤化工产业链;深度开发油、气资源,延伸石油化工产业链;发展再生资源产业,建立城乡废旧物资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形成资源开发、加工和废弃物回收利用的良性循环。

路径五: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的咨询服务体系。积极支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加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经济运行的监测和预警,科学调度水、电、气、运等资源配置。及时向社会有关循环经济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充分利用现有的环境科研、服务机构和社会团体的力量,开展循环经济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工作。

4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撑要件

4.1制度支撑

4.1.1计划和布局制度

工业企业循环经济发展计划应以国家环境保护计划为基础,包括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方针、分期目标、考核目标、计划性对策和重大项目等事项。针对地质的环境资源情况和外来资源的可得实际,对产业结构体系的功能进行重新定位,调整产业结构和企业空间布局,明确企业循环经济的目标、任务以及要采取的政策措施,保证循环经济战略的顺利实施。

4.1.2循环程序和示范制度

不合理的再用或再生利用程序往往导致不同的经济、环境后果,为了保证循环经济循序渐进地发展,应重视循环程序的制定,通过建立重要技术、工艺、设备和区域的示范制度来带动面上循环经济的发展。如可以选择物耗与能耗高、污染严重的企业进行清洁生产示范,选择特定的企业集团和开发区进行生态工业园区和生态工业网络的示范。总结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提出利用循环经济改造现有企业的思路和措施。

4.1.3市场准入制度

企业循环经济离不开市场的推进,但市场的推进必须符合市场规则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市场准入条件,主要表现为:投资是否符合一定的数额标准,技术和设备是否符合国家的规定,环境影响评价结果是否合格等。通过提高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产品的市场准入门槛,限制和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技术、产品和设备。凡新建和改、扩建工业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必须包括合理用能、用水方案。

4.1.4信息化建设制度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生态工业化,逐步建立综合信息系统、安全生产调度监控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人力资源信息网、资金管理信息网、产品销售信息网、物资管理信息网等,提高企业循环经济的水平。

4.2管理支撑

4.2.1建立循环经济统计体系和信息平台

这是对循环经济进行有效管理的基础。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基本的物质流量表,对于企业和地区进行循环经济管理缺乏基本的数据信息。针对目前缺失的物料和能量利用的数据,建立相应的综合性的数据统计和信息系统,在企业建立基本物质流量表,企业之间实现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关联和交换,逐步形成生态型企业网络。

4.2.2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企业需要逐步把资源和环境代价计入成本,真实反映、科学评价企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通过设置经济运行指标、资源消耗指标、循环再用指标、废弃排放指标、建设保障指标和发展潜力指标,指导工业企业循环经济建设,使抽象的循环经济具体化。

4.2.3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指标考核体系

把发展循环经济的指标和措施具体化、定量化,纳入干部、职工的业绩考核体系,从而将有关监督、考核、奖惩制度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应有的动力。

4.3技术支撑

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哪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撑。循环经济的技术思路,是通过对经济系统进行物流和能流分析,运用生命周期理论进行评估,旨在大幅度降低生产和消费过程的资源、能源消耗及污染物产生和排放。在生产过程中应用先进技术,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的深度、广度和精度,从而降低资源消耗的强度。因此企业要强化循环经济领域有关技术研发工作,把重点放在降低生产过程的资源、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废弃物再利用的资源化,生产过程无废少废,绿色产品的清洁生产等科技项目方面,尽可能实现对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并将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在经济活动的源头节约资源并减少污染,实现整个生产过程的生态化和绿色化。

4.4文化支撑

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不只意味着体制和机制的转变,也不只是工艺、技术、设备等硬件的建设问题,同时需要企业文化的有力支撑和配合。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灵魂。现代企业文化的构建必须以企业的社会责任为基础,把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企业文化整合和再造的重要内容。企业的社会责任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是资本与公众的矛盾和企业与消费者的矛盾。要搞清洁生产、减少污染、保护环境,就要减少利润。生产优质产品,不欺骗顾客,也存在着与消费者争利的问题。这都关系到企业的精神和文化。企业要把循环经济的理念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当中,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促进作用,大力营造有利于资源节约、发展循环经济的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第4篇:循环经济产业研究报告范文

关键词:创建新模式;提升长久竞争力

研究企业竞争力,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极具挑战性的实践问题。正如著名的美国管理学家提斯(Teece)所说,“今天,在社会科学领域很可能没有什么比破解企业和国家竞争优势之谜更具雄心的项目了。”[1]现在研究企业竞争力,关键是破解企业长久竞争力问题。本文试图站在全球竞争的角度和战略思维的高度,探讨提升企业长久竞争力的新模式。

国内外学者对企业竞争力的研究,虽然出版了一些专著,发表了许多论文,但是很少从“总体发展模式”方面论证企业长久竞争力。伯格.沃纳菲尔特(Birger Wernerfeit)等认为,企业竞争优势依赖于资源优势。哈默尔(G.Hamel)等认为,在短期内,企业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决定了企业竞争力,而在长期内起决定作用的是企业的核心能力。[2] 潘罗斯(E Penrose)等认为,企业竞争力的深层原因是企业所具有的知识含量,知识是最根本、最长期的竞争源泉。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提出了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六要素;生产要素、市场需求、辅助产业发展水平、企业策略结构与竞争对手、机遇因素、政府因素。[3]我国学者也从多方面研究了企业竞争力问题。有的认为,“企业家创新精神主导的组织学习是形成企业竞争力活的源泉,是保证企业竞争优势持久性的根本途径”。[4]有的认为,“协同创新能力是企业动态核心能力存在和进化的最基本的功能和形成的最重要机制”。[5]有的认为,“企业可以利用其现有的资源与其他企业的资源进行融合,从而创造更大的价值并构建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6]有的认为,“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竞争力构成要素,主要由资源要素、技术要素、管理要素、经营要素、环境要素和社会责任要素六个方面构成,彼此构成一个动态系统”[7]可见,国内外学者都是从不同侧面研究了企业竞争力问题,往往就资源、环境、能力、市场、知识、技术和文化等方面进行单项研究;既使有人提出多项要素,甚至触及到了经济增长方式问题,也仅仅是局限于要素的研究或者局限于经济增长方式某个层面的研究。虽然这些研究都很有价值,但是普遍存在一个缺憾:没有从“总体发展模式”方面研究企业长久竞争力问题。这里,我们以辽宁老工业基地企业集团和大企业为“样本”,以21世纪国际竞争力为背景,以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出发点,探讨创建什么样和怎样创建企业“总体发展模式”问题。

近几年来,辽宁企业集团和大企业竞争力上升幅度较大,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原材料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即,三大战略产业)发展较快;个别产品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但是,同世界500强企业以及同排名居前的中国500强企业比较,还有较大差距。从2006年中国前500家大企业集团的年度发展报告看,辽宁有15家企业进入500强行列(占3%),资产总额占1.55%,营业收入占1.84%,利润总额占1.67%,从业人员占1.92%,出口额占3.66%;而北京有94家进入500强行列(占18.80%),资产总额占56.90%,营业收入占48.96%,利润总额占59.23%,从业人员占42.15%,出口额占26.11%。单就进入数量来说,除北京外,还有6个省市超过辽宁,分别是:江苏58家,山东54家,浙江47家,广东41家,上海35家,天津17家。[8] 从2006年营业收入10亿元以上企业集团的统计资料看,辽宁进入64家,超过辽宁的有7个省市:浙江(267家)、山东(215家)、江苏(187家)、北京(182家)、广东(122家)、上海(107家)、河南(75家)。[9] 与世界级大企业相比辽宁大企业的竞争力差距就更大了。2008年,中国企业进入世界500强的有26家,辽宁尚没有企业集团或大企业进入。究其原因,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企业规模小、资源消耗高、自主创新能力弱。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彻底转变企业发展模式。

我们在认真研究辽宁企业集团和大企业竞争力现状及发展趋势基础上,依据规模经济理论、循环经济理论和创新经济理论,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了联盟型、循环型和创新型为一体(即,三型一体化)的企业“总体发展模式”。也就是要在企业集团和大企业中,发展规模经济、循环经济和创新经济,并使三种经济实现协调发展。第一,联盟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单兵作战很难取胜,因而现代竞争更多地表现为“竞合”,合作的广度、深度和力度成为企业能否取胜的关键。辽宁的企业集团和大企业同世界500强比较,规模相差甚远,因而必须走联盟之路,发展联盟经济。通过地方企业之间联盟、地方企业与中直企业联盟、国有企业与非公有制企业联盟、省内企业与省外以及国外企业联盟,特别是产学研联盟,大力推进企业战略性重组与再造,从而为提高企业竞争力奠定规模基础。第二,循环型。20世纪70年代,全球经济迅速发展,资源大量消耗,污染物大量排放,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与生存。这时,人们开始重视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纳入市场经济大循环体系之中。到了90年代,可持续发展战略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得到认同。人们认识到:企业无论规模大小,都必须遵守循环经济的原则(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否则必将失去竞争力,甚至失去生存的条件。辽宁的企业集团和大企业在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必须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运行方式,构建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循环经济模式。第三,创新型。创新这一概念是经济学家熊彼特(J.A.Schumpter 1883—1950)于1912年在其《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最早提出来的。按照他的观点,创新是“导入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是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我们这里所讲的“创新”主要指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企业是否具有科技和管理的创新能力,是评价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竞争,归根到底是自主创新能力的竞争。一个时期以来,辽宁较大规模的引进了国外先进技术,有力地推动了企业集团和大企业的发展,但是由于更多的重视引进、轻视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国外技术的持续依赖。对外技术依存度在50%以上,而发达国家都低于30%,美国和日本则在5%以下。这种情况如不尽快改变,辽宁在国内和国际产业分工中将被长期固化在低技术、低附加值的层面。为提升企业竞争力,促进辽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把立足点从主要依赖国外技术和搬用国外管理经验,转移到自主创新上来,为企业集团和大企业积累深厚的技术和管理资源。

联盟、循环和创新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制约的,是密不可分的。联盟,为循环和创新奠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循环,为联盟和创新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创新为联盟和循环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只有实现三者的统一,才能发挥规模优势,缓解资源优势矛盾,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从而提升企业长久的国际竞争力。这一模式的提出,充分考虑了21世纪经济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和知识化的大环境,试图转变传统竞争方式,摆脱“偏重单兵作战,忽视战略联盟;偏重经济效益,忽视环境效益;偏重资源优势,忽视自主创新;偏重当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的倾向。同时,充分考虑了辽宁工业化进程的阶段性、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特殊性、辽宁企业集团和大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可操作性。

辽宁在创建“三型一体化”的企业发展模式中,必须做到如下几点:(1)按照行业调整企业组织结构,特别是围绕“三大战略产业”,再造大型企业集团。辽宁工业企业改制已基本完成(全省40户国有大型工业企业已有36户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完成面为90%),但是组织结构调整的任务还很艰巨。如果说改制是企业组织结构的第一次调整,那么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则是第二次调整。第二次调整,就是要按行业再造新型组织模式,这时区域生产专业化的客观要求。区域生产专业化是工业化过程中大机器生产发展的必然产物,大机器工业的出现为扩大生产规模,实现规模经济提供了可能,这时才有可能使企业按行业重组。辽宁应按照不同行业,规划二次调整的范围、步骤和方法等。第二次调整的重点是“三大战略产业”。它们体现了辽宁地区特色、代表了辽宁经济发展方向,支撑着辽宁经济发展,具有较高的产业关联度和较高的专业化水平。因此,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必须围绕发展和强化“三大战略产业”来进行。通过组织模式再造,提升其规模效应、协同效应、运营效应和素质效应。(2)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构建“产业链接循环为导向、企业链接循环为主体”的循环经济体系。产业链接循环,是指通过产业规划和调整,发展节约型和环保型产业,从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产业的良性循环。辽宁在产业链接循环中,要以“三大战略产业”为重点,“三大战略产业”的发展方向、方式和布局对企业链接循环起着导向作用。在产业链接循环导向下,应将企业链接循环作为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企业连接循环包括两方面:一是,企业内部链接循环。也就是在产品设计和工艺设计环节按循环经济规律办事;在生产过程中采用新工艺、新设备,将各个环节产生的废弃原料和能源进行回收再利用;加强各个生产环节的协调和控制,使每个生产环节都能做到节约资源和实现环保;企业与消费者保持密切联系,通过有效途径对产品消费后的废旧物进行回收和再循环。二是,企业间链接循环。也就是按照工业生态学原理,建立企业群落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建立企业间废物的输出输入关系,将废物作为潜在的原料、能源或其他副产品进行相互利用或者运送到专门加工废物的厂家进行科学处理。(3)按照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方针,推动科技创新与管理创新,实现重组后的大企业集团优化升级。坚持自主创新的方针,就是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核心和战略基础,加强原始创新、集约创新和在引进先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再创新。企业竞争力不仅仅取决于技术创新投入的多寡,更取决于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协同程度。为推进科技进步与管理进步,重组后的辽宁大企业集团,应该建立“共性技术研究中心”,即联合攻克技术难关、提供共性技术服务、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型技术创新团队。它实现了集中使用先进技术设备,集中使用研发资金,集中使用创新型人才,因而有利于攻克难关、降低成本、缩短研发周期,有利于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科技进步贡献率,有利于推动高技术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Teece DJ,Pisano G, Sbuen.A FirnCapabilities.ResourcesandtheConceptofStrategyMimeo.UniversityofCaliforniaatBerkeley2000.345-367.

[2]Hamel,G,Doz,WvesL.&Prahalad,C.K.CollaborateWithYourCompetitorsandWin.HarvardBusinessReview,1989, Jan-Feb,133—139.

[3]Porter M E.TheCompetitiveAdvantageofNations:WithANewInyroduction.TheFreePress, 1990.69-130.

[4][5]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中国社会科学院管理科学研究中心:《中国企业持续成长研究报告》,2008年版,第33页和59页。

[6]林季红、何帆:《战略联盟与企业竞争优势》,经济管理,2003年第24期。

第5篇:循环经济产业研究报告范文

一、绿色消费的内涵分析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社会经济发展的无限性与环境资源的有限性的矛盾逐渐显现并被人类所认识。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经过四年时间的实地调查,了解了使用化学杀虫剂对环境造成危害的情况,出版了《寂静的春天》一书。在这本书中,卡逊阐述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用生态学的原理分析了这些化学杀虫剂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带来的危害,指出人类用自己制造的农药来提高农业产量,无异于饮鸩止渴。1972年罗马俱乐部提出“增长的极限”研究报告,指出人类必须要重视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与自身生产生活发展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1987年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可持续消费的理念。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的《21世纪议程》首次提出可持续消费命题,并呼吁必须重视消费问题,改变不可持续的消费模式。联合国环境署在1994年发表了《可持续消费的政策因素》报告,对可持续消费作了如下界定:提供服务以及相关的产品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使自然资源与有毒材料的使用量最少,使服务或产品的生命周期中所产生的废物与污染物最小,从而不危及后代的需要。可持续消费从消费的角度追寻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共存,它包涵了绿色消费的最本质的追求。

绿色消费是以崇尚自然、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和能源及追求安全健康等为特征的新型消费行为。绿色消费不仅包括绿色产品的使用,还包括物资的回收利用,能源的有效使用,对生存环境、物种环境的保护等。在英国1987年出版的《绿色消费者指南》中,将绿色消费定义为避免使用下列商品:(1)危害到消费者和他人健康的商品。(2)在生产、使用和丢弃时,造成大量资源消耗的商品。(3)因过度包装,超过商品本身价值或过短的生命周期而造成不必要消费的商品。(4)使用出自稀有动物或自然资源的商品。(5)含有对动物残酷或不必要的剥夺而生产的商品。(6)对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有不利影响的商品。参照国际上公认的关于绿色消费的5R原则,即节约资源,减少污染(Reduce);绿色生活,环保选购;重复使用,多次利用;分类回收,再循环;保护自然,万物共存。我国消费者协会认为的绿色消费有三层含义:一是倡导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二是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废弃物的处置。三是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可持续消费。绿色消费是一种注重生命、健康、环保的消费方式。也就是说,人们的消费不仅要满足我们这一代人的消费需求和安全健康,还要满足子孙后代的消费需求和安全健康。

二、绿色消费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选择

发展循环经济是人类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而作出的明智选择。循环经济是人类模拟自然生态系统,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建构的经济系统,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准则,以提高生态效率为核心,强调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生态效率最大化、环境资源的配置最优化、物质资源减量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发展循环经济包括推行清洁生产、综合利用资源、建立工业生态园区、开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发展绿色产品和促进绿色消费等方面。循环经济发展不只需要变革生产模式,同时需要变革消费模式。绿色消费是循环经济在消费领域的实现形式,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因为绿色消费与循环经济有着共同的基本要求,绿色消费意识和观念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绿色消费将引导绿色市场的逐步形成与发展完善,而绿色市场的发展与完善,又会引发新的产业出现与发展,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与换代,进而有力地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也可以说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质就是发展绿色经济、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绿色消费的发展,必然会促进绿色产业的扩大,而绿色产业的扩大,必然会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鼓励绿色消费,最终会形成绿色消费与绿色生产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促进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

绿色消费是循环经济所倡导的新的消费观,既强调消费的重要作用,又强调消费和再生产其他环节与环境的动态平衡,对促进人类自身与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通过绿色消费教育和政府的绿色采购(优先采购经过绿色认证的产品),引导消费者选择绿色产品,鼓励多次性、耐用性消费,减少一次性消费。同时,在消费过程中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养成一种对环境不构成破坏或威胁的消费习惯,建立循环消费观念,实现可持续消费,使循环经济的观念深入人心。

三、实现绿色消费的思考

绿色消费在我国已初见端倪,人们开始更多地选择不污染的生态产品和环保的生活方式。目前政府应制定更加有效的政策,推进绿色消费进程。在社会层面应当通过电视、电台、报刊等传媒宣传可持续消费模式,提高公众的可持续消费意识。要在生产领域大力推行循环经济,鼓励生产和使用生态绿色产品。在企业层面实行清洁生产。

首先,培育绿色消费意识。政府要加强对消费者的引导,使消费者能主动学习有关绿色消费和绿色产品的知识,引导社会消费习惯,正确理解绿色消费的内涵,让消费者认识到绿色消费不仅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命健康的保障,还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使人们的生活消费与环境、资源相协调。只有让消费者充分认识绿色消费的意义和绿色消费所能带来的好处,才能使消费理念深入人心,绿色消费模式才能得以实现。同时,通过绿色组织对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和绿色消费理念的教育宣传推广工作,让广大消费者树立绿色消费观念,追求绿色消费时尚,主动选择绿色消费;加强对消费者行为进行监督控制,强化环境意识,使消费者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行动。政府还可以通过对绿色产品、绿色消费的倡导,促使公众形成良好的消费习惯,通过绿色立法规范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对有碍于经济持续发展和持续消费的非绿色消费予以有效的约束,以确保全社会的绿色消费有序进行,为社会营造一个安全、健康、舒适、环保的消费环境。

其次,实施绿色采购和绿色税收制度。在绿色消费的实现中政府可以通过税收等手段鼓励采用绿色技术,生产绿色产品,从而形成绿色产业,满足社会的需要,使结构调整获得发展的推动力。政府可以建立法律规定,健全对产品的检验检查,保证真正的绿色产品走向市场。同时,政府绿色采购因具有消费规模大和市场带动作用明显等特点,可以成为引领绿色消费的重要手段,是我国建立可持续消费模式的突破口。政府作为最大的购买团体和循环经济的推动者,应切实推进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的贯彻实施,使绿色采购制度进一步法制化、规范化,并扩大实施的范围,发挥对社会绿色消费的推动和示范作用。

最后,实现绿色消费,还要从制度上规范人们的消费方式和消费行为。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为可持续消费模式提供制度保障。国家应制定和实施有关自然资源保护法,对某些特定的消费行为加征消费税,约束不可持续消费行为,对消费的“尾部控制”制度化、法律化,建立消费废弃物回收、综合利用制度,加强对消费污染的控制和处理,对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消费环境的行为追究法律责任。同时,应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法,为政府绿色采购提供依据、准则和保障。切实贯彻落实《循环经济促进法》,加快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步伐。

第6篇:循环经济产业研究报告范文

关键词:循环经济;企业绿色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03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6-0001-02

1 引言

长期以来,企业竞争力大都以耗费资源为支撑,或者以消耗资源为前提,而无论是资源的消费还是环境的改变,特别是污染和破环,都是有限度的,过度消费资源和破坏环境,不仅会使企业生产无法持续进行,而且还将破坏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因此,对企业竞争力的研究必须从构建节约型社会的战略出发,以科学发展观和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从促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角度,研究企业竞争力问题,引导企业从资源型企业向创新型企业转变,从而培育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已开始认识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对企业可持续竞争力、绿色竞争力等问题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尚不系统。最近,在循环经济下,我国企业竞争力培育和提升迫切需要新的、有效的理论指导。已有的研究主要偏重于技术、设备、资金、人员配备等“传统”的直接要素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而忽视了资源、环境变化对其产生的间接影响。现有相关理论已经难以适应其变化的要求,也无法为企业形成长期竞争优势提供服务。探索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竞争力的形成机理,通过循环经济产生新的竞争优势,使企业产生持续的竞争力,这些问题成为企业面临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同时也成为管理科学研究的新课题。

2 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性

“循环经济”一词,首先由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于1966年提出,其意义主要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性经济增长,转变为依靠资源循环利用的生态型经济增长。在其随后的发展中,由于各国发展循环经济的背景不同,对于循环经济内涵的认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循环经济是通过三个层次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一是在企业的层面,即小循环,是在企业内通过推行清洁生产,减少生产和服务的物料和能量使用量,实现废弃物排放的最小化;二是在区域的层面上,即中循环,是按照产业生态学原理,通过区域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集成,形成区域间的产业代谢和共生关系;三是在社会层面上,即大循环,是通过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实现消费过程和消费过程后的物质与能量的循环。

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正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这是因为企业目前所面临的资源环境等现实压力促使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企业开展循环经济的现实压力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 解决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迫切需求

我国目前发展经济存在着一系列的资源和环境约束,首先,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存量约束,表现为我国资源禀赋较差,人均资源占有量较少;其次,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流量约束,表现为我国资源利用效率低;再次,我国的环境污染较严重。而作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在人们保护自然、维持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呼声越来越强烈的背景下,仅像以前那样只重视自身经济利益的提升显然是不合时宜的,是不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经济发展与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矛盾要求企业在赚取自身利润的同时,主动承担起对环境、社会的责任,发展循环经济。

2.2 迎接全球挑战的需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以及中国加入WTO,宣告了中国市场与全球市场融为一体的时代的到来。中国企业要参与全球市场竞争,就要符合各国不同的法规制度、不同的产品标准和不同的品质要求。在一些国家,尤其是西方的发达国家屡屡以环境保护为借口设置贸易壁垒的不利形势下,发展循环经济,获得ISO14000国际环境资格认证等绿色通行证显然是企业进军国际市场的一种明智之举。

3 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绿色竞争力策略

(1)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市场培育。

①当资源的价格过低(低于其实际价值)或处于免费状态时,从降低投入资源成本角度来说,发展循环经济将没有吸引力。这时人们会对资源过度开发、过度使用、过度浪费,从而也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这就需要必须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对资源进行合理定价,使其价格能够真实反映其价值。具体为:在明晰资源产权的基础上,在通过分析国内有关资源的价格、国际上同类资源的可比价格,确定自然资源的定价政策的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价格体系形成中的作用,使资源价格能充分反映其市场供需关系、稀缺程度和开发利用的环境成本,搭建起发展循环经济企业与不发展循环经济企业公平竞争的平台。

②培育绿色消费市场,通过绿色消费拉动企业循环经济的开展。绿色消费市场的形成,首先,企业要不断地开发适销对路的绿色产品;其次,要培育消费者的绿色消费理念,引导消费者自觉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购买绿色产品;最后,应发挥政府需求(政府采购)对市场需求的引导作用。政府可采用倾斜性的绿色购买政策,如优先购买经过清洁生产审计或通过ISO14000认证的企业产品,引导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并通过发挥政府绿色采购的表率、示范和号召力作用,进一步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促进绿色消费市场的形成,从而推动企业循环经济的开展。

③完善市场竞争体系,建立包括价格、质量、服务、企业形象等在内的全方位的竞争模式,促进竞争手段的多样化。这种全方位的竞争模式为企业开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动力,因为良好的企业生态环境将是树立企业形象,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2)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建设。

①要建立完善的市场准入制度。从必须符合市场规则和环境保护等方面设立市场准入条件。如通过提高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产品的市场准入门槛,限制和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技术、产品和设备;对新建和改、扩建的工业项目,要求其在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必须包括合理用能、用水方案。

②完善循环经济法律制度。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制度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依据和保障。我国《节约资源法》和《清洁生产促进法》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环保立法观念已经从末端治理转向了对生产全过程的控制。但总体上看,循环经济方面的法制建设依然较为薄弱,还不能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要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研究建立包括基本法、综合法和专门法在内的多层次的循环经济法规体系,既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指导思想,又可利用可操作性的法律条款,如详细而明确的法律责任和污染损害处罚条款等,对企业开展循环经济进行激励(负激励)。

③完善环境税费制度,确保企业生产所造成的社会成本内部化。一方面,应加大环境保护税和排污费的征收额度。对企业征收的环境保护税和排污费等越高,企业生产所造成的社会成本内部化程度就越高,则企业越有积极性采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另一方面,应完善排污权交易制度,允许排污权进行合法有序的买卖交易,通过这种方法鼓励企业采用循环经济生产模式,因为对于未进行循环生产的污染企业来说,买进污染份额实际上是增加了排污费,从而增加了生产成本,也把自己推向了市场竞争的劣势地位。

(3)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促进企业技术生态化。

①多途径增强企业的生态化技术研发能力。首先,在企业内部应建立健全企业技术开发机构,培育技术创新人才队伍。其次,开展国际技术合作,引进先进生态技术,提高生态化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能力和对外部技术资源、技术成果的选择、消化和吸收能力。第三,加强产学研的生态化技术研发合作。加强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的联系和合作,以及在生态园区、开发区内开辟专门的实验研究区域,使产、学、政府各部门共同研究废弃物处理技术、再利用技术和环境污染物质合理控制技术等,为企业开展废弃物再生、循环利用提供技术支持。

②多途径融资,加大企业的技术生态化研发的资金投入。首先,企业自身应多方面吸引资金,走发展绿色债券、企业集资、个人投资和外商投资相结合的路子,为企业发展生态技术提供资金保障。其次,应构建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如扩大银行对生态企业的信贷支持;深度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建立二级市场和一些地方性的小证券市场,给生态企业的产权提供交易的场所;积极发展风险投资,鼓励设立按照市场规律运行、主要投资中小企业的风险投资基金、创业基金等。最后,政府应直接投资进行循环经济相关方面的技术研究,并对企业自身所进行的有助于循环经济开展的技术研发工作进行财政补贴。

(4)建立科学和严格的循环经济管理体系。

①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逐步把资源和环境代价计入企业成本,真实反映、科学评价企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通过设置经济运行指标、资源消耗指标、循环再利用指标、废弃排放指标、建设保障指标和发展潜力指标,指导企业循环经济建设,使抽象的循环经济具体化。

②进一步完善循环经济发展指标考核体系,把发展循环经济的指标和措施具体化、定量化,纳入干部、职工的业绩考核体系,将部门、员工的责任与企业循环经济工作的开展挂钩,对忽视责任、违反规则的给予严肃处理;对发明新技术、降低产品的环境污染、促进企业生产流程的生态化改造,以及对生态营销有成效的部门和员工给予高额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如奖金、提成、技术持股、技术入股等。

(5)培育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竞争的产物,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形成的、本企业所特有的精神风貌和信念,并保证这种精神风貌和信念得以持久存在的制度和措施,它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是现代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灵魂。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一方面,必须将循环经济思想注入到企业文化中,在企业内部形成对循环经济的高度重视,让每个员工都充分认识到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生态设计、清洁生产、绿色营销等成为每个员工的自觉行为。另一方面,应向外界积极传播这种新的企业文化,例如,通过企业的环保宣传、领导和员工的环保行为等取得社会的认同,从而在获得良好的企业社会形象的同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这种新的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洪传春,张雅静.基于循环经济模式的企业竞争优势分析[J].经济与管理,2006,(10):44.

[2]杜欢政,张旭军.循环经济的理论与实践近期研讨综述[J].统计研究,2006,(2):63.

[3]齐建国.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综述(第15版)[N].人民日报,2006-6-9.

第7篇:循环经济产业研究报告范文

【关键词】 张掖工业园区建设

中图分类号:F287文献标识码: A

一、基本情况

张掖市工业园区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发展浪潮中应运而生,先后经过工业小区、经济新区和全国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示范区几个建设发展阶段。至2003年,全市六县(区)均建立了工业园区。至2011年发展成五个省级工业园区和一个工业集中区,一些县区还有一园二区甚至一园多区,逐步形成了“一县一园、一园多区”的开发格局,成为甘肃省园区资源最为富集的市州。止2013年年底,全市园区规划面积达183.6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达55.94平方公里其中:张掖工业园区于2013年3月经国务院办公厅批准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定名为“张掖经济技术开发区”,临泽、高台、民乐、山丹城北4个工业园区分别于2006年3月、6月经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开发区,肃南祁青工业园区2010年由省开发区建设发展领导小组审批为工业集中区。1个国家级和4个省级开发区国家审核公告面积为22.67平方公里,目前六个工业园区总规划面积425.6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53.6平方公里,占规划面积的12.6%。各工业园区以发展循环经济为突破口,按照“项目耦合、产品关联、功能互补、高效降耗”的思路,着力推进企业内部、关联企业、关联产业之间的资源循环利用,逐步形成了农畜产品加工、矿产品加工、化工能源、新型建材、电力冶金等各具特色的产业链,拓展出骨干企业带若干个下游产业发展的局面,初步建立了产业耦合、企业共生的产业体系,通过明确主导产业,优化园区功能布局,细化各个子区的功能定位和建设,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功能产业园,5个园区先后发展成为全省循环经济试点园区,肃南县祁青工业集中区被认定为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成为张掖工业发展的动力源。

二、建设成效

近年来,各园区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打造生态工业园区为目标,重规划、强招商、优环境、打基础,全力以赴抓好各项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工业经济提速增效。2012年6个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237.3亿元,近三年年均增长66%;完成工业增加值75.7亿元,近三年年均增长62.3%;实现销售收入227.71亿元,近三年年均增长50.3%;上缴税金7.95亿元,近三年年均增长39%;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9.85亿元,近三年年均增长21.1%;入驻工业企业362户,比2009年增长27.9%,工业企业从业人员2.98万人,比2009年增长15%。

二是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六个园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31.48亿元,近三年年均增长58.3%。已建成主次干道35条590公里,铺设给、排水管道105公里,建变电站(所)14座,架设输变电线路290公里,网络、通讯设施全面开通,基本达到了 “七通一平”或“五通一平”的标准。各园区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是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各园区始终把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作为工作重点,主动谋划、强势推进。全市80个重点工业项目有52个在工业园区建设实施,目前各园区已建成和在建的项目达191项,其中投资规模亿元以上的项目45项,2012年新建和续建及改扩建项目78项,实际完成项目投资48.3亿元。园区已成为招商引资的最佳平台,先后有中种集团、国电龙源、上海航天机电公司、荷兰爱味客、甘肃电投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相继落户,实现了园区建设与招商建设良性互动、同步发展。

四是循环经济引领发展。各园区按照“项目耦合、产品关联、功能互补、高效降耗”的思路,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要求,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产生和对环境的压力。经过多年的建设,园区工业循环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形成了农作物种植产业链、农副产品加工循环产业链、化工循环产业链、新型节能建材产业链、电石循环产业链等各具特色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各园区重点企业不断转变发展方式,积极采用节能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改造节能环保设施,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努力实现废弃资源再利用,大大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有效促进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我市工业园区经过近二十年的建设发展,虽然已经初具规模,在支撑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然在规划布局、产业发展、体制机制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困难,制约了园区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规划布局不尽合理。目前,在园区产业规划布局方面存在产业布局分散、特色不明显、缺乏战略投资等问题。随意性、盲动性大,各自为政,缺乏全市“一盘棋”的统筹谋划。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园区扩区升级速度明显加快,园区产业规划编制严重滞后,亟需对新设立的产业园区编制产业发展规划、总体规划和分项建设规划。

二是产业结构层次较低。园区层次低、聚集效应小、产值利润少,缺少优势主导产业和大企业的带动,没有形成战略支撑产业,投资强度较低。资源循环利用率不高、产业链条不长,企业间的关联度小,缺乏互供上下游关系的终端产品,没有形成相对集中的产业集群,产业的集聚能力、辐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三是缺乏大企业大项目的支撑。缺少优势主导产业和大企业的带动,是目前园区难以发展壮大的主因。园区企业小而散、小而全、小而乱,重大产业化项目匮乏,发展后劲乏力。新建项目规模较小,招商引资引进大项目的成效不够明显,工业经济缺乏能够扭转全局、拉动经济较快增长的特大项目。

四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目前我市园区建设主要依靠政府投入、上级补助和银行贷款,因为缺少资金、项目的支撑,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大大滞后于企业发展建设,更谈不到为企业提供良好的配套设施、便利的服务和功能完善的硬件环境。各园区除核心区域基础设施基本完成了“五通一平”外,其它工业区建设起步都比较晚,虽然近年来加大了投资力度,但基础设施建设速度仍然滞后,尤其是道路、给排水、供暖、供电、绿化及生活服务设施等不能满足入驻企业的需求,制约了园区的建设和发展。

四、加快园区建设的意见建议

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一是加大支持力度。加强对园区建设的扶持力度,在土地指标倾斜、财政金融投资、战略产业引进、社会管理、考核激励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尽快落实现有优惠政策,制定出台产值千亿级生态工业园区和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的特殊政策,为打造千亿元工业园区提供支持。

二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按照“适度超前、整体配套、滚动发展”的原则,统筹各类城市建设资金、专项资金向工业园区倾斜,集中力量加快开发水、电、路、排污、防洪、绿化等配套设施,为企业入驻构建良好的发展平台。

三是统筹谋划园区布局。由市上统一规划园区建设,推动现有园区的联合、工业企业的集中布局、园区内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形成。提高工业的集约化、集中度,布局大企业、大型工业项目。加快建设大规模、高标准的新型工业产业园。

四是谋划发展重点项目。以发展特色农畜产品深加工、新能源产业、矿产品精深加工、加工制造业为重点,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推动工业发展上规模、上水平。

【参考文献】

1、顾强、王缉慈,新型工业化研究报告之六――产业集群、工业全区发展及新型工业化,公家经贸委行业规划司,2003;

2、屠启宇,国际城市发展报告(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第8篇:循环经济产业研究报告范文

一、国外逆向物流发展的主要做法

(一)美国逆向物流的发展做法

目前,逆向物流在美国已形成产业,涉及了产品的回收、拆卸、再制造等领域,从事回收再制造业务的公司有7万余家,直接参与的雇员达500万人,涉及的产品有50大类,年销售额近530亿美元,许多著名大公司,如施乐公司、惠普公司、通用汽车公司、IBM公司等均积极参与逆向物流业务。

首先,逆向物流的发展得益于美国政府制定的大量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如2003年颁布了《电子废弃物回收法》,主要规范易对环境产生破坏的电子废弃物的处理,近年来又先后通过了《资源保护和恢复法》、《综合环境责任赔偿和义务法》、《危险品材料运输法》等,引入了2000多个固体废品处理法案。在政策方面,美国制定了详细的逆向物流中长期规划:到2010年时,保证100%再制造产品性能达到或超过原产品;到2020年时,在制造业基本实现零浪费,并确保产品质量和服务。美国国防军工生产中,也将“新的再制造技术”和“有利于装备延寿的设计方法”列为重点发展的核心研究方向之一。

其次,美国零售业逆向物流管理方面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如分区域设立返品处理中心,集中处理返品业务,大大提高了返品的流通效率,降低逆向物流的成本,像沃尔玛、宜家等一些大型连锁零售商已在全美各地设立了近百个规模不等的返品中心,目前美国通过返品中心处理的返品已占60%以上。另外,发展专业化逆向物流管理公司,如美国的Genco公司以其更完善的专业管理技术,使得逆向物流专业分工更细,为Best Buy、西尔斯等众多企业提供逆向物流业务,其年销售额达16亿美元,每年处理的退回产品达6亿件以上。

(二)欧盟逆向物流的发展做法

欧盟在促进逆向物流、发展循环经济方面有着详细的总体发展规划。2015年2月欧盟委员会主管能源的副主席马罗什・谢夫乔维奇宣布着手建立欧盟能源联盟,并确定了加强利用再生资源、创新绿色技术等几项原则,这一计划会大大加快循环经济的发展。

欧盟国家中德国的逆向物流及循环经济的发展一直备受推崇,德国政府针对逆向物流制定了各种法律法规,如德国《包装法》明确规定,如果一次性饮料包装的回收率低于72%,则必须实行强制性押金制度。自实行此制度以来,顾客在购买所有用塑料瓶和易拉罐包装的矿泉水、啤酒、可乐、汽水等饮料时,均须支付相应的押金,1.5升以下为0.25欧分,顾客在退还空瓶时领回押金。

另外,德国企业也积极参与逆向物流建设,由企业、垃圾回收部门组建的用于废物回收的德国双元系统(DSD)将企业组成网络,由DSD委托回收企业对废弃包装物进行回收和分类,然后送至相应的资源再利用厂家进行循环利用,生产者和销售者则须支付一定的处理费用。DSD系统充分体现了“扩大生产者责任原则”和“污染者付费原则”,它的建立大大促进了德国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率。

(三)日本逆向物流的发展做法

为建立资源“循环型社会”,日本确立了较完备的法律体系,包括基础层面的,《促进建立循环社会基本法》,综合性层面的《固体废弃物管理和公共清洁法》、《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以及针对各种产品的具体法律法规,如《家用电器回收法》、《建筑及材料回收法》、《车辆再生法》等等。同时,日本政府针对其物流发展的不同阶段,每四年制定一次《综合物流施策大纲》,作为日本物流业的纲领性政策文件。2013年制定的第五次《综合物流施策大纲》提出要致力于构建高效的物流体系,进一步降低环境的压力,促进资源循环型社会的建立。

日本精确的物流统计信息收集工作也对循环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作用,其有很多连续性的物流调查报告,如每年一次编制的《日本物流成本调查报告书》、五年一次编制 《全国货物纯流动调查报告书》,定期推出地区间货物交流表(OD表)等,日本政府通过对这些物流信息的连续调查与分析,可以获知逆向物流相关的发展状况,进而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规范。

二、我国发展逆向物流存在的问题

(一)逆向物流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操作性差

目前,尽管我国已经出台了 《环境保护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相关法律,但是我国至今没有一部关于逆向物流的专门性的法律。现有的逆向物流相关的法律法规大多是针对某种特定产品的回收,如《旧水泥纸袋回收办法》、《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处理条例》、《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等,立法层级较低且比较分散,导致现有的法律法规之间有时还会发生冲突。并且,现有法律权责分配不均,可操作性差,除了对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初步建立起生产者责任制度以外,其他品种的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责任制度尚未建立,政府、企业、个人各方责任义务也未划分清楚,十分不利于逆向物流的发展。

(二)逆向物流的技术开发与应用不普遍

长期以来,我国逆向物流的发展一直停滞不前,与逆向物流技术发展严重滞后息息相关。目前我国逆向物流技术的不足主要体现在软硬件技术两个方面。硬件技术方面,主要是绿色设计技术和绿色回收技术处于初级阶段,多数企业尤其中小型企业不注重绿色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导致产品包装不够环保、零部件通用兼容性差、产品可回收性与重复利用率较低等,与发达国家的水平差距较大。软件技术方面,缺乏一个完善的逆向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现有的物流技术和信息管理水平仍比较落后,难以满足逆向物流活动对信息系统的要求;缺少逆向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没有统一的信息、设备、技术标准,对回流物品的追踪信息管理较为混乱,进而导致退货处理效率较低。

(三)逆向物流的渠道不通畅

完善的逆向物流市场体系是资源可回收、可重复利用的保证,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这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以废纸回收为例,国林业及纸业协会(AF&PA)最近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美国以再生利用为目的的废纸回收率达65.4%;日本的废纸回收率为78%以上;芬兰城市旧报纸、杂志回收率几乎达100%;而我国的废纸回收率仅为46%。如此大的差距在于我国还没有建立起整套的废纸回收系统,多数回收企业回收方式原始落后,缺乏规范的回收、分拣、打包程序和有效的管理机制;废纸回收网点普遍规模小、回收环节多,废纸从居民到最终用户要经过多次转卖,回收成本较高。此外,回收企业出于逐利考虑,对回收物品“利大抢收,利小不收”,废纸、废金属等价值较高的物品回收率可达70%,废玻璃等价值低的物品回收率仅20%左右,大量可用资源遭到严重浪费。

(四)循环经济体系不健全

随着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尖锐,推行循环经济模式,反复循环地利用自然资源,才能够尽可能缓解资源短缺与枯竭的问题。目前天津生态园、曹妃甸工业区、苏州工业园区等地均推行循环经济,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目前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仍缺乏健全的体系,在推广过程中存在较多障碍,主要表现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与机制不完善,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影响企业的积极性;有关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对违反规定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企业不能起到有效警示作用,加之监督管理机制不清晰,导致出现“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怪象;推进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持薄弱,我国在循环经济的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方面的研发还相当薄弱,关键技术设备达到和接近国际水平的仅占15%,难以为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撑。

三、加快发展我国逆向物流的对策

(一)提高企业、消费者的环保意识

在我国,生产者消费者的环境保护意识尚比较淡薄,许多企业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违法排污、非法排污的现象严重,大部分公民对于可回收再利用的资源也不爱惜,不注重垃圾分类,造成资源浪费。为此,一方面,要通过大众媒体如电视节目、官方微博、微信等平台普及环境保护的科学知识,还可以开发资源回收APP游戏软件,将逆向物流的观念渗透到企业、个人的日常工作与生活中,使开展逆向物流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另一方面,要从教育入手,加强中小学生、大学生等循环经济与逆向物流的知识学习,有利于从小培养我国公民的环境保护的意识。此外,政府还需要通过开展社区环境保护宣传活动、环境保护公益活动等方式宣传逆向物流的重要性,使更多行业进行逆向物流的系统建设,从而实现全社会理解并自觉参与到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事业中。

(二)大力提倡回收利用废物资源

世界上本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位置的资源。据权威资料显示,2013年我国废钢铁回收总量为1.5亿吨,总价值为3392.6亿元;回收废塑料0.14亿吨,价值888亿元;2014年我国废钢铁回收总量为1.52亿吨,总价值3122.2亿元;回收废塑料0.2亿吨,价值1100亿元。如此可观的资源回收再利用情况,对我国的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以废钢铁为例,相关资料表明,用废钢直接炼钢和用矿石炼铁后再炼钢相比可节约能源60%、节水40%,并大幅度降低废气、废水、废渣的污染,可分别减少86%、76%和97%。充分利用废钢铁资源,具有节能、节资、降耗、减少环境污染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而充分回收利用废物资源,相比简单地焚烧、拆分等方式处理废弃物而言,该方式更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更值得提倡与鼓励。

(三)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园区

生态经济园区是以产业聚集、循环生产,尽量减少生产废物,将园区内一个工厂或企业产生的副产品,用作另一工厂的原材料,通过变废为宝、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手段,最终实现园区的污染物“零排放”。要促进我国生态经济园区的发展,须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必要的措施:

一是加大发展生态经济园区和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尤其是要重视发展生态经济园区各类知识人才的培训,不断提高各级管理者的环境意识和管理水平;二是借鉴发达国家循环经济园区先进的规划理念,引入循环经济“3R”原则及供应链全过程的控制手段,建立新型的园区环境管理模式;三是构建发展生态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包括资源重复利用和替代技术、污染治理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废弃物再利用回收和再循环技术、环境监测技术和零污染排放技术等。

(四)大力发展第三方逆向物流企业

对于大部分中小企业而言,由于缺乏从事逆向物流的专业知识、技术和经验,无力投资进行逆向物流系统建设,使用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逆向物流活动更加便利。第三方逆向物流企业专门从事物流业务,专业化分工更细,可以同时为多个公司提供逆向物流服务。因此,政府应当从资金和政策等方面给予第三方逆向物流企业支持,可以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第三方逆向物流企业发展;另外,应当采取措施提高第三方逆向物流企业的规模。可以通过制定行业规范和市场准入限制等措施,限制小规模企业的进入,或通过鼓励合资、兼并、整合等措施,扩大现有的第三方逆向物流企业的规模。

第9篇:循环经济产业研究报告范文

关键词:城市竞争力;经济竞争力;黄石市;政策建议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技术创新推动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路径及政策研究,编号:14YJC790147;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面向产业转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创新系统的培育与治理研究,编号:15Q184。

2015年5月,由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城市百人论坛、社科文献出版社与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联合推出的《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3》在北京。该研究报告将城市竞争分为两部分:一是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二是城市宜居、宜商和可持续竞争力,并对中国294个城市的经济综合竞争力和289个城市的可持续竞争力开展了多个维度的评价研究,给出了城市竞争力的2014年度排名。在此,本文仅从黄石市的视角出发,着重从多角度对黄石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的排名状况进行初步梳理和评析,从而为提升黄石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参考。

一、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的内涵及评价指标简介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3》将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定义为“城市当前创造价值、获取经济租金的能力,这一能力的强弱就通过城市在当前一段时间内获得的竞争成果体现出来”,并指出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综合长期增长和综合经济效率,分别采用GDP连续5年平均增量和地均GDP这两个指标来衡量,如表1所示。

1、综合长期增长

主要采用GDP连续5年平均增量作为衡量综合长期增长的指标。城市GDP的增量综合反映了城市收益扩展的速度及规模变动,克服了增长率在不同规模城市之间可比性较差的缺陷。

2、综合经济效率

主要采用地均GDP作为衡量综合经济效率的指标。城市的地均GDP综合反映了城市单位空间上的经济租金和经济收益及对土地这一重要资源的利用效率,即反映了城市创造和聚集财富的效率。

二、黄石在湖北省内综合经济竞争力排名情况及比较分析

黄石作为湖北省重要工业城市和武汉城市圈的副中心城市,在湖北省及武汉城市圈的综合地位如何,以及如何强化副中心城市的地位,需要进行深入分析。但需要说明的是,《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 No.13》只针对地级市进行排名,因此仙桃、天门、潜江三个武汉城市圈省直辖市不在排名之列。在该研究报告中,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主要包括综合增量竞争力和综合效率竞争力。表2列举了湖北省12个地级市以及武汉城市圈6个地级市的综合竞争力排名。

从表2可见,武汉作为省会城市,2014年综合竞争力在全国排名12,在湖北省及武汉城市圈中遥遥领先。黄石综合竞争力在国内排名127位,在省内排名第4,仅次于武汉、襄阳和宜昌这湖北省“一主两副”城市。在武汉城市圈中排名中列第2名,仅次于武汉,与其副中心城市的地位是相称的。但应看到,黄石与武汉以及襄阳、宜昌的差距较大,且与其他城市的距离并未有效拉开,存在被省内其他同类城市赶超的较大风险。从综合竞争力的两个部分构成来看,黄石综合效率竞争力较高,在全国排名85位,除武汉外省内排名第二,反映黄石我市单位面积上经济收益和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较高。但是综合增量竞争力较低,仅在全国排名176位,在省内列入统计的12个地级市中排名第9位,在武汉城市圈内也低于武汉、黄冈和孝感,反映了黄石市经济增长速度不高,这与黄石吸引、占领、争夺、控制资源和市场创造价值的能力及持续力不高是密不可分的。

三、黄石在湖北省外综合经济竞争力排名情况及比较分析

1、黄石在长江中游城市群29个城市中的排名情况

长江中游城市群(简称“中三角”)以武汉为中心城市,长沙、南昌为副中心城市,包括湖北的“武汉都市圈”(武汉、黄冈、黄石、鄂州、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襄荆宜城市群(荆州、荆门、宜昌、襄阳、十堰、随州)、湖南的“长株潭城市群”(长沙、株洲、湘潭、岳阳、益阳、常德、娄底、衡阳)和江西的“环鄱阳湖经济圈”(南昌、景德镇、鹰潭、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共32个城市,因本报告中缺仙桃、天门和潜江的数据,故以其他29个城市为样本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黄石市在“中三角”城市群中的综合实力居中,由于自身曾经具有良好的工业基础,所以综合效率竞争力上具有比较大的优势,但是近几年来的经济发展有限,综合增量竞争力落后,后期经济发展压力较大,可持续竞争力不足。

2、黄石在长江经济带13个区域中心城市中的排名情况

依据《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和《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按照综合竞争力和城市集散程度,长江经济带形成了九江、岳阳、黄石、常州、舟山、南通、芜湖、宜昌、扬州、池州、镇江、安庆和铜陵等13个区域中心城市,结果如表4所示。

由上表可知,黄石市在“长江经济带”城市群中的综合实力非常弱,不管是综合增量竞争力、综合效率竞争力还是可持续竞争力,黄石都是处于倒数的位置,说明黄石今后要想借助长江经济带的开发带动发展的难度要大的多。

四、政策建议

虽然2014年黄石在294个城市中取得了127名的好成绩,但与省内和省外的兄弟城市相比,在很多方面仍有较大的差距。针对研究报告中体现出来的突出问题,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1、坚持产业强市,提升综合增量竞争力

一是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绿色生态、低碳环保的发展理念,构建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推动工业集聚集群发展。二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兴支柱产业,推动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加快培育成为黄石市的新兴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推进工业绿色转型发展,大力实施“传统产业提升计划”,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钢铁、有色、建材、能源四大传统支柱产业,提升产品档次,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升级、向集群化方向发展、向循环式生态改造。三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推进集群发展,大力推进企业“退城入园”,促进项目向产业园区聚集,引导企业围绕主导产品开展专业化分工协作,促进关联企业和上下游企业集群发展,形成以主导产品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大力实施企业成长工程,研究和完善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加快中小微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支持骨干龙头企业资本扩张,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

2、坚持生态立市,提升生态城市竞争力

坚持“绿色决定生死”的思维,牢固树立“生态立市”理念,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全国环保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和全国生态市。一是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大幅度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二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三是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坚持预防与治理并重,强化生态、资源、环境保护力度,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四是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实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严格落实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健全重大环境事件和污染事故责任追究制度。

3、坚持文化荣市,提升文化城市竞争力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加快推进文化创新,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建设文化强市。一是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二是保护地域历史文化资源。提高地域历史文化保护意识,加强黄石工业遗址保护和价值研究,申报黄石矿冶工业遗产为世界文化遗产,积极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三是培育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积极扶持传统文化产业发展,大力培植文化创意、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4、建设智慧黄石,提升信息城市竞争力

构建智慧城市信息网络体系,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发展,进一步完善城市宽带主干网络,建设以光纤、3G/LTE网络为主的传输骨干网。继续实施村村通信息工程,提高农村网络通信能力。加快新一代互联网建设,统筹规划和推进IPv6商用建设。利用“云计算”、“虚拟化”等先进技术,建立基础资源综合服务平台,深化电子政务应用,构建智慧黄石政务体系。以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科技、数字城管、环境保护等涉及国计民生领域信息化为重点,推进社会公共领域信息化。

5、建设创新黄石,提升知识城市竞争力

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发展进入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努力把黄石建设成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一是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培育发展创新主体,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创业与培育工程,发展壮大科技型企业队伍。完善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和创新能力建设。健全技术创新体系,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二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升教育发展品质,全面普及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提升特殊教育水平,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三是加强人才培养开发。以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建立健全多元化人才培养机制。大力开发急需紧缺人才,建立重点领域人才开发协调机制,加快重点产业、行业的人才培养与开发。创新人才机制,完善人才投入机制,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健全人才保障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

参考文献

[1] 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3[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2] Douglas W,Larissa M:Urban Competitiveness Assessment. Developing Country Urban Regions:the Road Forward,2000.

[3] 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4] 廖远涛、顾朝林、林炳耀.:新城市竞争力模型:层次分析方法[J].经济地理,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