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青少年心理健康心得范文

青少年心理健康心得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心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青少年心理健康心得

第1篇:青少年心理健康心得范文

一、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和核心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

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运用心理学知识协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世界,适应社会、发挥潜能。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施加影响,培养学生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二者都是育人,在统一育人活动中各自都能发挥独特的作用,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心育对德育有一定影响。心育适当扩充和完善了德育的目标和内容;心育为提高德的有效性提供了新方法、新技术;最重要的还是,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更新教育者的教育观和学生观,对整个教育都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内容来自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能促进学生文化科学素质的提高。

在一项对475名高中毕业班学生的研究表明:学习成绩并不完全取决于智力因素,高成就者(成就较智商预期为高)、普通成就者(成绩与智商预期相当)、低成就者(成就低于智商预期)差别的产生,与性格特征有关。高成就者工作习惯较佳,对学业兴趣较浓,按时完成作业,关心学习成绩,做事认真负责且有计划。低成就者难自律,难自我规范,较冲动放肆,喜好玩乐,贪图近利,与同伴关系欠佳,较不合作,较自私,较不尊重权威与传统,较不合群,在校在家较不快乐,常为己辩护,愤恨他人,对挫折和压力不知所措,较悲观。普通组介上下之间,尚属正常。由此可见,培养积极的情感品质和良好的意志品质和性格特征能促进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本文转载在之家

第2篇:青少年心理健康心得范文

青少年期处于心理、生理发生巨变的时期,心理学家称此期为“狂飙期”、“反抗期”、“心理断乳期”,社会学家称他们为边缘人。从生理上看,由于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作用,身体快速增长,内脏器官机能不断健全,生长发育速度突飞猛进,性器官开始发育成熟,出现第二性征。从心理发育上看,是心理发育逐渐成熟的过渡时期,其突出特点为发展的不平衡性。首先,表现为生理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即生理发育已基本成熟,但在理智、情感、道德、社会交往等方面均未完全成熟,还带有许多童年期的幼稚;其次,是心理与社会关系发展的不平衡。这时他们已经接触社会、与不同阶层的人交往,但心理发展还不能很好地处理复杂、多变的社会关系;再次,学习压力的加大、社会竞争意识的加强。因此,他们既要适应生理变化带来的生理性问题,’又要适应心理及社会环境变化带来的心理社会问题。总之是处于半幼稚、半成熟、心理上充满矛盾的时期。

一 对学生心理自我鉴定的调查及分析

我校是一所中专学校,学生的年龄正处于青春发育的关键时期。最近我们用中国健康教育研究所行为教育研究室主编的“青少年心理自我鉴定表”对184名学生进行了调查。从学习的态度、人际适应能力、对自己的态度、性心理水平和精神健康水平五方面进行调查,每项10道题,满分为50分。凡得分在45分以上者,说明其心理健康状况良好;44~35分之间者,说明其健康状况一般,但在某些方面存在心理问题,需要进行帮助和指导;34~25分之间者,其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需要及时对有关问题进行咨询帮助;25分以下者,说明其心理健康状况极差,存在极严重的心理障碍,应立即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从单项得分看,得分不足6分者,说明该方面存在一定心理问题。

(一)调查结果: 184名被调查学生得分情况如下,45分及以上,62人,占33.7%;36~44分,85人;46.2%;25~35分,.37人,25分以下,无。184名学生心理健康情况调查结果见表1。

(二)结果分析

1 学生在学习的态度包括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有规律的生活方式,掌握科学的用脑原则等方面的主要问题是学习目的不够明确,求知欲不足,学习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厌学,考试焦虑等。分析其主要原因在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过于传统呆板,儿童开始学习时就教育他们要“刻苦学习”,把学习局限于很艰苦的工作,儿童从小就认为学习是一项很艰苦、很难的事,使他们产生畏难情绪。

2 在人际适应能力方面,包括承担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适应社会人际关系的复杂等,学生较多地表现出同学间、师生间、与家长、与朋友间感情不融洽,经常发生矛盾冲突,甚至仇视,彼此勾心斗角,心理压力较大,导致压抑、冷漠、猜疑、退缩、回避、最惧等消极情绪和内心体验。

3 在对自己的态度方面,表现出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过高或过低地对自己评价。不敢表现自己的各种能力和创造性,不是盛气凌人,就是怨天尤人。

4 性心理发展水平不均衡。由于现在青少年生理发育普遍提前,我国的性教育较封闭,加上西方“性解放”思想的传入,学生们对性充满神秘的幻想,又不能正确把握。因此部分学生对自己性器官的发育和第二性征的出现产生恐怖、好奇,不能正确处理与异性间的交往,早恋,甚至过早地有,在护校等同性别的学校有同性恋的倾向。

5 在精神健康水平方面,部分学生表现为缺乏兴趣爱好,性格怪僻,人际交往较差,对环境和社会的变化适应较慢;遇到一点挫折,情绪波动大,承受力差。不能自我控制。部分学生为一点儿小事就想不开,离家出走,甚至轻生。

二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近些年来,我校学生中的心理障碍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如体状如牛,却胆小如鼠,意志薄弱;膀大腰圆,可心胸窄小,空虚颓废;神经质;人际关系紧张等。我国的教育方式还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方式上,即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播,以应试教育为主,忽视学生的能力教育、情感教育和适应社会的教育。要想改变青少年的现状,必须对青少年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有评价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明确健康的概念: 帮助学生确立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健康的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兴趣。明确健康的概念包括三个方面, (1)生理健康。身体发育正常,没有或少生疾病;(2)心理健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奋发向上,乐观自信,情绪稳定,友善待人,善于调控自己;(3)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能与家庭及社会人群关系协调、融洽,主动、积极地适应社会发展,又能积极为社会服务,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全面发展健康的人格。

(二)加强性教育和情感教育:学习个体发育不同的阶段的心理、生理卫生知识,认识自己的身体构造,加强性教育及青春期卫生保健教育。性教育包括性生理和性心理教育、性道德教育和性法制教育三方面:同时还要重视情感教育,教会学生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做好性保护;如何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分歧,学会与他人沟通并与他人和睦相处的方法,增强内心的平衡能力,提高挫折的耐受力等。

(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根据营养价值观,学习合理的膳食结构,养成良好的饮食及生活习惯。学习常见疾病和易发生意外事故的处理与预防,有效地消除或降低常见病的发病率及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

(四)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深入了解学生心理困惑和压力,分析其形成原因,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工作,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 学习障碍问题。学生中普遍存在学习态度不明确、厌学、缺乏学习兴趣、自觉性差等问题。分析产生学习障碍的原因,有些学生是由于各感觉器官的统觉失调而引起,可通过统觉训练等治疗和改善。通过咨询,帮助学生端正学习的态度,激发学习的兴趣,找到学习的乐趣。

2 人际关系障碍。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421溺爱综合征”,同时接触的社会关系较少,有些表现为见人恐怖症,有些抱怨自己交谈没有吸引力,有的不知如何处理与朋友间的冲突等。我们要通过敏感性训练、自信行为训练、社交技能训练等,改善学生自我形象,提高自身素质,提高交往能力,热情友善,真诚待人,正确把握与异性的正常关系。

3 情感障碍。由于青春期的不稳定性,学生情绪的发展易走向两个极端,即忽而高兴,忽而沮丧,忽而自我满足,忽而自我厌恶。帮助学生掌握调节情绪的必要心理防御机制,.了解健康情绪的标志,学会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使其保持良好健康的情绪。

第3篇:青少年心理健康心得范文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特点;心理健康;问题

处于初中阶段的青少年,刚步入青春期,认知思维能力不强,考虑问题不够全面,还难以理性解决问题。在对青少年进行需要心理辅导和价值引导时,需要分析青少年的心理特点,针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促使青少年健康成长。

一、青少年的心理特点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新环境下,身体开始发育,身体外形和身体机能及性器官逐渐成熟,而生理的变化会引起青少年的心理变化,主要呈现这样的特点:一是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开始关注自己,注重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二是情绪情感体验增强,对外界的反应更加敏感;三是认知和思维能力增强,抽象的思维能力逐渐占主导。从这三个特点可以看出,青少年的意识、情感、思维等都出现了新的变化,并且各方面都尚不够成熟,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容易发生矛盾和冲突,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

1.情绪问题

“情绪具有较高的兴奋性、激动性、易变性、紧张性以及冲动性的特点。”情绪是由外在的刺激引发出来的心理状态,不同的人面对同一人事或者不同人事都有可能出现不同的情绪表现,情绪主要分为喜、怒、哀、惧四中表现形式。合理掌控自己的情绪是一个人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良好的情绪状态可以让身心愉悦,增强办事效率,而愤怒、悲伤、冲动等不良情绪,如果没有及时遏制,容易导致心理障碍,造成行为异常,对青少年的成长具有极其不利的影响。

2.人际关系问题

青少年由于自身认知特点的局限,容易产生自我意识的矛盾,包括孤独感与强烈的社交需要的矛盾、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等,青少年的思维具有局限性,难以正确看待交往的意义,在探寻友好交往之道时会受到阻碍。青少年如果没有处于正常交往的氛围中,在喜悦时就也难以相互分享,在困难时缺乏相互帮助,在有心事时不能相互诉说,因此,难以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而缺乏交往或者交往出现障碍,会使人得不到心理满足感,情感依赖发生缺失,逐渐衍生出心理健康问题,不利于身心的良性发展。

3.学习与生活的问题

在学习上,中学课堂与小学课堂相比,理论性更强了,学习的科目增加了,学习的难度也有所提高,需要刚升上初中的学生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否则可能会产生学业心理负担,陷入消极焦虑的状态中,阻碍学业学习,影响学习效率,长时间没有解决学习方面的问题,可能导致青少年对学习失去信心,而面对退步的成绩,可能会继续加重学业心理负担,形成恶性循环。在生活上,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初中生,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脱离远离的生活圈子,结识新的同学,与家人的沟通和相处时间会相对减少,需要青少年走向独立,自立自强地面对生活中出现的困境,如果没有合理调适自己的心态,主动适应新生活,则会形成心理落差,遇到生活中的重重障碍,形成心理健康问题。

三、应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的过渡期,这一时期的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却没有及时解决,会形成不良的情绪和产生歪曲的行为,不利于青少年的正常学习和生活。如果长期置之不理,会阻碍青少年的长远发展。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

首先,青少年要以积极的态度,正确认识自己,学会做情绪的主人。青春初期的青少年,自我意识开始萌动,关注自己的心理感受和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可以根据青少年的这一特点,引导青少年进行正面的、积极的自我认识,客观评价自己,多看自己的优点,看到自己的潜能,同时以辩证的态度分析自己的不足,做到悦纳自己,以进取的精神去寻找正确的路径弥补缺憾。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可以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克制自己的不良情绪,找到适合自己的情绪宣泄办法,多与父母老师和同学沟通,缓解自己的心理压力。

其次,积极与他人相处,学会理智面对自我意识的矛盾。青少年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往往会主观臆断,没有顾及多方面的因素,对于脱离群体时的孤独感和强烈的社交需要的矛盾、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难以协调解决,从而陷入人际交往障碍的泥淖中,逐步封闭自己,形成社交恐惧症。这就需要青少年正确看待社交,明白人际交往是快乐生活的一部分,在同学之间形成良好的友谊对自身而言是受益匪浅的,这也要求教师在从教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参与集体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体会到与他人交往的乐趣,并且学会在交往中真诚付出。

最后,青少年的家庭、学校和教师要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进行三位一体的心理辅导。一是青少年的家庭方面,家庭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础,父母双方要和睦相处,给青少年的成长提供舒适温馨的生活环境。在充满欢声笑语的家庭中成长的青少年,其心理状态通常是健康良好的,但是在家庭关系僵化,甚至有暴力行为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通常缺乏家庭的关怀和教育,内心深处是封闭、自卑、抑郁的,这需要引起重视。二是学校和教师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学校要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测评体系和心理咨询室,及时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状况,并且对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青少年进行心理辅导。学校的教师在课堂上和课堂后都应该做到关心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尊重青少年的人格与尊严,理解青少年的个性与差异,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普及与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4篇:青少年心理健康心得范文

关键词 电影,青少年,心理

在传媒信息极其发达的今天,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受到来自各种不同渠道不良信息的干扰。滚滚而来的国内外电影所携带的大量信息,对青少年的心理同样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负面作用,影响着青少年一代生理和心理健康成长。

一、电影的心理效应

1 电影具有放大、夸张的功效

早在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就称电影是一种热媒介,是一种能够把单一的感觉加以扩张到很高的清晰度的媒介。由于电影“视觉暂留”是极其明确一种单一的感觉加以扩展,留下需填补的空白很少,不同于由扫描针勾画出的不断形成事物的电视,因而是“热媒介”。电影的信息载体明显地比电视屏幕大得多。并且通过“画格”表现出来的“视象世界”往往数百倍于“物质现实”,由此而产生的“心象世界”使电影具有电视无法比拟的画面和表现的事件与空间的张力,对心理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引起心理共震。

2 电影能营造的全息幻觉场景

英国电影理论家雷纳-克莱尔对电影与梦的相似性作过精彩的描述:“请注意一下电影观众所持有的精神状态。黑暗的放映厅,音乐的催眠效果,在明亮的银幕上流过的无声的影子,这一切都联合起来把观众送进了昏昏欲睡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我们眼前所看到的东西,跟我们在真正的睡眠中看到的东西一样,具有同等威力的催眠作用。”因此使电影观众的深层心理机制创造了一种像做“白日梦”一样的虚幻的现实。电影实际上更能复制或逼近梦与无意识的结构和逻辑。当我们观看一部影片时我们仿佛也在梦见它。电影正是通过令人愉悦的方式激活了人类心理那些最深层次的总体建构过程。

3 电影院具有独特的“空间效应”

电影院有着家庭收视环境绝无仅有的“空间效应”作用。在电影院的收视环境中,青少年的视觉重心被吸引到眼前反射着强光的巨大银幕上,视听觉内容作用于心理,形成心理重心,形成理解、感受的心理定势,并直接影响青少年接受“表层语义”。生成“深层语义”。融入电影画格中的无数的主观视点,使青少年获得了一种以当事人的视点体验情节动作的感觉。于是,青少年和电影中角色的融合,就比在家庭收视环境情况下要密切得多。由于青少年成了对电影信息的主动寻求者,在黑夜似的观赏环境下,青少年出现了直接进入故事的幻觉,成为电影文本中的一点。

二、青少年观看电影的心理特征

1 少年观看电影最重要的心理特征是渴望从电影中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受到教育和启迪。优秀的电影作品反映的生活与人物形象能帮助青少年正确认识生活、认识社会、认识世界。青少年对任何一部电影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塑造的人物形象、展示的风土人情,甚至江河湖泊、山川草木都寄有极其强烈的观赏欲望。他们观看电影作品的首要目的是求知,因而不愿意放过一切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存、扩充知识结构的机会,他们有着认识社会的强烈愿望,银幕自然成为广大青少年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青少年具有情感的丰富性和外倾性,最容易形成激动的心境,通过对电影作品中能震撼心灵,引起争论和思考的人物、事件的观察和分析,发现真理、净化心灵。凡是具有相当的思想艺术水准和情绪感染力的电影作品,均能引起青少年观众的心理上共鸣和赞赏。

2 青少年具有逆反和逞强的心理

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正处于“风暴期”、“心理断乳期”,面临着生理、心理矛盾冲突的急剧突现。紧张繁重的学业负担及家长望子成龙所造成的压力不断增强,使他们容易产生各种心理困惑、心理失衡,以致出现某些心理上不能承受的现象。由于青少年心理素质不稳定,还没有树立正确的审美心理和健康的欣赏观念,因而则表现出特别喜爱观看立意新奇的电影作品。越是表现出生活奇异、越是有着离奇古怪的情节的电影,他们越是想看。如对国家明确定为“少儿不宜”的影片,他们总是想方设法地一睹为快,探寻其中的奥妙和秘密,以满足猎奇心理。

3 青少年具有丰富的想象与记忆

青少年对电影的读解,不仅要靠视觉暂留现象的生理机制,而且更依赖于青少年自己的想象、联想与记忆,依赖于把各个电影画面构成动作整体的心理过程,依赖于对形象与情景的再创造。青少年对电影信息的接受是一个感知、思维、想象、情感等多层次构成的心理活动过程。电影创作是以音像来讲述一个虚构的故事,通过银幕造型来刻画人物性格,展现人物关系,揭示生活底蕴,传达创作者主观意识的。按照格式塔心理学家阿恩海姆的理论,在艺术中,最理想的形态,是那种不太逼真,但又与创作者想要表达的观念相同构的意象。也就是说电影只需再现现实生活中最主要的部分,青少年在观赏电影中就有心理活动,就有主观无意识的心理参与,通过想象与联想来获得完美的形象。观看电影,既是感知的过程,又是无意识的过程。

三、电影对青少年心理影响

1 青少年具有盲目的模仿行为

一个成熟的人欣赏电影和对于世界的看法、观念以及道德水准与那些未成年人是不一样的。青少年辨别是非的能力很有限。当看到暴力的电影场景时,成年人还可以区分其真假,而青少年却未必能行。青少年具有观众与影片中主人公“认同”的强大能力,在观看电影时,青少年的自觉意识大大地削弱,心身沉醉在虚幻的电影世界之中,常自觉不自觉地与电影形象合二为一、融为一体。通过观看电影,能使青少年轻而易举地解读电影的影像所传达的信息。而且影像直观地提供了一个可以效仿的模本。尚处在成长期的青少年,他们对电影所传递影像信息的辨别能力较弱,但模仿的欲望极强。所以当青少年心有不平时就很可能想到通过盲目模仿电影中暴力来解决问题。电影暴力就成为青少年模仿对象,促使其形成犯罪。法国社会学家,犯罪学家查尔德进一步提出了犯罪模仿理论,认为所有社会生活重要行为和现象,都是因模仿而引起的,犯罪行为也是模仿而来的。电影中不健康镜头为青少年犯罪行为的“模仿”提供了几乎所有可以想象的行为样式和象征符号。青少年很容易把电影中角色作为榜样来学习,形成犯罪心理倾向,造成犯罪恶果。

2 自我互动与心理投射作用

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指出“人是拥有自我的社会存在”。人在将外界事务和他人作为认识对象的同时,也把自己本身作为认识的对象。在这个过程中“人能够认识自己”拥有自己的观念,与自己进行沟通或传播,并能够对自己采取行动,与电影刻意构筑“幻象世界”,满足青少年的“白日梦”和青少年的自我互动需求。一些影片使青少年具有强烈的心理认同感,对青少年起到了心理投射作用,使他们有从心理上深深陷入而不能自拔,呈现出如痴如醉状态。这类电影的魅力在于他与现实中青少年的心理行为有诸多契合点。这正是心理投射的重合在青少年心理中产生的作用所在。

第5篇:青少年心理健康心得范文

关键词:青少年; 心理健康教育;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11-046-001

一、当前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现状分析

据报载,2011年9月19日,江西省九江市三名小学生仅仅因为害怕完不成作业被老师罚站,就集体跳楼自杀。据专家调查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五千万青少年中有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占到21.6%;还有18%~35%的学生存在学习困难、厌学、恐学、逃学和学习适应不良问题;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小学生约为13%,初中生约为15%,高中生约为19%,大学生约为25%。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我国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性。

二、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的主要问题

1.性格扭曲与品格缺失

现在的青少年学生中独生子女多,从小衣食无忧,所有的事情不用自己操心,所有的要求基本都能得到满足。倍受父母宠爱,从小过着众星捧月的生活。性格放任自流,自私狭隘,虚荣心强,学习和生活中只能听恭维,不能听批评,只能比别人强,不能让别人超过自己。在一些学生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自私与冷漠现象,他们在学校对所学知识不专心,没有学习热情,对集体生活冷眼旁观置身于外。冷漠常诱发孤僻,使之产生一种与世隔绝的心态,觉得一切百无聊赖,严重时,会诱发抑郁症,产生轻生厌世心理。

2.抗挫折能力较差

在当今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教育中,给学生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很大,在激烈的学习竞争中,每一次考试,学生的心情十分紧张,总担心考试会失败,失掉“好学生”的地位,受到老师、父母的责备,同学的冷眼,一旦考试失败,就立即灰心丧气,情绪十分低落。由于青少年学生对复杂艰难的现实生活缺乏心理准备,遇到风险和挫折,心理堤坝容易崩溃,情绪容易低落,产生失望感甚至信念危机。

3.缺乏沟通交流能力

当今很多青少年是独生子女,很少跟其他人交流,人际交往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人际关系不协调。自闭的心态使这些孩子完全忽略了人际关系,以至于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不能和别人多谈”,感到孤独、寂寞。这些青少年常产生焦虑不安,甚至恐怖感。表现为极度苦闷,对外界不感兴趣,活动减少。

4.逆反心理表现明显

逆反心理在青少年学生中较为普遍,听不进家长和老师的正面意见,嫌家长唠叨,强迫自己做不愿意做的事情,因而,拒绝了许多正确的教导和意见。有的学生甚至不分青红皂白的盲目逆反,你说什么地方不能去,我偏去;你说“黄赌毒”不能沾,我偏试,这种做法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

5.自控能力不强

在一些青少年学生中表现出来的特性是,智商高、能力强,但脾气不好,情绪易波动,自控能力差。表现为急躁、冲动,缺乏忍耐性,面对一点不顺心、一点委屈,就大动肝火,怒气冲天,与人相处,常常只想让别人来适应自己,自己却很少考虑应该适应别人,与自己的生活学习环境难以和谐,导致人际关系紧张,有时甚至由于一次突如其来的打击而神经失常,或走上轻生的道路。

三、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建议

1.从家庭教育抓起,为孩子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为家长,既要重视孩子的物质文化生活,更要重视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的道德榜样,父母的言谈举止、道德观念和行为对子女具有引导、示范作用,父母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因此,父母在生活中要从细微处入手,以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为子女做出表率。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应经常与孩子交流,让孩子信任家长,把家长当作朋友一样看待,让孩子遇到困惑、迷茫时就愿意把心里话向父母诉说。家长应切实改变重智轻德的思想,不断帮助和教育孩子树立做人是为学之本,帮助孩子走好人生第一步。努力排除青少年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障碍,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康心理。

2.学校要切实负起责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有针对性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做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要把德育工作摆在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位置,坚持以人为本,从青少年的实际生活出发,根据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循序渐进地实施道德教育。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生理和思想可塑性强等特点,紧紧抓住影响他们思想道德观念形成和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增强教育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真正发挥教师的教书育人作用。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还应成为学生的道德表率。每一位老师都应该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处处做好学生的榜样。学校要积极与家长取得联系,经常反映学生的情况,动员家长多关心子女的成长,主动配合学校做好教育工作。

3.社会各方力量要协同作战,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全社会都要努力净化育人环境。积极抵御西方的文化和道德利用各种方式对我国的渗透,坚决打击网络中的欺骗、暴力、黑帮、、吸毒、赌博等内容。牢牢把握舆论导向,正确引导社会舆论,进一步改进报刊、广播、电视的宣传。同时,要加强对互联网的监管,清理和整顿文化市场,斩断社会黑恶势力伸向学校的黑手,使我们的青少年在良好的环境中健康成长。社会各界要积极支持配合学校开展对青少年的教育,建立各种校外教育场所。要树立全社会抓起教育的观念,高度重视青少年活动场所的建设,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努力探索和建立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各种好的社会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第6篇:青少年心理健康心得范文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需要面对的问题,本为围绕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构建和如何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进行了一定的讨论,对青少年心理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并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方法和整合方法进行了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

心理健康 青少年 心理素质

一、前言

在当前社会变革加剧的时代背景下,青少年面临的事物比以前更多,所进行的选择也更加的多元化,因此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更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家长和有关专家关注的重点。我们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点研究了青少年在青春期容易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并针对这些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提供了一些解决办法,旨在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并培养青少年的心理素质。

二、目前青少年所面临的一些心理问题

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整合研究的主体就是当下青少年所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经过一定的研究分析,总结了以下几点。

1.多方面的心理压力

青少年处于心理稚嫩的时期,其中容易被外界的一些事情影响,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源主要来自于学习考试和人际交往方面。比如学习过程中对学业的一些焦虑情绪,面对父母的期盼的一些不安等。在青春期也容易出现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患得患失,从而给心理成长中带来一定的压力。我们通过对这些压力源的研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压力应对模式。

2.学习方面的适应性问题

青少年处在学习成长的重要阶段,而在成长中接触到的新的学习内容造成了青少年的一些学习适应问题。在班级生活中,学习成绩会导致同学间的一些竞争,有时竞争压力过大,会使学生产生心理的压力,出现不能够适应学习的情况。学习适应性问题也包括考试中的心理问题等。

3.人际交往关系问题

在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过程中,人际问题一直是困扰很多青少年的问题之一。由于现在的独生子女较多,青少年往往有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从而在和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些问题是来源于同性之间的竞争,有的则为异性之间的交往而困惑。还有的与父母之间的关系需要改善等等,不一而足。在这些人际交往过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对此,我们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来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4.情绪情感问题

青少年处于青春发育期,不管是在心理还是在生理方面都处在一个不是太成熟容易冲动的时期。所谓血气方刚,就是指青少年时期的冲动。由于处在特殊的年龄阶段,容易对外界的影响十分敏感,从而产生一定的情绪情感问题。比如一些青少年存在恐惧的情绪,对学习考试的恐惧,对人际交往的恐惧等,这些都是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的情绪问题。

5.恋爱心理问题

青少年处在对爱情懵懂的状态,有时候处于对异性的好奇往往导致早恋的现象出现。青春期对爱情的向往,对性的渴望往往导致青少年的一些恋爱方面的心理问题。青少年一般在恋爱方面的自制力不足,过激的心理状态或过于自卑的心理都会给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的影响。所以对待恋爱压力的问题应该有意识的进行调节,形成系统的策略。

三、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整合办法

青春期的学生处在一种特殊的心理生理阶段,因此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所以针对青少年的心理,我们应该注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针对不同青少年不同的心理,进行一定的干预。使他么在成长中都能获得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为以后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将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与现实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引导他们以积极地心态去面对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同时对于青少年特有的心理状态,要引导他们去包容、悦纳自己,接受自己某些方面的不足,正确认识自己,从而为以后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结 语】

青少年心理健康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一项重要部分,学生家长和老师应该注意对他们的积极引导,帮助他们以成熟的心态度过青春期这个特殊的阶段。

【参考文献】

第7篇:青少年心理健康心得范文

1.问题突出运用案例法

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给学生展现一个个非常鲜活的案例,每个案例都有特定的个人经历,而且是很常见的一些心理健康问题和行为问题,这些问题都具有非常突出的特点,所表现出的行为都具有明显的异常特点。引导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学习就是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中所表现出来的非常明显的问题,通过分析探究找到各种问题的根源,分析这些异常行为背后的心理问题,让学生掌握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自我心理调试,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自我调节能力。

2.目的明确案例法

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教师为了更好地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要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精心选择,在编排和组织教学活动中,尤其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围绕着学生所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结合教学目标,通过具体的教学任务引导学生对相关的案例认真阅读、讨论思考、领悟总结。所选的案例具有典型性,能够针对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阶段特点和突出问题,能够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分析指导,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3.启发深刻案例法

在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介入教育,具有比较明显的启发性。每一个案例都要在教师的引导下给学生以更好的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深度分析,然后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讨论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实现思维方式的灵活转变、思维方法和观点的碰撞,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不断拓展学生的思路,丰富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增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识程度和领悟能力,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对各种心理偏差的认知和分析能力。

4.互动性强案例法

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分析阐述,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和学生能够很好地结合案例进行有效的互动,让学生去更好地分析知识、发现问题。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让学生能够得到更多的启发,获得更多的共鸣,从而实现教学的共振,让学生在多元互动的学习氛围当中获得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促进学生更好地针对问题进行思考,不断提高自我调节能力。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法介入的步骤与要求

1.教师精心选择案例

确保学生真切体验选择案例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围绕教学目标,整理更多的教学案例,从中选择最适合学生发展和能力提升的典型案例。比如,针对学生入校以后所表现出来的意志消沉、理想陨落、精神颓废等现象,给学生进行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更好地守护心灵,重新燃起学习的热情、拼搏的斗志。案例:小刘是一个让家长引以为豪、亲戚羡慕不已、同学小有嫉妒的好学生,有理想、有抱负、爱学习、有追求,希望依靠自己的辛勤拼搏考入理想的象牙塔,圆自己的大学梦。因此,为了能够问鼎名校,他辛勤刻苦、废寝忘食、专心致志,放弃了很多爱好,利用一切能够利用的时间学习,但还是感到自己比不上那几个优秀的学生,无论怎么努力,总是有一定的差距无法实现超越。于是,他开始怀疑自己,产生了自卑、嫉妒心理,甚至有了放弃理想的念头,心理上渐渐心灰意冷,行为上开始放纵自己,偷偷抽烟、喝酒。这些心理行为表现在学生当中经常会出现,也是很多学生在遭遇挫折时所采取的一些行为方式。这个案例就具有典型性、普遍性、真实性、代表性,很容易让学生获到思想上的认同,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针对各种问题去思考、去自我认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品质。

2.精心组织分析讨论

做好师生有效互动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是实施案例法心理教育的核心环节,做好这个环节应该设计好相关的问题。要为学生提供较好的话题,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围绕学生的心理特点,针对要实现的教学目标,提出与学生心理和教学目标密切相关的并且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合作交流讨论,并且能够和学生一起参与讨论,做好师生之间的互动。比如,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人的情绪表现形式、学会自控,笔者通过多媒体播放动画,给学生介绍一个案例供学生感知分析。案例:体育课篮球训练,小文与小夕发生了肢体碰撞,小夕很生气地指责小文动作不规范、篮球技术差,让他立即下队。小文感到很难堪,一生气就跑了,跑了一段距离后原路返回,对着这位同学歇斯底里地大吼:你真没有修养、缺乏教养……并动起手来,经过其他同学竭力劝阻才平息下来。发泄了自己的愤怒之后,看到那位同学的生气模样,小文有些许的痛快。这些现象司空见惯,很多都发生在学生自己身上。接下来给学生提出问题,小文此时表现出来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这样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具有哪些特点?根据你的理解,你认为小明这样的表现合适吗?接下来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这样,通过具体的案例给学生提出一定的问题,并针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让学生能够站在不同的立场,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探讨事件背后的原因以及解决的措施,找出问题的根源。教师要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胆思考、积极发言,并认真倾听学生所提出的各种问题和观点,尊重学生的观点和见解,针对学生所出现的问题或者偏离讨论主题的现象应该提出有针对性的引导策略,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3.做好师生角色定位

认真做好总结评价实施案例法教学,教师不能简单地灌输知识,而要给学生提供鲜活生动的案例,组织学生分析研讨,做好激励指引。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机械说教,而是成为积极参与互动研究的主体,结合自身实际认真研究,在实践中加深认识,以实际行动践行相关理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以后,应该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探究和总结,形成自己的结论性认识。最后,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总结性评价。例如,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小文的行为、心理以及应对策略之后,需要针对学生自由发表阶段所出现的各种观点和认识,进行针对性评价,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和认识。一方面能够很好地反映出学生的问题,实际上也是学生的心理表现,同时对相关现象进行深入的剖析和点评,对学生正确的认识加以肯定,对学生不同的方式思考方法加以赞扬。当然对学生所出现的问题以及不正确的现象或者认识应该加以纠正,并提出一定的见解,最后还要归纳总结补充有关的知识,再对学生进行方法和技能辅导,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质量,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总结和评价中受益更多,对案例的点评应该做到因势利导、层次清晰、合乎情理。

4.注重课堂有效延伸

确保学生能迁移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要能够通过具体的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分析能力,加强学生自身心理健康意识的培养,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善于分析自己的心理和他人的行为,掌握各种心理自我调试的技巧和方法,从而引导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调试,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因此,要想真正地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必须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做好有效的拓展延伸,让学生将有关案例中学到的知识、分析方法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实践中去。例如,体育课上发生一些肢体接触和碰撞是很正常的事情,每一个学生在体育课上都会遇到这种情况,现在设想事情就发生在你们身上,我们需要应该怎么样的措施来应对?在我们身边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他们是怎样处理的?如果你在旁边,你会是怎样的方式来帮助他解决这样的问题?这样能够很好地把学生所学的有关知识进行有效的拓展和延伸,从而把知识和技能与社会生活实践有机统一起来,不断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明确教法实施原则,凸显教法教育作用

(1)保护个人隐私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要保护好当事人的个人隐私。运用案例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所选的各个典型案例都是真实案例,为了更具说服力,选择的很多案例就发生在学生身边,当事人有可能就是学生的同学,甚至就是在座的学生,很多情况会关系到学生的个人隐私,影响到学生的同学关系、心情等。因此,一定要保护好当事人的个人隐私,必要时还要争取当事人的理解和支持。

(2)设计情理相融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科学,需要理性引导,同时又是情感因素非常重的学问,要想更好地得到学生的认可,需要给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为此,在设计相关教学案例时要考虑情感因素的融入,给学生一个较好的情感体验,增强教学效果。

(3)选择兼顾正反面很多心理健康教育都是针对学生心理健康上存在的不良问题,反面案例居多,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地结合具体问题,认识分析和改进。

三、总结

第8篇:青少年心理健康心得范文

关键词 心理健康素质,应对风格,青少年,发展。

分类号 B848.9

1引言

在有关心理健康的研究中,不同的研究者对心理健康的界定不一致,应用的研究工具也不尽相同。我国学者提出了心理健康素质的概念,认为“心理健康素质是个体在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某些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和基本的心理特质和身体特点的整合,这些心理特质和身体特点的整合影响或决定着个体对于各种内外刺激的心理生理反应,并进而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和适应水平。”[1,2,3]这一概念为心理健康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为全面、深入地了解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奠定了理论基础。

应对风格作为心理健康素质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指在各种应激情境中都可能会表现出来的、带有个人特点的应对方式的组合形式。一个人的应对风格是其人格特征在应对活动中的表现,具有跨情境的一致性。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心理应激和健康的联系中,有一个重要的调节(或中介)变量,这就是应对方式。面对同样的应激源,不同个体可以产生截然不同的心理反应和心理后果,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不同的人采用了不同的应对方式[4]。因此,关于应对方式的调节或中介作用的研究已经成为心理学各个领域研究中被广泛探讨的问题[5,6]。

为了深入了解我国青少年应对风格的一般特点和发展水平,为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可供借鉴的实证性资料,并进而丰富和发展心理健康素质理论,本文以青少年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研究。

2方法

2.1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在华东、华北、中南、西南、西北、东北等不同行政区域所属的23个省市、自治区选取了51399名青少年为调查对象,以同时满足年级、性别、专业、家庭来源、家庭收入、学校性质等15个背景变量为标准进行严格筛选,获得有效样本44063(有效率85.70%)例。其中男性21245(48.20%)人,女性22818(51.80%)人;来自城市20569(46.70%)人,农村23494(53.30%)人;重点学校15737(35.70%)人,一般学校28326(64.30%)人;独生子女19626(44.50%)人,非独生子女24437(55.50%)人。平均年龄为15.39±2.74岁。调查对象年级分布如表1所示。

2.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的梁宝勇编制的《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应对风格分量表》分为7个理论维度。这7个维度及其含义是:

(1)针对情境的行为应对策略(行为―情境策略):该维度得分越高,表示受测者在应激条件下越可能采取实际的、针对问题情境的行动,以解决自己所面对的问题或者暂时脱离问题情境。

(2)针对情境的认知应对策略(认知―情境策略):该维度得分高,说明受测者在应激条件下倾向于采取认知策略来处理问题情境。

(3)针对情绪的身体策略(行为―生理策略):该维度表示采用体力活动来减轻应激所引起的生理(身体)反应的努力。得分高,意味着受测者习惯于通过身体活动来减轻压力。

(4)针对情绪的行为表达策略(行为―表达策略):该维度得分高意味着受测者较多地采用各种情绪宣泄和压制等行为方式处理情绪困扰。

(5)针对情绪的认知表达策略(认知―表达策略):该维度得分高意味着受测者经常采用诅咒和祈祷的方式处理情绪痛苦。

(6)针对情绪的防御机制(防御策略):该维度由4种较成熟的防御机制组成,是个体处理心理应激的“无意识的”心理手段。

(7)混合的策略:该维度所包含的应对方式既可以服务于问题的解决,也可以被用来减轻由应激所引起的情绪困扰。

该量表各维度及总量表的重测信度系数都在0.8左右。结构效度的分析结果显示,应对风格分量表各个维度大多呈中低程度的相关。各个维度同分量表总分间的相关在0.379~0.644之间,而且均高于各个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这说明,本分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以国内研究者肖计划编制的用来评估青少年应对方式的量表《应付方式问卷》做效标,《青少年应对风格量表》和《应付方式问卷》,两个量表的相近维度间大多存在中度的显著相关。

2.3数据的统计处理

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

3结果与分析

3.1青少年应对风格的整体情况

对参加调查的44063名被试的有效数据进行频数分布分析,结果(图1)显示青少年在应对风格量表上得分的平均数为2.70,标准差为0.31,数据分布符合正态分布形态。

分析数据在两个标准差以外的被试人数发现,有687名青少年得分低于2.08(M-2SD),占调查总人数的1.6%;有1736名青少年得分高于3.32(M+2SD),占调查总人数的3.9%,结果见表2。

青少年应对风格各维度得分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

3.2青少年应对风格的年级发展特点

3.2.1不同年级青少年行为―情境维度的发展特点

不同年级青少年在行为―情境维度上的特点,见表4。

经统计分析表明,不同年级青少年在行为―情境维度上差异显著,F(7,44055)=28.77,p

3.2.2不同年级青少年认知―情境维度的特点

不同年级青少年在认知―情境维度上的特点,见表5。

经统计分析表明,不同年级青少年在认知―情境维度上的得分差异显著,F(7,44055)=79.08,p

3.2.3不同年级青少年行为―生理维度的特点

不同年级青少年在行为―生理维度上的特点,见表6。

经统计分析表明,不同年级青少年在行为―生理维度上得分差异显著,F(7,44055)=30.30,p

3.2.4不同年级青少年行为―表达维度的特点

不同年级青少年在行为―表达维度的特点,见表7。

经统计分析表明,不同年级青少年在行为-表达维度的分数差异显著,F(7,44055)=34.43,p

3.2.5不同年级青少年认知―表达维度的特点

不同年级青少年在认知―表达维度上的特点,见表8。

经统计分析表明,不同年级青少年在认知―表达维度上的得分差异显著,F(7,44055)=9.61,p

3.2.6不同年级青少年防御策略维度的特点

不同年级青少年在防御策略维度上的特点,见表9。

经统计分析表明,不同年级青少年在防御策略维度上差异显著,F(7,44055)=13.71,p

3.2.7各年级青少年混合策略维度的特点

不同年级青少年在混合策略维度上的特点,见表10。

经统计分析表明,不同年级青少年在混合策略维度上的得分差异显著,F(7,44055)=16.25,p

4讨论

在对44063名青少年应对风格的频数分析中发现,有687名青少年得分低于2.08(M-2SD),占调查总人数的1.6%;有1736名青少年得分高于3.32(M+2SD),占调查总人数的3.9%。

我国青少年在应对风格量表的行为―生理、行为―表达、认知―表达、防御策略和混合策略维度上表现为从小学五年级逐渐上升至初二年级,之后不断下降,高二时达最低,高三年级回升,到大学又有所回落。

分析其中的原因,初二是个转折点,在这之前学生的逻辑抽象思维虽已有相当的发展,但基本上属于经验型,理论思维发展尚差。在遇到应激事件时,还不能自己解决实际问题,而且这个阶段的学生也比较活泼好动,更容易通过一些身体的活动来减轻压力。初二以后到高二年级,学生的理论型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发展起来。这时,青年开始能对自己的思想、观点提出论证。他们力求对各种经验材料作出理论的、规律性的说明,用理论作指导来进一步扩展知识领域。高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达到了较高的水平[1]。所以这一阶段的学生通过身体的活动来减轻压力呈下降趋势。但是到了高三年级学生通过活动来减轻压力的趋势又有所上升,这可能与高三年级的学生学习压力大,学习任务重有关,他们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学习上,所以这阶段他们更倾向于简单地用身体的活动来应对所面临的应激事件。

从初一到高二年级采用各种情绪宣泄和压制等方式处理情绪困扰趋势逐渐下降,分析原因可能是:在中学生的情绪表现中,充分体现出半成熟、半幼稚的矛盾性特点。随着中学生心理能力的发展和生活经验的扩大,其情绪的感受和表现形式不再像以往那么单一了,他们已经积累了较多的经验,了解了不同的情绪在人际关系中具有不同作用的事实。因此,他们的情绪表达已不是很外露,并能适当控制某些消极情绪,以相对缓和的形式表现。中学生已逐渐克服了儿童时期情绪体验的单一性和粗糙性,情绪表现变得越发丰富和细致。中学生在情绪表现上已逐渐失去了那种毫无掩饰的单纯和率真,在某些场合,可将各种情绪隐藏于心中不予表现[9]。因此,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采用各种情绪宣泄和压制等方式处理情绪困扰趋势逐渐下降。高三年级由于学习任务重,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大,学生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就削弱了,所以较之于高二年级,他们更多地用情绪宣泄来解决所面临的应激事件。

从初三年级开始到高二年级运用防御策略逐渐降低,分析其原因可能是:随着年级升高,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他们可以多方面地选择其他的应对策略,因而较少选择防御策略来解决应激事件。

我国青少年行为―情境和认知―情境维度的年级发展趋势具体表现为小学五年级和初中阶段得分高于高中和大学阶段,从初中阶段开始呈逐渐下降趋势,到高二年级之后回升,在大学阶段呈较快上升趋势。这两个维度所包含的应对方式均属于Lazarus和Folkman的应对分类体系中的“注重于问题”的应对方式,在应对研究文献中通常被看作是“适应的”或成熟的应对方式[10]。小学和初中阶段较高的得分并不意味着这些学生已经发展形成这些较成熟的应对方式,恰恰相反,这个结果说明他们还没有学会针对问题的有效的解决方法,他们尚处于积极尝试、探索和学习阶段。伴随着对应激问题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和成熟,到高中阶段,他们逐渐减少或放弃那些对问题解决无效的应对尝试,从高中二年级开始到大学阶段,他们越来越多地尝试面对问题并采取解决问题的认知和行为应对策略和多种多样的应对方法。

5结论

我国青少年应对风格的年级发展特点,在行为―生理策略、行为―表达策略、认知―表达策略、防御策略维度和混合策略维度中,我国青少年的年级发展趋势表现为从小学五年级逐渐上升至初二年级,之后不断下降,高二时达最低,高三年级回升,到大学又有所回落。在认知―情境策略上和行为―情境策略有着相似的年级发展趋势表现为小学五年级、初中阶段逐渐下降,高二年级之后回升。

参考文献

1 沈德立, 马惠霞. 论心理健康素质.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4, 2(4): 567~571

2 张大均, 冯正直.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概念和结构初探.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4, 2(4): 582~585

3 梁宝勇. 关于心理健康素质及其结构的思考.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4, 2(4): 577~581

4 梁宝勇. 精神压力、应对与健康.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

5 Somerfield M R, McCrae R R. Stress and coping research: Methodological challenges, theoretical advance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0, 55(6): 620~625

6 梁宝勇. 应对研究的成果、问题与解决办法. 心理学报, 2002, 34(6): 643~650

7 梁宝勇, 郭良才, 刘畅等. 关于应付的一些思考与实证研究: 应付的概念模式与效果估价.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999, 7(3): 188~190

8 梁宝勇.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应对分量表的编制.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6, 4(3): 161~167

9 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2

10 李士保, 席波, 付茂笋等. 城乡大学生应对方式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及影响因素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6, 15(5): 398~400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DIATHESIS: A STUDY OF COPING STYLE

Hao Zhihong, Liang Baoyong

(Academy of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in Tanjin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300074)

Abstract

第9篇:青少年心理健康心得范文

关键词 青少年 家庭环境 心理健康 整合

中图分类号:B844 文献标识码:A

本文剖析了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造成了多种微妙的心理影响,其中家庭生活环境即是青少年心理成长过程中紧密接触的第一要素,也会从一定程度上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潜移默化的突变。

1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环境主要包含家庭情感环境和物质条件环境,同时也是青少年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基础条件。家庭环境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1.1家庭结构方面

常见的家庭结构包含:核心家庭、重组家庭、单亲家庭。不同的家庭结构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不同的影响,核心家庭结构中青少年存在心理健康概率相对来说比较小,而重组家庭会有个别青少年处于自卑心理,从而产生人格障碍的概率相对来说比较高,单亲家庭对青少年产生负面的歧视,进而影响到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正常发展。

1.2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教养方式主要包含:专制型、民主型、溺爱型。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的青少年,仅遵从表面上的顺从,当父母触及到逆因时,他们的叛逆心理就会爆发出来;民主型家庭教养方式的青少年,大多自信乐观,擅长与人沟通,当遇到问题时,这种青少年能够用理智的思维去处理问题;溺爱型家庭教养方式影响下的青少年,具有极强的依赖性、懒惰性、不能独立适应社会、意志力较差,难以融入学校或者社会环境的人际交往过程中,青少年容易选择不正确的处理方式解决问题,进而导致不融洽的社会关系。鉴于以上几种不同的家庭环境以及教养方式,为了给青少年心理健康提供一个和睦家庭环境,家长必须身正为范做表率,为青少年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2家庭结构比对

青少年随着成长,不断面临着学习压力以及自身成长压力和形式多样的外部压力。这一时期心理健康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产生情感困惑、不同程度的焦虑以及社交困难等心理问题。这种问题受到了很多家长及学校的广泛关注,从而想通过家庭环境结合校方因力视导采取融合帮扶模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第一接触点进行家长培训、素质提高、家庭学校一起抓青少年心理健康等问题,以达到良好的青少年心理发展效果。

2.1家庭关系――多付出

良好的家庭关系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基础和保障,无论是哪种家庭关系,只要是建立在一个充满爱、温暖的、积极向上地家庭氛围中,更加有利于青少年的人格、情绪、自信、情感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这就需要父母多站在不同青少年的角度去思考青少年的当时心理,采用双方都能达成的方法来解决很多容易出现矛盾激化的问题。

2.2家庭教养――人性化

父母虽然是子女的第一任家庭老师,但在培育孩子过程中,自己的心理都没有成熟还是孩子,很少与自己的孩子多沟通、多换位思考、多相处、多模仿父母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的态度等各方面。成功的家庭教育,能够为子女奠定心理健康的基础。

单亲家庭缺乏父爱或母爱的青少年多半都孤僻、胆怯、拘谨、沉默寡言;离异家庭的青少年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容易逃避问题、自卑自闭;丧亲家庭的青少年容易出现冷漠,逆反和厌烦等心理;再婚家庭c初婚家庭的孩子相比,受教育的程度相对比较低,普遍出现行为问题、情绪问题,这就需要双方都自责找出自身问题所在,将心比心对双方子女教育及关心爱护都一碗水端平。

3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家庭环境整合

3.1和谐家庭气氛

家庭气氛对青少年心理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青少年通过日常的生活形成了稳定的心理和行为环境。和睦的家庭气氛能够给青少年安全感,有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相反则会引起喋喋不休的争吵、牢骚满腹的大人、悲观失望的心态都会带给青少年们困扰的心理伤害,形成孤僻、冷漠、焦虑的不良情绪,从而损害了青少年的健康心理。

3.2家庭客观环境

稳定的家庭客观环境包含固有的家庭成员及家庭经济情况等。家庭经济环境是未成年人阅读行为的物质基础,也会间接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不良的消极影响,但不是起决定性的重要作用。

3.3家庭、校园、社会相结合――青少年的综合健康环境

一般说来,家庭关系等因素确实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家庭环境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整合是当前教育必不可少的方式。直接由第一接触的监护人父母来引导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是心理教育战场的重中之重。家庭、校园、社会三个环境相结合是青少年生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中家庭环境和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是密不可分的联系,特别是青少年正处于青春叛逆期,情感思维敏感,心理尚未发育成熟,容易产生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这就需要学校下大力度提升家长素质、定期培训家长教育青少年心理课程、多开展亲子互动开放式家长日等活动,使青少年心理健康在家庭环境中得到融合,从而对青少年们的思想、品德、行为进行家庭教育,有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帮助学生健康有益的提高学习成绩,建立生活信心,挖掘学习中的乐趣,感受国家以及世界的美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