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绿色建筑发展规划范文

绿色建筑发展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绿色建筑发展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绿色建筑发展规划

第1篇:绿色建筑发展规划范文

成立山东省低碳经济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低碳经济的发展进程,研究制定低碳经济开发、推广、对外合作、技术研发、资金筹措等重大支持政策,组织协调解决低碳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困难。成立山东省应对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同时,组建由大学、科研机构等相关专家共同参与的山东省低碳经济专家委员会,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依法促进低碳经济发展。适时出台或修改有关能源资源和环境等领域的地方性法规,加速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制化、标准化、常规化进程。建立碳减排协会、碳交易平台。按照国家碳排放有关规定,出台碳交易管理办法,鼓励企业自发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碳减排协会,引导企业积极参与低碳经济发展;组织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摸清“家底”,确定各主体单位的碳排放额度及其减排的目标任务。

构筑发展低碳经济规划体系

借鉴先进省市发展低碳经济专项规划编制的经验和做法,调整规划思路,将发展低碳经济纳入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根据山东省“十二五”发展规划,结合山东特色,尽快研究和编制中长期的《山东省低碳经济发展规划》,明确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思路、战略布局和战略措施以及今后一个时期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任务、发展重点和发展目标。同时,做好发展低碳经济规划与各类规划的衔接和协调,统筹分类制定减排重点行业低碳产业、低碳生活、低碳交通、绿色建筑、森林碳汇等专项规划,促进重点领域的发展模式向低碳型转变。

构建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绿色产业体系

以技术创新实现传统产业的低碳化改造升级,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以园区为载体,推动产业的整合与重组,以集约化、专业化、高端化和绿色发展为方向,引导企业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推动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培育发展低碳建筑、低碳交通、电子信息等战略性绿色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加快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增加碳汇。

开展低碳试点,探索有山东特色的低碳发展模式

重点选择低碳特征比较明显、低碳产业发展和低碳产品应用已有一定基础的城市,在城市低碳发展规划、绿色发展配套政策、产业体系建设、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等方面开展工作。依托现有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产业园区,按照“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原则进行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建设以低碳、清洁、高效为特征,以低碳能源、低碳物流、低碳建筑为支撑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在钢铁、建材、化工、装备制造等传统行业选择示范企业,推动低碳化发展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模式创新。选择居住相对集中、设施相对完善、环境承载量大、群众基础较好的社区(街区),推广绿色建筑,提倡绿色出行,开展低碳家庭创建活动,制定节电节水、垃圾分类等低碳行为规范,引导社区居民普遍接受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建设以绿色、便捷、节能、低碳为特征的低碳社区。工业领域,组织实施电力、钢铁等高耗能行业的节能技术改造;建筑领域,推广绿色建筑和可再生能源建筑,加快建筑节能低碳整装配套技术、低碳建造和施工关键技术及节能低碳建材成套应用技术研发应用;交通领域,加快淘汰老旧高耗能车辆,适当投放混合动力公交车;公共机构,增强低碳意识,抓好节电、节气、节水综合改造。

第2篇:绿色建筑发展规划范文

所谓绿色建筑是指环境友好、节能环保而又可持续发展的节能建筑,它不仅能够有效地节约能源、资源、建筑材料、土地以及水等,尽最大可能的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而且能够使人们的生活环境更加舒适、健康、安全,是一个极为环保的理想建筑。近年来,随着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大力实施,我国提出了发展绿色建筑的发展规划和战略目标,这就为我国的建筑工程设计者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作者主要介绍建筑工程设计者主要本着绿色建筑理念、发展目标和评估标准,朝着节能环保的绿色建筑目标进行住宅设计,以期能为同行提供参考和借鉴。

2生态宜居住宅设计策略

2.1坚持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绿色建筑主要是指在建筑物的有效使用年限内,尽可能的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以有效的为人们创造一个健康、舒适、安全、高效的生产、生活环境,并与自然生态互利互惠的节能环保建筑。它是通过能源的有效节约和利用的途径来实现低负荷环境下节能生态住宅的建设,是全面实现人与环境和建筑三者互利互惠、相互依存的生态建筑模式。绿色建筑不仅有效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建筑设计理念,而且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健康、舒适、安全的生产、生活空间,在极大程度上有效满足了人们生理以及心理上的需求,极大地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时主要是按照零污染和资源的重复利用的原则,以极大地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它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和理念,有效促进了传统建材和建筑业的改造和提升,改变了我国建筑结构的增长模式和房地产的产业结构。同时,绿色建筑还对居住城市的生态系统的安全、稳定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对有效维护生态环境建设系统的健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坚持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积极发展和推广绿色建筑,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势在必行。

2.2坚持绿色建筑发展目标我国将有效实现绿色建筑的总体发展作为战略目标,以有效推动我国建设绿色建筑的步伐,其战略的重点在于以极为全面的法律法规以及国家政策来积极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以高端的科技创新水平来支撑绿色建筑的发展,以正常使用年限的视角来作为绿色建筑的实践。我国绿色建筑最基本的发展政策是大力推进建筑节能、积极引导绿色建筑向着科学、合理、稳定、健康的方向发展,并制定出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绿色建筑设计和发展规划,从而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等。

2.3坚持绿色评估标准准则我国于2005年颁布了关于绿色住宅建设的相关规范和标准,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有效推动和实施适宜的建筑工程技术,使建筑的资源和能源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并能有效的在适用、环境、经济、安全以及耐久等五大性能方面具体列出了详细的技术指标,这有效体现了绿色建筑的真实内涵。为有效促进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和进步,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又于2006年和2007年相继颁布了一系列评估标准,奠定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制度建立的基础。2008年我国又对首批绿色建筑设计者进行了奖励,指明了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方向。

2.4坚持建筑节能环保原则绿色建筑理念重点主要体现在绿色环保、节能高效以及环境友好等几个方面。其最为关注的问题就是能源问题。我国虽然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是资源的消耗量也非常大、利用率较低、浪费也十分严重。如何有效地节约资源,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尽可能的降低能源的消耗,合理协调能源的结构和开发利用新能源以及可再生能源等,都是今后我们在进行绿色建筑生态住宅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近年来,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我国的土地资源严重匮乏,节约土地已成为当前我国高度贯彻的政策,有效地节约土地资源,并有效地改变居住环境和模式,就需要人们从人均生态足迹以及土地生态价位等几个角度来进行考虑,有效的评价一个建设项目对土地资源所产生的影响,就要看其对土地的生态总价位的影响,政府要积极鼓励利用荒地、劣地来进行项目建设,从而有效的提高建设项目的生态价值。在进行项目建设时,要尽可能的选择绿色建材,它对构建绿色节能和环保建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选择节能环保和经济性能较合适的建筑材料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就地取材,要尽可能的避免使用会释放有害气体的建筑材料,并尽可能的选择可再度利用的建材,例如:钢结构高层建筑和一体化钢结构住宅等。

2.5坚持以绿色奥运为特色我国奥运场馆的建成,充分展示了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所有的奥运场馆都有效实现了50%以上的节能目标,有些建筑甚至能达到65%-75%以上,同时还在外窗和护结构上有效实现了节能目标。在积极推广和使用新型能源方面,主要采用了地源、水源热泵、太阳能光伏发电和集热技术等技术,有效提高了绿色能源节能的比例。在进行奥运场馆的建设过程中,无论是从方案设计、选址以及现场的建筑施工,均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到了土地资源的节约和利用情况,例如:奥林匹克公园中心的地下通道,主要呈树枝状分布,能通往“鸟巢”以及“水立方”等比较重要的比赛场馆;其中心区的地下车库更是充分考虑了土地的有效利用,能有效提供超过千余个停车位;同时,对于“水立方”地下空间的有效利用,还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有效控制水温和水流等多种功能。我国的奥运场馆在进行设计和建设时都落实了中水和雨水的并用,有效满足了节约水资源的要求。因为在全部的场馆中都应用了中水技术,有效实现了污水的零排放,能分别满足奥林匹克公园景观水系和绿化冲洗水量每年312万吨和157万吨;另外,还在极大程度上加大了对雨水的回用力度,6个地下蓄水池一年内能有效处理水资源5.8万立方米。绿色奥运场馆的建设,无论是在设计、规划、建设以及使用等诸多方面,都有效实现了绿色、节能、环保的目标。它为我国基于绿色建筑理念的生态宜居住宅设计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并指明了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方向和标准,为我国绿色建筑设计人员树立了学习榜样。

3结束语

第3篇:绿色建筑发展规划范文

据商务部2011年9月21日的2010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环境综合评价通报显示,在全国128个国家级开发区中,商务部已将90个开发区纳入2010年综合评价对象,东部开发区在总指数方面占据绝对优势,而苏州则位于前10名的第二位,仅次于天津开发区;而各分类指数中,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配套能力指数、环境与节能减排指数两项指标在10大开发区中高居榜首。

工业园区全面升级

苏州工业园区在我国国家级开发区发展中属于引领者,经过18年的发展,技术创新环境指数排在全国第二,综合经济实力指数排在全国第三,总体发展已经接近后工业社会时代,并且正在寻求新的更高水平发展。纵观苏州工业园区的经济结构,传统的制造业和重化工业比重较大。有资料显示,苏州工业园区在其工业结构中,电子信息制造业和机械制造业分别占到制造业经济产值的50.72%和28.07%,成为园区内经济发展的两大传统主导产业。尽管园区内的工业化程度较高,但他们的工业化过程并未完成,主动寻求发展方式转变,即由“重”转向“轻”,开辟低碳发展路子,这不仅仅符合国家的要求,并且是他们自觉要走的科学之路,舍此,别无他法。《苏州工业园区低碳经济发展规划》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

根据“规划”,苏州工业园区以开拓新兴产业为着力点,以低碳能源为辅助,以发展低碳建筑、低碳交通和低碳社会为特色,逐步摆脱传统的制造业与重化工业,逐步推行轻型化发展模式,将工业园区升级为一个新型的产业城区。

他们从生态工业优化、生态环境优化、生态社会优化、保障制度优化四个方面全面推行生态优化行动计划,到2010年5月,园区率先成为全国首家通过生态文明建设规划评审的开发区。以中法环境300吨/天污泥干化项目、科教创新区集中供热制冷市政基础项目为代表的76项生态优化重点项目相继启动,生态优化行动全面展开;将锁定阳澄湖旅游度假区、金鸡湖CBD商业广场、节能环保创业园等五大重点区域,全面推进环保产业发展。

产业突破巧辟蹊径

苏州工业园区产业升级如何突破?《苏州工业园区低碳经济发展规划》指出:在发展电子信息制造、精密机械两大制造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纳米光电新能源、生物医药、融合通信、软件动漫游戏和生态环保五大新兴产业,实现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经济向创新型经济转变,形成3+5的产业发展格局。到2015年,园区新兴产业产值将达到1 000亿元。而纳米产业的研制与推广成为苏州工业园区产业升级的关键突破口。

还在2006年时,苏州工业园区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园区管理者就深深地预感到生物技术产业在向中国转移中都离不开纳米技术,只要抓住了这项技术,就可以衍生出很多交叉学科,并带来新的产业。于是,他们与中国科学院共同建立纳米所,大力开发纳米技术。目前,园区内已集聚了50余家纳米技术及产品研发企业和以中科院苏州纳米所、东大、中科大等10多家纳米技术相关的研究所和实验室,初步形成了以纳米光电子、微纳制造为核心的纳米技术产业发展格局。据有关负责人介绍,园区在“十二五”期间将向纳米产业投入100亿元左右,而带动相关产业投资可高达500亿元,将形成纳米新材料、纳米光电子、纳米生物医药、微纳制造和纳米节能环保五大领域的产业布局,建立比较完善的上中游产业链,形成以纳米技术为纽带的七大重点产品群。

环保产业百舸争流

在纳米技术成为龙头舞动着园区产业链之时,园区内五大新兴环保产业也厚积薄发,纷纷登场。园区与新加坡合作建设的拥有4平方公里的中新生态科技城,已经启动建设了中节能(苏州)环保科技产业园,集聚了超过50家的低碳节能、新能源和智能电网等研发、生产与集成应用企业,可望到2015年生态环保产值逾100亿元。

当然,发展新兴产业并不意味着淘汰现有的传统制造业,他们将加大力度对一些资源循环利用配置相关产业,实现变废为宝、变害为利、变高耗为低付。低碳建筑成为苏州工业园区的一大特色。

2006年6月3日,园区颁布了《苏州工业园区绿色建设评奖办法》,要求从建筑环境、建筑节能与资源节约、建筑材料选用以及创新等四个方面以61项指标界定评分标准,以此推动园区内绿色建筑发展。

2010年7月,园区又颁布了《中新生态科技城绿色建筑管理办法(试行)》,要求新建的公共建筑按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三星标准建设;新建住宅按照不低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二星标准建设,且60%以上应实行全装修;工业厂房按照《苏州工业园区绿色建筑评奖办法(试行)》中银奖标准设计;所有公共建筑和住宅建设项目中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项目比例不低于85%。

目前,园区内正在按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进行设计与建设,随处可见绿色建筑工地标识,绿色建筑工地已成为园区内一道可观的风景。

预计到2013年,园区新建设的建筑中绿色建筑比例将达到30%,到2015年将达到80%,到2020年将达到90%。

第4篇:绿色建筑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绿色城镇建设;对策;杭州

早在2013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十二五”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城区发展规划》就提出,“十二五”时期要将绿色化的理念贯穿于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建设进程中,充分体现新兴城镇的后发展优势,建设绿色生态城区,实施适应当地发展要求的环境友好型、生态文明型城镇的建设路径。近年来,杭州市十分重视绿色城镇建设,对绿色城镇建设进行了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杭州市绿色城镇建设的主要特点

1. 依靠中心镇来推进杭州的绿色城镇发展。2010年8月,杭州市了《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进一步加强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以新型城市化为导向,来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杭州市区、县(市)城和中心镇,发扬“强城带乡、强工补农”的引领与示范作用,大力发展和培育中心镇及小城市。把建设中心镇作为推动新型城市化的坚实基础,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的各项战略节点,形成产业集聚以及集约发展的良好平台,成为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载体。2014年1月,杭州市委书记龚正在杭州市委地十一届六次全会中指出,要着力实现城乡一体化均衡发展的格局。在发展的过程重要坚持以人为本、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原则,借鉴杭州市新一轮的城市总规修订版,来建设城乡一体、乡村疏朗、城市紧凑、功能配套齐全的网络式、组团式、智能型城镇体系。到2015年,逐步增强中心镇的集聚功能,扎实推进各中心镇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中心镇的特色日渐凸显。同时,城镇的各项功也得到进一步拓展和提升,绝大部分中心镇应建设成为有着强大辐射和集聚功能的区域经济中心,成为了杭州进行绿色城镇建设的重要基础。

2. 提升垃圾处理水平来助推绿色城镇发展。在城镇垃圾无公害化方面,杭州市政府在2009年提出了“焚烧为主、填埋为辅;直运为主、中转为辅;分散为主、集中为辅”的城市垃圾处理原则,在杭州主城区范围内提倡垃圾清洁直运,创建垃圾“集疏运一体化”的格局。同年,在进行一系列试点运营之后,在全市推行实施了清洁直运,打造具有引领与示范效应的城市垃圾处置方式。2010年9月起,杭州市主城区全面实施垃圾清洁直运,并完成20座中转站提升改造,将此打造成民办实事项目。在污泥无公害化处理方面,全市主要在主城区、萧山区和富阳区建成焚烧发电、脱水发干、建材利用等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设施。城镇生活垃圾和污泥处理水平的显著提升,成为了杭州进行绿色城镇建设有利保障。

3. 通过美丽乡村和魅力城镇促进绿色城镇建设。通过引导推动中心镇依托特色产业、自然山水和历史人文资源营造发展特色,涌现出余杭塘栖为代表的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大都市组团中心镇、以桐庐分水为代表的特色产业集聚型中心镇和以淳安姜家为代表的休闲旅游(现代农业)型中心镇等一批地方特色突出、田园城镇风貌独特、生态环境功能健全、江南风情鲜明的富有魅力的美丽城镇。2013年10月,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在桐庐江南镇召开,以桐庐为代表的人居环境改善经验获首肯,成为全国瞩目样板。

4. 改善自然生态环境来打造人文历史村镇。浙江省“五水共治”项目启动以来,使得杭州市辖区各村镇的水污染防护及治理有了飞跃性的改善。杭州市新增并打造了康桥新开河、西环河等5条生态示范河道,并计划在2015年年底前,杭州将全部消除市内所有黑臭河道。同时,还加快推进城镇集中供水覆盖农村实践工作,督促推进流域水环境政治工作。杭州因水得名,继2011年6月,西湖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之后,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又被列为杭州第二个世界文化遗产。杭州市目前有2处世界文化遗产,3处国家级5A景区,2处省级风景名胜区,风景名胜旅游资源充足,形成了世界遗产和国家级、省级、市县级风景名胜资源保护体系。再这样的背景下,使得运河周边的中心城镇,比如塘栖镇以“繁荣运河水乡文化,复兴塘栖千年古镇”为重点发展目标,计划在“十二五”期间,与时俱进、把握住运河申遗成功的历史机遇,以”绿色城镇建设”为契机,以“杭州威尼斯”为文化背景,以塘栖的水城项目为突破口,把塘栖镇建设成以休闲、旅游、人居为特点的千年水乡古镇。

二、杭州市绿色城镇发展面临的问题

当前,杭州市绿色城镇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总体来看有以下几方面:

1. 城镇规划不全面。缺乏规划和有力引导,城镇化建设存在着布局不尽合理、部分地区发展无序化、定位不清晰等问题。许多小城镇尚未进行科学规划,已经具有建设规划的,也存在规划不全面,与生态发展、绿色发展存在一定的差距。

2. 配套政策不到位。当前看来,政府对小城镇建设、特别是中心城镇建设的相关扶持政策力度还稍显欠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小城镇发展,在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许多小城镇依然处于“不农不城”的尴尬境地。在社会管理和行政执法方面,行政执法和行政管理人员缺编严重,行政审批自主度和权限依然不够。同时,资源的配置要素亟需调整,比如不完善的土地资源供求机制,严重制约着小城镇的发展;像是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用于发展民生的社会优质资源,过于集中在城区,小城镇居民难以公平的享受这些优质的社会资源。

3. 用能方式需升级。大部分小城镇均具有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的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也呼唤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推广和应用,但是,区域内用能转型升级的引导、规范的政策不到位,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相关政策和技术标准需完善,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应用和发展需加强等原因,导致了一些城镇在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高耗能的现象。

4. 建筑节能需推进。建筑节能和发展绿色建筑是小城镇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虽然,国家也在大力推进节能建筑和绿色建筑。但是,城镇建成区既有建筑面积中,节能建筑、绿色建筑的建筑面积(包括居住建筑、公共建筑)的比例偏少,建筑能耗、用能尚需改善,新建建筑执行国家节能标准、既有建筑实施节能改造的进度还需加强,区域内建筑节能相关政策和技术标准也有待完善。

5. 商贸流通需加强。据初步统计,杭州市一些小城镇建设中还存在城镇消费品零售总额、第三产业增加值偏低,城镇商贸流通设施、集贸市场、批发市场、商品配送建设还不够完善,商贸流通企业发展情况也满足不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杭州市推进绿色城镇建设的对策

1. 撤乡并镇为绿色城镇建设夯实基础。撤乡并镇是城镇化建设的基础,客观上扩大了城镇的规模,实现人口集聚和建设成本的节约。例如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在所属地区的撤乡并镇中,不但没有消失,而且与周围的乡镇进行了合并,由五个乡镇合并而成。合并之后使得乡镇的治理有了新的变化:一是有利于绿色城镇建设的统一规划和设计运行;二是使人口更加集聚,为更大范围地开展绿色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对于交通、水利、电缆、电信等各类管网的建设更有效率,更好地做到合理规划,统一建设,长期使用;第三行政机构大幅减少,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进而节约管理开支。

2. 扩权高配为绿色城镇建设提供动力。在高配的背景下,能够通过委托及授权的方式,市、区(县)两级政府按照“权责一致”、“事财一致”、“需能一致”这三大原则,得以充分放权,像是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的行政级别很高,是县处级。目前,瓶窑镇拥有基本的事权和财权,镇政府的权能得到了增强,尽管政府职能权限稍有不同,但扩权高配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镇级政府独立审批的权限不足、镇级政府财政收入的分配不同、镇级政府土地交易与审批的程序等一系列问题,这些改革极大的促进了小城镇的经济与社会发展。

3. 优惠政策改善绿色城镇发展的环境。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是发展绿色城镇的基石,要进一步推进城镇的产业化。但是如何推进城镇的产业化发展,需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依靠自身优势来吸引优良资本,实现实体经济发展和壮大。这就需要地方政府在税收、用地、用工等方面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比如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在提供优惠政策方面进行了很好的尝试:市镇财政关系按照超基数分成,基数三年不变,超基数的增量部分60%~70%归镇;在用地审批上得益于提前的规划,杭州市每年专门安排中心镇用地计划指标。同时,瓶窑镇的社会事业项目、基础设施项目和产业项目均以优先纳入杭州市和余杭区的重点建设计划。

4. 专业市场促进产业支撑向纵深发展。在镇域专业市场的形成过程中,应紧紧抓住区战略规划的有利契机,结合自身特色和优势,加快集镇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依托现有的工业经济体系及对周边乡镇的强大辐射功能,带动人口的大量集聚和商贸的繁荣,从而促进金融、商贸、文化、娱乐、体育等第三产业和社会事业的蓬勃发展,把主要产业发展推向纵深。通过引导生产与经营同类及相关行业产品的生产型或商贸型企业向专业产业园区聚集,形成资金流、人才流、商品流、技术流和信息流等要素的扩散和汇聚,在经济上支撑和促进了绿色城镇的发展。

5. 加大城镇功能完善绿色城镇配套。绿色城镇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服务民生,惠及民生。小城镇在发展城镇产业支撑的同时,要促进自身的内涵建设,并建立科学合理的绿色城镇评价体系,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承载能力和社会娱乐活动的多样性。把群众的需求作为绿色城镇化更高质量发展的内驱动力,镇一级的人民政府应继续探索、完善以经济水平、人口质量、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建设等为主要评价标准的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提高绿色城镇建设的内在质量,使得小城镇在镇容镇貌、文化内涵等方面都有较大的改观;大力发展服务业,使得消费拉动效应更加明显,进一步增强对周边乡镇的辐射作用。建立和落实有助于城镇化持续发展的生态评价及补偿机制,合理改造老城、建设新城,加大如供水供电网、污水处理网、生活垃圾处理网、道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的服务功能,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产品。

参考文献:

[1]刘锦春.浙江小城镇发展经验对太原市的启示[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2(02).

[2]浙江省发改委,浙江省农办,浙江省建设厅.浙江省中心镇发展规划(2006-2020年)[S].2007.

[3]何新根.杭州中心镇发展要突出特色功能[N].杭州日报,2012-11-12.

[4]于立.中国生态城在困惑中成长[N].中国建设报,2011-3-21.

第5篇:绿色建筑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建筑规划;高效;管理;理念;策略

中图分类号:S75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的合理规划设计不仅总整体上定位了城市的发展性质和建设方向,也改变了城市规划的主导性力量。城市规划设计作为发展建设的关键点,不仅在微观层面上指导了城市的发展性质和理念,在宏观层面上,也体现了城市发展的构建和方向,而且指导了城市开发指导部门的开发行为。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建筑施工中,建筑规划的生态性是一件值得引起重视和发展的问题,因此,加大对建筑工程规划全方面的优化,提升城市建设质量,对于我国建筑事业的良性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同时,高品质生态环保建筑规划对创造人们现代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一、优化建筑规划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1.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建筑整体布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更新,建筑规划设计方案同时也要跟随时代和科技的步伐不断优化,特别要注重对建筑规划整体性的设计,即使的采用和引进新的材料设备来充实建筑工程的完善,积极的改进布置优化方案,运用现代信息科技,结合现代网络监控系统的发展,使得建筑规划的施工朝着智能化、网络信息化运行操作,最大限度的应用科技创新来使得工程施工设备更新优化成为可能和一种必然趋势。

2.遵循“规范、巩固、提高、完善”的总设计方针。这是工程施工质量保证的总体要求的体现,遵循工程规范规章进行建设,不断巩固与更新建筑总平面设计以及老旧的基础设施,加强建施工的力度,提高工程建设规划质量,保证建设的科学可持续发展性,完善总设计方案并且不断优化改进,最大限度的提高工程开发的合理性和环境适应性,促进建筑事业的良性循环发展。

3.将规划条件和生态环境协调统一。建筑规划的科学设计和管理中,设备改造以及施工时,不但要严格遵守工程设计的规范规章制度要求,避免因人为因素导致的失误,规范管理程序更新与建设的流程,同时,要根据具体的工程的环境条件特点,将工程施工规范规章和当地的环境条件想统一,做到因地制宜的建设与开发,最大限度针对环境特点合理开局,做到工程、人与自然环境的发展协调统一。

二、现代化的建筑规划设计理念

1.市场观念

高效的建筑规划管理必须以战略的眼光,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实时地了解和掌握建筑规划设计的动态信息,合理分配生产资源,优化配置,履约经营,本着高质量好、科学规划、经济成本造价的理念来获取更多优势取胜,根据市场动态,不断开发和实施名牌战略,占去建筑规划市场的优势。

2.效益观念

效益是建筑规划管理的核心,必须切实的转变经济观念,强化建筑规划造价成本意识,适时调整项目投资战略,建立健全项目责任成本集约化的科学管理体系,着眼于市场决策战机,合理科学的使用项目资金,提高建筑规划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率,从而在短时间内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人才观念

人才是规划设计的生命,是建筑规划管理的根本,不断加强建筑规划管理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素质是关系企业工程管理效率的关键因素,现代化的建筑规划高效管理的落实必须要培养各种类型的高素质人才来增强规划和管理的实力。

4.环保观念

建筑规划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不断提高生态性,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这是建筑设计的无形资产,没有生态就不能在城市规划中立足。因此,建筑规划设计要把有机地统一绿色、生态、环保的发展目标,把良好的设计形象和信誉,视为在规划设计竞争中求得生存、赢得优势的关键。

城市建筑规划设计的具体框架

(一)根据城市机理,给城市生态开发定性

每一座城市在其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都表现出自己独特、显著的特点。在城市建筑规划开发规划设计过程中,抓住城市的特点对于规划设计城市建筑规划开发具有极其重要作用,把握城市的历史发展文化气息,从而根据城市固有的历史发展特色来给建筑规划开发定性,并根据其品质特色来设计规划。这是做好城市建筑规划开发规划设计的前提和必要性的准备。

(二)根据城市的定性,组织城市生态布局的开发

围绕城市的机理特点,根据城市的定性,结合这些城市元素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背景,发展特色来确定建筑规划开发的规划设计风格和特色。

城市中,街景的规划设计同样对于城市建筑规划开发规划起着或不可少的作用。各种不同的建筑物风格与空间协调性影响着人们对于该城市街景的空间视觉的效果,建筑灯光设计要能够准确地把握建筑的特点,体现建筑物的风格和所要表现的理念,对于历史文化氛围浓厚的老城街区建筑,要充分挖掘其历史人文积淀的特色,通过构图、用光、用色的规划设计尽可能完美地表现出来从而展现出一个非凡的、特色的视觉空间效果,完美的勾画城市建筑规划开发的美感。

(三)发掘和建设体现地域人文特色的城市建筑规划开发

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独有的的历史发展背景和文化特色,这种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往往具有显著的地域差异,在其发展规划中都有各自显著发展历史和文化特色,城市交通的建设承载着城市文明和特色的动态展示,而在城市建筑规划开发的规划设计当中,应该把握这些城市特色并且加以规划设计,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建筑规划开发城市景,体现人文气息,创新建筑规划开发规划设计。

(四)营造宜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开发环境

作为现代化城市的发展规划,我们更多的是要树立是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念,从建筑规划开发的总体规划着手,并与城市总体规划的战略部署相协调,结合城市现在及未来的空间开局,从艺术形象整体美的角度制定城市建筑规划开发未来的发展目标,确定实现目标的途径,并通过对社会实践的引导和控制来进行城市建筑规划开发的艺术的持续发展。同时,结合交通枢纽的点建设,创造符合人们生活发展的便捷交通环境。城市建筑规划开发观的实施规划控制能为城市整体空间布局和建筑规划开发提供整体,努力在城市各个功能分区等方面设计符合建筑规划开发观整体性、创造建筑规划开发与城市整体景观互相协调的重要规划设计。

第6篇:绿色建筑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生态设计;低碳建筑;生态原理

一、生态环境与怎样低碳建筑探讨

据有关资料介绍,目前碳排放主体是排放在大气中的碳源——二氧化碳,那么对碳吸收的有两个方面:①主要是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量,②是贝藻碳汇,还有土壤固碳、海洋固碳,碳截存等方法。

生态位原理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第一,根据生态位原理,所有的生态元均具有相应的生态位,在空间、时间和循环链维度上找准适宜生态位,有空位要抢占,有偏位要挤占。第二,要避免生态位重叠,一旦出现重叠必会引起竞争,因此,必须依照生态位分离原理来解决。生态位分离会导致共生,共生才能促进系统的稳定发展。第三,要合理利用现实生态位,挖掘潜在生态位。低碳建筑和绿色建筑相比,在内涵和目标上基本一致,只是侧重点不同。绿色建筑侧重强调减少污染排放,低碳建筑侧重减少碳排放,它更切合节能减排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主题。因此,我们也可以把用低碳技术策略打造的绿色建筑称为低碳型绿色建筑。

二、环保建筑、降低碳排放量迫在眉急

据统计,全世界39.2%的能源消耗来源于建筑物生产原料的能耗。我国建筑能耗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30%左右,58.5%来源于建筑物维持功能上。目前,我国建筑相关能耗占全社会比重较大,每建造一平方米的房屋,约释放出约0.8吨碳。我国既有建筑拆除率占新建筑面积的40%左右,欧洲建筑的平均使用周期近百年,我国建筑平均使用周期较短,由于建筑平均使用周期短,增加了建筑物拆除、建造的碳排放量。在新建筑中,高能耗建材、高能耗建筑较为普遍,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进展,将导致建筑能耗的持续上升。

(一)将“低碳”提上议程。2009年,我国在哥本哈根国际气候峰会上确定的目标是:到2020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当低碳减排正式成为国家责任时,作为中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重要支柱的建筑产业,必须正视产业的现状。最近,国家发改委下发了《关于开展低碳省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选择5个省和8个市开展低碳省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通知》要求试点省和试点城市研究制订“十二五”低碳产业发展规划;出台支持低碳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加快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统计和管理体系;积极倡导低碳生活方式。这足以说明我国已经将“低碳”提到到了重要的议程。

(二)加速低碳相关法规政策的出台。当务之急,要健全完善低碳特征工程建设标准。完善低碳特征标准体系,制订低碳特征标准体系发展规划。加强基础性标准研究工作。建立低碳建筑标准研究机构,开展基础性标准研制工作。编制《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标准体系》和低碳建筑的基础标准、设计标准、技术标准、产品标准、工程标准、运行标准、管理标准、检测标准、能耗标准、新能源利用标准等。

(三)借鉴国外低碳发展的模式。与发达国家工程建设标准接轨,建立低碳建筑技术、产品认证机制,加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强制性标准的实施与监督,保证建筑使用周期的合理性。在国外,建筑施工领域对建筑垃圾的处理,有一些好的做法。比如实行“建筑垃圾源头削减策略”,它是通过科学管理和有效的控制措施将其减量化,对于产生的建筑垃圾采用科学手段,使其具有再生资源的功能。荷兰将建筑废物循环再利用的重要副产品是筛砂,目前已有70%的建筑废物可以被循环再利用,他们制订了一系列法规,建立限制废物的不合理处理,强制再循环运行的质量控制制度。节能省地型住宅、绿色建筑、生态建筑、智能建筑、宜居城市、花园城市、人文城市、魅力城市、最具竞争力城市等发展理念,无不贯穿着“低碳”的思想。加强工程建设标准化制度建设,完善低碳特征工程建设标准,降低碳排放量势在必行。

三、建筑物生态化管理

建筑生态化有三个基本特征:

第一,能为人类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包括健康宜人的温度、湿度,清洁的空气,良好的光环境、声环境以及灵活开敞的空间。

第二,在自然资源的利用上,重复利用可利用材料,主要指节约土地,在能源与材料的选择上,坚持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循环使用和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的原则。

第三,对环境的影响要最小,主要指减少碳排放,妥善处理有害废弃物,减少光污染、声污染和空气污染。建筑生态化对建筑的要求不仅仅是建筑的使用过程,而是建筑的整个使用周期。

(一)生态技术和生态建筑。生态技术是利用生态学的原理,从整体出发考虑问题,注意整个系统的优化,综合利用资源和能源,减少浪费和损耗,以较小的消耗获得较高的目标,从而获得资源和能源的合理利用,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从北京大兴义和庄的“新能源村”建设,到国外运用生态技术建造的各种形式的生态建筑,生态建筑的发展从理论上、技术上以及建筑设计的实践上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生态建筑是指根据当地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原理,采用现代科学手段,合理地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它领域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其与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组合体的建筑物。

(二)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条件。虽然生态建筑才刚刚起步,但它的发展有着深厚的社会认识的转变奠定了当今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思想基础。从“以人为本”到“以环境为中心”的社会思想认识的转变奠定了当今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思想基础。我国也在尝试建设花园城市、生态城市,这标志着延续200年的“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模式向“以环境为中心”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过渡,从而使发展生态建筑具有了广泛的社会思想基础。共同的社会生活理想是世界各国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道德基础。这就是将即时利益和整个人类的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公正合理地与他人分享地球的有限资源。

第7篇:绿色建筑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 绿色建筑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TS958.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能源危机问题日益严峻,绿色建筑发展正成为世界各国政府的政策选择。我国现今城镇化速度加快,节能减排的形势紧迫,亟需在各方面发展水平都相对较低的情况下快速发展绿色建筑,以形成一个绿色的产业链,进而产生经济效益,为经济的可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保障。

一、绿色建筑的内涵

绿色建筑也称生态建筑、生态化建筑或可持续建筑。其内容不仅包括建筑本体, 也包括建筑内部, 特别是包括建筑外部环境生态功能系统及建构社区安全、健康的稳定生态服务与维护功能系统。

1.老的建筑能耗非常大, 现在我们首先强调的是利用太阳能和地热, 这样的建筑可以做到能耗非常低。绿色建筑和既有建筑相比耗能可以降低70%~ 75%,最好的能够降低80%。而且随着能源消耗的降低, 水资源的消耗也降低了, 在这方面的效果非常显著。

2.一般的建筑采用的是商品化的生产技术, 建造过程的标准化和产业化造成了大江南北建筑风貌大同小异, 千城一面。而绿色建筑强调的是采用本地的文化、本地的原材料, 尊重本地的自然、本地的气侯条件, 这样在风格上完全是本地化的, 所以产生出新的建筑美学。

3.传统建筑是封闭的, 与自然环境完全隔离, 室内环境往往是不利于健康的。绿色建筑的内部与外部采取有效连通的办法, 会对气候变化自动调节。也就是说它对房子人员的负荷、环境的负荷, 是敏感地、自动地进行调节, 这就为人类创造了一个非常舒适、健康的室内环境。

4.旧的建筑形式仅仅是在建造过程或者是使用过程中对环境负责, 而绿色建筑强调的是从原材料的开采、加工、运输一直到使用, 直至建筑物的废弃、拆除的全过程。强调的是建筑从诞生到拆除的全过程, 都要对全人类负责、对地球负责, 所以是全面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它的造价, 因为绿色建筑在等级制度里有一系列的描绘, 达到节能60%标准的建筑,而且增加的造价预计在5年~ 8年的时间内就可以收回。但是,它给人们提供的室内环境是完全不一样的, 它对外部环境的影响也是大不一样的。

二、我国绿色建筑发展面临的问题

1.对绿色建筑的认识存在偏差

某些地区上对绿色建筑的认识存在误区,存在“绿色建筑就是高科技、高成本建筑”的观点,限制了绿色建筑的普及和推广。一些地方政府未将绿色建筑工作放到转变城乡建设模式和改善民生的战略高度来认识,缺乏紧迫感和主动性。多数建筑师、规划师对绿色建筑的内涵不够熟悉;开发商对投资开发绿色建筑的市场回报预期不清楚,影响项目决策;消费者对绿色建筑的效果体会不深刻,影响市场需求。对如何推进绿色建筑的发展尚未形成统一认识,存在不良现象。未对建筑全寿命期来综合考虑,盲目堆砌一些高新技术。

2.绿色建筑标准体系不完善

现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覆盖面不足,部分指标设置不尽合理;绿色建筑涉及的环节和学科多,虽然各专业学科已经形成了各自的标准体系,但相互缺乏有机协同;绿色建筑的工程建设标准大多集中在评价方面,设计、施工与验收、运行维护等方面的技术标准与评价标准配套性不强,相关工程标准缺项,尤其缺乏绿色建筑相关的工程定额标准,难以有效引导和约束绿色建筑实践工作。

3.绿色建筑法规制度不健全

我国绿色建筑法规制度体系的系统性不足,特别是建筑法、能源法、节约能源法等没有明确绿色建筑的定位,绿色建筑的上位法缺乏。绿色建筑从规划、设计、施工、运行、拆除的全寿命周期建设管理制度尚未建立,政府对绿色建筑的行政监管力度还较弱,尤其在大规模发展绿色建筑背景下如何实现绿色建筑的质量监管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已有的监管制度,对节能非常重视,但对节水、节材、节地和环境保护方面重视不够;对建筑设计、施工比较重视,但对建筑材料质量监管、建筑运营维护以及建筑拆除、垃圾回收利用等方面重视不够。

4.发展绿色建筑的激励政策不足

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财政、税收、金融等经济激励政策不健全,相关主体发展绿色建筑的内生动力不足。虽有一些与建筑节能、节水、环保等相关的财税激励政策,但还没有专门针对绿色建筑的税收、金融优惠政策。房地产开发商开发绿色建筑在土地获取、项目审批、融资等方面还没有激励措施;消费者购买绿色建筑尚缺乏鼓励措施,市场需求拉动不足;现行的绿色建筑设计取费标准偏低,影响设计者积极性。

5.技术支撑能力不强

绿色建筑基础研究薄弱,绿色建筑重点和难点技术尚待突破,尚未形成符合地域特色和建筑功能的适宜技术体系。绿色建筑咨询、规划、设计、建设、评估、测评等专业人才和机构不足。绿色建材发展缓慢,建材与建筑产业融合度偏低,各类建材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建筑工业化刚刚起步,产业支撑能力不强。

三、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策略

1.明确绿色建筑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应把发展绿色建筑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举措,做好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加强政府各部门的统筹、协调和合作,用绿色理念指导城乡建设。当前发展绿色建筑应把理想与现实结合起来,分阶段、有序推进,最重要的是要为建筑可持续发展指明方向,而不是片面追求获得绿色建筑星级评价标识的项目数量。既要树立理想的绿色建筑标杆,又要基于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建筑特点设立切合实际的分阶段目标,并向理想的绿色建筑方向迈进。

2.坚持因地制宜和树立建筑全寿命期理念

按照不同气候区、不同建筑类型特点,结合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充分考虑建筑在规划、设计、施工、使用及拆除等全寿命期内各个阶段实现绿色建筑的要求,因地制宜制定绿色建筑标准规范、技术指南、发展规划,树立建筑全寿命期理念,综合考虑投入产出效益,选择合理技术路线,实施有针对性的措施。

3.完善绿色建筑的标准体系和法规制度

加快制订适合不同气候区、不同类型建筑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完善住宅、办公楼、商场、宾馆的评价标准,出台学校、医院、机场、车站等公共建筑的细化评价标准;对政府投资的绿色建筑,应尽快修订工程预算、建设标准和核定造价定额。对现有的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相关法律法规条款进行补充完善,在我国的建筑法、节约能源法等法律中统筹考虑绿色建筑的有关规定,为其他效力层次较低的法规制度提供上位法依据。

4.加大政策激励力度

中央财政加大对绿色建筑技术的研发、推广经费投入力度,及对绿色建筑设计咨询服务业的扶持。建立绿色建筑的财政、税收、金融优惠的激励机制,及在研究土地转让、项目审批、绿色信贷等方面对房地产开发商开发绿色建筑的鼓励政策,改进和完善金融服务,引导消费者购买绿色住宅。鼓励地方创新激励手段。

5.严格建设全过程的监管

在现有建设工程质量监管体系基础上,逐步建立绿色建筑审查制度,加强规划、立项、土地出让、施工等环节的管理。在土地出让环节把绿色建筑发展的相关指标要求作为土地出让的前置条件,在施工图设计审查中增加绿色建筑审查内容,未通过审查的不得颁发施工许可证。

参考文献:

[1]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2008[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第8篇:绿色建筑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绿色建筑;BIM技术;生态循环

建筑行业中的节能减排以及低碳发展一直是我国实施能源及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绿色建筑的概念在其影响下被逐步运用到建筑行业之中。绿色建筑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建筑立体绿化,其真正内涵是建筑在建造过程中必须实现资源的节约及环境的保护,并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及技术手段,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做到对环境污染的控制和人与自然和谐生态环境的平衡,BIM技术顺应了这一要求并在绿色建筑设计中得到了运用。以下对BIM技术的应用现状及我国绿色建筑规划设计软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BIM技术在绿色建筑设计中的实践问题。

一、绿色设计的理念

1.建筑与自然的交融

绿色设计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理念,并充分以方便使用为设计原则,在提供良好的建筑环境及建筑设施的基础上,塑造出一个生态景观型、智能环保型的现代化建筑。

2.设计布局与自然环境的衔接

绿色设计应针对建筑场地高低差的特点,做到与周边环境的相互渗透,并对各种功能入口进行合理安排,在有效解决人车分流的基础下,减少建筑设计对周边自然环境带来的冲击。

3.景观设计层次化

绿色设计应注重采用自然气息的地方材料,并通过步行系统达到各功能空间与内部庭院的连接,加强对屋顶空间的利用,努力创造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立体空间效果。

二、国内绿色建筑规划设计软件存在的问题

1.目前国内可以借助的绿色建筑设计软件大多是以节能软件及其拓展软件为主,对于专业多功能的计算软件只能依赖于国外软件,尚未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绿色建筑规划设计软件体系。

2.由于国内目前所开发的绿色建筑设计软件大多是相互独立存在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应用软件,所以其并没有严格按照建筑信息模型进行全方位的系统设计,导致各软件之间无法实现数据资源共享。

3.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需要多个不同专业之间的有效配合,其所涉及到的计算软件甚多,但是目前国内目前计算机软件发展的大环境,相关计算机软件的发展并没有集中在一个大的环境下,使得绿色建筑的评价准确性和一致性无法得到保证。

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设计工程,绿色建筑设计涉及到建筑全寿命周期,是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应针对其规划设计软件存在的问题,探讨有效的解决办法,更好的实现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目标。

三、BIM技术在国内建筑行业的应用现状

现阶段,BIM技术理念已逐步被我国建筑行业所知晓,国内也纷纷设立了相对的BIM技术小组,比如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等。另外,北上广城市也逐步成立起了具有专业性质的BIM咨询设计公司,BIM技术在我国建筑行业已经得到了初步的应用,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发展障碍。

1.软件开发层面

BIM技术并不是某个单一的具体软件,其技术评判标准是软件是否具有BIM设计理念,目前国内的这类软件开发设计尚处于初步阶段,国内与BIM技术理念相关的设计软件主要有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的PKPM以及北京广联达和上海鲁班等大型公司研发的造价管理软件。

2.技术支持层面

国内目前出现了一批提供专业BIM技术咨询的公司,为BIM技术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持及管理服务,比如柏慕进业咨询、优比咨询等。

3.用户使用层面

从Autodesk公司提出BIM设计概念以后,该技术理念在我国建筑行业得到了应用。目前国内大多数的大型设计院都在尝试着运用BIM技术进行软件的协同设计,但是对于中小的设计院来说,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支持,其BIM技术理念的运用相对较少。

同时,BIM技术在我国的发展还存在着一定的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来自设计方的障碍,主要是指资金问题以及不同工种之间的协调问题。

2.来自业主的障碍,主要表现在业主对BIM技术缺乏有效认知,简单的认为只有在高级建筑设计要求下才使用BIM技术。

3.来自软件设计公司的障碍,突出表现在专业技术和应用操作的不便。

4.来自政府机构的协调障碍,主要是由于目前国内审查机构对于设计成果仍要求以2D图纸形式表达,给BIM技术的应用推广带来一定影响。

四、BIM技术在绿色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BIM技术在绿色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能有效解决建筑设计方案调整问题,并随时进行新方案的评估处理工作,下面根据绿色建筑设计软件设计过程对BIM技术在绿色建筑中的实践进行分析:

1.规划设计

在进行区域规划设计时,各种绿色评价指标等都作为设计成果直接表现在设计结果之中,对规划的建筑物做好了相应的数据记录,实现了宏观参数控制,也是整个建筑群数据描述的集成,为工程管理提供了相当重要的整体性信息的同时,也提供了热岛分析以及室外环境计算的边界条件。

2.优化设计及室内装修方案

基于BIM仿真模型能够较为直观的反应出建筑形态及内部空间结构这一特性,建筑设计人员能通过模型仿真漫游、组合体自动剖面、建筑业态净高控制等重新对方案合理性及周边环境协调性进行评估。

同时通过综合模型,设计人员可以对室内空间状态有一个更好的理解和把握,并从空间本身特质为出发点进行装饰设计,改变原有的生硬设计方法。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模型从建筑内部空间的各个视角变化的感受空间真实性,使装饰设计更为便利。

3.建筑节能控制

BIM技术的结构分析软件在绿色建筑设计中的运用,能有效实现核心建模软件的高度集成。通过结构分析软件,利用BIM核心建模软件进行结构分析,并对分析结果进行调整,能将调整信息及时反馈到BIM核心建模软件中,事项BIM模型的自动更新。同时结构分析软件在BIM技术的三维可视化模型基础上,通过对建筑结构的能耗分析,有效实现对建筑节能的预期控制。

4.环境污染控制

绿色建筑评估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建筑的环保性,在BIM技术中,通过将非几何信息集成到模型构件中,使得整个建筑构件成为智能化实体,将普通的3D模型转化为了BIM模型,生成的BIM模型在专业出图规则基础下,通过图形运算自动获取2D图纸,并通过对工程量统计表以及其他文档的提取,将模型用于建筑能耗分析、照明分析、声学分析、客流物流分析等众多方面,从而实现了绿色建筑环保方面的技术性要求。

五、总结

BIM技术在为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中提供建筑材料、能耗分析及环境分析等依据时,已逐渐成为建筑设计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其能有效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生态环境的充分保护,为实现绿色建筑节能、节水、节材、环保等绿色建筑评估标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伴随着BIM技术的不断完善发展,其对绿色建筑的建筑设计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陈子颖,BIM技术在绿色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建筑设计管理,2013(6):14-18

[2]赵志文,BIM技术在绿色建筑设计系列软件中的应用探讨[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12(4):115-118

第9篇:绿色建筑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 低碳 发展 能源 绿色建筑

数据显示,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单位GDP的碳排放强度很高,2002年为605t/百万美元GDP,为印度的1.86倍,日本的1.69倍,西欧发达国家的1.6倍[1],向低碳发展转型,采取适应和减缓行动应对气候变化风险,是保障经济以全新的模式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早在2009年,中国政府就向国际社会宣布: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碳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初步确立了低碳绿色的发展道路。2014年11月的APEC会议期间,提出我国争取到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为低碳发展树立了新旗帜。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调整能源结构是减排的重要途径,也可以帮助企业减少成本,增加回报。“低碳”不只是世界的发展要求,也对我国政府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低碳”的内涵为低碳经济、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生活、低碳城市等,其中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是其核心内容。让低碳成为一种现代的可持续发展经济体系和日常可行的生活方式,成槟壳笆迪种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成为不可逆转的划时代潮流,成为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球性革命。

1 能源互联势在必行

能源,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素,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物质基础,能源安全则是国家经济安全的基本支撑,从能源发展战略来看,人类必须寻求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能源道路。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生存、居住环境的改善,其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迫切需要一些清洁、无污染、可再生的新能源,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已成为人类解决生存问题的战略选择。实际上,相比较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能源,其他能源如水能、太阳能、风能等蕴藏着更多的能量[2],理论上讲,整个地球在十天内所吸收到的太阳能刚好等于世界上全部化石燃料的能量储备总和。如何在实际中有效的利用这些可再生能源呢?如何开展能源方面的低碳研究呢?

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能源互联网”的概念应运而生。

“能源互联网”是紧凑型城市区域中一种极有前景的供能模式,它综合考虑常规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权衡配置区域集中能源系统和分散式能源系统,将目标区域中可资利用的能源优化整合,将分散的小型、微型的分布式能源所生产的电和热,通过连接各建筑的电力微网和热力网络,实现电力和热力的互联互通,互相补偿,从根本上建立能源的低碳应用方式,这样就可以协同考虑传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3],合理设计规划、优化整合配置、充分利用能源同时能够大大削减设备容量,继而可以起到优良的节能减排效果。

2 低碳生活大势所趋

据统计,全球能耗的50%在于建筑的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国每建成1m2的房屋,约释放出0.8 t碳[4],从国内趋势看,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重点正逐步从国际谈判向国内行动转变,从试点示范向全面推开转变,从单兵突破向多部门协作转变,“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从强度控制向总量控制转变在所难免,相应的体制机制将不断完善,相应的政策力度将不断强化,重点企业报告制度、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排放权交易制度等重大制度将加快步伐、密集推行。按照国家部署要求,2015年需完成重点企事业单位的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工作,2016年启动全国性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并对全年排放1.3万吨CO2当量或能耗5000吨标煤以上重点企业开展配额分配,这将对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全局性、长远性的影响,对企业生存发展带来方向性、结构性转变引导。

3 绿色建筑奋勇当先

低碳科技服务业包括低碳技术服务、低碳金融服务、低碳综合管理三大块,涉及农业、工业、商业、建筑、市政和公共机构、居民生活等领域。绿色建筑就是在这样的局势下应运而生。自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中国政府相续颁布了若干相关纲要、导则和法规,大力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绿色建筑凭借其独特的优越性,越来越引人关注,高效、节能、低碳是建筑产品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建筑工程技术将向着更安全、更经济、更环保、更高效的方向发展,应该积极倡导推广。

绿色建筑最终的目标是以“绿色建筑”为基础,进而扩展至“绿色社区”、“绿色城市”层面,达到促进建筑永续发展的目标。这意味着建筑不仅被作为非生命元素来对待,更被视为自然生态循环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推广绿色建筑对国家、对社会都具有非常远大的意义,对改善人们的生活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根据江苏省“十二五”规划,政府鼓励支持发展绿色建筑,研究制定绿色建筑发展规划,加强对绿色建筑发展的引导和扶持,各类保障性住房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促进其它新建项目主动按照绿色建筑标准建设,完善绿色建筑星级标识制度,规范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继而达到低碳生活的目的。

目前,“低碳”对政府、企业及个人是挑战和机遇并存,因为全球气候变化,中国经济同世界经济一样,必然转向资源高效配置和利用的低碳发展模式,因此,“低碳”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岳立,牛晓婧.低碳经济视角下中国建筑业发展的路径选择[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6(126):76-78.

[2]吴捷,杨俊华.绿色能源与生态环境控制[J].控制理论与应用,2004,21(6):864-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