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旅游文化的功能范文

旅游文化的功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文化的功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旅游文化的功能

第1篇:旅游文化的功能范文

关键词:古代文学;茶文化;融合

1社会文化功能的具体表象

站在社会文化角度上谈茶乡生态旅游,先要阐述什么是社会文化,社会文化功能的具体表现是什么。社会文化是与普通老百姓生产和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由基层群众创造,具有地域性、民族性或群体特征,对社会中各个群体有着广泛影响,是社会中各种文化现象和文化活动的总称。社会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它的出现必然为社会发展所需要,也具备相应的社会功能。目前广泛被认同的理论显示,社会文化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具备信息功能。社会文化本身也是信息的重要载体,它的存在为传递社会经验,维持社会发展的连续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二是教化教育功能。在人类发展历史上,正是有了文化的存在,人类的各种生产技能和知识才得以传承。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功能。文化作为一种属性在社会中的存在,对社会的发展具有指引作用,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动能动力。四是认识功能。指文化以特有的表现形式存在与社会的方方面面之中,能够帮助人们认识主体、在传播人类知识的同时,还起到制约和规范作用。除此之外,社会文化还具备审美功能和娱乐功能。我国的茶叶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茶区分布广布,大江南北均有茶叶种植区。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我国的茶文化得以充分发展,并融合了我国儒释道三家的文化精髓,完全具备了社会文化功能的所有属性。我国的茶文化所承载的社会文化功能十分巨大。有学者将以茶字当头的茶文化社会功能总结如下:以茶思源、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联谊、以茶廉政、以茶育人、以茶代酒、以茶健身、以茶入诗、以茶入艺、以茶入画、以茶起舞、以茶歌呤、以茶兴文、以茶作礼、以茶兴农、以茶促贸和以茶致富。

2社会文化功能在茶上的体现

旅游线路是否具备丰富社会文化功能,在旅游过程中能否有精神层面上的收获,也逐步成为人们在选择旅游线路时所考虑到的重要因素之一。但近几年来,以茶文化为主题的茶乡生态旅游由于项目启动操之过急,缺乏科学系统的总体设计,使得旅游线路设计简单,环境硬件有待改善,游客体验空洞乏味等现象出现。因此,茶乡生态旅游如何注入“精神灵魂”,是构建茶乡生态旅游时所必须考虑到的。我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不断加以完善和充实。以茶待客、以茶代酒,“清茶一杯也醉人”只是中华民族作为礼仪之邦的一种最基本的真实反映。除此之外,我国茶文化对发扬传统道德思想、传承古老文化艺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表现社会进步和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将我国茶文化的社会文化功能进行深入剖析,才有可能在构建茶乡生态旅游时,将茶的社会文化功能完美地结合在旅游的每一个细节之中,使得精神内涵和物质表现的融合毫无违和之感。2.1茶文化浓缩了我国传统道德精髓茶叶具有清新自然,使人头脑清新的自然属性,在品茶赏茶过程中,人们能够放松心情,陶冶情操,颐神养性,抛却世俗杂念,达到修身养性的效果。所以茶自出现以后,就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儒释道三家的文化精髓,更是在一杯茶之中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表现,如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儒家的中庸处世之道,佛教的释然慈悲情怀等等。正因为茶被赋予了如此之多的精神内涵,才使得我国的茶文化被广泛传播,时至今日仍然能对人们的精神行为起到指导和警醒作用。2.2物质感官和精神享受的完美结合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作为一种物质来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最普遍的饮品。我国区域辽阔,人口众多,受地方饮食习惯的影响,茶叶的种类和外在形态各有不同。习茶之人通过品饮不同种类的茶叶,观察不同的茶叶冲泡前后的形态,即满足了饮茶的基本身体需求,又在视觉感官上得到了充分的享受。此外,中国人喜欢借物抒情,不同茶叶的不同冲饮方式,会让习茶之人领悟到不同的人生际遇,抒发不同的内心情感。2.3雅俗共赏的自然属性在唐代以前,茶叶的生产量和普及率并不高,只是宫廷内的皇族以及达官显贵才能得以享受。唐代时期,我国的茶叶生产得以迅速发展,南茶北饮之风盛行,茶叶也从贵族的专属之物变成普通百姓的消费品。不同的社会地位,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人群,茶都能起到很好的沟通作用。时至今日,茶更是在社会各个阶层中发挥出不同的作用,可以是社会精英的身份象征,可以是商界名流的交际工具,可以是普通百姓的日常饮品。所以,茶以其特有的品质而具备了雅俗共赏的自然属性。2.4茶文化对社会经济的促进作用生津止渴、陶冶情操、抒感等功能,是茶叶的自然属性。正因为茶有如此之多的功能,所以茶从出现的那天起,就一直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为各个时期的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经济发展方向多元化的当今社会,茶经济已经远远超出了单纯商品流通的范畴,以茶为载体多种经营方式也逐渐衍生出来。其中,茶乡生态旅游就是一种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完美结合的商业新业态。随着人们对绿色环保的认识,对旅游需求的进一步提高,茶乡生态旅游已经被城市精英人群所青睐,逐渐显现其独特的魅力和潜在市场价值来。

3构建茶乡生态旅游的几点建议

目前,在我国旅游市场上已经崭露头角的茶乡生态旅游,已经成为茶乡发展的第三产业,同时也是我国旅游市场发展的新方向之一。如何充分发挥茶乡的社会文化功能,是每一位业内人士都要面临的重要问题。本人通过多地茶乡生态旅游的体验,并结合国内其他学者的理论,为我国茶乡生态旅游的构建提出几点浅薄的意见。3.1深耕唯一性资源梳理我国生态旅游市场的现状不难看出,受区域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任何地方的生态旅游既有同种类旅游的共性,也有别于其他地方的唯一性。而唯一性资源的深入挖掘,正是生态旅游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唯一性资源的宣传,同样也是地方美誉度提升的最佳途径之一。如秦皇岛市在开发长城生态旅游时,不仅有代表长城风景的门票、旅游纪念章、纪念币,还开发了纪念图片类、书签、挂历、画片画扇、图章印泥等具有收藏价值的文化旅游商品等,将其垄断性的长城资源挖掘得淋漓尽致。我国的茶乡分布区域广阔,各个茶乡的生态环境不同、茶叶种植方式不同,有高山茶,有台地茶,有古树茶,也有灌木茶。各个茶乡的茶叶品种也各具特色,除了传统的6大茶类之外,新的茶叶品种也在不断研发和出现。所以在开发茶乡生态旅游时,绝不是将成功旅游模式进行简单复制。只有深入挖掘自身唯一性旅游资源,才能在众多的同类旅游产品中脱颖而出。茶乡的唯一性旅游资源,不仅是茶叶品种和自然环境上,特有的茶乡传说、茶叶故事、茶叶典故等茶文化范畴内的资源,恰恰是最容易实现的茶乡唯一性旅游资源。经济搭台,文化唱戏,这与前面提到的社会文化功能所具备的信息功能相辅相成。3.2遵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茶乡在开发旅游的同时,也应该着重考虑生态旅游的延续性和可持续发展性。这一原则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经济的指导原则,同时也是对人们传统观念和道德理念进行约束和规范的工具,在构建生态旅游的同时如何保护资源,这与社会文化功能的教育教化性相呼应。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绝对不能以牺牲生存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所以要求茶乡在开发生态旅游时,应秉承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科学系统地对自然环境进行开发,既满足了传统茶叶正常生产加工的需求,又满足了生态旅游所必须的硬件建设。3.3物质内容与文化内容齐头并进与购物旅游、观光旅游相比,茶乡生态旅游是更加侧重精神层面的一种高端旅游产业。尽管对茶乡旅游建设的各种理论指导,都在强调文化体验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但实际情况和理想状况还是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茶乡旅游的基本内容还是停留在茶叶的销售和茶乡旅游纪念品上。而真正深入到茶乡文化、教育和学习的层面,往往只是通过参观和听讲解来完成,缺少了参与性和教化性,由此游客的旅游体验也会大大折扣。部分茶乡和景区的管理部门缺乏长远的规划意识,急功近利,在茶文化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的情况下,陷入在门票经济,茶商品经济,茶纪念品经济的单一模式下生存,久而久之,不仅在经济发展上很难出现大的提升,还会对茶区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难以恢复的破坏。我国的茶文化是一个庞大而又系统的文化体系,完全可以渗透在茶乡生态旅游的各个细节之中。所以在构建茶乡生态旅游时,要将茶乡社会文化功能的完善放在首位,物质内容与文化内容的建设齐头并进,才能够使得茶乡生态旅游中社会文化功能的缺失得以弥补。

4结语

当前衡量旅游业发展的成效,首要考量的还是景区和相关行业的利润产出,经济利益至上的传统衡量标准势必会影响到茶乡的生态旅游建设,更无从谈起茶乡的社会文化功能所发挥的作用。长期的社会经验表明,任何依托文化、教育等精神层面的旅游项目,其经济利益的产出过程要远远高于其他类型的旅游项目。一些文化积淀厚重深远,历史遗存悠久的项目形成,往往需要一代人或更长的时间。如何解决发挥社会文化功能和经济利益产出之间的矛盾,将是茶乡生态旅游面临的一个长期问题,需要更多的实践操作和理论总结才能最终解决。

参考文献

[1]常卫锋.创意视角下河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策略探讨[J].开封大学学报,2015(2):20-23.

[2]姚海波.关于茶叶名牌商标等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研究[J].福建茶叶,2016(3):311-312.

[3]祝思华,张佳.我国茶文化旅游开发的思考[J].农业考古,2014(5):224-226.

[4]龚睿,麻红晓.茶叶品牌的知识产权保护策略研究[J].福建茶叶,2016(6):256-257.

[5]孙志国,王树婷,钟学斌.广东茶叶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对策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1(8):202-204.

第2篇:旅游文化的功能范文

关键词:旅游文化 旅游景观文化系统 都江堰

旅游文化的挖掘在旅游景区的开发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都江堰风景区,如何在开发中把握分布、蕴含于其各处景观的文化,对于旅游者把握这一处举世瞩目的世界级景观,对于开发者合理规划景区以留住旅游者驻足欣赏,并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都江堰风景区占地面积虽然并不大,但是其各处景观所包含的文化、意义却复杂而深刻。因此构建一个逻辑清晰、布局合理的景观文化系统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1 旅游景观文化设想

1.1 旅游文化

美国学者罗伯特·麦金托什和夏希肯特·格波特最早关注旅游文化这个命题,他们认为“旅游文化实际上概括了旅游的各个方面,人们可以借助它来了解彼此之间的生活和思想”,它是“在吸引和接待来访者的过程中,游客、旅游设施、东道国政府和接待团体的相互影响所产生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1]可见,概念提出者非常关注其完整性。旅游文化是文化的一个亚类,但绝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简单叠加,它不是一个组合品,具有自身独立的完整性。但它又不是无所不包的,它只是文化与旅游活动的深度结合,在旅游活动产生的过程中,旅游文化应运而生了。其它文化因为旅游者的欣赏可以转化为旅游文化,但是不是所有其它文化就直接成为旅游文化,旅游文化的泛文化现象目前十分严重,以至于一提到旅游文化,大家就自然的将其等同于关于旅游景观的文化。导致其核心部分的关于旅游者的文化,如旅游者的消费行为等反倒被漠视了。本文不拟对旅游文化的概念进行批判,之所以提出此问题,主要是为了明确界定旅游文化中的子类别才能在关于旅游文化的研究中正本清源。

1.2 旅游文化分类

要对旅游文化概念进行深入认知,就必须对其进行分类。由于旅游文化的关键修饰词是“旅游”,因此从“旅游”一词来认识旅游文化就非常关键了。目前国内旅游文化的分类大多从旅游活动的三大要素开展,也容易操作。就是将旅游文化分为:旅游主体文化、旅游客体文化和旅游介体文化等。但具体操作有所不同,如李琼英、方志远在其《旅游文化概论》中将旅游文化分为:旅游主体文化、旅游目的地文化、旅游消费文化和旅游企业文化。[2]如刘敦荣在其《旅游文化学》中将旅游文化分为:旅游主体文化、旅游客体文化、旅游介体文化、旅游审美文化、自然旅游资源文化、社会人文旅游资源文化。[3]笔者认为,为了学术研究的方便,应将分类简单化,以便于操作,因此本文认为旅游文化应分为:旅游主体文化-旅游者行为文化、旅游客体文化-旅游景观文化、旅游介体文化-旅游业经营文化。其它一切类别的旅游文化均可归入其中一类,这样方便学术交流、构建深入研究平台。而本文关于旅游景观文化系统的构建也是建立在这一分类上的。

1.3 旅游景观文化与旅游景观文化系统

旅游景观文化是旅游文化的一部分,陈宗海认为它“探讨旅游景观生成、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旅游景观的结构、特点与文化内涵,以及旅游景观观赏者和旅游景观之间的审美与被审美的关系。作为旅游文化的组成部分,景观文化有其完整的结构和内容,有其自己的特点。”[4]旅游景观文化构成了解读和理解旅游景观的核心,是发展旅游业的关键所在,这对于文化景观尤其如此。旅游景观文化是旅游景观的内心世界、精神领域,旅游者要是无法把握旅游景观文化就无法真正理解旅游景观的壮美、悠远、深邃等美学特征。而深刻的把握旅游景观文化则是我们旅游景区开发的重要前提,只有这样我们的开发才能完美的展示旅游景观的魅力。

旅游景观文化系统是对于旅游景观文化的整合,它将旅游景区的文化看成是有生命的独立整体,分别由各个功能不同的部分组成。旅游景观文化系统运用系统论的观点解读旅游景观,它通过对旅游景区的深度文化解读,从文化上解构整个旅游景区,然后通过功能配合,以空间布局为表象、以文字表述为内容,建构景区文化系统,为旅游景区开发提供文化支持,为旅游者欣赏旅游景观建构更方便的平台。

2 旅游景观文化系统构建的必要性

当今旅游景区的开发和规划多从旅游功能入手,多从为旅游者提供流动空间的建筑布局入手,较少考虑景区文脉的关联性,即使有所考虑,也多零散,不注重景区文化的整体性特征。导致很多游客对于景区的把握缺乏整体性和深刻认识,往往停留在娱乐休闲放松的层面,难以上升到增智益神和精神升华的层面,以至游客对于很多风景名胜无法理解其文化内涵,造成客源的流失,也无法形成回头客源。因此,现在总体看来,自然景观被接受程度较高,而人文景观则较低。这一方面与从业人员素质和游客素质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旅游开发本身有关。旅游景观文化系统高屋建瓴,整体、深度的把握景区文化,将整个景区文化统合成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它关注旅游景区文化的哲学命题,关注旅游景观的意境和内涵。以这种系统统领的旅游规划和开发必然更加切合景区的文脉,容易展现景区景观的意境和神韵,此类旅游开发是“写意”的。与我国的传统文化切合,具有可持续的科学意义。在当今工具化规划文本和开发方案大行其道的背景下,它的构建无疑让我们的规划重新关注文本的价值命题,把握旅游景观的神韵,更加科学和高效的开发我们宝贵的旅游资源,避免出现“焚琴煮鹤”的悲剧。

3 都江堰景区旅游景观文化系统的构想

3.1 都江堰景区文化解读

都江堰风景区分为离堆公园、渠首三大主题工程、二王庙和玉垒山公园四大部分,其景观各有侧重,包含不同的文化意涵。综合看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3篇:旅游文化的功能范文

[关键词] 秦皇岛地区 体育旅游文化 开发 利用 经济发展

一、前言

秦皇岛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是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它将承担2008年奥运会足球比赛项目,这对秦皇岛的体育旅游文化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将会从各个方面影响和推动秦皇岛体育旅游文化的发展,它将吸引全世界的目光了解秦皇岛、关注秦皇岛,提高秦皇岛在世界的知名度和整体形象,使更多的人了解秦皇岛体育旅游文化的形成、开发和发展,让体育旅游文化成为加快秦皇岛经济对外开放的步伐,扩大对外经济交流与合作的有效载体。

二、秦皇岛体育旅游文化开发的可行性

1.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交通

秦皇岛地处河北省东北部,南临渤海,北依燕山,东接辽宁省葫芦岛市,西近京津,位于最具发展潜力的环渤海经济圈中心地带,是东北与华北两大经济区的结合部。秦皇岛市辖北戴河、山海关、海港区三个城市区和抚宁、昌黎、卢龙、青龙满族自治县四个县,秦皇岛交通便捷,秦沈高速铁路、京哈、京秦、大秦四条铁路干线和京秦高速公路、102、205国道贯穿全境。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素有“京津后花园”之美誉。拥有长城、滨海、生态等良好的旅游资源。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山海关、避暑胜地北戴河、南戴河旅游度假区、昌黎黄金海岸等40多个旅游景区独具魅力,每年吸引上千万海内外游客慕名而至。

2.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旅游资源

秦皇岛旅游资源丰富多彩,特色突出,旅游业历史悠久,“千古一帝”秦始皇曾在这里求仙入海,雄才大略的魏武帝曾在这里观潮赋诗,“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都不见……”著名的《浪淘沙.北戴河》气势磅礴。令秦皇岛名扬天下。

秦皇岛虽然是一个人口只有200多万的地级城市,但是,在市政府的领导和各个部门的积极配合下,全市人民共同努力,积极打造体育名城,不惜投入大量资金扩建体育场地,美化运动环境,投资30多亿元进行交通改造和城市美化绿化,扩建65条道路,新增林木700多万株,新增绿地7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了40%以上,投入6.6亿元建设了高标准、高质量的奥林匹克运动中心及配套设施,投入3.13亿元扩建体育运动场地,投资4.8亿元建设国家体育训练基地和国家足球学校,投入13.13亿元修建了秦皇岛体育文化中心、奥林匹克公园、森林体育公园等体育比赛、体育训练、娱乐休闲、大众健身为一体的体育文化活动场所,形成了以长城、滨海、生态为主要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其中,长城文化、滨海休闲度假、历史寻踪、名人别墅、山地观光、海洋科普 、国家地质公园、观鸟旅游、体育旅游、工业旅游等多种旅游精品线路和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山海关长城节、昌黎干红葡萄酒节、南戴河荷花节、孟姜女庙会、望海大会等旅游节庆活动,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是秦皇岛体育旅游文化产生的土壤,是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旅游文化的基础;是秦皇岛体育旅游文化开发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三、秦皇岛体育旅游文化开发的意义与价值

1.体育旅游文化的特点

(1)体育旅游文化的多样性。体育旅游文化是一种特定的文化形态,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它受社会制度、社会过程、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等因素影响。体育旅游文化具有广泛多样的特点,不同的地域,可开发与利用的体育旅游文化各不相同,它的构成 形式和表现形态各异,不同的文化背景,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风俗习惯、等具有独特性,相应的体育旅游文化各具特色。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等构成了体育旅游文化的多样性。

(2)体育旅游文化的潜在性。多种多样的体育旅游文化为当地政府提供了因地制宜地开发与利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是,只有那些真正与游客旅游、观光、娱乐、健身等活动联系在一起的体育旅游文化,才是实现了其自身价值。体育旅游文化的开发,实质上就是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根据当地的自然旅游资源和文化背景,探索一切有可能进入旅游业的过程,能与游客旅游、观光、娱乐、健身等活动联系在一起的过程;体育旅游文化的利用,实质上就是充分挖掘被开发出来的体育旅游文化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体育旅游文化的开发和利用是紧密相连的、不可分割的,开发是利用的前提,利用是开发的目的,在开发的过程中包含着利用,在利用的过程中也包含着开发。

(3)体育旅游文化的多质性。同一种体育旅游文化对同一名游客具有不同的作用和价值,因此体育旅游文化具有多质性的特点,如:野外宿营既能锻炼游客的野外生存能力和对大自然的适应能力,也可以满足游客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也可以培养游客间相互配合、团结协作的精神,还可以培养他们不怕苦、不怕累、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等。在开发利用体育旅游文化时,要充分挖掘它的多种利用价值。

2.体育旅游文化开发的意义

体育旅游文化的开发是开展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事业的重要环节,秦皇岛旅游业历史悠久,是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其他城市对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给秦皇岛的旅游业带来了压力和挑战。历史经验和教训告诉我,旅游业没有创新就不会有活力,没有活力就不会有效益。黄金海岸的“中国神话历险宫”,南戴河的“西游记宫”、“环游世界宫”等旅游景点,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进行开发更新,失去了往日的活力,也失去了对游客的吸引力,不能吸引游客的旅游还有发展吗?秦皇岛的旅游业要发展,要保持与其他城市竞争中的优势,就必须推陈出新,不断开发利用我市的体育旅游文化资源。文化是旅游的核心,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旅游文化更是体育旅游吸引人的核心。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旅游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享受自然、愉悦心情的同时,更加关注娱乐、健身、增强体质。据国内外专家预测,体育旅游文化产业将是21世纪全球最有发展前途的产业之一,秦皇岛又是2008年奥运会的伙伴城市之一,作为秦皇岛人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努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旅游文化,打造体育名城,推动秦皇岛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这才是开发秦皇岛体育旅游文化的意义所在。

3.体育旅游文化开发的社会价值

(1)体育旅游文化在物质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体育旅游文化在物质文明建设中表现出的是它的经济功能,体育旅游文化的经济功能是指体育旅游文化进入市场,包括体育旅游文化活动在内的体育文化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之间实现交换关系的总合。体育旅游文化的经济功能内涵丰富,涉及面广泛,但是,从人的参与情况分为三类,一类是欣赏型体育旅游文化,人们通过购买体育书籍、体育音像制品、观看体育比赛等形式,学习掌握体育知识、欣赏体育表演,主要是寻求体育文化、享受体育艺术,自身不去参与体育文化活动而是观看其他人进行体育文化活动;另一类是参与型体育旅游文化,通过自身参与体育文化活动,学习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分享体育文化带来的快乐,满足自身的需求。第三类是买卖型体育旅游文化,通过货币交换实现各自的理想,如:购买体育彩票、体育福利彩票、足球彩票等。人们在旅游消费的同时刺激着经济的发展。

旅游业是秦皇岛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近几年秦皇岛的旅游业虽然有了很大进步,但是与其它旅游城市,特别是国外的旅游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资料统计显示:我国公民对体育和健康的消费表现出了积极的态度,82.23% 的人表示生活中需要体育文化活动,体育文化活动是带来健康、愉悦心情的有效途径,人们在进行体育文化消费的同时刺激了经济的增长.目前,世界体育文化产业年产值已经超过4000多亿美元,且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有关资料显示:秦皇岛2002年接待游客770.81万人次,产值38.75亿元,比上年增长了9.81%,2003年接待游客801.06万人次,产值40.83亿元,比上年增长了5.4%。通过数字对比我们不难看出,秦皇岛旅游业收入年增长速度还不到10%,与世界体育产业年增长速度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此,秦皇岛的旅游业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秦皇岛体育旅游文化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将成为秦皇岛经济持续增长的新亮点。

(2)体育旅游文化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体育旅游文化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表现出来的是它的文化功能,体育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具有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体育旅游文化活动项目多种多样,活动内容丰富多彩,人们可以通过欣赏、参加各种体育旅游文化活动,放松心情、锻炼身体,满足个人不同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精神生活方式,对体育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广泛,人们通过参加体育文化活动,自觉地规范个人行为方式,彼此进行交流、合作,加深了了解、增进了友谊,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交流了情感、愉悦了心情,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和谐有序。在精神文明建设中,体育文化直接为科学教育服务,体育文化的继承和创新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人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过程。体育旅游文化的创新不仅是人的生理需要和精神需要,也是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们在娱乐健身的同时规范了其行为方式、道德标准、改善了人的思维模式。培养了人们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精神,增强了人们的责任感、集体荣誉感、民族自豪感。体育文化还能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对生活的满足不仅仅是生活表面的价值,更加关注的是生活的内在价值。体育文化已是现代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体育文化的交流,享受了娱乐、健身的乐趣;建立起了和谐的人际关系;激发了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生活热情。因此,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只有充分发挥体育文化功能,人们的精神生活才会更加充实健康,精神文明建设才会健康和谐发展,人们才能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去学习、工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秦皇岛有丰富多采的体育旅游资源,体育旅游文化的开发是对传统体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推动秦皇岛体育旅游的内在动力;是全面提高秦皇岛人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是构成秦皇岛人充实健康的生活重要内容;是秦皇岛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2.建议。政府及有关部门充分利用2008年奥运会的大好时机,加大对外宣传规模,坚持“送出去,请进来”的交流模式,“送出去”就是把秦皇岛文化特色和旅游优势宣传出去,提高秦皇岛在国内外的名度;“请进来”就是把国内外先进的旅游理念和发展模式消化吸收进来,为我所用;加大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坚持构建“海-路-空”三位一体的立体式交通网络;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坚持“扶持-开发-规模-效益”的发展战略;加大多元融资渠道,坚持“政府监管-谁开发-谁受益”基本原则;加人力资源的培养,坚持“以人为本,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大对体育旅游文化开发的结构调整,坚持“旅游-企业-学校”强强联合的发展战略。使体育旅游成为秦皇岛旅游业的生力军;成为秦皇岛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参考文献:

[1]秦皇岛经济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2]秦皇岛旅游网

第4篇:旅游文化的功能范文

旅游文化产业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新兴文化产业,各地的文化产品都有自己的品牌,如何打造衡水湖旅游文化产品的品牌,首先要了解旅游文化产业的特征。其特征如下:

首先,旅游文化产品以服务为主。旅游文化产品品种多样,但主要还是以服务旅游者的使用需求为主要目的,主要是服务于旅游者的。其次,旅游文化产品要有文化内涵。旅游消费不能只是让旅游者花费时间、金钱,也要让消费者在消费之后,除了带走了我们的旅游纪念品,还要让旅游者带走我们当地的文化,满足旅游者内心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从而使旅游经营者能够提供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旅游文化产品。

再次,旅游文化产品依存于市场经济。旅游文化产品作为一种商品出现,它具有了商品的一般特征,即它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旅游文化产品的价值如何实现,要以满足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来体现的,同时还要给旅游经营者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否则市场经济的产业链就不能形成,旅游文化产品也不能进入市场。

最后,旅游文化产品具有地域性。尽管旅游文化产品有非生产地交易的可能,但旅游者只有到旅游文化产品的生产地才能够真正地购买到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旅游文化产品。因此,旅游文化产品的地域性非常重要。

二、旅游文化产品的开发战略

一是以地方文化底蕴为根本。衡水旅游产品开发既要保持对传统特色的传承又要注重在传承中突破传统,并对其进行重新组合包装。当今的旅游产品,要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潮流,就要在产品的物质和精神功能层面上下功夫,这样才能使得产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都得到提升。旅游产品承载着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多重意义上的内涵,所以在当今的旅游文化产品设计上要充分的理用地区资源,包括地理优势,人文特点等,还要深入的挖掘当地的文化底蕴,突出旅游产品的特色。这就使得我们当地的旅游产品开发有了一定的目标和规范。说到个中案例,最典型的莫过于衡水老白干的一系列产品设计,老白干集团不仅将自己的品牌作为商品,更是作为承载衡水城市特点和文化底蕴的载体,以酒为媒使得城市形象也在传播中得到提升。

二是以主流品牌为主干。衡水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首先要找出当地的主要文化产品,坚持发挥其主干的作用,同时扩大其他文化产品的建设和分支,使其形成相互贯通的文化产业链。同时坚持对主干品牌的开发、利用及广告宣传,以此带动一些辅助产品,但这些辅助产品必须与主干产品相辅相成。

三是依托现代信息服务系统。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时代,利用现代信息系统丰富传统文化,提高衡水湖旅游区的知名度,是目前宣传最有利得手段。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网购开始流行,如武强年画,内画,古陶等,现在在网上都有销售,但这些都是零散的,形成不了规模,因此,衡水湖旅游区管委会可以建立一个专门的网站,在这里既可以宣传旅游资源,也可以展示旅游纪念品。

四是以衡水文化创新为灵魂。武强年画被评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但我们不能总是守着传承文化,在传承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创新文化,发展衡水旅游产品开发的软文化。衡水的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但它仍需要物质来承载,如侯店毛笔、内画、衡水古陶、年画等,它们都是有着实实在在的物来体现的。我们在发展现有文化产品的同时也要进一步创新文化和丰富文化。

第5篇:旅游文化的功能范文

1.发展旅游文化的意义。旅游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国家在旅游业发展中保持民族特色,体现地方文化内涵的重要举措。深入研究旅游资源文化,会扩大旅游的影响力及吸引力,进一步发展、延伸及创新旅游文化。从经济学的角度而言,现代旅游业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发展城市旅游文化,它是旅游向深层次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提高生活质量的必然选择。

2.发展、创新旅游文化的现实意义。旅游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一是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使其成为一个有多元主体参与的,有多种创新资源流动的开放系统;二是有利于打造旅游文化特色,创造新的顺应历史发展的中国旅游文化,设计出能吸引和激发旅游者的旅游产品,既具有民族特色,体现地方文化内涵,又融入国外先进的旅游文化产品,从而创建和塑造文化旅游品牌;三是可提升旅游文化的精神品质;四是旅游文化的发展可改善人文环境,合理利用和配置文化资源,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从而把潜在的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的旅游优势。

二、创建文化旅游品牌,发展旅游文化的建议

1.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完善相关政策。发达国家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实践证明,政府对其支持起了重大甚至是关键性的作用。我国要打造有创意的文化产业旅游项目,需要进一步加大政府主导力度,完善相关政策。近年来,我国已成立了旅游发展指导委员会,在设施建设、旅游环境等方面加大了投入。在充分了解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制定和规划产品的开发策略,精心设计产品的形态类型,认真构思产品的功能。

2.加强法律保护措施。建立一种相应的标志保护、宣传制度,以免旅游文化及旅游文化资源受到破坏。

3.提升旅游文化品位。主打文化旅游,注重文化和经济的融合,让经济旅游转化为文化旅游,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提升竞争力,充分挖掘文化内涵,提高旅游文化品位,促进旅游发展和文化保护的良性循环。以城市文化推进文化旅游,营造文化创新的浓厚氛围,以形成新的文化创意产业,提升旅游文化的精神品质。

4.合理利用旅游资源。挖掘文化内涵,创造经济效益,缓解环境压力,减少污染和破环,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旅游业发展,实现良性循环。旅游开发应形、神、魂俱备,才能打造出一个立体的完整的旅游产品。充分挖掘旅游资源文化内涵,提高景点吸引力并加以提炼和升华。人文景观是当地文化的一部分,是具有文化意义的旅游资源,经过人的改造,把人文景观与当地文化紧密结合,形成具有文化色彩的景观,不仅合理利用了资源,也提升了档次,更进一步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无形中提高了文化素养。人的智慧是无限的,用文化孕育一般的自然景观,也能大大提升欣赏品位。例如,山东蓬莱的蓬莱阁因有“八仙过海”的传说而独具魅力,注入和融合了文化的内涵。文化类旅游资源的利用要有针对性,要合理、科学地利用并进行提炼、概括和浓缩。要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一切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都离不开一定形态的文化,以实现跨文化交流。

5.提高服务质量,创新文化服务特色。文化服务特色不仅体现在旅游的安全服务、后勤服务、导游服务,更主要的是要求服务人员本身具备较高的思想品质、修养、文化底蕴,才能做好文化服务。文化服务特色应体现在服务的理念、综合服务、文明服务、恰到好处的礼仪服务及生动感人又有文化档次的导游词等方面。所提供的综合服务的文化品位越高,就越能满足顾客的需求,才能对旅游者形成持久的吸引力,也就会在市场竞争中扩大份额,产生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6.激发国内外游客的各种文化需求。不同的旅游者对文化有不同的需求,要善于分析,激发不同的旅游消费群体的旅游动机。要体现文化的地域性、民族性、时代性、继承性,以节庆、习俗等来反映地方价值观念、气质。具化到物质的手段进行宣传、表现,与休闲、旅游等活动相结合,在休闲中寓教于乐。旅游产品对文化层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文化旅游是满足新的旅游需求,提高旅游生活质量的必然选择。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的提高,以欣赏大自然,获得生动的自然知识和人文知识为主的文化旅游已成为一种时尚。

7.体现旅游文化特色。要把城市风貌转化为文化旅游新产品,把新景点做成文化旅游品牌,树立新的城市形象,共造品牌,联动发展。同时加强交通旅游服务设施建设,组成大的旅游企业集团,发展旅游文化纪念品生产,打造精品文化旅游线路。

8.加速和提升文化旅游板块建设,创造多元的文化含量高的文化旅游品牌。开发者不仅要了解资源本身的特征和功能,还必须了解游客追求的文化特征,提供有情调的个性文化服务。支持和鼓励各具特色的博物馆、纪念馆的创建与扩展,及时把搜集到的名人轶事、历史典故、传奇故事等宝贵资料融入导游词,体现地域特色,自成体系,成为吸引游客的特色品牌。丰富游览内容,提升导游水平,共同打造王牌产品。以大手笔和魄力打造旅游强市。

9.建立旅游信息反馈系统。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游客信息,可通过了解顾客的预定记录、游客信息记录、顾客的满意度调查等,建立顾客数据库信息;另一方面,可通过广告、信件、电子邮件、电话等方式进行信息反馈。通过信息反馈,以推出更具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更好地创建文化旅游品牌。

第6篇:旅游文化的功能范文

【关键词】

旅游文化;旅游产业;文化产业建设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经成为现代人休闲度假的首选。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区域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使旅游产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为了在旅游业的竞争中出奇制胜,许多地区将当地特色的旅游资源与地区文化相结合,推动了旅游业和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展示了当地文化的独特魅力。荣成市将当地的特色旅游资源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推动了旅游业发展的同时,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增长,加快了社会发展的步伐。

一、旅游文化在旅游产业中的作用

旅游业的兴起和发展,使得旅游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旅游文化逐渐成为旅游业的支柱和灵魂,决定着旅游业的发展方向。

(一)重视旅游文化,带动行业发展

旅游文化的良好发展能够带动旅游业经济的发展,我国许多著名旅游景点都是以悠久的民族文化为吸引力,例如北京故宫、长城,山东曲阜。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提高旅游业的经济效益,而且使我国传统文化得以弘扬与发展,还能够进一步吸引游客,帮助旅游业发展。旅游文化对于旅游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它不仅表现在能够为旅游景点带来大量的游客,提高旅游景点的经济收入,而且能够为本地区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间接地带动餐饮、交通等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

(二)提高管理水平,促进旅游经济增长

虽然旅游文化的发展和相关的研究有助于旅游业的发展,但是旅游从业人员也应充分认识到旅游文化的客观规律和旅游文化对旅游产业的作用。因为旅游业具有特殊性,旅游业的工作人员与旅游景点都能够体现出旅游文化。旅游业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管理水平都直接影响到游客的旅游质量,进而影响到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旅游业只有提高服务质量才能够给游客留下良好的印象,才能更好地创造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我们要提高旅游业的管理水平,就要发挥旅游文化的熏陶和带动作用,因为只有健康发展的旅游文化才能够保证旅游业的平稳发展。为规避旅游产业的混乱现象,提高经济效益,行业内应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减少由于旅游发展政策的变化为旅游业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增强旅游意识,改善旅游环境

我国的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的文化素质相较于世界先进水平有一定差距,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实际体验度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旅游环境也参差不齐。旅游文化的研究对于提高旅游者和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并且优秀的旅游文化能够改善旅游环境,提升旅游产业的整体环境。旅游与文化的关系研究将有助于旅游从业者在遇见不同的人和文化时应对自如,提高旅游业的整体素质,增强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目前我国旅游环境较为复杂,矛盾较多,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旅游管理部门在管理工作中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改善旅游环境,使旅游业实现健康持续发展。

在协调管理工作中,旅游文化是其参照的基本原则,只有从旅游文化的角度出发,才能够做到统筹全局,使协调工作上升到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层次,促进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旅游市场中如果缺乏基本的原则,就会导致矛盾激化,难以解决。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是建立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旅游文化更加重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合作,因此旅游文化在协调旅游环境中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四)建构科学体系,推动社会发展

旅游文化是在自然和社会发展进程中所形成的生活方式系统。旅游文化是如今旅游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就产生了旅游文化学。这一学科借助文化学的理论、概念和方法,对旅游活动的文化现象和文化规律进行研究,构建更加科学的发展体系,帮助分析旅游业的发展现象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推动社会的稳定发展。

二、加强旅游文化建设的举措

我国旅游文化要能够树立品牌特色,加强创新,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加强旅游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能够突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旅游景点可以从园林建筑、艺术品等方面来凸显出中国文化的特有魅力。在树立品牌特色的同时,旅游业还要能够加强创新、与时俱进。

(一)提高文化素养

要想提高我国旅游业的市场竞争力,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业,就必须加强旅游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具有民族性、地域差异性,这就导致旅游文化之间缺乏可比性,相互之间的竞争加剧,各旅游景点可以根据本地区的传统文化来打造出自己的旅游特色,这样才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

旅游业发展要求我们注重提高文化素养,不管是旅游业的管理者、工作人员还是普通游客,其文化素养都对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我国旅游业需要提高人的文化素养,以此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旅游业在注重提高旅游管理人员、工作人员文化素养的同时,还要能够提高全国人民的文化修养,这样才能提高我国旅游业的整体竞争实力。

(二)加强法律制度建设

我国应加强旅游法制建设。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能够对旅游业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能够进一步规范旅游业的管理工作,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使我国旅游业步入正轨。

任何行业的健康快速的发展都离不开法律制度的规范和保障。在荣成,旅游业如今也面临着一定的混乱现象,这些都需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以此来规范旅游行业,促进良性发展。

(三)打造独特的旅游品牌

区域旅游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步。旅游业可以通过使用一些高科技的设备技术来提高游客的兴趣,以此来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我们关注旅游业的发展趋势,重视旅游学相关理论的研究,全面地研究国内外旅游发展过程及发展现状,加强国际旅游文化的交流,能够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旅游发展史中吸取经验教训。取彼之长,补己之短。只有这样,我国旅游业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提高市场竞争力。

旅游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是吸引游客的一个亮点,只有加强旅游文化建设,才能够使区域旅游业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够提高旅游业的竞争力,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石丹.基于生态位的区域旅游竞合发展理论与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4

第7篇:旅游文化的功能范文

[关键词]旅游文化课程 人文素养 教学

[作者简介]林筱颖(1979- ),女,广西柳州人,柳州城市职业学院科研处,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旅游教育教学。(广西 柳州 54500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高职学生素养培养与评价的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JGA415)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2-0176-02

当今,人文主义教育的复兴已成趋势。重视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已成为21世纪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当代的人文主义教育观倡导要教会学生语言、文学、哲学、历史、地理学等人文知识,教会他们理解和升华这些人类文化知识,并内化形成对自己、他人、社会正确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人格情感、思维品质和社会责任等精神领悟。可见,人文主义教育已成为教育的主轴。高职旅游文化课程作为一门人文色彩浓厚的社科类课程,在对高职生进行人文素养培养上具有一定的特质,对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人文素养的内涵

“人文”一词最早见于《易经》中:“阴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就是教化的意思。所谓“人文素养”,大家的表述各不相同,但“人所拥有的诸多素质之中最根本、最基础的素质”这一点还是得到认同的。正如著名教育学者肖川所述的11种层次的人文素养内涵,即在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氛围滋养熏陶下而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格模式、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学识才华等精神收获的总和。在当下以学生为本的新教育理念下,人文素养的培养是学生健康人生和高尚品格必不可少的精神氛围,高职教育目标的实现和教育效果的体现都有赖于学生对人文素养的掌握和形成。

二、高职人文素养培养现状分析

1.高职人文素养教育存在偏差。我国高职教育办学历史短、经验少、文化基础浅,特别是在当下蓬勃扩招发展时期,因“外延式规模发展”“重实用轻人文”“重专业技能淡人文综合素养培养”等负面影响,使得高职人文素养教育流于形式,处在被边缘化的尴尬境地,更谈不上形成规范化的培养教育体系。如何形成符合高职教育特色人文素养教育体系,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是一项熟悉而全新的工作,以至于曾一度出现偏差,要么一味模仿或复制本科模式,定位模糊,特色缺失;要么将中职的教育模式简单升级,流于形式,毫无效果;要么培养“工具人”不重视“社会人”的综合培育,功利性、实用性过重。

2.高职人文素养建设低层次化。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的偏差,为了建设而建设,忽略了人文素质的养成是一个内化沉淀的过程,急功近利只求短期外显成效,往往将学生素养的培养工作等同或附属于学生管理、文体活动、思想政治、党群工作,仅把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看作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着重强调控制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以及改善生活、学习条件的物质功能,看作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手段,使得人文素养教育局限在学生管理层次上,脱离课程教学,学生人文素养建设的简单化、低层次化。

3.高职学生人文素养普遍缺失。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矛盾冲突日益加剧,加上高考“应试教育”“重理轻文”现象的影响,高职院校的学生人文素养普遍缺失,主要表现在:一是人文历史、艺术地理等基础知识贫乏,文明礼仪及素质较低;二是“无笔族”“电脑族”等“传统文盲”不断涌现,长期缺乏优秀思想文化的陶冶,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和人际协调力较差;三是拜金主义、好逸恶劳等不良心理因素长期积累,出现了大批“啃老族”,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现象严重。

三、旅游文化课程教学服务于高职生人文素养培养的思考

1.从当代高职生的人文素养的缺失现状入手,分析旅游文化课程具备的人文素养培养特质。高职学生普遍存在人文类基础知识贫乏、文明礼仪素养偏低、拜金和实用主义明显、心理承受力和人际协调力均较差等问题。我们进一步对柳州城市职业学院186名学生开展问卷及访谈调查,发放问卷186份,收回有效问卷168份。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对旅游的兴趣浓厚(79%),但具备的与旅游文化相关的人文知识及素养却较为贫乏。

旅游文化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旅游相关客体文化的概念、分类、特征、具体内容、开发途径及有关鉴赏知识的一门综合性较强的旅游管理专业类课程。要将旅游景观介绍与文化体验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旅游兴趣,激起学生对人文知识的摄取,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提高学生的审美层次和文化体验度,增强他们的感悟和创新能力。根据旅游文化课程的学科特点,可以培养高职生如下人文素养特质:一是有助于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旅游文化课程教学以“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协调发展”为宗旨,涵盖旅游资源环境、旅游生态环境、旅游人地环境等相关知识内容,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强调科普环保、文化交流、对外开放、旅游形象、社会公德等观念的渗透,帮助学生重建新的资源、环境、人地伦理意识,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观、资源保护观、人地协调观及可持续旅游观,有助于旅游发展与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生态环境发展、资源可持续利用相协调,人与自然得到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是有助于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质。人文素质的培养是人“感受―情绪―性格”形成的过程,只有通过情感智慧教育,才能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个体的人文精神,形成个体的人文素质,塑造个体的健全人格。旅游文化课程教学从“旅游”独特的视角出发,通过“感受”吸引学生对旅游景观衣食住行、人文习俗、价值观念等人文知识的注意力,再通过“情绪”陶冶让学生感知各地旅游文化资源的形成、发展与变迁的过程,最后通过情感智慧教育,指引学生正确地认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树立科学的人地关系与价值观念,提高学生的情感智慧及健全人格的认同度。三是有助于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按照心理需要水平,由低到高分为七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审美需要在第六个层次,这表明审美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素养培养非常重要。从课程涉及的内容看,旅游文化课程教学就是学生感知美、认同美的过程。课程教学通过图片、视频、亲身游历等方式展现,让学生接触各类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风土人情,学生通过感知美,升华到学会挖掘美,这无疑有助于增强学生审美的体验度,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此外,在旅游文化课程教学中,介绍旅游景观人文风俗时,教师要善于挖掘旅游景观的历史典故、神话传说进行讲授,如讲授北京故宫时,可以结合明清时期的历史故事来引导学生与破坏美的思潮划清界限,培养学生正确的鉴赏、理解与评价的能力。四是有助于培育人文及科学精神,提升创新能力。旅游文化课程涵盖自然与社会科学方方面面的知识,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综合性课程。在实践教学中,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进行旅游文化产品开发时,要教会学生考虑“旅游景区的生命周期”知识点,培育学生的人文科学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做出富有新意的最佳决策。旅游出行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日常生活与地理环境关系密切,理解生活中的现象和遇到的问题往往离不开旅游文化学的相关知识,旅游文化课程对于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认识、介绍、欣赏、理解不同文化的地理背景、开发文化景观资源和分析各种旅游文化现象很有帮助。通过旅游文化课程修习对学生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大有裨益。

2.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出发,构建合理的旅游文化课程人文素养价值体系。旅游文化课程要体现高职的“教育理念”。课程的建设应根据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来决定。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的学术研究性相对较弱,但在教学、技术及服务领域更具超前性、创新性及服务性。因此,构建旅游文化课程人文素养价值体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职业养成,课程的内容要具有行业文化、企业文化、职业文化的特点。旅游文化课程人文素养价值体系的构建,其实就是来自教材的旅游文化知识点与来自市场、社会的各类文化进行碰撞、交融后形成的新课程。课程人文素养特质的构建,首当其冲就是实现旅游知识和行业、企业、职业文化的互补与融合,实现课程教学的人文气质及职业素养培养兼顾:在课程每个章节的内容设计中融入人文素养培养机制;在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渗透人文素养培养;在课程实践活动中渗透职业素养的培养。

3.从“社会人”的需求角度,将课程与社团合一,教学与服务合一,得出在实践教学中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的基本路径。旅游文化课程的设计必须纳入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整体轨道上来,并放在高职“社会人”“职业人”培养的目标下操作,才能有效利用课程教学这个平台,形成正确的框架和充满职业特色的素养人才培养氛围。一是将课程与社团合一,以“课堂理论课为主、社团多种活动拓展课环绕为辅”为原则统一规划课程大纲,把课堂上的“项目驱动”体验教学、社团协会的“角色转变”实践教学、国家级的“大赛驱动”策划教学三合为一,教学过程呈现阅兵式的层层递进方式,可以将课堂上无法充分展开但又承载着有利于学生素质养成的相关内容与校园文化大环境中的社团、赛事等载体相融合,通过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项目活动将其素养能力激发、深化并提升出来。二是将教学与服务合一,将学生素养的养成贯穿于高职教育中,除了专业课程、选修课教学需要对此有所渗透外,还应该在新生入学时就开展体验式教学,如在“新生适应性教育活动”中安排策划“带大一新生去旅游”的项目活动,要求新生入学时必须参与此项活动,活动的策划设计可以由学院旅游专业的学生在学院内成立一个协会,并在旅游文化课程教师的指导下系统完成。一来学生可以通过项目系统研究学习柳州及周边旅游资源情况,开展区域特色资源旅游项目策划,制定一本“柳州旅游手册”,让学生亲身经历项目设计、组织、实施、推广的全过程,既符合区域人才培育需求又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工学结合”精髓;二来可以把素养教学、新生适应性教学、专业教学、社会实践等多项活动结合在一起,是一种全新的体验旅游教学模式,成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个亮点、特色。

总之,旅游文化课程最能体现人文素养培养的现代教育思想。利用旅游文化课程教学平台,加强高职生人文素养培养,是高职教育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不断创新适应时代的最新要求。

[参考文献]

[1]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长沙:岳麓书社,2002.

[2]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3]曾繁仁.现代美育理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

第8篇:旅游文化的功能范文

[关键词]旅游业;文化;铜陵

文化因素渗透在现代旅游活动的各个方面。知名学者马波在其所著《现代旅游文化学》中指出,“文化是旅游者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是旅游景观吸引力的渊薮,是旅游业的灵魂”。因此,加强旅游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铜陵市旅游文化建设既要着眼长远,前瞻谋划;又要立足当前,突破重点,以期达到“想得到、引得来、留得住、花得出、游得顺、觉得好”的目标,即让游客制订旅行计划前能想得到铜陵,在制订计划时能引得来铜陵,在来铜陵后能留得住游客,让游客手中的金钱有地方花费,让游客能顺利完成旅游,总体上说,就是让游客感觉在铜陵旅游非常美好,只有这样,铜陵市才能实现从旅游“过境”城市到旅游“目的地”城市的转变,铜陵市的旅游业才能真正发展壮大。

1提高认识,抓住当前旅游发展黄金机遇

当前,旅游业发展已全面进入黄金机遇期。一是政策机遇,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把旅游业摆在了战略性支柱产业的重要地位上,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而安徽省委、省政府决定建设包括铜陵在内的“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提升以黄山为中心的皖南地区开放开发水平,着力打造皖南旅游文化示范区,加快建设吸引力更强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二是市场机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也会越来越高,旅游将成为人们享受生活、追求美好的最重要的选择。而国家即将推行的带薪休假等政策,又必将促进旅游市场进一步快速发展。

2突出主题,编制铜陵旅游文化发展规划

规划是发展的灵魂和龙头。要推进旅游文化建设,必须要有一个符合铜陵实际又具体可行的规划,要体现高起点和现代化的要求,又能展示铜陵文化丰富的内涵。建议市委市政府制定旅游业发展规划时,将旅游文化建设纳入规划内容,以借景、造景的理念来规划建设城市,将城市的不同功能区块布局与铜陵传统文化相衔接,规划出一个个主体鲜明的文化标志。并能针对不同的目标人群,制定不同的旅游规划。诸如,针对本市游客,规划好“一日游”旅游;针对市外游客,规划好铜文化旅游;针对海外游客,规划好九华山头天门旅游等。

3集中力量,打造铜陵特色旅游拳头产品

一个城市,如果没有一个拳头产品,旅游业要想有大的发展,是很困难的。铜文化是铜陵特色,但是特色不是拳头,特色也不一定必然就能成为拳头。从目前看,铜陵市铜文化旅游规模小,资源分散,吸引力不强,很难担当得起铜陵特色旅游文化的拳头产品。

铜陵市应积极迅速地开展调研工作,根据本市旅游资源的实际,结合城市文化形象定位,确定一个旅游的拳头产品,然后集中力量进行旅游文化建设。如果在全市现有资源中,经论证短期内没有合适的拳头产品时,也可以借鉴外地经验,诸如芜湖方特欢乐世界、蚌埠花鼓灯嘉年华等,引进一个拳头产品。由于当前全球实体经济遭遇寒冬,资金投资的主体将逐步向旅游业转移,这为铜陵市引进旅游业投资提供了可能。

4深入挖掘,建设独具文化内涵旅游景点

有文化内涵的景点才会有灵魂,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要注重挖掘、整理和利用现有旅游资源和景区(点)的文化内涵,提升现有景区景点的文化内涵。铜陵市省级以上的重点旅游资源有10处,应下大力气将这10处建成铜陵市旅游文化的品牌和标志。铜陵市现有A级以上的旅游景区(点)14家,其中4A级景区1家,3A级景区2家,应千方百计赋予这些景区特定的文化内涵。要注重具有文化内涵的历史文化名人旅游资源的开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更注重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旅游者也更期望去体验旅游目的地深层次的文化底蕴。铜陵市历史文化名人众多,李白、苏轼、王安石、黄庭坚、李纲、汤显祖、梅尧臣、杨万里等都曾涉足铜陵,仅听听这些名字,就能让人心中生出无限向往,何况他们还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但铜陵市历史文化名人旅游资源几无开发。如果能把这一个个文化资源集点成块、连块成线,设计出有品位、有吸引力的文化旅游线路,将无疑为铜陵市的旅游增添新的活力。

5融合发展,延伸铜陵文化旅游产业链条

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只有融合发展,才能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才能不断发展壮大。要积极培育旅游新业态,建设工业遗产游、工业体验游等新业态景区(点);发展汽车营地、休闲农庄、生态别墅、山地运动基地等新概念旅游产品;规范发展以大型茶室酒吧、足浴水疗、运动健身等为重点的现代休闲娱乐产业,进一步丰富旅游产品体系。大力提升乡村旅游文化品质,加快美好乡村建设,推动乡村旅游差异化发展,打造全景式乡村旅游典范。快速推动旅游商品产业化发展。重点扶持专业机构和旅游商品生产企业设计、开发和生产具有铜陵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旅游商品,提升旅游商品的艺术品位;建立旅游商品生产基地,促进旅游商品向多样化、系列化、规模化发展。重新定义“八宝”概念,将地方美食土特产、旅游小工艺品纳入“八宝”范畴,整体打包。让游客来铜陵后,一袋“八宝”在手,铜陵特产应有尽有。

6加大宣传,提高铜陵旅游文化市场认知

推进旅游文化建设,要高度重视旅游文化品牌的打造和宣传。要在市场促销中将旅游文化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在传统旅游景观和旅游资源的宣传中,加入旅游文化宣传的内容,突出宣传铜陵特色的铜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历史文化等文化元素,挖掘铜陵特色文化元素的重点价值。要不断提升全市导游服务水平,导游是旅游文化的讲解员和传播者,“祖国山河美不美,全凭导游一张嘴”,导游的文化素质直接影响着游客对铜陵旅游文化的认知与感受。要组织专门人员,编写铜陵各景点高水平的旅游导游词,挖掘提升文化内涵,规范导游宣传;要对导游进行专门和正规的培训,帮助导游掌握铜陵各景点及其所包含的文化内涵;要采取激励措施,鼓励激发导游学习铜陵旅游文化的热情,在导游行业营造浓厚的学习铜陵文化氛围。要积极营造全民参与的旅游文化氛围,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人人是景点、城市是品牌”的观念,教育和引导全体市民了解旅游文化知识、关注旅游文化建设、参与旅游文化推介,不断提高铜陵文化旅游市场的认知度和美誉度。

参考文献:

第9篇:旅游文化的功能范文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旅游文化;可持续旅游发展

[中图分类号] F59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6)11-0099-03

[作者简介] 唐 勇,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经济;

黄俐波,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商业经济管理。(江西 南昌 330200)

近20多年,我国旅游产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经过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人们意识到经济增长只是手段,经济发展才是目的,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成为普遍关注的中心议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为旅游业的未来发展指出了一条光明之路。旅游产业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从而构筑旅游业发展的新优势,实现旅游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文化内涵的阐释

现代旅游是在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后,主动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方式而出现的一种综合性大众活动,文化要素对旅游活动影响很大。

文化的内涵,一直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笔者结合众多学者的观点和理解,总体上对文化的内涵得出以下认识:

1.文化的广泛性。文化是一个大的范畴,包括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人们对文化多角度、多侧面的研究也正说明文化内容丰富,外延宽广。从不同视角可以把文化进行细分,旅游文化是其中的一个分支。

2.文化的层次性。文化具备特有的层次结构,包括表层的物质文化、核心层的精神文化、中间层的制度文化和中介层的教育文化。所以“物态文化和心态文化互为表里地对立统一于整个旅游活动中。而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则是由物态到心态的中间性过渡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制度文化是保证服务质量,提高旅游层次,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具有保证方向和指南的意义”。因此,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应当多方位、多层次思考。

3.文化的模糊性。由于文化涵盖面广泛,有学者提出文化天然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其内容既具体又抽象,“模糊的文化和文化的模糊,使得我们在理解、研究文化时,有时不得不不求甚解”。理解和掌握旅游文化内涵必须分门别类,层层递进。

4.文化的差异性和发展性。文化是历史发展中各地区各民族实践中创造的产物,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文化作为一个不断进行物质和信息交换的动态开放系统,在稳定与发展的对立中不断实现自我保持和自我更新。文化与时俱进的发展进程中,人居于中心地位。要以人为本,客观地看待由旅游人群流动带来的文化交流,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的文化差异并不能说明两地文化孰优孰劣。

结合旅游产业理解文化,旅游文化不是旅游与文化的简单叠加,它不仅仅局限在民族传统文化的领域,也不是仅仅关注文化旅游这类文化表征比较明显的旅游形式,而是要将旅游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进一步揭示其内在的固有规律,以利于其可持续发展。旅游文化和一般文化形式相同,也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多层次结构体系,“既涉及历史、地理、民族宗教、饮食服务、园林建筑、民俗娱乐与自然景观等旅游客体文化领域;又涉及旅游者自身文化素质、兴趣爱好、行为方式、思想信仰等文化主体领域;更涉及旅游业的服务文化、商品文化、管理文化、导游文化、政策法规等旅游介体文化”。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旅游的文化内涵,将使旅游文化建设更具目的性、针对性和实际可操作性。

二、文化在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先进的旅游文化引领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旅游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的文化本质特征必然要求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优先发展旅游文化,用先进文化引领旅游可持续发展。现代旅游是旅游者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需要而实施的一种高级消费,旅游者最大的收获就是精神的愉悦和一段回味无穷的美好记忆,所以没有文化就没有旅游,旅游产品和旅游产业的经济性、文化性是统一的。只有充分重视旅游产品的文化性,挖掘其文化内涵,展示文化特色,提高文化品位和文化含量,才能吸引旅游者,才能带来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2.文化是旅游经济竞争的核心。旅游业的竞争本质上是文化的竞争,文化因素成为旅游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物质方面的需求是较低级的需求,易于满足;但是其最终目标是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属于高级而复杂的需求,较难于满足。由于各地域、各民族的文化差异性往往为一个地域、一个民族所独有,很难模仿和复制,可比性较低,易于创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形成发展旅游强有力的竞争能力,文化中所带有的民族和地域的独特信息,往往是不可再生也是不可替代的,突出旅游文化特色形成区域间文化特质,是培植旅游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随着旅游开发逐渐向深度发展,文化象一只无形的手支配着旅游经济活动,只有通过文化创新才能保持旅游经济基业长青。

3.文化是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知识经济时代,文化经济一体化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重视文化因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是世界性现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报告中强调:实现发展的动力实际上存在于文化之中,文化是发展的摇篮。国际旅游发展的经验显示,旅游业的收益越来越不依靠人数的增加,而来自于多元文化含量的旅游产品和特色旅游服务,旅游与文化交流结合程度愈高、旅游文化因素越多,旅游经济越发达。以北京大观园为例,从160万元《红楼梦》电视连续剧的制景费起家,不断发掘红楼文化,按《红楼梦》小说中的菜谱开发红楼宴、红楼宴舞,靠挖掘文化内涵使得企业发展成为国内旅游企业的知名品牌。在旅游资源走过普遍开发阶段之后,文化成为将旅游业发展引向深入的重要驱动力。

4.文化旅游是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我国旅游业在近年的迅猛发展,很大程度得益于我国悠久深厚的文化资源。2002年,海外游客对中国最感兴趣的旅游资源调查中,五种游客最感兴趣的旅游资源,文化类型就占了四种,其中对华侨的调查,文物古迹名列第一位。这体现了旅游对文化的依附性以及它本身具有的文化属性,中国独有的历史文化延续性、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繁多的文化资源种类,有利于开发结构完善、选择适应面广的旅游产品,形成优质品牌。目前,文化旅游市场开发方兴未艾,大力发展旅游文化、开发以文化为特色的旅游景点和旅游活动内容,可以满足游客的高层次文化需求,是中国旅游面向国际市场和竞争的必然选择,推进文化旅游的发展,才能使我国由旅游大国成为旅游强国。

5.旅游与文化相互作用。旅游者通过旅行活动,学习了解到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同时也将自己本地区的文化带给了旅游目的地的居民,传播和交流了两地的文化。同时,为了吸引旅游者,旅游目的地也日益重视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这对于文化的发展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众多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的有关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旅游者大规模持续来访,对旅游目的地文化影响更多的是消极部分,最明显的是使当地文化不正常的商品化,这类变化对于那些原本以独具特色的文化和地方社会风情民俗为基本的旅游资源吸引旅游者来访的目的地是致命的,它将使这些目的地失去原有吸引力,失去旅游产业持续发展乃至维持其基本生存的基础。

三、旅游文化内涵建设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

实现旅游产业利益最大化和不断发展,关键在于开发利用各种文化资源,满足人们对旅游产品和服务中的文化需求,在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内涵的过程中,建立产业良性的内部运行机制和外部发展关系,从而提升产业素质,获得可持续发展。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旅游发展观念。我国旅游业起步较晚,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提出“以旅游养旅游”、“五个一齐上”等发展思路,曾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使人们对旅游从外事接待到事业再到产业的认识逐渐明晰,一些项目在一定时期内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但是这种外延式扩张的粗放型发展,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对于旅游目的地的自然资源和社会文化资源造成的破坏难以用经济数字来计量。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旅游产业发展从数量型转向质量型和效益型,通过挖掘旅游文化内涵、提升产品附加价值,向深度发展。

2.坚持政府主导全面发挥旅游产业功能。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和旅游产业发展水平条件下,形成了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并由此形成的政府主导、市场主体、企业运作、全民参与的产业发展态势,在旅游目的地,旅游投资经营者、游客、当地居民三者之间的利益交织在一起,只有政府才能协调好他们之间的现实矛盾,追求并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文化效益的统一,因此,政府管理部门要提高管理的专业化、科学化水平,摒弃短期行为,做先进文化的代表,引导当地旅游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并由此全面发挥旅游产业功能。

3.构建旅游企业文化营造和谐旅游环境。随着我国旅游法制建设的逐步健全,促进了旅游市场环境的规范,但是旅游行业恶性竞争、虚假广告、合同欺诈等各种短期行为仍然在侵蚀着旅游经济本不健壮的肌体,严重威胁着旅游产业的长远发展。营造诚信公平的经营环境,改善旅游行业形象,是旅游经营企业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依法治旅完善旅游法律法规建设,可以一定程度地规范市场秩序,更重要的是依靠旅游经营企业的自律,通过构建旅游经营企业的企业文化倡导诚信守法经营。

4.深度开发旅游资源以品牌促发展。旅游资源开发中的文化内涵开发是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手段。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核心是文化创意,在分析地方文脉的基础上确定文化的开发方向和主题格调,明确定位围绕主题进行内容组织,进而通过旅游产品加以体现,并不断丰富文化内涵,进行创造性的升级改造。其中,对旅游资源文化主题的感知和把握并经由旅游产品外显是关键,其本质在于对旅游文化资源进行概括、发掘、升华最终凝聚区域特色的个性化精神,然后通过物化、创新,实现更深层次的整合,将文化内涵渗透、表现在旅游产品的各个层面,形成特色品牌,强化旅游吸引力。

5.重视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做好前瞻性研究。我国旅游产业起步较晚,旅游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缺乏市场的纵深拓展能力;另一方面,羽翼尚未丰满,恰逢中国加入WTO的巨大变革,刚刚蹒跚学步就面临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挑战,客观上使得中国旅游产业不可能亦步亦趋照搬照抄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同时,正是由于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历史很短,旅游产业发展的焦点集中在经济领域,加上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不如它对经济和环境的影响那么直接和易于察觉,往往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其结果才逐渐显现出来,可一旦结果显现,其后果也就无可挽回,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远远落后于旅游对经济和环境影响的问题研究。我们必须重视这个现象并做好前瞻性研究,现阶段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旅游接待地区社会文化商品化问题、传统文化衰退问题、民族文化异化问题以及游客带来的文化示范对旅游接待地的文化影响问题等等,从事这些研究的不仅包括旅游工作者,还包括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所以还应当重视做好成果共享和研究成果在实践中的应用推广。

6.加快人才培养夯实旅游产业发展基础。旅游产业链较长,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人才培养,提高劳动者素质,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长期以来,我国旅游专业教育是置于经济学范畴内的,旅游文化还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对旅游人才文化素质的提高重视不够。而实际上旅游产品设计、资源开发和规划、旅游服务都是基于文化基础上的,但旅游从业人员文化层次偏低,对文化的认知度不够,旅游文化内涵的“白化”环节缺失,无法做到帮助不同文化背景旅游者感悟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旅游活动只能停留观光的浅显层面,不能适应现代旅游的发展要求。因此,要加快旅游人才培养,逐步从单纯的生产性投资转向人力资本投资,提高旅游从业人员业务素质,提高他们对所处环境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的了解程度,既要做好服务员,又要做好讲解员,通过每一位旅游工作者的一言一行给与游客全方位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享受,提升旅游文化品位。

旅游产业是兼有经济、文化、社会和环境四大功能的产业,但是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忽视文化及其他功能的现象在很多地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旅游资源的适度开发和永续利用要求提升产业素质,整合文化要素,进行品牌运作。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研究精神文化,开发物质文化,打造制度文化和管理文化,推进教育文化,由政府以及与旅游产业有关各方参与,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积极实践,促使旅游产业走向成熟,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春山.旅游文化――中国旅游业参与国际竞争成败的关键[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3).

[2]安宇,沈山.和谐社会的区域文化战略:江苏建设文化大省与发展文化产业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