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财务风险的基础理论范文

财务风险的基础理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财务风险的基础理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财务风险的基础理论范文

【关键词】财务风险;管理;对策

由于财务风险在市场经济中广泛性和复杂性与我国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研究的相对滞后,我们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研究中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理论研究。

1.财务风险管理基础理论和理论结构

近年来,我国在财务风险基础理论方面,如财务风险、财务风险管理的概念、基本特征、职能等基本理论问题上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我国在财务风险与管理研究上,必须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只有对财务风险的概念、本质、特征认识界定清楚,才能为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提供基础。这就要求,一是必须注重中外财务风险理论基础和基础理论的比较研究;二是进行财务风险管理研究要注重研究方法的选择。

首先,必须下大力气借鉴国外实证的研究方法开展财务风险研究。国外风险理论研究较多采用实证方法,而我国使用较多的则是定性和规范研究方法,造成概念可以模糊地给出,较轻易地建立和概括概念和特征,无法支撑财务风险管理理论,不能保证理论的逻辑性和一致性,难以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会误导人们对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方向。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财务风险理论中将定性与定量、规范与实证研究方法结合起来,以增强研究结果的可验证性和可靠性。其次,在基础理论的研究中应注重学习和应用西方理财学研究中应用极广的相关性或结构性研究方法,即开展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结构的研究。理论结构是该领域各基本理论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所组成的有机理论体系。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结构是财务风险管理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组成的有机体系。理论研究的真正价值在于明确存在的各种现象、各种要素以及这些现象及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即所谓相关性。能否将财务风险管理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认识清楚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财务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程序研究的科学性、明晰性和有效性。如财务风险管理目标、财务风险管理本质、职能、财务风险管理要素与财务风险管理程序与方法之间的关系等。

2.财务风险管理教育

财务风险意识的增强和财务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有赖于开展广泛的风险管理教育。从当前美国和英国风险管理教育情况基本类似,各大学风险教育课程不少,多所大学偏重财务导向型风险管理教育。

财务风险管理现今已成为各大学财经系中财务理论课程中的重要部分。如美国的宾州大学、天普大学、乔治亚州立大学与纽约保险学院,英国的各拉斯哥兰大学、城市大学与诺丁汉大学等。另外,风险管理职务的改变、风险管理协会的成立、风险管理专业证书的考试、风险管理杂志以及风险管理书籍等方面,美国和英国情况也基本类似,都体现出越来越对风险管理的重视。两国的风险经理职称已经取代了过时的保险经理,职责范围扩大,位阶提升;多家风险管理协会、风险管理学院对企业风险管理事务、专业证书考试制度极具贡献,其中,美国全球风险专业人员协会每年举办财务风险管理人员专业证书考试;多家协会和学会出版风险管理方面的刊物杂志;出版为数不少的财务性风险管理书籍等。受国外风险教育的影响,尽管我国目前部分大学也开设风险管理课程,但为数较少尤其是财务风险管理的课程;在专业职称考试、出版书籍方面差距依然很大,一是我国财务风险管理研究起步较晚,受其影响风险教育方面起步较晚。二是从观念上人们还未充分认识到财务风险管理教育的特别重要性,三是没有成立相应的协会或学会,没有相应的职务、资格考试等配套措施,直接影响了财务风险教育的发展。

随着经济与科技全球化带来的我国经济发展的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和企业之间竞争的加剧,需要我国教育能尽快培养一大批具有较强风险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的财会类人才。为此,我们必须改变目前财务管理风险教育落后的局面,除了积极向国外学习,采取设立各级风险管理学会、协会,在资格考试中尽快设立风险管理资格考试等举措外,在大学教育方面,要研究风险管理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要研究风险管理教育的形式和手段。在学历教育中应单独开设财务风险管理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方法,让师生与实务工作者结合共同采集案例,增强理论教学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在财务、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中应加大对财务风险管理学习和研讨的力度。

3.财务风险文化研究

我国多年来的财务风险管理研究局限于方法和程序,即使在财务文化研究中也忽略了财务风险文化的研究,不能不说这是我国财务风险管理研究的薄弱环节。国外风险理论有主观建构派,视风险文化为社会文化现象。事实上,不可否认的是,风险由人们特定的文化社会因素建构而成,风险随不同的人与不同的文化社会背景而有所不同,财务风险文化亦不例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企业、在同一时期文化背景不同,同一国家、同一民族、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文化背景亦会有区别,使得人们对待财务风险管理的价值观、反应程度、行为方式、采取的措施等方面出现差异性,形成一定的特色。中外风险案例的研究发现,企业的最大风险往往是由于企业文化、企业人的行为,特别是企业高层管理者的知识不足、能力有限、品德欠佳等弱性造成的。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带来的集体与个人行为复杂性的增大,财务风险文化的研究不仅不能忽视,而应作为重要课题。

4.财务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研究

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务上看,我国财务风险管理都缺乏对组织架构的研究。在实务上我国大多数企业没有设立专门的财务管理机构,没有专职的财务风险管理人员,这说明了人们尚未认识到财务风险管理对于企业的作用。在理论上,与前面所述财务风险文化原因类似,我国已有的财务风险管理研究比较重视方法和程序,忽略了组织机构及机构的职责权限等对实践有特别重要意义的课题的探讨,从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理论研究与实践的脱离。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管理组织架构下的人们进行财务风险管理采取的模式必然不同,是集中还是分散,是集权还是分权、是兼职还是专职等等管理模式问题是研究实施财务风险管理不能回避的重大课题。应结合我国各类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况分层次开展风险管理模式研究。

5.结束语

财务风险管理各方法的有效性依赖于风险管理责任的落实。否则,研究财务风险管理没有具体研究财务风险管理的责任制,财务风险管理只能是纸上谈兵,无从落实。总之,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决定了财务风险管理研究的日益重要,而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是巨大的科学工程,需要整合优化财务学、会计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哲学、人文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与方法于一体,全方位、多领域进行深入研究,以不落后于风险管理学科整体发展和满足实践中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第2篇:财务风险的基础理论范文

对于自然灾害的研究,国外学者更多关注的是政府危机管理,围绕自然灾害管理法规的建立健全、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的健全和巨灾保险制度的建立三个问题来展开。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建立了一整套关于自然灾害危机管理的法规,如美国颁布了《洪水灾害法》、《灾害救济法》、《地震法》和《海岸带管理法》等一系列法律规范来规定和约束自然灾害发生后政府危机管理的职能及其行使,并规定联邦应急管理局(FEMA)为自然灾害管理机构。而日本则颁布了《灾害对策基本法》(1961)、《地震保险法》(1964)、《大规模地震对策特别措施法》(1976)、《灾民生活重新安排支援法》等28项防灾法律,并规定内阁府为国家灾害危机管理机构。国外政府建立了比较科学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建立专项巨灾风险保障基金并由政府对此进行严格监管,对保险公司赔偿限额以外的部分给予补偿,并分担保险公司的风险,为保险公司提供再保险;政府加大在防灾和监测系统等公共品上的投入,加强事前预防,做到把风险分散在灾前;利用国际发达的再保险市场来分散风险,将灾害风险向国际市场转移;发行巨灾保险债券,利用资本市场来分散风险;推出自然灾害金融衍生品,如灾害指数期货,利用期货市场分散风险。在巨灾保险制度的建立方面,对自然灾害保险进行政府补贴,建立健全巨灾保险法律制度,规定巨灾保险为强制险种。同时,对自然灾害保险实行财政补贴,将巨灾保险从一般商业性保险业务中分离出来,作为政策性保险业务来经营,由政府采取多种方式给予政策扶持。而保险赔付已经占据灾害损失救助的主导地位,在分担巨灾损失、履行政府责任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可见,国外学者的研究重点在于通过政府危机管理的研究来提高整个社会体系抗灾救灾的效率,而对企业内部防灾、救灾和灾后重建等具体财务问题较少涉及,也没有作深入的专题研究,所以联系微观层面研究企业内部自然灾害财务问题还不够。

对自然灾害的社会经济研究,近年来成为国内学者的研究热点,研究领域集中在救灾资金筹集机制和灾害经济损失评估两个方面。我国目前灾害资金的筹集机制主要靠政府财政拨款,其他资金形式作为补充。救灾资金的来源渠道主要包括政府财政拨款、保险理赔、救灾基金、银行贷款和国内外捐赠等(李可可,1996),巨灾证券的发行作为救灾资金来源的一种尝试(滕帆,2002;韩天雄、陈建华,2003)。国内学者从水旱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害、农村灾害等不同的层面和视角探讨了对灾害经济评估的原则和方法,着重从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相结合并以货币计量为主的原则出发,提出了资产价值评估法和资源价值核算法(张文华,2003),并进一步从人力资源价值理论的层面,提出了评估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价值损失的方法和模型(于庆东,2004)。在将农村灾害经济评估划分为预评估、灾期评估、灾后跟踪评估、减灾效益评估四种类型的基础上,严立冬(1998)根据农村灾害的灾前、灾中、灾后三个不同阶段,设计出一套农村灾害经济评估指标。另外,国内学者还对灾害风险的应对、灾害资金的补偿机制和救灾款物审计作了一定的探讨,包括从经济发展理论模型构建的视角提出了灾害风险最小化目标和合理途径(何爱平,2002),从建立地震灾害资金补偿机制的重要性出发探讨了建立我国多形式结合的灾害资金补偿机制(苗崇刚、侯建盛,2007),从救灾物资管理的视角提出了救灾物资审计的要点。由此可见,目前国内学者对自然灾害经济问题的研究主要局限于灾害经济的资金筹集和价值评估,而对企业灾害财务问题的研究只是在相关文献中零星可见,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

二、研究企业自然灾害财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之一,据统计,世界上1/3的自然灾害发生在中国,这种状况近年来在我国表现得尤为突出,每年因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上千亿元。中国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公布的2007年中国“十大自然灾害事件”表明,我国相当一部分地区在2007年都遭受了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自然灾害的袭击,旱灾、洪灾、地震、台风、强雷暴雨、暴风雪和风暴潮陆续上演,在这短短的一年中,自然灾害席卷了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南方七省以及淮河流域,重庆、四川、济南、云南等许多大城市损失惨重。2008年1月,我国中南部地区迎来了50年一遇的特大暴风雪,停水断电,民航、交通受阻,煤、油全线紧张,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000亿元人民币。继雪灾之后相隔不到四个月,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0级大地震,八省市受到震撼,死亡人数超过69000人,失踪18000多人,倒塌房屋80余万间,供水、电力、交通及通讯全部中断,余震不断,人民生命和财产遭受重创,灾区企业的发展举步维艰。汶川大地震后,东汽集团在汉旺镇的一个公司80%的厂房倒塌或受损,1000多名工人被埋,初步估算直接经济损失50多亿元。地震对四川省旅游业也造成了巨大冲击,全省仅旅游业因地震而发生的损失就超过600亿元。据不完全统计,这次大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0000亿元之巨。频繁发生的各类自然灾害不仅直接威胁到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也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严重威胁,自然灾害已经由以前的小概率事件逐渐演变成为企业环境的常态,极大地拓宽了企业的风险边界,提升了企业的风险等级。我国企业必须直面这一环境巨变,强化风险意识,构建新型企业战略,以有效地应对自然灾害对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微观基础,而企业财务管理则是企业的核心组成部分,结合自然灾害研究企业的财务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构建系统科学的企业自然灾害财务理论体系,用以指导和支撑企业自然灾害财务管理实践,不仅十分必要,而且任务艰巨、时间紧迫。

、企业自然灾害财务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企业自然灾害财务的理论体系

企业自然灾害财务应首先说明对传统企业财务的衔接与拓展,在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成为企业环境常态的情况下,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直接催生了企业自然灾害财务管理。企业自然灾害财务理论在内容构成上包括企业自然灾害财务基础理论、企业自然灾害财务应用理论以及企业自然灾害财务发展理论,如图1所示。

1.企业自然灾害财务的特点。企业自然灾害财务与传统财务的区别首先表现在理财环境的巨变。企业自然灾害财务研究企业因灾严重受损条件下导致停产或半停产状态下的特殊财务问题,主要包括抗灾救灾与灾后恢复重建所需资金的筹集、使用与监管问题,具有全局性与专门性的特点;其次表现在要贯彻以人为本、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应放在首位的原则上,要把保护企业职工生命安全和减少企业财产损失作为第一位的任务来抓,在此基础上进行生产自救,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

2.自然灾害财务的基础理论研究。自然灾害财务基础理论是建立自然灾害财务应用理论和自然灾害财务发展理论的基础,自然灾害财务的基础理论研究主要包括:企业自然灾害财务管理环境、自然灾害财务假设、自然灾害财务目标、自然灾害财务对象、自然灾害财务风险、自然灾害财务战略、自然灾害财务投融资、自然灾害财务调控、自然灾害财务机制等基本理论问题。其中,自然灾害财务机制是核心和纽带,它将其他的灾害财务构成要素有机联系起来。企业的自然灾害财务机制包括灾害财务预警机制、灾害财务应急机制和灾害财务补偿机制以及各种灾害财务机制的调控机理、不同灾害财务机制的协调和运转等。

3.自然灾害财务的应用理论研究。自然灾害财务应用理论研究主要包括:自然灾害与企业选址、国家自然灾害财务体制建设、企业自然灾害财务机制的设立和运行、自然灾害基金的提取和监管使用、自然灾害财务风险监测、自然灾害损失评估(企业内部损失评估和基于产业链的损失评估)、自然灾害税收问题、自然灾害财务保险、巨灾证券发行、自然灾害衍生金融产品、风险资产证券化、灾后重建财务问题、非灾企业的社会责任与捐赠效应以及企业灾后财务战略调整等。

4.自然灾害财务的发展理论研究。自然灾害是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自然灾害财务的发展理论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必要将自然灾害财务和可持续发展财务、环境财务、社会责任财务、人本财务、柔性财务、战略财务、风险财务、资本市场财务等联系起来加以研究,梳理脉络,打通相关学科之间的研究路径,为发展企业自然灾害财务理论与实践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促进我国自然灾害财务学科的形成与发展。

(二)企业自然灾害财务的管理体系

我国现阶段企业自然灾害财务管理还处于自发和摸索阶段,缺乏实际经验,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企业自然灾害财务风险意识薄弱,企业自然灾害财务风险管理手段落后,企业灾害损失预防及投资项目预算缺位,企业防灾抗灾资金救助机制不健全,灾后重建财务管理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等。需要加快推进企业自然灾害财务建设,培育企业的自然灾害风险管理意识,应用先进的自然灾害风险管理技术,形成企业防灾抗灾救灾资金长效机制。

1.企业自然灾害财务风险与企业设立。

自然灾害财务风险巨大,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受灾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必将受到严重影响,不加预防或处置不当,极可能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使其丧失可持续性发展能力,导致企业灾害财务问题向破产清算财务问题转化。因此,必须建立健全自然灾害发生前、发生过程中以及发生后的财务机制,使企业财务系统在抗灾、防灾、救灾和灾后重建中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抵御原生灾害、次生灾害及衍生灾害,减少自然灾害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带来的冲击。笔者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成立统一的自然灾害预报中心。目前,我国各类自然灾害预报工作隶属于不同的政府机构,即便是同一类型自然灾害,其探测、评估、分析、预报等工作也划归若干部门主管,这种制度安排使得各机构、各部门缺乏对自然灾害的全面、系统把握,造成预报工作效率的低下。实际上,自然灾害发生有很多征兆,包括地质、气象、生物等方面,机构和部门条块分割不利于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也给企业灾害财务风险预警带来困难。企业灾害财务风险预警建立在国家自然灾害预报系统的基础上,依托全国统一的灾害预报中心,企业财务系统可以根据灾害预报所涵盖时间范围(长期、中期、短期、即期)和空间范围(全国、地区、省、地市州等)作出不同的反应,以规避或降低企业财务风险。而且,当企业涉及对外业务关系时,还需关注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灾害预报,避开或阻断自然灾害风险链,提升国际财务风险管理水平。

企业设立时的地址选择必须依据全国灾害预报中心提供的各地区灾害预告信息进行正确决策,尽可能避开地层断裂带和灾害频发地区。所以,正确的企业选址是企业应对自然灾害财务风险的一种初始投资策略。汶川大地震使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损失惨重,企业管理当局没有重视汉旺处于地震断裂带,长期内将会发生地震这一长期预报信息,企业选址失误,最终给企业造成巨大投资损失。所以,结合灾害财务风险预警作出正确的企业选址决策是十分必要的。

2.企业自然灾害损失预防与投资项目预算。

企业自然灾害损失预防要求企业必须对经营环境及其所蕴含的风险进行动态的、全程的监测,发挥财务系统的预测和事前控制功能,主要包括以人为本的企业生活设施投资项目预算以及高强度抗灾的生产建筑物与设施投资预算。企业建厂之初,应充分贯彻以人为本的精神,将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要位置,对关系职工生命安全的厂房、宿舍和其他生活与生产设施的投资要优先考虑抗震防灾的资金需要,坚决纠正只重生产忽视职工生命安全的错误观念。其次,在编制和执行投资项目预算时,要严格遵照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招投标、施工、采购、监理、验收、审计等,严格遵守国家及地方建设项目规范,保证建筑物和设施的施工质量,建设和谐、健康、稳固的人居环境和生产环境。企业应该积极承担起这一社会责任,同时,这也是实现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

3.企业自然灾害救助机制重构——基于企业自然灾害补

偿基金的设置。

(1)企业自然灾害补偿基金的形成机制。按现行制度规定,中央财政设立的特大、重大自然灾害救济补助费和地方各级财政设立的自然灾害救济事业费用于解决灾民吃、穿、住和抢救、转移、安置、治病等费用,以及按规定设立的专用救灾物资储备资金,并未对受灾企业救助进行专门规定。我国企业自然灾害救助资金的来源渠道较为单一,主要依靠企业自有资金、财政拨款和税收减免,国际社会援助、国内社会捐款在企业自然灾害救助资金中所占的比重较低,缺少灾害保险险种,能够抵抗重大风险的金融制度和金融工具还没有形成。面对重大、特大自然灾害,仅仅依靠企业自有资金一般不能解决问题,而能享受到财政拨款的企业仅限于少数国有大型企业,多数受灾企业不得不自行承担自然灾害带来的主要损失。因此,必须进一步拓展和丰富企业自然灾害补偿基金的来源渠道。首先,可考虑借鉴我国设置交通强制保险险种的经验,建立企业自然灾害补偿基金,新设企业抗灾防灾救灾强制保险险种,即“灾强险”,用法规形式规定各企业每年按一定保险费率向国家社保部门上交灾害保险费,交由财政专项监管与拨付使用,形成抗灾防灾救灾长效资金的来源。其次,加速推进建立一个围绕重大自然灾害的保险体系,把目前保险公司无力承担的风险逐级分散到直保公司、再保公司、国际再保险公司、结构融资和资产证券化市场、国家和地方财政等各个参与方。最后,积极开发其他形式的企业自然灾害救助手段。例如,发行巨灾债券和赈灾福利彩票,提供企业自然灾害政策性贷款,开发自然灾害金融衍生产品等,都是未来值得努力的方向。由此逐步形成由企业、金融保险机构、政府和社会各界等多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由内到外共同出资的立体的社会救助机制,有效地缓解中央政府的财政压力,在更广泛、更深层面上给予灾区企业员工生活和生产以更有效的救助,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笔者建议,在最近下发的《国务院关于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的基础上,制定适合各种灾害发生后的企业灾后恢复重建的制度规定。(2)企业自然灾害补偿基金的监督机制。仅有企业自然灾害补偿基金形成机制还不够,还必须建立、健全企业自然灾害补偿基金的监督机制。自然灾害补偿基金的形成机制反映企业自然灾害补偿基金的来源和取得,自然灾害补偿基金的监督机制则对企业自然灾害补偿基金的日常管理和使用提出要求,旨在提高企业自然灾害补偿基金的使用效率和效果。在资金管理和使用过程中,各级财政部门之间、财政部门与企业之间、保险公司与企业之间以及银行与企业之间均存在委托关系。鉴于委托人和人利益目标的不一致性,企业自然灾害补偿基金的各级人容易发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行为,信息不对称的广泛存在和法律法规的制度缺位更加扩大了这一风险。因此,有必要建立健全企业自然灾害补偿基金监督机制,充分发挥预算、会计、审计和财政等监督主体的职能,对受灾企业补偿范围、补偿额度以及使用过程进行监督。鉴于我国地域辽阔灾害频发的实际情况,笔者建议国家审计署成立企业灾害补偿基金审计处,直接履行企业自然灾害基金的监督职能,及时在审计公报中企业自然灾害补偿基金的收缴、使用和结余情况,杜绝贪污、挪用、截留等腐败行为。此外,还应积极发动社会公众和媒体的监督力量,为企业自然灾害补偿基金的合理、高效使用创造良好环境。

4.加强企业灾后重建财务管理。

(1)基于产业链的灾后损失评估。对受灾企业灾后损失进行专业化、系统化评估是企业自然灾害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确定企业因灾补偿范围和补偿额度的直接依据。笔者建议组织力量开发一套企业自然灾害损失评估信息系统,结合企业所处的产业链,对受灾企业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进行客观、综合、全面的评估,为企业灾后重建提供依据。(2)构建企业灾后重建资金的筹集机制。通过企业自然灾害补偿基金、保险、银行、证券、非营利性组织以及社会捐赠等多个渠道来解决重建资金的筹集问题。灾后重建资金筹集必须充分考虑是否异地重建及技术改造升级等问题,以增强建筑物和设施的抗灾能力。(3)构建企业灾后重建资金投资机制。确立受灾企业恢复生产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灾后重建投资必须充分考虑是否异地重建及调整产业结构等要求,恢复重建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满足发展循环经济与减排的投资需要,坚决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与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不具备安全生产的落后产能,使企业技术水平上一个新台阶。(4)企业灾后重建资金监督机制。建立健全企业救助资金使用管理体制,加强国家审计、财政、纪检、监察、企业内部审计、媒体及公众的综合监督作用。

5.非灾企业社会责任与捐助效应。

(1)非灾企业的赈灾责任。当代企业肩负着履行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的双重使命,提供税收、就业和产品是企业必须履行的最低义务标准。此外,还应在确保最低义务标准能有效完成的基础上积极承担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简称CSR)是当代企业在全球化进程中无法回避的使命,作为一种国际普遍认同的理念,要求企业在创造利润、为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对消费者、员工、社区、环境等的社会责任。随着企业大规模生产方式的采用和工业化的发展,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对社会经济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失业、贫穷、污染、犯罪等社会问题都与企业的经济活动有一定关联,企业理应通过履行社会责任来对此加以修复和补偿。强化社会责任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前提。在新的环境下,非灾企业要提高竞争能力,保证生存和发展,必须重视社会责任的履行。在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非灾企业在参与赈灾、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中负有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2)非灾企业的捐助效应研究。非灾企业捐助包括向受灾对象捐款捐物,提供人力援助、心理援助,甚至包括书面或口头上的支持、激励和承诺。在我国,社会责任可以视作“企业为改善利益相关者的生活质量而贡献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承诺”(世界银行,2003),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构建企业与社会和谐关系的基本思想。非灾企业积极投入到赈灾活动是其愿意并实际履行社会责任的最直接体现,那么,非灾企业的捐助行为就至少会导致其改善自身经营环境,形成积极的道德资本等积极效应,最终通过改善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来实现非灾企业的经济可持续发展。非灾企业安排特定的捐助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次重大的战略投资,或者是一种改善形象和公共关系的广告策划,对于提高非灾企业在国内外的知名度、扩大市场销售份额、增加企业价值具有重要的作用。

【摘要】各类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改变了企业生存的环境,拓宽了企业的风险边界并提升了企业的风险等级,企业财务风险从广度和深度上较以前也有了大幅提高。本文对国内外与自然灾害相关的财务问题、我国研究自然灾害财务理论与实践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以及对自然灾害财务所涉及的主要研究内容进行了探讨,为形成我国独立的自然灾害财务理论体系与管理体系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自然灾害;自然灾害财务理论体系;自然灾害财务管理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1]彭韶兵,刑精平.公司财务危机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王锋.发展财务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3]何爱平.西部大开发中的环境灾害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软科学,2000,(6).

[4]滕帆.巨灾风险债券及其在保险公司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2).

[5]韩天雄,陈建华.巨灾风险证券化产品的定价问题[J].保险研究,2003,(12).

[6]严立冬.农村灾害经济评估指标系统与估值技术[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8,(10).

[7]于庆东.灾害造成人员伤亡价值损失的评估[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4,(6).

[8]于庆东,沈荣芳.灾害经济损失评估理论与方法探讨[J].灾害学,1996,(11).

[9]于庆东,沈荣芳.试论突发性自然灾害灾害损失评估的特点与原则[J].自然灾害学报,1995,(4).

[10]张玉,宁大同.中国荒漠化灾害的经济损失评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6,(6).

[11]张文华.地质灾害受灾体价值分析[J].山西统计,2003,(3).

[12]苗崇刚,侯建盛.建立我国地震灾害资金补偿机制的思考[J].中国地震动态,2007,(2).

[13]杨恒田,谢新年.地震救灾款申报管理问题多[J].中国审计,2004,(14).

[14]OECD.InsuranceandFinancialMarketIssuesRelatedtotheManagementofLarge-ScaleDisasters,FinancialMarketTrends,No.86,March2004.

[15]GAO.FinancialMarketPreparednessImprovementsMade,butMoreActionNeededtoPrepareforWide-ScaleDisasters,September2004.

[16]ArmedForcesComptroller.FinancialManagementinSupportofNaturalDisasters,RichardFlores,CDFM.Spring2006.

[17]EdwardJ.Kane.UsingDisasterPlanningtoOptimizeExpendituresonFinancialSafetyNet.AJE:September2001,vol.29,no.3.

第3篇:财务风险的基础理论范文

Abstract: In 2008, when people still immersed in the joy of the Olympic Games,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has spread rapidly. U.S. financial crisis from the center of the world financial system soon spread to other countries and change into the global economic crisis. Complex and volatile economic environment brings stress and serious challenges to the enterprise financial management, and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increase the importance and urgency of developing financial strategies. Therefore, how to reduce the risk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and the corporate financial strategy is worthy of special study.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措施

Key words: enterprise;financial management;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4-0112-02

0引言

企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多数企业由于其产出规模小、资本和技术构成较低,家族式管理和外部宏观经济影响等因素,使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着与自身发展和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情况,如何减少企业财务管理风险已成为人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1增强现代财务管理意识

财务目标理论是财务管理理论的基础理论之一。长期以来,组织的财务管理目标究竟应该是什么,一直是国内外财务关注的热点话题。对于国内来说,有关财务目标的研究开始于八十年代,这与我国的政治经济环境密切相关。改革开放的有利环境既促进了经济发展。也带动了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迅速繁荣。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部分,是对资金运作过程进行的价值管理。财务管理目标取决于企业总目标。财务管理必须服务于企业总目标的实现,因此追求盈利能力最大化是财务管理的首选目标。将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它更强调风险与报酬的均衡,将风险限制在企业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创造与股东之间的利益协调关系,努力培养安定性股东;关心本企业职工的切身利益,创造优美和谐的工作环境;不断加强与债权人的联系,凡重大财务决策请债权人参加讨论,培养可靠的资金供应者;真正关心客户的利益.在新产品的研制和开发上有较高的投人,不断通过推出新产品来尽可能满足顾客的要求,以便保持销售收人的长期稳定增长声;讲求信誉,注重企业形象的塑造与宣传;关心政府有关政策的变化,努力争取参与政府制定政策的有关活动,以便争取出台对自己有利的政策或法规。但一旦通过立法的形式颁布并付诸实施,不管对自己是否有利,都必须严格执行。

财务管理是企业的一项综合性管理,一般认为它包括融资管理、投资背理、营运资金管理和分配管理,因此,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各环节的协调运作。换言之,制定财务管理目标之后,还必须明确实现该目标的约束条件。约束条件规定了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方式,若只有目标,而无约束条件,必然会使目标陷人多义解释的困境目前的理论探讨,多就日标论目标,而忽视约束条件结果导致同一目标,可从不同角度去解释。市场经济实际上是一种信用经济,信用是最根本的社会关系,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也是企业增强竞争力的最有力的法宝。没有资金可以靠信用获得,没有市场可以凭信用打开,缺少竞争力可以靠信用增强,而无信用支撑的经济活动让人缺乏安全感,极大地阻碍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由于各方利益的冲突导致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出现不讲诚信甚至违法乱纪的行为袁其根源在于企业管理过程中对诚信理念和法律意识的忽视。

财务风险主要特征表现在:①客观性。即财务风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的。也就是说,风险处处存在,时时存在,人们无法回避它、消除它,只能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来应对风险,从而避免费用、损失的发生。企业财务活动存在着两种可能结果,即实现预期目标和无法实现预期目标,这就意味着无法实现预期目标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②全面性。即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全过程,并体现在多种财务关系上。资金筹集、资金运用、资金积累、分配等财务活动,均会产生财务风险。③不确定性。财务风险具有一定的可变性,即在一定条件下、一定时期内有可能发生,也有可能不发生。④收益性或损失性。风险与收益是成正比的,即风险越大收益越高,风险越小收益越低。财务风险的存在促使企业改善管理,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因而可以说,收益性与损失性是共存的。⑤激励性。即财务风险的客观存在会促使企业采取措施防范财务风险,加强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原因很多,既有企业外部的原因,也有企业自身的原因,总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①企业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复杂多变,而企业财务管理系统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企业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复杂多变是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资源环境等因素。这些因素存在于企业之外,但对企业财务管理产生重大的影响。宏观环境的变化对企业来说,是难以准确预见和无法改变的。宏观环境的不利变化必然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例如世界原油价格上涨导致成品油价格上涨,使运输企业增加了营运成本,减少了利润,无法实现预期的财务收益。财务管理的环境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外部环境变化可能为企业带来某种机会,也可能使企业面临某种威胁。财务管理系统如果不能适应复杂而多变的外部环境,必然会给企业理财带来困难。②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的客观性认识不足。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有财务活动,就必然存在着财务风险。在现实工作中,我国许多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认为只要管好用好资金,就不会产生财务风险,风险意识的淡薄是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③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导致决策失误。财务决策失误是产生财务风险的又一重要原因。避免财务决策失误的前提是财务决策的科学化。目前,我国企业的财务决策普遍存在着经验决策及主观决策现象,由此而导致的决策失误经常发生,从而产生财务风险。④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混乱。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混乱是我国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又一重要原因,企业与内部各部门之间及企业与上级企业之间,在资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权责不明、管理混乱的现象,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流失严重,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证。

2转变理财理念,确立财务管理战略核心地位

企业所有者要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进行必要的投资,企业的财务管理可以作为一种经营管理手段,保证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只有最终的财务目标得到实现,公司的生存与发展才能得到保障。理念是行动的基础。管理者是企业的核心,转变管理者的理财理念直接决定了财务管理能否发挥其应有的战略作用。管理者要不断学习,使自己能具备现代管理理念,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充分认识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战略地位,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流程,选聘高素质的财务工作人员,提高财务管理工作质量。生存、获利和发展是每一个企业的基本目标,根据这一基本目标及当前企业所处的环境,应把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的理财目标。在这一目标指导下,企业首先应确立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坚持以财务管理为核心,重视筹资管理、投资管理和收益分配管理,充分考虑企业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通过控制资金、成本和利润等,引导企业生产和资本经营的各个方面。战略管理意识要求企业上下必须遵循竞争优势宗旨,围绕战略管理核心,处理好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企业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长期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充分认识战略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及财务战略的重要地位。在制定财务管理目标时,要认真考虑企业目标的实现与企业责任的协调,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同时,“目标”的实现必须具有可能性,“目标”的标制定时必须是定量的、可操作的。同时还要具有现实性和前瞻性。

3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完善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

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多变,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骤增,特别是外贸出口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更大。企业应当高度重视应收账款和预付账款管理,强化合同订单管理,提高预收账款比例,减少预付款金额。加强货款回收管理,落实催收责任,提高应收款周转速度。强化应收账款和预付账款风险预警预报,采取必要的保险或再保险办法,降低坏账比例。密切关注进口国政治经济形势,认真研判进口国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适时调整出口策略和方式。重点加强国外客户授信管理,客观评估国外客户信用状况及支付能力,及时调整出口销售结算方式,严格控制因出口带来的坏账风险。

预算管理是内部控制的有力工具,但培训中心的预算管理却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从预算管理的编制来看,会计人员由于不能了解中心业务的具体操作情况,甚至对已经发生的业务收入都不能及时了解,使得编制的预算只能按照以往期间的数据.制定一个大概的总体预算金额,没有细化到具体项目,即便制定了明细预算支出也不具备逐笔核定的要求;从预算执行的过程来看,预算编制的不科学、不合理使得预算的执行结果偏离实际支出的金额较大,失去了应有的指导意义,为了与实际支出相适应就必须对预算进行调整追加,频繁的预算调整又进一步降低了预算的严肃性,削弱了预算的约束力和控制力。减少和消除不诚信经营和违规违法行为,必须建立中小企业的诚信文化,加强法律观念,努力提高管理者及员工的法律意识和诚信素质,同时可以通过建立诚信守法行为的制度规范等措施,来重塑企业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良好新形象,特别是对会计人员,要进行全方位的诚信教育,使之真正理解诚信的深刻含义,以诚信作为做人和会计工作的标准,不做假账。

第4篇:财务风险的基础理论范文

关键词:财务管理 财富管理 本金

 

一、构建财务管理学理论体系的理论依据 

 

财务管理学是一门既涉及经济学,又涉及管理学的边缘性、综合性学科。该学科的任务,一是要阐明财务管理的种种规定性,即财务管理是什么;二是要揭示财务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即如何进行财务管理。前者属财务管理的基础理论,后者属财务管理的应用理论。 

一般来说,基础理论性学科体系的构建应遵循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的表述规律,即从一个最简单、最抽象的逻辑范畴出发,通过将形成该范畴时所舍象掉的其他因素逐步地包含进来,再现研究对象丰富的规定性,从而使人们获得对研究对象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复杂而不是简单的,生动的而不是僵死的认识。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的构建同样遵循上述规律。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的构建方法,并不等同于财务管理基础理论的研究方法。财务管理基础理论的研究方法与其体系的构建方法不同,遵循的不是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的表述规律,而是从具体到抽象、从复杂到简单的思维规律。既然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要从一个最抽象、最简单的范畴出发,那么,科学地确定这一范畴便成为合理地构建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的关键。 

与基础理论的任务不同,应用理论的任务在于指导人们怎样去做事情,因而,应用理论无疑应具备鲜明的实践性与可操作性。既然二者的任务与性质不同,其起点选择与体系构建的依据也就不同。基础理论的起点选择与体系构建应遵循的是人类思维活动的规律,应用性理论的起点选择与体系构建应遵循的则是人类实践活动的规律。 

 

二、财务管理学理论体系研究现存问题 

 

为了构建起科学的财务管理理论体系,有必要对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研究中现存的问题作一剖析。 

1.有关财务管理学的内容构成。我国的财务管理学,迄今为止,其内容构成基本与西方国家的财务管理学相同,大致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总论,阐述财务管理的概念、内容、职能、目标、环境等基本理论问题;第二部分,介绍货币时间价值的计算与财务风险的测算等财务管理的基本方法;第三部分,介绍投资决策、筹资决策、股利政策、营运资金管理等财务管理实务处理的理论与方法。其中第一部分为财务管理学的基础理论部分,第二、三部分则为财务管理学的应用理论部分。财务管理学内容体系存在某些不科学、不完善之处。 

2.有关财务管理理论起点的确定。对财务管理学起点范畴的确定, 笔者认为,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将复杂的范畴作为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的起点。一些复杂的范畴,比如“财务管理”,被作为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的起点。勿庸置疑,“财务管理”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综合性极强的范畴。它既是资金筹集、资金投放、资金运用和收益分配种种财务活动的总和,也是财务预测与决策、财务控制与监督、财务成果评价与考核种种财务管理职能的总和。有赖于其他一系列范畴才能予以说明的综合性如此之强的一个范畴是无法充当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起点的。 

(2)从财务管理学体系以外寻找起点。比如,将“环境”作为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的起点。环境对事物发展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但决定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因而不是外因。只有在明了事物的内在规定性、本质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揭示环境对事物发展的影响。这就意味着环境不可能处于起点的位置。 

第5篇:财务风险的基础理论范文

在当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全面推进,都促使学者们对我国企业所实施的以技术创新为目标的并购给予了广泛关注。本文参考刘开勇(2004)的定义,并结合技术并购的特点,将技术并购定义为:企业为提高自身研究与开发能力,以获取自身需要的新型技术为目的,对被并购企业实施兼并与收购的过程。

现在,技术并购作为企业提高自身技术水平的重要手段,已经成为企业参与竞争的重要方式。瑞典学者Granstrand(1990)较早就开始对技术并购进行了研究,他深入分析了瑞典大企业实施技术并购的案例,研究技术并购对被并购企业产生的经济效应,分析表明与没有被并购的小企业相比,技术型小企业的增长速度明显变快。之后,技术并购能够提升被并购技术型小企业绩效便成为公认的观点,所以接下来的研究,学者们则多把被并购企业作为并购绩效研究的目标。而由中、印学者(2007)共同完成的研究认为中国大陆企业实施的技术并购不但没有加速反而阻碍了企业技术创新率的提升,这一观点与主流观点相悖。

我国学者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对企业技术并购进行研究,由于开始的时间较晚,研究深度还十分有限。刘开勇(2004)按企业在实施并购中获取技术的类型提出了四种划分方式。陈松、冯国安(2003)对比了技术并购、技术购买以及技术联合这三种不同技术导入方式,并且对它们进行了分析。李纪珍(2002)比较了技术并购和典型开发组织模式的不同。刘合理、唐元虎(2002)初步探讨了技术并购企业产生的并购效应。刘开勇(2004)依照并购理论研究框架,提出评价并购是否成功的准则。胥朝阳(2009)通过对2002年到2004年我国185起技术并购事件的实证分析,研究了技术并购方式、企业股权集中度和公司规模等因素对于技术并购绩效的影响。但从公司并购的资源来看,内部可支配的资源多寡和债务比例对技术并购的实施及内部资源整合绩效意义重大,却涉及较少。

本文以我国近年来发生技术并购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研究了企业内部未利用资源、财务风险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二、研究设计

(一)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由于现代社会强调企业的技术创新发展潜力,进而促使企业不断扩大其技术优势。然而企业自身的研发工作需要较长的研发周期,并且面临着失败的风险。相比之下,外部技术并购则相对容易实现,外部技术的植入既使企业可以获得较为前沿的技术,扩张了技术优势,又可以降低企业的研发风险。所以,技术并购的效应也对企业绩效产生了相应影响。本文将从企业未利用内部资源、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以及企业获得技术与企业的相关度三个方面来提起假设,研究这三个技术并购相关变量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根据公司资源基础理论的主要观点,企业利用的资源是具有不同性质的,正是这种不同性质资源的存在,使企业在竞争中能够保持其独有的特质,而这种特质也就成为了企业的优势所在。公司可利用资源包括外部资源和内部资源两类。其中公司内部未利用资源的大小对企业绩效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若公司有较多的内部未利用资源,则其在并购实施时会相对减少外部融资成本,同时也对内部资源重新进行配置,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技术并购的类型中,技术进入型在并购时技术相关程度最低,而并购后整合需要的资金也相对越大,对于企业内部未利用资源的要求也越多。公司的内部未利用资源通常用公司留存收益率指标(每股未分配利润/每股利润)来衡量。基于以上理论,本文提出假设:

假设1:企业内部未利用资源与企业绩效成正相关关系

假设2:技术进入型并购加强了企业内部未利用资源与企业绩效的正相关关系

通常,技术并购需要大量的资金,而这些资金中大部分还是以外部融资为主,企业内部资金只占很少的一部分。这就存在一个问题:如果企业融资成本过高,就要承担高额的债务利息。所以,企业如果在技术并购中投入过多资金就会使其资金周转能力受到严重影响,进而影响其正常经营,最终影响并购绩效。另一方面,从技术并购类型的角度分析,技术进入型并购的实施和并购后的整合需要更大量的资金,这会加大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而降低企业绩效。资产负债率反映企业的总资产中借款的比例,这一统计指标较为接近地反应了技术并购带给企业的财务风险。因此,本文选取并购企业并购后第一年以及第二年的资产负债率指标平均值来衡量此次技术并购带给企业的财务风险。

假设3:并购企业财务风险与企业绩效呈负相关关系

假设4:技术进入型并购加强了企业财务风险与企业绩效的负相关关系

(二)模型及变量设计 为了检验上述假设,本文根据胥朝阳(2009)对公司并购绩效进行的多方面研究所构建的模型,同时经过修改,加入并购企业和目标企业资产比例以及并购模式控制变量的交互项,构建模型如下:

ROEi=?茁0+?茁1MFRi+?茁2UNDPi+?茁3CAPi+?茁4CURRENTi+?茁5LNASSETi

+δ (1)

ROEi=?茁0+?茁1MFRi+?茁2UNDPi+?茁3CAPi+?茁4CURRENTi+?茁5LNASSETi

+?茁6MOD*UNDP+?茁7MODi*MFRi+?茁8MODi*CAPi+δ1(2)

其中模型1用来检验假设1和假设3,模型2用来检验假设2和假设4,在模型中,ROEi表示发生技术并购企业的绩效,MOD为企业并购模式的哑变量,UNDPi表示并购企业的内部未利用资源,MFRi表示并购企业的财务风险,MOD*UNDP、MOD*MFR作为交互项研究并购类型对公司内部未利用资源和财务风险的作用;模型中加入了主被并企业相对资产比例(CAP)、公司流动资产比率(CURRENT)、并购模式对资产比例的影响(MOD *CAP)作为控制变量。各变量的定义及具体说明如表1所示。

(三)样本与数据来源在选取样本时,首先确定样本选取的范围为2004年~2009年沪深两市发生并购的全部上市企业,然后分析并购双方的性质、所属行业类型、并购动因,筛选出其中明确以获取某种技术为并购目标或并购高新技术企业的案例,作为技术并购的样本筛选库。在剔除了企业高管层重大人动和其他类型并购活动的影响样本以及数据不完全的企业后,最终获得由163起技术并购案例所组成的研究样本。

本文中用到的财务指标均来自聚源数据库。统计分析是在spss19.0软件下进行的。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对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企业并购后两年的绩效差别很大,有的企业严重亏损,ROE值为负值,也有企业净资产收益率有了大幅度提高。而其并购前后的财务风险和每股未分配利润也有很大差别。这说明了企业进行技术并购的动机以及其并购方式都影响着技术并购的绩效,并且绩效的大小盈亏有很大差别。其相关关系有待进一步检验。

(二)多元回归分析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由回归分析可知,两个模型都在0.01的水平上显著。由模型1可以看出,公司内部未利用资源与公司绩效成正相关关系,系数为0.006;公司的财务风险负向影响公司绩效,系数为0.226,均验证了假设1和假设3;此外控制变量主被并企业相对资产比例(CAP)、企业的流动资产比率(CURRENT)都对技术并购绩效有显著影响。公司规模(LNASSET)控制变量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不显著。

模型2旨在验证技术进入型并购方式对企业内部未利用资源和财务风险的影响,通过交互项MOD*UNDP、MOD*MFR来实现。通过表2分析结果可以看到技术进入型并购方式增强了企业内部未利用资源对企业绩效的正向影响,且系数为0.757;同时由模型1中公司内部未利用资源与公司绩效系数由0.006上升为模型2中的0.102,自此验证了假设2;进入型并购同时也增强了企业财务风险对企业绩效的负向影响,系数为0.509;从拟合优度和显著性来看,模型2的准确性更高,也更全面和准确的验证了假设1和假设3。即内部未利用资源和企业财务风险对企业绩效分别的正向和负向影响关系。

(三)稳健性检验为了验证结论的稳健性,本文对回归结果进行了以下检验:一是用总资产收益率(ROA)和每股收益(EPS)代替净资产收益率(ROE)来衡量技术并购绩效;二是将自变量和因变量分别用并购后第一年、第二年和第三年的数据分别重新进行回归,总体回归结果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四、结论

本文从企业技术并购中内部未利用资源和财务风险的角度出发,衡量了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企业内部未利用资源与企业绩效成正相关关系;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与技术并购绩效成负相关关系;并且技术进入型并购增强了内部未利用资源、财务风险与企业绩效的相关关系。

通过本文的研究,也从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企业在并购之前所做准备工作的必要性:并购方需要投入大量资源在目标技术评估和购买决策上。企业内部资源的不足、融资手段和并购时机的选择不当都会为企业带来财务上的风险,进而影响企业的绩效。另外,在实现并购后,企业仍需投入大量的资源进行并购后的技术整合,这一过程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综上所述,由于自身的技术特征,技术并购对资金需求量大,因此,如果企业内部资源不足或财务风险较大,容易在并购过程以及整合中遇到财务困难,其技术并购效果就会受到影响,进而使财务绩效降低。

在本文的研究中,研究样本已经经过多次筛选,最终确定163起技术并购案例样本。但是此种研究方法由于筛选条件严格,导致样本数量较少,在研究中存在一定的局限;并且本文由于模型设定较为简单,所以并不能完全排除来自企业周边因素所带来的干扰。如宏观经济对绩效的影响,行业层面的变动对绩效的影响等等,这都是在以后的研究中需要逐步完善的。

参考文献:

[1]刘开勇:《企业技术并购战略与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版。

[2]Hagedoorn J. , Duysters G, The Effect of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on the Technological Performance of Companies in High-techEnvironment[J].Technology Analysi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 2002, 14(1): 67-85

[3]王玉、翟青、王丽霞、:《自主创新路径及技术并购后价值链整合——上海气集团收购日本秋山印刷机械公司案例分析》,《管理现代化》2007年第3期。

[4]李纪珍:《研究开发合作的原因与组织》,《科研管理》2002年第4期。

[5]刘合理、唐元虎:《技术导向型并购的效应分析》,《战略与改革。2002年第9期。

[6]陈松、冯国安:《三种技术导入模式的技术效果》,《科研管理》2003年第3期。

第6篇:财务风险的基础理论范文

【关键词】上市公司;风险控制;COSO报告;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1-0090-1.5

企业在各种不确定因素客观存在的条件下,面临着各种不同的风险,对于这些风险进行有效的预警、识别、管理控制,是企业生存发展、实现预期目标的关键。作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构成部分之一,企业风险控制的重要性得到了普遍的认同,COSO报告以及不同国家、地区制定的企业内部控制管理规范或制度中都特别强调企业对于风险控制的重要性。我国现代企业起步较晚,对于企业面临的风险大多处于主观意识的判断,缺少严格执行的风险控制的管理体制。国内外针对企业内部风险控制的研究数不胜数,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内外对于企业内部风险控制的研究情况,然后分析了现代企业内部风险控制的基础理论,为我国进行内部风险控制制度改革以及企业实行内部风险控制提供参考。

一、企业内部风险控制理论综述

COSO研究报告:COSO企业风险管理的目标,根据COSO的观点,企业风险管理处理风险和机会,以便创造或保持价值。COSO认为,在主体既定的使命或愿景范围内,管理当局制定战略目标、选择战略,并将目标在企业内自上而下进行分解、挂钩。与内部控制框架相比,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报告目标也进行了拓展。在内部控制框架中,报告指的主要是对外公布的财务报告,报告目标主要关注的是公布的财务报表的可靠性,而在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报告包括由企业编制、向内部和外部散发的所有报告。对于目标的实现,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与内部控制框架一样,只能提供合理的保证,而且,对于不同的目标,所提供合理保证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对于这些目标而言,企业风险管理可以提供合理保证的是对目标的实现过程进行有效的信息与沟通,即管理当局以及承担监督职能的董事会能够及时地了解主体朝着目标实现的方向前进的进展(张明辉、张宜霞,2001)。

国内相关研究:在我国企业内部风险控制现状研究方面,北方交通大学的王立勇、张秋生《企业内部控制中的风险评估研究》一文在理论和实务界没有重视风险评估研究的情况下,对企业风险评估、风险防范及信息披露加以研究,提出一些有价值的观点:1.风险评估信息需要披露;2.应该制订风险评估标准(其中提到应该明确企业风险的内容,但没有全面研究企业风险的内容);3.应该制订风险评估评价规范,以便于审计人员对企业风险评估进行评价;4.应该建立企业风险预警指标体系;5.对企业风险评估及评价主体做了界定;6.提出关于构建企业风险防范体系的建议。

二、内部风险控制理论

企业风险及其分类:本文从企业财务管理的不同角度划分,把企业风险划分为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这也是一种大家最为熟悉的企业风险的分类方法。经营风险是指企业生产经营的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经营风险主要来自市场销售、生产成本、生产技术及其他外部环境的变化产生的风险。财务风险是指因企业借款而产生的风险,是筹资决策带来的风险,也叫筹资风险,筹资风险表现为由于企业举债经营而产生的不确定性,如财务成果的不确定性、还本付息能力的不确定性。

影响上市公司风险控制的基本要素。第一,风险控制责任及风险意识。有效的内部风险控制的基本点是上市公司最高管理层必须承诺对控制风险负有全部责任,即由全权负责整个公司业务的最高层自上而下推动和实施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其制定的各项内部控制和风险原则、制度必须适用于公司所有部门、环节、岗位,并能贯彻执行。有效的内部控制依赖于内部控制职责的明确划分,管理层在划分内部控制职责时要将“控制”与“监督”职责加以细化分解,并须将责任落实到人。公司上下均对风险问题具有很强的敏感性和认知度,相关的部门和人员去认真对待和控制,并通过持续不断的培训教育将控制风险的言行贯彻到企业所有员工的言行之中与部门间的业务环节中。第二,公司业务发展与实施严格风险控制两者之间的成本费用关系。管理层应明确严格风险控制所需成本费用,应由为确保实现公司长远目标和预防、控制风险的有效性来决定,而不是根据短期内的损益情况来考虑控制风险应该支出多少成本费用,应将实施风险管理控制的成本费用支出看作是公司一项连续的、长期的可以给企业带来竞争力和价值增值的投入。第三,外部监管及报告渠道的影响。来自外部监管环境的影响对有效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同样重要,如果证券市场监管机关不能有效监管,就会使合规运作的上市公司无所适从。

企业内部风险控制管理体系的构成。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机制、风险识别、风险衡量、风险处理几个环节,企业的风险管理机制是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基础,良好的风险管理机制是企业风险管理是否有效的前提。企业风险管理机制包括风险管理组织机构以及风险预警系统。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指对企业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风险衡量的主要方法是数学统计方法,即用一组较小的样本观察值,对一组较大的未知观察值进行理论预测。风险处理主要包括了回避风险、减少风险、接受风险、转移风险等措施。

COSO报告体现了西方会计审计界关于内部控制最新的重要研究成果其中关于内部风险控制的理论也是业内人士的主要参考。COSO报告虽然是以美国的社会状况为背景,为了解决美国社会上存在的虚假财务报告和各种舞弊事件而提出的,但报告中研究的问题,不仅限于美国,不少国家都存在类似的问题,因而有一定的借鉴价值。不同历史阶段的内部风险控制理论是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提出的。随着环境的改变和企业的发展,企业内部风险控制理论必须随之发展。我国不能照搬照抄西方国家关于内部风险控制的研究成果,而应该结合中国国情研究在新经济条件下的上市公司内部风险控制理论。

【参考文献】

[1]张振川.现代企业风险价值管理问题探讨[J].会计研究,2004(3):55-58.

[2]方红星.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3]腾青.我国企业风险管理框架构建[J].经济管理,2007(3):45-48.

[4]孙班军,薛智,朱燕空.企业风险动态管理模式[J].上海经济研究,2007(6):108-112.

第7篇:财务风险的基础理论范文

关键词:企业 财务管理 问题与不足 对策与建议

一、前言

财务管理(Financial Management)是在一定的整体目标下,关于资产的购置(投资),资本的融通(筹资)和经营中现金流量(营运资金),以及利润分配的管理。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根据财经法规制度,按照财务管理的原则,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简单的说,财务管理是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市场竞争更为激烈。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其综合竞争能力的提高势在必行。在竞争中求的生存、发展的空间,企业必须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当前企业财务管理仍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影响企业向市场投放更高质量、更具竞争力的产品与服务。因此企业应从预算管理、内部控制等几个方面入手,来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为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二、当前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对企业预算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预算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企业受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虽然在财政部提出要求企业、单位必须每年都要编制部门预算,但目前企业各个管理部门对预算管理认识普遍存在不足、重视程度不够,预算编制流于形式,预算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不高,执行不彻底,有效控制和监督机制尚待完善等诸多问题。同时对预算管理重要性认识不足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在于财务部门属于企业非主流部门,受重视程度低,在编制预算过程中,众多部门认为预算管理与其无关,就是财务部门分内之事情,财务部门缺乏足够权限争取到其他部门配合,无法将单位的预算管理提升为全局性管理活动。缺乏足够支撑的预算质量管理可想而知。

2、企业内控制度不完善

不少企业、单位内控制度尚不够完善,从设计和执行上都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首先,很多企业、单位的投资决策随意性大,缺乏重大财务事项讨论和审批制度的制约。其次,项目实施后,缺乏有效追踪和问责制度,项目投资效益难有保证。再次,原料、设备付款审核审批制度设计不完善,无法发现违规违纪行为。最后,收费核缴、退费处理程序存在缺陷,容易使一些别具用心之人有可乘之机,给企业造成损失。再者,部分企业单位虽然内部控制设计很好,但缺乏可靠的贯彻执行做保证,造成制度流于形式,难以发挥应有作用。

3、企业风险意识淡漠

随着中国加入WTO,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外来竞争压力不断加强。在美国发生金融危机时,中国企业能够比较从容应对风险,得益于企业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但仍然面临不少问题,受诸多方面的影响,如重视程度、人员素质、管理技巧等,使得财务管理大多局限于出纳、结算等日常工作,无法通过对财务报表分析、经济效益分析等方面工作发现财务风险,规避财务风险。同时,不少企业由于财务管理手段落后,财务人员无法建立有效的甄别风险的机制,直到风险发生前一刻,才察觉,贻误了规避风险的最好时机。

4、企业队伍建设方面

企业预算管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一方面,可以归结为企业、单位的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与财务从业人员整体业务素质不高有关。财务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是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存在的重要问题,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财务从业人员基础理论比较薄弱,知识更新不够,工作质量难以保证。(2)从人员数量上,仅能保证日常正常需要,对于预算管理等内容的编制,缺乏充足人力支撑,从而降低了财务管理工作效率。(3)财务从业人员激励机制不健全,不能充分调动财务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1、在编制源头和贯彻执行上,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预算管理可以通过编制企业的经营活动、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现金流量等方面的预算,加以内部控制来保障决策方案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贯彻执行,以保证企业实现其制订的经营发展目标。企业编制预算应该本着“量入为出、量力而行”的原则编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分析影响企业收支的因素,安排好各项资金调度。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各个部门的积极性,为财务部门提供编制预算的相关材料,保证预算编制质量。(2)一般来说,编制预算时间越长,预算越要具备一定应变能力,也即具有较高预算弹性。这就要求管理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地根据有关数据资料和最新信息对收支情况进行预测,以便应对不时之需。当面临新情况出现时,可以采取适时应对措施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3)注意预算管理的反馈。只有知道预算管理的效果,才可能在下一步预算编制过程中实现资源更为合理的优化。

2、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提高内部控制水平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健全对会计工作和会计信息进行控制,规范单位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单位内部规章制度,是比较重要的。首先,从设计源头应该聘请资深人士涉入到内部控制制度设计之中,这可以说是聘请有水平的外援来从设计之初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和有效性,保证设计内部控制不违背设计根本要求。其二,严格贯彻执行。内部控制再完善,如果不执行到家,那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其三,提高技术手段。外在技术水平的提高,为企业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提供了足够可能。

3、加强财务活动的分析和评价,提高企业风险管理水平

加强企业财务活动的分析和评价可以对已完成财务活动进行总结,这本身又是为下一步的财务预测工作提供前提数据。对财务活动的分析也可为企业提供科学的决策信息。加强对企业财务活动的分析可以提高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一般来说,企业在前两个方面的工作做的相对较好,此处不在赘述,仅对后一个方面,也即风险管理展开论述。首先,财务风险的管理要坚持弹性管理。环境的复杂多变势必要求财务管理针对财务活动中的不可确定因素做合理应对,在财务管理追求准确和节约的同时,企业应该留有充足的余地以避免资金链出现问题。资金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保证资金的合理流动性能够提高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其次,贯彻优化原则。财务管理过程其本身就是一个寻求最优的过程,它通过不断分析、比较和选择来实现财务管理的目的。因此,合理权衡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关系是风险管理的重要命题。企业必须承担合理的风险,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后,强化财务风险识别和预警手段。财务风险从萌发到产生再到恶化,都将在某些财务指标的变化上体现出来。因此,科学利用财务分析工具可以识别和预警潜在的财务风险,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4、加强培养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提高财务人员业务水平

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财会知识更迭速度也是日新月异。如中国会计准则在几年内出现了多次变动,对财务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全面提升财务人员综合素质,迫在眉睫。其一,企业领导需转变管理观念,从源头也即引进更多人才,对原来相对较为陈旧的局面形成冲击。其二,应该对提高财务人员素质给以物质和精神激励。如对财务人员参加工作后续教育提供必要物质保障,对获得职称的财务人员,早日聘任等。最后,财务人员也应该对目前社会发展对自身要求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不断的从专业技能、写作、计算机操作及运用能力等多个方面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以便能及时发现财务风险征兆,为领导提供决策信息。

四、结束语

在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要求生产、求发展,企业财务的管理工作显得愈发的重要。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与完善不仅可为企业的管理层提供更为准确的决策信息,同时也可降低企业风险,增强企业的风险防范与应对能力。当然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提高与完善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步到位,只有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加强企业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作,优化企业全系统流程,构建起更为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才能不断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郭培宁.我国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发展趋势管窥[J]财会月刊,2005,(08)

[2]陈晓红.浅谈知识经济发展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及对策[J]经济师,2006,(03)

[3]宋本强.试论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发展趋势[J]企业经济, 2007, (04)

第8篇:财务风险的基础理论范文

关键词:中小企业 内部财会制度 融资

引言

中小企业作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我国经济综合实力和扩大就业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融资难却成为了中小企业很好发展的绊脚石,本篇论文以内部财会制度对中小企业融资影响来阐述如何解决融资难这一大问题,以利于提升我国的经济地位。由于内部财会制度的不健全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从财会制度的现实缺陷具体阐述,并从提高管理人员素质、提升财务人员的素质、控制财务风险、加强法人结构和完善内部信息系统等几个方面来提出解决融资难这一问题的观点。

一、中小企业的概念

(一)界定中小企业概念的现实意义

界定中小企业概念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不同类型的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也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国家或者金融机构需要根据不同的企业建立不同的融资扶持,只有科学谨慎的界定中小企业的概念才能更好的做出决策,以促进中小企业的不断发展,但现在,不仅是我国对中小企业的定义乃至世界都是缺乏科学标准的。中小企业是与所处行业的大企业相比人员规模、资产规模与经营规模都比较小的经济单位。

(二)内部财会制度的定义

内部财务制度是指公司开发的企业融资活动,处理财务关系,按照国家的行为标准组织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三)财会制度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

财政部副部长丁学东曾表示: 中小企业规范财务制度,可以为税收征管奠定良好的基础;中小企业依法纳税,可以创建公平的企业财务管理环境,并提升企业价值,从而提高中小企业融资的能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瓶颈的途径之一就是需要建立健全中小企业内部财务制度。 虽然目前中小企业融资体系已多样化,但由于大多数企业并没有建立十分健全的会计制度这就导致了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体系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制约。因此,加强内部制度的管理,使企业由内而外的体现出优良的管理为融资做好地基已经势在必行了。

二、中小企业财会制度的现实缺陷

(一)企业的管理模式僵化,管理观念落后

结合中小企业内部设置,在中国,大部分业主和经营者无缝,其中最典型的管理模式是管理和高度一致的所有权,也就是说企业的投资者与经营者没有严格的进行区分。由此不难看出,这种管理模式将会给公司的财务管理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而从管理角度看,管理者的素质不能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并且基本理论知识非常薄弱,虽然说管理人员从事财务方面的工作已经很多年并从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对于财会的基础理论却是模糊不清,并且大部分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对于一些稍微复杂的业务就会感觉到无能为力,因此工作水平较低。

(二)财务控制薄弱

中国现金管理不严的现象造成财务控制薄弱,中国目前的财务控制薄弱主要体现在现金管理不严,造成资金闲置严重,而另一方面,应收账款周转资金缓慢,艰难的复苏也同样造成了财务控制的薄弱。

(三)缺乏必要的监督措施

企业的内部财务监督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由于大部分企业对此并不是特别的重视导致财务非常的混乱。不管是在规章制度上还是在机构设置的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球的现象,这就导致了财务信息的失真、费用的不明等问题,从而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企业的正常运转必须有监督机制来实现,再好的企业离开监督发展都会受到阻碍。

(四)财务管理的独立性差

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控制的完善需要独立的管理,而当今越来越多的高管过多的参与其中导致管理体制混乱,表现为其独立性很差。我国很多中小企业在实际进行管理的过程中,由于财务管理的独立性差使得财务部门无法使会计工作得到很好的落实,如此看来,这种情况不仅给财务管理带来了风险,也使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财务控制难以实现。

三、内部财会制度缺陷是中小企业融资受阻的主要原因

1、企业内部财会制度的缺陷造成了严重的融资渠道不畅。 由于企业财会管理人员的基础理论知识相对薄弱,对于一些稍微复杂的业务就会感觉到无能为力,造成了人们对此种企业的不信任感,从而当其发行股票、债券等的时候难以得到人们的认可就很难上市,在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结构中,基本上都是靠大量的内部融资来维持企业的发展,众所周知,美国的资本市场的发展在世界上的影响力都是巨大的,他完善的发展体系为企业进行融资创造了强有力的条件。虽然说大中型企业有主板市场为其融资提供便利的条件但是美国还具有为其中小企业上市进行融资提供需求的低端市场。美国的债券市场的流动性也是很大的,进而又为中小企业以发行债券的方式进行融资提供了有力的帮助。这从侧面反映出我国中小企业由于对内源融资的依赖很大,使得融资的结构无法实现合理化。

2、由于财务控制薄弱,对于资金的利用不能很好的表现出来,资金的周转无法很好的保证,这就导致了银行对于此种企业的不信任。为了降低贷款的风险赢得利润,银行自然不愿意冒这么大的风险,中小企业的融资也就无法得到顺利的进行。

3、缺乏必要的财务监督措施使得企业的融资受到阻碍。由于监督不到位容易导致财务信息的失真、费用支出的失当、违规等现象,如此便无法保证会计信息的采集、记录和汇总之类的过程,因此,实际显示的财务信息的情况不能反映生产经营活动,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融资难的问题依旧会困扰企业的发展。

4、会计基础薄弱,机构建设不完整。有很多企业发展至今依旧还是局限于传统的模式下的核算体系,并没有运用现代化财务管理软件来实现财务管理的工作。现在会计人员依然做着繁重的数据计算等工作,而重心却不是放在资金的筹集、成本的控制、预算的管理等等财务管理的工作方面。对于无法很好的得知一个企业的财务状况,银行等金融机构也无法从中算出自己会从中得到多少的利益,那么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就不会为其进行融资了。

5、内部财会制度下的商业银行信贷政策影响中小企业的融资。财务指标,包括企业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因为小型和中型的企业财务管理非常混乱,管理制度不健全,与大型和中型企业对比有比较明显的缺点。财务指标是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考核指标,反映企业是否在未来有发展能力,但是,由于中小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不健全,财务指标不清晰,经营稳定性差,银行就很难判断出是否可以从这些企业的身上得到理想的收益,因此,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银行等一些金融机构更倾向向大中型企业提供金融支持,这就又导致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的结果。

建立完善的内部财会制度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作为对我国不管是经济发展还是社会发展都非常重要的的中小企业,在近几年来对于在平衡经济结构、创造各种的就业机会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如表1所示

经济在迅速的发展,有不少人看到中小企业发展的广阔前景都在盲目的跻身其中,但是我们还看到国家工信部显示的统计的资料,我国每年有将近10%的中小企业倒闭,大多数中小企业的生存周期没有超过5年。这些数据显示,涌现的远远大于存活下来的。从内部财会制度的缺陷的分析来看,内部财会制度严重影响着中小企业的发展。目前,在中国大部分小型和中型的企业发展资金仍主要依靠自身积累,内源融资已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主渠道,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融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我们知道,企业是以盈利性为目的建立的的经济组织。因此建立健全内部会计制度是中小企业实现盈利并顺利得到融资的很好方式。通过建立企业内部财会制度,能够达到约束和优化企业行为的目的,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推动公司持续发展的目标。通过上述的阐述,我们不难看出通过加强内部财会制度来提高中小企业管理水平对中小企业的融资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企业更应该让财会释放其巨大的功效来帮助其自身获得更好的融资条件,以便在以后的发展中处于不败之地。如何提高中小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促进中小企业融资已成为今后的工作方向的主要目标之一。

四、健全财会制度,促进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解决

(一)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

企业的财会管理人员负责整个财务系统的工作,一个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对于保证自身内部财会工作的正常运转起着决定性的作用。ACCA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姚志君先生表示,保守估计近几年之内,中国国内高级财务管理人员缺口在15万左右。高素质的财会管理人员不仅可以提高本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对于指导其员工正确的开展工作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提高企业财会管理人员的素质相当重要。管理人员影响着整个企业的运转,高素质的管理方式对于提高自身企业的竞争优势有很大的帮助,从而也可以促进融资能力的提升。

首先,作为一个企业的管理层在任职资格、业务水平、心理素质等方面上必须具备应有的能力。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规定担任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的,除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外,还应当具备会计师以上的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或者从事会计工作三年以上的经历。 不仅如此,我认为小型和中型企业的管理层也应该有一定的投资决策能力同时还需不断提高自身创新能力,根据以往的发展状况预测今后会计的发展方向,并运用科学的方法、丰富的阅历进行合理的会计工作的决策。在不断的工作中形成新的思维,打破管理模式的僵化,从而适应日益竞争激烈的的市场经济环境。

其次,对于管理培训之类的可以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的活动应定期的进行。运用各种方式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且要不断让财会管理人员进行定期的深造,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

再次,尽管中小企业的管理人员已经具备了基础的任职资格和一定的理论知识,中小企业仍旧需要建立严格的内部财政奖励和惩罚机制,对于能够胜任财会工作的人员要择优录取并且给予一定激励措施,而对于那些工作能力稍差或者有违法犯纪的人员,则应视情况吊销其资格证等之类的给予必要的惩罚,施加必要的压力才能督促其努力工作。

(二)财务人员本身要有良好的素质

虽说一个企业的财务发展方向基本是由财务管理人员来掌握的,但是脱离了基层的财务人员也同样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经济在不断的发展,对于基层财务人员的要求同样也在不断的提高。如果还是像以往只是单纯的追逐降低人力成本而去招聘一些素质不高的人员,那么一旦企业发展壮大这些人员的能力便无法跟上时代需要的业务处理能力,企业也会处于一团乱麻状态,相关的管理也无法适应现代激烈竞争的现实,而外界对其融资的力度也就可想而知了。因此,提高基层财会人员的素质对其融资能力的提升也是举足轻重的。

首先,提高内部会计人员的理论知识水平。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要求,建立就业的一个合理的制度,从事会计工作的,必须具备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此外,还要严格继续教育的流程,而不是单纯的只是收费取得从事会计的资格,进而提高自身的融资能力。

第二,提高职业道德能力。良好的职业精神是内部员工作为一个合格的会计人员的重要依据,要实现良好的工作,会计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这就要求会计工作人员具备法律任职资格,这同样也是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的必备基础,这样更有利于使得外界人员对于本企业的信赖度,只有会计工作人员具备了较高的职业道德,才能把本职工作做到实处,从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促进融资使企业实现又快又好发展。

(三)财会风险控制

财务风险是指在各项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难以预料或控制的因素影响,财务状况具有不确定性,使企业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从而使企业造成蒙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性。 近年来随着小型和中型企业的发展,很多企业都面临着倒闭的风险的窘境,造成倒闭的原因大都是企业资金流断裂,这就警示着我们要加强企业的财务风险的控制有效的掌握财务的风险因素。提高存货的变现能力和资金周转的流动性,通过提高认识把强化资金的管理作为推行中小企业内部财会制度的重要内容来实现资金的利用率。

这就要求我们企业必须首先应积极了解金融风险,而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 比如当发现自身企业资金已经严重空缺,只能加大欠债的力度,这时候负债率高于正常的企业运转数据时就要去判断是不是出现了财务风险。加强资金聚集与分配的合理性,使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等得到合理的运用,从而保证资金正常的周转。

其次,对于资金的收支情况应合理的把握。会计人员应保持高度关注,而不是由疏忽造成资金的收回与支付无法把握。否则,容易造成收支的失衡、资金的空缺。加强财产控制,完善企业的内部财会控制制度从而形成有力的内部牵制。弱化财务风险出现的几率,保证企业财务工作的正常运行,对于财务的控制做到心中有数,从而提高企业吸引融资的力度。

(四)加强企业内部监督

过快的发展往往会伴随着大量的问题,中小企业的迅速发展自然也免不了很多的困扰。其中,内部监督则特别是中小企业会疏忽的,以致造成严重的后果。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拓展融资渠道,我们应该重视内部审计工作。 内部审计是对内部控制的控制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内部控制的检查与评价是通过内部审计来完成的。 内部审计通过内部控制的监控为管理者提供需要的财务分析数据。财会人员应定期做出评审报告,其中,评审报告应全面的反应中小企业一定时期的总体的发展状况,并针对融资进行有效的评价。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以加强企业内部的监督还要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保证其工作的安全。

(五)法人结构的合理组织

企业财务管理的独立性可以保证财会内部机制的完善,并且对于吸引金融机构的投资和个人的投资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度,如此便可以转化为自身的发展资金以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企业需要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大会的股东,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的职责要有明确的范围,使其各司其职而不至于彼此干涉彼此的工作,从而达到有效的内部制衡,提高融资方对自身信任度。

(六)、完善中小企业的信息系统

任何融资机构都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如果一个企业的财务信息不够透明不够清晰那么就算其发展很大也不会得到外界持久的信任从而不会轻易的进行融资。一个值得信任的企业是金融机构为其进行融资的前提,所以一定要有一个健全的信息系统,可以提供正确且真实的信息,清晰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发展状况。让经济市场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更加认同,改变小型和中小型企业对内源性融资过度依赖的局面。通过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的信息系统,强化内部会计的管理,展示良好的财务信息数据。

结 论

在当前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竞争愈来愈激烈的情况下,内部财务制度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一个企业如果能够率先的完善财会制度并且保证财会工作的高效运行,充分利用及时的会计信息来平衡自身经济的投入与产出,那么就会率先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站稳脚跟、夺取优势,最终获取企业的高速发展。目前,在中国的内部财务控制的小型和中等规模的企业,也存在一些问题,加强内部财务控制,不仅仅是完善企业的财务工作,对于企业的融资是影响巨大的,企业融资的增加可以转化为自身发展的资源从而使企业的壮大得到实现,在激烈的市场经济下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张丽霞. 《加强企业流动资金内部控制的对策分析》.《现代商贸工业》2010年12期

[2]陈冉.《中小企业融资政府干预研究》.河北经贸大学。2009

[3] 《中小企业内部财务制度建设探讨--《财会通讯》2012年20期》

[4] 肖小芡《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当代经济》 2011年

[5] 宋瑞琳《浅谈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和完善》《科技创新导报》 2008年8期

[6] 贾昱《浅议中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困境与对策》《经济研究导刊》 2013年13期

[7] 李彩虹《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金色年华(下)》 2012年1期

[8] 陆丰《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财经界》 2012年04期

[9] 毛振青《企业财会管理人员素质有效提升问题研究》《现代商业》 2013年11期

[10] 韩芳《浅谈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及防范措施》《新财经》 2012

[11]王宁《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中国市场》 2011年27期

[12]张秋《中小企业集群的融资优势和障碍分析》《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年5期

[13] 许文泉《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科海故事博览・科技探索》 2013年4期

[14]谢瑛宗《浅析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的关系》 《上海商业》2010年

第9篇:财务风险的基础理论范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数字图书馆;元数据;互操作性;数字保存;知识产权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4-0166-01

1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1对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

财务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日常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整个行政事业单位的日常运作和工作的顺利开展。但是,目前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对加强财务管理的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内部的财务管理体制不健全,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混乱、账目不清、资金来源或者去向不明等。对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还使得单位领导对这方面采取忽视或者轻视态度,进而造成单位财务管理问题出现后权责不明,难以有效地追求相关责任人员的管理责任,也难以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规避风险意识。

1.2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

财务管理最重要的是相关的规章制度,只有规章制度制定得科学合理规范,才能够保证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然而,现阶段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存在不科学、不完善等问题,给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了极大的阻碍,而且即使有相关规章制度的存在也往往在实践中难以得到有效地落实和贯彻。管理手段僵化、单一,缺乏一套高效的、切实可行的财务管理制度,进而导致财务管理人员在组织上比较散乱,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同时也不具备高度的工作责任感,主观意识方面的不足将极大地制约行政职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

1.3财务管理人员业务水平不高

前文已经提及,长期起来行政事业单位对财务管理方面都处于一种轻视或者忽视的状态,这使得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和财务管理现状比较混乱。这种认识方面的不足也使得单位对财务人员业务水平的考核和提升存在空白,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往往并不是专业财经专业出身,甚至对一些基本的财务管理任务都不能胜任,因此很难期待其能对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产生实质性的影响。行政事业单位没有定期地对现有的财务管理人员进行业务方面的考核,同时也没有为财务管理人员组织必要的培训,以促进其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升。财务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和繁琐的工作,一般需要相关人员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和专业知识水平,而且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市场环境,行政事业单位参与的社会活动越来越多,所参加的项目也越来越具有专业性。

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具有稳定、安逸等特点,因此,在这种相对比较宽松的工作环境中财务管理人员容易出现消极工作、工作态度不认真以及提升业务水平积极性不强等现象。程序上的不规范和工作态度方面的不认真极易造成单位财务管理的混乱和账目收入支出存在偏差,非常不利于“阳光政府”的构建和行政服务效率的提高。

2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若干对策

2.1积极转变思想意识

高效的财务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进行日常工作的必要条件,对提高政府部门的社会公众形象也具有积极意义。这不但要求行政事业单位的相关领导要从思想上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重视,而且也要求从事财务管理的相关人员具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积极做好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为单位公务的顺利开展提供便利条件。财务管理人员应该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更新自身的管理理念,努力从全局的高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积极为领导的相关决策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和建议。一切从单位的实际情况出发,重点把握资金的具体来源和支配情况,为领导进行相关决策提供第一手的真实数据资料。

2.2引入高水平的财务管理人员

当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普遍不高,其诱发因素具有多元性,但是从根本上来讲,还是因为财务管理人员水平较低,业务实践能力不强等,因此引入高水平的财务管理人员是解决当前财务管理问题的关键所在。引入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要具有年轻化、综合化和专业化等基本特征,还要注重培养引入人员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协调沟通能力,以应对日益复杂和综合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事务。同时,财务管理人员还应该积极优化专业知识结构,尤其要加强经济法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技术和工商行政管理基础理论等周边学科,为顺利开展本单位财务管理事务提供充足的智力保障。

2.3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应该树立现代化的财务管理观,积极建立切实可行的和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制度,其中主要包括财务的预测、财务预算、财务风险控制、财务分析以及财务审核等几大板块内容,规范现阶段行政事业部门的财务管理程序。建立财务管理责任制度,在发生相关的财务管理问题时及时根据规章制度对特定的管理人员进行追责。在编制单位预算时全面地考虑各种因素,建立科学的财务风险预测和管理机制,有效将本单位的财务风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避免市场因素给本单位带来不必要的财务风险和利益损害。

另外,行政事业单位还应该加强单位财务的监督工作。在内部通过建立民主的财务监督机制来全面地对财务资金的运作进行监控,防止等不法行为的发生。在外部要积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通过社会监督来促使本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更加透明和更加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