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中国高职教育的背景
我国目前劳动力密集,急需劳务输出,而国际市场需要的劳动力为高端技能型人才,这样对我国职业教育就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我国的现代产业包含了第一、二、三产业,因此对技术人才的需求不同产业有不同的要求。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合作承接的外包业务也要求高端技能型人才来完成。
2.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时代要求
2010年国家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了未来10年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目标和核心任务,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1)国际职业教育发展新形势的外部要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需求也就越多,要跟上国际发展步伐,就要与国际职业教育接轨,必须破解原有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终结式教育”的教育模式,构建适合我国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产业结构调整的现实要求。劳动力在三大产业中的需求状况决定了职业教育的结构,因此职业教育结构受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在工业化阶段,主要需要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制造业技能工人。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和高端制造业的发展,社会对服务业和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建立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3)遵循人才成长规律的客观要求。根据职业人才成长的过程,职业教育必须形成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高端技能型人才、应用型人才、高端应用型人才的理念,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遵循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的规律。
3.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思考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理论、建立国家和地方相关制度,这就需要国家、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等大力支持,使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健康、稳步发展。
(1)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理论。现代职业教育理论应主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按照技能型人才成长过程构建职业教育体系模型,包括职业教育的架构、层级划分;清楚职业教育主要培养技能型人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定位、模式、质量评价标准等;建立具有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学位制度。制订设置高职本科及专业硕士点、专业博士点的具体办学规范和具体指标,以此提高职业教育在社会中的地位,改变人们偏重学历教育的传统观念。
(2)完善支持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规章制度。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需要将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产教对接落到实处,就必须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加以保障。第一要完善和推进校企合作的规章制度,形成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模式,加快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第二,成立职业教育统筹协调机构。从中央到地方均应成立各级“职业教育委员会”,对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及其他方面的合作进行统筹协调工作。第三,完善就业准入制度。第四,建立职业教育经费保障制度。经费是职业教育的保障,在政府投入经费的政策下,鼓励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组织、企业、个人等投资职业教育,形成多渠道的投入机制。探索学生人均使用经费保障机制和长效发展机制,实现职业教育学生人均经费的公平性。第五,改革职业教育招生制度。应以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需要为出发点,改革招生制度,探索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需求的高等职业教育,建立多样化入学选拔录取方式。
(3)规划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发展。构建科学的、具有发展前景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积极开展职业教育体系改革试点,一方面实践现有的高等职业教育理论,指导试点院校的建设,检验理论的正确性、科学性;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完善、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理论,为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积累经验。
第一,协调中、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探索中职、高中毕业生注册入高职院校学习制,探索五年制高职学习制,稳步发展三年制高职;初步形成中职、高职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第二,积极扶持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合作,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第三,建立一套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以及继续教育的课程衔接体系。搭建学生终身发展的“立交桥”,优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环境。
结束语
高职教育对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历史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应把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为重要任务,以提高质量为重点,推进改革创新,不断提高自身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郑耀民.对于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思考[EB/OL].http:
//.cn/web/articleview.aspx?cata_id=N195&id=2011
1215115854781.
[2]李丽.对于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一点思考[EB/OL].http:
//.cn/web/articleview.aspx?id=20111218152228046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育体系;教育资源
为了满足我国现代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需求,构建一项具有开放性、周密性、规范性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已刻不容缓。要想构建符合现代法治理念的职业教育体系,首先要对职业教育的本质进行深度的研究,时刻关注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及时建立和完善社会所需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实现学习型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合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如何合理有效地优化和重组现有的职业教育资源,从而实现对现代职业教育的全面改革,促进现代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已成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思考的问题。
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协调发展职业教育的前提条件。要充分利用社会现有的职业教育办学主体的职业教育资源,调动我国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尽力改善职业学校、职业教育中心以及其他一切教育机构的办学条件和环境,有效地缓解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资源缺乏的实际情况,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以就业为方向的全面改革。
二、对技能教育与技术教育等值的追问
1.技能与技术的关系
从形态上讲,技术分为空间形态的实体性技术、时间形态的规范性技术和时空形态的过程性技术。其中,实体性技术是可以脱离个体而独立存在的。对于这一特点,规范性技术同样具备。而过程性技术却必须依靠个体而存在,即实体性技术与规范性技术是基于“物”载体的技术,多以“结果”形态出现;而过程性技术是基于“人”载体的技术,更多以“过程”形态出现。而技能就是一种基于“人”载体的过程性技术,即人所掌握的一项应用专业技术。通俗点儿讲,技术是一种知识,是身体认知,可以通过后天学习获得;技能则是人们在熟练掌握了某项技术后,在长期的实践练习中加以运用的。
技能是“人化”的技术,通过“人”这个载体实现“物化”技术的价值。换句话说,就是技能可以使形态技术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技术。技能与技术两者是伴生的、等值的。
2.技能教育与技术教育的关系
技能教育是指采用教育手段来开发挖掘人自身的潜能,从而使潜伏的一些实体性技术和规范性技术变成实在的技术,以此来为人类创造真实存在的价值。技术教育是指由于对知识思考的增加而产生的更加复杂的技能教育。
通过技能教育培养出的技能型人才具有工作过程难度大的特征,而通过技术教育所培养出的技术型人才具有工作过程知识含量高的特征。
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
1.两者的主要区别
判断教育类型是否相同的第一个标准就是看其培养的目标是否相同。职业教育所要培养的是高素质的专业技能人才,其目标是培养技能型人才。而普通教育则是以培养学生自身素质和创新能力以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为目标。
判断教育类型异同的第二个标准是教育内容的异同。职业教育要遵循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强调的是对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着重体现在制订工学结合的培养方案上,包括专业职业分析、学习及工作导向和对师资培训的要求定向等。普通教育则是对学科知识的系统化的基础教育为主,强调培养适应企业发展和社会变化的人才。
2.两者是平等的关系
由“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的有关规定可以看出,从中学教育开始,教育便可分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两大类型,由此可见两者并列平等的地位。
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改革需要关注职业与教育的相互融合以及职业成长规律与教育认识规律的相互渗透。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本质区别在于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已跨越传统学校的界限。普通教育是定向于学校的思考,而职业教育已然有跨界的思考。职业教育的跨界思考体现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四、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
根据对技能掌握程度的不同,技能可分为经验技能与策略技能。经验技能指的是个体在经验学习中通过观察学习对其进行信息加工的技能,即解决“怎么做”的技能;而策略技能是个体在学习中通过观察反思逐步建立的操作系统,具有迁移运用特点的技能。所以,经验技能与策略技能可以说只是对同一技能的不同层次的掌握。
综上所述,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社会发展的一项历史使命。要想完成这一使命,要求我们必须把握现代职业教育的内涵,从而建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互通的教育机制。同时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的相互衔接和融会贯通,以满足社会发展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参考文献:
[1]孔源.山东省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
关键词: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类教育事业中,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最直接、最紧密。进行陕西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研究,是提高我省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突破口,不仅能丰富现有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关理论与方法,而且还将为西部其他省份发展职业教育提供借鉴。
一.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意义
1.满足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
《国家教规划纲要》提出了到2020年,要形成集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和谐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使其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使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成为可能创造条件,并向社会提供更多满足符合要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职业教育具有一定的职业性、社会性。现代经济发展模式的变革、经济增长方式改革,都需要现代职业教育符合现代经济发展的规律。居民收入和职业教育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时职业教育与消费水平、消费结构的变化也直接挂钩。因此,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符合经济发展规律。
2.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需要
以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目标,转变观念,整体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根据现代产业体系发展要求,在职业教育的办学机制、特色发展模式、区域发展功能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关注人才培养与现代产业体系的对接,为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做出努力,满足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需求。陕西省作为一个教育大省,丝绸之路的起点,更应准确把握“一带一路”战略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带来的新形势、新要求,结合当前陕西的产业发展变化,以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信息技术、航空航天、大数据、环境保护、医药健康、现代农业等重要科技领域为主攻方向,加强技术革新,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为陕西建设科技创新示范省份和“一带一路”旗舰省份发挥作用。
3.满足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需要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建设学习型社会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现代社会快速发展,对人们知识技能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使人们学习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终身教育理念也就成为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核心理念和实践指南。教育能满足人生各个阶段的、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并且只有终身教育才能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终身学习需求。将终身教育理念融入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中来,加快速度培养技术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成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任务。
二.陕西省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陕西省在2015年制定了《陕西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5-2020年)》,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建设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1.管理归口于不同部门,使协调难度加大
目前,职业学校的教育管理教育归教育部门,而职业培训机构和技工类学校的管理归人社部门,这和现代職业教育体系的建设理念是不符的,致使政出多门、有效资源分散、工作效率低下,致使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的难度加大。另一方面,职业院校的办学自主权比较小,存在政府部门插手管控职业院校的情况,严重影响了职业院校的办学效率和办学自主性。
2.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分配不均衡
陕西省对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非常重视,加大了财政投入,加快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但这种资金的投入大多是针对公办院校,并且优先考虑的是省属高职和地方公办高职,对民办高职院校的投入较少,对各类培训机构及技工学校几乎没有经费预算。部分职业院校办学经费不足,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3.校企合作动机不同,致使校企合作流于形式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发展的重要路径。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学校与企业共同育人、共同发展、合作就业,不断提高办学的质量,增强办学水平和特色,这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1]。目前很多学校在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中,时常发传出校企双方的不谐之音。查其原因,发现企业常常提到的学生职业能力问题只是一个片面的托辞,而真正的原因是各方的利益不同、合作动机不同、价值观不同,导致学生、学校、企业、社会的多种价值观的碰撞,多种价值观纠结在一起,而没有形成共同的社会价值观,致使多数校企合作流于形式。
4.教师评聘制度不完善,“双师型”教师严重匮乏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对职业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但知识渊博、还要较高的技术技能水平,这样才能满足职业教育的需求[2]。但是就目前各个院校的情形来看,本学校的教师理论知识丰富,但普遍缺乏实践经验,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人才又达不到学校的任教资格。归根结底是现行的教育人事制度的不够灵活,阻碍了行业优秀人才进入职业院校任教,受学历水平和英语水平的影响,行业教师晋升职称也比较难。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发展又不够充分重视,导致目前我省各个院校的“双师型”教师严重匮乏。
5.现行评估指标缺乏针对性
目前实施的评估指标体系针对全省的所有院校的评估指标体系都是一样的,不能体现职业院校自身的特色,所以现行的针对职业教育院校办学与教学评估体系存在明显的不足。评估指标的制定者多是大学的管理者或者教授,缺少有深厚企业技术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参与,评估指标参照名牌大学的指标体系,脱离实际,缺乏针对性。评估指标侧重学校软硬件建设,对学校特色强调不足。
三.陕西省构建特色现代教育体系的措施
1.实施管办评分离,扩大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由第三方进行质量评价
鼓励职业院校结合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个性化发展。政府主管部门对职业院校的评估评价对职业院校的招生、教学、就业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议省上成立专门的职业教育评估中心,专门针对职业院校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制定符合现代职业院校特点的指标评估体系,交由第三方进行评估,这样能更为准确的评判出职业院校的真实水平。实施管办评分离,对职业院校适度放权,将机构设置、课程设置、干部任免、人才引进等权利适度下放给职业院校,增加职业院校办学的灵活性和自主性,逐步形成政府监管学校,学校自主办学,企业参与办学、第三方监督评价的格局[3]。
2.全面落实职业教育经费保障制度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投入的监督机制,保证教育经费能足额投入到位。除了政府财政投入外,积极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其他组织或个人向职业教育进行投资。并且要加大对民办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制定政府财政支持民办职业教育的方式和途径。完善各种资助政策,包括助学贷款、奖学金、助学金及贫困补助政策,扩大资助范围,让更多贫困人群受益,不再因为贫困而不能参加学习。制定相应对策,逐步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
3.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法规,确保校企合作持续健康发展
第一,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法规,给予职业院校在办学方面的支持,保证校企合作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第二,政府对合作育人的企业,予以政策上的鼓励,使企业能够站在社会和谐发展的角度,对实习生进行全方位的培训,以及制定合理的薪酬制度,确保实习生的基本生活保障;政府要用政治手段干预企业,对认真履行社会责任,能够创造良好就业条件的企业进行表扬和奖励。对社会责任履行程度很低,利用實习生这种廉价劳力来盈利的企业,给予适度的警告和惩罚。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各职业院校应积极引进或培养具有“双师型”的教师。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充分利用社会优势资源,创造教师继续学习的机会,有组织、有计划的安排职业教师到国内外著名企业或知名院校去进修学习、鼓励参加各种行业或协会组织的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活动及各种对口专业培训活动,既能开阔教师的视野,又能提高教师专业教学水平;分期分层次派遣教师赴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四.总结
陕西省是西部地区大省,科教资源丰富,构建陕西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其根本目的在于形成适合陕西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人力资源结构。构建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仅是提高陕西省职业教育质量的需要,也是为陕西省提供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需要,而且还将促进我省“科教兴陕,人才强省”战略的有效实施。
作者:刘学艺
参考文献
[1]陈鹏 庞学光.大职教观视野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教育研究. 2015(06): 70-74.
【关键词】工科院校 ESP 教学改革 职业教育体系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社会信息化格局的日益形成,培养高素质ESP(应用型英语)专业人才,构建工科院校专业英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则成为工科院校专业英语改革的一项日趋紧迫的任务。工科院校英语专业教育如何建立具有创新能力的ESP人才培养模式,如何依托工科院校所具有优势办学特点,体现英语专业的应用型、实用型的教育特色,促进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摆在高校英语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本文结合近年来参与石家庄铁道大学四方学院应用型英语专业(工程翻译方向)课程建设和改革实践,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
一、工科院校英语专业现状分析
根据相关资料统计,从目前高校专业开设的数量上来看,英语专业仍高居各专业之首,在我国的工科院校中大都开设了英语专业。从调查范围来看,众多工科院校英语专业都是“一味沿袭‘外国文言文学’的传统精英教育模式”来实施相应的英语专业教学活动。从时间上看,英语专业设置相对于经济发展,开始出现滞后的局限性,随着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和我国改革进程继续深入,社会用人单位对英语专业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如英语专业毕业生往往不懂工程专业知识,工程专业毕业生不具备英语识读能力,从而使得英语专业毕业生在就业上的问题日趋突出,越来越多的学生只能专业外就业。
二、工科院校英语专业改革应以ESP人才培养为方向
保持英语专业本色,ESP教学内容强调实用为主,正确了解翻译人才与传统的英语专业人才之间的区别,不少人错误地认为只要会英语就一定会做翻译,然而实践表明并非如此。工科院校英语专业翻译人才即ESP人才的培养特色所需求的知识技能,要求英语专业翻译课程建设应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职业发展方向为依托”。进一步深入研究英语专业翻译课程体系建设问题,从课程设置上做到强化应用能力培养,使翻译课程不断线,从教学内容上以“应用”为主线构建课程教学内容,课堂教学过程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从教学方法上应以学生为主体采取讨论式、点评式、模拟式、启发式、互动式等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职业化培养奠定坚实基础。从考核方法上采取“理论考试(笔试)与实践能力考试(口译)相结合”的考试模式,注重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造。从成绩评价方式上采取“课堂表现+平时考核+期末考试”的全方位多角度评估体系。
三、工科院校ESP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创新的意义
在进一步加快推进英语教学改革中,工科院校ESP人才培养应确定正确的教学定位。一是要课程设置要体现应用型,在保证满足培养学生扎实的英语专业基本功所需的学时和课程,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研究氛围外,还应增设符合工科院校办学特色的实用性强的ESP课程,如科技英语、工程口语等专业针对性强的特色课程。二是重视英语专业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企业英语人才需求量普遍降低,而高校英语专业的招生量却有增无减,导致就业渠道日趋狭窄,人才饱和。其次是社会经济活动日趋活跃,以英语专业为基础的能力要求越来越多样化,使得就业市场中来自非英语专业的竞争增大。再次以工科为主的高校大都是将教学重点放在工科的主干课程上,而英语专业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被边缘化的境地。最后是英语专业学生现有的知识体系陈旧,导致毕业生无法满足企业人才需求。
四、创新ESP教学改革,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创新ESP教学实践,打造应用英语精品专业(工程翻译方向),立足石家庄铁道大学四方学院推进ESP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分析应用英语专业(工程翻译方向)课程设置。首先必须具备多学科交叉的基础,依托学院以工科为主特色专业在国内享有很高的知名度,成为我国铁路建设为主的电力、桥梁工程等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再次在桥梁与隧道建设、土木工程等专业方面抓住我国在一带一路的时代背景下,企业走出国门寻求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经调研论证,我们在学院英语专业的办学基础上,利用现有师资结构、教学资源,增设工程翻译方向应用英语专业,具有十分可观的发展前景和战略机遇。工科院校ESP人才培养应当基于教育是为国家和社会服务的总要求,根据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对ESP人才的实际需求进行改革,要坚持科技意识和人文意识相融合的办学理念,拓宽专业口径,实现复合型、应用型、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而不懈努力。
五、结语
推进工科院校ESP教学改革是立足学院实际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今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会议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创新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一年。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当前教育领域正在进行的重大改革之一,它对于促进毕业生就业和高校可持续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当代高校的英语专业教师,完成这一重大的历史性使命,进一步深入研究探索工科院校ESP人才培养模式,则是摆在我们广大英语专业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王占斌.关于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调查与研究[J].上海翻译,2005,(1):32-35.
关键词 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背景;原则;目标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07-0010-05
构建与发展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世界打造“中国模式”,是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其中,“体系”是目标,“特色化”与“现代化”是两翼,关键是从实际国情和职业教育特点出发,面向现代化、结合时代背景与历史任务,形成发展战略和策略。
一、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战略背景的历史反思
(一)社会经济发展对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热切呼唤
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教育是基础,人才是关键。不仅需要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而且“迫切需要职业教育提供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作支撑。”[1] 但现实情况不容乐观。据统计,在目前我国庞大的技术工人队伍中,具有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人严重不足,仅占4%左右,在一些高新技术产业中,这一问题更为突出。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曾出现“用工荒”,实质是“技工荒”。劳动力市场接连出现技能型人才“有市无人”的尴尬,其深层原因是人才资源贫乏和职业教育乏力。只有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局面,才能满足社会经济需要,实现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职业教育不可缺位。基于现实需求和未来趋势思考,国家做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职业教育要抓住当前发展的有利形势,利用空前优越的发展环境和条件,做出战略回应。关键是立足定位,有所作为,提高质量,提升品位,培养急需紧缺技能型人才。
(二)国民教育体系和谐发展对职业教育的强烈诉求
经过60余年的发展,我国“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2]。这是令人振奋的发展成果,也是中国对世界教育做出的重要贡献。但欲达到“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高度,“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共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3],还有相当的距离。表现在:一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和人民群众普遍要求接受优质教育的强烈诉求还不相适应;二是教育体制结构布局还不尽合理,普教与职教发展不平衡。这不仅制约职业教育发展,也影响“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整体和谐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改变长期存在的教育发展不平衡性局面,关键是通过优化资源配置等措施,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发展,促进国民教育整体和谐发展。一方面,既要在宏观上立足全局,着眼整体,面向未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大教育统筹力度,促进各级各类教育整体协调发展;另一方面,又要在微观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不断加大政策扶持与经费投入力度,特别是改造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农村职业教育的“短板”,促进沿海与内地及城乡职业教育均衡协调发展。这是国民教育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迫切需要
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间,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时期。外因是条件,而内因是决定因素,对职业教育发展至关重要。面向21世纪,科技日新月异、竞争日趋加剧、生产方式转换与产业结构调整等,对职业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历史上长期存在的重数量轻质量、重规模轻效率、重物化硬指标轻内化软实力的教育理念和发展方式必将退位于以质量为根本、内涵为重点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现代职业教育价值观与发展观。伴随观念的交替转变,职业教育内在隐含的结构性矛盾和发展性问题也将不断显露出来,如办学体制不完善,职教与普教成教、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发展不平衡,中高等职教衔接打造人才培养“立交桥”深层次改革不足等,与未来“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和“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4] 目标还有差距。所有这些都表明,深化内涵建设是我国职业教育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发展:战略原则与目标的理性选择
(一)战略原则
1.自律性与他律性统一
在哲学中,即指主客观的统一。自律性实质是从自身特点与规律出发,协调内部系统,发挥整体能量,以独特方式作用于客观对象。他律性本质是遵循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利用客观赋予的条件资源充分发展丰富自己。历史经验表明,职业教育发展史就是一部社会发展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辩证统一”,是职业教育发展不可逾越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反映在与社会关系上,需求与服务始终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永恒主题,贯穿于发展的全过程。不管条件盲目扩张或恪守本位无所适从,都是教育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表现。究其原因,是自律与他律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上未能达到统一的结果。由此可见,“构建体系是目标,两个满足是根本。”[5] 实现自律与他律的要义是辩证统一,关键是正确处理需求与服务的关系,这是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与发展的基本原则与思路。据统计,我国社会对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诉求在持续增长,职业教育也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职业教育将自律与他律和谐统一并融入教育改革实践中,关键是主动满足经济发展与大众的需要。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基本特征 建构策略
[作者简介]孙晓玲(1976- ),女,重庆人,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重庆 402160)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5-0009-03
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种类型、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实施机构以及各级行政管理组织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它与基础教育体系、高等教育体系一起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大教育系统。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就高度重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法律或政策文件,依据不同经济发展时期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提出了不同的目标和内涵。在新的经济转型时期,我国职业教育体系面临全新的挑战。分析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现实特点和特征,对构建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指导意义。
一、现代性与发展性:满足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本积累的需要
现代性指职业教育要体现不同时期的时代特征,满足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以增加人力资本优势,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及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发展性是指职业教育体系的内容要根据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随时做出调整,是一个动态的适应经济发展的过程。可以说,现代性是从横向的地域而言的,职业教育体系应该体现某一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对技能人才的需要;而发展性则是从纵向的时间序列而言的,职业教育体系应体现不同时期、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对技能人才的需要。
(一)根据当前经济发展特点和产业发展趋势,合理进行专业设置及专业布局规划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加速时期。从国际经验来看,各国工业化加速时期是其技术结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等变化最为快速的时期。同样,我国也正处于经济结构、技术结构和产业结构迅速变化的时期,这些变化使我国劳动力需求与人才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方面做出反应,适时根据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来调整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实现职业教育的专业体系对接产业体系。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看,其专业设置及专业结构由无序走向有序,由被动适应转变为主动服务经济产业发展的格局正在逐步形成。然而,由于许多现实原因,如学生家长的职业取向不太合理、部分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出于生源和办学成本的考虑设置过多热门专业等,一部分专业的开设并未与区域产业紧密结合。产业结构是专业结构调整的根本依据,各地区应该在对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和产业需求进行充分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积极对接产业,合理统筹专业布局,调整专业设置,从而增强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耦合度。同时,以职业岗位群为专业设置和区域专业布局调整的方向,也是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提出的要求。
(二)根据未来经济发展趋势,培养绿色技能型人才
在绿色经济理念之下,技能与工作世界将发生一系列巨大变化。关于“绿色经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定义为“通过减少环境污染和防止生态资源短缺,来改善人类生活、提高幸福度和达到社会平等的经济”。随着绿色经济这一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绿色工作以及绿色工作技能等概念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且延伸到了“绿色工作”。“绿色工作”是通过有关措施,减轻企业和经济部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从而实现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国际劳工组织(ILO)一项覆盖全球21个国家、世界60%人口的关于“绿色工作技能”的调查显示,目前传统行业内的很多技能在未来都将发生彻底的改变。随之而来,为这些行业培养广泛的替代技能即绿色技能,就会逐渐成为一种需求。从内涵上来说,绿色技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更加绿色环保的经济发展方式所需要的技术性技能,二是就业劳动者应对新兴技术性技能需求的基本通用技能,以及跨行业趋势的通用绿色技能。从政策来看,我国《“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明确指出,众多新兴领域的研发创新和产业集聚,都将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强大动力和源泉。这就要求职业教育体系在构建过程中通过课程结构设置等将绿色技能作为重要的培训内容,以培养适应绿色经济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二、终身性与开放性:满足所有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人对自身技能积累的需要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终身性指我国职业教育应是面向全社会、面向人人的教育,它为所有不同背景的人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再学习、再教育的机会,共享教育资源,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职业教育需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开放性是指职业教育应该在办学主体、学制、学历、培养对象、学习时间、学习地点等方面开放,无论什么年龄、什么时间,只要有需要,都可以参加技能培训。开放性是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主要表现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向普通教育(基础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继续教育的开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终身性和开放性是互相联系的,终身性就意味着开放性,而开放性不仅包括对人人开放,更包括对人的终身发展开放。
(一)关注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全过程,实现学历职业教育与非学历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
终身教育的本质内涵是使更多的人找到适合自己学习和发展的空间,提供各种不同的成才道路,要求职业教育内容多元化,形式灵活化,从而满足个体不同发展阶段的各种需求。这就需要将职业教育融入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包括从职业准备教育到就业或岗位培训,再到升迁、转岗、再就业培训等的全过程。当前,我国虽然从意识层面开始注重非学历教育在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发展,有的地方政府从政策文件上规定职业教育参与非学历社会培训的规模与学历教育规模的比例至少应当保持在11的状态。但在实践层面仍然有很多学校达不到这一目标,依然改变不了学校本位的学历式职教体系。一定程度上讲,职业教育中非学历教育的完善程度是判断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标准。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参与非学历的社会培训的规模很小,且并未形成可以借鉴的培训机制、培训模式等,其社会培训效果更是非常有限。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学历职业教育应当发挥其优质资源优势,整合资源,有效利用,参照行业权威的职业资格证书要求,承担起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其他社会人员技能培训的重任,重点完善以“农村失地农民再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为重点的社会培训,真正实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真正实现学历职业教育与非学历社会培训的有机协调和一体化发展。
(二)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形成政府、行业、企业等多元办学的开放性格局
职业教育的准公共性使得我国政府在发展职业教育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在终身化时代,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开放性特征要求职业教育深化办学体制改革,以增强职业教育活力、提升职业教育质量、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效益为目的,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的办学格局。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办学主体相对比较单一,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相当重视公办系统的职业教育,而对行业、企业、个人办学行为的支持力度远远不够。截止到2012年底,我国共计有中等职业学校9762所,公办职业学校的学校数、在校生数和教职工数均占总量的90%左右,民办学校的比例只有10%左右。多元办学主体有利于引导职业院校之间有序的良性竞争,从而在竞争中不断提升职业教育的整体质量。另外,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等行业第一线的应用型技术人才,这就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等必须适应劳动力市场的要求。也就是说,职业教育面对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应该主动适应、紧密融合、及时调节、满足需求。因此,要强化职业教育的开放意识,广开办学渠道,不拘一格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种应用技术人才。
三、衔接性与融通性:满足不同层级、不同类型教育协调发展的需要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衔接性是针对其体系内部的概念,主要指的是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沟通、高等职业教育与技术本科教育的衔接等,主要体现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教学过程、招生考试、教师培养、评价方式、行业参与等方面。融通性主要是针对不同的教育类型而言的,指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该是一个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协调发展、相互融通的体系,能够通过一定的渠道相互衔接,构建起两种教育类型之间的“立交桥”。可以说,衔接性主要指纵向层面的职业教育内部各层级的衔接,融通性主要指横向层面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体系的融通。
(一)多渠道发展技术本科教育,实现职业教育内部各层次和内容的衔接
从职业带理论看,职业带的右移将技术性人才类型进行了细分,包括技术员和技术师两个系列,技术员由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培养,而技术师则由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来培养。纵观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也可以看出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一直呈现出办学层次高移的趋势。层次的高移趋势是职业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切性变革,是对现代科技革命的主动性反馈,促使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期,要实现转型并成功跨越拉美国家所遭遇的“中等收入陷阱”,要求众多企业转变增长发展方式,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而决定增长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要素是技能劳动力要素,这为我国发展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提供了现实基础。因此,要想使我国企业掌握国际尖端技术,提高其产品质量和全球竞争力优势,同时提高现有技术人员的技术能力,就必须发展技术本科教育。然而,发展技术本科教育不能一哄而上,“一刀切”地实行升级或转型,在实践过程中应该注意三点:第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如东西部区域间正面临着产业转移趋势,发展技术本科应该根据区域经济对技能人才的需求而定;第二,发展技术本科教育应该以专业为单位,而不是以整个学校为单位,要严格把关专业发展质量,以专业发展质量为核心和重点进行考察,因为一所学校内部各专业之间必然存在质量差异和不均衡发展现象;第三,要在职业教育体系内部,各个层次的职业教育,必须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结构、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方面体现层级,并实现相互衔接。同时,改革高等职业教育招生制度、考试制度、评价方式等方面的内容,也是促进其层次衔接的重要举措。
(二)建立职业资格框架(NQF),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体系的衔接和融通
多年来,我国普通教育对职业教育的影响可以说是根深蒂固,但职业教育对普通教育的影响却是微乎其微。尽管这一现状在观念意识上早已达成共识,但在实践中的探索却鲜有进展。以行业、企业参与制定的全国统一资格标准为基础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可以很好地实现职业资格证书与教育学历证书的对等和互通,通过资格框架实现等价和体系间的流动。一般来讲,职业教育体系与普通教育体系的融通性可以通过两类策略来实现:一是建立职业资格与文凭等值融通的整体性框架。资格框架下的职业教育体系相对独立,又实现学生以能力结果为基础的横向和纵向流动。例如,英国国家资格框架(NQF)下基于课程的职业教育体系,实现纵向衔接、普职等价、普职沟通。二是通过职业教育体系的内部组织来实现。例如,美国的职业生涯教育以及技术准备(Tech Prep)和台湾的职业教育体系等。我国应该建立起统一的国家资格框架。在这一框架之内,既包含职业资格证书体系,也包括学术资格,逐步推动普职等值,以此不断改变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内部的不利地位,也有利于学历社会向资格社会的转变。在国家资格框架中,政府、学校、行业各司其职,各有重点。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制定各级各类国家资格标准,并按标准进行严格审批;职业学校、行业、社会培训机构与技能鉴定机构则具体负责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
四、公平性和公益性:满足低技能劳动者技能提升和生活改善的需要
职业教育公平是教育公平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尽管职业教育经济属性决定了其会因区域发展水平不同而导致不同地区教育收益的不同,但教育公平要求确保所有人员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获得均等的公共职业教育资源。公益性则是指职业教育可以使国家、社会、企业和个人等群体共同受益。公益性的潜台词是“公共利益”,所谓“公共利益”是指满足社会或群体中全体成员或大多数成员的需求、实现他们的共同目的、代表他们的共同意志、使其共同受益的一类事务。从经济、社会、教育角度来看,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个人就业和生活的改善以及社会和谐稳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能使国家、社会、企业和个人等全体受益。
(一)拓宽正规职业教育生源渠道,让所有人享受同等的受教育机会
现阶段,虽然职业教育与培训资源已经相对丰富,人们接受职业教育的权利有了较好的保障,但是不同类型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候开放,还是受到诸多条件的制约。例如,根据我国目前的相关教育制度,如果一个人脱离了正规学校教育体系,那么将很难重新回到正规学校教育体系。由于适龄人口的不断减少,职业教育领域面临着招生困境,而拓宽职业教育生源渠道的做法对许多地区生源困境的改善起到了促进作用。自2009年以来,许多省市相继出台政策,明确提出拓宽生源渠道,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向已就业者开放。例如,陕西省将返乡农民工等急需职业技能培训的人群纳入招生对象,拓宽中职生源渠道,扩大招生范围;河南省积极拓宽招生服务面,完善招收非应届初中毕业生的招生及教学制度改革,把招收往届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退役士兵、在职职工、下岗失业人员等纳入中职招生范围。未来,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必然面临着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职业教育必须明确定位,调整培养目标,拓宽其生源渠道,将农村剩余劳动力等作为招生对象,让其享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
(二)缩小职业教育受教育过程的差距,促进职业教育均衡发展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素、禀赋等不同,我国职业教育存在较为严重的东西部区域差距与城乡差异,这也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态之一。东西部区域差距不仅体现在规模数量上,更体现在办学条件、经费投入、师资队伍、课程教学等诸多层面上。而在同一区域,城乡差异也较明显,高等职业教育几乎都集中在城市,农村地区只有少量的中等职业学校。与东部地区和城市相比,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享受的教育资源是非常不平等的。这种仅仅因为地域的不同而接受不同质量教育的状况是非常不公平的。在这一问题上,国家层面目前的做法是通过“政策驱动”,从招生层面推进职业教育东中西部合作办学,目的在于让东部地区的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发挥其引领和辐射作用,带动并提升中西部地区的职业教育质量,进而促进全国职业教育的均衡发展。这一举措显然是有益的,但仅停留在招生层面的浅层次合作并不能真正推动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如何从政策、制度、环境等层面有效推进职业教育的均衡发展,避免让不同区域的学生接受不同质量的职业教育,是当前国家和地方政府需要高度重视并竭力解决的问题。
(三)对低技能型劳动者进行公益性培训,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流动
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的教育,根本目的是让人学会技能和本领,能够就业,成为有用之才。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发展,工业和服务业聚集、升级,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趋势加快,职业教育在此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动力作用。美国经济学家米凯・吉瑟研究证明,在乡村地区,教育水平每提高10%,就会多诱导6%~7%的农民迁出农业。据估计,到2020年,我国将有近两亿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第二、三产业。要实现如此大规模的人口转移,只有对其进行职业技能教育和培训,提高其技能水平,才能促进他们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并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后的职业稳定性和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以缓解快速增长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危机。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模式都力争让全体社会成员可以自由、平等地选择和分享受教育机会、公共教育资源和相同教育质量。例如,德国联邦政府对国民做出承诺:谁都不会因为无钱而不能接受教育和培训。因此,我国需要从政府政策层面,坚持职业教育的公益性特征,应设立专项资金,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的优势与潜力,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失地农民、新型农场主、城市失业人员进行公益性的职业培训,增强他们的技能水平和生存发展能力,提高其工资收入和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范唯,郭扬,马树超.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本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1(12).
[2]黄尧.职业教育学――原理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 职业教育的供给侧改革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的高等职业院校管理改革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 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视角下的高职课程改革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理性追问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国际比较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实现途径 关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思考 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思考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构的整合路径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区域式建构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路向 关于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思考 关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若干思考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几点思考 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的基本框架 职业教育的供给侧改革之路 基于大职教观角度分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职业教育建设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Construction of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Based on Supply-side Reform
Wang Naiguo, Yang Haihua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increasingly striking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 between demand and supply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the construction of a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should serve as the destin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supply-side reform.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current status and defects of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and the reinterpretation of connotation of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based on supply-side reform, basic features of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including people orientation, demand orientation, communication in length and breadth, and specialty transformation should be established. On the basis of thi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 and proposal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based on the supply side reform, which is to cancel the proportion of general and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and partial admission, and carry out general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integration to break the elite schools barriers.
3.1 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坚定意志
1991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就提出,要在10年内初步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框架;其后的2002年、2005年、2010年和今年出台的国家有关文件都把未来一个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目标定位在体系建设上,见表3-1,表明了政策目标的一致性和持续性。
3.2 推进体系建设是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既是中国发展职业教育矢志不渝的目标,也是一个聚集社会各方面共识、不断推进职业教育理念集成创新的过程。仔细分析20多年来关于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目标的表述,既有一以贯之的坚持和毫不动摇,也有根据发展环境和自身条件变化做出的与时俱进的调整和变革,见图3-1、3-2、3-3、3-4、3-5。
3.3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的基本架构
2014年6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做出总体描述,这一框架具有体现终身教育理念,服务需求、开放融合、纵向流动、双向沟通的特点,见图3-6、表3-2。
3.4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途径
刘延东副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要聚焦主攻方向,积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并全面阐述了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改革重点、主要途径和方法,见表3-3。
关键词:高校校园 体育文化 社会认同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3-0067-02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体育文化已经成为了素质教育的宗旨要求里不可或缺的部分。高校校园的文化建设宗旨是文化价值的实现。而文化价值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校园体育物质文化、校园体育制度文化、校园体育行为文化和校园体育思想文化。
一、浅析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
1.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的构建
校园体育物质文化是体育文化的直观表达。它主要表现为校园的体育相关的建筑,布局,教学设施等。科学性、艺术性、经济性的体育物质文化是一个具有良好的体育物质文化所应该具有的基本特质。以清华大学的体育场为例,清华大学体育场的建设展现了体育建筑的力量美,并充分采用了自然光线。这样的校园体育物质基础将会为清华大学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提供重要的依据。
2.校园体育制度文化的构建
校园体育制度文化是学校为了规范体育教学所形成的一套健全的规章制度。一般将这种规章制度装订成册,并让教师学生阅读学习,从而约束、完善自己的行为。这种规章制度很好地指导师生的体育活动行为,并为构建健全的校园体育文化提供理论保障。
3.校园体育行为文化
校园体育行为文化是大学生在体育思想文化指导教育下所完成的体育活动与体育竞赛等体育行为。包括在行为中所展现出的学生的仪表、气质、态度等各项外在的素质。行为文化是校园体育思想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内涵的外在表现。
4.校园体育思想文化的构建
校园体育思想文化是通过学校的体育教学、体育活动和体育比赛等活动所形成的校园体育文化,它包括校园体育思想、体育观念、体育意识等。高校校园体育思想文化以自己独特的价值,对大学生的思想及身心健康有重要的影响。校园体育思想文化的内涵就是其价值观。但是,目前高校体育教学对于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更偏重于物质价值,而非精神价值,即看重学生的身体锻炼重于对学生的精神培养。我们更应该重视“精神”和“物质”的结合,培B学生体育活动中的荣誉感,强调体育竞赛中的团队精神。
二、高校体育文化社会认同的重要性
高校体育文化的社会认同与高校体育文化的深层结构、中层结构、表层结构都密切相关。
1.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社会认同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在深层结构上的相关性
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深层结构上,高校体育相关的哲学思想、价值判断、审美观、健康观、意识形态等的社会认同度直接决定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具体形态存在的依据、发展原则和发展方向,必须符合社会的价值判断准则,以弘扬高尚的体育精神为目标。
2.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社会认同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在中层结构上的相关性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中层结构是由一系列校园体育教学、竞赛的规则组成。只有规则、制度的公平、完善,才能促进体育教学的提高与发展。因此,它直接决定了校园体育发展的组织结构和操作效率。
3.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社会认同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在表层结构上的相关性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表层结构主要是将深层的体育文化概念通过中层的操作结构以及实际活动规则,表现为具体的教学活动、体育竞赛、体育设施的设计等等。而对于高校文化的社会认同直接从深层结构上决定了体育文化的发展方向和价值取向,从而影响了中层结构对于体育精神与体育行为的连接,进而影响表层结构的一切体育活动。
三、如何提高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社会认同度
1.加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社会认同的基础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价值观。只有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价值观得到了社会认同,才能提高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社会认同度。高校体育活动的主要价值表现在精神价值和物质价值。精神价值即运动带来的学校荣誉感和个体荣誉感,以及在活动中的团队精神。物质价值主要为大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身体得以锻炼,气质、精神得以改变等(下转第66页)
基金项目:本文系烟台社科研究项目“烟台市完善现代教育体系建设研究” 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牛海龙,山东商务职业学院会计系教师,硕士,研究方向:金融学;丁国强,山东商务职业学院会计系教师,学士,研究方向:会计;岳彦姝,烟台市芝罘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学士,研究方向:人力管理。全面构建烟台市职业教育体系现代交际・2016年7月
全面构建烟台市职业教育体系
牛海龙 丁国强 岳彦姝
(山东商务职业学院 山东 烟台 264003)
摘要:目前,烟台市职业教育在评价机制、衔接机制、保障机制等方面存在问题,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已陷入瓶颈期。本文深入总结了制约烟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几大因素,从烟台市情入手,提出破解当前职业教育发展难题的三大突破口,分别是以实用性为核心、以大职业为理念、以立体化为特色,并客观分析了各项解决之策的必然性。
关键词:烟台 职业教育体系 评价 大职业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3-0068-02
职业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不断深入,烟台市中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崛起,生源质量显著提高。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职业教育仍然存在着社会认可度不高、建设理念相对保守、社会企业参与不足、人才培养模式模糊、根基薄弱、国际化接轨程度不高等诸多问题。问题主要体现在现在的职业教育体系还没有跟上现代经济转型的需求,所以当务之急需要改变目前陈旧的职业教育体系。
目前,在全国大背景下纵观烟台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虽然可以看到我市在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上已经尝试着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但要到2020年实现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目标还有长远的路要走。如今烟台市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问题。
一、烟台市职业教育评价机制问题
职业教育评价机制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重要的一步。在烟台市目前现有的职业教育体系中,评价机制与实际教育质量有脱钩的现象。首先,评价机制仅限于走过场,评价的好坏无法与学生质量、老师教课质量直接画等号;其次,职业教育评价标准不够全面,教师很容易为了评价而去评价;再次,学校往往作为评价的主体过于单一,评价的主要参照也仅仅是课堂内容、校内表现,这使得评价结果过于片面。行业、企业、政府等一般不参与评价过程,学生的职业技能提升与否、实习情况均无法体现。
二、烟台市现代职业教育过渡机制问题
根据国际标准,“处于3A阶段的学生只有经过4B阶段的补充教育,才能转入高职教育,这个一方面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提高生源质量”,按照这个思路,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应该主要来自中职,这样才比较合理。但是一直以来,我市大专职业教育的生源大部分来自于高中生,而并非中专生。高等职业院校成为普通高中无法升入本科学校的毕业生退而求其次的无奈之选。这种被动的选择直接左右了社会大众对于职业教育社会地位的有色看待,这种偏见很容易让学生产生自卑心理,不利于学生学习以及以后工作。
三、烟台市职业教育保障机制问题
这里的“保障”主要有三点内涵:经费保障、政策保障以及人才保障。由于历史原因,国家高度重视对普通教育的经费投入而轻视对职业教育的投入,缺乏足够的经济基础,导致职业院校的发展长期停滞不前。目前,我市的高等职业教育只有专科层次,可以说,高等职业教育整个体系都低于普通高等教育,这种情况跟目前我国对高级技术从业人员需求的日益增加产生了巨大的矛盾。以上种种保障的缺失导致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教师岗位吸引力不足,教育资源流动性大。不少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很多教师将高职院校当成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过渡跳板,影响职业教育人才的长远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我国教育的重大战略,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具有重要意义。虽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其核心仍然是服务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需要。由此可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从以下三个重点入手。
(一)以实用性为核心是职业教育的根基
“实用性”是指职业教育跟“理论性”本科教育最大的区别点,具有@著的职业性和应用性。虽然现有的职业教育体系看似是普通高等教育体系的补充,但必须看到职业教育的存在是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对技术型人才的高需求,而非“次品回收站”。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应该是两条培养计划相对独立的体系,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是根据就业市场上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专门开设职业性课程,课程目标就是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与岗位的匹配度,着重强化实践教育与技能训练的作用,融职位需求与个性需求于一体,最终为社会各个行业大批量输送能够胜任岗位的高素养、高技术、高水平人才。
(二)以大职业为理念是职业教育的力量之源
大职业教育理念以开放性、多样性、包容性为主要特点。要想全面地实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应该将教育对象从个别群体辐射到社会大众,让每一个公民都有自由选择接受职业教育或培训的机会。应该促进职业教育逐步分层发展,建立低、中、高各个阶层教育之间的互通体系,保证现代职业教育的开放性和自由性。打破现在社会就业中靠文凭定终身的旧观念,进一步拓展职业教育的发展空间。更加重视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着眼于受教育者的未来发展,提高其在未来职业发展过程中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将阶段性教育转化成职业前教育、就业培训、职场培训等全方位的过程,让职业教育贯穿到一个人就业生涯中的各个阶段。
(三)以立体化为特色是职业教育的发展之路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使相对割裂的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逐渐互通融合,打破中职与高职之间的固有界限,让校内教育、技能培训、企业实习环环相扣。最终构建起适合人的全面发展的终身教育体系,打造入职前后人才培养一体化、普教与职教间相互沟通的“立交桥”,满足不同个体差异在不同阶段中的学习和工作的需要,让体系的构建形成三维一体化,改变以往职业教育发展不顺畅的局面。简要地讲,是要把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低、中、高每一个都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交错融合,并且与职业市场需求紧密结合。
总之,构建烟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任重道远的任务,最终是否能够形成以现代职业教育学制体系为核心,以专业设置、辅导教材、师资建设、理论研究、技能培训、岗位实习、就业创业、评价机制、政策法规、经费投入等配套设施为支撑的立体的、完整的体系,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否真正确立的重要标志。这需要政府、社会、企业的多方参与,仅凭某一单方面的努力,是很难达成目标的。只有客观、科学、有针对性地对难点、重点各个击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的理念才能深入烟台,建设行动才可以更有效率和执行力。我们应立足于时代的大背景下,放眼到烟台市情的大环境下,拓展思路、放眼未来,有比较、有分析、有选择地学习模仿其他地区甚至其他国家不同类型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成功经验和做法,认真仔细总结我市职业教育历史、重点难点和经验教训,积极顺应教育改革的大形势,谱写构建烟台特色、中国领先、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篇章。
四、结语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社会认同是高校体育教学活动得以提高和发展的基础。因为社会认同是人们对共识的东西确认的一个过程,因而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社会认同的过程是一个体育文化不断自我构建、自我重塑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体育文化的构建不仅能逐渐自我完善,还能通过社会认同得以弘扬高校体育文化精神。校园体育文化的社会认同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体育学习态度,促进高校学生的健康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完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社会认同还要做到高校体育文化的体育标识、精神能得到社会的认可,符合社会的价值标准。
参考文献:
[1]沈芝平.校园体育文化的理性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2(4).
[2]林萍仙.试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及其构建[J].体育文化导刊,2003(3).
[3]罗少功.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理论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2006(4).
[4]刘勇,胡建忠,周健生.校园体育文化本质探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