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力运维市场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一体化运维;电力信息;通信;价值探讨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6.139
0 引言
创建电力信息网络通信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推进电力系统朝向自动化、智能化发展,其功能主要表现在实时掌控电力系统的工作运转状况、数据信息的详细准确以及资源的优化分配等。就供电企业而言,电力信息通信网络的一体化运维体系创建水平关乎其在供电市场的地位与服务质量。对此,本文对相关方面的研究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与现代化意义。
1 一体化运维体系在电力信息网络通信中的发展概况
现代化信息的飞速发展,创新型的科学技术手段应用到电力系统建设当中,且逐渐占据重要地位。在当前的发展形式下,现代化电力信息系统自动化、智能化运行将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体化运维体系在电力信息网络通信中的l展程度影响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其使用情况相关于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制定与调整,其凭借着现代化科学技术赋予的智能化与自动化优势能够帮助电网实现全面性覆盖,在供电企业与使用用户之间搭设桥梁,进而实现与用电用户的双向沟通交流。现代化信息不断加快发展脚步,实现电力系统的自动化与智能化是全体供电企业共同努力的基本目标,但是在一体化运维体系在电力信息网络通信不断前进过程中,为了迎合智能电网的发展要求,网络通信系统的不断增大建设规模与覆盖区域,其中包含六大工作环节(发电、输电、配网、用电、调度、变电),这六大环节同时也是发展中的难点。
第一,对现有资源进行合理分配,这是电力系统实现网络通信的首要内容,但因为其比较容易受到专业资源与通信情况的制约,所以在运维管理工作中很难实现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在一定限度内对网络通信信息的发展造成阻碍。在不断优化运维体系的过程中,现有资源呈现着多样化特点,通信也呈现着多元化方式,此方面对一体化管理造成了极大的阻碍,管理措施未能得到有效统一,这对网络通信与信息资源的使用高效化是极为不利的。
第二,针对当前社会发展情况而言,科学合理的监督管理系统是一体化运维体系电力通信在发展过程中第二大重点内容,但在当前的建构体系中,信息系统与监督管理系统的独立性突出明显,监督管理系统功能数量较少且性能不够优越。通过监督体系系统检测得出的电网建设信息的精准度虽然能够满足当前要求,但由于其监测环境条件的制约,实际监测工作仍旧有待提升。
2 一体化运维体系在电力信息网络通信中展现的基本特征
一体化运维体系在电力信息网络通信中所凸显的基本特征普遍表现为以下四点,分别为:互动新、信息性、数字性以及自动性四个方面。数字性基本特征具体体现在一体化运维体系的信息通信数字电表以及其余用电设备中;信息性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一体化运维体制中涵盖的电网信息、市场信息、用电用户信息以及宽带信息等共同组建的信息平台;自动性基本特征则具体体现在电网在运行过程中的安全稳定掌控,用电用户客户端与变电站的自动智能监控;互动性基本特征具体体现在电能生产、输电以及用户的详细用电信息等为基础的互动与重大事项的调查与决策。
3 一体化运维体系在电力信息网络通信中的管理完善策略
3.1 管理方法
一体化运维体系中电力信息网络通信的重要管理方法涵盖了创建信息管理机制、优化资源模型、配置及时报警设施以及整理与分析检测数据等内容。对此,我们应该针对在资源分配中容易出现不均衡的现状,创设资源优化模型,使各个不同的模型能够针对具体工作提供相应合理解决方案。但在模型转化的过程中需对实际情况进行了解与分析,对不同的信息资源分类进行处理,依照由上到下,由重到轻的基本顺序进行规划,基于此,依照电力企业的实际情况对全部资源进行整合。此外,在模型的转化中还应对电力信息的当前系统模式进行调整,确保具体信息与电力系统功能的有效匹配,准确反应出电力系统的工作运转状态。最后对所体现出的信息做出整体总结,以此推动资源使用高效化。
为了增强不同种类信息数据之间的关联性,采用分析检测数据的方式丰富检测功能,提高信息间的紧密联系性。配置及时报警设备的主要目的为优化与调整网络信息监管体系,监测与发展其中可能存在的风险问题,提高电网运行的稳固性与安全性。创建信息管理机制的主要目的是统一与协调一体化运维体系管理模式,融入到发展过程的始终,提高运维维护的经济效益与层次性。
3.2 完善策略
其作为电网的关键部分,在体系优化的过程中应将其与电网业务进行统一设计规划。不断完善电力系统的网络构架,制定高效、切实可行且统一的网络通信标准,增强设备间、数据信息间以及操作的互通性。将具体业务内容向发电、输电以及用电用户的终端拓展、延伸,在实际运用环节中将其作为支撑电网的数据信息搜集、保护以及控制业务,促进一体化运维体系在电力信息网络通信中的可信度与高效度。
4 结束语
本文简要分析了一体化运维体系在电力信息网络通信中的应用基本概况,就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整理与分析。总结一体化运维体系在电力信息网络通信中的基本特征与发展中占据的位置,基于此,详细深入探讨电力信息一体化运维体系的管理方法与完善措施,望以上内容对智能与自动化的电力系统建设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魏鹏,缪益平,战永胜等.基于NGOSS构架的流域电力生产通信网络一体化运维支持系统[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4(11):35-36.
(1)我国风电大规模投运时间较短,还未形成的完整、系统、健全的运维管理体系。目前,我国风电场运维管理模式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借鉴火电或水电的运维管理形式,二是不完全承包的的管理形式。这两种管理形式在实际操作中忽略了风电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一方面造成了资源浪费,增加了运行成本。另一方面只注重于眼前利益而忽略了风电的可持续发展。(2)各风电场的运维管理工作主要体现在设备的运维管理、备品备件及消耗性材料的管理、技术管理、人力资源的管理、安全管理等五个方面:①设备的运维管理:包括风力发电机组、升压站内设备和集电线路的日常运行维护、定期巡视与消缺、事故预防和处理、非常规性维护和技术监督工作等。②备品备件及消耗性材料的管理:关键和消耗部件的合理库存、库房管理、供应商管理等。③技术管理:包括数据的统计和分析、设备故障分析系统和技术文件的管理等。④人力资源的管理:技能培训、人员管理等。⑤安全管理:人员管理和设备安全管理。
2风电场面临的问题
(1)对于近年日益受到重视的风电并网与消纳问题,国家能源局的《能源行业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中提出,要采用安全、高效、经济先进输电技术,推进12条电力外输通道,进一步扩大北电南送、西电东送规模。据国家能源局的2014年全社会用电量等数据显示,2014年并网风电9581万千瓦,同比增加25.6%,同时并网风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为1905小时,同比减少120小时。所以目前对于风电的快速建设与电网送出消纳的问题依然严峻。(2)在风电行业发展迅猛的势头下,为合理引导风电投资,促进风电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提高国家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资金补贴效率,国家发改委于2014年12月31日下文,决定适当调整新投陆上风电上网标杆电价,将第I类、II类和III类资源区风电标杆上网电价每千瓦时降低2分钱,调整后的标杆上网电价分别为每千瓦时0.49元、0.52元和0.56元。在限电问题仍较严重、CDM收益大幅缩水等问题,风电收益的下降势必会削弱其竞争力,以回报率为重要指标的投资者,可能会因此产生对风电的冷漠,进而引发风电投资减速。(3)一方面由于我国风电大规模投运时间较短,还未形成适合风电场特点运维管理体系,另一方面风电建设规模的快速增长必然带来风电各专业人才的稀缺,且风电场位置地处偏远艰苦,很难吸引优秀人才和稳定人员,所以风电场的人员主要以刚毕业的大学生为主。由于现场经验不足,再加上运维管理不成熟,很难确保风电场的安全稳定运行。所以在这些严峻的经济效益壁垒面前,传统的运维管理等模式逐渐不能满足现在的市场要求,一个巨大的风电运维市场在逐渐显现。无论是风电场的投资者,运营商还是第三方服务商,都将面临运维管理的重大机遇和挑战。怎样在这种严峻的经济效益面前减少运维成本,确保经济效益最大化成了各投资者的当务之急。
3流转式运维管理模式及其优点
流转式运维管理模式是在风电行业快速发展及效益受到限制的时候的产物,它是依据土地流转理论提出的,主要针对区域风电或风电基地。它是各投资者或第三方组成的专业运维团队,通过“资源共享、集控管理、统一分配”的原则,把各单个的风电场流转为统一的整体,形成规模经营的管理模式。它通过专业运维团队把流转的风电场的各种风机机型进行集控、统一管理,建立运维大数据库及健全风电场标准化作业体系,形成资源共享的良好局面。(1)队伍专业、运维可靠流转式运维管理模式通过集控管理不仅改善了原来风电场运维时人难招、人难留、条件艰苦、体系不健全等不足,反而以更专业、更优秀的人才为主体,以运维大数据库为依据,以标准化运维体系为基础,简化运维过程,提高运维人员和设备的效率,增加设备可靠性。(2)运维管理成本降低流转式运维管理模式实现了对地域分散的多个风电场远方监视与控制的要求,提升了风电场综合管理水平,实现“无人值班、少人值守、区域检修”的科学管理模式,减少了综合楼、生活配套设施、运维人员等基础成本,同时通过统一分配减少了备品备件的投入,反而通过资源共享提高了备品备件的享有量,降低了因备品备件的不足带来的电量损失。(3)科学管理、技术创新流转式运维管理模式通过各种机型的大数据库资源的共享,可以有效的发现各种风机系统和各部件的优点和不足,通过对各种风机机型特点的积累和掌握,能更好自主创新,创造更安全、稳定、高效率的风机。
4流转式运维管理待解决的问题
(1)各集团、单位或第三方运维团队建设集中型的集控中心,建立数据采集、统计、分析及故障预判等资源共享型的大数据库为整体运维的依托,同时完善风机运维管理的标准化作业体系,进行全局性的运维管理。(2)合理解决集控与各风机的通信接口规约问题。各风机设备业主要与厂家明确风机对外接口的标准及版本,统一接口数据类型,确保通信接口满足集控的安全及技术要求。已投产项目要与厂家沟通、协调好相关技术问题。(3)建立集中的备品备件库。针对不同的机型和设备,根据器件损耗率和相同设备的数量合理的采购、储备,有效减少单个电场单元对大器件、昂贵器件及通用型基础设备的共同储有量。(4)建立健全流转式运维管理的监管和监控制度。各集团、单位或电力监管部门根据流转式运维管理建立统一的监管、监控的管理制度,让流转式运维管理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5结语
用户资产是指由用户(包括政府、机关、军队、企事业单位、 社会团体、居民等电力用户)出资建设的、专门用于电力接入服务的专用网架及其附属设备、设施等供电配套资产。用户资产移交是供电企业实现“一强三优”目标,践行服务承诺,提升社会形象的重要举措。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房地产投资市场的活跃,社会经济生活对电力需求、供电质量和可靠性的要求与日俱增,然而用户投资建设的专用电力设备缺乏专业维护,导致设备故障时有发生,故障发生后亦得不到及时抢修处理,使得用户用电需求得不到保障,而用户资产移交则成为电网企业优质服务的必然趋势。表1是某供电企业近三年来接收的用户资产情况分析。
由表1可知,该供电企业2012~2014年接收的用户资产分别为7348.97万、10009.84万、14487.48万,呈现逐年递增趋势;在接收的电力资产类别方面,居民小区供电配套工程比例高达97.82%。
二、用户资产接收工作流程
现行FD企业接收用户移交资产的工作流程如下:用户资产竣工后,营销部根据用户提交的拟移交资产的原始价值材料,填写用户移交资产清单,提交运维检修部;营销部组织运维检修部进行现场鉴定、验收,由运维检修部出具技术评价及安全性评价报告;经技术评价及安全性评价合格的,按照审批权限报批。经批准准予接收的用户资产由相关部门逐层审核并依次在用户移交资产验收表上签署意见;营销部按照有关规定签订资产移交有效合同或协议,并将该合同或协议、用户移交资产验收表等相关资料提交财务资产部和运维检修部;财务资产部审核相关资料完整无误后,通知运维检修部建立设备台账并同步生成资产卡片,并依据用户资产移交原始价值或中介机构、专家小组等出具的价值专业认定结果进行账务处理。
三、用户资产接收风险分析
(一)权益归属不明确,法律风险大
产权是权益和责任划分的最主要因素,《供电营业规则》第四十七条明确规定:供电设施的运行维护管理范围,按产权归属确定。第五十一条规定:在供电设施上发生事故引起的法律责任,按供电设施产权归属确定。产权归属于谁,谁则承担供电设施的日常运行维护以及供电设施发生事故引起的法律责任。例如:在新建住宅小区配电室移交时,大多只移交室内各类设备,并不涉及房屋等产权的移交。配电室类房屋、建筑物多处地下室,常年失修,对室内变电设备形成安全隐患时,应由其权属机构进行维护修缮,而因此造成的设备损失却由供电企业承担。由于法定管理权、委托管理权和产权相互分离,法律尚未明确各自的权责范围,使得供电企业无权,导致的法律后果还是由供电企业承担,无形中加大了供电企业的法律风险。
(二)工程质量参差不齐,后续管理难、安全隐患大
新建住宅小区配电工程所需材料大多由投资方自行购买,产品质量难以把控,设备缺陷严重。近年来,随着客户施工工程的不断增多,供电企业对施工过程的监督力量薄弱,从而导致施工质量参差不齐。因小区施工现场不可见等现实条件的限制,运维检修部很难完全按照《安徽省居住区供配电系统技术标准》及网、省公司供配电相关技术标准实地验收,从而加大了设备的安全隐患,导致供电企业在安全措施、日常巡检以及防患排查等方面面临巨大考验。
(三)资产价值、折旧年限确定有难度,财税风险加大
用电资产为达到可使用状态,绝大部分都需要自行建造安装,而各用电客户因自身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存在价值核算信息不准确、不完整或无法取得价值证明材料,故需要估价或按预计未来现金流量入账。自行建造安装的用电资产并不存在活跃市场的报价或没有最近市场交易的相同资产价值可参考,预计未来现金流量也不能准确计量,导致单位自行确认资产价值难度加大。新建住宅小区内各区域范围工程完工时间不一,时长跨度较大,待该小区内所有工程全部完工时,可能先行完工的区域已经存在不同程度的毁损,故该小区用电资产移交时各类资产的物理状况、毁损情况大不相同,又由于财务人员专业知识的限制,故准确确定资产的折旧年限难度很大,无形中加大了企业的财税风险。
四、规范用户资产接收的应对措施
(一)完善用户资产接收手续,切实防范法律风险
供电企业应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对用户资产类别与来源进行分类研究、统计,制定规范、统一的用户资产无偿移交协议。在书面协议中,应明确规定资产移交的产权归属、法律责任等。对有关设备所附着的房屋、建筑物等,无偿移交有困难的,应在有关协议中约定由接收方无偿使用,并明确规定该房屋、建筑物的后续维修等责任归属,以免因该房屋、建筑物失修等造成移交的设备毁损等不必要损失的发生。
(二)积极争取新建住宅小区供配电配套工程收费政策,统一建设、统一维护,明确用户资产接收的技术标准
各单位应积极争取新建住宅小区供配电配套工程收费政策,推进新建住宅小区供配电设施统一建设和维护,从源头上把控小区供配电工程的质量标准。各单位应严格按照相关技术标准对拟移交的资产进行详尽评价、分析。对由于现实条件等限制无法施用技术标准的资产,应重点加强工程施工过程的监督管控。对于不具备接收条件的电力设施,应要求投资方后续整改,直至达到验收标准要求,对整改后仍不符合接收标准的,应不予接收。
关键词:风电;可持续发展;电力消纳;产业扶持;产业布局
中图分类号:F426.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4-0043-02
一、我国风电行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加快推进能源结构调整,风电作为最有发展前景的可再生能源,实现了高速发展。国家能源局统计,截至2015年底,我国风电累计并网装机容量约1.3亿千瓦,占我国全部发电装机容量的8.6%,占全球风电累计装机的33%。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中电联)统计,截至2016年6月底,全国风电装机容量1.4亿千瓦,同比增长30.7%;其中,占6 000千瓦以上发电装机容量的比重从去年同期的7.7%进一步提高至9%,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同时,我国风电装备制造业实现了快速发展,风电设备整体运行情况良好;但与美国、德国、丹麦等欧美风电强国相比,我国风电技术基础薄弱,在大容量风机叶片设计、风机自动控制系统、风向传感元件等方面却缺乏自主核心技术。
二、风电发展面临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2014年,国务院《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强调我国将大幅增加风电等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计划2020年风电装机达到2亿千瓦。但随着风电装机容量及发电量快速增长,目前面临弃风限电、标杆电价下调、项目盈利能力减弱等问题,直接影响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1.弃风限电问题严重。长期以来,由于电力统筹规划较弱、配套电网建设滞后,风电送出消纳成为风电发展的核心问题。国家能源局统计,2015年弃风电量339亿千瓦时,约为2014年弃风电量的269%,平均弃风率从2014年的8%增至15%;风电平均利用小时数1 728小时,同比下降9%。中电联统计,2016年上半年全国风电设备利用小时917小时,同比降低85小时,同比下降9.5%;其中,甘肃、新疆、吉林等弃风率超过30%,新疆、甘肃风电设备利用小时仅有578小时、590小时,部分风电企业经营压力很大。后续,如果“三北”地区、中东部、内陆地区低风速项目与分散式接入项目并网与消纳不能有效解决,弃风问题将成为制约风电发展的瓶颈。
2.标杆电价逐步下调。2014年,国家下调陆上Ⅰ类、Ⅱ类、Ⅲ类资源区风电标杆上网电价2分钱,计划到2020年风电与煤电平价上网,不再享受电价补贴;调整后的4类资源区标杆电价分别为0.49元/千瓦时、0.52元/千瓦时、0.56元/千瓦时、0.61元/千瓦时。2016年,标杆电价继续下调为0.47元/千瓦时、0.5元/千瓦时、0.54元/千瓦时、0.6元/千瓦时,到2018年进一步调整为0.44元/千瓦时、0.47元/千瓦时、0.51元/千瓦时、0.58元/千瓦时。以Ⅳ类资源区为例,2018年电价相比2014年下降5%,盈利能力低的风电场将被淘汰。同时,风电标杆电价相比火电、水电较高,价格竞争力较弱。长期来看,风电的电价保护政策将逐步弱化,新疆、甘肃等众多风能资源丰富、装机规模大的地区受到严重影响。
3.总体盈利能力逐步下降。风电项目资源方面,陆上风电已进入规模化开发阶段,风能资源富集、接入条件好、效益水平高的新项目越来越少;海上风电开发整体进展较慢,建设成本显著高于陆上风电,投资风险较大。市场竞争方面,风电项目核准权下放后,众多地方企业参与风电投资,导致风电项目竞争激烈,投资收益率下降。项目开发模式方面,风电早期多采用招投标的特许权项目方式,固定的入网电价低于当前的标杆电价,部分特许权项目经营困难。
三、风电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对策
当前,需要从国家主管部委、电网、风电产业等方面统筹考虑,共同解决弃风限电问题,优化风电发展的战略布局,维持适度产业扶持政策,降低风电建设及运维成本,实现风电的可持续发展。
1.加强风电配套送出工程建设,提高电网调度能力。统筹规划建设大型风电基地与配套送出工程,重点提升“三北”等大型风电基地跨省(区)、跨区域通道等远距离输送能力,扩大风电消纳范围和消纳市场。增强电网的系统调峰能力,提高风电集中地区的抽水蓄能电站、燃气电站等调峰电源比重,建立调峰、调频等辅助服务的补偿机制,提高本地电网的风电消纳能力;以蒙西地区为例,通过配套建设规模约为风电装机32%的蓄能电站,可以基本解决弃风及调峰问题[1]。同时,由于我国单个风电场风功率预测精度超过80%,区域预测精度更高;电网需要提升新能源发电调度系统的管理水平,改变将风电看作随机负负荷对待的现状,避免人为压低风电出力。落实优先上网可再生能源的节能调度原则,实现系统运行可靠性、经济性与风电利用效益之间的协调[2]。
2.完善风电产业布局,加快中东部、南方及海上风电发展。落实“输出与就地消纳利用并重,集中式与分布式发展并举”原则,优化我国风电战略布局。继续加强“三北”等大型现代风电基地以及配套送出工程建设,保持风电发展主体稳定。根据我国的风能资源条件和技术水平实际,加快中东部和南方低风速风电发展,提高分布式发电比例。发挥海上风电资源丰富、电场制约很少、靠近沿海电力负荷中心等优势,推动海上风电尽快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大幅降低海上风电成本。初步统计,我国海上风电装机容量空间约为7亿千瓦;截至2014年底,我国海上风电装机总量65.8万千瓦,到2020年预计增加至910万千瓦,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51%[3]。
3.维持产业扶持政策稳定,优先保障风电收购。长期看来,随着风电大规模开发,风电建设成本逐步下降。2014年我国陆上投产风电项目平均单位造价为8 619元/千瓦,为世界最低水平[4]。但是在中短期内,与火电、水电等常规能源相比,风电固有的高成本及出力波动性导致了风电缺乏竞争力。从欧美等风电强国发展经验来看,风电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支持,政府需要在强制性市场准入及购买、经济激励、研发支持等予以扶持[5]。因此,在当前电力市场化改革以及电力市场供求宽松的情况下,国家要适度维持风电的产业保护政策;加强对电力市场的监管,确保落实风电全额保障性收购的法规;保持风电财政补贴规模稳定,避免补贴总额短期内大幅下滑,保障风电的基本盈利空间和可持续发展。
4.提高国产装备质量可靠性,降低建设及运维综合成本。根据风电可再生能源的固有特性,降低风机成本和提高风机质量是行业发展的关键。实践中,风电机生产批量每翻一番,生产成本就会下降15%~20%;风电场的全寿命周期内,机组检修和运行维护的费用占比接近30%。目前,我国形成了完整了风电装备产业链,国产风机具有较大的价格优势,但是全寿期的建设及运维综合成本高于进口设备。因此,要持续加强风电技术创新,提高风机设备质量可靠性,增大风电机组的单机容量,提高风能转换效率,降低风机制造和运维成本。同时,加强海上风电技术创新,尽快突破8兆瓦及以上高可靠大型海上风机制造能力,适应后续海上风电规模化建设的需求。
四、结论
为了推动我国风电快速及可持续发展,需要统筹电源建设与电网建设规划,优先解决风电大基地配套送出工程,提高电网调度和调峰能力,将弃风限电的损失降至最低。加快中东部及南方低风速风电和海上风电发展,优化风电产业布局。维持风电产业扶持政策基本稳定,确保风电全额保障性收购。提升风电国产化设备质量可靠性,降低风电建设和运维综合成本,提高风电市场化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曾非同,陈初龙,唐修波.拟定蒙西电网风电与蓄能电站配合运行规模的简化方法[J].水电与新能源,2015,(12).
[2] 曾雪婷,刘天琪,李茜,等.基于动态调峰裕度的风电并网协调优化调度[J].电网技术,2015,(6).
[3] 闵兵,王梦川,傅小荣,赵婵.海上风电是风电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J].国际石油经济,2016,(4).
【关键词】电力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全价值链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与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电力施工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客户对项目的运行维护、人员培训等延伸服务需求日益增多,因此电力施工企业原有的从开工到竣工“单一式”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和市场的需要。
一、SY公司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现状
(一)管理模式现状。SY公司是N市电力施工领军企业之一,拥有较强的施工管理团队和较丰富的施工建设经验。经过多年的发展,SY公司具备了一定的品牌、技术等优势,但其“单一式”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基本局限于项目本身的施工作业组织与施工现场管控,而对工程设计、方案报审等前端环节和人员培训、运行维护等后端环节没有进行全过程组织,也无法通过团队合力为客户提供优质快捷的服务,影响了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与利润提升。
(二)“单一式”管理模式的不足。一是相关制度标准未覆盖项目前、后端环节,缺乏精细化成本核算机制与管控流程。二是项目管理层级较多,各专业部门之间的协调交叉多、难度大。三是多元化信息传导速度不高,信息处置工作量加大,对人力资源提出更高要求。四是客户从项目设计到后期运维需往返施工企业及相关单位多个部门,耗时费力,效率有待提高。
二、SY公司优化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一)可行性分析。SY公司优化原有模式,探索工程项目全价值链管理模式,对电力工程项目从可研至报废的全过程实施总承包管理,符合国家《建设项目工程总承包管理规范》(GB/T50358)等法律法规;SY公司常年从事N市及周边地区的电力工程项目施工,对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规定、要求熟悉了解,管理人员经验丰富,而且为电力施工贯标企业,管理规章制度较全,对变革所涉及的风险抵御能力较强。
(二)组织形式选择。
1.工程项目管理组织形式。工程项目管理组织形式主要有寄生式、独立式、矩阵式,其优缺点比较如下:(1)寄生式。优点:不需建立新机构,对企业原组织机构影响较小,项目管理成本较低。缺点:项目经理无法对最终目标负责,项目目标无法保证、项目管理团队对各专业部门之间的协调比较困难,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较差等。(2)独立式。优点:力量集中、指挥统一、协调方便、易排除外界干扰等。缺点:多个项目时组织效率低、成本高,不能充分利用企业的有限资源,项目团队相对独立,可变性和适应性不强,与企业间的有效融合度较低,团队成员的调动影响原部门工作与其个人发展、工作积极性等。(3)矩阵式。优点:资源共享、多项目平衡度高、项目团队与企业联系紧密等。缺点:不同项目团队对跨项目资源的竞争度较高、专业部门负责人与项目经理易产生紧张关系,项目决策的实施会延误,项目管理团队成员同时接受两个上级指令等。
2.工程项目分类。由于不同工程项目的复杂程度、客户需求、利润空间等各不相同,因此统筹考虑按工程投资、重要性、可发展性及客户需求等条件将工程项目分为A、B、C、D、E五类,并对应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成立项目管理团队。(1)A类工程项目。分类条件:综合考虑投资超过1亿的工程项目;政府、民生工程、大中院校等具有特殊性的工程项目;长期规模潜力巨大的工程项目;电网有特殊要求的工程项目等情况。形式选择:矩阵式。(2)B类工程项目。分类条件:综合考虑投资在8000万以上至1亿的工程项目;具有一定特殊意义的工程项目;长期规模潜力较大的工程项目;电网有特殊要求的工程项目等情况。形式选择:矩阵式。(3)C类工程项目。分类条件:综合考虑投资在3000万以上至8000万的工程项目;电网有特殊要求的工程项目等情况。形式选择:矩阵式。(4)D类工程项目。分类条件:其余投资额超过1000万的工程项目。形式选择:矩阵式。(5)E类工程项目。分类条件:投资额不高于1000万的工程项目。形式选择:独立式、寄生式。
三、SY公司工程项目全价值链管理模式的举措
SY公司探索建设的工程项目全价值链管理是指运用团队化集成管理手段,综合设计、施工、运维、安全质量控制等模块进行电力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运营的创新举措。
(一)组织管控一体化。项目经理、客户经理、设计主管、施工主管、物资主管、运维主管等组成项目管理团队(项目部),在项目经理的统一指挥下对工程项目全价值链实施进度、质量、成本、安全“四控制”和合同、现场、信息“三管理”以及组织协调等工作,并接受企业专业部门的指导。项目管理团队(项目部)组成人员的薪酬与项目管理目标的完成度直接关联。
(二)成本控制精益化。项目成本控制目标完成后,企业按比例给予项目团队物质等激励,鼓励控制成本;工程项目荣获“优质工程”、“流动红旗”等管理荣誉,企业给予项目团队物质激励,鼓励争优创优;项目成本使用工程管理系统信息进行核算,及时进行审计,确保精益控制成本。
(三)客户服务优质化。企业实行矩阵式工程项目管理和项目经理责任制,为客户提供一对一服务,方便、快捷、优质、高效、温馨,真正实现“一口对外,内转外不转”,持续提升企业的优质服务水平。
(四)运维服务专业化。在工程项目承接洽谈期间,项目管理团队为客户量身制定专业的代维服务方案,通过组织落实值班、巡视、维护、检修、试验等一系列措施,使客户项目处于良好的状态;通过定期进行安全工器具试验,为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提供保证;通过用电数据采集与综合分析,向客户提供设备更新改造需求或节能建议;通过在客户配电房、主要用电设备线路上加装采集设备、摄像头,实现客户用电数据的遥信、遥测、遥视数据的采集,并通过远程网络接入监管中心,为客户提供24小时不间断服务;通过设备状态跟踪,及时向客户提供设备报废建议。
(五)人才培养实地化。通过参与项目管理,可实地挖掘、培养建造师等项目管理人才;通过参办项目管理培训与实地观摩,提高员工的项目管理及战术水平;通过项目管理团队主要人员的竞聘,激励员工自主学习在实践中锻炼成长。
(六)项目管理科技化。以工程管理信息系统为项目管理平台,提高信息准确度,降低管理成本,提升管理效率;客户也可以通过相关界面及时了解工程的进度,节省时间、节能环保。
四、SY公司实施工程项目全价值链管理模式取得的成效
SY公司积极探索建设工程项目全价值链管理模式,通过在N市机场扩建、帝斯曼东方、青奥会配套等项目的实践,举得了初步的成效:一是与实施全价值链管理模式之前相比,工程项目利润率平均提高了0.7%,客户市场占有率提高了3%,且呈现良好上升态势;二是队伍建设有力加强,初步培育出2名一级建造师、5名二级建造师及50余名复合型管理人才;三是提高了工程文档资料管理质量,能够及时、准确地向企业和客户传递各类信息,也促进了SY公司信息化、规范化、现代化管理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成虎.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张继焦.价值链管理[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
关键词:95598;电力客户;功能集成
中图分类号:TM7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32-0138-02
95598客户服务系统是利用统一的供电特服号和互联网站等信息交互平台,向电力客户提供除柜台服务方式外的一个集信息查询、搜索、共享等功能为一体的多层次、全方位、实时动态服务的综合信息交互人性化业务服务平台。做好供电的优质服务,不仅可以在激烈竞争环境中开拓新电力市场、增供扩销,同时可以满足电力客户和社会各行业对供配电企业不断增长的人性化功能服务需求。因此,改变常规的服务流程、工作内容及管理模式,利用新技术、新手段等促进供电优质服务工作更好的发展,已成为电力营销服务的发展的重要方向,于此同时建立集中的集约式95598客服服务系统也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
1 县级分散式95598客户服务系统现存问题分析
虽然国内的95598电力客户服务系统,其逻辑组成结构、核心功能以及服务对象等方面,均没有太大差别。鄂尔多斯地区各县级供电企业由于各地电力企业其供电服务特点及对95598客户服务系统的功能存在一定差异,使得各县级供电公司现有的95598客户服务系统在操作流程、业务功能种类等方面存在不统一、兼容性能偏差、交互共享能力不足、关联程度较低等问题。上述这些差异,在很大程度上让电力用户对95598客户服务系统平台产生不规范、不统一等不良影响,对供电公司树立良好企业形象、增强市场竞争力和提高优质服务水平等,均带来较大困难。
1.1 系统运营维护管理成本偏高
目前95598客服系统主要在各县级供电公司根据各自对象服务功能需求,分别部署一套客服系统,且各县级供电公司需要组织专人对客户系统的软件、硬件等设备系统进行长期维护保护,运维成本普遍偏高。另外,各供电公司设置一套客户服务系统,导致95598系统中许多软、硬件资源没有充分发挥其应用功能,综合利用率偏低,运营、维护、管理成本较高,影响到95598客服系统运营的经济效益和人性化统一服务功能的实现。
1.2 系统隐蔽性故障点多面广
由于缺乏统一的建设规范和标准,许多供电公司只是从自身服务对象功能出发建立系统功能结构。另外,现状95598客户服务系统,其隐蔽性故障点多面广,且维修养护技术难度较大。95598系统是各县级供电公司面向对象服务的窗口平台,也是供电公司的人性化服务核心设备系统,其对设备的软硬件、网络传输可靠性安全性等要求均非常高,集成自动化程度较高,任一设备或子系统出现单点故障,则可能导致整个95598系统不能正常稳定运行。加上各县级供电公司95598运维技术人员综合素质技能水平,维护难度偏大,系统安全可靠性运行保障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1.3 系统功能集成兼容性偏差
由于各县级供电公司在95598系统建设过程中,没有统一的规范标准作为指导,加上其服务对象功能的不一致,所建立的系统在结构、功能等方面存在差异,相互间的信息资源实时交互共享性能偏差,不利于供电公司电能运营服务信息资源的统一管理与共享。加上分散式部署模式中,各县级供电公司其营销服务数据存在独立特性,各县级公司在营销基础档案信息建设方面存在不完善、不规范等问题,营销基础信息、服务视频信息等各类电能营销服务信息数据分散在不同客服系统中,其相互兼容度又较差,共享度偏低,不利于省电力公司对营销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电力市场的统一评估。
2 集约式95598客户服务系统架构方案
集约式95598客户服务系统,其架构组成方案是在电网公司“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细化运营、精益化管理、标准化建设”等指导原则下,结合“营销MIS”销标准化信息系统为基础,建立集营销业务应用、95598客户服务子系统等功能系统为一体的新型功能集约化95598人性化交互共享客服服务系统,其逻辑架构组成方案如图1所示:
图1 集约式95598客户服务系统架构组成方案
从图1可知,集约式95598客户服务系统分为接入平台层、业务支撑层、业务应用层三层,其中接入平台有包含客户层、服务接入层、媒体处理层、功能支持层四层结构,主要实现接入数据的存储和管理监控服务。电力客户通过电话、PDA手持式移动服务终端、手机、传真、电脑等通过电话、传真、短信、Internet网络等接入到服务接入层,由媒体处理层中的计算机语音集成(CTI)和自动呼叫分配(ACD)功能模块将相关信息传输到功能支持层,实现95598客户服务系统接入平台中的具体功能提供,包括:自动语音服务、自动传真服务、短信互动服务、人工坐席应答、主动外拨服务、网上客户服务等功能,这些功能是由CTI服务器、IVR服务器、TTS服务器以及录音服务器等相关系统服务器相互集成互联实现。
业务支撑层中主要完成工作流管理、日志管理、消息管理、权限管理、配置管理等系统管理功能,同时完成消息通讯、数据集成、Web Service等信息功能的集成。95598客户服务系统是一个集消息通讯、数据通信、信息资源交互共享等功能为一体的集成数字化平台,需要同营销业务应用功能的整体集成融合。
95598系统作为面向电力客户提供对外人性化服务的信息交互平台,其将营销业务应用有效集成在系统中,包括新装增容及变更用电、抄表管理、用电稽查、市场管理、绩效管理、业务监督等功能。供电公司相关操作、监督管理部门,按照统一的工作流程依照相关规范标准进行操作。95598客户服务子系统中主要实现人性化业务功能的应用,包括业务咨询、信息查询、故障报修、投诉、举报、订阅服务等功能,以确保为电力客户提供优质服务,提高客户的综合满意度。同时结合信息管理、电力知识库管理、公共信息管理等信息功能系统,提高客户回访满意度,并根据客户回访全过程对服务水平进行全过程在线跟踪、督办,即通过建立一个完善的闭环管理体系,确保95598客服系统具有较高的人性化集成集约化服务水平。
95598客服系统中的网上服务营业厅,通过Internet等对外形象交互平台,向用户提供客户服务中心介绍、小区住宅电力配套、电力平衡预警、网上业务办理(个人资料登记、业扩报装、故障报修、电价查询、电费查询、投诉处理等)、停电公告等相关功能信息的同步对外。
3 结语
对基于SG186工程营销标准化信息系统基础上的功能集成集约式95598电力客服信息系统的整体架构组建思路进行了探讨,形成了整合各种先进技术和开发技术手段为一体的,集约式95598客服系统。该系统的整合集成开发,是在充分利用原有电能营销服务系统、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等相关系统宝贵数据信息资源和硬软件资源的基础上,组建起一个统一标准、统一架构的信息集成自动化平台,可以实现客户信息实时接入、信息资源自动整合、营销信息对外在线实时公布等功能为一体,使营销管理更趋技术化、规范化、标准化,有效提高电能运营管理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提升电力客户的人性化服务工作质量和企业形象。
参考文献
[1] 彭松海.95598信息系统建设和实施人性化管理综述[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1(4):71-72.
[2] 陈冉.95598电力服务管理的建议[J].大众用电,2011,(8):18-19.
在传统行业方面,以电信、电力为首的用户数量早已超过美国,电信数据规模超过30PB,电力数据年增长超过20PB,这意味着我国传统行业的需求已经成为全球最有代表性的需求。预计到2016年中国数据中心市场规模将突破1000亿元,占全球数据中心市场的三分之一,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数据中心市场。
这些新兴技术和应用模式推动数据中心向集中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传统数据中心在扩 展性、效率、运维、能耗、安全五大方向上正面临巨大挑战,这主要源于传统数据中心的“固态”现状。
传统数据中心多采用服务器、存储设备堆集及外部网络连接的架构模式,虽然虚拟化技术的使用让计算、存储具有了一定的“流动性”,但却无法实现I/O的完全虚拟化,造成不同系统间的IT资源无法实现高效的共享、灵活的流动状态。
也就导致数据中心的系统扩展性受限、效率不高、能耗浪费、运维费用高居不下、安全管理复杂等问题。显然,传统数据中心难以适应云计算大数据时代对IT基础设施的要求。
用户希望能够整体掌控、管理自己的数据中心,希望数据中心能够“快、简、稳”实现业务的上线快、迁移快、切换快,让数据中心的基础架构、运维、使用都变得简洁、简单,同时使应用和基础架构解耦,保证各中心业务稳定运行。新时代下,走向融合架构的云数据中心将成为大势所趋。
在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互联趋势下,浪潮认为,走向融合架构的云数据中心将具备开放融合、安全高效、智能绿色、灵动成长四大基本特征,而软件定义数据中心将是确保用户解耦应用和基础架构,保证商业弹性和降低TCO的有效途径。
软件定义的核心在于软件,但实现的前提是融合架构的产品。基于此,浪潮将推进云数据中心的融合架构战略,以硬件重构为核心,最终实现软件定义和硬件重构的真正融合,帮助用户构建灵活、简单、高效和低成本的云计算数据中心,支撑用户在云计算、大数据时代的业务运营以及增长。
在融合架构战略框架下,核心改变来自CPU、内存、I/O等硬件资源的解耦与重构。这一改变使数据中心计算、存储、网络、安全资源的全虚拟化、全自动化成为现实。此外通过软件定义实现业务感知的按需资源组合与配置,实现系统的弹性伸缩和超大规模持续扩展,从而使数据中心像一台计算机一样运行和管理。为此,浪潮将分三步推进融合架构产品的开发:
第一代产品的总体特征是“服务器即计算机”,按照资源需求,进行业务匹配。具体来看,在硬件层面,将散热、电源、管理功能等非IT资源进行集中化和模块化;在软件层面,开发云数据中心操作系统,利用虚拟化技术实现计算、存储等IT资源的池化和集中管理。这一阶段实现的是软硬件的初步融合。
第二代产品的总体特征是“机架即计算机”,根据业务特征需求),进行资源供给,机架即一台计算机。在硬件层面,重构I/O模块,进一步将非计算部分的存储、网络等IO设备进行池化;在软件层面,开发面向数据中心的大型资源管理软件,并以软件定义的计算、软件定义的存储和软件定义的网络来满足业务需求。这一阶段将实现软硬件的中度融合。
第三代产品的总体特征是“数据中心即计算机”,自动感知业务需求,进行资源供给,实现软件可真正驱动数据中心。在硬件层面,实现计算、I/O、存储的完全池化;在软件层面,实现资源的全面管理和调配,使得用户能够以业务驱动应用,进行资源统一的调度。这一阶段将实现软硬件的深度融合。
通过硬件重构与软件定义,未来的融合架构云数据中心,将实现计算、存储、网络资源的完全融合与流动,在系统效率、扩展性、功耗和管理上带来全面提升,将促进数据中心从资源驱动向业务驱动转变,真实呈现数据中心即计算机Data center as computer的愿景。
关键词:电力信息化;安全保障体系;
1关于电力信息化及其建设模式特点
电力信息化是由电力信息基础设施(PII)和信息化应用系统部分组成。计算机信息网络及其通信网络是电力信息化的基础,各类电力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电力信息化的核心。电力企业信息化是指各类电力企业在电力生产和经营、管理和决策、研究和开发、市场和营销等各方面应用信息技术,建设应用系统和网络,通过对信息和知识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调整和重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业务模式,服务企业发展目标,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过程。企业信息化包括生产过程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两方面内容。生产型企业信息化的重点在于生产过程中供应链的调配与优化,如发电厂的重点是生产过程自动化:商业销售型企业,则利用信息系统进行订单管理、客户关系管理、营销管理,与合作伙伴进行协作交流,如供电企业的重点是营销自动化:无论哪类企业,其信息化的共同之处就是应具备办公自动化、共享信息查询、业务数据处理、电子邮件等基本功能即信息网扣安全保障体系的建立,如防病毒系统,防火墙系统、入侵检测系统、存储备份系统等。现针对不同类型的电力企业,探讨在电力信息化的建设特点。
2电力信息安全现状与需求
2.1电力信息安全内涵
电力信息安全是指电力主营业务系统及企业信息安全,保障不被未经授权者访问、利用和修改,为合法用户提供安全、可信的信息服务,保证信息和信息系统的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实性和不可否认性。
2.2电力信息安全存在的问题
1)信息安全意识薄弱。信息安全由于无法量化、未发生重大事故等原因,往往被忽视,不少单位的网络与系统基本处于不设防状态;另外,电力企业IT用户由于不了解安全威胁的严峻形势和当前的安全现状,在使用个人计算机、应用系统、网络时只关注易用性,忽视了安全性。
2)信息安全保障工作没有常态化。信息安全保障工作以检查为主,如电监会、上级公司的安全检查,信息安全领导小组、工作组只在有信息安全事件发生时发挥作用,没有形成常态化的工作机制。
3)信息安全运作机制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业务连续性计划不完备、业务系统开发交付环节缺乏安全测试和对测试数据的管理、信息文档管理不规范等。
4)短板现象显著。电力企业办公地理位置分散(如供电所、营业厅),不同片区的IT运行维护(以下简称运维)、安全管理缺乏规范,在信息化建设落后的地方,由于受经济、技术水平等因素限制,往往存在信息安全短板。
5)系统安全设计不足。业务系统建设时缺乏安全设计方案,造成系统存在sql注入、跨占脚本攻击、无详细的审计日志、身份认证信息强度不足、软件容错性差等问题。
2.3信息安全保障需求
电力企业信息安全面临的风险有病毒木马、非法篡改信息、信息泄露、服务瘫痪,应对风险安全保障需求可分为信息安全管理和信息安全技术2大类 。
信息安全管理需求包括信息安全评估、安全策略规划、制度规范和实施细则制订、安全管理组织建立、信息安全培训、信息安全运行管理、安全监控、应急响应和恢复、安全监督审计等方面;信息安全技术需求主要是通用信息安全技术手段(或安全服务),如身份认证、访问管理、加密、防恶意代码、加固、监控、审核跟踪和备份恢复等。
3建立安全的电力信息保障体系
3.1信息安全策略
信息安全策略应由安全决策层制定并进行宣传,可从省级电网层面制定公司安全策略,各地市级供电局负责贯彻落实。电力信息安全策略的制定应结合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政策,以提升企业整体防病毒、防篡改、防攻击、防泄密、防瘫痪能力为基础,并结合自身信息化建设水平。
3.2信息安全管理
对比信息安全保障框架,电力企业在信息安全管理方面亟待加强,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虽然建立了信息安全管理组织,但并没有有效运转;公司员工仍认为信息安全是某一个IT部门的事,包括信息技术部内部部分管理人员,没有树立起全员信息安全意识;部分安全职责不明确或不履行职责,对安全管理制度置之不理;缺乏有效的安全通报考核机制;没有建立起风险管理控制机制;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没有形成计划、实施、检查、处理闭环。
1)信息安全组织方面,应建立安全决策机构、管理机构、执行机构和督察机构。安全决策机构应由省级电网公司成立,并至少每年召开信息安全工作会议,通报电力信息安全现状和安全规划;督察机构可抽调企业内部各单位信息安全业务骨干组成,至少每个月对信息安全状况进行检察和上报;明确各级信息安全岗位职责,使安全管理组织真正运转起来。
2)安全风险管理是对企业残余风险的管理控制,防止风险发生。实施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流程优化,控制变化带来的风险,确保风险受控,实施年度风险管理审核机制, 由安全督察机构实施风险审核。
3)电力信息安全保障应引入PDCA闭环管理思想,建立安全监察评价机制和信息安全考核评价指标,通过对信息安全政策、标准、规章制度、措施执行情况的检查及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分析信息安全情况,不断优化安全管理运作过程。
信息系统运维部门对系统安全风险最清楚,但运维人员通常怕担责任,受批评,增加工作量,参与风险排查的积极性不高,故应调动一线运维人员排查风险的积极性,在各信息系统的管理维护部门内部建立风险排查机制,每个月进行排查,提交月报;安全管理人员与各信息系统的管理维护部门联合组织专题排查;安全督察机构每年进行强制性抽样检查,形成部门主动排查为主,专家年度安全检察为补充的安全监察机制。安全考核评价应结合安全监察,至少每年1次,先由各单位或机构根据自查情况进行自评估,之后由安全督察机构根据自评估结果,对部分部门实施强制性抽样检查,以保障安全考核评价的客观性。另外,必须根据安全考核结果进行通报和奖励。
3.3保证电力信息安全的技术措施
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可通过公钥基础设施(publickeyinfrastructure,PKI)技术进行统一管理,建立省电网级认证授权中心,提供目录服务、身份管理、认证管理、访问管理等功能。实现主机系统、网络设备、安全设备、应用系统等的统一身份认证管理。对营销、财务等系统中的机密数据,应使用加解密、数字签名、消息认证码等手段进行保护,提高系统服务和数据访问的抗抵赖性。目前,电力企业多数系统通信过程都未采取加密、数字签名等安全措施,加之企业内网未实施有效的准入控制,这给电力信息安全造成巨大风险,必须尽快梳理各类信息的机密属性,整体规划,对应用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并实施内网准入机制。
电力管理信息大区网络内部应建立病毒预防、检测、隔离和清除机制,预防未知病毒入侵,迅速隔离被感染的主机,识别并清除网内的已知病毒。
加固是指对信息系统安全领域受保护的对象进行自身安全加固的保护,内容主要包括安全漏洞扫描、渗透性测试、对象补丁的获取和实施安全、关闭不必要的服务和防止拒绝服务的攻击5部分。针对终端安全,应由省级电网公司建立统一的桌面操作系统安全补丁管理体系、建立规范的桌面计算机系统软件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的桌面计算机系统资产管理体系、建立严格的软件监控管理体系、建立有效的桌面办公安全管理规范和技术规范等。针对主机安全,需搭建统一的补丁测试环境,对电力典型业务系统进行补丁测试,建立统一的补丁测试、更新机制,建立主机平台配置技术规范等。
监控和审计可提高信息的安全性,提高问题发生时的反应速度,有效预防安全问题的发生。应进行统一规划,建立IT监控平台。目前广东电网等省级电网公司都已经开始实施监控平台的建设。
备份恢复技术主要包括备份技术、冗余技术、容错技术和不间断电源保护4个方面的内容。备份恢复与容灾中心具有关联性,建立容灾中心的单位应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灾备恢复的演练,没有容灾中心的单位应将营销、生产、财务等核心数据定期进行异地备份,并定期进行备份恢复演练,提升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关键词】业务服务;供电企业;IT运维管理
前言
供电企业的业务服务工作涉及到的内容较多,如果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将会直接影响到供电企业业务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导致业务服务不全面,业务服务水平较低等问题的发生,严重的造成供电企业的经济损失,无法使供电企业获得长远的发展。从目前供电企业的现状来看,在应用IT运维管理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因此,需要充分的利用业务服务的相关理论,不断的提高IT运维管理的水平,实现良好的管理效果。
1.面向业务服务的IT运维管理概述
实际上,业务服务管理是IT运维管理的高级阶段(具体如图1所示),但是,在实际应用IT运维管理进行管理中,出现管理效果差、管理效率低等问题,无法确保运用IT运维管理实现良好的管理效果[1]。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为了确保供电企业的管理质量,应该通过业务服务管理的理论,通过这个IT运维管理的高级阶段去指导IT运维管理工作,使IT运维管理能够有一个正确的管理方向和目标,不断的纠正在管理中存在着的问题,确保应用IT运维管理进行供电企业相关业务管理的过程中能够实现最佳的管理效果,促进供电企业的良好发展。
图1 业务服务管理与IT运维管理之间的关系
2.面向业务服务的供电企业IT运维管理的实施步骤
业务服务管理是建立在IT运维管理基础上的更高一级的架构,因此,在实施的过程中,主要需要完成如下几个方面的实施步骤。(1)由于现有的IT运维管理架构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因此需要进一步整合IT资源系统,做好IT资源系统的完善工作,结合IT资源系统中的漏洞以及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着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改善,才能够实现较好的整合效果。(2)建设一个强大实用的运维分析系统,实现故障隐患和关键指标的有效监测,让运维人员能够把精力从事后处理转为事前预防,最大限度地提高业务应用的服务水平[2]。(3)构建科学的管理体系,通过构建管理体系能够确保IT运维管理工作更加合理和科学,并且能够进一步明确如何进行业务服务,如何进行业务评估以及如何解决业务服务中的问题,确保供电企业业务服务的质量和水平。(4)从面向业务的角度出发,解决IT集中运行监控系统未能覆盖的监控需求[3]。总之,按照如上几个步骤进行IT运维管理的改善和整合,有助于提高IT运维管理的质量,并且逐渐的向业务服务管理发展,实现整个供电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3.面向业务服务的IT运维支撑平台的设计分析
3.1 进行总体规划
在进行面向业务服务的IT运维支撑平台的设计过程中,首先需要进行总体性的规划,才能够实现良好设计的效果,在规划中,主要涉及到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用户体验管理。在IT运维支撑平台的设计中,其中用户体验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主要是由于供电企业是为用户提供电力服务的,只有让用户对服务满意,才能够最终获得经济效益。因此,用户体验管理非常重要,通过在IT运维平台中设计该项管理功能,能够发现业务服务在功能点和地域之间的差异和优势,发现潜在隐患和快速定位问题[4]。用户体验管理系统可解决监控死角问题,并在发生故障的应用系统对用户产生不良影响之前进行预警。(2)应用管理。所谓的应用管理主要就是指能够对故障进行实时的管控和管理,及时的发现并且解决故障,充分的展现其运维的对象,并且按照业务的相关要求提供相应的监控结果等等。(3)监控整合。在供电企业进行业务服务的过程中,很多的业务服务存在着很大的交叉性,如果不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将会严重的浪费现有的资源,增加供电企业的经济成本,不利于供电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因此,在进行IT运维支撑平台设计的过程中,还需要对供电企业现有的资源进行实时的监控和整合,将一些交叉业务进行整理,精简供电企业的业务内容,能够提高供电企业管理的效率,确保供电企业的良好发展[5]。
3.2 关键技术的实施
面向业务服务的IT运维支撑平台的设计需要运用先进的技术才能实现,下面针对于在进行IT运维支撑平台设计中的一些关键性的技术进行具体的分析。业务依赖分析。实际上,在整个IT运维支撑平台中,其各项资源都是互相联系的,各项资源在实际的应用中也需要通过其他资源的相互辅助完成的。而业依赖分析技术主要就是指能够及时的对IT运维支撑平台中的各个资源进行故障的定位,及时的发现各项资源的运行情况,如果出现故障,能够确保及时的发现并且及时的进行处理,以免对其他的资源造成影响,避免供电企业业务服务质量下降;系统安全机制。由于在IT运维支撑平台中,会涉及到大量的数据交换和传输,而供电企业的客户群是非常庞大的,不同身份的客户需要通过网络对自己需要的信息资源进行查询,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到安全与隐私的问题。通过建立系统安全机制,运用相关的安全技术,能够保证数据的安全交换以及用户的身份认证和授权,确保用户的信息资料不被泄露,做好相应的保密性工作,确保供电企业的业务服务质量;防抖动设计,指的是为了消除瞬时出现的故障又很快的恢复正常的现象进行设计,抖动想象是IT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IT运维管理系统中经常运用的抖动指标有内存利用率、CPU负载等,做好IT运维管理系统的防抖动设计才能更好的提高管理效率,提升供电企业的服务水平;阀值的设计,一般情况下,供电企业在采用IT运维管理的过程中,很多监控指示都不能根据单一的阀值对其进行分析和处理,要结合不同时段的阀值来分析,例如,CPU负载检测在上班期间设计一个阀值的范围,在非上班期间再设计一个阀值范围,通过对阀值的设计,才能确保IT运维管理的全面性,更有利于提高供电企业的业务服务水平。
4.结束语
本文主要针对于面向业务服务的供电企业IT运维管理进行了相关方面的分析和研究,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了解到,IT运维管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但是,在应用的过程中的问题也是非常大的,在实际的应用中,应该充分的利用业务服务的理论,进一步对IT运维管理进行改进,能够实现较好的管理效果,确保供电企业业务服务的水平,有助于提高供电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供电企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铁,王森,黄国祥, 张伟,张立勇,黄黎冰,郑小芳.供电企业企业IT运维管理机制的探析[J].现代商业,2010(29).
[2]周宇洁.IT运维管理的最佳实践[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2).
[3]李娜.IT运维管理:信息技术与管理学的融合[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