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少年闰土课文范文

少年闰土课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少年闰土课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少年闰土课文

第1篇:少年闰土课文范文

2008616

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先生的《故乡》。

这篇课文有着浓厚的农村生活情趣,课文通过“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等语句来表现少年闰土的外貌。让人加深理解他的形象特点:年少、健康、生活在海边,是一位典型的江南少年,家里还比较迷信等等情况。

第2篇:少年闰土课文范文

新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苑老师在教学《少年闰土》时,能注意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感知少年闰土这一形象,体会闰土是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理解作者对闰土的特殊感情;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围绕这个目标,这堂展开了一系列教学活动,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当家作主”。

一、重研读课文,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

这节课,老师改变了以往阅读教学面面俱到、串讲串问的传统做法,以学生研读为主体,探究发现为手段,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以闰土的外貌为起点,以无穷无尽希奇的事为突破

口,引导学生研读课文。在交流中,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丰富课文内容,凸现少年闰土的形象;在教学中,苑老师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读思结合,动静配合,在研读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

二、重启发点拨,引领学生理解句子含义。

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难免会“碰壁”,教师如果能在关键处一点,学生便会对疑难豁然开窍。本堂课,苑老师的讲解不多,但都点拨在节骨眼上。

三、重情境教学,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本堂课的教学中,老师注意创设合适的情境,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在情景之中与作者、与人物进行情感交流,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雪地捕鸟”时,苑老师先出示这一部分的内容,找出描写人物动作的词。然后,让学生来做一做闰土是怎样捕鸟的。学生通过一边做一边讲,对人物有了更深的了解、认识。

四、重课外拓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致。

短短的课堂是不能把“阅读”这一语文课的“命脉”全面灌输的,关键在于让学生由课堂引发开去,让他们带着对知识的渴求去想象、去阅读更多的文章,从而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并学会阅读。这堂课的结尾苑老师让学生读读《故乡》的节选,让学生想象他们30年后见面的场景,激起了学生课后去读鲁迅名篇

《故乡》的兴致。

第3篇:少年闰土课文范文

地处偏僻山区的农村学生,受地域、家庭文化氛围等因素的局限,相比视野开阔的城镇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而且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差距越来越大。如何全面提高农村学生语文素养,使广大农村语文教师急需探讨的话题。我通过近十年的教学摸索,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只要始终做到突出课堂,改进教法,指导学法,培养学生良好习惯,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此我在语文教学中主要抓住以下两点。

一、追求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四步互动式"。

(一)、预习发放指导

教师给学生们课前指引学习研究的路径,要认真指导学生预习,布置预习任务。预习内容既有基础知识的掌握,资料的搜集整理,还应有文本的阅读理解(课文整体感知、结构、主题、写作手法以及含义深刻句子的品味),文本阅读理解一定要注意精心设计问题,便于学生动脑思考。这样一方面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能主动接受学习任务,另一方面激发学生们学习的趣味性、主动性,从而让学生掌握科学的自主学习方法。如:我在教学《少年闰土》时,主要布置以下预习任务:1、搜集鲁迅先生的相关资料,了解鲁迅。2、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在文中勾画出7个生字和5个词语,并把注音和词义积累在预习本上。3、二读课文,找出闰土讲述的几件趣事,了解闰土的性格特点。4、再读课文,划出并体会含义深刻或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学生掌握一定的预习方法后,可以让小组讨论制定预习内容,在教师指导下采取小组轮流对全班同学布置预习任务,从而大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二)、课前自主学习

学生带着学习目标和任务进入自主预习环节,通过自主学习,阅读课文和与之相关资料,探究、感悟、吸收、积累新知识,并记录整理学习笔记,对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或疑点问题进行圈点勾画加以梳理,准备在课堂上向老师、同学质疑。自主学习关键是预习时间的调配。精读课文或预习量大的课文,专门安排一节预习课;略读课文或预习量少的课文让学生课余时间完成。这一环节的重点是教师要辅导学生养成如何整理笔记,如何梳理问题或疑点的习惯。这一环节的难点是预习结果的督促检查,教师可用随机抽查批改、小组长检查或小组交流检查等多种方法,努力使学生养成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

(三)、课中交流展示

教师通过情景创设进入课堂后,教师或学生先展示本节课学习目标,接着进入展示环节。此环节首先按预习指导分组在课堂上通过黑板展示、多媒体展示或小组交流展示等方法把预习结果呈现给大家。如:教学《少年闰土》时,我分六个组进行展示:1、生字注音和多音字;2、词语解释和近反义词;3、鲁迅介绍;4、闰土讲述的四件趣事和闰土形象;5、含义深刻的句子;6、朗读课文。其次让展示同学或本组其他同学充当小老师角色,小教师设计问题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问题设计突出应考训练和分层训练,尤其利用简单题目关注学困生的展示,培养他们学习的信心)。如:《少年闰土》中学生设计的题目:给生字注音组词,给多音字注音;词语造句,写近反义词;四件趣事中"雪地捕鸟"文中哪几自然段讲述?闰土"见多识广"的特点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等等。接下来教师根据学生表现对知识内容进行评价、点拨和总结,来体现教师主导地位。最终达到同学间、师生间互相交流学习心得体会,并对疑点问题通过相互讨论辩解得到解决。交流结束后指导学生完善、修改自己读书笔记。

(四)、课后拓展提升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利用练习册等复习资料进行强化训练,同时针对教材内容的感悟认识,还可以自主进行综合性学习或研究型活动,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或引导学生开展知识系统的梳理和写作练习(日记)等。如:学习《少年闰土》后,可以让学生阅读《故乡》后,比较"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性格的巨大反差,理解造成如此巨大变化的原因。或学习课文外貌描写人物的方法,要求学生仿写老师或同学外貌,写的时候不出人名,只写特征,让全班同学猜猜是谁等。

"四步互动"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使我的语文课堂比以前变得活泼而生动,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增强,能够在交流中互相取长补短,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也提高了学习成绩。多年的教学探索深深领会到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二、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随着新的教学理念深入,我意识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是提升语文素养整体的关键。

(一)、调控课堂氛围,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能总以一种高高在上,令学生敬畏三分的"尊容"出现在学生面前。而要把自已摆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以朋友谈心式的语气带领学生解决问题,给学生的思想松绑,放飞学生心灵,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发挥学生积极创造力。这将改变过分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的状况,形成师生之间互动学习的良好局面,有利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深深感到,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气氛,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解除束缚,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用自己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知品位,教师讲得筋疲力尽,学生一个个昏昏沉沉。因此在语文课堂上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品读,对课文内容进行积极的探究。我倡导他们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去读,去揣摩、品味、欣赏文中的语言,学生也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学生在各自体验和相互启发之中,兴致十足地领略课文的"美",使阅读成为一种愉悦而富于教益的精神生活。

(三)、"听说读写"相辅相成,发展学生思维。

第4篇:少年闰土课文范文

【关键词】 语文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11-001-01

说实在的,很多时候要做到在课堂上和学生平等地对话,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放手让学生自主地感悟,还真有点茫然,整个课堂总有那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去年,再次执教西师版小学语文第九册《少年闰土》一课,课堂上的两个片段让我真切地感受到,课堂上放开手,学生的个性会尽情地飞扬起来。

一、课堂上的各抒己见

当学生初读课文后,我抛出一个问题,你对这篇课文有什么感觉?“朗读能手”邓蓉发言了:“老师我不喜欢这篇文章。因为有些地方语言好像不太连贯,读起来很拗口的。比方说文中的‘愿心’就很别扭。”是啊,鲁迅先生所处的年代正是白话文语言阶段,难怪他有这种感觉。不过,我倒是很欣赏他的大胆和直率。这时,一贯以分析擅长的刘靖靖发言了:“老师,这篇文章我还是蛮喜欢的,只是文章的最后‘但从此没有再见面’作者没说实话,他在撒谎。”“撒谎!”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一脸的疑惑。我也在心里纳闷:她怎么会想到这个呢?这时一旁的黄亚兰发问了:“你有什么证据呢?”只见刘靖靖不慌不忙地解释道:“因为我看过鲁迅的小说《故乡》。这篇小说不但写了少年的闰土,还写了中年的闰土和老年的闰土。中年的闰土变得呆板,老年的闰土更可怜,他在帮鲁迅家干活期间还偷鲁迅家的东西。既然鲁迅都写了闰土少年以后的事,那怎么能说‘但从此没有再见面’呢?”一番头头是道的解释说得大家心服口服,不约而同响起的掌声就是最好的证明。我也不失时机地表扬:“瞧,这就是多看课外书的好处!”再看刘靖靖,也是一脸的自豪。

二、闰土也羡慕“我”

在研读课文引导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这一环节,我先出示句子:“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然后发问:“这个句子有什么不懂的吗?”谢思思问了:“‘他们’指谁?”熊林成回答:“就是和‘我’一样的少爷朋友呗!”“那‘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又是什么意思呢?”谢思思提出了疑问。思维敏捷的魏玉琦举手了:“我知道。就是说‘我’和那些少爷朋友们整天生活在大院子里,像井底之蛙,眼光短浅。”理解得真到位,我暗暗心喜。“那你们从这句话中能体会到什么呢?”沉默了片刻,魏玉琦又高高举起了手:“这句话反映了‘我’对闰土那种生活的向往,还有他对自己现在所处的环境的不满。因为闰土是那么的见多识广,所以‘我’非常羡慕他。”“其实我也羡慕闰土。”最后他又加了一句。瞧,学生自主感悟的就是不一样,也许魏玉琦和“我”已经产生了共鸣吧!正当我为学生能自主领悟句子的含义感到欣喜时,一向思考独特的刘思雨发言了:“我有不同意见。我觉得闰土也在羡慕作者。”“是吗?可能吗?”因为这个我压根儿就没有想到。我按捺住心中的疑惑,问他:“那你怎么体会到的?”“我在这儿体会到的。”她随手拿起课本说:“书上这句话‘只记得闰土很高兴,说是上城之后,见了许多没有见过的东西’告诉我的。闰土生活在农村,他上城之后,见了许多没有见过的东西,说明城市里的东西闰土也有很多没有见过。如同‘我’羡慕闰土的见多识广一样,闰土同样也会羡慕‘我’的城市生活啊!”他层层深入的分析使我和其他学生不得不认同。“是啊,我怎么就没想到呢?”我在佩服学生独到的感受之余也在为自己感到汗颜。

三、我的反思

1. 转变学生观,还给学生自由畅想的天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让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尽情飞扬起来,我们就必须给他们一个自由交流的空间。在教《少年闰土》这一课,如果我一开始就否认学生“闰土也羡慕‘我’”的意见,也许就听不到学生那发自个性的呼唤了。

2. 尊重学生和学生间认知上、情感上的差异。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是独特的人,每位学生都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生活和内在感受。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差异,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提供机会。课例中从邓蓉、刘靖靖、魏玉琦的发言,我们看到了学生对课文独特的理解和感受,这也充分体现出学生和学生间在认识上、情感上的“差异”。“每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几个学生的生动写照。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语文教学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个,教师不应包办代替。

第5篇:少年闰土课文范文

一、猜读法的提出

1.阅读教学现状之反思

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与文章亲密接触的过程。教师应当舍得花时间让学生感知文本,思考文本;不能以教师的阅读结果(其实大多是从参考书上生吞活剥下来的)来取代学生的阅读过程。这似乎已不新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教师仍然舍不得把时间还给学生,长期形成的以教师讲授教材知识为中心、以学生听记和练习为主要目的的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依然顽固地占有市场,教师仍然热衷于照本宣科。从字词讲到内容,从主题讲到写作特色,面面俱到,恨不能全灌了之。只可惜“知识不是商品,不能直接地从一个人手里传到另一个人手里”(杜威语)。结果听得人昏昏欲睡,激不起学习思考的念头,即使有认真的学生埋头苦摘,可摘下的这些理解的结果又有多少意义?上海复旦大学附中的黄玉峰老师有一个生动的比喻:“这好比吃饭,整整十二年,可怜我们的孩子天天在分析研究为何‘吃饭’,分析研究饭里有什么营养成份,可就是没有真正地扒几口!无怪到头来个个面黄肌瘦,营养不良,偶尔有几个稍稍健壮的,也是得益于课外,自己吃的。”说到底仍是观念在作怪:教师眼中只有教材而没有活生生的学生,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把学生当作容器!

2.对教材的重新认识

要重新认识教材的作用,就无法回避对什么是语文的思考。有观点认为,语文课不是以传授和掌握知识为主的课程,语文课不是知识中心的课程,人的语文水平——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只能在实践活动(或者叫做交往活动,阅读也可以看作是—种交往)中发展和提高,语文课本质上应该是一种具有学科特征的活动课,活动课程则是以学生的活动为核心,强调教师辅助作用的教学过程。

由此可见,语文教材只是课堂学习的一个凭借,即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让教材为我所用。就是如何用好课文这个例子,超越例子;即不把学例子当作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而将其看成“桥梁”,把课堂时间尽可能地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探索规律,通过这个“桥梁”让学生到达更广阔的人文空间,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潜能,实现育人的功效,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在阅读中灵动起来,飞舞起来。这便是猜读的魅力。

根据阅读教学虚拟论思想,这种缘于课文却又不受课文制约,但又不脱离作者和其所处时代的猜读教法,其实体现了过程虚拟。强调从解读课文这种作者思维的物化结果来再现过程,并在过程中虚拟文章的立意选材、语言运用和谋篇布局,从而激发学生创造性阅读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调动自己全部的生活积累和审美感受来表现课文丰富的可能性。而运用比较是激活和评价学生虚拟过程的有效方式,可以让学生的能力在筛选比较中提高。

二、猜读法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

我们知道,教育活动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本人在生活世界中实践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取决于他对其的感悟和理解。而猜读就是让课文与学生的经验世界、成长需要相沟通,激活学生的内在需要兴趣的方法。如下面这则为《故乡》设计的导语——大家是否还记得鲁迅笔下《百草园》里的名叫迅哥儿的“我”?有一天,他家里来了一位与他年纪相仿的小孩闰土如果你是迅哥儿,你希望闰土是怎样的一个小朋友?请同学们猜测,畅谈后再阅读有关少年闰土部分,小闰土的品格特征与你猜得差不多吗?——表面上看似平淡无奇,但是教师从同学们猜测畅谈少年闰土部分入手组织教学,突破教材原来顺序束缚,进行重新筛选组合,目的是为了提升他们的主动探索的欲望,让阅读过程更加显示出个性色彩,并为进一步学习下文作了准备。这可看作是第一次猜读或叫阅读前的猜读。

下文要想让学生充分理解闰土的变化及其深刻的社会因素,深刻地感受到社会大环境对人的制约,就必须突破学生的认识局限,但是理解的起点又不能脱离学生的经验世界,这是一个难点。该如何突破难点,引导学生参与到教材中来并始终保持探索精神,这更是一个难关。不妨让学生以设计重逢场面来猜读一番。

阅读中的第一次猜读提示:20年过去了,外出谋生的迅哥儿回乡,与在农村务农的闰土重逢了。请你根据刚才的阅读即描写少年闰土部分的印象以及对人物性格的把握与理解,猜想老朋友重逢场面。要求能表现出人物的外貌、语言(称呼不可少)、神情、动作等。

学生猜测的结果肯定带有浓厚的现实社会色彩,具有即时性,理所当然地把重逢放在了现实生活的大背景下。如勤劳能干勇敢的闰土发家致富、老朋友重逢叙旧话新等等。对此与课文相左的误猜,老师应给予肯定,引而不发。有了这一铺垫,随着课堂学习的深入,学生会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精神,认识到旧社会老百姓过苦日子并非不勤劳不能干,而是社会太黑暗。

设计完成后请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塑造人物的理由。为进一步理解文本,思考文本,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潜能,实现育人的功效。

有了以上两次调动自我的猜读铺垫,再朗读原文集中写中年闰土的语段,要求就外貌穿着神情等方面与自己的设计进行分析比较,评说对鲁迅这样塑造人物的理解,从这一典型的旧社会农民形象中领悟出主题来。

第6篇:少年闰土课文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 猜读教学

一、猜读法的提出

1.阅读教学现状之反思

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与文章亲密接触的过程。教师应当舍得花时间让学生感知文本,思考文本;不能以教师的阅读结果(其实大多是从参考书上生吞活剥下来的)来取代学生的阅读过程。这似乎已不新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教师仍然舍不得把时间还给学生,长期形成的以教师讲授教材知识为中心、以学生听记和练习为主要目的的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依然顽固地占有市场,教师仍然热衷于照本宣科。从字词讲到内容,从主题讲到写作特色,面面俱到,恨不能全灌了之。只可惜“知识不是商品,不能直接地从一个人手里传到另一个人手里”(杜威语)。结果听得人昏昏欲睡,激不起学习思考的念头,即使有认真的学生埋头苦摘,可摘下的这些理解的结果又有多少意义?上海复旦大学附中的黄玉峰老师有一个生动的比喻:“这好比吃饭,整整十二年,可怜我们的孩子天天在分析研究为何‘吃饭’,分析研究饭里有什么营养成份,可就是没有真正地扒几口!无怪到头来个个面黄肌瘦,营养不良,偶尔有几个稍稍健壮的,也是得益于课外,自己吃的。”说到底仍是观念在作怪:教师眼中只有教材而没有活生生的学生,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把学生当作容器!

2.对教材的重新认识

要重新认识教材的作用,就无法回避对什么是语文的思考。有观点认为,语文课不是以传授和掌握知识为主的课程,语文课不是知识中心的课程,人的语文水平——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只能在实践活动(或者叫做交往活动,阅读也可以看作是—种交往)中发展和提高,语文课本质上应该是一种具有学科特征的活动课,活动课程则是以学生的活动为核心,强调教师辅助作用的教学过程。

由此可见,语文教材只是课堂学习的一个凭借,即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让教材为我所用。就是如何用好课文这个例子,超越例子;即不把学例子当作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而将其看成“桥梁”,把课堂时间尽可能地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探索规律,通过这个“桥梁”让学生到达更广阔的人文空间,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潜能,实现育人的功效,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在阅读中灵动起来,飞舞起来。这便是猜读的魅力。

根据阅读教学虚拟论思想,这种缘于课文却又不受课文制约,但又不脱离作者和其所处时代的猜读教法,其实体现了过程虚拟。强调从解读课文这种作者思维的物化结果来再现过程,并在过程中虚拟文章的立意选材、语言运用和谋篇布局,从而激发学生创造性阅读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调动自己全部的生活积累和审美感受来表现课文丰富的可能性。而运用比较是激活和评价学生虚拟过程的有效方式,可以让学生的能力在筛选比较中提高。

二、猜读法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

我们知道,教育活动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本人在生活世界中实践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取决于他对其的感悟和理解。而猜读就是让课文与学生的经验世界、成长需要相沟通,激活学生的内在需要兴趣的方法。如下面这则为《故乡》设计的导语——大家是否还记得鲁迅笔下《百草园》里的名叫迅哥儿的“我”?有一天,他家里来了一位与他年纪相仿的小孩闰土如果你是迅哥儿,你希望闰土是怎样的一个小朋友?请同学们猜测,畅谈后再阅读有关少年闰土部分,小闰土的品格特征与你猜得差不多吗?——表面上看似平淡无奇,但是教师从同学们猜测畅谈少年闰土部分入手组织教学,突破教材原来顺序束缚,进行重新筛选组合,目的是为了提升他们的主动探索的欲望,让阅读过程更加显示出个性色彩,并为进一步学习下文作了准备。这可看作是第一次猜读或叫阅读前的猜读。

下文要想让学生充分理解闰土的变化及其深刻的社会因素,深刻地感受到社会大环境对人的制约,就必须突破学生的认识局限,但是理解的起点又不能脱离学生的经验世界,这是一个难点。该如何突破难点,引导学生参与到教材中来并始终保持探索精神,这更是一个难关。不妨让学生以设计重逢场面来猜读一番。

阅读中的第一次猜读提示:20年过去了,外出谋生的迅哥儿回乡,与在农村务农的闰土重逢了。请你根据刚才的阅读即描写少年闰土部分的印象以及对人物性格的把握与理解,猜想老朋友重逢场面。要求能表现出人物的外貌、语言(称呼不可少)、神情、动作等。

学生猜测的结果肯定带有浓厚的现实社会色彩,具有即时性,理所当然地把重逢放在了现实生活的大背景下。如勤劳能干勇敢的闰土发家致富、老朋友重逢叙旧话新等等。对此与课文相左的误猜,老师应给予肯定,引而不发。有了这一铺垫,随着课堂学习的深入,学生会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精神,认识到旧社会老百姓过苦日子并非不勤劳不能干,而是社会太黑暗。

设计完成后请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塑造人物的理由。为进一步理解文本,思考文本,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潜能,实现育人的功效。

第7篇:少年闰土课文范文

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一般来说,简单的答案或结论单一的问题可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而答案复杂或结论多样化,需要分析、综合,共同学习研究,发挥集体的智慧才能更好地解决的问题,则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具体归纳有如下几方面。

1. 有争议的问题合作解决。如课文《两小儿辩日》,“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在理解文章内容之后,学生不禁会有疑问:两个小孩说的都有理由,到底谁对谁错?科学的道理在哪里?这时教师抓住这个大好时机,让学生合作学习,效果事半功倍。开始时,各小组组员间意见分歧很大,有支持第一个孩子的观点的,也有支持第二个孩子的观点的,但就是找不到对立面的错误。后来,大家纷纷查找资料,和同学共同探讨,最后总结得出结论:两个孩子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他们的观点就大相径庭。其实早晨和中午的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只是由于那时候的科学技术水平有限,人们的认识水平也有限,因此,即使是圣人孔子也无法判断谁对谁错。这说明了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从而体现孔子谦虚谨慎的教育与学习态度,是万世学习的楷模。这道理通过学生共同学习所得,历久难忘,一生受用。

2. 答案不唯一的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合作学习解决。如教学《童年的发现》时,到底作者童年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你的童年有什么发现?特别对于最后一个问题,通过学生分组学习,人人都把自己童年的发现拿出来和同学分享。通过交流,大家的发现千奇百怪,异彩纷呈,大家都开阔了视野,受到了启迪。

3. 课文的重点、难点问题让学生合作学习解决。如教学《少年闰土》时,为理解既是课文重点,又是课文难点的句子:“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时教师适时地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学习,提示学生注意加点的词语,联系上下文,谈自己对句子的理解,也结合自己的童年生活谈感受。因为贴近自己的童年生活,大家各抒己见,滔滔不绝。特别是一些童年趣事、傻事、新奇事让大家感受到拥有童年欢乐时光是多么幸福,深刻体会到当时鲁迅及城里那帮少爷们童年生活的单调与孤寂。农村少年闰土农村生活丰富多彩,造就了农村少年知识丰富、机灵能干的形象。相比之下,“我”和城里的“少爷们”整天困在大院里,没有广泛接触大自然,只看见“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目光短浅,知识贫乏,如井底之蛙。通过大家共同的学习、探讨、比较,少年闰土知识丰富、聪明伶俐的可爱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深深地记忆在孩子们的心中。

4. 具有探索性、挑战性的问题合作解决。在教学课文《语言的魅力》时,法国著名诗人让・彼浩勒在乞丐老人那个写着“我什么也看不见!”的木牌上添上了“春天到了,可是”几个字后,结果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效果呢?此时,可让学生合作学习,根据课文句子“那蓝天白云,那绿树红花,那莺歌燕舞,那流水人家,怎能不叫我陶醉呢?”开展丰富的想象,想想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图画,和小组同学分享一下你所想象的美丽图景。通过合作学习,共同分享,一幅幅春天的美丽画卷呈现在学生面前,由此领悟到诗人添上的“春天到了”这几个字的无穷魅力。它引起了人们丰富的想象,春天多么美好,“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由此引起了人们对失明乞丐老人的深切同情,纷纷为他慷慨解囊。可见,语言的魅力有多么大。然后,让学生们仿效诗人,用有魅力的语言,在水塘边、草坪边、花坛边、电灯开关旁写个提示牌。大家先小组讨论,再综合整理,看哪个小组写的提示语最有诗意,最有魅力。这是比较有挑战性的问题,需要展开丰富的想象,需要有精妙地运用语言的能力,单靠学生个人想象可能贫乏,语言也可能单调,但经小组共同的智慧,就会创造出精妙而丰富的语言。像草坪边的提示语:“给我一份爱,送你一片绿”“已有阳光大道,何必另辟蹊径”“小草有生命,爱护小草就是珍惜生命”“爱护小草吧,它是春天的使者”“碧草芳树,大家呵护”等等,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第8篇:少年闰土课文范文

一、正确运用课文插图,符合儿童生理、心理特点

当代研究脑生理的科学发现,人的大脑有六个信息输入通道,即视、听、尝、触、嗅、做。在被试群体中有37%的人属于触觉学习者,通过移动、触摸、行动来学习;有34%的人属于听觉学习者,借助声音和音乐来学习效果最好;有29%的人属于视觉学习者,通过图片文字进行学习。因此,充分调动学生多种信息输入通道,有利于学好语文、用好语文。另一方面,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右脑控制视觉中枢,左脑控制语言中枢,要把视觉中枢感受到的图像、画面,经过复杂的思维过程,再通过语言中枢用搜索到的最精美、最确切的词语、语句表达出来。而这个过程,正是我们语文教学经常进行的活动。因此,借助插图,让学生形象地感知课文内容,体情悟理;再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内容,把看到的画面、感觉到的“意味”,用恰当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是符合儿童生理、心理特点的。

二、正确运用课文插图,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提升语文素养

1?郾结合插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观潮》一文配了两幅插图,一是远观大潮情景:“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海塘大堤上人山人海,水面上的那条白线正向我们移来”。二是近观大潮的情景:“两丈多高的水墙浩浩荡荡飞奔而来的壮观景象”。其中近观是全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所在。笔者分四步指导学生看图。(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看图感觉大潮来前“风平浪静”、大潮来时“奔腾咆哮”的特点,形成清晰的整体印象。(2)精读课文,边读边想。顺着作者的视线一同去“观潮”。边读边圈点文中比喻句、拟人句,加以批注,形成现场感、立体感,激起内心涌动的情感体验,真正品味语言。(3)重点观赏第二幅图,同时使用多媒体模拟情景,做到图像动态化、视听同步化,化抽象为形象,变静态为动态,结合引导想象,把课文形象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把课文生动的描绘转化为自己的表达图式,真正习得语言。(4)假想旅游,迁移训练。看图,让学生激发兴趣,放飞想象;读文,使学生储存了丰富的语言信息。此时,让学生试当小记者亲临现场,结合文本作观潮现场报道,既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又在口头作文中培养了语文技能。四次看图,四次读文,从读到写,从仿到创,重点、难点迎刃而解,语文技能螺旋上升。

2?郾结合插图,直奔中心,带动读写。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的插图浓缩了全文主要内容,凸显了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的形象。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直奔中心,“五看插图”,解开作者的语言密码,巧妙对接阅读与表达,彰显图文的核心教学价值。一看插图,针对课文“一片废墟”“那片废墟”“这片废墟”三次出现“废墟”一词,具体形象感悟洛杉矶大地震给30万人带来的“不同程度的伤害”。二看插图,针对课文“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一外貌描写,放飞想象,具体形象感悟父亲怎样“埋头接着挖”。三看插图,从阿曼达重见天日欣喜若狂的形象描绘中,有感情朗读父子重逢时的对话,展开想象,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四看插图,从课文“人们摇头叹息着走开了”“过路的人赶紧跑过来帮忙”的强烈反差,大胆想象画面外消防队长、警察、行人截然不同的反应,理解地震中的父与子的“了不起”。五看插图,观察画面情景,结合课文内容写好父子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这样,五次看图,五次读文,围绕中心,从述到作,相得益彰。

三、正确运用课文插图,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1?郾运用插图,指导预习,促进阅读期待的形成。学生对具体可感的彩图的兴趣往往比对抽象文字的兴趣要高得多。我们可利用这一心理特点,运用课文插图指导学生预习课文,利用阅读期待,点燃阅读热情。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再见了,亲人》中有两幅插图:列车上志愿军战士挥手告别,站台上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画面中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位置特别突出。指导预习课文时,可引导学生先认真观察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不同表情,体会她们共同的心情,再思考:志愿军战士与她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从哪些事情可以感受到她们是亲人?这样,有助于学生形成阅读期待,在整体感知中初步感悟“亲人”的含义。

2?郾运用插图,披文入情,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语文教材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我们运用课文插图,首先要重现其与课文内涵息息相关的内在关系。用正确的价值取向,达到育人之目的。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中有两幅插图,一是闰土手捏钢叉尽力刺猹,二是闰土与“我”席地而坐侃侃而谈。两幅插图中的闰土判若两人,对敌(猹)咬牙切齿,奋不顾身;对友(我)满腔热忱,情如手足。我们引导学生看图,要认真观察人物的音容笑貌,从其举手投足洞察内心世界,体会“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从而和“我”一起喜欢闰土,钦佩闰土。阅读时,引导学生注入同龄人的生活经验元素,把自己与“我”、少年闰土这三个同龄人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披文以入情,情深而意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卖火柴的小女孩》课文插图展示了人间悲剧:冰天雪地中衣衫单薄的小女孩借助火柴的亮光仿佛看见慈爱的奶奶来带她去极乐世界。这幅凄惨的图像所渲染的课文情境必将勾起小读者的无限伤感,引起小读者的情感共鸣,唤起小读者的真情表露。在看图读文之后,笔者指导学生朗读《你别问,这是为什么》这首诗,小读者真切奔放的情感就会随着诗句语言喷薄而出,其熏陶感染的效果不言而喻。

第9篇:少年闰土课文范文

读。读是学习语文之本。教师要善于用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读去感染W生,指导学生。读的时候,要注意语速、语调,结合课文内容,把感情表达出来。除朗读这种形式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练好默读、速读,以阅读更多的书籍。

思。“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遇到含义深刻的句子,要让学生反复诵读,认真揣摩,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联系上下文,领悟课文的精髓。有的句子“话里有话”,应该让学生把握“弦外之音”。如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文中的“碰壁”,就暗含着“遭受迫害”之意,不结合时代背景,就难以理解到这层意思。

议。不懂的问题,要请教;不同的理解,需要沟通。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和别人交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议的形式可以是同桌交流,也可以是小组讨论,甚至是师生共同探讨。

注。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的时候,要求学生随时用不同的符号,标画出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或有疑问的地方,或者写下自己的理解,以提高阅读的质量。

查。阅读的时候,为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要让学生养成查字典、查资料的好习惯,强化自己的阅读效果。

画。学习时,要让学生学会结合文章内容展开想象,力求把抽象的文章在头脑中转化为形象的画面,以加深理解。如学习了《少年闰土》,可以让学生根据闰土的外貌描写,用简笔画画出闰土的形象。学习了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象自然会浮现在学生头脑中,教师可顺势引导学生画出一幅“夏日荷塘图”。

演。有的课文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剧本,教师可以鼓励大家加以改编,配上简单的道具、音乐,来亲身体验一下角色。如学了《将相和》一课,我让学生分别演蔺相如、廉颇、秦王等角色,学生兴趣盎然,不知不觉加深了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历史小故事的理解。

疑。学贵有疑。学习语文,要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和问题意识。学习《景阳冈》一课,我引导学生就“武松一步步挨下冈来”中的“挨”字展开讨论。有同学说,“挨”字有损武松的形象,经过讨论,同学最后认定,用“挨”字很人性化――使尽了气力的武松哪还能“精神抖擞”地下山呢?有了这样的质疑互探,学生对人物有了更深的理解。

摘。课文中,好的词语、句子、段落,名家名篇比比皆是,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分类摘录下来,有的还应熟读成诵,以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贮备,逐步提高语文素养。

续。有的课文结尾,留给了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教师可以让学生把它续写下去,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如学了《穷人》,学生就写了《渔夫归来之后》,描绘了桑娜一家收留了西蒙的孩子之后的生活场景,抒发自己对生活的感悟。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