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超声医学发展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现代影像医学的飞速发展,使得医学影像新设备、新技术和新知识层出不穷,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临床需要,为此提出了新的教学方法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摸索。超声医学是医学影像学的一个分支专业,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又由于医学实践本身的复杂性、独特性及组织脏器疾病的广泛性等特征,决定了它是一种对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要求很高的专业技术,这就意味着超声医学专业必须十分重视实践。
一、现代超声医学发展趋势
影像医学的发展史可追溯至1895年,经过一个多世纪,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发展成一个强大的体系,其中超声医学的发展足以让医学界为之目眩,其诊断已从形态学迈向临床治疗,超声介入治疗正与肿瘤、微创治疗、生殖医学、外科不断融合发展,使其在未来的医疗服务体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1]。超声医学已成为集诊断治疗为一体的学科,与临床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二、超声医学教学改革的探索
超声医学从上世纪70年代进入国内,理论、临床实践均处于求知、摸索阶段。近30年,国内临床超声诊断水平已逐渐赶上国际先进水平,但高等医学院校培养超声专业学生的教学模式远远落后于国外知名医学院校。目前国内仍沿袭传统教学模式:先上理论课,后实习。书本中对一种疾病的图像特征描述均为文字形式,此种根据形态学改变对疾病诊断及鉴别诊断靠枯燥、单一的理论文字描述对超声专业学生来说非常抽象,难以理解,出现了动起手来探查不到正常脏器,而认知正常脏器的形态更无从谈起的结果。通过多年的超声教学实践,深感原有的教学内容和手段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当代世界的医学教育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教材不断更新,在总学时增加不多,而内容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对于超声专业学生教学模式改革即:优先进行课间实习并增加实践课学时,后上理论课并减少理论课学时势在必行。
三、超声专业课间实习优先理论的实践
(一)转变教学观念,改善教学模式
1.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及兴趣,优先开设实习课
超声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较多的实践机会,为此应调整课程设置,加强临床实践环节的教学,优先开设实习课,运用多看图像和亲自操作等方式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各种图像在脑海中留下清晰的印象,便于学生记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及兴趣,改变以往学生从抽象思维到形象思维的方式,具体来说就是帮助学生以动态实时的观察组织脏器的形态 为基础,优先掌握形象思维,经过概括后形成解剖和病理的概念,再结合临床资料分析判断,推测出属于哪些疾病的可能性,从而对抽象思维的理论内容“豁然开朗”。这样就摒弃延用了几十年的教学模式所有的弊端,即学生从未接触过各组织脏器正常超声图形特征,就强硬接受其图像特征的理论描述,而且单靠教师在课堂乏味、陈旧古板的满堂灌的理论讲述,放映的幻灯也是静态图片,使得学生脑子里一片混乱,肝脾不分,看图片也是‘云山雾罩’,由此使学生逐渐失去学习兴趣,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觉得超声太难学、难懂、难鉴别。由于对各组织脏器正常、异常超声图像特征的无法想象、不理解,学生光靠死记硬背应付考试,考试一结束,一脑子理论全忘光,动起手来探查患者出现零图像。
2.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和思维能力
超声医学强调的是实时、连续、多切面及动态观察疾病的超声影像学表现,超声图像的显示具有多种方式,我们在日常临床工作中积累了上百例常见病、多发病和一些疑难疾病的宝贵超声影像及其相关医学资料,为建立超声医学多媒体图片库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基础,使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有了有武之地。建立健全超声基本技能操作影像库及超声基本技能操作影像示范教材迫在眉睫,通过教研室及超声技能实验中心对全身各组织、脏器进行超声影像动态采集,后期编制,建立动态影像数据库,让学生认知动态影像;根据采集的技能操作影像,与国内各高校专家研究讨论、统一标准、统一操作规范,编制相应的影像示范教材。这样就形成了图像清晰,影像直观生动,图文声像并茂的多媒体界面,从视听多种感官刺激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影像库以疾病名称、超声特征、组织器官等关键词分别分类,具备检索功能,附有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等数据,辅以文字、声音、动画注释。同时创建超声医学技能操作网络教学平台,充实网站材料,建立学院教学管理部门―教研室―科室三级联系网。与国内知名院校及医院构建联合平台,远程协助,资源共享。培养学生充分利用网站教学资源,与教师教学互动。
(二)注重相关学科知识的掌握
超声医学专业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在实际的医疗工作中,每一个患者正确诊断都牵涉到各方面的医学知识,对多学科信息的综合分析、融合贯通,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集思广益、开拓思路,进而得出正确结论,都是对医生的基本要求。所以单纯掌握医学专业知识已不能适应21世纪对高素质医学人才发展的需要,也很难跻身于国际医学人才的竞争,为此,应在医学实践上有丰厚的知识底蕴的后劲。
(三)加强科研素质培养
超声医学专业培养的超声医师既是该专业临床工作的骨干力量,也是超声医学科研的生力军[2],因此要在教学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科研能力,这也是以往教学中的薄弱环节,要扭转这种局面,学校、教研室和教师应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对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可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向学生介绍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先进成果和发展动态,开拓学生视野,循序渐进地激发其科研创新意识和科研兴趣[3]。
(四)培养专业的教师队伍,加强教师素质的提高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引导者、启发者,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者,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发展,故素质高、专业性强的教师队伍建设是不容忽视的问题,超声医学发展迅速,知识积累多,更新周期短,良好的思想品质、先进的教学理念,广博的人文知识和深厚的专业素养是教师必备的素质,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进取,紧跟本学科发展前沿,将新技术、新知识不断溶入教学,善于获取新知识,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不断通过多渠道、多形式来提高自身素质的修养,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跟上现代教育时代的步伐。
现代医学的发展使影像医学进入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对超声专业的教学模式及学生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改变,站在发展的角度,从学校培养学生的近期和远期效果综合审视,传统的教学模式已落后于时代,超声专业课间实习优先的教学模式改革正等待实践的检验。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资助项目(L2010323)
[参考文献]
[1]王萍.临床医学专业超声医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现代医用影像学,2004,13(6):274-276.
[2]张萍.关于超声医学教学中素质教育的思考,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4):2247-2248.
[关键词]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白内障;研究进展
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标志着白内障手术已经从传统的复明手术想现代屈光白内障手术的转变。其因为最大限度的缩小了手术的切口,并且术后视力功能恢复良好受到了眼科医师及白内障患者的青睐。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可分为双轴以及同轴微切口,双轴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切口小于1.4mm,单轴切口小于2.2mm。具有相当高的临床价值。本文对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探讨,现综诉如下。
1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发展史[1-3]
上世纪60年代,超声乳化术最先被Charles Kelman引入白内障治疗中,他们超声震荡作用将浑浊晶状体乳化,并使用物理作用吸除。上世纪70年代,Kelman将超声乳化仪进行了改进并测试,标志着其正式进入临床,为白内障病人服务,当时技术,手术切口约3mm。同年代双手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也被开发并使用,其手术过程为:在角膜上作两个切口,一个为主切口,一个为侧切口,将不带套管的超声乳化针头由主切口深入,从侧切口伸入灌注针头,并双手操作去掉晶状体。在上个世纪90年代,0.9mm切口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被Agarwar首次完成,这标志着双手法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正式诞生。经过不断的发展,直到2001年,Olson完成了1.0mm双手超声乳化术,其采用软件使超声乳化仪的冷超声功能进一步增强。2007年,博士伦公司研制的最新超声乳化仪Stellaris问世,该仪器可以通过1.8mm切口,完成同轴超声乳化摘除。
2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对角膜散光影响[4、5]
散光主要是指平行光线在通过眼球折射后,所形成的影像,并不是一个焦点,而是在空间内不同位置最小弥散圆和两条焦线的屈光状态。透明角膜的手术源性散光(SIA)主要是指因手术本身因素造成的角膜屈光状态改变。SIA是一种在白内障手术后最为常见的并发症,是一种影响术后视力的危险因索,影响因素为手术切口宽度、长度、形状、位置、缝线的数目和性质、结扎松紧度、术后用药和结缔组织增生等,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切口位置和长度,它们是造成手术源性角膜散光的重要因素。
2.1角膜手术源性散光的分析方法
角膜SIA分析方法有4种,主要包括简单法、坐标法、正弦定律及余弦定律和矢量分析法。简单法是将散光轴位和散光度数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计算方法简单,但结果的准确性较差;坐标法使用较少;正弦定律及余弦定律相对比较,使用较多[6];矢量分析法是将散光轴位和散光度数的变化分析,结果可靠性高,但相对比较,计算麻烦,需要采用统计学软件进行计算,是目前最常使用的分析方法,是目前最为常用的方法。
2.2透明角膜切口长度对于角膜散光影响
2.2.1同轴超声乳化术不同的切口长度对角膜散光影响[7、8]
据2008年相关文献报道,晶状体核硬度2-4级的白内障患者,在采用1.6-1.8mm透明角膜微切口同轴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后,观察术后3mo的情况,未发现角膜散光,散光轴也未发生变化。据2009年相关文献报道,采取2.2mm透明角膜微切口同轴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与采取3. 0mm传统透明角膜同轴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进行比较分析,采用矢量分析法进行分析,分析后可发现通过减小透明角膜的切口,可明显减少SIA的发生。据2010年相关文献报道,采取1.8mm微切日口和2.75mm小切口透明角膜同轴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治疗,比较两种切口术后lmo结果,可发现采取1.8mm透明角膜微切口同轴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治疗,可稳定角膜生物学形态。
2.2.2同轴和双轴超声乳化术切口长度对角膜散光影响[9]
经国内外研究发现,透明角膜的切口越小,角膜SIA发生几率就越小,角膜形态改变就越小。当切口
3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对术后视力的影响
3.1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对术后视力影响
经相关文献报道[10],对透明角膜1.6mm微切口与2.8mm同轴白内障超声乳化两种手术方式的结果进行比较,术后第1周和第8周两组在术后矫正视力比较,微切口略优于传统组,差异无显著性,无统计学意义。对透明角膜采取1.8mm和2.2mm微切口同轴白内障超声乳化的结果对比,两组在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无统计学意义。
3.2同轴和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对术后视力的影响
根据大量文献报道,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术较之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术对患者视力提升有更大帮助。在现代技术条件的支持下,手术切口已经进一步减小,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之间相比,差异无显著性。其具体优势体现在达到最佳较正视力的时间更短,即术后视力恢复更快。
参考文献
[1] 车敬斌,赵刚平,余建洪等.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临床研究进展[J].国际眼科杂志,2012,12(2):257-259.
[1] Li YJ,Kim HJ,Joo CK et al.Early changes in corneal edema following torsional phacoemulsification using anterior segment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d Scheimpflug photography.[J].Japanese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2011,55(3):196-204.
[3] 马应,赵军民.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与双手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临床对比观察[J].安徽医药,2011,15(6):740-742.
[4] 宋强,卢林德,吴尚国等.5.5mm无缝线透明角膜缘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安全性探讨[J].微创医学,2009,4(3):230-232.
[5] 毛祖红,张广斌,陈伟等.双手微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术后视觉质量分析[J].国际眼科杂志,2008,8(7):1373-1374.
[6] 李婧,赵晓辉,邢怡桥等.双手微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硅油填充眼并发性白内障[J].国际眼科杂志,2009,9(2):289-291.
[7] 杨军,张红,田芳等.2.2mm与1.8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散光的对比研究[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2,30(3):273-276
[8] 张铁民,郭立涛,董微丽等.改良撕囊方法在白色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0,28(8):894-896.
关键词:临床医学;近现展史;临床应用技术;临床思考
前言
在已经过去的近一个世纪里,医学飞速发展,取得了无比辉煌的成就,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日益健康长寿,同时也更期待一个逐步消灭各种疾病的美好时代的来临。与此同时作为与病患直接接触的现代临床医学已成为探索生命奥秘、防治疾病、缓解病痛以及促进社会和谐的综合体系。
1.临床医学发展史
1.1临床医学理论发展进程
要想深刻理解临床医学的现状,首先需要大致了解临床医学的近展史。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临床医学相关的巨大变革是生物医学科学和医疗技术突飞猛进的重要成果。现代临床医学发展的显著标志则形成于19世纪后期,此时建立了一批以生物医学为基础的学科,如细胞病理学、遗传基因学、实验生理学等。
1.2临床医学技术发展进程
(1)外科技术突飞猛进
而临床医学的一个重要应用--在20世纪初攻克了几种困扰外科手术的难关后,外科技术开始突飞猛进。同时带动了临床医学的飞速进步。在20世纪后期,外科因感染、失血等问题的解决取得了质的飞跃。其中标志性事件有,1944年,美国的布雷洛克和托马斯经过多年的准备和研究,对一个已经生命垂危的“蓝婴”女孩成功实施了心脏外科手术。1960年,主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心脏移植业已成型,技术日趋成熟。1954年全球第一例肾器移植手术的成功开启了器官移植的全新时代。
(2)细胞生物学等学科建立
20世纪中叶以后,细胞生物、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科的建立,使人们能够以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观察人类和疾病本身,这极大推动了临床医学的发展,为如肿瘤、遗传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1.3基因工程的建立与应用
(1)基因工程的建立
上世纪另一重要里程碑就是基因工程的确立和发展。为新药物、新疗法和新技术的诞生铺就了一条全新的道路。1985年美国科学家率先提出了人类基因组计划。基本了破译人类遗传信息。
(2)基因工程的应用
80年代基因工程就开始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如:英国伦敦大学的医学哲学博士阿密特等人研究发现基因治疗对B型血友病有一定效果效。
2.临床医学现状
2.1与各门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现代临床医学技术发展与医学与各门自然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密不可分。在20世纪,人们想到医院时首先想到的是各种各样先进精密的医学器械,繁杂的检验,而不是过去的穿白大褂的医生护士和针剂药品。近几十年来临床医学开始应用的X射线、二维超声、血管动脉造影、CT扫描、磁共振(MRI)、核医学显像、内镜技术等,使诊断结果的各项标准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临床诊断变得越来越精确、标准、动态。介入治疗、放射治疗的进步,微创外科使得许多疾病的治疗取得了显著进步。
2.2药物学迅猛发展
同时,药物学的迅猛发展也成为临床治疗进步的中流砥柱。在此我们必须一提的是祖国的精萃—中药学。在2015年10月5日,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为中国人民带来了一个巨大的惊喜。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首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屠呦呦对青蒿素研究40余年如一日,,终于迎来了巨大的成功。屠呦呦表示,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进入21世纪,基因组学、生物学及纳米技术被广泛运用在中药研究中,辉煌指日可待。中医药有不同于世界其他医学的独特之处,而中国医药学要有更大的发展,需要搭上世界科技这艘大船,运用现代科学的一切先进手段进行研究和发展,使祖国的这块瑰宝放射出更加绚烂的光彩,造福于人类。
3.关于临床医学的深入思考
3.1清晰临床医学的最终意义
临床医学的终极意义在于治病救人,时代在进步,技术在发展,临床医学面临的问题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3.2临床医学现在面临的问题
(1)主要疾病的变化
在20世纪中后期,由于各种主观与客观因素,各种慢性病、职业病逐渐成为人类健康最大的威胁。虽然慢性病与职业病的防治目前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但人类对这类疾病已经有了较深刻的认识,明确了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除了生物学因素外,还与人的生活方式、行为活动、环境污染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现在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目前已进入慢性病、生活方式病、现代文明病或各种职业病时代。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医学界晰的定位与思考。
(2)医学技术进展缓慢
医学技术进展相当缓慢,医生与学者凭借有限的药物,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竭尽全力解决病。
(3)人群对医学产生不现实的依赖性
在21世纪,这种局面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医学掌握了控制疾病的武器,而且对操纵生命的密码有了最基本的认知。现代医学在为增强人类健康交付越来越多的好处的同时,许多棘手的问题也随之而至。人们陷入了一种人类万能的不切实际幻想中:医院万能,医生万能。先进的技术、高效的药物,克隆技术,移植技术等等,使人们产生了一种没有什么疾病是无法治愈的错觉。其实,我们心里都清楚很多所谓的治疗只是延缓死亡的过程。单就治疗而言,这一过程对病患本身而言也许只是痛苦的延长,对病患家庭和社会而言则是沉重的经济负担,这种做法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质疑与批评。
3.3在质疑中前行
努力寻找高精尖技术与药物与适宜的技术与药物之间的平衡点;了解病患心理倾向与治疗疾病之间的矛盾,是现代临床医学与社会需要共同面对并联手解决的问题。
4.结论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发展必然伴随着怀疑,发展要在质疑中成长,在批评中寻找方向。上个世纪医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前路依然渺茫,医学何去何从始终是盘桓在我们心头的难题。本文希望通过指出医学的困境,拨开迷雾,共同探讨医学发展的必经之路,使我们能够更清晰地阐述临床医学的目的所在,不忘初心。
参考文献:
[1]陈抗生.香港中医药的现状与展望[J].世界中医药,2007(03).
[2]白一,龚云辉,刘希婧,周容.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医学教育的现状[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14(02).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
医学影像技术主要是应用工程学的概念及方法,并基于工程学原理发展起来的一种技术,其实医学影像技术还是医学物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用物理学的概念和方法及物理原理发展起来的先进技术手段。医学影像信息包括传统X线、CT、MRI、超声、同位素、电子内窥镜和手术摄影等影像信息。它们是窥测人体内部各组织,脏器的形态,功能及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以胶片为主要方式的显示、存储、传递X-ray摄像技术已不能满足临床诊断和治疗发展的需求,医疗设备的数字化要求日益强烈,全数字化放射学、图像导引和远程放射医学将是放射医学影像发展的必然趋势。
1 传统摄影技术在摸索中进行
1.1 计算机X线摄影
X射线是发展最早的图像装置。它在医学上的应用使医生能观察到人体内部结构,这为医生进行疾病诊断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在1895年后的几十年中,X射线摄影技术有不少的发展,包括使用影像增强管、增感屏、旋转阳极X射线管及断层摄影等。但是,由于这种常规X射线成像技术是将三维人体结构显示在二维平面上,加之其对软组织的诊断能力差,使整个成像系统的性能受到限制。从50年代开始,医学成像技术进入一个革命性的发展时期,新的成像系统相继出现。70年代早期,由于计算机断层技术的出现使飞速发展的医学成像技术达到了一个高峰。到整个80年代,除了X射线以外,超声、磁共振、单光子、正电子等的断层成像技术和系统大量出现。这些方法各有所长,互相补充,能为医生做出确切诊断,提供愈来愈详细和精确的信息。在医院全部图像中X射线图像占80%,是目前医院图像的主要来源。在本世纪50年代以前,X射线机的结构简单,图像分辨率也较低。在50年代以后, 分辨率与清晰度得到了改善,而病人受照射剂量却减小了。时至今日,各种专用X射线机不断出现,X光电视设备正在逐步代替常规的X射线透视设备,它既减轻了医务人员的劳动强度,降低了病人的X线剂量;又为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创造了条件。随着计算机的发展数字成像技术越来越广泛地代替传统的屏片摄影现阶段,用于数字摄影的探测系统有以下几种: (1)存储荧光体增感屏[计算机X射线摄影系统(computer Radiography.CR)]。
(2)硒鼓探测器。(3)以电荷耦合技术(charge Coupled Derices.CCD)为基础的探测器 。(4)平板探测器(Flat panel Detector)a:直接转换(非晶体硒)b:非直接转换(闪烁晶体)。这些系统实现了自动化、遥控化和明室化,减少了操作者的辐射损伤。
1.2 X-CT
CT的问世被公认为伦琴发现X射线以来的重大突破,因为他标志了医学影像设备与计算机相结合的里程碑。这种技术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所谓“先到断层成像”(FAT),另一种模式是“光子迁移成像”(PMI)。
1.3 磁共振成像
核磁共振成像,现称为磁共振成像。它无放射线损害,无骨性伪影,能多方面、多参数成像,有高度的软组织分辨能力,不需使用对比剂即可显示血管结构等独特的优点。
1.4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它是利用计算机系统将造影部位注射造影剂的透视影像转换成数字形式贮存于记忆盘中,称作蒙片。然后将注入造影剂后的造影区的透视影像也转换成数字,并减去蒙片的数字,将剩余数字再转换成图像,即成为除去了注射造影剂前透视图像上所见的骨骼和软组织影像,剩下的只是清晰的纯血管造影像。
2 数字化摄影技术
数字X射线摄影的成像技术包括成像板技术、平行板检测技术和采用电荷耦合器或CMOS器件以及线扫描等技术。成像板技术是代替传统的胶片增感屏来照相,然后记录于胶片的一种方法。平行板检测技术又可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结构类型。直接FPT结构主要是由非品硒和薄膜半导体阵列构成的平板检测器。间接FPT结构主要是由闪烁体或荧光体层加具有光电二极管作用的非品硅层在加TFT阵列构成的平板检测器。电荷耦合器或CMOS器件以及线扫描等技术结构上包括可见光转换屏,光学系统和CCD或CMOS。
3 成像的快捷阅读
由于成像方法的改进,除了在成像质量方面有明显提高外,图像数量也急剧增加。例如随着多层CT的问世,每次CT检查的图像可多达千幅以上,因此,无法想象用传统方法能读取这些图像中蕴含的动态信息。这时在显示器上进行的“软阅读”正在逐渐显示出其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软拷贝阅读是指在工作站图像显示屏上观察影像,就X线摄影而言这种阅读方式能充分利用数字影像大得多的动态范围,获取丰富的诊断信息。
4 PACS的广阔发展空间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现有医学影像设备延续了几十年的数据采集和成像方式,已经远远无法满足现代医学的发展和临床医生的需求。PACS系统应运而生。PACS系统是图像的存储、传输和通讯系统,主要应用于医学影像图像和病人信息的实时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并且可以与医院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放射信息管理系统等系统相连,实现整个医院的无胶片化、无纸化和资源共享,还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实现远程会诊,或国际间的信息交流。PACS系统的产生标志着网络影像学和无胶片时代的到来。完整的PACS系统应包含影像采集系统,数据的存储、管理,数据传输系统,影像的分析和处理系统。数据采集系统是整个PACS系统的核心,是决定系统质量的关键部分,可将各种不同成像系统生成的图象采入计算机网络。由于医学图像的数据量非常大,数据存储方法的选择至关重要。光盘塔、磁带库、磁盘陈列等都是目前较好的存储方法。数据传输主要用于院内的急救、会诊,还有可以通过互联网、微波等技术,以数据的远距离传输,实现远程诊断。影像的分析和处理系统是临床医生、放射科医生直接使用的工具,它的功能和质量对于医生利用临床影像资源的效率起了决定作用。综上所述,PACS技术可分为三个阶段,(1)用户查找数据库;(2)数据查找设备;(3)图像信息与文本信息主动寻找用户。
5 技术----分子影像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今天已具有显微分辨能力,其可视范围已扩展至细胞、分子水平,从而改变了传统医学影像学只能显示解剖学及病理学改变的形态显像能力。由于与分子生物学等基础学科相互交叉融合,奠定了分子影像学的物质基础。Weissleder氏于1999年提出了分子影像学的概念:活体状态下在细胞及分子水平应用影像学对生物过程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
分子成像的出现,为新的医学影像时代到来带来曙光。基因表达、治疗则为彻底治愈某些疾病提供可能,因此目前全世界都在致力于研究、开创分子影像与基因治疗,这就是21世纪的影像学。 新的医学影像的观察要超出目前的解剖学、病理学概念,要深入到组织的分子、原子中去。其关键是借助神奇的探针--即分子探针。到目前为止,分子影像学的成像技术主要包括MRI、核医学及光学成像技术。一些有识之士认为;由于诊治兼备的介入放射学已深入至分子生物学的层面,因此,分子影像学应包括分子水平的介入放射学研究。
6 学科的交叉结合
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是当今科学发展的趋势。影像技术学最邻近的学科应为影像诊断学。前者致力于解决信息的获取、存储、传输、管理及研发新的技术方法;后者则将信息与知识、经验结合,着重于信息的内容,根据影像做出正常解剖结构的辨认及病变的诊断。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依托。所以,影像技术学的发展离不开影像诊断学更密切地沟通与结合将为提高、拓展原有成像方式及开辟新的成像方式做出有益的贡献。医用影像诊断装置用于详细地观察人体内部各器官的结构,找出病灶的位置毫克大小,有的还可以进行器
官功能的判断 。还有医用影像诊断装备情况,已成了衡量医院现代化水平的标志。
7 浅谈医学影像技术的下一个热点
医疗保健事业在经济上的窘迫使得90年代以来,成为一个没有大规模推广一种新的影像技术的、相对沉寂的时期,延续了一些现有影像技术的发展,使得他们中至今还没有一种影像技术能对影像学产生巨大的影响。随着科技的发展,最近逐渐发展起来的一批有希望的影像技术。如:磁共振谱(MRS),正电子发射成像(PET)单光子发射成像(SPECT),阻抗成像(EIT)和光学成像(OCT或NRI)。他们有可能很快成为大规模应用的影像技术,将为脑、肺、及其他部位的成像提供新的信息。
7.1 磁源成像
人体体内细胞膜内外的离子运动可形成生物电流。这种生物电流可产生磁现象,检测心脏或脑的生物电流产生的磁场可以得到心磁图或脑磁图。这类磁现象可反映出电子活动发生的深度,携带有人体组织和器官的大量信息。
7.2 PET和SPECT
单光子发射成像(SPECT)和正电子成像(PET)是核医学的两种CT技术。由于它们都是接受病人体内发射的射线成像,故统称为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成像(ECT)。ECT依据核医学的放射性示踪原理进行体内诊断,要在人体中使用放射性核素。ECT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空间分辨率低。最近的技术发展可能促进推广ECT的应用。
7.3 阻抗成像(EIT)
EIT是通过对人体加电压,测量在电极间流动的电流,得到组织电导率变化的图像。 目的在于形成对体内某点阻抗的估计。这种技术的优点是,所采用的电流对人体是无害的,因而对成像对象无任何限制。这种技术的时间分辨率很好,因而可连续监测实际的应用,已实现以视频帧速的医用EIT的实验样机。
7.4 光学成像(OTC或NIR)
近期的一些实质性的进展表明,光学成像有可能在最近几年内发展成为一种能真正用于临床的影像设备。它的优点是:光波长的辐射是非离子化的,因而对人体是无伤害的,可重复曝光;它们可区分那些在光波长下具有不同吸收与散射,但不能由其它技术识别的软组织;天然色团所特有的吸收使得能够获得功能信息。它正在开辟它的临床领域。
7.5 MRS
郑民华教授
亚洲内镜与腹腔镜医师协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腹腔镜与内镜外科学组组长,上海市微创外科临床医学中心主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普外科副主任。
擅长胃肠肿瘤、胆道、疝、甲状腺肿瘤、食管反流等微创外科手术,在大肠癌的微创治疗方面已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
专家门诊时间:每周四下午1时30分~4时30分
你知道吗?有一种外科手术可以让患者免受“大切口、大创伤”的折磨,几个钥匙孔大小的切口,一套精巧的手术器械,两三个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花很短的时间,就能把原本需要开胸、开腹的病给治好--它就是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目前在全世界广泛开展、并以极其迅猛的速度发展壮大起来的微创外科。
“微创”,顾名思义就是微小的创伤的意思,用最小的创伤治好病自然是人人期待的。为了让广大读者对微创外科有更正确、更全面的了解,以便更好地受益于微创外科技术,本刊记者日前专程采访了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腹腔镜与内镜外科学组组长,上海市微创外科临床医学中心主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教授――郑民华。
Q:"微创"这个概念是如何提出的?
A:“微创”概念是一位英国的泌尿外科医生于1983年提出的,它包括两层含意,一是生理上的微创,即切口小、创伤小、恢复快;二是心理上的微创,即手术带来的心理创伤小。应该说,“微创”概念的提出是现代医疗理念上的一大进步。
“微创”其实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微创”主要指微创外科,即借助腹腔镜与内镜技术,把先进的摄像探头从体表的微小切口放入体内,医生对着电视屏幕进行细微的组织切除、缝合等操作,达到与传统开放性手术同样的治疗效果。广义的“微创”则指所有的小切口、小创伤的手术技术。我们这里主要探讨的是狭义的“微创”。
Q:微创外科和普外科有什么区别?
A:微创外科与普外科是一脉相承的,微创外科是普外科的改良。外科发展史可分三个阶段--普外科、外科微创化和微创外科。上世纪70年代,随着麻醉、消毒、营养、复苏等技术的不断提高,普外科迅速崛起,一些过去曾被视作“”的大手术相继开展起来,挽救了大批患者的生命。然而,“大切口”带来的疼痛、恢复慢、并发症多等问题也日益突出。于是,人们把视线转到了“小切口”,即外科微创化上。然而不久,人们又发现,小切口在带来小创伤的同时,也存在着显露差、视野不清、操作困难等问题。直到1989年,借助内窥镜技术,在放大的视野下进行操作,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的微创外科的出现,才解决了上述一系列问题,堪称外科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Q:既然微创外科有那么多优势,那么它是否能完全取代普外科?
A:从理论上讲,所有的普外科手术,微创外科都能做。但是,由于设备投入、技术力量等方面的限制,微创外科目前只是普外科的一个补充,还不能完全取代它。以瑞金医院为例,超过50%的普外科手术,下到最普通的阑尾、疝气、胆囊手术,上到高难度的胃癌、结肠癌手术,都能用微创完成。但在某些微创技术还不成熟的医院,微创手术占外科手术的比例就非常小了。
应该说,微创外科是外科发展的一个方向,相信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手术器械的不断更新,微创手术将越来越多地取代传统手术,为人类造福。
Q:目前哪些疾病可以用微创治疗?
A:一般地说,在一些技术过得硬的大医院,胆囊切除术、疝修补术、阑尾切除术、甲状腺手术、胃大部切除术,甚至胃癌、肠癌根治术都可以用微创来做。在美国,微创胆囊切除术、疝修补术、抗反流手术(NISSEN手术)已成为金标准术。
Q:微创是否代表着低风险?
A:微创并不代表低风险,如果手术医生的技术不过关,微创手术的风险往往要比普通手术大得多。以胆囊手术为例,一个技术娴熟的医生只需半小时就能完成,而一个技术生疏的医生常常要花上一两个小时,若操作时不慎损伤胆管或造成出血,问题就更严重,因为腹腔镜下胆管损伤的位置比传统开腹手术要高,补救非常困难。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目前国内许多医院都在开展微创手术,但是各级医疗单位的水平差距较大。在某些水平较高的医院,高难度的胃癌、大肠癌根治术都可以用微创做;而某些水平低的医院,则连一些最基本的胆囊、疝气手术,都常会发生因误操作而被迫中途转开腹等问题。
Q:微创外科除了做手术以外,还有什么优势?
A:微创外科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兼具诊断的作用。以不明原因的急腹症为例,微创外科可以选择用腹腔镜进腹探查,医生通过电视屏幕,能清晰地看到全腹情况,约50%的疾病可以确诊,其创伤仅是腹部几个小孔;而传统外科通常会选择继续观察或剖腹探查,但前者可能会延误治疗,后者创伤大,且不易发现病灶。
此外,微创手术还最大限度地考虑到了患者的美容需求。以甲状腺手术为例,传统手术会在患者的脖子上留下一道瘢痕,有碍美观;而选择从乳晕或腋下进入的腔镜甲状腺手术则完全不必为此担心。
Q::微创手术是否要比传统手术昂贵?
A:由于住院天数短的缘故,微创手术与传统手术的费用相差无几,有时甚至还会低于传统手术。以上海瑞金医院的胆囊手术为例:微创胆囊切除术的费用约7900元,而传统胆囊切除术的费用约8800元。
Q:患者如何判断自己的病是否可以用微创来治疗?
A:由于目前国内从事微创外科专业的医生比普外科医生少得多,建议想通过微创手术治病的患者可以去当地大医院的微创外科门诊就诊,如果没有微创外科专病门诊,也可以选择普外科门诊,找专门从事微创外科专业的医生看病,由微创外科医生来决定是否可以做微创手术。
Q:微创手术的成败完全取决于医生的技术水平,那么,怎么才能找到一个好医生呢?
A:由于目前国内还没有一个微创外科医生准入制度,一些不具备医疗条件的医院也打着“微创”的旗号招揽患者。因此,说目前国内微创外科市场鱼龙混杂,一点都不为过。
一般地说,找到好医生可以从以下四个途径着手:其一,看医院的品牌,三级甲等医院或教学医院的整体实力强,管理较完善,质量控制较好,值得信赖;其二,看科室和手术医生在业内的地位如何,这些信息可以通过上网查到;其三,可以留意电台、电视台的健康类节目(注意:不是广告节目),这些节目里推荐的医生一般都比较著名;其四,朋友推荐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背景资料:世界上第一例微创手术的诞生
虽然腹腔镜技术发明迄今已有100多年历史了,但在微创外科诞生之前,它只被妇产科、消化科用于诊断,没有一个人想到可以用它来做手术。第一例微创手术的诞生纯属偶然:1987年,一位法国的私人医生为一名女患者做腹腔镜附件切除的同时,又花了6个小时的时间,切除了她有病变的胆囊。由于手术时间太长、操作太累,那位医生当时发誓再也不做这种傻事了。然而第二天查房的时候,他却惊讶地看到这名女患者已能起床,并坐在梳妆台前打扮了。那时候,他的第一反应是走错了房间,因为按以往的经验,胆囊切除术后,患者至少要卧床数天,绝不可能恢复得那么快!面对如此惊人的现实,他一下子恍然大悟,微创外科的序幕就此被揭开。
“微创”手术展示区
除了人们熟知的胆囊、疝、阑尾等微创手术外,近年来,一些新的微创手
术正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用最小的创伤为患者解除了病痛。
微创胃旁路减肥术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微创外科中心教授王存川
对体重指数大于40,通过调理饮食,坚持运动及内科治疗效果不佳的病态肥胖者而言,手术减肥是一种较好的减肥方法。胃旁路减肥手术在西方国家已经有40多年历史,大量资料显示,该手术减肥效果很好,术后体重不反弹。但传统手术创伤较大,术后恢复慢,且腹壁还会留下一条长瘢痕。微创胃旁路减肥手术诞生以后,很快取代了传统手术,成为目前西方国家最标准的减肥手术。
手术在腹腔镜下进行,首先将胃横断,制造一个约10~30毫升容量的小胃以减少食物摄入,然后再进行一系列的胃肠道重建,使一段小肠被旷置,以减少肠道对脂肪和淀粉的吸收。术后患者减肥效果满意,半年内体重减轻30~50千克,腹壁上仅留下几个小小的“钥匙孔瘢痕”。
根据美国肥胖症外科学会的标准,下列患者可以选择手术减肥:①体重指数大于40或体重指数介于30到40之间,有肥胖引起的并发症;②年龄18~70岁;③肥胖症持续稳定5年以上;④饮食或药物治疗超过1年无效;⑤无内分泌系统病理改变;⑥患者对手术危险和并发症能充分理解和接受;⑦无药物成瘾或嗜酒等。
微创甲状腺切除术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微创外科中心 许 朋 王存川
传统的甲状腺切除术会在颈部留下6~10厘米长的手术瘢痕,不少患者,特别是女性患者常因惧怕手术留下的瘢痕而不愿手术,以致延误病情。如今,随着腔镜外科技术的发展,切除甲状腺不留痕已成为可能。
手术时,医生先在患者的腋窝或胸部乳晕处做3个0.5~1厘米的小孔,通过内窥镜和特殊的手术器械完成甲状腺手术的全部操作过程,在达到与传统手术相同治疗效果的同时,保持了颈部皮肤的完整性。同时,由于内窥镜有5倍左右的放大作用,腔镜手术可以比传统手术更精细、更准确,最大限度地避免手术副损伤,如喉返神经损伤等。另外,由于腔镜手术主要通过超声刀操作,术中出血少,体内无残留线头,患者在术后一周即可恢复正常工作、生活。
微创治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外科教授李世亭
1 经颅多普勒微栓子监测发展史
1990年,SPENCER等[1]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脑血流监测中发现,血流中通过的血小板或血栓碎片等固体颗粒可被TCD检测到,其称为微栓子信号(MES)。1995年,Stroke发表了关于MES诊断标准的专家共识[2]:MES出现于血流频谱中,短时程(
2 经颅多普勒微栓子检测机制
多普勒超声的反射强度以振幅反映。TCD 发出的超声波波长大于红细胞直径,故超声波遇到红细胞会发生散射,而探头所接收到的只是直接返回部分的声强。由于微栓子的直径和密度具有与红细胞不同的声阻抗,当血流中出现微栓子流动时,较多的超声波会被反射。反射的强度与血液和微栓子的声阻抗差成正比,即两种物质的密度差越大,所接受到的反射声波信号就越强,在视频或音频中就会出现高声强信号。TCD所探测到的高声强信号除与栓子性质有关外,还与栓子的大小及数量有关,微栓子越大,信号越强;微栓子越多,信号越密集。因此,理论上认为循环中的微栓子可被TCD检测到[4]。
3 经颅多普勒微栓子监测方法与意义
3.1 监测部位与方法 主要检测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和颈总动脉,以大脑中动脉最常用。联合检测,对判断栓子来源意义更大。心源性栓子在3个部位均可检出,颈动脉分叉处栓子可在同侧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检出,而颈动脉虹吸部的栓子只能在同侧大脑中动脉检出。每根血管的检测时间最少为15 min,一般为30~60 min。微栓子计数一般采用每小时栓子个数来表示。测量微栓子的基本指标有栓子持续时间、栓子速度及栓子信号强度[5],信号强度以dB值计算。3个参数相互关联,其中信号强度的特异性及灵敏度最高,使用最广泛。信号强度为栓子与背影血流多普勒频移值的相对比值,且受多普勒频率等一些技术指标的影响。但不能仅凭信号强度鉴别栓子的大小和性质。Markus等[6-7]认为,最重要的是栓子的dB阈值。dB值越高,重复性越好,结果越稳定。采用各种自动栓子检测仪进行比较,结果认为不同机型应有不同的dB阈值。此外,dB阈值还受所研究对象的影响。一般心源性栓子信号强,在心脏搭桥术和心脏换瓣术后,采用较高的dB阈值可适当提高检测的特异性。对颈动脉狭窄患者,特别是无症状患者,由于信号强度较弱,则应适当降低阈值,以增加检测的灵敏度。
3.2 MES与人工伪差 微栓子信号(MES)诊断标准已有共识,但并非所有短暂的高强度信号都为微栓子信号,在检测过程中,由于探头的移动,患者各种无意识的运动和肌肉收缩,以及外界环境的干扰等也可产生高强度信号,即人工伪差。Markus等[7]认为人工伪差与微栓子信号的鉴别主要表现为前者的频谱呈双向,高强度部分位于低频区域,似噪声,且与各种干扰行为时间上吻合。在高时间分辨率的频谱图上,MES后可见一个小小的逆向信号,且强度总低于相应的MES,称为尾迹(tail signs, TS)。尾迹可作为识别MES的标准之一,且在较大的、流速更快的MES后更易出现TS。
3.3 影响MES监测的因素 ①首次监测距发病时间的影响,MES的阳性率于发病后最初数小时内最高,且仅在症状出现后80 d内可被监测到。②长时间、多次监测可提高MES阳性率,监测到1个微栓子称阳性,如果60 min内未监测到微栓子即认为监测结果为阴性。③颅内外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越高,MES阳性率也越高。④检测仪器的参数设定,MES的相对强度阈值越高,伪迹和干扰越少,但MES的阳性率也越低。⑤监测前应用抗血栓药物治疗可抑制MES的出现[8]。 3.4 MES监测的意义 JANSENC指出[9],颈动脉内膜剥离术中,术中栓子数量与神经功能障碍呈正相关,术中TCD未检测到栓子信号者,MRI无阳性发现;术中栓子数超过10个以上患者,MRI多有亚临床梗死灶形成。在心脏换瓣术中,栓子的检出率较高,而大多数患者术后并没有神经功能障碍,可能与其多为空气栓子,较颈动脉源性的固体栓子更易被检测到,但不易造成神经功能损害[10]。TCD检测还可广泛应用于药物疗效观察。对脑梗死患者采用抗凝治疗,对治疗前后栓子阳性率进行比较,治疗后栓子检出率及数量明显下降者证明疗效较好。另外,结合TCD微栓子监测及动脉彩色超声多普勒,对无症状的脑卒中高危人群及脑卒中患者进行检测,以了解患者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性、血管的狭窄程度,进行针对性防治措施,以减少或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及再发脑缺血事件的发生。
4 微栓子与动脉斑块
4.1 微栓子与不稳定性动脉斑块 颈动脉溃破的粥样斑块和腔内血栓是MES的主要来源。SITZERM等[11]指出本组13例MES阳性患者,MES并非主要来源于颈动脉粥样斑块,大脑中动脉与椎动脉狭窄处也是MES来源,可见MES的来源是多血管源性的,只要狭窄到一定程度并引起斑块溃破和脱落。均可形成血液中流动的微栓子。李燕等[12]提出MES的发生与不稳定性斑块显著相关,不稳定性斑块是产生微栓子的主要原因。
4.2 微栓子与血管狭窄 血管狭窄程度越高,MES出现的概率也越大。祁风等[13]对微栓子监测结果提示:MES出现与血管狭窄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血管狭窄程度越高,MES出现的概率也越大;责任血管狭窄是MES出现的独立危险因素。Gao等[14]指出:高度狭窄的血管之所以易产生MES,可能与其血流动力学改变有关;在一定范围内,管腔狭窄越明显,血流速度增快越明显,高速血流冲击狭窄的血管壁,引起斑块脱落,同时当血流经狭窄处进人较宽的血管腔时,产生涡流,使血液中的有形成分易于在旋涡处聚集成团块,从而产生微栓子。
5 临床应用现状
5.1 卒中复发预测 MES被认为是早期缺血再发(EIR)的独立危险因素,MOLINA等[15]对28例颈内动脉闭塞患者做前瞻性调查,7例(25%)发生了EIR,其中6例在卒中同侧动脉区域出现了新的局灶性神经症状和体征。第一次探测到MES的13例中有6例发生了EIR,未探测到MES的15例中仅1例发生了EIR(P
5.2 抗血小板与抗凝药物的疗效评估 抗凝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可抑制MES的产生。Farhoudi M等[16]对24名卒中患者使用了短效的抗血小板药物替罗非班(Tirofiban),MES阳性率从平均每小时38个下降至零,而停药后MES明显上升;服用口服抗血小板药物的对照组,MES始终为阴性,由此可见抗血小板药物和MES之间的相关性。Martus 等[17]对颈动脉狭窄所致的卒中患者进行了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实验,发现联合使用两种抗血小板药物( 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比单用阿司匹林者,7 d MES相对减少39.8% ,卒中再发率也有所下降。MOLINA 等[15]对28例颈内动脉闭塞患者进行双侧TCD探测,第一次发现13例(46%)患者有MES,一侧可探测到93个MES,首次探测后静脉注射肝素,并维持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高于正常1.5~2.5倍。复查TCD, 探测到的MES总数减少到17个,9例患者MES消失。抗凝治疗后MES急剧减少,24H内70%的患者MES消失。由此,无创性TCD对MES监测可作为评价抗凝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是否有效的检测指标,并以栓子检出率的下降程度决定是否进一步治疗。
6 总结与展望
目前,微栓子TCD检测技术已得到广泛应用,MES阳性已作为缺血性卒中独立危险因素。利用TCD对脑卒中高危人群进行微栓子普查,早期发现缺血性卒中、颈动脉病变、有潜在心源性栓子来源患者的微栓子信号,能够及时地采取针对性防治措施,对减少或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有重要意义。在溶栓和抗凝治疗过程中,MES减少或消失是治疗有效的依据之一。糖尿病促发血管内皮的损伤及动脉斑块的形成,尤其是不稳定斑块的形成,而引起微栓子形成的增多。因此对糖尿病患者进行MES监测,预测心脑缺血性疾病及周围血管病变等的发生,为预防性治疗提供依据。随着TCD技术的日益完善,自动检测方法的快速发展,TCD 微栓子监测技术作为无创性检测手段,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Spencer MP,Thomas Gl,Nicholls SC,et al. Detection of middle cerebral artery emboli during carotid endarterectomy using transcranial Doppler uhrasonography.Stroke,1990,21(3):415-423.
[2]Jconsensus Committee of the Ninth International Cerebral Heinedynamic Symposium. Basic identification criteria of Doppler microembolic signals.Stroke,1995,26(6):1123-1124.
[3]European Stroke Organisation(ESO)Executive Committee,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 of ischemic stroke and translate ischemic attack 2008.Cerebmvasc Dis,2008,25(5):457-507.
[4]Newell DW, Stolz E, Kaps M, et al. Microembolic signal in circulatory system.Transcranial Doppler.New York:Raven Press,1992:207.
[5]Smith JL, Evans parison of four methods for distinguishing doppler signals from gaseous and particulate emboli.Stroke,1998,29:1133.
[6]Markus HS, Bland JM, Rose G, et al. How good in intercenter agreement in the identification of embolic signals in carotid artery disease.Stroke,1996,27:1249.
[7]Markus HS, Molloy J. Use of a decibel threshold in detecting Doppler embolic signals. Stroke,1997,28:692.
[8]Serena J, Segura T, Castellanos M, et al. Microembolic signal monitoring in hemispheric acute isehemic stroke a prospective study.Cerebrovas Dis,2000,10:278.
[9]Jansen C, Ramos L M,Heesewijk JP,et al. Impact of microembolism and hemodynamic changes in the brain during carotid endarterectomy.Stroke,1994,25(1):992-997.
[10]
Castellanos M, Serena J, Segura T, et al. Atherosclerotic aortic arch plaques in cryptogenic stroke:a microembolic signal monitoring study.Eur Neurol,2001,45(3):145-150.
[11]Sitzer M, Mueller W, Siebler M. Plaque ulceration lumen thrombus are the main sources of cerebral microembolic in high-grad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stenosis.Stroke,1995,26(7):1231-1233.
[12]李燕,黄怀字,顾承志,等.100例微栓子阳性脑梗死患者的多因素分析.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7,12(3):749- 751.
[13]祁风,余科,韦朝霞,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微栓子的监测.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8,17(1):33-35.
[14]Gao s, Wong KS,Hansberg T,et al. Microembolic signal predicts recurrent cerebral ischemic events in acute stroke patients with middle cerebral artery stenosis.Stroke,2004,35(12):2832 -2836.
[15]Molina CA,Alvarez Sabin J, SCHONEWILLE W, et al. Cerebral microembolism in acute spontaneous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dissection Neurology,2000,55(11):1738-1740.
【关键词】微创外科手术 达芬奇手术系统 进展
中图分类号:R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6-315-02
近几年来,微创外科技术发展迅速,它是在上个世纪90年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如今,其理念和技术已经渗透到外科的各个领域,并且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它是传统外科的升级。微创外科是通过微小的创伤或微小入路,将特殊器械、物理能量或化学药剂送入人体内部,完成对人体内病变、畸形、创伤的灭活、切除、修复或重建等外科手术操作,以达到治疗目的的医学科学分支,其特点是对病人的创伤明显小于相应的传统外科手术。微创外科的问世绝非偶然,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未来外科发展的方向,是一项重大的技术革新。未来治疗学发展的最终目标为无创伤方法代替有创伤方法,小创伤代替大创伤的方法。这也是未来医学生物工程中、治疗疾病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对病人而言,创伤小、恢复快、节省大量人力物力,无论是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都是不可估量的。微创外科是临床医学界跨世纪的高新科技,其最杰出、最典型的代表是内镜技术,如电视腹腔镜技术,它是本世纪末光电领域现代高科技与现代外科学有机结合产生的一场外科领域新技术、是现代外科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也是一个新的里程碑。
1 微创外科的产生与发展
微创技术的出现以腔镜技术在临床外科中的应用为标志,腔镜手术的患者伤口较小,手术过程中出血少,手术后恢复也很快,手术疼痛不严重,住院时间短,受到了医生和患者的一致推崇,它带动了一场深刻的传统外科手术上的技术革命,使外科传统手术的面貌焕然一新。德国在1901年成功研制出第一台腹腔镜,美国在1957年发明了光导纤维胃镜,这些技术在20世纪60年代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推动了内镜发展的飞跃。“微创外科”这一名词是在1983年被英国的一位泌尿外科医生首次提出的。在1991年,云南曲靖的一所医院独立实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这在国内还是首例,它标志着我国现代微创外科的萌芽。在以后的时间里,腹腔镜技术在我国迅速得到推广,已经成为医院吸引患者的重要外科项目。随着微创手术的普及,它在外科领域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逐渐成为了评价一个医院医疗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
目前,在科技发展的带动下,腹腔镜技术越来越成熟,其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由于应用了腹腔镜技术,在腹部外科,必须实行腹部开放手术的患者越来越少。腹腔镜外科也逐渐在向越来越多的领域发展,已经延伸到了腹腔外的部位,胸腔镜、关节镜等众多的腔镜设备应运而生。在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带动下,以往只存在医生想像中的许多技术如今都变成了现实,这些技术有:虚拟内镜技术、三维人体模型、远程的诊断治疗甚至手术等,由于腔镜技术与人工智能实现了完美结合,使腔镜技术变得跟家准确和精细,创造出了更高的水平。
微创外科属于生物技术的范畴,它的基础是现代生命科学,与先进的工程技术相结合而发展,并且融合了生命科学、医学工程学、信息科学和材料科学,使外科手术实现了数字化、功能化、智能化、微创化和视频化。微创外科包括微创概念和微创技术。微创概念作为一个整体概念,讲究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主体,把有病器官作为对象,利用先进的微创技术手段,寻求最有益的诊断与治疗,使病人在诊断和治疗的过程中所受到的损伤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降低。微创手术在实行时要做到恰到好处,在能用小口解决问题的情况下就不要用大口,能用细线就不要用粗线,可以不放引流管就不要放引流管,可以用内窥镜处理就不要用外科处理,可以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就不要用开放性手术治疗,在放、化疗过程中,用低剂量可以解决的问题就不要用高剂量来解决,要本着对人体创伤最小、治疗效果最好的原则来选择治疗方案。微创技术具有条件性,例如,开展腔镜检查与治疗,进行腹腔镜手术,必须在有腔镜的条件下才能进行,但是,条件总是可以创造的。
2 微创外科目前存在的问题
目前,由于医学技术的局限和医生本身的原因,微创外科并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微创,让然存在很多问题。
一些医生不遵循主、客观的实际条件,单纯为了追求微创而微创,过分注重外在美观和手术的切口小,致使手术并发症频繁出现,危及患者生命。
在进行腹部微创手术时,需要采用CO2气体,能够引起患者的生理紊乱,使患者出现皮下气肿、气体栓塞、气胸;下肢静脉淤血、血栓形成、肺硬死;肠缺坏死;心衰等一系列的并发症。
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在进行微创手术时,要注意选择病例,掌握好适应症,不能对同一种病的任何患者都进行微创,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 微创外科技术的新成果―达芬奇手术机器人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即外科控制台、用来持有手术机械的手术车、摄像车。
3.1 外科手术台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的控制中心是外科手术台,其操作者要在消毒区域的外面,通过使用控制手柄和控制脚踏板来控制手术机械和立体腔镜。术者通过立体视野与控制手柄的手联系起来,这样就组成了开放手术中眼―手―器械的协调关系系统,这种自然的协调方式使眼与手的配合最优。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的这种组合使术者在微创环境里达到了开放手术里的灵活性。这种系统缩小了手术动作的比例,避免了颤抖,给术者提供了更多的控制,使人手的自然颤抖和无意移动造成的影响降低到了最小。操作者在控制外科控制台时能够对视野进行全屏显示模式和多画面显示模式之间的切换,这种模式能够同时显示出手术视野的立体图像和辅助设备提供的图像。
3.2 手术台车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的运转部分是手术台车,其所起的主要作用是对手术械臂和镜头臂进行支撑。手术车的操作者观察手术的方法是通过具有综合功能的触摸屏监视器来实现的。2只手术器臂和1只持镜臂,手术器械和腔镜进入患者体内,并且受手术器械臂的控制。操作者往往使用食指和拇指来控制操作手柄,开合控制手术器械,移动患者体内的手术器械和腔镜。手术车做到了对这些移动的精确、无缝的复制,达到了与术者的手在患者体内做手术一样的效果。同时,用于术中握持腹腔镜的物镜,相对于传统的腹腔镜助手的握持来说,能够提供更加稳定的图像,防止了在传统的腹腔镜手术中因助手疲劳等原因而引起的手部抖动致使视野不稳定的问题的发生。
3.3 仿真的手腕手术器械
仿真手腕手术器械的最大优点是能够提供给术者跟人手一样的灵巧和比人手更大的移动范围,这使术者能够在微创的环境里达到更高的精确度。这种器械是可以多次使用的、例如,8mm的器械理论上可以使用10次,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往往可以使用10―30次。仿真手腕手术器械有两种类型,即不能接电源的器械和可以接电源的器械。不能进行外接电源的器械主要有:探针、镊子、抓钳、解剖刀等专业器械;能够外接电源的器械主要有:单极电刀\钩、双极电凝钳和超声刀。
仿真手腕手术器械由四部分组成,即解锁手柄、器械轴、器械手腕和器械尖刀。机械前端通过控制台上的控制手柄与滑轮之间的动力转换来实现。为了保障使用过程中的可靠性和坚固性,仿真手腕手术器械事先预设了使用次数,器械臂安装到器械上以后,使用次数就会显示出来。只有当手术者进入操作模式以后,安装在器械臂上的器械才会开始执行命令。器械如果超过了使用寿命,就不能再继续使用。
3.4 腔镜
与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相匹配的腔镜有两种规格:12mm的立体腔镜和5mm的二维腔镜。通过光纤,光纤达到腔镜,然后投射到手术区域,其腔镜上的雾气能在光纤热量的帮助下消除。图像由腔镜经过左右通道发回到摄像头上,再由摄像头连接到左右镜头的控制单元和焦距控制器。
3.5 立体摄像镜头
与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相匹配的立体摄像头有两款:标准65度广角摄像头和45度摄像头。腔镜发出来的图像在通过摄像头转换为电子信号,然后再把这些电子信号传送给在摄像车和手术控制台的图像处理装置。立体摄像头能够提供6到10倍的放大。
4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的优点
利用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进行手术,能够使患者受益很多,手术切口小、康复所需时间段、住院时间短。对于患者来说,复原时间的缩短能够使患者尽快恢复以前的正常作息时间。还有一些优点是:所需的麻醉量少、感染的几率小、创伤和疤痕小。
相比较传统的电视腔镜而言,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具有很多无可比拟的优点。在使用电视腔镜时,主刀医生必须看着监视器做手术,而监视器并不与手在同一个方向,这就打破了人类所习惯的眼手协调的方式,手术的视野图像也由传统的三维立体变成了二维平面,而且也图像也失真,分辨率不够,器械的自由度也只有4个,精确度不够,在套管的作用下器械的动作发生了逆转,从而导致医生如果想要器械向左,其操作的手必须向右,很容易发生错做错误。而达芬奇手术系统的应用,能够把真实的直视三维立体图像放大到10到15倍,医生能够对器械准确、灵活和直观地控制,由于仿真手腕器械具有7个自由度,能够完全模拟人的动作,并且图像和控制手柄处在同一个方向,恢复了自然的眼手协调,器械能够对医生的动作做完全的模仿。
5 达芬奇手术机械系统在临床中的应用
5.1 在心血管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传统的心脏手术往往切口很大,还在正中开胸进行,容易形成术后并发症,带来很多的不利影响。微创外科心脏手术的开展,医生在对患者进行心脏手术时只需切割小口即可,使传统手术带来的不利影响得到了最大限度是降低。在全机器人的遥控下,能够在不破坏胸廓完整性的情况下进行微创心脏手术。目前,在国内开展的较多的全机器微创手术有:二尖瓣成形术、二尖瓣置换术、房间隔缺损伤术、三尖瓣成形术、纵膈肿瘤切成术等。
5.2 在泌尿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在最初研发时,达芬奇手术是本着为微创心脏外科手术来服务的目的。由于泌尿器官的解剖位置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且泌尿外科医生具有良好的内镜操作基础,因此,在泌尿外科手术中应用了机器人辅助技术。当前,开展机器人辅助手术的主要有:膀胱镜前列腺癌根治手术、根治性膀胱全切除手术、肾切除手术、肾部分切除手术、活体供肾切除手术等。
5.3 在肝胆外科中的应用
目前,在肝胆外科中,已经开展的机器人辅助手术有:结石性胆囊炎、肝内胆管结石、胆道肿瘤、肝癌等等。
5.4 在妇科手术中的应用
在过去,腹腔镜是大部分妇科手术的首选,但是腹腔镜头具有不稳定性,其二维视野没有立体感,达不到人类工程学所要求的标准,这些缺点注定其必须被微创外科技术所取代。目前,手术机器人在妇科手术中的应用主要有:子宫切除手术、子宫肌瘤锡除手术、输卵管再通吻合手术和盆腔淋巴结清除手术等。
结语
综上所述,微创手术避免了传统的外科手术伤口大、出血多,容易发生术后并发症的缺点,减轻了患者心理上和生理上的痛苦。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的出现,使微创手术的应用范围大大扩大,是医学发展的一项重大成果。
参考文献
[1]周宁新. 机器人微创外科手术探索与实践[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4
[2]邱秀玉.腹腔镜手术术期的护理[J].新疆医学,2010(6),140-141
【关键词】普外科;腹腔镜手术;护理
随着工业制造技术的突飞猛进,相关学科的融合为开展新技术、新方法奠定了坚定的基础,加上医生越来越娴熟的操作,使得许多过去的开放性手术现在已被腔内手术取而代之,大大增加了手术选择机会。腹腔镜外科是一门新兴学科,与传统手术相比,具有切口小、痛苦小、恢复快等优点,深受患者的欢迎,尤其是术后瘢痕小、又符合美学要求,更为年轻病人所接受[1-3]。因此,腹腔镜手术被称为微创外科发展史上的里程碑。目前,腹腔镜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普通外科多种常见疾病的手术治疗中,并已取代部分传统手术成为某些外科疾病的首选治疗手段。从2009年5至2011年3月,我院普外科采用腹腔镜实施手术58例,疗效满意,现就手术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实施腹腔镜手术58例,其中男32例,女26例,年龄12~45岁,平均年龄为26±8.1岁。术前根据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均以明确诊断。具备手术指征,无手术禁忌症。实施手术包括胆囊切除术20例、阑尾切除术16例、腹外疝修补术12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4例、胃部分切除术3例、肝脓肿开窗引流术1例、乙状结肠切除术1例、脾脏切除术1例。
1.2手术方法:
患者入手术室后, 认真进行查对工作,建立静脉通道。麻醉方式及手术均采用气管内全麻,仰卧位,留置尿管。先于脐部作10mm 切口,建立CO2人工气腹后置入10mm 套管,气腹压力1.3~2kPa,穿刺5mm Trocar,置入30°观察镜,按顺时针方转向全面腹腔。初步探查腹腔,明确病变部位后,根据手术需要选择操作孔位置。可根据手术部位不同改变手术床相应位置。按照无菌操作原则先取头高位行上腹部手术,后将床调至臀高头低位行下腹部手术。
1.3结果
本组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无手术死亡,无中转开腹。术后疼痛轻微。手术时间为58~415 min,平均为123.7 min,术中出血量15~390 ml、平均为65.3 ml;术后3~5d 拔除胃管及腹腔引流管,进流质饮食。术后住院天数 2~7 d,平均住院天数3.4 d。术后3~6个月随访中,未见明显术后并发症。
2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 术前护士应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及心理状态,帮助患者消除恐惧感、减轻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以安心接受手术。让患者和家属充分了解手术方案及施行腹腔镜手术的目的。在向病人说明腹腔镜手术创伤小、痛苦轻、恢复快等优点的同时,提高病人对中转开腹及术后并发症的心理承受力。
2.1.2皮肤及肠道准备术前备皮,脐窝部用络合碘棉球擦拭3~5min,去除污垢。术前1日口服50%硫酸镁40ml,20 min后甘油灌肠剂110ml置肛,患者排便1次即可。对于年老者一般采用甘油灌肠剂,恶性肿瘤或怀疑盆腹腔粘连较重的患者应遵医嘱行清洁洗肠。
2.1.3器械的准备 手术护士必须充分了解医生对手术器械的特殊要求,备好相应器械,检查仪器设备处于完好状态,耐高温器械送高压蒸汽灭菌,超声刀头浸泡2%碱性戊二醛10h灭菌,各导线置戊二醛熏箱内消毒,术中加套一次性透明消毒塑料套隔离保护[4]。
2.2术中护理
2.2.1手术护士的配合 器械护士应该熟悉各种腹腔镜手术器械的性能、使用方法,了解腹腔镜手术的步骤和经腹腔手术的区别,密切配合手术医师,注意手术进程,预先准备好每一步骤要用的器械并及时传递到医师的手中。另外还要准备好器械偶尔失灵或被污染的备用器械。
2.2.2 巡回护士的配合 ① 除了完成以往常规手术护理的任务,还要负责腹腔镜设备的启动和管理,保证手术中设备的良好工作状态。② 开启摄像系统时,首先要调节白平衡,因每人摄像对颜色的敏感都有所不同,灯泡在使用中亮度会衰减,为使颜色更逼真,每次手术前都要做白平衡,以调节系统的色彩平衡。具体操作过程: 打开主机、光源,接好镜子,取白纱布一块,正对物镜端约2cm,按下白平衡直至指示灯亮,待其熄灭后主机已自动调节完毕。③ 及时调节和操作CO2注气装置、电凝器、冲洗和吸引装置,要确保冲洗和吸引装置始终功能正常,以应急之用。④ 按照手术医师的指示,帮助记录和保存资料[5]。
2.3术后护理
2.3.1术后常规监测 全麻清醒后患者返病室,术后24h内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检查静脉通路是否顺畅,根据血容量情况,调节好滴速。同时应注意观察患者伤口敷料有无渗血,考虑有无内出血的可能,并及时通知医生。术后1日患者为半卧位,保持引流管通畅,随时观察引流液的性质及量。遵医嘱使用抗生素。
2.3.2 腹腔镜术后的维护和保养因腹腔镜器械结构精巧、柄细长、有管腔、锐利精细易损坏、价格昂贵,所以使用者必须具备相关知识,对器械正确的维护和保养,才能不影响手术,延长其使用寿命。手术结束以后,用95%酒精擦拭显示器和镜头,用湿纱布擦净镜头线、冷光源线、电凝线表面的血污。打开器械的各个关节、阀门、管腔,取出阀门密封圈及内按弹簧等,洗净器械内外组织碎屑及血凝块,然后用氧气吹干或负压吸引器吸干各管腔。各器械清洗干净擦干后,涂专用剂,防止器械生锈,保持关节的灵活性,并检查器械有无松动的螺丝及缺失损坏,发现问题及时予以维修和补充。因导光束不可弯曲过度,不用时应盘曲平放,不可悬吊,盘曲直径要>16cm。设立器械使用档案,专人管理,每次使用完毕应检查器械的性能并登记签名[6-7]。
2.3.3 术后并发症的处理
气管插管引起的咽部疼痛,可给予雾化吸入以缓解不适。气腹引起的双肋或肩部疼痛可给予外用止痛剂擦拭。嘱患者多活动,以尽早排气,腹胀严重时应行肛管排气。根据引流的量和性质,判断是否有血管损伤、肠管损伤、膀胱和输尿管损伤等,并将情况及时汇报给医生。因此,围手术期的观察和护理对迅速做出诊断和恰当处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小结
目前,腹腔镜技术的发展正方兴未艾,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外科医生接受与掌握了腹腔镜外科技术。此项手术的配合与传统剖腹手术是一种截然不同的技术,这对护理的配合提出更高、更多的要求,为确保高质量完成手术。实施腹腔镜手术的主要护理工作包括:一、术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了解病人的情况及腹腔镜手术的目的;二、熟悉腹腔镜手术过程,掌握腹腔镜手术器械使用方法,娴熟配合医师实施手术;三、除了完成常规护理的任务,应当健全的操作制度、严格地管理、认真地培训学习,做好腹腔镜各种设备的保养和管理。普外科腹腔镜手术的实施,依靠全体医护人员的通力合作,才能确保手术顺利进行。总之,充分地术前准备,娴熟的手术配合,并做好腹腔镜各种设备的保养和管理,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参考文献
[1]刘国礼.我国腹腔镜外科的现状-156 820例腹腔镜手术综合报告[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1,16(9):562-564.
[2]胡三元主编.腹腔镜临床诊治技术.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75.
[3]包炎毅,阎波,朱雯怡,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原因分析[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2,6(3):490-491.
[4]赵 娟,郭若菊.腹腔镜手术器械的保养消毒与手术配合[J].现代医药卫生,2002,18(4):304-305.
[5]吴欣娟, 马玉芬.腹腔镜手术在普外科领域中的应用及护理[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2004,23(7):334-336.
关键词: 食品卫生物 教学方法 学习兴趣
食品微生物学是一门研究与食品有关的微生物科学,通过对微生物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实验技能的教学,学生能辨别有益的、腐败的和病原的微生物,从而在食品加工中,充分利用有益微生物,制造出种类更多、营养更全面的新产品;控制有害微生物的活动,以防止食品的变质,延长其货架期[1]。该课程内容较多,涉及面广,有些理论知识比较抽象,实用性、操作性强,而中职中专学生基础普遍较差,且逆反心理强,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课程有些难度而产生畏难厌学情绪。我作为一名刚开始讲授《食品微生物学》课程的新老师,对这门课程的教学中有一些思考和体会,希望广大老师批评指导。
一、学生“说”代替老师“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
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一般都是教师讲,学生听,在课堂上学生几乎不说或很少发表言论,学生说得最多的时候就是回答教师的提问,其实,学生还可以向老师发问,还可以就某一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或进行讨论。例如:食品微生物学的第一次课“绪论”,教师和学生平等,师生共同发表言论,阐述自己所知道的微生物发展史、微生物在食品工业中应用、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等,这样就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师生共同迈进了食品微生物学的世界。
二、采用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
在以前的“教师讲,学生练;粉笔、稿纸加黑板”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靠的是语言、姿态和板书;学生则呆板、单一地学习的食品微生物教学模式,结果教学双方都只能高付出,低回报。再到传统的板书加挂图的食品微生物教学模式,也远远不能满足当今学生的信息量。因此计算机辅助教学成为当今教育科学及教学手段的重要组成部分。
食品微生物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个体微小,类型多种多样,学生往往感觉其知识繁琐、抽象和难以理解,所以需要使教学手段灵活化、多样化,才能增加课堂乐趣,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瑞士的教育学家裴斯洛齐说:“感官印象是一切识的基础。”因此,食品微生物教学中,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通过Flas、PPT课件、高清晰显微照片、视频、相关网络声像资料和新闻报道等CAI教学软件,可使微观世界宏观化、教学内容形象化[2],可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促使学生对知识的认识由理性认识上升到感性认识。
如在讲授营养物质透过细胞膜的方式时,若简单地给学生画一张表格,让学生通过阅读和看图记忆营养物质透过细胞膜四种方式的特点,即浓度梯度、是否需要载体、是否消耗能量、物质在运输前后结构是否发生改变,让学生填表,教师补充,学生很容易混淆,记不住。又如T偶噬菌体的增殖过程部分,以往都结合挂图讲解,这样比较费时费力,学生还不一定理解。运用多媒体教学后,通过运用Flas、视频、相关网络声像资料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将知识内容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学生,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从而获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运用比喻引发学生联想,激活学生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联想和思维。比如在细菌细胞的基本结构部分中,采取根据形态讲结构、联系结构讲功能、按照功能讲意义的教学方法。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细菌基本结构和细胞壁与细胞膜的关系,我们联系同学们最熟悉的生活实际举出这样的例子:一个细菌细胞就像一个鸡蛋,细胞壁相当于鸡蛋的蛋壳,细胞膜相当于鸡蛋的蛋壳膜,蛋白相当于细胞质,蛋黄相当于拟核。细菌胞壁与细胞膜的关系类似于鸡蛋硬壳与蛋壳膜关系,即细菌的细胞壁保护细胞膜,如同鸡蛋的蛋壳保护蛋壳膜,如果失去了蛋壳的保护作用,蛋壳膜就容易受破坏。同样失去细胞壁的保护,细菌细胞膜易受影响。这样讲形象逼真,与现实生活贴得较紧,通俗易懂,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书本知识。
四、教学形象具体化,激活学生形象思维
在讲授抽象的理论时,应该尽可能借助具体、形象的事物和模型,通过对各种形象、具体的事物和模具的观察及演示,激活学生形象思维。把学生原来不容易理解的抽象的理论,变成形象、具体、易掌握的知识。食品微生物学主要讲解了微生物在食品生产、贮运及销售过程的利害影响,但由于微生物的自身特性,我们很难使只有显微条件下才能观察到的细小生物形象化,宏观化。虽然多媒体已经在此方面有了很大改善,但要做到与具体实例联系更加紧密,深化学生的感性认识,我们必须借助实际生产、生活中的例子实现形象化教学。例如:讲授微生物在发酵食品中的应用时,我们将一些常见的面包、酸奶、酱类、酒类等发酵食品带入课堂,并且通过与实验紧密结合,制作发酵酸乳,深化学生对微生物利用的认知,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酸乳,品评自己的劳动成果,便于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重点。再如讲到微生物与食品变质时,我们将一些发霉的橘子、发霉的面包、变酸变臭的米饭及罐藏食品等带入课堂,无论是教师的讲授还是学生掌握都因有了宏观感性认识而变得轻松容易。
五、实验和理论相结合,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
食品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它要求学生在系统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掌握食品微生物学检测技术、分离纯化技术、鉴定技术、发酵食品的制备技术及食品加工与保鲜技术等。通过食品微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出不仅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能掌握现代生物技术并熟练操作的高技能人才。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常常采用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手段。
如在讲授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时,我们把学生分为三个大组,分别学习物理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化学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生物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同时结合实验资源,比如在物理因素里用到酒精灯、紫外灯、超声波等,在化学因素里用到75%乙醇、0.1%新苯扎氯铵、碘液等,在生物因素里主要用到抗生素。为了具体体现这些因素到底对微生物有何影响,可以加入实验,分别让这三组同学用上述的物品进行灭菌操作,最后取样,经过培养,具体观察同学们的灭菌效果。这样学生不但学习了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而且学会了怎么利用这些因素进行灭菌操作,更复习强化了微生物的接种和培养等操作技能,一举三得。
以上是几点在食品微生物教学中的思考和体会。在教学实践中,以提高教学教学质量为中心,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经验,为培养面向21世纪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朱乐敏.食品微生物学[M].北京:化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