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慢性疾病的发病原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慢性硬膜下血肿;并发症;预防
Drill drainage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 cause analysis and prevention of complications
SONG Zi-wu.Department ofsurgery,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Mengzhou 45475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 complications occurred cause, in order to improv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Methods 98 cases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 irrigation with closed drainage hole occurred in a variety of complications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All patients underwent surgical treatment,35 patients had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fter appropriate treatment were cured. Conclusion The attention to intra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details of the treatment, prevention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Key words】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 Complications; Prevention
作者单位:454750孟州市中医院外科
慢性硬膜下血肿系头部外伤后 3周以上开始出现症状,钻孔引流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首选方法,其手术简单,创伤小,效果好[1]。2006年 5月至 2009年5月孟州市中医院外科施行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98例,发生并发症不同程度35例,现分析其出现的原因,总结防治对策,提高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98例,男62例,女36例,年龄 49~86岁,平均68.6 岁。病史 3 周至 6个月,有明确头部外伤史45例。
1.2 临床表现 头痛、头昏 65例,意识障碍39例,肢体不同程度偏瘫45例, 昏迷伴一侧瞳孔散大2例。
1.3 影像学检查 全组均行头颅CT扫描或MRI扫描确诊。单侧血肿90例,双侧血肿8例;其中血肿呈高密度3例,低密度45例,等密度或混杂密度50例;血肿位于额颞区30例,位于额颞顶区33例,位于额颞顶枕区35例。血肿量64~144 ml,平均(75.3±22.6)ml。
1.4 手术方法 麻醉选用局麻或全麻。在血肿最厚处稍偏后,作一长约5 cm直切口,撑开,在颅骨上钻直径约2.0 cm的小孔,用咬骨钳扩大到3.0 cm,骨孔缘用骨蜡封闭,硬脑膜悬吊,烧灼硬膜上血管,“十”切开硬脑膜。然后血肿慢性放出后,并用导尿管向血肿腔内注入0.9%氯化钠注射液缓慢冲洗,将血液冲洗干净。术毕在血肿腔内置入引流管,引流管周围填塞以明胶海绵,逐层缝合。术后患者取头低脚高位。积极给予抗炎、止血等治疗,给予静脉滴注生理盐水1 000~15 00 ml/d,一 般用3~ 5 d,引流管放置3~4 d,术后8 d拆线。
2 结果
术后出现并发症35例,包括继发性颅内血肿4例,颅内积气26例,脑脊液漏3例,血肿复发5例,癫痫发作4例,颅内感染1例,心衰1例,其中9例合并多种并发症。本组治愈90例,其中一期治愈82例,二期治愈8例;未愈7例;死亡1例,死于术后继发心衰。
3 讨论
3.1 血肿复发 本组血肿复发5例,常见的复发因素有:老年患者的脑萎缩,术后脑恢复困难,以及血肿包膜较厚,血肿腔不能闭合:血肿腔的血凝块或纤维性物质冲洗不砌底有关[2]。预防措施:①术中尽量将血肿腔的陈旧性积血冲洗干净,如果血肿腔内有固态凝血块或有新鲜血时,应采用开窗及开颅手术;②对血肿包膜坚厚或有钙化者应行开颅术予以切除;③术后应采用头低位、卧向患侧、多饮水,不用强力脱水剂,适当补充低渗液体;④脑塌陷严重者,可经脑室或腰穿注入生理盐水促使脑膨起,消灭血肿残腔。
3.2 颅内积气 钻孔引流术后多少会形成颅内积气,本组发生不同程度积气26例。分析其发生原因有:(1)钻孔时空气进入颅内;(2)冲洗时空气随着冲洗液注入血肿腔;(3)切口缝合不严密以及引流装置中的气体回流到血肿腔中。颅内积气少量时l周内可吸收,而多量则需1~2个月。对于大量难以吸收的颅内积气或张力性气颅的方法是在积气的最高处钻孔排出积气,同时注入生理盐水填充残腔[3]。预防措施:(1)冲洗时勿将空气注入血肿腔;(2)将钻孔处于最高处,以生理盐水充满血肿腔,排出气体,用明胶海绵填充颅骨钻孔处;(3)严密缝合切口,常规闭式引流。
3.3 继发癫痫发作 本组共4例,复查头颅CT发现1例引流管插入脑组织中,2例引流管前端放置于颞部,此3例患者拔除引流管后癫痫未再发作,1例继发于颅内血肿。4例患者均予德巴金片1片,2次/d,口服2周,随访6月未再发作。罗登立等[4]认为术后癫痫发生与血肿包膜刺激大脑皮层有关。作者认为,术后继发颅内出血和引流管刺激皮层运动中枢是引起术后癫痫发作两大原因。预防方法:防止术后血肿复发术中钻孔位置尽量避开皮层运动中枢;引流管不能过硬、过粗;置管时需轻柔,以免刺破包膜,插入脑内。
3.4 脑脊液漏 本组发生 3例,表现为术后引流量200 ~500 ml/d,引流液越来越清亮,性质如脑脊液。发生原因可能为放置引流管时损伤或冲洗时水压高冲破蛛网膜,使蛛网膜下腔与血肿腔相通。本组 3例术后 7d拔除引流管,引流管切口加缝 1针,3例均无切口脑脊液漏。
总之,作者认为防治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并发症的关键是:术中反复冲洗硬膜下腔;控制引流速度,缓慢放液;置管轻柔,不可过深;严密封闭伤口及骨孔。只要注意术中、术后的细节处理,可以减少甚至避免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术后并发症。
参 考 文 献
[1] 许慧峰.135例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并发症防治.福建医药杂志,2009, 31( 5):66-67.
[2] 祝翠霞,王宝枝 宋光太.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并发症及防护. 浙江预防医学,2009,3:34-35.
【关键词】 慢性单纯性咽炎 病因 防治
慢性咽炎是一种早已被人们所熟悉的咽部常见病,尤其在成年人中多见。它主要指的是咽部粘膜、粘膜下及其淋巴组织的慢性炎症。病程长,症状易反复发作,往往给人们不易治愈的印象,甚至造成精神上的困扰,影响生活质量。其实,慢性咽炎不是大病,对身体健康无大的影响。只要找到产生慢性咽炎的原因,根据自身特点,进行防范和治疗,是完全可以控制发病的。
慢性单纯性咽炎是慢性咽炎的三种病理类型(慢性单纯性咽炎、慢性肥厚性咽炎、萎缩性咽炎)之一,人群发病率最高。实际上,人们如果清楚的认识了慢性单纯性咽炎的发病原因并有效的预防和治疗,还是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的。
慢性单纯性咽炎的全身症状不明显,而以局部症状为主,表现为咽部的各种不适感,主要为咽部异物感和咽干。常见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急性炎症反复发作。这也是慢性咽炎最主要的发病原因。很多人对于咽部的炎症重视程度不够,轻视或忽视,任期自愈或简单不科学用药,导致急性炎症治疗不彻底甚至反复发生。久而久之就出现了慢性咽炎。
(2)周围组织的慢性炎症长期刺激所致。如慢性鼻炎、慢性鼻窦炎、鼻咽炎、鼻中隔偏曲、慢性扁桃体炎、慢性牙周炎等慢性炎症的分泌物刺激咽部,或炎症本身直接蔓延到咽部所致。
(3)不良生活习惯所致。如吸烟、饮酒、喜食刺激性食物等。在很多男性患者中,经调查,都有吸烟饮酒的嗜好。且减少吸烟饮酒量咽炎会有明显好转。
(4)环境因素。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空气中的粉尘及有害物质较前明显增多,今年北方地区多次的大范围雾霾天气就是最明显的证据,空气中有害成分的增加,对人们的呼吸道是个严峻的挑战,咽部作为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共同通道所受到的伤害是首当其冲的。
(5)职业因素,如教师、演员等用声过度也可诱发咽炎。对于工作在工业一线的工人来说。慢性咽炎的预防更是值得高度关注的。
(6)慢性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贫血、风湿病、反流性食管炎、慢性胃炎食管裂孔疝等使咽部易受感染而致病。[1]
知道了慢性单纯性咽炎的常见病因,我们只要积极地避免这些不良因素的存在就可以有效的控制慢性单纯性咽炎的发展,而对于一些不好去除的因素,如大气的污染,工作环境问题等,就需要我们采取一些自我保健和康复措施来遏制疾病的发生。对此,我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首先,锻炼身体,增强自身抵抗力。多参加体育锻炼及进行户外活动,提高抗病能力,这是应对一切疾病的根本,对于慢性单纯性咽炎也不例外,在一些单位组织的体检中,我们可以明显的发现在相同的作业环境下,注意身体锻炼的人群,慢性单纯性鼻炎的患病率较低,症状较轻;此外还要消除疾病的病因,治疗周围组织的疾病,消除慢性咽炎的来源;有全身性疾病者应积极治疗;并避免粉尘或有害气体的环境,生活和工作应在空气清新的环境里。《寿世保元》认为:“人卧室宇,当令清净。净则受灵气,不净则受故气。故气乱人。”如若迫不得已,做好口鼻防护措施。
其次,局部治疗。对于有慢性单纯性咽炎的患者,平时应多食用些富含维生素的蔬菜和水果。生理盐水或0.02%呋喃西林溶液含漱对于症状不明显的患者可以达到一定的治疗效果。如果症状明显,可以选用一些片剂含服,如银黄含片、草珊瑚含片、华素片等。不要滥用抗生素类药物,很多患者认为炎症服用抗生素即可,对于慢性单纯性咽炎,是不急性发作,不提倡应用抗生素,必要服用时也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对于症状较重者,还可配合中药雾化吸入治疗。
另外,中医治疗也可收到很好的效果。中医来说,慢性咽炎多由素体肺肾阴虚,或风热喉痹反复发作,余邪留滞不清,伤津耗液,使阴液亏损,咽喉失于濡养,兼之虚火上的,从而导致本病的发生。可用经典方剂六味地黄汤(茯苓、山药、熟地、茱萸、丹皮、泽泻)按症加减。此外,、麦冬、金银花、黄芩、黄芪、连翘等生津、清热、解毒等中草药代茶饮。[2]还要减少咽部刺激,戒除烟酒,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不少患者没有戒烟的决心,造成治疗效果差。《顾氏医案》:“烟为辛热之魁,酒为湿热之最。凡姜椒芥蒜及一切辛辣热物,极能伤阴。”慢性咽炎患者,营养的加强也是极为重要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素问五常政大论》“骨肉果菜,食养尽之。”都是强调营养的。
慢性单纯性咽炎是常见病及多发病,由很多原因共同作用产生。虽然会使人体咽部产生多种不适症状,但并不会引起机体出现大的问题,而且是可防可治的,对于慢性单纯性咽炎患者,作为医生应该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的顾虑及紧张心理,给予科学合理的治疗保健方案。作为患者要认真听取医生的建议,找到并去除病因,坚持治疗,持之以恒,方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提高自身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家禽 疾病治疗方法 特点
[中图分类号] S8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1-0250-02
随着我国畜牧养殖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家禽规模化养殖逐渐兴起,家禽的养殖业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经济收入的主要渠道之一,尤其在肉鸡和蛋鸡的养殖上,效果非常明显。但是由于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家禽疾病长期困扰,致使我县不少养殖户蒙受损失,尤其是最近一段时间,季节更迭,冷空气侵袭,家禽疾病发生率显著提高,不仅给广大养殖户造成了较大损失,还为动物防疫工作带来严峻挑战。因此,全面了解家禽常发病以及发生特点,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对提高家禽养殖业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家禽疾病的发生特点
1.呼吸道疾病频发
目前正值冬季,冬春季节气候变化较大,较为寒冷,对家禽呼吸道粘膜有冷刺激,时常诱发多种呼吸道疾病。寒冷天气能使呼吸道粘膜的抵抗力下降,这时一些病原微生物就会趁虚而入,从而引起严重的传染性呼吸道疾病。此外,随着规模化、产业化养殖业的发展,养殖带来的环境污染日益加重,饲养管理水平长期滞后。冬春季节,饲养舍内温度控制、通风换气、相对湿度三者矛盾加剧,很容易出现低温、缺氧、湿度高、二氧化碳浓度大等较差的空气环境,使家禽的抵抗力下降,更容易发生呼吸道疾病。不仅如此,在呼吸道出现机械损伤时,非传染性因子进入呼吸道,从而引发呼吸道疾病。常见性的能够引起呼吸道疾病的因素还有一氧化碳、氨气等有毒气体。
2.病毒性疾病的混合型感染日益普遍
以往家禽养殖容易引发的常见疾病大多是单一性病原感染,例如鸡白痢、鸡新城疫、鸡大肠杆菌、鸭病毒性肝炎、霍乱、鸡传染性法氏囊等疫病,这些疾病均为单一性疾病,危害较轻,其主要发病症状以及病理分析显示,这类疾病的诊断比较简单,治疗效益十分明显。但是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多疫病的混合型感染逐渐流行起来,从实验室的检测结果看往往出现多种病原,鸡传染性法氏囊与鸡新城疫同时出现,鸡慢性呼吸道疾病与大肠杆菌疾病形影不离,有些家禽甚至同时感染3种疾病,给诊断和治疗带来很大难度。
3.病原出现变异,非典型性疾病较多
随着国家对动物防疫工作的逐步重视,各地区动物检疫防疫工作全面开展,但是面对复杂性的疾病,一般普通类疫苗很难防控某些疾病,导致接种疫苗的家禽体内不一定产生抵抗力,一旦遇到突发性、强感染性的病毒就会引发大面积疫情。
随着用药标准的逐步提升,家禽疾病在发生和流行的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变异,使临床症状非典型化,例如有些疫苗的病原毒性减弱,在对家禽进行免疫接种时,会受到家禽基础抵抗力、个体差异、人为因素等方面的影响,使家禽的免疫水平严重下降,达不到标准,进而导致一些流行性疾病的发生特点、症状表现、病理原因等方面表现出非典型化,以前常见的疾病以新的症状爆发流行,其中非典型性新城疫就是很好的证明。有些疫苗病原毒性增强,虽然经过接种,但是免疫效果失效,例如传染性法氏囊病毒与马立克氏病毒均出现了超强毒株,对于这些新型的病毒除了进行科学的疫苗接种外,尽可能的缩小污染的范围,及时消毒,尽可能的降低负面效应,为家禽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 家禽常见疾病及治疗方法
1.沙门氏杆菌病和白痢病
沙门氏杆菌病又称之为禽副伤寒,常见于雏禽发病,一般在一周龄到两周龄感染, 病死率较高时期集中于2~3周龄的雏禽,其主要的症状有畏冷、体质下降、呼吸困难,最终脱水而死。而白痢病仍然常发于与幼禽身上,是一种常见性的细菌性传染病,死亡率较高,幼禽感染均为干痢,大禽感染并没有明显的症状,一般出生5~15天的幼禽病死率最高,对于白痢的防治一般选择在幼禽出生第二天,在其饲料中加入适量的0.02%的痢特灵,时间一周,保证足够的剂量,也可以加入0.2%的磺胺类药物,时间一周。对于沙门氏杆菌病的治疗方法与白痢治疗方法相同,加入少量的氯霉素也可。
2.球虫病
家禽球虫病发病率比较高,范围比较高,危害十分严重,一般雏禽患病后两个月内死亡率最高,其主要症状有食量下降、精神萎靡、大便带血、盲肠出血并肿大。对球虫病的防治首先要保证养殖舍的卫生,对于杂物及时清除并消毒,幼禽出生一周后便注射预防药物,持续用药一个月以上,药物的使用要多种混合使用,提高家禽抗病能力。在其饲料中可以加入0.03%的痢特灵、0.005%~0.01%的土霉素等药物。
3.马立克氏病
马立克氏病一般发病与母禽身上,其主要的症状是导致所有器官和组织出现肿瘤,具有很强的潜伏期和传染性,由于个体差异其病死率不定,一般在10%~80%之间,对于雏禽来说非常容易感染,因此要对刚出生的雏禽及时隔离、净化,有效防止马立克氏病的感染。肉禽类一般在1~2月龄内易感病,而对于蛋禽类来说,一般在2~5月龄内易感病,这种疾病的症状分很多种,如神经型、皮肤型等,神经型症状为禽类两脚一脚超前,一脚朝后,脚步神经变粗;而皮肤型症状为翅膀、腿部、颈部等处出现灰色或者黄色的肿瘤,容易破裂。主要的防治措施是及时消毒、保证卫生,及时接种马立克疫苗,一般在注射后三周开始形成免疫力。
4.慢性呼吸道疾病
这种疾病主要感染家鸡,由鸡毒支原体引起,并且广泛存在于鸡体内,在多种激素的作用影响下才会发病,主要的发病对象为4周左右的肉鸡,呈慢性症状,主要有:粘液性鼻液、咳嗽、呼吸困难、喷嚏等,并伴有呼吸道啰音到了后期眼睑肿胀。治疗方法为:选择红霉素、力高霉素等药物,用量为每千克体重的家鸡注射10~15mg,并配合柴胡、辛夷、桔梗各50g掺入饲料中喂养。连续喂养3~5天。
参考文献
[1] 王秀芳,顾锐,黄宗男.怎样预防与控制禽群发生传染病[J].吉林畜牧兽医,2009,2(30).
[2] 殷秀玲.冬春季节家禽呼吸道疾病的诱发原因及防制措施田[J].中国家禽,2009,31(3).
[3] 欧阳金旭,陈昌蓉,张士义.当前禽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控对策田[J].湖北畜牧兽医,2009(1).
[4] 管新彬,崔文秀,刘春燕.畜禽疾病防治的必然趋势—生态防治[J].中国禽业导刊2001,18(15).
方法:对我院体检中心耳鼻喉科自2013年1月~2014年1月的3800例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由耳鼻喉科专科主治医师对体检者进行专科体检,体检流程严格遵照耳鼻喉了诊断学标准进行,同时记录体检结果。
结果:本年度参检耳鼻喉科体检者3800人中有2950例出现耳鼻喉异常者,其中常见病发病情况是:慢性咽炎2100例;鼻中隔偏曲362例;慢性鼻炎234例;变应性鼻炎184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70例。
结论:耳鼻喉科健康体检有利于耳鼻喉疾病患者提前发现,及时治疗。
关键词:耳鼻喉 健康体检 体检者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344-02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习惯也发生较大的变化,耳鼻喉科慢性疾病已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当前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慢性疾病通常难以根治,而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防治慢性疾病的重要方式,而周期性、连续性的健康体检是保障身体健康的重要途径。为了进一步了解2013年1月到2014年1月在我院进行体检中心耳鼻喉科进行健康体检的3800例体检者的体检资料进行收集汇总,分析,从而为疾病预防提供指导,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体检中心耳鼻喉科体检的职工3800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050人,占比53.95%,女性1750人,占比44.05%;年龄分布在20-87岁,平均年龄为46.5±4.1岁;其中由单位组织体检的有1980例,个人自行体检的有1820例。
1.2 方法。由耳鼻喉科专科主治医师对体检者进行专科体检,体检流程严格遵照耳鼻喉了诊断学标准进行,同时记录体检结果。
2 结果
本年度参检耳鼻喉科体检者3800人中有2950例出现耳鼻喉异常者,占比77.63%,其中男1510例,占比51.19%,女性1440例,占比48.81%;其中常见病发病情况是:慢性咽炎2100例,占比异常者77.19%,其中男性1080例,女性1020例;鼻中隔偏曲362例,占比异常者10.58%,其中男性188例,女性174例;慢性鼻炎234例,占比异常者7.93%,其中男性118例,女性116例;变应性鼻炎184例,占比异常者26.24%,其中男性93例,女性91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70,占比异常者2.37%其中男42例,女性39例。将体检人员根据年龄按10岁分为一组,共分6个年龄段,上述5项常见病发病率各年龄段男性均略高于女性,但无统计学差异。慢性咽炎、鼻中隔偏曲、慢性鼻炎在男性41-50岁年龄组中发病率最高,分别为81.6%、23.6%、16.3%。另外,体检中还发现1例合并扁桃体肉瘤。
3 讨论
健康体检作为预防保健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定期体检并进行健康管理,对疾病做到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是现代预防医学的重要内容。慢性咽喉炎是耳鼻喉科的一种常见疾病,通过对本年度体检结果进行统计发现,在我院接受耳鼻喉体检的人群中,慢性咽喉炎的发病率高达为2100例,占总人数的55.26%,其主要原因与目前大气污染严重有关,同时也与体检者吸烟等不良习惯有关,而治疗慢性咽喉炎的关键是需要患者及时掌握病情,并改正自己不良的生活习惯,如戒烟戒酒;在饮食上也进行适当的调整,切忌食用辛辣食品。而中隔偏曲在我院体检中心耳鼻喉科本年度体检中发病率位居居第二,而中国人群鼻中隔居中和平直于中线者很少,绝大部分人群鼻中隔偏曲但并无明显临床不良症状,而只有那些存在明显的临床不良症状且检查确有鼻中隔偏曲的体检才能被诊断。其治疗原则主要包括手术矫正。同时需要引起临床症状明显、病程长的患者注意的是手术治疗时应保持慎重,手术可能缓解或消除患者所有不适,但也可能豪无效果。慢性鼻炎同意也是耳鼻喉科一种常见疾病,而本病的具体病因还没有确切的了解,但该病的发病却与诸多因素有关,通常任务本病不是一般性感染性疾病,因此不建议随便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而变应性鼻炎是在鼻私膜发生的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也是耳鼻喉科一种常见的疾病,其发病原因与遗传和环境因素存在着极为密切关系,现有资料证明,空气污染与该病的发病有着明显关系。而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也是耳鼻喉科一种常见的疾病病,病情严重时可引起患者颅内外并发症,甚至是危及患者生命。
在我院体检中心耳鼻喉科本年度体检中,以上耳鼻喉科常见病的发病率各年龄段男性发病率均略高于女性,但无统计学差异。说明这些可能与疾病发病的主要原因复杂,致病因素多有关。体检中常见耳鼻喉疾病,如慢性咽炎、鼻中隔偏曲、慢性鼻炎在男性41~50岁年龄组中发病率最高,分别为81.6%、23.6%、16.3%。这可能与本年龄段人群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都较大有关。
耳鼻喉科常见疾病,通常属于慢性病,其病因复杂,病程较长,症状也较为顽固,虽然不会危及到生命安全,但对人们的正常生活能产生较大的影响,大大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因此要对病症进行积极的预防,并辅以及时正确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健康体检对人们及早发现疾病隐患显得相当重要,同时很有必要对人们进行相关知识的普及工作。
参考文献
[1] 陶寿淇,武阳丰.医疗卫生人员心血管病防治知识[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0
[2] 杨占清,王芳,盖旭红,等.某部在职干部与离退休干部慢性病临床流行病学的调查[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8,9(9):814-815
[3] 耿晓宁,陈祥妹.2006年盐城市儿童健康体检资料分析[J].江苏卫生保健,2007,9(6):30-31
关键词:腹针;乌鸡白凤丸;治疗;慢性前列腺炎
慢性前列腺炎之所以发病率高、易复发,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此病病因复杂、表现症状繁多不一、治疗时又大多采用“千人一方”的治疗方法。笔者在临床诊疗工作中采用乌鸡白凤丸联合腹针治疗此病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56例患者均为我部门诊就诊患者,年龄20~45岁、平均28岁。患者前列腺指检:腺体肿大、前列腺沟变浅。前列腺液镜检:卵磷脂小体减少、WBC增多,均有尿急、尿频、阴囊潮湿、下腹不适等症状。
1.2治疗方法 对所有就诊病例均详细询问病史、采集前列腺液镜检,以区分细菌性与非细菌性感染。对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均给予口服乌鸡白凤丸1丸、2次/d;腹针采用引气归元的穴位组合,配合上、下风湿点针刺治疗,隔天1次,1个月为1疗程。
1.3结果 治愈48例,局部症状消失、前列腺液镜检WBC(-)、卵磷脂小体满视野;②有效6例,局部症状减轻、前列腺液镜检WBC减少、卵磷脂小体增多;③无效2例,症状无改变。
患者治疗1~2个疗程后,大部分患者局部症状消失、前列腺液镜检结果恢复正常,总有效率98%。
2讨论
慢性前列腺炎属于一类非常多见的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主要包括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和细菌性前列腺炎两类,慢性前列腺炎的发病率非常高,大概有超出50%以上的男性在一生中的某一个时刻会受到前列腺炎症状的影响,因为慢性前列腺炎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以及病理改变情况比较复杂,对男性的生育能力以及存在影响,使男性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受到肉体和精神的折磨[1]。慢性前列腺炎的病因非常复杂,现在对于发病机制已经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是仍旧没有突破性进展,目前主要认为慢性前列腺炎是由于神经原发性疾病或继发性疾病、前列腺以及周围组织器官原发性疾病或继发性疾病引起,病因中心可能为炎症、异常盆地神经肌肉活动以及感染的共同作用所导致。慢性前列腺炎对患者的危害:降低男性性能力,引起男性性活动神经中枢经常处于兴奋状态,但是长此以往会引起男性性兴奋抑制,从而导致男性下降;引发女性妇科病,因为受到细菌感染引起的男性前列腺炎,在性生活中将细菌带入到女性的生殖器官中,导致女性遭受感染出现妇科疾病;内分泌失调,正常男性前列腺可以分泌多种活性物质,但是前列腺炎患者的分泌物受到其影响,引起男性内分泌失调,严重影响到工作和生活;由于男性患者出现前列腺炎,会存在尿不尽、尿频以及尿急等症状,部分患者的会导致情绪失控;因为前列腺炎的经久不治,使炎症扩散,导致相邻器官出现感染,引起炎症[2]。前列腺炎还能够导致男性不育,减少的活力,前列腺属于存活的重要条件,由于其含有微量元素、酶以及卵磷脂能够为提供营养和能量,当患者出现前列腺炎的时候使影响物质的分泌降低,活力受到影响;前列腺炎还会引起男性不症或者是逆向,使不能够进入到女性阴道,从而导致不育;患者出现前列腺炎,身体内的酸性物质提高,导致酸度随之升高,不适宜的存活条件,使的活力下降;前列腺炎对患者液化的过程中造成影响,降低的活力,引起不育;前列腺炎患者的前列腺液中存在细菌毒素和病原微生物,当其进入到患者的中,能够直接杀死,出现死精和畸形现象,出现抗抗体,引起男性不育。
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症状比较多样化,有的时候容易和单纯神经衰弱混淆,治疗效果不甚理想,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尿频、尿不尽、尿急、清晨尿道口存在黏液或者是脓性分泌物,大便后尿道口存在白色液体,、会阴以及后尿道出现不适感,腹股沟、以及出现疼痛,伴随、痛、失眠、血精、忧郁以及阳痿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3]。慢性前列腺炎是男科常见病、多发病,也是公认的难以治疗、治疗好转后容易复发的男科疾病。军人也是慢性前列腺炎的高发职业之一,因为军人的客观原因导致性生活的不规律、年轻军人的频繁致使前列腺体的反复充血,极易导致慢性前列腺炎。
祖国医学认为此病多与个体肾气不足、气滞血瘀、脉络受阻等因素密切相关。慢性前列腺炎病变部位在小腹,小腹又为冲脉、任脉和督脉起始和循环之处,所以治疗过程中调畅三脉之盈亏是治疗该病的关键所在。
乌鸡白凤丸主要成分为乌鸡、人参、当归、地黄、黄芪、芡实、香附、银柴胡等组成。常用于妇科补气养血、调经止带,用于气血两虚、身体虚弱等症。乌鸡白凤丸融温补、耐寒、耐缺氧、增强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的作用,可以增加细胞免疫功能,患者服用乌鸡白凤丸后既养冲脉之血、育任脉之阴又能补督脉之虚,故收效易佳。
有关药理实验证明,乌鸡白凤丸具有雄激素样作用,能明显增加男性前列腺和精囊的重量,具有一定的预防和消炎作用,对细菌性感染具有非特异性的保护作用,还能兴奋肾上腺皮质功能,增加机体非特异性抵抗力。对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治疗作用正是通过这种非特异性抗炎作用的被激活和增强而产生的。
治疗慢性前列腺炎采用腹针疗法是基于中医整体观念的理论来指导临床治疗疾病的方法。中医认为经络内属脏腑外络四肢百骸,脏腑和经络是统一的。脏腑是产生气血的地方而经脉是传输气血的地方,四肢百骸是使用气血之处。可以说人体的经脉、气血、脏腑、四肢百骸都是一种网络的联系。在治疗疾病过程中,对于疾病气血功能的调整必须要先调理脏腑功能,尤其是慢性疾病患者。慢性病基本上都是久病及里,在治疗过程中只有先调理好了脏腑功能才能彻底使疾病得到彻底的根除,符合中医学“治病求本”的原则。而腹针疗法讲究先调理脏腑再对经络进行调整,最后对局部进行治疗。对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就是要先从调理机体入手,因为前列腺炎的发病都和机体肾气相关,因此我们用腹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患者时首先要取关元穴、中脘穴来补脾肾,然后取穴滑肉门来调节经脉。
治疗慢性前列腺炎采用腹针疗法是基于十二经脉通过腹部的各条经脉在头面部、四肢末端与表里经脉相连接;通过脏腑或经别等经络使全身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因此,腹部经穴治疗的范围,近调脏腑,上可调头面,远可及四肢末端,为腹针治疗全身疾病打下了非常良好的物质基础。
通过内服乌鸡白凤丸和外用腹针疗法的补气血、通经络的治疗方法,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症状大有好转,此方法在临床工作中值得运用。
参考文献:
[1] 李兰群,,王传航等.前列腺炎Ⅱ型与Ⅲ型之间症状、前列腺液白细胞和卵磷脂小体计数比较[J]. 中国男科学杂志. 2011,11(03):13-15.
随着生活现代化程度的提高,过敏性疾病如哮喘、鼻炎、湿疹等的患病率在全世界均持续急剧上升。据统计,最近二十年内全球过敏性疾病的患病率普遍上升了一倍,甚至更多。
过敏增多的原因
实际上,专家于1997年就曾作出科学预见:过敏反应将在21世纪流行。
这是因为,目前儿童时期全身感染性疾病逐步减少,人体免疫系统所具备的功能无病原可反应,就可能对其他物质起过度的免疫应答。
而且,随着人们居住环境逐步改善,尤其是大都市普遍的密闭式屋宇中配以空调,舒适的布艺沙发、席梦思床褥和地毯,都会促使螨虫、霉菌大量繁殖,盥洗室、厨房与生活卧室相组合,并保持合适的湿度,更适于蟑螂繁衍,狗、猫、鸟等宠物有脱皮、尿屎散落,室内燃烧的煤气不断排放二氧化硫,吸烟者吐出的尼古丁,室外花园里各种植物花粉,私人汽车排放二氧化氮,化工生产污染等等,都可成为过敏反应的诱发因素。
其他如种养殖技术的改良、转基因技术的实施,各种食品添加剂的应用等,使引起过敏的食物也日益增多,从而导致以往没有任何不适的过敏体质群体产生各种各样的临床表现。
儿童常发生哪些过敏
过敏性疾病影响各个年龄段的人们,但儿童最容易受累。婴儿出生后第一年是过敏反应的高危期,此年龄段具有过敏体质的婴儿,对室内外过敏原均可产生异常强烈的过敏反应。尤其对室内螨虫过敏反应特别强烈,其他食物过敏原和致敏物质也是过敏反应的常见诱因。
大多数过敏的婴儿最先表现的症状是食物过敏和婴儿湿疹,其中大部分孩子还伴有特异性的气道高反应性,即表现为活动、哭闹时易咳、喘、痰,有的孩子表现为反复感冒且病程延长,对许多药物疗效不明显。以后随着年龄增长,过敏性疾病的临床表现也会发生改变。从出生到5岁,过敏反应顺序出现的基本规律是:食物过敏―过敏性皮炎―过敏性鼻炎、咽炎―过敏性哮喘。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过敏的病情也会逐步加重,患病率也随年龄增长而不断上升。
儿童过敏性疾病中食物过敏和婴儿湿疹的发病率以2岁年龄组最多,2岁以上患食物过敏的明显减少,至7岁以上降到很低;而湿疹的发病率3岁以后才明显减少;哮喘发病从1岁开始,以后逐步上升至7岁年龄组达最高峰,以后缓慢下降;鼻炎在5岁年龄组开始缓慢上升,到12岁以后,维持很高的发病率。因此,在学龄期儿童,同时患有鼻炎和哮喘的患儿特别常见。
过敏性疾病不可轻视
据报道,在美国每年有3万左右的过敏病人因为食物过敏被送进急诊室诊治,可见过敏性疾病不可小觑。
实际上,过敏性疾病是一种慢性的全身炎症性疾病,其临床表现涉及到各个科室。它主要表现在气道、鼻、眼部、皮肤、消化道等等,以单独或伴发的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过敏性皮炎等症状最为常见。其后果差异较大。轻者仅给孩子带来不适感觉,严重者导致孩子误学、父母误工。大多数患儿因过敏症状的反复频繁发作,严重干扰患儿及父母亲的生活、学业和工作。
过敏性疾病的治疗
研究结果说,心脏病与忧郁症之间的复杂联系有时难以被医护人员察觉,导致疾病没能得到及时诊疗。当人们被诊断患上心脏病时,感觉悲伤是正常的,但如果这种感觉一直持续或者影响了正常生活,那么,病人就应该让医生知道。
过去的研究也发现,忧郁症会导致血压增高及心律不齐,曾经患过心脏病的人还会在忧郁症的影响下一再发病。
忧郁症是现代人的“精神杀手”,近年来,世界各地的忧郁症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忧郁症与癌症并列为2l世纪最需要预防的疾病之一。
有专家指出,心脏病和忧郁症都是发病原因较复杂的疾病。过去认为,心脏病的危险因素包括生活压力,抽烟,有家族病史,饮食问题,患有糖尿病或高血压等慢性疾病。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心理因素如压力、沮丧、忧愁、焦虑等对心脏病也产生影响,但大多数时候受到忽略。因此,在发现或是怀疑自己或家人患有忧郁症时,不应该不加理会,治疗是必须的。同时,曾经有过心脏病发作的人,也应该了解自己是不是忧郁症患者,以免延误病情。
[关键词] 急慢性盆腔炎;药物治疗;疗效分析
[中图分类号] R711.3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3(c)-062-02
盆腔炎(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de,PID)是指女性上生殖道及其周围组织发生的炎症,主要包括子宫内膜炎(endometritis)、输卵管炎(salpingitis)、输卵管卵巢脓肿(tubo-ovarian abscess,TOA)、盆腔腹膜炎(peritonitis)等。几乎所有的盆腔炎都是由上行感染所致,病原体从阴道经子宫颈上行至子宫及其附件从而引发炎症。按其发病过程、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种,具有病程长、复发率高等特点。对于急性盆腔炎患者其病情迁移可导致盆腔炎长期存在,致使粘连或者输卵管阻塞从而影响受孕,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1]。2008年12月~2010年12月期间,本院采用莫西沙星治疗急慢性盆腔炎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术后随访统计显示其复发率明显低于其他药物疗法,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12月~2010年12月在本院妇科门诊就诊,并经妇科检查和临床检验诊断为盆腔炎疾病的患者共计12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3例。观察组中患者年龄21~55岁,平均32.5岁,对照组患者年龄22~57岁,平均31.8岁。诊断标准参考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盆腔炎疾病诊断措施。
1.2 临床表现
大多数患者因急性下腹部疼痛就诊,患者伴有恶心、呕吐、发热及阴道脓性分泌物和出血症状。观察组患者中具有流产史者8例,具有剖宫产史者15例,妇科手术后3例,既往盆腔炎史者19例。观察组患者中具有流产史者12例,具有剖宫产史者11例,妇科手术后5例,既往盆腔炎史者16例。对患者的血常规检查发现观察组中白细胞升高及中性粒细胞升高者共计19例,在对照组中有17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经统计处理具有可比性。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使用广谱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头孢地尼100 mg,3次/d,口服;奥硝唑分散片250 mg,2次/d,口服,疗程14 d。
观察组患者采用莫西沙星给药疗法:莫西沙星400 mg,1次/d,口服,疗程14 d。
1.4 疗效判定
治愈:患者症状消失,一般检查及盆腔检查正常;显效:症状消失,一般检查正常,但是盆腔有包块及疼痛感;好转:患者症状好转,化验指标正常;无效:患者体征与治疗前无变化。
1.5 统计方法
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
2 结果
采用莫西沙星药物治疗的观察组患者共计63例,治愈60例,显效3例,治愈率为95.2%,有效率达到100%,采用抗菌药物头孢地尼和奥硝唑联合给药的对照组患者共计63例,其中治愈54例,显效6例,好转3例,治愈率为85.7%,有效率亦达到100%。详见表1。
3 讨论
3.1 急慢性盆腔炎致病原因分析
引起盆腔炎的主要病原体为: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厌氧菌、性传播的病原体(如淋菌、沙眼衣原体、支原体、疱疹病毒)。引起急性盆腔炎的主要病因是产后或流产感染、宫腔内手术操作术后感染、经期卫生不良、邻近器官的炎症直接蔓延[2]。急性盆腔炎可使机体发生急性子宫内膜炎及急性子宫肌炎、急性输卵管炎、输卵管积脓、输卵管卵巢脓肿、急性盆腔结缔组织炎、急性盆腔腹膜炎、败血症及脓毒血症等。慢性盆腔炎常为急性盆腔炎未能彻底治疗,或患者体质较差,病程迁延所致。它可使机体发生慢性输卵管炎与输卵管积水、输卵管卵巢炎及输卵管卵巢囊肿、慢性盆腔结缔组织炎。本组研究中发现,盆腔炎性疾病一般多发于性活跃和受教育水平较低的女性之间。对于急慢性盆腔炎的治疗应当强调预防为主,大力宣传妇女自我保健和基础卫生知识。对医务人员而言,应掌握术后禁忌证与适应证并严格遵守手术规范和无菌操作技术[3]。
3.2 急慢性盆腔炎性疾病的诊断
对于急慢性盆腔炎的诊断,因其疾病具有多种不同临床表现并且引发的症状和体征并不是该病症单独所有,故而诊断困难。有资料显示,腹腔镜等有创检查现已应用于临床上对于急慢性盆腔炎的诊断,但是由于费用偏高而未被广大患者所接受。为此,临床上为了防止盆腔炎性疾病的恶化与后遗症的发生,减少不孕不育或异位妊娠的发生,着重强调早诊断早治疗的方法[4]。对患者而言,诊断性的治疗既能达到早治疗的目的,又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因此,临床上可考虑将诊断性治疗作为临床诊断标准的一项指标,对于疑似病症,诊断性治疗可以常规使用。
3.3 急慢性盆腔炎的治疗分析
对于急慢性盆腔炎病症的治疗,临床上常以经验用药治疗为主。广谱抗菌类药物通常是治疗急慢性盆腔炎疾病的首选药物。本组研究中采用头孢地尼和奥硝唑两种广谱抗菌药物联合使用,能够充分发挥其抗革兰阴性和革兰阳性病菌的广泛作用[5]。但是单纯的使用该类药物也具有很多弊端,临床疗效有时并不令人满意。所以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和细菌对药物的耐药性一直是临床上有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当病原体侵入体内后能够产生大量的毒素,毒素的逐渐积累会加重病情进展,所以对于急慢性盆腔炎的治疗应该抗炎排毒两手抓。否则单纯抗感染不排出毒素会使得盆腔炎很难彻底治愈。采用莫西沙星给药,能够使药物直接与炎症病灶充分接触,快速发挥疗效。并且采用此种方法治疗后,患者炎症恢复彻底不易复发,副作用小。莫西沙星能够抑制患者体内白细胞的趋向性,具有直接的抗感染效应,能够很好的控制患者病程的进展,疗效显著。口服吸收后在肝脏与小肠壁内会迅速转化为具有活性的代谢产物,从而抑制而二氢乳清酸脱酸酶活性,进一步影响嘧啶类化合物的合成,抑制淋巴细胞增生[6]。
本组的研究发现,采用莫西沙星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能够快速修复炎症组织,及时清除坏死细胞和病原体产生的毒素,从而提高患者自身免疫能力,预防复发,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王伟,李翠芹.慢性盆腔炎宫颈旁注射结合热疗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08,6(19):118.
[2]赵建新,韩杰,朱宝靖,等.3种方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药物经济学分析[J].中国药房,2006,20(5):72-73.
[3]赵园园,葛建强.抗生素在慢性盆腔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9(5):36.
[4]Donati M, Rodriguez-Fermep in M, Olmo A, et al. Comparative in vitro activity of moxifloxacin, minocycline, and azithromycin against Chlamydia spp[J]. Antimicrob Chemother,1999,43:825-827.
[5]Alexander CJ, Goldstein EJC, Citron D, et al. Review of the comparative female genital tract pathogens to older and newer fluoroquinolones[J]. Anaerobe, 2000,6:313-323.
[6]苗娅莉,王建六.盆腔炎症性疾病诊治规范[J].中国全科医学,2005,18(4):56.
关键词: 慢性牙周炎 体会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患者女,45岁,主诉刷牙时牙龈出血5~6年,并伴有口臭。
1.2 病因 始动因素为菌斑微生物,主要为龈下菌斑中的大量毒力强的牙周致病菌,如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类杆菌、中间普氏菌、核梭杆菌及螺旋体等。牙石、食物嵌塞、不良修复体等局部因素可作为促进因素加重菌斑滞留,从而使疾病加重。吸烟、精神压力等因素可减低宿主的防御能力,也是牙周炎的病因因素。
1.3 临床检查及表现 检查可见牙石(++)~(+++),菌斑软垢中量,牙龈中度红肿,龈缘圆钝,探诊易出血。探诊深度普遍3~5mm,个别后牙邻面位点探诊深度6mm。左上第二磨牙远中颊根部位牙龈退缩3mm,在双侧上后牙及下前牙均有附着丧失,可探及釉牙骨质界。
2 治疗
对患者进行了口腔卫生指导,并予以洁治、刮治和根面平整治疗等基础治疗,并告诉患者要定期复查,进行维护治疗。
3 讨论
本病被定义为“由菌斑微生物导致的牙齿支持组织炎症,进行性附着丧失和牙槽骨吸收的感染性疾病”。可见,菌斑微生物是牙周炎发生的始动因子,任何能加重菌斑滞留的因素,如牙石、龈下龋坏、修复体的不良边缘形态、暴露的根分叉、牙列拥挤、牙齿错位、解剖形态异常等,都会成为牙周炎发生的局部促进因素,促使龈下菌斑生物膜中革兰阴性、厌氧生长的牙周可疑致病菌大量生长。目前已知“红色复合物”,即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拟杆菌、齿垢密螺旋体是慢性牙周炎的优势菌,引发并加速了疾病的进展。
最常发现于成年人,且进展较快。随年龄增长,患病率有所增加。
30~39岁年龄段的发病率是35.7%,80~89岁年龄段的发病率为89.2%。而在中国20~80岁的发病率为79.8%。随年龄的增长,疾病破坏程度也有所增加。一般侵犯全口多数牙齿,也有少数患者仅发生在一组牙(如前牙)或少数牙,进展程度可不同。
慢性牙周炎的发病和持续存在依赖于菌斑细菌,但宿主的防御机制也在发病机制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疾病的进展只能通过定期的检查、密切的随访得知。大量研究证明,早期治疗疗效肯定,中晚期治疗牙周组织可能实现再生及新附着的形成。如果不治疗,疾病迅速发展,牙周组织破坏严重。慢性牙周炎根据疾病的范围和严重程度可进一步分型。一般认为,受累位点≤30%者为局限型,若>30%则为广泛型。一般依据临床附着丧失(CAL)量来划分严重程度:轻度=CAL1~2 mm,中度=CAL3~4mm,重度=CAL≥5mm。
结合上皮向根方增长,并在冠方与牙面分离,形成牙周袋。牙周袋壁上皮有溃疡,上皮增生,钉突呈网状深入结缔组织,上皮内有密集的白细胞浸润,上皮内可有水肿、细胞变性或坏死。袋壁及袋底结缔组织炎症水肿,大量炎症细胞(主要为浆细胞、淋巴细胞)浸润,血管扩张充血,胶原纤维变性。牙槽骨表面和髓腔发生陷窝状吸收,牙槽骨高度降低。
同时,宿主对菌斑微生物及其产物的炎症免疫反应是决定牙周炎发生、发展及病变严重程度等的重因素。因此,宿主如果患有某些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而影响自身的防御功能,将会加速牙周组织的破坏。此外,环境和行为因素也是慢性牙周炎的危险因素。研究显示,吸烟人群中罹患慢性牙周炎的比例和病情严重程度都高于非吸烟人群。牙周炎是多因素疾病,近年来一些对于双生子之间牙周状况的研究结果表明遗传因素对牙周炎临床指征的严重程度可能有影响。
多年来,一直认为牙周炎造成的附着丧失是一缓慢进行的持续不断的破坏过程。最近对于菌斑细菌的特异性研究改变了该疾病的传统概念,产生了牙周炎活动度这一新概念,明确牙周炎的发展呈阶段性,活动期和静止期交替出现,活动期时间短,活动期时,附着丧失,紧接着可修复一部分,静止,再活动,附着丧失,修复一部分,再静止,如此反复。随着发作次数增加,附着丧失逐渐增加,最终导致牙齿松动脱落。不同类型的牙周炎可能有不同的微生物病原菌。同一类型牙周炎在活动期和静止期微生物也明显不同。由于牙周炎的病因复杂,有局部和全身的因素,此外免疫机制和防御机制的不同,治疗的效果也不一样。临床上,任何类型的牙周炎都可能复发,少部分的病例可能对治疗无反应。作为口腔专业医师,尚需要更多的研究以确定治疗失败的原因。
参 考 文 献
[1] 曹采方.牙周病学(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