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工业污染的治理措施范文

工业污染的治理措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业污染的治理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工业污染的治理措施

第1篇:工业污染的治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GPI;PCII;经济发展;环境污染;治理投资

一、引言

在区域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自然资源有着较大的需求,由于其开发的速度过快,利用的效率偏低,导致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该问题直接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和谐,因此,要有效处理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二者间的关系。对于二者间关系的协调与处理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因此,提出了环境经济指标,分别为GPI指标和PCII指标,旨在促进区域经济与环境二者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二、相关概念

1.环境经济指标

该指标的评价对象为某一环境经济系统,运用定量或者定性方法对评价对象的综合情况与发展进程等进行考量,从而体现环境保护和经济活动二者间的作用与关系。

2.区域经济发展

它主要是指某个国家或者地区的人们,其实际福利的增长,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与社会生活质量的提高,具备的内容包括经济总量的增多,经济结构的调整与经济质量的改进。

3.环境污染治理

环境污染主要由人类活动中排出的废气、废水与废弃物等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它对于人与环境等均有着较大的影响,主要的污染包括土壤污染、水源污染与大气污染等。为了实现对污染的治理,要对其进行投资,环境保护投资指标直接体现着国家或者地区对于环境保护的力度。

三、基于GPI的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研究

1.GPI的概况

GPI指标主要体现着经济增长和环境发展二者间的协调情况,在一定时间内,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其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对于污染物排放的数量。该指标能够对区域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二者间的关系实现客观的、全面的、定量的研究,从而为区域经济的发展与环境的保护提供可靠的数据。在此基础上,各区域的政府将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对资源进行高效的利用与合理的配置,在控制环境污染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的可持续与协调发展。

2.GPI在经济发展与污染物排放关系的应用研究

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其经济增长是最为重要的,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对于资源的使用与污染物的排放,直接影响着环境,目前,环境污染直接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因此,区域经济发展要注重对环境污染的处理,并根据二者之间的关系,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

各个地区要计算GPI,以此为基础对区域经济发展进行评价与分析,GPI的增减与区域的GDP有着紧密的联系,GDP越高,GPI越低;GDP越低,GPI越高。在此基础上,可知,环境污染主要源于人类的活动,即: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同时,它制约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该问题有效处理的保障为经济的协调、健康与良性发展。

3.基于GPI的措施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建立了科学的、量化的与客观的GPI指标,并且对区域经济发展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要求政府重视该指标,将区域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二者进行有效的联系,积极利用GPI指标,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进行协调与统一,并且要坚持可持续的、协调的发展观,运用环保理念指导区域经济的发展,从而保证区域经济发展的全面性与科学性。

四、基于PCII在工业污染物与治理投资的研究

1.PCII的概况

在区域经济发展之中工业化是其发展最为显著的特征,对于工业污染的研究,要制定科学的指标,即:PCII,这一指标能够对工业与环境二者的协调发展进行客观的评价,因此,该指标也能够体现国家或者地区对于环境污染治理的能力。

2.PCII在工业污染物与治理投资关系的应用研究

工业污染物主要分为三类,分别为废水、废气与废弃物,因此,PCII指标体现着对工业废水、废气与废弃物的治理投入力度及投入情况,在此基础上,对工业污染物的治理进行指导。

3.基于PICC的措施

在污染物排放中工业占有较大的比重,根据PICC指标对工业污染物的治理情况进行了分析,并且指导了政府的管理与工业的发展,为了实现对污染物的有效治理,要不断加大治理的投入力度,同时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对工业污染物进行防治。

在治理投资方面,要保证投资具有稳定性与可靠性,通过资金的投入,才能够促进环境质量的提高,在此投入中要积极调动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同时,要保证治理投资具有较高的利用率,可以通过环保投资管理制度,对其进行监督与管理。对于工业污染物来说,要根据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与工业特点等,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使其具有针对性与高效性。

五、总结

综上所述,GPI与CPII指标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和环境治理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要对两个指标进行全面的运用,并根据指标采取相应的措施,在此基础上,区域的经济才能够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区域的环境才能够得到有效的治理。

参考文献:

[1]杨梦瑶.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的评价与应用[D].长安大学,2014.

第2篇:工业污染的治理措施范文

农村环境污染不像工业污染那样易发现易治理,而如果扼制不住“小污染”必将变成“大污染”,因而,我们要着重干好如下工作:

一是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俗话说“惟有净土,才有洁食”。我们要以转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为核心,提高农药、化肥、有机肥的有效利用率,大力发展有机、绿色生态农业,确保“米袋子、菜篮子”食品安全。加大农村环保宣传力度,引导农民树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生态的理念;同时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机遇,以“环境怡人、村镇宜居”理念,充实“村容整洁”主题,让农村的村容整洁起来,乡风文明起来,居住环境宜人起来。

二是构建保障机制,提高农村环境质量。

建立遏制粗放型经济增长的体系,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废弃物综合利用、污染源隔离工程等;大力推广平衡施肥、精量施肥技术和生态防治技术,从源头上控制化肥和农药的大量施用,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业用水、用肥的效率;遵循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的原则,加快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污染治理;严格执行畜禽养殖业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科学划定养殖区、限养区、禁养区,关闭、取缔禁养区内的养殖企业,加强对畜禽养殖企业的监管。

第3篇:工业污染的治理措施范文

一、现代化的农业生产造成了各类污染

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的开发程度深,化肥、农药的施用成为提高土地产出的重要途径,加之化肥、农药使用量大的蔬菜生产发展迅猛,使得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使用化肥、农药数量最大的国家。这两类污染在很多地区还直接破坏农业相关生态系统,对鱼类、两栖类、水禽、兽类的生存造成巨大的威胁。

二、由于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滞后产生的生活污染

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生活污染物因为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以及具体管制的不健全,一般直接排入周边环境中,造成严重的“脏乱差”现象:每年产生的约为1.5亿吨的农村生活垃圾几乎全部露天堆放;每年产生的超过3000万吨的农村生活污水几乎全部直排,使农村聚居点周围的环境质量严重恶化。然而,在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发展较快的地区,这种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和环境管理落后于经济和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现象并没有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得到改善,其对人群健康的威胁却在与日俱增。

三、乡镇企业布局不当、治理不够产生的工业污染

受农村自然经济的深刻影响,农村工业化实际上是一种以低技术含量的粗放经营为特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工业化,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不仅造成环境污染,加大了治理的困难,还导致污染危害直接影响到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目前,我国乡镇企业废水和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一半以上,而且乡镇企业布局不合理,污染物处理率也显著低于工业污染物平均处理率。

由于我国农村污染治理体系尚未建立,环境污染不仅将迅速“小污”变“大污”,而且已经“小污”成“大害”,给作为弱势产业的农业和弱势群体的农民带来了显著的负面影响。为此,我们应当采取如下措施:

1、加强环境立法,建立健全农村环境管理机构,明确环境保护职责权限,形成环境监测和统计工作体系。我国目前的诸多环境法规,如《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对农村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的具体困难考虑不够。

2、政府要加大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城乡分治使城市和农村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现象。主要指城乡地区在获取资源、利益与承担环保责任上严重不协调。长期以来,国家把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扩散,而农村从财政渠道却几乎得不到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资金,也难以申请到用于专项治理的排污费。

第4篇:工业污染的治理措施范文

据环保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于1985年首次,1996年、2004年分别进行了修订,本次为第三次修订。与现行标准相比,新标准扩大了适用范围,在原有水泥原料矿山开采、水泥制造、水泥制品生产的基础上增加了散装水泥中转站;调整了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增加了适用于重点地区的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新标准重点提高了PM、NOx排放控制要求。根据除尘、脱硝技术进步情况,新标准规定的PM排放限值由现行标准的50mg/m3(水泥窑等热力设备)和30mg/m3(水泥磨等通风设备)收严至30mg/m3和20mg/m3:新标准规定的NOx排放限值由现行标准的800 mg/m3收严至400mg/m3,促进水泥企业采用工艺控制(如低氮燃烧器、分解炉分级燃烧、燃料替代等)和末端治理(目前较为成熟可行的是SNCR技术)相结合的措施,有效控制NOx排放。新标准还增加了氮(NH3)和汞(Hg)控制指标,强化了臭味扰民和重金属污染的防治要求。综合考虑现有企业脱硝和除尘设施改造情况,以及国家调整过剩产能、强化大气污染防治的政策要求,新建企业自2014年3月1日起执行新标准,现有企业则执行原标准至2015年7月1日过渡期结束。

环保部相关负责人同时强调,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除执行《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4915-2013)外,还应执行《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标准》(GB 30485-2013)。GB 30485-2013遵循全过程污染控制原则,针对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的污染节点分别提出了对应的控制要求,包括允许协同处置废物的种类控制、废物中有害元素的投料控制、投料点的选择、烟气污染物排放控制等。为增强标准的可操作性,环保部还配套制定了《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环境保护技术规范》(HJ 662-2013),具体规定了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全过程的环保技术要求。

继火电、钢铁等行业排放标准之后,此次的《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规定了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同期的6项有色金属行业排放标准修改单也专门增设了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按照环保部2013年第14号公告,“三区十群”19个省(区、市)4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新建企业自新标准实施之日起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地方省级人民政府可以扩大执行特别排放限值的范围和要求,加大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力度。

2010年~2011年的《铝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5465-2010)、《铅、锌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5466-2010)、《铜、镍、钻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5467-2010)、《镁、钛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5468-2010)、《稀土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6451-2011)和《钒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6452-2011)等6项有色金属行业排放标准未规定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此次的标准修改单根据上述各有色行业的产排污特点规定了不同大气污染物项目的特别排放限值:铝工业规定了PM、SO2、NOx、氟化物、沥青烟等5种;铅、锌工业规定了PM、SO2、NOx、硫酸雾、铅及其化合物(Pb)、Hg等6种;铜、镍、钴工业规定了PM、SO2、NOx、硫酸雾、氯化氢(HCI)、氯气(Cl2)、氟化物、砷及其化合物(As)、镍及其化合物(Ni)、Pb、Hg等11种:镁、钛工业规定了PM、SO2、Cl2、HCl、NOx等5种:稀土工业规定了PM、SO2、硫酸雾、氟化物、Cl2、HCl、NOx和钍、铀总量等8种:钒工业规定了NOx、PM、SO2、Cl2、HCl、硫酸雾、Db等7种。

鉴于有色金属行业排放的重金属等有毒有害污染物主要附着在颗粒物上排放,根据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总体部署,此次的特别排放限值重点收严了PM和SO2的控制要求,对于原标准未规定NOx排放限值的增加了NOx控制指标,其他污染物项目在原标准基础上相应予以完善。

鉴于国际上有色金属工业行业采用袋式除尘(Fabric filter)技术可以将PM排放浓度控制在10mg/m3以下(甚至可以达到5mg/m3以下),6项有色行业排放标准修改单规定PM特别排放限值为1 0mg/m3,为现行标准中新建企业排放限值的6.7~50.0%,与《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中矿山开采、散装水泥中转站及水泥制品生产等工艺环节的PM特别排放限值一致。

鉴于国际上有色金属行业采用湿式碱洗塔(Wet alkaline scrubber)或半干碱洗塔与袋式除尘联合控制技术(Alkali semi-dry scrubberand fabric filter)可以将SO2排放浓度控制在50-200mg/m3以下,6项有色行业排放标准修改单规定SO2特别排放限值为100mg/m3,为现行标准中新建企业排放限值的25~50%,与《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水泥窑及窑尾余热利用系统的SO2特别排放限值一致。

除上述标准外,同期的还有《电池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0484-2013)和《制革及毛皮加工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0486-2013),这2项新排放标准对于加强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控制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第5篇:工业污染的治理措施范文

一、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表现

目前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比较突出,已经严重影响了国家文明建设的步伐和农民的生活。我国农村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

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滞后产生的生活污染。

3.乡镇企业布局不合理、治理措施不得力所产生的工业污染。

4.畜牧养殖业所带来的环境污染。

二、农村环境污染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目前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仍在加剧,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已经危及到了人群的生活和生命安全。

1.农村水环境质量恶化。

2.农民生活质量下降,发病率增高。

三、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产生的原因

我国目前环境污染问题形成的原因较多,有环境管理体系、有财政资金、有治理模式等等一系列的因素。

1.我国环境管理体系难以适应农村污染问题的治理。

2.财政资金短缺,导致污染治理不力。

3.农村污染治理的市场化机制尚未建立。

4.农村污染治理模式单一,套用工业污染的治理手段。

5.政府对环境保护的管理手段落后。

6.农民的环保意识差。

四、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措施及建议

目前,农村环境污染主要包括:农药、化肥、农业废弃物和畜禽粪便等农业自身污染,以及工业污染排放、城市垃圾等外源污染两个方面。对农业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势在必行,为此,提出以下农业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措施和建议。

1.完善农业环境保护法规,加大执法力度。

要加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立法,完善有关法律制度。根据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和世贸组织规则,修订相应的农业和环境法规,建立健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实施保障体系,修订和完善农业环境标准体系,严格依法行政,加强执法监督,切实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各项法律制度得以实施。必要时可以出台单独的农业环境保护法及其实施办法,以利加强农业生态保护、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

2.提高各级政府对农村环境污染的战略认识。

各级政府和各级领导应当转变观念,把治理农业环境污染,保护农业生产环境,提高农产品安全性和市场竞争力,作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长期战略。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改善区域环境质量的重要措施。随着重点流域和区域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任务越来越重,要求越来越高。当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任务是,防治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污染;综合整治乡镇环境;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维护农村重要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确保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

3.加大农村环保治理资金投入力度。

农业科研部门应当把发展农业清洁生产技术作为今后农业科研工作的一个重点领域,加强力量,增加投入,通过技术攻关、项目招标引进吸收等方式,尽快推出一些技术上成熟、经济上可行、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好的技术项目,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各有关部门应当在政策引导、项目规划、管理措施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保证。同时,各级政府应通过政策引导,扩展农业环保资金的来源渠道,改变环保投资分配体制,提高投资效果。在支农资金或环境资金中划出一定的比例专项用于农业环境的治理工作,也可以吸引和利用一些外国政府和国际机构的赠款和贷款,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业环境保护的投资增长机制。

4.明确农业环境保护的管理职责,赋予其相应的执法权限。

建议成立由各省(市)领导牵头,政府有关部门共同组成的农业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农业环境治理的领导和协调工作,赋予其相应的执法权限。

5.发展生态农业。

坚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生态农业是必由之路。必须树立农业发展的科学生态观。必须高度重视农业生态,并以新的全面、协调、和谐、可持续的农业生态观为指导,促进农业的生态建设。

6.加强面源污染防治,改善水体和大气环境质量。

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监督,抓紧制定相关的法规和标准,严格控制养殖废物的排放。对于新建、扩建或改建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养殖场(厂),必须按照国家《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规定,督促建设单位认真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对于“三河”、“三湖”等国家和地方明确划定的重点流域和重点地区、以及大中城市周围的中等以上规模的集约化养殖场(厂),必须进行限期治理。

7.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创建生态文明村镇。

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应积极开展村镇环境规划。凡1999年以后新建的县城、乡镇和新村,必须编制环境规划,并与城、镇建设同时实施;对已有的县城、乡镇和村庄,应结合城镇改造逐步加以实施。要通过规划、引导乡镇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强污染集中控制、加速城镇污染处理设施的建设。

8.加强农村环境队伍建设,提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水平。

第6篇:工业污染的治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环境保护;水污染治理 ;措施

中图分类号:U664文献标识码: A

一、环境保护中水污染治理目的

(一)加强城市建设与改造,合理进行城市建设规划,为居民营造更好的生活空间。在主要的城市污水污染严重地段我们要有计划的加强改造与规划整合治理,让城市市民积极的参与到水污染治理的行动中来,并配合附近的企业单位积极的行动起来,划分区域负责尽责,尽最大的努力建设一个全面的污水处理系统。在城市的建设当中,难免出现工业污染的情况,而工业污染所排放出的污染物大多是工业废弃废物,由于它排放过程当中带有的污染物会随着工厂生产种类不同而会有着不同污染成分。国家规定一般的工业污染排放治理遵循谁污染谁承担污染责任的原则,但在含有重金属难以处理降解的有机物污染物与高浓度的废水排放企业应主要采用科学的污染治理方法,要求必须在厂内处理完才可以排放。在农业污染方面,近年来农药和化肥大量的使用,我国土地办结污染特别严重,有些地区已经处于荒废状态。为提高土地质量,我们必须加强农业研究,尽量的减少化肥的使用数量,并及时积极提倡农民使用有机无害肥料。只有共同努力,我们水污染的状况才能够得到及时并有效的治理。

(二)解决我国南北地区水资源分配不足的问题。我国大部分北方的水资源相对比较短缺,比南方要严重得多,面对这些当地不容乐观的严重形势,我们应该做的便是以污水资源为核心,采用合理科学全面的治理方法全面提高污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尤其是特别关注工业发展密集地区的城市,积极规范调整城市里面的排水管网络建设以及污水处理企业的污水排放工程建设。而南方降水量、水资源、水容量相对充沛,面对这样的优势我们要积极合理科学地运用大海的自身具有的天然净化能力通过合理有效科学规划的布局,发挥纵横交错的四通八达的南方小河小湖的地理优势,充分的在实践中实现优势的最大化利用。

二、环境保护中水污染防治存在的问题

(一)粗放式的经济发展造成水资源重复利用率低。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水污染整治过程中面临的最重要的

污染源便是资源的低效利用。低水平的投资使得虽投入大但产出少。这样以牺牲资源的数量为代价赢取利润,在短期内可能带给企业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从长远的眼光看来,这是一种自杀式的发展模式,资源的稀缺性便决定了这一结局。

(二)思想认识不够,企业不重视水污染的治理。目前企业水污染治理过程中缺乏应有重视程度, 大多数企业只顾自己眼前的切身利益,重视短期效应把短期时间内的经济指标看得高于一切,企业没有自己长远的发展目标,在自身主观意识上从不重视水污染治理的问题,。只有在思想上高度

重视水污染的严重性及其它在企业长久发展中带来的危害性才会真正从根源上解决水污染问题。而许多企业把当地主管部门的环保要求当作例行公事,瞒天过海,检查完过后依然是随意排放,任意污染。

(三)企业处理水污染运转费用的高低,导致出现污水处理难的恶性循环。水污染处理运转费用的成效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水污染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转。巨额的污水处理费用不仅使企业在短期内不会产生效益,还会增加企业的负担,因此便产生了人为故意停用水处理设施的严重现象。然而水污染处理设施一旦停止运转闲置下来, 就会很容易生锈、腐蚀甚至出现浪费。等到设备损坏了我们再去花钱维修、更换, 这样的费用增加不仅给企业政府都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如此一来水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转, 便形成了一种令人无法忍受的恶性循环, 从而出现污水处理难,难以凑效的尴尬局面。

(四)市场机制及运行机制的作用发挥的不够充分。特别是在公共环境保护中,使市场机制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需要对水务市场进行改革,使其市场机制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对于污水及垃圾处理应采用产业化处理,虽然在此方面取得的发展较大,但其在整体上的主导作用还未得到有效的发挥。

(五)水污染治理受到管理体制及技术因素的制约,且执法力度较低。现如今有许多企业人存在污水未达标排放,造成此类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经过近几年来的改革,不断的对此类问题进行改善,但依然未能彻底的解决,作为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体制改革的影响主要受到技术方面及配套设施等因素的影响,最终形成执法力度不足,形成部分企业的废水排放不达标。

三、水污染治理措施

(一)执行严格的污水排放标准

在执行排放标准时,首先执行地方标准,无地方排放标准的首先执行国家排放标准,其次行业标准。如果废水进入城市污水处理厂,应执行城市污水处理厂进水标准。但在执行排放标准时应区别对待,尤其要考虑其废水的可生化性、生物毒性及对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效率可能带来影响。

(二)加大污水治理力度。

在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中,应加强排水系统的规划,并且尽可能地把排水系统按工业污水与生产污水排放的原则,进行分流制排水系统设计,同时对现有的排水系统和沟道系统加强管理和维修,使其有效地发挥作用。并结合市政建设的发展规划,建立相应的污水处理厂,并配套管网使各类污水经处理后排放或回用。

(三)强化污染源污水处理

凡是排放一类污染物的污染源必须采取有效的污水处理、全过程控制及管理措施,在生产车间排水口实现浓度达标排放;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医药制造、造纸及纸制品、制革、纺织等行业产生的污水采取适当的治理措施,对部分高浓度有机废水进行处理,保证废水中化学耗氧量达到地方污水排放标准或行业标准;食品加工与制造、饮料等行业排放的废水中生化需氧量适当放宽控制,对高浓度有机废水进行单独处理,尽可能采取综合利用,能源与资源回收利用的综合利用措施,以城市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为主。

(四)推行清洁生产工艺

对物料、能源、水资源消耗量较大、污染物浓度大及负荷高,生产效率低,污水不易治理或治理费用较高的工业污染源,如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行业、造纸及纸制品等行业以推行清洁生产工艺为主,最大限度减少污水及其污染物的生成。

(五)大力推广生态农业加强生态型城镇的建设。

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资源的培育与高效利用融为一体的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环的新型综合农业体系,实现高产、优质、高效与持续发展目标。促使物质循环再生和能量的充分利用,同时进行生物综合防治,少用农药,避免重金属污染物或有害物质进入生态系统。抓好生态示范区建设项目,抓好生态建设项目,积极实施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处理项目、城镇工业废弃物处置项目等项目,抓好城镇工业污染源治理。大力推行污染物集中控制、集中治理,对于规模不经济的污染企业要限制其发展;对产业结构不合理、污染严重、治理无望的,要予以关停,逐步在乡镇工业企业中推行清洁生产,要进一步加强乡镇企业环境管理。

四、结语

水污染已对社会环境以及人们日常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必须要采取更加可行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对其进行有效的治理。并且水污染治理不是一个人,也不是一个部门的事情,其是全社会、每个人的责任,为此社会中每个人、各个部门都要承担环境保护、水污染治理的责任,保护环境从你我做起。

参考文献

[1]李君,曹琼辉.城市环境保护中污水治理的相关问题研究[J].北方环境,2011,(7).

第7篇:工业污染的治理措施范文

一、我市当前突出的三类农业环境问题

1、现代化农业生产带来的各类污染。

我市化肥、农药的施用成为提高土地产出水平的重要途径。据2008年统计,全市化肥施用量为519946吨,农药有效含量使用量1532.23吨,作物病虫害发生面积为2977.07万亩次,远远超过安全上限。此外,化肥、农药利用率低、流失率高,不仅导致农田土壤污染,还通过农田径流造成了对水体的有机污染、富营养化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和空气污染。由于我市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推进村种植业生产水平相对较高,此类污染十分严重。

设施农业的普及,地膜污染也在加剧。近20年来,农膜年使用量4733吨,其中地膜3096吨,使用面积47329公顷。农膜回收率仅为35%,此类污染在发达地区尤其严重。

2、由于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滞后,造成人居环境污染。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规模迅速扩大。但在“新镇、新村、新房”建设中,规划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普遍未能跟上:大部分城镇只重视编制城镇总体建设规划,忽视了与土地、环境、产业发展等规划的有机联系,规划之间缺位或不协调,农村聚居点则缺少规划,使城镇和农村聚居点或者沿公路发展,形成马路和带状集镇,或者与工业区混杂。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生活污染物则因为基础设施和管制的缺失一般直接排入周边环境中,造成严重的“脏乱差”现象。每年产生的农村生活垃圾,几乎全部露天堆放,农村生活污水几乎全部直排,使农村聚居点周围的环境质量严重恶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较快的地区,这种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落后于经济和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现象并没有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改善,其对人群健康的威胁正在与曰俱增。

3、乡镇企业和集约化养殖场布局不当、治理不够,产生工业污染。

农村工业化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间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受乡村自然经济的深刻影响,这种工业化实际上是一种以低技术含量的粗放经营为特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反积聚效应的工业化,不仅造成污染治理困难,还导致直接污染的危害。目前,乡镇企业废水COD和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占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比率呈上升趋势,而且乡镇企业布局不合理,污染物处理率也明显低于工业污染物平均处理率。

与乡镇企业存在类似污染问题的是,近些年来在人口密集地区尤其发达地区蓬勃发展起来的集约化畜禽养殖,其污染危害更加严重,不仅会带来地表水的有机污染、富营养化污染、大气的恶臭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畜禽粪便中所含病原体也对人群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

另外,农村由于污水灌溉和堆置固体废弃物,大量承载了工业污染的转移,导致了土壤的重金属污染以及延伸的食品污染。我市污灌面积已达2。余万亩,约占总灌溉面积的10%。

二、我市农业环境污染的本质和成因

1、由于重视程度不够,加之农村现代化以及农村环境污染的特点,导致目前的我市环境管理体系及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难以应对污染问题。

2、财政渠道的资金来源不够,导致污染治理不力。

3、扶持措施不力,导致农村污染治理的市场化机制难以建立;治理模式不适,导致农村污染治理效率不高。

4、农村的环境保护长期受到忽视,农业环保政策、机构、人员以及基础设施均供给不足。

三、我市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

1、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基本制度体系

目前我国对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因此,应从环境立法的角度入手,制订农业生产、污染物排放与控制等方面的环境标准,规定各级政府和环保、农业等相关部门的环境法律责任;其次,要对农村环境建设和污染治理提供政策扶持,在征地、用地、税收等各方面给予优惠,建立有效的公共服务投入与收费机制;第三,要把一些行之有效的环境法律制度应用于农村环境保护,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保“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等,以加强预防性环境管理,强化管理环境的经济手段。

2、突出农村环境保护规划的先导作用

将农村环境保护体现在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计划和规划中。在地方规划中应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县域环境保护规划的重点内容应是环境功能区划和环境保护控制性规划,有条件的应编制县域环境容量规划。通过编制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工业园和畜牧园区规划,逐步实现人居环境和生产环境的分离。按照经济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原则,注重区域环境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协调。

3、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和农业科技推广模式

解决农村面源污染的根本途径是改变现有的农业生产方式。首先,要大力倡导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生态农业是农业循环经济的主要表现形式,各县市区要因地制宜发展各种合理、高效、协同、循环的生态农业模式,通过发展生态农业调整优化农业增长方式,避免农药、化肥带来的面源污染,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其次,要加强绿色农业栽培等实用技术的研究和农村推广体系的重建,在农药、化肥禁止使用方面加强国家的强制性。

4、加强农村污染治理的集中化和市场化导向

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和生活垃圾处理等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要满足最小经济规模条件,一般聚居点的人数要达到500人以上,因此,一方面要在规划引导人口适当集中的基础上,相应引导乡镇工业、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的园区集中,使人居生活环境污染和工业、畜禽养殖业污染的集中治理变为可行。

第8篇:工业污染的治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 大凌河;污染源;COD;控制措施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60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361-02

1 大凌河自然概况

大凌河是锦州市第一大河流,发源于凌源县打鹿沟,流经葫芦岛市的建昌、朝阳市的朝阳县、北票市和锦州市的义县和凌海市,于凌海市西八千乡姜家街南注入渤海辽东湾。全长397km。总流域面积23549km2,锦州境内流域面积2985.9km2,境内河长151.5km,大凌河多年平均径流量20.18亿m3。

2 大凌河水污染现状评价与分析

从污染源普查结果看,大凌河主要污染物为化学耗氧量,即COD。其排放总量8923.25吨,占流域污染物总量73.29%。

2.1 大凌河水环境COD污染因子现状评价 对2006――2008年大凌河水环境中COD污染因子进行了监测与评价,见表1。

2.2 大凌河污染趋势分析 化学耗氧量在2001年――2007年间一直处于超Ⅴ类标准状态,最近三年达到Ⅴ类标准,该项是大凌河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在这十年间处于明显的下降趋势。结果表明大凌河水质近年逐渐变好。

2.3 大凌河污染的原因 我市大凌河流域接纳的废水中,有52.37%的废水来源于工业源,有41.41%污水来源于生活源有6.22%来源于工业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废水排放。其中主要污染物COD排放占污染物总量82.56%。

2.3.1 大凌河流域的重点工业污染源主要集中在造纸、啤酒、食品加工、皮革、矿山、钢铁等行业。工业污染源超标排放主要原因基本有下面几点 ①少数企业为了节省成本,污水处理装置不完全运作,造成偷排[1-2];②环保设施后期建设延期,导致超标排放;③平时管理不严密,经常有跑冒滴漏现象发生[3-4];④应急措施不够完善,出现事故时造成环境污染。

2.3.2 生活污水对大凌河水质的污染也是不容忽视的。

3 进一步改善大凌河水质的建议

在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约束下,有效降低了COD的排放量,改善了大凌河的水质[5-6]。通过上述污染分析,为进一步改善大凌河水质,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提出以下建议:

3.1 提倡源头治理,实现节能减排 加强机制纸及纸板制造业等企业的生产工艺管理,投入环保专项资金,保障水污染治理设施正常运行,保障设施处理效率,从源头削减污染。

3.2 扩大、加强监督监测管理范围、力度,对于排放污水超标的企业,更要增加监测频次,不定期监测,用经济处罚、媒体曝光等手段,促使超标排放的企业限期治理,增进企业和政府的联系,实现环境保护意识思想上的统一。

3.3 加强对生活源的控制 大凌河(锦州段)生活污染源主要来源于农村,因为农村没有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和畜禽粪便的处理设施,污水大多随意排放,严重影响农村人居环境,对周围水环境质量带来极大威胁,因此必须加大控制力度,鼓励畜禽粪便资源化,确保养殖废水达标排放,严格控制氮、磷严重超标地区的氮肥、磷肥施用量,禁止使用高毒农药。

通过建立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基地,加大生态示范区和生态农业县建设力度,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畜禽养殖业废水不得排入敏感水域和有特殊功能的水域,排放去向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规定。用于直接还田的畜禽粪便,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畜禽粪便还田时,不能超过当地的最大农田负荷量,避免造成面源污染和地下水污染。

3.4 扩大污水处理厂规模,提高污水处理能力,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生产生活污水也将逐年增加,建议建设锦州市城北污水厂,主要处理城北重点企业废水及生活污水。另外完善污水截流干管工程建设,以确保城市污水得到全面处理,改善大凌河水质。

参考文献

[1] 段然,曾理,吴滋翰.清水江流域水质污染现状评价及趋势分析[J].环保科技,2012,18(3):23-27.

[2] 王凤珍,鸟凤兰.二次供水水质污染原因及对策[J].内蒙古水利,2012,4(140):85-86.

[3] 李贤冠.二次供水卫生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3,30(1):71-72.

[4] 李皖宁,富景辉.城市二次供水设施卫生现状及监督管理[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11,18(4):396-398.

第9篇:工业污染的治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 土壤污染;土壤污染物;防治措施

土壤污染属环境污染的范畴。环境污染指的是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有害于人类或生物正常生存和发展的现象。环境污染的产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当某种能造成污染的物质的浓度或总量超过环境自净能力,便可能产生危害。环境污染根据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等。

土壤污染是指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人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中某些或某种有害物质含量过高,致使健全的土壤功能受到损害,理化性质改变,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受到破坏,肥力下降,导致农作物生长发育不良,造成减产;对生物、水体、空气或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的现象 。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浅析:

第一:工业点源污染物主要有废水、废气、废渣、粉尘、噪音等。工业污染源的防治措施:

(1)推行清洁生产,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严格执行国家工业三废排放标准,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技术进步,加强监督管理,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物的产生和排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将过去的“资源-产品-废物”的生产过程转变为“资源-产品-再资源”的生产过程。包括征收污染税和排污费等惩罚性政策,以及政府对环保型产业的财政补贴和信贷支持等鼓励性政策。最后从侧重污染的末端治理逐步转变为工业生产全过程控制;由重浓度控制转变为浓度与总量控制相结合;由重分散的点源治理转变为集中控制与分散治理相结合。

(2)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推进技术改造,推行清洁生产。在化工、冶金、轻工、机械、电力、建材等行业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加速技术改造,加快生产设施和工艺流程的更新及改造,减少和控制“三废”的排放量,强制淘汰污染重、能耗物耗高的设备和产品。

(3)编制城市总体规划,调整城市功能布局。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把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等环境保护内容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按照城市功能分区,调整工业布局,加大工业污染防治力度,改变工厂和居民混杂状况,从生产和生活两个方面控制城市环境污染。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污染防治能力。增强工业和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能力,提高城市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水平。

(5)构建森林过滤器作用带和森林缓冲带。

在工业污染集中的区域,通过构建森林过滤器作用带减缓污染物进入土壤的速度,营建森林缓冲带减小污染物在风力和水力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对其他地区的影响。具体地:

①在粉尘沉降严重的地段,种植阔叶的泡桐、女贞、夹竹桃、毛白杨、大叶杨等滞尘树种;

②在工矿企业周围选择种植抗二氧化硫的树种臭椿、香椿、苦楝、垂柳、桑树、侧柏、杜英、夹竹桃、法国冬青; 抗氯、氯化氢的树种合欢、榆树、木槿、构树、紫荆、槐树、紫藤、梧桐、刺槐、紫穗槐、胡枝子;防火树种广玉兰、法国冬青、女贞、木荷、油茶、白栎;

③在铅汞污染地区栽植有吸铅尘本领的青杨、桑树;有吸汞能力的桂花、棕榈、腊梅。

第二: 土壤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

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是由化肥、农药的大量施用,畜禽废弃物的随意排放,废弃的农用地膜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区,土壤污染的防治措施:

(1)标准化施用化肥、无公害农药,推广使用可降解塑料薄膜,从源头上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加强对农药、化肥、塑料薄膜的使用管理,提倡使用生物农药,严格执行农药安全施用有关规定,控制氮素化肥施用量,增加有机肥施用量。

(2)对病虫害进行综合防治,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减少化学农药施用次数和施用量,同时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

(3)选择种植抗性较强的品种,如种植转基因水稻可以减少农药的用量[15]。

(4)严格控制畜禽养殖污染,大力推广生态养殖。在畜禽养殖区用畜禽废弃物充当沼气底料生产清洁能源,发酵后的剩余物又是高效的有机肥料,既解决了畜禽废弃物的污染难题,还可以减少化学肥料的施用,大力开展畜禽粪便的综合利用,不断提高畜禽粪便的综合利用率。

(5)对于已经污染的地区,通过增施有机肥料、使用微生物降解菌剂、调控土壤pH和Eh等生态、生物修复措施,加速污染物的降解,从而消除污染。此外在面源污染区构建水土保持林,防治水土流失,防止污染物进入水体,进而迁移到其他地区造成危害。

第三:工农业复合污染的防治

在工农业复合污染区,要采取分类治理的措施,对于已经污染严重的地区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采用农业生态修复措施,因地制宜地改变一些耕作管理制度来减轻危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 改变耕作制度,选种抗污染作物品种,或筛选出在食用部位累积污染物少的品种;种植不进入食物链的植物,如种植树木、花草等观赏或经济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