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化交流与创新范文

文化交流与创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交流与创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化交流与创新

第1篇:文化交流与创新范文

关键词:茶文化;英语教育;交流;影响力

作为外语学科的大学英语教育,在提升其教学质量的目标驱动下,需要突出对信息交互必要性的理解。通过对信息交互必要性的理解,促使我们明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切入点。现实表明,大学英语教学仍然存在着显著的功利主义色彩,这种功利主义色彩主要从大学英语教学所遵循的教学目的来呈现出来,如提高大学生的英语过级率、增强大学生的考研英语实力。在这样的教学目的影响下,整个教学生态呈现出封闭性特点,具体反映在:重视词汇、阅读、写作训练,并借助单向度的听说训练模式来完成相关教学任务。事实证明,这将不利于大学生将英语应用于工作与生活之中,那么也就无法充分适应“互联网+”时代下的能力需求。基于此,本文将从茶文化对英语教育的影响入手来展开主题讨论。

1茶文化交流的功能定位

在有效发挥茶文化交流影响力之前,需要对茶文化交流的功能进行认识和定位。结合笔者的教学体会,可以将其划分为以下三个方面的功能:

1.1建立文化共性的功能

主体在进行信息交流时需要拥有共同的知识储备,这样才能在信息交互中产生共鸣,进而驱动主体之间不断去强化交流的意愿。不难发现,在这一方面茶文化具有天然的优势。我国作为传统的茶叶出产国,在悠久的茶叶种植历史中也积淀起了大量的茶文化,其中包括显性和隐性等两个部分;并在长期的农耕文化环境熏陶下,茶文化逐渐与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形成了具有国民特性的心理文化素质。这就决定了,茶文化具有文化共性的功能,这将帮助大学生自主完成茶文化的交流活动。

1.2搭建交互平台的功能

茶文化所具有的文化共性,构成了大学生进行茶文化交流的现实基础。但这里还需要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以怎样的方式来实施这种交流活动。以大学英语教学为视点,或许有同行会指出应在课堂教学中来实施。若是这样,仍将促使英语教学陷入到封闭循环的泥淖之中。因此,借助品茗和茶道文化,便能为大学生进行交流搭建起良好的平台。不难理解,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品茗是一件十分休闲、愉悦的事件,而这也将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大学生的内心体验。

1.3形成延伸教育的功能

延伸教育在这里主要指向,将茶文化交流从常规英语教学中拓展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从语言类课程教学的一般规律出发,将英语应用能力训练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将能为大学生建构起真实的语言环境。因此,延伸教育功能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而茶文化所固有的生活性,便能承担起这样的功能。

2定位驱动下的影响力分析

在以上三个方面的功能定位驱动下,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影响力分析:

2.1形成趋同心理素质的影响力

相似的文化心理对于个体融入群体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同时在信息交互时也不会出现排斥现象。这样一来,将能使大学生在围绕着茶文化进行交流时,能够更好的与其他成员形成良好的互动。再者,由于国人与英语国家民众的思维习惯不同,以及对特定文化内涵的理解也存在差异,这就使得传统那种基于国外视角下的信息交流难以在大学生群体中产生共鸣,从而就直接弱化了他们在掌握英语应用能力上的绩效。由此,茶文化提供了基于趋同心理素质下的影响力,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2.2形成英语开放教学的影响力

打破现有的英语教学封闭型色彩,才能拓展英语信息交流的容量,也才能减少“哑巴英语”对教学的干扰。那么如何来理解这种影响力呢。第一,以品茗为载体的茶文化信息交流,本身就因脱离了课堂教学的束缚而具有开放性。第二,茶文化所含有的思想文化元素,又为形成英语的开放式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素材。可见,无论是在茶文化的形式表现,还是在茶文化的内容显现等多个方面,都将助推大学英语教学活动的开展。

2.3形成英语生活教学的影响力

本文所指代的大学英语属于公共英语范畴,那么大学生在学习中必然需要将其应用于日常的生活之中。前面已经提到,在“互联网+”时代下跨境电商将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大学生无论是基于跨境电商的创业活动,还是利用这一电商平台进行消费,都需要拥有基本的英语应用能力。

3茶文化交流影响力的应用问题思考

这里就需要去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即如何将茶文化交流的影响力应用于英语教学之中来。为此,这里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思考:

3.1课程内容的导入方面

显而易见,将茶文化交流与英语教学相结合属于课程创新范畴。那么在确保课程创新可操作性的前提下,就需要解决课程的导入问题。或者说,茶文化交流应主要针对英语教学的那个和那些版块,以及如何自然的引出茶文化交流方式。笔者认为,我国大学生受困于“哑巴英语”的制约,所以在课程创新中应突出破解这一短板。因此,在听说教学中可以着力发挥茶文化交流的影响力。

3.2课程教学的实施方面

在课程教学的实施方面,需要着手解决茶文化交流与课堂教学环境之间的不相容问题。前面已经指出,课堂环境无法支撑起品茗所需要的氛围和物质载体。但若是满足品茗文化的需求,那么也就必然会打破现有课堂教学的内在平衡。因此,将茶文化交流与英语教学相结合,不能单一依靠英语教学来完成,而需要获得专业教学资源的支撑。

3.3文化交流的指向方面

“茶文化交流的指向”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以怎样的文化信息,来与英语听说训练进行对接。首先,听说训练需要在循序渐进中来完成,再者还需要控制它的难度进而来适应大学生的能力结构。因此,茶文化交流的指向问题,则需要通过集体备课来解决。以上从三个方面所做的思考为下文实施方案的构建提供了思路,但在突出课程创新的可操作性上,还需要充分依靠一线教师和多学科教师的共同努力来实现。

4实施方案

根据上文所述,实施方案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构建:

4.1理清课程创新的价值取向

笔者面对现阶段大学英语教学的课程创新工作时,存有这样的看法:即课程创新的目的应在于优化现有的教学模式,而不是为了完成创新任务而不顾所在学校教学资源的承载能力。诸如不少高校在英语教学中所开展的分层教学而言,其从逻辑上来看是没有问题的,但在实践中却因对学生的分层缺乏科学依据,以及如何建立起有效的分层教学模式层还有待商榷,所以就导致了这种创新的形式大于实质。茶文化交流与英语教学相结合的价值取向,应是形成多元开放的教学模式。

4.2开辟英语听说训练新图景

在本文开篇之处就已提出,需要改观现有的听说训练图景,毕竟以国外元素为主线的听说训练,只能是邯郸学步的效果。而将听说训练与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和生活能力训练相融合,则需要开辟出英语听说训练的新图景。具体的做法包括:第一,重视茶文化与大学生生活经验的匹配,使之在茶文化交流中能形成知识共性。第二,茶文化与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这将能促使学生想象力的发挥,并建立起一种开放式的交流模式。

4.3多部门联动下的课程实施

将茶文化交流与大学英语相结合,应超越课堂教学的束缚。因此,这里可以充分挖掘专业实训教学的平台功能。那么这也就需要一点,那就是建立起多部门联动下的课程实施模式。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可以在物流实训范畴内建立起品茗项目,并严格设计项目的实施方式和主题内容。茶文化交流与英语教学相结合,必然需要在进行茶文化交流时使用英语。因此,教师还需要在实训实施前引导学生完成课前准备工作。

4.4完备茶文化信息提炼梳理

用英语来进行茶文化交流,除了需要学生完成课前准备工作外,还需要教师有目的的进行茶文化信息提炼和梳理。为了与大学生现有的英语一般能力结构相匹配,茶文化信息可以从“茶文化与内心感受”、“中外茶文化异同”等环节来进行提炼。因此,关于这一点还需要依赖集体备课来实现。

5展望

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重视青年教师在这一方面的主体作用。为此,以下需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分析青年教师的教学现状。当前不少青年教师较为重视英语教学的应试需要,而未能关注“教学相长”的重要性。另外,由于英语教学难以在短时间内获知学生的学习情况,再者学生英语学习能力也逐渐定型,所有这些也弱化了青年教师不断挖掘自身教学潜质的意愿。第二,增强青年教师的职业意识。在实施过程中应重视结合从青年教师身边的案例入手,来告诉他们自觉提升专业能力的重要性。由于青年教师一般都具有研究生学历,因此可从今后的职称评定、学术水平提升等视角进行阐述。这这里需要注意,应抛弃传统的说教形式。最后,建立多部门的协同作业模式十分关键,所以在开展英语教学创新时,教务部门应协调各部门对教学资源的使用问题。另外,在实施课程创新时还应充分承认传统教学模式的合理成分。

6小结

本文认为,为了改观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需要重视茶文化交流对英语教育的正面影响。为了更好的获得这一影响力,需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理清课程创新的价值取向、开辟英语听说训练新图景、多部门联动下的课程实施、完备茶文化信息提炼梳理。

参考文献

[1]周冬梅.大学英语有效课堂教学之反思性教学--大学英语教学案例分析[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4(2):56-57.

[2]申丽娟.大学英语反思性教学中的教师必备素质[J].云梦学刊,2008(1):12-15.

[3]王妍.反思性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4(3):26-27.

[4]徐琪.文化与交际能力培养———刍议大学英语教学之转向[J].教育教学论坛,2014(1):55-56.

第2篇:文化交流与创新范文

面对全球新的贸易规则的创建,对中国而言,寻求各领域新的创新模式是关系改革成败、经济持续增长和国家兴盛的当务之急。为此,总理与韩国总统朴槿惠参与的诸项战略对接以及签订的中韩自由贸易协定(FTA)在内的多数高标准多边贸易方案将推动中国国内改革和创新,而这内中的战略价值和现实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那么在带回了围绕推动中韩4项战略对接而签署的系列文件这一丰硕果实之后,中韩文化交流方面是否也会有进一步的突破?对此,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从文化创新的角度向《经济》记者详述了对中韩关系的思考和展望。

现状:文化交流更为平等

《经济》:中韩文化交流经历了哪些发展历程?

魏鹏举:在历史上,中国大陆与朝鲜半岛山水相连,唇齿相依,自远古以来,就有频繁的人员往来和广泛的交流关系。古代中国与古代韩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仅有文字记载的就有3000多年,文化交流实绩包括儒学文化、佛教道教文化、生活习俗等。不过,自1992年中韩建交后,韩国的社会平均发展水平在国际上有目共睹,再加上韩国人对形象的精心包装,中韩文化交流曾经有过“韩流”一边倒的情况。

《经济》:您认为为何会出现“一边倒”的情况?

魏鹏举:这个现象的出现,本身就值得我们反思。可以看出最主要的原因是文化实力和经济实力整体上呈正相关性,过去韩国学习中国文化是因为中国的经济比韩国要发达。这不仅适用于中韩之间的文化交流关系,也适用于全世界。而现在,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逐渐转变以及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中韩两国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创新水平方面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一边倒”的情况也得到了改善。

《经济》:这种“一边倒”会对中国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吗?

魏鹏举:影响是一定会存在的,但不能说是负面,这是任何文化交流过程中都要经历的过程。比如,早几年前,韩国民众对中国的认知严重滞后,许多韩国人对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改革开放以前。造成这种认知的发生,一来是因当时中韩来往人员数量小,韩国民众缺乏对中国的直接接触;二来是因韩国对于外国影视实行进口限额,只有少数像《还珠格格》这样的古装热剧才能在韩国“火一把”,因此韩国民众也缺乏间接了解中国的途径。但随着近年来两国经济交流和人员来往的增加,这种偏差得到了修正。

另一个影响就是中国民众对韩国的认知过于片面。从《天桥风云》到《大长今》到《来自星星的你》,从H.O.T到Super Junior到Bigbang,“韩流”凭影视和歌舞娱乐产业征服了许多中国民众,并且成为韩国形象的代表。实际上,“韩流”的摩登城市、时尚服饰、精致面孔、炫酷舞蹈,都是产业化精心包装的产物,并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韩国社会和生活形态。

如今,随着两国经济交流和人员往来的频繁化,这种“一边倒”的情况已经被“平等交流”所取代。韩驻华使馆最近的数据显示,2014年中韩人员来往首次突破1000万人次,其中,中国人访韩约600万人次,韩国人访华约400万人次。韩国影视圈对中国人也更加开放,更多的韩国民众开始认识中国明星,也收看中国的电视剧和娱乐节目,这说明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文化交流也变得更为平等。

机遇:立足本土拓宽视野

《经济》:随着文化交流变得更为平等,中国下一步会向韩国输出什么样的文化?

魏鹏举:我建议不要用“输出”两个字,因为文化是“输出”不了的。比如我们说了这么多年的文化“走出去”,实际上类似于“同一首歌”和孔子学院这样的文化并没有走出去,甚至还造成了反弹和逆反心理。因此文化领域的交流是靠“对话”来实现。具体来说,一方面要基于外交的对话,另一方面要基于民间社团的对话。

在现代全球化的背景下,这种对话关系更多地用文化产品的形式来体现。比如韩国的电影在中国播出,或者中国购买韩国综艺节目的版权,再用中国的方式传播出去。这就是一种市场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它的动力是盈利,是经济效益,而不仅仅是社会效益。有了这样的动机,文化交流才会变得更加生机勃勃。

《经济》:对于企业来说该如何把握住这次机遇?

魏鹏举:首先要做到立足本土,深耕国内市场。我国的文化资源和文化人才非常丰富,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和各区域的文化都各有所长,各高校也在源源不断地输出文化人才,此外,中国当前文化消费潜力巨大,未来将呈现井喷式发展。

其次要有全球视野,面向国际发展。我们都知道,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因此文化开放是基本潮流。文化产业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也可以做到范围经济,取得规模效应,因此把自己的文化产品或者文化模式复制出去无疑是最佳的选择。

第三则是需要发挥比较优势,文化企业若想逐渐地融入国际市场,就要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目前来看,中国已成为全世界第二大资本输出国,因此我们的比较优势就是资本优势。现阶段,我们积累了大量的产业资源,国内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大量过剩资本都站到了国际舞台上去进行文化传媒的并购和重组,这让我想到了当年日本在成为第二大经济体的时候,就是按照这样的模式发展其软实力的。当然,中国在人力资本上同样也具有比较优势。这种人力资本的优势并不体现在体力劳动密集型的企业,而是体现在创造力密集型产业,例如动漫的后期制作,电影视频的剪辑等。小马奔腾签约美国特效公司数字王国就是很好的例子,数字王国提供技术,小马奔腾提供资金,共同完成了电影《安德的游戏》这一部既输出技术又投入资金的合作拍摄影片。

未来:双边基金成为可能

《经济》:文化产业在日后中韩关系的发展中将占据什么样的地位?

魏鹏举:“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中韩两国在经济、文化、资源等方面都各有优势,其中,文化产业应该发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作用,实现多方面的合作,让两国的经济文化能更加自由地流动。

当前,随着中国经济崛起和韩国经济复兴,经济互补的两国携手合作让文化领域的共鸣更加深入人心。放眼东亚,东亚一体化进程下区域合作方兴未艾,东亚文化共存并相互借鉴的趋势正在不断加强。通过增强各自国家的文化建设,增进文化互信和理解包容,能够持续有力地驳斥强加给中国的所谓“中国崩溃论”、“中国”等谬论,进而努力推动东亚乃至整个亚洲、世界的文化融合,促进各国间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第3篇:文化交流与创新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跨文化交流;语言推广

当今社会,以互联网为首的“第四媒体”和以手机媒体命名的“第五媒体”不断涌现,这些新媒体改变了传统传播中的传者和受着的关系,影响了传统的媒体的传播模式,给人类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同时也给学术界带来了一个全新的课题。“新媒体”一词也越来越受到关注。随着新媒体产业的迅猛发展,国内越来越多的媒体人士以及研究人员开始关注新媒体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创新,纵观近几年关于新媒体的研究成果,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存在着很多基本问题没有解决,而关于新媒体的优势也有着很多方面的见解,发挥新媒体优势,提高跨文化交流效果成为当今的一大课题。

一、新媒体的内涵及种类

1、新媒体的内涵

目前对于“新媒体”的内涵,国内外的见解五花八门专家们各执一词,各种组织机构、专家学者、新媒体的使用者都从各个不同的领域,从不同的视角对“新媒体”进行定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媒体就是网络媒体”美国《连线》杂志:“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华纳兄弟总裁斯瓦茨威格:“新媒体就是非线性播出的媒体。”互联网实验室:“新媒体是基于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数字广播等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讯网、数字广播电视网和卫星等渠道,以电脑、电视、手机、个人数字助理、视频音乐播放器等设备为终端的媒体,能够实现个性化。互动化、细分化的传播方式。”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熊澄宇教授:“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相对于一些老式的传播媒介,新媒体就是指的新的传播媒介。”对于新媒体的内涵,很难给出一个满意而准确的定义,综合国内外以往给出的关于新媒介的定义:“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

2、新媒体的种类

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媒体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报纸、杂志、电视、广播。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使人们可以更加广泛地接触和了解更多的事物。新媒体的种类有很多,主要有门户网站、电子邮箱、搜索引擎、虚拟社区、网络游戏、博客、维克、播客、手机短信、手机电视、网络电视、数字电视、手机报、网络杂志等等。

二、新媒体的优势

1、媒体个性化突出

传统媒体受各方面的影响,所有的媒体几乎都是大众化的,但是新媒体比较顺应时代的潮流,相对于旧媒体而言,新媒体更加细分到受众,可以面向到个人。个人可以通过新媒体定制自己需要的东西,每个新媒体受众所接收到的信息可以一样也可以不一样。

2、表现形式多样

新媒体相对于旧媒体而言,形式非常多样化,各种形式的表现过程比较丰富,可融文字、音频、画面为一体,做到即时的、无限的扩展内容,从而使内容变成“活物”。理论上讲,只要满足计算机条件,一个新媒体世界的信息存储需要。除了大容量之外,新媒体还有“易检索性”的特点:可以实时存储内容,查找以前内容和相关内容非常方便。

3、信息实时

新媒体顺应时代的发展需要,不管是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十分的丰富以及新颖,科技含量也十分高,与广播、电视相比,只有新媒体才能够真正的做到时间没有限制,随时都可以加工,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利用新媒体与强大的软件,可以做到24小时都在线,信息实时。

三、发挥新媒体优势,提高跨文化交流效果的策略

1、加强文化交流与语言学习

人们之间的根本差异主要是由于各自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文化具有自身结构,,不同的文化使得人们的思维方式、心态取向都有所不同,面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沟通交流十分重要,沟通交流的前提是要求交流者具有较好的跨文化意识,要具备较高的跨文化意识,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要阅读相关的资料来了解各国的文化状况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习惯等等,跨文化交流是指不同背景不同文化不同习俗的交流,这种交流的关键在于文化与文化的交流以及文化对交流行为的影响。互联网的普及以及通信能力的提高,使得语言网络课堂也十分普及,对于加强文化交流与语言学习十分重要。

2、举办文化年活动,注重商务礼仪

跨文化传播很多都是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的文化交流,因此,在跨文化传播方面,很大程度上需要政府的推动,需要政府借助广泛的外交活动,频繁的国际组织交流来加强跨文化的传播,举办文化年活动,借助互联网的传播,人们可以随时的下载资料,观看相关活动的影像资料,各国的网名也可以在互联网BBS、个人博客、个人播客上的直接对话与交流,有效的提高了跨文化交流的效果。不同文化有各自的商务礼仪,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密切,商务活动也越来越频繁,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商务人士要想更加有效的交往、谈判,就必须注重商务礼仪。

3、掌握互联网舆论话语权

舆论是表现大多数人意见的想法,由于文化的差异,不同国家、社会团体、民众在互联网上的舆论声音各异,这些舆论压力可以成就一些事情,也可以毁掉一些东西,掌握互联网的舆论话语权对于发挥新媒体优势,提高跨文化交流效果有着十分重大的作用。

总之,本文分为三个部分来分析发挥新媒体优势,提高跨文化交流效果,第一部分是分析新媒体的内涵及种类,第二部分是分析新媒体的优势,包括媒体个性化突出、表现形式多样、信息实时。第三部分是分析发挥新媒体优势,提高跨文化交流效果的策略,包括加强文化交流与语言学习、举办文化年活动,注重商务礼仪、掌握互联网舆论话语权。

参考文献:

[1]陈卫星.传播的概念[M ].人民出版社.2004版.

[2]吴予敏.传播与文化研究[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第4篇:文化交流与创新范文

[论文摘要]新课改理念下的文化教学指通过文化融入、文化体验、文化反思,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获得丰富的文化知识,养成尊重、平等、开放的跨文化观念,切实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思维与交流工具,是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素养之一。而语言学习中文化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则贯穿语言学习的全过程,它不仅是语言习得的重要体现,也能促进学生心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和综合人文素养的提高。新《英语课程标准》更是凸显了文化教学的重要性:“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教学中涉及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应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英语学习的较高阶段,要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要力图帮助学生提高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从而使他们能利用这些语言技能来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传递信息。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要大力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获得丰富的文化知识,养成尊重、平等、开放的跨文化观念,提高他们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然而在英语教学实际中,很多教师极为关注学生词汇,语法等的学习,而忽略了对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文化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我们认为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在英语教学中开展文化教学:

一、结合富有文化内涵的模块话题融入文化意识的培养

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必须以含有丰富信息的话题为载体。所以我们必须紧密结合教材,认真挖掘教材中的有用素材来融入文化教学。目前我们所使用的外研版的《新标准英语》就以模块为单位,不仅从学生实际出发,选取了较为新颖务实的题材,体现了浓郁的时代气息,更重要的是,每个模块的题材均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为我们在教育教学实际中开展文化教学提供了契机,使文化教学具有极强的操作性。以外研版《必修教材一》为例,Module1选取的题材为My First Day at Senior High,紧密结合学生实际,包含了美国学生介绍自己学校的文章,教师可以对这些素材加以利用,从而激发学生贴近语言、学习语言并使用语言进行文化交流的兴趣。而外研版《必修教材四》 Module 3则选取了Body Language and Non-verbal Communication这一话题, 介绍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如何使用不同的身势语言相互问候,如何与不同国家的人们礼貌、有好地交流。这一题材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了解英语国家人们在行为举止和待人接物等方面与中国人的异同,从而使学生能热爱本国文化,尊重他国习俗养成无偏见的跨文化观念。

二、聚焦Cultural Corner,开展多种活动,体验文化交流

文化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是学生体验的过程,而不是教师讲授的过程。我们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文化知识、理解文化的差异,但学生必须通过自身的发现、理解、体验才能真正有所得。

《新标准英语》的每个模块中,均设置了cultural corner作为辅助阅读材料,这一部分深化和拓展了本单元的话题,突出体现了中外文化的比较和交流,可增进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是我们开展文化教学的极好载体。例如,在《必修教材一》中,Module 1的Cultural Corner 通过美国学生的来信,旨在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中美两国的中学教育系统的异同。《必修教材二》 Module 6的Cultural Corner则通过阅读文章Steven Spielberg-Film Director,让学生了解美国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及其主要电影作品,旨在让学生大致了解并比较我国和西方国家在影视方面的主要情况、特点和风格,并学会通过影视作品学习语言,了解文化。教师可以聚焦这些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充分自主参与其中,体验文化交流的魅力。例如:教师可通过互联网或已构建的友好学校平台,根据学生实际要求学生写回信或发出电子邮件,可要求学生制作学校宣传册,电影海报,可要求学生进行深入调查并作出报告等。教师还可将“设问权”还给学生,即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并通过课堂讨论、课后利用各种资源,在分享、交际中解决问题。学生可以在这些环节中亲身体验,思考并实践文化交流,从而提升自己的文化意识与交流能力。

三、开展文化反思,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

第5篇:文化交流与创新范文

 

关键词:文化交流 文化贸易 文化传播

    当今时代,全球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变化,改变了传统商品生产和服务的条件。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新的产业和生产组织形式。在当今信息社会,经济的竞争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生产要素的范围,而越来越倚重于知识、无形价值和创新能力。经济日益全球化,技术进步和创新已经占据经济发展的核心地位。国家、地区和城市的比较优势,越来越体现为其学习、创新和知识生产的能力。在这种新的经济形态中,文化变得越来越重要。

    一、国际对外文化交流与文化贸易概况

    当今世界已经全面迈人了全球化时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人,不同地域和民族间的文化交往日益广泛,文化交流与文化产业发展也日益重要。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银行分别出版了《世界文化报告:文化、创造性与市场》和《文化与可持续发展:行动框架》,这两份文件都特别强调了文化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在美国的传播政策中,虽然没有声明要重建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但作为美国政府的目标却是非常明确的。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国内的文化产业政策基本上是越来越放松管制,其理论基础是市场理论和多样化原则。美国大众文化的全球性扩张,在大多数情况下属于非政府部门的文化企业为巨额利润所驱动而进行的经营性活动,但在实际操作中受到政府的支持,尤其在对外宣传方面已与美国外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英国政府为扶植文化产业发展,采取了许多具体措施。英国政府认识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市场对文化产品及服务的需求迅速增加,因此,完善自我,抓住机遇,扩展国内外市场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日本经济长期低速徘徊的情况下,日本政府开始把文化和经济结合起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1995年,日本确立了文化立国方略;2001年,日本开始全力打造知识产权立国战略,明确提出10年内把日本建成世界第一知识产权国;2003年,又制定了观光立国战略,计划到2010年让到日本旅游的外国客人达到1 000万人,比2001年提高1倍。为把文化立国战略落到实处,日本政府还通过设立战略会议、恳谈会、幕僚会议、审议会等形式,研究商讨具体对策,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亚洲金融风暴后,韩国制定了“文化立国”的方针,将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发展国家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最终目标是把韩国建设成为21世纪的文化大国和知识经济强国。特别是最近几年中国加强了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如:历时两年的中法文化年在中国圆满闭幕,在美国举办的“中国文化节”、在意大利举办的“中国天津周”和在荷兰举办的“中国文化艺术节”等大型对外文化活动,扩大了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树立了中国的良好形象。中法文化年影响巨大,盛况空前,全面提升了两国的政经关系,把中法以至中国与欧盟的伙伴关系推向了新的高度,并对周边国家产生了示范作用,俄罗斯、意大利、西班牙、德国、希腊等国已相继提出要与中国举办文化年。中国在对外开展各种文化活动的同时,“十一五”规划还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对外文化产业贸易,复兴民族文化,使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在文化贸易方面,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料,过去20年间,全球文化贸易总额一直在持续增长。从1980年到1998年间,印刷品、文学作品、音乐、视觉艺术、摄影、广播、电视、游戏和体育用品等文化贸易的年贸易额从953亿美元猛增到了3 879亿美元。但是,这些贸易绝大部分在少数发达国家之间进行。1990年,日本、美国、德国和英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文化贸易出口国,占全球当年文化贸易出口额的55.4%,而化贸易的进口额也高度集中在美国、德国、英国和法国,占全球当年文化贸易进口额的47 %。跨人21世纪以后,文化贸易的进出口大国排序有所更替,然而总体格局并没有变化。这些国家占据了90%的市场份额。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文化产品进口国,2002年其进口额高达153亿美元;英国是第二大文化产品进口国,其进口额大约是美国的一半,为78亿美元;德国是世界第三大文化产品进口国,其进口额为41亿美元。

    二、对外贸易中文化交流的方式

    1.媒体作用

    对外贸易中的文化交流,媒体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近20年,中国的快速发展引起了世界的关注,这为媒体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发挥作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特别是中国加人WTO后,在对外贸易中中国需要世界信息,世界也需要中国信息,双向选择剧烈增加。这种需求不仅体现在经济上,也包括政治上、文化上等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目前中国有报纸2 000多种,杂志8 000多种,电视台和广播电台约有2 000个频道,有近10亿的电视观众,同时有超过1亿的互联网使用者。媒体、媒介成为中国对世界宣扬中华文化,加大中国对外文化贸易的重要手段。但与国际同行相比,中国传媒在资本、经营网络、经营理念、管理体制和人才素质方面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文化贸易方面,我国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逆差是以5一10倍的数字来显现的,中国书刊版权贸易上的逆差更高达10一15倍。因此中国媒体仍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专家预计,中国媒体要成为世界主流媒体,还需要很长时间,甚至10一20年。媒体在发展自身的同时还肩负着促进世界文化交流,普及汉语文化,发扬宣传中华文化的艰巨任务。

    2.政府作用

第6篇:文化交流与创新范文

摘要:经济全球化为企业进行对外贸易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前所未有的机遇。中国作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拥有了更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机会。而在国际贸易中,文化环境是极其重要而又容易被忽视的因素,当今世界各国文化相互交融与发展,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又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其中媒体、政府以及对外贸易自身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中国时外文化交流与文化贸易存在一定的问题:缺乏品牌文化产品、观念滞后,缺乏创意思维、缺乏国家战略与支持等。因此扩大对外贸易中的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刻不容缓。

当今时代,全球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变化,改变了传统商品生产和服务的条件。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新的产业和生产组织形式。在当今信息社会,经济的竞争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生产要素的范围,而越来越倚重于知识、无形价值和创新能力。经济日益全球化,技术进步和创新已经占据经济发展的核心地位。国家、地区和城市的比较优势,越来越体现为其学习、创新和知识生产的能力。在这种新的经济形态中,文化变得越来越重要。

一、国际对外文化交流与文化贸易概况

当今世界已经全面迈人了全球化时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人,不同地域和民族间的文化交往日益广泛,文化交流与文化产业发展也日益重要。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银行分别出版了《世界文化报告:文化、创造性与市场》和《文化与可持续发展:行动框架》,这两份文件都特别强调了文化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在美国的传播政策中,虽然没有声明要重建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但作为美国政府的目标却是非常明确的。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国内的文化产业政策基本上是越来越放松管制,其理论基础是市场理论和多样化原则。美国大众文化的全球性扩张,在大多数情况下属于非政府部门的文化企业为巨额利润所驱动而进行的经营性活动,但在实际操作中受到政府的支持,尤其在对外宣传方面已与美国外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英国政府为扶植文化产业发展,采取了许多具体措施。英国政府认识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市场对文化产品及服务的需求迅速增加,因此,完善自我,抓住机遇,扩展国内外市场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日本经济长期低速徘徊的情况下,日本政府开始把文化和经济结合起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1995年,日本确立了文化立国方略;2001年,日本开始全力打造知识产权立国战略,明确提出10年内把日本建成世界第一知识产权国;2003年,又制定了观光立国战略,计划到2010年让到日本旅游的外国客人达到1000万人,比2001年提高1倍。为把文化立国战略落到实处,日本政府还通过设立战略会议、恳谈会、幕僚会议、审议会等形式,研究商讨具体对策,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亚洲金融风暴后,韩国制定了“文化立国”的方针,将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发展国家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最终目标是把韩国建设成为21世纪的文化大国和知识经济强国。特别是最近几年中国加强了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如:历时两年的中法文化年在中国圆满闭幕,在美国举办的“中国文化节”、在意大利举办的“中国天津周”和在荷兰举办的“中国文化艺术节”等大型对外文化活动,扩大了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树立了中国的良好形象。中法文化年影响巨大,盛况空前,全面提升了两国的政经关系,把中法以至中国与欧盟的伙伴关系推向了新的高度,并对周边国家产生了示范作用,俄罗斯、意大利、西班牙、德国、希腊等国已相继提出要与中国举办文化年。中国在对外开展各种文化活动的同时,“十一五”规划还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对外文化产业贸易,复兴民族文化,使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在文化贸易方面,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料,过去20年间,全球文化贸易总额一直在持续增长。从1980年到1998年间,印刷品、文学作品、音乐、视觉艺术、摄影、广播、电视、游戏和体育用品等文化贸易的年贸易额从953亿美元猛增到了3879亿美元。但是,这些贸易绝大部分在少数发达国家之间进行。1990年,日本、美国、德国和英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文化贸易出口国,占全球当年文化贸易出口额的55.4%,而化贸易的进口额也高度集中在美国、德国、英国和法国,占全球当年文化贸易进口额的47%。跨人21世纪以后,文化贸易的进出口大国排序有所更替,然而总体格局并没有变化。这些国家占据了90%的市场份额。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文化产品进口国,2002年其进口额高达153亿美元;英国是第二大文化产品进口国,其进口额大约是美国的一半,为78亿美元;德国是世界第三大文化产品进口国,其进口额为41亿美元。

二、对外贸易中文化交流的方式

1.媒体作用

对外贸易中的文化交流,媒体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近20年,中国的快速发展引起了世界的关注,这为媒体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发挥作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特别是中国加人WTO后,在对外贸易中中国需要世界信息,世界也需要中国信息,双向选择剧烈增加。这种需求不仅体现在经济上,也包括政治上、文化上等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目前中国有报纸2000多种,杂志8000多种,电视台和广播电台约有2000个频道,有近10亿的电视观众,同时有超过1亿的互联网使用者。媒体、媒介成为中国对世界宣扬中华文化,加大中国对外文化贸易的重要手段。但与国际同行相比,中国传媒在资本、经营网络、经营理念、管理体制和人才素质方面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文化贸易方面,我国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逆差是以5一10倍的数字来显现的,中国书刊版权贸易上的逆差更高达10一15倍。因此中国媒体仍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专家预计,中国媒体要成为世界主流媒体,还需要很长时间,甚至10一20年。媒体在发展自身的同时还肩负着促进世界文化交流,普及汉语文化,发扬宣传中华文化的艰巨任务。

2.政府作用

首先,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以市场经济体系转型的过程中,政府担负着提供文化服务的职能。界定政府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角色,首先要把这个问题放在现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这一背景下考虑。十六届五中全会有一个很重要的提案就是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和促进对外开放的关键。这一提法表明了在“十一五”期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我们以前涉及政府职能经常从经济角度考虑,许多地方政府把GDP作为衡量工作业绩的唯一标准,中国现在提出科学发展观就是把重点放在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而科学发展观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经济与文化的协调发展问题。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是解决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

其次,政府具有制定文化战略的职能。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冲击,总的来说有三个层面:第一个是文化产品的冲击。因为外国文化产品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化产品在国际文化贸易市场上具有比较大的优势,我国加人WTO承诺文化市场的开放,首先面临占有国际优势地位的文化产品对中国文化产品的冲击。第二个是文化资本的冲击。当外国文化产品在文化市场上占据一定的份额时,他们一定会谋求对中国本土文化资源的整合。国际文化资本进人中国参与整个中国的文化企业的生产,采取某种本地化的生产方式,就地整合资源,就地生产、产品就地出售,这是一种跨国文化企业的比较合理的商业模式。近年来,外国文化资本进人中国文化资本市场势头一直比较猛烈。第三个是文化价值观的冲击。随着外国文化产品的普及,它负载的是外国文化价值的内容,它一定会对我国文化消费者在文化心理、文化认同等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三方面构成全球化对中国文化总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需要制定本国文化发展战略,宣扬中华文化,促进世界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对此,日本的经验可以借鉴。学术界认为日本从明治维新以来,其发展的历程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大致是从明治维新到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这段时间,被人称之为“军事立国”阶段。从二次世界大战到20世纪80年代,被称之为“经济立国”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日本确立了“文化立国”阶段。之所以有这么一个发展战略的转型,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的经济飞速发展,成为世界上与美国、欧盟并驾齐驱的一个经济大国。但是,日本单纯追求经济发展,也带来了很大的问题,包括环境的问题、国家形象的问题等等。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日本适时提出了文化立国的目标,这个目标包括这么一些内容:首先,要确立一个国家形象,这个形象就是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创新精神的一个国度,而不仅仅是能够制造物质产品的国家。其次,要尽可能地满足公众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再次,要形成有利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文化环境,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文化战略是许多发达国家为促进本国可持续发展所采取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战略。我国目前也提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发展文化产业,实际上制定文化战略也是政府应对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新时代的挑战。

3.对外贸易自身作用

对外贸易自身作用体现在通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大对外文化贸易来促进本国文化走向海外,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近期来看,新兴文化产业发展已经在中国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势头,如何通过整合我国的文化资源,开发我们的文化产品,提升我们的产业结构,增加我们产业附加值,无论是高技术附加值,还是高文化的附加值,目前正在成为一个中国经济走向世界的新的战略重点,这就造成了一个大的发展态势。即把文化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融为一体,把文化产业和传统产业融为一体,把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与中国作为世界的制造业的中心这两件事也结合在一起。我们不仅要作为世界制造业中心,所谓“中国制造”,而且我们要变成“中国创造”,我们要成为一个世界的创新中心。

三、中国对外文化交流与贸易的现状与问题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但是,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日渐衰弱,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呈现了严重的逆差。改革开放,特别是国家“十五”规划实施以来,中国加大了对外文化交流的力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从组织中法文化年、中国俄罗斯年、中意文化年、美国的中国文化节,到在海外多个国家设立100多所孔子学院等,都具有一定声势和影响,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同中国经济和政治在世界上的地位存在巨大差距。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的主要产品,无论是文艺演出、影视作品、图书期刊、动漫产业还是语言文化等,存在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人超”,处于绝对输人国地位,存在着严重的“文化赤字”。这对于一个拥有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来讲,对于一个正快速发展追求民族复兴的国家来讲,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1.缺乏品牌文化产品

我们输出的文化产品质量不尽如人意,尤其是反映当代中国发展面貌、当今中国人核心价值观和精神风貌的文化作品有限,有文化内涵和思想深度的原创作品太少,能展示中华文化的内在魅力、代表国家形象的高端文化产品更是凤毛麟角。在各种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仍停留在以展示剪纸、泥人、刺绣、大红灯笼之类的民俗作品和兵马俑以及其他出土文物等为主的阶段,在国外较有影响的戏剧歌舞和影视作品也仅仅有屈指可数的几部,动漫产业与美国和日韩相比我们才刚刚起步。我国现在还没有能够吸引人的、占领国际市场的文化产品,尤其是被人们广为接受的品牌性产品。而美国的品牌文化产品就遍布世界各地,如可口可乐、麦当劳以及各种美国大片等。

2.观念滞后,缺乏创意

在传统观念中,文化就是文化,做生意就是做生意,中国人很少想到去卖文化,这种思维方式与世界上很多国家有不少的差距。文化产品能否赢得市场,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其所内含的文化价值、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情感因素;在于文化产品是否具有思想感染力、情感的亲和力、精神的震撼力以及生活方式的凝聚力。只有赋予文化产品这几种力量,才会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认可,让他们心甘情愿地购买你的产品。作为国际贸易主体的企业在制定贸易策略时应注意与当地文化融合,创造为当地人易于接受又有吸引力的情境。在整个经营设计过程中注意配合文化环境要求进行创新,既要创造出适合销售国文化的产品,又要使定价的方式和程度为之接受,还要找到适合当地的渠道,采取购买对象乐意接受的宣传方式。美国人在中国的肯德基和麦当劳店里将玉米羹、汤和可乐同售;海尔在美国的成功定位等都是中美文化融合的良好开端。

3。缺乏国家战略与支持

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缺乏国家战略,缺乏政府的大力推动和扶植,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缺乏国际化的运作和推介。国家应制定对外文化交流发展战略,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着眼长远、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循序渐进,搭建各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平台,策划组织一系列高端的中国文化产品,提高对外文化交流的整体水平。

四、扩大对外贸易中的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中国的现状是文化实力与经济大国地位严重失衡。文化的“人超”地位,客观上为西方文化提供了文化受众,强化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力,甚至影响了国家的文化安全。“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开拓国际文化市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目标,中国文化要繁荣振兴,要加大对外交流已经刻不容缓。

第一,国家应制定和推行战略性文化贸易政策。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过程中推动文化的发展,是国家在制定文化贸易战略时必须考虑的问题。政府进行合理的干预,适当运用关税、补贴,以进口保护作为出口促进的手段等战略性贸易政策措施,将会刺激和提升我国的文化产品乃至文化产业的竞争力。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在历史上不同时期也都采取过这样的政策。

第二,国家应加强完善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体制机制。互联网的无界性,使文化传播可以突破时空界限,对全球文化的发展、创新和传播产生越来越深远的影响,发展潜力巨大,是我们促进对外文化交流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的阵地和窗口。建议国家专门建立一个部门,招募聚集一大批优秀外语人才和网络技术人才,负责互联网的对外文化传播与管理。

第三,加强对海外受众的接受心理、接受习惯和思维特性的研究,以增强针对性;善于借用西方人易于接受的艺术形式,例如歌剧、舞蹈、交响乐等,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加强高等文化艺术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国家良好的文化形象,有创意的、高精尖的文化艺术产品,要靠优秀的、杰出的文化艺术人才去树立、去创造、去表现、去经营。国家应按时代和全球化发展趋势的需要,设置更高层次的教育机构,对其投人更多的资金和精力,使这样的教育和培训机构成为国家文化走出去所需杰出人才的摇篮,成为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力不竭的助推器。

第7篇:文化交流与创新范文

中国地大物博,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而东南亚是东西方文明交汇之地,历来有着“文化博物馆”的美称,自古,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就有着密切的文化交流关系,至今已有2删多年的历史。

明朝时期的郑和下西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一直以来,郑和的故事在东南亚国家广为传唱,有关郑和的文献、文物、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已经成为东南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古代中国南方和东南亚都属于“铜鼓文化圈”,早在2000年前,中国南方与东南亚就已经在铜鼓制作方面展开了交流,双方铜鼓文化相互影响。另外,中国的儒家传统文化对越南以及其他一些东南亚国家的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而生活在东南亚地区的很多华人华侨也深受东南亚文化习俗的影响,甚至被同化,双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而与东南亚山水相连的广西在这方面犹为突出。

首先,广西位于中国南疆,地处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带交汇点,是中国与东南亚山水相连的惟一省区,具有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沿海、沿江、沿边的独特区位优势,因此成为东南亚进入中国的门户,也成为中国与东南亚民间及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其次,广西是中国的第三大侨乡,大部分华人华侨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尤其是中南半岛的泰国、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家,因此,广西与东盟国家有着密切的人文关系。

第三,广西的许多民族与中南半岛国家的多个民族是同源异流的关系,双方地缘相邻、文化相通、习俗相近,广西的壮族与这些国家的一些民族在历史上早已有一定的交往,这一民族亲缘关系会为双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文化产业合作起到催化促进作用,从而推动中国与东南亚友好关系的发展。

此外,广西与东南亚信息、文化交流已有相当的基础和丰富的途径,已经树立了独特而多样的文化形象,首府南宁更是与东盟国家保持了悠久而友好的文化交往历史。

教育交流

近年来,随着中国与东盟关系的不断发展以及对外交流的频繁,中国出现了“东南亚语言热”,同时东南亚国家也出现了 “中国语言热”和“中国留学热”。

由于地理位置上的毗邻、文化风俗上的相通,越来越多的东盟国家学生选择到广西南宁来学汉语、来留学。位于南宁市相思湖畔的广西民族学院,是国家批准对外开放、招收外国留学生最早的高校之一,也是中国东南亚语种大学人才重点培养基地,越南、老挝、束埔寨、泰国等语种人才资源储备丰富。近年来,东盟国家的学生、学者纷纷以自费或互派交换的形式到广西民族学院学习,或学习汉语与中国文化、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化,或攻读国际贸易与管理、旅游管理、英语、计算机等科专业。作为国家外语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广西民族学院不断加强与东南亚国家高校和教育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从1993年起,学院就在全国首开先河,创造了 “3+1”、“3+0.5” 的培养模式一越南语、老挝语、泰国语、束埔寨语以及对外汉语、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旅游管理、艺术等本科专业学到三年级时均可到东南亚相关国家留学一年或半年,第四年回国继续深造。除了互换留学生、合作培养外,互派教师、合作科研、合作办学、交换图书教学资料等,源源不断地为中国以及东南亚各国输送了许多具有开拓性、创新性的实践型、应用型外语人才,也为中外友谊搭起了坚固的桥梁。今年3月底,广西民族学院列出了增设印尼―马来语专业、缅甸语专业,建立中国―东盟语言文化交流基地的计划,;隹备大力培养旅游和商贸双语人才,使之成为中国和东南亚文化交流的纽带。

另一方面,随着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交往的日益加深,以及中国一东盟博览会的举办,汉语热持续升温,越来越多东南亚国家的大学都设立了中文专业,汉语中心如雨后春笋。泰国早在1992年就批;隹了汉语进入中小学外语选修课程,老挝、柬埔寨中小学的汉语教学也十分普及,有些院校还聘请了中国的汉语教师。国外汉语教师们多年来一直为培养本国的汉语人才,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两国文化交流,加强两国友谊付出辛勤的劳动,中国汉语办为帮助外国汉语教师进一步提高汉语水平,启动了“支持周边国家汉语教学” 项目、“国外汉语教师来华培训等资助项目。2001年, 国家汉办批准广西民族学院为“支持周边国家汉语教学重点学校”,2002年又批准为 “国外汉语教师来华培训资助项目” 执行学校,既积极配合国家汉办派出教师出国支教,又举办汉语培训班,为越南、老挝、柬埔寨和泰国培训了130多名国外汉语教师,使得他们在提高汉语水平的同时,对中国文化历史、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面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中国和东盟国家悠久的睦邻友好关系,使得人民加强相互交流的愿望非常强烈,从2002年开始,广西国际青年交流学院举办国际青年干部高级研修班,至今已是第三期了。学员来自于东南亚各国,绝大部分是本国青年事务工作者或政府部门年轻的干部,他们在广西进行为期1年的研修,学习汉语、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了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状况以及所取得的成就,并且参与到诸如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南宁国际民歌节等重大活动中来,与广西各族青年开展广泛而深入的交流。这样的青年干部培训班,为中国尤其是广西的青年与东南亚各国青年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交流机会,它将成为中国和东盟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使得广西与东盟国家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由于同根同源、文化习俗有许多相近之处,许多中国学者、东南亚学者开展了长期的学术研究项目,他们深入彼此的国家进行调查研究,以期探讨双方文化交流的历史渊源及发展状况。

艺术交流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艺术交流从来就没有间断过:一些根据中国古典名著或现代题材拍摄的电视剧、电影被翻译、公演于东南亚国家;中国的流行歌曲风行于东南亚一带,许多东南亚普通民众都喜欢唱已经翻译成他们国家文字的中国流行歌曲;中国的民间艺人开始长住在东南亚地区,与当地的民间艺人亲密交流;而东南亚国家的艺术作品也不断被介绍到中国来,比如极具东南亚风情的各种舞台表演及影视剧等;有些东南亚国家甚至通过戏剧表演、出版等方式主动将中国文化引进到自己国家。

广西南宁具有鲜明的城市个性和独特的民族文化,在促进与东盟国家的经贸活动与文化交流上,南宁市特地打造了一个文化品牌,那就是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中的 “东南亚风情夜”。从2002年开始举办的这台晚会,以“乘着歌声的翅膀”的形式,邀请东南亚各国演员登台演出,更注重民族文化摇曳多姿的风韵,不仅让观众领略到了柬埔寨椰子舞、印尼爪哇舞、老挝下寮沙湾拿吉民歌、马来西 亚南洋舞、菲律宾情歌、泰国典雅宫廷舞、越南独弦琴等别样风情,而且以南宁为出发点,与东南亚各国紧密相连,提升了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原有的内涵,让更多人了解南宁这个与东南亚交往最便利的区域性中心枢纽城市,以艺术为友谊的纽带,全力打造了广西与东南亚国家文化艺术交流平台。

2004年的“东南亚风情夜”定名为 “风情东南亚――欢聚南宁2004”,这台晚会将注入一批新的元素,主创人员采取边走边收集的方式,请来国内具有国际水平的顶尖艺术家帮忙提炼优秀艺术元素,并与东盟10国的国家级文化机构合作,挑选最具各国特色的节目参加,通过东盟10国的主流媒体把 “风情东南亚”推向世界。同时,会向更广阔的领域拓展,比如举办东南亚时装周、东南亚电影节、东南亚美食节等,从方方面面展现东盟各个国家风情和兴旺发达的景象,让其不仅仅是广西、中国的一台晚会,更成为东南亚、全世界文化交融的一次盛会,开启东方民族文化的新舞台。

由南宁市艺术剧院创作排演的大型广西民族歌舞《美丽壮锦》是促进广西与东南亚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又一舞台艺术精品,也是特地为迎接中国一东盟博览会而献上的民族文化贺礼。它通过艺术形式塑造广西、南宁的新形象,展示广西、南宁的新风貌,以民族文化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对广西的宣传。整台晚会精选了历年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优秀作品,进行重新演绎,力求以更加精美的剧目和富含山韵、水情、乡梦、飞歌4层涵义的创新舞台艺术向东盟各国展现广西魅力,让世界了解更多的广西文化。

为了给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举办铺垫文化交流的基础,除了将东南亚艺术引进来,广西还将中国传统艺术推出去。最近,广西歌舞剧院民族音乐艺术团受中国驻越南使馆委托,参加了在河内举行的亚欧首脑会议前夕的亚欧艺术节演出,极富广西特色和民族韵味的节目不仅让越南观众兴奋不已,也让在越南的各国朋友大饱眼福。此外,艺术团还在越南中越友好协会组织的中国国庆纪念演出活动中频频亮相,与越南观众进行了亲密的艺术交流。

饮食文化交流

由于民族众多,东南亚各国的饮食文化丰富多彩,各国都有许多独特而美味的菜肴和食品。虽然东南亚国家人民的饮食特点是偏好辛辣食品,但随着中国与东南亚文化交流的日益加深,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接受并爱上了风味独特的东南亚食品。在广西就有多家东南亚餐厅,如泰国餐厅雨石阁、越南风味餐厅,南宁市第一家包罗正宗东南亚各国美食文化、娱乐、商务、休闲、保健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东南亚主题休闲会所泰国城等。这些餐厅充满浓郁的东南亚风情,既有让人大开胃口的美味佳肴,也有热情纯朴的东南亚风俗歌舞,以及特地营造的最具东南亚原始生态风貌的人文环境。透过这些诱人美食、炫丽服饰,魅力歌舞,典雅环境,大大加深了广西人对东南亚国家文化的了解。另外,扬名世界的中国烹调在东南亚也同样很受推崇,东南亚各地的华人餐馆都被当地人视为美食餐馆,而当地许多菜肴也是学习了中国菜的烹调技法。

第8篇:文化交流与创新范文

【关键词】商务英语;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

在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已经是一个不容更改的趋势,既然不能改变,就必须学会适应,这是整个自然界的生存法则。我国顺应时势,采取改革开放,加入WTO等政策,似的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呈稳定的上升趋势,相对应的商务活动的国际化标签页越来越鲜明。在对外贸易上,最常见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言语交流,它不仅决定交流的效率也决定着贸易脉的维护,因此如何培养商务英语学生在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商务英语学习中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首要性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跨文化交流能力的英语翻译,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其核心是“跨文化”与“交流”。跨文化,就是说由本土对于他土的文化跨越即不同国度、种族、文化背景和思维下的人们之间的交流往来,交流则是暗示了这种能力的媒介――语言。跨文化交流最为一门学科还比较年轻,但是作为一种现象确实古已有之,我国的丝绸之路就是最好的证明。

这里所说的首要性也可以理解为重要性,主要是为了说明跨文化交流能力在商务英语学习中的重要地位极其重要作用。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对外贸易无论是从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有了惊人的提升,可是令人遗憾的却是同时具有专业知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人才的缺少。回望我国各高校对于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教学与实践指导,还是按照以往传统教学思路、教学方法,对于词汇、句型、语法这类的英语语言知识的过度重视,忽略了商务英语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教学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将本来具有实践属性和意义的英语教学安全沦为普通的大众化的英语教学,学生的实际所学与专业要求和专业施展平台的脱轨,培养出大批量的英语语言知识水平高超可商务专业水平和跨文化交流水平底下的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偏离于失败。商务英语教学的真正目标是在商务活动中发挥英语语言的交流功能,促进与谈判或是贸易对方的情感和工作交流,从而为对外贸易工作效率和成果的提高作出努力。也正是基于这一意义的考虑,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在要求学生把英语和商务的基本知识掌握好的同时还要对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进行培养,使得学生对于各国或是对外贸易主要国家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交际礼仪、习俗等都有一定程度上的把握和了解。只有这样培养的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才能够在对外贸易晚来中发挥自身优势、价值,避免在运用英语进行实际交流的时候发生文化冲突、文化分歧,造成不必要的误会与争端。

二、商务英语学习中跨文化交流能力形成的影响要素

既然跨文化交流能力在商务活动中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那么在日常的商务英语学习中我们势必要将这种能力的培养放置于一个突出的地位。进过对于相关文献的参考和相关观点归纳,在商务英语学习中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或是形成只要受到以下几个要素的影响。

(一)实际话语环境的缺乏

这一点不仅仅体现在商务英语的学习中,还体现在普通英语的教学中。最为一名中国人,从出生开始我们就以自己的母语――汉语来进行生活、工作、学习中的一切交流,再加上我们没有被完全殖民统治的历史事实,导致我国没有类似于印度、非洲诸国学习第二外语的传统。英语作为一门外来语言,虽然我国已各种考试和比赛的措施,大力提倡和强调对于英语的学习,但是对于广大的学生而言,课堂依然是使用和接触英语最多的地方。这样一来,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实际的必要的花与环境的缺乏,导致学会的英语无法实际运用,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极其欠缺,再加上受到中考、高考、和相关英语考试的影响,导致大多数老师和学生对于英语口语的忽视,这也是我国现金大多数学生出现“哑巴英语”现象的原因。语言本身最为一种工具,其最大的功能和效用就是交流,一旦这种功能和效用被扼杀或是阻挡,那么语言本身的魅力和作用也就无法展现了。

(二)对于原有思维方式的固守

在接触一种外来文化或是外族文化的时候,本土文化的所有者往往以本土的文化思维、文化视野、文化模式去理解和阐释所观察到的各种文化现象,很少有人会以“入乡随俗”的态度去对一种外来文化或是外族文化进行了解和理解。当两种不同的文化所表达的意义和方式产生差异的时候,学习商务英语的中国学生就很理所应当的以本土文化视野、本族文化模式去理解或是表述,由此就会产生很多不必要的误会、误解。文化既是如此,属于文化范畴的语言自然也就没有例外可言。在涉及到血燕学习的时候,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往往会以中国人的方式、思维进行学习,而不是从西方人的角度出发去学习,以西方人的思维去考虑问题,导致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出现很多误解,最突出的就是许多中式英语的出现。

(三)英语礼仪性、实际运用的忽视

在我国众多高校的课堂上,传统的教学方法依然占据着主体地位,传统的教学思想在教师的实际教学中依然受到青睐。在具体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只是以满堂灌的方式将死板的英语知识以一种更加死板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一味的强调词汇、语法、句型和翻译技巧等,但是对于语言中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还远远不够。大多数老师在自我的课堂教学上还是喜欢“一言堂”的教学情境,老师教的轻松,也不用过多思考,但却使学生在课堂上对英语进行实际运用的机会大大减少。再加上传统教材的刻板以及对于理论知识的可以强调也是的学生的实际英语学习受到影响。

三、商务英语学习中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方法

综合前两个部分的论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商务英语的学习中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意义,也可以看出通过对这种能力的培养在学生进入实际商务活动中重要作用,因此在进行商务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必须有意识的对于学生的这种跨文化交流能力进行系统有效的培养,培养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对于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进行了解和把握,对文化障碍形成有效跨越

在现实的英语教学中,大多数老师知识传授语言知识,可是对于文化知识的传授却极为欠缺,由此造成学生对于他国文化知识的掌握达不到熟练进行商务活动交流的标准。根据这一点,我们的教师在进行商务英语教学时必须有意识地自觉地加入对于西方文化知识的讲授,使得学生的文化知识层面得到丰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得以提升。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引起学生对于跨文化交流的兴趣伊始就要向学生讲授各国文化知识和跨文化交流技能,与此同时还要向学生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料,让学生养成自觉学习、自主学习的思维意识。

(二)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训练跨文化交流技能

学习理论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运用于实践,所以教师还必须有意识的为学生进行模拟情景训练,给学生创造在实际生活中对于运用所学知识的机会,强化口语交流的同时,可以通过对于相关知识、情景的创设让学生将学习到的跨文化交际知识运用于实践,通过实践发现自己在跨文化交流方面的优势与不足,扬长补短,及时改进,让自身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在一种具体可感的情境中得到检验和提升。

(三)多种教学方法并用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可以固守一种教学方式,要创造性的学会将多种教学方式融合,这样才会让课堂有趣,才会让教学效率凸显。通过各种方法的渗透,让外族文化知识成为课堂的一部分,从而为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升创造一种可能。在对学生进行语言交际模式训练的同时也要注意对学生关于西方人的非语言交际的训练,双向结合,让学生的交流能力得到加强。

四、结语

商务英语学习中国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任重而道远,需要全体老师的努力,更需要全体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配合。通过三个部分的论述只是浅显的将这一问题提出,希望以抛砖引玉的方式,使得在未来的关于商务英语学习中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产生更多有效、有创新的方法,这不仅对于学生的个人发展有利,对于我国的对外贸易事业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简介:于思洋;(1992-3),辽宁鞍山人,就读于渤海大学文理学院外语系,主修商务英语,辅修国际贸易,经济学,外贸函电等课程。

参考文献:

[1]高淑英.商务英语中的商务文化意识及其培养[J].商业理论,2005(10):39―41.

[2]陈申.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

第9篇:文化交流与创新范文

[关键词]民族文化交流;服饰文化;宋代服饰

在辽宋夏金元时期,我国民众的服饰经过数年的发展和演变,受到各个方面的影响,但总的来讲服饰发展总是与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政治状况、民族间的意识形态、民族生活习惯、国与国之间以及民族与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地域分布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纵观整个中国服装史,我国宋代服饰特点鲜明,朴素之中透露出大气恢弘,肃然起敬之情油然而生,其中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饰文化对宋代服饰的影响非常深远,各族人民的服饰文化在战争和迁徙当中都进行了新的融合,因此,民族之间的交流加速了宋代服饰的发展[1]。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宋代服饰吸收了大量的其他民族服饰精华,经过勤劳聪慧的国人不断地吸取其中的精华,使宋代服饰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最终独具特色的东方风格中华服饰:在外观上即完美、厚重、朴素;在设计构思上注重平稳均衡、减少传统的对称,凸显出厚重大方的气质美。

一、宋与北方少数民族的交流对宋朝服饰的影响

当我们在谈到谈到宋朝的服饰时,由于程朱理学的正式确立并成为官方哲学统治基础,使封建专制统治制度进一步强化,思想禁锢得到加强,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宋代服饰较之唐代更显得保守,并且高度重视过去传统,而对于民族服饰文化融合的问题和影响则较少的提到具体的意见和建议。究其原因,主要是在这期间,曾出现了几个政权共存的现象,除汉人赵匡胤建立的宋王朝以外,还有北方契丹族建立的辽王朝,女真族建立的金国,南宋时形成宋金两个政权对立的局面,以及后来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此间还有南方白族建立的大理国,西北有党项建立的西夏国等。各民族间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上的习俗及区域上环境的差异等各不相同,各自为自身的利益而不断进行战争,在战争中各族人民的文化交流不断加强,在政治经济领域上不断交流,特别在元朝初期在服饰上有过激烈的矛盾。

二、宋金对峙时期对宋代服饰文化的影响

金朝是我国著名的少数民族女真族建立的王朝,在与南宋对峙数年后,被蒙古军所灭。由于政治等其它因素,在宋朝在与金朝在平时的交流之中多以战争为主,并不像唐朝那样具有开放意识和探索精神,但是双方的交流还是使各自的服饰文化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只是这种交流是通过残酷的战争来进行的,在历史文献宋史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这种民族间的服饰上的交流与战争的胜负有关,往往取胜一方就有权利让失败一方强制改变服饰上的变化。其后,广大人民不愿异族贵族主的压迫而尽行反抗,表现在服饰上就十分明显,就是不愿改换金族的装束,这种斗争终于逼使金贵族主放弃了改俗换装的主张,不得不下令,改变这种强制性的政策,以利于金朝的通知。但在金贵族主的长期高压统治下,在服饰上还是出现了一些变化的,具体表现在服饰的样式上,左衽即是衣服的大襟开在左边,这是其他少数民族与汉族在服式上的重大差别之处。在岳珂《术呈史》中也说:至涟水、泗州都见到塑像刻像皆作“左衽”,并说:此制盖金人为之。”这种左衽制的衣式在山西壁画及砖雕中也可见之,可见宋朝设族的服饰已受到外族服饰的影响,且影响范围租广,同时,女性的发式也都有效学女真的妆式,作束发垂脑的式样,谓之日,女真妆。其传播方式首先在宫廷中仿救,继而遍及全国:又如临安戴茸茸狸帽和窄窄胡衫,也是这样流行起来的,《续资治通鉴》有孝宗乾道四年臣僚言:“临安府风俗,自十数年来,服饰乱常,习为边装,声音乱雅,好为北乐、臣窃伤悼,中原士民,延首企踵,欲复见中都之制度者三四十年却不可得,而东南之民,乃反效于异方之习而不自知,甚可痈也,今都人静夜,十百为群,吹鹧鸪,拨洋琴,使一人黑衣而舞,众人拍手和之,伤风败俗,不可不惩,诏禁之。通过这些文献记载,我们还是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此时的服饰在金朝的统治下有了潜移默化的变化,这就凸显出文化交流特别是服饰上的交流得到了印证,是在强制下进行的。

通过以上我们可以得知,在宋金对峙百余年中,民族矛盾虽然异常尖锐,但这些都难以阻挡民族文化交流,宋王朝虽然明令禁止,但这些政治措施都难以阻挡其交流的步伐。

三、辽代对北宋王朝的服饰影响

辽代是我国少数民族契丹族建立的王朝。契丹族是生活在我国辽河上游的少数民族,五代初,由于汉族人避乱来到边区,加上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的积极政策,使其很快强大起来,于公元916年建立辽国,并多次南下侵扰中原,由于宋王朝腐败无能,至使最终签定澶渊之盟这一带有去屈辱性条约,这在历史之中还是十分罕见的。至公元1120年,辽朝由于政治腐败最终被金国灭掉。契丹族辽国虽没有命令改装易服,但随着与汉族交流的增加,契丹服装的一些样式也影响到中原地区,尤其对当时的北方居民影响较深,更容易接受这种影响。而北宋官方对此极为反感,曾多颁发市诏书禁止百姓穿用契丹服装,甚至连契丹喜用的颜色的布料都不允许。比如庆历八年诏:禁士庶教契丹服及乘骑鞍辔、妇人衣铜绿、兔揭之类,我们可以看出其中铜绿、兔褐这种颜色的衣服是当时北方少数民族经常穿戴的,而禁止得最严格的,就是被称作”钓垫”的袜裤服装,钓垫,今谓之袜裤,妇人之服也,即现代女子的连,是契丹风俗习惯在当时契丹族极为流行,照宋代社会一般习惯说来,当时就被定为奇装异服,即使是女婢仆人也是不能穿戴的,但根据史书记载虽北宋王朝一再明令禁止却难以凑效,却可推想当时至少在中下层社会已经相当流行,成为一种流行风,甚至影响到社会中上层,所以钓垫用法律限制,其实是怕当时上层社会普遍受影响,而事宴上,上层社会已受到一定影响,所以才一再禁止,除服饰外,当时社会上还流行种种来自契丹新的歌曲音乐,不仅为下层市民爱好,封建统治上层社会也受一定影响,政治法令已经难以阻挡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由此可见,宋代这种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台的发展程度之所以这么快,其原因为:“当时招致降人,杂处都城,初与女真使者往来所致耳,”虽然,从政治上看,宋辽交流的方式主要为索纳贡赋或领地易主,民族矛盾也是相当激烈的,因而民族民间对于互为吸取在开始接触都有抵制情绪,然而,随着长期杂居一处,双方的政治及战争情绪都是挡不住对美观大方服饰的追求,从而使各自的服饰文化都得到了好的发展,促进了民族文化交流,对形成独具特色的东方传统服饰起到了推动作用[2]。

四、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交流受到当时客观条件的影响

在当时民族间战乱不断,各民族之间相互的交错居住在一起,民族融合风俗习惯的改变是不可避免的,不是政治法令可以改变的。即这种民族文化交流时代的发展的需要,是任何事物都不能阻挡的,尽管当时的战争异常激烈,而劳动大众对真正的美观事物的追求都是一致的,为了让更具美观的服饰服务于大众,美化当时的时代生活,人们对服饰的追求不仅注重服装实用性,并在民族服饰的交流中更加注重对美观的最求,创造出更加美观大方的服饰,对服饰不断改进创新,而少数民族统治者,在统治汉人居住区时,不但接受了先进的汉族文化知识,同时也把自己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特色融人了中华文明之中,因此,在宋代,各民族人民由于互相往来密切,从而使各民族的服饰及文化都在互相渗透相互吸收,而使车民族服饰文化不断得到补充和发展,这是由当时历史的客观条件所定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历史的必然发展。宋代服装是汉族服饰和少数民族服饰共融的结果尽管宋代的统治阶级极力想完全恢复旧的传统文化,但是宋代服饰仍然是在不断补充和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丰富和充实自己的.从左衽服装流行的广度,到女真妆的传播;从铜绿、兔揭颜色的衣服的流行,到“钓垫”装由下至上的普及,无不看出民族文化对宋代服饰的影响,对整个中华服饰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又是交互式的.即不仅少数民族的服饰影响着汉族服饰,而且汉族服饰对少数民族的服饰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契丹族辽国在北方与北朱并峙,两国之间既有尖锐的民族矛盾,又有经济文化上的广泛交流,使得汉文化的影响在辽国的各个领域中表现出来,其中,扛国官员的服制就受到了汉文化的熏陶.辽代官员分南北两班,太后和北班契丹大臣们穿用契丹本族服饰,而国王和南班汉族大臣们使用汉服,即由圆领长袍、玉带和裤、靴所组成。至于女真使者到临安参见南末帝王时,也必外著宋式大柚宽衫袍服,而内则仍穿女真式小袖齐膝短衫。所以宋人笔记说,赵构称其舞蹈可观,以为末官拜舞不好看,闻大臣原因,回答说,宋官服裹外同是大袖,扬手必露肘,所以不美观,至于金章宗定都燕京,采用南朱官服制度后,则在北方昀女真官僚也改成了朱式袍服,所以《大金集礼》记载帝王及呈后出行仗,居多采用宋制,区别不多‘a]。而之后的蒙古族,在统一中国后,热衷于享受汉族社会先进的文明成果,在表着上也向汉人靠拢,服饰日趋华丽。直至元代中叶,元仁宗才在保持蒙古人同有衣冠的基础上,下令中书省规定服色等级,严格了衣冠服饰制度.在唐、宋官服式样的基础上确定了和它们大致相似的冕服、朝服、和公服,可见,这种民族文化交流是相互的,并且对各自的服饰演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此末代服装是在汉族服饰和少数民族服饰共融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五、结语

以上仅以契丹、女真为倒,介绍了民族文化交流对宋代服饰的影响,由此也引发了一个对当今社会具有启发意义的问题:即如何看持民族服饰文化?对待民族服饰文化,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既不能全盘吸收,也不能全盘否定而要采取“拿来主义”,采取“扬弃”,即在创造中吸收,对民族文化中的精华既要大胆吸收,又要去其糟粕,做到兼收并蓄。

今天,世界赴在世纪之交,中国也正处在一个全面改革开放的时期,在良好的政治背景下,中国人民的衣着打扮也正在推陈出新,只要我们善于向传统、民族、民间和钋国和先进经验学习,主动进行交流,广收博采,努力探索,大胆创新,我们的服饰就会更具魅力。

参考文献:

[1]党怀兴刘斌.《赵诚先生从事古文献研究五十年纪念文集》,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第219页.

[2]刘驰袁燕.《民族文化交流对宋代服饰的影响》,西安,西北纺织工业学院出版社,1999年,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