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对社会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职业教育;社会经济 ;劳动力再生产
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民族要提高,这是任何民族、任何社会制度都必须正视、重视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无论国家、社会还是民族其重要组成因素无疑是人--是劳动者!人的素质决定着民族的素质,民族的素质影响着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由此,以人为本,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理应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这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就业的重要途径,也是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
德国是目前世界上经济和科学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人们在探索德国科学技术与经济迅速发展的奥秘时发现,德国人所具有的文化素质和发达的职业教育是促成该国强盛的关键所在。在德国,企业界人士更是认同职业教育就是产品质量保证--是德国经济发展的柱石。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不但需要一大批科学家、工程师和经营管理人才,而且迫切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我国人口多,劳动力多,特别是农民多,就业问题是一个不可回避而且必须解决好的大问题,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城乡劳动力的就业和创业能力。
1 职业技术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
培养和训练新的劳动力必须通过教育尤其是职业技术教育才能实现。一方面,职业技术教育可以再生产人的劳动能力。马克思说过“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工人阶级的再生产,同时也包括技能的世代传授和积累”。另一方面,职业技术革新教育可以改变人的劳动能力的性质和形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要改变一般的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的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和训练”。的确,职业技术教育正好可以把一个简单的劳动力、一般性质的劳动力,加工训练成为一个复杂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即工程师、技术人员等。
2 职业技术教育是生产力再生产的重要途径
马克思说过“生产力里面也包括科学技术”,一方面职业技术教育是有传递、积累、发展和再生产科学的社会功能。另一方面,职业技术教育具有使科学转化为生产技术的中介作用。职业技术学校(院)是使科学变为技术、变为直接生产力和现实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3 职业教育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
恩格斯曾经提出并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内容,即智育、德育、美育、技术教育、体育。这里提出的“技术教育”,就是要“保证多方面的技术训练和科学教育的实践基础”。职业技术革新教育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形式,因此最能有效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实现了“全面发展”的人,作为一种“人力资本”能有效地促进社会经济的进步。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把“人力资本”描述为“体现在人身上的体力、知识、技能和劳动者熟练程度的总和。”这本身就包含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之中。舒尔茨还指出:人力资本的积累是社会经济增长的源泉。因此,能有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职业技术教育,同样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
4 职业技术教育能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的发展
首先,职业技术教育依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传授系统的技术知识,训练科学的生产技能,有计划循序渐进地开发个体在职业方面的潜力。从而使个体获得职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以及自我学习的能力,能促进个体在职业岗位上提高劳动生产率。
其次,职业技术教育通过提高劳动力的技术水平,发展其智能,使劳动者提高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能力,并能使劳动力有更多的技术革新与生产创新。
第三,职业技术教育能塑造劳动者的政治观念,职业道德、专业思想,影响着劳动者的劳动态度,从而间接影响劳动生产率。
第四,职业技术教育能通过塑造劳动者的现代人格,实现劳动力的现代化,从而使劳动力能认同现代企业文化,能与现代管理要求相一致。积极配合现代管理的施行,提高现代管理的效能,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2] 《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关键词:环保工程项目管理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 TU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加强环保工程项目的管理工作,项目的管理工作从工程的规划到工程的验收,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因此在工程管理过程中应把握好工程施工的质量下保证施工的成本管理、施工的进度管理、增强工程项目管理的理念,提高项目管理的水平,使环保项目建设达到理想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一、构造和谐社会,环保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性
1、加强环保工程项目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
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要想保证经济上的持续发展,这就需要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注重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所以,要想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人与自认的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不仅需要一个稳定的客观环境,同时也离不开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环境保护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所以,环境保护是构建和谐社会中必不可少的因素。
2、环保工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理念
社会的和谐不仅体现在经济发展的客观环境上,同时也包括生态文明的治国理念。环境保护是以尊重自然为前提的,并且以构建生态环境为宗旨,所以,环境保护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理念。经济效益是企业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目标,所以,有些企业在经济活动中为了盲目的追求经济效益,难免会忽略环境保护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角色。生态文明是环境保护的产物,同时也是实现自然与社会和谐的指导思想。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离不开生态文明的治国理念。
3、环保工程是保证社会稳定的根基
和谐社会不仅要体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同时也要表现在对弱势群体的保护,所以,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所有公众的参与。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它在无形中影响着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从而给社会的稳定造成了不利的因素。例如,当有些环境出现污染情况时,由于污染者没有及时承担污染的责任,这就会导致污染者与被污染者之间的纠纷,情况严重的会直接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由此可见,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应加强对环境保护的重视。
4、环保工程是优化经济环境的客观条件
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经济效益不再是衡量社会发展的首要标准,为了优化经济发展的客观环境,有必要加强对环境保护的重视。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需要在客观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暴露,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所以,为了给经济活动营造一个良好的客观环境,这就需要加强对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和谐社会的构建是环境与经济的有效融合,“重经济轻环境”的发展策略已经与和谐社会的基本理念相违背,同时也制约了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进行。由此可见,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为了优化经济活动的客观环境,有必要加强对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
5、环保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和谐社会主要是实现社会结构平衡的过程,在和谐社会的框架中,各个领域都是推动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在环境的领域中,生态文明作为治国的一种理念,它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不仅包括社会领域,同时也包括经济、政治等其它领域,其中,环境领域与各领域间都有着密切关系,并且也在无形中影响其它领域的正常发展。因此,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环境保护是促进其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环保项目质量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力资源严重不足
为了降低昂贵的人力资源成本,面对点多面广、日益膨胀的环保项目,大多数环保企业采用矩阵管理模式配备项目实施人员,专业人员在项目间频繁流动,造成许多项目没有配备专职的质量管理人员,对项目的质量控制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2、质量策划流于形式
在项目的进度、费用和质量的控制中,项目经理往往忽视了对项目质量的策划,没有制定切实可行的项目质量计划,实现项目质量目标所必须的过程和资源得不到保证。
3、不注重培养互利的供方关系
过分压低承包项目的中标价格,造成中标单位使用管理较差的施工队伍,使现场文明施工难以保持,成品保护措施实施不力,严重影响了项目的质量和进度。由于部分项目监理费用偏低,现场派出的监理人员的素质和数量及监理所需的设施难以保证,监理的作用未能充分体现。
4、质量控制不严
由于没有合理地设置质量控制点,部分过程存在失控现象。如在设备监造过程中,过多地设置文件见证点,监造人员未深入现场检查,缺少设备出厂验收环节,在安装调试后才发现存在大量缺陷。
三、强化企业环保工程质量监管的措施
1、建立规范的工艺流程和评审机制
目前环保工程的工艺流程和施工规范并不标准,往往是在某一个工程实施前,组织专家进行工艺流程和施工规范的方案评审。这样的惯用操作方式容易导致工程方案的片面性,即经济性考虑太少,安全环保系数过高,甚至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比如重金属污染土,运至固废处理中心处理,费用在2500元/t,但如果把重金属污染土参入适当比例的固化剂,凝结后作为路基填筑,处理成本是原方案的1/5,因此合理的工艺流程和施工方案是控制环保工程投资的重要环节。
2、协调业主、施工单位和监理三方的关系
业主是建设项目的投资主体,是投资项目利益、责任的承担者及工程建设的所有者,是项目法人,因而具有相应的项目决策权,经营权和管理权。监理单位接受业主单位的合同委托,向业主负责,为业主服务,监理工作应立足于监理和服务的双重性要求,对工程项目实施监理。业主应考虑给予监理单位较大的独立性,以便在“三控”、“二管”、“一协调”的工程建设监理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不违背合同原则下,监理部门与施工单位团结协作是重要的,它能促进质量的不断提高,监理工程师除了监督检查外,更重要的是帮助施工单位制定良好的施工方案和提高质量措施,实行超前指导,避免质量事故的发生。在环保工程建设期间,监理和施工的来往最为频繁,双方往往在工程质量、工程计量和索赔问题上产生矛盾,监理方应本着对工程负责的精神,以合同为依据,相互协商,积极地解决问题。做到在切实维护工程建设单位合法权益的同时,也要注意实事求是地维护施工单位的合法权益。
3、做好施工过程中对操作质量的巡视检查
有些质量问题是由于操作不当所致,也有些质量问题容易被下道工序掩盖而不易发现,还有些操作不符合规程要求的工程质量,表面上似乎影响不大,却隐藏着潜在的危害;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必须注意加强巡视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有些问题即使在某一阶段完成后仍然能够发现,但那时再纠正就可能造成比较大的损失,也会影响工期,有些甚至是很难弥补的,造成永久的遗憾。因此,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的方针。
4、做好技术管理工作和技术档案资料的收集
作为项目总承包单位,要督促各分包单位按照设计图纸说明和有关施工规范进行施工,要特别把好变更这一关。要有明确的变更程序和管理权限,防止令出多门及不办理变更手续擅自修改设计的现象发生。开工之前,要制订健全的技术资料收集保管制度,订出目标,明确分工,防止技术资料的散失,更要防止弄虚作假编造不实资料。
5、参与质量事故的调查与处理
一旦发生质量事故,要立即组织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质量监督部门进行事故调查分析,查明发生质量事故的原因,对事故的严重程度和危害程度做出鉴定,并提出处理方案,经各方同意后进行处理,再行验收。对整个事故的调查处理,要有完整的技术资料存档备查。
结束语
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进行中环保工程的质量监管探讨,建立合理、合适的监管机制,对全面提升我国环境质量将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参考文献
环境哲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它是从哲学的角度研究人类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构建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发展。它是人们凭借以往得到的知识和社会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和认识人在社会中的作用,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社会关系与价值,研究人与自然环境的发展关系,其目的就是要保护自然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促进人类、自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是环境哲学领域的先行者,他们认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环境两大部分,二者之间彼此制约和影响,是对立统一的关系[2]。环境哲学系统阐述了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路径,这恰恰是对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支撑,环境哲学思想注重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发展的协调性,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可持续发展思想继承和发展了环境哲学思想的精髓,通过对环境哲学思想的研究,有助于从更深层次上对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进行把握,更好的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从而保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发展的一致性[3]。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深入研究环境哲学思想,正确的分析当今社会环境问题的本质和根源,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环境哲学思想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实施
环境哲学是对环境问题的思考,以哲学的观点来研究环境问题,通过哲学思想建立起关于环境问题的正确的世界观。也就是说,可以通过环境哲学思想来指导解决环境问题,指导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蕾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书中一段话令人深思,“控制自然”这个词是一个妄自尊大的想象产物,是当哲学还处于低级幼稚阶段的产物[4]。这也说明哲学思想的重要性。环境哲学是为解决当今社会环境问题而衍生出来的一门哲学思想,运用哲学思想解决环境问题,经过辩证的肯定与否定,能够有效地指导人类可持续发展。环境哲学思想的本质与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内涵是一样的。可持续发展要求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要求共同发展,这样才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发展其实就是经济的发展,就是社会的发展,就是人类自身的发展。环境哲学思想正是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指导,它从哲学的角度辩证唯物主义的阐述了环境问题的重要性[5]。告诫我们不能只坚持过去的传统的发展观,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更要注重资源有效利用、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环境哲学思想对可持续发展的有力实施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从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环境问题的改善,加速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正确快速进行。
结语
关键词:科学技术;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218-01
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巨大动力。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表明一切文明与进步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表现在社会生活与发展的各个方面。
一、科学技术的概述
(一)科学技术的内涵。科学技术一词,包含着科学和技术两个概念,它们虽然属于不同的范畴,但两者之间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科学与技术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科学是技术的理论指导,技术是科学的理论基础。人们结合生产实际进行开发研究,得出的新方法、新材料、新工艺、新品种、新产品等。技术是科学的实际运用,是科学和生产的中介。没有技术,科学对生产就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技术对科学也有巨大的反作用,在技术开发过程中所出现的新现象和提出的新问题,可以扩展科学研究的领域,技术能为科学研究提供必要的仪器设备。科学技术就其生产和发展过程而言,是一种社会活动,是由生产决定的;就其内容属性而言,科学技术是一种生产实践经验和社会意识的结晶;就其实际的功能而言,科学技术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和“直接生产力”。
(二)科学技术的重要性。1、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2、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制度的变革;3、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文化的发展;4、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军事的发展,也为我国的外交及国防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二、构建和谐社会
(一)构建和谐社会提出的背景
1、国内背景。中国社会正处在剧烈的转型期,这一特殊时期下,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与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张是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矛盾与问题而提出的。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能否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本代人与后代人的和谐成了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社会发展,各种利益关系复杂化,如何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关系着和谐社会的稳定、发展。
2、国际背景。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科技迅猛发展,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加快。各个国家相互依赖,使得共同利益增多。面对利益的分割以及世界共同责任的划分仍然存在着诸多矛盾。和平与发展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更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中国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不仅仅是为了中国自身的稳定和发展,更是为了给世界带来希望,创造出和谐、友好的国际氛围。
(二)和谐社会的内涵
1、构建和谐社会蕴含着社会有机体的哲学思想;2、构建和谐社会彰显着科学精神的价值取向;3、构建和谐社会体现了人道主义的人本关怀;4、构建和谐社会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时代主题。
三、科学技术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一)科学技术对政治的作用
1、科学技术能够提高政府决策的民主性。中国五千年来的封建社会使得民众的政治思想被习惯性的压制,人民已经习惯对政府的决策言听计从,不善于、不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在科学技术进步的今天,我国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张,民众有机会参与政府的决策。决策的民主、民意的传达,这一切都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发展造就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唤起了民主意识和法制思想。
2、科学技术促使政治透明化。随着改革开放的稳步发展,民众对信息的需求爆炸式的增长。基于这样的需求,民主获悉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宽广,当然不仅仅包括市场的商业信息,也包括政府的决策信息。随着思想的解放,民众越来越需要知情权,知情权是现代民主的根本要求。政府信息的公开,不仅是科学技术进步、民主进步的标志,更是国家强大、政府具有自信力的表现。
(二)科学技术对经济的作用
1、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促进经济生产方式的改变。我国目前致力于改变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高投入、高污染、高成本、低效益的生产方式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的发展技术投入太少,核心技术过度依赖外国,只是单纯的、低成本的重复性劳动,根本无法促使经济长期健康发展。
2、经济系统要素的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科技作为生产要素所占的位置越来越重要。科学技术通过渗透到经济系统的各要素之中,从而推动经济系统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科技进步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
(三)科学技术对文化的作用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的体现。先进的文化更是引领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的旗帜。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对于构建和谐社会至关重要。
1、科学技术的发展能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传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化之间的交流更加的广泛、深入,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途径更加的宽广。
2、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交流方式的改进。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变得更多样化、快捷化,这对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四)科学技术对军事的作用
科学技术对军事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尖端军事高科技具有不战而胜的威慑力,在国家间的对抗中起到支撑的作用。
1、武器的尖端化;2、作战方式的科学化;3、军队体制结构的变革;4、培养高端的军事化人才。
四、总结
作为当前社会的一员,我们不仅应该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还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技术,用科学技术来武装我们的头脑,具有献身科学的勇气和决心,具有用科学技术来发展全人类的博怀。更重要地是,我们还要热爱科学,尊重科学。
参考文献:
\[1\]李艳影.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的科学技术的作用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关键词:生态文明;林业管理;可持续发展战略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自然和社会和谐发展的结果,是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为基础的,是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成果,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奠定基础。因此,加强林业管理,对促进林业发展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提高保护林业的觉悟
随着社会的发展,林业管理部门逐渐淡化了林业管理意识,这就不利于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林业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要严格要求自己,从自身出发,不断加强自身的林业管理意识,把林业管理放在首位,在平时生活中注意观察,通过观察不断摸索林业管理办法。例如:林业管理部门可以通过报纸、网络和多媒体等多种途径来宣传林业发展的优点,让人们从日常生活中逐渐发现林业发展的重要性,从而提升人们的思想觉悟,倡导更多人积极主动的参与林业管理。对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定期开会,讲述林业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2加大林业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
在我国,虽然很早就实施林业管理,但是由于人们的法律意识淡薄,不熟悉林业法律法规,从而导致大量不合理的滥砍、滥伐现象,导致水土流失,破坏环境,更严重的还影响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政府要发挥其主要职能,利用完善的相关法律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加大对破坏林业行为的惩罚力度,对林业管理落实到人,让林业管理逐渐走向法律化和规范化,从而更好地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如果林业管理部门发现破会林业发展的行为,就要对破坏人追究到底,并给他讲述相关的林业法律制度,让他意识到法律知识是促进林业的发展的基础,同时也要求他要按法律规定做事,违反法律规定是要受到相应处罚的,他的行为破坏了林业的发展,所以要受到相应的处罚。以此事为借口,可以定期对学校、单位以及社会,及时普及林业法律知识,让社会更多人士认识到保护林业的重要性,了解林业法律法规相关知识,用法律约束自己,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
3转换角度,加大科技投入
目前,大部分国家对林业管理都处在传统的模式,这些都很落后,不利于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林业部门要转换角度,考虑通过多渠道加大科技投入,促进林业管理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从而促进林业发展。此外,还可以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结合当今社会林业发展的要求,把我国林业发展真正提到一个新的水平,为我国林业发展的科技化奠定基础。例如,在林业的发展中,可以采取育苗、兴林和造林等技术来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林业管理部门要不断学习有关林业管理技术知识,创新林业管理方式,扩大林业产品市场,提升林业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有利于将传统的林业经济逐渐转变成为现代产业经济,进而可以更好地利用林业资源,促进生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4调整林业的产业结构
在我国,传统的林业都是以直接销售实现经济价值,这样不能充分发挥林业的经济产业结构,也不利于林业产业的结构升级。所以,在林业发展中,管理部门要不断学习,调整其产业结构,尽可能实现最大经济价值。首先在发展经济林区的同时还可以种植工业用木或是树苗,其次还可以加大树木资源的开发,此外还可以通过旅游业和商业来优化林业产业结构,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对农村的人们,可以种植树苗,到每年春天出售树苗,在实现经济价值的同时还可以为植树造林提供基本条件;在景区,也可以种植一些可供观赏的树木,在丰富人们生活的同时实现其经济价值。
5合理植树造林,扩大森林面积
作为政府主管部门以及林业管理部门,要从保持永久性生态平衡出发,切实意识到当前林业的发展存在缺陷,呼吁人们合理植树造林、扩大森林面积,各级领导要给群众灌输林业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同时林业管理部门要及时向上级政府部门反馈群众的意见,政府部门也应尽力配合,给与有效支持,共同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每年植树节来临之前,林业管理部门就要提前做好计划,在哪个地区种植多少树木,进行合理安排,然后倡导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加植树活动,灌输保护林业的知识,齐心合力,共同进步,最后出现了森林。
6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
搞好林业管理工作,不仅仅是林业管理部门的工作,更需要全民的共同参与,为林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林业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媒体、报纸或是跟群众交流的方式,加强群众对林业的保护意识以及对相关知识的普及,让群众认识到保护林业的重要性。同时还要注重宣传教育,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式进行宣传,例如:会议、文件、简报、标语、广播、电视、报纸及文艺汇演等。这样可以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认识,增强了各级各部门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关心、支持、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另外,对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给学生开展有关林业管理的知识课程,要求学生从小做起,从自我做起,从小养成爱护树木的好习惯,为以后的林业发展打基础。总之,林业不仅是我国基础产业之一,同时还可以推进我国文明生态建设。在生态明建设过程中,林业始终占据着主体地位,对实现林业资源环境保护和林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林业可持续化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基于生态文明视角的背景下,林业管理必须要有计划、有重点的进行,兼顾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共同发展,最终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
作者:杨香娥 单位:陕西省神木县天然林保护管理办公室
参考文献:
[1].王小梅.试论生态文明视闭下的林业管理及可持续发展.行业经
摘要:本文阐述了加快新农村图书馆建设的重要性,分析了新农村图书馆的重要职能作用。并初步提出了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农村图书馆思路。
中央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振兴“三农”、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对于加快发展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这无疑给我国面临生存困境的农村图书馆注入了活力。各地政府部门和文化部门以及图书馆部门都积极响应这一政策,经费、图书、技术也随之涌进农村,为农村图书馆的创办和农村文化的丰富创造了条件。如何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农村图书馆(室),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文化和智力支持,值得深思和探讨。
一、加快新农村图书馆建设的重要性
(一)加强农村教育,努力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我国是农业大国。全国13亿人口,70%在农村。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丰富的农产品,不仅直接为人民提供生活必需的粮食和食物,同时又为食品、化工、生物、纺织、建筑等工业提供重要的原材料。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和城镇转移,可为工商业提供丰富的劳动力。农村还是工商业的广阔市场,是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对象。不发展农业经济,不改善农民生活。不提高农民的购买力,国民经济的基础就不牢靠。因此,农村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同时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
“三农”中,农民又是发展现代化农业、建设现代化农村的主体,是推动农业和农村发展前进的决定因素,农民问题居“三农”问题之首。只有当大多数农民具有良好的思想和文化素质.并掌握了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才能有力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的。因此,加强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成为农村图书馆工作中的核心问题。不推进农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广大农民的文化科学素质和思想品德素质得不到提高,就无法改变农业经济滞后的现状。
(二)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科学素质亟待提高
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拥有高素质的农民,二是拥有文明发达的农村。实践证明,科技的进步是农业持续发展的动力。但是目前我国农村教育比较落后,农业生产力较低,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与科技高速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农民文化技能的落后与先进科技的广泛运用之间存在矛盾,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障碍。农民对相关市场经济知识缺乏。导致生产的被动性与盲目性;资金运作知识的严重不足,缺乏“富而思进”的精神,则严重影响农业市场化、产业化的进程。农村文化落后与生活贫困的现状与“先进文明的农村”目标还有相当大的距离。有的地方的农民不信科学信鬼神,不建学校建庙宇;逢年过节赌博成风,吸毒、等违法恶习有蔓延趋势。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科学素质亟待提高。没有先进的农民,就不可能有先进的农村,没有先进的农村,就不可能有先进的农业,也就不可能有全面实现农村小康社会的目标。
二、新农村图书馆的重要职能作用
(一)是向广大农民传播科学知识的重要机构
传播科学知识、传递科技情报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农村图书馆的重要职能。图书馆保存着较为丰富、系统的古今中外文献资料,收集了较为新颖、完整的农业经济科技情报,这成为农村图书馆从事科技文化信息传播工作的物质条件。农民可以从自己身边的图书馆找到所需要的先进农业生产知识、科学管理方法和农业市场信息,从而学习和运用新的生产技能,合理地调整生产结构。努力发展农业产业,以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关键词:产品质量;和谐社会;社会诚信
中图分类号:C9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3-0132-02
在今天的中国,质量的重要性不仅在于提高市场竞争力,而更在于构建和谐社会。“在质量大堤的保护下生活”是美国著名质量学家朱兰博土用来比喻提高产品质量的意义而提出来的。这一思想源于荷兰的海防大堤。荷兰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国土低于海平面,这块土地赋予人们很大的恩惠,但也很危险,要利用它,就需要建造和维护巨大的海防大堤。海防大堤若质量不行,人们就不能正常生活,社会就不会稳定。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必须提高产品质量,只有这样,产品才有竞争力,面对产品缺陷可能造成重大后果的威胁,面对全球化的竞争对于降低成本、改善绩效和服务水平的更高要求,今天人们更加认识到了质量的重要性,从政府到企业都高度重视质量工作,要构建和谐社会中应该如何发挥质量工作的作用是一个严峻的课题。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须有可靠的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质量监控仪”。
一、质量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国家从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其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高度看,速度是一个战略问题,质量也是一个战略问题。靠枪杆子使全国人民当家做了主人,改革开放靠变革传统的经济体制使人民走上了富裕之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只能依靠质量和技术进步,才能打赢国际竞争这一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一个需要全面唱响以质取胜,大力推动技术进步的时代[1]。
质量是一个大的概念,不仅仅是指单纯硬件产品质量,还包括软件产品质量、工作质量、服务质量、工程质量和安全质量等等。提高我们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降低质量成本,鼓励质量效益型企业,提倡卓越绩效企业,坚持质量小组活动,同广大的企业员工团结起来搞好这些工作。因为这一切都是为了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而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正是生活质量的基础。没有好的生活质量,是不可能有和谐社会的。
2007年的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了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性,并将“注重提高产品质量,增强经济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到政策原则的高度。这一方面表明,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产品质量与国家竞争力密切相关,质量兴则国势昌,质量弱则国势衰;另一方面也提醒人们,产品质量整体水平还不是很高,这既是影响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经济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的一个相当普遍的问题。
二、中国的产品质量现状
今天的中国,产品质量虽然还没有达到世界顶尖水平,但是已经令世界刮目相看了。尽管如此,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呈现出越来越多的问题.。有贫富悬殊的问题,有企业诚信的问题,有疫病传染的问题,有采矿安全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造成了社会的不和谐。
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自《质量振兴纲要》颁布实施以来,我国质量整体水平在逐年提高,经济竞争力不断增强,全社会的质量环境和质量意识也有所改善和提高,质量提升与经济社会发展正在形成相互推动的良好局面。同时也要看到,与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要求相比,质量工作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突出表现在产品质量标准水平偏低、质量投入少、企业生产技术和工艺装备水平低下、假冒伪劣猖獗、产品竞争力尤其是国际竞争力不强、质量意识淡薄等方面。
生产安全事故中,很重要的一个行业就是煤炭行业。这是一个高危险的行业,近几年煤炭企业死亡人数居高不下,事故频发,而且不少是特大、重大恶性伤亡事故。国家安监总局局长李毅中在谈到对安全生产形势时指出,尽管全国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趋于好转,但仍然十分严峻。主要表现在事故总量仍然偏大,年事故死亡人数仍然高达11万人以上[4]。
所以,我们在看到成绩时,也不能回避为了取得这个成绩,曾付出的沉重代价。所以我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质量是一个重要的战略问题。
三、提高整体产品质量的策略
1.政府的监管
国家的宏观制度环境应该是公平正义的。正义的主题就是社会的基本结构,或者说得更准确些,就是主要的社会体制分配基本权利与义务和确定社会合作所产生的利益的分配方式[5]。一个国家、一个企业的基础制度安排、制度结构、制度框架和制度走向决定了一个国家、一个企业运行的质量。
政府的独特作用还表现在各级地方政府的干预能力。市场发育初期很容易出现假冒伪劣产品的泛滥、权钱交易现象,公益部门变相违规收费、社会组织发展中的鱼龙混杂情况,制约不足的权力和市场激发出来的物欲相结合,导致了权贵资本和黑社会资本的产生,这正是造成矿难频发的根本原因[6]。腐败不除,安全难保。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不得不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政府对领导干部的约束机制还不太健全,赋予个人权力太大,提供他们犯错误的机会太多。如果一个体制,不仅是政治体制,还包括管理体制、经济体制,没有有效的制约机制,就注定会产生很多问题,所以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中也要引入制约机制和竞争机制。
中国涉及质量安全的管理部门多达十几个,分别管理着从源头到餐桌的各个环节。在质量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理中,部门与部门之间应该信息共享、联合行动。协调、权威、高效的监管体制是防线有线亦有防的基石[7]。
2.企业的自律
有法律的监管,还要有企业的自律。将让健康创造财富成为习惯,消费者才能生活在安全和谐的阳光下。
假冒伪劣产品的泛滥的主要原因在于其高额的利润率。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引用了19世纪中叶英国评论家登宁的一段话,生动地描述了资本家追求高利润率的形象:“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 [8]
随着社会发展,企业的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机构,它在创造利润的同时,还包括保护和增进社会福利,促进社会和谐。一个企业应该是一个合法的社会公民,应该有相应的社会责任和自律行为。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它们的社会责任,对企业所有者的一项调查表明,当开展社会责任方面的活动会有损利润时,有68%的回答者表示他们仍会继续这些活动。《财富》在对1 000家公司的调查中发现,95%的被调查者坚信在今后的几年中,他们必须采用更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行为以维持他们的竞争优势[9]。
3.消费者自觉
假冒伪劣产品的泛滥的另一原因,是因为其有广阔的消费市场。顾客是一个企业的基础并使它能继续存在。与企业自律相比,消费者自觉抵制假冒伪劣产品是更为重要的。如果消费者能够鉴别产量质量,如果消费者能够拒绝价格低廉但质量没有保证的产品,没有假冒伪劣产品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市场基础。
内行而挑剔的消费者是企业追求高质量、完美产品造型和精致服务的压力来源。以日本为例,由于音响是社会地位的象征,日本消费者对音响器材的选购十分讲究,他们信息丰富、货比三家,而且要最新最好的款式。制造商为了迎合消费者对质量的期望而快速改善产品,为满足消费者对机型的要求又密集推出新产品[10]。因此挑剔型的消费者既有助于维持厂商现有的产品质量,更是改进和提高产品质量的动力。
4.社会诚信支撑
被称为“质量宗师”、“零缺陷之父”的菲利浦・克劳斯比在其《质量免费》一书中指出,产品质量安全不是法律问题,而是道德伦理问题,是社会良知的问题[11]。需要强调的是,要提高产品质量,必须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质量诚信氛围,社会信任长期以来一直都是伦理道德的核心,它维持了经济发展的动力,确保了组织的绩效,这是决定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
四、结论
提高产品质量和建设和谐社会的任务可能从其本质来说就是一种联合任务,由非政府的各种机构承担执行的社会责任,由政府来提供资金支持和法律帮助。质量振兴,是经济社会发展动力的技术推进器。实现产品质量整体水平的提高,不是哪一个人、哪一个企业、哪一个政府部门的事,而是全社会都必须重视和努力的事。当然,产品来自于企业,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在提高产品质量的过程中,企业无疑发挥着主体性和基础性的作用。与企业生产尤其是与产品质量密切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媒体和中间组织,在提高产品质量的过程中所体现的监督、服务和指导的作用也极其重要。广大消费者可以通过消费行为和消费意见,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质量水平的提高,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提高产品质量与和谐社会营造,是一个长久的过程,需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
参考文献:
[1] 质量――构建和谐社会的桥梁[J].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05,(9):50-51.
[2] 企业周刊一周速览[EB/OL].,2006-09-21.
[7] 每周质量报告2006年回顾[EB/OL]., 2007-01-09.
[8]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829.
[9] J.Bamford, “Changing Business as Usual,” Working Woman, November ,1993:62.
一、会计审计中的诚信价值
在新形势下,诚信价值主要指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当前道德建设的重点,是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建立市场经济秩序的基石,是一切职业道德的“立足点”。它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包括职业道德、专业质量、服务水平以及信誉等内容。除了这些内容,会计审计中的诚信价值还有其自身的特点,集中表现在:公司企业中的会计工作者必须根据法律规定、会计行业规则以及所在单位内部规章制度,向企业内部以及社会提供准确、及时、全面的会计资料、信息。它既是企业做出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也是股东、债权人等相关利益者知悉企业运营状况的重要依据。
从上面可以看出,会计审计中的诚信价值不仅包括审计人员个人的诚信,还包括企业行为诚信,其中企业诚信起着直接性、决定性的作用,会计工作人员相对处于被动的地位,很多企业一味的追求经济利益,经常会加入自己的主观判断,做出片面、错误的审计工作报告,从而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现象的反复出现。
为了保障市场经济正常运转,就必须使诚信成为经济发展之魂。会计审计作为经济发展的重心,必须建立起独立的审计诚信体制:因为如果会计审计企业和工作者只是为了谋求自身的利益,而把诚信二字抛之脑后,审计工作就会徒留形式,而失去其监督的真正意义所在。当前,我国市场经济正处于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一旦会计从业者和所在企业不把诚信作为立业之本,不从客观情况出发,一味的迎合被审计对象的需要,不论是进行过低还是过高评估,审计报告都会丧失其准确性和真实性。
二、会计审计中诚信价值的重要性
在会计审计工作中,诚信价值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降低企业交易成本
如果将诚实信用贯穿于会计审计工作中,就会促进相关交易主体建立起有效的信任,进而降低不必要的签约成本、监督成本等,从而最大限度得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
(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交易效率与交易总量和交易成本密切相关。交易成本越低,交易总量越大,就表明交易效率越高。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交易效益的高低取决于交易成本的高低,二者成反比的关系,交易效率的提高也就意味着交易成本的降低。对于企业来说,如果能够依照诚信原则进行会计审计工作中,保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就会大大提高交易双方预期,提高签约的效率。对于社会来说,企业间的诚信有助于加快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降低整个经济运行的成本,从而使企业的经济效率和整个社会的运行效率得到提高。
(三)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一个具备良好信誉的企业,必然会在市场中得到更多交易对象的青睐。因为,诚信是一个企业最无价的利器,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竞争加剧的今天,拥有良好信用度的企业才会对投资者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有利于企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不断发展壮大。
三、会计审计中诚信价值的博弈
我国现阶段的独立审计诚信制度的建设才刚刚起步,注册会计师和审计师都只承担有限的责任和风险。贯彻诚信的会计师和审计师以及拥有良好诚信度的会计审计企业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审计信息的真实性,降低审计失真给社会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降低整个社会的经济成本。在会计审计工作过程中,当诚信价值越大时,所带来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也会变大。相反,当会计审计工作者的个人行为和企业行为是在粉饰相关工作报告时,将会对社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和风险,从而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将降低。因此,在会计审计工作中每一个个体和企业都应当重视提升自身的诚信价值,在博弈中所累积的“帕累拖效应”越优,整个社会的运行效率就会越来越快。
在会计审计中诚信价值的博弈会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被审计和会计审计单位的博弈
在被审计和会计审计单位的重复博弈中,很多企业为了更好的分配和制约权利,将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在管理企业的过程中,企业的所有权者往往会聘用职业经理人从事相关的经营管理,职业经理人相对于股东更了解企业的运行状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二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的现象,股东往往处于被动的状态。而职业经理人为了谋求自身的利益,就会高估企业的经济价值。而股东为了核实职业经理人所提供的企业运行状况,就会聘用或者委托专门的会计事务所对其工作报告进行评估,确认经理人的经营成就,提高审计报告的真实性。
此外,由于很多企业的董事会股东出任企业高管,在对企业审计报告的评估中,变为徒有形式而失去其实质意义的经理自我评价,这就会让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大打折扣。特别是当企业中会计审计师对报告持有怀疑时,经理往往会利用其职权和身份,打压注册会计师和审计师,他们为了不被辞退,只能一再得放弃自身得职业道德,对审计报告得准确性、真实性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
(二)会计审计部门之间的博弈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会计审计行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谋求自身的发展,不断扩大自身的客户范围。在这个过程中,越低的审计成本、越高的服务质量,对于企业吸引新的客户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会计审计部门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取决于审计成本的竞争。从发展过程来看,如果会计事务所以提高效率和交易总量来降低审计成本。对经济的发展是有利的;相反,如果只是单纯的通过弱化审计专业技术的方式来降低审计的成本,就会给社会的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
一、充分认识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不断增强建设农村和谐文化的自觉性
在社会变革和进步中,农村和农民相对其它社会和群体而言,处于弱势和落后的地位,其根本原因在于旧的农耕文化历史沉积的负面因素影响。当前在新农村建设中,不少干部群众只注重村级经济、村容村貌等物质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变,而普遍忽视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进步的根本性作用,忽视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制度体制于一体的文化形态对建设和谐农村的巨大内动力。为此,建议应充分认识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不断增强建设农村和谐文化的自觉性。
1、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和难点在农村,没有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小康社会仍然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而当前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比,农村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更为滞后。这不仅制约着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也制约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因此,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以和谐的文化精神、文化理念为灵魂,塑造新型农民群体,转变农村发展模式,激发农村发展活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2、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和谐的农村文化,可以更好地倡导和谐精神,培育和谐理念,坚持和实行互助、合作、团结、稳定、有序的社会准则,建立和巩固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道德支撑和精神文化基础;建设和谐的农村文化,可以更好地引导和谐理念与和谐发展的思维成为农村社会的共识,营造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文化氛围;建设和谐的农村文化,可以更好地有助于形成诚信友爱、融洽和睦的人际关系和崇尚和谐、维护和谐的社会风尚,有助于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3、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农村文明程度和农民素质的有效途径。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核心的内容在于培育新型农民。只有形成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新型农民群体,才能确保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进一步加大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力度,为培育新型农民提供先进文化的滋养,是努力培养农民思想道德、民主法制、科学技术、参与市场竞争和自主创业等一系列文化意识和素质,改变思想封闭、安贫乐道、求稳怕变、缺乏竞争和冒险精神的小农文化传统,树立创新发展的时代精神,使其跟上飞速发展的社会变革和进步的有效途径。
二、切实加强宣传教育,建立和巩固建设农村和谐文化的思想基础
当前各级组织解决“三农”问题的着力点主要放在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环境建设、农民的社会保障、非农就业等物质条件和经济利益方面,这是毋容置疑的。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各级组织对和谐文化建设还不够重视,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在实际工作中较少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深入地研究、落实农民思想道德、文明素养等教育工作,部分农民群众逐渐被一些低俗、落后、不和谐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所同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农民群体中未能得到完全认同,未能真正做到尚荣、明辱、知耻,农村和谐文化的思想根基还未奠定。为此,建议切实抓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