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有想象力的好处范文

有想象力的好处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有想象力的好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有想象力的好处

第1篇:有想象力的好处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实施 思想政治课教学 有效性关系

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四年有余,四年来,政治教师的授课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伴随着这些变化,在政治课堂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有的教师把“对话”当成“问答”,滥用表扬,探究“泛化”,把“自主”变成“自流”,重视形式,忽略质量。课堂教学表面热闹纷繁,迭起,实则缺乏有效性。

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价值需求。”课堂有效性的核心是指课堂上的主体所获得的具体的学业进步、文化生成或整体发展――当然也就是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评判课堂教学是否有效不仅要看实现了学生发展进步的目标,而且要看为实现教学目标师生耗费了多少时间和精力,学校耗费了多少经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指在现有条件下,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师生以尽可能少的劳动消耗,有效地促进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和社会科学文化素质全面而生动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笔者认为,在新课程实施中,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有效性,必须处理好以下几组关系。

一、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关系

传统的课堂教学非常强调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思想政治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三者是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其中“知识”目标是支撑全部课程目标实施的基础;服从于并服务于能力目标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力”目标是认知能力和和行为能力的发展,组织和呈现教学内容的主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思想政治观点的主体,是优先设置和实施的课程目标。

新的三维目标是对原有政治课程目标的继承和创新,由过去注重知识传授和学科体系,到目前更为注重学生的能力发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在新课程的实施中,部分教师却出现了“矫枉过正”的情况,过分注重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而忽视了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落实,造成课堂有效性低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革课程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习和形成价值观的过程”。新课程强调学生获得知识通过体验感悟,但并非要淡化知识。在三维目标中,知识目标具有奠基性作用,离开知识的习得,也就谈不上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能力和素质是在知识的掌握、建构和内化运用中铸就的,能力不过是内化了的知识综合体现,而素质则是活化了的知识的积淀和升华,我们在重视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培养的同时。绝不能忽视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落实,否则思想政治课就丧失了应有功能和意义。

总之,三维目标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把他们有效地整合,如在讲授《政治权利和义务》的时候,我们通过课堂教学既要让学生知道公民享有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又要在对权利和义务的分析中,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同时通过搜集公民依法行使民利和参与政治生活的事例,增强学生的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激发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提高他们参与政治生活的素养,使其自觉投身于政治生活之中。

二、探究与接受两种学习方式之间的关系

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有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两种方式。对其进行分析可知,接受学习是以教师呈现知识为主导的学习,探究学习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导的学习,两种方式各有其优越性,也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二者又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探究学习需要以接受学习为基础,另一方面探究学习也是促进接受学习的重要条件。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欣喜的看到许多许多老师已经有意识地把这种学习方式引进课堂,这种学习方式确实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令人遗憾的是,这种探究学习的理念在转化为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出现了泛化和异化。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过多地强调探究,缺乏必要的分析和讲解,造成课堂有效性低下。如一位高一年级的老师在讲授《影响价格的因素》这个框题时,教师开始提出价格多变的问题,接着让学生看书十分钟,下一个环节就是把全班分成五个小组,分别讨论教材上的五个问题,又花去十分钟。然后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发言。最后老师用两分钟做了总结,一个框题的教学就这样完成了。由于缺乏教师必要的指导,学生在讨论时,缺乏方向性,代表发言时也是文不对题,这样探究学习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但并不否认教师讲授的重要作用,对一些陈述性的知识,教师不需要也没有必要让学生花费时间去探究。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恰当的讲授、生动的举例,在启发学生思维的同时,还会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正确处理二者关系,把二者统一起来,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两种学习方式各有其优越性,我们倡导探究学习,但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必要的。(2)学习方式要因时、因事、因人而异,不能“一刀切”,要善于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运用适当的学习方式。(3)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探究活动的设计要采取符合学校情况、学生特点的形式。

三、忠实、调适、创生三种课程价值取向的关系

课程实施有三种价值取向――忠实化取向、相互调适取向和创生取向。忠实取向认为。课程实施的过程即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调适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践情景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适应的过程;创生取向认为真正的课程是教师和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课程说是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景中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即有的课程计划只是这个经验创生的工具而已。

新课程改革强调“以人为本”,从根本上了否定了“教材本位”的思想,要求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创生,但许多教师只是片面理解新课程标准,过多地强调创生,忽视了调适和忠实。比如,某高一年级老师在对《货币的本质》进行教学的时候,首先用一个学生表演的小品《一叶障目新编》导入新课,花费十分钟。讲“商品”这个概念时。先由学生思考讨论,代表发表看法,然后老师总结。接下来讲货币的产生先用多媒体展示情景剧 《非洲集市交易》,然后由学生讨论交流,该讲重点内容货币的本质时已经快下课了,只好一带而过。整个课堂尽管非常热闹,也创生出许多具体情景,但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货币的本质,教学目标没有完成,课堂有效性低下。

由忠实到调适,再到创生,体现了教育变革的发展方向,三者之间的层次性不可否认的,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认为三者是排斥和对立的,它们各有其存在价值也各有其局限性,它们之间是对立与统一,包容与超越的关系。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根据现实的情况在三者之间进行平衡和选择。比如,在进行系统知识的教学时,以忠实取向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调适;在进行实践性教学时,以创生取向为主,发挥师生的创造性。既不能一概而论,又不能相互错位。要依据课程目标。以是否满足学生需要。并有利于学生发展为标准,进行选择和平衡。

四、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两种课程内容观的关系

如何恰当处理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的关系,一直是围绕课程改革乃至教育改革的基本问题之一。纵观整个二十世纪,受近代实证主义哲学认识论的影响,对课程内容的选择起支配作用的主要是科学世界。

这种课程内容观强调逻辑、抽象科学的至高无上的价值,忽视甚至排斥活生生的生活世界的价值。在这种课程内容观指导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也是低效的,学生学习主要依靠单向灌输,学的理论知识也不能在现实生活中灵活运用。

新课程改革强调“回归生活”,《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验)》提出思想政治课“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但部分教师却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课堂教学呈现出大量的生活事例和信息,创造出大量的生活情景,但没有从生活世界及时地导入科学世界,使思想政治课教学只停留在生活琐事层面,难以实现课堂教学目标,致使课堂教学缺乏有效性。

新课程改革强调“回归生活”,但并不能因此而忽视科学世界,生活世界是科学世界的基础,是科学世界的意义之源,思想政治课教学表现关注学生生活,而科学世界对生活世界又起着净化、指导和提升的作用,二者是辨证统一的。我们在关注学生生活的同时,更要联系科学发展,把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整合起来,使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既源子生活又高于生活,这样才能顺利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浩亮,冀桐,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与管理,2006,12

第2篇:有想象力的好处范文

中国自古以来就被世人称为礼仪之邦,中国人民历来就有热爱音乐的优良传统。

其实,真正追求科学美的人往往会极力推崇艺术美。音乐美是重要的艺术美。爱因斯坦说过,科学与艺术是相互关联的。提高人类精神境界方面,艺术家往往胜过科学家。他还强调说:“科学和艺术之所以是相通的,是因为二者都需要丰富的想象力,所以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事实证明:想象力丰富的人其创造能力更强,而音乐正是可以大大提高想象力的艺术。

音乐的作用还有很多,他可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可以振奋人的精神,鼓舞人战胜困难的信心与勇气,可以愉悦人的身心,帮助人们解决疲劳,忘却痛苦,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总之,益处多多。

音乐对我们今天的世俗生活也许不会直接带来什么好处,但是音乐可以给我一份心灵的财富,一种与这个世间交流的语言。所以,学音乐,让孩子天天弹琴,唱歌,并不是为了成功,并不是为了把孩子培养成伟大的音乐家,而是让他们多一种生活,多一种快乐的感受,多一份对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热爱的信心。

让歌声伴着孩子成长,让音乐永远流淌在我们生活中。音乐,它单纯而美丽……

第3篇:有想象力的好处范文

一、立足文本,培养学生想象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立足文本引导学生通过合理的想象理解意境。当学生头脑中有了清晰的想象画面时,形象越具体,就越能深刻地理解文章内容、中心思想。如笔者在教学《飞夺泸定桥》一课时,夺桥的“难”,的“勇”,是应该让学生充分体会的重点内容。在“抢时间”和“攻天险”的过程中,笔者是这样启发学生通过想象,入情入境的:白天边赶路边与敌人奋力交战,到了晚上,人在饥饿困乏的状态下,还得坚持冒雨前进,再加上山路极其难走,陡窄、路滑,天色又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那会是什么情景?英雄们手拿马刀,在枪林弹雨中,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又是怎样的情景?通过一系列的想象,同学们很快被战士的英雄形象感染,从中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在类似的想象训练中,随之产生和发展的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此,在文本的解读中,融入想象力的培养,可谓是一举多得。

二、鼓励求异,培养学生想象力

求异思维重在开拓学生的思路,启发联想,要求学生思考问题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并在各种结构的比较中,选择富有创造性的异乎寻常的新构思。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笔者以为除了落实以人为本,更应不拘泥于文本内容,不要束缚住学生思维,学生有了充分表现自己,抒发自己所思所想的机会,他们的思路往往才能拓展开,一些奇思妙想,别出心裁的想法才会瞬间迸发。因此,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鼓励学生求异,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笔者在教学《司马光》一文,学习“只有司马光没有慌,举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问:“司马光使那么大的劲砸缸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被激发,他们畅所欲言,从多角度发表着见解。之后笔者又问:“假如你当时也在场,你觉得还有其他办法救出落水的小朋友吗?”这时,学生又开始从多方面考虑,比较,最后他们一致认为还是司马光的办法最巧妙。这样,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同时,又促进了学生在求异中创新,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

三、续写故事,培养学生想象力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语言意境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历是水融的,所积累的各种信息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教材中,有一些故事性较强的文章,看似故事结束了,但细细思量一下,有时还存在着一定的悬念,可谓是“言虽尽意未了”。对这类文章的处理,笔者是尽量做到解放学生的大脑,引导学生进行大胆想象。笔者珍视灵光一闪,对“想入非非”的学生不当头棒喝,一言蔽之,而是在激励他们敢想的同时给予正面的引导。善于问个“为什么这样想”,“原型”又是什么,来激起学生的表现欲和创造欲。而且指导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进行畅想。这样,学生想象的空间才会变得更为开阔。如《赤壁之战》一文,曹操误信黄盖,大败而逃。笔者是这样设计的:曹操这时候会想些什么?有的学生说:“我不该轻敌,仗着兵力的优势,上了周瑜的当。”还有的说:“我以后一定要勤练水兵,大破周瑜。”也有学生说:“吃一堑,长一智,知错就改,我以后一定要认真研究兵法。”接着,让学生用手中的笔来续写故事。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个学生视角和感受是不尽相同的,对课文进行的续写就会出现不同的版本,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课外阅读,培养学生想象力

第4篇:有想象力的好处范文

音乐是一门创造性的艺术,是开启人类智能的一把钥匙。音乐创造因其强烈而清晰的个性特征而充满魅力,这是因为音乐充满着想象,学生在艺术欣赏、演唱、演奏中展开想象的翅膀,用想象力创造心中的音乐画面形象及内心感受。

学生创造性的培养是课堂的重要目标之一,新颁布的《音乐课程标准》中,把“鼓励音乐创造”作为一项基本理念,就是因为在音乐学习领域中,创造教学同样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发掘创造性思维潜能的途径之一,同时也是引导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的主要方法。这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音乐想象力培养是创造教育的重点。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这是我们每一位音乐教师应当努力探究的问题。我认为音乐学科实施创造性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一、创设情景法,激发学生想象热情

创设情景就是依据想象的条件,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采用故事、音乐、歌词、表演、录象、挂图,以及现实生活中的典型场景等,对学生的感官加以刺激,使他们的心理、行为、情感发生影响,以最佳情绪有目的、有意识地展开想象,从而实现创造教育的目的。

案例:

在一堂欣赏课中,欣赏的内容是《瑶族舞曲》,乐曲共4个主题音乐,欣赏后,我分别让学生谈谈对每个主题音乐的感受,在谈到主题C时,1=C3 3 - | 1 1 - | 1 3 - | 33 1 - | 6 1 1 | 3 63 63 | 2. 1 21 | 6 - - -|…… 这是一段很抒情、很宁静的音乐,我让学生根据歌曲内容描绘你想象的画面。有的学生说听了这段音乐,仿佛感受到在黄昏时分来到了小河边静静地散步;有的说是像在走在软软的沙滩上;有的说像是一位美丽的瑶族姑娘在月光下翩翩起舞……其中有一位学生的答案很特别也很有意思,他说像是一位妈妈在为宝宝唱摇篮曲。这让我很意外,但却非常高兴。我表扬了这些同学,特别赞扬了这位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同学,同时也趁机鼓励全体同学在感受音乐美的同时,能够对音乐的理解产生“奇思异想”,并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之后老师出示瑶族人民跳舞场面的图片,让学生边看边欣赏音乐,在这种情景中,他们把文字描写的形象结合起来,在大脑中构建出新的形象来。

课前有目的地播放一首乐曲;讲述一个故事;吟咏一段歌词等等,都能创设一种良好的意境,再经教师引导,就能促使学生展开想象,这样的想象活动有激情,有方向,目的明确,又有深度,久而久之想象力就会不断提高。

情景创设应力求生动、新异,引起学生注意,以激起想象的热情;但情景创设必须为教学目标服务,适合教学内容需要,不能追求形式;直观材料要精选,展示时机要适当,这样才能收到最佳效果。

二、运用比较法,重新组合,构建新形象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通过现实的比较或想象的比较,并在比较的过程中将其重新组合,可以构建出新的形象来。

案例:

在听勃拉姆斯的大提琴曲《凤凰曲》时,让学生比较乐曲中不同弦乐器的音乐特点,想象所表达的音乐意境。学生听后一般都能根据乐曲主题想象出歌曲的意境,小提琴的音色清澈明亮,使人感到幸福。

比较的方法给人的印象深刻,易于理解作品。在比较时应做到以艺术想象为中心,精心选择比较内容,细致处理和反复练习,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防止简单地处理和枯燥平淡的语言。

三、运用联想法,培养想象力

贝多芬说:“当我作曲时,总是心里描着一幅图画,顺着那个轮廓前行。”可见,音乐作品是一定事实形态联系在一起,与人的生理、心理反映联系在一起的。在音乐欣赏中让学生投身其中,诱导他们通过心理活动设身处地构思,以获得鲜明生动的意象联觉,这就是联想法。

案例:

在欣赏《春》圆舞曲后,我告诉学生:这是一首赞美春天的圆舞曲,乐曲把我们带到了充满春意的大自然中,你一定对美好的春天充满遐想,脑海中会呈现出怎样的情景呢?这时,学生立即展开了想象,有的说:“我仿佛看到同学们迎着春天的朝阳,到学校去学习文化知识……”他们把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都表达出来了。大家的想象虽然不同,但又都符合作品标题的含义,都统一在作者塑造的音乐形象之中,这就是联想产生的创造教育效果。

应用联想法关键是让学生体验音乐作品所抒发的感情,并对作曲家描绘的“音画”展开想象和联想,反之就难以取得较好效果。以上是培养音乐想象力的几种方法,但又不局限于这几种,各种方法也不是孤立的,而是各有特点、互相联系的,往往几种方法可以结合运用。这就需要根据学生特点和教材内容灵活把握,更好地实现创造教育目的。

第5篇:有想象力的好处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想象力

因为人们有了想象力,才能够有许多创新的事物发生,人们才能够有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丰富的想象力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新鲜的事物,创新的基础就在于想象力。在语文教学的阅读中是最容易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创造文字形象化

语文随着高年级的提升教材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书本中不再有图画了,而且文字也越来越多,只要让学生对课文中的文字进行想象力那么出现在学生脑海里的一定会是活泼生动的画面,这就让学生在无意识中进入了作者写作的画面,如果单纯的只看文字学生也不会对这篇课文产生兴趣,更不会花费时间去理解课文的意思,许多事物摆在我们面前,如果我们不利用自己的想象力,就很难对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产生兴趣,因此在阅读的教学课堂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一些文字都想象成一幅幅美丽的图片,进入作者世界当中去,体会作者当时写作的心情。

例如在阅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第五段“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泄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教师应该如何教学生对这段文字进行创造文字形象化的呢?例如:月光是怎样泄在一片叶子和花上的呢?为什么作者不让月光泄在整个荷塘里呢,为什么作者要突出“一片”呢?学生这时就可以想象月光泄在一片叶子和花上的情景以及月光泄在整个荷塘里的情景,学生也可以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进行联想。可能许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没有注意到过月光泄在荷塘里的情景,因此学生就可以进行大胆的想象,在脑海里呈现一幅画面。接着就问为什么说叶子和花是在牛乳中洗过一样……通过各种想象力,学生离作者的世界也越来越近了,学生眼前便会呈现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荷塘月色图,荷塘薄雾缭绕、朦胧和谐,荷塘上月色清幽迷蒙、安谧柔和,在这荷塘与月色的交融中,使学生犹如置身仙境。体会作者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交织杂糅的复杂感情。

二、融汇贯通,体会文章的内涵

学生在对作者文章进行的想象的时候,可能与作者的思路不在同一频道上,也难以达到作者哪种写作的境界,所以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学会融汇贯通,为学生建立一座心灵上沟通的桥梁,使学生离作者写作的情景越来越近,体会文章的内涵。

例如在阅读《陈情表》:“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这些古文并不是像正文那样好理解,好想象,那么充满诗情画意了。教师便会询问学生这些词语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学生们的回答也是千奇百态的,学生完全体会不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也不明白这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也不明白标题中陈情表是什么意思。可能有些学生从字面意思理解一点意思写的是作者的家境遭遇。此时学生就要与作者的思路融汇贯通才能明白作者文章的涵义,教师还要激发学生的各种想象力。让学生把这篇文言文与现实生活中的乞丐进行联想,还可以采用穷困人家的例子进行比较。

三、让学生发挥自由想象力,体现学生的个性发展

第6篇:有想象力的好处范文

关键词:美术;教学;想象力;培养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文学艺术领域中,创作更是离不开想象力。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曾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根据心理学“敏感期”理论观点,学龄初期(即小学一、二年级)的儿童心理发展正处于想象力培养的“敏感期”,这时,如采取恰当的手段加以训练,则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组织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活动,有意识地挖掘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具体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下几点体会和做法。

一、转变观念,提高审美意识

由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实物有密切的关系,美术是小学生身体发展水平和知觉能力、情感态度在生活经验中的自然产物,也是学生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征,教师应该多了解小学生的世界,尊重小学生的思维表现特点:(1)不受造型对象约束,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带有很多印象成分;(2)造型和色彩随意性大,对比强烈,夸张无拘无束,在无意中创造奇特的令人惊奇的效果,这正是小学生美术的魅力所在。

二、课堂中多练习速写,提高学生的观察力

速写是一种快速的写生方法,速写是造型艺术的基础,是独立的艺术形式。在速写中,可以让家长作为观赏者,会不难发现学生作画时充满天真和随意性,如在面对人物速写时,把人物画画得很逗、很自我,有点大师变形的味道。

三、设置特殊教学情境,提高想象力

在美术教学中,要增强学生想象的生动性,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有利于想象的教学情境,不断挖掘美术中的情景因素,并结合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1.有效运用美术教具帮助想象。教师应利用恰到好处的美术演示模型,引导学生根据原有的形状进行想象。

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启发想象。用尽可能多的可视的形象资料,启发学生想象。比如:学生说“小老鼠非常淘气”,淘气这个词就太空泛,没有具体的形象和动态,不好用绘画表现,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把淘气的内容具体化,如淘气得在树上荡秋千,爬上装满饮料的瓶子,在床上打滚等。这些叙述能与视觉形象有关联,易于表现。

四、运用多种形式,培养想象力

在美术教学中,可利用多种形式来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如:欣赏一幅优秀绘画作品时,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然后把头脑中感受最深刻的一幕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要求学生开拓思维,不拘于绘画的形式和内容,只要想象合乎情理,能讲出自己的理由即可。

1.欣赏文学作品,激发学生的再造想象力。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的表述或非语言的描述(图样、图解、模型、符号记录等)在头脑中形成有关事物的形象的想象。例如,没有领略过北国冬日的人们,通过诵读某些描写北国冬日风光的文章,可在脑海中形成北国风光的情景。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让学生以文学作品为依据进行创作,根据自己已有的认识经验,进行绘画,发展再造想象力。

2.通过对比分析,训练学生的想象力。有些美术课的内容,就要采用数学课中的对比分析,去训练学生的想象力,把数字换成图形的方式去训练,让学生感到既熟悉又新鲜。

五、用美术图形技法引发想象,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1.符号法。把大千世界复杂的万事万物概括成简单易学的“符号”去表现,然后组合时再画出它们的不同组合图形,从而使学生产生兴趣。

2.联想法。观察身边的实物或人物,即由视觉和触觉通感到视觉的联想,并把学生发现的实物或人物画出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六、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想象

1.语言描述讲解。教师讲故事的前半部,让学生续故事的后半部,根据自己的感受编故事的结尾,然后进行绘画创作。

2.组织表演,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如让两个学生表演说悄悄话,说好消息和坏消息,让学生观察人物表情有什么不同的变化,并让学生寻找动态特点,加以夸张。通过情景的刺激,引起学生联想自己的生活经验,然后撤掉实物,再进行创作。

七、指导积累生活素材,启发想象力

教师可让学生将班级或家庭中接触到的报刊,杂志,画报中的图片、文字予以剪贴或添画,一来丰富创作素材,二来培养学生的构图、排版能力,于无形中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

八、巧妙利用课桌,构建开放的美术课堂,启发想象力

第7篇:有想象力的好处范文

语文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也明确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小学语文的教学任务是在听说读写等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智力,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则是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

怎样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呢?

一、课前热身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因此,我经常利用上课之前的两三分钟让学生做些热身运动,活跃气氛,营造宽松氛围,使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想象飞起来,语言活起来。有一次,我在黑板上画了一条波浪线,问学生:“看到这条波浪线,你会联想到什么?”学生的回答可谓是多种多样、应有尽有:可口的方便面、起伏的高山、欢快的浪花、弯弯的山路、爬动的虫子、衣服上的拉链……真没想到孩子们的想象是这么的丰富。正如鲁迅先生赞叹的:“孩子是可以敬佩的,他们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要钻入蚁穴……”

二、在识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哲学家康德认为:“想象力是一个创造性的认识功能;它有本领,能从真正的自然界所供的素材里创造出另一个想象的世界。”汉字中表意字不少,了解字义的过程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如:学习“沙”字时,我启发学生这样记忆:“沙漠里水少。”通过一个阶段的示范,学生便能举一反三了。如:学“甜”,学生能联想到“舌头舔着甘蔗真甜”;学“梦”字,能想象到“林下晚上好做梦”……这种根据汉字特点合理联想的方法既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字义,又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和理解能力。

三、在词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教学一年级识字时,我让同学们朗读全文词串,边读边在脑海里想象与这些词相关联的事物。孩子们摇头晃脑地读完后,我问他们:“读的时候,你们想到了什么?“让人惊喜的是,每个孩子都能滔滔不绝地说。有的说,他仿佛在一个盛夏,躲在树下听着知了唱歌、闻着茉莉花的香味,美美地睡着觉。有的说,自己躲在家里,看着窗外倾盆大雨、刮着大风、打着雷、闪着电、轰隆隆……这样,孩子们的想象力在朗读中,在教师的点拨下,在词串教学中得到了充分的培养。

四、在古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例如,《游子吟》一诗的教学,我借助课件指导学生反复吟咏,边读边想象诗人准备外出前,看到慈母借着微弱的灯光为自己缝制衣服的情景,通过影象给学生带来情感上的震撼,体会伟大的母爱,最后发出由衷的赞叹――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在此基础上,学生进行课后练笔,描写母子依依惜别的情景就不困难了。又如《泊船瓜洲》一诗,我引导学生抓住“绿”字,想象春姑娘有一次给江南的原野披上绿装,让学生仿佛进入桃红柳绿、鸟语花香、生机勃勃的景象。如此再三诵读,就不难体会诗人对江南春景的喜爱了。这样,学生就很自然地与诗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思乡。

五、立足文本,在课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合理的想象理解意境。学生头脑中想象的画面越清晰,形象越具体,对文章内容、中心思想的理解也就越深,比如教学《飞夺泸定桥》一文是,启发学生通过想象,入情入境,体会到夺桥的“难”,的“勇”。在“抢时间”和“攻天险”的过程中,可启发想象:在白天一边赶路一边与阻击的敌人打仗,到了夜晚还得冒雨行路,饥饿、困乏,同时山路陡窄、路滑难走,伸手不见五指,是怎样的情景?英雄们拿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又是怎样的情景?通过这些想象,同学们很容易从战士的英雄形象中受到教育和感染。在想象训练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随之产生、发展。

六、延伸文本,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创造的源泉,想象是发明的雏形。”在教学中,应尽量唤起学生脑中储备的有关知觉表象,加以加工、组合;再引导学生或延伸故事情节,或补充课文内容,或创造新的自然、社会环境,从而加速他们的再造想象向创造想象的转化。有不少课文的结尾没有把事情的结果明确写出来,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余地,这就是课文结尾的空白。例如,教学《凡卡》的时候,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凡卡满怀希望把信寄出后,做了一个美梦。是什么美梦?凡卡的信爷爷能不能收到呢?要是凡卡不写错地址,爷爷收到信后将会怎样?又如《穷人》一文,文章结尾写渔夫叫桑娜快去抱回西蒙留下的两个孩子,妻子桑娜却坐在那儿一动不动,这是为什么?当桑娜告诉他孩子已经抱回来时,他会有什么表情?会说些什么?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说说渔夫一家今后的日子将怎么过?渔夫能否把西蒙的两个孩子养大成人呢?

七、在说话、写话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第8篇:有想象力的好处范文

【关键词】 音乐课堂 音乐想象力 创设情景

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是开启人类智能的一把钥匙。音乐创造因其强烈而清晰的个性特征而充满魅力,这是因为音乐充满着想象,学生在艺术欣赏、演唱、演奏中展开想象的翅膀,用想象力创造心中的音乐画面形象及内心感受。

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一、结合唱歌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首好的歌曲应该是词曲有机的结合,而不是片面追求乐句的华丽动听。而音乐教材中正是选用了这样的歌曲。我们应牢牢把握住音乐教材的这一特点,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如在教唱国歌“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句时应讲明曲作者在“中华民族”四个字上,用了坚定有力的节奏,启发学生想象中华民族的凛然正气和大无畏的精神;而“到了”两字后面突然用休止切住,造成一种十分紧张的感觉,使“最危险的时候”得到了强调和突出,在人们被迫发出的层层向上的吼声中出现了大三和弦分解式的战斗号角,给人以强有力的鼓舞,最后用四度上行的昂扬音调反复唱出叠句,“前进!前进!前进!进!”音乐斩钉截铁,充满着向前的力量,犹如中华民族勇往直前的战斗步伐不可阻挡。

这短小精悍的歌曲把学生带到了硝烟弥漫的战场,可结合电影电视中的某些镜头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无形中也使学生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

二、创设情景法,激发学生想象热情

创设情景就是依据想象的条件,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采用故事、音乐、歌词、表演、录象、挂图,以及现实生活中的典型场景等,对学生的感官加以刺激,使他们的心理、行为、情感发生影响,以最佳情绪有目的、有意识地展开想象,从而实现创造教育的目的。

如在一堂欣赏课中,欣赏的内容是《瑶族舞曲》,乐曲共4个主题音乐,欣赏后,我分别让学生谈谈对每个主题音乐的感受,在谈到主题C时,1=C 3 3 - | 1 1 - | 1 3 - | 33 1 - | 6 1 1 | 3 63 63 | 2. 1 21 | 6 - - -|……

这是一段很抒情、很宁静的音乐,我让学生根据歌曲内容描绘你想象的画面。有的学生说听了这段音乐,仿佛感受到在黄昏时分来到了小河边静静地散步;有的说是像在走在软软的沙滩上;有的说像是一位美丽的瑶族姑娘在月光下翩翩起舞……其中有一位学生的答案很特别也很有意思,他说像是一位妈妈在为宝宝唱摇篮曲。这让我很意外,但却非常高兴。我表扬了这些同学,特别赞扬了这位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同学,同时也趁机鼓励全体同学在感受音乐美的同时,能够对音乐的理解产生“奇思异想”,并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之后老师出示瑶族人民跳舞场面的图片,让学生边看边欣赏音乐,在这种情景中,他们把文字描写的形象结合起来,在大脑中构建出新的形象来。

情景创设应力求生动、新异,引起学生注意,以激起想象的热情;但情景创设必须为教学目标服务,适合教学内容需要,不能追求形式;直观材料要精选,展示时机要适当,这样才能收到最佳效果。

三、运用比较法,重新组合,构建新形象。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通过现实的比较或想象的比较,并在比较的过程中将其重新组合,可以构建出新的形象来。

案例:在听勃拉姆斯的大提琴曲《摇篮曲》时,让学生比较乐曲中不同弦乐器的音乐特点,想象所表达的音乐意境。学生听后一般都能根据乐曲主题想象出这是母亲宽厚的胸怀,让人感受到一种伟大的母爱。小提琴的音色清澈明亮,就像酣睡在摇篮中的孩子,使人感到幸福的童年需要伟大的母爱。最后大小提琴合奏,表出人们对童年与母爱那种交织在一起真挚感情的赞美。比较的方法给人的印象深刻,易于理解作品。在比较时应做到以艺术想象为中心,精心选择比较内容,细致处理和反复练习,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防止简单地处理和枯燥平淡的语言。

四、运用联想法,培养想象力

贝多芬说:“当我作曲时,总是心里描着一幅图画,顺着那个轮廓前行。”可见,音乐作品是一定事实形态联系在一起,与人的生理、心理反映联系在一起的。在音乐欣赏中让学生投身其中,诱导他们通过心理活动设身处地构思,以获得鲜明生动的意象联觉,这就是联想法。

如在欣赏《春之声》圆舞曲后,我告诉学生:这是一首赞美春天的圆舞曲,乐曲把我们带到了充满春意的大自然中,你一定对美好的春天充满遐想,脑海中会呈现出怎样的情景呢?这时,学生立即展开了想象,有的说:“我仿佛看到同学们迎着春天的朝阳,到学校去学习文化知识……”他们把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都表达出来了。大家的想象虽然不同,但又都符合作品标题的含义,都统一在作者塑造的音乐形象之中,这就是联想产生的创造教育效果。

想象力给音乐插上了翅膀,同时也给音乐欣赏增加了无穷的魅力。我们可以从传统乐曲《百鸟朝凤》中对鸟鸣的摹仿,想象出群鸟竟鸣的美丽图画,从打击乐合奏《老虎磨牙》中鼓梆的刮奏、大鼓鼓面上抓奏等技法,想象出猛虎长啸震山川,扑击撼五岳的威猛形象。更可以从法国作曲家拉威尔的《鹅妈妈》组曲之一《小矮人》中,双簧管悲凉凄切的旋律,圆号迟缓的节奏中,想象出孩子们孤独伤感的情绪和森林里令人不安的寂静,产生强烈的共鸣。

第9篇:有想象力的好处范文

奥地利的“想象幼儿园”

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有一所别具一格的“想象幼儿园”。

走进其中一间教室,犹如走进童话世界。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把自己装扮成美丽的白雪公主、可爱的灰姑娘、可怜的丑小鸭、凶恶的大灰狼……当然,仅仅当演员是不够的,孩子们还争当“小小安徒生”,创作出更有趣的童话故事、更多的童话人物。

在被命名为“太空世界”的教室里,孩子们驾驶着模拟太空船,遨游“浩瀚的宇宙”。有一间教室布置得像农舍,家具和装潢都十分朴素。一架老式的织布机立在教室一角,孩子们可以自行操作。镰刀、锄头和铲子让城市里长大的孩子想象农夫劳作的艰辛。破旧的摇篮里,躺着几只或断腿缺臂,或表情呆板,或衣衫褴褛的布娃娃,正等待着孩子们为它们穿上新衣,或另行设计、组装。当然,这也需要想象。

在手工教室,孩子们使用特制的小型刨子、锯子,切割出不同形状的小木块,并涂上颜料,最终制成一套积木。在缝纫教室,孩子们学习穿针引线,为玩具熊或布娃娃缝制自行设计的新衣。在烹饪教室,孩子们试着用普通的瓜菜,做出美味的家常菜。在绘画课上,孩子们被要求通过朗诵或欣赏诗歌来描绘出诗歌的意境。此外,孩子们还要上雕塑课和木刻课,古老的艺术帮助孩子们在更宽广的想象世界里飞翔。

这所幼儿园不开设电脑课,甚至不鼓励孩子多看电视。园长解释说,电脑当然要学,但不是在幼儿期,而是学龄后,因为技术虽给人类带来了方便,也带来了懒惰乃至不思进取。相反,他们期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孩子们获取一种平衡,或至少让他们明白,即使科学技术发展至顶级时期,人们仍需要从事许多原始、平凡的活动。

(孟秦)

澳大利亚:想象力比书本知识重要

澳大利亚教育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坚信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所开设的课程中,除了必修的主课外,还有许多有趣的选修课,学生可以充分发展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学校提供设施完备的美术室、音乐室、微机室、化验室等,对学生全天开放。

相应地,学校对学生的考试测评也是多元化的,不以学生笔试成绩为唯一标准。如果学生有绘画特长,学校可以让他做一份海报;如果学生有演讲特长,学校可以参考他的演讲成绩;如果学生有写作特长,学校会组织他们参加写作比赛……这些都将成为考核学生的参考指标。

澳大利亚的中小学各有特色,有的学校建有电视台基地,有的学校组建摩托艇训练队,还有的学校专门开设各类野外生存训练课程,等等,使得学生的兴趣及创造力得到了尊重和认可,自信心也在不知不觉中树立起来,各个方面都得到均衡发展。

(劳琴)

日本的“孩子写剧本”项目

为培养小学生想象力和表现力,日本早在2008年就启动了“孩子写剧本”社会活动项目,认为开展这项社会活动有三个好处:

第一,能让孩子与朋友的关系更亲密。写剧本,无非是想象剧中人物的心情及性格来进行写作。因此,通过写剧本可以增强孩子对交际对象心情的想象力,而且还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心情。对于那些不能想象对方心情,欠缺表达力的孩子来说,写剧本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锻炼手段。

第二,帮助不擅长写作的孩子、性格内向的孩子达到投入的状态。“孩子写剧本”项目的课程是以三木、内馆牧子、山本睦美等剧作名家的作品为基础,让小学生在欣赏之后改写、续写或仿写。因为剧本与作文和日记有明显的不同,所以对于不擅长写作的孩子、性格内向的孩子及家庭有问题的孩子而言,是一种培养专注力的好方法。

第三,培养思考能力。小学校长铃木表示:“学生写作剧本能培养思考能力。”该校把写剧本引入课堂,效果非常好。比如,历史课上,老师让学生即兴创作与课堂知识相关的剧本,20分钟完成一幕,然后表演。通过写剧本,学生们更深刻地了解了历史,还对人物的心情及性格仔细进行了一番想象,可谓一举两得。

(竹下)

美国:用艺术教育启发想象

美国小学的艺术类功课比中国丰富,因为美国人认为,艺术熏陶是培养孩子想象力的重要手段。大家知道,达·芬奇是著名的意大利画家,在绘画艺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别忘了,他还是一位发明家。达·芬奇在1495年就画了一幅降落伞的草图,许多年以后,法国科学家根据这幅草图设计了现在的降落伞。由此可见,艺术与创造发明大有关联,秘密就在于,艺术和创造发明都需要丰富的想象。所以,让孩子用艺术的方式,在纸上自由涂抹心中的想象世界,对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大有益处。

在中国的小学,老师通常会拿出绘画样本让全班同学临摹,谁模仿得逼真,谁得分就最高。与此相反,美国老师会鼓励学生自由想象。有一节绘画课,美国老师告诉学生们:“来,你们都画一个外星人吧。”下课时,老师收到了几十个关于外星人的画作。无所谓标准答案,更谈不上模仿得是否逼真,只要是用心设计外星人的孩子,都得了高分。

除了绘画课,美国小学的音乐教育也值得称道。每次参加孩子们的学校音乐会,我都会感慨一番。美国小学生到了三年级,人人都要选修一门乐器演奏。随后,到了初中和高中以后,这门乐器演奏也会跟着孩子们一起升学,难度越来越大。我相信,选修乐器的中国孩子肯定大有人在,但在中国小学里,高质量的音乐普及教育肯定不如美国。中国孩子在音乐教育方面的总体缺陷,无疑会影响他们的想象力。也许你会不解,音乐和想象力有什么关系?大有关系。作曲家是根据什么创造出美妙的音乐的?一定离不开丰富的想象。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失聪后的贝多芬,他晚期的创作被认为是“超越了以前所有音乐,向人类想象力所能及的最高领域翱翔”。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就没有贝多芬的晚期成就。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