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艺术教育的内涵范文

艺术教育的内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艺术教育的内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艺术教育的内涵

第1篇:艺术教育的内涵范文

作为未来社会文化艺术事业的栋梁,艺术院校的学生如果缺乏人文知识的底蕴,不了解人类的发展文明、社会发展规律,将不会有艺术创作的创新。因此,针对艺术院校学生的人文内涵建设,记者采访了艺术院校相关专家,探讨艺术生的文化素养以及教育改革背景下艺术院校文化课程的建设等问题,以期能够窥探到当前艺术院校人文内涵建设努力的方向与成果。

审视二分模式 促进教学改革

大学的功能无论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还是社会服务,文化建设都应渗透其中、贯彻始终。然而,艺术院校的专业课与文化课二分分化的历史由来已久,重“专业(技巧)”轻“文化”的现象在各个艺术院校都明显存在。每当谈及艺术类学生的人文素养时,很容易将问题转向对文化课教学的追问与反思。当其他高校在试图强化学生人文内涵的积极行动中纷纷向艺术世界求源头活水时,艺术院校更应当超越长期沿用的二分模式所形成的思维格局,在反思文化课教学的同时,积极彰显艺术专业自身的人文内涵与魅力,梳理与建构注重人文底蕴的支撑与活化的专业能力培养模式。

在中国美术学院社科部副主任葛加峰看来,当下艺术院校具体的文化课教学现状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面临着一些困境,其中,最突出的是专业与文化二分模式中发展的不平衡。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艺术院校专业学科建设深化与拓展力度很大,特别是艺术学升格为门类,更是推动着新一轮的艺术学科建构。而文化课程教学基本沿用半个多世纪以来惯有的课程拼盘模式,课程设置和建设的结构性创新显得不足。第二,由于专业教学改革的深入和时代的新要求、新课程的不断增加,以及专业建设创新所形成的新的教学机制,使文化课的教学课时数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少,特别是一些人文核心课程课时与上世纪相比有不同程度的压缩。第三,相比于专业教学积极回应时代需求,不断拓展与创新,由文化课程设置而形成的文化课教师队伍,对艺术和艺术教育发展的敏感性略显不足,加之一些自我设定或外在设定的局限,在探索艺术院校文化课教学形式与内容上的革新难度不小、力度有限。

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助理吴杨波,站在艺术与文化的关系上对此进行了解读。在他看来,艺术院校的文化课教学确实是一个令人备感艰难的课题。自西方文艺复兴,艺术有了“学院(academy)”这样的教学研究机构之后,艺术院校就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力量:大多数人被艺术本身的内在实践性和自由度所吸引,专注于艺术自身的形式语言逻辑;另一些少数派则忧心忡忡,他们深知艺术若不与其他人文学科相联系,不能用其他学科听得懂的文字语言表述自身,艺术家就会有沦为工匠和杂耍艺人的危险。艺术学院的建立,恰恰是后者推动的结果。在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朗基罗、达・芬奇等人正是后者的代表。在早期的艺术学院内,广泛邀请人文主义学者和艺术家做讲座、讨论人文课题,是艺术学院保持活力和持久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在当代,中国的艺术院校被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诸如“科研”“学士学位授予”等人文学科通行的方式构成艺术院校日常运行的一部分,这无疑是积极的、有意义的。但是,艺术语言的特殊性在于其不能被文字语言所直接描述和理解,两者的转译至今仍然是重要的和悬而未决的美学和哲学命题。从艺术院校受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既然文字语言和线性思维不能帮助解决艺术内部的实践问题,那么以文字语言为基础平台的文化课教学被冷落和被边缘化也是顺理成章的了。尤其在信息时代,人文学科知识和认知体系的更新日渐加快,日益固化僵化的文化课教学自身存在着不变革就走不下去的窘境,更何况要让那些本来就对用文化课来滋养艺术专业实践不抱希望的学生强打精神坐在课堂里,用类似记考勤和修学分等规训手段强制学生就范,这为难了学生,也为难了那些教文化课的教师。

针对艺术院校中专业课与文化课的二分化模式,长期从事一线教学的长春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李树君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目前艺术院校的“文化课教学”在各校本科人才培养计划的安排中,从“计划”制定者方面看有五点需要关注的问题:第一,在“艺术学”升级为门类后,在“文化”水平提升方面,至少与“文学”门类的“标高”比较,还缺乏主动、积极的“集体意识”;第二,在以往特别是当代全球文化交流频率加快、形式现代化(如互联网)、波及范围日益扩大等的形势下,我国“艺术人”对文化的民族性、艺术人的文化性缺乏认识、行动上的自觉、自立、自强;第三,“艺术人”对自身“文化”基础/高度(水平)的自省意识不够,“惯性现象”是40岁前把精力都用在专业技巧的反复加强、提高上,轻专业理论,遑论专业外的“文化课”;第四,随着专业负责人的老、新接力,根深蒂固的“专业思想”周而复始轮回、难以自我革新和升华,常想的是“‘专业课’应提前安排,第一学期就得安排专业课,不然‘专业课上得太晚,学生在四年里学的东西也不够’”,安排“文化课”的理念不明晰;第五,“文化课教学”的教师对各专业的了解不同、不够,使得教学活动与学生所学专业的联系与互动状况参差不齐、难尽“艺意”,更导致艺术专业师生长期对此不重视。

导致这些现象的成因则要从更深层次来探究。在过去和当下,我国高考文、理分科,艺术考生对“大理”是彻底抛开,对“大文”则是低于文科考生的要求去学习;在学生阶段和青年时期都是“重艺轻文、轻理论重创作”;往往是在专业上有所成就,或成为艺术家后才去加强自身“人文”的东西。此外,一些艺术院校在长期的办学中形成了重专业、比技巧的风气;艺术类专业的师生对现状习以为常,且在“读书”上有欠缺,受专业宽度的自我局限。因此,在这种氛围下,艺术院校积极提升学生的专业技术技巧难免忽略人文内涵建设。

二分模式融合 彰显人文魅力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仅仅依靠每周一两节文化课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明显是不够的,通过专业课程输出文化知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并借此作为一种提升学生文化内涵的教育方式,在记者的采访中得到很多肯定的回答。

在教学中,李树君注意引导学生树立“没有文化,哪有创意”“艺术设计人一定是合格的文化人”“中国艺术设计人首先要懂得祖国才能在世界‘设计与文化’中找到‘自我’”“中国当代艺术设计人应该为百年后的子孙们留下既具有时代意义又有中华民族自己特征的设计文化符号”“艺术设计人才的文化修养要从青年时做起”等理念;同时,在教学内容上把文化、民族文化、文化的知识点与设计现象、作品结合起来,如解析作品的不同维度、把我国古代诗文的语言表达引入、要求学生研究设计现象和作品时加入文化思考。

在“田野考察”教学中,李树君把对中国艺术设计文化的考察分成了站在东北向南望的“黄、绿、蓝三条线”进行了教学探索实践,北线“黄河设计文化”以“丝绸之路”“黄河文明”“黄土地”为主的线面展开,中线“长江设计文化”从长江下游上溯至川滇黔,以徽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等为主的线面展开,东南线“海洋设计文化”是对沿我国东部海岸线,从辽东、胶东、东海到南海的各省区代表性的城市和乡村的系统观照。对这“三条线”的教学考察活动,北线做得比较多,中和东南线主要集中在代表性的地方。这种“田野考察”的教学方式,无论是专业教学还是人文素质的提升,师生的收获是比较多的。

吴杨波所在的广州美术学院,艺术类学生的文化课成绩逐年上升,现在基本上达到普通二本高校的水平,除了艺术实践外,学生对人文学科的求知欲旺盛。如果遇到在文化课教学中有锐意革新的教师,这一代学子还是很愿意从文化素养上提升自己的。广州美术学院的文化课设置属于主流,但会给教师教学改革和提升以很大的自由度。文化课教师研究心态明显,积极性较高。吴杨波在油画系常年开设一门课外读书课程,每个月精读讨论一本西方现当代人文经典,并结合艺术专业学生的创作,让学生进行主题讲演。吴杨波坚信,这些人文素养的培养也许不能直接在作品中体现出来,但必定会在一个长时段中赋予青年艺术家更为开阔的思路和更为缜密的思维方法。

中国美术学院文学课程教学从建院始开设,虽几经变化,但其致力于艺术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之目的一直不变。葛加峰认识到,诸如学生的人文内涵等问题,只要提及,就常常隐含着一种焦虑,并以一种怀疑性,甚至以否定性思维加以审视。这种反应本身是一种现代性的反应,即在反观中,常常强化为当下的危机或衰落,同时美化了过去。换句话说,我们只有将今天的学生与过去的学生比较,看到差异,而不是比较优劣,才能有效地形成问题,并寻求当下的对策。当下艺术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在知识构成、感知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与过往有着深刻的差异,针对差异,寻找改革与创新是必然的选择。就现有课程格局来说,顺应变化的自适性调整张力明显不够。中国美术学院目前的文化课程设置情况与其他艺术院校可能大体一致,就课程性质来说,含必修与选修两部分,必修部分包括思政、文学、外语、体育、计算机、美术理论和中外美术史等,选修内容则相对多样,但教师队伍及学科、教学安排等原因,张力还是有限的。他在《文之悦:中国美术学院文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步》一文深入探讨了艺术院校文学课程的改革目标、内容和关键问题,他指出,(艺术院校)目前主要存在着教学内容与课时不足的矛盾、内容的精英品格与学生当下感性接受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后者,已然成为当下文学教学必须认真面对的一个难题。借法国哲学家罗兰・巴特的《文之悦》的书题,指其内涵已将学院营造“四通”成才之境、会通履远之格的要求融于其中,围绕“读”“写”“悟”“养”四字展开。

对此,葛加峰认为具体应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1.回归语言本体。无论文学的形式如何多变,其本质仍然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的立足之本,同时也塑造和规定了文学的特性。所以,文学课程需回到语言本身。2.重建阅读空间。文学离不开新鲜的感受、心灵的碰撞、灵魂的触动,但这一切需建立在对“文学”本身的阅读之上,包括对作品的阅读、对作家人生的阅读、对于所反映时代的阅读。3.内化写作自觉。语言的回归与文学的阅读同时表现为写作的能力,文字是思想、情感、逻辑的载体,通过文字的写作,融学识、情志、思辨于一体。因此,写作能力的提高不在于通过简单的训练来实现,而是要使学生认识到写作关乎人的整体能力,通过教学不断内化写作的自觉。4.贯通文心艺理。创造是文学的特性,也是一切艺术的共同本质。对于美院学生,更应该发扬其艺术底蕴与创造特长,实现文学与美术的相互渗透。5.体悟生命律动。“文学即人学”,文学与人的外在感知和内在体悟息息相关。与文学的接近从“由此及彼”的体验交融开始,借助作品营造的种种情境、透过作家勾画的激越人生、亲历时代营造的波谲云诡,由外及内、由表及里。6.彰显人文魅力。文学是人文精神充分呈现的一种形式,涵盖情感与理思、智慧与决断、道德与欲望、世故与人情,其外延涉及人物、历史、哲学、政治,甚至物质文化与日常生活,因此,课程不囿于“文学”一隅,从而激发学生人文热情和潜移默化的人文养成。

各种调整均为适应大学发展的新规模与新要求。葛加峰认为,艺术院校专业与文化二分教学模式,很自然地将人文内涵的养育职能主要指派给了文化课教学,这种思维如果不改变,难有突破性的发展。这里需要解决的是两个问题:一是人文本身的认识,即不是在纯粹的人文知识上的教育,而是一种与人相关、与物相关的人文情怀的形成与执守,专业教学无疑应该有这种人文的自觉,换句话说,艺术院校专业教师的学者化程度有待进一步强化。二是多学科对艺术学教学体系的内外支持功能与可能的探讨,艺术学体系既是稳定的,也是开放的,如何将人文核心内容由内而外整合,而不是简单的专业与文化二分逻辑,才能更加积极、有效地以人文激活专业教学。当然,具体的实践难度肯定不小,其中既有认识上的问题,也有机制上的问题。

加强德育建设 弘扬正能量

人文内涵建设的内涵还包括引导艺术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给大学生德育带来巨大挑战,艺术类大学生德育形势更加严峻。新时期,艺术院校大学生德育建设工作面临新的问题。

“挑战”在历史上总是存在的,只是时代、内容的不同。艺术类大学生、人才之“德”的确立在历史的大时空里看,应该是弘扬“真、善、美”、为人类文明传承和发展输出“正能量”,那些彰显“假、恶、丑”“负能量”的行为、作品都是人类所不齿的,这个本质性的问题不能偏离。在新时期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德育工作中,李树君提出应注意以下六个问题:一是“艺术人”应该比一般“社会人”的品行更美好;二是“艺术人”的个性应该是优点的代名词而不是缺点的张扬;三是“艺术人”的“文化风骨”应该更好、更阳光;四是“艺术人”对社会道德建设的责任应该更多、更直接;五是“艺术人”的家国、民族情怀应该更正确、更健康;六是“艺术人”对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应该负有特殊的责任。解决了以上问题,就应该可以让社会对“艺术人”重新评价、更为尊重,“艺术人”的道德水平、个人魅力、社会价值就会大大提升。

德是艺之根,艺是德之华。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双重功能,既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也是进行人文教育的主要途径。中央戏剧学院思政部教师刘竞艳认为,在教学实践中建立思想政治课和人文教育素质教育有效结合的机制,对提高艺术院校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对艺术院校学生人文知识的增加、人文思想的理解、人文方法的掌握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注意把两者在教育方向和内容上结合起来,特别是内容上,政治理论课涉及哲学、经济学、历史学、伦理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美学等多门学科,人文素养也涉及这些相关学科,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涉及人文素养的诸多方面,而且涉及人文素质教育的精华和经典部分。此外,还要探索新的教育方法促进二者的结合。

第2篇:艺术教育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灰色系统 白化权函数 内部控制 评估

一、引言

以往在对企业进行风险评估时,一般通过概率统计并利用回归分析、方差分析等评估企业财务风险,或者聘请专家、审计机构对企业结构、人事制度等打分评价。无论采取何种方式方法都会存在以下几点缺陷:一是采样数据大,利用概率统计得到的指标往往需要大量的数据才能做到量化规律;二是数据只能单一反映某一情况,不能分析因素之间的关联程度;三是对于一些定性评估人为主观因素较大,往往不能准确反映企业真实状况。

端点三角白化权函数的灰色聚类评估主要将同类因素归并,并检查众多因素中是否有若干个因素大体上属于同一类,同时利用这些因素的综合平均指标或其中一个因素来代表相类似的若干个因素,使复杂的评估系统简单化;另外灰色聚类评估主要是通过典型抽样数据得到灰色关联聚类,因而不会因信息缺少导致对企业风险评估误判。因此通过灰色聚类评估得到的评估值比其他方法获得的评估值更能反映企业的实际状况,特别是对于信息较少、数据不透明的企业更加适用。

二、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企业风险的存在主要是由内因与外因相互关联、共同作用造成的结果,而只有一个完整科学的指标体系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出企业实际状况。通常指标的选取主要采取定性与定量两种方式,定性指标主要通过多名专家、评委以及审计机构判断打分得到,例如:董事、监事及经理等高层结构是否合理、监督机制是否完善等综合评价得到;定量指标则主要是通过企业财务指标、年度报表等得到,例如:资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以及成本费用利用率等。根据企业运行机制以及专家意见,我们选取了8个一级指标和22个二级指标,具体如图1所示。

(一)样本公司指标选取

为了便于对评价模型的直观认识,本文选取了国内两家上市医药制药公司作为比较对象。医药制药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有着对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等严格控制要求,而且,在经营中存在风险程度高、研发成本大、要求产品质量更稳定等特点。鉴于上述情况,本文选取医药制药行业作为研究对象来具体说明内部风险控制体系的建立与评价,希望能够完善医药制药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实现整个行业的正规、健康稳定的发展。

本文筛选了国内上市140多家医药制药行业,选取两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企业来说明模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其中A企业是我国著名医药制药公司,其主营业务为:化学原料药、化学药制剂、中成药、中药材、生物制品等,由于经营得当、产品质量过硬,是我国医药制药业行业的佼佼者;B企业也是一家以中药原料药、西药原料药生产、销售及研究的公司,由于近年来公司经营不善、财务费用负担沉重、加之结构制度不合理等因素,导致企业年年亏损,处于破产边缘。

(二)指标权重的确立

利用多层次权重解析法AHP确定一级指标与二级指标的层次权重,并计算出组合权重,得到如上页表1所示各指标权重。

(三)评价指标灰类

根据专家评估意见,将指标取值规范在[0,100]之间,并根据评估要求将风险等级分为“差、较差、一般、良好、优良”5个灰类,相应的区间为:[30,45),[45,60),[60,75),[75,85),[85,95),即:α1=30,α2=45,α3=60,α4=75,α5=85,α6=95,延拓值为:α0=10,α7=100。通过全面分析、深入研究、专家意见分别得到了A、B两个企业的实际评估值,如上页表2所示。

三、端点三角白化权函数的灰色评估模型算法

定义1:设有n个聚类对象,m个聚类指标,s个不同灰类,根据第i(i=1,2,…,n)个对象关于j(j=1,2,…,m)指标观测值xij(i=1,2,…,n;j=1,2,…,m)将第i个对象归入第k(k∈{1,2,…,s})个灰类,称为灰色聚类。

定义2:设j指标k子类的为白化权函数f■■(・),称x■■(1),x■■(2),x■■(3),x■■(4)为x■■(・)的转折点。其中对于指标j的一个观测值x,可由

计算出其灰类k(k=1,2,…,n)的隶属度f■■(x),其中λk =(αk+αk+1)/2 。

定义3:设x■■(i=1,2,…,n;j=1,2,…,m)为对象i关于指标j的观测值,fkj(・)(i=1,2,…,m;j=1,2,…,s)为j指标k子类白化权函数。若j指标k子类的权η■■(i=1,2,…,m;j=1,2,…,s)与k无关,则称:

σkj= ■f■■(x■)η■

为对象i属于k灰类的灰色定权聚类系数,其中ηj为指标j在综合聚类中的权重。

四、实例研究

根据表1指标权重值与表2评价指标端点灰类和实际值,利用matlab软件计算出A、B两个企业的指标白化权聚类系数(X1,X2,……,X8)与综合评价系数(X),具体值如表3、4所示。

从表3得到A企业的白化权聚类系数最大值为σ4=0.6237,说明A企业内部控制综合评价处于“良好”等级,各方面指标系数也大都处于“良好”状态;而从表4可以看出B企业的白化权聚类系数最大值为σ2=0.4482,说明B企业内部控制综合评价处于“较差”等级,进一步分析八个因素的聚类系数,较差等级的最大值

{σ2j}=σ22=0.0458,说明“管理因素”是影响B企业最大问题所在。通过实际调查发现B企业之所以造成业绩下滑、公司亏损,还是与其管理不当、经营混乱相关,例如该公司2002年至2008年期间,未按规定披露将资金提供给控股股东与其他关联方使用以及对外担保与银行借款等事项;同时该企业还存在费用率较高、财务费用负担较重等情况,2009年1-9月期间费用率就高达84.21%,过高的期间费用也是导致公司亏损的主要原因。

五、结论

通过实际证明基于端点三角白化权函数的聚类评估模型用于企业内部控制等级评估得到的结果真实可靠、方法简单实用,可以广泛运用于各行各业评估系统之中。但是本文存在主要不足之处就是分析数据全部采用专家评估打分得到,一些定量指标(如:每股指标、财务指标、盈利能力、运营能力等)由于文章篇幅所限没有设计到模型中,下一部应注重将定性分析与定量相结合,使模型更具有代表性、可靠性。

参考文献:

1.刘思峰,党耀国等.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邓聚龙.灰预测与灰决策[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3.魏巍,朱卫东,王锦.基于证据理论的内部控制风险评估体系评价[J].财会通讯,2011,(2).

4.财政部会计司.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5.戴春兰,揭火艳.企业内部控制风险评估数学模型探析[J].财会通讯,2010,(4).

第3篇:艺术教育的内涵范文

论文摘要:学校艺术教育只有正确理解儿童艺术“自由率真”的内涵。通过“文化情境”这个特定艺术教育时空的创设和涵养,以价值弘扬作为儿童人格完善的基础。以诗意追求作为人格完善的彰显,以生态作用作为人格完善的关键,全力塑造儿童的艺术人格,才能使儿童的精神生命得以健康成长。

儿童身体在不断成长的同时.儿童的精神生命也在逐渐生长。大多数学校艺术教育缺乏对儿童精神生命的关注,缺乏对儿童精神生命的深刻理解。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把关注儿童精神成长作为提升学校艺术教育水平的重要策略。

一、“自由率真”:艺术教育生命的内涵

儿童有着自己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评价观.有着自己认识世界、探索真理的智慧观。有着自己贯穿游戏形式、充满梦想色彩的艺术价值观儿童以一颗纯真的童心.以一种开放、通融的视野.去真实发现世界和真实表现世界。在发现和表现世界的过程中.儿童自由地建构着精神世界。观照儿童精神生命成长的历史,不难发现,“自由率真”是儿童精神世界的深刻内涵。

深刻理解儿童精神生命的深刻内涵.对于改革传统艺术教育观念,推进新一轮艺术课程改革具有先导作用。唯有理解“自由率真”的精神内涵.才能从观念上真正

理解儿童:也只有理解“自由率真”的精神内涵.才能在艺术教育过程中自觉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更好地护导“自由率真”的精神生命.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两个关系。

一是心灵自由与艺术自由的关系心灵自由是儿童的“本我”,艺术自由是儿童的“超我”。唯有心灵自由.儿童的艺术创作才会真正表现“自我”:也唯有创设艺术教育的宽松环境.不受成人先见的束缚.儿童的心灵才会得到更好的舒展。心灵自由是基础.艺术自由是发展,夯实基础.促进发展.儿童的艺术教育才真正具有活力。

二是个性率真与艺术稚趣的关系儿童只有让率真的个性在作品中得到充分的表现.儿童的艺术稚趣才会天然地流露出来。因此,个性率真是形成清新、自然、淳朴的儿童“艺术魂”的关键所在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应全力保护好儿童的艺术稚趣.不要为了所谓“艺术价值”.以成人的高见任意拔高艺术作品中的思想境界这样做会导致个性率真异化为“成人式的虚伪和矫情”。

二、“文化情境”:艺术教育生命的时空

《艺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所提出的艺术课程性质的“人文性”、艺术课程价值的“文化功能”、课程目标分目标“艺术与文化”等内容.从不同角度强调了艺术与文化的密切关联性。基于教育的文化传递功能和价值引导功能.通过艺术教育的途径.挖掘艺术中深刻的文化内涵.在师生“经验共享、视界融合、灵魂感知”的过程中。凸显文化的精神价值儿童以凸显的文化精神价值作引导.去自主地建构儿童文化价值观,同时其艺术潜能得以开发.精神生命得以不断涵养和生长。

艺术抽空了文化.艺术就缺失灵魂:文化无艺术的拓展.文化就缺乏应有的生机和活力文化与艺术血脉相通.因此艺术教育应努力创设多姿多采的文化情境.使学校的艺术教育充满浓厚的文化气息。

艺术哲学家丹纳认为。“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精神和风俗概况。这是艺术品最后的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这种“时代精神和风俗概况”就是一种“文化情境”.艺术的文化情境就是一种“文化内涵”时空的意境再现。从文化情境的主体层次来看,有化情境、儿童文化情境。从文化情境创设的方式来看.有现实文化情境.包括课堂文化情境、生活文化情境、作品文化情境;有虚拟文化情境.包括基于历史的文化情境历史在儿童视野中是一种虚拟的状态)、基于“网络”的文化情境。

学校艺术教育应多层次、多途径刨设能发挥良好功能的文化情境。儿童的艺术潜质不断地受到文化情境的浸染。儿童文化的底蕴就会不断的加宽、加厚。具有文化情境的艺术教育.就会引领学校的艺术教育走向艺术“文化化”和文化“艺术化”的整合、兼容的发展格局。文化情境创设应遵循以下原则:(1)涵育普遍人性。普遍人性是艺术审美的重要标准。文化情境涵养普遍人性.艺术教育才真正具备审美功能,缺失普遍人性的文化情境.艺术教育就会走上纯技巧性的“刚性操作”。(2)涵养人文精神。通过增加文化情境的文化含量,儿童在艺术历史、文化意蕴中感受、体验艺术的愉悦,精神得以振奋、塑造和陶冶。(3)涵盖教育价值。文化情境要具备教育情境意义的相关性.文化情境才真正具有教育价值无教育价值的文化情境只是艺术教育的形式化点缀文化情境的教育价值以交互价值为基础,以共享价值为拓展.以智慧价值为提升,以精神价值为终极。无交互价值的文化情境.难以产生资源共享的空间;无博大的艺术时空,艺术智慧的产生就会走向狭隘化.干瘪的智慧又何谈精神的追求?

三、“人格完善”:艺术教育生命的意蕴

人格是儿童情感独立、自由的世界.是指儿童性格、气质、价值观、尊严.品性、情趣等特征的总和,也是儿童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内化和沉积儿童人格教育逐步使儿童心理素质得到综合优化完善的人格是儿童精神世界的最高境界注重对儿童的人格培养.应该是当今基础教育所倡导的最基本的教育理念。而教育的最高追求是个体人格发展和完善的过程艺术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途径.理应担当起“人格塑造”的重任。

艺术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它对人的精神起着一种感化、净化、升华的作用。“美的教育旨在培养美的人格。美的人格是自由人格的表征.它要表现的是对人性异化的一种否定.对人的自由人格的一种肯定”基于“美的人格”的认识.儿童艺术人格培养应正确处理以下关系:(1)“文化人格”与“实践人格”。儿童在具有人文底蕴的教育情境中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人格,有着健康的文化人格的儿童,在艺术实践中,通过感染、熏陶、共鸣、体验等感性经验生成过程,逐步形成自己的实践人格文化人格是实践人格塑造的基础.实践人格走向完善.又会促进文化人格的健康发展。(2)“原生人格”与“审美人格”。儿童艺术教育中的原生人格.是儿童艺术人格中的一种自然状态.是由儿童纯真自然天性中体现出的人格表征,它无须成人的加工塑造。审美人格是儿童在艺术经验的转化中.通过审美价值的引导而发展起来的人格特质。只有尊重原生人格.审美人格才不会扭曲.审美人格的“基座”才会更加厚实。而审美人格又是原生人格的升华和超越。(3)“本我人格”与“资源人格”。本我人格是儿童自我建构的人格.充满个性化色彩。资源人格是一种外化的人格因素。资源人格的内涵包括:教师人格、课程人格、环境人格。教师人格是资源人格的关键.课程人格是资源人格的基点.环境人格是资源人格的保障。儿童艺术的本我人格丰满和充实.需在焕发人性的资源人格中得到陶冶本我人格的精神空间不断装饰和美化.有助于资源人格的自省和优化。

1.价值弘扬:人格完善的基础

价值具有指向性什么样的价值导引什么样的艺术教育。工具价值导引艺术教育的“职业化”和“功利化”:人文价值导引艺术教育的“人性化”和“审美化”正确选择艺术教育的价值观.有助于艺术教育朝着良性循环的轨道发展。只有艺术价值的正确定位.人格完善才能有坚实的基础。艺术价值包括以下层面的内容:(1)理念价值。唤起做人的尊严,主体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和谐发展。(2)课程价值。《艺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课程价值包括:创造美和鉴赏美的价值、情感价值、智能价值、文化价值、应用价值。(3)方法价值。包括课程实施、教师感化、环境影响等方面体现的价值。理念价值指向课程价值,课程价值依循方法价值合规律、合目的的开发,才能实施课程价值的全面和全程应用。

深刻理解艺术价值的内涵.会给我们在“艺术价值选择”中提供一种理性指导:(1)关注儿童艺术感受的独特性.凸显艺术教育中的主体价值。(2)关注儿童艺术感受的形象性.凸显艺术教育中的审美价值。(3)关注儿童艺术教育的体验性.凸显艺术教育中的情感价值。(4)关注儿童艺术教育的创造性.凸显艺术教育中的发展价值。

2.诗意追求:人格完善的彰显

日常生活具有诗意.是哲学家用艺术的眼光来审视生活,从这一点说,艺术的本身就应该充满诗意:儿童艺术的诗意就是一种情感自由的释放.是儿童艺术世界中个性无拘无束的张扬.是一种艺术精神的真实建构。儿童人格只有在这种诗意的艺术熏陶中.生命才会生动而鲜活。儿童人格生命只有具备这种诗意的艺术气质.人格才会逐步走向优雅和高尚。诗意的艺术教育应该是:(1)教师人格的高雅与课堂教学的高品位高度融合的教育情境:(2)JL童艺术视野自然展示与儿童艺术体验真实把握高度融合的教育情境;(3)教师教学创造性充分发挥与儿童潜能开发性全面展开高度融合的教学情境。

3.生态作用:人格完善的关键

第4篇:艺术教育的内涵范文

所谓的艺术设计,就是将艺术的美感和艺术的形式结合文化、经济、社会、市场、科技等多方面因素,重现在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物品中,达到审美和实用功能完美结合,所以艺术反过来又作用于文化。此外,艺术设计很大程度上受民族、宗教、文化等不可量化因素的影响,其是艺术与科学的结合体,体现的是一种文化。所以,一件设计作品的好坏要看其是否体现出设计者独特的设计理念和文化内涵。其中,文化内涵是检验设计作品是否具有恒久生命力的根本,传统文化是艺术设计的保障。

二、传统文化在艺术教育中的传承与更新

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并不是守旧复古,而是站在历史的巨人肩膀上创造出符合当今时代精神的新文化,要吸收优秀的文化内涵,强调传统与现代的整合,指导现代设计。当今,在大部分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无论是本科还是研究生教育,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大多都被忽略了,普遍引用来自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的“三大构成”教学体系,过于强调理性、规则、程式等因素,而忽略中国传统美学和文化内涵,导致学生作品呆板、僵硬,没有生命力,抑制了学生个性的表现和发展。因此,在课程安排里,要合理、适当地加入能体现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要使学生体会到中西文化的区别,把理解、吸收、融合后的文化应用到艺术设计中。在课程设计中加入传统文化的教育。首先结合各个设计专业的特点设置一些传统文化美学的课程,为了避免内容枯燥、乏味,应该结合实例来进行,多举办相关的讲座、论坛来丰富学习方式,鼓励学生互动,促进其学习的积极性。力求使学生能透过现象看本质,领悟且掌握传统文化的精髓。此外,还有很多其他方法适合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总之,我们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更新教育模式,使“传统文化”这个民族之根深深扎入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当中,尽快完善教育体系,明确设计师的民族观和地域意识,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全球化设计领域中留下自己的脚印并产生深远影响,这是传统文化对艺术教育的最大意义。创新是一种能力,现代艺术教育要在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两种文化相互融合的过程中有所取舍,探索出符合当代社会科技高速发展的新的文化价值体系。这种以本民族文化为根基谋求发展的更新正是我们所需要的教育。我国一些著名设计师的作品就体现了这种“根与更”的继承与创新。世界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让苏州的传统建筑风格结合现代设计理念,摆脱了中国传统风景园林设计的思路,传承和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这种对传统园林风景设计精髓的不断挖掘和提炼,给中国园林建筑的发展指出了明确方向。

三、结语

第5篇:艺术教育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现代艺术;高校;美术教学模式

近几年中国高校的美术教育得到了大力的发展,许多综合类和师范类大学都开设了美术专业,美术专业的教学内容也随着社会的需求和美术内涵的变化在不断的丰富。新的教学内容要求高校的美术教学必须进行不断改革,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以满足美术教育的发展。

1 现代艺术内涵

“现代艺术”也称为“现代派艺术”,其内涵十分丰富,总体上讲是指“20世纪以来,区别于传统的,并且带有前卫、先锋色彩的各种艺术思想与流派的总称。[1]”现代艺术主要包括了“野兽主义、立体主义、未来主义、表现主义、俄国的至上主义与构成主义、荷兰的风格派、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波普艺术等。[2]”现代艺术的存在着以下共同点:第一,现代艺术主张打破创造者、作品及观赏者之间的界线,创造者和观赏者通过艺术作品产生共鸣,实现以作品为桥梁实现三者的统一。第二,艺术不仅是对生活的反映,而要对生活有所干预,人们可以在艺术作品中得到某种启示或是感情的宣泄,同时也定于了艺术作品更高的艺术价值。第三,现代艺术深入现代文化的影响,目的是对现实社会的良现象和对人性压抑的批判。

2 现代艺术对美术教育的影响

现代艺术是在现在社会的大背景产生的,具有现代社会的文化特征,美术教育受到现代艺术的影响有其合理性,是美术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现代艺术对美术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现美术发展的特点。教育系统从来都不是孤立的,他时刻都受到所处时代、社会的影响。现代艺术是在现代社会的背景下产生的,体现了现代人的时代特点,也得到艺术界的普遍推崇。在这种情况下,高校的美术教育肯定会受到现代艺术的影响,现代艺术的内涵也会随之融入到美术教育的系统当中,体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点。

(2)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艺术是对客观事物的模仿和人类理想美的表达,注重的是共性特点。而现代艺术提倡个性的表达,作品表现出“新异性”的现代化气息,这种新异性更容易让学生产生疑问和消除乡间的渴望,在好奇心的驱动下,这种兴趣就会转变为学习的动机,引领学生向更深的层次迈进。现代艺术元素被融入美术教学之后,学生在现代艺术中找到与自己能够产共鸣的时代、生活特点。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得到明显的提高。

(3)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的个性是创新的基础,教育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现代艺术创作正好符合这一特点,它主要通过形式上的创新和“陌生化”来表现作品独特的风格,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学生经常接触现代艺术作品后,能够让学生改变常规的思维方式,唤起深藏内心的创造灵感,形成自己个性的观点和认识,这种个性认识的表达就会形成与众不同的艺术形式。现代艺术创造的这一特点也势必会影响高校的美术教育,使高校的美术教育呈现出新的特点。

3 融入现代艺术内涵的教学模式探讨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3]”做一个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教学模式具有可操作和有序性的特点,并且在一定的教学目标指导下,会有一定的调整,最终目的是更好实现教学目标。高校美术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具有现代特点的高素质的美术人才,这个目标也决定了高校的美术教育必须融入现代艺术的元素。下面对具有现代艺术特点的美术教学模式进行一下探讨:

(1)“技能—素养”的教学模式。在中国传统的美术教育中,主要侧重于学生对美术“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往往会忽略美术思维的培养,导致学生的技能与创作脱节。在那种环境中,高校的美术教育也是侧重于学生的技能训练,而现代的美术教育要求美术技能与美术素养并重,因此要加强学生美术素养的培养。首先,高校的美术教学要承继良好的传统,让学生掌握好绘画的技法、技巧,因为只有有了坚实的基础才能够有所创作。其次,在打好美术基础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这就需要在日常的教学中不断对学进行浸染、熏陶,指高他们对美术的认识、鉴赏能力和理论水平,素养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积累、不断丰富的过程。第三,在教学中要处理好技能与素养的关系,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而是让二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技能的提高有帮于学生对作品的深度认识,反过来,理论素养的丰富又有助于学生绘画技巧的成熟。

(2)“鉴赏—批判”的教学模式。对美术作品的鉴赏是美术的基础课程,也是学生学习美术的开始,在以前的美术课程中,学生在鉴赏作品时更多考虑的是作者的初衷和作品的艺术魅力,个人的想法很少参与到鉴赏当中去。现代艺术内涵融入美术教学之后,美术的鉴赏提倡更多地发表个人观点,相信每一个作品都不是绝对完美的,也不会符合每个人的审美观点。因此,要更为客观地评价每一个作品。同样,鉴赏和批判这两种心理活动也是相互依存、相互交融的,只有鉴赏水平的提高,才能提出更为有价值的批判观点;而能够对作品提出令人信服的批判观点,必须要有非常高的美术造诣,能够对作品有全面深刻的认识。

(3)“创作—个性”的教学模式。学习美术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学会创作,有自己的作品。在以前的美术创作中,多数作品都存有很大程度的模仿影子在里,因此,非常有成就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并不多。现代艺术提倡作品要富有个性,只有与众不同才算是创作,而创作的目的就是追求与众不同的个性。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教师首先要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他们对艺术作品进行重新的建构,引导他们进行大胆探索和丰富的想象;其次要加强学生的自我表达的训练,帮助他们通过自己的作品把内心情感表达出来;另外,还发展学生在教学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对艺术的独特表现与创造能力。

总之,传统的教学模式在现代艺术理念的影响发生了相应的改变,高校的美术教学在这种改变中逐渐形成了富有现代艺术特点的教学模式,这此教学模式更富时代特点,更符合现代学生的实际,有助于高校美术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段波.中国现代艺术教育思想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7.

第6篇:艺术教育的内涵范文

在面对视觉文化占主导地位的当今社会,美国学者提出了“视觉文化艺术教育”(VisualCultureArtE鄄ducation,简称VCAE)。美国学者认为美术教育是社会机构,会随着每一个新时代而产生新课程为社会提供再次重新建设的机会,且广义的视觉文化教学应是学生从生活经验中透过视觉对象探索、理解、批判和统整自身与社会文化的学习,因此,“视觉文化艺术教育”就是学习有关视觉艺术的一切。美术教育者在面对时代转变时,试图响应视觉文化在日常生活的重要性,视觉文化对艺术教育的重要启示,在于其内容构成的选择,在于取得文化与社会意义,并从视觉文化图像的学习汲取一套探索、研究与批判人类所生产的视觉产品的方法。有关“视觉文化艺术教育”的课程,这种课程是新范式,是跨文化的。美国学者的观点是将历史的文本脉络、社会与文化的观点,带入艺术教育之中,透过社会学、文化学、视觉分析讨论生活中的影像议题及影像创作(image-making),培养学生的批判理解能力(critiqueunderstanding)与为学生赋权(empowerment)(邓肯Duncum,2002)。邓肯(2002)在ClarifyingVisualCultureArtEducation一文中提出更深入的说明:①

(1)影像创作(image-making)和批判(critique)是共生的。“视觉文化艺术教育”最重视的是批判理解能力及为学生赋权(empowerment),而非艺术上的表现。强调透过自由的影像创作探索其个人意义,批判的议题包括图像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阅听者的反应、媒体关系、多元主观的建构以及图像的本质,这些都在学生的创作活动中及议题讨论中形成。

(2)“视觉文化艺术教育”(VCAE)同样重视美感价值及社会议题。“视觉文化艺术教育”课程,虽将学习的内容扩张为视觉文化的视觉产物,其意并非将此课程带离艺术的审美领域,而是以融入文化社会观的方式,学习意识如何透过视觉、美感运作,或相反地美感如何推展意识,因此,“视觉文化艺术教育”(VCAE)同样重视美感价值及社会议题。

(3)“视觉文化艺术教育”(VCAE)深切基于历史:强调将影像放在其历史文本脉络中审视,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影像的历史,一如同视觉文化必须置于文化的脉络中审视,影像的历史是视觉文化艺术课程的重要构成因素。在具体“视觉文化艺术教育”教学过程中,现任国际艺术教育学会主席、美国北伊利诺斯大学道格拉斯?波顿教授(Prof.DouglasBoughton)提出:②学生必须更加“自主导向”,而不是像过去数十年来那样,完全由教师决定课程内容要学哪些知识,由教师安排成容易消化的单元,同一套教材按部就班教给所有的学生……视觉文化的艺术教育,让孩子创造自己的视觉文化,成为教学与创作的合伙人……因为孩子知道的视觉文化层面,也许比教师更多。

二、台湾地区视觉文化艺术教育的实施状况

第7篇:艺术教育的内涵范文

在注重发展高素质人才的时代,舞蹈教育肩负着育人作用,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其综合素质,还具有正面的引导作用,促进学生向高素质人才发展。因此,本文就高校舞蹈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对提升学生自身素质方面进行深入思考,以期为高校大学生舞蹈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校;舞蹈教育;素质教育;结合

舞蹈对提升大学生情操、培养高素质文化涵养、推动素质教育有着深层的意义,通过舞蹈的滋养,个人的身心、情感在舞蹈中获得释放和熏陶。[1]目前,在高等素质教育影响下,素质教育不仅结合了全新的教学理念,还能够拓展教学空间,从而使舞蹈教育与素质教育有机结合。

一、舞蹈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的重要性

舞蹈是一门独立的艺术,体现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学科,在促使大学生自身素质全方位发展的同时,亦引导着大学生的精神领域。[2]舞蹈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对提升高校学生整体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一)德,精神领域的提升。艺术的感染力是无穷的,在培养道德情操和树立高尚品德上,舞蹈利用独特的情感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舞蹈教学实际就是让大学生对生活有客观体验。舞蹈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磨练其意志力,还能够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培养良好的精神品质。

(二)智,创造领域的提升。在舞蹈艺术教学上,大学生除了要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外,还要对自身潜能进行充分挖掘,通过在舞蹈领域下的思维创造,智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大学生舞蹈艺术创造,需要丰富的想象力,而舞蹈又是依靠肢体语言塑造艺术形象,融合了个人的思想感情,离不开日常细微的观察与领悟。通过学生在表演、训练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创造力,发散个人想象思维、联想思维,将思维情感融入舞蹈,不仅得到全方位的塑造与锻炼,而且增强舞蹈感受力,在创新方面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三)体,形态方面的提升。舞蹈教学注重肢体训练,包括学生的力量速度、耐力平衡、自控协调等,是以提高学生自身灵活度、柔韧感为目的。好的舞蹈作品离不开舞者优美的形体表现,舞蹈教学在形体训练上有助于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不仅能保持良好体形,塑造优美姿态,还能够增强身体素质。

(四)美,艺术领域的提升。舞蹈教育的价值主要表现在塑造学生正确的美学鉴赏能力上,培养大学生拥有美的创造能力,对于生活中的美用舞蹈的形式进行展示,与生活统一结合。舞蹈艺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集精神领域、形态语言、哲学、美学思想和人文思想为一体。通过舞蹈的熏陶,一方面提升自身的气质、形体、举止言谈;另一方面充实的内心情感借助舞蹈得以充分展现。

二、舞蹈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的有效手段

(一)丰富舞蹈课堂教学,提升学生艺术气息。通过丰富的舞蹈教学,扩展大学生艺术领域,引导学生接触不同的舞蹈类型,提高学生艺术气息,在素质培养上得到进一步升华。如我国舞蹈种类中,以舞蹈特征划分为专业舞蹈、国际标准交谊舞、时尚舞蹈等,又以舞蹈的表现形式划分为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舞剧等。以民族舞《雀之灵》为例,表演者用充满独特韵味的肢体语言为观众带来视觉上的震撼,用舞蹈特有的语言诠释心中情感,净化观众心灵。而古典舞《飞天》的舞蹈表现则是运用“长绸舞”,在绸带飞扬下表现出的舞蹈意境直达观众的精神世界。因此,通过对不同舞种的学习,能不断激发学生对艺术创造的追求。

(二)提升素质教育层次,丰富舞蹈艺术内涵。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已逐渐成为教学领域的最终目的,要提升学生舞蹈艺术修为,首先以提升学生素质的全方位发展为主。在舞蹈教学中,欣赏教学能够直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欣赏不同作品积累审美经验,丰富舞蹈艺术内涵。[3]如《挽扇仕女》,舞者用细腻的肢体语言展示行走时轻盈的步态,动作舞动时的含蓄和面容上的平和稳静,塑造了清代时期大家闺秀的形象。又如纪律观念严格的群舞,要求团队之间必须互助、友爱、团结,才能够给观众呈现整齐划一的舞蹈作品。因此,舞蹈不仅能表现舞者内在的情感,还能传承文化,素质教育必须渗透到舞蹈教育中才能创造出充满内涵的作品。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舞蹈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舞蹈艺术水平,对学生德、智、体、美方面的发展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舞蹈是人类的肢体语言,是一项美好的艺术行为,不仅有着陶冶情操的作用,还对培养团队精神有着重要意义,在增强身心健康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李璐 单位:宜宾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曼,孙达.浅析高校舞蹈教育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推动作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7):11-13.

第8篇:艺术教育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舞蹈;艺术教育;文化;发展关系

中图分类号:J7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140-01

一、舞蹈艺术教育的意义

(一)特殊性

从宏观上看,舞蹈艺术与其他艺术的类别大致相同,都是提高审美认知能力,具有审美娱乐功能的艺术教育。舞蹈艺术教育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舞蹈在教育过程中以自身为媒介。同时,由于其受到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与制约,使得舞蹈本身就成为一种特殊性的艺术教育。当今社会正处于一个多元文化发展的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舞蹈艺术形态都各不相同,但是从舞蹈本身来看是具有一定生命力的,就其生命力而构成了舞蹈艺术教育的文化特殊性,这是其他艺术类教育无法比拟的。

(二)社会价值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大众消费开始倾向于文化消费,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大量艺术作品不断涌现。其中,人们多在舞蹈艺术中寻求文化气息。通过加强舞蹈艺术教育,不仅可以提升自身审美能力,还可以增强文化底蕴。因此,舞蹈艺术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性。

(三)动态文化性

舞蹈的发展媒介是人体本身,由此反映出舞蹈艺术形态的文化内涵。舞蹈艺术在表演过程中能够不同程度反应出生命的情感色彩,表达人的内心情感,这种非语言的交流方式却将人的情感充分连接起来。同时舞蹈艺术教育也是展现出了一个国家的文化底蕴、民族精神,反映出这个国家的社会发展力。因此,舞蹈艺术教育是一种动态的文化,在舞蹈艺术形态中反映出民族文化的精神风貌。

二、舞蹈艺术教育对文化教育的影响作用

文化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深化的必经之路,也是时代和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对教育领域提出的新目标,探究舞蹈艺术教育对文化教育的影响,首先应当明确认识到舞蹈教育与文化教育的关系。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舞蹈艺术教育的传授对象也扩大了范围,在国民基础教育实施过程中,受教者都有均等的机会。进行科学化、系统化的舞蹈艺术教育能够有效达成文化教育的目标,舞蹈艺术教育在国民基础教育中的推广及普及,能够促进国民文化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文化教育属于全面发展教学范畴,而舞蹈艺术教育对受教者的全面发展具有极重要的意义,舞蹈艺术教育丰富的基础知识,能够有效完善受教者的知识结构,并能提升受教者的审美能力,形成良好的审美经验,逐步培养自身的艺术情趣。而舞蹈艺术教育在文化教育中的影响作用,也表现在受教者能够全面发展的多样性,以及充分激发主观能动作用的积极性,促进文化教育多方面、深层次的发展。

三、舞蹈艺术教育与文化的发展关系

(一)文化传承与创新

文化作为国家发展的软实力,是通过民族的活动而表现出来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这也是该民族不用于其他民族的根本特征。舞蹈作为民族优秀的精神文化成果,经过了无数人的钻研和发展,已经深刻渗透着民族内涵,包含着民族的精神本质,传递着民族文化。自古以来从原始时代简单的表现形式,到现如今舞蹈的多样化表现,我国舞蹈已经有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56个民族舞蹈的不同形态,都承载着我国深刻而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而舞蹈艺术教育的过程,也不仅是面向受教者的审美培养和身体塑造,要是从更为宏观的角度进行思考,舞蹈艺术教育也起着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文化的发展及传播。

(二)制约与影响

舞蹈艺术教育的具体内容与实施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不同文化机制的影响,这也是舞蹈艺术多样化的成因之一。早在远古时代人类简单的舞蹈表现形式就已经聚集了该时代的文化特点,在不同的历史进程中,受到不同教育机制的影响,舞蹈艺术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状态,中国“儒、释、道”三种精神追求也体现出了对舞蹈艺术教育的影响。但舞蹈艺术教育虽然受到文化机制的制约与影响,却也因此融汇了民族的文化内涵与精神气质,深刻记载着朝代的变更、文化的交替,舞蹈文化教育并非是单一训练的舞蹈动作,而是对深层次的文化活动进行表现,实现文化教育的功能性,并为文化创新拓展更为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陈芳清.舞蹈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和价值[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12):36-39.

[2]魏华.舞蹈艺术教育对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作用[J].音乐时空,2016(4):87-88.

第9篇:艺术教育的内涵范文

会上,不仅有艺术学科知名学者,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的多位博士、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就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教学的实践模式、改革与创新、国内外比较研究、思考与建议等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也有博士研究生代表就艺术学科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与学习研究做了专题报告。与会者一致认为: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必须有自己的思想依据,体现学术力量和教育力量;努力实施面向学生未来发展的艺术研究生教育是艺术研究生教育实践的重要途径;学院的艺术研究生教育应该充分反映和体现正统、规格、经典、传统、体系、结构、权威、信赖、学术、更新、尊重、欣赏、信仰等因素和内涵;研究生导师需要通过讲述自己的思想来创造自我;等等。同时,会议还就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研究、艺术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艺术学科研究生艺术作品联展,以及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教材研究与编著、联盟成员之间的学术交流等方面进行了讨论,并设计了工作目标和行动方案。短短两天的会议,紧张、热烈、有效。与会者都认为,此次会议不仅对全面观照和推动中国当下的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具有里程碑式意义,对深入领会和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学位[2014]3号)精神,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会议期间,“中国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联盟委员会”召开了工作会议,并决定“联盟”的第二届学术会议将以“中国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评价研究”为主题,于2015年上半年在江西赣南蛹范学院美术学院举行。

“中国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联盟”是由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发起,得到了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华东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深圳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等多所大学(艺术院系)的积极响应,并于2013年10月27日在南京成立的。联盟的核心思想是“基于已有的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探索与中华学派构建”,即致力于增进彼此了解、聚合互,加强全面研究,倡导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资源共享,共同促进中华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学派的形成。解决其内涵的关键词是“知道·理解·研究·分享·完善·互生·学派”。“联盟”的基本任务是:构建基于彼此了解的聚合力量,深入研究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教学体系的建构和资源与成果分享;探索中华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学派的内涵。研究与分享的主要领域和内容,包括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教学的历史、思潮、思想、理论、学术研究、经验交流、学术探讨、教育教学管理、教育章程、教育规格、教育模式、教育法规与政策、教育精神、主张、课程论、教材开发、教学实践、教学艺术、教育评价、教育资源开发与分享,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