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车辆工程的专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Study and Discussion on Automobile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Innovation Practice Platform Construction
LIU Caiyu, ZHANG Yong, WANG Suling
(Northeastern Petroleum University, Daqing, Heilongjiang 163318)
Abstract Practice is an important link of Engineering teaching. Innovation practice platform construction is very important to develop students' professional automobile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ability. Based on the demand for the talents with innovation thinking and engineering capability in domestic and foreign car enterprises , and aiming at providing innovation probability from Multi directional and multi angle during the course of teaching, the construction and study work about the innovation practice platform is in progressive.
Key words automobile engineering; innovation practice; study and discussion
目前,针对车辆工程专业教学模式的可变性、对企业需要的顺应性和协作性,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系统工程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国际视野能力等成为车辆工程专业建设中的重要规划目标。
而现在国内汽车专业存在不少问题:一、宏观问题:社会对毕业生评价不高,工程专业学生与企业接轨困难;二、微观问题: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强调个人学术能力而忽视团队协作精神、重视知识学习而轻视创新能力培养、学习过程缺少产品-工程-系统的应用理念,缺少随企业需求变化的跟随意识,缺少学生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协作,缺少以集体为上的人文情怀。诸多问题使学生培养无法达到企业需求,建立与国际机械工程教育接轨的、适合我国汽车人才培养、有助于提升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开发能力的创新教学体系势在必行。
1 创新教学实践平台建设的理论依托
(1)工程应用意识贯穿汽车工程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和阶段,时刻秉承知识结合工程、服务于工程,规避所学非所用,与企业发展脱节;(2)系统性既表现在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实践环节与工程应用的关联性上,又表现在学生对产品—过程-系统一体化工程项目的理解和执行,还表现在技术能力与沟通协作能力的整合上;(3)创新性是基于现有的改造和完全的创造两方面,需要创新理念和创新实践活动相结合。学生应善于学习、辨别和应用别人的先进思想和经验,对新生事物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假设和推断,掌握新的理论与方法,提高应用能力;(4)柔性主要体现在教学实践体系有变化性、多样性、可扩充、可持续性,在教学上与企业发展有契合性,在人文思想与技术发展方面有融合性。
车辆工程创新教学实践平台正是以上述内容为理论依托,不断地建立与完善各个环节。
2 创新教学实践平台的节点布置
2.1 建构和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基于本校车辆工程是新建专业,结合车辆工程专业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与实际,对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进行完善修订。制定车辆工程专业相应的教学大纲,依托实验室构筑实践性强的教学新体系。在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上采取长期规划和短期安排相结合,具有柔性和系统性,随课程建设的深入不断完善和调整。首先优化课程结构,按照“少而精”的原则设置必修课,确保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增加选修课比重,拓宽选修课的范围,规划未来待选课,随专业发展和工程项目参与程度的增加,学生有较自由的选课空间。鼓励学生跨系跨专业选课。另一方面,搭配好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比例,优势互补。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和优化是教学实践平台建设的基石。
2.2 建立有利于应用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
(1)课堂采用“三式教学法”教学模式,研讨式、启发式和协作式三式联合,极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依据教学内容分阶段实施,以启发式教学为主;据知识点难度及与工程应用的结合程度开展不同层次的研讨教学。针对具有较多知识点、范围广泛的教学内容可采用合作学习模式,完成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态度转移。(2)以产品-过程-系统理念贯穿教与学的生命周期,系统工程意识贯穿于各学习阶段,使学生有目标、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理论学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工作。执行过程可选择性地与企业联合,外聘导师,实现双师制。(3)在不同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制(下转第49页)(上接第43页)定调整教学内容,据企业需求合理安排教学各部分内容比例,增加企业培训课,了解行业前沿,使教学内容目标明显,学生学习有方向感;鼓励学生参与教学素材库、网络平台、工程项目范例建设和实验平台建设,以视频、动画、图片、案例多种媒体形式,为以基于应用创新实践的教学环节提供软件和硬件上的有效支撑,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保障。
2.3 丰富实践教学模式,拓宽实践平台空间,提升应用创新能力
(1)开展创新型实验开发与创新设计活动,促使实验与设计训练的有机融合。教研室在传统的实验项目基础上增加一定量的创新与综合实验项目。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将课堂知识与自身的判断、联想、动手能力结合起来。通过对实验题目的分析、实验方案的构思和优化、对实验设备的拆装、实验过程成与败的反复,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本素质,真正发现理论与实践的不可分离性,理论在实践中得以验证、延伸与创新。部分学生走入实验室,将实验装置作为课程设计或创新设计的载体。鼓励学生参与资源库、实验室等各种教学平台建设和创新设计活动,重视工程项目质量。结合课程(创新)设计,除了进行常规训练型题目以外,可与汽车制造企业相结合,提出一些较为简单实用的具有科研性质的课题,有工程项目的同学可结合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2)拓宽实践平台的空间。将学生的实践活动由课堂和实验室引入社会和企业。如发挥新专业和区域优势,加强与沃尔沃汽车制造有限公司的联系,外聘企业导师,加强校企合作;加强与比利时根特大学的交流;如到哈飞集团和汽车4S店参观实习;到车模公司动手实践;到乐高机器人公司参与创新设计等。将应用创新的思维触角延伸到多个空间,大大提升创新能力、师生的系统工程技术能力和良好企业文化素质。
(3)实施和完善学生创新设计的流程性文件,鼓励参与各类创新设计活动,建立学生参与创新题目的评价体系和奖励等制度,改革和完善评价体系。引入学生交互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与分组模式交互。同学有机会作为主体评价和学习其他人的成果,在课程(创新)设计过程中,除了考虑个人作品成绩,还需考虑团队总分,并由学生根据贡献大小对组内同学的团队协作能力评价。设置专门的创新指标分,鼓励新思路和新途径。
3 结论
在车辆工程专业创新实践平台的建设过程中,已建立起适合本校新专业建设特殊性的相对完善的课程体系;“三式教学法”在专业基础课堂教学和创新设计过程中产生良好效果;新的成果评价方法和工程实践效果评价方法已初步应用,并取得良好效果。部分车辆学生进入实验室和企业,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创新设计活动,系统工程技术能力、团队精神和人文情怀得以全方位提升。在以后的专业学习中将不断地践行工程教育理念,进一步培养应用创新能力,在车辆工程专业创新实践平台上努力实现高素质、创新型的工程培养目标。
资助课题:以创新能力为导向的车辆工程专业多维教学新模式研究 ,校级教改项目。以应用创新能力为核心,柔性建构车辆工程专业教学新体系,省教育厅规划课题
参考文献
[1] 羊玢.车辆工程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研究.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11).
关键词 车辆工程 人才培养 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2012 年中国国内汽车产销量再次刷新全球纪录,继续蝉联世界第一。但是我国汽车工业更多的是“引进来”,如何“走出去”,确保我国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的转变,成为政府和科研学者关注的问题。各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国际化步伐的加快促使汽车类人才的培养必须与此相适应。
1车辆工程专业人才社会需求情况
汽车工业在国民经济之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加入WTO之后,汽车工业高速增长。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市场对于汽车的需求逐步增加,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将拥有以及使用汽车。在汽车消费市场慢慢扩大的背景之下,汽车普及程度逐渐提升,社会对于汽车制造、销售、售后服务、维修以及检测等等方面的人才需求逐渐加大,在学校教育上应该为社会和地方企业培养这方面的人才。改革开放以来,工程机械行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机械行业之中已经变为名列前五位的支柱产业之一。
2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2.1以研促教,培养应用研究型人才
通过专业建设研究,带动学科的建设研究。在规划本科专业建设时,要从学校实际出发,考虑该学科的生长点和原有的专业优势,使学校有限的师资、实验设备等资源产生最大的效益;另一方面,学科又是专业生长的土壤,学科布局合理,又能为专业的发展和专业建设提供条件,因此又要以本科学科专业建设为根本。
2.2坚持技术应用研究型人才的培养
目标定位,确立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和模式。我们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坚持技术应用研究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这样才能有效地开展错位竞争,拓展专业的生存发展空间,形成专业的办学特色。基于这一培养目标,积极探索实践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的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关键,要遵循高等教育的规律,适应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按照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专门人才的总体要求,构建起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新精神,能使学生在全面成长的同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知识、能力、素质有机结合,富有时代特征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2.3课程体系设置的革新
以“车辆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为契机,通过与对口企业面对面交流和总结社会用人调查表等多种形式,分析现今社会的人才需求和技术需求,疏理出适应车辆企业的专业技能方向,以专业技能方向为经脉,论证分析完成各方向所需知识、能力、素质以及课程之间的前驱与后续关系,然后将其整合形成课程体系,最终创造出以专业技能方向为逻辑主线,以实践动手能力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加强车辆基础课程与实践的联系。《汽车发动机构造》、《汽车底盘构造》及《汽车电器与电子设备》课程是车辆工程专业最基础的主干课程,与汽车四大组成部分――发动机、底盘、汽车电器与电子设备及车身,直接紧密联系。针对这几门车辆工程基础专业课,教改的内容包括:增加感性认识,在低年级开设《汽车概论》课程的汽车结构认识实验,接着配合发动机构造、底盘构造、汽车电器及电子设备课程进行部件、整车的拆装、检测,并安排到工厂实习,进一步接触更多的车型,同时安排驾驶实习,通过驾驶的体验,更进一步了解其结构特点,在此基础上,再辅以实车的测试、诊断、实物实验台的仿真动态检测及录像影片资料的观摩,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2.4强化应用研究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
本专业不仅涉及电力机车、内燃机车等传统机车车辆,而且注重高速动车、轻轨、地铁等新领域。在课程安排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设置了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多个实践环节。实践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校企联合是建立校外实践基地的最好的途径。校企联合创办的实践基地,既可以作为学校的实习、实训场所,又提供了真实的职业环境,确保实习的时间和质量。
2.5建立竞赛型创新团队
大学生创新团队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相互协作进行创新活动并产生一定价值成果的群体组织,是学生发展自我、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为目标”,不断促进车辆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
3结语
当前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之下,汽车工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车辆工程专业人员重视对于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信息能力、生存发展能力。从人才的角度入手,促进汽车工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龙志军,訾琨,朱涛.应用型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1).
[2] 易克传,陈皓云,董福龙.车辆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构[J].课程教育研究,2012(23).
关键词 车辆工程;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校企协同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6-0081-02
1 前言
交通运输业是国家基础建设投资重点方向之一,交通运输的迅速发展迫切需要大量从事车辆工程专业方面的设计、制造、维护保障与故障诊断工作的人才。针对目前车辆工程专业课程设计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瓶颈问题,对车辆工程应用型本科课程设计体系、设计内容、实施方法、实施平台等多方面核心问题进行研究。探索校企协同下车辆工程专业本科课程设计建设实施的全新模式及有效路径,全面提升学生知识能力指标,将对创新人才培养以及提升车辆特色专业内涵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本科专业课程设计实施现状
课程设计是车辆工程专业本科生继学习完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之后重要的理论和实践综合设计环节。课程设计主要围绕有关的先修课程所学到的知识,通过设计计算、设计绘图或者安装调试等,对学生进行的初次较全面的工程设计训练[1-2]。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虽然在采用校企合作实施“双导师制”指导本科课程设计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实践工作,但车辆工程专业课程设计的具体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校企双方密切合作,且无任何先例可供遵循,目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传统的课程设计模式制约车辆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 车辆工程专业课程设计目前教学中只有一个“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结构与原理”单科课程的设计,仅体现了对车辆结构课程的设计能力的培养要求,设计内容是完全独立的;该课程设计与其他主干课程关联不足,缺乏系统性、整体性;课程设计的教学内容是孤立的小单
元,与实际工程项目有很大的距离。缺乏对车辆电气控制系统、车辆工程系统检测和故障诊断的设计实践,导致学生的系统设计能力偏弱,设计思路零碎,综合应用能力差,甚至没有整体概念[3]。
现有实施方法无法深入进行课程设计的学生指导工作 在采用校企合作实施“双导师制”指导课程设计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实践工作,但受到各方面条件限制,目前该项工作的实施仍存在较多问题。
1)企业参与不足,导致内容与现场对接度较低,设计成果不理想,导致“学校、企业、学生”三方不满意,与企业期望值相差较大[4];且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只要按教师的任务布置就能完成设计任务,使得学生对城市轨道交通专业的知识无法理论结合实际,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欠缺。
2)综合性、创新性、设计性训练课题偏少,验证性课题偏多,学生不能得到创新能力训练,从而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利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那些求知欲强、有实践经验的学生缺乏吸引力。
3)缺少对教师指导情况、师生交流情况、答辩形式以及考核评价等过程管理,尤其在企业导师、校内导师、学生三方面的沟通上存在较大的机制不畅问题,导致双方的优势无法形成有效互补,使课程设计管理工作流于形式。
现有的课程设计实施平台亟待优化 车辆工程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设计是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从事生产、科学研究任务的开端。当前,课程设计实施过程中没有将课程设计教学环节与校外实习实践平台结合,没有充分利用实习实践单位有充足的场地、设备及成熟经验的优点,导致学生工程能力培养效果不佳。且随着车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仅利用校内实践平台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综合型车辆工程人才培养的要求。
综上分析,目前车辆工程专业的课程设计在体系、内容、实施方法、实施平台上存在的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车辆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
3 车辆工程本科专业课程设计的探索与实践
针对车辆工程专业课程设计存在的瓶颈问题,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
基于校企协同,以交通运输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构建集系统性、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于一体的课程设计体系 以交通运输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建立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机制,加强工程与创新能力平台建设,以产学研结合的形式强化工程与创新能力,创新课程设计体系,弥补当前课程设计教学的不足[5]。
1)课程设计的培养目标。通过校企对话,获取企业所需车辆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具体能力指标。对应用型人才的具体能力进行分析,得出哪些能力需要重点通过课程设计教学来培养,从而有机整合原来散布于不同核心课程、与车辆相关的理论和实践内容,制定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方案与要求,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培养,使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为联合培养单位。
2)课程设计模块建立。以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方向为试点,建立系列综合性、创新性课程设计模块。与铁道车辆工程相比,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技术特征体现在车辆的结构、牵引、制动、控制和维护保障技术上[6]。因此,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专业课程设计环节分为基本模块和增强模块(1+2模块)部分,基本模块中包括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结构与原理课程设计,增强模块中包括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电气设备课程设计、检测与传感技术课程设计。
产学研结合,以强化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为重点的新型课程设计实施方法
1)导师遴选。建设一支真正以实践为导向的、开放的、校内外相互合作与交流的校企教学团队,对于校企协同开展课程设计教学的成效至关重要。通过与多家汽车、地铁公司联合,建立课程设计指导企业导师专家库,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建立专家“群体”指导模式或“双导师制”,实现双方优势的有效互补。
2)选题。研究课程设计的导师、学生双向选择方法,选题的内容和过程,结合学生兴趣能力、考研、教师科研项目等建立选题指南,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并能为其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性选题最好。从接受式的教学方法转型为让学生成为课程设计完成的主角,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避免出现课程设计题目空、大、旧等不合理现象,要真题真做,有效增强课程设计的实际应用价值。
3)实施过程。结合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要求,进行前期设计、中期检查、后期完善、答辩、考核评价等课程设计的全过程实施,以达到高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实现课程设计的质量提升,使教学过程得到行业和学科的双重支撑,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校、企的良性“共振”下得到培养。
整合车辆工程校内外已有及在建实践资源,构建车辆工程专业课程设计实施平台 在校外实践平台建设中,已与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郑州地铁公司等合作建立若干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其中包括龙阳路基地、梅陇基地等。其中在建的“教学实训一体化”实训列车实习基地由上海地铁培训中心牵头,通过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出资,并且由企业工程师、培训师与学校专职教师共同开发“教学实训一体化实习列车”项目,对上海地铁一节车辆进行改造,使其具备一单元3节车(2动1拖)的功能。另外在此车辆上配备有多种形式的车门、转向架等部件,以供学生能够在一节车上认知和掌握多种类型车辆的结构、电气、控制原理等知识。
这些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为学生的课程设计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不是学校现有校外实习基地的简单的增量和锦上添花,而是彻底对课程设计实践内容的内涵进行革命性的变革,使课程设计校内实践环节与现场实践高度匹配。
参考文献
[1]刘登峰,周融,黄强,等.工科专业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4):91-93.
[2]姚旭东.加强课程设计 强化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1(6):57-58.
[3]廖爱华,郑树彬,师蔚,等.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专业的教学研究与探索[J].大学教育,2015(5):149-150.
[4]王晓丽,周浔,薛海鹰.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7):180-181.
关键词:车辆工程专业 教学改革 产学研合作 培养模式 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U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7(a)-0183-01
1 车辆工程专业本科生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的内涵
产学研结合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它是一种通过生产、教学、科研紧密结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教育模式,其实质就是以就业为导向,针对用人单位需要制定培养计划;以培养学生的素质为核心,利用学校、企业共同的教育资源,实现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以及科技开发等有机结合[1]。
2 车辆工程专业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的运行机制
2.1 动力机制
动力机制是指在外在制度环境和市场因素影响下,产学研合作各方以追求共同的潜在利润为基本动力,为实现利益最大化,围绕交易费用和争取剩余索取权所进行的一系列合作博弈中形成的激励、约束、监督等原则的作用过程和行为总和[2]。车辆工程专业应合理地运用产学研合作的动力机制,走出产学研结合的特色道路,必须根据车辆工程专业自身的特点,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与各行各业,各类企业展开平稳合作,在此同时也要注重保证企业与学校之间长期合作的热情和动力。当然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也要注重车辆工程专业本科生自身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2.2 保障机制
推进产学研合作有效实施的根本保证就是保障机制,保障机制包括管理保障、硬件保障、软件保障和体制保障。
2.2.1 管理保障
为使产学研模式得以顺利实施和运作,建立产学研结合领导小组,组织管理全校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工作,使得科技与其他合作方面在管理机构上的保证。
2.2.2 硬件保障
为了使产学研模式能够发挥它自身的优势,就必须在硬件设施方面,给予保障。对于车辆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讲,一系列参与实践的所需设备那是必须要供给的。
2.2.3 软件保障
加强产学研基地人才的建设力度,加强与各类企业的合作,试图建立与企业交互式渠道,使师生能够掌握和运用当前行业最新的生产技术。
2.2.4 体制保障
为保证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顺利进行,必须制定一系列鼓励政策。高等院校应主动联系有关行业的专家学者,拓宽与企业合作的渠道,并出台相关的政策,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施给予明确的体制保障。
2.3 调控机制
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的调控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管理协调机构,促进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发展。
(2)制定和实施各类计划,引导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一体化发展。
(3)制定法规、政策和制度,鼓励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特色发展。
2.4 评价机制
建立以学生创新能力为基础的评价体系。笔者认为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做。
(1)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考核中建立评价机制。
(2)完善科研考核的各项指标,缩短科研成果的转化时间。
(3)充分发挥专业技术、创新能力指挥棒作用。
3 车辆工程专业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的实施路径
3.1 建构产学研合作学科专业平台,营造产学研培养模式专业环境
将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的理念和内容融入车辆工程专业建设之中,通过产学研合作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调整,适时对教学计划、课程大纲作出修订;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对教师队伍进行充实;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以期能够形成了配套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规章制度。
3.2 建构素质拓展与科研讲演平台,营造产学研合作研究环境
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内在要求是可以建构学生素质拓展和科研讲演平台。通过构建学生素质拓展和科研讲演平台,营造浓厚的研究环境,以此来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专业兴趣、学习热情,增进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劳动意识和事业心。
3.3 建构教育资源供给保障平台,营造产学研合作开放环境
高校能够汇聚优质办学资源、提升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办学实力的有效途径,就是能够建够产学研合作培养教育资源供给保障平台。产学研合作教育资源供给平台建设,是可以促进高校办学由封闭转向开放、由独立转向合作、由、传统人才培养方式转向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
3.4 建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展示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优势
教育模式的基本特征就是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全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把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作为基本理念,把知识与能力并重(宽基础教育、精专业知识、重研究训练、强实践创新),以此落实为人才培养基本方案,这种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正是可以充分体现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的人才培养特色。
4 车辆工程专业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的实践成效
我们与河南隆鑫机车有限公司、郑州日产汽车有限公司等企业紧密合作,在这些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基地,对我校车辆工程专业本科生实施产学研合作培养。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的建立与实施,有效地促进了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的有机结合,形成高效、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与体系,引导车辆工程专业学生学以致用,进一步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提高本科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也在不断提升着本科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实现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协调统一。
基于此,笔者认为:车辆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培养应立足于产学研优良合作,同时明确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进一步探索形成以一种特色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是在注重产学研合作的同时,也应注重与教育整体性、系统性相协调。笔者相信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是车辆工程专业本科生现行培养的最佳选择,也是现行环境下人才培养的最新趋势。
参考文献
[1] 郭晓川.合作技术创新:大学与企业合作的理论和过程[M].北京:经济管理出社,2001:88.
[2] 陈锦昌.工业设计学科产学研合作仁[J].工程图学学报,2005(6):160-163.
[3] 潘懋元.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08(3).
[4] 王维,等.现代大学制度中产学研合作的研究与实践[J].辽宁教育研究,2006(8).
一、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
教育学研究表明,学习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有效控制非常重要。激发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将会带来很好的学习效果,但是如何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却是个很大的难题。近些年来,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很多高校都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门类,优化课程体系,拓展学生知识结构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课程门类的增加必然会减少教学学时,以西南大学(以下简称“我校”)车辆工程专业为例,MATLAB课程被压缩为36课时,其中实验课为18课时。在传统MATLAB教学中,任课教师为了在有限的学时中尽可能多地讲授内容,通常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但这种方式往往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抓不住重点,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为了保证培养目标的有效实现,必须对现有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MATLAB作为一个优秀的科学计算软件,其帮助系统充分考虑了不同用户的需求,推出了一个完备的帮助体系。在教学初期,任课教师应尽量多地使用MATLAB的帮助体系,指导学生掌握帮助体系的使用方法。对于较为基础的内容可以以任务或作业的形式安排学生自学完成,任课教师通过学生完成任务情况把握教学进度,主导课程学习。任课教师的角色应该从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使命的传授者,转换为以“引导、顾问、协助”为使命的引导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为了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扩大师生间及时真切的联系、沟通和交流,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教学网站、校园论坛等媒体资源,作为课堂教学补充。教师可以将MATLAB课程相关的课件、参考文献及其他学习资料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并与学生展开交流讨论,不拘泥于形式,不限定范围,使学生自主学习,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也可以使其他师生和研究者随时随地浏览内容,获取资源,评估教学效果,实现彼此协作。
二、转变传统考试观念,引导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
考试是教学实施过程中检查学习效果的一种有效方法,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导向的作用,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很多时候考试考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单一的考核方式,片面强调考试的结果,用单一的指标去评价学生,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动性和创造力。“考前疯狂记忆,考后立马忘记”,这样的情形在学生中十分常见。事实上,科学的考试内容与形式应充分发挥考试作为教育手段的积极作用,追求考试的育人功能,寻求考试内容、形式的多样化,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式学习为重点,允许学生标新立异,并采取灵活的评价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展创造力。经过多年教学探索,笔者建立了一套新的考核方式:由任课教师给定题目,按照难易程度分为三组,学生自由组合成2~3人一组,自主选题或自拟专业相关题目;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以PPT讲解、MATLAB演示及回答问题相结合的方式参与考核,由此充分展示他们知道了什么、理解了什么和解决了什么。新考核方式的目的是刺激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反映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综合能力,增加学生的创造性表达机会以及与教师之间的双向交流。评定分数采取类似于跳水运动的得分评价体系,即根据题目完成及回答问题情况给出分数,再根据题目的难易程度乘以一个相应的权重。考核不是目的而是促进学生深入学习的手段,以这样的考核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索MATLAB作为一种强大的工具在专业领域内的应用,培养MATLAB软件运用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关键词 高校;车辆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03-0059-02
Teaching Method Exploring of Vehicle Engineer Special English//Luo Jianbin1, Hu Aijun2
Abstract The special English is a compulsory course for the undergraduate majored in the vehicle engineer. It is necessary that the universities launch the special English teaching to bring up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Aiming at the some weak points existing in the teaching at present, the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vehicle engineer special English teaching method has been made in this paper. These tests have the obvious effect in the teaching practice.
Key words university; vehicle engineer special English; teaching methods
Author’s address
1 The Department of Automobile Engineering, Guang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Liuzhou, Guangxi,
China 545006
2 The School of Mechanical and Power Engineering,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Jiaozuo, Henan,
China 454000
1 车辆工程专业英语教学重要性、特点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科技进一步飞速发展,社会各方面也逐渐接轨国际社会。目前,我国汽车工业蓬勃发展,为车辆工程专业大学生创造了宽广的施展才能的舞台,同时也对大学生综合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当今社会需要的是既掌握专业知识又具备较强专业英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同时,我国高等教育对外交流日益频繁,车辆工程专业的大学生常常会接触很多外文版的教材和文献资料,也有机会听一些外国专家和教授的讲座。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相比大学基础英语,车辆工程专业英语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涉及车辆工程专业文化,包含特定的语言结构、词汇以及特殊的技能。
2 车辆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方法不足
目前车辆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方法上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绝大多数承担专业英语教学的教师仍然以自己为中心,整堂课都是由教师自己独打独唱,很累、很辛苦,但是实际的教学效果却并不理想。这种缺乏互动的教学方式没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缺乏思考,反馈少。教学方法单一、模式化,基本上是讲解词汇和语法并附带翻译的程式化教学。这种方式对于提高学生阅读翻译能力有益,但由于忽视听说能力培养,学生专业英语交际能力得不到提高,这对于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专业人才培养是不利的。另外,教学手段也十分落后,大多数没有将传统教学手段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长处。
3 车辆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方法策略
车辆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改革难度大,并非一日之功,要持久地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改革车辆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提出几点看法。
3.1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
正如孔子之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激发人的学习热情,挖掘学习潜力。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授课时经常增加丰富汽车文化知识的讲解。这样做起来效果很好,学生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慢慢地由被动接受变为自主学习。在学习车辆工程结构和功能时,常结合实物进行讲解,将具体零部件和机构拿到课堂上,对照实物讲解;对整车或大型仪器设备,可在实验室内现场用英语教学。这样使原本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变得丰富而且有趣起来,常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2 从灌注式教学法向启发式教学法转变,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瑞士教育家亚美路说过,教育最伟大的技巧是知所启发。教师应钻研教材,深入浅出地阐述;讲授得法,适时地点拨诱导;发挥潜力,潜移默化地给教育对象以感染熏陶[1]。启发的方法很多,效果也各不相同,激疑吸引法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方法。通过启发学生质疑、解疑,开拓思想,启迪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能力。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在课堂上主要是由学生唱主角,先让学生自己阅读,并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然后对其进行点评,指出不足之处,肯定可取之处。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并激励学生自己发挥主观能动性,勤思多想,寻找问题答案。相比过去“填鸭式”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多,课堂气氛非常融洽,教学效果良好。
3.3 针对科技英语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在课堂讲解方面,精讲与泛讲结合。针对专业英语特点,精讲复杂长句和难懂专业术语及概念,泛讲文章大意和常见搭配。这样可以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主次分明,重点突出。还可以传授一些基本翻译理论方面的知识,比如傅雷的“神似说”,钱钟书的“化境”学,奈达的“功能对等”论以及社会符号学等[2]。通过翻译理论系统学习,可以提升学生专业英语翻译和理解能力。
3.4 加强学生专业英语听、说训练,着重提高综合能力
专业英语教师在教学时全程用英语讲解,使学生在英语语言环境中耳濡目染。通过开设口语实训周来模拟真实场景,提升学生专业英语听说能力。另外可以通过车辆工程专业英语应用文写作的培养,提高学生实际应用专业英语的综合能力。
3.5 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分类指导
因材施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的不同,对不同学生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个性化教学。因为学生基础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学习方法也千差万别,对不同层次学生设定不同学习目标,并相应调整教学内容,开展灵活多变的教学活动,进行分层教学,个性指导。
3.6 采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
多媒体介入课堂是教学手段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相对于传统教学手段而言,多媒体教学集声音、图像、色彩多位一体,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还能活跃课堂气氛。在讲解车辆的具体工作过程时,利用计算机动画图文并茂、直观形象地演示给学生,并让学生试着用英语阐述,再加以引导和补充。也常常让学生在课前通过网络搜索国际上有关车辆工程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然后大家在课堂上用英语交流分享。同时可以在教学中引进国外最新的“Auto Insight”车辆工程教学软件[3]。
4 结论
车辆工程专业英语是车辆工程专业本科生将专业知识和英语表达方式相结合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开展车辆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是培养新时代车辆工程专业复合型人才的重要环节。本文就如何进行教学方法改革从而提高车辆工程专业英语教学质量进行初步探讨。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这些方法的尝试对教学质量提高是可行的、有益的。
参考文献
[1]徐澜.高校专业英语教学方法初探[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4):85-86.
关键词: 车辆工程专业课; 现场教学; 教学改革
车辆工程专业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培养具有工程师基本能力、并有获得工程师职称潜力的后备工程师,它是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随着我校车辆工程专业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实践教学成为学生获取实践能力、知识运用能力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模式很多,如实验、设计、实习、社会实践等等,但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 既要完成培养方案的课程要求, 又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我认为可以结合学校实际, 针对课程的特点, 探索、尝试一种新的实践教学模式――现场教学。
一、 车辆工程专业课现场教学的目的及作用
现场教学是将课程中原则性、抽象性、经验性的理论知识以现场实体、实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 直观地进行讲解, 使学生在接受理论知识的同时能与课本上比较抽象或复杂的设备、装置等接触,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铁道车辆工程专业课对实践性和动手能力要求非常高, 而现场教学是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通过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所以在车辆工程专业课教学中加强现场教学, 就是加强实践教学, 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现场教学还对理论课教学起着辅助作用。在上理论课时, 由于学生接触的都是单调乏味的课本和多媒体视频图片, 很容易疲倦, 所以在理论课上, 学生的收获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例如对货车103型制动阀进行现场讲解, 比理论课上讲解明显效果好。由于制动阀结构复杂, 孔道多, 剖视图又难以看懂, 学生如果只看课本上的图形, 不能对其结构有实质性的了解,而在实验室里上现场课讲解, 并拆装实物, 通过拆开观察, 学生可以轻松地理解其结构和工作原理。在理论课中加入现场课, 不仅提高了感性认识, 又能理论联系实际, 调动了学生的听课热情, 激发他们通过观察实物提出问题的积极性,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现场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而实践是激发学生创新学习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形式, 因此现场课教学还对学生的创新学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例如在讲车辆轮对检查测量现场教学课上, 学生通过对轮对各种故障的检查测量,激发了他们对车辆速度与轮对故障关系的思考。通过现场教学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提高了知识运用的能力, 从而自觉地去发现问题, 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大胆的猜想, 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见解并付诸实施。这实际上就是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 改善车辆工程专业课现场教学效果的对策
1、加大实践教学硬件的投入,创造真实的教学现场
车辆工程专业是一个较高投入的专业, 实验设备贵。在合理开发利用现有设备的同时, 须购置一些必要的车辆零部件、实验操作设备和测量工具,加快实验室建设和课程建设。 随着我校车辆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已开始投入大量经费建设轨道交通实验中心,除现有的客车、货车,还将购置完整的地铁车辆,这将为车辆工程专业课的现场教学提供保障,创造了一个真实的教学现场。
例如在货车现场教学中, 教师在讲解单车技术检查作业时,完全再现了现场检查的真实过程, 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 感受也很深。通过在货车现场边教边学, 学生经历一个实践和认识的过程, 得到综合训练, 各种理论知识融会贯通, 既增强了记忆, 又加深了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
2、将课堂转移到实验中心,采用直观的教学手段
实验室应该是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地方,在实验室设立教室及多媒体教学设施, 对理论教学有很大帮助。实验室既有供学生理解装置内部结构的设备, 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为学生专门制作的录像片及所学装置最新发展动态, 教师容易讲解, 学生易于接受, 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提高了教学质量。
例如在车辆现场给学生讲解有关车辆生产检修流程, 以及主要设备的构造、工作原理、操作方法和主要故障等内容, 并进行系统的介绍和分析, 将书本上的理论运用于实践中。如在讲解货车13号车钩的构造原理后,让学生进行车钩分解组装训练,在训练过程中, 学生真切地感到组装不是那么好操作, 同时感到钩舌的重量有多大, 通过多次亲自动手操作, 就会慢慢找到感觉, 掌握组装要领。在讲车辆基础制动装置时, 学生可以直观地观察到基础制动各杆件的动作,自然而然地学到了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
车辆工程是专业性较强的专业, 教师要充分利用车上现有设备, 在现场适时地进行指导学生把课本上学到的理论专业知识, 在现场直观地表达出来,学生通过现场教学, 对车辆现状和发展前景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尤其对车辆技术和车辆设备有了感性认识, 受益匪浅。
3、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兼职教师的比例
由于车辆工程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 从事这些岗位工作的人才必须接受我国铁路主管机关认可的车辆工程教育和通过一些相关的考试与评估, 这就要求从事铁道车辆职业教育的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 还应具有较高水平的实践动手能力和适任现代化铁道车辆与管理工作的能力。我校每年都会派一些教师和学生一起到车辆段实习, 这不仅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 而且还有利于增加教师的教学和实践经验, 提高专业教师队伍的质量。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车辆段实习, 增加自己实践的经验。学校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双师型”教师。学校应要求刚进入车辆专业教师队伍的大学毕业生到车辆段工作一两年, 待取得各主要工种中级工证书后再安排其从事车辆理论和实践教学任务。另外, 学院还可以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加强与车辆企业的合作和完善激励机制、鼓励专业教师到车辆段任职等措施, 努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世界上很多著名的大学都拥有自己的兼职教师队伍, 这对人才的培养和发展都很有帮助。目前学校外聘教师的比例很小, 而且只存在于车辆综合训练教学中, 这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应当加大外聘教师的比例, 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学到最先进的车辆工程专业知识, 紧跟技术的变化; 另一方面有利于减轻学校的经费负担, 降低办学成本。另外还应该加大聘用车辆企业中经验丰富的高级工程师担任教学和业务咨询工作、开展专题讲座等活动的力度, 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三、 结束语
现场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其针对性强, 可达到将课堂上空泛的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的目的, 可加深学生的理论认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加强现场课教学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这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但是它对车辆类人才的培养是很有意义的。
关键词:城市轨道;电力牵引;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师蔚(1981-),女,新疆伊宁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讲师;郑树彬(1979-),男,广东揭阳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副教授。(上海?201620)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0-0076-01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专业,以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为背景,培养具有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面向工程实际,从事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运行保障及维护、故障诊断及维修并可延伸至整个轨道交通领域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该专业获批成为教育部首批试点“卓越工程师”专业。
该专业重视知识、能力与工程实践的融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采用产学合作、工学交替,学科链、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特色培养方式,在该专业培养的课程体系中注重机械与电气课程体系的交叉。城市轨道电力牵引系列教学环节是城市轨道车辆工程专业培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城市轨道电力牵引系列理论课程及相关实践教学环节组成,近几年来不断教学实践,充分利用学校培养及企业实践的资源优势,着力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城市轨道电力牵引系列理论课程介绍
城市轨道电力牵引系列理论课程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课程“电机及拖动”、“电力电子技术”以及专业特色课程“城市轨道车辆电力牵引与控制”。
其中“电机及拖动”课程主要介绍交、直流电机及变压器等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以及交、直流两大电力拖动系统的运行性能和主要特点。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电机与拖动的基本知识,具备独立分析电力拖动系统各种运行状态,掌握有关的定量计算方法,能够合理地选择和使用电动机,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理论和技能基础,为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做好基本培养和锻炼。
“电力电子课程”主要讲授电力电子学的基本理论,各类变流电路包括整流电路、斩波电路、逆变电路的原理,电路输出波形分析和基本参数的计算等。该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了解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概况、技术动向和新的应用领域;熟悉各种电力电子器件的特性和使用方法;掌握各种电力电子电路的结构、工作原理、控制方法、设计的基本计算方法;熟悉各种电力电子装置的应用范围及技术经济指标。
“城市轨道车辆电力牵引与控制”课程主要介绍城市轨道交通直流及交流电力牵引的基本组成、调速原理及基本控制方法,车辆主回路及控制回路的原理及组成。该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直流及交流传动调速及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原理,理解一些典型的传动及控制系统实例,掌握城市轨道主电路及控制电路的识读及分析能力。
上述课程中的专业基础课程“电机及拖动”、“电力电子技术”数学模型复杂,抽象不易理解;而专业特色课程“城市轨道车辆电力牵引与控制”具有涉及知识领域广、实践性强等特点,如果完全进行理论教学,则教学效果不理想,必须配备相应的实践环节进行教学补充,从而完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1]
二、城市轨道电力牵引系列实践教学环节建设
城市轨道电力牵引系列实践环节是理论课程的重要补充,不仅能够验证理论教学环节内容,加深对理论环节教学内容的理解,同时通过设计综合实验,学生提高了在城市轨道电力牵引方面综合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建设根据其课程体系及培养目标,确定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课内专业基础实验,第二个层次为专业实验,第三个层次为企业实践环节。
1.课内专业基础实验建设
第一个层次的课内专业基础实践安排在课程“电机及拖动”及“电力电子技术”中进行,实验地点安排在学校专业实验室进行。其中“电机及拖动”课内实验主要包括直流电动机的机械特性及调速实验,异步电动机的机械特性及调速实验,主要进行理论教学内容的验证,注重加深在“电机及拖动”理论教学中的重点内容的直观理解及巩固理论教学内容。“电力电子技术”课内实验主要包括电力电子器件参数及特性测量,整流电路、斩波电路、逆变电路实验,通过实验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在电力电子技术方面的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相关电力电子技术变流电路方面的能力。
该环节实验为专业基础课程内的实验,因此城市轨道车辆工程专业的实验建设中,注重对学生电机及电力电子技术基础知识的认知,具有与其他电气专业通用的教学内容与实验配套内容,强调专业基础知识认知的广泛性。[2]
2.专业实验建设
第二个层次的专业实验,主要由集中实践环节“城市轨道车辆电力牵引与控制综合实验”完成,实验地点安排在学校专业实验室进行。该实验环节在理论课程“电机及拖动”、“电力电子技术”、“城市轨道车辆电力牵引与控制”后进行的一门综合实验,包括牵引及调速验证实验、牵引系统排故实验、城市轨道车辆电力牵引主回路与控制回路示教实验。
通过本实验的学习,学生能够直观地进行城市轨道车辆电力牵引与控制方面的学习,验证牵引及调速系统的构成及工作原理,能进行一些牵引系统的排除故障判断及操作。目的在于培养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专业学生具备分析电力牵引系统调速及控制方法的能力;了解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电力牵引主回路及控制回路的基本结构、控制逻辑;具备分析城市轨道车辆电力牵引主回路及控制回路的能力;提高学生在电力电子与电力牵引方面的综合应用能力。
该环节的实验主要作用是将专业基础科学在专业特色中的应用环节,是完成企业无法提供的实践条件,是连接学校与企业实践的重要纽带,即注重学科的基本应用,又有车辆工程实际应用的切入点。因此该实验在一般电力牵引与控制调速实验的基础上,侧重应用于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电力牵引方向的应用特点,使学生在具备分析电力拖动、电力电子及电力牵引系统的调速及控制方法能力的基础上,能够对城市轨道交通的电力牵引与控制方法有深入的了解。[3]
3.企业实践环节建设
第三个层次主要为企业实践环节,该环节在“城市轨道车辆生产实习”中完成。该层次内的实践地点为企业,由企业和学校双导师指导。车辆电力牵引系统的部件拆装与检修则是“城市轨道车辆生产实习”的重要组成。通过现场实习,学生能了解车辆电力牵引系统拆装的基本任务、要求、手段;掌握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电力牵引系统常见故障的诊断分析和处理方法;掌握轨道车辆各种维修工艺、设备及相关维修管理知识,了解轨道车辆维修、维护领域的标准和规范,注重电力牵引及控制系统学习在企业的应用。
该部分实践环节在整个城市轨道电力牵引系列课程中的作用偏重于企业的实际应用,将企业规范、工艺流程、设备等工程知识融入知识体系中,主要培养学生在电力牵引与控制领域的工程应用能力。
三、结论
城市轨道车辆专业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确定了培养计划中的电力牵引部分培养目标,并以此进行了相应课程体系建设。通过系列理论课程配合三个层次的实践环节建设,达到了培养计划中关于城市轨道电力牵引部分的培养目标要求,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参考文献:
[1]陈文辉,覃永新,罗文广,等.以电子技术应用为目的的实践教学改革与探讨[J].实验室科学,2010,13(1):35-37.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 地铁车辆段 地铁停车场 关键技术 施工管理 网路计划技术
地铁车辆段施工,依托众多专业工程的施工技术,围绕车辆段建设工期、安全、质量等目标进行施工管理,旨在确保车辆段建设顺利实施,工程按期投入使用。
1 车辆段施工建设特、难点
地铁车辆段工程具有专业多的特点,包含了土木建筑诸多专业,包括建筑、结构、采暖、通风、空调、低压配电照明房屋建筑工程专业,路基、轨道,通信、信号、电力、接触网等专业工程,专业接口复杂。车辆段接口协调管理要求高,专业交叉施工,相互干扰,需要进行内部协调,统一策划、指挥,并加强与业主、设计、监理单位的工作配合,对各种接口严格控制。车辆段对施工质量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工程组成部分的质量,工程整体系统质量将直接决定工程建成后能否顺利投入使用运营。要求承建单位必须具有丰富的施工组织管理经验和高度的组织协调能力。
2 车辆段关键施工技术
下文对车辆段施工中涉及的几项施工技术进行简述。
2.1 施工测量技术
车辆段施工测量工作按照以下步骤进行。第一步,复测业主提供的基准点、基准线和水准点;第二步,利用业主提供的基准点、基准线和水准点,进行施工平面控制网导线测量,并加密施工高程控制点;第三步,建、构筑物坐标、高程计算,依据建、构筑物与轨道相对位置关系,进行坐标计算,依据设计图纸计算建、构筑物相关工程部位高程;第四步,测设,利用加密的平面控制网、高程控制点,对事先计算好的建、构筑物的坐标、高程进行测设。
2.2 路基工程施工技术
路基是支撑轨道和传递列车荷载的土工构筑物,地铁车辆段施工,必须提前安排路基施工,以保证地铁线路行车前足够的沉降时间。路基填筑按“三阶段、四区段、八流程”的施工工艺组织机械化施工,这是经典的路基土方填筑施工工艺。
2.3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
车辆段大体积混凝土工程,关键技术在于控制混凝土因温度差值、收缩变形引起的有害裂缝,特别防止贯通裂缝。关键技术措施:优化配合比,控制原材料质量,优先选用低水化热的矿渣水泥拌制混凝土,并适当使用缓凝减水剂,减小大体积混凝土体积收缩的影响,以降低混凝土开裂的可能性;混凝土中掺磨细粉煤灰和高效减水剂,从而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水泥水化热;降低混凝土的入模温度,如降低拌合水温度、骨料用水冲洗降温,避免暴晒等;混凝土初凝前进行二次振捣,表面收水,二次抹压,以减少表面收缩裂缝;及时对混凝土覆盖保温、保湿材料,进行养护;预埋冷却水管人工导热,通过循环水将混凝土内部热量带出;加强测温,控制混凝土内表温差小于25℃,总温升小于50℃,温降小于2℃/d,表面与空气温差小于20℃。
2.4 钢网架屋盖结构施工技术
地铁车库建筑结构多采用现浇排架柱支撑钢网架屋盖结构。钢网架安装方法,根据网架受力和结构构造特点,在满足质量、安全、进度和经济的要求下,现场施工技术条件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网架安装方法有高空散装法,分条(分块)安装法,高空滑移法,整体吊装法,整体提升法,整体顶升法。根据车辆段大库实际情况,通常采用高空散装法施工,该方法适用于螺栓连接球节点网架。在此推广利用网架杆件制作的滑移脚手架作为作业平台,在滑移脚手架平台上进行高空网架散件拼装的施工方法。
2.5 整体道床轨道施工技术
车辆段库内整体道床轨道施工技术的关键是控制轨道几何形位,采用“架轨法”控制,所谓 “架轨法”,指利用钢轨“支撑架”作为临时轨道支撑固定体系,作为控制轨道几何形位技术措施,进行施工的方法,能将轨道几何形位控制在规范允许的偏差范围内,提高轨道施工精度。支撑架做为“架轨法”施工的工具架,用以支撑固定轨道,是保证轨道线路几何形位的可调节支撑系统,要求轨道支撑架及其支撑体系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稳定性,具有可调整性,对支撑架支座地基变形量严格控制。
3 地铁车辆段施工管理
科学合理的车辆段工程施工管理体现在:确保施工进度得到控制,提高工程质量,确保施工建设安全,下文从进度、质量、安全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3.1 进度管理
以保证业主建设期、运营期的总体进度安排为原则,特别是保证业主的首列车进度节点工期,对涉及地铁列车行车的施工项目重点安排,保证合同工期、首列车接车计划、试车计划的节点工期,确保工程按期交付。
工期安排需要就整个车辆段工程进行通盘考虑,统筹规划,运用现代的施工进度管理方法进行施工进度管理,网络计划技术是较为科学的施工进度控制方法,其运用统筹法“统一规划、通盘考虑”的原理,适合在车辆段复杂的工程条件下对进度进行控制,工程实践中采用Microsoft PROJECT软件、梦龙软件为工具。
3.2 质量管理
质量是车辆段施工管理的重要目标,车辆段工程组成部分的工序、检验批、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单位工程、单项(专业)工程质量,各单项(专业)工程组成的整体车辆段工程系统的质量,直接决定工程建成后能付顺利投入使用运营。
按照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管理。防水工程、建筑主体结构工程、机电工程的质量重点控制。路基工程质量控制,将地基处理、路基填筑、基床表层、边坡防护及路基排水等作为系统工程,加强施工过程控制及质量检测工作。轨道工程质量控制核心是控制轨道几何形位。提高对"四电"系统集成工程质量控制的认识,统筹考虑通信、信号、电力和接触网等专业工程之间的技术、施工衔接,统筹考虑“四电”与其他工程的衔接;控制设备、器材质量和软件质量,加强设备安装质量管理,按规范进行调试、试验和检验。
3.3 安全管理
车辆段安全管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建立制度,完善安全生产组织管理体系、检查体系,按照责权利对等原则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到人。
制定施工中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作业环境的不安全因素和管理缺陷进行相应的安全控制;施工现场布置分区明确,考虑安全、消防等要求;重点控制 “高空坠落、触电、物体打击、机械伤害、坍塌”安全风险。
车辆段涉及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包括深基坑支护工程、模板工程及支撑体系、起重吊装及安装拆卸工程、脚手架工程、建筑幕墙工程、网架安装工程等,编制安全专项施工方案,超过一定规模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组织专家方案论证。
4 结束语
未来的车辆段建设,更加注重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应用“信息化平台”与参建各方即时共享工程信息,促进管理提升。建筑信息化模型技术(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即BIM技术,必将在未来的车辆段建设中得到普遍应用,为车辆段的建设和使用产生增值。
参考文献:
[1]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建设部.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1999( 2003年版).中国计划出版社
[2] 肖航飞.地铁车辆段库内整体道床轨道几何形位控制.山西建筑.2010年10月36期,第28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