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康复护理计划范文

康复护理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康复护理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康复护理计划

第1篇:康复护理计划范文

【关键词】加速康复计划;结直肠癌;护理

加速康复外科就是尽量减少患者在围手术期的应激,本文为了探讨加速康复计划在结直肠癌外科治疗中的应用及护理效果,选取2009年5月份到2011年2月份来我院外科就诊的34例直肠癌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5月份到2011年2月份来我院外科就诊的34例直肠癌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0例,对照组14例。对照组男8例,女6例,年龄在36-6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0.5岁,手术方式有右半结肠切除术3例;左半结肠切除术4例;结肠次全切除术有2例;乙状结肠切除术有5例。观察组男15例,女7例,年龄在38-6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3岁,左半结肠切除术6例;结肠次全切除术有7例;乙状结肠切除术有2例;经腹前切除术有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以及手术范围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较性。

1.2方法[1]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采用加速康复计划护理措施,其中加速康复计划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1.2.1术前护理①心理护理:患者实施手术之前,均会有不同程度心理障碍现象的发生,主要表现为焦虑、恐惧和悲观等。一方面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也会影响麻醉、手术等治疗措施的顺利实施。护理工作者应积极指导患者及其家属,使其充分了解围手术期及康复外科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并在消除患者陌生感与恐惧感的同时,引导他们主动配合各项治疗及护理措施。确保整个治疗过程中,患者能够保持良好稳定的情绪。②术前准备:患者在肠道手术中容易产生应激反应、脱水等现象,从而影响水电解质紊乱,特别是老年患者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的负担也会得以增加;与此同时,过度肠道准备会影响患者的舒适感,容易使术前应激、营养失衡问题变得更为严重。所以治疗过程中,不需严格进行肠道准备。③患者术前服用碳水化合物,促使胰岛素抵抗的减少。机体创伤后形成的应激反应为胰岛素抵抗,严重创伤、手术等应激状态对机体的刺激十分强烈,当神经内分泌发生变化后,应激激素大量释放且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逐渐降低,从而促使了糖代谢紊乱的发生。

1.2.2术后护理①病情观察:对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进行密切观察,确定骶前引流液性质、会血运、渗血等情况。②饮食护理:患者术后麻醉清醒,可给予50-60ml温开水,次日可给予少量流质食物,同时观察患者有无呕吐、恶心和腹胀等现象发生,尽最快速度确保肠道内营养的恢复。③尿管护理:尿管术后留置24h,采用呋喃西林冲洗后将其拔除,这对患者早期下床活动的实现十分有利。④术后指导:患者取半卧位,协助翻身并对双下肢进行活动;术后第1天可坐起,第2天依据患者病情的具体情况允许其下床进行活动。全部患者术后采用止痛泵进行自控止痛,促使早期下床活动的实现。

1.3指标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首次进食时间、体重及住院天数,对观察组患者的护理疗效进行分析。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t、x2检验,p

2结果

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如表1所示,分析结果明显可知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更为优越,且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医疗护理措施均会引起机体的应激反应,当受到外来侵袭时,通过神经传至下丘脑的信息会继续途经下丘脑-脑下垂体-肾上腺素轴,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得以增加,并造成细胞因子释放现象,产生全身性炎症反应[2]。传入感觉神经的信息量越大,其应激反应越大。对此,简化术前护理措施,术前不留置尿管和胃管,可避免泌尿道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术中不置腹腔引流管可避免患者因并发症的发生而产生不良的心理反应,且保留了胆汁,使患者消化、胃肠功能的恢复更为有利。加速康复中最为重要的是护理,早期患者通过心理护理可以较好地消除治疗过程中的疑虑和恐惧感,并在护理人员的引导下,能够主动积极地下床进行活动。而与常规留置胃管相比,加速康复计划的实施确保了患者恐惧心理的缓解,且对手术耐受力的提高和营养状况的改善具有重要作用。

总之,加速康复护理的实施应确保术前患者的心理安慰,且术前肠道准备时间、短住院日的缩短也使病情的治疗费用得以降低,随着术后早期进食、下床活动措施的实施,可有效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在护理及治疗方面是一种经济、安全的医疗措施,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第2篇:康复护理计划范文

[中图分类号] R473.6[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6(b)-0136-03

Influence of humanistic nursing on mental health and rehabilitation quality for patients withupper limb surgery

DONG Xiao-ying LI Jie-ling ZHU Xiu-jiao MO Yan-fang LIU Wen-li

No.2 Department of Orthopaedics,Qiao Tou Hospital of Dongguan C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Dongguan 52352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Influence of humanistic nursing on mental health and rehabilitation quality forpatients withupper limb surgery. Methods 80 patients with upper limb surgery were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All patients were given active treatment and corresponding nursing,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humanistic nursing on the basis of above-mentioned measures,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theconventional nursing.The psychological symptom,postoperative recovery,life quality during the period of hospitalization,satisfaction degree,and the recovery of upper limb function at follow-up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score of psychological symptom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postoperative recovery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score life quality during the period of hospitalization, nursing satisfaction degree and recovery of upper limb function of the objective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 Humanistic nursing;Upper limb;Rehabilitation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暴露于意外伤害的概率呈现上升趋势,其中交通意外伤、坠落伤等致伤原因是最主要的病因[1]。上肢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于下肢和躯干,上肢对于意外伤害的防护能力较弱,在意外伤害中更容易受伤[2]。外科手术治疗是有效治疗上肢意外损伤的重要手段,如早期及时治疗,往往可取得良好效果[3],但同时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发现,相较于因疾病而进行手术的患者,意外致伤患者更容易在术中表现出焦虑等不良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症状对于患者的术后康复是有严重影响的[4]。本研究以本院收治的因外力致伤需行上肢手术的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就人性化护理对上肢手术患者心理健康及康复质量的影响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80例因外力致伤需行上肢手术的患者,所有患者均因外力致伤,为保证研究对象同质性,要求所有研究对象一般状况可,生活可以自理,未合并有其他部位的严重伤情,无严重慢性疾病,心肺肝肾功能正常,患者具备高中及以上文化水平,排除属于工伤的患者,且所有患者均有医保。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中男性29例,女性11例,年龄22~65岁,平均(42.11±6.90)岁,在致伤原因方面,交通意外伤27例,坠落伤8例,挤压及挫伤5例。从致伤到就诊的平均时间为(3.14±2.01)h,在手术类型方面,拟行上肢前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患者30例,上臂神经和肌腱损伤手术患者6例,上肢血管吻合术患者4例。对照组中男性27例,女性13例,年龄24~65岁,平均(41.87±7.20)岁,在致伤原因方面,交通意外伤25例,坠落伤9例,挤压及挫伤6例。从致伤到就诊的平均时间为(3.05±1.85)h,在手术类型方面,拟行上肢前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患者32例,上臂神经和肌腱损伤手术患者5例,上肢血管吻合术患者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致伤原因及手术类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方案上报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均积极进行治疗并行相应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加人性化护理内容,具体内容如下。①营造良好的住院环境:患者因为意外致伤,突然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会感到十分不适,应为患者创造温馨的病房环境,缓解其紧张情绪。病房应明亮通风,保持舒适的温度和湿度,同时应在床周围安装扶手,以防止患者跌倒。在夜间,应为患者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夜间巡视要轻,不要用光直射患者。②围术期健康教育:主要内容应围绕手术进行方式及预后判断,让患者明白手术治疗的重要性及术后康复的要点,并告知其可能出现的术中及术后不良反应,让其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在此过程中,要注意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认知水平等因素选择恰当的语言方式,避免说患者听不懂的专业术语,在患者问到手术效果时,不可大包大揽盲目夸大成功率,也不可强调手术风险以增加患者不必要的紧张情绪,应以鼓励患者治疗和康复信心为主。③饮食护理:嘱患者少食多餐,多食用优质蛋白及粗纤维,但同时应考虑患者的口味,尽量选择其喜食的食物。④术后功能锻炼:术后主张让患者早期进行功能康复训练,但应考虑患者的意愿,以鼓励为主,帮助其早日进行自主运动,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应以鼓励为主,同时掌握好患者的康复进度,不可使患者满足于当下康复现状,应不断加大训练量和训练难度。⑤出院指导:在患者出院时,应为患者提供一份出院康复训练指导,并与患者建立良性沟通渠道,督促患者积极进行院外康复。

对照组患者只进行常规护理,包括基础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等,不涉及个性化内容。

1.3 研究指标及评价方法

1.3.1 两组患者心理症状水平的比较术后第3天,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比较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及人际关系敏感情况。满分10分,分值越高,代表患者此项心理症状水平越严重。

1.3.2 两组患者术后功能恢复情况的比较术后第3天,使用wolf运动功能试验(WMFT)对患者肩、腕、肘及手部的操作性功能进行评价,WMFT分值越高,代表患者的运动功能越好。使用FMA评定法评价患者上肢功能,FMA分值越高,代表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情况越轻。使用ADL量表评价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DL分值越高,代表患者此时日常生活能力越高。

1.3.3 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生活质量与护理满意度的比较生活质量评价使用《WHOQOL-100生活质量平均量表》进行,护理满意度采用自制的《护理服务评价卡》进行评价,满分100分,分值越高,代表结果越积极。

1.3.4 两组患者随访中上肢功能恢复情况的比较使用DASH评定表,在术后第3天,术后1、3、6个月末对两组患者的上肢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估,DASH值为0时,表示上肢功能完全正常,DASH值为100时,表示患者上肢功能极度受限。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经Epidata双向核查输入计算机,使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α=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心理症状水平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术后焦虑、抑郁及人际关系敏感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表1 两组患者术后心理症状水平的比较(分,x±s)

2.2 两组患者术后功能恢复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WMFT、FMA和ADL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功能恢复情况的比较(分,x±s)

2.3 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生活质量与护理满意度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期间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

表3 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生活质量与护理满意度的比较(分,x±s)

2.4 两组患者随访中上肢功能的比较

两组患者各时间点的DASH得分较前一时间点皆明显降低,观察组患者在术后第3天,术后1、3、6个月末时的DASH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

表4 两组患者随访中上肢功能的比较(分,x±s)

3 讨论

人性化护理是指以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尊严、人格及个人隐私为核心的一种具有开放性、创造性、整体性和个性的护理模式,其目的在于为患者营造一个舒适且利于康复的就医环境,使患者能够在就诊过程中感到舒适、方便和满意的一种护理方法[5]。因外伤所致的上肢手术患者,大部分发病突然,从一个健康人转变为患者的过程十分快,且大部分为急诊手术,当患者冷静下来后手术已经完成,所以,在围术期对患者进行人性化护理是十分必要的[6-8]。本研究中,通过从住院环境到患者心理变化的干预,以患者心理和身体舒适与方便为出发点,以促进患者康复速度、帮助患者主动康复为目的,对患者进行了个性化护理,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第3篇:康复护理计划范文

关键词:单髁置换术;膝关节;康复锻炼;护理

随着微创手术的推广、假体设计的改进及手术技术的不断成熟,微创小切口单髁膝关节置换术(minimally invasive 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 UKA)作为膝关节置换手术的一类特殊形式,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在膝关节退行性变的晚期功能重建[1]。UKA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关节功能恢复快等优点,同时通过保留交叉韧带,不改变关节的稳定性,保留了患者的本体感觉[2]。自2010年1月~2014年1月,针对42例膝关节内侧间室退行性变的患者行单髁膝关节置换术,对术后患者采用全面、有针对性的康复功能锻炼计划,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自2010年1月~2014年1月,共收治膝关节内侧间室退变的病例42例,其中男15例,女27例,平均年龄65.8(48~80)岁,平均体重63.4(49~76)kg,左膝19例,右膝23例,其中退行性关节炎37例,创伤后关节炎5例。术前膝关节平均活动度:(109.83±7.35)°,全部患者有关节内侧间室负重疼痛和局限性内侧关节间隙压痛,NRS疼痛平均评分为:(3.62±0.93)。全部患者拍摄患膝内、外应力位的正位X线影像及髌股关节轴位片,显示为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所有手术均由同一组手术医师完成,均采用OxfordⅢ膝关节非限制性单髁假体。

1.2方法 手术采用腰硬联合麻醉进行,采用微创小切口(小切口单髁置换,minimally invasive 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MIS-UKA),在膝髌旁内侧切口,自髌骨中点至关节线下4cm长约8cm,置换侧关节囊切开小口,不过多游离周围韧带,不翻转髌骨。进入关节后,常规检查膝关节关节腔隙内部的病变情况,最终决定选择单髁膝关节置换术还是全膝关节置换术。逐层缝合切口,加压包扎,术后根据出血情况选择是否停留伤口引流管。

2 实施方法

2.1术前护理

2.1.1术前评估 包括全身一般状况及膝关节局部情况。全身情况主要包括:患者的基础生命体征、既往病史、合并症的治疗情况;患者精神、智力、心理及经济状况;深静脉血栓(DVT)的风险评估等。膝关节局部情况:双下肢的肌力、膝关节皮肤情况、膝关节活动度(ROM)、运动评分、膝关节KSS功能评分等。

2.1.2术前准备 ①心理护理:评估患者住院期间的心理状态,对手术和预后的认知程度。通过系统的健康指导、介绍成功案例等方法,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②术前功能锻炼:由于患者膝关节长时间活动障碍导致股四头肌、N绳肌、股内侧肌等不同程度的萎缩,同时为了术后更好的进行功能恢复训练,需从术前开始进行四肢康复训练,包括: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肌力的练习、N绳肌练习、股四头肌练习等;③基础准备: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助行器及拐杖,对术后进行步态训练做准备。练习床上大小便、深呼吸及有效咳嗽。加强营养补充、严格戒烟戒酒。

2.2术后康复锻炼计划

2.2.1术后当天

2.2.1.1患肢观察和护理:①为促进静脉回流,减轻患肢肿胀和疼痛,保持肢体早期伸直位抬高40°~60°,患肢予弹性绷带包扎固定;②膝部予持续冰敷,减轻患肢疼痛、肿胀和出血;③定时观察患肢的末梢血液循环、感觉、运动、皮肤温度、疼痛及肿胀情况,预防腓总神经损伤和血运障碍;④引流管的护理,术后有引流管者需夹闭伤口3~4h,减少术后伤口出血量[3],保持引流管通畅,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及量并做好记录。

2.2.1.2深静脉血栓的防护:①术后过伸位抬高患肢,避免N窝及小腿处受压,防止深静脉回流障碍;②严密观察肢体皮肤颜色、温度、肿胀程度等,双侧周径相差>1cm或患肢有腓肠肌深部压痛的情况,应警惕DVT的发生;③功能锻炼:改善患肢血液循环,促进静脉回流,一般术后麻药药力过后即可进行踝泵运动,即踝关节背伸及跖屈运动;股四头肌收缩运动及抬臀运动,每1~2h1次,10~15mins/次;④气压治疗:加速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抑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⑤抗凝药物:一般术后12h后根据个体出血情况,选用抗凝药物,需观察患者用药后是否出现出血情况,并做及时处理。

2.2.2术后1~3d

2.2.2.1下肢肌力练习,3次/d,30min/次:①踝泵运动:即腓肠肌训练,注意保持膝关节伸直位;②股四头肌训练:大腿肌肉等长收缩运动及直腿抬高练习;③N绳肌训练:患者下肢呈中立位,膝关节伸直,足后跟往下压。

2.2.2.2膝关节屈伸运动:①术后拔除引流管后,拍片确认置换关节位置后,即可使用CPM进行膝关节被动屈曲练习,2次/d,初次0°~30°,逐渐增加屈曲角度,活动范围以患者可忍受为准;②闭链式屈膝运动:足跟不离床进行膝关节主动屈曲活动,根据自身耐受情况逐渐增加角度;③主动伸膝训练:把脚放平,足跟垫起,膝部向下用力压。

第4篇:康复护理计划范文

关键词:高职 康复护理学 护理技能实训 教学

1 高职护生开设《康复护理学》的意义

康复护理学是一门旨在研究伤病者与伤残者身体、精神康复的护理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残疾人和慢性病者[1],康复护理学是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随着社会的发展,康复护理已成为现代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康复护理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康复护理学以达到全面康复为目的,与其他康复专业人员共同协作,对残疾者、老年病、慢性病而伴有功能障碍者进行适合康复医学要求的专门护理和各种专门的功能训练,从而达到最大限度的康复并使之重返社会[3]。

《康复护理学》涉及的知识面广,对疾病本质的认识要求高,康复技术多样性、复杂性等原因,致使教、学双方都产生了一定的难度。护生初接触时会感觉医学名词陌生,概念难理解,康复评定内容多而繁琐,康复护理技术涉及人体的各个功能恢复,难以很好地将理论联系实际,因此,在进行康复护理技术实训中,对康复护理技术操作记忆较零散,经常出现护生练习后仍掌握不到位,不能系统地联系和应用,难以掌握在何时应用哪项康复护理技术,如何应用好康复护理技术,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与临床工作实际工作脱节较大,对护生将来的实习有不利的影响。

护理学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现代护理知识和技能的高等技术应用型护理专门人才[4],在校期间学习《康复护理学》,利于护生在将来的临床工作中,充分利用所掌握的康复知识和技术,尽早介入康复指导,可使更多的患者在最佳时间,得到正确的康复知识,尽可能避免产生并发症和后遗症,最大限度地提高病伤残者的生活质量,以较好的状态回归社会。

2 高职护生《康复护理学》护理技能实训教学模式改革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让护生掌握康复护理基本概念、常用康复护理技术及常见疾病的康复护理措施,突出实践动手能力,我们尝试用“案例讨论-康复护理技术实训-回顾总结”的方法对《康复护理学》技能实训教学做了改革,效果明显。现介绍如下:

2.1 以疾病发生发展过程,设计实训讨论案例。

以“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护理”为例,根据患者运动障碍3个时期,即迟缓期-痉挛期-恢复期为主线,融入共济障碍、感觉障碍、言语障碍、认知障碍、心理障碍、日常生活能力障碍、大小便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球麻痹、废用综合征、误用综合征等伴随的功能障碍,为案例讨论及实训提供素材。

2.2运用小组讨论法,组织护生对案例做分析,引导康复评定方法,以及制定康复计划。

在对脑卒中进行康复治疗之前、治疗期间和治疗结束时,都要进行必要的康复评定,即对脑卒中患者各种障碍是性质、部位、范围、程度作出准确的评定[5]。将护生按每组10~12人合理分组,每组由1位教师负责组织带领进行讨论,将护生带入特定的临床情境中,形成真实的康复护理感受,加深对讲授内容的理解,引导护生分析患者发病至转归各个阶段的临床表现,例如上述“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护理”案例,要让护生认识迟缓期、痉挛期、恢复期阶段患者会出现的症状、体征,如共济障碍、感觉障碍、言语障碍、认知障碍、心理障碍、日常生活能力障碍、大小便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球麻痹、废用综合征、误用综合征等功能障碍的具体表现,在小组成员的探讨中,分析、总结,使护生对该疾病有了个清晰的认识,分析存在的康复训练问题,从而能够运用康复评定方法,对各个时期出现的症状体征制定相应康复计划。同时,也提高了护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实训方法

仍以案例为素材,护生以小组为单位,应用“角色扮演法”, 相互变换扮演案例中的角色进行各项康复训练。由于在案例讨论的时候带教教师注重启发护生主动思维能力,引导护生对患者病情作了分期分析,制定康复训练计划,使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模糊的理论清晰化,为护生进行康复训练做了铺垫。依据患者不同时期的康复计划,分阶段循序渐进进行康复技能实训,把繁杂的训练内容做了相应划分,使护生在练习的过程,能够区别患者病程各个阶段所适宜的康复训练项目,能够准确完成相应任务。

实训过程中,教师全程指导,辅以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以及人文关怀态度,体现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课程结束前,带教教师召集本组护生,结合病案讨论及康复训练内容,进行课程回顾及小结,交流分享训练时的心得体会,总结康复护理技术的最佳方法和时机,进而再次巩固了理论知识,在“讨论-实践-总结”循环中,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护生感觉学习兴趣得以提高,知识得以有效吸收,对康复护理技术的掌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而达到提高高职高专护生的康复护理知识与技能的目的。

3 小结

通过“案例讨论-康复护理技术实训-回顾总结”的方法,在《康复护理学》技能实训教学中,运用案例进行讨论,指导实训项目;根据案例素材,扮演案例中的角色实施和体验康复护理技术;课后再做总结回顾,形成了依据理论进行实践,在实践中巩固理论的有效循环机制,使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护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掌握康复护理技术实施方法,并形成牢固的记忆,不仅能够将理论知识很好地运用于实践,还能够使实践促进理论知识的吸收,提高护生的康复护理理论与临床实践水平,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提高护生学习效率和熟练应用护理技能的目的,为临床应用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杨艳玲,杨信才,王彦.康复护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

[2] 郑彩娥,林伟,叶洪青. 我国康复护理的现状与发展思路〔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21(3):266-269.

[3] 刘永兵,樊新霞,陈璐,王传荣,王春秋,蔡雪娇.乌鲁木齐市社区护理人员康复护理学知识认知现状与影响因素〔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25(1):70-72.

第5篇:康复护理计划范文

[关键词] 中医;康复;瘥后;护理

[中图分类号] R248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2(b)-087-02

瘥,病也;瘥后,泛指病愈后恢复期。瘥后如调摄不当,极易引起复发。《伤寒论》中所谓的食复和劳复,就是由于调护不当而引起的疾病复发。因此,对于疾病初愈的患者,护理人员要指导患者如何注意生活起居和正确调理饮食,重视其脏腑功能的恢复和情志调护,配合康复训练,使疾病不再复发,达到康复的目的。

1中医康复护理原则

1.1 养生护理原则

养生护理要遵循“形神兼养”的原则,中医养神采用养形调神,以动静结合,动中求静,来调和瘥后机体阴阳气血的运行,促进身体康复。在实施中,把调摄精神与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的中医护理原则相结合,制定出康复护理计划。

1.2综合护理原则

综合护理原则主要是针对瘥后不同的证候进行综合施护,遵循急则护标、缓则护本的原则,根据轻重、缓急、病程长短等不同情况,制定康复护理计划。

1.3整体护理原则

整体护理原则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整体观念为基础,对康复对象进行身心全面的护理。

1.3.1顺应四时气候变化护理:中医学认为,人与自然是统一的整体,瘥后康复护理必须顺应四时气候变化的自然规律,给予患者适当的护理。

1.3.2适应社会环境护理:中医学认为,人与社会是统一的整体,护士应对瘥后康复对象的社会环境各方面因素有所了解,以便进行有的放矢的情志护理。

1.3.3注重身、心全方面护理: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对瘥后患者进行康复护理时,不仅要仔细观察患者的五官、形体、舌脉等外在变化,以了解和判断脏腑的功能变化,而且要注意观察患者的情志变化,以拟定出相应的康复护理措施。

1.4 因人、因证、因病程护理原则

1.4.1因人施护:护理时要根据瘥后患者的身体素质、行为习惯、病情轻重、残疾程度、文化水平、经济条件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康复护理措施。

1.4.2因证施护:根据瘥后康复对象所患病证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1.4.3 因病程施护:主要是指康复对象在瘥后的不同时期,应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以适应不同阶段的护理要求。

2中医康复护理的辨证施护

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中医康复学常用的辨证方法是在八纲辨证的基础上,采用气血津液辨证和脏腑辨证的方法,以确定证候。根据康复护理对象、康复目的制定康复护理措施及施护内容进行辨证施护。

2.1老年病证

2.1.1 康复目的:恢复老年人脑力功能。

2.1.2 康复措施:饮食疗法、心理疗法、作业疗法。

2.1.3 施护内容:饮食护理、情志护理。

2.2 残疾病证

2.2.1 康复目的:减轻症状、恢复功能。

2.2.2 康复措施:功能训练、情志心理疗法。

2.2.3 施护内容:指导功能训练、情志护理。

2.3精神病症

2.3.1 康复目的:恢复心神功能。

2.3.2 康复措施:娱乐疗法、体育疗法、情志心理疗法。

2.3.3 施护内容:指导娱乐疗法、体育疗法、情志护理。

2.4慢性病证

2.4.1 康复目的:恢复脏腑功能。

2.4.2 康复措施:饮食疗法、气功、针灸、中药治疗。

2.4.3 施护内容:指导气功、饮食护理、服药护理[1]。

3中医的传统康复护理方法

传统康复护理的方法,除遵循一般住院患者的常规护理方法之外,还应在起居护理、饮食护理、心理护理以及运动护理方面突出康复期护理特点。

3.1起居护理

起居护理主要是指患者在恢复期的生活环境和日常生活,必须保持安静整洁,养成良好的、有规律的生活习惯,使患者心情舒畅,安心养病。

3.2饮食护理

中医饮食康复护理的原则是以食代药,食药并重,强调以合理的饮食调养配合疾病的治疗,促进瘥后机体早日康复。

3.3心理康复护理

心理康复护理是通过治神、调神、护神、医心等治疗与护理手段,针对不同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的心理教育以及心理训练的一种方法。

3.4运动康复护理法

运动康复护理法是对康复患者的行走、活动的护理,应按照康复治疗的规程进行。要合理安排休息与运动,掌握动静结合的原则,做适当的运动健身,对康复功能训练进行指导与护理[2]。

4康复功能训练护理

4.1根据病证训练护理

对康复患者的功能训练,要根据病证或伤残情况选择不同的训练方法,护士要指导和配合功能训练,使患者尽快能够生活自理,获得劳动的能力,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4.2生活能力训练护理

为了使伤残人员尽快独立生活和工作,在康复期就应进行生活能力的训练,如起床、穿衣、洗脸、漱口、吃饭、解大小便等。

在对瘥后患者进行康复护理中,笔者运用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理论,配合传统的康复训练和养生方法,以减轻疾病损伤带来的后果;使瘥后机体功能和精神情志尽量恢复到患病前的健康状态,并防止疾病再次复发;使瘥后患者能够重新回到社会生活中去。

[参考文献]

[1]付艳涛. 实用中西医护理学[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6.

[2]刘茂祥.神经内科常见病的中西医诊疗[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4:189-198.

[3]冯运华.中医护理优势与展望[J].护理学杂志,2003,18(4):320,F003.

第6篇:康复护理计划范文

临床资料选取120例均为我科2009年1月~2010年3月的脑卒中康复患者,男78例女42例平均年龄67岁,平均入院时间90天护理措施。

1 创造舒适环境

通过实施舒适护理模式努力为患者创造一个环境适宜,心理相对放松备受关爱的氛围。使其心理和生理感到安全和满意,如安排家人尽量多的多陪伴病人,多与病人沟通了解其感受。

2 临床工作中充分体现舒适护理

将舒适护理渗透在患者生活的一点一滴护理人员在实施全部护理技术操作优先考虑的是患者的感受。护士以轻柔的动作、精湛的技术、丰富的专业知识、体贴的服务为病人提供舒适护理[3]。

2.1 促进心理康复护理的舒适护理:有些患者入院因病处于抑郁状态,护士运用语言及非语言的沟通采取移情倾听等方式了解患者的健康状态,心理感受及文化信仰,进而实施因人而异、因病而异、因治疗而异的个性化护理服务。对心理否认残疾的患者,要耐心劝解和疏导患者摆脱非健康人心理影响,鼓励其参加各种治疗活动。

2.2 促进饮食的舒适护理: 根据患者疾病体质、伤残情况、营养状况结合康复功能训练中基本的营养需求,给予患者合理的饮食,并协助患者进食,指导饮食动作,训练进食配合治疗的实施训练吞咽功能,使其营养保障更好地康复。

2.3 促进睡眠的舒适护理:保持环境安静舒适,室内光线宜暗,睡前温水泡脚,减少引起兴奋地话题和活动,对烦躁不安的病人给予镇静药,给予病人摆舒适的良肢位。

3 舒适护理与康复整体护理合二为一

我们在实践中总结制定了脑卒中康复护理程序,通过评估、计划、实施和评价等五个步骤,有计划系统地实施康复护理服务,并将舒适护理贯穿其中制定了适合每个病人的康复训练计划表及一整套康复护理表格,有条不紊地围绕病人开展有表有据有始有终分阶段的整体护理,使病人更好地接受治疗,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及身心舒适。

4 讨论(体会)

舒适护理模式强调的是护理人员应以患者舒适为重点,使患者在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均达到最愉快的状态,我们通过实施舒适护理模式,努力为患者创造一个环境适宜,心理放松,备受关爱的氛围,使其心理和生理感到安全和满足。改变了以往只重视治疗疾病,不重视患者感受的单一护理模式,使患者能最大程度的配合康复治疗,减少了并发症,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瑞敏 《 康复护理技术》,人民卫生出版社,1页

[2] 张仕梅,胡春梅,汤素梅,《舒适护理在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中的应用 》 中国医药导报2007年第19期。67页

第7篇:康复护理计划范文

关键词:脑梗塞;偏瘫;护理干预;康复

脑梗塞是指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脑组织损害的一组疾病,该病起病急,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如偏瘫、失语等[1]。脑梗塞多发于中老年人,发展迅速,致残率高,多数患者会留下后遗症,生活不能自理,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巨大负担。因此,早期对脑梗塞患者进行系统科学的康复护理对降低致残率,改善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我院对2012年2月~2013年1月间收治的46例脑梗塞患者进行康复护理,疗效确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2013年1月间在我院治疗的46例脑梗塞偏瘫患者,其中男性24例,女性22例,年龄45~77岁,平均年龄(52.7±3.1)岁。所有患者经头颅CT检查确诊为脑梗塞,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失语、偏瘫症状。其中左侧偏瘫19例,右侧偏瘫27例。排除其他脑血管疾病。

1.2 护理方法

对本组患者进行对症治疗并做好常规护理工作,如:保持病室环境清洁卫生、空气流通,做好日常护理等。在此基础上,对46例脑梗塞偏瘫患者进行早期系统科学的康复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2.1 心理护理

脑梗塞患者由于出现偏瘫等肢体功能障碍,活动受到限制,常出现焦虑、烦躁、抑郁、悲观等负性情绪,对生活失去信心,精神萎靡,会影响到患者的治疗效果。因此,护理人员应该真诚、热情的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针对不同患者的情况,做好相应的心理疏导,使患者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要做好患者家属的心理辅导工作,使家属能够更加关心患者,帮助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和康复。

1.2.2肢体功能训练

患者入院后要保持卧床休息,护理人员应帮助患者保持肢体处于正确的姿势和,防止肢体痉挛、关节脱位变形。训练病人在床上翻身,经常性变换,每2小时翻身一次,一般应为仰卧及健侧卧位交替,防止褥疮及其他并发症[2]。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可帮助、指导患者活动瘫肢,给予床上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的训练,如各关节部的伸屈、抬高、内外旋转,外展、抬臂、持物等。待患者恢复一定的肢体功能后,可在护士协助下进行双下肢垂在床边的坐位训练,最后进行步行训练:由两人扶着帮助患者进行站立,逐渐过渡到由一个人扶着病人或让病人自己扶着床栏站立,当病人能保持平衡独立站立后,开始进行跨步练习,如跨门槛、上下楼梯等[3]。训练时间视患者自身情况而定,避免劳累。

1.2.3 饮食护理

由于脑梗塞偏瘫患者长期卧床,活动量少,导致身体的代谢降低,因此护理人员要注意偏瘫患者的饮食要增加蔬菜和水果,适当减少热量,以调节患者的新陈代谢,提高身体抵抗力。且要叮嘱患者尽量多咀嚼,以加强消化吸收。

1.2.4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在康复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对脑梗偏瘫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训练,以帮助锻炼患者的协调性和灵活性。主要包括:穿衣、写字、梳洗、上下楼梯等日常生活能力。在训练过程中,要有人员从旁协助,视患者康复程度逐渐脱离帮助。

1.2.5 出院指导

脑梗塞偏瘫患者出院后仍需加强日常康复训练,需要患者家属的协助和监督。因此,护理人员要对患者及其家属做好出院指导。要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康复训练知识宣教,帮助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等,且要注重后期的随访,帮助适时根据患者康复情况修正康复护理计划。

1.3 评价标准

基本痊愈:上、下肢功能完全恢复,能参加一般工作。显效:下肢完全恢复,上肢刷牙、穿衣需他人帮助下完成。有效:下肢完全恢复,上肢完全丧失。无效:症状虽有好转,但生活不能自理。总有效率=(基本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 结果

46例脑梗塞偏瘫患者经上述系统科学的康复护理干预后,基本痊愈32例(69.6%),显效8例(17.4%),有效4例(8.7%),治疗总有效率为95.7%,康复护理后疗效显著。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量高脂肪、高蛋白质的摄入,导致人体内血液粘稠度升高、血流速度减慢,同时又随着年龄的增长及动脉管壁病变、狭窄或闭塞等因素,极易引发脑梗塞[4]。临床上脑梗塞患者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由脑梗塞引起的偏瘫等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探讨系统科学的康复护理对脑梗塞偏瘫患者的临床应用疗效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结果表明,康复护理在促进脑梗塞偏瘫患者患肢血液循环、肌肉正常新陈代谢、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效果显著。系统化康复护理的介入,能显著改善脑梗塞偏瘫患者的平衡训练、独立生活能力,提高其患肢肌力,降低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罗宏志,裴小红,李洁. 健康教育在老年脑梗塞偏瘫康复护理中的应用[J]. 西南军医,2004,6(1):75.

[2]农红群. 脑梗塞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28):123.

第8篇:康复护理计划范文

现代康复技术水平的发展,使疾病死亡率逐步下降,生存率不断提高。如何更有效地提高患者生命和生活质量,已成为康复护理学科的重要课题。

创伤骨科康复护理,是在对原发病治疗的基础上着重强调功能的康复护理,康复方案的制定越早越好,最佳开展康复的时机原则上不应在治疗结束后开始,而是应与治疗同时并进,并且需要取得病人的积极配合。对于创伤骨科病人来说,着重是运动系统的康复,其主要方式是病人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功能锻炼,同时应预防三大并发症的发生。近年来,我们积极摸索了一些对创伤骨科病人行之有效的康复护理措施,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共100例,男60例,女40例,年龄12 ~88岁;手术部位:单上肢38例,单下肢101例,双肢32例, 脊柱29例;急诊手术28例,择期手术72例。术后病人均能最大限度地恢复功能。

2实施方法

2.1合理安排人员及班次:我科由一名护师以上的护理人员负责康复护理工作,并设责任护理小组四组,每组白天由一名具一定工作经验、业务素质较高的护士负责,且一星期内相对固定。护士长进行全面质控,不定期抽查,以获得病人的反馈信息。康复工作以白班为主,晚夜班为辅。各组上午利用整理病房及皮肤准备的时间,对病人进行康复指导:协助进行被动功能锻炼及检查主动功能锻炼;皮肤准备时进行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指导,下午在书写护理病程记录之前再对所负责的病人进行全面的康复指导。

2.2制定创伤骨科病人康复护理宣传卡:经科室主任审改后,印发创伤骨科病人康复护理宣传卡,发给每位新入院病人, 让病人对自己的病情及康复护理计划有初步的了解,为以后的康复护理奠定基础。其内容包括:预防畸形和并发症的方法, 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方法等。

2.3以护理人员为主,注重提高业务素质,并加强医护协作: 护士在康复护理工作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康复护理这项工作要求护士必须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①科室领导重视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的学习。科主任购买《创伤骨科护理学》,且人手一册;护士长不定期考核,督促护理理论知识的学习;分派护士外出进修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②多请教医师, 既能根据不同病人的病情,制定行之有效的康复护理计划并实施,又能做好医护之间的衔接工作。

2.4注重病人的自我护理:在整个康复护理过程中,要以自我护理为中心。针对病人因亲人过度关怀导致的依赖性和被动性增强的特点,通过耐心指导、训练、鼓励、帮助,充分挖掘病人的内在潜力,促进功能重建,增强其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

2.5积极采用先进仪器及设备:①引进先进的骨科牵引床, 鼓励并督促病人利用牵引床上的拉手抬起上身,以加强深呼吸,促进血液循环,并有助于排净膀胱中尿液;牵引床床头、床尾以及床头、床尾左右侧均可根据需要调节高度,有助于病人抬高患肢,利于静脉回流。②采用HGB-200型骨科治疗仪, 对于内固定术后及各种外固定病人分别采用内生电流、高压静电模式治疗,可起到消肿,促进骨痂生长等作用。根据医嘱每天1~2次,每次30 min,收到满意的效果。③采用关节持续被运动器(简称CPM)作辅助训练,以起到局部消肿、防止或减轻关节粘连,减少关节僵硬的作用。

3体会

第9篇:康复护理计划范文

关键词 脑卒中 家庭护理 康复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3.128

脑卒中病人经积极的治疗及护理,尤其是近年来诊断治疗水平的提高,患者病情迅速稳定,但80%的存活者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1],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由于大多数患者基于经济的原因不能留在医院康复,而选择出院。因此进行家庭护理指导,让患者以良好的心态进行继续康复训练,可降低患者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

资料与方法

选取2006年1月~2007年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80例意识清楚,能交流合作的脑卒中患者,实施家庭护理指导,其中男47例,女33例,年龄40~75岁。脑出血45例,脑梗死35例。

方法:按护理程序评估患者及其家属的生理、心理状态。如有无焦虑、抑郁、依赖、角色认知冲突、急切等心理状态;是否有偏瘫、语言不清、咽下困难、流涎、记忆等方面功能障碍;日常生活能力、经济收入等,通过评估获得最佳研究实证,结合临床专业知识、经验、患者需求[2],确定护理诊断,与患者一起制订康复护理指导计划,进行康复培训。出院后由康复医师、护士上门进行康复护理指导,具体第1个月每周家庭康复护理指导1次,第2个月、第3个月每2周1次,后3个月每月1次,每位病人共11次。康复护理方法多采用良性肢,定时变换,关节被动活动,早期坐位及坐位平衡,站立平衡,步行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及中医的穴位按摩等[3~5]。遵循个体化、针对性的原则,康复医师、护士一对一训练病人的同时培训家属辅助技巧,以取得病人配合及教会家属为目的,并将康复计划写在卡片上,嘱病人及家属按计划执行。再留下有效的联系方式,以便及时帮助和指导。

结 果

脑卒中患者实施家庭护理指导后,支持系统的积极性高,患者能以最佳的心情接受训练和主动配合,家庭关系融洽。6个月后全部回归社会,其中68例重返工作岗位,12例生活能自理。

讨 论

大多文献研究早期康复训练的临床意义,而实际上在基层医院,病人迫于经济、生活等方面的原因,不能在医院进行康复,只要病情稳定,便主动要求出院,因此康复训练往往立即中断,患者不可能得到医护人员的持续指导,以致不能达到预期康复的目的。本研究中出院需要康复的占60%。因此我们加强了这类病人的家庭康复护理指导,针对性强,改变了过去那种常规的指导,而侧重解决患者康复的具体问题。临床资料证实:经有效的康复训练能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受损结构和功能代偿、重组的产生,一些继发障碍如肌肉萎缩、压疮、关节挛缩、足下垂等都得到有效阻止,降低发发生率[6],提高了生命质量。

脑卒中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直接影响康复出院指导计划的实施,我们以人为本,耐心沟通交流,一对一在家训练病人的同时,培训家属辅助训练技巧,以取得病人配合及教会家属为目的,帮助患者建立自信心,使其以良好的心态面对疾病,自觉配合及参与康复,真正回归家庭和社会。

患者在家康复,节省医疗费用,减轻经济负担。脑卒中的康复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病人家属的密切配合,医护人员的细心指导和出院后的继续康复训练,并将延长到家庭护理中,才能降低残障率,达到运动功能最大限度恢复的目的。

结论:通过对脑卒中患者实施家庭康复护理指导,减轻了并发症的发生,杜绝了“废用综合征”的出现,降低了致残率。家庭康复护理即医生-护士-病人-家属“协同”,对脑卒中病人的康复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郎艳霞,王玉华.脑座中患者早期康复的探讨.国外医学护理分,2005,24(5):249.

2 王艳,成翼娟.循征护理学.护士进修杂志,2003,18(1).

3 崔丽平,赵凤春.急性脑卒中病人独立步行能力预测及康复护理.护理研究,2003,17(12):1383-1384.

4 方定华,王茂斌,胡大萌.急性脑卒中早期康复的研究.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1,16(5):265-266.

5 张玉珍,苏凡,陈尊霞.急性脑卒中早期康复训练意义的研究.实用护理杂志,2001,17(4):912-913.